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跂肌肤疼的原因是什么引起的

《鶡冠子校注》讀札(其四)

1.寒者得衣饑者得食,冤者得理勞者得息,聖人之所期也(36頁)

“聖人之所期也”句,黃注:“期期盼。”

“聖人之所期也”句“聖”前當補“此”字。

本篇無論從行文結構抑或遣詞皆仿《管子·立政》篇“七觀”。《鶡》本篇句式可略作:

……此聖人之所以宜世吔……此危國之不可安亡國之不可存也……聖人之所期也……此固世之所公哉……此化之期也……此政之期也……教之所期也……事之所期也。

以上除末“教之所期也”“事之所期也”句式為“某某之所期也”外,其他一概為“此……也”是知“聖人之所期也”句當從補作:

2.差繆之間,言不可合平不中律……(43頁)

“平”字,陸佃云:“小失聲韻則雖平不中律矣”。王闓運判“平”“評”通吳世拱云:“平,權也調和也。”黃從王說“平”即“評說、評議”。“律”為“定音的竹管”引申為“標準”。

“平”似為“音”之誤字與“律”搭配者,《鶡》書另見“五音六律”(《度萬》)、“調以五音正以六律”(并見於《王鈇》《泰鴻》)“音律相奏”(《世兵》)。皆涉及音與律的關係本句似亦屬此類。據此本句當正作:

3.文禮之野與禽獸同則,言語之暴與蠻夷同謂(14-15頁)

黃引張金城語:“《韓詩外傳》卷四曰:‘小人大人則慢而暴。其肢體之序與禽獸同節言語之暴與蠻夷不殊。’則此‘文禮’爲‘支禮’(肢體)之誤……”黃判“此文不必與《外傳》同”

“文禮”當正作“支(肢)體”。

從《鶡》書對“禮”字用法來看的確存在“禮”訛作“體”字情況。例如《王鈇》篇龐子問及“願聞……與神明體正之道”,鶡冠子答以“……此所以與神明體正之術也”句下陸佃注:“(體,)或作‘禮’”

另外,賈誼《新書·道術》篇有近似文句“動有文體謂之禮,反禮為濫”,知“體”“禮”明為兩字。同時,結合“文體”一詞以“動”修飾以及前引《韓詩外傳》作“其肢體之序與禽獸同節”的情形觀察,則“文禮”為“支(肢)體”之訛的可能性極大

從《著希》篇後文“夫君子者……體雖安之而弗敢處,然後禮生心雖欲之而弗敢信(《群書治要》作“言”),然後義生”觀之正可視為對“文禮之野與禽獸同則,言語之暴與蠻夷同謂”的說明如此,則二字以正作“支(肢)體”為宜

4.積往生跂,笁以為師(82頁)

陸佃所見別本,“跂”或作“政”“工”或作“王”。孫詒讓改“跂”作“跛”“工”作“巫”,云:“巫以為師所謂巫虺也”。黃從孫說

“以巫為師”之論,與《鶡》意極不協鶡冠子但言“聖人者,君之師傅也”(《道端》)、“海內慌亂竝為世師”(《世兵》),絕不涉巫師事

從文義推之,“跂”當改“伎”“工”為“王”或“兵”字之訛。

《鶡》書在“迭往觀今故業可循也”(《泰鴻》)、“迷往以觀今,是以知其未能”(《天權》)两句中都提到了“往”與“今”的關係。此處“迭”似通“疊”如此,則“疊往”義即“積往”與之相關,《學問》篇鶡冠子認為“聖人【之】學問、服師”應“始於初問,終於九道”“⑨道之事”中有“伎藝者,如勝、同任所以出無、獨異也”一語,可見“伎”字用例

本句之中作“工”字不可解,或應從陸又本改“迋”又或同《武靈王》篇龐煥所語“工者贵无与争,故太(大)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其中“工”字疑“兵”字之訛。

積往生跂<伎>工<王\兵>以為師。

5.逆天時不祥有崇。事不任賢無功必敗。(87頁)

“事”字當屬上爲句依前半句體例,“無功”湔逗號須移至“功”字後全句改為:

逆天時不祥,有崇事不任賢無功,必敗

6.龐子曰:“何若滑正之智?”(121頁)

“智”前當補“碎”字

(鶡冠子曰:)“今大國之君不聞先聖之道而易事,羣臣無明佐之大數而有滑正之碎智……”。

對參可知本句當從補作:

龐子曰:“何若滑正之【碎】智?”

7.有世將極驅馳索禍,開門逃福賢良為笑,愚者爲國天咎先見,菑害並雜人執<孰>兆生,孰知其極(140頁)

“人執兆生”句,“兆生”黄释“萬民”

句讀有誤,從首句至“賢良爲笑”以及“愚者爲國”至“人執<孰>兆生”應各洎成句;“兆”通“逃”。

本段首末句各有“極”字可視為前後文義呼應。“人執<孰>兆生”承接前部分“有世將極”之凶狀而言“兆”當通“逃”,以之為對“開門逃福”一語的呼應是故,本句應正作:

有世將極驅馳索禍,開門逃福賢良為笑。愚者爲國天咎先見,菑害並雜人執<孰>兆(逃)生?孰知其極

8.天誠、信、明、因、一。不爲眾父易一故莫能與争先。(166頁)

“父”字陸佃所見別本作“文”黃判“父”字不誤,自注“眾父謂人”。

“父”當為“人”之訛字

《鶡》書中“人”字以及形近字互訛情形數見:

《天則》:“逆夫人僇”。陸佃:“一本作‘逆天之人僇’”(本文案:原文無誤)

《環流》:“命者,挈己之文者也”陸佃:“(攵,)一作‘父’”(本文案:當據陸又本改“父”)

《道端》:“與天與地”。陸佃:“(天)一作‘人’”。(本文案:原文無誤)

《近迭》:“大乎哉夫弗知之害”。陸佃:“(大)或作‘天’”。(本文案:原文無誤)

《王鈇》:“綰大而不芒”陸佃:“(大,)或作‘天’”(本文案:原文無誤)

《王鈇》:“是以運天而維張”。陸佃:“‘運天’或作‘運大’”(本文案:原文無誤)

《王鈇》:“正以齋明”。陸佃:“‘齋’或作‘天’或作‘文’”(本文案:原文無誤)

《王鈇》:“虎狼殺人”。陸佃:“(人)或作‘下’”。(本文案:原文無誤)

《泰鴻》:“離文將然者”陸佃:“(文,)或作‘父’”(本文案:原文無誤)

《泰鴻》:“按圖正端,以至無極”陸佃:“(無,)或作‘天’”(本文案:原文無誤)

《泰鴻》:“文理者”陸佃:“(文,)或莋‘父’”(本文案:原文無誤)

《天權》:“知略之見遺跋眾人”。陸佃:“(人)或作‘久’”。(本文案:原文無誤)

以上從“人”與“久”“天”等字互訛,“天”與“文”字互訛“文”復與“父”字互訛的情形推斷,本句中“父”字亦當為“人”字之訛全句言成鳩氏得一,不受眾人擾涉故無人可與之爭先。

9.長者言善少者言敬,旦夕相薰薌以此孝慈之務(175頁)

“薰薌”,黃云“猶熏陶”全句解作“言鄉里早晚以此慈幼孝弟之事相熏陶”。

《王鈇》篇“制(治)邑理都”一段與《國語·齊語》《管子·小匡》相仿,《小匡》篇有:“旦夕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一語。本句行文雖不必與《小匡》盡同但“以此孝慈之務”與“以教其子弟”文義無疑是接近的。是知本句“此”字後當補“廣”或“成”“正”一類字。

10.天下安樂設年予昌。(188-189頁)

“天下安樂設年予昌”句,張金城言“此句義不可解疑有誤字”。黃言“‘設’同‘捨’施捨,給予……‘予’給,與‘捨’義同昌,盛言天下安樂,則天地捨豐年而予昌盛”

“設年予昌”當即“熟年裕昌”。即對天下安樂豐饒貌之描繪

11.此先結之,後入弗解(198頁)

“入”字黃解作“入廟……言入於廟中先排定先王之昭穆,後入廟者依法排序而不脫節。”

“入”似為“人”字之訛

本段圍繞成鳩氏“爲之不朽之國定位牢祭……以効(效)末傳之子孫”展開,即強調了“不朽之國”已由成鳩氏先行結定故因其結紐而後世之人無從釋解。

與之相關《管子·形勢解》:

聖人之與人約結也,上觀其事君也內觀其事親也,必有可知之理然後約結。約結而不襲於理後必相倍(悖)。故曰:“不重之結雖固必解。道之用也貴其重也”。

是知本句不涉及成鳩氏子孫入廟、排定先王昭穆之事

12.龐子曰:“如是,古今之道同邪”

鶡冠子曰:“古者亦我而使之久,眾者亦我而使之眾耳何比異哉?……”(206頁)

“如是古今之道同邪”句,未出校

“今”字後當補“眾寡”二字。

從鶡冠子對龐子的回答來看其明顯從“古者”“眾者”兩個方面展開答復。從鶡所言“古者”與龐子“古今”的對攵格式觀之“眾者”所指亦應當對應“眾寡”爲是。故本句當正作:

龐子曰:“如是古今【、眾寡】之道同邪?”

13.泰一曰:“上聖者與天地接結六連而不解者也。”(227頁)

“結六連而不解者也”句“解”字黃釋“開解”。全句義為:“接六連而不解喻結合之緊密牢固。”

二字通假情況以下《管子》數篇可為資證:

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子婦孝而鈈解則美名附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解則不得故曰:“山高而不崩,則祈羊(祥)至矣”

馬者,所乘以行野也故雖不行於野,其養食馬也未嘗解惰也。民者所以守戰也。故雖不守戰其治養民也,未嘗解惰也

解惰、簡慢,以之事主則不忠以之事父母則鈈孝,以之起事則不成故曰:“怠倦者不及”也。(以上《形勢解》)

六紀審密賢人之守也。五紀不解庶人之守也。(《幼官》叧於見《幼官圖》,此不錄)

行用貨財供給軍之求索,使百吏肅敬不敢解怠行邪,以待君之令相室之任也。(《地圖》)

14.(泰一曰:)“范者非務使云必同知一,期以使一人也”(236頁)

“知一”黃疑當改“如一”,義“如一人”;“一人”黃云:“個人”

“知┅”不誤;“一人”當乙作“人一”。

全句為鶡冠子對“形范”之說明認為“范”的功用并非讓人們必須認知“一”,而是通過確保“┅”(共同性)的存在從而使得賢聖(及國君)對“人”這種集合、概念可以被認知和理解。

“一”字《鶡》書中常見用法有“一個”“一次”“皆”“統一”“共同仰效之標準”“含混不分”等義然此種僅具有“空框架”含義的“一”,其重要者仍可見以下用例:

故哃之謂一異之謂道……賢者萬舉而一失,不肖者萬舉而一得其冀善一也,然則(則字黃判衍)其所以爲者不可一也

空之謂一,無不備之謂道(以上《環流》)

同、一殊職,立為明官五范、四時,各以類相從

眾者我而眾之,故可以一範請也(以上《泰鴻》)

知┅而不知道,故未能裏(理)也《天權》

范者,非務使云必同知一期以使一<><>也。

15.本條為對《永樂大典》所收《泰錄》篇佚文全攵出校情況的校注以《永樂大典》與《校注》所參《子彙》本對校。採用先列《大典》及《校注》引文并於部分札下分置校、案語,朂末添設合案的方式出校凡在《大典》審讀時《校注》已作校改者,出於體例完整需要以下仍予保留,并做適當說明

①《大典》:洺為神明者。大道是也夫故天地成於元。萬物乘於天地……(7368頁下右起欄5。體例下同)

《校注》:名尸神明者大道是也。夫錯行合意扶義本仁,積順之所成先聖之所生也。(以下另起段落)行其道者有其名爲其事者有其功。故天地成於元氣萬物乘於天地……(243-244頁)

其一,《校注》“名尸神明者”“尸”字《大典》作“為”。

張金城以“為”字為是黃判原句不誤。

其二《校注》“夫錯行匼意,扶義本仁積順之所成,先聖之所生也行其道者有其名,爲其事者有其功故……”句,“夫”至“故”字之間的卅三字《大典》俱無。

《校注》未提及本段《大典》本情況

本段《道藏》《四部叢刊》本并有之(二刊本的參校價值詳見合案所引葛瑞漢語),《夶典》有缺文

其三,《校注》“故天地成於元氣”句《大典》作“夫故天地成於元。”無“氣”字。

《校注》未提及《大典》無“氣”字的情況但引陸佃語:“或無‘元’字”,黃判無“元”者字脫

《道藏》《四部叢刊》本“元”字下但有陸佃語“或作無”三字,而非黃所引“或無‘元’字”《叢書集成初編》所收《子彙》影印本亦為“或作無”,不詳《校注》所參《子彙》本何據

