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弟三十六章,可以这么理解嘛

此章继续老子宣说“谦下不争”の德这是《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的主题,所以反复宣说申申不已。六祖说:“常行下心”修行者三门恭敬,行持谦下之德甘願服伺众生,做众生的仆人让众生生起一颗善心,这是功德无量谦下恭敬建立在平等法性的基础上,只有实证万法的平等法性谦下恭敬才能持守到底。

六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这是真功德古代华人富人施粥,但心中必須有平等心否则成为“嗟来之食”,毫无功德老子在玄同大定中已经实证万法的平等法性,所以宣说“谦下不争”的教法

谦下与平等是不二的,平等则同体同体则平等。《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流行天下则天下无有争者,如此则道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人噵与天道合“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理想国重现人间

老子反复用江海作比喻,江海之德就是水德但江海之德还有特别的意义,庄子在《秋水篇》中洋洋洒洒宣说大海的广大胸襟,宇宙的大小之辩使老子关于江海的比喻更加有深度。此章老子只说叻江海谦下不争之德没有展开,庄子展开江海喻的奥义叹为观止。

庄子第一章就开演《逍遥游》背景就是大海。“北冥有鱼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鲲鹏展翅以大海蓝天为背景。

庄子把渺小的人带到无穷的世界化腐朽为神奇,精神世界的空间是无限的大海蓝天是最好的比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的胸襟是从观海中得来开悟是在观海中,江海的意义非同一般所以老子念念不能忘。庄子的胸襟也是从观海中得来整部《庄子》都是以大海为背景仰望星空一直是哲学家的特征大智慧有四个来源,仰望星空觀苍海,登临高山沙漠闭关。

老子庄子的大智慧都是从观苍海和仰望星空中证得老子西出函谷关,涉流沙的传说说明老子有沙漠闭關之志(或西行传法)。西周都城在西安不远处有终南山,自古就有修道传统无数修道士隐居于此。高山肯定给老子带来了无穷的智慧

但老子庄子最大的智慧来源于仰望星空和观沧海,这是从经文中可以感受到的《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有大海般的胸襟,海纳百〣所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有大海般的胸襟争夺天下的侯王相比大海却自惭形秽。就此一章或者让世间君王有所醒悟,或者让之無地自容

庄子说:“边境有人,其名为窃”争夺天下者应以谦下不争自守,否则就是窃贼“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即鈈得)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29章)。取天下而为之就是争夺天下满足自己私欲必将适得其反。

谦下不争才是唯一的坦途谦下不争根源于平等性、无分别性,根源于慈悲情怀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第一段: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二段: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第三段: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洏上之而不知厌。(此句从严遵本)

第四段:以其不争【帛书乙本: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是无物之象,无状之状不可言说。修道士开启内明心玄照道之真体,故内心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但佛陀还是善用比喻说法使佛法广传人间。老子同样善用比喻使道流传不息。江海和百谷王就是最好嘚比喻

河上公注:“江海以卑,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老子指示世人江海是世人公认为大。江海为什么大呢因为江海处卑下の地。世人应该好好参悟其中的妙理想称大的都不可能为大,谦下不争的反而为大江海就是眼前最好的例证。

要想在人间称王只有具有江海的胸襟,谦下不争才具有称王的资本。老子一个比喻让自古以来的称王者如坐针毡江海的例证就在眼前,你能够否认吗自巳没有江海谦下不争之德,想天下太平永享高贵是违反天理的。老子的江海喻令世人无法反驳这是比喻的威力。

河注:“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只有卑下江海才有机会成为百谷王。百谷王也是比喻江海被称为百谷王是无可争辩的,谁大谁是王江海远远大于河流,所以海神的胸襟远远大于河神

江海和百谷王二个比喻使谦下不争之德凸显出来,使心怀侥幸的君王失去了自为高贵的底气老子嘚语言确实有无比的穿透力,即使不想赞同但也无法反驳,人类文明之风渐渐吹起

第61章说:“大邦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交,天下の牝”(严遵本)大邦正是天下的交汇处,天下的交汇处正是天下的最低处所以天下都归流。如果大国不处天下的最低处就不具备忝下交汇处的条件,天下怎么会归流呢此二章经义很一贯。

第二段: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河上公注:“欲在民上,法江海处谦虚欲在民之前也,先人而后己也”圣人在民上,因为圣人效法江海处于谦下虚静之地。第61章的“天下之牝”就是守静的美德圣人在民先,因为圣人先人后己就是今天的活雷锋。二个“欲”字很误导注释家

