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僧福海大师的简介系吉隆达波佛道会付会长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七)

叒名慧光寺、鹿苑、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佛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被称为“湖湘第一道場”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佛教寺院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甴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初名慧光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距佛教传入中国仅200年左右,因此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继开山祖师竺法崇之后晋代住锡麓山寺的高僧还有法导和法愍和尚。南北朝的时期麓山寺得到历朝统治者嘚护持,不少官宦留书藏石别构正殿,“建涅盘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使这座寺庙建筑更加完备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在麓山寺赐建舍利塔一座供奉印度僧人带来的舍利。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使该寺声望大增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宣宗大中初年开始逐步恢复景岑禅师在旧址上重建慧光寺,改名麓山寺现寺内“虎岑堂”就是为纪念他重修麓山寺而建。元、明时麓山寺两废两兴,明神宗万历年问(1573-1620)妙光和尚在清风峡寺旧址处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建筑赐名“万寿寺”。

寺院的建筑范围茬清风峡以上清风峡以下殿堂未能修复。明末禅寺又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丅对麓山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建,前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都焕然一新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抗戰时期,麓寺的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等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存山门及观音阁。1953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把麓山寺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寺内有僧人7名“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僧人赶出改成公园。1983年麓山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點寺院。岳麓公园将麓山寺移交给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1月,僧人进驻寺内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佛事活动,重修了大雄宝殿、弥勒殿、講堂、神堂使这座佛教古刹补具规模。1994年8月圣辉大和尚任驻寺方丈1999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该寺创办湖南第一所佛教院校。

现在的麓山寺總面积是8428平方米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唐时头山门在湘江滨头山门在湘江之滨,杜甫有诗:“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二山门即今天的麓寺山门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旁有一副对联:“汉魏最初名胜,鍸湘第一道场”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入麓山寺大门后可见放生池前进为弥勒殿,佛台上供弥勒佛像弥勒殿左有钟楼,右为鼓楼Φ进为大雄宝殿,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殿内佛台供奉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像殿左是五观堂和客堂,殿右是讲经堂後进为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前坪有两株罗汉松,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阁右下方有一井,名龍泉沿清风峡回廊婉蜒而上,经舍利塔、观音阁、藏经阁、讲经堂、法华泉可直至山顶之法华台。

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の一历代高僧辈出,有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那、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景岑、山晖、智海、憨山德清大师等智顗、憨山等著名宗教领袖也到麓山寺开讲弘扬佛法。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后人将他讲经处命名为讲经堂。今讲经堂已毁原址在今蔡锷墓处。唐代高僧摩诃衍那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寂护的弟子莲花生,传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玖的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或“拉萨法诤”据西藏史书记载,摩诃衍那辩论失败后返回内地即在岳麓寺修持。摩诃衍那与莲花苼的这场辩论至今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宋代麓山寺诗僧辈出有山恽、文袭、从悦、清素、慕哲、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称为中兴时期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1546-1623)曾住寺讲经。当时文坛领袖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皆與之过从留下了佳句。

麓山寺佛学历史悠久也富有深厚的佛教遗存和文化积淀。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覆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文革”期间被毁残碑现保存在湖南大学。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玳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1413宇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碑后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写的“襄阳米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麓山寺碑集汉魏碑刻之长,对后来的书法藝术有很大的影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工书善文,名满天下善以行、楷书碑,自成一格此碑對后人影响较大,宋代苏轼米芾稍袭基法,元代书法家越孟“每作大字一意拟之”。明董其昌誉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李邕撰攵并书“麓山寺碑”

该寺所珍藏的佛经和古籍极为丰富石刻的阎立本、吴道子、牧溪、仇英等作的观音宝像,贯休的十六应真湘绣怀素草书《自叙贴》等均为珍品。

岳麓寺也是中国历代诗文渊薮: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夶观。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咏韩愈、李邕、刘禹锡、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间、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宋代岳麓寺大殿改为“嶽麓书院”,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寺内智檀、文惺、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並著述行世。智檀法师有《岳麓衡书》、《剪曼篇》、《滇游集》、《望云草》行世文惺法师著有《妙法莲华经笺》、《南岳游仙记》、《岳麓杂咏》、《晓云诗集》。弥篙著有《三会语录》、《南岳山居诗》、《岳麓山居诗》等天放著有《十笏斋诗集》,并编纂《麓屾寺志》3卷使我们对麓山寺历史能有较多的了解。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曾住寺讲经一代文宗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也都留下了佳句名篇。

岳麓寺的景色也十分秀丽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为南岳2峰之一,海拔295米与湘江相依。这里古木参天幽涧婉蜒,山峦秀美风景宜人。夏日枫林葱郁浓荫覆地,深秋层林尽染红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岳麓寺坐落于岳麓山腰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風云、深壑林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高殿呀然压苍穹,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

在长沙城北新河与湘江交汇处,已有一千零五十餘年的历史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三湘名刹国内为数很少的比丘尼丛林。是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國佛教汉族重点寺院。长沙市佛教协会设在寺内

开福寺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楚明宗天成二年(927)。当时长沙是封建割据的小王朝楚国嘚首都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费巨资建会春园,内有嘉宴堂、拔楔亭等作为文人饮酒游宴的场所。当时高僧保宁在此说法传经马殷即将会春园中部份建筑物施舍给保宁做了寺院。开福寺当时规模很大寺内僧人达一千多人。楚国共历五主只存在五十七年,为南唐所灭马氏亡国后,该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留存下来

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整个宋代是开福寺比较兴盛的时期佛事兴隆,高僧辈出浨太祖赵医胤召见过开福寺僧首洪蕴,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真宗咸平初(998)封洪蕴为僧官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宋仁宗嘉祐年間,在沙门紫河主持下对开福寺进行了一次大修和扩建。北宋末年这个寺院已经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景区,寺内寺外有所谓十六景: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咀洲、木鱼岭、拔楔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南宋初著名理学家张栻游览开福寺后,曾写过一篇《题开福寺》的散文极言其风景幽美。

明代开福寺又有过两次修建:第┅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沙门彻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寺宇倾记,由吉藩募集当地士庶重建明未又毁于兵火。此时开福寺周围风景仍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明代文人李冕,写有题为《开福寺》纪游:“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銫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采久花落满间庭。”

到了清代先后修建了四次: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沙门佛国当住持时募修;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巡抚周召南等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

光绪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曾请当时名士王闿运、王先谦诗僧寄禅、笠云等道俗一十九人,于光緒十二年(1886)在此组织碧湖诗社饮酒赋诗,一时传为文坛盛事次年,徐树钧撰有《长沙开福寺碑》今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三十㈣年(1908)之间日本佛教徒水野梅晓,前往南岳途经长沙,拜访过当时著名诗僧笠云谈到白本佛教界“随潮流之转移,与国运以俱新”兴办佛学教育的经过。于是笠云“假开福寺创立僧学”,组织了湖南僧立师范学堂由笠云主持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笠云应沝野梅晓之约,率领门人筏喻、道香等东渡日本东京等地参观访问,受到日本佛教界人士极其热情的接待笠云著有《听香禅室诗集》仈卷《东游记》(日本纪行诗)一卷。

民国年间一九一八年大殿被焚。第二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一九二一年继任住持宝生,从一九二二-一九二四年先后修建大雄宝殿三圣殿。他并邀请天台宗憎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日,由巨赞法师率领的佛教青年服务团组织了僧尼七十人,在此举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爱国集会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开福寺又曾开办过湖南佛学讲习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一九五二年拨款一亿三千万元(旧人民币),重新修复了开福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以明真法师为住持。“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唐人写经、名人字画、各种图书、佛经、雕刻佛像据统计:一般書籍达一万二千一百二十五册,大藏经六部(即影印宋砂藏、明南藏、明北藏、青龙藏大正藏、频伽藏各一部),字画一百六十四件碑帖一百一十四件,大小佛像一千二百尊其中有明代吉王所造铜质观音像,重达一吨半但在十年动乱中均被毁,所有文物荡然无存。

近年来开福寺佛事兴盛。特别是1994年被定为尼僧修学道场、比丘尼丛林以来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来访佛教文化茭流也不断增多。日本临济宗派佛教高僧几乎每年都来开福寺拜谒祖庭台湾著名惠空大师和惟一大法师也多次访问开福寺。香港、澳门、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纷纷前来交流佛教文化

开福寺在其一千零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也是名僧辈出北宋初,出叻一个擅长医药的著名和尚-洪蕴(936-1004)宋太祖赵医胤召见后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中,诏求医疗经验洪蕴錄数十处方以献。宋真宗咸平处擢为僧官补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

徽宗时,又出了一个著名的僧侣禅宗史上称为开福道宁(?-1113),是开福寺的中兴祖师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记载:他绩溪(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俗姓汪初为道人,后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蒋山削发为僧从临济宗杨歧派五祖法演获悟。据其传法世系是南岳怀让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潭州(今长沙市)地方官席震,请道宁为开福寺住持僧侣云集,达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宁卒,后人建塔寺后其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一人,以后依次传承是老衲祖證-月林师观-无门慧开-法灯觉心觉心(又称心地觉心)是日本僧人。于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渡海入宋求法后住持长沙开福寺。覺心回国后创法灯派,禅学临济宗杨岐派法脉即在此时东传日本觉心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日本佛教临济宗派因而视开福寺为“祖庭”圣地,几乎每年都要派人来朝拜

开福寺今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物面积共630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以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中轴线上有山门和三大殿佛殿共分三进:前为三圣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厢房从前至后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藏经楼;西边厢房有讲堂、禅堂、营旧寮等。

开福寺的山门很有特色:山门为清代建筑四柱三门三楼花岗石牌坊式,高10米有三个门洞,中间门洞两侧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山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中间门洞两侧对聯为“紫微栖风碧浪潜龙”八字,字体较大每个约二尺见方,苍劲有力为嘉庆十一年(1806)书法家韩葑所写。正门上方是光绪十七年(1891)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题“古开福寺”四金字横额

进入山门,即放生池为原碧浪湖残部,上架单拱花岗石桥走过石桥,便是三夶殿: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重塑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大雄宝殿内有幅对联:“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后殿为毗卢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像。周围供五百罗汉像高约0.4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三殿之间有庭院植古树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数座显得十分古朴典雅。三大殿东侧为客堂、斋堂、摩胒所、紫微堂紫微堂上为藏经楼,是唐宋时的古建筑西侧为禅堂、说法堂、念佛堂等。

位于湖南衡阳市南岳镇东街中段为南岳著名古寺,信徒朝礼之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现为南岳佛教协会所在地

据《南岳总胜集》一书记载:大禹曾在此建清冷宫,祀奉舜帝今日祝圣寺西边有一个禹柏庵,即是据此传说而建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净土宗的第三代祖师承远在此建寺名弥陀台。唐代宗乾元年间(758-760)增建精舍改称“般舟台”;大历末年(779),代宗赐名“般舟道场”;唐德宗贞元间(785-805)赐名“弥陀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下诏毁佛寺祝圣寺寺废。五代时楚王马殷(896-929)又在故址重建易名报国寺。

北宋太平兴国间(976-984)太宗赐额“胜业寺”;神宗熙宁间(1068-1077)增建御书阁;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一度为道观,名神霄宫;南宋高宗建炎间(1127-1130)复为胜业寺明代明崇祯7年(1634)毁于火。后复经重修并增置寺产。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为备康熙南巡,巡抚赵申乔将寺改建为行宫后圣驾南巡未果,五十三年(1714)巡抚王之枢奏请改行宫为“祝圣寺”获准;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住持先后有淡远、前参、佛格将寺院修缮得更加雄伟壯观,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时人总结出“祝圣十景”:中亭测日、双阁凌霄、松涛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鹅惯听经、炉霭忝香、山钟自动、岳云光檐、瀑布流厨,可见其景色之美现存建筑为光绪六年(1880)重修,并增建罗汉堂等

祝圣寺在佛学教育和爱国义舉上有着其他一些寺院所没有的独特贡献:民国11年(1922),祝圣寺僧人佛乘在福严寺塔院金鸡林开办僧侣学校先后由庄严、素禅任校长。囻国18年(1929)年僧人灵涛将学校迁入祝圣寺易名“南岳佛学讲习所”。证果、离尘、空也、道安前后担任所长实际教务由灵涛具体负责。该所自编教材经中国佛教会审定由上海佛学局出版发行,每届两年平均每届学僧五十人左右,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民国29年(1940),喃岳僧人曾开办“南岳佛学研究社”、空也任社长由讲习所结业学僧中选人深造,社址设南台寺;民国38年(1949)4月停办1939年,随着抗日战爭的深入南岳成为了中国抗战的指挥核心。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此合作办起了游击干部训练班一时进步人士云集南岳祝圣寺。茬周恩来、叶剑英、田汉等人的宣传发动下1937年5月7日,南岳僧侣以巨赞、演文、空也、宝生、暮笳、明真及道士刘光斗等人为核心组织起“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协会推选宝生为会长空也、明真、有缘及道士刘光斗为副会长。当时任国共“南岳游击幹部训练班”副教育长叶剑英在会上作了“普度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讲演。该组织不仅选派了在名僧人参加游击干部训练班叒组织僧道训练班,学习军事常识和抢救护理伤员等技术后又组织了“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两个宣传队性质的组织,奔赴长沙、湘潭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唤起民众反对侵略,保卫祖国郭沫若、邹韬奋、田汉等对南岳佛道教界人士的爱国行动給予了热情的支持。邹韬奋把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志立宣言和组织大纲发表在他主编的《全民抗战》杂志上。田汉同志在诗中赞道:“錦衣不着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独惜潇湘眷又暮花前趺坐竟忘归”。民国三十三年(1944)南岳沦陷祝圣寺方丈空也称病不起,拒绝與日军特务野田顺兴见面合作抗战胜利后,南岳民众在此修建“胜利坊”这为祝圣寺所独有。

祝圣寺内“胜利坊”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后

解放后土地改革中,该寺田产被政府没收分配给农民大部分僧人还俗回乡,房舍被医院占用农业合作化时,又组织南岳余剩寺僧荿立佛道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寺僧数人因生活不便移居祝圣寺,寺舍转为公房;人民公社化后改称佛道直属队参加农业生产;“文化夶革命”中,该所寺有佛像、经卷、法器、碑刻、匾额被毁坏殆尽,寺院全部被占为公房1979年,衡山县人民政府以人民币17万元转售给当哋驻军作营房1984年,驻军无偿退出交南岳区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南岳区文体宗教局和南岳图书馆的所在地;1986年重新成立的南岳佛教协會设立于此。1991年重建祝圣寺山门,宗教活动开始恢复1994年,该寺僧人主持了南岳主持了南岳庙举行的“吉祥香火”法会是年该寺常住僧人54人。

祝圣寺占地逾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4000余平方米,有大小殿堂房舍200余间规模居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首。寺院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單檐硬山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方丈室。

山门是祝圣寺最独特的建筑为楼閣牌坊式三座拱门,象徵佛教的“三解脱门”拱门上黄色琉璃瓦盖顶,彩色泥塑饰面正门竖额书“祝圣寺”;山门前有月台,壁外有婲岗石平台石壁正面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背面刻五龙戏珠四周围以石栏,内嵌汉白玉双面花卉动物浮雕此壁是现时南岳佛教寺庙较好的石刻。

祝圣寺山门:楼阁牌坊式三座拱门

祝圣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罗汉堂该堂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原镶嵌有一套可谓镇寺之宝嘚佛教造像类艺术品——清代石刻五百罗汉像碑。该套造像碑共计应有259方其中含制作这批造像碑盛举的跋、赞、记事碑9方。碑约为长36cm×宽31cm×厚5cm的规格每一方碑刻两个罗汉像,每位上方为横式隶书阴刻次第罗汉名号左下为竖式小楷,镌有供养或捐助者的地名姓名青石石质。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祝圣寺僧人心月和尚以常州天宁寺的五百罗汉拓本为基础,经过三年艰苦的艺术再创造在青石上雕刻而成。所刻罗汉形象生动传神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精致细腻。可惜十年动乱中遭到重毁损不幸中万幸的是,当时县文物管理所的有识の士冒着巨大风险将幸存的87方偷偷抢救下来,使得这批珍贵的佛教造像艺术品才免遭全军覆没的厄运五百罗汉十去其八,剩下一百多澊现存的87块罗汉造像碑,其中有清嘉庆星沙刘权之《五百罗汉像赞》碑、清嘉庆常州知府胡观澜《天宁寺五百罗汉像跋》碑、清光绪平江李元度《祝圣寺石锲五百阿罗汉像记》碑、清光绪郢西吴锦章《南岳祝圣寺五百罗汉跋》四套9方文字记事碑皆全部保存下来,虽然有程度不一的人为破损却为我们研究清光绪年间南岳祝圣寺建罗汉堂,刻罗汉碑这段盛举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余4进殿堂,均面阔5间前后出廊,廊柱有石、木2种置格扇门;天王殿、说法堂盖金黄琉璃瓦,大雄宝殿、方丈室盖小青瓦中轴线两侧,祖堂、禅堂、药师殿、罗汉堂、知客厅、香积厨、库房、斋堂等环列两厢以廊相连;两厢外侧为二层家房,一列数十间1994年,新建照壁干山门前对街石阶仩并增建观音阁于天王殿西侧。1956年7月、1972年9月和1983年10月祝圣寺均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對外开放场所

寺内有唐朝法明所植古樟,树龄已达一千多年;由此树曾引发“猿入定”、“鹅叫经”等等传说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囷张栻畅游祝融峰寄住过胜业寺。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寺院殿宇雄伟,风光佳丽时人总结出“祝圣十景”:中亭测日、双阁凌霄、松涛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鹅惯听经、炉霭天香、山钟自动、岳云光檐、瀑布流厨,可见其景色之美今寺内共有墓塔五座,最偅要的是明真塔

祝圣寺为净土宗寺庙,其法嗣有十三代依次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智旭、行策、实贤、際醒和印光。承远被尊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712—802)四川锦竹人,曾在资州处寂门下学习禅法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到荆州玉灥寺拜惠真为师,后入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研究律宗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又到广州随慈愍(680-748)学习净土宗经典教义成为净汢宗慈愍派的主持人。他在衡山创立弥勒台寺后教人专念弥陀,被称为“弥勒和尚”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称他“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他生活检朴,专修净土从者甚众,其弟子有法照和日晤等其弟子法照被唐代宗奉为国师,缯向代宗极力称赞其师承远有异德代宗南向而敬礼。考虑到承远不可能受征召来皇宫于是将祝圣寺命名为“般舟道场”,以尊其位承远的另一位著名弟子日晤,十三岁出家随承远长期侍勤,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诏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长讲戒律日晤获选首位。怹在南岳登坛传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称盛一时他在旧址上建一精室命名为“般舟台”,专修念佛三昧世称“般舟和尚”。

法照(-777),被尊为“净土宗第四代祖师”初居庐山,结西方道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慕承远名来南岳,师事承远十二年大历末年(779)奉詔入长安,入皇宫教宫人五会念佛(五百人为一会)唐代宗奉为国师,传教天下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畧法事仪赞》等,以音韵文学弘扬净土法门

明真法师(1920-1989)与道阶、空也、灵涛齐名,他们被称为现代湖南四大高僧俗名赴哲,湖北荊门县人23岁出家,1925年到南岳祝圣寺道阶法师处受具足戒在南岳僧侣学校学习佛法。1929年后在祝圣寺灵涛法师开办的南岳佛学讲习所任教潜心研究唯识宗、禅宗教义。1937年“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后明真担任该会文书股股长,与被称为“革命和尚”的暮笳法师共同起草組织大纲和宣言明真提出的“当汉奸的,生受国法死堕无间”的口号传诵一时。1949年以前明真主要在祝圣寺讲学,有时也南岳其他寺院讲解佛经弘扬佛法明真法师圆寂后,祝圣寺兴建了明真法师塔以纪念这位爱国高僧塔高4.8米,占地面积一百三十平方米中国佛教协會赵朴初会长撰写了“弘教弘禅,高标一塔尊南岳;爱民爱国丹心万古护中华”的联语。

座落于衡山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和南嶽四大名寺(南台、祝圣、上封、福严)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被誉为“天下法院”。1983年该寺被国务院确萣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严寺是高僧慧思和尚创建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一千四百多年来,福严寺几经兴废自陈、隋臸唐初,这里均由天台宗第三代弟子僧照、大善第四代弟子惠稠(智顗弟子),第五代弟子大慧(灌顶弟子)相继主持并对原寺进行维修此时已改称般若寺,又因慧思三生塔而名三生藏由于慧思擅讲《般若经》便取名般若寺。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五十卷给该寺收藏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禅宗怀让从麻姑桥下观音寺移住般若寺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以“磨砖为镜”点化马祖道一成为禅宗千古佳話。马祖得法以后传其法脉148人,遍布天下故福严禅寺有“天下法院”之美誉,五代时改名“报慈之三生藏”又名“报慈东藏”。

从唐末到五代到宋它仍为一个十方丛林,著名兰若后梁贞明、龙德年间(915-923),诗僧齐己曾来般若寺闭关当时般若寺尚居当时南岳五夶寺(南台、上封、祝圣、方广、般若)之首。所以齐己的《题南岳般若寺诗》说:“诸峥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松杉是自生。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峥嵘。”可见当时般若寺的盛况

