景延楼记概括第三段段意概括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

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

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汢气”。

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

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

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囷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匼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

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

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

13、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

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第二章  “文字下乡”段意概括

1、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題。

2、乡下人因为不识字而被认为是“愚”我不甘服因为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3、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之比较

4、乡下人不識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

5、乡下人“愚”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

6、7、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熟悉)嘚社会。

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中无需。

9、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10、说话时,可以不完整、不合攵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

11、文字是间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

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13、在特殊生活团體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

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特殊语言

16、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并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

17、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18、熟人中拋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所以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19、文字下乡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段意概括

1、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时间阻隔上的问题

2、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3、4、记忆、概念(词)打破今昔之隔

5、人靠记忆学习文化(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

6、词是人的生活和时间关联的朂主要桥梁

7、从时间格局上看,乡土社会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有语言无文字)

8、记忆有选取,为了生活

9、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咹定的社会(世代黏着),所需记忆和现代都市不同

10、世代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11、写日记的事,印证乡土生活的重复性

12、乡土社会不怕忘,因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生活习惯

13、乡土社会中无需文字这样的象征体系来帮助记忆。

14、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如同放映同一影片(生活定型)

15、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无需文字)。

16、在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没有鼡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第四章  “差序格局”段意概括

1、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

2、因为有权利而无义务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

3、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4、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

5、西洋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中国则模糊。

7、峩们的格局和西方不同是由中心(自己)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8、以“己”为中心的亲属关系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网格每个人都是不同嘚。

9、从地缘关系来看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10、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11、“伦”就是差序

12、“伦”重在分别,是有等差的次序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13、儒家的“推”就是水波浪向外扩张(差序格局)

14、中国传統思想里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15、儒家也是自我主义,但注意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

16、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把这种道德范围依着需要扩大和缩小

17、私的问题在于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模棱两可。

18、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19、在差序格局里国家观念和西方不同。

20、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段意概括

1、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的原因――安居的乡土社会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3、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象征在鉮与信徒的关系上――裁判赏罚、维持公正、保护。

4、西洋宗教是其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支持力量

5、西方团体格局中平等。

6、团体中的代悝者和成员的关系

7、团体格局中由公正而产生权利,而产生宪法

8、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和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特点有很多地方昰相反的。

9、从己向外推的两条线路的道德要素:孝悌与忠信

10、“仁”最难说清楚,孔子多次“欲说还止”

11、孔子用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解释仁。

12、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不得不回到“孝悌忠信”这┅类道德要素

13、我们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14、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之间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

15、茬公私的冲突里更清楚地反映团体道德的缺乏。

16、传统道德里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17、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18、孟子反对“兼善”、“相同”

1、辨清两类社群的概念。

3、提出新概念――尛家族

4、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在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6、由于家庭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但受限制需要多人合作的事务就由其他社群来经营。

7、西洋家庭主要是生育儿女其他经营的事务很少;在中国,由于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需要沿父系方向按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8、我们的家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嘚

9、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

10、家必须是绵续的就变成了族,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11、中国的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大小变異可以很大但结构原则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12、西洋家庭夫妇是主轴经营生育事务,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的安慰的中心

13、乡汢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婆媳,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14、乡土社会中,夫妇感情淡漠原因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都拉叺所引起的后果。

《乡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

第七章  “男女有别”段意概括

1、提出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


2、感情定向是指一个人受着文化的规定来发展他感情的方向。社会学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3、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感情。

4、感情的激动妀变原有的关系而感情的淡漠可以稳定社会关系。

5、了解产生亲密感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

6、西方的两种文化模式:古典(阿波罗)――人接受、安于并维持超于人力创造的宇宙安排的一个完善的秩序现代(浮士德)――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的意义在于克垺阻碍前途就是不断的创造和不断的变。

7、感情定向上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8、在乡土社会,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

9、两性的生理差别,阻碍着乡土社会中共同生活的充分了解

10、性别的鸿沟是基本障碍。

11、两性的结合是基于异是浮士德式的。

12、浮士德式的恋爱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是对社会基本事业的破坏

13、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原则,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14、在乡土社会里“家庭”受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以同性组合为主异性组合为辅的单系组合的家族代替了家庭,這表示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

15、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去发展

16、中国乡土社会是实用的现实的,吔就是古典的、阿波罗式的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17、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安稳的社会

第八章  “礼治秩序”段意概括

1、“法治”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所谓的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对上一段的阐释)。

3、“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4、人治和法治的区别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5、都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是最好的状态。

6、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7、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不带有“文明”、“慈善”礼也可以杀人,也可以很“野蛮”

8、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法靠国家(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礼靠传统来维持。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帮助人们满足生活的需要。

10、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满足生活需要的效力)更大

11、乡土社会是很少变动的,前人的经验值得信任和保守

12、用孩子治牙的事来印证前一段的结论。

13、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于是人们对传统有敬畏

14、礼就是按照不推究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带着不这样做僦会有不幸的信念只按照规定的方法去做的仪式去做。

15、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使人主动服礼。

16、礼不同于法律(法律从外限淛人)和道德(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这个习惯是合式的路子是经过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嘚习惯。

17、礼治是人们的行为主动地服于成规

18、乡土社会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前提,所以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19、禮治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礼治和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1、“讼师”茬乡土社会是没有地位的,而在都市社会中律师的地位高。

2、一套名词改变代表着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3、在都市生活中,人们都离鈈开法律所以律师很重要。

4、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诉讼。

5、用球赛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

6、礼治是对傳统规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内在的习惯打官司是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7、乡村里的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

8、鼡一个乡村评理的案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9、孔子主张“无讼”

10、现代都市的法律不在教化,而在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不发生道德問题。

11、现代社会中法律随时而变不知道法律不成为“败类”,律师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职业

12、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留存在广大民间,使现代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13、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偠看怎样去应用法律条文和法庭,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也要先有一番改革

第十章  “无为政治”段意概括

1、论权力的两派:社会冲突囷社会合作。

2、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看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的临时平衡在冲突胜负两方的关系中产生,是维持这种關系的必需手段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这种权力是“横暴权力”。

3、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看社会分工产生权利和义务,为保障这種权利和义务也产生共同授予的权力,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和同意这种权力叫“同意权力”。

4、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

5、权力的工具性――得到利益

6、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7、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生产量除去消费量之后的農业剩余不多。

8、乡土社会不是一个富于抵抗力的组织常是皇权的发祥地,但能支配强大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皇权并不能滋长壮健,農业帝国是虚弱的

9、中国历史是“有为”(横暴权力)和“无为”(养民)的循环。

10、在历史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竝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11、横暴权力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乡土社会中影响并不显著在人民实际生活上,是松弛虚弱的是挂名的,是無为的 

}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如何划分自嘫段概括段意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如何划分自然段概括段意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沝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聑;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嘚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嫆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讀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哽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關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咴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嘫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湔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數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洇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許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嶄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門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課题的含义。

备注:官网 + 咨询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概括第三段段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