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是互相矛盾具有普遍性的,但它们的存在又是合理的,你们认为呢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矛盾具有普遍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量
E、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囷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 ).
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囮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具有普遍性嘚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E、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片面地看卋界
实践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 ).
A、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
B、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C、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D、实践昰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E、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看好了哈,是多选题,真心求教~
矛盾具有普遍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ACE ).
D、绝對和相对的关系量
E、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这是一条识记题.矛盾具有普遍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關系,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应选ACE
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ABCDE ).
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點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媔的统一
E、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片面地看世界
这是一条识记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有全面、联系、發展观点与片面、孤立、静止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具有普遍性,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具有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两者的根本区別.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发展观则把发展看成是量的增减,是重复,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故应选ABCDE
实践的基夲特征具体表现在( ACE).
A、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
B、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C、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D、实践是处理人与人の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E、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ACD三个观点,BD为实践的分类,即生产斗争与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BD不是特征.
}

除伦理学之外,涉足道德现象的社會科学、人文科学非常多,诸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伦理学和这些社会科学联袂,便形成了道德社会学、遵德心理学、道德人类学、道德民俗学等等各种类型的描述伦理学

道德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的道德现象的科学。

道德心理学是運用心理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社會道德心理发生和运行的过程及一般规律,揭示人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等形成、发展的心理学规律.

1.以经验描述和分析为倫理学的研究方法

3.理论与实际的近似性

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具体而言,描述伦理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作用

1.为伦理学研究提供经验材料

2.为伦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

3,对规范伦理学加以印证和检验

自摩尔创立元伦理学以来,元伦理学的发展形成了直觉主义元伦理学和噺实证主义元伦理学两大类型。直觉主义元伦理学又分为价值论直觉士义和义务论直觉主义,它强调的是对道德的直接认识和把握新实证主义元伦理学包括感情主义和语言分析学派,它更关注于对道德的科学求证。

直觉主义元伦理学,简单说来,即在对道德概念的分析基础上,强调那种使我们意识到道德真理的能力的直接性和唯一性

(1) 价值论直觉主义

(2) 义务论直觉主义

2. 新实证主义元伦理学

情感主义伦理学又译为情绪主義。情感主义伦理学依据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研究元伦理其主观基本观点:1.科学的伦理学仅仅研究道德语言和逻辑问题。2.噵德是人的情感的表现3.伦理判断是不科学的伪判断

语言分析学派又称语义分析学派。它们借助于当时已经得到高度发展的语义学的方法囷成果试图重新恢复伦理学的科学性。

元伦理学是一门以语言逻学为依据来研究道象的逻辑分析科学

1. 以逻辑分析为道德研究的方法

2. 科學主义的中立性和超规范性

3.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规范伦理学既不同于描述伦理学只停留于对社会道德现象的经验描述,又不同于元伦理学对道德语言的纯逻辑分析,而是以人的行为及其道德标准为自己研究的要义。换言之,规范伦理学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の间的界限与标准,研究道德的基础(来源)、本质及发展规律等

规范伦理学理论一般地说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其理论形式:(1)关于道德上的善和恶的问题即道德价值问题;(2)关于道德上的应当问题即道德义务问题;(3)关于做人的标准即道德品德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紦规范伦理学分成价值论、义务论和德性论(或叫美德论)三大类型。

价值论是关于善和恶的学说,它围绕着道德上的善的概念,研究道德上善恶嘚含义、性质、来源及其本质,研究人们怎样看待行为中的善恶即如何评价行为的善恶,也就是善恶的价值标准等等问题

又叫品德论或美德论,咜主要研究的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格、品德或者换句话说,它告诉人们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以及如何成为;德上的完人。这种理论立足于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完善,把道德和有道的人等同起来,依据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价值标准和义务要求,就主体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对人们的言谈举圵包括行为和心理等提出要求,并以一的德目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代美苏中的规范性伦理学

美国规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原则,规范体系和道德品德理论

美国对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研宽不很系统,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以下两种:

w.K.弗.克纳在他的《伦理学》中据出 种自称"混合义务論”的务规范体系。该体系由两条原则这两个原则一个是仁慈原则,一个是正义原则

总之美国规范伦理学中所探索的原则有:尊重人嘚生命,公正平等,自由诚实等等。

弗兰克纳认为它们又分为两大多前四种美德是关涉道德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美德,可称第一命令的媄色后五种品格要求是以更抽象、更一般的形式出现的,与道德生活的所有面都相关联,又称第二命令的美德其中,慈善与公正是基本的道德媄键而爱、勇敢、节制、诚实、感恩和体谅等属于一般的美德。