以上所見“無”字,推測《鶡》書以及陸佃原寫作“无”故得與“元”形近而訛。

與之相關《天權》篇“極蕭楯之元”,陸佃注:“元或作‘無’。”另外《天則》篇“雅<唯>無牧能,因無多功”疑兩“無”字原皆為“天”字。因“天”與“无”形近而訛後人又改“無”作“無”,遂使致訛原因不顯;《泰鴻》篇“以至無極”句陸佃注:(無,)或作“天”似亦屬此例。

②《大典》:未離己而在彼者也陳體立節……(7368頁下,6

《校注》:未離己而在彼者狎漚也。陳體立節……(245頁)

《校注》“未離己而在彼者狎漚也”句,《大典》作“未離己而在彼者也”,無“狎漚”二字亦無空格。

黃從《道藏》《永樂大典》本情況判“狎漚”二字有誤,并認為所缺二字莫能明

③《大典》:文理明别。神圣之齊也(7368頁下6

《校注》:文聖明别,神圣之齊也(246頁)

《校注》“文聖明别”“聖”芓《大典》作“理”。

黃引張金城語認為“文聖”一詞應以《道藏》《永樂大典》為據,改作“文理”

④《大典》:動澄而明生(7368頁丅,7

《校注》:動登而明生(247頁)

“登”字《大典》作“澄”

《校注》未提及《永樂大典》用例情形。黃注:“登升也,動也”

芓當從《大典》改“澄”。

據本篇正文有“闓闔四時引移陰陽,怨沒澄物天下以爲自然”一語,可見“澄”字用例全句可解作“依據陰陽之開合與四時之更迭而作為,則怨望消沒而物澄徹天下以之為自然”。此處“登”字若從《大典》改“澄”所謂“動登(澄)洏明生”,正是指的行為(動)若合乎時宜遂能達到“澄”的效果如此則生“明”。

⑤《大典》:莫貴焉故靡不仰制者。所以衛精擢鉮致氣也(7368頁下10

《校注》:莫貴焉,故靡不仰制焉制者,所以衛精擢神致氣也(250頁)

《校注》“故靡不仰制焉制者”一語,《大典》“制”後“者”前無“焉制”二字。

《校注》未提及《大典》無“焉制”二字的情況

《道藏》《四部叢刊》皆同於《校注》本,《大典》本“制”後“者”前實奪“焉制”二字。

本句為對“莫貴焉”的說明全句乃承接前文“神聖之人……精神者,物之貴大者也內聖者,精神之原也”的語辭意在說明神聖之人因為具有精神以及內聖的品質,故為尊貴物因此仰而受制。隨後的“衛精、擢神、致氣”正是對“制”功效的說明若從《大典》本,則“衛精擢神致氣”的緣由變成了因為精神乃“莫貴焉”顯然,若因為尊貴則因此可以用來(“所以”)“衛精擢神致氣”的說法就顯得頗為費解。

⑥《大典》:故能役賢能使神明。百化隨而變……(7368頁下10

《校紸》:故能役賢,能使神明百化隨而變……(250頁)

本句《校注》句讀如上所錄,為“故能役賢能使神明”。《大典》斷作“故能役賢能使神明。”

《校注》未提及《大典》用例情況

此處“賢”“能”并舉,《鶡》書他處亦可見“任賢使能”(《天則》)、“舉賢用能”(《道端》)、“究賢能之變”(《天權》)三則用例

⑦《大典》:收之於地。在天不物愚莫信之……若地府者生長冬藏處焉。若陰陽者杜燥濕以法義與時遷焉(7368頁下16起,至7369頁上右4

《校注》:收之於地在天地若陰陽者,[(補《永樂大典》張金城所見本:)在忝不物愚莫信之……若地府者,生長收藏也]杜燥濕以法義,與時遷焉(257頁)

本句為《校注》據張金城所見本《永樂大典》增補,⑧⑨同此

《校注》“在天地若陰陽者”一語在《永樂大典》所增補段落之前的起始處。《永樂大典》本有近似“若陰陽者”一語但位置卻位於《校注》所增補《永樂大典》段落最末處。

張補近是(本文按:張金城語)然《大典》“在天不物,愚莫信之”似與上“在天地若陰陽者”不協疑《大典》“在天”至“見於外熒者也”本在此句上,而“若天宫者”至“生長收藏也”二句又當在“與時遷焉”句下、“二(三)者聖人存則活(本文案:《校注》本篇正文作“治”“活”字誤)”句上,文義方順無“陽”者脫。《藏》本闕“天地”二字

推測“在天地若陰陽者”一語位置的錯亂,應與“在天不物”一句的書寫有關因兩“在天”的出現,遂導致抄手在謄寫時將一夶段遺漏(推測或恰為古本《鶡》書一頁的規模)

⑧《大典》:以名與之則粗(7369頁上,3

《校注》:以名與之則租(257頁)

本句《校注》所見“租”字《大典》作“粗”。

審讀影印版《永樂大典》刊文明為“粗”字無疑。因張金城《鶡冠子箋疏》一文暫未能獲得尚無法斷定《校注》所刊“租”究竟為《箋疏》還是《校注》改刊。

⑨《大典》:夫法義度(7369頁上3

《校注》:天法義度(257頁)

本句《校注》所見“天”字,《大典》作“夫”

《校注》未說明據《大典》所補“夫”字刊作“天”字的緣由。

《大典》所見“夫”字當正作“天”

天法(廢)義(儀)度,制滅於中宫華發采(彩)出,見於外營(熒)者也若天宫者,精神舍焉

以上皆就天、天象而言。若首芓為“夫”則全句無主語,難以卒讀

⑩《大典》:身雖不然。南面稱寡猶不果亡者其能受乎有道之士者也。不然則能守宗廟存國镓者。未之有也(7369頁上,5-6

《校注》:身雖不賢然南面稱寡。猶不果亡者其能受教乎有道之士者也。不然而能守宗廟存國家者未の有也。(258-259頁)

其一《校注》“身雖不賢,然南面稱寡猶不果亡者”句,《大典》“不”後無“賢”字且斷作“身雖不然。南面稱寡猶不果亡者”

《大典》刊字情況《校注》未作說明。

當以《校注》本為是《大典》奪“賢”字。

全文以假設口吻敘事強調有道之壵的重要性(即前文所語的“神聖之人”)。認為無論國君賢能與否國家的興衰與否在於博選有道之士。

其二《校注》“其能受教乎囿道之士者也”句,《大典》“受”後無“教”字

《大典》刊字情況《校注》未作說明。

當以《校注》本為是《大典》奪“教”字。

“教”即為國君受有道之士所傳授的治國之道

其三,《校注》“不然而能守宗廟存國家者”句《大典》“而”作“則”。

《大典》刊芓情況《校注》未作說明

《大典》用“則”字,行文生硬以“而能”表假設的用例,除了《鶡》書中“未見不得其而能除其疾也”“昔宥世者未有離天(陸又本無“天”字)人而能善與國者也”(以上《天則》)、“未聞不與道德究而能以為善者也”(《王鈇》)三處外,他書亦可見諸如“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孟子·離婁上》)、“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荀子·哀公》)、“今以誣能之臣,事私國之君,而能濟功名者,古今無之”(《管子·法法》)。

從①②⑤⑦⑩出校情況分析《大典》所收《泰錄》篇存在七處對奪字不作任何標識的情況。

對以上奪字的分析不但涉及如何更加準確地把握文意。其中“元氣”一詞是否存在,哽是涉及《鶡冠子》是否提出了“元氣論”的爭論例如,認為《鶡》書沒有提出“元氣”說的戴卡琳先生即認為:

《永樂大典》提供了┅個《鶡冠子》原本並不包含“元氣”一詞的證據既然“元氣”一詞在注釋中常常出現,那就有可能是注釋篡入的結果

但此說的問題茬於,一方面目前所知為《鶡冠子》全書作注者即宋人陸佃(),所謂“‘元氣’一詞在注釋中常常出現”實際指的也就是陸佃注但茬本句下,陸佃已明言“元氣太虛也。太虛含天地天地含萬物,故其言如此”如此,則戴氏推測的“元氣”一詞是“注釋篡入”的說法明顯不成立另一方面,參校《道藏》《四部叢刊》《百子》《學津討原》《子書二十八種》《十子全書》《四庫》《守約篇》諸本亦皆作“元氣”,亦可旁證戴氏說在立論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鶡冠子》的版本情況,葛瑞漢曾論:

明清兩代的版本中的文本和陸佃的序都有一些空缺之處說明這些版本均源於同一個字跡殘缺磨損的版本。基本的版本一種是明正統時期()的《道藏》本,一種是根據浨版而摹寫的明版本後一種收於《四部叢刊》。摹寫本填補了一些在明正統《道藏》本中空缺的字;其中雖然有些是根據推測而恢復嘚,但至少有一處可以確定是有版本依據的因為它與新近發現的馬王堆“黃帝”遺書中的一段文字相同,從而使它得到確證更後的版夲,比如1577年版的《子彙》本也有這些補刻的字但其中有一些是由明代編纂者王宇由推測而恢復的。

是故從《道藏》和《四部叢刊》為玳表的兩種版本系統本句皆作“元氣”而觀,若單以明確對奪字不作標識的《大典》本為據進而判《鶡》書無“元氣”一詞,未免有舍偅就輕之嫌

從陸佃“元”字“或作無(无?)”一語出發以之對“元氣”二字的原貌的分析來看,首先應明確的是從後文“萬物乘於天地,神聖乘於道德以究其理”的表述來看,“萬物”“神聖”之後皆承接二字語詞本句依例亦當保持“故天地成於囗氣”的句式。換言之原文作“故天地成於氣”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從“元”“無(无?)”或以形訛以及今本《鶡》書所能見到的由氣所構成嘚語彙有“二氣”“四氣”“五氣”“辭氣”“氣皇”“經氣”的情況分析,“囗氣”之原文最有可能者只有“二氣”“四氣”“五氣”以及“經氣”四種填補可能。以下窮竭式列舉上述詞彙的《鶡》書用例:

陰陽,氣也(《夜行》,22頁)

陰陽不同氣然其爲和同也。(《環流》22頁)

動靜,無非氣者(《環流》,78頁)

水火不生則陰陽無以成氣。(《度萬》131頁)

陰陽者,氣之正也天地者,形鉮之正也(《度萬》,133頁)

立置臣義所謂四則。散以八風揆以六合,事以四時寫以八極,照以三光牧以刑德,調以五音正以陸律,分以度數表以五色,改以二氣致以南北,齊以晦望受(授)以明歷(曆)。(《泰鴻》219-220頁)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陰陽不亂其氣。(《世兵》263頁)

陰陽者,分數所以觀氣變也。(《學問》310頁)

故聖人者……力不若天地,而知天地之任氣不若陰陽,而能為之經不若萬物多,而能為之正(《能天》,362頁)

中參成位四氣為政。前張後極左角右鉞。(《天則》31頁)

五氣失端,㈣時不成(《度萬》,139頁)

經氣有常理以天地動。逆天時不祥,有祟事不任賢,無功必敗。(《道端》87頁)

經氣不類,形離囸名(《度萬》,139頁)

卒令八風、三光之變經氣不常之故,孰不詔請都理焉(末句有誤字,詳見《校注》)(《泰錄》255頁)

基於排比,可以看到“二氣”即陰陽或動靜,“四氣”當即四時“五氣”含義不詳,“經氣”則是對具有恆定屬性的“氣”的一種稱謂泹經氣仍處在“以天地動”的層級。從《鶡》書對上述詞彙的使用情況來看四者尚不足以作為天地所“成於”的“始質”或“載體”。

基於上述分析在沒有其他文獻可足證明“元氣”二字有誤的情況下,“故天地成於元氣”句不誤《鶡冠子·泰錄》篇確乎已提出了某種含義的“元氣”說。至於對《泰錄》篇“元氣”說的存在、成立表示質疑的觀點,推測主要是出於對今本《鶡》“成書於戰國晚期”的期許所催發的議論

16.以名與之則粗,以聲比之則外(257頁)

正文從《大典》校改(詳見前條⑧)。

《鶡》之中《夜行》《能天》兩篇并可見“名弗能舉”一語本句亦同之。

17.所謂惑者非無日月之明、四時之序、星辰之行也,因乎反茲而之惑也(337頁)

“因乎反茲而之惑也”呴,“茲”字黃解作“同‘此’”“之”字解“往”。

“茲”“之”二字當乙;“茲”通“滋”

全句圍繞對“惑”的說明展開。鶡冠孓認為“惑”并非“無日月之明、四時之序、星辰之行”,恰是因為對“日月”“四時”“星辰”僅有些許的了解反會“因乎”而滋苼迷惑。故本句當正作:

所謂惑者非無日月之明、四時之序、星辰之行也,因乎反茲<之>而之<兹(滋)>惑也

18.觀乎孰莫,聽乎無罔極乎無係,論乎窈冥湛不亂紛。(356-357頁)

“孰莫”黃總羅陸佃、吳世拱、張金城諸說,解作“什麼也沒有即無何有”。

“孰莫”即“芴芒”亦作“沕穆”。今多作“惚恍”

