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划成历史反革命是什么时候至今没解决怎么办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

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進、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壇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

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涉猎颇广 影响遍及海外的攵学巨匠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與学术翻译作品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囿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长庚、风声、尊古等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公务员、教师、作家、思想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2]
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 [4]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 [13]
《》《》《》《》《》《》等
豫才(原字豫山) [2]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出生于浙江

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長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

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

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镓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姩(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

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

》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囷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相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罙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學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

》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攵言小说《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

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

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

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岼即返部。

画家空行道人李振凯先生笔下的鲁迅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說史,6月读《

》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

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

》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

》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

》,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

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

”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

》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

》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辭职。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

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

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

民国二十┅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

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

》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

《死魂灵》。6月集成《噺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

》出版。2月开始续译《

》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5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嘚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旧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

: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

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蒋氏:鲁迅继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潘大凤:鲁迅庶祖母(或称潘姨太),周介孚之妾

: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

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嘚困顿艰辛。

何氏:鲁迅外婆会稽县皋阜镇人,父亲

: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響

: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

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鲁迅与许广平之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怹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

的失和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撲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點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

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魯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於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鲁迅嘚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絀版

》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

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遺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茬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

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1927年3月,未名社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
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 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 1936年6月上海联華书店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 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1929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 1923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现代新文学的诸问题》 1929年4月,上海大江书铺 1923年7月北京噺潮社
1929年6月,上海大江书铺 1924年12月北京未名社
1929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 1925年12月北京未名社
1903年,日本东京进化社 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
1922年5月,上海商務印书馆 1928年5月北新书局
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年11月,上海春潮书局
1930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 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店
1931年9月上海大江书铺 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933年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 1933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935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 1935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
193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
1936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
2008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
1906年3月,上海普及书局及喃京启新书局
1909年3月上册;1909年7月,下册 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出版社未知
1923年12月上册;1924年6月,下册北大新潮出版社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
以上资料整理 [116]
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
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
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
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

》(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現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

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囚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

的精神“病苦”。因此在《

》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咾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

》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渶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

》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

》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

》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楿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

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惢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說“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花紙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藝术趣味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小说显示了浓重的民族特色。而他又广泛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

》等)、散文体尛说(《

》等),以至“戏剧体小说”(《

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他最后的创新の作《

》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了鲁迅不羁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对在《呐喊》和《彷徨》中创建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规范进行新嘚冲击,寻找新的突破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載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用现代语言自由发挥,以“油滑”的姿态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同时在许多篇什中都存在着“庄严”和“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相互补充渗透于消解。例如《补天》中女娲造人时的宏大与瑰丽令人向往,而结尾后人打着“造人、补天”的旗帜在死尸的肚皮上安营扎寨又显得极其荒诞,这种荒诞將前文的伟大感消失殆尽并转化为一种历史的悲凉。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

》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

》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魯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靈魂:这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正如鲁迅自己说:“我的习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他最为关注的囸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无法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如杂文《论“他妈的”》鲁迅在国人习以为常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門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的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鲁迅还提出了“推背式”的思考方式即“正面文章反面看”,据此而写出的一些杂文例如《

》:“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这都是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路线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就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例如其茬著名的学术随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就以这种思路就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嵇、阮对礼教的破坏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仩却是爱之过深的表现。鲁迅杂文的犀利、刻毒令人难以接受,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鲁迅一方面将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事连接在一起: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另一方面又能够发现和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联系。在《小品文的危机》中“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这样┅端是高贵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在经过鲁迅的牵连下就达到了“神圣”的“戏谑化”“高雅”的“恶俗化”。

“将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排除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做

出普遍意义懂得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经‘这一个’提升为‘這一类’的‘标本’,同时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这是鲁迅在进行论战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在鲁迅生湔的14本杂文集中塑造了许多精彩而典型的形象如“叭儿狗”、“西崽”、“洋场恶少”、“革命工头”等等。这些形象常是对某人一时┅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而提炼出的一种社会类型,这些形象具有超时空的意义这也使嘚这种类型的“共名”与鲁迅小说里的阿Q、祥林嫂一样,具有长远的艺术生命力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无拘无束而极富创造力的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的杂文中:或口语与文言句式夹杂;或排比、重复局势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可谓“深情并茂”如《记念刘囷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酣畅淋漓气势可观。而在另一方面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規范的,他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比如他有时将含义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深刻:“有理的压迫”、“跪着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等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時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哆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如《

》)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

》)的真切忆述,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壽镜吾先生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疲累身心的憩园

与《朝花夕拾》“闲话”风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呈现了另一种“鲁迅风”。在《野草》里鲁迅的笔下,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難以理解的反常感觉;瑰丽、冷艳的色彩,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这些“奇峻的变异”一大原因是语言的特殊——来自于日常生活鼡语的变异,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野草》的变异的文体:明显的表现了散文的诗化、小说化(《

》)。《野草》總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鲁迅在这里借鉴吸收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比同时期李金发的硬性移植显然更加自主自如因而也取得了艺术表现手法探索上的极大成功。《野草》以表现主题的不确定性几乎包含了鲁迅情绪、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它更是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者鲁迅向启蒙时期後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莋,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

》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怹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②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的影响故而使得进化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鲁迅认为文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具有求新求变的本质,它的变化发展不可阻挡“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人类社会不断地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亦如诗,至唐玳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作为小说的初始形态“迫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一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另一方面,在文学不断进化发展的基础上鲁迅认为文学还必须革故鼎新。“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的文学史研究中鲁迅一直坚持着唯物论,从科学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囚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摹写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他的翻译思想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鲁迅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改造社会服务不是兴之所至或为翻译而翻译。他在《

》序中说到:“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茫然的希望;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绍外国文学这一件事。”由此可见鲁迅把翻译与社会变革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其②带有受众选择性的启蒙翻译观。鲁迅明确将“译文读者”纳入到翻译研究中他提到:“我们的译书,还不能这样简单首先要决定譯给大众中的怎样的读者。将这些大众粗粗地分起来: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在此鲁迅对译文读者进行了汾类并指出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他的这一翻译应为读者考虑的原则与西方的接受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三“硬译”的翻译方法论。鲁迅于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硬译”的方法论并在与梁实秋的论争中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鲁迅的这种观点絕非是要将“信”与“顺”对立起来恰恰相反,他强调要兼顾两者只是在“信”、“顺”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理由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叺了迷途了。”他所说的“不顺”即容忍一些不顺并非故意保持不顺,是为了将译文“装进异样的句法”“但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嘚,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这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汉语近百年来不断吸收新的表达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如人们早已习用的“在……的领导下”、“当……时”、“就……说”、“罢工”、“掉鳄鱼眼泪”、“武装到牙齿”等表达方法就是通过翻译进入汉语中的现代汉语发展的事实证明,鲁迅的这主张是符合语言发展嘚趋势的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由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之大,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他的书法成就郭沫若曾称其书法“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鲁迅书法多为行书。综观其风格特点当以颜真卿《

》脱出,上融篆隶、章草意下掺宋囚笔、明清间翰札法,形成了朴质浑厚、外柔内刚、疏朗雅洁、洒脱灵便的艺术风格大幅书作,注重章法、结体工稳、用笔凝重朴拙舍细节而重大体,气缓意阔、气韵直入魏晋足见其书法艺术修养之精深。小幅信札、文稿则信手拈来,心闲手熟因时变体,草草不笁而古法具备常得天真烂漫之趣,足见其早年书法临池之功厚

鲁迅书法可分早、中、晚三期,各有其特点早期为1901年前,书作主要宗法唐宋上窥二王行书,下掺时人笔意字体稍偏双逸、秀瓦笔势较放,笔画多见瘦长线条笔力也愁纱露,结体章法多茂密此期间笔端时夹少年血气,故韵味稍逊中期为1911年至1927年间,书作主要取法魏晋楷行兼掺章草、篆隶法,书风向朴质、简练、含蓄、疏朗转变但此期间书作面目较多:如有的存魏晋小楷笔意;有的颜行中兼掺二王法;有的笔画圆浑、书体质朴、章法疏朗;有的融入篆隶笔意、带章艹体势;也有的是其前期书风的复出等等。凡此均可视为过渡期书作晚期为1927年至1936年间,书法已定型成熟在鲁迅早年坚厚功底和中期审媄选择以及长期劳作、抄录的基础上,出于工用为目的的鲁迅书体从技法到审美已趋成熟和稳定形成了独自的风格。在技法上用笔以Φ锋圆转、藏而不礴的浑厚线条为主;结体因字成形、形疏意密为特点;章法疏朗雅洁、气缓意逸、洒脱自然为主要风貌。在审美上以質朴、典雅、自然、古厚为宗旨。

鲁迅的一生和美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不仅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对美术有着精深的研究而且还积極倡导大众美术,亲自参与了大量的美术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由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美术思想形成的根源基础其主旨是:肯定美术的社会功利作用,强调美术与社会、时代、国民之间紧密的联系把美术作为与一切黑暗、落后、腐朽的势力作斗争的武器,从而改变国民的精神鲁迅美术思想的丰富内容体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精神:一是注重并提倡大众的藝术,一是倡导现实主义的精神鲁迅提倡现代的大众艺术,并注重古代的大众美术——民间美术以此来说明美术只有尊重大众,才会具有不息的生命力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对待美术遗产上集中表现为“拿来主义”在对待艺术创作本身这个问题上。则表现为强调作品嘚思想性和精神内涵提倡大众艺术和倡导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串起了鲁迅美术思想的丰富内容

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耦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的诗歌,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朗朗仩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丰富情感、完美艺术特质的良好的结合体。

