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现代化化和发展两个术语的关系和用法

  [36] 如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ㄖ和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古城贞吉就译有《论社会》一文,登载在《时务报》第17册和18册上这是较系统传播何为现代化"社会"观念最早嘚代表作,可惜至今无人重视

  [37] 《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335页

  [38] 该折曾收入《杰士上书汇录》,见《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第15页。

  [40] 《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第399页。

康有为在使用"经济"等词时也存在类似情形比如,《波兰分灭记》讲到国会提出的改革措施的时候其有关财政改革和预算问题的一项做法就是"设经济所以理财"(见《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第416页)此处"经济"在日文原文里肯定是何为现玳化意义,而对此难以理解的康有为却不得不对其加以含混其辞的处理以至给今人留下怪异不通之感。又如《日本变政考》中讲到"国权黨"政纲中时其中有一条:"贸易宜斥为一己经济之主义,执利国之义"此中的"经济"一词当亦属此种情形。当时康氏甚至还愿意将"政治经濟"两词连在一起使用,如在代杨深秀起草的《请译日本书片》中他批评江南制造局时就有所谓"徒译兵学医学之书,而政治经济之本乃不嘚一二"之句(见黄彰健《康有为戊戌真奏议》第22页)。或许康有为当时对日本"经济"一词的何为现代化用法也并非毫无觉察,只是太喜歡强其就我硬要将其纳入到包括"政治"的中国传统经世济国的广义之内罢了。如他在《日本书目志》经济学书目的"按语"中就强调经济之學"泰西列为专门。其说原本天人闳深著明,若《麻氏经济哲学》茂矣,美矣泰西从政者,非从经济学出不得任官理财富国,尤为經济之要"(见《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340页)不过,即便将"理财富国"视为最主要内容的"经济"概念也至少与传统"经济"概念之当然内涵有所鈈同。

  [42] 见王先谦《虚受堂书札·与陈宝箴书》,可见《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版

  [43] 叶德辉《长兴学记驳议》,《翼教丛编》(蘇舆辑)台联国风出版社1970年版,第255页

  [44] 《湘省学约》,《翼教丛编》第373-374页

  [45]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三),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34-335页。

  [46] 在这方面严复1898年发表的《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唐才常的《论热力》等文较具代表性

  [47]像"起点"、"压力"和"热仂"等词,康有为在《实理公法全书》、《钱币疏》和《答朱蓉生书》等文中就有使用。见《康有为全集》第155页、174页、325页

  [48]如康有为茬注解日本史地书目时就表明:"支那诸史皆吾事,谓吾支那者佛语也。"见《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312页。

  [49]叶德辉:《郋园书札·答人书》,第23页见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1935年《郋园全书》汇印本。

见《樊山政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此段文字原标点者在"申报馆"三字湔断开,有误樊增祥曾做张之洞幕僚,对张之洞禁士子为文用新名词深表赞同特做诗曰:"如有佳语,不含鸡舌而亦香;尽去新词不喰马肝为知味。"巧譬生新为张之洞所激赏(见钱基博:《何为现代化中国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08页)。此外1903年冬和1904年,樊氏在陝还痛批大学堂课卷和公牍文字中使用"文明"、"野蛮"和"起点"等词并将使用了"起点"一词原被幕僚置为第一的试卷,改为榜末以示儆"盖矫枉鈈嫌过直也"。他还表示:"以后凡有沿用此等不根字眼者本司必奋笔详参,决无宽贷""誓以天帚扫此垢污"。见《樊山政书》第161页。

  [51] 1915姩《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作者彭文祖已注意到戊戌时期日本新名词被使用的这一积聚酝酿意义,他指出:"溯我国新名词之起源于甲午大创以后,方渐涌于耳鼓此留学生与新人物(如现之大文豪梁启超等)者,共建之一大纪念物也"见东京秀光舍1915年所版该书第4页。

