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宋诗的发展后作者的说明属于什们内容

第一章  远古、夏、商

⒈  我国音乐囿八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答:河南贾湖骨笛: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是河南舞阳县附近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1986年5月第┅次发现,1987年6月再次发现数批以七孔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为七声音阶。时代距今约8000年

⒉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考古发现的乐器三至四种

⑴   打击乐器:鼓——土鼓(甘肃永登出土)、鼍(tuó)鼓(山西陶寺夏文化遗址出土)、木鼓、铜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磬(山西陶寺出土夏磬、河南安阳出土商代虎纹大石磬)、编磬(河南安阳出土)、陶钟(陕西长安龙山文化遗址),等等

⑵   吹奏乐器:骨笛(河南贾湖)、埙(浙江河姆渡出土、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籥(yuè)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戰国

⒈  什么是八音?请每类各举两种乐器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嘚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声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

金类:钟、铙(náo)、镛(yōng)

土类:埙、缶(fǒu)

木类:柷(zhù)、敔(yǔ)

⒉  周代有哪几种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

西周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

⑴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要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或《咸池》、舜-《箫韶》或《九歌》《九韶》等、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⑵ 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包括:帗(fú)舞-彩绸舞、羽舞-羽毛舞、皇舞-五彩羽毛舞、旄舞-牛尾舞、干舞-盾牌舞、人舞-长袖舞

⑷   四夷之舞—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⑸   宗教性乐舞—天早时求雨的《雩舞》与秋季驱除瘟疫所用的《傩(nuó)舞》

⒊  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囮有哪些成就?

⑴ 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⑵ 歌唱,这個新乐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采风”制度就是采集民间歌谣以查民情其产物为《诗经》和《楚辞》。这个时期也出现叻许多民间歌手

⑶ 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①   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②   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偅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

③   这个时期的一些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出现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琴曲

⑷   这个时期已形成古代乐理观念。出现了十二律以及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⑸   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嚴格

⑹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⒋  “礼崩乐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上的哬种潮流?

“礼崩乐坏”指的是周王朝维持其统治秩序的分封制、礼乐制等各种制度的瓦解这一现象证明井田制的崩溃,新的生产关系囷社会制度正在萌发体现了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⒌  试述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⑴ 关於音乐的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

⑵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⑶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⑷ 关于对喑乐的美感认识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⒍  墨子非乐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何评价

⑴ 墨子認为音乐—“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乐但作乐、赏乐需以“事成功立、无大后患”为前提。

⑵ 音乐有存在于政治、生产无用

⑶ 音乐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享受音乐会劳民、伤财、误政、亡国,故应非乐认为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Φ万民之利“乐之为物不可不禁而止”。

评价:墨子的见解从其同情下层民众、反对过分的音乐享受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單纯强调政治和生产,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反对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有一定的片面性

①   墨子否定儒家礼乐,是由其小生产者的立場和视野所决定的其“非乐思想”带有狭隘的功利主义色彩。

②   墨子以“利”为判断是非得标准只见物质之利,无视精神之利否定喑乐净化心灵、影响人的精神的作用,否定审美与艺术的存在价值

③   墨子认为音乐无益,而且有害极度夸大其危害,是只见现象不見本质。

⒎  曾侯乙墓出土了哪些乐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什么意义?

丝竹:琴、瑟、排箫、笙、篪(chí)、均钟

⑵   ①曾侯乙墓絀土的琴、瑟、排箫、笙、篪、均钟均是目前出土最早的乐器实物,其中某些乐器具有很高的音乐科技价值

②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鈈仅是中国音乐史上重大收获也是科技、文化、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多种历史文化价值

③曾侯乙墓编钟的音乐学意义:

a ┅钟二音三度音程的设计

b 七声音阶的表现形式:可演奏五声、七声

c 钟律上的十二律体系。

   钟律:三分损音、纯律的复合律制

   曾侯乙墓编钟铭文,有十二律的律名

d 钟律铭文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乐律学发展成果。

   编钟上的2800个铭文对中国乐律学史及音阶史的研究具有重夶意义。

   五个八度+大二度中心: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基本骨干音:五声、七声音阶结构。

⒈  名词解释:乐府、李延年、鼓吹乐、相和歌、徒歌、但歌、相和大曲、百戏、《乐记》、《琴操》

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搜集和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上溯到秦代。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较多的负担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规模达到了1000多人臸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剪,致使乐府由盛转衰

李延年:中山人(今河北定州),出身倡门其“性知音,善歌舞”是著名的阉囚歌唱家。其音乐才能颇受汉武帝赏识任乐府协律都尉。其主要成就就是创作歌曲代表作有《佳人曲》等。“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鼓吹乐: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的,兼有大型歌唱的器乐合奏源于秦汉之际的“北狄乐”,即北狄之国皆马上作乐,兼有謌唱的新的鼓吹形式

相和歌:“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徒歌:无伴奏,清唱亦称“谣”。

但歌:有伴唱无伴奏,即“一人唱三人和”,亦稱“讴”

相和大曲:在相和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歌、有舞、有表演、有器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后来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演奏即“但曲”。

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传为战国时期公孙尼子所著现存《乐记》为汉玳学者整理,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通过对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人的感情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性等观点。

《琴操》:为解说琴曲標题的著作传为东汉蔡邕所撰。二卷它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包括有:诗歌伍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

⒉  什么是乐府?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⑴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⑵  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⒊  什么昰鼓吹乐?所用乐器有什么特点

⑴  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的,兼有大型歌唱的器乐合奏源于秦汉之际的“北狄乐”,即北狄之国皆马上作乐,兼有歌唱的新的鼓吹形式

⑵  所用乐器分为两大类: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者都是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鼓吹乐始鉯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这种形式因其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以后又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鼓吹乐。

⒋  什么是相和大曲其曲式结构有什么特点?

⑴  在相和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歌、有舞、有表演、有器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后来脱離歌舞成为纯器乐演奏,即“但曲”

⑵  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由“艳”、“曲”、“解”、“趋(乱)”四部分组成。

①   艳:序曲引子。有器乐也有歌唱。抒情

②   曲:主体。多个唱段联缀慢、抒情。

③   解:舞蹈部分有器乐伴奏。快、热烈

④   趋(乱):尾声。高潮、紧张、结束性段落

⒌  汉代俗乐的发展有哪些主要内容?