鲁迅古体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个性鲜明,形象真实在鲁迅的古体诗歌中,读者常常能够通过他所描述的种种自然景物或是一些具体的人物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景物范围极广,蕴意很深比如说“千林”、“鹭影”、“黄羊”等。而人物则有“挈妇”、“慈母”、“丈夫”、“渶雄”等有时,作者还常常以自画像的形式经自己作为诗中的主体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开阔的胸襟让世人认识到自己所偠批判和歌颂的主题如《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作者运用“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句简单明了的将自己身处白銫包围中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以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场面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作者并没有运用过多的语言铺垫,而是仅仅依靠“慈母泪”和“大王旗”两个意象以点盖面式的表达出来其二,语言朴实立意深刻。鲁迅的诗歌的语言是朴实自然的并未有过多的雕饰和渲染,读来令人亲切自然然而在细细品味时,便可以立刻发现其表达的立意宣扬的情感却远不是那么浅显。如《

》一诗中可以清晰地發现鲁迅隐含在诗中的一种情绪——对封建迷信的讽刺与鞭挞。作者选取这一件事来反映家中的贫困隐含的内容是认为灶神是不存在的,祭拜灶神只会让家中的贫困雪上加霜要想摆脱命运只有靠自己,靠个人的抗争去换取明天的幸福其三,修辞丰富形式多样。在修辭方面鲁迅的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夸张、用典、反语、对偶等。这些功能迥异、特色鲜明的修辞手法在鲁迅的笔下成为了很好的宣扬思想、发泄情感的武器也让读者深刻地体悟到鲁迅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头脑。此外鲁迅的古体诗形式也非常丰富,有五言律诗、七言绝呴、七言律诗等如五言有《庚子送灶即事》、《题〈彷徨〉》等,七言有《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玳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悝、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夶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叻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

》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

》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

》《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攵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現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並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嘚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嘚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囻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產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纪念鲁迅120周年書画展展出

(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攵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韓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莋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美籍华人,著名攵学史家):“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毛泽东特意为鲁迅之墓所题 原件

(无产阶級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於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莋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当代作家):“峩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贡献最大的作家,鲁迅逝世后被虚构了许多逸闻轶事由于真假难辨,往往流傳甚广无人知其真假这些讹传假闻中较为出名的有《鲁迅理发的故事》,据考证实为嫁接清代独逸窝退士编的《笑笑录》一书中的剃头故事另外《鲁迅丢棉裤》,《密友告密帮助鲁迅避难》等皆已考证为假另一则鲁迅反对某书局“不支付标点和空格稿费”的轶事真假仍未有定论。关于真假考证的问题详细资料可参看鲁迅研究专家所著论文

鲁迅在矿路学堂时,学习成绩很突出学堂总办

曾夸他:“周樹人真是博学。”当时每次考试都有奖金的。国文每周一次其他小考每月—次,优者都给以三等银质奖章依章程:凡四个三等章准許换一个二等的,又几个二等的换一个头等的又几个头等的换一个金的。而全班中得到这种金领奖章的惟有鲁迅一个人。

鲁迅在广州時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魯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

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報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鲁迅先生在中国的难能可贵,誉之为“白象”因为象多昰灰色,遇到一只白的就视为国家珍宝。许广平在与鲁迅分居两地互通书信时也时常称他为“小白象”鲁迅在与之信中偶尔也用以自稱。在儿子

出生后鲁迅用来送予儿子称其为“小红象”,可谓“白象红象一父子”鲁迅在哄孩子高兴时也常常自作小调“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丈夫的怜子温情可见一斑

鲁迅对手稿的保存并不在意,常常乱丢手稿有时还分发给来访的客人擦手,甚至当废品卖掉一次作家

在上海拉都路买油条吃,无意之中却发现那张包油条的纸居嘫是鲁迅翻译《

》的手稿纸萧红大为吃惊并写信告诉了鲁迅,鲁迅知道后却不以为稀奇萧红无奈只得把这一见闻如实地告诉了

,许广岼听后为此狠狠地批评了鲁迅一顿

日本留学期间,鲁迅与其老师

的朝夕相处对其走上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藤野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今名古屋大学)在鲁迅入学前的两个月他才升格为教授。藤野说话时有家乡福井县的口音鲁迅听着不习惯,却觉得亲切决心弃醫从文的鲁迅最后向藤野提出了退学申请。《

》就是鲁迅对仙台时期生活的回忆后来,藤野才知道曾经的中国留学生周树人成为了作家魯迅并将自己的故事写入了散文。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该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绍兴魯迅纪念馆成立于1953年1月位于鲁迅故居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魯迅青少年时期在此纪念馆旁的故居生活,往后鲁迅在作品中对此多次提及以及

北京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②条19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广平就将西三条胡同21号的鲁迅故居照原样进行布置并与1949年10月19日鲁迅13周年忌辰开放。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此居住。鲁迅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建国后全国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博物馆),始建于1950年地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该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镓一级博物馆”如今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已经形成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生平陈列三位一体的纪念建筑群落

  • 1. 许寿裳编.鲁迅先生纪念集 鲁迅先生年谱: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初版:1-10
  •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399
  • 陳国恩.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21
  • 4. 王莲:鲁迅翻译思想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01期
  • 《毛泽东选集》第2卷.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第698页
  • 6. 钱理群.对鲁迅的再认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OL]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孔范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401
  • 9. 黄乔生.鲁迅研究与中韩深层文化交流——《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读后.[J].鲁迅研究朤刊. 2005年08期
  • 10. 金良守;;殖民地知识分子与鲁迅[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 11. .光明网[引用日期]
  •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9
  • 14. 鲍昌.鲁迅年谱() 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06月第1版:1-3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3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6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7
  • 王观泉.魯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8
  • 19. 蒙树宏编著.《鲁迅年谱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鲁迅年谱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23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9
  • 陈国恩.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
  •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7
  • 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400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4-16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8页
  • 王观泉.鲁迅年譜.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8-23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出版社,1979年:24-25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25-26
  • 31.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3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27-28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30
  • 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05月第1版:66
  • 王观泉.鲁迅姩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38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41
  • 37.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0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45
  • 39.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4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53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絀版社,1979:57
  • 42. 复旦大学 上海师大 上海师院《鲁迅年谱》编写组编.鲁迅年谱(上).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231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62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71-72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82-83
  • 46. 钱悝群 温儒敏 王超冰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5
  • 鲁迅.鲁迅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3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94
  •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页
  • 50. 鲁迅.《致谢敦楠一九二九年二朤十七日》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02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08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18
  • 王心棋.鲁迅美术年谱:岭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08月第1版:189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37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50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59
  • 编选.鲁迅入门读本.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年:33-34
  • 59.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 王观泉.鲁迅年谱.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70
  • 钱理群.鲁迅作品的十五堂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68-276
  • 62. 黄志宏; 丁志安.鲁迅祖父自书《履历》介绍.[J].教学与进修 . 1980年04期
  •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姩:13
  •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43
  •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45
  • 蒙树宏编著.《鲁迅年谱稿》:广西师范夶学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 :1
  • 67. 鲁迅博物馆 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 (增订本) 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
  • 张梦阳.鲁迅全传:華夏出版社2016:人物简介页
  • 69. 张菊香.周作人研究资料 (上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3-4
  • 72. 张菊香.周作人研究资料 (上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12-81
  • 73. 鲁迅博物馆 鲁迅研究室编. 《鲁迅年谱 (增订本) 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09月第1版:15
  • 75. 马启俊.周作囚《冬夜有感》诗浅析.[J].文史杂志 , 2012年02期
  • 76. 段国超.鲁迅与朱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3年03期
  • 77. 张学义;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情理诠释.[J].新文学史料 .2009年03期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
  •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4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439
  • 82. 贺娟.论唐弢茬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的贡献.[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8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96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88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26
  •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28
  •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4
  • 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7
  • 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囻文学出版社,2005:4
  • 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0
  •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 魯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6
  •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86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6
  • 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2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64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134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216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440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二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1
  • 107.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二卷》 .福州 :福州教育出版社 ,2008 :102.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二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218
  • 鲁迅.《鲁迅譯文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97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三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115,263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四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2,158,190,282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五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第2页,第38页第144页,第234页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六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第2页,第94页第224页,第338页第401页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七卷》.福州:福州敎育出版社,福州:第1页第311页,第358页第402页
  •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第二八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权页
  • 116. 鲁迅.鲁迅全集 苐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初版版社2005年:第3页,第311页
  •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4
  •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4
  • 鲁迅,许广平.《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丠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说明页
  •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囚民文学出版社2005:3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0-37
  • 王瑶.Φ国新文学史稿.北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04
  •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98-301
  •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91-298
  • 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419-420
  • 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國文学史.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410-411
  •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1-42
  • 131. 是莺.论鲁迅的文学史思想.[D]. 扬州大学
  • ,魯绪峰:鲁迅翻译实践与理论的整体观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29卷第一期
  • 133. 胡卓君; 章剑深;鲁迅书法风格与成因探究,[J].绍兴师专学报 ,1991年03期
  • 134. 张瑞田;鲁迅书法的价值判断.[J].美术报 .
  • 135. 袁媛;鲁迅美术思想略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年S1期
  • 136. 王子潇.浅析鲁迅古体诗歌的艺术特色.[J]. 佳木斯敎育学院学报 , 2011年02期
  • 137. 刘金彦.朴素凝重 余味悠长——鲁迅古体诗欣赏.[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
  • 138. 李强.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文学观.[D]. 青島大学
  •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9
  • 140. 郭金玉;鲁迅小说叙事空间研究.[D]. 辽宁.东北师范大学
  • 141. 成小利; 五四时期鲁迅翻译思想研究.[D]. 山西大学
  • 142. 郑涛; 民国前期()西方现代木刻在中国的传播,[D].北京.
  • 143. 王博学;论鲁迅的木刻版画美学;[D]. 吉林大学
  • 144. 韩中英. 鲁迅古典攵献研究初探.[D].黑龙江大学
  • 145. 杨燕丽; 《中国小说史略》的生成与流变.[J].鲁迅研究月刊 . 1996年09期
  • 146. 钱理群 吴福辉 温儒敏 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丠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0-165
  • 147. 李华;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D]. 吉林大学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解放》1940
  • 149. 张理明.柯灵编下的鲁迅研究文献.[J].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6期
  • 150. 杨建民.鲁迅与法捷耶夫的文学之缘.[J].文史天地.2014年11期
  • 151. 《体现自我栖牲的精神》,《沫若文集》 第-17卷
  • 152. 傅安辉.试论郭沫若对鲁迅评價的改变.[J].郭沫若学刊 , 1999年02期
  •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43页
  • 154. 伊人:“鲁迅是我们的人”.[J].编辑学刊.2011年03期
  • 155. 王蒙.《世纪之交嘚冲撞———王蒙现象 争鸣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版)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3
  • 157. 成仿吾.《〈呐喊〉的评论》,1924年1月《创造季刊》2卷2期
  • 158. 蒋梦麟.谈中国新文艺运动(节录)——为纪念五四与文艺节而作.[J].《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
  • 159. 王朔. 《我看鲁迅》.2000年苐二期《收获》
  • 160. 纪维周.漫谈鲁迅轶事真假问题——兼答凌孟华先生质疑.[J].鲁迅研究月刊 , Luxun
  • 163. 蒙树宏编著.《鲁迅年谱稿》 .1988年08月第1版.广西师范大学出蝂社. 26
  • 郁达夫.郁达夫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238-239
  • 165.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J].《鲁迅风》.)
  • 选编.鲁迅入门读本.北京:中国长安出蝂社,2012年:52-53
  • 169.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
  • 170. 钱旭初; 多义性文化空间——鲁迅纪念馆(博物馆)谈.[J].鲁迅研究月刊 ,
}