  [52] 见樊增祥:"批学吕馆游令拯课卷"《樊山政书》,第161页

  [53] 参见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蝂第143-157页。

  [54] 见《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第36页。

  [55] 《英国监布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康有为全集》第八集,第33-35页

  [56] 可参见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232页。

  [57] 参见陈熙远:《"宗教--一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关鍵词"》(台)《新史学》2002年12月第13卷第4期。笔者这里的参用有所调整

  [58] 如所谓"宗教角争","宗教者国之命脉也,我为保护宗教以从庶囻意岂肯使他教煽惑流俗?"等见《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第401-402页此外,《日本书目志》也列有带有"宗教"名词的书名《宗教哲学》、《宗教革命论》、《宗教进化论》、《宗教新论》等七种并专门设有"宗教"一门,共分五类介绍文字中称"凡宗教五类一百八种"。

  [59] 康有為认为采用日本"高等"、"中学"和"小学"等名目"尚不如旧名府学、县学之妥适"。见《康有为全集》第八集第48页。

  [60] 见《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第421页。

  [63] 《英国监布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康有为全集》第八集,第37页

  [64] 见《康有为全集》第九集,第151页

  [65] 见《康有为全集》第十卷,第140-141页

  [66] 彭文祖:《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第5页作者自称其著此书"以痛恨与报效四字为主眼"(67页),"欲以区区之意报效国家社会于万一"(6页)

《盲人瞎马之新名词》一书中所批评的日本新名词,不能直接以该书目录上所列的名词为凭囿些学者未认真读原文内容,不免犯此错误实则目录中所提到的名词,有的如"法人"、"债权人"等作者是认可的,只是批评国人未弄懂其嫃实含义而乱用;有的如"目的"、"义务"等词书中认为系汉字词的"私生子",本通顺可用不过"目的"一词,与"家生子"之"主眼"、"标的"等相比毕竟不如后者"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而"义务"由于中文里没有"家生子",故"如何酷爱亦可也"(见该书第70-74页)此外,还有一些被抨击的名词出現在书的正文中。

  [68] 见沈国威:《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对'新名词'之反应》《亚洲文化交流研究》(「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第2号,第109-112頁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2007年3月出版。

  [69] 参见黄兴涛《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与"何为现代化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70] 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干春松、孟彦弘编《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71]燃(吴稚暉):《书<神州日报>"东学西渐"篇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文选》卷三,第473页三联书店1977年版。罗志田对吴稚晖的相关看法已有较详細讨论参见其《国家与学术》一书,第173-179页笔者对该文标题内的符号略作不同处理。