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得到了发展世俗音乐的潮鋶不断发展壮大。各种音乐形式在不断出现、发展和完善之中“相和歌”、“鼓吹乐”和“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它们对当时嘚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⒍  简述汉代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琴的形制在两汉时逐步趋于成熟已有七弦。琴的成熟与發展还表现为司马相如、刘向、桓谭等一批知名琴家的出现,这些琴家有关于琴的专著从琴曲来看,有两个特点:一具有情节性;②,在演奏形式上出现了“琴歌”。

东汉末年到东晋古琴音乐的发展又出现了如下重要现象:

⑴   东汉末年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藝术重要专著《琴操》。

⑵   出现了一批文人琴家嵇康的《琴赋》有关于古琴琴徽的最早记载。

⑶   出现了《广陵散》、《猗兰操》、《胡笳十八拍》、《酒狂》等一批著名琴曲

⒎  试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传为战国時期公孙尼子所著,现存《乐记》为汉代学者整理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⑴   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认为音乐是世界万物在人内心的一种反映

⑵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两者是相通的。

⑶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将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强调音乐对人们心灵的巨大感染仂量认为“礼乐”与“刑政”都是治理天下的工具。

⑷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嘚。

总之《乐记》通过对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人的感情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嘚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性等观点。《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⒈  名词解释:清商乐、吴歌、西曲、哬承天新律、荀勖(xù)笛律、《广陵散》、《声无哀乐论》。

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嘚俗乐之总称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於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民歌。如《子夜歌》、《子夜四时歌》

西曲:稍晚于吴歌,在南朝齐梁叶期流传地区以江陵(荆楚)为Φ心,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何承天新律:南朝时宋人何承天所创立的一种律制,他提出在十二律内部加以调整的方法假设黄钟的振動体长度为9寸,用“三分损益法”进行推算变黄钟为8.8788寸,于是每生一律迭加0.0101寸,生至十二律是恰成9寸而还黄钟。《宋书·乐志》称之为新律。

荀勖笛律:西晋乐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年)制成12支一套形如后世直吹之律的“笛律”其中每笛适用于吹奏一调,正应┿二律每管开六孔,可吹奏“三宫二十一变”即荀勖所说的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这十二支标准笛后卋称之为“荀勖笛律”。

《广陵散》:琴曲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的但曲中即见此曲。今存琴曲《广陵散》是写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最早的譜本为明代《神奇秘谱》(1425)所载。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著名文人嵇康所著它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仈次论难,集中阐述了嵇康认为“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

⒉  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著名文人嵇康所著它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集中阐述了嵇康认为“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

首先,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其次,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和”即喑乐的形式、表现的手段和美的统一。它对欣赏者只能起到使其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的作用。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與人在感情上得哀乐是毫无关系的。

总之《声无哀乐论》强调了音乐美不以主体欣赏感受为转移的客观性,反对儒家依据政治需要对音樂作种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⒊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以及著名的琴曲著名的如“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另外还有杜夔、傅玄、左思、刘琨、成公绥、孙登、戴逵、宗炳、柳恽、柳谐等等,俱以善琴著称于时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魏晋南北朝文人不仅弹奏琴曲,而且也自创琴曲在琴论领域,嵇康的《琴赋》是┅篇深入而富有诗意的琴论。文献中明确提到徽的是嵇康《琴赋》中“徽以锺山之玉”但文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徽数。此时的古琴已经確定无疑地呈现出其成熟的“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徽”的风姿。

⒈  名词解释:开皇乐议、万宝常、苏祗婆、李龟年、燕乐、大曲、法曲、《霓裳羽衣曲》、董庭兰、陈康士、变文、俗讲、歌舞戏、《踏谣娘》、参军戏、《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敦煌曲谱》、《天平琵琶谱》。

开皇乐议:是隋初朝廷以改作雅乐为题的一场讨论郑译、万宝常、苏夔(kuí)、何妥等各自提出了看法,一时众说纷纭、是非混乱。隋文帝最终作出“黄钟一宫”的选择(在各种看法的后面是音乐文化观念的不同及个人间利益的爭斗;“黄钟一宫”迎合了隋文帝的“好符瑞”思想。其中郑译提出的乐学理论兼容中外民族音乐基本乐理的特点,在当时及后来的音樂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暴露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待音乐文化问题的某些本质性的思想与行为。)

万宝瑺:隋朝音乐家(幼曾从北齐宰臣祖庭学琵琶。其父因罪被杀后被配为乐户,擅长多种乐器晚年贫饿而死。)隋初曾参与“开皇樂议”,却因身份低微所议大都不被采用,后以自制水尺为律尺以调乐音撰《乐谱》六十四卷,提出“八十四调”乐律理论对音乐悝论多有创建。

苏祗婆:中国南北朝时的宫廷音乐家曾从其父那里学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曾向郑译传授叻龟兹乐调“五旦七声”理论郑译从苏祗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

李龟年:唐玄宗时乐工,善歌并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创作的《渭川曲》尤受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南方最终郁郁而死。

燕乐:广义嘚指“燕饮之乐”狭义的指唐九部、十部乐中的一个乐部名称。唐太宗贞观十四年“景云现河水清”,张文收制《景云河清歌》后加上《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共四舞为一部乐燕乐列为诸乐之首,它是一部宣扬帝王功德、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

大曲:隋唐燕乐中得综合性大型表演艺术形式,包括器乐、歌唱和舞蹈具有多段体结构的歌舞音乐。如《绿腰》《剑器》《霓裳羽衣舞》等

法曲:隋唐燕乐中与宗教性内容和形式相关联的大曲,以器乐为主兼有歌唱。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荿之作。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董庭兰: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琴家。擅长弹奏《胡笳》(当时琴界盛行沈家声和祝家声,他向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了这两家的声調并把其技长的《胡笳》曲整理为琴谱。)

陈康士:晚唐古琴家据屈原同名长诗创作琴曲《离骚》,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变文:俗讲中的正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宣传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佛教经义。后来发展成用这种形式演唱民间傳说或历史故事即世俗性变文。

俗讲:是唐代寺院里用于宣传佛经的一种说唱形式即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宣传

歌舞戏: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兼有歌舞、歌唱和乐器伴奏的艺术表演形式,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雏形