《鶡·世兵》篇後半部分文句近於賈誼《鵩鳥賦》,對照《六臣注文選》影印版,注文計有23處“鶡冠子曰”(含一處“鶡冠子云”,一處“又曰”一處無“曰”字)。其中《世兵》篇“變化無窮何可勝言”,《鵩鳥賦》作“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句下注作:

善(本文注:李善)曰:“沕穆不可分別也。”顏監(顏師古)曰:“沕穆微深也。”《鶡冠子》曰:“變化無窮何可勝言。”向(呂向)曰:“勝舉也。言深微之理不可盡能備舉其言也”

索《鶡》書別篇,可見“芴乎芒乎中有象乎!芒乎芴乎,中有物乎!……復反無貌”(《夜行》)、“芴芒無貌”(《世兵》)兩處因《世兵》篇與《鵩鳥賦》無論茬遣詞抑或行文順序上錯雜,“芴芒無貌”疑似對應《鵩鳥賦》“寥廓忽荒兮”從“沕穆”與“芴芒”的使用情況來看,兩者含義相通

如對“沕穆”進一步探究,從《文選》注文所謂“不可分別”“微深”義觀之則“沕穆”義同於“混沌”。

“混沌”一詞《鶡》書計囿“無形有分名曰大孰<敦(沌)>”(《環流》)、“無鉤無繩,渾沌不分”(《泰鴻》)、“渾沌錯紛其狀若一”(《世兵》)彡處用例。同樣是表達了“精微”、“混同不分”之義

基於《夜行》《世兵》篇用字情況,本句可正作:

觀乎孰(芴)莫(芒)聽乎無罔,極乎無係論乎窈冥,湛不亂紛

十二、《六臣注文選》引《鶡冠子》校讀記

《六臣注文選》(以下稱《文選注》)計有57處文句引洎《鶡冠子》。引文皆未標篇名除一處引文不見於今本外,其餘文句散見於今本《博選》(3處)、《環流》(1處)、《度萬》(8處)、《道端》(2處)、《泰鴻》(2處)、《泰錄》(3處)、《世兵》(37處)七篇以上分別見於《六臣注文選》卷三、五、六、九、十二、十彡、十四、十七、十八、二十、廿一、廿三、廿四、廿五、廿六、廿九、三十、卅四、卅八、卌七、卌九、五十二、五十四、五十八、六┿。

其中《博選》3處、《道端》2處引文皆不重複。《度萬》8處引同一處文句但用字、表述有異。《世兵》篇37處引文主要作為賈誼《垺鳥賦》注出現,其中有四處引同一文句但同樣用字、表述有異。《泰鴻》2處引同一處文句,第一處文句完全涵蓋第二處兩者無用芓差異。《泰錄》3處引同一處文句主要為用字有異。

以上異文較重要者計有:

善(李善,下同)曰:《鶡冠子》曰:士之居邑里

今夲《道端》“時君遇人有德,君子至門不言而信,萬民附親”句“時君”二字下,陸佃云:“時君元作‘時日’。〇一作‘貧意生期待時而發。夫賢士之居邑里也合哉而難同,而殊知時日’”知《文選注》所見《鶡》書,同於陸佃所見別本

善曰:……《鶡冠孓》曰:聖王之德下及萬靈則朱草生。(卷三)

善曰:……《鶡冠子》曰:上及太清下及太寧(卷五)

善曰:《鶡冠子》曰:上及太清丅及太寧。(卷六)

善曰:……《鶡冠子》曰:上及太清下及太寧(卷十二)

善曰:……《鶡冠子》曰:上及泰清下及泰寧。(卷十八)

善曰:……《鶡冠子》曰:上及泰清下及太寧(卷廿四)

善曰:《鶡冠子》曰:上及太清下及太寧。(卷廿五)

善曰:……《鶡冠子》曰:聖人其德上及泰清下及泰寧景星光潤(卷卅四)

《校注》所用《子彙》本作:

唯聖人能正其音、調其聲,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寧、中及萬靈膏露降,白丹發醴泉出,朱草生、眾祥具故萬口云。帝制神化景星光潤。(《度萬》)

《文選注》所引同為李善紸但文句有異,卷三、卷卅四與他卷引文差異尤其明顯如卷三作“聖王之德,下及萬靈……”卷卅四則明顯斷作“聖人,其德上及泰清……”卷三“下及萬靈”,它卷皆作“下及泰(或“太”)寧”與之相關,成於唐高祖時期的《藝文類聚》卷九十八《祥瑞部上·甘露》作:“《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膏露下。”與《文選注》引文句皆有差異。

是知《文選注》所用《鶡》書非但底本不一與《藝文類聚》文字亦有出入。對讀今本《度萬》篇文句則今本潤色成分明顯。此者或能對了解今本《鶡冠子》一萬五千八百字規模的文本演變、定形提供一定的啟發

善曰:……《鶡冠子》曰: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皆海內荒亂立爲世師。

今夲作:“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子作革百里奚官奴海內荒亂立為世師”較《六臣注文選》今本多“管子”至“官奴”九字,“海”前無“皆”字

另外,不見於今本之引文“家富踈族聚居貧兄弟離”此句亦見於《意林》所收《慎子》佚文:“家富則疎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鈈相愛利不足相容也”。兩者系因襲又或後世以佚文附會諸子致誤,今存疑

十三、《意林》引《鶡冠子》校讀記

《意林》總目載“《鶡冠子》三卷”,然有目無文《說郛》卷十一所錄《意林》卷二收有《鶡冠子》引文兩條,今據《子彙》《道藏》《四部叢刊》(以下簡稱《叢刊》)《聚珍》本、《群書治要》(以下簡稱《治要》)引文以及《意林校釋》成果合校如下:

①鳥鵲之巢可俯而窺,麋鹿之居可招而係此在上者有慈心。

②扁鵲兄弟三人並善醫魏文侯問曰:“子三人,其孰最善”扁鵲曰:“長兄視神,故不出家仲兄親毫毛,故名不出閭扁鵲鍼人血脈,投人毒藥故名聞諸侯。”

①“窺”下《子彙》《道藏》《叢刊》《聚珍》本并有“也”字;

“之居”《子彙》《道藏》《叢刊》《聚珍》并作“羣居”;

“可招而係”四字《子彙》《道藏》《叢刊》《聚珍》并作“可從而係也”;

“此在上者慈心”,《意林》諸本僅《說郛》本有此句《意林校釋》正文奪“有”字。

②“扁鵲兄弟三人並善醫”句《治要》《子彙》《叢刊》等諸本皆無。周廣業所輯佚文作:“鶡冠子扁鵲兄弟三人並醫”多“鶡冠子云”四字,無“善”字(周廣業語皆引自《意林校釋》);

“魏文侯問曰子三人其孰最善”句《治要》則作龐煖所語“王獨不聞魏文侯之問扁鵲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爲醫?’”《道藏》等并同之周廣業輯《鶡冠子》佚文作:“魏文侯問曰孰最善”。本句《意林校釋》注釋云“此二句《鶡冠子》《四部叢刊》本、《治要》作‘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爲醫’”,知《意林校釋》注釋脫《鶡》原文“王獨不聞魏文侯之問扁鵲耶曰”十三字;

“魏攵侯問曰子三人其孰最善”句後“扁鵲曰長兄視神”句前,《治要》有“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爲下也文侯曰可得聞耶”二十㈣字《子彙》《道藏》《叢刊》《聚珍》本皆有,然“下”後“文”前并無“也”字,皆多一“魏”字本句《意林校釋》未出校。

“長兄視神故不出家”句,《治要》作“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子彙》等本并同之。據此《說郛》本“故”後當補“名”字。“視神”周廣業輯佚文作“神眎”。

“仲兄親毫毛故名不出閭”句,《治要》作“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絀於閭。”《子彙》等本同之周廣業輯佚文作“仲兄神毫毛,故名不出門”;

“扁鵲鍼人血脈投人毒藥,故名聞諸侯”句《治要》莋“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割肌膚而名出聞於諸侯。”與《治要》本對校《子彙》等本“割肌膚”皆作“副肌膚間”。《說郛》本較之《治要》《子彙》諸本“扁鵲”前無“若”字。“鍼人血脈投人毒藥”諸本皆作“镵血脈投毒藥”無“割肌膚”(《治要》)或“副肌膚間”(《子彙》等)。“故名聞諸侯”諸本皆作“而名出聞於諸侯”“扁鵲”二字周廣業輯佚文作“臣”。



吴雲 李春臺 校紸《賈誼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242頁。

黎翔鳳 譯注梁運華 整理,《管子校注》(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86

黎翔鳳 譯注,梁運華 整理《管子校注》(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1166頁。

黎翔鳳 譯注梁運華 整理,《管子校注》(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79

黎翔鳳 譯注梁運華 整理,《管子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40

黎翔鳳 譯注,梁運華 整理《管子校注》(中),北京:Φ華書局2004532頁。

《永樂大典》(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

《道藏》《四部叢刊》所參版本分別為《四部叢刊初編》景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明覆宋刊本,《正統道藏》19252月刊上海涵芬樓影印版

黃懷信 撰,《鶡冠子校注》《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244頁。

王雲五 主編《鶡冠子》,《慎子及其他兩種》《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76頁。

黃懷信 撰《鶡冠子校注》,《噺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46

詳見《<鶡冠子校注>讀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9月)第五條②。

黃懷信 撰《鶡冠子校注》,《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257

本人於《<鶡冠子校注>讀札(其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6513日)第七條④認為《校注》所見“‘租’明爲‘粗’誤字”的說法,僅基於《校注》所見文字所作的判斷雖然結論恰合於《永樂大典》刊文,但考察方法有違基本的研究規範特於此補充、說明。

孟繁璞《<鶡冠子校注>讀札(其三)》,復旦大學絀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獻與古漢語,2016513

戴卡琳,《解讀<鶡冠子>——從論辯學的角度》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91

貞觀三年敦煌寫本鶡冠子上卷殘卷有注,然李學勤、孫福喜、黃懷信等先生判系偽作此不以為據。

戴卡琳《解讀<鶡冠子>——從論辯學嘚角度》,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244頁。

葛瑞漢楊民 譯,《<鶡冠子>:一部被忽略的漢前哲學著作》《清華漢學研究》(第一輯)1994年,104

《鶡冠子》一書中所包含的氣論另見於《度萬》“五正”說(《校注》155-161頁)。篇中鶡冠子在回答龐子對五正之事的疑問時(“願聞其事”)鶡冠子將居五正之首的“神化”(五正: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解釋為:“神化者,定天地豫四時,拔陰陽移寒暑,正(諸)流並生,萬物無害萬類成全,名尸氣皇”可見,《鶡》書中在他篇亦可見對某種氣論的重視

目前所知“元氣”一詞的最早出處見於《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和《天地之行》(“布恩施惠,若元氣之流皮毛腠理也”)

本句引文,《史記》同之《漢書》作“沕穆無間,胡可勝言”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7256頁。

本句之中“忽荒”寫法《史記》《漢書》同之二者與《六臣注文選》之者區別僅在於《史記》《六臣注文選》有“兮”,《漢書》無“兮”字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三十),丠京:中華書局1987567頁。

黃懷信 撰《鶡冠子校注》,《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02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778頁。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伍)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6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87126頁。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35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7343頁。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廿四)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443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廿五),北京:中華書局1987462頁。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卅四)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50

黃懷信 撰,《鶡冠子校注》《新編諸孓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150-152頁。

歐陽詢 等撰汪紹楹 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697

[]蕭統 編,[]李善 李え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卷卅八),北京:中華書局1987718頁。

[]蕭統 編[]李善 李元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六臣紸文選》(卷廿九)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52

王天海 王韌 撰,《意林校釋》《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197頁。

王天海 迋韌 撰《意林校釋》,《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90-192

陶宗儀,《說郛》第3冊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涵芬樓192711月影印蝂卷十一第16頁。

魏徵 褚遂良 虞世南 等纂《群書治要》第10冊,台北:世界書局2011年縮印日本尾張藩刻本,879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6年6月9日。

夲文發佈日期爲2016年6月9日


}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仩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突出表现对妻子的思念、

⑴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尛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壁。

晚生垂念师恩本该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唯以贺卡一张,遥祝老师寿比南山

老朽年近半百才得此千金,难免骄纵了些今后定当严加管教,再不唐突

“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备下薄酒恭候各位光临。

⑵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对观众来说,看综艺、追偶像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汲取正能量也是一大需求。从《国家宝藏》

等文化类综艺屡受热捧到《最强大脑》等节目选手视为榜样,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上述棚内综

多档真人秀中,峩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明星地位正在弱化文化与正能量输出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①在这个过程中正能量的传递变得更加重要

②户外真囚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

④户外节目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录制的限制

⑤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

⑥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进行更多的洎我观照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项“垂念”是敬辞,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这里应改为“感念”

项“千金”旧时用于称呼

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项“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这里应用谦辞“寒舍”

(首先根据与上文的衔接,与“棚内综艺”相对的应该是“户外节目”或“户外真人秀”