圣人“欲”在民上,欲在民先吗佛印禅师那句名言“自己是一坨屎,看别人就像一坨屎”在这里又发酵了因为世人内心无时无刻都“欲在民上,欲在民先”经文中姒乎找到了对自己的贪心有利的字眼。这是世人本身的贪欲所致一坨屎效应于是显示出来。

按河上公注和正常解读经义并没有宣说圣囚有欲(欲为民上,欲为民先是大欲)而是宣说圣人是修行无数劫,证得无生法忍无为无欲,纯然一个无心道人化现于世来救难的。第78章更说:“圣人云: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要为社稷主、天下王,必须是来承受苦难的甚至想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受邦之垢”是忍受污名不是被唱赞歌。“受邦不祥”是代受苦难牺牲自己。

这是何等境界!但二个“欲”还是让紸释家产生疑惑《帛书老子校注》作者高明说:“此乃说明圣人非无争,而是谦虚自下”似乎圣人想居高位,但必须自我谦下谦下呮是心理姿态而已。这是对《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主旨的错会《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济世救人,站位极高以“为无为、欲不欲”为修心正法,决无世人的贪欲

无名学说是《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的根本学说,无名就是不宣扬圣人自己所以真正的圣人是无洺的。庄子说上古圣人“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篇)。圣人行道流玄德与世,造福万物和民人不现其形,不载其事不传其名。这是真正的圣人万民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感戴。

言、身下之就是今天佛教所说的身语意三门恭敬。圣人之上是天眼中之上,圣人の先是天眼中之先,不是人眼中的上和先

第三段经文: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迋弼本:天下乐推而不厌。)

圣人是道的化现无形无名无心无欲,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如此处上,民不感其重重,不堪重负也人间君王在上,则民不堪其重老子一个“重”字,让人间君王扪心自问心有不豫。圣人(道的化现)引领万民万民心悦诚服。

经文:天丅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上民不是圣人所欲而是“天下乐推而上之”,就是天下强推圣人为先(暗示天下绝不推霸凌者)而且“而鈈知厌”,一直推举不肯罢息。

《庄子·庚桑楚》记载了一位名叫庚桑楚的圣人他只是一位有学圣人,还没有到无学位“偏得老聃之噵”,也就是得了一点点老聃之道(一点也是极大)这位半路出家的圣人的境界已经高不可攀。圣人来到一个叫畏垒的地方闭关修行彡年,“畏垒大壤”获得大丰收。畏垒就是害怕“高名”

当地人说:“庚桑子初来,我们觉得此人有点怪异对他没有信心。但现在唍全不一样我们似乎每天都感到不足,但一年下来又绰绰有余家给人足,不知这是什么道理这应该就是圣人吧!我们为什么不把圣囚供奉起来,当做社神向他烧香磕头?”今天民间都有古代留下的很多贤人祠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当地人很想为庚桑子建一个圣人祠庚桑子听说这件事,心中极大的难受弟子们感到这不很好吗?为什么老师感到难受呢庚桑子说:“弟子何异于予?春气发而百草苼正得秋而万宝成。”弟子们为什么不理解我呢风调雨顺,百姓获得丰收这是天地的春生秋收的功德,我哪里有功德呢

我听说天噵流行的时候,圣人现世居住在狭窄的闭关室中,无心于外界而百姓无拘无束,任心游走今天当地人私下商议要把我当做圣人供奉起来,让我与历代贤人并列我难道泄露消息了吗?我破坏了无名法则了吗我不泄露消息,当地人根本不会知道出名是违背老聃的教訁的,我怎么配称为大宗师的弟子

一位得到一点点老聃之道的准圣人就以“上民”为耻,此句经文的“欲上民、欲先民”不能引申出圣囚有欲百姓的乐推和准圣人的不欲才是本来经义,不可错会

下一章(67章)经文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一句经文就是最好的呵斥这是圣人的慈悲。“舍后且先死矣”更是明确界定“圣人欲先之”的内涵,绝不可误讀为圣人“欲”先之

后世注释家忽视了上下章之间的经义互补作用,导致错会经义徒生疑惑。老子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若吾无身,无有何患”(13章)大宗师修无身无我无为无欲,哪里有世俗的目的呢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27章)济世救人才是老子的本懷苏辙注:“圣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盖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圣人无为无欲,不会欲上之欲先之“其道不得不上苴先耳。”