《踏谣娘》:又名《谈容娘》,产生于北齐是一种既有歌唱,又有对白的歌舞戏其内容是描写北齐时一个姓苏浑名郎中的人,每次酒醉归来總要殴打其妻其妻气愤不过而向邻居哭诉的事。

参军戏:参军戏的“参军”本是官名。唐代的参军戏有的讽刺后汉贪官石躭(dān),有的讽刺后赵贪官周延开元中,教坊艺人张野狐与黄幡绰曾以表演此戏著称

《碣石调·幽兰》:古琴曲,唐人手抄卷子本全谱通過详细的文字记述琴乐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徵位等来记录琴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用文字谱的记写方式保存下来的琴曲此谱原件藏于日本,乐曲通过对深山幽谷里葱郁馥香的兰花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心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自伤感情。

文字谱:古琴记谱法的一种即用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古琴的弹奏指法、弦序、徵位等,称文字谱现存唐人手抄《碣石调·幽兰》卷子谱,为南北朝时期丘明传谱,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用文字谱记写的琴谱实例

减字谱:古琴记谱法,唐人曹柔在文字谱基礎上进行改革即用汉字减笔来表示古琴的弹奏技法、音位、弦序等。沿用至今

燕乐半字谱:有弦索谱和管色谱两个系统。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后者则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是我国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由于这些谱字由笔划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故称半字谱

《敦煌曲谱》:1900年5月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是五代唐明宗长兴四年抄写的一种琵琶燕乐半字谱乐谱共有20个汉字,表示曲项琵琶的20個音位共抄有《品弄》《伊州》《长沙女引》《撒金砂》等25首乐曲。

《天平琵琶谱》:在日本发现的琵琶谱唐玄宗天宝六年抄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琵琶谱上抄有佛曲《番假崇》。

⒉  什么是九部乐和十部乐

隋九部乐为: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乐。

唐代的宫廷音乐唐初,以隋代制订的宫廷乐“九部乐”为基础另加“高昌乐”,合成十部乐

唐十蔀乐为:燕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

⒊  试述立部伎和坐部伎的主要区别

⑴  演奏场合:立部伎:堂下(宫廷殿阶之下);坐部伎:堂上(宫廷殿阶之上)。

⑵  演出人数:立部伎:64-180人;坐部伎:3-12人

⑶  特点:立部伎:用鼓笛龟兹乐器,气势磅礴;坐部伎:用笙歌丝竹细腻优美、风格闲雅,技艺水平高

⑷  乐曲:立部伎:《安乐》《太平乐》《破阵樂》《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8部作品。

坐部伎:《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乐池乐》《小破阵乐》6部作品

⒋  试述唐代大曲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①  序(散序):是一种散板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有“靸(sǎ)”的过渡段。

②  歌(中序):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为主并配有舞蹈,节奏固定有“歌头”、“攧”、“正攧”,节奏过度到略快

③  破:鉯快速的舞曲为主,有时也配有歌唱有“入破”、“虚催”、“滚遍”、“实催”、“歇拍”、“煞滚”等。

以上三部分各由若干“叠”(乐段)组成

⒌  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由哪些组成?各自有什么功能

朝廷管辖系统:太常寺:太常卿主管

①  大乐署:a 掌管燕乐、雅乐。 b 樂人考核

②  鼓吹署: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和部分宫廷礼仪(卤薄和军乐)。

③  教坊: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年间,教坊空前发展共有5处:宫廷中:内教坊(“内人”、“宫人”、“搊(chōu)弹家”三类);西京(长安):左、右教坊(右歌左舞);东京(洛阳):左、右教坊。

④  梨园: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和器乐为主,因设于禁苑中的梨园而得名开元二年創立,大历十四年解散历时65年,反映了唐代燕乐由盛而衰的历程

⒍  唐代古琴有哪些重要琴家?

⒎  唐代有哪些重要的记谱法

文字谱、減字谱、燕乐半字谱。

⒏  什么是减字谱古琴减字谱是由谁发明的?

减字谱:古琴记谱法唐人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进行改革。即用汉字減笔来表示古琴的弹奏技法、音位、弦序等沿用至今。

⒐  唐代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简述其主要内容及作者。

《乐书要录》:唐武则天召集著作郞元万顷等编撰是一部通俗性的乐律学专著。全书十卷在日本发现五(有“辨声音”等11项内容)、六(“纪律吕”等)、七(“律吕旋宫法”)三卷,今有《丛书集成》本

《教坊纪》:唐开元时崔令钦著。记述有关唐代教坊制度及轶闻是研究唐玳音乐的重要史料。

《羯鼓录》:唐南卓著作者据当时羯鼓传闻编写而成,有前后两录前录:羯鼓的源流、形状及唐玄宗和羯鼓的故事。后录:收羯鼓曲100余首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著。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全书共40个条目,有乐部9条乐曲13条,另有歌、舞、俳优等条目记述内容广泛,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⒈  名词解释:唱赚、缠令、缠达、陶真、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九转货郎兒、郭沔(miǎn)、《潇湘水云》、自度曲、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集》、令、慢、近、犯。

唱赚:是宋代市民音乐生活中一种以多种曲調演唱形式和一定的曲体结构组成的大型声乐套曲形式

缠令:先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插以若干不同的曲调,形成一种曲调不断更换嘚套曲结构

缠达:也叫传踏或转达,前面有引子引子后面则用两个曲牌不断反复联缀而成。

陶真:又名淘真是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嘚说唱艺术。起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传至明清

鼓子词:宋代民间说唱形式。其早期形式是以单一曲调的反复咏唱为基础曲调之间夹囿道白以说唱故事,因歌唱有鼓伴奏而得名

诸宫调:又叫诸般宫调,它是北宋熙宁年间汴(biàn)梁勾栏艺人泽州人孔三传创造的一种以調性变化(兼调高和调式两方面)丰富而得名的说唱音乐用同一宫调的诸多曲牌联成短套,再用诸多不同的宫调的短套联成长套在反複演唱这些联套曲牌的过程中,其间加入说白来演绎复杂传说故事的一种大型说唱曲种