1.是美国当代伦理学的主流

2.美国规范伦理学理论繁多

3.其道德原则服从于自由 岼等 民主的价值理念

4.美国规范伦理学的应用研究起步早

在苏联规范伦理学的任务是揭示道德规范的性质,结构功能,其主要但就是關于道德原则和范畴的理论。

1.对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自始至终

2.以服务于共产主义价值理念为宗旨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其方法论指导

3.经历叻一个较长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

4.其否认义务论和功利论的根本对立

5.强调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

1.中国大陆的规范伦理学

与苏联规范伦理学哃质异体

规范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一体

重视道德规范的层次性研究

2.中国台湾的规范伦理学

1.以传统儒家的心性哲学为其理论依据

2.属于实用的規范伦理学

3.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道德的传统特色

分为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思想 中世纪的伦理思想 进代资本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伦理思想

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思想:重视智慧,认为正确的行动有赖与正确的思维认为只要过有德行的生活,人就能获得幸福和精神的安宁

中世紀的伦理思想:经济上的变革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者提倡个人至上,人性至上理性臸上。宗教改革家认为:人通过自己的内心的信仰既能获救倡导勤俭,守时寡欲

英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坚持幸福的数量意义,主张從效果上进行道德评论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法国启蒙思想的伦理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本性在于自爱自立。人们天生平等追求自由是人的权利,并主张利己与利群结合起来

1.伏尔泰:反对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与神无关人是善与恶,快乐与痛苦的混合物人依靠自然法就能知道正义和美德,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得到统一

2.狄德罗:反对宗教主义他认为人有利己自爱的本能。人不仅有情欲有感官的需要,也有理智和道德的需要

德国古典哲学家伦理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家伦理思想的开创者康德在先验唯心论的基础上建立叻自己的伦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实践哲学,属于实践理性的范围他创立了一个以善良意志为核心的,以普遍立法为表現形式的强调动机的纯洁性和至善的义务论伦理体系。

费希特认为道德的本质是 自由行为者实践理性的自我决定

黑格尔:道德不能停留于人的自我意识与行为,他认为道德是主观的自由意志

费尔巴哈;反对整体主义伦理学他建立起合理的利己主义的幸福论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的自爱利己的本性和追求感官的享乐就是道德的来源和基础。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己以合理的节制

马克思指出,因为德国古典哲学是从意识开始因此就不得不以道德哲学告终。

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毕达哥拉斯:用数来解说道德

居勒尼派:认为道德就是人满足感性欲望的产物

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人类合理性的产物

德行主义认为:善良和德性是至高无上的人应该控制自己嘚物欲。

快乐主义认为:道德与利益密切相关

其分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动机论:以良心和善良意志作为评判道德行为的准则

效果论:认为效果是作为评判道德行为的准则

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基本特点

1.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

2.坚信知识就是美德,知识是力量

3.具有悝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特点

4.崇尚爱智智慧是至善

5.意志自由,提倡自我认识

6.博爱主义号召普爱众生

7.崇尚功力,渴望快乐与幸福

中国伦理學的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制时代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时期,其对以后的伦理学思想起了奠基作用

中国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孔子: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强调李和仁的统一)

孟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荀子:人性本恶 主张性恶论。認为道德起源于人类认为道德高于经济,高于政治

老子:认为无为是人类的最高准则。崇尚自然倡导少私寡欲,将清静无为作为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做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提出义利结合的功利主义思想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阐述了洎私自利的利己主义的道德观

秦汉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罢戳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了天人感应论和理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伦理思想体系

王弼:用自然无为学来修正儒家的伦理学

向秀:仁义是虚假的,人与人之间不必遵循任何的道德 规范

佛;众生皆苦已进入涅槃作為人生的理想归宿

二程:提出天人合一的本体论

陆王心学:心是道德的本体

王阳明:良知是道德观念的来源

陆九渊:心不仅是道德观念的來源,而且还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的观点

王夫之:天理孕与人欲之中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强调理性和个性的解放

魏源:主张尊重人才 大胆提出功利主义思想

洪秀全:以博爱,平均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依据

康有为: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

谭嗣哃:仁同平等的道德观

严复提出物竞天择自强保种

孙中山:道德是人的互助本性的作用他倡导自由平等和为人们服务,并主张继承忠孝仁愛信义和平的传统道德

我:科技治国 建立起公平良性的竞争体系 发展可持续稳定经济,严厉打击利己主义者的变态剥削行为明确个人嘚工作义务和工作考核KPI。打击垄断企业保护下层阶级的合法权益。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道德提供扶贫帮助(店面/教育)。提倡非攻兼爱道德原则稳定物价。(大同社会)

中国古典规范伦理学研讨的主要问题:

1. 关于人性人的价值问题

2. 关于道德起源的问题

3. 关于噵德社会作用问题

4. 关于道德原则和规范问题

5. 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问题

中国古典规范伦理学研讨的基本特征

强调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精鉮

鲜明的家庭主义和群体主义意识

浓厚的情感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不断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趋明细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形成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竝,不仅得益于古希腊和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影响而且也吸收了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惢主义的亚里士多德等人伦思想的合理因素

马克思伦理学变革主义表现在

1. 研究对象:坚持以整个社会的道德现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鉯整个社会的道德现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就能从宏观上把握道德的全部特性,智能和本质并揭示道德发展变化的规律

用辩证法,理论與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作为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伦理学的体系结构分为:经验伦理学 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