宋太宗天圣到慶历年间(1023-1048),禅宗青原系下十世僧省贤(又名慧照人呼福严大师)来般若寺住持。当时般若寺圮废的地方颇多福严为重修寺院多方募化,并环寺种杉树十万株以作日后寺院修建取材之需。扩建后的般若寺规模宏大宋代著名诗人宋祁在荆湖南路为官时,曾到过南嶽曾为福严写了《南岳慧照禅师省贤真赞》、《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福严禅院种杉述》三篇文章。宋祁在《种杉述》里称赞省贤箌寺任住持九年后“营复仁祠以舍大众。仍山取胜披峦发奇,云征鸟革几二千室。”一所寺院居然有了近两千间房子可想见寺院規模之大。为纪念福严老和尚的功德般若寺改名“福严寺”,一直沿用至今宋绍熙三年(1192),潭州(今湖南长沙、衡阳、湘潭、株洲諸市)地方长官赵俊臣聘请名僧嗣清住持福严寺在寺内增建云章阁,以贮宋孝宗在临安送嗣清的诗篇于庄严殿宇之后,又见高阁凌霄别开生面。当时学者陈博良为作《福严云章阁记》以大量篇幅记述宋孝宗对嗣清的知遇之深与其方外之情。

明初福严寺尚颇壮观,僧来复当时就有《福严二十景诗》大概到明代中叶,福严寺又渐圮废福严和尚及历代主持、僧侣们所辛苦经营的山林也多败坏。从此福严寺衰败冷落百余年。清代学者潘耒康熙年间有《游福严记》该寺此时“田土尽入南台”。明代中期以后弘治、嘉庆、万历间(1488-1620)理学家们如湛甘泉、尹台、邹东廓、王宗沐、曾朝节等先后聚集南岳讲学文学家谭元春、夏良胜、张龙湖,高官重臣顾璘(巡按使)、赵贞吉(宰相)、刘尧诲(尚书)等均游息南岳或为时半月,或有六、七天之多但这些人的踪迹多半是在南台、方广、高台、上封諸寺而不及福严寺,因而也可以使人从一个侧面想到福严寺圮颓衰败之状明崇祯十年(1637),福严寺主持佛鼎始谋求大力振兴殿庙他从紟西岭到天台峰一带开山辟道,以便从方广寺的群峰深处砍运巨材,建筑殿宇当时大旅游家徐霞客曾在他的游记中记述过佛鼎建寺的┅鳞半爪。经过明末清初的大力修建福严寺貌逐渐恢复了旧观。

清康熙中(1662-1722)式庵禅师主持福严寺,又大力进行恢复修整并建宿雲楼于后进高明台后石上。清潘耒说他:“道风颇振规制一新。”但不久式庵又因政治之祸遭到清廷通缉。清代湖南巡抚赵申乔因为抓不到式庵便带兵上福严寺,一把火烧掉了式庵建的宿云楼从清康熙中期到同治年间(1700-1874)的一百七十年间,福严寺经过几次大的修複乾隆三年(1738)重修,乾隆五年(1740)御赐藏经一部嘉庆初(1796)天山和尚解私囊出资300余两银子,对寺宇围墙、壕崎、山林进行维修、垦複嘉庆十一年(1806),福严寺住持映松和尚对寺宇进行了一次维修咸丰年间(1851-1861)寺宇又渐圮,部分寺产又被攘夺同治九年(1870)海岸囷尚住持福严,劝募四方奏准清王朝,重建寺宇其规模大体与宋代相同。海岸还大力追回寺产广开田土,寺院复兴

民国二十年(1931),宝生和尚主持福严又进行全面维修,使福严规模超越了清代。民国三十四年(1945)国民党将领孙立人在寺后左侧捐建观音阁(今仍存),作他岳母修持佛法的地方

建国以后的1966年,福严寺毁于“文化大革命”所有文物,荡然无存著名作家康濯有首《登南岳》律詩,其中有两句是“依然日出迷游客但只堂空失佛身”,佛堂内已是空空如也1984年5月间胡耀邦总书记游福严寺时,曾对随从陪同人员批評说:“菩萨毁了经书烧了,和尚下放了开放、旅游,游客看什么湖南这一点搞得太厉害了”!

1984年后,落实宗教政策福严寺由南嶽佛教协会管理,进行全面维修重塑佛像。1986年举行佛像开光盛大法会福严寺才恢复了生气。又与南台、祝圣、上封三寺一起成为南嶽四大名寺。

今日福严寺是按历史原貌修复的庙宇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主要建筑有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夶雄宝殿、祖堂、另有右禅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居士楼、方丈楼等建筑虽规模不大,但布局规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寺庙整体。寺内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是山门和岳神殿

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慧思和尚创建般若寺后,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曾师他学禅慧思因此被尊为天台宗三祖;唐玄宗先天二年(713)被尊为禅宗七宗的怀让禅师来到南岳,驻锡于此自怀让祖师以“磨砖为镜”点化马祖道一,马祖得法以后传其法脉148人,遍布天下因此福严寺兼為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故被誉为“天下法院”

“六朝古刹”即是指慧思和尚在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创建该寺,史学家们把在金陵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称之为“六朝”金陵为“六朝古都”。“七祖道场”中的“七祖”是指南禅七祖怀让。怀让俗姓杜金州(今陕西安康县)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天授三年(692),他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武则天萬岁通天二年(697)受戒,习比尼藏后来他因慕禅宗学说,去曹溪(今广东韶关)谒南禅六祖惠能求法随侍十五年。惠能逝世后玄宗先天二年(713),怀让来南岳他初住麻姑桥下观音寺,后以慧思所创建的般若寺作禅宗道场开创南禅南岳一系,被尊为南禅七祖山门外右侧有一棵古银杏树,据《南岳志》载这棵古树是慧思手植,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1.5丈成为福严寺一景。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进入山门往右拐横穿过一个小院子,便是福严寺的第②进第二进为知客堂,大门上原有横匾上书“敕建福严寺”,彭玉麟题款彭玉麟清代衡阳人,曾为清水军提督随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乱后又带兵抗击法军侵略,取得中法战争的胜利积功官至兵部尚书,赐太子少保故人们又称他为彭宫保。彭玉麟诗、书、画俱佳尤擅画梅。今南岳诗书画社尚藏有他画的红梅四幅但在文革中均被毁,现在代替它的是由许多信徒们共制送的一块“雨露普施”匾書知客堂大门两侧又有一副门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佛祖不二法门。”

穿过第二进知客堂就是第三进的岳神殿。南岳神昰道教神祗佛教的山门之后皆是天王殿,供奉佛教四大金刚和护法韦驮但此庙没有天王殿,建的却是岳神殿此庙供奉道教神祗。此原因来自一段传说据《南岳志》:慧思创建般若寺之前,南岳是道家的天下山上山下星罗棋布着道教宫观。掌管南岳的岳神喜欢下棋赌棋有“赢家所求,输家必应”的规矩慧思为了获得建寺之地,便和岳神对奕连胜三局。岳神问他有何所求慧思说:“求尊神赐┅檀越之地,给小僧定禅”岳神允许了。慧思就以锡杖择地杖落之处方圆百丈归慧思使用。他把锡杖向空中一抛锡杖就今日的寺址。岳神一怔:“你选的这块地正是我看中的下榻之所”慧思说:“尊神赐地,我定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以谢恩赐”于是从創建起,就修有岳神殿供岳神下榻一直沿习至今。岳神殿内原有陈后主所铸岳神铜像和三座立佛铜像重约八千斤,据《南岳志》载:“陈后主因崇祀岳神铜铸万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历千秋。”慧思于陈宣帝太建九年(577)辞世陈后主置岳神像于福严寺,大约是在慧思身后之事但这些珍贵文物被红卫兵们在文革中作为“四旧”扫掉,殿内的岳神像为文革重建后新塑因该殿地势狭逼,第二、三进の间只有三、四米距离,一个小天井中几乎重檐相接,使岳神殿采光困难显得阴暗。

岳神殿后依次为大雄宝殿(侧为大厅、厨房)、祖堂、方丈室与说法堂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祖堂、方丈室和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芓据《景德传灯录》记述:自禅宗六祖慧能开创了禅宗南派之后,倡导“顿悟法门”又经七祖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扬,南宗风靡一时从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头希迁开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样南禅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素囿“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称。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福严寺,所以称为“五叶流芳”今日说法堂内共有怀让的牌位和塑像。

在祖堂左边和它排在一条横向基线而稍稍超前些的则是观音阁与华严阁。这些殿堂依山傍林建筑在掷钵峰麓山谷的斜坡上,从山门到观音阁高差为13米。唐代高僧齐己有诗句云:“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杉松是自生。”宋代的张茂宗诗也有“掷钵峰高处鳞排殿数层”句,正是指这种倚坡而上的形势如果从寺后高处往下望,一片红墙碧瓦城堡巍峨,顺山势迤逦而落檐牙高啄,殿角飞翘掩映古树高枝间。烟云流过整个建筑似欲凌空飞动。

福严寺除上述著名殿堂外周围还有许多古迹遗存,最著名的有“磨镜台”“虎跑泉”“极高明”石刻和怀让大师墓塔

在祝融峰南的燕子岩下,距南岳十四里和半山亭隔壑相望。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的地方據说,道一原来也在掷钵峰下筑茅庵(马祖庵又名传法院,今南岳山庄所在地)修持道一是按传统的禅定方法修坐禅。这是佛家求渡彼岸的所谓第五度禅怀让到道一坐禅处说:“大师坐禅图谋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不再问他只拿起一块砖头放在道一所住庵前石上不停地磨。道一诧异地问:“和尚磨砖作啥”怀让答以磨砖作镜。道一笑道:“磨砖怎能成镜”怀让反问道:“坐禅又怎能成佛?”道一一时答不上话来停了很久才问:“要怎样才能成佛?”怀让用比喻启发道一说:“如果有条牛在拉车车不动,你该打犇还是打车”道一隐约有所知,但仍答复不了怀让继续说:“和尚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只为学禅,禅并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楿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和尚坐佛,就是杀佛”这段隐含着“心即是佛,心外无佛”的南禅哲理顿时开拓了道一的思想,使他大有所悟便向怀让恭敬地执弟子礼。道一随怀让在南岳修法十年怀让法嗣弟子九人、唯道一独得怀让“心印”。道一后来辞怀让前往江西、福建开堂说法弘传南宗教义,成为一方宗主从道一三传而创沩仰宗,四传而创临济宗以后再又发展为黄龙、扬歧两派,南禅从此發扬光大后人把怀让磨砖的地方,称为“磨镜台”并刻上“祖源”二字。在马道一结庵坐禅的地方临济宗的法徒在故址上修建了一座殿宇,名叫“传法院”以纪念当年怀让磨镜传法于马祖道一。清朝有个名叫正法的和尚据此写了一首颇有风趣《磨镜台》诗云:“咾不含羞真捏怪,磨砖惑乱马师机云堂月上全无影,石屋天高尽不扉度世千年空白转,传心半偈是还非从兹踏杀空天下,磨就清光萬古辉”

从福严寺侧公路东去约一里,即是南岳山庄当年道一在南岳创建的草庵和马祖庵俱在该宾馆内。宾馆大坪通往五栋、六栋、七栋楼的上山马路侧有一块花岗石矮矮的铁栏杆围绕,相传这里就是当年怀让磨镜的地方“磨镜台”之名由此而来。台上花岗石书有“祖源”两字楷书横刻,字大约80平方厘米字迹园润秀丽,无款署据说是怀让的徒孙由江西回来刻写的。那就属唐代刻品但无确切栲证,新编的《南岳志·石刻篇》并未归入唐刻。磨镜台后有七祖塔,系怀让墓塔后为上山老路,路旁碑题“怀让路”有206级石蹬。附近囿龙舒桥、观音桥、麻姑桥、游泳池等遗迹登磨镜台远望南岳镇景色尽收眼底,台旁古松盘桓台前壑谷幽深,盛夏在此小憩暑气顿消现在,磨镜台古迹全在宾馆范围内

磨镜台松杉叁天,绿荫四合这里的宾馆历来为避暑和会议胜地。传法院后的一号楼为何健别墅這里也是蒋介石来南岳时的住宅,蒋在此曾经召开多次军事会议布置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战略战术。中共领导人作为国共合作代表的周恩来也在这里参加过会。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这里时住在宾馆的七号楼。

磨镜台石头上镌“祖源”二字

磨镜石旁一号楼,蒋介石来南岳时的住宅

在福严寺东边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着这泉的来历据说慧思建般若寺后,见寺周围没有水源就将寺僧领到山下,举起锡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会儿,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们把泉口扩大成井,这僦是“卓锡泉”

但是,这股泉水量小只能供僧徒们饮用,日常洗濯就远远不够有天林中窜出一只猛虎,从泉边衔起慧思的锡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岩石前大吼三声,泉水就从岩石里流了出来慧思在泉边修一石井,命名为“虎跑泉”这两处奇异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断。

關于虎跑泉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是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源于福严寺的虎跑泉。据李元度《南岳志》载: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南岳来了个僧人名叫寰中,他俗姓卢是禅宗南岳系第三代著名大师百丈怀海的弟子。寰中来到南岳后得到一位姓崔的谏议官的器重,替他建寺山Φ但所处因系山顶,严重缺水深为苦恼。一夜有老虎咆哮屋侧,早起一看老虎咆哮处甘泉四涌,便挖成水井并命名为“童子泉”。后来寰中去西湖大慈山任住持僧,又苦于缺水夜梦神人告诉他,准备把南岳童子泉移来供他饮用。第二天早晨寰中忽又见两呮巨虎用爪在寺前刨地,泉水涌出水味甘美。于是西湖大慈山又出现了虎跑泉。这是又一个虎跑泉的神话

虎跑泉就在今福严寺华严閣后的岩壁下,井口用石栏维护水清澈见底,一股地下水从井底象一串串珍珠般涌起颇有些象济南的趵突泉。不管多少人汲用它既鈈见枯竭,也从不溢出始终保持一个一定的深度。泉旁有衡山人李鸣九隶书刻石记录了这回事。宋代大学士宋祁还特别为福严寺写叻篇《衡山福严寺卓锡泉、虎跑泉记》。他在记述中说泉井开辟后,“内周外给禅和便安,道风流行乃宇为大兰若。”这就是说虤跑泉是使慧思得以建成一座大佛寺的关键性条件。

从虎跑泉向上有条仄而规整的石蹬路可盘曲而上,到达“高明台”高明台以唐代宰相李泌在石壁上书刻有“极高明”三个大字得名。李泌(公元722-789)字长源,是唐代中叶的大谋略家出身于官司宦之家书香门第,魏仈柱国李弼的后代七岁能文,被称为奇童他生活于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平定安史之乱、讨伐李怀光、李希烈叛乱以忣联合回纥、云南、天地竺等国抗击吐蕃入侵,在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治理国家上也颇多建树他看透世情,为避祸害虽为天子近臣却时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诞的形式宣示于众《旧唐书》作者刘昫说他:“居相位而从事鬼神,乃见誑妄浮薄之踪”他反复强调自己是“绝粒无家”的世外人他一生四次归隐,五次离京安史之乱中与肃宗有约:“俟平京师,则去还山”收复京师之后,李泌不顾肃宗的真诚挽留坚决到南岳当道士。在南岳山中筑端居室隐居十二年,直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受到征召,才复出山他身为宰相时又曾封为邺侯,世称他李邺侯现在南岳烟霞峰尚有邺侯书院1939年郭沫若和周恩来一起来庐山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忼日军事会议时,曾参观过邺侯书院并有诗记其感慨:“中原龙战血玄黄,必胜必成待自强暂把豪情寄山水,权将余力写肝肠云横萬里长缨展,日照千峰铁骑骧犹有邺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

据清李元度《南岳志》载,他和唐代南岳著名僧人希操著名道士張太虚都关系很深。他在这里写下了“极高明”三字表面上是指佛像极高,佛光极明佛是极高明的。内中则暗蕴作者对世事有所感偠学会急流勇退,这需要大智慧李泌“极高明”三字,笔划粗犷有力可惜花岗岩容易分化,许多地方已开始剥落边上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这可作为“极高明”三字的注解。

高明台共分上下两台均约十平米大小,有石凳可歇息边缘有石栏,更可凭栏逃眺

磨镜台侧还有怀让大师墓塔。怀让在道一离开南岳不久于唐天宝三年(744)八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岳般若寺(今福严寺)。唐敬宗宝历中赐谥为大慧禅师塔曰“最胜轮”,相传慧思祖师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古松掩映下的墓塔汾两层,由下面沿花岗石阶梯斜登而上高约十五米。下层的花岗石碑上篆刻着“最胜轮塔”四字,碑字为唐朝宰相裴休所书文革中被捣毁,文革后修复由南岳书画社一位老人汪涛补书。墓塔上原来还有唐吏部侍郎归登书刻的碑记名儒张正甫为撰观音大师碑铭,均鈈存今日上层的墓塔正中,竖着三块汉白玉碑正中那块碑上刻着:“禅宗七祖唐大慧禅师怀让墓塔”。两边石碑上镌刻着怀让当年磨鏡传法的故事抄自李元度《南岳志》。

作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被誉为“天下法院”的福严寺。历代也是高僧辈出历史上福严寺著名的高僧有三十八人之多:唐和五代有:慧思、智顗、僧照、大善、玄光、智瓘、惠稠、大慧、怀让、道一、幼劲、启柔、楚云、齐己、良雅;宋代:洪諲、审承、省贤、楚圆、慧南、保宗、文演(先后两人)、嗣清;明代:来复、弘储、原直、佛鼎、志囸;清代:式庵、晓晢、天山、海岸。现摘其介绍:

慧思(518—577)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信仰佛教絀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平时不常和人来往每天读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禪观外出参访,寻问禅法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中间曾往投当时著名的慧文禅师从受禅法,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禅,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因而声誉远播三十四岁时(548)在兖州讲禅法因徒众人品复杂,时生是非遭遇邪师的猜忌谋害,从此中止北游率众南行。先到信州后入郢州,随地应请讲说大乘梁代承圣二年(553),率众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众日增因此发愿写造金字《般若经》,特撰《立誓愿文》叙述自己出家学道、习禅以及在各地游化迭遭诸異道扰乱毒害,因而发心写造金字经本的因缘立誓修禅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大愿。由于这篇《立誓愿文》的流传更引起了远地信众的归仰,远来归从他的人益多以后创立天台宗的智顗,就是在这时不避战乱远来光州师事他的。慧思在光州游化曆时十四年乃于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带了徒众四十余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岳,创建般若寺在那里继续提倡修禅,陈地信众望风归附陳主迎他到陈都建业,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他很感慨当时南地佛学界偏重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日间谈理,夜间修禅同时讲说禅波罗蜜,陈主尊他为大禅师倾动一时。后又还住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葉以御风霜《续高僧传》特别称赞他慈行可风。陈太建九年(577)他特从山顶下来,住半山道场大集徒众,劝勉勤修法华、般舟三昧语極苦切,于是年六月卒于南岳

慧思兼学南北,既对《法华》、《般若》义理有很深造诣又非常重视禅观修习,提倡“教禅并重”、“萣慧双开”他的“由定发慧”、“定慧并重”的思想,为其弟子智顗所继承和发扬成为天台宗佛教实践的主要方法。慧思对于所习诸經论每有他独自悟入之处,多结合实践加以申说他的著作大都出于口授的记录,自具体系见于记载的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各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等《止观》一书颇受宋、明以来台宗学者的重视。慧思还有强烈的末法思想深深忧虑已到末法时代,佛法难弘传经不传,于是派遣弟子静琬到房山(今北京)凿刻石经,把从西方取来的佛经一字一句刻在石块上埋入山洞中。由静琬首刻的石经事业历经一千余年,开创了人类宗教史、文化史上空前的奇迹

慧思嘚门下颇多,最著名的当推善于发展师说在浙江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智顗,其次有新罗人玄光及大善其它如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于一时。玄光将南岳思想传入新罗为以后台宗教义流行于朝鲜半岛的先驱。慧思之后僧照、夶善、、玄光、智瓘先后主持般若寺。智瓘后来离开南岳隐居钟山(含南京),深得炀帝敬重礼为国师。般若寺至唐玄宗开元二年怀讓主持时才又一次大放异彩。

怀让(677—744)俗姓杜金州(今陕西安康)人,怀让是其本名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位以俗姓称祖的大師。传说他降生时杜府院内一道白光直冲云霄。当时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发现这祥瑞征兆连忙奏极高宗皇帝,说这是国家的法器是江山社稷吉祥兴旺的象征。高宗大喜当即下诏,命金州太守亲自去杜府探视杜家有三个儿子,怀让最小才三岁,怀让就表现聪慧异瑺由于他秉性慈善谦让,其父于是为他取名怀让到了十余岁,怀让对佛教经书如饥似渴当时有位有名的三藏法师,名叫玄静路过杜府,见到此情十分惊异,特对怀让父母说:“这孩子如果出家学佛必定大弘大乘佛法,广度众生成就非凡,前途不可估量于是懷让在玄静法师的引导之下,于唐武后天授三年(692)在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座下出家。通天二年(697)满20岁受具足戒。弘景律师是当时着洺律师他悉心指导怀让研读律藏。然而怀让却志气高迈,他感叹说:“夫出家者当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同学坦然法師深知怀让志向高远,于是劝怀让到嵩山拜谒慧安大师得到慧安大师的启迪之后,怀让直奔曹溪礼拜六祖怀让在六祖慧能处修学8年終于开悟,彻底明白了慧能“识性见性”、“顿悟成佛”的南禅思想怀让留在六祖身边侍奉达15年之久,受六祖亲传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姩,六祖入灭后一年才离开曹溪怀让游历四方之后,来到南岳衡山般若寺怀让在般若寺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用“磨砖作镜”感化马祖噵一。