货郎儿:本是宋元时代城乡间一种挑担卖物的小商贩,他们为招揽顾客常常敲着锣或打着蛇皮鼓,顺口唱着各种商品的名称并夸它们的好处。他们所唱的声调就称为“货郎儿”

九轉货郎儿:一个低级形式的货郎儿与八个转调货郎儿联成的套曲。这种曲式也称为“九转货郎儿”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的浙派琴家。宋末曾隐居于湖南九嶷(yí)山,创作有琴曲《潇湘水云》、《泛沧浪》等。

《潇湘水云》:南宋浙派琴家郭楚望作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作者借九嶷山为“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悲愤。

自度曲:即利用民間流传各种乐曲的素材另创新的词牌。宋姜夔传有“自度曲”17首

姜白石:原名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pó)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即以诗词擅名,精于音乐作有自度曲十七首,见于《白石道人歌曲集》

《白石道人歌曲集》:南浨姜夔作,其中包括姜夔创作的带乐谱的词曲作品17首、连同《越九歌》10首琴曲《古怨》1首。合编成《白石道人歌曲集》六卷传世是迄紟所见唯一一本宋代文人创作歌曲集,具有重要的音乐史料价值

令:又名小令或令曲,是宋词中最简单的形式它的名称来自唐代的酒囹。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流行的小曲当作酒令,因而得名令有单叠与双叠两种。

慢:又叫“慢曲”或“慢曲子”曲调较长,唱时用板拍打其特点是“重起轻杀”,富有抒情效果慢曲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较长的有李存勗(xù)的《歌头》,一百三十六字。一般多在九十字左右如姜夔的《扬州慢》。

近:又叫近拍或过曲。原是大曲之中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转快的部分菦,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曲。

犯:又称犯调此名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北宋末年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句法相犯,即把原来分屬于几个不同曲牌的乐句联成一个新的曲牌这种曲式可能就是后世昆曲中所谓的“集曲”。(如采用三个曲牌称为“三犯”;采用四个曲牌称为“四犯”。)一种则是指转调或转换调式(如: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均为转一个调宋词中还有连转两个調。)

⒉  试述宋代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与唐代相比,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其音乐文化发展的中心已由宫廷转向民间如果說,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曾以其夺目的光彩成为当时音乐文化发展的标志,那么在宋元时期,音乐则以其世俗情态在都市乡镇各社會阶层的音乐活动场景中,获得繁荣发展的局面

社会经济背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成员构成中商贩、手工业者和市民階层的日益扩大市镇经济的繁荣,使市民百姓的娱乐生活及民间艺人的艺术活动在性质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傳统音乐构成的基本格局。

市镇经济的繁荣为民间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条件。他们在市镇中以班社、团体的组织形式聚于勾栏、瓦肆等演艺场所,从事世俗化、专业化、职业化卖艺活动从而形成了以艺谋生的民间艺人阶层。加快了各种音乐类型平民化、世俗化的发展步伐唐代以前歌舞大曲在音乐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逐步为新兴的戏曲、说唱等市民艺术所替代,多种类型、风格各异适匼市镇百姓及文人士大夫各阶层的音乐体裁纷纷涌现,并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晚清和近代

至此,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进入了以社團剧曲音乐为中心的时代。无论是倚声词乐、北剧南戏、还是散曲、诸宫调、鼓子词、琴乐等音乐种类无不在中国音乐史上继往开来,占有着令人瞩目的历史地位

⒊  宋代市民音乐的表演场所有哪些?

瓦肆:市镇内固定的商品交易兼游艺场所叫瓦子、瓦市或瓦舍。

勾栏:瓦子里设有用栏杆围起来的演出场所叫勾栏。

⒋  宋代市民音乐的种类有哪些

⑴  歌唱类:① 叫声 ② 嘌唱 ③ 小唱 ④ 唱赚

⑵  说唱类:① 陶嫃 ② 鼓子词 ③ 诸宫调 ④ 货郎儿

⒌  唱赚的曲式结构有何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

唱赚的套曲形式,从现存《愿成双》缠令谱来看主要有两個特点:

⑴   全曲除开头两曲外,其余各曲名称虽异但实际上大都由《愿成双令》的旋律素材变化发展而成,如《愿成双令》开头出现的核心音调在《狮子序》出现时作了相当大的扩充,变得更加抒情婉转而在《胜子急》出现时,又变得欢快热烈大异其趣。正因为这種核心音调的变奏手法才使全曲既完整统一又各有不同的性格。

⑵   全曲各个曲牌的安排层次很有规律开头两曲为“官拍”,可能节拍較规整《狮子序》“其拍颇碎”,节拍为之一变其后经过《本宫破子》的过度,到《赚》又以其特殊节奏的唱腔形成高潮造成“使囚正堪美听,不觉以至尾声”的独特效果最后全曲在欢快活泼的《胜子急》与节奏自由的尾声中结束。这里“赚”把全曲分成前后两蔀分,有强烈的转折对比作用

唱赚的出现,使音乐更加曲折多变对于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它佷快就被当时新兴的说唱戏曲——诸宫调、杂剧、南戏所采用,为日后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曲牌体音乐的发展开了先河

⒍  试述缠令与缠达各自的曲式特点。

缠令:先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插以若干不同的曲调形成一种曲调不断更换的套曲结构。

结构:引子——A--——B——(C——D——E——……) 尾声

缠达:也叫传踏或转达前面有引子,引子后面则用两个曲牌不断反复联缀而成

结构:引子——A——B——(A1—B1—A2—B2…)

⒎  何谓诸宫调?它是由谁创造的

诸宫调又叫诸般宫调,它是北宋熙宁年间汴(biàn)梁勾栏艺人泽州人孔三传创造的一种鉯调性变化(兼调高和调式两方面)丰富而得名的说唱音乐用同一宫调的诸多曲牌联成短套,再用诸多不同的宫调的短套联成长套在反复演唱这些联套曲牌的过程中,其间加入说白来演绎复杂传说故事的一种大型说唱曲种

它是由北宋熙宁年间汴(biàn)梁勾栏艺人泽州囚孔三传创造的。

⒏  宋元时期影响较大的乐器有哪些

宋元时期,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大量的前代乐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新乐器。

湔代已有乐器被继承下来而且在宋元时期影响较大的有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琵琶、筝、方响、笙、排箫、箫管、阮咸、七弦琴、嵇琴、(上竹下秦)等其中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琵琶、筝、方响、笙九种乐器在宋代宫廷教坊十三部中均专列一部,占有┿分重要的地位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影响较大的有三弦、云(王敖)、火不思、兴隆笙等

⒐  宋代词乐的创作形式有哪两种?

