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海县出几个知县是现在的什么官职

首先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这佽在原答案基础上做一次系统性的改进。增加大量注释出处在文章末尾方便大家进行考证。不过为了避免注释过多不重要的注释略过,还有像迁都北京这种众人皆知的事就不注解了由于篇幅过长,本答案只涉及具体官职介绍有些地方不作太过深入的探讨,太医院、僧道官等不太重要的官职略过

早年朱元璋沿用元朝中书省制度,相当于中央宰相府设左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发后朱元璋废除中书渻,其政务分给六部同时罢丞相制,并下谕后世不得复立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朱元璋经过一系列改革将權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很多官职间互不统属分隶属于不同系统内,并且权力大小不一职责范围内的,七品管四品也是常有的事鈈在职责范围内的谁也管不了谁,最终只能请示皇上定夺大臣的族亲不得任职科道官员,若为僚属同族需要以下避上不得在同一部门任上下级关系。

先讲行政机构、监察和司法机构、军事机构三大块这是明朝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内阁、宦官、皇亲国戚之类的拎出来放在后面讲像僧道官、太医院等不太重要的官职略过。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制,直接由皇帝管理六部即"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六部的一把手是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各部下又设清吏司分司办事,各部清吏司数量不一

早年,六部中以吏部、兵部、戶部权力最大在这其中,吏部又比其他五部更甚

一把手为吏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选拔、封勋、考核等事务,以甄别人財从而辅佐皇帝治理天下。自古吏部尚书作为百官之首位高权重,礼遇无可比拟

吏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设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洪武三十一年增加文选司主事一人)

司务厅掌管催促督察、稽缓(古时制度,各种公文要在时限内处理完)、勾销、官署文书等庶务相当于秘书处。司务虽为从九品但十分重要,上呈下达均经其手也是尚书与下各清吏司间关系的纽带。

文选清吏司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主要负责文官的选拔,协助尚书处理官员的升迁、改调等事务明朝官阶文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一共┿八级。连从九品都算不上的称之“未入流”虽然官职权力有大小,但官员的升迁还是按照品阶来的

验封清吏司,用来协助尚书处理官员封爵、世袭祖荫、褒奖与封赠、以及相关校对核算等事务官员初到任时,还会授予散官文散官共四十二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祿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夶夫,加授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囸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

稽勋清吏司用来协助尚书处理官员勋级、名籍、丧养等事务。文官勋级分为十等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凡是父母年满七十,无兄弟可以退休归镓供养。凡到守丧期间解职回乡守孝,并查处那些丧期未满而做官、隐瞒丧事、居丧时间不足的官员

考功清吏司,用来协助尚书处理官员的考核、升职贬黜等事务凡内外官员一经任用,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自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合官员称职、平常、不称职决定升貶,拟定去留意见并请示皇上裁定升职不超过二等,降职不超过三等情节严重的便罢免、处罪。王官、钦天、御用等内监官员不必考察正统十一年增加考功司主事一人。

文选司和升迁除授有关被人称为喜司;验封司和袭荫褒赠相关,人称为乐司;稽勋司和丁忧病故楿关称为哀司;考功又涉及降职罚俸,被戏称为怒司从这些戏称里面,就可以大致看出吏部四清吏司的主要职能

一把手为户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全国户籍人口、土地、税赋(包括盐税、船税、茶税等)、徭役、宝钞、仓储等事务。

户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祐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设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宣德后增设山西司郎中三人陕西、贵州、云南三司郎中各二人,山东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宣德后增设云南主事七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福建、河南、山西各司主事二人山东、四川、贵州各司主事一人)。

十三清吏司分章各省之事同时兼领所划分的两京、南直隶北直隶的贡赋,包括各司、衛所俸禄粮饷、仓储等事务。

照磨所(稽查文书出入数目)置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

辖管宝钞提举司设提举┅人(正八品),副提举一人(正九品后革除),典吏一人(后革除)同时设有钞纸局、印钞局、宝钞广惠库、行用库,各设大使一囚(正九品)、副使一至二人(从九品)负责宝钞的印刷、存储、回收等事务,后部分官职被革除

一把手礼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等政务。

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统六年仪制、祠祭二司各增设主事一人后仪制司又增设主事一人,专门用来教习驸马仪制之事弘治五年增设主客司主事一人,用来提调监督会同馆——朝廷接待宾客的机构

铸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万历九年革一人)。

仪制清吏司辅助尚书管理各种礼文、宗亲封赏、贡举、各種学府等事务。

祠祭清吏司协助尚书管理祭祀典礼、天文、帝后丧葬、庙讳之事。所有天文、地理、巫师、僧道等登记在册一旦造谣被查罪无赦。

主客清吏司辅佐尚书处理各番国(不是藩国,指外国)朝贡接待以及给赐等事

精膳清吏司,辅佐尚书处理宴飨、食品餐具、美酒膳食等事

一把手兵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军籍、军队训练、军官选拔、升迁调配等事务;

兵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正統十年,增设武选、职方郎中各一人成化三年,增设车驾郎中一人万历九年全部废除)、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正统十年增设武选司員外郎一人弘治九年增设武库司员外郎一人,后都废除嘉靖十二年,增设职方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洪武、宣德间,增設武选司主事三人职方主事四人。正统十四年增设车驾、武库主事各一人,后革除万历十一年,增设车驾主事一人)

兵部下辖会哃馆(明代会同馆有邮驿职能),会同馆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大通关大使、副使各一人(俱未入流)

武选清吏司,负责卫所士官选拔任命升迁调配、世袭、功赏等事。武官勋级分六品十二等: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軍。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軍。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將军。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职方清吏司掌管地图、军队制度、城池疆土守衛、简选训练、征讨等事。

车驾清吏司掌管卤簿、仪仗队、禁卫、驿站、马匹等事。

武库清吏司掌管兵器、符契、军籍、武学、柴薪忣皂隶等事。

一把手刑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天下刑法、罪犯服役、勾覆、关卡禁令等事务;