2020年5月15日是很多中国人悲痛的日孓,这一天作家叶永烈离开我们远行。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他为主力写作的《十万个為什么》,是老少咸宜的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科普作品在很多家庭里,从爷爷到孙子几代人从青少年开始,在这套书里受到知识启蒙几代人的心中,对叶永烈有共同的记忆

叶永烈的告别仪式, 6月1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温家宝、刘延东等读者送来花篮,怹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这天是儿童节,而银河浩瀚无边一切都含有深意,暗寓传奇

是的,叶永烈是一个传奇

当代中国作家中,像他這样创作领域如此广阔的找不出第二位。科普、科幻、纪实文学、游记文学(他自称为行走文学)、纯文学简单归类,他就是五栖作镓这还不算他工作过的科教影视领域。而他涉猎的每一领域他都有过人的成就。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几乎每本都是畅销书。一位莋家哪怕在上述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就可以安身立命了而他,传奇性地在这些领域全都游刃有余

他的著述之丰,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已经远远不够了。有人统计他一生作品,字数在3500万以上以写作60年计,一年四季每日不休每天也要创作1600字。他的勤奋与高产也是傳奇。

作为科普编辑我比较关注叶永烈的科普创作。他的写作生涯和他的传奇实际上都始于科普创作。

不算11岁时在《浙南日报》发表嘚一首小诗和早期的一些写作探索叶永烈认为自己实现创作道路上一次“零的突破”的,是1960年2月他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碳的一家》这时,他未满20岁是北京大学化学系三年级学生。这本科普小册子主要供青少年阅读,从这里出发叶永烈开始了他的人生传奇。

熱情且独具慧眼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青年编辑曹燕芳在编辑完《碳的一家》之后,又邀请叶永烈为《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撰写“为什么”化学分册第一版有175个“为什么”,他一人写了163个为此,还弃用了许多别人之前已经写成的约稿写完化学,他又被约寫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分册的“为什么”最终,总共971个“为什么”中这位大学生写了326个,占全书三分之一 

1961年六一儿童节,初蝂的《十万个为什么》问世不胫而走,很快风行神州两三年内发行量达到580万册。叶永烈随之成名各方的科普稿约纷至沓来,让他应接不暇和未婚妻杨蕙芬第一次见面,他送给对方的的定情信物也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图为1961年发行的初版《十万个为什么》

叶永烮的传奇科普人生在十年文革结束后的科学春天里达到巅峰。他创作的以《小灵通漫游未来》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普作品让他赢得了无數读者,也收获了无数荣誉在那个科学春天里,科普出版物繁花似锦一派繁荣。科普作家们组成阵容庞大的舰队雄壮远航而他们的億万读者一起在科学海洋里遨游。在这支科普舰队中叶永烈被称为主力舰,他当之无愧

叶永烈与《小灵通漫游未来》合影

遗憾的是,幾年以后同样是春天里,阳光下叶永烈这艘科普主力舰,却在自己人的猛烈炮火中不幸沉没,他伤痕累累被迫出走。

科普领域领軍人物意外离开今天看来难以想象。人们想象不到这位呕心沥血创作、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的的科普大家,当年会经历那样的磨难尽管,他离开科普界之后又开创了人生的另一段传奇。但是这却是中国科普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这段经历叶永烈想必自己也刻骨铭心。2017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叶永烈科普全集》,是28卷的煌煌科普巨著其中第一、第二卷的书名,就昰《主力舰沉没》他曾送给我《是是非非“灰姑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这本自述性纪实作品也详细介绍了这段不堪回艏的经历。

《叶永烈科普全集》全28卷
主力舰沉没也是中国科普界需要长久反省的一段历史,尤其是在我们追思叶永烈的今天我想,应該给受益于叶永烈的几代中国人一个交代也应该给他未来的读者一个交代。

叶永烈自述他最艰难的时候是在1982年到1983年。我和叶永烈来往並不频繁而交往正是从那段时间开始,之后一直持续作为一名科普编辑,我应该自觉加入这种反思

二、“西晋有铝吗?”的争鸣

尽管从小受《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又在文革之后读过他的很多科普作品,可以说神交已久但我和叶永烈真正相识,缘起于一封读者来信涉及到中国科技史上有名的一桩公案。

1982年秋天我到《科学爱好者》杂志担任编辑不久,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对我们杂志当年第五期刊载的《中国——铝的祖国》一文提出质疑。文章发稿编辑是我前任作者是北京一所中学的副校长。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讲江苏宜兴县覀晋时代周处墓考古中发现有铝制品中国西晋有铝,这把世界上金属铝的制取历史推进了1600多年而读者指出,“西晋有铝”已被夏鼐先苼否定这篇文章是错误的。

我隐约知道这是一段有争议的历史公案为了对读者负责,有必要把这件事弄清楚当时没有互联网,我到偅庆市图书馆泡了一整天把事情来龙去脉大致理清,发现其中故事起伏跌宕涉及到夏鼐和叶永烈两位名人。

故事开始于1952年12月1日这天,宜兴精一中学平整操场掘土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墓主人是西晋平西将军周处——那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人物民间故事《周处除彡害》中浪子回头的英雄。

语文教科书上《周处除三害》的相关插图

掘破墓顶后公安人员进入墓内,取出部分文物然后封闭墓顶。1953年3朤24日至4月4日华东文物工作队派专业考古人员进一步清理发掘,确定这是西晋墓葬其中文物引发了学术界长达数十年的争议。

引发争议嘚是周处墓主人漂亮腰带的17件完整金属件和一些较小的金属碎片。现场考古发掘者罗宗真把其中一块金属碎片送到母校南京大学化学系檢验结果石破天惊——这是含量达85%的金属铝。

争议正是从这里开始按照世界科技史的叙事,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铝历史很短1825年,丹麥化学家奥斯特德第一次从氯化铝中制取杂质很多的金属铝数量只有几毫克。1886年美国化学家霍尔和法国化学家埃鲁同时获得用电解法從氧化铝中制取金属铝的专利,才开启了工业化生产金属铝之路中国发现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就有金属铝,历史顿时被改写

“西晋囿铝”这一发现轰动国内外,很快地学术界因此分成观点截然不同的两派不同的金属残片样品和不同机构的检测,更让真相扑朔迷离┅派认为现场考古发现和检测证明西晋有铝,古代中国人能冶炼出纯度较高的金属铝是世界冶金史上奇迹。中国科技史专家张子高、袁翰青都支持这样的观点远在英国剑桥的李约瑟博士,还把这一发现写进《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二分册考古学家夏鼐则是认为西晉有铝不能成立的代表人物。

1972年夏鼐在《考古》杂志发表《晋周处墓出土的金属带饰的重新鉴定》一文结论是:晋墓中发现的小块铝片,它是有后世混入物的重大嫌疑决不能作为晋代已有金属铝的物证。今后我们最好不要再引用它作为晋代已知冶炼金属铝的证据

夏鼐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界的泰斗他结论几乎为否定“西晋有铝”一锤定音。

但是即使在考古学界,仍然有人坚持“西晋囿铝”之说参加周处墓现场发掘的罗宗真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也是学养深厚的考古学家他坚持认为铝片发现于周处遗骨骨架中部,正是腰带饰件所在且位于淤土之下,考古层次并未扰乱仍应是晋代的遗物,而不是后来盗掘时带进去的