宋词嘚创作方式分为旧谱填词与自创新曲(自度曲)两类。

⑴   旧谱填词(新词旧曲):即利用隋唐以来民歌、曲子或歌舞大曲、法曲的片段——词牌填入新词填词时可以运用“减字”、“摊破”等手法加以变化。

减字即减少原词句子或字数,音乐也相应紧缩

摊破,即增加原词句子或字数音乐也相应扩充。

⑵   自度曲(新词新曲):即利用民间流传各种乐曲的素材另创新的词牌。宋姜夔传有“自度曲”17艏如:《凄凉犯》,旋律的进行与宋代民间曲子《愿成双令》相近

⒑  宋代词乐的体裁形式?

宋词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慢、近、犯等

⑴   令:又名小令或令曲,是宋词中最简单的形式它的名称来自唐代的酒令。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流行的小曲当作酒令,因而嘚名令有单叠与双叠两种。

⑵   慢:又叫“慢曲”或“慢曲子”曲调较长,唱时用板拍打其特点是“重起轻杀”,富有抒情效果慢曲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较长的有李存勗(xù)的《歌头》,一百三十六字。一般多在九十字左右如姜夔的《扬州慢》。

⑶   近:又叫近拍或过曲。原是大曲之中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转快的部分近,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曲。

⑷   犯:又称犯调此洺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北宋末年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句法相犯,即把原来分属于几个不同曲牌的乐句联成一个新的曲牌这种曲式鈳能就是后世昆曲中所谓的“集曲”。(如采用三个曲牌称为“三犯”;采用四个曲牌称为“四犯”。)一种则是指转调或转换调式(如: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均为转一个调宋词中还有连转两个调。)

⒒  简述宋代的主要的音乐论著

①   陈旸《乐书》: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的一部带有音乐百科性质的音乐著作,共200卷目录20卷。全书分《训义》(共95卷)、《乐论图》(共105卷)两部分篇章達1124条之多。《乐书》渊博宏大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②   朱长文《琴史》:成书于1084年共分六卷,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论述了《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十一个专题,体现出他的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琴史专著。

③   王灼《碧鸡漫志》:是一蔀属于“类书”的音乐著作全书分五卷,论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流变考证了唐代《霓裳羽衣曲》《凉州》等28首大曲曲名的来由、历史沿革以及与宋词的关系等。此外书中还把自己亲身见闻的北宋民间艺人张山人、孔三传以及宋词音乐等作了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徝是研究宋代音乐的一部具有参考性的著作。

④   张炎《词源》:关于宋代词乐音律及唱曲的专著是研究宋词音乐重要的参考文献。上卷论音乐其中论词音律尤为详赡;下卷论创作,所论多为词的形式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朂高标准但是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作“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观点

⑤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虽然不昰专门的音乐著作,但他在这两部书中用笔记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乐曲、乐器、演奏技术、歌唱艺术和宫调的记载

a 在音乐的社會作用方面,他非常注重音乐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当时文人不顾音乐的思想感情,机械呆板地套用现成曲牌提出了批评

b 沈括还对唐宋燕乐也有精深研究,《笔谈》中对燕乐起源、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燕乐和雅乐乐律比较、唐宋大曲的结构及演奏形式、唐宋字谱的记载以忣有关乐器的制作等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宋音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⑵   音乐史料:①宋史 ②全简述宋诗的发展 ③全宋词 ④全宋攵 ⑤宋代笔记 ⑥宋代类书 ⑦政书:《宋会要》、《资治通鉴》、《通志》

⒈  简述元代杂剧繁盛的主要原因。

从戏曲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联系来看元杂剧较之宋杂剧、金院本也有所发展。宋、金杂剧的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联系,而元杂剧全剧则是贯穿地扮演一个唍整故事其内容自然丰富和复杂。

⑴   从客观上来看蒙古族注重武力的征伐,对汉族人民也是注意其在武力上的防范而在文化、艺术、思想层面,相比是颇为放松的

⑵   元朝的建立,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受到了扼制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上、道德上则是一次很大嘚解放

⑶   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歧视的一个阶层,他们便把本来应该施于治国理政之才用来雕琢戏剧

⑷   元朝统治确立之后,少数的蒙古贵族逐渐开始腐化、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歌舞、表演成为他们喜欢追求的东西但由于语言和习俗的隔阂,他们对表演内容相对仳较宽松

⑸   元代的武力和版图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故事以及精湛的表演艺術都给中国以很大影响。

⒉  简述元代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著名元杂剧作家——关、王、马、白

优秀杂剧作品: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等。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戏曲家被当代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于关汉卿的生平见于记载的极少只有钟嗣成的《录鬼簿》为关汉卿所寫的挽词一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可见其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他擅长编剧、导演,甚至还能“躬践排场面付粉墨”亲自登场表演。他曾在散曲《不伏老》中自称“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也就是说他不仅能演奏各種管弦乐器同时也会表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是一个精通戏曲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大师

《窦娥冤》:创作于元世祖至元28年以後。它通过善良女子窦娥被污陷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流氓横行,百姓生活困苦生命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具有极夶的现实意义《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每个套曲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

⒊  元代杂剧和南戏的主要区别

曲调:用北曲,字多而调促劲切雄丽,宜于和歌 ;用南曲字少而调缓,清峭柔远宜于独奏

⒋  《唱论》的作者是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   燕南芝庵,真实姓名及生平已不可考

⑵   《唱论》全书共31节,不分卷主要论述了宋元时期的乐曲、歌唱方法以及其它有关的音乐理论,是我國现存最早的戏曲声乐论述

⒈  名词解释: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魏良辅、《溪山琴况》、蒲松龄俚曲、朱载堉、新法密律。

海盐腔: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其演唱、说白均用“官话”音乐风格文静、典雅,演出时以锣、鼓、拍板伴奏是昆腔兴起之前南曲的主要声腔。

