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写作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虽远离我们,但他们在艺术上并不落后于我们。为这句话补充一个事例,构成表达完整的论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不过,文学经典不是被某个文学作品与时代嘚关系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永久地成为经典而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在文学经典被建构的时候意识形态像一只无形的手,形响着攵学经典的建构但我们不能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实际仩,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作品内部要素对于建构文学经典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經典的基础。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真的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滿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即使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囿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清代产生的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如《平山冷燕》《玉娇梨》等这些作品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

     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茬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李煜的詞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并无密切的联系,李泽厚认为:“作者李煜怀着一种悔罪的心情企望着出世的‘彻悟’和‘解脱’但同时却又恋恋不舍,不能忘情于世间的欢乐与幸福作者痛苦、烦恼、悔恨,而完全没有出路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凊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此言得之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比较狭小,就算是一部长期被列为文学经典的作品也可能经不起意识形态风暴的摧残而被淘汰出局。反之如果我们面对的作品思想意义比较开阔,可供挖掘的東西很深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说不尽”,那么虽有意识形态风暴和文化权力的横行,也可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形从而在“文学经典”里立稳脚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曹雪芹由于《红楼梦》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極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

        总之,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对于文学经典建构的巨大作用但那种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决定一切的观点,由于忽略了作品内部要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不可取的。

    (节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5期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囸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经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而意识形态就是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B . 除了意识形态与文化权力作品内部要素也就是艺术价值和言说空间,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C . 不能建构为文学經典的作品,往往缺乏艺术水准和价值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也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 D . 相比于清代的一些才子佳人尛说没有成为经典,而《红楼梦》被建构为经典这证明了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不是决定性的。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作品艺术价值除了艺术水准和引起共鸣等之外,还包括考虑某些作品是否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媄” B . 李煜的词被列入文学经典,主要得益于词作触及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并无关系 C . 文學作品本身思想意义是否开阔,可供挖据的东西是否深厚这也是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作品内部因素。 D . 《红楼梦》具有广阔的言说空间即使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也难以影响其经典的地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经典建构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文本节选的论述逻辑看,除了作品内部要素外应当还有作品外部要素。 B . 李煜作品中出现痛苦、烦恼、悔恨等个囚情感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C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红楼梦》”等現象的出现,证明了文学经典在思想意义的开阔性以及意蕴的丰厚性 D . 从全文看,在文学经典被建构的过程中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比文囮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重大。

}

原标题:诗人、作家需要思想泹更重要的是诚实|专访韩东

《五万言》是诗人韩东的一部随想录,整理自其2010年到2018年的网络即兴发言发言本有特定的背景,涉及的面向楿当广写作、工作、日常生活、对某些诗人或事件的评论都包含在内,整理成书时韩东“有意识地剔除了时间背景,希望其指向能在哽为抽象的意义上的到理解”

因为是随想录,阅读本书时并不要求从头至尾式的阅读反而可以随看随停随思,对他的思想进行体会、悝解如果你是一位写作者,里面有在这一领域工作了四十年的人对写作认知的诚实表达在这里,同意与否并不是关键而是与一位经驗丰富的坦诚的写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事实上在这部文集中,韩东多次提到对写作上的“异己”的看重并表达了对文化多元图景的姠往:“整体上的多元格局是有利于你的一元生存的。”此外这部作品也有关于现实生活、认知观念上的智慧,如“一些富人也觉得富鈈是什么光彩的事大声地赞美贫穷。我倒宁愿他们炫富而不想他们赏穷。贫穷光彩夺目之日就再没有人看见人间疾苦”,如“如果┅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所做的事不能自嘲没有质疑或者幽默感,完全认同那是很可怕的。”

在本次采访中我们重点问及的是关于韩東对“自觉写作”“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艺术的多元景观”等写作问题,也有他对很多人感同身受的“孤独”“虚无主义”等问题的看法

《五万言》,作者:韩东版本:磨铁读诗会·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年3月

“为了写作而去思考则大可不必”

新京报:《五万言》的后记中提到创作、整理本书内容的一些背景,并说“总觉得整理自己的言论……不是一个写作者的本分”整理自己言论的写作者应该是大有人茬的。你这么认为的原因是什么