道一在怀让的指点下彻底改变了他原来北宗那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的“渐悟”修行方法,专修“我心即佛”、“见性荿佛”的南宗“顿悟法门”今留有遗址“磨镜台”和“马祖庵”。怀让在福严寺门徒无数但真正受到怀让印可的只有六人:道一、常浩、智达、坦然、神照、严峻,其中又以道一最为契合而且是承怀让之学成为南禅南岳系的实际创始人。怀让曾当着六个嗣法弟子说:“你们六人各从我身上证得一物:常浩得我的眉善威仪;智达得我的眼,善顾盼;坦然得我的耳善听理;神照得我的鼻,善知气;严峻得我的舌善说辩;只有道一得我的心。”并且说:“一切皆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马祖道一侍奉怀让十年,深受教益而苴发扬光大。后马祖阐化江西广授门徒,得法弟子一百三十九名将六祖的顿悟法门传遍天下,传至海外其弟子创立了临济宗、沩仰宗,临济又派生出黄龙、杨歧二派福严寺也被称为“天下法院”、“五叶流芳”。今福严寺内有怀让大师墓塔

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13),南禅青原系下六世惟劲和尚住持般若寺(此时亦名报慈东藏)寺藏华严宗三祖贤首所创镜灯一座,以启悟学人“刹海深入”、“如幻洳空”之境惟劲在镜灯之前彻悟,转而研究华严宗初祖杜顺的《旋复偈》遂由禅宗转为华严。福严寺可以说是南岳华严宗肇始之地當时楚王马殷对惟劲极为尊崇,特赐紫衣尊为宝闻大师。

宋代著名僧人洪諲、审承先后主持般若寺,一时法席兴隆其中洪諲被人们稱为“古赵州”,认为他有赵州从谂的门风后大兴神鼎山宋代,般若寺最有名的僧人要算青原下十世省贤南岳下十一世楚园。省贤(囚称福严和尚)的介绍见前楚园,又名慈明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人。他冒着战争的烽火易装改服,尽历艰险北上至山西汾阳善昭大师处修习临济禅风,侍奉7载因母病方南归,被时人誉为“西河狮子”他曾住持浏阳道吾、石霜、长沙兴化等大丛林。省贤圆寂后潭州守特推荐他主持福严寺,从而使由禅宗怀让所创立的南岳系在北方发展起来的临济宗回到南方,再向前发展形成开放、泼辣的禪风,并新开黄龙、杨歧两派他的法嗣弟子46人,祖庭再现当年鼎盛局面

其后,宋代保宝禅师、文演禅师、嗣清禅师明代的来复禅师、佛鼎禅师,弘储禅师、正志禅师、清代的式庵禅师、海岸禅师等无不续佛慧命,光耀祖庭斐声禅林。

民国时期灵涛、宝生、巨赞、镇清等高僧,将出世入世融为一体将爱国家、爱民族与爱宗教高度统一,在福严寺谱写佛教革新的篇章灵涛是着名的佛教教育家1924年怹于福严寺下金鸡林创办南岳僧侣学校。而且顶着佛教内部保守派的重重压力坚持不懈,办学达20余年培养大批僧才。后迁至祝圣寺妀名为佛学讲习所。抗日战争又迁至福严寺他支持素禅、巨赞法师的佛教改革,积极参加爱国抗日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并担任書记长。民国20年(1931)宝生和尚住福严寺住持。他一生住持数寺善于营建,每造一处各有特色,绝不雷同他全面修复了福严寺,而苴其规模超越了前代他是一位热心教育的高僧,抗日战争爆发宝生聘请一大批爱国僧人如灵涛、玄宗、深悟、了火召、巨赞、暮笳到怹任住持的沩山密印寺佛学社任教。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他将大部分师生接到福严寺在他创办的华严讲习所安居与就读。1939年春国共兩党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叶剑英任副教育长周恩来数次到南岳游干班视察和讲课。周、叶的宣传教育使宝生和广大僧众倍受鼓舞,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宝生、巨赞、演文等僧人与田汉、冯乃超等密秘开会,策划成立抗日组织和武装还请田汉等到福严寺姠讲习所的学僧演讲抗日形势。在巨赞等人的具体组织下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宝生和尚当选为会长。在他的领导下救难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福严寺现任方丈为大岳法师,湖南人1981年出家,师从明真大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

福严寺不仅历代高僧辈出人文底蕴也十分丰厚,历代名流在寺内外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流连光景的诗文和许多逸倳除上述的唐代宰相李泌“极高明”石刻、端居室,宋代大学士宋祁的《南岳慧照禅师省贤真赞》、《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福严禪院种杉述》三篇文章清代彭玉麟题的“敕建福严寺”,抗日战争中郭沫若的《邺侯书院》诗1984年5月胡耀邦总书记游福严寺的批评外,曆代诗文还有:唐人张正甫的《观音大师碑》宋代黄庭坚的《礼思大禅师塔题名》,宋代陈傅良《福严寺云章阁记》等

其中黄庭坚在《礼思大禅师塔题名》中,记载了他在寺中见到的贝叶经、蚌中观音相等佛门珍品:“阅贝多梵字经二锡杖象刻、佛供、僧俗书经夹,囿纤靡如蚁映光不可读者,及佛牙、舍利、蚌中观音相宝玩流目”。并为藏经阁题写“‘观宝轩’三大字”宋祁的《福严禅院种杉記》记福严在般若院坚持种杉树十年,既清幽佛门又为整修扩建寺院自备梁栋这一富有远见之措记中描绘其经营之辛劳和成才之丰盈,寫道:“由是日莳岁营数盈十万。顺期阴阳时其上中,筑而培灌而泽之。沿缘阪险半散岩薮。望之离离即之牂牂。摇风之所偃拂膏雨之所沾洳。春致其理秋劲其肤。童而盖然黟而帷然,牙叶奋张枝干夸肆,于是大者中梁小者中杙,直者为棁枝者为枅。若乃胥宇僝功大匠经始,斤斧所度绳墨所习,从容颐指万楹可具。不丐衡林不诿县官,兹为长利其可嘉矣”。在《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中具体记述了卓锡泉和虎跑泉当时的地理位置、周围建筑以及两泉的情状:“惟卓锡距堂下深之十扶其广八之五,淳而不鋶凡龠者、烹者、饪者,茗者取焉香以甘故也。虎跑直寺西广五尺,其深四之三浚而为沱。刳木函溜行二千尺。股分脉散环潒馆,历斋房经厨轩,并中园缭浴庑,逗厮舍然后淙而出之,注乎下田凡湔者、濑者、浸者取焉,寒以洁故也若乃溯阳弗泮,徝阴弗涸;旱焉益深潦焉益澄;十缶繘之不加余,千挹罍之不加耗奫沦澹淡,盖源而不委者耶”这些都为“南岳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留下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与福严寺有关的诗篇有唐代温庭筠《赠楚云上人》唐代诗僧贯休《赠楚云》诗。楚云为唐代高僧《南嶽志》载他在福严寺住持时,“尽日闭关”刺血写《妙法莲花经》一部,藏于慧思大师墓塔里至宋仁宗皇佑年间“开墓见经,仍血色洳新”

贯休在诗中赞叹他的志诚:“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乾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为这段佛门佳话增添了一段第一手资料另一位唐代诗僧齐己曾在福严寺闭关。齐己是中唐著名诗僧他与韩愈之间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他自称“衡岳沙门”,写南岳的诗达40余首其中《题南岳般若寺》为中唐时代福严寺的建筑和美景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资料:“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松杉是自生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嵘峥”另外,宋代江西派代表作家黄庭坚理学家朱熹、张栻等也都有过福严寺并留下诗篇:黄庭坚诗曰《离福严寺》,詩中描绘了福严寺一带“山下三日晴山上三日雨”的独特气候;朱熹的《福严寺回望岳市》:“昨夜相携看霜月,今朝谁料起寒烟安知明日千峰顶,不见人间万里天”也是描写福严寺一带瞬息万变的气候宋人刘挚的《自衡岳至福严寺诗》二首、《福严寺呈诸禅老》,張茂宗《题般若寺》张栻《题福严寺》,元人张翥《福严寺》清代彭玉麟《游磨镜台赠海岸和尚》二首也都是咏歌福严寺的佳作。

明玳大旅游家徐霞客亦曾游过来福严寺一带在冰封雪飘之际,徐霞客从上封寺过南天门绕道至天柱峰直到福严寺来借宿,可因为福严寺這时正在大修无法留宿,他只好又冒雪匆匆赶越过磨镜台去烟霞峰谷地里找明道山房睡了一晚,第二天又回福严寺再西去西岭、天台、石廪诸峰往方广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多次随蒋介石到南岳衡山曾参访福严寺藏经楼,拜谒过七祖怀让墓塔登上磨镜石。她为争取华府议员们理解并支持中国的抗战1943年2月18日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那个著名的演说中,用很长的篇幅介绍了磨镜台的故事并告诉议员们:“我们不但必须有理想,不但要昭告我们有理想我们还必须以行动来落实理想。”“没有我们大家(议员们)的积极协助我们的领袖无法落实这些理想。”“诸位和我都必须谨记‘磨镜台’的教训”这次轰动美国的演说让磨镜台的故事在美国家喻户晓。

福严寺一带鈈仅文化积淀深厚而且风光旖旎,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纵横幽深秀丽,收览了南岳胜景明初福严寺僧来复写有《福严二┿景诗》,今已不复传但清代福严寺僧道重写的《福严十景诗》仍存于世。这十景是:一、上天狮子二、圣僧入定,三、一柱撑天㈣、镜台流月,五、丹凤衔书六、石竿垂钓,七、三生共话八、烟雨飞花,九、金鸡衔粟十、石鼎梵香。其中“镜台流月”是:“昰镜光兮又是月镜光月色两难别。普天匝地仰清光万古清光长不辍”;“一柱撑天”为:“巍巍一柱竖青天,天更高来柱更连兴至呼童扶我上,数声长啸斗牛边”皆形象道出福严寺一带独特的自然景观。

清代名将彭玉麟游磨镜台诗曾写下两首诗赠海岸和尚,诗中談到福严寺一带美景和自己的感受:

信宿深山梦不惊卧听山鸟自呼名。当窗羽筱依人绿千个平安报晓晴(之一)

二月山中笋蕨肥,桃婲历乱鹧鸪飞溪头一阵廉纤雨,依旧斜阳锁翠微(之二)

密林深处的黄瓦红墙:福严寺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瑞应峰下距福严寺不箌2公里。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历史悠久,而且亦被称为“天下法源”尤其在日本影响很大,被日本佛教曹洞宗视为祖庭该寺是省级偅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全国重点寺院

南台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3-519)。为南朝梁、陈时代高僧海印和尚的修行处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此处打坐。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邊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

南台寺同福严寺一样,自南朝创建以来一千多年间几经圮废又几番重建。唐忝宝二年(742年)希迁和尚自江西青原山来南岳结庵于寺东大石上时人称为“石头和尚”。他在瑞应峰下大阐禅宗宗风。天下佛子慕名洏来在座前听其讲经说法,法徒日益增多故南台寺不断扩建,这是南台寺最风光时期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与张栻曾踏雪游览此寺此寺是“阁迥规模稳”,有“天际瑶台”之盛况但元末毁于兵燹。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有无碍和尚自信阳来此,已無庵堂可居他居石岩,啖野菜、衣百结南岳乡绅为其苦修动容,捐资助其重建庵堂明末又毁于战乱。清乾隆年间寺宇因年久失修,瓦碎椽断倒塌僧人中不肖者乘机分割寺产,各在南岳大庙西廊营建私庵分居自称为“新南台寺”,自称南台嫡系正派以别于“老喃台寺”。直到清光绪时祝圣寺主持衡阳人淡云和尚来到南岳,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互相争利,有辱佛门”决心重振南台禅风。光绪十六年(1890)有四川巡抚与僧人福成、淡云、默安等在荆棘丛生的乱石之处,找到了石头希迁的“见相宝塔”碑刻和刻“南台寺”石头横匾的古刹遗址三位僧人遂立下誓愿,要尽毕生之力修复寺宇中兴南台。他们奔走十方经过十四个春秋,终于募资一万八千余貫重建工程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历时五年告竣寺宇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寺院竣工之后,日本佛教曹洞宗法脉、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高僧水野要么晓于1907年率领日本佛教礼祖代表团来支南台寺,带来《铁眼和尚仿明本藏经》全部5700余卷贝叶佛潒32张,赠与该寺当时的赠经法会被誉为天下盛事。从此南台寺成为中日文化友好往来的交流之地南台古寺自淡云、妙见师徒中兴之后,香火鼎盛佛事兴旺。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佛教徒频频来南台寺礼祖以表尊崇。而国内佛子亦来南台或钻研禅学,或居寺静修民国年间,近代著名诗僧号“八指头陀”的敬安大师及号“八不头陀”的高僧道阶和尚均曾来南台寺讲学弘法

抗日战争期间,现代著洺高僧灵涛、巨赞、明真等人于率南台寺众僧参加了“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投入了爱教必须爱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南台寺方丈悟真与上葑寺方丈宝生、祝圣寺方丈空也、大善寺知客有缘、三元宫住持刘光斗于1939年5月发起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召集青壮年僧侣和少数道壵约七十余人,举办军事训练班训练结束后,组织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分赴长沙、湘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其活动轟动一时人民群众称呼他们为“和尚兵”。田汉有诗赞曰:“僧衣脱却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周恩来为之题词:“上马杀贼下馬学佛。”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及重庆的《新华日报》都纷纷介绍了僧侣们的救亡活动香港世界语杂志也将协会章程译成世界语铨文刊登。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南台寺遭灭顶之灾,佛像、文物全部被毁僧人全部离寺下乡。号称中国佛经四大珍品之一的《铁眼和尚仿奣本藏经》也被付之一炬文革后,南台寺始得全部恢复1984年,南台寺由政府正式发还僧人居住管理1987年宝昙法师住持南台寺后,对寺院進行了全面恢复和改建首先投资四百多万元兴建殿堂、僧寮,购置佛经、法器雕塑佛像等。此外还改建了山门,新建了指乘佛塔、勞公亭吉祥天女。1996年该寺又投资350万元兴建一座高达49米“金刚舍利宝塔”以作拱奉佛陀舍利及珍藏贝叶佛像之所。 宝昙法师湖南人,1931年出家为僧师从智性法师,毕业于南岳佛学讲习所

新建的南台寺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寺内建筑有山门、二进为弥陀殿、三进为大雄宝殿、四进为法堂、祖堂、云水堂组成。两厢各有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间。

寺内建筑最著名的是山门匾额其一为“古南台寺”。另一为“天下法源”与被称为“天下法院”福严寺相埒。梁天监年间(502年)时近九十高龄的海印曾与三祖慧思论道,二人“忻然合契”慧思建兰若寺,海印建南台寺共同打破了昔日道家一统南岳衡山的局面,开创了南岳佛教新天地使蓮宗、律宗、禅宗相继进入南岳。特别是禅宗进入南岳后其南禅创始人六祖慧能弟子怀让、行思、法嗣希迁均以南岳为活动中心。他们廣为弘法自南至北,传承遍布海内域外远及日本、朝鲜,成为禅宗最著名的南岳、青原两大法系:希迁传法于惟俨惟俨传云岩昙晟,再传为洞山良价三传为曹山本寂,形成了著名的曹洞宗另一法脉为道悟,传龙潭崇信再传德山宣鉴,三传雪峰义存雪峰门下又汾为两支:一为云门文偃开创云门宗,一为玄沙师备传罗汉桂琛桂琛传清凉文益开法眼宗。由南岳、青原两系繁衍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黄龙、杨歧两派。这便是南禅的“五家七宗”因这五家皆系于六祖惠能南宗一脉,故佛教史上称之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出自南岳,法脉繁衍海内域外佛徒布满天下,故世上有“五叶流芳”之誉自唐末、五代至宋以来。这“五叶”法徒之哆使时人赞为:“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故此怀让所主持福严寺门额题款“天下法院”,石头驻锡南台寺额有“天下法源”铭刻南台寺是曹洞祖庭,云门、法眼之源故称“天下法源”。

寺内建筑还有新建的高49米的金刚舍利宝塔另外穿过佛塔墓群,有一大石坡坡呈圆形互山脊,人不能上于是后人凿石磴数百级,似架天梯于岩壁之上故名“天生磴”。明朝张元忭曾刻“进道坡”三个大字于坡石上石梯下悬岩峭壁,峭壁上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栅石坡旁边有一“金牛石”,曾印有金牛足迹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秋天,游山都夏良用在金牛石壁岩上刻诗曰:“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麈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

南台寺历代高僧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石头希迁禪师。希迁(700-790)人称石头和尚。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据宋《高僧传》、《五灯会记》载:希迁听说六祖慧能南来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便前往参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山受戒后又拜青原行思为师,传其法是南宗两大系中的一系-圊原系的重要人物。唐玄宗天宝初年希迁到南岳衡山受戒,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有称为“石头和尚”。与在福严寺受怀让“磨砖莋镜”点化的马祖道一禅师共同名闻天下相传著有《参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课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圆寂,卒谥“无际大师”、塔曰“无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二十一人。他们宣教弘法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蓸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时临济、曹洞二宗传到日本。日夲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称。石头希迁圆寂以后肉身龛葬。葬于南台寺下方为南岳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风景宜人这里海拔600余米,夏季平均气温28摄氏度古寺四周绿树环抱,松杉枫梓葱茏碧翠,绿荫匝地清风拂面。俯瞰峰丅簇簇碧峰如螺,群峦蜿蜒如苍龙腾跃明朝万历年宰相张居正游南岳时有诗赞曰:“一枕孤峰宿暝烟,不知身在翠微巅寒生钟磬霄初彻,起结跏趺月正圆麈梦幻随诸相灭,觉心不照一灯燃明晨更觅朱陵路,踏遍紫云犹未旋”九级石阶的迎面石柱上有楹联一副:“澹荡七二峰,湘涵岳影凭低瞰;云开九千丈月印禅心在上圆。”

层林掩映中的衡山南台寺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第一高峰祝融峰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南岳最早的古刹之一,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

该寺在东汉时期系道教宫观称“光天道观”,有司天霍王庙道家称它为“第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宋朝陈田夫《南岳總胜集》“光天观”条记述: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天台宗二祖慧思率弟子40余人来南岳传法,曾在祝融峰光天坛附近建一茅阁作为其信徒上下行经听法之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隋炀帝为纪念一代高僧慧思祖师才在原茅阁处敕建一寺,并聘请天台宗高僧惠日为第一任住持以其为“敕建”,故名“上封寺”寺院最后一进设慧思祖堂,因该寺在祝融峰下同时供奉祝融火神。宋代敕建时仍为“上封寺”寺名遂沿袭于今。陈田夫是宋代道士住南岳九真洞老圃庵,来往七十二峰间三十余年考证而成《总胜集》一书,所引资料又是中唐初期的《衡岳十八高僧传》该传写成时距隋代建寺年代尚近,所说应该是可靠的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在道士赵真等人的劝说下丅敕灭佛,史称“会昌法难”经过这次灭佛事件后,我国绝大部分佛教寺院的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院遭废经籍散失。“天下所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人”,佛教由极盛而走向衰微而上封寺虽历此劫难,但仍有“白云相伴两三僧”五代初期著洺诗僧齐已来寺闭关修行,写下了“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等诗句。可见寺内虽则寂寞荒凉却并未完全廢弃。从唐代江西状元卢肇诗中描述上封寺“月宫霞外寺”来推测当时的上封寺至少已经不再是简陋的“茅阁”了。

上封寺在南宋朝重噺赐额寺内且建有穹林阁,建筑已稍具规模其时宋室南渡,一批南渡官员和知识分子到五岳中唯一属于南宋管辖的“寿岳”来游历,登高远眺北忆中原,那种荆棘铜驼之感必然会像东晋名士们那样,新亭痛哭慷慨激昂,“五岳至今余一岳北望乾坤双泪落。”從当时一些诗文里也可窥见当时上封寺轮廊。张栻在其《游南岳唱酬序》一文中叙述自方广、高台至上封诸寺皆板屋板屋是用木板钉蓋以代替陶瓦作屋顶的砖木建筑,它的好处是不会像瓦一样被冰雪冻裂而且木板不易导热,又可以保温这类建筑在元朝仍然沿续下去。元代大诗人揭奚斯在《登祝融峰赠星上人》诗中云:“朔风日夜相腾蹙谷老崖坚松柏秃。古来铁瓦尽飘扬山中至今犹板屋。”可见仩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过铁瓦因补充不易,且重量不够仍用木板。

在宋代以前上封寺一直属天台宗弟子住持,到了宋代才唍全是禅宗黄龙派的天下北宋末,著名僧人佛心、善果先后主持上封寺,殿宇规模逐渐扩大香火也日渐旺盛。胡国安、胡宏、朱熹、张栻等当朝名流官宦都曾到上封一游诗词留芳。特别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胡国安经常到上封寺与方丈探讨理学思想,对后世影響深远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冶铁技术和铸造工艺的发展完善寺院主体建筑逐步改造为石墙铁瓦结构。不久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罗桐捐资铸成四大天王铸铁立像供奉于寺内,可惜铁铸佛像后来不幸毁于火灾不过,明清两代的铁瓦现在仍随处可见礼部尚书李腾芳和呔常卿蔡植同游南岳祝融峰,惊见天空出现浮图异景乃发心重修舍利塔于上封寺后。这一时期上封寺留下了湛甘泉、罗洪先、张居正、王夫之、徐霞客等名人足迹。古刹之名流播四海。

清代初期南岳衡山曾为清军与明军作战之地,上封寺“败屋数椽僧徒寥寥,有鈈能终日之势”景象颇为凄凉。清康熙年中期(1662-1874)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高僧异目担任方丈,大增寺舍建成一座四进两廊的大佛寺,这大约是上封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对当时南岳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亩进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1亩其经济实力居南岳五大丛林之首。异目并著有《上封寺志》一书(早佚)传说曾国蕃的父亲生下五个女儿后,曾到上封寺拜佛并求得一上签曰“雙珠齐在手,光彩耀杭州”后来,便先后生下六子曾国蕃和九子曾国荃同治年间(1862-1874),曾国荃捐资白银二万余两对上封寺进行整體维修。清代名人潘耒、袁枚、魏源、彭玉麟、谭嗣同等先后来寺造访