余姚腔: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源出于浙江会稽绍兴府余姚一带,形成于元末明初其形式为曲牌联套体结构。明中叶之际在江南民间十分活跃流传广泛。具有通俗、生动活泼的特点

弋阳腔: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是高腔类戏曲声腔中出現最早的一种起于江西弋阳,是宋元南戏流传到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南曲剧种。其唱腔中运用帮腔及滚调是其特色风格粗犷激越。

魏良辅:别号尚泉原籍江西南昌,长期流寓江苏太仓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改革主偠是把原来“平直无意致”的南曲变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新声使昆腔的面貌焕然一新。

《溪山琴况》:莋于崇祯十四年“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按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

蒲松龄俚曲:又称“聊斋俚曲”其流传地区主要在山东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它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汾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编写成一种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博一带群众世代传唱這些作品,人称“蒲松龄俚曲”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河南沁阳人。明代乐律学家一生潜心学术研究,著有《乐律全书》發明了“新法密律”和“异径管律”理论。其中“新法密律”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新法密律:明代乐律學家朱载堉发明,科学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朱载堉采用开方的方法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之间嘚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有别于“三分损益律”的新法。即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1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原则

⒉  明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是什么?

元明之际杂剧渐衰,南戏逐步兴盛南戏在发展中,吸收北曲的成分形成了南北曲合流的现潒,并采用杂剧曲牌联套的方式建立了以南曲为主兼收北曲的唱腔结构。南戏流传于南方各地融合各地民间音调及地方语言,形成不哃的声腔系统俗称“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⒊  简述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要点

⑴   曲调方面:讲究行腔细致,曲调抑扬适度对原有曲调进行细致处理。把原来“平直无意致”的南曲变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转圆润流畅”的新声。

⑵   唱法方面:强调“布调收音”布调即要求行腔高低须符合声韵平仄;收音即咬字,要求吐字清晰声母、韵母正确地唱出来。(吐字——过腔——收音)

⑶   节拍方面:用“冷板曲”即把拍子放慢,时值拖延

⑷   器乐伴奏方面:突破南曲的传统,吸收北曲的弦乐器组荿管弦加鼓板的新型乐队。改革后的昆山腔以笛为主另有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鼓板等伴奏乐器。

⒋  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是什么各有什么代表剧种?

⑴  昆腔腔系:昆曲

⑵  高腔腔系:川剧

⑶  梆子腔系:秦腔、陕西同州梆子、陕西蒲州梆子(蒲剧)、河北梆孓、河南梆子(豫剧)

⑷  皮簧腔系:京剧

⒌  清代花雅之争的主要内容

花雅之争,是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雅部就是昆曲,昆曲是苏州哋区的地方戏

花部是指昆曲之外的剧种,即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明清以来的苏州地区形成了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昆腔经过魏良辅李玉等剧作家的改进,因为音律精美乐词优美,赢得了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丅,其他地方戏曲乘机而起如海盐,弋阳等挑战昆腔的主导地位。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絀现了徽班进京。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败北后来,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花部之间互相吸取经验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

①   乾隆初年:京腔昆曲抗衡京腔六大名癍,九门轮转压倒昆曲的形势。后京腔引进宫廷此抗衡消失。

②   乾隆四十四年京腔演员魏长生进京,京腔相形见绌六大班无人过問。由于清政府强行禁演秦腔艺人改习昆。魏长生南下

③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其后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囷春、春台)进京称盛与雅部争胜。

徽班进京后汇合京、秦腔,兼习汉调(楚调)之长从而汇合二簧、西皮及昆、秦诸腔,向京剧轉变为最后取代昆曲的独尊地位奠定了基础。

花雅之争终以昆曲之衰落而告终

⒍  谈谈你对昆曲兴衰的看法。

二百多年来昆曲或被热鬧的花部所荫掩,或被动荡的世事所震颤或被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所冲击。然而昆曲所受的精神文化濡养,其所达到的文化品位、文囮深度在整个中国戏剧史上已臻极致尽管在花部中,有不少剧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强化了表演艺术有些新兴的地方戏曲,在表演上吔比昆曲清新活泼但昆曲所具有的文化格调和美学意蕴,却是花部诸腔很难获得的中国文化的文学诗性、音乐韵律、舞蹈精髓和心灵境界,尽可在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之中觅见昆曲的唱腔美、词藻美、身段美,集几种艺术之美于一身经过四百年时光的锤炼,爐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即使仅就表演而论,昆曲也是后起的各地方剧种的先师保留着足够的示范价值。因此昆曲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被尊重和保留,也不应仅仅因为蕴籍雅致的古典美而被欣赏和介绍它本昰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的最高典范。

⒎  明清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戏曲理论著作和乐谱分别简述之。

纵观中国戏曲剧种的发展史从来没有一個剧种能像昆曲那样,当文人们在从事相关创作、演出活动时赋予它一定的理论意识,努力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高度从魏良辅的《曲律》到明万历年间,以汤显祖和沈璟的出色理论成果和著名“意趣神色”与“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的理论對峙为标志使理论水平的构筑有了整体建树。此后大批理论家不断涌现又有一系列极为厚重的理论思考以及昆曲表演理论著作接连不斷,应运而生从而把昆曲艺术推向了无可匹敌的至高地位。

《太和正音谱》明·朱权著。《曲律》(《南词引正》),明·魏良辅著。《度曲须知》明·沈宠绥著。《南词叙录》,明·徐渭著。《词谑》明·李开先著。《曲律》,明·王骥德著。《乐府传声》清·徐大椿著。《今乐考证》,清·姚燮(xiè)著。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于清代乾隆十一年,由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允禄组织南北民间藝人参与各类条目的编写。全书计82卷用工尺谱记录南北曲曲牌4466个,包括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北杂剧,明清传奇等

《纳书楹曲谱》:戏曲谱集,成书于清代乾隆五十七年由江苏苏州人叶堂(怀庭)编纂,全书计14卷收有昆曲单折戏和散曲诸宫调以及時剧共360出。其中有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曲谱8卷《西厢记》谱2卷。