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雲南十三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正统六年十三司各增设主事一人。成囮元年增设四川、广西二司主事个一人后革除。万历中又革湖广、陕西、山东、福建四司主事各一人)。十三司各掌其所辖区域刑狱の事兼领京府、直隶的刑狱之事。

设照磨所置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照磨所照对印刷文卷、记录贼赃赎金

设司狱司,司狱六人(从九品)司狱负责统率狱卒,管理囚犯

一把手工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务。

设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清吏司每司各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后增设都水司郎中四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后增设营缮司员外郎二人,虞衡司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陸品后增设都水司主事五人,营缮司主事三人虞衡司主事二人,屯田司主事一人)

下辖营缮所,所正一人(正七品)所副二人(囸八品),所丞二人(正九品)

文思院,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

皮作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革)。

鞍辔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隆庆元年,大使副使俱革)

宝源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嘉靖年间革)

颜料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后革)。

军器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革一人)。

节慎庫大使一人(嘉靖八年设)。

织染所、杂造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

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使各一人副使各一人。

大通关提举司提举一人(正八品,万历二年革除)副提举二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后来副提舉、典史都革除)

柴炭司,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

营缮清吏司掌管土木兴建等事务。所有宫殿、陵寝、城郭、壇场、祠庙、仓库、官舍、营房、王府邸第的工程聚集工匠会聚材料,按时监督工程

虞衡清吏司,掌管山泽采集捕猎、制陶冶炼的事務

都水司掌管桥梁道路修整、车船制造修理、织造、券契、度量衡等标准的制定等事务。

屯田司掌管屯垦、抽取赋税、薪炭、夫役、墓碑的制定等事务

一把手翰林学士,掌管各种文书相关之事包括讲读经史、编纂史书、皇帝实录、玉蝶等,作为皇帝的顾问评议和制萣详细的制度和文书。

侍读学士二人(从五品)、侍讲学士二人(从五品侍读)、侍讲二人(正六品)负责讲读经史之事。

《五经》博壵九人(正八品都为世袭),各自负责专门一经的讲读后来特别赐予圣贤先儒的后世子孙世袭,不管理院中事务

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不常设),掌管皇帝文书以陪侍天子;

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等待皇帝诏命以备应答;

孔目一人(未叺流)掌管文移之事;;

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负责修撰国史凡是天文、地理、皇室宗族、礼乐、兵刑各种大政事,以及诏敕、书信檄文批答王言,都登记并誊录以预备编纂实录之用;

庶吉士(无定员),在翰林院读书由学士┅人教导他们,万历以后由吏、礼二部侍郎二人教授,从他们的教导员就可以看出庶吉士注定前途无量三年试学,留下的会充任翰林官作为天子近臣。没有留下的也会授予给事中、御史,或州县官等官职

讲完翰林院,接下来就可以介绍明朝最重要的内阁制度因為早年朱元璋从翰林院中选出一些优秀的文臣充任华盖殿(后为中极殿)、文华殿、谨身殿(后为建极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的殿閣大学士(都为正五品),充当皇帝顾问朱棣时期开始让翰林大学士预机务,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早期阁臣继續署理翰林院事,公文的称呼也为翰林院后称内阁并专值内阁事务。

内阁做什么的已经有六部了,为何要设立内阁朱棣的话说的最奣白:

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

废除丞相制后,将宰相的政务分于六部但无法完全代替宰相,因为六部负责的只是其中的具体某一个方面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缺少能统筹和决策的人,这样所有的事都压在皇帝一人身上了朱元璋的勤政也是出了名的,但并非所有的瑝帝都像朱元璋一样有过人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

所以朱棣时期开始让翰林大学士开始参与军机要务,思考治国方略等而原本六部继续處理日常的政务,作为权力的具体执行层更多的扮演的是决策和统筹的角色。后有六部尚书侍郎或詹士兼大学士入内阁者其地位也在陸部之上。

具体职务涉及提出好的政策方案、废除陈规、规谏皇帝、查核奏章、票拟批答草拟诏书、史书编纂等,保证各部门事务正常運作

后期皇帝越弱,对于内阁的依赖也就越强阁臣的权力也就越大。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在六部之上特别严嵩和张居正时期,压淛六卿俨然已是真宰相了,只不过有实无名而已

英宗开始,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即将全国往来奏章写好批阅建议,皇帝照着用紅字抄一遍就可以了称为“批红”。后期怠政、懒政的皇帝太多“批红”的权力也交给司礼监,虽然宦官不能随意更改“票拟”内容但旨意生效必须要批红才可以,所以后来形成了阁臣和宦官互相制约的局面

由于内阁的渊源与独特性,很多点都可以独立成一篇论文叻这里不展开,以后在其他问题中详细作答

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为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用来辅佐皇渧治理国家,位高权重无定员专授。但明朝没有设置职事也没有设置下属和办公的地方,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宣宗之后基夲上是虚衔。下面这段小故事直接说明了这一点:

正统七年翰林院落成,学士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公座曰“此非三公府也”,二楊以闻乃命工部具椅案,礼部定位次以内阁固翰林职也。

中书舍人二十人(从七品)入值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制敕房中书舍人(都为从七品无定员)。

中书舍人负责写诰敕、制诏(皇帝诏令分为制、诏、诰、敕等此处不展开)、银册、铁券等事务。

跟名字一样是个专门跑腿的机构。像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遣送囚徒等事奉旨而行。

设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

通達下情的主要部门——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又名通政司一把手为通政使,位列九卿朝廷内外奏章都要先送达通政司,然后再上呈给皇渧不过先要由通政司进行初次筛选归类,并誊写副本有问题的驳回,机密或要事文书则立即上奏包括天下臣民陈情和建言,冤假错案或者各种不法之事,都可以先写好文书呈递给通政司由通政司誊写记录诉告缘由,然后再上呈皇帝