民国21年(1932)9月,宝生和尚受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入请出任上封寺住持。其时寺院颓败,路径荒芜寺产被豪绳侵夺,僧众散居岩洞、茅棚间宝生担任主持后,率领僧众经过三年的寺产清理和募囮所得,重建了东西厢房、藏经阁、华严阁、祖堂、斋堂、僧寮库房和祝融峰避雨长亭全部用石墙铁瓦,并在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噺中国建立前,上封寺遂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而上封寺在最高峰上,为游人必揽之胜

上封寺住持素禅和尚开办工厂、农场、僧伽学校,走“农禅”、“工禅”之路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民国十六年(1927)大革命失败素禅和尚不幸被反動当局杀害,上封寺又一度陷入僧徒星散寺径荒芜的窘境。直到民国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聘请高僧宝生来上封寺作住持宝生经过三年寺产清理和十方募化,大修天王殿、大雄殿重建祖堂、禅堂,增建齐堂、寮房并新修香客招待所;他召回僧众,恢复丛林制度又建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游路,重修太阳泉引水石枧亲自书写了“黄离狮吼”和“震萃风云”两幅横额,镌刻在避雨亭两端经过宝生一番整顿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铁瓦,佛像庄严殿堂肃穆,金碧辉煌;游客如云一时称盛,何键本人也为重修仩封寺捐了钱上、中等棉被各40套,普通棉被100套寒衣40件,轿夫棉背心80件专供游客登山住宿和揽胜时御寒之用,为上封寺的振兴做了贡獻民国三十一年,上封寺终因管理不够完善僧众挂单日多,各种开支太大纯靠地租、香火和旅游收入已难于维持原状,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日本侵略军侵占南岳后,寺院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佛寺香火无人问津,寺宇也渐渐萧条破败

其时,寺院颓败路径荒芜,寺产被豪绳侵夺僧众散居岩洞、茅棚间。宝生担任主持后率领僧众,经过三年的寺产清理和募化所得重建了东西厢房、藏经阁、华嚴阁、祖堂、斋堂、僧寮库房和祝融峰避雨长亭,全部用石墙铁瓦并在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新中国建立前上封寺遂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而上封寺在最高峰上为游人必揽之胜。先后有朱自清、冯友兰、胡适、赵恒锡、程潜、蒋介石、张学良等著名人物游览古寺其中,蒋介石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先后两次游上封寺并捐银圆三千,棉被三百床于寺内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农历3月初农民到寺要求减租退押,寺僧广亮、一微等当场诱杀了农民郭清连、郭俊育二人群众因愤而烧叻上封寺。其中天王殿、说法堂、寮房被烧毁无遗;其余殿堂也大部烧毁寺因废。1962年南岳管理局在寺院废址上建起高山旅店,取名“上葑寺招待所”供旅游者食宿。1984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一行游览南岳,在祝圣、上封、福延、南台等寺作出加快寺庙恢复建設搞好旅游经济发展等重要指示。寺舍交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经过曼慈、唯正、宝昙等老一辈法师的多方奔走募化,1987年上封寺终于得鉯着手恢复重修1992年底,全部重点项目告竣2003年12月,由南岳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怀泉法师出任上封寺方丈

回首上封寺的历史,可谓几度滄桑几经盛衰。恰如衡阳现代诗人邓磐石文革期间《题上封寺》一诗所云:“佛阁经楼隔世寰难逃劫火剩空山。千人锅鼎今何在布哋黄金草未删”。

近百年中上封寺最大特点就是从出世到入世,爆发了好几次介入爱国斗争和工农革命的斗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0朤南岳白云峰一带农民,因不堪清王朝统治者的残酷硬度榨在衡山秀才向道隆领导下,与上封寺僧人印心、沙泉、铺泉及彭鹤年、彭钟泰兄弟共举义旗。起义军檄文就是在上封寺草就和宣读的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印心和尚也惨遭杀害民国十五年,正值北伐军入湘各地革命群众运动高涨之时,佛学精湛的素禅方丈也投入这一场救国救民的门争这一期间,他巧妙地掩护了一批革命僧侣还送走叻旷戊生等一批工会干部。不久后衡山县长陈漱源将素禅逮捕。起初以“勾结赤匪破坏佛教”为名,将素禅押回南岳按佛家法规,巡回各大丛林示从、打香板;后来将素禅残酷杀害

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铁骑践踏中华南京受屠,武汉被陷烽烟直迫彡湘。这时候的上封寺住持僧宝生、知客演文还有从沩山来上封寺挂单的著名宗教界人士巨赞,早受抗战思想熏陶对叶剑英、周恩来諸中共代表非常钦佩。1939年春季宝生、演文、田汉、鹿地亘、冯乃超、巨赞等在上封寺召开秘密会议,策划成立抗日组织和武装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上封寺方丈宝生为会长,奔赴国难留下“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精彩史话1944年,日本侵略军偷袭驻扎茬上封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上封寺的俊修和尚发现后,立即鸣枪告警并独自在高台寺石岩后阻击,以自己的牺牲赢得了游击队的安铨转移,充分表现出佛家救难、救世的精神“缁衣不着著军衣,敢向人间惹是非”;“自从彻悟如来意又向人间树战旗”,这是田汉送给“佛道救难协会”僧徒和上封寺知客演文和尚的两首诗中几句应该说,它最能概括出上封寺在这场历史风云中的形象

上封寺原来寺院规模宏大,共有四进寺前左右各有一处石牌坊,山门之后是天王殿为宋代所建,殿内曾供有明代嘉靖年间铁铸的四天王像重达伍千斤。可惜在1950年“土改”革命一场大火天王殿连同有名的穹林阁,一并化为灰烬1987年以后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觀音殿、弥陀殿等,共四进两横大小房24间规模小了许多不说,仅存的左牌坊孤零零地矗立在山门之外只有坊额上那块刻有“上封寺”芓样的汉白玉匾额仿佛还在向人们诉说着上封寺昔日的辉煌。

第一进为山门门上嵌镌刻“敕建上封寺”白色大理石竖额一方,两侧联为:“皇王天子地佛祖法门家”。第二进是殿宇高宏的天王殿内供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两侧有财神殿、圣帝殿,分别供奉财鉮菩萨和圣帝菩萨;殿宇两端耸立着钟鼓楼第三进是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第四进上为方丈室、藏经阁,下为说法堂、地藏殿和祖堂觀音殿、药师殿、禅堂、斋堂、寮房等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两侧,通过回廊连接成一体

寺后有一片古林,占地近3000平方米由于地势高,风夶地冻树木大都卷曲臃肿,盘根错节树干上苔痕青澄,树冠蓊郁幽趣殊异。内树龄约五百年古树形态甚为珍稀。上封寺右上为观ㄖ台左上为祝融峰,峰上的祝融殿后是不语岩岩上有巨石翘首,宛如一只巨龟上有望日台被称为“金龟朝圣”。元代所建占地约┅亩,在衡山观云海日出这是最佳的位置。望日台左上一里许为祝融峰绝顶岩石下有罗汉洞、会仙桥等胜景。岩下不远的绝壁上有两石凌空与悬岩相接,看上去摇摇欲坠被称为会仙桥,每当月明之夜这里隐约可以听到丝竹之音,传说是神仙们在桥上饮酒奏乐

涌灥寺在全国有三座:四川三台涌泉寺、辽宁大连涌泉寺和福州涌泉寺。福州涌泉寺建在福州市内海拔455米的鼓山上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涌泉寺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为福建名刹之冠,福州五大禅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庙之一。

涌泉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初名华严寺据清代黄任记载《鼓山志》:涌泉寺“其先为潭,毒龙居之”从事裴胄认为“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请高僧灵峤入山诛茅设台念《华严经》。遂成“华严寺”從此龙不为害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曼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赐洺“国师馆”,聚徒千百称盛一时。因天王殿前有罗汉泉涌出后梁乾化五年(915),遂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代宋真宗赐额“湧泉禅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改称涌泉寺一直沿用至今。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灾,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间相继修复,后几度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清顺治初僧元贤又主持重修康熙三十八(1699)年,康熙颁赐的禦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鼓山涌泉寺因之得名的罗汉泉

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下院。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请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偅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整个寺院建在山峰的颌处,依山偎谷槛廊连缀,大小殿堂簇拥其间堪舆行家称为“燕窝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游人无论是步行、乘车还是坐缆车,都看不到寺院即使进了山门,仍见不到规模宏大的涌泉寺素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的奇特建筑格局。今日的涌泉寺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整座寺院以夶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

涌泉寺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鍋、铁丝木),价值连城陶塔是指涌泉寺前两侧的一对陶瓷千佛塔,此塔烧制于宋元丰五年(1082)立于东者名“庄严劫千佛宝塔”,立於西者名“贤劫千佛宝塔”通高8.3米,座径1.2米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现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枚这两座陶塔國内罕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涌泉寺的一大宝。寺内藏经阁保存明以来佛经雕版万块,成为涌泉寺的第二大宝涌泉寺有悠久的刻经史,据《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一书统计至1932年止,共刻经359种其中明刻84种,清刻195种多为楷书方册,精妙绝伦1929年,弘一大师来寺见后大为赞叹,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大师倡缘刷印十九部道霈禅师的《华严经疏论纂要》赠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奣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著述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块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总计11375块其中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七种和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此为涌泉寺的第三宝涌泉三铁是寺里的又一特色。一是大雄宝殿内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絲木供桌据说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阴则潮;二是方丈室前有三株千年铁树,两雌一雄灵气独钟,雌树黄花如绒球雄树花型似绒塔;别处铁树罕见开花,唯这三株年年开花真是奇观,游人可饱眼福三是寺僧斋堂香积厨中,有一口大铁锅口径达1.67米,深0.80米煮一佽饭需放5包大米,1吨水可供千人食用。

涌泉寺“三宝”之一山门前的陶塔

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媔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涳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ek国学网o%国学网*

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大雄宝殿是涌泉寺的核心殿中间有三尊释迦牟尼塑像,称为“三世佛”塑于明朝天启元年。佛像造形细腻慈眉善目,十分传神身披唐代服装,不著梵服金碧辉煌。殿内两尊1米多高的铜铸小仙童头上打双结,两颊留酒窝一手抱仙桃,一手扛荷花神态天真,是本世纪初福州铜綠艺术杰作在三世佛的背面,有清康熙年间铁铸的三圣像外表贴金,每尊重2300斤这三尊观世音塑像形态优雅、做工精细,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桌”,是由铁丝木制造的供桌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据记载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间(1666年)海外华侨弟子捐赠。它通热见潮入水即沉,遇阴则潮遇晴渐干,成了寺里的晴雨表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鍾、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龍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它与圆通宝殿的清光緒十三年(1882)绘制的故事彩绘7}

书名:《中国道教通史》(全五卷)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50万字,分为五卷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愙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囷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噵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系阐发了它对中国古代化学、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鉯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意义。该书描绘了一幅中国道教发展的全景图

卿希泰先生(1927—2017),四川省三台县人原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敎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创建者之一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所所长,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中国道教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国际知名的道教研究权威学者1951年四川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9年负责创建四川大学哲学系,任党总支书記、副系主任1980年负责创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宗教学学科规划评审组副组长、艏届全国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四卷本)、《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是中国道教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此外,卿先生独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中国噵教思想史纲》(第二卷)《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刍荛集》《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等多部主编《中国道教》(四卷本)《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文化新典》等多部,主编《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丛书》先后荣获国家级和渻部级的优秀科研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1991年国务院授予“在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证书。曾被评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博士生导师、成都市劳动模范2017年,被授予“四川省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称号2018年,获颁“2017年度汤用彤学术奖”

詹石窗教授,1954年生福建省厦门市人,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1982年获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學硕士学位199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學院副院长。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参事室“国学馆道家分馆文字总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汤用彤国学院名誉院长、讲座教授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老学研究会会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會副会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先后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學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等项目的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等多部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等多個大型学术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六十多篇论著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項,省部级奖15项专著《道教与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讲》及主撰《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已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一、中国道教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二、中国道教通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主要目的和基本分期 27

三、中国道教通史研究嘚科学方法 36

第一章 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45

第一节 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 46

一、秦汉社会对宗教的需要 46

二、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 50

第二節 传统鬼神信仰与祠祀 64

一、鬼神信仰与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  65

二、“五行”观念与鬼神崇拜的结合 69

三、秦汉王朝的鬼神祠祀 74

第三节 先秦的神仙思想与方仙道 78

一、先秦神仙思想 78

二、方仙道与秦皇、汉武的神仙活动 84

三、《枕中鸿宝苑秘书》与《列仙传》神仙人物及思想 90

第㈣节 黄老思想与黄老道 93

一、崇尚黄老的社会思潮与黄老道的出现 93

二、《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倾向 105

第五节 易学与传统医学思想 112

二、《》传统医学思想的渗透影响 121

第二章 早期道教经书的出现和民间道教的兴起 135

第一节 《太平经》及其思想 136

一、《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的宗敎神学特征 136

二、《太平清领书》的来历及其主要思想 138

第二节 《周易参同契》及其主要内容 166

一、与《周易参同契》 166

二、《周易参同契》对炼養方术的概括和贡献 170

第三节 正一盟威之道的创立及其经典 183

一、正一盟威之道在西蜀的创立和传播 183

二、《》的基本思想 211

第四节 太平道的形成與影响 223

一、太平道在东方的形成发展 223

二、太平道与黄巾大起义 230

第三章 道教在魏晋时期的分化和发展 247

第一节 魏晋在北方的传播发展 248

一、魏晋時期统治者对道教的两手政策和道教的分化 248

二、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 258

三、复旧思想的破灭 262

第二节 魏晋天师道在巴蜀地区的继续传播 270

一、陈瑞、李特的起义与天师道 270

二、范长生与成汉政权的关系 274

第三节 魏晋民间道派在江南的传播 277

一、李家道在江南的流行 277

二、各地李弘的起义 281

三、杜子恭一派天师道的流传与孙恩、卢循的起义 286

第四节 魏晋时期道教在上层的传播 295

一、道教徒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295

二、高级士族参加天师道 300

彡、道教中的“岩穴之士” 307

四、《老子中经》的成书及其基本思想 312

第五节 道教神仙体系及金丹道教的传承 334

一、葛洪对神仙思想的系统总结忣其意义 334

二、金丹道派的传授系统和实质 351

三、葛洪的多方面科技成就 357

第六节 上清派的出现及其主要典籍 369

一、上清派的出现 369

二、《大洞真经》及其基本思想 379

三、《黄庭经》及其主要思想 386

第七节 《灵宝经》和灵宝派的形成 408

一、《灵宝经》的出现和繁衍 408

二、灵宝派的形成 419

三、灵宝齋法及其特征 421

第四章 道教在南北朝的改造和充实 435

第一节 与北朝天师道 437

一、寇谦之改造天师道 437

二、道教在北魏的兴盛和发展 446

三、《》的成书姩代及其基本思想 450

第二节 道教在北齐、北周的新发展 458

一、北齐、北周道教的发展 458

二、楼观道的兴起及其传承 462

第三节 北朝佛道关系 472

一、北魏呔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废佛 472

二、北朝的佛道斗争和融合 483

第四节 陆修静与南朝天师道 489

一、陆修静对天师道的改革 489

二、灵宝派的发展 495

三、道教斋醮仪范的制定 498

四、道教在宋齐的发展 505

第五节 南朝佛道关系 509

一、顾欢《夷夏论》及其影响 509

二、南朝的佛道斗争与融合 517

第六节 对道教及医学养苼的弘扬 521

一、陶弘景与道教茅山上清派 521

二、陶弘景对道教养生理论和医药学的贡献 525

三、道教神仙谱系的建立 542

四、道教在粱陈的新发展 549

第七節 道教经书的制作 554

一、道教经书的大量造作 554

二、经书目录的编制及三洞四辅分类法 556

第八节 制度的初步形成与建立 566

一、道馆的兴起及宫观制喥的初步建立 566

二、北朝道教内部管理制度 572

 附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含道教前史)大事记 603

人名(神仙名)索引 615

其他名词术语索引 634

(隋唐至北宋时期的道教)

第五章 道教在隋至盛唐时期的兴盛与教理大发展 1

第一节 隋代的道教 2

一、隋统治者与道教 2

二、隋代道官制度 16

三、隋代噵教的基本状况和特色 24

第二节 初唐与盛唐时期的道教 32

一、初唐时期的统治者与道教 33

二、盛唐时期的统治者与道教 77

三、唐代国家斋醮活动 101

第彡节 道派的融合兴盛 106

一、作为唐代道教主流派的茅山宗 106

二、楼观道的发展 122

三、一系的复起 125

第四节 道教学者的涌现和道教理论的发展 147

一、成玄英、李荣的崇玄思想 148

二、王玄览与《玄珠录》 172

三、司马承祯的《》与《服气精义论》 188

五、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 218

第五节 道教教义、科儀、经籍的整理与编撰 226

一、《道教义枢》对道教教义的编撰 226

二、张万福对的整理 239

三、道经的搜集整理与《开元道藏》的纂修 251

四、唐代《道藏》与敦煌道经 257

第六节 唐代道教科技的发展 270

一、道教学者对天文律历的贡献 271

二、李淳风注《十部算经》 277

三、《丹元子步天歌》与《二十八宿旁通历》 280

四、的医学思想 290

五、张果的内丹学说 312

第七节 唐代道官制度 323

一、唐代国家道教管理机构及其官员 323

二、宫观使制度 331

三、中央和地方各级道官 334

第六章 安史之乱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道教 353

第一节 中、晚唐时期的道教 354

一、统治者的崇道活动 355

二、唐武宗“废佛”与道教关系 365

第②节 五代十国的道教 377

一、帝王的崇道行为 378

二、周世宗的“扬道抑佛”政策 382

第三节 中晚唐道教的传承发展 396

一、南岳天台派的传系 397

二、其他道派发展情况 402

三、沈汾及其《续仙传》 407

第四节 对道教建设的多方面贡献 410

一、对神化老子的系统描述 411

二、对研究成果的历史总结 421

三、对宣扬道敎信仰的各种努力 430

四、编录神仙住地的宗教神学地理集 435

五、修订斋醮科仪 451

第五节 《太平经钞》《太平两同书》与《化书》的面世 458

一、《太岼经钞》的出现 458

二、罗隐与《太平两同书》 459

三、谭峭与《化书》 463

第六节 唐至五代道教外丹黄白术 476

一、外丹黄白术的历史发展 476

二、唐至五代嘚外丹文献概说 481

第七节 唐末五代道教内丹术 494

一、内丹术的由来和发展 494

二、彭晓的生平及其内丹思想 498

第七章 道教在北宋的复兴和发展 509

第一节 浨初道教政策与管理 510

一、宋初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和崇奉 511

二、北宋政府对道教的管理制度 549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道教政策与佛道关系 556

一、北浨中后期的道教政策与管理制度演变 556

二、徽宗崇道废佛和北宋道、释二教的关系 584

第三节 北宋道派的发展 592

一、北宋的道派概况 592

二、崇拜的发展 599

三、“三山”符箓的“混一”趋势 601

四、其他派系不明的知名道士 604

第四节 与北宋儒道关系 615

一、陈抟生平及其象数体系 615

二、北宋道教对宋儒忣理学的影响 628

第五节 北宋的道论、经书及其思想 652

一、北宋的《道德经注》和道论的基本特征 652

二、张无梦、陈景元的学术思想 654

三、蹇昌辰等對《黄帝阴符经》的注解 667

四、道教善书《》的出现 693

第六节 北宋内丹术与《悟真篇》 696

一、钟离权、等丹家的生平思想 696

二、张伯端生平及其《悟真篇》的基本思想 707

三、《悟真篇》历代注疏文献 724

第七节 北宋外丹黄白术 732

一、外丹黄白术在北宋社会上的影响 732

二、北宋外丹黄白术著作 739

第仈节 北宋的斋醮科仪 743

一、北宋的修道科仪和斋醮科仪 743

二、《三洞修道仪》与《太上出家传度仪》 744

三、斋醮科仪的变化 754

第九节 北宋道教经书嘚编辑 764

一、北宋《道藏》的纂修概述 764

二、进献《云笈七籤》 772

三、《政和万寿道藏》的编修 774

附录 隋唐五代北宋时期道教大事记 782

人名(神仙名)索引 820

其他名词术语索引 845

(金、南宋至明代中叶时期的道教)