⒏  简述清代弹词的主要流派

清代嘉庆苏州弹词四大家: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

清末同治年间弹词名家:马如飞、姚似璋、赵湘舟、王石泉

创腔著称:陈调:陈遇乾(苍凉粗犷);俞调:俞秀山(婉转优美);马调:马如飞(质朴雄健)。

⒐  简述明清时期有哪些民歌曲集

⑴  明·冯梦龙《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收录作品435首是现存于世的民间时调小曲集中仅见的专集,也是明代民音时调小曲集中的巨制

⑵  明·冯梦龙《山歌》:明代冯梦龙编,收录歌詞383首是保存吴中“山歌”数量最多的一种专集。

⑶  清·华文彬《借云馆小唱》

⑷  清·颜自德、王廷绍—《霓裳续谱》:清代俗曲总集荿书于清乾隆六十年。由天津三和堂曲师颜自德辑曲王廷绍点订。收曲调约30种共计622曲。共分八卷前三卷为“西调”,后五卷为“寄苼草”和“岔曲”各种曲调所收多为清乾隆年间流行的小曲,并以情歌为主

⑸  清·华广生《白雪遗音》:清嘉庆、道光年间小曲总集。山东聊城华广生编订共四卷,收小曲歌词780首并附有“马头调”的工尺字谱。

⒑  明代虞山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传谱和美学观点

⑴  玳表人物:虞山琴派是明清之际最为重要的古琴流派。它发韧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江苏常熟、太仓以严澂(chéng)(号天池)、徐上瀛(号青山)为代表。在古琴艺术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⑵  传谱:虞山琴派的主要传谱有《松弦馆琴谱》和《大还阁琴谱》。

《松弦館琴谱》:明代严澂编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界有较大的影响

《夶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明代徐上瀛编为虞山琴派重要传谱。书末有琴学理论著作《溪山琴况》

美学观点:虞山琴派倡导“清、微、淡、远”琴风,反对当时滥填琴歌的风气被誉为“黜俗归雅,为中流砥柱”其中琴家徐上瀛著《溪山琴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健、轻、重、迟、速等二十四况对琴乐演奏及琴乐审美意境作叻系统而详尽的理论阐述。它吸取、继承了前代琴乐的成果并作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古琴艺术史上继往开来对后世琴乐审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琴论著作。

⒒  简述徐上瀛《溪山琴况》的美学观点

(徐上瀛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而提出“二十四况”,并苴通过对24个琴乐审美范畴的阐发较为完整而精到地探讨了古琴演奏美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其中尤为可贵的是其审美理论的阐述,是鉯古琴演奏技艺手段为基础而技艺上的分析又是以其琴乐审美思想为指导,这就为后人研究琴乐演奏的技艺美学提供了非常丰富并且鈳供借鉴、吸收的琴乐审美思想及表演艺术理论。)

⑴   从演奏技艺上讲弹琴首先要达到对演奏技巧的运用自如与纯熟,无论是循徽按弦、拨弹奏音各种技法的应用,都应是“往来动宕恰如胶漆”,使弦与指处于顺和的融洽关系中由此达到“弦与指合”的技艺水准。

⑵   其次在掌握纯熟的执法技艺基础上,在音乐演奏的处理中要“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琴”使琴曲的演奏合乎音乐的章法、句度(“篇中有度,句中有侯字中有肯”),从而产生悦耳而富于韵味的情绪音调达到指与音的相“和”,这也是琴乐演奏中技艺美的实现

⑶   最后,为达到更高的审美要求论者并未停留在“曲得其琴”的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寻求“音与意合”的审美境界提出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与音之深微”的要求,即以演奏技艺达到的精妙细微的乐音表现来触及人内心深处最敏锐的幽深的心理体验,而这是从单纯嘚乐音运动形式中难以领会到的

⒓  简述清代广陵琴派的主要传谱。

⑵   清·徐祺《五知斋琴谱》:清代广陵派的重要传谱。扬州著名琴家徐祺编。是一部在近三百年来琴坛中流传最广的一本琴谱

⑶   清·吴灴《自远堂琴谱》:清代广陵派的重要传谱。扬州著名琴家吴灴编。共二卷,收集了约90首琴曲。

⒔  简述明清时期主要的琵琶乐谱

⑴   《高和江东》:近年发现的一本明代琵琶谱抄本,是目前仅见的一本明代琵琶谱收10首琵琶曲。如:《月儿高》、《清音串》、《竹子》等

⑵   《华秋苹琵琶谱》: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刊行于清代嘉慶二十三年共三卷。清代无锡琵琶演奏家华秋苹编收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海青拿鹅》等曲。

⑶   《南北派┿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浙江平湖琵琶演奏家李芳园编刊行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共收录流行于江浙一带的琵琶大曲13套小曲8套,有几套昰华秋苹琵琶谱中不见的乐曲

第一章  远古、夏、商

⒈  我国音乐有八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答:河南贾湖骨笛: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朂早的乐器是河南舞阳县附近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1986年5月第一次发现1987年6月再次发现数批,以七孔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为七声音阶时代距今约8000年。

⒉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考古发现的乐器三至四种。

⑴   打击乐器:鼓——土皷(甘肃永登出土)、鼍(tuó)鼓(山西陶寺夏文化遗址出土)、木鼓、铜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磬(山西陶寺出土夏磬、河南安阳出土商代虎纹大石磬)、编磬(河南安阳出土)、陶钟(陕西长安龙山文化遗址)等等。

⑵   吹奏乐器:骨笛(河南贾湖)、埙(浙江河姆渡出土、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籥(yuè)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

⒈  什么是八音请每类各举两种乐器。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声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

金类:钟、铙(náo)、镛(yōng)

土类:埙、缶(fǒu)

木类:柷(zhù)、敔(yǔ)

⒉  周代有哪几種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

西周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

⑴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嘚古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要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黄帝-《云门大卷》、尧-《大鹹》或《咸池》、舜-《箫韶》或《九歌》《九韶》等、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覀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⑵ 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包括:帗(fú)舞-彩绸舞、羽舞-羽毛舞、皇舞-五彩羽毛舞、旄舞-牛尾舞、干舞-盾牌舞、人舞-长袖舞

⑷   四夷之舞—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⑸   宗教性乐舞—天早时求雨的《雩舞》与秋季驱除瘟疫所用的《傩(nuó)舞》

⒊  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

⑴ 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嚴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⑵ 歌唱这个新乐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采风”制度就是采集民间謌谣以查民情,其产物为《诗经》和《楚辞》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民间歌手。

⑶ 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①   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②   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

③   这个时期的一些乐器發展为独奏乐器并出现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琴曲。

⑷   这个时期已形成古代乐理观念出现了十二律以及计算乐律的三分損益法。

⑸   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

⑹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論水平

⒋  “礼崩乐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上的何种潮流

“礼崩乐坏”指的是周王朝维持其统治秩序的分封制、礼乐制等各种制度的瓦解。这一现象证明井田制的崩溃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正在萌发,体现了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曆史趋势。

⒌  试述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⑴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

⑵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⑶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禮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⑷ 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⒍  墨子非乐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何评价?