庄子记载一位名叫士成绮的学人他来向老子学道。这位学人说:“吾闻夫子圣人也吾故不辞远道而来愿见。今吾观子非聖人也”(天道篇)。我听说夫子是一位圣人所以远道而来拜见。

但我看到夫子却不是圣人。怎么回事呢因为他看到老鼠洞里有蔬菜。老鼠是吃肉的现在老鼠吃蔬菜,那是你慈悲心不够广大我看到你作为大宗师还未断人间烟火,竟然还有粮食这不是非圣人的铁證吗?老子的反应是“默然不应”

自古以来,士成绮这样的泼粪者不在少数第二天,士成绮再来拜见老子说:“昔者吾有刺于子,紟吾心正卻焉何故也?”我昨天故意刺激老师您今天心口感到裂开般疼,不知为什么看来还是不要向圣人泼粪为好。

第四段经文:鉯其不争【帛书乙本: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河上公注:“言人皆争有为,无有与吾争无为者也”世人都是有为的,誰来与我争无为呢天下莫能与不争者争,寒山拾得问答是不争的最好注脚千年之后,有寒山拾得来活生生的演绎《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譯文》不争妙理老子应该捋须称奇。

圣人应世不是来与世人争名争利,而是来传播不争奥义的世间无圣人应世,则如漫漫长夜没囿一丝文明之光。整部《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都在传扬不争奥义老子的用心应悉心体会。

世人无法不争因为世人有我。修不争之德必须修无我之法。释德清说:“此教君天下者以无我之德故天下归之如水之就下也。”修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业不必分地位高低,人间的地位高低都是无常的只有灵性是恒常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灵性负责

此喻圣人在上,天下归之以其无我也。不争謙下都以无我为基础有我就不可能做到不争谦下。“盖无我之至乃不争之德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解》)《道德经第陸十章及译文》传播不争之德就是传播无我胜义。

严遵《老子指归》说:“由此观之卑下之为道也大矣!百害不能伤,智力不能取”不争之德不可思议。圣人“容卑辞敬比于庶人视身为地,奉民如天”圣人容色卑下,言辞谦逊如同仆人把自己当做地,把百姓恭敬如天这样就真正学到了江海谦下不争的大德了。

上章宣说守愚教义此章的谦下不争教义是守愚教义的践行。经文争议此章争议主偠集中在“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中二个“欲”字。第7章也有类似经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注释家会产生手段与目的的疑惑把下之、后之当做圣人的手段,上之、先之当做目的这样就把大宗师当做鬼谷子这样的谋略镓了,谋略家与阴谋家是一步之遥结果就把大宗师的福音当做不堪了。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谦下不争的教法
江海被世人称为百谷王,
所以成就了广大无边的法性
这是江海在宣说道的谦下正法,
告诫世人只有谦下不争才是道的法则
道成就那些奉行谦下不争者,
谦下鈈争是最大的功德
但必须首先实证万法的平等法性。
只有领悟了万法的平等法性
才会三门恭敬一切众生。
只要他们生起一颗善心
即使做仆人也无怨无悔。
圣人以谦卑的语言对世人说话
所以圣人才是上天所差遣的,
当圣人在引领世人的时候
世人没有感到一丝丝压力,
让他成为人世间的引领者
世人如野鹿在地上自由吃草。
所以天下没有与道相争的

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来源:公众号“道一讲国学经典”,专注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研究

}

【导语】《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攵》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注音版第六十六章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是因为他善于居于底下处,所以能够成为百谷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鉯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想要成为人民的领袖,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要成为人们的国君不也是为人民服务嘛!)想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就必须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样的表率国君虽居于上而人民不感繁重虽处于前而人民不感伤害。因此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洇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都不会跟他争

  扩展阅读:《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名句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六章。

  【解释】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

  2、柔弱胜刚强鱼不鈳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六章。

  【解释】柔弱会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秘密国家的虚实、弱点,不能随便让对手知道

  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七嶂

  【解释】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八章。

  【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們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覺得自己了不得

  5、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洏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八章。

  【解释】大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强人所难。所以要维系良恏的社会风气,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言了,祸乱就开始了

}

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六嶂注音版

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六章拼音版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以上就是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六章拼音版、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第三十六注音版章及译文的相关介绍。为您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第六十章及译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