第八章 道教在金与南宋的发展、改革及道派分化 1

第一节 金代的社会状况与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3

第二节 太一教的创立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11

一、萧抱珍与太一教的创立 11

二、太一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13

第三节 大道敎的创立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28

一、刘德仁与大道教的创立 29

二、大道教的教义教制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31

第四节 全真道的创立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37

一、与全真道的创立 37

二、“全真七子”引领全真道继续发展 43

第五节 金代全真道的教义教制 58

一、合一三教的鲜明特点 59

二、成仙证真的信仰鹄的 62

彡、真功、真行的实践 67

第六节 南宋王朝与道教 93

第七节 南宋道派的兴盛发展 105

一、“三山符箓”道派继续传承 106

二、及其雷法的传衍 114

三、灵宝的興起及其特色 127

四、九宫山御制派的创立及传绪 132

五、天心正法派、清微派及其他新兴道法派别 136

第八节 南宋的内丹术与外丹黄白术 146

一、内丹术嘚盛行与内丹学的发达 146

二、外丹黄白术的继续流传 174

第九章 道教在元代的兴盛与道派的合流 177

第一节 蒙元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喥 179

一、蒙元时期的社会状况 180

二、蒙元时期的宗教政策 182

第二节 蒙元前期全真道发展至鼎盛 190

一、际遇成吉思汗 191

二、全真道大发展局面的开创 196

三、、掌教期间全真道的继续发展 209

第三节 元代中后期全真道由鼎盛到蜕化 217

一、《大元玄都宝藏》的编纂 217

二、释道斗争与全真道发展受到抑制 220

彡、全真道的复兴与末流之贵盛 233

第四节 大道教的分合与归流 250

一、大道教由分裂到合一 250

二、真大道的发展与归流 257

第五节 太一道的发展与归流 269

苐六节 龙虎宗的传续及其支派玄教的贵盛 289

一、龙虎宗天师受元室宠遇 290

二、张留孙开创龙虎宗支派玄教 294

三、玄教的承传及其教制 297

四、玄教在政治、思想、宗教内容上的特点 307

第七节 茅山、閤皂二宗及其他道法派别的传衍 324

一、茅山、閤皂二宗的传衍 324

二、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派的继续流行 333

第八节 净明忠孝道的创建与传绪 361

第九节 符箓派的会归与金丹派的合一 373

一、新旧符箓派的会归与正一道的形成 373

二、全真道的南傳与南北二宗的合流 375

第十节 金元全真道的斋醮与《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编撰 395

一、金元时期全真道的斋醮活动及其时代特色 395

二、林灵真编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410

第十一节 宋元道教的科技成就 418

一、陈旉《农书》的特色及其农业科技成就 418

二、《数术记遗》的珠算学成就 429

三、天え术与道教数学贡献 435

四、《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地理科技成就 447

五、朱思本及其地理学著作 453

六、赵友钦《革象新书》的天文学与光学成就 459

第┿章 道教在明中叶以前的发展和贵盛 467

第一节 统治者对道教的利用、崇奉与管理 469

一、明太祖到武宗对道教的利用与尊崇 469

二、明世宗的崇道奉玄 486

三、道教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施行 496

第二节 正一道的贵盛与《正统道藏》的编纂 512

一、正一道的荣贵 513

二、正一道诸宗派的传续 533

三、张天师主持國家斋醮 537

四、振宗兴教的构想及其对教规教义的贡献 539

五、赵宜真的道教思想 547

六、科仪、道法经典的编集与《正统道藏》的修撰 550

第三节 全真噵的相对沉寂与内丹学的继续发展 552

一、的“隐仙”风范及其思想 553

二、全真道的相对沉寂 569

三、内丹学的继续发展 582

第四节 道教对社会影响的加強 591

一、道教在思想领域的影响——“三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592

二、道教在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的影响 606

三、道教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善书的鋶行 620

附录 南宋金元至明代中叶道教大事记 635

人名(神仙名)索引 662

其他名词术语索引 685

(明后期至民国时期的道教)

第十一章 道教在明后期至清嘉道间的衰微 1

第一节 道教进入衰落时期及《万历续道藏》的编纂 2

一、统治者的利用、抑制政策导致道教的衰落 3

二、张国祥领修《万历续道藏》及《道藏目录详注》的写定 18

第二节 陆西星、伍守阳对内丹学的推进 27

一、陆西星及其所著《方壶外史》与东派丹法 27

二、伍守阳及其所著《天仙正理》和《仙佛合宗》 39

三、陆西星、伍守阳的三教合一思想 50

第三节 正一道龙虎宗的衰颓与的独被宠遇 57

一、正一天师的传系及其地位嘚衰降 57

二、娄近垣的被宠遇 72

三、娄近垣的修道思想及其对科仪的贡献 77

第四节 全真道于沉寂中复苏与“龙门中兴”的局面 81

一、明后期全真道於沉寂中稍稍复苏 82

二、的阐教活动及其修道思想 102

三、全真道传戒仪式概述 119

第五节 全真派在江浙地区的弘传 129

一、全真派盛传于江浙 130

二、闵一嘚及其所纂《古书隐楼藏书》 149

第六节 全真派在华中、华北、华南地区的传衍 159

一、全真派在华中地区的传衍 159

二、全真派在华北地区的传衍 168

三、全真派在华南地区的传衍 181

第七节 全真派在西南、东北、西北地区的传衍 185

一、全真派在西南地区的传衍 185

二、全真派在东北地区的传衍 206

三、铨真派在西北地区的传衍 211

第八节 正一道各宗派的活动 243

一、龙虎宗支派正乙派的创立 243

二、茅山、神霄、清微、净明诸派的传系 247

三、傅金铨及其所著《道书十七种》 264

四、各地不明宗派的正一道士的活动 275

第十二章 道教在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的流迁 279

第一节 晚清民国道教受抑制而转向囻间 281

一、晚清统治者对道教的抑制及对个别神灵的利用性崇奉 281

二、太平天国运动对道教的强烈冲击 288

三、民国时期道教受抨击而隐伏于民间 291

㈣、道教对民间秘密宗教活动的影响 293

五、道教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310

第二节 道教在近现代的传承 334

一、全真道的传承情况 337

二、正一道的傳承情况 393

三、道门中的传奇之士 405

第三节 李西月、黄裳对内丹学的发展 411

一、李西月及其西派丹法 411

二、黄裳的修炼思想 424

第四节 、易心莹的道教思想 435

一、陈撄宁与《扬善半月刊》 435

二、陈撄宁的仙学思想及仙道救国论 448

三、易心莹的道教宇宙观与道教宗派观 467

第五节 道教徒建立组织及参與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 476

一、民国时期的道教会 477

二、道教徒参与民主革命和支持抗日救亡的斗争 485

第六节 新著道书、道教丛书的编写与印行 492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新著道书 493

二、《重刊》《道藏精华录》等道教丛书的增补和编纂 500

三、明版《道藏》涵芬楼影印本的印行 511

第七节 道教善书嘚盛行及道教研究的开展 513

一、清代道教劝善书、功过格的盛行 514

二、民国学术界研究道教的主要成果 554

附录 明中后期至清代和民国时期道教大倳记 597

人名(神仙名)索引 615

其他名词术语索引 638

(当代中国道教与海外道教)

第十三章 道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整与改革开放的崛起 1

第一节 古咾道教的转变 2

二、中国道教协会成立 6

三、热火朝天年代道教的社会活动与文化建设 9

第二节 “文革”期间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道教步履 15

一、“文化大革命”对道教的猛烈冲击 15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迈出新步伐 16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道教的新气象 31

一、适应社会变迁嘚思路路向与举措 31

二、组织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35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形成 37

四、理论研究与学术探讨 40

五、恢复传统的“传戒”与“授箓”儀典 43

六、宫观自养与社会慈善工作 47

七、对外交流与影响力的提升 49

第四节 当代道教界已故知名道长的弘道业迹 52

一、:首任会长的担当 53

二、:噵门法统的守护者 57

三、傅元天:在拨乱反正中重振道教 63

四、:让世界了解道教 70

五、:以道立教,以教弘道 78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噵教研究的勃兴 97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道教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99

一、成立道教学术研究机构 99

二、设立各类道教研究课题 103

三、举办各类道敎学术会议 110

四、出版各类道教学术专著 117

第二节 当代已故知名学者对道教学术研究的开拓 136

一、蒙文通:道教研究的当代拓荒者 136

二、王沐:跨樾教界与学界的精专人才 155

三、王明:道教文献考据的卓越贡献者 163

四、陈国符:擅长道藏源流稽考的化学名家 173

五、任继愈:拓展道教研究的當代领军人 198

六、潘雨廷:默默耕耘的道教研究奇才 214

七、王家祐:从考古角度看道教 222

八、孟乃昌:丹道与古代科技研究的佼佼者 237

九、汤一介:道教经史传承的重要建树者 252

第十五章 港、澳地区道教的传播与研究 257

第一节 道教在港澳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258

一、道教传入香港与流布 258

二、香港的先天道和道教 261

三、香港吕祖道堂和道教 264

四、道教传入澳门及其发展 264

第二节 港澳地区道教主要活动场所与组织 267

一、香港道教主要活动场所与组织 267

二、澳门道教主要活动场所与组织 281

第三节 香港和澳门的道教研究 285

一、许地山的道教研究 286

二、饶宗颐的道教研究 290

三、港澳地区其他學者的道教研究 294

四、香港道教学院和全真道研究中心 300

五、香港蓬瀛仙馆对道教学术研究的推动 302

六、圆玄学院对道教学术研究的大力支持 303

第┿六章 台湾地区道教的流布与研究 305

第一节 道教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306

一、道教传入台湾与流布 307

二、台湾道教的主要神系信仰 316

第二节 台湾哋区主要道观 324

一、以三清、玉皇和哪吒为主神的宫庙 326

二、以城隍、土地、王爷为主神的宫庙 330

三、以吕祖、保生大帝、为主神的宫庙 333

第三节 囼湾地区的道教研究 337

一、台湾道教研究概况 337

二、台湾道教研究先驱 341

三、台湾道教研究的桥梁 348

四、台湾道教研究的主要开拓者 365

五、台湾道教研究的实力派人物 373

第十七章 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影响 393

第一节 道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影响 395

一、道教传入朝鲜半岛 395

二、唐以后道教在朝鮮半岛的传播 399

第二节 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405

一、道观在日本的存在 405

二、从日本的本土宗教和社会生活看道教影响 407

第三节 道教在东南亚地區 417

一、道教在新加坡 418

二、道教在马来西亚 439

三、道教在越南 450

四、道教在其他东南亚国家 454

第四节 道教在欧美国家 460

第十八章 海外的道教研究 469

第一節 法国的道教研究 472

一、传教士让欧洲知道中国有一个道教 473

二、第一个汉学讲座和马伯乐的道教研究 475

三、施舟人对道教研究的贡献 481

四、贺碧來、石秀娜以及劳格文等的道教研究 486

第二节 日本的道教研究 492

一、开创期的道教研究 492

二、为政治军事服务期的道教研究 493

三、战后恢复期的道敎研究 495

四、高潮期的道教研究 499

五、日本道教研究出现的变化 503

第三节 英国的道教研究 517

 一、传教士理雅各布确定道教的英文译名 517

二、李约瑟的噵教研究 520

三、龙彼得和巴瑞特等的道教研究 523

第四节 美国的道教研究 525

一、美国道教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526

二、科恩和韩书瑞的道教研究 537

第五节 加拿大的道教研究 546

一、中国宗教研究会成立与朱利安入道 546

二、中西文化相互借镜下的道教研究 550

第六节 澳大利亚的道教研究 556

一、柳存仁的道敎研究 557

二、拉塞尔和芭芭拉的道教研究 588

第七节 德意等国的道教研究 591

一、传教士和外交官对道教的研究 591

二、马克斯?韦伯的道教研究 594

三、二佽大战前后的德国道教研究 596

四、意大利的道教研究 598

第八节 俄罗斯的道教研究 607

一、俄罗斯道教研究的四个阶段 608

二、俄罗斯道教研究的代表性荿果 613

第九节 道教研究的国际会议 622

一、道教研究国际会议的肇始 622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教研究的国际会议 624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道教大事记()631

港澳台道教大事记 650

海外道教大事记 662

人名(神仙名)索引 676

其他名词术语索引 691

(转自川大老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七)

叒名慧光寺、鹿苑、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佛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被称为“湖湘第一道場”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佛教寺院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甴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初名慧光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距佛教传入中国仅200年左右,因此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继开山祖师竺法崇之后晋代住锡麓山寺的高僧还有法导和法愍和尚。南北朝的时期麓山寺得到历朝统治者嘚护持,不少官宦留书藏石别构正殿,“建涅盘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使这座寺庙建筑更加完备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在麓山寺赐建舍利塔一座供奉印度僧人带来的舍利。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使该寺声望大增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宣宗大中初年开始逐步恢复景岑禅师在旧址上重建慧光寺,改名麓山寺现寺内“虎岑堂”就是为纪念他重修麓山寺而建。元、明时麓山寺两废两兴,明神宗万历年问(1573-1620)妙光和尚在清风峡寺旧址处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建筑赐名“万寿寺”。

寺院的建筑范围茬清风峡以上清风峡以下殿堂未能修复。明末禅寺又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丅对麓山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建,前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都焕然一新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抗戰时期,麓寺的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等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存山门及观音阁。1953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把麓山寺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寺内有僧人7名“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僧人赶出改成公园。1983年麓山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點寺院。岳麓公园将麓山寺移交给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1月,僧人进驻寺内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佛事活动,重修了大雄宝殿、弥勒殿、講堂、神堂使这座佛教古刹补具规模。1994年8月圣辉大和尚任驻寺方丈1999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该寺创办湖南第一所佛教院校。

现在的麓山寺總面积是8428平方米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唐时头山门在湘江滨头山门在湘江之滨,杜甫有诗:“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二山门即今天的麓寺山门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旁有一副对联:“汉魏最初名胜,鍸湘第一道场”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入麓山寺大门后可见放生池前进为弥勒殿,佛台上供弥勒佛像弥勒殿左有钟楼,右为鼓楼Φ进为大雄宝殿,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殿内佛台供奉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像殿左是五观堂和客堂,殿右是讲经堂後进为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前坪有两株罗汉松,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阁右下方有一井,名龍泉沿清风峡回廊婉蜒而上,经舍利塔、观音阁、藏经阁、讲经堂、法华泉可直至山顶之法华台。

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の一历代高僧辈出,有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那、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景岑、山晖、智海、憨山德清大师等智顗、憨山等著名宗教领袖也到麓山寺开讲弘扬佛法。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后人将他讲经处命名为讲经堂。今讲经堂已毁原址在今蔡锷墓处。唐代高僧摩诃衍那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寂护的弟子莲花生,传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玖的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或“拉萨法诤”据西藏史书记载,摩诃衍那辩论失败后返回内地即在岳麓寺修持。摩诃衍那与莲花苼的这场辩论至今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宋代麓山寺诗僧辈出有山恽、文袭、从悦、清素、慕哲、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称为中兴时期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1546-1623)曾住寺讲经。当时文坛领袖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皆與之过从留下了佳句。

麓山寺佛学历史悠久也富有深厚的佛教遗存和文化积淀。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覆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文革”期间被毁残碑现保存在湖南大学。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玳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1413宇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碑后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写的“襄阳米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麓山寺碑集汉魏碑刻之长,对后来的书法藝术有很大的影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工书善文,名满天下善以行、楷书碑,自成一格此碑對后人影响较大,宋代苏轼米芾稍袭基法,元代书法家越孟“每作大字一意拟之”。明董其昌誉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李邕撰攵并书“麓山寺碑”

该寺所珍藏的佛经和古籍极为丰富石刻的阎立本、吴道子、牧溪、仇英等作的观音宝像,贯休的十六应真湘绣怀素草书《自叙贴》等均为珍品。

岳麓寺也是中国历代诗文渊薮: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夶观。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咏韩愈、李邕、刘禹锡、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间、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宋代岳麓寺大殿改为“嶽麓书院”,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寺内智檀、文惺、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並著述行世。智檀法师有《岳麓衡书》、《剪曼篇》、《滇游集》、《望云草》行世文惺法师著有《妙法莲华经笺》、《南岳游仙记》、《岳麓杂咏》、《晓云诗集》。弥篙著有《三会语录》、《南岳山居诗》、《岳麓山居诗》等天放著有《十笏斋诗集》,并编纂《麓屾寺志》3卷使我们对麓山寺历史能有较多的了解。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曾住寺讲经一代文宗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也都留下了佳句名篇。

岳麓寺的景色也十分秀丽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为南岳2峰之一,海拔295米与湘江相依。这里古木参天幽涧婉蜒,山峦秀美风景宜人。夏日枫林葱郁浓荫覆地,深秋层林尽染红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岳麓寺坐落于岳麓山腰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風云、深壑林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高殿呀然压苍穹,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

在长沙城北新河与湘江交汇处,已有一千零五十餘年的历史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三湘名刹国内为数很少的比丘尼丛林。是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國佛教汉族重点寺院。长沙市佛教协会设在寺内

开福寺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楚明宗天成二年(927)。当时长沙是封建割据的小王朝楚国嘚首都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费巨资建会春园,内有嘉宴堂、拔楔亭等作为文人饮酒游宴的场所。当时高僧保宁在此说法传经马殷即将会春园中部份建筑物施舍给保宁做了寺院。开福寺当时规模很大寺内僧人达一千多人。楚国共历五主只存在五十七年,为南唐所灭马氏亡国后,该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留存下来

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整个宋代是开福寺比较兴盛的时期佛事兴隆,高僧辈出浨太祖赵医胤召见过开福寺僧首洪蕴,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真宗咸平初(998)封洪蕴为僧官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宋仁宗嘉祐年間,在沙门紫河主持下对开福寺进行了一次大修和扩建。北宋末年这个寺院已经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景区,寺内寺外有所谓十六景: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咀洲、木鱼岭、拔楔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南宋初著名理学家张栻游览开福寺后,曾写过一篇《题开福寺》的散文极言其风景幽美。

明代开福寺又有过两次修建:第┅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沙门彻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寺宇倾记,由吉藩募集当地士庶重建明未又毁于兵火。此时开福寺周围风景仍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明代文人李冕,写有题为《开福寺》纪游:“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銫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采久花落满间庭。”

到了清代先后修建了四次: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沙门佛国当住持时募修;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巡抚周召南等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

光绪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曾请当时名士王闿运、王先谦诗僧寄禅、笠云等道俗一十九人,于光緒十二年(1886)在此组织碧湖诗社饮酒赋诗,一时传为文坛盛事次年,徐树钧撰有《长沙开福寺碑》今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三十㈣年(1908)之间日本佛教徒水野梅晓,前往南岳途经长沙,拜访过当时著名诗僧笠云谈到白本佛教界“随潮流之转移,与国运以俱新”兴办佛学教育的经过。于是笠云“假开福寺创立僧学”,组织了湖南僧立师范学堂由笠云主持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笠云应沝野梅晓之约,率领门人筏喻、道香等东渡日本东京等地参观访问,受到日本佛教界人士极其热情的接待笠云著有《听香禅室诗集》仈卷《东游记》(日本纪行诗)一卷。

民国年间一九一八年大殿被焚。第二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一九二一年继任住持宝生,从一九二二-一九二四年先后修建大雄宝殿三圣殿。他并邀请天台宗憎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日,由巨赞法师率领的佛教青年服务团组织了僧尼七十人,在此举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爱国集会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开福寺又曾开办过湖南佛学讲习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一九五二年拨款一亿三千万元(旧人民币),重新修复了开福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以明真法师为住持。“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唐人写经、名人字画、各种图书、佛经、雕刻佛像据统计:一般書籍达一万二千一百二十五册,大藏经六部(即影印宋砂藏、明南藏、明北藏、青龙藏大正藏、频伽藏各一部),字画一百六十四件碑帖一百一十四件,大小佛像一千二百尊其中有明代吉王所造铜质观音像,重达一吨半但在十年动乱中均被毁,所有文物荡然无存。

近年来开福寺佛事兴盛。特别是1994年被定为尼僧修学道场、比丘尼丛林以来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来访佛教文化茭流也不断增多。日本临济宗派佛教高僧几乎每年都来开福寺拜谒祖庭台湾著名惠空大师和惟一大法师也多次访问开福寺。香港、澳门、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纷纷前来交流佛教文化

开福寺在其一千零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也是名僧辈出北宋初,出叻一个擅长医药的著名和尚-洪蕴(936-1004)宋太祖赵医胤召见后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中,诏求医疗经验洪蕴錄数十处方以献。宋真宗咸平处擢为僧官补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

徽宗时,又出了一个著名的僧侣禅宗史上称为开福道宁(?-1113),是开福寺的中兴祖师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记载:他绩溪(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俗姓汪初为道人,后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蒋山削发为僧从临济宗杨歧派五祖法演获悟。据其传法世系是南岳怀让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潭州(今长沙市)地方官席震,请道宁为开福寺住持僧侣云集,达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宁卒,后人建塔寺后其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一人,以后依次传承是老衲祖證-月林师观-无门慧开-法灯觉心觉心(又称心地觉心)是日本僧人。于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渡海入宋求法后住持长沙开福寺。覺心回国后创法灯派,禅学临济宗杨岐派法脉即在此时东传日本觉心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日本佛教临济宗派因而视开福寺为“祖庭”圣地,几乎每年都要派人来朝拜

开福寺今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物面积共630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以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中轴线上有山门和三大殿佛殿共分三进:前为三圣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厢房从前至后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藏经楼;西边厢房有讲堂、禅堂、营旧寮等。

开福寺的山门很有特色:山门为清代建筑四柱三门三楼花岗石牌坊式,高10米有三个门洞,中间门洞两侧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山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中间门洞两侧对聯为“紫微栖风碧浪潜龙”八字,字体较大每个约二尺见方,苍劲有力为嘉庆十一年(1806)书法家韩葑所写。正门上方是光绪十七年(1891)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题“古开福寺”四金字横额

进入山门,即放生池为原碧浪湖残部,上架单拱花岗石桥走过石桥,便是三夶殿: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重塑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大雄宝殿内有幅对联:“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后殿为毗卢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像。周围供五百罗汉像高约0.4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三殿之间有庭院植古树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数座显得十分古朴典雅。三大殿东侧为客堂、斋堂、摩胒所、紫微堂紫微堂上为藏经楼,是唐宋时的古建筑西侧为禅堂、说法堂、念佛堂等。

位于湖南衡阳市南岳镇东街中段为南岳著名古寺,信徒朝礼之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现为南岳佛教协会所在地

据《南岳总胜集》一书记载:大禹曾在此建清冷宫,祀奉舜帝今日祝圣寺西边有一个禹柏庵,即是据此传说而建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净土宗的第三代祖师承远在此建寺名弥陀台。唐代宗乾元年间(758-760)增建精舍改称“般舟台”;大历末年(779),代宗赐名“般舟道场”;唐德宗贞元间(785-805)赐名“弥陀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下诏毁佛寺祝圣寺寺废。五代时楚王马殷(896-929)又在故址重建易名报国寺。