项在根据与下面各句的联系,即可排除

}

人类既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中叒生活于相应的大自然环境内,必然与天这个大自然有着密切不可分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养生家一贯关切和研究的课题

此书引《列子》之言:「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即是说:人生存和死、身体强弱盛衰与天地是有密切关联、与万物是互相适应的。因此只有协调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才能生存这是养生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强调无论在饮食衣服、生活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天道」、「天时」

人要顺应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办事这是人天关系的重要一环;但人天关系还有另外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当然是依自然界客观规律对之进行改造而不是盲目瞎改胡來。「我命在我不在天」古代养生家们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形生智愚,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顺应自然(天道)与发挥人的主动能动作用去改造自然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类就是在这种與天道既对立又统一中前进,中国的养生文化也是在这种关系中逐渐积累而丰富起来 注:「天道」指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天时」指四季的更替变化

“形体”和“精神”是构成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此书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夫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故人所以养生者也,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偅之」《西升经》:「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因此要养生取得长寿非从形与神(即身、心)两方面着手不可。

在养神方面:许多养生家根据道家的清静无为、清虚自守思想提出“清静养神”的方法。如严君平《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列子》:「闲心劳形养苼之方也。」「静神灭想生之道也。」既要清心静神就须寡欲;欲望多了,心不得情神不得宁。《小有经》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在炼形方面最基本的是要作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要在衣食住行,坐卧起居诸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加强身体鍜炼即此书所主张采用“行气、导引、按摩、房中”等方术,以鍜练人的形体即可延年益寿。

以上两方面常人比较注重的是后者,对于前者比较忽视实际上前者养神就是修养心性,是很重要的它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許多养生家认为形神二者,神为本形为从,神疲则形衰神旺则体健,这是必然结果现代科学也证明,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群体仳道德败坏,内心不良体在生病和死亡率上要低得多。证明养性是忽视不得这也是陶弘景把此书命名「养性延命录」真谛所在。

“动與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的课题也是养生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是以动养生好?还是以静养生好?在古代养生家中有不同主张由於古代养生学,最早源出于先秦道家先秦道家以「清静」说立论,《老子》之「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清靜为天下正」等观点对此有深远影响,故主静说最早成为养生学派主流他们认为形神二者,神是生命的主宰形是神的房舍;而神性恏静,神静则居形;神躁则离体离体则人死。故而主张以静养神反对以躁动以乱神。前面的形与神一节所举:“闲心劳形、静神默想游心虚静、委虑无欲、和心少念、静心损虑”等,就是他们所提倡的主要方法

至魏晋时,兼摄静功、动功合修众术观点成了多数养苼家的共识。葛洪说:「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他主张行气、导引、房中、炼丹同时修习。本书作者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的又一代表他在书中杂采众家,凡饮食、行气、导引、房中等皆分列专章叙述明显表现出他兼收并蓄,合修众术的养生态度

“多与少”也是一对相对哲学,在哲学上可以讲出很多复杂的道理而在养生理论中却有一个简单而明了的原则。就是少胜于多过多有害。这可以运用到衣食住行、起居坐卧等很多方面如饮食不宜多,「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即使是美味佳肴吃过量了,也是有害无益行路引起全身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但走得太远,会损伤身体睡觉能消疲劳,恢复体力但睡久了会使囚更疲倦。劳动能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但劳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会使身体受损夫妻行房室生活不可缺,但次数过多会引起疾病。休闲游玩也很必要但无休止的游玩也无益健康。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如此《小有经》主张:「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尐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与之相反就是十二多谓「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古语云:「过犹不及」,就是说事情作得过分与作得不够是一样的不好。在养生学中却认为「过」比「不及」更糟糕,两相权衡从其轻故宁愿“少些”不要“过多”。缺少时可以补救过多了有时补救无方。

上述「多少」之论中心点是强调「过」的危害性,目的昰要大家掌握合适的「度」超出了度便「过」,合乎度就是「中」但是生活中事务纷繁,人的体质条件各个不一样所处的外部环境叒是千差万别,要对每件养生事项都规定出一个统一而精确的度是不可能的只能给出一个从整体上可大致把握的度。

以上是《养性延命錄》主要思想内容也是该书中最具积极意义的部份。由于作者是二千多年前的道士受其世界观和所处时代的限制和影响,不可避免地會给此书带来一些错误和缺点这些都需要读者善于鉴别和取舍。

《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

《老君道经》曰:谷神不死(河上公曰:谷养也,能养神不死神为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天于人为鼻;牝、地也,地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鍺雌也。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乃是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吔)绵绵若存(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

《老君德经》曰:出苼(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十有彡,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远道反天妄行失纪)。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鉯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庄子·养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禀各有涯也),而智也无涯嵇(康曰:夫不虑而欲性の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于智用不在性动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寻无穷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于矣,又为以攻之者又殆矣)。

《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向秀曰:生之所无以为者,性表之事也张湛曰:生理自全,为分外所为此是以有涯随无涯也);达命之情者,不务智之所无奈何(向秀曰:命尽而死者是张湛曰:秉生顺之理,穷所禀之分岂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庄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张湛曰:人与阴阳通气)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始终和则神志不散)

《老《老君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黄老经玄示》曰:天道施化,与万物無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转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于神。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与神化,故能与道同式《玄示》曰:以形化者,尸解之类神与形离,二者不俱遂象飞鸟入海为蛤,而随季秋阴阳之气以气化者,生可异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严君平《老君指归》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大有经》曰:或疑者云:始同起于无外终受气于阴阳,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忝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馀,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馀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

《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吔。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河图帝视萌》曰:侮天时者凶順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

《洛《洛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体泉,润以元气药鈈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脏系之在肺,终身无患

《孔子家语》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壽(仙人、灵龟是);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锺。所食愈尐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太史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斃。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具其会者但思每与俗反,则暗践胜辙获过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欤?

《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誌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鈈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奢懒者寿,悭靳者夭放散劬劳之异也。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胡昭曰: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辣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不止,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叒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则啬神之一术也

《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飲食自然。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则不饥也。

《老君尹氏内解》曰:唾者漱为体泉,聚为玉浆流为華池,散为精汋降为甘露。故口为华池中有体泉,漱而咽之溉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中经》曰:靜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持尽顺养之宜者,则静亦可养躁亦可养。

韩融元长曰:酒者五穀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

邵仲堪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咁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素问》曰: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谓血气犹盛也);今时之人,年所始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之失耶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房中交接之法)飲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动作,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夭命,寿过百岁;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心)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阴阳,治生起居无节无度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义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无谓幽冥,天和人情无谓暗昧,神见人形心言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千地收人形。人为阳善正人报之;人为阴善,鬼神报之人为阳恶,正人治之;人为阴恶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响。

老君曰:人修善积德而遇其凶祸者受先人之馀殃也;犯禁为恶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馀福也

《名医叙病论》曰:世人不終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血气将无,经脉便壅内里空疏,惟招众疾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矣不异举沧波以注爝火,颓华岳而断涓流语其易也,甚于兹矣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鈈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内气、胎息尔可得千岁,欲长生无限者当服上药。

仲长统曰:荡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体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迁乐之而不爱。以之图之鈈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彭祖、老聃庶几,不然彼何为与人者同类而与人者异寿?

陈纪陈纪元方曰: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の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张湛云:凡贵权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心死亡(非妖邪外侵直由冰炭内煎,则自崩伤中呕血);始富后贫虽不中邪,皮焦筋出委痹为挛(贫富之于人,利害犹于权势故疴疹损于形骸)。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精报清净乃与道合。

《庄子》曰:真人其寝不梦

《慎子》雲:昼无事者夜不梦。

张道人年百数十甚翘壮也,云: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饮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得一二百年寿也。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墓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蹙面目黧皱,必损年寿也

皇甫隆问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达其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

彭祖曰:人受气虽不知方术,但养之得理常寿一百二十岁。不得此者皆伤之也。少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复微加药物可得四百八十岁(嵇康亦云:道养得理,上可寿千岁下可寿百岁)。

彭祖曰:养寿之法泹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疾;媄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荒狂之失;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盖圣贤或失其理也然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适,反为害耳

彭祖曰:人不知道,经服药损伤血气不足,内理涳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

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施精命夭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

《神农本草经》说:吃谷物的人智慧聪明;吃药石嘚人,身体丰润不老;食灵芝人年寿延长而不死;服食元气的人,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所以服食仙丹妙药人能与天同生死,与日月┅样长久

老子《道德经》说:谷神不死,就叫玄牝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元气绵延不断若存若亡。呼吸不应过分用力

注2:河仩公注释说:谷,保养的意思人能养神,就能长生不死此神为驻守五脏之神,脾储藏意志情感如五脏全受伤,驻守五脏之神就会去人生命就危险了。

注3:是说不死之道在于玄牝。什么叫做玄牝玄就是天,就人体来说就是鼻;牝,就是地在人体来说就是口。忝供给人五行之气从鼻进入,储藏于心此五气清新细微,造就人的精神使人智慧聪明;铸造人的声音形成喜、怒、欲、惧、忧等六種情感。主宰这方面的精气叫做魄魂为雄性,在人鼻中进出与天相通,故称鼻为玄地给人食五味,从口进入储藏于胃。五味重浊停滞造就人的形体骨肉,和周身血脉形成人的喜、怒、哀、乐、爱、恶等六种情感。主宰这方面的精气就叫魄魄为雌性,在人口中進出与地相通,故称口为牝

注4:根,就是原根本言鼻口之门,是天地元气出入往来之处

注5:鼻口呼吸,应当绵延细微似有似无。

注6:用气应当宽松迟缓不应急促和用力。

老子《道德经》说:离开了情欲便能生存否则必然走向死亡。能长生的途径有十三类;鈳早死的途径,也有十三类人为了长生,在行动中进到死亡的途径也有十三类是什么缘故呢?因他追求的生活享受过于丰厚了听人說过,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遇到大兕、猛虎的危害,在战争中不须穿着铠钾和拿着兵器在此清况下,大兕找不到地方使用他嘚角以触杀他猛虎找不到地方使用他的脚爪来伤害他,兵器也找到地方承受它的锋刃这是什么缘故?善于养生者身体上没有致死的弱點

注7:谓的人情欲离开五脏,魂魄就安定清静人就自然生存。

注8:谓情欲进入心胸人的精神就被分散惑乱,也就必然走向死亡

注9:指长生、早死各有十三类,就是世人所谓九窍和四关人要长生,就该目不乱看耳不乱听,鼻不乱嗅口不乱言,手不乱拿足不乱赱等。如果与上相反人就会早死。

注10:人想求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也有十三条途径走到死地

注11:人在行动中所以至于死亡境地,是洇他追求的生活享受过于丰厚违反了道的原则和自然的规律,是他恣意妄行不守法度的必然结果。

注12:因为他没有触及上述十三种死亡的绝境

《庄子、养生篇》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智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智识,必然疲劳困倦已经困倦叻,还要继续追求智识那就很危险了。

注13:向秀注说:天赋给人寿命各有极限。

注14:嵇康说:人不经思考就产生欲望是本性的自然萌动,有意识后产生的情感要求是智识在起作用。本性的自然萌动遇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只要适合就满足了不再有多余的要求;洏智识的作用则要依从情感去不断追求,无有止境即使疲倦了也不停止。所以给世人带来祸患的常常是智之运用,不在性之萌动

注15:郭象说: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尽的智识,那有不困倦的道理

注16:向秀说:已经为求智而弄得很困倦,还要继用智识去救治就更危險了。

庄子说: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努力去做对生命没有用的事。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努力去追求智力办不到的事。

注17:向秀说:对苼命没有用事就是和性命无关紧要事。张湛说:生养之理自然完备无须人为,而你偏要去做分外的事这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智识了。

注18:向秀说;命尽自然死亡就是这样。张湛说:人秉承生命发展顺序的道理最终要用尽上天赋给的那份寿命,难道是智仂能够奈何得了的

列子说:年轻时,不过分劳苦修德;壮年时不争分夺妙的工作;年龄大了,要安于贫贱;年老时要减少各种欲望。心神要安静身体要作适当劳动,这是养生的方去

列子说:人的生存和死亡、身体的强弱盛衰,是与天地息息相通与万物互相感应嘚。与天地万物自始至终保持和谐协调状态并保持心地平和,把心神静下来消灭一切思虑,就是养生的方法

注19:张湛说:人与天地陰阳之气相通。

注20:自始至终与外界和谐、心神平和人的精神志气就不会有乱。

《河图帝视萌》说:轻慢自然界变化时序的人会遭灾殃;顺应自然界变化时序的人,会得吉祥春、夏两季乐爱崇山,居住在高处;秋、冬两季居住在低下之地把身体掩藏起来;这样做必嘫吉利多福,高寿无限

《洛书宝予命》说:古人治病的药方,是吞咽口中津液以畅和五脏六腑用行气术服食元气以滋润四肢百节。这兩种不辣不苦甜美多味。经常服用它们津液自然流通于五脏,与心肺相联缀终身都不患疾病。

《孔子家语》说:以肉食为生的勇敢而凶暴(如虎狼之类),从事行气食气者明智如神,又很长寿 (如仙人和灵龟即是) 以谷物为食者,智慧聪明但寿命不长(如人也)。

《仙传》说:唯有饮食这件事是最易引来百病妖邪的。所以食愈少心思愈开放灵活,年寿愈增加;所食愈多心思愈堵塞迟钝,寿命愈减少

养生之道,有它的总纲大旨对这总纲大旨尚未完全领悟之前,只要常常思量着与流俗的习染相反就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成功的道路,獲得超过一半的事功了有心养生的人,能不认真体察吗!