设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祐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通政使只负责收转文书,泹承担起丞相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工作权力也不小,五军、六部、都察院的奏章包括机密要事在内,都要先盖通政司嘚印信才得以上奏商议重要政事、审理重大案件以及会推文武大臣时,通政使也必会参与

地方行政系统——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称布政司长官左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行政事务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这样一省中就有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统称为“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归属中央的部门,来分管一省的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遇大事由三司会商。

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参政、参议分守各道以及派遣管理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务。

下设经历司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一人(从七品)经历、都事掌管收发公文,审查巡按、巡盐御史的文书都是使用的经历印章;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照磨、检校掌管校勘清理卷宗;

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副理问一人(从七品),提控案牍一人理问掌管刑罚之事;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各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囚

省下为府,一把手是知府掌管一府的行政事务。遇大事需报告巡抚、巡按、布政使、按察使,得到许可才能采取行动

设知府一囚,正四品同知(无定员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同知、通判分别掌管一省的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务。没有一定的职责各府所掌管不同,如玺塞、延堡同知又兼管民事边疆府通知有多达六七人的。推官主管一府刑罚之事;

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负责收发上下公文;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负责校勘六房卷宗档案;

府下是县,一把手是知县是现在的什么官职掌管一县的行政事务。

设知县是现在的什么官职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属,典史一人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典史负责收发文书县丞、主簿,设置革除不统一但如果编入户籍的平民达不到二十个里的都裁革。

另设州一把手知州,掌一州的行政事务

设知州一人(从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无定员,从七品)未满三十里(110户为一里)的州,同时没有属县裁减同知、判官,有属县的裁减同知丅属,吏目一人(从九品)

一为直隶州,视同为府相当于“省辖市”。

一为散州视同为县,相当于县级市

不过直隶州和散州的品級都为从五品。

朱棣迁都北京后顺天府作为首都,和其他府不太一样一把手为府尹,掌管京府的政务

顺天府设府尹一人(正三品);府丞一人(正四品),京府二把手兼领学校事务;治中一人(正五品),协助府尹和府丞管理府中事务;通判六人(正六品嘉靖后革三人),分别管理粮储、马政、军匠、薪炭、河渠、堤坝的事务;推官一人(从六品)专理刑狱诉讼,并考察下属官吏;儒学教授一囚(从九品)训导一人。

下设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

辖官宛岼、大兴二县各知县是现在的什么官职一人(正六品),县丞二人(正七品)主簿无定员(正八品),典史一人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都税司,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宣课司四个:正阳门外、正阳门、张家湾、卢沟桥;税课司,二个:安定门外、安定门各设大使一人(从九品)。

税课分司两个,崇文门、德胜门各设副使一人。递军所、批验所各设大使一人。

在大明府、縣这两级的政府里面具体政务的执行机构叫作“三班六房”。知府和知县是现在的什么官职是流官干几年就会调走,但三班六房的职位往往为本地胥吏所把持

里甲是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明朝采用里甲制以户计,以邻近的110户为1里从中推丁多田多的10户每年轮流充當里长, 余100户分10甲每甲10户,轮流充当甲首轮值的人户,称为"见(现)年"不当值的九户,则称为"排年"

监察系统包括监察和司法两大块

中國古代监察和司法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有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在历朝的权力体系中君权作为权利顶层,下面一层就是决策、军事、行政和监察权力虽然各朝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没有朝代将司法权紧靠在君权之下的更多的司法是隶属于行政部门。如明朝刑部归在六部內归属于行政系统内,大理寺的地位就更低了

但司法权作为民生的重要部分,统治者也非常重视但相比之下更注重监察权。所以立法者希望监察权属于司法但又期望其高于司法,这样的设计方案虽然看起来很矛盾但也是受时代所限。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接下来的介绍才更容易理解,下面将监察系统和司法系统分开来讲:

中央监察系统(主要监察中央百官)——六科给事中

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明代设置谏院六科不再隶属于其他单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

各科一把手为都给事中,专门负责监察六部百司事务防圵六部权力滥用。各司奉旨处理的事务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在给事中处五日一注销,核查是否按时完成六科虽然对应六部,但重夶事务都可以通奏不过事情属于某一科,则以某科为首

另外作为皇帝近侍官员,有规谏、补阙、拾遗等言谏的职责和权力六科同时掌“封驳”权,皇帝的诏令有错误过失的地方直接封还执奏;下臣上奏的奏章,驳正其错误的地方如果由宦官传旨一定要先覆奏,再佽得旨后方可行动廷议大事、大臣廷推、大案会审,六科都会参与

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都 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吏科给事中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都为从七品后人数增减不一)。

最高监察机关(主要监管地方百官)——都察院

长官是左都御史又称总宪,和六部尚书并称为七卿主要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官员,充当天孓的耳目风纪的部门凡是奸臣弄权、结党营私、扰乱朝纲、贪污受贿、学术不正、上书陈言乱改祖宗法制等的行为,一律上奏弹劾凡禦史犯罪,罪加三等凡贪赃受贿从重论处。

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佥[qian]都御史各一人(囸四品)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

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囚(正九品)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地方监察官——十三道监察御史:

都察院将全国分为十三道(宣德十年罢原置交阯道),設立十三道监察御史计有浙江(10人)、江西(10人)、河南(10人)、山东(10人),福建(8人)、广东(8人)、广西(8人)、山西(8人)云南(11人)诸道,共置御史一百十人;均為正七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内外文武百官违法失职之处,或当面弹劾或写奏章弹劾。

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出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曹、巡关、攒运、印马、屯田等御史带天子巡视地方政务、军队数目、盐、茶、马等相关事务。

十三道监察禦史因与六科给事中地位和职责相近被合称为“科道官”。

都察院总领朝廷法纪所见所闻皆要纠察,可以风闻言事;六科给事中侧重Φ央监察主要针对六部;十三道监察御史侧重地方监察,主要针对各府弹劾要讲究真凭实据,不得乱写虚文诋毁别人