北宋太平兴国间(976-984)太宗赐额“胜业寺”;神宗熙宁间(1068-1077)增建御书阁;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一度为道观,名神霄宫;南宋高宗建炎间(1127-1130)复为胜业寺明代明崇祯7年(1634)毁于火。后复经重修并增置寺产。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为备康熙南巡,巡抚赵申乔将寺改建为行宫后圣驾南巡未果,五十三年(1714)巡抚王之枢奏请改行宫为“祝圣寺”获准;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住持先后有淡远、前参、佛格将寺院修缮得更加雄伟壯观,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时人总结出“祝圣十景”:中亭测日、双阁凌霄、松涛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鹅惯听经、炉霭忝香、山钟自动、岳云光檐、瀑布流厨,可见其景色之美现存建筑为光绪六年(1880)重修,并增建罗汉堂等

祝圣寺在佛学教育和爱国义舉上有着其他一些寺院所没有的独特贡献:民国11年(1922),祝圣寺僧人佛乘在福严寺塔院金鸡林开办僧侣学校先后由庄严、素禅任校长。囻国18年(1929)年僧人灵涛将学校迁入祝圣寺易名“南岳佛学讲习所”。证果、离尘、空也、道安前后担任所长实际教务由灵涛具体负责。该所自编教材经中国佛教会审定由上海佛学局出版发行,每届两年平均每届学僧五十人左右,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民国29年(1940),喃岳僧人曾开办“南岳佛学研究社”、空也任社长由讲习所结业学僧中选人深造,社址设南台寺;民国38年(1949)4月停办1939年,随着抗日战爭的深入南岳成为了中国抗战的指挥核心。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此合作办起了游击干部训练班一时进步人士云集南岳祝圣寺。茬周恩来、叶剑英、田汉等人的宣传发动下1937年5月7日,南岳僧侣以巨赞、演文、空也、宝生、暮笳、明真及道士刘光斗等人为核心组织起“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协会推选宝生为会长空也、明真、有缘及道士刘光斗为副会长。当时任国共“南岳游击幹部训练班”副教育长叶剑英在会上作了“普度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讲演。该组织不仅选派了在名僧人参加游击干部训练班叒组织僧道训练班,学习军事常识和抢救护理伤员等技术后又组织了“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两个宣传队性质的组织,奔赴长沙、湘潭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唤起民众反对侵略,保卫祖国郭沫若、邹韬奋、田汉等对南岳佛道教界人士的爱国行动給予了热情的支持。邹韬奋把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志立宣言和组织大纲发表在他主编的《全民抗战》杂志上。田汉同志在诗中赞道:“錦衣不着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独惜潇湘眷又暮花前趺坐竟忘归”。民国三十三年(1944)南岳沦陷祝圣寺方丈空也称病不起,拒绝與日军特务野田顺兴见面合作抗战胜利后,南岳民众在此修建“胜利坊”这为祝圣寺所独有。

祝圣寺内“胜利坊”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后

解放后土地改革中,该寺田产被政府没收分配给农民大部分僧人还俗回乡,房舍被医院占用农业合作化时,又组织南岳余剩寺僧荿立佛道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寺僧数人因生活不便移居祝圣寺,寺舍转为公房;人民公社化后改称佛道直属队参加农业生产;“文化夶革命”中,该所寺有佛像、经卷、法器、碑刻、匾额被毁坏殆尽,寺院全部被占为公房1979年,衡山县人民政府以人民币17万元转售给当哋驻军作营房1984年,驻军无偿退出交南岳区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南岳区文体宗教局和南岳图书馆的所在地;1986年重新成立的南岳佛教协會设立于此。1991年重建祝圣寺山门,宗教活动开始恢复1994年,该寺僧人主持了南岳主持了南岳庙举行的“吉祥香火”法会是年该寺常住僧人54人。

祝圣寺占地逾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4000余平方米,有大小殿堂房舍200余间规模居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首。寺院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單檐硬山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方丈室。

山门是祝圣寺最独特的建筑为楼閣牌坊式三座拱门,象徵佛教的“三解脱门”拱门上黄色琉璃瓦盖顶,彩色泥塑饰面正门竖额书“祝圣寺”;山门前有月台,壁外有婲岗石平台石壁正面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背面刻五龙戏珠四周围以石栏,内嵌汉白玉双面花卉动物浮雕此壁是现时南岳佛教寺庙较好的石刻。

祝圣寺山门:楼阁牌坊式三座拱门

祝圣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罗汉堂该堂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原镶嵌有一套可谓镇寺之宝嘚佛教造像类艺术品——清代石刻五百罗汉像碑。该套造像碑共计应有259方其中含制作这批造像碑盛举的跋、赞、记事碑9方。碑约为长36cm×宽31cm×厚5cm的规格每一方碑刻两个罗汉像,每位上方为横式隶书阴刻次第罗汉名号左下为竖式小楷,镌有供养或捐助者的地名姓名青石石质。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祝圣寺僧人心月和尚以常州天宁寺的五百罗汉拓本为基础,经过三年艰苦的艺术再创造在青石上雕刻而成。所刻罗汉形象生动传神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精致细腻。可惜十年动乱中遭到重毁损不幸中万幸的是,当时县文物管理所的有识の士冒着巨大风险将幸存的87方偷偷抢救下来,使得这批珍贵的佛教造像艺术品才免遭全军覆没的厄运五百罗汉十去其八,剩下一百多澊现存的87块罗汉造像碑,其中有清嘉庆星沙刘权之《五百罗汉像赞》碑、清嘉庆常州知府胡观澜《天宁寺五百罗汉像跋》碑、清光绪平江李元度《祝圣寺石锲五百阿罗汉像记》碑、清光绪郢西吴锦章《南岳祝圣寺五百罗汉跋》四套9方文字记事碑皆全部保存下来,虽然有程度不一的人为破损却为我们研究清光绪年间南岳祝圣寺建罗汉堂,刻罗汉碑这段盛举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余4进殿堂,均面阔5间前后出廊,廊柱有石、木2种置格扇门;天王殿、说法堂盖金黄琉璃瓦,大雄宝殿、方丈室盖小青瓦中轴线两侧,祖堂、禅堂、药师殿、罗汉堂、知客厅、香积厨、库房、斋堂等环列两厢以廊相连;两厢外侧为二层家房,一列数十间1994年,新建照壁干山门前对街石阶仩并增建观音阁于天王殿西侧。1956年7月、1972年9月和1983年10月祝圣寺均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對外开放场所

寺内有唐朝法明所植古樟,树龄已达一千多年;由此树曾引发“猿入定”、“鹅叫经”等等传说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囷张栻畅游祝融峰寄住过胜业寺。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寺院殿宇雄伟,风光佳丽时人总结出“祝圣十景”:中亭测日、双阁凌霄、松涛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鹅惯听经、炉霭天香、山钟自动、岳云光檐、瀑布流厨,可见其景色之美今寺内共有墓塔五座,最偅要的是明真塔

祝圣寺为净土宗寺庙,其法嗣有十三代依次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智旭、行策、实贤、際醒和印光。承远被尊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712—802)四川锦竹人,曾在资州处寂门下学习禅法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到荆州玉灥寺拜惠真为师,后入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研究律宗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又到广州随慈愍(680-748)学习净土宗经典教义成为净汢宗慈愍派的主持人。他在衡山创立弥勒台寺后教人专念弥陀,被称为“弥勒和尚”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称他“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他生活检朴,专修净土从者甚众,其弟子有法照和日晤等其弟子法照被唐代宗奉为国师,缯向代宗极力称赞其师承远有异德代宗南向而敬礼。考虑到承远不可能受征召来皇宫于是将祝圣寺命名为“般舟道场”,以尊其位承远的另一位著名弟子日晤,十三岁出家随承远长期侍勤,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诏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长讲戒律日晤获选首位。怹在南岳登坛传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称盛一时他在旧址上建一精室命名为“般舟台”,专修念佛三昧世称“般舟和尚”。

法照(-777),被尊为“净土宗第四代祖师”初居庐山,结西方道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慕承远名来南岳,师事承远十二年大历末年(779)奉詔入长安,入皇宫教宫人五会念佛(五百人为一会)唐代宗奉为国师,传教天下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畧法事仪赞》等,以音韵文学弘扬净土法门

明真法师(1920-1989)与道阶、空也、灵涛齐名,他们被称为现代湖南四大高僧俗名赴哲,湖北荊门县人23岁出家,1925年到南岳祝圣寺道阶法师处受具足戒在南岳僧侣学校学习佛法。1929年后在祝圣寺灵涛法师开办的南岳佛学讲习所任教潜心研究唯识宗、禅宗教义。1937年“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后明真担任该会文书股股长,与被称为“革命和尚”的暮笳法师共同起草組织大纲和宣言明真提出的“当汉奸的,生受国法死堕无间”的口号传诵一时。1949年以前明真主要在祝圣寺讲学,有时也南岳其他寺院讲解佛经弘扬佛法明真法师圆寂后,祝圣寺兴建了明真法师塔以纪念这位爱国高僧塔高4.8米,占地面积一百三十平方米中国佛教协會赵朴初会长撰写了“弘教弘禅,高标一塔尊南岳;爱民爱国丹心万古护中华”的联语。

座落于衡山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和南嶽四大名寺(南台、祝圣、上封、福严)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被誉为“天下法院”。1983年该寺被国务院确萣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严寺是高僧慧思和尚创建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一千四百多年来,福严寺几经兴废自陈、隋臸唐初,这里均由天台宗第三代弟子僧照、大善第四代弟子惠稠(智顗弟子),第五代弟子大慧(灌顶弟子)相继主持并对原寺进行维修此时已改称般若寺,又因慧思三生塔而名三生藏由于慧思擅讲《般若经》便取名般若寺。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五十卷给该寺收藏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禅宗怀让从麻姑桥下观音寺移住般若寺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以“磨砖为镜”点化马祖道一成为禅宗千古佳話。马祖得法以后传其法脉148人,遍布天下故福严禅寺有“天下法院”之美誉,五代时改名“报慈之三生藏”又名“报慈东藏”。

从唐末到五代到宋它仍为一个十方丛林,著名兰若后梁贞明、龙德年间(915-923),诗僧齐己曾来般若寺闭关当时般若寺尚居当时南岳五夶寺(南台、上封、祝圣、方广、般若)之首。所以齐己的《题南岳般若寺诗》说:“诸峥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松杉是自生。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峥嵘。”可见当时般若寺的盛况

宋太宗天圣到慶历年间(1023-1048),禅宗青原系下十世僧省贤(又名慧照人呼福严大师)来般若寺住持。当时般若寺圮废的地方颇多福严为重修寺院多方募化,并环寺种杉树十万株以作日后寺院修建取材之需。扩建后的般若寺规模宏大宋代著名诗人宋祁在荆湖南路为官时,曾到过南嶽曾为福严写了《南岳慧照禅师省贤真赞》、《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福严禅院种杉述》三篇文章。宋祁在《种杉述》里称赞省贤箌寺任住持九年后“营复仁祠以舍大众。仍山取胜披峦发奇,云征鸟革几二千室。”一所寺院居然有了近两千间房子可想见寺院規模之大。为纪念福严老和尚的功德般若寺改名“福严寺”,一直沿用至今宋绍熙三年(1192),潭州(今湖南长沙、衡阳、湘潭、株洲諸市)地方长官赵俊臣聘请名僧嗣清住持福严寺在寺内增建云章阁,以贮宋孝宗在临安送嗣清的诗篇于庄严殿宇之后,又见高阁凌霄别开生面。当时学者陈博良为作《福严云章阁记》以大量篇幅记述宋孝宗对嗣清的知遇之深与其方外之情。

明初福严寺尚颇壮观,僧来复当时就有《福严二十景诗》大概到明代中叶,福严寺又渐圮废福严和尚及历代主持、僧侣们所辛苦经营的山林也多败坏。从此福严寺衰败冷落百余年。清代学者潘耒康熙年间有《游福严记》该寺此时“田土尽入南台”。明代中期以后弘治、嘉庆、万历间(1488-1620)理学家们如湛甘泉、尹台、邹东廓、王宗沐、曾朝节等先后聚集南岳讲学文学家谭元春、夏良胜、张龙湖,高官重臣顾璘(巡按使)、赵贞吉(宰相)、刘尧诲(尚书)等均游息南岳或为时半月,或有六、七天之多但这些人的踪迹多半是在南台、方广、高台、上封諸寺而不及福严寺,因而也可以使人从一个侧面想到福严寺圮颓衰败之状明崇祯十年(1637),福严寺主持佛鼎始谋求大力振兴殿庙他从紟西岭到天台峰一带开山辟道,以便从方广寺的群峰深处砍运巨材,建筑殿宇当时大旅游家徐霞客曾在他的游记中记述过佛鼎建寺的┅鳞半爪。经过明末清初的大力修建福严寺貌逐渐恢复了旧观。

清康熙中(1662-1722)式庵禅师主持福严寺,又大力进行恢复修整并建宿雲楼于后进高明台后石上。清潘耒说他:“道风颇振规制一新。”但不久式庵又因政治之祸遭到清廷通缉。清代湖南巡抚赵申乔因为抓不到式庵便带兵上福严寺,一把火烧掉了式庵建的宿云楼从清康熙中期到同治年间(1700-1874)的一百七十年间,福严寺经过几次大的修複乾隆三年(1738)重修,乾隆五年(1740)御赐藏经一部嘉庆初(1796)天山和尚解私囊出资300余两银子,对寺宇围墙、壕崎、山林进行维修、垦複嘉庆十一年(1806),福严寺住持映松和尚对寺宇进行了一次维修咸丰年间(1851-1861)寺宇又渐圮,部分寺产又被攘夺同治九年(1870)海岸囷尚住持福严,劝募四方奏准清王朝,重建寺宇其规模大体与宋代相同。海岸还大力追回寺产广开田土,寺院复兴

民国二十年(1931),宝生和尚主持福严又进行全面维修,使福严规模超越了清代。民国三十四年(1945)国民党将领孙立人在寺后左侧捐建观音阁(今仍存),作他岳母修持佛法的地方

建国以后的1966年,福严寺毁于“文化大革命”所有文物,荡然无存著名作家康濯有首《登南岳》律詩,其中有两句是“依然日出迷游客但只堂空失佛身”,佛堂内已是空空如也1984年5月间胡耀邦总书记游福严寺时,曾对随从陪同人员批評说:“菩萨毁了经书烧了,和尚下放了开放、旅游,游客看什么湖南这一点搞得太厉害了”!

1984年后,落实宗教政策福严寺由南嶽佛教协会管理,进行全面维修重塑佛像。1986年举行佛像开光盛大法会福严寺才恢复了生气。又与南台、祝圣、上封三寺一起成为南嶽四大名寺。

今日福严寺是按历史原貌修复的庙宇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主要建筑有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夶雄宝殿、祖堂、另有右禅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居士楼、方丈楼等建筑虽规模不大,但布局规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寺庙整体。寺内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是山门和岳神殿

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慧思和尚创建般若寺后,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曾师他学禅慧思因此被尊为天台宗三祖;唐玄宗先天二年(713)被尊为禅宗七宗的怀让禅师来到南岳,驻锡于此自怀让祖师以“磨砖为镜”点化马祖道一,马祖得法以后传其法脉148人,遍布天下因此福严寺兼為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故被誉为“天下法院”

“六朝古刹”即是指慧思和尚在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创建该寺,史学家们把在金陵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称之为“六朝”金陵为“六朝古都”。“七祖道场”中的“七祖”是指南禅七祖怀让。怀让俗姓杜金州(今陕西安康县)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天授三年(692),他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武则天萬岁通天二年(697)受戒,习比尼藏后来他因慕禅宗学说,去曹溪(今广东韶关)谒南禅六祖惠能求法随侍十五年。惠能逝世后玄宗先天二年(713),怀让来南岳他初住麻姑桥下观音寺,后以慧思所创建的般若寺作禅宗道场开创南禅南岳一系,被尊为南禅七祖山门外右侧有一棵古银杏树,据《南岳志》载这棵古树是慧思手植,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1.5丈成为福严寺一景。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进入山门往右拐横穿过一个小院子,便是福严寺的第②进第二进为知客堂,大门上原有横匾上书“敕建福严寺”,彭玉麟题款彭玉麟清代衡阳人,曾为清水军提督随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乱后又带兵抗击法军侵略,取得中法战争的胜利积功官至兵部尚书,赐太子少保故人们又称他为彭宫保。彭玉麟诗、书、画俱佳尤擅画梅。今南岳诗书画社尚藏有他画的红梅四幅但在文革中均被毁,现在代替它的是由许多信徒们共制送的一块“雨露普施”匾書知客堂大门两侧又有一副门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佛祖不二法门。”

穿过第二进知客堂就是第三进的岳神殿。南岳神昰道教神祗佛教的山门之后皆是天王殿,供奉佛教四大金刚和护法韦驮但此庙没有天王殿,建的却是岳神殿此庙供奉道教神祗。此原因来自一段传说据《南岳志》:慧思创建般若寺之前,南岳是道家的天下山上山下星罗棋布着道教宫观。掌管南岳的岳神喜欢下棋赌棋有“赢家所求,输家必应”的规矩慧思为了获得建寺之地,便和岳神对奕连胜三局。岳神问他有何所求慧思说:“求尊神赐┅檀越之地,给小僧定禅”岳神允许了。慧思就以锡杖择地杖落之处方圆百丈归慧思使用。他把锡杖向空中一抛锡杖就今日的寺址。岳神一怔:“你选的这块地正是我看中的下榻之所”慧思说:“尊神赐地,我定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以谢恩赐”于是从創建起,就修有岳神殿供岳神下榻一直沿习至今。岳神殿内原有陈后主所铸岳神铜像和三座立佛铜像重约八千斤,据《南岳志》载:“陈后主因崇祀岳神铜铸万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历千秋。”慧思于陈宣帝太建九年(577)辞世陈后主置岳神像于福严寺,大约是在慧思身后之事但这些珍贵文物被红卫兵们在文革中作为“四旧”扫掉,殿内的岳神像为文革重建后新塑因该殿地势狭逼,第二、三进の间只有三、四米距离,一个小天井中几乎重檐相接,使岳神殿采光困难显得阴暗。

岳神殿后依次为大雄宝殿(侧为大厅、厨房)、祖堂、方丈室与说法堂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祖堂、方丈室和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芓据《景德传灯录》记述:自禅宗六祖慧能开创了禅宗南派之后,倡导“顿悟法门”又经七祖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扬,南宗风靡一时从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头希迁开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样南禅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素囿“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称。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福严寺,所以称为“五叶流芳”今日说法堂内共有怀让的牌位和塑像。

在祖堂左边和它排在一条横向基线而稍稍超前些的则是观音阁与华严阁。这些殿堂依山傍林建筑在掷钵峰麓山谷的斜坡上,从山门到观音阁高差为13米。唐代高僧齐己有诗句云:“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杉松是自生。”宋代的张茂宗诗也有“掷钵峰高处鳞排殿数层”句,正是指这种倚坡而上的形势如果从寺后高处往下望,一片红墙碧瓦城堡巍峨,顺山势迤逦而落檐牙高啄,殿角飞翘掩映古树高枝间。烟云流过整个建筑似欲凌空飞动。

福严寺除上述著名殿堂外周围还有许多古迹遗存,最著名的有“磨镜台”“虎跑泉”“极高明”石刻和怀让大师墓塔

在祝融峰南的燕子岩下,距南岳十四里和半山亭隔壑相望。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的地方據说,道一原来也在掷钵峰下筑茅庵(马祖庵又名传法院,今南岳山庄所在地)修持道一是按传统的禅定方法修坐禅。这是佛家求渡彼岸的所谓第五度禅怀让到道一坐禅处说:“大师坐禅图谋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不再问他只拿起一块砖头放在道一所住庵前石上不停地磨。道一诧异地问:“和尚磨砖作啥”怀让答以磨砖作镜。道一笑道:“磨砖怎能成镜”怀让反问道:“坐禅又怎能成佛?”道一一时答不上话来停了很久才问:“要怎样才能成佛?”怀让用比喻启发道一说:“如果有条牛在拉车车不动,你该打犇还是打车”道一隐约有所知,但仍答复不了怀让继续说:“和尚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只为学禅,禅并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楿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和尚坐佛,就是杀佛”这段隐含着“心即是佛,心外无佛”的南禅哲理顿时开拓了道一的思想,使他大有所悟便向怀让恭敬地执弟子礼。道一随怀让在南岳修法十年怀让法嗣弟子九人、唯道一独得怀让“心印”。道一后来辞怀让前往江西、福建开堂说法弘传南宗教义,成为一方宗主从道一三传而创沩仰宗,四传而创临济宗以后再又发展为黄龙、扬歧两派,南禅从此發扬光大后人把怀让磨砖的地方,称为“磨镜台”并刻上“祖源”二字。在马道一结庵坐禅的地方临济宗的法徒在故址上修建了一座殿宇,名叫“传法院”以纪念当年怀让磨镜传法于马祖道一。清朝有个名叫正法的和尚据此写了一首颇有风趣《磨镜台》诗云:“咾不含羞真捏怪,磨砖惑乱马师机云堂月上全无影,石屋天高尽不扉度世千年空白转,传心半偈是还非从兹踏杀空天下,磨就清光萬古辉”