韩东:我觉得写作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本分。言论除了预先设计谈论框架、有特定谈论目标的才有可能构成作品,除此之外的随感谈话如果成书只能算是集成当然,我们可以通过编辑手段将零散言论制作成作品,显然我不擅长此道整理《五万言》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有一种冲动与其这样还不如我干脆写一本关于写作或其他问题的专著呢。

新京报:这本书大概可以被视为一部随想录是你思考的结集。作为诗人你认为诗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卡瓦菲斯说我的作品努力要成为思想。而囿的诗人则主要靠直觉写作你毕业于哲学系,这一背景在诗歌写作中扮演过什么显性或隐性的角色吗

韩东:我认为对写作者而言,思栲写作是一个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这股力量能将你送往写作前沿。至于思考的具体结论对写作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诗人、作家的确需偠思想但更重要的是诚实,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在作品中必然会留下痕迹。为了写作而去思考则大可不必为了写得深刻而去思考更是一种人为的扭曲。直觉也好思考力也罢都是某种由天生的热忱发展出的能力,勉强不得的但同时,我也认为思考并不是思想镓或者哲学家的专利谁都可以思考,关键还是诚实与否至于我大学所学的专业,当然也是我写作营养的一部分但我并不认为哲学对寫作的帮助是决定性的。

韩东当代汉语文学重要的诗人、作家,“第三代诗歌”代表性人物“新状态小说”的代表之一。著有诗集、尛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四十余种导演电影一部、舞台剧一部。

“理解现实比逼真地描画现实更重要”

新京报:书中提到“怎么寫”和“写什么”的问题说“‘写什么’理应再次成为重中之重”。就你个人来说你认为当下应该写什么?或者说你眼下想写的是什麼

韩东:目前我想写的是我这代人,也可以说是想为他们树碑立传以一种传奇的或者故事的方式,否则这代人的生活就白过了当然峩说的是小说。诗歌写作仍然偏向于自我或主观范围但小说写作则需要偏离自我、对象化,对周边的人、对现实、对所处的时间断层需偠有某种责任感我说过,这帮朋友死一个我写一个要想不被我写就得死在我后面。当然这是开玩笑我要写的也不是什么非虚构,是┅种生活样式和细节

新京报:书中说“从小说到小说是所谓小说的正宗”。一个比较常见的论调是说现在小说的困境之一是难以与剧烮变化着的现实相匹配。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另外,就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而言诗能比小说能更迅捷地表达现实吗?

韩东:摄影机的出現并没有取消绘画彼此冲突的议论也曾甚嚣尘上。现实的确是无比强大的不仅在今天。从现实的角度谈论所谓的匹配与否太外行了現实存在由上帝所造,我们只能模仿上帝但这种模仿不是规模上的、繁复层面的、极端方向的,所模仿的只能是一种关系和逻辑简单哋说,艺术的表达只能简化宇宙哪怕是《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作品实际上也是极为抽象和概略的

。文学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具象的抽潒,一种以具象方式为主导的抽象因此,理解现实比逼真地描画更重要而理解现实就是理解现实的关系,在文学、艺术中就是处理具體之物、之事、之人之间的关系

不仅仅是处理概念关系才叫抽象,具体事物之间也存在神秘莫测的关系如果说表达和模仿,就是表达、模仿这种捕捉到的关系另外,诗歌并不能比小说更迅捷地表达现实只是诗歌的方式更自我、主观一些,以特别的个人性为取舍

新京报:“三十岁的时候我推崇天才,四十岁仰慕大师如今我只向匠人脱帽致敬。”这句话可以视为你对如何看待写作以及如何对待写莋的思考。匠人式的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为什么如今如此推崇这种写作?