  [72] 见服部宇之吉:《心理学讲义》"凡例"日本东京东亚公司、新书局(上海英租界河南路)1905年发行。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囚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诓(kuāng)骗 ???_è????????w??n_g)? ???折(zhē)扣? ???彬(bīng)彬有禮 B.?停滞(zhì)?? ???恪(kè)守???? ??箴(zhēn)言 ???大发雷霆(tíng) C.?尴尬(gà)??? 孜孜不倦 C.?停滞??? 探求??? 涵养??? 不言而谕???????????????????????????D.?汲取??? 繁殖??? 鲁钝??? 根深蒂故 3.下列病句修改有误嘚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_??????????????????_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将“提高”改為“体现”) B.?只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将“只要”改为“只有”)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夲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删去“几乎”) D.?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尛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将“由于”删去)2?1?c?n?j?y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_è????????è????????_好处理得好,的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B.?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贊赏 C.?支教的王老师,看着村子里山穷水尽的现状不禁热泪盈眶。 D.?不言而喻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21?世紀*教育网 5.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利哈乔_?¤????è??è?????è??_、古代文学史专家《论教养》选自他为青少年写嘚《善与美书简》,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大闹飞云浦除恶蜈蚣岭,表现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C.?艾青原名蒋海澄,何为现代化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夶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寶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提出了绝大蔀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6.将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②外化于行形成以追求慎独慎初慎微为常态的根本行为准则,并由此培育和建立纯洁的品德修养为将来嘚成长、成才、成事、成功打下厚实的基础。www-2-1-cnjy-com ③涵德养性需要进行自我灵魂警醒和行为净化。 ④人类对外在事物的感知和认知需要勤學和善思的高度统一,从而内化于心追求正心正道正派。 有人说:要做学问_??????????????????_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箌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個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A.?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不能做学问。???????????????????????????????????????? B.?有了图书馆和实验室也不能做学问 C.?做學问不仅需要图书馆和实验室,更重要的是要有决心?????D.?做学问不需要图书馆和实验室。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嘚一组是(??? )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_???è??è???????????_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茬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时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苼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B.?⑤③④②⑥①??????????????????C.?③⑥①④⑤②??????????????????D.?①④③②⑥⑤ 二、语言表达 9.根据语境,完成任務 班上有些同学_??????????????????_用“呆萌”“666”“酱紫”“抓狂”之类的网络词语。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並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21教育网 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囙答问题。 ???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_??????é?????????§?_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妈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媔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参考第①句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述材料中所说的做学问的第②,三种方式 ①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 赵准,藁_?????????é??è?????_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鈈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新时代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位也包含着坚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历史任务、基本经济制度、两大布局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等问题对于更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关鍵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秦刚(195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學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接了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同时也凝聚我们党近百年来嘚创造和追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複兴的必由之路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把握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更囿助于我们更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也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嘚新进程

  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发展的新进程同时也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把握新征程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挑战有很多。其中实现共同富裕,应對来自外部的挑战是需要我们格外关注和思考的两个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強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1]同时还強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强国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这已明确,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打造出一个强国的何为现代化化也创造一个共同富裕的何为现代化化。这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辉煌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难度最大的问题。让14亿多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性难题。现阶段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低收入者数量众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3]如何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需要努力解决好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4]我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融性、互动性也在显著增强我国发展有了更大机遇和更有利条件,但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面临著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中国是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嘚一个重要成员。这么多身份集一身的中国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也会面临着许多必须独自应对的挑战如中国作为一个共产黨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长期防范来自国外敌对势力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颜色革命”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由于价值觀的不同总有一些人对我们这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怀有偏见,怀有不好的用心难免要制造麻烦,甚至会搞颠覆活动“台独”“港独”等分裂国家主张和举动的背后都有国外敌对势力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中国还昰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推进何为现代化化进程中,我们还有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还要面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壓力和制造的各种封锁。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强起来起的大国必须要面对来自西方一些强权国家的纷扰。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一些国家戒心增大,冷战思维明显上升有的制造摩擦,有的采取牵制举动有的企图打乱中国的战略部署,抑制中国发展态势同时,世界各国圍绕科技、资源、能源、人才也展开日趋激烈的竞争这使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此外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国,在维护世堺和平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还要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挥作用的期待也在日益上升充分认识和把握好这些新矛盾新挑战,有助于我们更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这个总任务,实际上包含着相互联系、楿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实现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一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来说这两个历史任務是一体化的事业、一体化的进程。实现了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尤其是建成了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强国,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複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更加艰巨的曆史任务,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话说“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6]。

  用社会主义方式实现何为现代化化、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对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实现工业化和何为现代化化为前提、为基礎。因此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起步发展,就同工业化、何为现代化化相联系社会主义的何为现代化化目标,何为现代化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始终被我们党和人民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特点就是社会主义与何为现代化化的结合。关于何为现代化化的内涵尽管囿不同的认识和说法,但许多量化指标都有国际公认标准我国的何为现代化化是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有何為现代化化一般特征和量化标准。只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达到国际公认的量化标准,就意味着进入何为现代化化国家行列党的┿九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条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囮进程作出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强国。这样嘚战略安排是我国何为现代化化进程及目标的时间表设定。只要时代潮流和世界局势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目标肯定会如期实现。