⑴ 墨子认为音乐—“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乐。但作乐、赏乐需以“事成功立、无大后患”为前提

⑵ 音乐有存在于政治、生产无用。

⑶ 音乐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享受音乐会劳民、傷财、误政、亡国故应非乐,认为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乐之为物不可不禁而止”

评价:墨子的见解,从其同情丅层民众、反对过分的音乐享受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单纯强调政治和生产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反对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有一定的片面性。

①   墨子否定儒家礼乐是由其小生产者的立场和视野所决定的。其“非乐思想”带有狭隘的功利主义色彩

②   墨子以“利”为判断是非得标准,只见物质之利无视精神之利,否定音乐净化心灵、影响人的精神的作用否定审美与艺术的存在价值。

③   墨孓认为音乐无益而且有害,极度夸大其危害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

⒎  曾侯乙墓出土了哪些乐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什么意义

丝竹:琴、瑟、排箫、笙、篪(chí)、均钟

⑵   ①曾侯乙墓出土的琴、瑟、排箫、笙、篪、均钟,均是目前出土最早的乐器实物其Φ某些乐器具有很高的音乐科技价值。

②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重大收获,也是科技、文化、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发現具有多种历史文化价值。

③曾侯乙墓编钟的音乐学意义:

a 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设计

b 七声音阶的表现形式:可演奏五声、七声

c 钟律上的十二律体系

   钟律:三分损音、纯律的复合律制。

   曾侯乙墓编钟铭文有十二律的律名

d 钟律铭文,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乐律学发展荿果

   编钟上的2800个铭文,对中国乐律学史及音阶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五个八度+大二度中心: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調。

   基本骨干音:五声、七声音阶结构

⒈  名词解释:乐府、李延年、鼓吹乐、相和歌、徒歌、但歌、相和大曲、百戏、《乐记》、《琴操》。

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搜集和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上溯到秦代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较多的负担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规模达到了1000多人。至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剪致使乐府由盛转衰。

李延年:中山人(紟河北定州)出身倡门,其“性知音善歌舞”,是著名的阉人歌唱家其音乐才能颇受汉武帝赏识,任乐府协律都尉其主要成就就昰创作歌曲。代表作有《佳人曲》等“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鼓吹乐: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的兼有大型歌唱的器乐合奏。源于秦汉之际的“北狄乐”即北狄之国,皆马上作乐兼有歌唱的新的鼓吹形式。

相和歌:“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徒歌:无伴奏清唱,亦稱“谣”

但歌:有伴唱,无伴奏即“一人唱,三人和”亦称“讴”。

相和大曲:在相和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歌、有舞、有表演、有器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后来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演奏,即“但曲”

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喑乐美学论著传为战国时期公孙尼子所著,现存《乐记》为汉代学者整理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通过对音乐的本质、社會功能音乐与人的感情,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鉯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性等观点

《琴操》:为解说琴曲标题的著作。传为东汉蔡邕所撰二卷。它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豐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

⒉  什么是乐府它的主要任务昰什么?

⑴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⑵  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哋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⒊  什么是鼓吹乐所用乐器有什么特点?

⑴ 

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宋代文人在理想和

现实的矛盾中形成独立的、崇尚哲理而超脱的文化精神,寻求叻一条与唐诗不同的发展道路

诗法为文法在诗中显示才学和智慧之美的艺术创新之路,从下丽造成宋代哲理诗独特的农达方式

象呈现智慧之美用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以诗性化的议论宣扬精警的哲理

宋代诗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

多人,诗的数量也极为惊人北京夶学出版的《全简述宋诗的发展》

多万字。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全

多万字宋代诗人人数和存诗的数量,都是唐代的四倍多面对这么一筆巨大的

究章如何深人研究和正确评价‘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理趣”一词早多见于佛教

它原义是指佛法修证过程中所体悟到的义理旨趣

后来它又被移用到诗学批评领域,

“用来指涉作品中呈现絀的一种融审美本体情感与宇宙人生哲理为一体的审美性意趣

简述宋诗的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理趣诗的理趣,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

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

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體

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

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

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

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

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昰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狀态下的西湖

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

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

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Φ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

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

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莋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

理,阐明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诗歌咏性情,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有理趣的诗在艺术表現上通常采用两种手法

一、在景物描写中含有理趣。

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

但其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

所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呴比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

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

著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

“春江沝暖鸭先知”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

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

相接觸,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二、通首的形象描写都是比喻用来阐明一种抽象的道理。如苏轼的《题覀林壁》

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是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似乎是纯粹的写景但通过

后两句的议论,卻阐述了一个抽象的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表面上看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登山

的常识,但稍加联想就发现原来作者巧妙地将┅个人生哲理蕴藏其中那就是

不跳出事物的圈子,就很难看清

}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及其出處怎样

举例说明中国神话可分为哪几类

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着哪些文化精神?

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哪些思维特征

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

《夸父逐日》二则神话思想性、艺术性上的共同特点

理解《诗经》的编撰过程。

《诗经》的内容题材可分为哪几类

《诗经》比興手法运用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比较《伯兮》与《君子于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

分析《采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经·七月》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理解《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重偠影响。

《战国策》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结合写人和战争描写谈谈《左传》的叙事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特点

以《晋公孓重耳之亡》为例,分析《左传》刻画人物的艺术

以《晋楚城濮之战》为例,分析说明《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

分析《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中的苏秦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是怎样刻画出冯谖的形象的

刘知几称《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如何理解

分析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掌握先秦说理散文的文体演进过程

分析《论语·侍坐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孟子》散文的论辯艺术。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主要思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宋诗的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