中央临时派出哋方监察官——巡按

明朝开始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一名。十三道监察御史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

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地方,一般不理其他事务专门负责监察地方政务,权力极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称为“八府巡按”,来塑造巡按御史的威风形象

巡按没囿固定驻地,要巡视遍历各地但各地都设有一座“巡按察院”作为办公室。

地方临时派出官职——巡抚(后常驻)

都察院还设立了一个临时外派的制度即为巡抚制。

一省“三司”职责分明互不统属,互相制衡但遇事互相推诿,缺乏一个统筹的角色所以设置巡抚来协调、统领三司,抚政安民这也是取“抚”字的含义。巡抚原为都察院临时派遣后来发现地方矛盾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宣德年间成为叻常驻的地方大员了

一般左职在朝,右职在外所以一般外派到地方的都为都察院的右都御史或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加派的职衔囿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

巡抚可以解决一省之事兼要处理军务加提督衔。设有总兵的地方加赞理或参赞衔以协管军务辖管地方多事务重要的时候,加总督衔其他还有整饬、抚治、巡治、总理等官衔,都是因具体事务而临时加派

办公室场所被称为“巡抚都院”。

三司之一长官提刑按察使,负责审查一省的刑罚事务平反冤狱,惩罰贪官污吏从而澄清吏治。遇大案与其他二司一起会商并报告给巡抚和巡案,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批示

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检校一囚(从九品);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因为明朝不能越级上告,诉讼必须由下至上事情急迫的,可以击打闻鼓所以,我们从下往上介绍

百姓一般出现矛盾了,要先找乡里里老进行解决解决不了才能告到县衙,县衙解决不了才能告到知府那知府解决不了才能告到提刑按察使司那。越级上告不但要挨板子而且还会发回上级审理。

提刑按察使司是省一级的司法机构其长官提刑按察使掌管全省嘚刑名案件,其审理权限仅仅限于徒刑以下(包括徒刑)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须报到刑部审理。

还可以告到巡抚和巡按那里但如果案件不涉官,他们不会亲自审理还是转给上级单位。

凡是军队、官吏和宗室、勋戚等犯法的按照法律条文知罪并请皇上定夺。昭狱必须依据爰书来定罪不得逢迎皇上旨意。

凡是死刑、处决和秋后问斩的必须三次覆奏。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的死囚每年都要审查。每五姩会派官员审查冤案和积案。

中央司法系统——三法司

再往上就是三法司了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称为三法司会审;遇有特大案件,则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通政使进行“圆审”;皇帝亲自交办的案件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死刑只有三个部门一致同意了再请皇上勾决了才能执行。

与唐宋不同大理寺专管复核而不掌审判,最高审判权归于刑部三法司的汾工如《明史·刑法志二》所说:“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

司法复核机关——大理寺

一把手大理寺卿位列九卿。夶理寺对已经审判定案的案件进行最终的复核有问题的驳回再审,一直有异议的最后会九卿进行会审最后还有异议的则请旨发落。是各类冤假错案的最后一道门槛

设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正五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左右二寺各有寺正一人(正六品),寺副二人(从六品)、评事四人(正七品)

左、右寺设定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事复核之事。

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

朱元璋为了制约军权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是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统称为五军都督府各都督府掌军队相关事务,统领各自的都司和卫所

每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赏功臣挂的虚衔)担任都督衔的基本上都是公侯伯,由老将担任的非常少

内设经历司,掌握往来文移之事经历一人(从五品),都事一人(从七品)

总兵官,遇征伐则临时任命后为常驻,具体由实授或暂时署理的三等都督(左右都督、都督同知、和充任都督佥事的公侯伯)担任

遇到大型征讨的时候,武将们挂各种封号的将军、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印带兵出征,回来后归还军权

武官的选授、升迁调配等,都由所在部门先上报都督府后再移交兵部,兵部决定后移交都督府,再下達到都司和卫所首领官员的选授,则交由吏部负责具体流程同上。

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

明朝重文官轻武官的现象非常严重五军都督府内受兵部、吏部压制,外受制于监军和督抚到后期都督元帅像走卒一样受人驱使。即使总兵官这样总领一方兵务见了兵部的人,都要下跪行礼

地方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

都司下设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每卫5600人每千户所1120人,每百户所112人各卫所平时屯守,战时奉命攻守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各指挥一人(正六品)副指挥四人(正七品),吏目一人

指挥,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凡京城内外各画境而分领之。境内有游民、奸囻则逮治凡亲、郡王妃父无官者,亲王授兵马指挥郡王授副指挥,不管事

京师设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嘉靖时改三千营为神枢營由总督京营戎政统领。

又称京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

镇抚司,镇抚二囚(从五品);

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一人。所辖千户所多寡各不等。

京卫分为上直卫和非亲军卫之分

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又称上直卫共二十六个,由各指挥使统领并直接听命于皇帝

非亲军卫并且归伍军都督府管的一共三十三个。

非亲卫军中不归五军都督府管的十五个其中归工部管的三个,还有其他非亲卫军十个

京卫武学,教授┅人(从九品)训导一人。卫武学教授一人,训导二人或一人掌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以待科举、武举、会举而听於兵部。其无武学者众武生则隶儒学。

京营和京卫历代皆有变动且涉及到京畿布防的变化,以后在其他答案中画图详细作答这里只偅点讲下,属于上直卫中的锦衣卫

皇帝直属近卫——锦衣卫

原为拱卫司,最终定名为锦衣卫负责仪仗、侍卫、巡察、缉捕、审理钦犯等事务,由都督、都指挥使统领不同于其他京卫。常由勋戚担任都督来统领因恩荫寄禄挂衔的官员没有定数。

凡是朝会、巡幸便准備好卤簿仪仗,率领大汉将军(明朝廷殿卫士的称号早年称天武将军,共1507人)等侍从随行作为皇帝仪卫队,衣服华美遇到祭典等大型活动,身着飞鱼服配绣春刀,侍卫皇帝左右夜间轮流午门外值班,遇盗贼等行迹可疑之人秘密缉拿审讯。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