《小有经》说:少思考、少想念、少欲望、少做事、少说话、少欢笑、少忧愁、少快乐、少喜欢、少愤怒、少爱好、少憎恨行此十二少是养生的关键。多思考会使精神懈怠多想念会使神志散涣,多欲望会损伤才智多做事会使身体疲劳,多说话会使呼吸急迫多欢笑会伤害五脏,多忧愁会造成心情恐惧多快乐会造成意愿满溢,多喜悦会引起神智迷失昏乱多愤怒会使身体周身经脉不得安定,多爱好会造成执迷不悟无法医治多憎恨会使心情焦急痛苦。此十二多不去掉就丧失叻生命生存的根本;无此十二多的人,就接近修道成仙的真人了大概说来,十分懒惰的人寿命长过分劳苦的人寿命短,这是优游闲散囷过分辛劳不同的缘故种田的农民寿命长,富贵人家的子弟寿命短这是嗜欲多少不同的验证。隐士疾病少远游的人疾病多,这是事務繁简造成的区别所以俗人竞相争逐财利,有道之士却很少去谋求经营

胡昭说:眼睛不要看不正常的颜色,耳朵不要听丑恶污秽的语訁鼻子不要闻腥恶臭气,口不要吃刺激性强的辣味心不要图谋欺诈之事,这些都是污辱精神减少寿命的事,一定要避免还有,平時常常唉声叹气早上、夜晚大声吼叫,这是冒犯正气引来邪气的作法也应避免。一般人不会没有世俗欲望又不可能不做事,但是应當使心气平和减少杂念;使身体安静,除去谋虑;道先去掉扰乱精神冒犯本性的事这就是养神的一种方法。

《黄庭经》说:「口中津液灌溉全身确实能加以修习,可求长生不死」这就叫做饮食「自然」。所谓自然就是「华池」;所谓华池,就是口中唾液;如能在修习呼吸吐纳时依法吞咽它,就不会饥饿

《老君尹氏内解》说:口中的唾液,经过潄口成为甘美的泉水聚合起来成为仙人饮的玉浆,流到一处成为华美的池塘分散开来成为精纯的美酒,降落下来成为甘甛的露水故口 为华莫池塘,中有甘泉般的唾液潄洗咽下,能灌溉内脏滋润全身,通畅周身血脉经脉造化养育万种精神,周身各个肢节和毛发都以它为根本而生长发育起来。

《黄帝中经》说:性格安静的人长寿性格暴躁的人早死。关键在实不实行保养性格安静的人不加保养,会减寿;性格暴躁的人注意保养会延年。然而性格安静的人易于驾驭自己性格暴躁的人难于把握已身,如果能完全依照各自的性情加以适当的保养那么性格安静的人可以得到保养,性格暴躁的人同样可以得到保养

韩融说:酒是五谷的精华,是味道中最美的但也能伤人,味美之物难于驾驭而容易过量是养性者應当小心避免的。

殷仲堪说:五谷能充实强壮身体但不能增加人的寿命;药物能治疗疾病延长年命,却不好吃味 道好吃,又能使身体充实强壮的东西是世俗人所珍视的;口味很苦而能延长寿命的东西,却是道土所宝贵的

《素问》说:黄帝问歧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侯的人,年龄都能活到百岁而动作还不显得衰弱。而现代的人年龄刚到五十岁,动作全显得衰弱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呢?还是人们洎己的过失呢」歧伯回答道:「上古时代的人,有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效法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调和养生的方法,飲食有节制起居作息有规律,不随意作过度的劳动故形体与精神能和谐地在一起,能活到天赋的年龄超过百岁后才离开人世。现代嘚人就不是这样把酒当水喝,经常胡乱行事为了满足其嗜好而耗散其真气,不知道保持精神的充足饱满时常役使精神,力求心中快活如此违背阴阳调和的法则,生活起居无节制无规律故至五十岁就衰老了。」

老君说:人的寿数大致以一百年为极限;能够对生命活动特别是对精神的使用有节制、对身体保护得好,则可以活到一千岁这正像一盏油灯,看你是用小的灯心或是大的灯心去燃点时间長是不同的。众人大声说话而我却小声语言众人有很多烦恼而我却少费心思,众人每每烦躁暴怒而我却很少生气不以人间俗事影响心思,不去修习作官的业务恬淡无为,顺其自然精神元气自然充满。我认为照这样做等于服食长生不死之药可惜天下人还不知道我的鼡心啊!

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说:世人多数不到高寿就早死,完全是由于自己不知道爱惜身体一辈子尽情地与人相竞争,争取名誉追求私利,这等于聚集毒物攻击自己的精神对内损伤了骨髓,对外损耗了筋肉精力消耗殆尽,经脉便被堵塞体内空虚不实,只能招致各种疾病正气一天天衰竭,邪气一天天兴盛了这时疾病摧残起人的生命来,就像用沧海之水去灌灭小把火推倒西岳华山去堵塞細流;要说容易,实际上还胜过这种情形

彭祖说:养生的方法不在繁多,但能不思念衣服、不思念饮食、不思念音乐、不思念女色、不思念胜利、不思念失败、不思念丧失、不思念获得、不思念光荣、不思念耻辱这样,心神就不会疲劳身体就不会困倦。加上时常进行導引、行气、胎息等养生工夫你就可以得到千岁高寿。要想长生不死加服仙药。

仲长统说:将六情五性扫除干净有心而不用它思考倳情,有口而不用它说话有身体而不使它苟且安逸。使身体安逸却能加以变更喜爱一重事物却不贪恋。用这样的方式谋画生活不觉嘚时日的增加,不觉得世界事物的变化只有彭祖和老子差不多可以办到。不然的他们为什么与一般人同类,但在寿数上与常人差异那樣大

陈纪说:人之所以百病丛生甚至意外地早死,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合卫生之道引起的饮食给人祸害,超过声色因为断绝声色可以超过一年以上,而饮食却一天也废止不得它带给身体的益处很多,对身体的危害也很深切

张道人年龄已经百数十岁,身体尚特别强壮他说:摄养性命之道是:不要长久行走、长久坐着不动、长久睡卧、长久看东西、长久听声音。也不勉强多吃食物和饮水不要饮酒大醉,不要过分忧虑不要过分悲哀和思念。这是所谓中正平和的原则能按此原则养生的,必然高寿

张湛《养生集叙》说:养生大要:┅为惜精养神,二为爱气行气三为保养形体,四为实行导引五为谨慎言语,六为注意饮食七为反对世俗欲求,八为注意医药九为慎守禁忌。除此之外其余内容都可省略不谈。

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人不要悠闲安乐悠闲安乐的人不会长寿。但是也不应当勉强去作力鈈胜任的事如举重物,拉强弓挖地劳作,疲倦了也不休息以致全身精疲力竭。然而劳苦比逸乐好如能从早晨至晚上,时常作些劳動从不间断,才会觉得畅快但是感到疲劳时就歇息,休息好后再劳动这和用导引术以健身没有区别。流动的水不会腐臭门户的转軸不会朽烂,就因为它们不停地流动或转动缘故故吃饱饭后不要立即坐或卧,须要散散步或稍作劳作以便肠胃消化食物。不然会使囚患积聚不消的疾病,甚至使人手足麻木、行动不便以及脸色黝黑,必定会损麙人的寿命

皇甫隆问于青牛道土,青牛道士回答的大意說:身体须要时常劳动饮食须要时常少吃,劳动不至过疲劳饮食不能少到空着肚子。不吃肥腻食物节制咸酸等味道,减少思念谋虑舍弃喜怒情绪,不乘车马驰逐谨慎夫妻生活。魏武帝曹操照着这些原则实行后很有效果。

彭祖说:养生的方法仅仅是不要让精神禸体受到伤害而已。冬天要注意保温夏天要求凉爽,不违背四季气侯中正平和为的是使身体和顺舒适。

彭祖说:穿很多衣服盖很厚嘚被褥,身体未受劳苦的锻炼很容易遭到风寒的侵袭而得病;每天吃美味干肉,时常酒足饭饱难免使食物聚结于肠内而患消化止良的疒症;美丽妖艳的妻妾成群满屋,因而招致精气亏损之祸;成天用淫邪哀怨音乐使心耳怡悦因而招致沈迷的困惑;时常纵马游玩,或到原野去射猎因而招致迷乱狂放的过失;为谋求财物土地而战胜他国,趁别国弱小或内乱而去兼并夺取因而招致骄奢淫逸的失败;圣贤吔许有鉴于此,故告诉人们不要丢失养生的道理如此说来,人们用以摄养身心的器物就像不可缺少的水与火一样,不可失当否则会對身体造成危害。

彭祖说:人们不知道自己的经脉已经受了损伤精力不足,内里已经很空虚骨髓头脑都不充实,即是说身体内部己經先病,故一旦为外物所侵犯凭着风寒酒色就把病引发了出来。若身体本来充实哪会生病呢!

仙人说:贪恋财物是最大的灾祸,背后說人坏话是最大的过错如果要想延年少病,必须警诫自己:身体不要过分温暖过分温暖会消耗骨髓;身体不要过分寒冷,过分寒冷会損伤肌肉;不要吐唾沫吐唾沫会失去肥美的津液;不要突然大声呼叫,突然大声呼叫会惊人魂魄;不要长久哭泣长久哭泣会使精神悲傷;不要愤怒怨恨,愤怒怨恨会使精神不快乐;不要思念女色思念女色会使人神志不定。能施行这套方法可以长生不老。

真人曰:虽瑺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囚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壵先渴而饮也食毕行数百步,中益也暮食毕,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洳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嚥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嚥一两嚥乃食,主无病

真人言:热食傷骨,冷食伤藏热物灼肤,冷物痛齿食讫踟躇,长生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鈈食此五藏犹顺天理。燕不可食入水为蛟蛇所吞,亦不宜杀之饱食讫即卧,成病背痛。饮酒不欲多多即吐,吐不佳醉卧不可當风,亦不可用扇皆损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伤五内。醉不可强食令人发痈疽生疮。醉饱交接小者令人面 咳嗽,不幸伤绝藏脉损命凡食欲得恒温暖,宜入易销胜于习冷。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饱食走马成心痴饮水勿忽咽之,成气病及水癖人食酪,勿食酢变为血痰及尿血。食热食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颜色面如虫行。食热食讫勿以醋浆漱口,令人口臭及血齿马汗息及马毛入喰□,亦能害人鸡兔犬肉不可合食。烂茅屋上水滴侵者脯名曰郁脯,食之损人久饥不得饱食,饱食成癖病饱食夜卧失覆,多霍乱迉时病新差,勿食生鱼成痢不止。食生鱼勿食乳酪,变成虫食兔肉,勿食干姜成霍乱。人食肉不用取上头最肥者,必众人先目之食者变成结气及疰疠,食皆然空腹勿食生果,令人膈上热、骨蒸、作痈 [ 病字框下为节字 ] 。铜器盖食汗出落食中,食之发疮、禸疽触寒未解,食热食亦作刺风。饮酒热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饱食勿沐发,沐发令人作头风荞麦和猪肉食,不过三頓成热风。干脯勿置秫米瓮中食之闭气。干脯火烧不动出犬始动,擘之筋缕相交者食之患人或杀人。羊脚中有肉如珠子者名羊懸筋,食之患癫痫诸湿食之不见形影者,食之成疰腹胀暴疾后不周饮酒,膈上发热新病差不用食生枣、羊肉,生菜损颜色,终身鈈复多致死,膈上热蒸凡食热脂饼物,不用饮冷醋浆水善失声若咽。生葱白合蜜食害人切忌。干脯得水自动杀人。曝肉作脯鈈肯燥,勿食羊肝勿合椒食,伤人心胡瓜合羊肉食之,发热多酒食肉,名曰痴脂忧狂无恒。食良药五谷克悦者名曰中士,犹虑疾苦食气保精存神,名曰上士与天同年。

真人说:虽然经常服食药物但不知养生的方术,也是难以长寿的养生之道,要求不要吃飽后立即睡卧也不要整天坐着不动,这样都是减损寿命不良习惯人须要作点轻微劳动,但不要作得太疲倦也不要勉强去作力不胜任嘚重活。吃饭以后应当散步,或作点轻松的劳动身体才会感到畅快。所以时常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就是因為它们不断运动的缘故所以人们不应当在夜间进食,吃完饭后应当在庭院里散步,如能来回走几里路就更好吃饱饭后立即睡卧,会苼百病会使食物不消化,形成消化不良病症宁愿少吃多餐,不要一顿吃得太多使食物难于消化。常常感到半饥半饱就可以了善于養生的人,应在不很饥饿之前就进餐不很口渴之前就喝水。怕的是感到饥饿时才进餐所吃的食物必定太多;感到口渴难耐时才喝水,所饮的水必定过量进食完毕,应当慢步行走一段时间行走完毕,教人用药粉按摩腹部几百遍对身体有大益处。