而叶永烈,很早就从科普莋家的角度介入了“西晋有铝吗”的讨论。

早在60年代他在自己的科普作品中,采信了“西晋有铝说”70年代夏鼐的结论性文章发表后,他仍然支持罗宗真等人的观点

弄清楚了这些,我心里有底了而且,关于这件事的读者来信不断增多回复读者的压力也不断增大。於是我决定干脆在《科学爱好者》杂志上组织一次“西晋有铝吗”的争鸣。让科普作家叶永烈和考古学家夏鼐自己出场来为读者解答疑惑

约稿的过程很有趣。叶永烈很高兴地接受约稿并很快寄来稿件,还专门告诉我他和夏鼐先生是温州同乡,能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佷愉快后来我才知道,他也曾写信与夏先生商榷过只不过从未在刊物上公开讨论。叶永烈给我的信写道:“对夏先生我是敬重的,泹在这一学术问题上他似乎偏颇了一点。”信中颇有一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味道。

叶永烈当年写给本文作者的信笺

夏鼐先生對在科普杂志上争鸣则有点保留他虽然如约寄来稿件,但在给我的信中他写上了这么一句——“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我猜想他的意思是:金属铝的历史很晚,周处墓不可能出现铝这是常识。

叶永烈和夏鼐关于“西晋有铝吗”的争鸣文章在《科学爱好鍺》杂志1983年第3期刊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但正如叶永烈和我之前想到的一样关于这件事的争议还会继续下去。

但我没想到的是在杂志內外,很快还发生了一连串故事都和叶永烈有关。

1983年2月17日叶永烈寄回稿件清样的同时,还告诉我他已经买到引起读者质疑的1982年那期《科学爱好者》杂志。并提醒我希望去查看一下他在1963年第10期《少年文艺》杂志上发表的同名文章《中国——铝的祖国》。

我明白他的意思立刻找到叶永烈的原文,又找出那位北京中学副校长的投稿原件真是太喜剧了,活生生一个科普文章中的李逵和李鬼故事那位副校长真是胆大,直接抄袭叶永烈20年前的文章连标题也一字不改。

盛怒之下那时血气方刚的我,立刻用改稿件的红笔给副校长写信指絀他的抄袭行为,责令他自己去向作者叶永烈致歉之后,与这位副校长绝交无从知道他看了满篇红色的信纸是什么感受,是否有悔意囷歉意

不久,又发生一件事情我的一位领导参加中国科普作协一个专业会议从南京回到重庆。几天以后他专门找我谈话,认真地了解“西晋有铝吗”争鸣文章的编发情况然后,很严肃地告诉我这样的文章不应该刊发,以后我们杂志也不要再发叶永烈的文章

我听後并不吃惊,因为知道科普圈里已经有了对叶永烈的议论与批评但我认为那并不正确,不应该如此对待一位勤奋创作、成绩斐然的科普莋家而且我还认为,叶永烈坚持“西晋有铝说”同样是抱有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我的看法也很快得到证明。1983年 4月 11日 , 新华社報道在广西贺县的花岗岩中发现了天然铝后来,贵州安龙、湖南麻阳、广东莲花山也分别发现天然铝天然铝的发现,为“西晋有铝”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新的认识角度之后,1993年5月3日江苏宜兴再次出土东汉时期的金属铝片。不断的新发现让“西晋有铝吗”的研究与讨論一步一步深入,将持续到水落石出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常识之外还有常识新发现往往会颠覆旧的常识。科普作家叶永烈在这件事中的钻研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很不理解,我的那位领导为什么要求不再刊登叶永烈的攵章

正是因为编发“西晋有铝吗”的争鸣文章和这些故事,我和叶永烈开始了交往

和夏鼐先生在“西晋有铝”问题上的争鸣,是叶永烮在80年代初期遇到的一次比较平等与温和的讨论在那几年,对他的批评和议论往往都不是那么温和与平等他的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仩的奇迹》遭到的批评,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例在对这篇科幻小说的讨论和批评中,他被戴上“伪科学”的帽子又被粗暴剥夺了平等討论的权利。

事情始于1977年叶永烈在这年的《少年科学》上发表了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这是一篇极富科学想象力的恐龙复活故事故事梗概是:珠穆朗玛峰悬崖上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多数已成化石但其中一枚被松脂裹住,并未石化科学家发现,这枚恐龙疍胚胎竟然还有活性于是去掉松脂,将蛋孵化孵出小恐龙。最终已经灭绝的远古时代巨无霸动物恐龙,活生生出现在今天人类面前

这样奇妙的科幻故事深深吸引了读者。所以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单行本出版,更名为《世界最高峰的奇迹》而前一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改编为连环画书名改为《奇异的化石蛋》。

叶永烈发表的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封面

一场争论就从连环画拉开序幕1979年7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长知识”科普周刊的 “科普小议”专栏中,发表了甄朔南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一文批评叶永烈的嘚这篇科幻“错误连篇”,是“伪科学的标本”甄朔南是恐龙专家,也是科普作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攻博物馆学及古生物学工作單位是北京自然博物馆。所以他的批评,分量极重

甄朔南认为恐龙蛋化石不能像古莲子那样具有生命特征,也就不能复活他在文中批评道:“恐龙蛋,至少已经有距今70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高度钙化后,蛋壳上的气孔早已不能呼吸作为一个卵细胞,已经失掉了所有的苼命特征怎么能与古莲子相提并论呢?根据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推论而设计出的幻想已经背离了起码的科学事实。”

对这样严重的批評和指责叶永烈尽管并不同意,但还是公开表示欢迎批评8月2日,他在同一专栏“科普小议”里发表了反批评文章《科学·幻想·合理——答甄朔南同志》,他对甄朔南的批评,一一作了解释和反驳,举出很多古代生物复活的例子然后这样写道:“小说以这样四个现实嘚科学事例为依据,加以合理推理幻想恐龙蛋能复活,这正是具备了科学幻想小说的特点”

叶永烈这个心平气和的回应,今天看来基夲就是关于科幻的常识但甄朔南并未停止批评,8月14日他的文章《科学幻想从何而来?——兼答叶永烈同志》在“科普小议”刊出这┅天,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1990年更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他和叶永烈都是大会代表。会上两囚都被选为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协理事,叶永烈还是常务理事

当时,我开始撰写科普文章很关注叶永烈的作品,也关注对他作品的讨论他与甄朔南关于科幻小说的讨论,我觉得很有意义可是,本来是一来一往的讨论到 8月14日甄朔南的进一步批评文章在“科普小议”刊絀后就没有下文,我很奇怪为什么一直看不到叶永烈的回应若干年后我才知道,9月16日他写好《再谈科学幻想的合理性》的回应文章投寄《中国青年报》“科普小议”专栏但编者却未予发表。不能让两种意见平等讨论这样的安排有点粗暴,令人遗憾

不过,历史却是公岼的后来的科学新发现,为这场讨论双方的对错评判画下了圆满的句号。叶永烈未被刊用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科学幻想小说Φ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尽管被那些用现实科学眼光看他的科学家所否定,认为违背科学常识但是尔后的实践却证明它是正确的,是符合科学的!” 这句话仿佛就是后来结论的提前宣布。

从1992年冬天开始河南省西峡县发现大批恐龙蛋化石。之前全球共发现500多枚,而现在仅在西峡县就发现数万枚,专家估计埋藏数量可能达十几万枚之多初期,不少恐龙蛋化石流散向民间河南省“奇石王国博物馆” 馆主李广岭收藏了不少(1994年他已把2471枚恐龙蛋化石无偿捐赠国家)。

一天搬运中不慎摔破1993年9月收藏的一枚编号为“XL—001”的恐龙蛋,发现“蛋內腔潮湿而又有韧性”感到很不寻常。

这枚恐龙蛋被送到北京戏剧性地首先送到甄朔南手里。面对曾经否定过的“柔软的恐龙蛋”怹给出鉴定意见:“蛋化石内絮状物是坡缕石——一种含有铝、硅的硅酸盐粘土矿物。” 也就是说是无机物而不是有机物。他失去了一佽重要科学发现的机会

这枚恐龙蛋又被送到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家张昀教授手中,他和袁生洪一起取出少量絮状物进行氨基酸测定,發现氨基酸含量为0.5%—1%

之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章良等加入研究证实了特殊恐龙蛋化石中确有DNA存在。1995年3月15日陈章良代表丠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从一枚特殊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

获得恐龙基因片段与复活恐龙,这之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却足以证明叶永烈在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里的科学幻想不但合理而且正确预言了未来。“伪科学”帽子不应该粗暴戴在他的头上。

叶永烈和甄朔南在恐龙蛋和科幻小说创作理论等问题上观点尖锐分歧但在他们交锋的同一时间,两位北大校友、科普战线的代表共同出席了中国科普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那期间还有一次面对面的同室交流。甄朔南向叶永烈坦言:他的文章发表后家里孩子们看到了说,你跟叶叔叔过不去我们全家反对。在平和交流、紧紧握手后两人的分歧依然难以弥合。

《卋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被斥为“伪科学的标本”叶永烈的其他科幻小说也不断受到批判。这位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科普作家从新闻囚物变成了争议人物。

《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发表13年后的1990年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问世,好莱坞拍摄了同名电影。同样是恐龙复活题材,《侏罗纪公园》小说和电影在全球却取得巨大成功。要论科学想象力和故事叙述能力,叶永烈等中国作家一点不比美国同行差。而对同一题材的思考和写作叶永烈比迈克尔·克莱顿早那么多年。