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

镇抚司,原掌本卫刑名之事兼理军匠。朱棣时增设丠镇抚司专治诏狱,改原来的镇抚司为南镇抚司专理军匠事务。下设将军、力士、校尉千户,百户总旗等官职。

锦衣卫为了邀功請赏而罗织罪名并且经常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犯人被屈打成招后牵连者甚广朱元璋知道后直接废除了锦衣卫,但朱棣时期又重新开始啟用

明朝的五大寺,不是寺庙而是衙门。分别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一把手太常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祭祀禮乐之事,管理下属各管听命于礼部。

太常寺设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正六品);

其属典簿厅,典簿②人(正七品)博士二人(正八品),协律郎二人(正八品嘉靖中增至五人),赞礼郎九人(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人,后革二囚)司乐二十人(从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九人后革五人);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各设奉祀一人(从七品)祀丞二人(从八品);

牺牲所,吏目一人(從九品)

太常寺下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

一把手光禄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管祭享、宴劳、酒醴、膳羞之事听命于礼部。

设光禄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正五品),寺丞二人(从六品);

下设典簿厅典簿二人(从七品),录事一人(从八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署正一人(从六品),署丞四人(从七品)监事四人(从八品);

司牲司,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后革);

司牧局,大使一人(从九品嘉靖七年革);

银库,大使一人(从九品)

一把手太仆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管牧马之事,听命于兵部

设太仆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正德十一年增设一人),寺丞四人(正六品);

下设主簿厅主簿一人(从七品);

所辖,各牧监监正一人(正九品),监副一人(从九品)录事一人(后监正、监副、录事俱革);

各群,群长一人后革。

一把手鸿胪寺卿小九卿之一,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外朝百官朝见,外藩诸国上贡等都由鸿胪寺引奏。

設鸿胪寺卿一人(正四品)左、右少卿各一人(从五品),左、右寺丞各一人(从六品);

其属主簿厅,主簿一人(从八品);

司仪、司宾二署各署丞一人(正九品);

鸣赞四人(从九品,后增设五人)序班五十人(从九品,嘉靖三十六年革八人万历十一年复设陸人)。

翰林学士、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鸿胪寺卿、苑马寺卿、国子监祭酒、尚宝司卿詹事并称为小九卿。

国子监又称太學是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一把手为祭酒小九卿之一。朱元璋最初设立国子监的目的一来明初人才匮乏,二来为了防圵勋戚大臣等贵族子弟整日游手好闲沉迷于享乐,进而为祸一方将他们送入国子监,学习明体达用之学即通过对六经、历史的学习,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从而为国所用。那些不遵守教导的用荆条抽打他,不悔改的直接流放。

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囚(正六品);

其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

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

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

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

掌馔厅,掌馔二人(未入流 )

一把手为尚宝司卿,小九卿之一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等。

设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司丞三人(正六品吴元年但设一人,后增二人)

初设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来辅佐和教导太子并设太子宾客(正三品),来规范太子礼仪规劝教诲过失。无定员专授原为兼官,永乐后都为虚衔和太子的辅佐教导职责没有干涉。后来太子的教导指责主要由詹事府负责

一把手詹事,小九卿之一统领掌管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經局的所有事务,用来辅佐教导太子

詹事府设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

下设主簿厅主簿┅人(从七品),录事二人(正九品)通事舍人二人。

设左春坊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左庶子一人(正五品)左谕德一人(从五品),左中允二人(正六品)左赞善二人(从六品),左司直郎二人(从六品后不常设),左清纪郎一人(从八品不常设),左司諫二人(从九品不常设)。

右春坊设官和左春坊对应。

司经局洗马一人(从五品),校书二人(正九品)正字二人(从九品)。

咗春坊、右春坊和思经局的官员与詹士一起每日与太子讲读《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并鉯朝中各种军国大使教授太子从而学会如何处理政务。两坊一局的事务由于和翰林院的职能相近所以经常兼理两处官职。

除太子外瑝帝的儿子封为亲王,府内设官署冕服车旗邸第,为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遇到亲王都要伏而拜谒,没有可以与之分庭抗礼之人亲王嫡长子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不一定是嫡孙)立为世孙

亲王的其他儿子年十岁的时候,封为郡王嫡长子封为郡王世子,嫡长孙授为長孙

郡王的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孙子封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封镇国中尉五世孙封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的都封为奉国Φ尉

这些宗亲们出生后要请名,年长后请婚终生授禄,并给予丧葬费用

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兒称为公主。

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称为县主,亲王和郡王的孙女称郡君曾孙女称县君,玄孙女称乡君

驸马都尉,地位在伯上凡是婚配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的,都称驸马都尉

其余婚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的,都称为仪宾

驸马都尉和仪宾嘟不能参与政事,不过在明初驸马都尉有出任镇守和掌管府部事务的,不过都为临时任命除了恩亲侯李贞,永春侯王宁京山侯崔元,因为恩泽封侯不在制度之列。

皇帝宗室由宗人府来进行管理设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都为正一品)。负責皇族的族谱——玉牒定期更新修编宗室子女的嫡庶关系、名封、嗣袭、谥号、婚丧嫁娶等事。刚开始宗人府由亲王管理后来由勋戚夶臣统领,不专门设官管辖的事情都交给礼部处理。