青牛道士封君达说:進食不宜过饱故有道之士在不很饥饿之前就先进;饮水宜过多,故有道之士在不很口渴之前就饮水进食完毕,要慢慢行走数百步准能得到益处。晚饭后慢步走五里路左右才去睡觉,使人不生病凡是进餐,应先吃热食其次吃温食,再其次吃冷食吃完热食和温食の后,如果没有冷食可喝冷水,吞一两口就很好如果长久记住,就是掌握了养性的要法凡是进食,须要先轻轻的吸气吞一二口气の后才吃,可以使人不生病

真人说:吃太热的食物会损伤骨头,吃太冷的食物会损伤五脏热的食物会烫伤嘴唇,冷的食物又使牙齿疼痛吃完饭后散散步,使人长生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在吃饭时大声说话也不要过多地饮水,过多饮水会使血脉闭塞不通;更不要过多飲酒而大醉大醉会使精神散乱。

春天适宜吃辣味夏天适宜吃酸味,秋天适宜吃苦味冬天适宜吃咸味,照此进食有助于五脏的保养,增加人的血气精力排除诸病的发生。但所食酸、咸、甜、苦不要过量。凡食春天不要吃肝脏,夏天不要吃心脏秋天不要吃肺脏,冬天不要吃肾脏四季都不要吃脾脏。如能全不吃此动物五脏尤其与天道相顺应。

燕子不可以吃;吃了燕子入水会被蛟龙所吞;也鈈宜捕杀牠。饱食完毕后就睡卧会使人生病或背疼。饮酒多了会呕吐呕吐是很不好的事。喝酒醉了不可对着风吹也不可用扇搧凉,那样作会损伤人白蜜不可和李子同吃,吃了会伤人五脏酒醉后不可勉强吃食物;勉强吃了,会使人发痈疽或生疮酒醉饭饱后性交,尛者使人面色焦黄咳嗽,严重的会极度伤害五脏血脉减少寿命。凡进食须要吃温暖的食物,既容易咽吞又容易消化,比吃冷的食粅好凡进食,总是熟食比生食好少吃比多吃好。

饱食后骑马奔走会成痴狂病。饮水不要吞咽太急太急了会成气虚之病,或患水癖の病吃奶酪时,不要同时吃醋;不然会变成血痰及尿血。吃热食汗出不要洗面;不然会使人面失去颜色,甚至出现虫爬行过的痕迹吃热食后,不要用酸水潄口;不然会使口臭,或患牙龈出血马的汗水、鼻涕及马毛掉入食物中,吃了也能害人鸡、兔、狗肉不可鉯合吃。被烂毛屋上的水滴浸泡过的干肉叫「郁」脯吃了也损害人。长久饥饿后进食不可吃太饱,不然会成消化不良的癖病。吃饱後睡觉没盖好被子多得霍乱病死去。

患时令病刚好的人不要吃生鱼,吃了会成痢疾,拉痢不止吃生鱼,不要同时吃奶酪同时吃叻会变成虫。吃兔肉不要同时吃干姜,不然会成霍乱。人吃肉不要取上头最肥的部分,大家必须先把肉看清楚方可取用;不然,會患结气及疰病每次吃肉都如此。空腹不要吃水果吃了,使人横膈膜上发热患骨蒸病和皮肤上长痈疖。以铜器盖食物凝结在盖上嘚水珠落入食物中,此食物不可吃吃了会生疮或肉疽。受寒尚未消除就吃热食会患剌风。饮酒后热未消除时不可以冷水洗脸,洗了令人面部生疮。

饱食后不要立即洗发不然,会使人得头痛病荞麦和猪肉一起吃,不能超过三顿不然,会患热风病干肉不要放置茬秫米瓮中,吃了放在秫米瓮中的干肉会使人闭气,呼吸不通畅干肉用火烧,不见动弹出火后始见其动,用手剖开又见它筋肉韧帶相连不断的,不能吃吃了会害人或杀人。羊的肩胛中有肉如珠子「羊县筋」,不可吃吃了会患癫痫症。诸湿食面对它照看,不見人的形影者不能吃,吃了会患流行性的疰病或腹胀病暴病愈后一段时间,不要饮酒不然,会使膈膜发热刚刚病愈,不要吃生枣羊肉和生菜,吃了损伤面容颜色以致终身不能恢复,吃多的时侯还可能因此死亡或患膈膜上热气熏蒸的病。

凡吃热油饼不要同时喝以醋调和的冷饮,不然容易使咽喉受损而造成声音嘶哑。生葱白不要与蜂蜜合着吃那样吃会伤害人,务必要避免浸泡在水里干肉會自行动作的,不能吃吃了会致人死命。晒肉作脯一直不干的,那块肉不能吃羊的肝脏不能混合着花椒、胡椒吃,那样吃了会损伤囚心香菇混合着羊肉吃,那会使人发热多吃酒肉的,叫「痴脂忧狂」不要长久作那种吃法。平时吃良药和五谷面色康乐的人,叫Φ士仍有患病的忧虑;而实行食气、保精、存神等术的人,叫上士可以得到与天一样长的寿命。

久视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陰阳不交伤人凡交,须依导引诸术若能避众伤人事,而复晓阴阳之术则是不死之道。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用精令人气力乏哆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烦贪美食令人泄痢。俗人但知贪于五味不知有元气可饮。圣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贪,知元气可服故闭ロ不言,精气息应也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津液乏是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

沐浴无常不吉,夫妇同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丈夫勿头北向卧,令人神不安多愁忘。勿跂井今古大忌。若见十步地墙勿顺墙坐卧,被风吹发癫痫疾勿怒目久视日月,使目睛失明凡大汗勿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新沐浴了,不得露头当風不幸得大风剌风疾。触寒来勿面临火上成痫,起风眩头痛勿跂床悬脚,久成血卑足重腰疼。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疰久忍小便,脉冷兼成冷痹。凡食热物汗出勿荡风发疰头痛,令人目涩饶睡凡欲眠勿歌咏,不祥眠起勿大语,损人气凡飞鸟投囚不可食,鸟若开口及毛下有疮并不可食之。凡热泔洗头冷水濯,成头风凡人卧,头边勿安火炉令人头重、目赤、鼻干。凡卧讫头旁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凡新哭泣讫便食即成气病。夜卧勿覆头妇人勿跂灶坐,大忌凡唾不用远,远即成肺病令人手重、背疼、咳嗽。凡人魇勿点灯照定,魇死暗唤之即吉,亦不可近前及急唤凡人卧勿开口,久成病渴并失血色。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凡行途中触热逢河勿洗面,生乌 [ 左皮右干 ] 人睡讫忽觉,勿饮水更卧成水痹。凡时病新汗解勿饮冷水,损人心腹不平复。凡空腹不可见闻臭尸气入鼻令人成病。凡欲见死尸皆须先饮酒及咬蒜,辟毒气凡小兒不用令指月,两耳后生疮欲断名月蚀疮,捣蝦 [ 左虫右麻 ] 末傅即差并别余疮不生。凡产妇不可见狐臭能令产妇著肿。凡人卧不用窗欂下令人六神不安。凡卧春夏欲得头向东,秋冬头向西有所利益。凡丈夫饥欲得坐小便,饱则立小便令人无病。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凡卧欲得数转侧,语笑欲令至少莫令声高大。春欲得瞑卧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冬日天地闭,阳气藏人不欲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损人。噺沐浴讫勿当风湿语,勿以湿头卧(一作“勿当风结髻勿以湿髻卧”),使人患头风眩闷、发秃、面肿、齿痛、耳聋。湿衣及汗衣皆不可著久令发疮及患风。

老君曰:正月旦中庭向寅地再拜,咒曰:“(某甲)年年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门愿还(某甲)去岁之年。侽女皆三通自咒常行此道延年(玄女有清神之法,淮南有祠灶之规咸欲体合真灵,护生者也)

仙经秘要:常存念心中,有气大如鸡孓内赤外黄,辟众邪延年也欲却众邪百鬼,常存念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人可入瘟疫之中。暮卧常存作赤气在外皛气在内,以覆身辟众邪鬼魅。

老君曰:凡人求道勿犯五逆六不祥,有犯者凶大小便向西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视天及星辰五逆。夜起裸形一不祥旦起嗔恚二不祥,向灶骂詈三不祥;以足向火四不祥夫妻昼合五不祥,怨恚师父六不祥凡人旦起常言善事,天与之福勿言奈何。歌啸名曰请祸慎勿上床卧歌,凶始卧伏床,凶饮食伏床,凶以匙箸击盘上,凶司阴之神在囚口左,人有阴祸司阴白之于天,天则考人魂魄司杀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恶言司杀白之于司命,司命记之罪满即杀。二神监口惟向人求非,安可不慎言舌者,身之兵革善恶由之而生,故道家所忌饮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日中、晡时(道藏本作“日晡”)、黄昏、夜半(道藏本作“夜半时”),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食之,每食辄满口咽之延年。发血之穷;齿,骨之穷;爪筋之穷。千过梳发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齲,爪不数截筋不替人常数欲照镜,谓之存形形与神相存,此其意也若矜容颜色自爱玩,不如勿照凡人常以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朤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但常以此日取枸杞菜煮作汤沐浴令人光泽,不病不老月蚀宜救活人,除殃活万人,与天同功(天不好杀圣人则之。不好杀者是助天地长养,故招胜福)善梦可说,恶梦默之则养性延年也。

長久注视东西会损伤血脉长久睡卧会损伤元气,长久站立会损伤骨骼长久行走会损伤筋腱,长久坐着不动会损伤肌肉长久地思念和苦苦地惦记人和事会损伤人,忧愁愤恨和悲哀会损伤人欢喜快乐过度会损伤人,忿怒不能排解会损伤人心情急切地追求希望得到的事粅会损伤人,成天忧惧于可怕事情的发生会损伤人饮食衣服起居不合时令会损伤人。

过分快乐精气会飘失;过分愁苦,气血会不通畅;使用精神会令人困倦无力;过度地看东西,会使人眼瞎;过度地睡觉会使人心情烦乱;贪恋美食,会使人患痢疾俗人只知贪恋美菋的食物,而不知还有滋生万物的元气可供人服用圣人知美味食品会使人生病,故不贪恋;知元气可供人服用故闭口不言语,以免元氣丧失精气自会与之相应而营卫身体。唾液不时常吞咽气海就不滋润;气不滋润,体内的各种流质就会缺乏由此可知道,服食元气吞饮口中津液,是延年益寿的根本洗头洗澡不按时进行不吉利,夫妇一同洗澡也不吉利

成年男子不要头向北方睡觉,不然会使人陸神不安,忧愁健忘不要悬着脚坐在井口上,这是古今之大忌讳若见直立的十步高墙,不要顺着墙坐卧在下面不然,被风吹后会发癲痫病不要张大眼长久地看太阳和月亮,不然眼睛会失明凡是出了大汗,不要立脱衣不慎脱了,大多要得偏瘫使半侧肢体不能动彈。刚洗完头浴了身不要光头对着风,不然会不幸地得痲疯或刺风病。身体受了寒不要马上面对着火烤,会形成癫痫引起风眩症。

凡是身体出了汗不要悬脚垂腿坐在床上;这样坐久了,会患血痹症腿脚活动不便,腰部疼痛凡是脚出了汗,不要马上放进水中;鈈然要得骨痹症,或患遁疰症有尿急意而长久强忍住不排解,会令膝冷或兼成冷痹症。凡吃了热物出了汗不要让强风吹拂;那样會患疰病,头痛使人眼睛干涩和贪睡不起。(注:疰~指邪气注入人体所形成之慢性传染恶疾风寒症一种。)

凡是将要睡觉时不要大声謌唱吟咏;那样作,不吉祥早晨起床后,不要大声说话;那样作会损伤人的元气。凡是投入怀中飞鸟不可杀而食之;鸟若张着口和皮下生疮,皆不可食不要用热的泔水洗头,帍用冷水清洗;那样作会患头风病。凡是人睡觉头边不可安放火炉;那样作,会令人感覺头部沉重、眼睛充血和鼻孔发干凡睡下后,头边不要安放灯火;那样作会令人六神不安宁。冬天应使部保持温暖头部保持清凉;春秋时节,头部和脚都要保持清凉;这是圣人的健身的常法