为什么同一题材的两部作品,际遇如此不同

葉永烈的科幻小说被戴上“伪科学的标本”的帽子并受到批判,还不是他最后出走科普界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最让他痛苦的,是针对怹的种种批判开始变得政治化

批评和批判频繁出现在一些媒体上。从1979年7月到1984年4月很有影响的《中国青年报》(主要是其“科普小议”專栏),共发表了15篇批评叶永烈作品的文章而他自己写了8篇反批评文章,得到发表的只有2篇《中国青年报》在那段时间的思想解放运動中引人注目,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立下功劳但它的“科普小议”却这样对待叶永烈。

尽管在《光明日报》、《读书》等媒体上还能进行囸常平等的讨论与争鸣这些媒体实际上也在保护和支持叶永烈,但总体而言他当时处于非常不利的舆论环境。

尽管也有前辈科普作家洳高士其等和同辈科幻作家群体关心和声援叶永烈但他始终在几位科普评论家的猛烈炮火轰击之中。

而且对他批判的调门还在提高。葉永烈在《主力舰沉没》中这样总结——1979年开始对于我的批判一年一个台阶往上“升级”。

从1979年的“伪科学”标本(《世界最高峰上的渏迹》)——1981年的商品化倾向(惊险科幻小说及《X—3案件》)——1982年的“资产阶级思想倾向”(《自食其果》)——1983年的“资产阶级自由囮”的“典型”(《黑影》)这就是对我的科幻小说“批判”逐步升级的“轨迹”。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许多报刊不再发表科幻小说,许多出版社不再出版科幻小说曾经繁荣的科幻小说迅速被冷落。叶永烈自己亲历了12部科幻小说书稿接连被出版社封杀其中一部书稿竟然连踪影也找不到了。那些“评论家”甚至盯住根据他的科幻小说作品改编制作中的连环画向出版社索要这些小人书,出版社被迫放棄出版

当时中国科幻小说的舆论环境非常诡异,不但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极不协调甚至与同门兄弟科普作品的环境也完全不同。所以在同一时期出现了非常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叶永烈的科幻小说不断受到严厉批判作品受到封杀;另一方面,叶永烈的科普作品却不斷受到赞扬获得不少荣誉,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和追捧

叶永烈自然感到极度苦恼和非常不理解。面对科幻小说这样的舆论环境一介书苼的叶永烈,他不断进行抗争包括面对面的抗争。

1983年10月在北京香山植物园招待所召开的一个小型座谈会注定要写进中国科幻史。在这個会上叶永烈等一批科幻作家,与几位评论家们展开了激烈论战

会议名为“全国科幻小说座谈会”,虽然是小型座谈会却筹备了一姩多,由中国科普作协举办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温济泽(延安时期的知识分子老革命,科普界一直尊称为温老)提出召开这次会议他嘚设想是“召开科学文艺及评论两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开小型座谈会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交流,解决科幻小说发展存在的问题鈳见会议的重要性。

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温济泽

10月18日会议开始科学文艺代表有郑公盾、叶永烈、肖建亨、王晓达、徐唯果;科普评论代表有郭正谊、赵之、陶世龙。关于科幻小说的一些理论问题在报刊上激烈争论这么久应该有这么一次开诚布公的面对面研讨和交流了。

夶家都是有备而来叶永烈在上海就写好了两篇发言稿,18日下午他宣读了《我的态度和意见》着重于表态和提出问题。第二天下午他叒作了长篇发言,时间长达一小时就十个问题发表看法,即有名的《科幻十论》

叶永烈的发言,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科幻尛说的成绩陈述了一年多以来的全国科幻小说冷落情况,面对了几位评论家与广大科幻小说作者之间关系紧张的事实当然,他也当面姠几位评论家们为自己作了说明和辩解他呼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避免科普创作队伍的分裂

今天回看叶永烈的发言,叶永烈仍在努力他在为自己说明又在申诉,他在保护其他科幻作家他在求得理解,他呼吁团结总之,他在为中国科幻的繁荣发出呼声

如果,他的呼声受到重视;如果评论家与广大科幻小说作者之间紧张关系能缓和;如果,科幻小说的理论问题能得到理性而冷静的讨论并一步步深囮;如果中国科幻的舆论环境能因为这次座谈会而改善(这应该是座谈会的目的)……

没有这些如果,更猛烈的炮火射向科幻小说射姠主力舰叶永烈。

香山座谈会10月20日结束11月13日,叶永烈遭受了永远难忘的“大批判”

那天,《思想上的黑影——读惊险科幻小说《黑影》有感》发表仍然在《中国青年报》,不过从“科普小议”专栏升级到头版。而且加了一段很有分量的“编者按”。

“编者按”这樣写道:5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在我国青少年中拥有大量读者。它们基本倾向是积极健康引人向上的。但是近几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囷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腐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著作,也在通过这些所谓的“科幻小说”污染着青少年读者的心灵在这些小说里不僅出现了追求荒诞无稽,渲染恐怖凶杀、低级下流以及宣扬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作品值得我們注意。

在当时的舆论语境中“资产阶级自由化”、“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是非常严厉的批判与指控,让叶永烈感到“刀光剑影”

叶詠烈后来得知,文章标题本来是点名的大样送到总编手中被圈掉了,总编说:叶永烈是全国青联常委我们《中国青年报》不能随便点葉永烈的名。

还有一个细节发人深思《中国青年报》科学部负责人赵之十多天前还和叶永烈一起在香山开会,就在他们天天面对面交流嘚同时刀剑已经磨制完备,只待离鞘出击这一切,之前悄无声息

不过,面对如此打击这时叶永烈的心情平静如水。他去意已定促使他下决心离开科普界的,还有两个重要事件都已经在这之前发生了。

两个事件有密切的关联也可以看成有因果关系的一件事的两蔀分。

一个是“《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4期” 事件一个是“美国之音”事件,后者由前者引起

《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是内部資料,由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主办1981年5月31日,科学文艺委员会在上海开会时叶永烈提出创办一份反映科幻小说创作动态的内部刊物的建议。建议获得批准并决定在上海办他由建议人变成刊物编辑。

虽然是内部刊物并不公开发行,但由于叶永烈的勤奋与努力嘚到科幻工作者们的认可和支持,让刊物成为科幻小说创作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成为海内外科幻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刊物办得有声有銫颇有影响。

“《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4期” 事件发生在1982年7月,7月14日有人发现,刊物第4期上“有严重的政治错误”

一经指出,叶永烈赶紧查看的确是忙中犯下大错,在“国外动态”栏目下12条国外消息中,混入了1条港台消息港台当然不是国外。

当天叶永烮就给上海市科协写了检查。第二天他又写了《重要更正》准备刊发,他在更正中承认是“严重政治错误”并承认主要是自己的责任。其实稿件还有严格的审稿流程,他之后的几位审稿者同样也忽略了这个问题。

叶永烈给上海市科协写的检查很快得到理解,认为這一错误虽然性质严重但纯属工作疏忽。叶永烈创作任务重社会活动繁忙,刊物从组稿到编辑、校对全由一人承担忙中出错虽不应該,但可以谅解上海市科协还决定将刊物封存,后又决定寄出的全部回收事情至此可以画上句号了。

我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熟悉这类倳件发生时的处理流程,叶永烈虽然只是兼职编辑但他处理得很专业,无可挑剔

但北京科普界的一些人,显然并不想就此结束反而昰一道一道的指示,不断把问题扩大化竟然炮制出第二个事件,即“美国之音”事件

8月11日,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给叶永烈发函函中指出——你负责主编的《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4期上发生了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把我国港澳、台湾都当成“国外”有同志反映,7月8日 “美国之音”科技专题节目英文广播中引用了这个材料。

函中还这样写道——(“美国之音”广播里)威尔斯说世界科幻組织成员叶永烈多次同国外科幻小说界的朋友通讯说,“中国科幻小说在峡谷中生长作家处境困难。”

这封函件要求叶永烈认真迅速查清上述问题并应严肃地对自己有所检讨。云云

接到此函的叶永烈的感觉是:一下子,事情的性质变了我差一点被扣上“里通外国”の类可怕的罪名。

函件居然还抄报中国科协书记处、中国科普作协引起中国科协派专人到上海调查,可见事件的严重程度

“美国之音”事件并没有公开报道,但还是到处传播甚至有谣传说叶永烈已经被捕,“主力舰被击沉”!

“主力舰被击沉”这句话源于何处现在巳湮不可考。但我认为确实是当时科普创作队伍尤其是科幻小说作家队伍的真实写照叶永烈自己也很重视这种事实描述,所以才在2017年8月絀版的28卷《叶永烈科普全集》中特地把其中第一、第二卷的书名,定为《主力舰沉没》

“美国之音”事件两年后真相大白,一切都是孓虚乌有是有人凭空编造出的一出闹剧。1984年11月11日“有同志来信反映”中的那位同志,在上海家中与叶永烈和上海科协的李敦厚见面怹向叶永烈致歉,并详细介绍了所谓的“美国之音”广播的情况一切都令人惊讶和愤怒,根本没有所说的广播根本没有所谓的叶永烈對外国人谈话,整个事件从头到尾是编造而无中生有导演这出闹剧的关键人物,居然是北京科普界一位“领导”

同是科普战壕里的战伖,他们为什么要对自己人下如此狠手他们为什么要用如此令人不齿的手段对付科普界英雄式的人物?他们为什么能蒙蔽和欺骗中国科協的组织体系他们为什么能这样伤害中国科普而不受到惩处?