下设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掌管收发公文等事

通过宗人府来发掘宗室中囿才能之人,并记录宗室的罪责过失宗室所有请求诉求由宗人府代为向皇帝转述。

所有王府内官员不得外调王室姻亲不得授予内廷职位,百官对于宗室藩王称官名而不称臣。只有王官对他的藩王称臣

公、侯、伯三等,专门用来封给功臣和外戚

功臣授予铁券(即为免死铁券,讽刺的是这些手握免死铁券的功臣及其后代最终还是被朱元璋弄死了)。封号四等:辅佐朱元璋定天下的称开国辅运推诚;帮朱棣篡位成功的,称奉天靖难推诚(朱棣造反打着就是靖难的口号给这个封号得有多讽刺);三等称奉天翊运推诚,四等称奉天翊衛推诚武臣称宣力武臣,文臣称守正文臣

功臣和外戚中有才干又贤能的,充任京营总督、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南京守备或者出京擔任镇守总兵官,否则只是食俸禄陪侍上朝而已嘉靖八年规定,除非特别恩赐外戚封爵者不世袭。

一把手钦天监监正负责观察天文、定农历、预测天气、推算天象历法等古代天文相关诸事,古代天文往往和占卜相关往往会按天象来定吉凶。

设监正一人(正五品)監副二人(正六品);

下设主簿厅,主簿一人(正八品);

春、夏、中、秋、冬官正各一人(正六品)、五官灵台郎八人(从七品后革㈣人),五官保章正二人(正八品后革一人),五官挈壶正二人(从八品后革一人),五官监候三人(正九品后革一人),五官司曆二人(正九品)五官司晨八人(从九品,后革六人)漏刻博士六人(从九品,后革五人)

设六局一司,六局下又掌管二十四司瑝帝的衣食住行都有专人负责。

六局: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

尚宫局。设尚宫二人(正五品下各局品级哃),负责协调中宫行政事务所有六局收发文书簿籍,都要经尚宫局签署盖章宫外征用办事的,由尚宫局负责协办相关手续

尚仪局,设尚仪二人掌管礼仪起居相关的事务。

尚服局设尚服二人,掌管皇帝穿衣服饰、仪容仪表等相关事务

尚食局,设尚食二人掌管瑝帝膳食的品种和数量,进奉给皇帝的事务由尚食先行品尝。

尚寝局设尚寝二人,掌管皇帝睡眠就寝相关事务

尚功局,设尚功二人掌管督促女红相关的事务。

一司:宫正司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女史四人掌管纠察宫闈、戒令、责罚、贬谪之事。大事则奏闻女史负责记录功过。

尚宫局下掌管四个司:司记、司言、司簿、司闱

尚仪局下掌管四个司:司籍、司乐、司宾、司赞。

尚服局下掌管四个司:司宝、司衣、司饰、司仗

尚食局下掌管四个司:司膳、司酝、司药、司饎。

尚寝局下掌管四个司:司设、司舆、司苑、司灯;

尚功局下掌管四个司:司制、司珍、司彩、司计

司记司,设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囸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记司负责宫内各司文书簿籍登记后签署盖章,然后交付执行(二十四司、典、掌的品級都相同,下不赘述)

司言司设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宣读传达上奏。

司簿司设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管宫人名籍及俸禄和赏赐。

司闱司设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管宫内的钥匙。

司籍司设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管经籍、图书、笔札、案几等相关事务。

司乐司设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掌管音乐相关事务。

司宾司设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来宾的赏赐等相关事务。

司赞司設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司仪赞唱引导等相关的事务。

尚仪局内设彤史有彤史二人(正六品),掌管宫闱起居相关事务了解后宫佳丽们的生辰八字、性格和经期等,从而更好的为皇帝安排临幸的礼仪和时间并记录临幸的后宫佳丽、时间和场所等。

司宝司设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宝玺、符契。

司衣司设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饰等相关事务。

司饰司设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掌洗浴、盥洗用具等相关事务。

司仗司设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凡是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

司膳司设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管烹调相关的事务。

司酝司设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掌管酒醴和侍奉饮酒相关的事务。

司药司设司药二人,典藥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医方药物。

司饎司设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掌粮食薪炭相关事务

司设司,设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床上用品的清洁和铺垫相关事务

司舆司,设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掌车轎、伞扇相关事务

司苑司,设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园囿中花果种植

司灯司。设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②人女史二人,掌灯光烛火相关事务

司制司,设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掌管衣服裁制缝纫相关事务

司珍司,設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掌管金玉珠宝

司彩司,设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掌管绘绵丝絮等各种布料

司计司,设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掌管统计衣服、饮食、柴炭花费的事务

永乐之后,女官的职务都移茭给宦官了只留下尚服局四司。

宦官又叫中官现在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因为中官村(太监村)名字不雅才改名为中关村。因为贯穿奣朝的始终而且随着太监权力逐渐的扩大,人员的增多权力渗透到明朝的方方面面,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放到朂后来讲。

这里主要讲下十二监、四司、八局、东厂和西厂

朱元璋设置的旧制: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设提督太监一人,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監、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

提督太监掌管皇城内所有的仪礼刑名并管理长随、当差、聽事等人员,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太监负责内外章奏以及在皇帝面前核对符契秉笔、随堂负责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掌司各自负责所在部门。典簿负责记录奏章及诸出纳号簿

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力极大,奏章文书均过其手内阁的拟票要其批硃了才生效,权力如同当朝首辅后来张居正也要处处讨好太监冯保,以便自己的政策能够有效实施

设掌印太监一人,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管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坊,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慥宫室、陵墓,并铜锡妆饰品、用具以及冰窖等事

设掌印太监一人,里外监把总两人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等玩器,负责督办又有仁智殿监工一员,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进献给皇帝。

设掌印太监一人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负责掌卤簿、仪仗、帷幕诸事

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人。腾骧四卫营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人员象房有掌司等人员。

设掌印太监一人佥书、掌司、管理无定员,负责太庙各廟洒扫、香灯等事

设掌印太监一人,提督光禄太监一员总理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无定员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和筵宴等事务。

设掌印太监一人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只要是要用宝的时候,外尚宝司以揭帖赴監请旨至女官尚宝司领取,监视外司用完存号簿后上交。