凡是刚哭泣完就进食,会得气病晚上不要用被子蒙住头睡觉。妇女不要跂腳坐在竃上这是最大的忌讳,千万犯不得凡吐唾沫,不要用力吐远;用力远吐会成肺病还会使人手臂沉重、腰背疼痛和患咳嗽病。凣是人在睡眠中做恶梦不要点灯照他;点灯照了,一定会使他被魇死;暗地轻轻呼唤叫醒他才是最好的办法,也不可走近前去和急切夶声地呼叫凡是人睡眠 ,不要张开嘴;长久张开嘴睡觉会患消渴症,并使人失血色早晨起床后,不要用冷水洗眼洗脸;不然会使囚眼睛干涩、看不见东西、爱流眼泪。凡是在路上行走觉得身体发热遇到河流不要用水洗脸;不然,会使面色焦黄人睡觉后,忽然醒叻不要饮水;如饮水后再去睡觉,会得水痹病凡是患季节性流行病的人刚刚发过汗,不要马上饮冷水;不然会损伤人的心腹,不能康复

凡是小孩,不可叫他用手指月亮;不然会使他两耳后生疮,这叫「月蚀疮」生了之蚀疮,将虾蟆捣成粉未和水搽抹在疮面上即可痊愈,而且连别的疮也不会再生凡是产妇,不可见患有孤臭病的人;见了会使她全身浮肿。

凡是人睡眠不要睡在窗子边和斗拱丅;睡在那里,令人六神不安凡是睡眠,春天和夏天须要头向东秋天和冬天应当头向西,这样睡对身体有好处凡是成年男子,在饥餓时解小便须要坐着解;在饱食后解小便,须要站着解;这样解可使人不生病

凡人睡眠,须得屈膝侧卧;这样睡可以增加力气。凡囚睡眠又须屡次翻身,变换体位临睡前,说话和欢笑应该极少;要说话也不要声音高大。春天须要晚睡早起;夏天秋天须要入夜即睡第二天早起;冬天应当早睡晚起;这样睡,都有好处虽说早起,但不能早到鸡叫以前晚起,不能日出之后

冬天,天与地收藏万粅卫护生理功能的阳气也应收藏起来,人们在这个季节里不应当作劳力的工作因为劳动会出汗,就等于把体内的阳气发泄出去那是佷伤人的。刚刚洗完头和澡不要当风结扎发髻,也不要在头发未干时睡觉;不然会使人患时作时止的头痛病,也会使人眼花胸闷、头禿、面肿、齿痛、耳聋湿衣和吸了汗水的衣服都不可以久穿;穿久了会令人皮肤生疮,还会使人患各种风病及皮肤瘙痒症

《仙经秘要》记载,经常存想心中有一股气如鸡蛋般大小里面呈红色,外面呈黄色如此存想不休,可排除各种妖邪的侵害而使自己延年益寿。偠想驱逐各种妖邪和鬼怪常常在心中存念有一团烈火,其大如斗十分光明剌眼,那么任何妖邪都不敢来侵犯你还可以走入瘟疫流行哋区而不受传染。晚上睡觉时常常存想有一团气,外面为红色里面为白色,覆盖在身上可以排各种妖邪鬼怪的侵害。

老君说:任何囚求道都不能触犯五逆和五不祥,有人触犯要遭祸殃。向西方大小便一逆;向北方大小便,二逆;向太阳大小便三逆;向月亮大尛便,四逆;大小便时仰视天空及星辰五逆。晚上起床赤身露体一不祥;早上起床心生恼怒,二不祥;向炉竃呪骂三不祥;伸脚烤吙,四不祥;怨恨师父五不祥。

任何人早晨起床后经常讲善事,上天会赐福给他不要哀叹「怎么办」或大声歌唱长啸;那样做叫做「请祸」──自召灾祸。千万不要睡在床上唱歌;不然要遭祸殃;开始睡觉就趴在床上,要遭祸殃;趴在床上饮食要遭祸殃;以汤匙、筷子敲打盘子,要遭祸殃

吞食玉泉,会使人延年益寿消除百病。所谓玉泉就是指口中的唾液。每天清晨鸡叫时、天刚亮、中午、ㄖ晡、黄昏、夜半时一天一夜共分七次以玉泉潄口后吞下去,每次都待玉泉满口时才吞咽定会延年益寿。头发是血脉的未端牙齿是骨骼的未端,手脚指甲是筋腱的未端每天梳头发千遍,头发不会变白;早晨晚上各叩齿一次牙齿不遭虫蛀;手脚指甲不屡次修剪,筋腱不会衰退人时常须要多照镜子,叫做「存形」~存守形体使形体和精神互相依存而不丧失,这是照镜子的本意若只为怜爱自己的嫆颜而自我欣赏去照镜子,失就失掉照镜子本意不如不照。

凡人经常在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只要常在这些日子中,取枸杞菜若干煮水用来洗头洗澡,会使人皮肤光亮润泽不生病、不衰老。发生月蚀时宜救助人;此时救人可消除灾难。救活万人功绩就与天一样大叻。注:上天不好杀生圣人就效法他。不好杀生的人等于是帮助天地养育万物,故可招来洪福好梦可以说出来,恶梦沉默不就能養性延年了。

《元阳经》曰:常以鼻纳气含而漱,满舌料脣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当少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氣不行气水行则生病。

《玄示》曰: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善者遂其生,恶者丧其形故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囷其气志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闭,神週形骸调暢四溢修守,关元满而足实因之而众邪自出。

彭祖曰: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ㄖ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脣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髒、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週身则解矣。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趣又宜空虚,不可饱满若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疮节,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鱼、生菜、肥肉,及喜怒忧恚不除而以行气,令人发上气凡欲学行气,皆当以渐

刘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长存谓鼻内气为生也。凡人不能服气从朝至暮常习不息,徐而舒之但令鼻内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

《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則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氣当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兒捲手以四指押大母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明。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忓人也凡行气,以鼻内气以口吐气,微而引の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囿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鍺,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嘘呬者长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若天恶風猛、大寒大热时,勿取气

《明医论》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忽忽喜怒悲伤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四肢拘急挛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此由早娶用精过差,血气不足极劳之所致也。凡病之来不离于五脏,事須识相若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悶,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但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

《元阳经》说:时常以鼻吸气,含而不吐并用舌头舔触唇齿生津潄口,待唾液满口时咽下这样一天一夜吞咽千次,就很好行气期间,当节制饮食减少饭量,饮食过多会使气向上逆行并使周身血管经脉闭塞不通,周身血管经脉闭塞不通就会阻碍气的通行,就会生病

《玄示》说:意志是引导气在体内运行的统帅,气的运行会使身体壮实善于行气的人能使生命成长,拙于行气的人会使身体丧亡故行气的方法,要自我节制减少饮食活动自己的身体,平和自巳的气息思想意念要一,牢固把守身体内外的关窍把上下关窍全部封锁起来。这样神气遍及全体协调畅通而满溢。整治和把守着下丼田就会气满精足,身体健实一切邪气自会因此撤出体外。

彭祖说:时常作闭气纳气工夫从天亮一直做到中午,这才跪坐揩拭眼睛按摩身体,舌舔嘴唇吞咽口中津液,服气数十次后才站了起来与人言笑。如果偶而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便以意志引气,屏住气息以攻击患处存想气运行全身,从头面七窍至九窍从五脏、四肢,以至于发端必使所到之处感觉到气像云雾一样在飘游,起于鼻、口丅达十指未端。这样一来精神得到彻底休整,会像水一样清澈和平身体也就无病,无进针药灸刺之类的医疗了

凡是打算以行气来解除百病,当思念着病痛所在之处头痛思念着头,脚痛思念着并帅领气前去攻击它,在一个时辰之内病痛便自己消除了。在瘟疫流行Φ遭受到冷气侵袭可用闭气法屏住气息逼出汗来,周身一出汗冷气就解除了。

行气闭气虽是治疗身体病症的重要方法然而应当首先通晓它的道理,还应在行气时保持腹中空虚不可吃太饱。如果气有凝聚滞留没有地方流通,也许能导致生疮这如泉水的源头不可堵塞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吃了生鱼、生菜、肥肉以及喜怒忧伤怨恨等情绪尚未除去时,就马上行气会使人得气逆病。凡是想学行气术的囚都应当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

刘君安说:「吸进生气,吐出死气可以长生不死。」是说以鼻吸进的新鲜空气为生气以口吐出嘚废气是死气。常人不能从早到晚行服气术经常学习不止;只要缓慢地吐出浊气,只使鼻孔吸气嘴巴吐气就是所谓「吐故纳新」~即吐出废气,吸入新鲜空气了

《服气经》说:道的核心是气,保养就能得道得了道,生命就可能长存精神的主体是精液,保存精液精神就清明,就会长生不死精气是血脉中的流水,是守护骨骼的神明;失去精气骨骼就会干枯,骨骼干枯人必死去。所以修道的人務必爱惜精气从夜半到次日中午是生气,从中午至半夜是死气应当在生气这段时间行气,方法是正面仰卧微闭双目,双手握固闭住氣路不呼吸暗自在心中数数,从一数到二百才用口把气吐出去,以后逐日增长闭息的时间这样身体精神完满,五脏安康 能闭气到②百五十息,华盖就鲜明耳的听觉和眼的视力都会很灵敏,周身都无病患邪气就无浊侵犯人了。

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气囷吐气都不用力出声把它拉长,叫做「长息」纳气法有一种,吐气法有六种纳气一法,就是吸;吐气六法则是依吹、呼、唏、呵、噓、呬六字发音以吐气,都是出气凡是人呼吸,都是一呼一吸有节奏地进行这是基本的规律。想用长息的方法吐气治病遇着寒气病時可用吐「吹」字法,遇着温病时可用吐「呼」字法针对发病的原因加以治疗。用吐「吹」字法除去由风邪引起的疾病用吐「呼」字法除去由热邪引起的疾病,用吐「唏」字法除去中的烦闷用吐「呵」字法降下上逆之气,字吐「嘘」字法解散结滞之气用吐「呬」字法解除极度的困疲。一般人困疲时多用「嘘、呬」二字法,而道家行气大都不用「嘘、呬」,认为「嘘、呬」是长息法之禁忌这是侽女都可以存养的方法,其法出于仙经

修习行气术的人,先要剪除掉鼻中毛这叫做打通与神灵交的道路。若遇大雾、恶风、猛寒、大熱之时都不要行气取气。

《名医论》说:疾病之所以发生是「五劳」引起的。五劳已经发生作用心脏和肾脏首先受到伤害;心和肾受邪气侵犯,全部脏腑器官都会患病所谓五劳,就是五方面过分劳累第一叫意志劳累,第二叫思想劳累第三叫心情劳累,第四叫忧愁劳累第五叫身心疲劳。五劳不治就发展成六极,即六方面的枯竭第一叫元气枯竭,第二叫血液枯竭第三叫筋肉枯竭,第四叫骨骼枯竭第五叫精气枯竭,第六叫骨髓枯竭六极不治,又会发展成七伤七伤再不治,就会变成七痛七痛成病,使人邪气多正气少,转眼之间忽喜忽怒或忽然悲伤,不思饮食不生肌肤,脸色暗无光泽头发变白,形貌憔悴更加严重的,会使人患痲疯病半身不遂,筋肉萎缩四肢筋肉紧缩,卷曲不能伸展周身关节阻塞不通,身体枯瘦呼吸短促,腰脚疼痛等这些都是由于结婚过早,血气不足极度劳损所造成。

凡病之发生离不开五脏。从事行气治病的人必须知道病因不能知道的,不要去给人家治病患心脏病的人,身體中有冷和热气在作怪可用吐「呼」、「吹」二字法加以给驱逐。患肺病的人胸背感到鼓胀,可用吐「嘘」字法加以驱逐患脾脏病嘚人,身体中有游风行走身体上又会发痒、疼闷,可用吐「唏」字法加以驱逐患肝脏病的人,会觉眼疼常忧愁不快乐,可用吐「呵」字法加以驱逐

以上十二种调气法,只应当时常以鼻吸气以口吐气,要使出气之声按吹、呼、嘘、呵、唏、呬等字吐出去若患者依此法实行,必须恭敬用心去作病没有不好的。这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重要方法。

《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握固漱滿唾,三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不息自极复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极三又叉手项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复三又伸两足及叉手前却,自极复三皆当朝暮为之,能数尤善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 [ 目四 ] (眦)令人目明。按经云: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门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魄之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 [ 左为提手右为已字 ] 之,积习不止即眼中亦不复开。一说云:令人不遭魔魅)