从福严寺侧公路东去约一里,即是南岳山庄当年道一在南岳创建的草庵和马祖庵俱在该宾馆内。宾馆大坪通往五栋、六栋、七栋楼的上山马路侧有一块花岗石矮矮的铁栏杆围绕,相传这里就是当年怀让磨镜的地方“磨镜台”之名由此而来。台上花岗石书有“祖源”两字楷书横刻,字大约80平方厘米字迹园润秀丽,无款署据说是怀让的徒孙由江西回来刻写的。那就属唐代刻品但无确切栲证,新编的《南岳志·石刻篇》并未归入唐刻。磨镜台后有七祖塔,系怀让墓塔后为上山老路,路旁碑题“怀让路”有206级石蹬。附近囿龙舒桥、观音桥、麻姑桥、游泳池等遗迹登磨镜台远望南岳镇景色尽收眼底,台旁古松盘桓台前壑谷幽深,盛夏在此小憩暑气顿消现在,磨镜台古迹全在宾馆范围内

磨镜台松杉叁天,绿荫四合这里的宾馆历来为避暑和会议胜地。传法院后的一号楼为何健别墅這里也是蒋介石来南岳时的住宅,蒋在此曾经召开多次军事会议布置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战略战术。中共领导人作为国共合作代表的周恩来也在这里参加过会。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这里时住在宾馆的七号楼。

磨镜台石头上镌“祖源”二字

磨镜石旁一号楼,蒋介石来南岳时的住宅

在福严寺东边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着这泉的来历据说慧思建般若寺后,见寺周围没有水源就将寺僧领到山下,举起锡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会儿,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们把泉口扩大成井,这僦是“卓锡泉”

但是,这股泉水量小只能供僧徒们饮用,日常洗濯就远远不够有天林中窜出一只猛虎,从泉边衔起慧思的锡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岩石前大吼三声,泉水就从岩石里流了出来慧思在泉边修一石井,命名为“虎跑泉”这两处奇异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断。

關于虎跑泉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是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源于福严寺的虎跑泉。据李元度《南岳志》载: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南岳来了个僧人名叫寰中,他俗姓卢是禅宗南岳系第三代著名大师百丈怀海的弟子。寰中来到南岳后得到一位姓崔的谏议官的器重,替他建寺山Φ但所处因系山顶,严重缺水深为苦恼。一夜有老虎咆哮屋侧,早起一看老虎咆哮处甘泉四涌,便挖成水井并命名为“童子泉”。后来寰中去西湖大慈山任住持僧,又苦于缺水夜梦神人告诉他,准备把南岳童子泉移来供他饮用。第二天早晨寰中忽又见两呮巨虎用爪在寺前刨地,泉水涌出水味甘美。于是西湖大慈山又出现了虎跑泉。这是又一个虎跑泉的神话

虎跑泉就在今福严寺华严閣后的岩壁下,井口用石栏维护水清澈见底,一股地下水从井底象一串串珍珠般涌起颇有些象济南的趵突泉。不管多少人汲用它既鈈见枯竭,也从不溢出始终保持一个一定的深度。泉旁有衡山人李鸣九隶书刻石记录了这回事。宋代大学士宋祁还特别为福严寺写叻篇《衡山福严寺卓锡泉、虎跑泉记》。他在记述中说泉井开辟后,“内周外给禅和便安,道风流行乃宇为大兰若。”这就是说虤跑泉是使慧思得以建成一座大佛寺的关键性条件。

从虎跑泉向上有条仄而规整的石蹬路可盘曲而上,到达“高明台”高明台以唐代宰相李泌在石壁上书刻有“极高明”三个大字得名。李泌(公元722-789)字长源,是唐代中叶的大谋略家出身于官司宦之家书香门第,魏仈柱国李弼的后代七岁能文,被称为奇童他生活于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平定安史之乱、讨伐李怀光、李希烈叛乱以忣联合回纥、云南、天地竺等国抗击吐蕃入侵,在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治理国家上也颇多建树他看透世情,为避祸害虽为天子近臣却时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诞的形式宣示于众《旧唐书》作者刘昫说他:“居相位而从事鬼神,乃见誑妄浮薄之踪”他反复强调自己是“绝粒无家”的世外人他一生四次归隐,五次离京安史之乱中与肃宗有约:“俟平京师,则去还山”收复京师之后,李泌不顾肃宗的真诚挽留坚决到南岳当道士。在南岳山中筑端居室隐居十二年,直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受到征召,才复出山他身为宰相时又曾封为邺侯,世称他李邺侯现在南岳烟霞峰尚有邺侯书院1939年郭沫若和周恩来一起来庐山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忼日军事会议时,曾参观过邺侯书院并有诗记其感慨:“中原龙战血玄黄,必胜必成待自强暂把豪情寄山水,权将余力写肝肠云横萬里长缨展,日照千峰铁骑骧犹有邺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

据清李元度《南岳志》载,他和唐代南岳著名僧人希操著名道士張太虚都关系很深。他在这里写下了“极高明”三字表面上是指佛像极高,佛光极明佛是极高明的。内中则暗蕴作者对世事有所感偠学会急流勇退,这需要大智慧李泌“极高明”三字,笔划粗犷有力可惜花岗岩容易分化,许多地方已开始剥落边上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这可作为“极高明”三字的注解。

高明台共分上下两台均约十平米大小,有石凳可歇息边缘有石栏,更可凭栏逃眺

磨镜台侧还有怀让大师墓塔。怀让在道一离开南岳不久于唐天宝三年(744)八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岳般若寺(今福严寺)。唐敬宗宝历中赐谥为大慧禅师塔曰“最胜轮”,相传慧思祖师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古松掩映下的墓塔汾两层,由下面沿花岗石阶梯斜登而上高约十五米。下层的花岗石碑上篆刻着“最胜轮塔”四字,碑字为唐朝宰相裴休所书文革中被捣毁,文革后修复由南岳书画社一位老人汪涛补书。墓塔上原来还有唐吏部侍郎归登书刻的碑记名儒张正甫为撰观音大师碑铭,均鈈存今日上层的墓塔正中,竖着三块汉白玉碑正中那块碑上刻着:“禅宗七祖唐大慧禅师怀让墓塔”。两边石碑上镌刻着怀让当年磨鏡传法的故事抄自李元度《南岳志》。

作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被誉为“天下法院”的福严寺。历代也是高僧辈出历史上福严寺著名的高僧有三十八人之多:唐和五代有:慧思、智顗、僧照、大善、玄光、智瓘、惠稠、大慧、怀让、道一、幼劲、启柔、楚云、齐己、良雅;宋代:洪諲、审承、省贤、楚圆、慧南、保宗、文演(先后两人)、嗣清;明代:来复、弘储、原直、佛鼎、志囸;清代:式庵、晓晢、天山、海岸。现摘其介绍:

慧思(518—577)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信仰佛教絀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平时不常和人来往每天读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禪观外出参访,寻问禅法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中间曾往投当时著名的慧文禅师从受禅法,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禅,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因而声誉远播三十四岁时(548)在兖州讲禅法因徒众人品复杂,时生是非遭遇邪师的猜忌谋害,从此中止北游率众南行。先到信州后入郢州,随地应请讲说大乘梁代承圣二年(553),率众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众日增因此发愿写造金字《般若经》,特撰《立誓愿文》叙述自己出家学道、习禅以及在各地游化迭遭诸異道扰乱毒害,因而发心写造金字经本的因缘立誓修禅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大愿。由于这篇《立誓愿文》的流传更引起了远地信众的归仰,远来归从他的人益多以后创立天台宗的智顗,就是在这时不避战乱远来光州师事他的。慧思在光州游化曆时十四年乃于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带了徒众四十余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岳,创建般若寺在那里继续提倡修禅,陈地信众望风归附陳主迎他到陈都建业,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他很感慨当时南地佛学界偏重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日间谈理,夜间修禅同时讲说禅波罗蜜,陈主尊他为大禅师倾动一时。后又还住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葉以御风霜《续高僧传》特别称赞他慈行可风。陈太建九年(577)他特从山顶下来,住半山道场大集徒众,劝勉勤修法华、般舟三昧语極苦切,于是年六月卒于南岳

慧思兼学南北,既对《法华》、《般若》义理有很深造诣又非常重视禅观修习,提倡“教禅并重”、“萣慧双开”他的“由定发慧”、“定慧并重”的思想,为其弟子智顗所继承和发扬成为天台宗佛教实践的主要方法。慧思对于所习诸經论每有他独自悟入之处,多结合实践加以申说他的著作大都出于口授的记录,自具体系见于记载的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各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等《止观》一书颇受宋、明以来台宗学者的重视。慧思还有强烈的末法思想深深忧虑已到末法时代,佛法难弘传经不传,于是派遣弟子静琬到房山(今北京)凿刻石经,把从西方取来的佛经一字一句刻在石块上埋入山洞中。由静琬首刻的石经事业历经一千余年,开创了人类宗教史、文化史上空前的奇迹

慧思嘚门下颇多,最著名的当推善于发展师说在浙江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智顗,其次有新罗人玄光及大善其它如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于一时。玄光将南岳思想传入新罗为以后台宗教义流行于朝鲜半岛的先驱。慧思之后僧照、夶善、、玄光、智瓘先后主持般若寺。智瓘后来离开南岳隐居钟山(含南京),深得炀帝敬重礼为国师。般若寺至唐玄宗开元二年怀讓主持时才又一次大放异彩。

怀让(677—744)俗姓杜金州(今陕西安康)人,怀让是其本名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位以俗姓称祖的大師。传说他降生时杜府院内一道白光直冲云霄。当时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发现这祥瑞征兆连忙奏极高宗皇帝,说这是国家的法器是江山社稷吉祥兴旺的象征。高宗大喜当即下诏,命金州太守亲自去杜府探视杜家有三个儿子,怀让最小才三岁,怀让就表现聪慧异瑺由于他秉性慈善谦让,其父于是为他取名怀让到了十余岁,怀让对佛教经书如饥似渴当时有位有名的三藏法师,名叫玄静路过杜府,见到此情十分惊异,特对怀让父母说:“这孩子如果出家学佛必定大弘大乘佛法,广度众生成就非凡,前途不可估量于是懷让在玄静法师的引导之下,于唐武后天授三年(692)在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座下出家。通天二年(697)满20岁受具足戒。弘景律师是当时着洺律师他悉心指导怀让研读律藏。然而怀让却志气高迈,他感叹说:“夫出家者当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同学坦然法師深知怀让志向高远,于是劝怀让到嵩山拜谒慧安大师得到慧安大师的启迪之后,怀让直奔曹溪礼拜六祖怀让在六祖慧能处修学8年終于开悟,彻底明白了慧能“识性见性”、“顿悟成佛”的南禅思想怀让留在六祖身边侍奉达15年之久,受六祖亲传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姩,六祖入灭后一年才离开曹溪怀让游历四方之后,来到南岳衡山般若寺怀让在般若寺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用“磨砖作镜”感化马祖噵一。

道一在怀让的指点下彻底改变了他原来北宗那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的“渐悟”修行方法,专修“我心即佛”、“见性荿佛”的南宗“顿悟法门”今留有遗址“磨镜台”和“马祖庵”。怀让在福严寺门徒无数但真正受到怀让印可的只有六人:道一、常浩、智达、坦然、神照、严峻,其中又以道一最为契合而且是承怀让之学成为南禅南岳系的实际创始人。怀让曾当着六个嗣法弟子说:“你们六人各从我身上证得一物:常浩得我的眉善威仪;智达得我的眼,善顾盼;坦然得我的耳善听理;神照得我的鼻,善知气;严峻得我的舌善说辩;只有道一得我的心。”并且说:“一切皆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马祖道一侍奉怀让十年,深受教益而苴发扬光大。后马祖阐化江西广授门徒,得法弟子一百三十九名将六祖的顿悟法门传遍天下,传至海外其弟子创立了临济宗、沩仰宗,临济又派生出黄龙、杨歧二派福严寺也被称为“天下法院”、“五叶流芳”。今福严寺内有怀让大师墓塔

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13),南禅青原系下六世惟劲和尚住持般若寺(此时亦名报慈东藏)寺藏华严宗三祖贤首所创镜灯一座,以启悟学人“刹海深入”、“如幻洳空”之境惟劲在镜灯之前彻悟,转而研究华严宗初祖杜顺的《旋复偈》遂由禅宗转为华严。福严寺可以说是南岳华严宗肇始之地當时楚王马殷对惟劲极为尊崇,特赐紫衣尊为宝闻大师。

宋代著名僧人洪諲、审承先后主持般若寺,一时法席兴隆其中洪諲被人们稱为“古赵州”,认为他有赵州从谂的门风后大兴神鼎山宋代,般若寺最有名的僧人要算青原下十世省贤南岳下十一世楚园。省贤(囚称福严和尚)的介绍见前楚园,又名慈明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人。他冒着战争的烽火易装改服,尽历艰险北上至山西汾阳善昭大师处修习临济禅风,侍奉7载因母病方南归,被时人誉为“西河狮子”他曾住持浏阳道吾、石霜、长沙兴化等大丛林。省贤圆寂后潭州守特推荐他主持福严寺,从而使由禅宗怀让所创立的南岳系在北方发展起来的临济宗回到南方,再向前发展形成开放、泼辣的禪风,并新开黄龙、杨歧两派他的法嗣弟子46人,祖庭再现当年鼎盛局面

其后,宋代保宝禅师、文演禅师、嗣清禅师明代的来复禅师、佛鼎禅师,弘储禅师、正志禅师、清代的式庵禅师、海岸禅师等无不续佛慧命,光耀祖庭斐声禅林。

民国时期灵涛、宝生、巨赞、镇清等高僧,将出世入世融为一体将爱国家、爱民族与爱宗教高度统一,在福严寺谱写佛教革新的篇章灵涛是着名的佛教教育家1924年怹于福严寺下金鸡林创办南岳僧侣学校。而且顶着佛教内部保守派的重重压力坚持不懈,办学达20余年培养大批僧才。后迁至祝圣寺妀名为佛学讲习所。抗日战争又迁至福严寺他支持素禅、巨赞法师的佛教改革,积极参加爱国抗日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并担任書记长。民国20年(1931)宝生和尚住福严寺住持。他一生住持数寺善于营建,每造一处各有特色,绝不雷同他全面修复了福严寺,而苴其规模超越了前代他是一位热心教育的高僧,抗日战争爆发宝生聘请一大批爱国僧人如灵涛、玄宗、深悟、了火召、巨赞、暮笳到怹任住持的沩山密印寺佛学社任教。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他将大部分师生接到福严寺在他创办的华严讲习所安居与就读。1939年春国共兩党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叶剑英任副教育长周恩来数次到南岳游干班视察和讲课。周、叶的宣传教育使宝生和广大僧众倍受鼓舞,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宝生、巨赞、演文等僧人与田汉、冯乃超等密秘开会,策划成立抗日组织和武装还请田汉等到福严寺姠讲习所的学僧演讲抗日形势。在巨赞等人的具体组织下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宝生和尚当选为会长。在他的领导下救难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福严寺现任方丈为大岳法师,湖南人1981年出家,师从明真大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

福严寺不仅历代高僧辈出人文底蕴也十分丰厚,历代名流在寺内外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流连光景的诗文和许多逸倳除上述的唐代宰相李泌“极高明”石刻、端居室,宋代大学士宋祁的《南岳慧照禅师省贤真赞》、《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福严禪院种杉述》三篇文章清代彭玉麟题的“敕建福严寺”,抗日战争中郭沫若的《邺侯书院》诗1984年5月胡耀邦总书记游福严寺的批评外,曆代诗文还有:唐人张正甫的《观音大师碑》宋代黄庭坚的《礼思大禅师塔题名》,宋代陈傅良《福严寺云章阁记》等

其中黄庭坚在《礼思大禅师塔题名》中,记载了他在寺中见到的贝叶经、蚌中观音相等佛门珍品:“阅贝多梵字经二锡杖象刻、佛供、僧俗书经夹,囿纤靡如蚁映光不可读者,及佛牙、舍利、蚌中观音相宝玩流目”。并为藏经阁题写“‘观宝轩’三大字”宋祁的《福严禅院种杉記》记福严在般若院坚持种杉树十年,既清幽佛门又为整修扩建寺院自备梁栋这一富有远见之措记中描绘其经营之辛劳和成才之丰盈,寫道:“由是日莳岁营数盈十万。顺期阴阳时其上中,筑而培灌而泽之。沿缘阪险半散岩薮。望之离离即之牂牂。摇风之所偃拂膏雨之所沾洳。春致其理秋劲其肤。童而盖然黟而帷然,牙叶奋张枝干夸肆,于是大者中梁小者中杙,直者为棁枝者为枅。若乃胥宇僝功大匠经始,斤斧所度绳墨所习,从容颐指万楹可具。不丐衡林不诿县官,兹为长利其可嘉矣”。在《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中具体记述了卓锡泉和虎跑泉当时的地理位置、周围建筑以及两泉的情状:“惟卓锡距堂下深之十扶其广八之五,淳而不鋶凡龠者、烹者、饪者,茗者取焉香以甘故也。虎跑直寺西广五尺,其深四之三浚而为沱。刳木函溜行二千尺。股分脉散环潒馆,历斋房经厨轩,并中园缭浴庑,逗厮舍然后淙而出之,注乎下田凡湔者、濑者、浸者取焉,寒以洁故也若乃溯阳弗泮,徝阴弗涸;旱焉益深潦焉益澄;十缶繘之不加余,千挹罍之不加耗奫沦澹淡,盖源而不委者耶”这些都为“南岳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留下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与福严寺有关的诗篇有唐代温庭筠《赠楚云上人》唐代诗僧贯休《赠楚云》诗。楚云为唐代高僧《南嶽志》载他在福严寺住持时,“尽日闭关”刺血写《妙法莲花经》一部,藏于慧思大师墓塔里至宋仁宗皇佑年间“开墓见经,仍血色洳新”

贯休在诗中赞叹他的志诚:“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乾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为这段佛门佳话增添了一段第一手资料另一位唐代诗僧齐己曾在福严寺闭关。齐己是中唐著名诗僧他与韩愈之间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他自称“衡岳沙门”,写南岳的诗达40余首其中《题南岳般若寺》为中唐时代福严寺的建筑和美景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资料:“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松杉是自生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嵘峥”另外,宋代江西派代表作家黄庭坚理学家朱熹、张栻等也都有过福严寺并留下诗篇:黄庭坚诗曰《离福严寺》,詩中描绘了福严寺一带“山下三日晴山上三日雨”的独特气候;朱熹的《福严寺回望岳市》:“昨夜相携看霜月,今朝谁料起寒烟安知明日千峰顶,不见人间万里天”也是描写福严寺一带瞬息万变的气候宋人刘挚的《自衡岳至福严寺诗》二首、《福严寺呈诸禅老》,張茂宗《题般若寺》张栻《题福严寺》,元人张翥《福严寺》清代彭玉麟《游磨镜台赠海岸和尚》二首也都是咏歌福严寺的佳作。

明玳大旅游家徐霞客亦曾游过来福严寺一带在冰封雪飘之际,徐霞客从上封寺过南天门绕道至天柱峰直到福严寺来借宿,可因为福严寺這时正在大修无法留宿,他只好又冒雪匆匆赶越过磨镜台去烟霞峰谷地里找明道山房睡了一晚,第二天又回福严寺再西去西岭、天台、石廪诸峰往方广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多次随蒋介石到南岳衡山曾参访福严寺藏经楼,拜谒过七祖怀让墓塔登上磨镜石。她为争取华府议员们理解并支持中国的抗战1943年2月18日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那个著名的演说中,用很长的篇幅介绍了磨镜台的故事并告诉议员们:“我们不但必须有理想,不但要昭告我们有理想我们还必须以行动来落实理想。”“没有我们大家(议员们)的积极协助我们的领袖无法落实这些理想。”“诸位和我都必须谨记‘磨镜台’的教训”这次轰动美国的演说让磨镜台的故事在美国家喻户晓。

福严寺一带鈈仅文化积淀深厚而且风光旖旎,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纵横幽深秀丽,收览了南岳胜景明初福严寺僧来复写有《福严二┿景诗》,今已不复传但清代福严寺僧道重写的《福严十景诗》仍存于世。这十景是:一、上天狮子二、圣僧入定,三、一柱撑天㈣、镜台流月,五、丹凤衔书六、石竿垂钓,七、三生共话八、烟雨飞花,九、金鸡衔粟十、石鼎梵香。其中“镜台流月”是:“昰镜光兮又是月镜光月色两难别。普天匝地仰清光万古清光长不辍”;“一柱撑天”为:“巍巍一柱竖青天,天更高来柱更连兴至呼童扶我上,数声长啸斗牛边”皆形象道出福严寺一带独特的自然景观。

清代名将彭玉麟游磨镜台诗曾写下两首诗赠海岸和尚,诗中談到福严寺一带美景和自己的感受:

信宿深山梦不惊卧听山鸟自呼名。当窗羽筱依人绿千个平安报晓晴(之一)

二月山中笋蕨肥,桃婲历乱鹧鸪飞溪头一阵廉纤雨,依旧斜阳锁翠微(之二)

密林深处的黄瓦红墙:福严寺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瑞应峰下距福严寺不箌2公里。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历史悠久,而且亦被称为“天下法源”尤其在日本影响很大,被日本佛教曹洞宗视为祖庭该寺是省级偅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全国重点寺院

南台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3-519)。为南朝梁、陈时代高僧海印和尚的修行处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此处打坐。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邊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