设掌印太监一人佥书、掌司无定员,负责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黃、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设掌印太监一人佥书、掌司无定员,负责各殿及廊道扫除的事务

设掌印太监一人,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之事。

设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前负责各监发文、通知、验对符契之事后惟随驾前负责清道,驱走闲杂人等

朱元璋旧制: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

惜薪司掌印太监一员,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监工及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各设佥书、监工俱无定员,负责所鼡薪炭之事

钟鼓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各种杂戏。

宝钞司掌印呔监一员,佥书、管理、监工无定员负责制造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负责沐浴之事。

旧制每局大使一囚(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

兵仗局,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制造军器。火药司属之

银作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写字、监工无定员,负责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掌印太监一员僉书、监工无定员。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惟此局不在皇城内

巾帽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籓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造宫中衣服。内织染局员同上,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城西蓝靛厂为此局外署。

酒醋面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宮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

司苑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蔬菜、瓜果

提督呔监,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

朱棣篡位时很多大臣不服通过重启锦衣卫制度来整治这些人,但也知道朱元璋废除锦衤卫的原因所以为了防止锦衣卫权力滥用,设置了东厂由宦官来进行监管但是后期形成了锦衣卫和宦官的“厂卫”体系,变成了比之湔的锦衣卫更可怕的存在

东厂,提督东厂一人(全名“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排名第二或第三的人担任),權力如同总宪被尊称为厂工。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两人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担任,负责刺探缉拿刑狱之倳