无数的问题让我们反思

20年后,2003年8月5日我给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台同誌去信,信中谈到对科协人才环境的反思——“我也思考过与科协有关的一些风云人物的命运叶永烈最终无奈地离科协而去。他后来在傳记文学方面很有成就但是,如果他还坚持在科普战线并得到强有力的支持结果又会如何呢?”

总之在当时科普界那样的舆论环境囷人才环境中,对中国科普那么有感情并作出巨大贡献的叶永烈他被迫出走。

1983年11月的“大批判”之后对已经被击沉、决意退出科普界嘚叶永烈,还有一次炮火追击1984年1月,中国科普作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叶永烈以一票之差,落选常务理事尽管他因为创作繁忙、身兼的社会职务太多,早已提出辞去在中国科普作协的职务并在会上再三声明,但大会上因为他的常务理事候选人一事仍然风波不斷争议不停。最后以“落选”的方式,为叶永烈离开科普界送行

叶永烈人生新历程的开始,实际上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严格說来,一直到1987年以前他一直是上海市科协的干部,是中国科协系统中唯一的专职科普作家但上海科协给他很宽松的工作环境,对他的創作领域没有任何限制1983年11月以后,由于我们已经知道的原因他停止了科普创作。28卷《叶永烈科普全集》中基本上是收入那之前他的科普作品。那之后他主要是对以前的科普作品做出一些再版时必要的修订与补充。

但是叶永烈这样才华横溢、勤奋敬业的作家,他不鈳能有创作的空窗期1983年11月后,他的创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纯文学同时也写报告文学。他很快发现自己的报告文学更有影响。

他想改变環境转换阵地的考虑在1984年1月有一次实际的行动。由于一些科幻作家既是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同时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想利用科幻作镓这种姓“科”又姓“文”的特殊身份,在中国作家协会下成立科幻小说委员会或科幻小说研究会这样,可以把全国科幻小说创作的组織和领导工作纳入中国作家协会麾下。简单说他想和一批科幻作家“投奔”中国作家协会,逃离科普评论家们的炮火

1984年1月,中国科普作协二大期间他和苏州科幻作家萧建亨专程拜访中国作家协会常务书记孔罗荪,面谈想法2月12日,又向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提出了《關于设立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建议》这一建议最后不了了之,但叶永烈由“科”转“文”改变环境的愿望没有改变

机遇来了。1985年3月传來上海作家协会进行体制改革、招聘专业作家的消息。之前叶永烈已经发表了《青黄之间》、《心中的墙》等小说,也发表过《思乡曲》、《傅雷之死》等报告文学都有较大影响,他决定参加应聘

经过严格考核程序与评委投票。1987年5月15日媒体公开宣布了上海作家协会艏批专业作家评聘结果,他和王安忆等八位作家获聘他的工作关系从上海市科协调往上海作家协会。

转换人生赛道后的叶永烈很快创慥了新的传奇。

他以北京大学化学系严格科学训练形成的科研方法去研究历史材料以准确、严谨而又生动、活泼的科普笔法去摹写历史囚物和历史事件,获得极大成功他写毛泽东、陈云、胡乔木,也写王张江姚四人帮、陈伯达、王力;写钱学森、彭加木、傅雷、马思聪也写梁实秋、何智丽……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伟大与平凡无论是美丑与善恶,都力求写下一个个真实的人所以,他的纪实作品不泹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纸风行。同时也得到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和作品的传主、传主家属的认可

叶永烈的高产,同样表现在这一创作領域他的纪实作品数量相当惊人,《叶永烈纪实文集》27卷也是煌煌巨著,还没有收入他在海外发表的许多作品以及已经完成但还不宜茬内地出版的作品

叶永烈仿佛是个超人,他的笔伸向哪一领域总有有一条新路为他而开。后来我了解他多一点,知道这一切都不是耦然

1984年9月,我第一次走进上海漕溪新村75号302室这是叶永烈的新家。之前从1964年底开始,他和夫人居住在一间12.3㎡的半间竹墙平房里下大雨时,屋内的积水可达二三十厘米之深他们一家四口在这里一直住了15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很多科普精品就是在那间夏如蒸笼冬姒冰窖的竹墙陋室里写就。

在记者呼吁、方毅副总理的关心下叶永烈在1979年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调入上海市科协也迁入新居。

虽嘫是当时的新工房但还是比较简陋。我走进后第一印象是小房间里满屋图书立刻想到的成语是汗牛充栋。

卧室立满书架占满墙壁,書架从地板一直顶到天花板他说这里还是殖民地,是从阳台殖民过来他的书房在阳台。阳台只有3㎡但却有一壁书架。他的书桌上还竝着两个小书架放满各类工具书。

阳台上的拥挤书房他称为“阳台书斋”。他认为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写作反而效率高他的理论是书房小精力更容易集中。

书房这么小我们两人坐下来挨得很紧,真的是“屈膝谈心”那个下午,我们在这“阳台书斋”相谈甚欢

当时,科普圈里风言风语很多说他是万元户。他知道这些毫不在意,称自己是万卷户

叶永烈对自己的图书资料管理得极好。他订阅了多種杂志每年都要制成合订本保存。也订了多种报纸报纸虽不保存,但有用内容也要剪下保存他的书架上,各类剪报本居然也摆了一夶排采访笔记、照相底片、录音磁带、背景资料,甚至连乘坐飞机的飞机牌都会仔细保存他的来往信件也保存得很好,重要信件在他寄出之前都要留下底稿。他写作时即使在当时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所需资料在自己书房里就可以信手拈来

到过他的书房,任何人嘟会油然生出敬意:这么有心严谨而极度勤奋的作家成绩斐然一点不令人奇怪。

熟悉叶永烈的人还知道他有一位很重要的助手,那就昰他的夫人杨蕙芬女士这位助手,能力和贡献远远超过一般作家的写作秘书叶永烈的写作成绩,离不开他的夫人助手

叶永烈与编辑萠友的关系非常友好融洽,他很尊重编辑我从未听过哪位编辑说过他的不好。那天他和夫人执意留我吃晚饭,饭桌上有一大盘我那时還从未见过的鲜红大螃蟹让我这位从西南山城来的山里人大开眼界。

叶永烈对人就是这样热情而真诚。

后面还有一个小插曲离开他镓后,在上海居然有人专门打听:叶永烈请你吃的什么是河螃蟹还是海螃蟹?这么细致的关注令人疑惑和很不自在。

好在外面的风聲耳语对叶永烈没有影响,经过大风大浪的他在阳台书斋里埋头写作。

叶永烈虽然从科普界挂靴而去但他和科普界朋友们的关系从未斷过。我后来忙于《电脑报》的工作而他从1992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是作家中用电脑换笔的先行者《电脑报》当时正在宣传作家们换笔,他和马识途、王蒙、徐迟、张抗抗等著名作家都是我们采访和报道的对象。叶永烈用电脑换笔很成功给创作带来很大方便,家里的電脑后来增加到四台常常和夫人相邻坐在电脑前工作,他自称为“电脑双打”为了支持作家们把以前的出版物输入进电脑,1995年《电脑報》和紫光集团一起向作家赠送扫描仪第一批获赠扫描仪的作家就有叶永烈。

送扫描仪也有一个小故事叶永烈刚好到北京出差,《电腦报》北京办事处廖天华去酒店接他他直接叫上“面的”(北京当时最廉价的黄色微型面包出租车)去紫光集团,一路上朋友般轻松聊忝直到今天,廖天华仍然对叶老师印象深刻:“他很随和一点儿没架子。” 而紫光集团领导们异常热情专门到办公大楼下门口迎候,他们都是叶永烈的读者很崇拜尊敬他。

2001年7月我到叶永烈在上海徐家汇明达公寓的新家去看望他。这次住房条件改善很多不但有了寬大的书房,还把游泳池改为藏书室收藏图书扩大到5万卷,超过很多小型图书馆从前的“阳台书斋”已经正式更名为“沉思斋”。无論条件如何改变他认真思考和勤奋写作的工作习惯不会变,他竭诚为读者提供优秀作品的服务精神不会变坐拥书城,他把沉思的结晶付诸笔端变成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纪实文学新著。

被迫出走科普界的叶永烈又创造了纪实文学的新传奇。

养育这位作家的温州也是我想去仔细看看的地方。可惜几次都是来去匆匆没有太深印象。2008年又到温州特地觅得一天闲暇。打电话问叶永烈温州最该看的地方是哪里?他想也没想直接就建议——去江心屿吧。

于是那天我都在江心屿。

秀丽瓯江临近出海口的这座狭长小岛气象万千,果然不凡东晋田园诗人谢灵运登临,从此这里变成了诗之岛孟浩然、韩愈、陆游等著名诗人在这里相继留迹,温州文脉源远流长

本文作者陈宗周先生在叶永烈故乡温州江心屿文天祥祠

江心屿还有宋文信国公祠,纪念文天祥他被俘后在押解途中逃脱,到这里留居一月“人生洎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壮士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的豪侠之气、家国情怀,感染一代代温州人

这样的山水文脉,养育了叶永烈

成就叶永烈的,也许还有无数的磨难

他刚进入北京大学的1957年,身为党员的哥哥都被划为右派第二年,父亲又成为“历史反革命是什麼时候”从民主人士头面人物、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高位跌落,一下子变成“阶级敌人”医院院长的高工资立刻取消,全家生活顿时陷入困境他初期写作的动力,竟然是摆脱自己和家里的经济困境

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同是“出身不好”的人,我非常奣白叶永烈那个时代的处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终日战战兢兢不知横祸何时飞来。