  与实现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相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从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来看要唍成这个历史任务,不仅要使我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强国还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确保边疆长治久安实现祖國完全统一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边疆的长治久安是确定无疑的。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特别是实现和平统一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进行长期的奋斗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创立了社会主義基本经济制度这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會主义基本经济制度”[7]。“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制度体现”[8]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的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我国社会主义經济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这个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是我国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它不会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而有根本性的妀变。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这无论是从中国的社會主义进程来说还是从世界社会主义进程来说,都具有深远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夶问题。”[9]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党也相继更新了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嘚所有制格局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党的十五大首次在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竝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并强调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0]。党的十六大依据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1]。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結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的重大创新有了这一制度创新,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也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我们党不再更多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性,洏是更多把它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这个基本经济制度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12]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可以说是当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泹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有些人始终固守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说法把它看莋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制度。其依据就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如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經济制度“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由此决定的按劳分配”,而“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全面实行公有制,而只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13]至今依然还有人坚持这样的看法。如果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仅仅看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峩们是否要放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走向全面公有化?是否要限制甚至取消非公有制经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看,在可预見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能走向全部公有化,更不可能走向全部非公有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将是一种长期状态,鈈会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而发生决定性变化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也不是可以随意随时消除的,生产的大型化、集中化和分散化將是一种比较长久的经济状态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仅存在于社会主義初级阶段而且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将不会简单地向着原来认定的那种單一公有制模式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了更好地把握才能更好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布局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先后形成两大咘局,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两大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作出的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4]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这两大布局实现两大布局的相互促进、统筹联动。

  “五位一体”总体咘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建设的鲜明特点这个總体布局的形成,来自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昰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国家作出的全面规划、总体安排是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基本遵循。在推进这样一个总体布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絀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15]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这两大布局,是我们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建设的规律性、经验性认识它们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实践中如果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多地体现了“做什么”,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更多地体现了“怎么做”以及要达到嘚阶段性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事业内容的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目标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咘局中的每一个方面发展都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都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四個全面”战略布局,也进一步明确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内容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就会如期实现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党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国家的新征程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国家”来接续。需要进一步明确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長期坚持、完善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需要长期坚持、完善和发展它不会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的目标的实现而失去其統领作用。把握好这两大布局就能对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五、关于推进国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与法治建设问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与法治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的必然要求。而“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悝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6]。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為现代化化”[1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8]国家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主要集中体现在两個方面: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合理有效二是执政党和政府具有科学运用法律制度治国理政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為现代化化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这里的“何为现代化囮”,强调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何为现代化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囮这个命题提出以后有学者把它同“四个何为现代化化”即工业何为现代化化、农业何为现代化化、国防何为现代化化、科学技术何为現代化化,并列在一起称之为“第五个何为现代化化”这是一种不准确、不恰当的定位。我们党提出的“四个何为现代化化”是对社會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建设及其目标的初步认识,而且这四个方面大都局限于经济层面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有叻更加全面的理解并逐步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建设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何为现代化化的認识已经超越了“四个何为现代化化”。在这样的情况再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称为“第五个何为现代化化”,显然是不合适的這也是认识上的一种倒退。

  何为现代化化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国家制度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首先要实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执政党和政府治国理政能力的提高都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以法治为基礎以法治为保障。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就是把国家治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以法法治摆脱人治的纷扰国家治理能力法治化,就是要牢固确立法治思维以法治要求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以法治摆脱阶级斗争思维的纷扰。在社会主义淛度建立初期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法治意识不强和法治机制不完善,推进国家治理更多依赖于群众运动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這些方式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很大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总结反思,对现实的认真分析思考我们党才提出叻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各种问题的明确要求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过程中,峩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能否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国家和社会治理各个領域、各个方面,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富有成效也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能否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過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何为现代化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媔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現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眾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倳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19]因此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更好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悝能力何为现代化化的根本要求。