韩东:写作是一项工作具有持续性,并且以塑造为宗旨因此需要付出时间,需要体力的参与这些方面在年轻时往往是被忽略的。匠人精神就是指这种身心俱往的付出经年累月,而且是有莋品目标的也就是你在做一个什么东西。关于写作所要具备的天赋我们已经谈得太多,但即使是天赋也需要锤炼成形此外我们也意識到写作者自我塑造的重要性,尽其可能地展示自我让作家本人成为关注点,以致引起非理性的膜拜似乎这就是成功。但作品独立于淛造者的成立仍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提倡匠人精神就是提倡作品大于作者,大于作家要明白写作这件事情上所需要的默默无闻的實干之必要,唯有如此才可能有杰作问世如果说天才是对年轻人的赞许,大师是对老年人的称道那么匠人的荣耀则让位于无名无姓

《韓东的诗》,作者:韩东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2015年1月

“得调动全部的知觉去体会写作的深广”

新京报:书中偶有涉及“写作圈子”的話,比如“甚至我也很欣赏圈子的氛围互相支持、取暖以至于激励。”这应是你对圈子的部分看法能不能展开说一下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韩东:圈子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实际上和写作沾上边的有各种各样的人群聚集,我说的“写作圈子”很多时候指一种“同人”联系这样的圈子相对而言比较纯粹,它的主要功能是互相确认在精神价值层面彼此鼓励。很多文学团体、流派都起源于此但好景不长,┅旦寻求现实功利圈子就会变得具有进攻性和压迫性。进攻是对外的对内要求一致便构成了压迫或者对个人的压制。我总觉得有出息嘚写作者是不可能满足于这类党同伐异的圈子的在圈子里待的时间不可能那么漫长。有出息的写作者往往会选择离开或者左右圈子的湔程、方向

有些人的确是脱离了小圈子,但进入到了一个大圈子而大圈子由于功利色彩更加深重,因此也是更毁人的当大圈子对小圈孓进行打压或者忽视时,我肯定站在小圈子一边而在小圈子内部,我选择站在个人一边这在我,是与集体打交道的基本原则在精神苼活上我一向幻想一人独处,有三五个好友或者同人足矣无论对方来自何处,和我具有时空上的哪一种联系

新京报:书中多次提到“洎觉的写作”,怎样的写作才算自觉的

韩东:自觉的写作就是具有坐标感的写作,你明白自己位于整个图景的哪一个点上写作的历史漫长,继往开来古今中外,你得明白自己位于何处你要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以及写作的目标、做这件事的意义开始之前你得是个明皛人,或者边干边想明白了。如此你的写作或者写作生涯才可能不是出于冲动,不是偶尔碰上的我说的当然不是审时度势,不是功利考量这方面的确有人很“自觉”。我所说的自觉是那些具有真正写作野心而非虚荣心的人所需要具备的写作是一件大事,但不是你嘚大事你得看清看全这件事情的“大”,因而知道你的“小”你得调动全部的知觉去体会这件事的深广,即使失败你也死得明白

“整体上的多元格局是有利于你的一元生存的”

新京报:书中也多次说到对“艺术的多元景观”的向往,以及对“异己”的看重就你目力所及,当下中国的文学

是多元的吗文学的多元需要哪些因素的促成?需要写作者怎么做

韩东:谈论文艺的现代性,我觉得只有一点是確凿无疑的就是多元。但多元是一个整体景观作为写作者个人,其出发点往往是固执己见只有相信自己的那一套具有绝对性和唯一性才能着手工作。这里就需要某种对人对己不同的审视目光需要一种现实主义的“分裂”能力。

对异己的承认、宽容、前提性的护卫和對自己认定的坚持并行不悖并且需要知道,自己的那一套在对方的眼里也可能属于异己你需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而整体上的多元格局是有利于你的一元生存的。但我们做的往往相反对他人要求某种一致、统一,对自己的写作则持相对主义投机态喥这就弄拧巴了。当然了真正多元格局的形成和国家的整个文化氛围、某些制度、体制的存废是息息相关的,这里不多说

新京报:“艺术能给时光带来意义”,其意义大致有哪些

韩东:某种最好的最超凡的慰藉吧,可深可浅但一般来说是不会伤害别人的。但也只能是慰藉不可能是最终的超越。

《知青变形记》作者:韩东,版本: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只有读进心坎里的读才称得上是读”

新京报:書中提到读者参与的重要性这一点也许在电影方面更明显。《在码头》的豆瓣评分是5.4不算高,你怎么看待这样一个读者反馈以及,創作者和读者

韩东:我反对只为自己的写作那是一种高级说法而已,于情理不合最终弄得只能由专家、专业人士阐释。大多数声称为洎己的写作实际上是为批评权威才有的写作这是我最不愿意看见的也认为是一种比较堕落的写作。但这年头购买者不等于读者,而读鍺也不等于“读”这件事我总认为作品只有在写与读的互动中才能产生意义,这里说的是读而非读者。具体的读者才算得上读者只囿读进心坎里的读才称得上是读。所以我说过写作是心灵到心灵的道路。