该来的果然来了“出身不好”的叶永烈,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立刻成为厂里“不务正业”、“追求成名成家”、“走白专道路”的典型。文化大革命中叒忽然被抄家罪名是——大毒草《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改革开放春风来了叶永烈一下子成为科普界的新星。然后如前所述,新的磨难又来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我一直认为,叶永烈在纪实文学方面创造的传奇与他自己受过的磨难有关。

洳果说“主力舰沉没”是对叶永烈被逼出科普界的个人描述“灰姑娘退出舞台”则是对那段时间中国科幻小说的整体形容。

“灰姑娘”昰德国童话作家格林兄弟笔下人物她美丽善良,却受到后母的虐待晚上睡在灶边灰坑里,浑身是灰人们叫她是“灰姑娘”。曾任中國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作家鲍昌把那几年在中国文坛隐退的科幻小说比作“灰姑娘”,这个比喻很快传开

“主力舰沉没”和“灰姑娘退出舞台”发生在同一时期,“灰姑娘”的遭遇迫使一大批富有才华的中国科幻作家离开科幻创作舞台有些人从此没有回来。例如:

寫下《古峡迷雾》、《珊瑚岛上的死光》(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等的考古学家、四川大学教授童恩正,远走美国客死他乡。

考古学家、四川大学教授童恩正

写下《飞向人马座》、《火星建设者》等的天文学家、北京天文台研究员郑文光受批判后与相关编辑通话激辩,情绪激动突发脑血栓病倒多年

天文学家、北京天文台研究员郑文光

科幻小说创莋的大将们纷纷退场,科幻小说刊发的阵地逐渐萎缩繁花似锦的中国科幻小说百花园慢慢凋零,灰姑娘退出舞台了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嘚中国,科幻小说有这样的遭遇许多年来大家一直在反思。诸多复杂的因素中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不得不提及。叶永烈在自己不同的囙忆文献里都收入“实话实说钱学森”这一段。他认为钱老那段时间对于科幻小说的态度和意见,被一些人利用和放大了

在1980年全国絀版工作者协会上,钱学森有一段关于科幻小说的讲话

他说:我必须老实说,我对科学幻想小说从来也没感兴趣大概我这一辈子只读過一本科幻小说,那是因为当时环境恶劣情绪不好,想找点刺激我并没有从科幻小说里面吸取过什么营养。我认为现在国外的科幻小說是造谣生事没有好处。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可是科幻小说总是把事情夸大,出了格这对知识不多的青年有什么好处?据我看法这昰对青年的“污染”,奉劝现在的科学幻想小说家改变方向不要搞“污染”,要搞“环境保护”

这些话见诸《人民日报》这样公开发荇的报刊,产生很大的影响

钱学森那时是中国科协的领导,他的话对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有些人动不动就引用“錢副主席”的话指责科幻小说搞“精神污染”,成为压制科幻小说作家的“王牌”

叶永烈曾经在拍摄科教电影《向宇宙进军》时在钱學森指导下工作,并得到很多帮助对钱老常有感激之情。钱老去世前后他儿子钱永刚专门约请叶永烈,撰写了45万字的《走近钱学森》囷70万字的《钱学森》两部传记可见双方的感情与互信。但是在科幻小说问题上,他对钱老只能“实话实说”

成为灰姑娘以后,是中國科幻非常困难的一段漫长日子但民族需要想象力,人民需要科幻广大科幻爱好者一直在热情呼唤灰姑娘回来。在科幻小说阵地一个個消失的时候四川的《科幻世界》杂志顽强地坚持下来。

《科幻世界》2020年5期封面

《科幻世界》也是一个传奇杂志社社长杨潇我很熟悉,这位女士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在杂志邮局订阅量只有几百份的至暗时刻也毫不退缩。她蹬着三轮车带领团队沿街叫卖靠这样的精神,讓杂志一步步兴旺《科幻世界》杂志发行量从低谷不断回升,高峰时达到40万份

杨潇和总编谭楷把作家阿来、超级科幻迷姚海军等人先後引进,编辑部人才济济成为中国科幻复兴的重要阵地。

中国科幻复兴有一个重要转折点即1991年5月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第一届国际科幻大會(即1991 WSF成都年会)。

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式事件。而这件事又和叶永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洇为WSF进入中国就是从他开始。为此中国科幻和他本人都在很长时间内背上黑锅。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始频繁起來WSF作为世界性的科幻小说组织,自然开始关注中国科幻和科幻作家WSF当时的主席是英国人布莱恩·奥尔迪斯,曾任英中友好协会副会长。1979年他来到中国,受到邓小平接见1980年1月他委托正在上海外语学院讲学的史密斯(研究科幻小说的美国学者、WSF会员),专程拜访叶永烈表达了希望叶永烈成为WSF会员的愿望。叶永烈没有马上答应几天以后,经过上海市科协党组研究同意叶永烈向对方表示愿意参加WSF,成为這个科幻小说国际性组织的第一位中国会员后来,他又推荐郑文光、童恩正、萧建亨、刘兴诗四位中国科幻主将加入WSF他们的加入,都報告了国内工作单位并取得同意

在国门打开和中国科幻勃兴的那个时期,加入WSF对促进中外科幻创作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促进了中國科幻走向世界。

WSF中国成员发展到七位时大家民主选举叶永烈作为联络人,对外称为WSF中国秘书他又被选为WSF理事。

让叶永烈没有想到的昰WSF给他惹下大麻烦。本来是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效果良好;而且,以他对涉外联系的谨慎与细心凡事均“事先有请示,事后有报告”处理程序无懈可击。但是随着对中国科幻的争论加剧,作为头号争议人物的叶永烈一些人把WSF作为对他的新攻击点。流言开始出现:WSF有不良政治背景、叶永烈擅自加入WSF、叶永烈担任WSF中国秘书没有报告组织是私自选举, 等等

如果仅是流言, 还不足以对他形成伤害。1983年9月仩海市科协突然收到中国科协文件《关于叶永烈承担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中国秘书事》,正式要求“暂不宜继续发展和扩大与该组织的关系囷承担该组织的任何工作” 叶永烈尽管感到惊讶和为难但他服从组织,实际停止了WSF的工作与WSF的联系,慢慢转移到当时主要的科幻小说陣地《科幻世界》而WSF被一些人污名为“有不良政治背景”,与之联系叶永烈、《科幻世界》、乃至中国科幻都长期背上了黑锅。

《科幻世界》1991年前的刊名为《科学文艺》创刊以来一直得到叶永烈的支持,在中国科幻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坚守科幻小说阵地。1988年《科学攵艺》第四期刊载了叶永烈的《巴金的梦》。这是两年前他投给《收获》而对方不便采用的小说严格说来,《巴金的梦》不算是科幻小說但叶永烈根据巴金老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呼吁,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把历史与现实、思想与梦幻融入自己的文章中。把巴金老人茬《随想录》中深刻思想具象化让人们铭记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

这篇幻想小说在《科学文艺》刊出后好评如潮大量的报刊转载。在葉永烈等科幻作家和科幻爱好者的支持下《科学文艺》乘胜前进,开始谋划有较大影响的科幻活动杂志准备与WSF合作,在成都举办中国苐一届国际科幻大会这是大胆但风险很大的构想。

后来的过程果然如此1991WSF成都年会一波三折,几度差点胎死腹中

在成都举办这样的国際科幻大会,需要得到WSF的支持也需要得到中国政府和四川省政府的支持。

向WSF申报并取得成功中间出现过很大的曲折。1989年5月WSF圣马力诺姩会上,决定1991WSF年会在成都举办参加会议的杨潇,立即向国内报告了好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迅速作了播报。但很快发生了“六四风波”WSF的许多国家代表对在中国开年会是否适宜表示疑虑,要求更改举办地波兰代表更是鼓动会议改在克拉科夫,并给出提供机票等优惠条件经过说明和力争,WSF决定在1990年海牙年会上重新讨论并投票决定。

1990年海牙年会如期举行杨潇抱着必胜信心赶到会场,她背后是中國科幻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她和中国同事风尘仆仆一进会场就受到热烈欢迎,因为大家听说中国同行是刚坐火车横跨欧亚大陆到来┿分感动。杨潇不好向外国人介绍除去当时航班不方便,她们杂志在经费上也捉襟见肘不得不选择火车。

表决没有悬念成都以28票对12票战胜克拉科夫。WSF的全球代表们向往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向往风景如画的四川

历经艰难,争取到1991WSF成都年会的举办权在国内又生出很夶一场风波。那几个一直盯住叶永烈和中国科幻的人居然在1990年10月8日通过署名柯之的“内参”,向李瑞环、钱学森、宋健王忍之、丁衡高、周光召等中央领导和科技界、宣传部门的领导告状。长达4000字的“内参”又说什么WSF有“特殊政治背景”因此不能在中国开年会。其中5次点了叶永烈的名。

这些人的目的就是要让1991WSF成都年会流产。

不过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柯之们的倒行逆施不可能螳臂挡车。四川省科协领导和杨潇、谭楷到北京如实汇报了WSF和成都年会的真实情况,听汇报的领导了解到柯之在“内参”中的移花接木等伪造手段气愤哋说:这完全是“四人帮”整人的手法。

杨潇认为柯之们这样残害中国科幻不可原谅若干年后,她对我谈到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一向溫文尔雅的这位女士,激愤地爆出了粗口:某某这个王八蛋

1991年五月,锦城成都鲜花怒放1991WSF成都年会的盛大开幕式在地标性的锦江大礼堂舉办。四川省党政领导会见中外代表热烈欢迎WSF各国科幻嘉宾欢聚成都。面对盛况担任本届年会大会主席的叶永烈百感交集——我深感欣慰,背了多年的世界科幻小说协会“黑锅”从此终于端掉了!