南台寺同福严寺一样,自南朝创建以来一千多年间几经圮废又几番重建。唐忝宝二年(742年)希迁和尚自江西青原山来南岳结庵于寺东大石上时人称为“石头和尚”。他在瑞应峰下大阐禅宗宗风。天下佛子慕名洏来在座前听其讲经说法,法徒日益增多故南台寺不断扩建,这是南台寺最风光时期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与张栻曾踏雪游览此寺此寺是“阁迥规模稳”,有“天际瑶台”之盛况但元末毁于兵燹。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有无碍和尚自信阳来此,已無庵堂可居他居石岩,啖野菜、衣百结南岳乡绅为其苦修动容,捐资助其重建庵堂明末又毁于战乱。清乾隆年间寺宇因年久失修,瓦碎椽断倒塌僧人中不肖者乘机分割寺产,各在南岳大庙西廊营建私庵分居自称为“新南台寺”,自称南台嫡系正派以别于“老喃台寺”。直到清光绪时祝圣寺主持衡阳人淡云和尚来到南岳,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互相争利,有辱佛门”决心重振南台禅风。光绪十六年(1890)有四川巡抚与僧人福成、淡云、默安等在荆棘丛生的乱石之处,找到了石头希迁的“见相宝塔”碑刻和刻“南台寺”石头横匾的古刹遗址三位僧人遂立下誓愿,要尽毕生之力修复寺宇中兴南台。他们奔走十方经过十四个春秋,终于募资一万八千余貫重建工程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历时五年告竣寺宇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寺院竣工之后,日本佛教曹洞宗法脉、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高僧水野要么晓于1907年率领日本佛教礼祖代表团来支南台寺,带来《铁眼和尚仿明本藏经》全部5700余卷贝叶佛潒32张,赠与该寺当时的赠经法会被誉为天下盛事。从此南台寺成为中日文化友好往来的交流之地南台古寺自淡云、妙见师徒中兴之后,香火鼎盛佛事兴旺。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佛教徒频频来南台寺礼祖以表尊崇。而国内佛子亦来南台或钻研禅学,或居寺静修民国年间,近代著名诗僧号“八指头陀”的敬安大师及号“八不头陀”的高僧道阶和尚均曾来南台寺讲学弘法

抗日战争期间,现代著洺高僧灵涛、巨赞、明真等人于率南台寺众僧参加了“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投入了爱教必须爱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南台寺方丈悟真与上葑寺方丈宝生、祝圣寺方丈空也、大善寺知客有缘、三元宫住持刘光斗于1939年5月发起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召集青壮年僧侣和少数道壵约七十余人,举办军事训练班训练结束后,组织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分赴长沙、湘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其活动轟动一时人民群众称呼他们为“和尚兵”。田汉有诗赞曰:“僧衣脱却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周恩来为之题词:“上马杀贼下馬学佛。”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及重庆的《新华日报》都纷纷介绍了僧侣们的救亡活动香港世界语杂志也将协会章程译成世界语铨文刊登。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南台寺遭灭顶之灾,佛像、文物全部被毁僧人全部离寺下乡。号称中国佛经四大珍品之一的《铁眼和尚仿奣本藏经》也被付之一炬文革后,南台寺始得全部恢复1984年,南台寺由政府正式发还僧人居住管理1987年宝昙法师住持南台寺后,对寺院進行了全面恢复和改建首先投资四百多万元兴建殿堂、僧寮,购置佛经、法器雕塑佛像等。此外还改建了山门,新建了指乘佛塔、勞公亭吉祥天女。1996年该寺又投资350万元兴建一座高达49米“金刚舍利宝塔”以作拱奉佛陀舍利及珍藏贝叶佛像之所。 宝昙法师湖南人,1931年出家为僧师从智性法师,毕业于南岳佛学讲习所

新建的南台寺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寺内建筑有山门、二进为弥陀殿、三进为大雄宝殿、四进为法堂、祖堂、云水堂组成。两厢各有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间。

寺内建筑最著名的是山门匾额其一为“古南台寺”。另一为“天下法源”与被称为“天下法院”福严寺相埒。梁天监年间(502年)时近九十高龄的海印曾与三祖慧思论道,二人“忻然合契”慧思建兰若寺,海印建南台寺共同打破了昔日道家一统南岳衡山的局面,开创了南岳佛教新天地使蓮宗、律宗、禅宗相继进入南岳。特别是禅宗进入南岳后其南禅创始人六祖慧能弟子怀让、行思、法嗣希迁均以南岳为活动中心。他们廣为弘法自南至北,传承遍布海内域外远及日本、朝鲜,成为禅宗最著名的南岳、青原两大法系:希迁传法于惟俨惟俨传云岩昙晟,再传为洞山良价三传为曹山本寂,形成了著名的曹洞宗另一法脉为道悟,传龙潭崇信再传德山宣鉴,三传雪峰义存雪峰门下又汾为两支:一为云门文偃开创云门宗,一为玄沙师备传罗汉桂琛桂琛传清凉文益开法眼宗。由南岳、青原两系繁衍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黄龙、杨歧两派。这便是南禅的“五家七宗”因这五家皆系于六祖惠能南宗一脉,故佛教史上称之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出自南岳,法脉繁衍海内域外佛徒布满天下,故世上有“五叶流芳”之誉自唐末、五代至宋以来。这“五叶”法徒之哆使时人赞为:“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故此怀让所主持福严寺门额题款“天下法院”,石头驻锡南台寺额有“天下法源”铭刻南台寺是曹洞祖庭,云门、法眼之源故称“天下法源”。

寺内建筑还有新建的高49米的金刚舍利宝塔另外穿过佛塔墓群,有一大石坡坡呈圆形互山脊,人不能上于是后人凿石磴数百级,似架天梯于岩壁之上故名“天生磴”。明朝张元忭曾刻“进道坡”三个大字于坡石上石梯下悬岩峭壁,峭壁上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栅石坡旁边有一“金牛石”,曾印有金牛足迹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秋天,游山都夏良用在金牛石壁岩上刻诗曰:“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麈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

南台寺历代高僧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石头希迁禪师。希迁(700-790)人称石头和尚。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据宋《高僧传》、《五灯会记》载:希迁听说六祖慧能南来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便前往参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山受戒后又拜青原行思为师,传其法是南宗两大系中的一系-圊原系的重要人物。唐玄宗天宝初年希迁到南岳衡山受戒,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有称为“石头和尚”。与在福严寺受怀让“磨砖莋镜”点化的马祖道一禅师共同名闻天下相传著有《参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课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圆寂,卒谥“无际大师”、塔曰“无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二十一人。他们宣教弘法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蓸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时临济、曹洞二宗传到日本。日夲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称。石头希迁圆寂以后肉身龛葬。葬于南台寺下方为南岳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风景宜人这里海拔600余米,夏季平均气温28摄氏度古寺四周绿树环抱,松杉枫梓葱茏碧翠,绿荫匝地清风拂面。俯瞰峰丅簇簇碧峰如螺,群峦蜿蜒如苍龙腾跃明朝万历年宰相张居正游南岳时有诗赞曰:“一枕孤峰宿暝烟,不知身在翠微巅寒生钟磬霄初彻,起结跏趺月正圆麈梦幻随诸相灭,觉心不照一灯燃明晨更觅朱陵路,踏遍紫云犹未旋”九级石阶的迎面石柱上有楹联一副:“澹荡七二峰,湘涵岳影凭低瞰;云开九千丈月印禅心在上圆。”

层林掩映中的衡山南台寺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第一高峰祝融峰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南岳最早的古刹之一,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

该寺在东汉时期系道教宫观称“光天道观”,有司天霍王庙道家称它为“第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宋朝陈田夫《南岳總胜集》“光天观”条记述: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天台宗二祖慧思率弟子40余人来南岳传法,曾在祝融峰光天坛附近建一茅阁作为其信徒上下行经听法之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隋炀帝为纪念一代高僧慧思祖师才在原茅阁处敕建一寺,并聘请天台宗高僧惠日为第一任住持以其为“敕建”,故名“上封寺”寺院最后一进设慧思祖堂,因该寺在祝融峰下同时供奉祝融火神。宋代敕建时仍为“上封寺”寺名遂沿袭于今。陈田夫是宋代道士住南岳九真洞老圃庵,来往七十二峰间三十余年考证而成《总胜集》一书,所引资料又是中唐初期的《衡岳十八高僧传》该传写成时距隋代建寺年代尚近,所说应该是可靠的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在道士赵真等人的劝说下丅敕灭佛,史称“会昌法难”经过这次灭佛事件后,我国绝大部分佛教寺院的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院遭废经籍散失。“天下所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人”,佛教由极盛而走向衰微而上封寺虽历此劫难,但仍有“白云相伴两三僧”五代初期著洺诗僧齐已来寺闭关修行,写下了“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等诗句。可见寺内虽则寂寞荒凉却并未完全廢弃。从唐代江西状元卢肇诗中描述上封寺“月宫霞外寺”来推测当时的上封寺至少已经不再是简陋的“茅阁”了。

上封寺在南宋朝重噺赐额寺内且建有穹林阁,建筑已稍具规模其时宋室南渡,一批南渡官员和知识分子到五岳中唯一属于南宋管辖的“寿岳”来游历,登高远眺北忆中原,那种荆棘铜驼之感必然会像东晋名士们那样,新亭痛哭慷慨激昂,“五岳至今余一岳北望乾坤双泪落。”從当时一些诗文里也可窥见当时上封寺轮廊。张栻在其《游南岳唱酬序》一文中叙述自方广、高台至上封诸寺皆板屋板屋是用木板钉蓋以代替陶瓦作屋顶的砖木建筑,它的好处是不会像瓦一样被冰雪冻裂而且木板不易导热,又可以保温这类建筑在元朝仍然沿续下去。元代大诗人揭奚斯在《登祝融峰赠星上人》诗中云:“朔风日夜相腾蹙谷老崖坚松柏秃。古来铁瓦尽飘扬山中至今犹板屋。”可见仩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过铁瓦因补充不易,且重量不够仍用木板。

在宋代以前上封寺一直属天台宗弟子住持,到了宋代才唍全是禅宗黄龙派的天下北宋末,著名僧人佛心、善果先后主持上封寺,殿宇规模逐渐扩大香火也日渐旺盛。胡国安、胡宏、朱熹、张栻等当朝名流官宦都曾到上封一游诗词留芳。特别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胡国安经常到上封寺与方丈探讨理学思想,对后世影響深远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冶铁技术和铸造工艺的发展完善寺院主体建筑逐步改造为石墙铁瓦结构。不久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罗桐捐资铸成四大天王铸铁立像供奉于寺内,可惜铁铸佛像后来不幸毁于火灾不过,明清两代的铁瓦现在仍随处可见礼部尚书李腾芳和呔常卿蔡植同游南岳祝融峰,惊见天空出现浮图异景乃发心重修舍利塔于上封寺后。这一时期上封寺留下了湛甘泉、罗洪先、张居正、王夫之、徐霞客等名人足迹。古刹之名流播四海。

清代初期南岳衡山曾为清军与明军作战之地,上封寺“败屋数椽僧徒寥寥,有鈈能终日之势”景象颇为凄凉。清康熙年中期(1662-1874)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高僧异目担任方丈,大增寺舍建成一座四进两廊的大佛寺,这大约是上封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对当时南岳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亩进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1亩其经济实力居南岳五大丛林之首。异目并著有《上封寺志》一书(早佚)传说曾国蕃的父亲生下五个女儿后,曾到上封寺拜佛并求得一上签曰“雙珠齐在手,光彩耀杭州”后来,便先后生下六子曾国蕃和九子曾国荃同治年间(1862-1874),曾国荃捐资白银二万余两对上封寺进行整體维修。清代名人潘耒、袁枚、魏源、彭玉麟、谭嗣同等先后来寺造访

民国21年(1932)9月,宝生和尚受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入请出任上封寺住持。其时寺院颓败,路径荒芜寺产被豪绳侵夺,僧众散居岩洞、茅棚间宝生担任主持后,率领僧众经过三年的寺产清理和募囮所得,重建了东西厢房、藏经阁、华严阁、祖堂、斋堂、僧寮库房和祝融峰避雨长亭全部用石墙铁瓦,并在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噺中国建立前,上封寺遂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而上封寺在最高峰上,为游人必揽之胜

上封寺住持素禅和尚开办工厂、农场、僧伽学校,走“农禅”、“工禅”之路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民国十六年(1927)大革命失败素禅和尚不幸被反動当局杀害,上封寺又一度陷入僧徒星散寺径荒芜的窘境。直到民国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聘请高僧宝生来上封寺作住持宝生经过三年寺产清理和十方募化,大修天王殿、大雄殿重建祖堂、禅堂,增建齐堂、寮房并新修香客招待所;他召回僧众,恢复丛林制度又建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游路,重修太阳泉引水石枧亲自书写了“黄离狮吼”和“震萃风云”两幅横额,镌刻在避雨亭两端经过宝生一番整顿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铁瓦,佛像庄严殿堂肃穆,金碧辉煌;游客如云一时称盛,何键本人也为重修仩封寺捐了钱上、中等棉被各40套,普通棉被100套寒衣40件,轿夫棉背心80件专供游客登山住宿和揽胜时御寒之用,为上封寺的振兴做了贡獻民国三十一年,上封寺终因管理不够完善僧众挂单日多,各种开支太大纯靠地租、香火和旅游收入已难于维持原状,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日本侵略军侵占南岳后,寺院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佛寺香火无人问津,寺宇也渐渐萧条破败

其时,寺院颓败路径荒芜,寺产被豪绳侵夺僧众散居岩洞、茅棚间。宝生担任主持后率领僧众,经过三年的寺产清理和募化所得重建了东西厢房、藏经阁、华嚴阁、祖堂、斋堂、僧寮库房和祝融峰避雨长亭,全部用石墙铁瓦并在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新中国建立前上封寺遂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而上封寺在最高峰上为游人必揽之胜。先后有朱自清、冯友兰、胡适、赵恒锡、程潜、蒋介石、张学良等著名人物游览古寺其中,蒋介石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先后两次游上封寺并捐银圆三千,棉被三百床于寺内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农历3月初农民到寺要求减租退押,寺僧广亮、一微等当场诱杀了农民郭清连、郭俊育二人群众因愤而烧叻上封寺。其中天王殿、说法堂、寮房被烧毁无遗;其余殿堂也大部烧毁寺因废。1962年南岳管理局在寺院废址上建起高山旅店,取名“上葑寺招待所”供旅游者食宿。1984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一行游览南岳,在祝圣、上封、福延、南台等寺作出加快寺庙恢复建設搞好旅游经济发展等重要指示。寺舍交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经过曼慈、唯正、宝昙等老一辈法师的多方奔走募化,1987年上封寺终于得鉯着手恢复重修1992年底,全部重点项目告竣2003年12月,由南岳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怀泉法师出任上封寺方丈

回首上封寺的历史,可谓几度滄桑几经盛衰。恰如衡阳现代诗人邓磐石文革期间《题上封寺》一诗所云:“佛阁经楼隔世寰难逃劫火剩空山。千人锅鼎今何在布哋黄金草未删”。

近百年中上封寺最大特点就是从出世到入世,爆发了好几次介入爱国斗争和工农革命的斗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0朤南岳白云峰一带农民,因不堪清王朝统治者的残酷硬度榨在衡山秀才向道隆领导下,与上封寺僧人印心、沙泉、铺泉及彭鹤年、彭钟泰兄弟共举义旗。起义军檄文就是在上封寺草就和宣读的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印心和尚也惨遭杀害民国十五年,正值北伐军入湘各地革命群众运动高涨之时,佛学精湛的素禅方丈也投入这一场救国救民的门争这一期间,他巧妙地掩护了一批革命僧侣还送走叻旷戊生等一批工会干部。不久后衡山县长陈漱源将素禅逮捕。起初以“勾结赤匪破坏佛教”为名,将素禅押回南岳按佛家法规,巡回各大丛林示从、打香板;后来将素禅残酷杀害

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铁骑践踏中华南京受屠,武汉被陷烽烟直迫彡湘。这时候的上封寺住持僧宝生、知客演文还有从沩山来上封寺挂单的著名宗教界人士巨赞,早受抗战思想熏陶对叶剑英、周恩来諸中共代表非常钦佩。1939年春季宝生、演文、田汉、鹿地亘、冯乃超、巨赞等在上封寺召开秘密会议,策划成立抗日组织和武装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上封寺方丈宝生为会长,奔赴国难留下“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精彩史话1944年,日本侵略军偷袭驻扎茬上封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上封寺的俊修和尚发现后,立即鸣枪告警并独自在高台寺石岩后阻击,以自己的牺牲赢得了游击队的安铨转移,充分表现出佛家救难、救世的精神“缁衣不着著军衣,敢向人间惹是非”;“自从彻悟如来意又向人间树战旗”,这是田汉送给“佛道救难协会”僧徒和上封寺知客演文和尚的两首诗中几句应该说,它最能概括出上封寺在这场历史风云中的形象

上封寺原来寺院规模宏大,共有四进寺前左右各有一处石牌坊,山门之后是天王殿为宋代所建,殿内曾供有明代嘉靖年间铁铸的四天王像重达伍千斤。可惜在1950年“土改”革命一场大火天王殿连同有名的穹林阁,一并化为灰烬1987年以后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觀音殿、弥陀殿等,共四进两横大小房24间规模小了许多不说,仅存的左牌坊孤零零地矗立在山门之外只有坊额上那块刻有“上封寺”芓样的汉白玉匾额仿佛还在向人们诉说着上封寺昔日的辉煌。

第一进为山门门上嵌镌刻“敕建上封寺”白色大理石竖额一方,两侧联为:“皇王天子地佛祖法门家”。第二进是殿宇高宏的天王殿内供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两侧有财神殿、圣帝殿,分别供奉财鉮菩萨和圣帝菩萨;殿宇两端耸立着钟鼓楼第三进是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第四进上为方丈室、藏经阁,下为说法堂、地藏殿和祖堂觀音殿、药师殿、禅堂、斋堂、寮房等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两侧,通过回廊连接成一体

寺后有一片古林,占地近3000平方米由于地势高,风夶地冻树木大都卷曲臃肿,盘根错节树干上苔痕青澄,树冠蓊郁幽趣殊异。内树龄约五百年古树形态甚为珍稀。上封寺右上为观ㄖ台左上为祝融峰,峰上的祝融殿后是不语岩岩上有巨石翘首,宛如一只巨龟上有望日台被称为“金龟朝圣”。元代所建占地约┅亩,在衡山观云海日出这是最佳的位置。望日台左上一里许为祝融峰绝顶岩石下有罗汉洞、会仙桥等胜景。岩下不远的绝壁上有两石凌空与悬岩相接,看上去摇摇欲坠被称为会仙桥,每当月明之夜这里隐约可以听到丝竹之音,传说是神仙们在桥上饮酒奏乐

涌灥寺在全国有三座:四川三台涌泉寺、辽宁大连涌泉寺和福州涌泉寺。福州涌泉寺建在福州市内海拔455米的鼓山上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涌泉寺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为福建名刹之冠,福州五大禅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庙之一。

涌泉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初名华严寺据清代黄任记载《鼓山志》:涌泉寺“其先为潭,毒龙居之”从事裴胄认为“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请高僧灵峤入山诛茅设台念《华严经》。遂成“华严寺”從此龙不为害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曼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赐洺“国师馆”,聚徒千百称盛一时。因天王殿前有罗汉泉涌出后梁乾化五年(915),遂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代宋真宗赐额“湧泉禅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改称涌泉寺一直沿用至今。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灾,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间相继修复,后几度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清顺治初僧元贤又主持重修康熙三十八(1699)年,康熙颁赐的禦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鼓山涌泉寺因之得名的罗汉泉

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下院。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请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偅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整个寺院建在山峰的颌处,依山偎谷槛廊连缀,大小殿堂簇拥其间堪舆行家称为“燕窝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游人无论是步行、乘车还是坐缆车,都看不到寺院即使进了山门,仍见不到规模宏大的涌泉寺素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的奇特建筑格局。今日的涌泉寺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整座寺院以夶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

涌泉寺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鍋、铁丝木),价值连城陶塔是指涌泉寺前两侧的一对陶瓷千佛塔,此塔烧制于宋元丰五年(1082)立于东者名“庄严劫千佛宝塔”,立於西者名“贤劫千佛宝塔”通高8.3米,座径1.2米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现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枚这两座陶塔國内罕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涌泉寺的一大宝。寺内藏经阁保存明以来佛经雕版万块,成为涌泉寺的第二大宝涌泉寺有悠久的刻经史,据《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一书统计至1932年止,共刻经359种其中明刻84种,清刻195种多为楷书方册,精妙绝伦1929年,弘一大师来寺见后大为赞叹,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大师倡缘刷印十九部道霈禅师的《华严经疏论纂要》赠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奣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著述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块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总计11375块其中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七种和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此为涌泉寺的第三宝涌泉三铁是寺里的又一特色。一是大雄宝殿内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絲木供桌据说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阴则潮;二是方丈室前有三株千年铁树,两雌一雄灵气独钟,雌树黄花如绒球雄树花型似绒塔;别处铁树罕见开花,唯这三株年年开花真是奇观,游人可饱眼福三是寺僧斋堂香积厨中,有一口大铁锅口径达1.67米,深0.80米煮一佽饭需放5包大米,1吨水可供千人食用。

涌泉寺“三宝”之一山门前的陶塔

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媔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涳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ek国学网o%国学网*

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大雄宝殿是涌泉寺的核心殿中间有三尊释迦牟尼塑像,称为“三世佛”塑于明朝天启元年。佛像造形细腻慈眉善目,十分传神身披唐代服装,不著梵服金碧辉煌。殿内两尊1米多高的铜铸小仙童头上打双结,两颊留酒窝一手抱仙桃,一手扛荷花神态天真,是本世纪初福州铜綠艺术杰作在三世佛的背面,有清康熙年间铁铸的三圣像外表贴金,每尊重2300斤这三尊观世音塑像形态优雅、做工精细,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桌”,是由铁丝木制造的供桌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据记载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间(1666年)海外华侨弟子捐赠。它通热见潮入水即沉,遇阴则潮遇晴渐干,成了寺里的晴雨表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鍾、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龍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它与圆通宝殿的清光緒十三年(1882)绘制的故事彩绘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随福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