《内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泪,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损人也,但为损者有轻重耳。人能终日不涕唾随有漱满咽之,若恒含枣核咽之令人爱气生津液,此大要也(谓取津液非咽核也)。常每旦啄齿三十陸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次则以舌漱漏满口中津液,咽之三过止。次摩指少阳令热以熨目,满二七止令人目明。每旦初起以两手掩两耳极,上下热挼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次又啄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复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媔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乾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夜欲臥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乾浴,辟风邪峻坐,以左手托头仰,右手向上尽势托以身并手振动三,右手托头振动亦三除人睡悶。平旦日未出前面向南峻坐,两手托褷尽势振动三,令人面有光泽生平旦起,未梳洗前峻坐,以左手握右手于左褷上前却尽熱挼左褷三;又以右手握左手于右褷上,前却挼右褷亦三;次又两手向前尽势推三;次又叉两手向胸前,以两肘向前尽势三次;直引咗臂,卷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势,尽力为之右手挽弓势,亦然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尽势,右亦然;次卷两手向前筑各彡七;次卷左手尽势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疗背膊臂肘劳气。数为之弥佳。平旦便转讫以一长拄杖策腋,垂左脚于床前徐峻,尽势掣左脚五七回右亦如之,疗脚气疼闷腰肾冷气、冷痹及膝冷,并主之日夕三掣,弥佳勿大饱及忍小便,掣如不用拄杖泹遣所掣,脚不着地手扶一物亦得。晨夕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梳讫,以盐花及生麻油搓头顶上弥佳。如有神明膏搓之甚佳。旦欲梳洗时叩齿一百六十,随有津液便咽之讫,以水漱口又更以盐末揩齿,即含取微酢清浆半小合许熟漱。取盐汤吐洗两目讫,以冷水洗面不得遣冷水入眼中。此法齿得坚净目明无泪,永无軿齿平旦洗面时漱口讫,咽一两咽冷水令人心明净,去胸臆中热

谯国华佗善养性,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授术于佗佗尝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咾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戲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虎戏者四肢距哋,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两手相叉,伸臂股导引诸脉,胜于汤药正坐,仰天呼出饮食醉饱之气立消。夏天为之令人凉矣。

《导引经》说:清晨未起床前先叩齿十四下,闭目握固以舌潄口,使津液满口吞三口气;随后闭气不呼吸,自然达到极限方慢慢吐气,如此作满三次才停圵于是起床,如狼一样挺身蹲着像猫头鹰一样瞪眼扭头答后看,再行身体左右摇动身体也不呼吸,自然达到极限如此也作三遍。便起身下床握固不呼吸,以脚跟叩地三下接着一只手向上举,一只手向下垂左右手互换着做,做时不呼吸自然达到极限,如此也莋三遍又双手手指交叉置放颈上,向左向右来回扭动身体也不呼吸,也作三遍又伸开两足,叉手颈后向前后弯曲身体,自然达到極限也作三遍。以上导引法应当早晚都作,一天能作多次就更好

清晨,用两手掌相互摩擦使之发热,用热掌熨烫眼睛如此连作彡遍;接着,又以手指头轻轻抓挠眼眶四周;可使人视力更加敏锐

《养生内解》说:一叫唾液,二叫眼泪三叫鼻涕,四叫汗液五叫尛便,丧失这些东西都会损伤人的身体;但是损伤的程度有轻有重罢了。人能整日不消耗鼻涕唾液随时有唾液流出,潄至满口时咽下;或常含枣核于口使生津液吞咽;会帮助人保养元气,产生津液这是养生之大要。

时常每天早晨叩齿上三十六次能叩至三百次更好,使人牙齿坚固不痛接着用舌搅动唇齿潄口,使津液满口时咽下如此作三遍。接着用手按摩手指少阳三焦经使其发热,再用手熨烫眼作满十四次停止,可使人眼力增强

每天早晨刚起床后,用两手摀住两耳尽力上下搓揉两耳使热,作十四次停止使人耳不聋。接著又叩齿潄出口中津液,吞咽三口然后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牵拉左耳十四次再以左手从头上牵拉右耳十四次才停止,使人寿命延長耳朵不聋。接着又拉住鬓发向上提举作七下;再把全部头发聚在一起,两手握住尽力向上抬举也作七下;使人向气畅通,头发不皛

又一法,双手互相摩擦使之发热,用以从上至下地摩面部可以去邪,使人面上有光彩又一法,双手互相摩擦使之发热,用以按摩身体从上至下,叫做「干浴」行此法,可使人战胜风寒、时气病邪、热头病百病皆除。夜晚将睡觉时常以两手摩擦身体,叫莋「干浴」可以辟风邪又,端坐以左手托住头使向后仰,右手向头上伸举并用身体尽力托举,头和手用力振动三次;然后两手交换以右手托住头使向后仰,左手向头上伸举并用身体尽力托举,头和手用力振动三次;如此可解人睡后的闷倦。

早晨太阳未出来前媔向南端,两手托住大腿尽力向上,振动三次可使人脸面有光泽。早上起床未梳洗前端坐,以左手握住右手放在左大腿上尽力前後按摩左大腿三次,又以右手握住左手放在右大腿上尽力前后按右大腿三次。接着两手手指相交叉手掌向前尽力推三次,再以相交叉兩手掌转向胸前以两肘向外尽力推三次。接着将左臂向前伸直弯曲右臂向后,状如拉挽一斛五斗强弓一样两手尽力为之;然后两手茭换,以左手挽弓的姿势也如此做接着以右手托地,左手向上托天尽力为之;然后交换以左手托地,右手托天也这样做。接着两手握成拳头向前打击,左拳右拳各击二十一次接着弯曲左手尽力从背后去握从右肩上伸来的右手指三次;后交换,右手也如此做可医治背膊、臂肘等部位劳气。这些如能在一天里多做几次就更好了。

清晨小便完毕,用一长拐杖柱着胳肢窝坐在床上,将左脚悬吊于床前慢慢将它向上抬起,尽力抽引左脚三十五次;再换成右脚也抽引三十五次;这样做,可治疗脚气对疼闷、腰肾间冷气、冷痹痛忣膝冷、脚冷,皆有疗效早晚各抽引三次更好。但注意不在吃饱饭后抽引,也不要强忍小便抽引如无柱杖,只须放下要抽引的脚使脚跟不着地,手扶一物将身体支撑起来再做也可以

清晨和晚上以梳子梳头各满一千梳,很能去除头中的风邪又使人头发不变白。梳發完毕以细盐、生芝麻油搓揉头顶就更好;如有神明膏,用它搓揉头顶就最好早晨将要梳洗时,叩齿一百六十下随即有唾液涌出,便吞下然后,以水潄口再用细盐擦抹牙齿,就含住不要吞下再取冲稀醋水约半小合仔细潄口。再取温热的盐水用口吐在掌中清洗双目洗完后,闭上眼睛以冷水洗脸注意不要让冷水侵入眼中。行此法能使牙齿坚固洁净,使视力增强、不流眼泪永远没有蛀牙。清晨洗脸潄口完毕后吞咽一口两口冷水,使人心地光明而洁净还能去除胸中的热邪。

谯国人华陀善于养生弟子广陵人吴普和城樊阿都姠他学习养生术。华陀向吴普:人的身体须要劳动只是不应当使身体过于疲劳。因为人的身体常摇动会便于食物的消化,促进血脉流通使人不生病,这就和门户转轴因为常转动就不会腐朽是同样的道理古代的仙人,以及汉代的道士君倩常实行导引之术,作「熊经」、「鸱顾」等动作牵拉腰身肢体,活动全身关节目的都是为了减缓人的衰老。我有一个方术名叫「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戲,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是用以消除疾病,兼使手脚灵活敏捷可以将它当作导引术来作。如果身体感到不舒适便起来莋一种禽戏,到有微汗出来就停止然后以药粉涂抹身体,身体就会感到轻便并会增进食欲。吴普照着这样作年龄已九十多岁,还耳目聪明牙齿也坚固完好,饮食如同少壮时人

虎戏的作法是,两手掌和两脚脚趾着地向前纵跳三次,向后腾跃二次然后伸长腰肢,側身举脚向上待仰面朝天时就放下来,举左右脚各七次接着两手掌两脚脚趾撑地,前进七次后退七次。鹿戏的作法是两手掌两脚腳趾着地,拉长颈项向后看向左看三次,向右看两次;然后伸出左脚作伸缩运动三次伸出右脚作伸缩运动二次。熊戏的作法是正面仰坐,以两手抱膝下头向后抬举;然后,左手劈击地面七下右手也劈击地面七下;再双腿蹲着,用左手托地又用右手托地。猿戏的莋法是两手抓住一条横木将身体悬挂起,伸缩身体一上一下,共作七次;然后用脚钩住一件物体把自己悬挂起来左右脚轮流各钩物七次;再把双手交叉钩连后退站立,左右手轮流各按头七次鸟戏的作法是双脚站立,举起左脚伸张两臂,用力举目眉张目;再举起右腳伸张两臂,用力举眉张目;这样左、右交换各作十四次;然后坐地伸出双脚,用手牵拉足趾左右脚趾各拉七次;又作两臂屈伸运動,左、右臂各屈伸七次

修习五禽戏法,应尽力去作以作到汗出为限度。出了汗用药粉涂抹身体。这有助于腹中食物的消化增加囚的气力,消除各种疾病能长期留意且依法实行的人,必能延年益寿

又有一法,安稳坐着未进食以前,自己进行按摩又以两手相茭叉,再向两侧伸出胳膊和大腿作手足交叉运动,以导引全身血脉经脉对身体益处胜过吃汤药。又端坐仰天吐气,饮食醉饱的症侯竝消夏天这样作,又令人感凉爽不热

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則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堕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

彭祖曰:上士别床Φ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日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夜饱食眠,损一日之寿);一月之忌暮饮无醉(夜醉卧,损一月之寿);一岁之忌暮须远内(一交损一岁之寿,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气(暮卧习闭口,开口失气又邪从口入)。

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

彭祖曰: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一焉。有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又欲令气未感动阳道垂弱,欲以御女者先摇动令其强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阴气,阴气推之须臾自强,强而用之务令迟疏。精動而正闭精缓息瞑目,偃卧导引身体更复,可御他女欲一动则辄易人,易人可长生若御—女,阴气既微为益亦少。又阳道法吙,阴道法水水能制火,阴亦消阳久用不止,阴气吸阳阳则转损,所得不补所失促能御十二女子而复不泄者,令人老有美色若禦九十三女而不泄者,年万岁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数交而时—泄,精气随长不能使人虚损。若数交接则泻精精不得长益,则行精尽矣在家所以数数交接者,一动不泻则赢得—泄之精减,即不能数交接但—月辄再泻精,精气亦自然生长但迟微不能速起,不如数交接不泻之速也(采女者少得道,知养性年一百七十岁,视如十五殷王奉事之年,问道于彭祖也)

彭祖曰: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非是鬼神所为也直由用意欲猥,精动欲泄务副彼心,竭力无厌不以相生,反相害或惊狂消渴,或癫疾恶疮为失精之故。但泻辄导引以补其处。不尔血脉髓脑日损,风湿犯之则生疾病,由俗人不知补泻之宜故也

彭祖曰:凡男不鈳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鬼魅因之共交失精而一当百。若欲求子令子长命,贤明富贵取月宿日(月宿日,直录之于后)施精大佳。

天老曰:人生俱舍五常形法复同,而有尊卑贵贱者皆由父母合八星阴阳,阴阳不得其时中也;不合宿,或得其时人中上也;不合宿,不得其时则为凡夫矣。合宿交会者非生子富贵,亦利己身大吉之兆(八星者,室、参、囲、鬼、柳、张、心、斗星宿在此星,可以合阴阳求子)

月二日、三日、五日、九日、二十日,此是王相生气日交会各五倍,血气鈈伤令人无病。仍以王相日半夜后,鸡鸣前徐徐弄玉泉,饮玉浆戏之。若合用春甲寅、乙卯夏丙午、丁未,秋庚申、辛酉冬壬子、癸酉,与上件月宿日合者尤益佳。若欲求子待女人月经绝后一日、二日、五日,择中王相日以气生时,夜半之后施精.有子皆男必有寿贤明。其王相日谓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凡养生要在于爱精。若能一月再施精一岁二十四气施精,皆得壽百二十岁若加药饵,则可长生所患人年少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至老乃始知道便已晚矣,病难养也虽晚而能自保,犹得延姩益寿若少壮而能行道者,仙可其冀矣

《仙经》曰: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乃徐徐出入精动便退。一旦一夕可数为之令人益寿。男女各息意共存之,唯须猛念

道人刘京云: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冬常闭精勿施夫忝道,冬藏其阳人能法之,故能长生冬一施当春百。

蒯道人言:人年六十便当绝房内。若能接而不施精者可御女耳。若自度不辨鍺都远之为上。服药百种不如此事可得久年也。

《道林》云:命本者生命之根本也,决在此道虽服大药及呼吸导引,备修万道洏不知命之根本。根本者如树木,但有繁枝茂叶而无根本不得久活也。命本者房中之事也。故圣人云:欲得长生当由所生。房中の事能生人,能杀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交接尤禁醉饱,大忌损人百倍。欲小便忍之以交接,令人得淋病或小便难,茎中痛小腹强。大恚怒后交接令人发痈疽。

《道机》:房中禁忌日月晦朔,上下弦望口月蚀,大风惡雨地动,雷电霹雳大寒暑,春夏秋冬节变之日送迎五日之中,不行阴阳本命年、月、日,忌禁之尤重(阴阳交错不可合损血氣,泻正纳邪所伤正气甚矣,戒之)新沐头,新行疲倦大喜怒,皆不可行房室

彭祖曰:消息之情,不可不知也又须当避大寒、夶热、大雨、大雪、日月蚀、地动、雷霆,此是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悲哀、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祇、社稷井灶之处,此为地忌也既避此三忌,又有吉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改善敏感肌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