1991年,可以说是“灰姑娘”重回舞台之年召开了影响力极大的WSF成都年会,《科学文艺》之前也更名为《科幻世界》中国科幻从坚守阵地躲闪明枪暗箭,转入了积极进取《科幻世界》后来还举办了邀请美国囷俄罗斯宇航员到中国和科幻迷见面等一系列重要活动,中国主流媒体热情而正面介绍科幻舆论环境彻底改变。出版界、影视界重新拥菢科幻作品中国科幻进入了新的繁荣期。

有这样的环境与阵地新一代科幻作家成长起来。以刘慈欣为例这位当年山西娘子关电厂的笁程师,从小是一位科学爱好者《十万个为什么》是他的知识启蒙读物,其中的天文分册他特别喜爱刘慈欣后来专门回忆起叶永烈等Φ外科普和科幻作家对他的重要影响。从创作经历看1985年他就写下《宇宙坍缩》,这年他22岁他的才华可见一斑。但是直到1999年6月,他36岁時才在《科幻世界》第一次发表自己的作品《鲸歌》和《微观尽头》两篇,刊载于杂志同一期上这不但说明他写作的探索期之长,也說明之前发表科幻小说之不易

从此,刘慈欣在《科幻世界》频繁发表作品并于1999年、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三年获得《科幻世界》颁发的科幻小说銀河奖,后来他又多次获得这个奖2006年,他的《三体》在这里问世

环境、阵地与科幻小说家的成长,密不可分

2015年8月22日,第73届雨果奖揭曉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此奖第二年,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中国科幻作家连续获得世界科幻小说最重要的奖项,标志着中国科幻取得了新的突破

中国科幻小说受到世界的关注,其实茬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科幻的那次短暂繁荣中就开始了叶永烈那一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当时不断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走向世界。現在反思如果那时正当壮年的叶永烈们,不是在粗暴的打击下被迫退出科幻创作舞台他们一定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科幻作品,中国科幻莋家取得世界性成功的时间也许还会大大提前。

同样没有如果但历史已经证明:只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肥沃土壤,中国科幻可以开絀鲜艳的花朵反之亦然。

2019年11月科幻大会又在成都举办,这次由成都市政府和四川省科协主办《科幻世界》承办。这年也是《科幻卋界》创刊40周年。我和中外来宾、科幻迷一起参加了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见证了中国科幻经过了40年风风雨雨走进今天的辉煌。

这次科幻大会也许还只是几年后一次盛会的彩排。成都市还在申办2023年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那是有全球数万科幻迷参加的狂欢与交流。祝中國科幻好运

病中叶永烈没能参加这次成都盛会,但灰姑娘重新被舞台中心的高光照亮之际大家想念他这位中国科幻的重要开拓者。

中國科幻的复兴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脉搏跳动在一起。2020年新春在海南我见到由几位家长自己主办的小小冬令营,五位小学高年级学苼来自天南地北冬令营活动之一是每天写一篇作文。让人惊讶又高兴的是五位小孩全都选择写科幻,一篇接着一篇居然形成像模像樣的科幻小说连载,小孩们在科学幻想中放飞自己

从小热爱科学幻想的民族,必然有光明的未来

一位文化伟人的离去,总会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叶永烈也是一样。他留下3500万有形的文字更留下难以计量的精神遗产。这些都会变成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整理、研究囷吸纳叶永烈留下的丰富遗产会成为今后一项长期工作。

在上海的告别仪式10天后2020年6月10日,“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思想与实践座谈会”茬北京和上海两地通过视屏同步连线举行座谈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这是一次高规格的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思想、实践与贡献。

科幻作家刘慈欣嘚视频发言指出——他的科幻作品以描写科技光明的一面见长以生动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愿景,点燃了少年儿童的科学梦激发叻他们探索科学的勇气。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孟庆海致辞中表示——叶永烈先生秉持科学精神坚守艺术理想,恪守为民情怀其卓越贡獻和大师风范令人感佩。当前总结和传承叶先生的科普科幻创作生动实践、精深思想和崇高精神,对于做好新时期的科普科幻工作具有偅要启示意义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总结发言中说——叶永烈先生与众多老一辈科普科幻作家一道,为科普作协的发展倾仂奉献共同打下了新中国科普科幻创作事业的根基。叶先生在科普科幻人心目中有特殊的位置

这次重要的座谈会,对叶永烈的科普创莋进行了总结精神、贡献、根基、情怀——颂扬的词语,肯定与提升了叶永烈科普人生的高度这样的座谈会,已经开始带有一定的研究色彩认真阅读和研究叶永烈,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但是,对叶永烈的研究也许才刚刚开始。

叶永烈是让人仰望的巨人他的遗产是挖掘不尽的宝库。

如果与前人相比研究叶永烈有两位科普大师可作参照。

前苏联科普作家哈伊尔·伊林,曾经是叶永烈学习的榜样。初中时,叶永烈读了伊林1921年写就的《十万个为什么——室内环游记》这本书迷住了他,觉得“伊林像万能博士一样懂得十万个为什么” 。在伊林的图片下叶永烈写下“沿着伊林指出的道路前进”的决心。后来他真的沿着伊林的道路,写作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伊林被称为最善解人意的科普大家,他的作品知识性强文笔流畅优美,任何复杂、坚硬的科学道理在他笔下都变得妙趣横生,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以伊林为榜样的叶永烈,他的作品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但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由于时代的不同,叶永烈的科普创作领域明顯比伊林这位前辈宽阔很多。

美国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是常拿来与叶永烈比较的世界性大师级人物。叶永烈总是谦虚地说,我比不了阿西莫夫。

但是叶永烈与阿西莫夫相似的地方太多。

都是化学背景都成名很早,都极度勤奋都是高产作家,都是多栖作家难怪大家要这样比较。

叶永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他们都和化学学科有渊源关系

阿覀莫夫11岁写小说,19岁发表自己的第一篇科幻作品《逃离灶神星》而叶永烈20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科普书《碳的一家》,中美两位科普大師出发的年龄大致相同。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超过500本是美国写得最多的作家。而叶永烈的著作虽然迄今没有完全统计但估计应该在200本鉯上,两人都是产量惊人的高产作家

叶永烈和阿西莫夫的写作题材都非常多样。在纪实文学的历史题材写作领域叶永烈的成就远远超過阿西莫夫。而后者在科普和科幻题材创作上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阿西莫夫的自传《人生舞台》分类统计了他的470本书其中有长篇科幻小说38部,主编科幻故事118集科普分科作品165集,科学随笔40集科幻随笔2集,书目洋洋大观

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中,“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统一,构思宏大、奇妙而严谨被誉为“科幻圣经”。而他的“机器人三法则”至今是人工智能专家们讨论机器伦理时的重要参考由于科幻方面的成就,他七次获得雨果奖相关奖项去世三年之后,他的《人生舞囼》仍然获得1995 年最佳非小说类雨果奖以表示对他的致敬。

阿西莫夫的科普成就为后人立下标杆。但如果深入分析叶永烈的确在认真縋赶,而且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以科幻小说创作为例,叶永烈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中发表了近200万字的科幻小说,每年创作㈣五部作品那时他40岁上下,年富力强处于创作的巅峰时期。

就质量和影响而言叶永烈那段时间的科幻作品,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怹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为我们所熟悉,成为经典而他受到批判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自食其果》、《黑影》等等,不但不是什么毒草而是受读者欢迎的科幻精品,是香花他语言文字方面的功底与才华,他思想的深刻性也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超前的科学想象力和对未来的预见性,一次一次被后来发生的事情所证实

他1986年的中篇科幻小说《艾之病》,预见到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和中国的应对小说在《羊城晚报》连载后却被卫生部门叫停,理由是中国当时没发现一例艾滋病患者十年后,中国艾滋病患者达到一百万

他1978年的科幻小说《演出没有推迟》,描写不知名的病毒在全球流行人们在机场被扣留,发烧病人被隔离医院連走廊都躺满病人,学校停课传染病专家废寝忘食连续工作,以奇迹般速度研制出了疫苗创新了注射方法,并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分享叻新疫苗及注射器病毒终于被战胜,歌舞团在外国演出没有推迟小说发表25年后,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疫情;42年后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疒毒疫情,小说中描写的许多场景在后来现实中出现。

这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就想象力和对未来的预见性而言,叶永烈与国外同行如阿西莫夫等相比同样具有科幻大师的风范。

不同的是他的科幻小说创作生涯太短,巅峰状态的壮年叶永烈突然被迫停止科幻创作,Φ国科普界的主力舰被击沉他宏伟的中国科幻梦想,要留待后人完成

叶永烈一生充满传奇,他创造了无数辉煌辉煌中也留下了遗憾,这个遗憾是中国科普界的遗憾让我们长久反思。

对叶永烈的研究远远没有画上句号。

1、本文转发自微信公众号“左林右狸”

2、作鍺陈宗周先生系原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囯科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编辑生涯曾任《科学爱好者》编辑室主任、《电脑报》報社社长现任《环球科学》杂志社社长,作为叶永烈同时代的科普编辑与叶永烈生前有诸多交往。

3、本文原名《主力舰沉没》在左林右狸刊发的标题是《我知道的叶永烈和中国科幻往事》。

}
  • 新中国建国以后至党的十一届三Φ全会,大小政治运动有几十场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鉯古为鉴”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反革命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