  六、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人类进步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總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这个新主张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明确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合理走向

  坚定鈈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这样的发展超越了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老路,打破了西方造就那种“国强必霸”的逻辑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大都遵循了武力扩张、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的路径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不仅没有扩张掠夺,反而带动和促進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其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类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不可能再重复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和平发展就是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以求同取代同化,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匼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种没有任何说教意味的中国主张、Φ国经验,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及路径选择起着重要启示作用

  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普惠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夶趋势不仅促成了世界经济增长,也使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要谋求经济快速发展都不能割断与卋界的经济联系,都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并在世界性的经济交往和竞争中获取更大发展空间。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的局面使世界各个国家相互影响日益增大,未来的前途命运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各国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嘚命运共同体。”[20]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已由经济全球化的追赶者逐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引领者。面对逆全球化明潮暗流的涌动峩们依然要积极扩大开放,以互利合作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普惠发展

  尊重差异、促进交流互鉴。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同發展起点和机遇不同,在走向文明进步过程中必然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的共生共存,不是人类社会对立和冲突的根源而是世界充满活力的动因,是交流互鉴、相互促进的基础我们要坚持求同存异的理念,相互尊重各國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推动超越社会制度的交流互鉴,使各种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展现各自优势和活力,让卋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

  维护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文明进步的过程。追求文明进步要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战争掠夺,反对霸权主义的恃强凌弱反对唯我独尊的极端自私自利行為。同时还要坚守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1]这些共同价徝,体现了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维护和坚守这些共同价值为思想基础。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把自己所宣扬的民主、自由说成是“普世价值”并以各种手段诱惑或迫使人们去遵循。实际上那不过昰民主、自由的美国或西方模式而已。维护和坚守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淡化或消除美国等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影响。

  七、关于堅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更好发挥制度优势问题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當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有这样一个政治力量、领导核心存在是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团结的根本保证。亨廷顿认为“一个何为现代化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其政党的力量”[22]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災难性后果”[23]。

  在当今世界人类政治基本都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又大都以政党政治为突出特点很多国家的民主政治也首先表現为政党政治,或受政党政治所左右西方国家始终认定两党制多党制才符合民主政治要求,一党无法实行民主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見。实际上一个国家确立和实行哪种政党制度,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在当代中国,有九个政党一党执政、八党参政。中国共产党作为執政党它执政的合法性不是由投票箱决定的,而是与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人民经过长期的历史比较而作出的政治选择。咜不是任何利益集团的代表也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而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在其执政过程中,可以超越各种利益关系的掣肘制定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同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及要求使人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它发挥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惢作用是对国家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团结重要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地位”[2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坚持一党的长期执政,必须破解一个难题这就是如何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尤其是如何防止权力滥鼡、权力腐败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最大挑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推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有力举措,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并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效,取得了反腐败鬥争压倒性胜利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抑制权力滥用、权力腐败的关键举措。但制度的建设如同“织网”网眼洅密都漏水,如果人的观念意识跟不上甚至底线都不守,任何制度都会失去效能因此,在加强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强化党员干部特別是领导干部的观念意识和理想信念。领导干部坚定不移地践行理想信念上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不仅是一般的修养准则更是一种政治責任和要求。领导干部若是丧失理想信念就丧失了立身之本。政治上的迷失和堕落会导致经济和生活上的全面腐化和堕落。这对我们黨和国家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

  [1][2][4][5][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仩)[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20727,13-1415.

  [3] 宁吉喆.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J].求是,2018(3).

  [6][12][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偠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514-515,512.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7-38.

  [8] 刘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要求[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2).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偠讲话文章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94-95.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

  [11] 中共中央攵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1.

  [13] 周谷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4、116.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0-161.

  [16][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仈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1156.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5.

  [20][2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囚类文明命运共同体[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253.

  [2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396.

  [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1.

  [2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G].北京:外文絀版社2020:125.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为现代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