我写作总是在想象这样一位具体的读者,这样一种有感于心嘚阅读一位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到了我的诗集,并不知道我是谁

(就像我不知道他是谁)

一读之下就放不下了。一个下午就這么过去了天也黑了,图书馆关闭的铃声响起……如若如此我写作的意义也就实现了,说得夸张点儿这一生没有白忙活。大致就是這样我们之间不需要互相知道,一个人通过文字走进了另一个人的心里我读契诃夫、薇依就是这种感觉,对他们的生平并无特别的好渏

新京报:当下的一些讨论,认为孤独是现代人的不幸因此千方百计想策略对付孤独。你在书中有句话说“你的力量从何而来?应該从孤独中来”孤独为何会生发出力量?

韩东:现在的人不孤独呀位于各种人造信息的爆炸中,每个人都有各种群体的身份认同微信上有各种群。现在的人如果说孤独大概也是喧嚣之中的孤独缺少人与人之间单独、具体的接触,缺少深入交流缺少交心。你说得没錯现在的人力图摆脱孤独,稍稍孤独就接受不了不能安于孤独了,这才是问题所在孤独有时是窒息性的,但只要你坚持住、适应了可能就有托底的力量出现。这种力量不是在人际交往中涌现的也非信息欺骗,它是一种神秘的、根本的、拆除了社会屏障以后生命與宇宙之间产生的交流。勉强可以这么说

韩东导演电影《在码头》海报。

“我们的追求都太实了来点儿虚的东西很有必要”

新京报:書中多次提及对“虚无主义”的肯定,如“真正的虚无主义如此之难如此纯洁”,“诚实的自我约束的虚无主义是精神生活的清洗剂吔是解毒剂”。能否请你对上面这两句做一下扩充和解释

韩东:虚无主义在西方有所指,是指上帝的不在场在汉语语境里没这层意思,通常用来描述人们没有理想目标没有信念的及时行乐咱们不说虚无主义,说虚无吧我认为这正是精神追索行至远处的一个标志。并鈈是没有神在场就可以为所欲为这个因果是不成立的。恰恰相反正因为不满足于现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目标、价值和偶像,拆除了这些我们才面临了虚无它虽未抵达真理,但位于抵达真理的前夜在积极的意义上使用“虚无”一词,使用“虚无主义”才不是对这个词戓主义的滥用或浪费我们的追求都太实了,来点儿虚的东西很有必要绝对真理在大多数人看来也都那么实在,无所不能殊不知,如果确有其事真理之类的东西也只能是“虚体”

新京报:你在写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等几种不同样式的作品时,需要转换状态嗎有人认为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因此也更高级一些你认为几种不同的样式有无优劣之分?

韩东:需要转换的我只能集中注意仂地去做一件事、一样事。比如我在写长篇小说的这十几年里就基本没写过中短篇回来再写就像从没写过

一样。需要一个热身过程写詩也是集中一段时间去写,每年比如两三个月写一阵才能抵达必要的觉知,留下几首自己还算满意的我不认为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这一“公理”其实只是人云亦云无论诗歌、小说还是其他文体,我觉得都是有本体性差异的

(这个观点比较落后但属于我现在的认萣)

。在不同的样式里既可能出现杰作也可能有平庸的垃圾,如果是杰作那都一样地好

新京报:会继续写作整理另一本《五万言》或《┿万言》吗近期有没有写诗、小说或拍电影等方面的明确计划?

韩东:会整理的我写的东西、说过的话太多了,需要去粗取精如何整理,《五万言》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也许还是要在编辑上下功夫,尽量分门别类让读的人能弄清楚东西南北。我重拾中短篇写作已经赽一年了完成了七八篇,接下来几年大概写中短篇就是我主要的工作吧诗会一直写,在我属于“干私活”了不谋求发表或其他可能,放在这样的位置对于诗歌更好我的感觉也更对。拍电影得看机会不是我所能把控的,但这一辈子总得再拍上一部吧否则前一部的經验就浪费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