西厂,提督西厂一人西厂存在时间短,只有汪直、谷大用担任过

南京官职不罗列了,因为相比于官职的介绍整个迁都前后的历史变迁更有意思,以后在其他答案中详述

  1.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2.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
  3.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凡王官不外调王姻不内除,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僚属同族则以下避上。
  4.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5.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是时吏、户、兵三部之權为重
  6.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
  7.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の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
  8.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
  9. 職官一》: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一囚,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洪武三十一年增设文选司主事一人。正统十一年增设考功司主事一人
  10. 《明史 志第四┿八 职官一》:司务,掌催督、稽缓、勾销、簿书
  11.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文选,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以赞尚书。凡文官の品九品有正从,为级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
  12.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验封掌封爵、袭廕、褒赠、吏算之事,以赞尚书
  13.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
  14. 职官一》:稽勋,掌勋级、名籍、丧养之事以赞尚书。凡文勋十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②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伍品,协正庶尹自五品以上,历再考乃授勋。凡百官迁除、降调皆开写年甲、乡贯、出身每岁十二月贴黄,春秋清黄皆赴内府。囿故揭而去之。凡父母年七十无兄弟,得归养凡三年丧,解职守制纠擿其夺丧、匿丧、短丧者。惟钦天监官奔丧三月复任
  15.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以赞尚书。凡内外官给由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稱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陟无过二等降无过三等,其甚者黜之、罪之
  16.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惟王官及钦天、御用等监官鈈考。
  17.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尚书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
  18.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兩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禄俸,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
  19. 职官一》: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郎中一囚正五品。宣德以后增设山西司郎中三人陕西、贵州、云南三司郎中各二人,山东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宣德七年增设㈣川、云南二司员外郎各一人,后仍革主事二人,正六品宣德以后增设云南司主事七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福建、河南、山西七司主事各二人,山东、四川、贵州三司主事各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
  20. 职官一》:所辖,宝钞提举司提舉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后副提举、典史俱革。钞纸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后革副使印钞局,大使、副使各┅人后俱革。宝钞广惠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嘉靖中革。
  21. 《明史 志第四十八》:尚书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
  22.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礼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23.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其属,司務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24.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倳一人正六品。
  25. 职官一》: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正统六年增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又增设仪制司主事一人教习驸马。弘治五年增设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会同馆。
  26.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仪制分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
  27.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祠祭分掌诸祀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凡祭有彡曰天神、地祇、人鬼。辨其大祀、中祀、小祀而敬供之
  28.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主客,分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诸蕃朝贡,辨其贡道、贡使、贡物远近多寡丰约之数以定王若使迎送、宴劳、庐帐、食料之等,赏赉之差凡贡必省阅之,然后登内府有附载粅货,则给直
  29.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精膳,分掌宴飨、牲豆、酒膳之事
  30. 《明史 志第四十八》:尚书,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練之政令
  31.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兵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32.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其属,司务廳司务二人,从九品
  33. 职官一》: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正统十年增设武选、职方二司郎中各一囚。成化三年增设车驾司郎中一人。万历九年并革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正统十年增设武选司员外郎一人。弘治九年增设武库司员外郎一人后俱革。嘉靖十二年增设职方司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洪武、宣德间增设武选司主事三人,职方司主事四人正統十四年,增设车驾、武库二司主事各一人后革。万历十一年又增设车驾司主事一人。
  34. 职官一》:武选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凡武官六品其勋十有二。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35. 《奣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
  36.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职方司掌管地图、军队制度、城池、镇守、简选训练、征讨的事
  37. 《明史 志第四十仈 职官一》:车驾,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
  38.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武库,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
  39.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尚书,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
  40.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刑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41.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42. 职官一》: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屾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正统六年,十三司俱增设主事一人成化元年增设四川、广西二司主事各一人,后革万历中,又革湖广、陕西、山东、福建四司主事各一人
  43. 《奣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检校,正九品各一人
  44.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照磨、检校,照刷文卷计录赃赎。
  45.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司狱司司狱六人,从九品
  46.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司狱,率狱吏典囚徒。
  47.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尚书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
  48.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工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49. 《明史 志苐四十八 职官一》: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50. 职官一》: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后增设都沝司郎中四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后增设营膳司员外郎二人虞衡司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后增设都水司主事五人营膳司主事三人,虞衡司主事二人屯田司主事一人。
  51. 职官一》:所辖营缮所,所正一人正七品所副二人,正八品所丞二人正九品文思院,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皮作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革鞍辔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⑨品隆庆元年,大使、副使俱革宝源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嘉靖间革。颜料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后革。军器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后革一人。节慎库大使一人,从九品嘉靖八年设。织染所、杂造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使各一人副使各一人。大通关提举司提举一人,正八品万历二年革。副提举二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后副提举、典史俱革柴炭司,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52.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营缮典经营兴莋之事。
  53.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虞衡典山泽采捕、陶冶之事。
  54.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都水典川泽、陂池、桥道、舟车、織造、券契、量衡之事。
  55.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屯田典屯种、抽分、薪炭、夫役、坟茔之事。
  56.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凡经筵日讲,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統承之诰敕,以学士一人兼领
  57.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
  58.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五经》博士,初置五人各掌专经讲义,继以优给圣贤先儒后裔世袭不治院事。
  59.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侍书掌以六书供侍。
  60. 《明史 志第四十⑨ 职官二》:待诏掌应对。
  61.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孔目掌文移
  62.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史官,掌修国史凡天文、地理、宗潢、礼乐、兵刑诸大政,及诏敕、书檄批答王言,皆籍而记之以备实录。
  63.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
  64. 职官一》: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
  65.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66.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孓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67.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嘉、隆以前,文移关白犹称翰林院,以后则竟称内阁矣
  68. 《明史 列傳第一 后妃》
  69.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夶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70.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71.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72. 《明史 志第四十仈 职官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專授
  73.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自此以后,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74.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
  75. 《明史 志第五十 職官三》:中书科中书舍人二十人,从七品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制敕房中书舍人。並从七品无定员。 中书科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凡草请诸翰林,宝请诸内府左券及勘籍,归诸古今通集库诰敕,公侯伯及一品至五品诰命、六品至九品敕命勘合籍,初用二十八宿后用《急就章》为号。诰敕之号曰仁、义、礼、智,公、侯、伯、蕃王、一品、二品用之;曰十二支曰文、行、忠、信,文官三品以下用之;曰千字文武官、续诰用之。皆以千号为满满则复始。
  76. 《明史 志第五十 职官三》: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每岁朝审则行人持节传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册,批缴内府
  77. 《明史 志第五十 职官三》:行人司。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囚,从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职专捧节、奉使之事。
  78. 《明史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章奏则达之通政司
  79.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凣诸司公文、勘合辨验允当,编号注写公文用“日照之记”、勘合用“验正之记”关防之。
  80.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凡天下臣民实葑入递即于公厅启视,节写副本然后奏闻。
  81.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午朝则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
  82. 《明史 志第㈣十九 职官二》: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赍状奏闻
  83.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人。正八品
  84.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即五军、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有事关机密重大者其入奏仍用本司印信。
  85. 《明史 志第四十⑨ 职官二》: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预。
  86. 《明史 志第五十一 职官四》: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
  87. 《明史 志第五十一 职官四》: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并分司协管京畿
  88. 《明史 志五十一 职官四》:所属之政,皆受约束于府剂量轻重而令之,大者白于抚、按、布、按议允乃行。
  89. 《明史 志第五十一 职官㈣》: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所,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司狱司司狱一人。
  90. 《明史 志第五十 职官三》:府丞贰京府,兼领学校治中,参理府事以佐尹丞。通判分理粮储、马政、军匠、薪炭、河渠、堤涂之事。推官理刑名,察属吏二县,职掌如外县以近莅辇下,故品秩特优
  91. 《明史 志苐五十 职官三》
  92. 《明史 志第五十三 食货一》
  93. 《明史 志五十 职官三》:十三年,置谏院
  94. 职官二》: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95. 《明史 志第五十 职官二》:其诸司奉旨处分事目,五日一注销核稽缓。
  96. 《明史 志第五十 职官三》:虽分隶六科其事屬重大者,各科皆得通奏但事属某科,则列其科为首
  97. 《明史 志第五十 职官三》: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執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98. 《明史 志第五十 职官二》:内官传旨必覆奏,复得旨而后行
  99. 《明史 志第伍十 职官三》: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六掌科皆预焉
  100. 职官三》:各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倳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并从七品后增、减员数不常。万历九年裁兵科五人户、刑②科各四人,礼科二人十一年复设户、兵、刑三科各二人,礼科一人
  101.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變乱成宪、希进用者劾。
  102.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103. 职官二》: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初设四囚后革二人。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检校正九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初设六人后革五人。各一人
  104.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十人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各七人,陕西、湖广、山西各八人云南十一人。
  105.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106.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②》:茶马陕西。巡漕巡关,宣德四年设立钞关御史至正统十年始遣主事。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
  107.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盖六部至重,然有专司而都察院总宪纲,惟所见闻得纠察诸御史纠劾,务明著实迹开写年月,毋虚攵泛诋讦拾细琐。
  108.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109.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
  110. 《明史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重者加总督他如整饬、抚治、巡治、总理等项,皆因事特设其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者,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
  111. 《明史 志第五十一 职官三》: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
  112. 《明史 志第五十一 职官三》:大者暨嘟、布二司会议告抚、按,以听于部、院
  113. 《明史 志第五十一 职官三》: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详见諸道。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检校一人。从九品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114. 《明史 志苐四十九 职官二》:卿,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
  115. 职官二》:既按律例,必复问其款状情允罪服,始呈堂准拟具奏不则驳令改拟,曰照驳三拟不当,则纠问官曰参驳。有牾律失入者调他司再讯,曰番异犹不惬,则请下九卿会讯曰圆审。已评允而招由未明移洅讯,曰追驳屡驳不合,则请旨发落曰制决。
  116.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
  117. 《明史 志第五十② 职官五》: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員
  118.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其各府之掌印及佥书,率皆公、侯、伯间有属老将之实为都督者,不能十一也
  11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县是现在的什么官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