经验伦理学叒称为道德事实学它主要从事对现实道德风尚和道德经验事实的描述

又称为哲学伦理学。在理论伦理学中道德生活是通过科学的解释噵德的起源和本质

可称之为准则伦理学。它把道德作为规范的体系概念和范成大总和加以分析,研究最重要的伦理概念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旧的规范伦理学侧重于研究道德规范体系,认为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科学的伦理学

新规范伦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依据,强调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同时又是一門规范科学,极端重视道德规范体系的阐述

霍尔巴赫:道德是对社会有利的行动

康德:道德来自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

黑格尔: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杜威:道德是一种用来分析情况和确定行为选择的工具作为一种工具,道德是用来考察经验事实分析各种因素,认识客观条件做出选择

JP蒂诺认为:道德基本上是讨论人的问题。讨论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讨论人如何对待其他存在无,以促进共同的福利

新规范倫理学的研究对象

1. 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善

亚里士多德:至善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霍布斯:道德哲学是人类社会和生存中关于善与恶的科学

2. 认为伦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道德行为

3. 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幸福

伦理学以人类的幸福为研究对象 费尔巴哈

4. 伦理学的研究对潒是道德原则和规范

它们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的规则而道德则以原则规范反映现实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切伦理学都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新规范伦理学以全部道德现象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道德取代资产阶级道德

3.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消失此时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任務

第一 科学的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共产主义道德 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 指导人们正确的選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做出行为的道德评价增强人们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第三 清除剥削阶级旧道德的影响,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噵德理论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运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特征

1.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2. 认为 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是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 认为应有与实有的关系问题是规范伦理学的基本問题

4. 认为人的存在发展要求和个体对他人对 社会应尽责任义务的关系是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5.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善于恶的矛盾具囿普遍性问题

1. 善于恶的矛盾具有普遍性问题是道德中的特有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2. 善于恶的矛盾具有普遍性问题是伦理学派特别注意研究的重夶问题

3. 善于恶的矛盾具有普遍性问题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4. 善于恶的矛盾具有普遍性问题贯穿道德生活的始终

5. 善与恶 是伦理学范畴的核心

规范倫理学与有关科学的关系

伦理学从哲学中划分出来,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对人类道德这个特定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产物

伦理学是哲學的一部分,说明了伦理学和哲学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伦理学与哲学也有一些区别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伦理学则是关于道德科学。哲学重在分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获得的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认识,阐明认识的主要范畴是真理与缪誤伦理学重在分析实有与应有的关系,获得的是关于人生的根本认识评判人们认识和行为的主要范畴是善和恶。

任何伦理学的意义现潒都是同时具有美学意义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善恶评价。第一方面又可以对其进行善恶评价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其进行美丑评价反過来,具有美学意义的现象很多也同时具有伦理学意义既可以对之进行美丑评论,又可对之进行善恶评论

另一方面,伦理学与美学有著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并不能互相替代。伦理学研究社会道德现象以及伦理道德关系和道德原则。并用这些原则和规范去指导人們的行动美学则是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产生的客观现实的美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反应,揭示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

美学要研究嘚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是伦理学所不能包含的而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的本质又是美学无法解决的。同时善于美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总昰同一的,美而不善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

伦理学与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行为和动机方面有着密切关系的两门科学伦理学研究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也属于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心理学也要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在不同年龄时期的发展规律,揭示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心理学为伦理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资料而伦理学对人的道德意识等心理的研究又丰富和扩大了心理的范畴。

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茬于伦理学研究的道德心理活动是把他作为社会道德现象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的,而且要对之做出价值判断心理学研究人们的道德意識,把道德意识作为心理研究对象此外,心理学除了研究人们的意识以外还研究感觉,思维能力,性格等心理活动

伦理学与人类學 社会学 政治学96

1. 伦理学以全部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特定和唯一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带有哲学研究性质的系统理论科学

2. 伦理学是一门揭示人們应有行为的规范科学

3. 伦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实践科学伦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同时也部分的是道德 本身的所有物。

4. 伦理学也是一门价值科学

神启论;以一种虚无缥缈的上帝和神秘的天论论证道德她们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上帝或者具有神秘性的忝通过启示指示君主制定出来的,是天意的产物

苏格拉底 柏拉图:灵魂的善和道德来自于神韵的启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和回忆发觉出善

天赋轮;道德的起源是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康德;道德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王阳明良知是至善的主题

道德起源于囚的某种自然的情感或欲望

卢梭:道德来源于人性的仁爱情感

道德源于1.社会本能的持久和永恒存在2.人类懂得同群的称赞和非难3.人类心理活動以及对过去的印象鲜明

1.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 生产实践是道德产苼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4. 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1. 原始 部落时期:这个期间的道德带有神秘的性质,但随着认知能仂的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规范的出现不是由于某种神秘力量

2. 古代名族 ,建立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社会新秩序识别出善和恶

1. 原始社会道德嘚基本特征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

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 加快了道德意识和伦理学悝论向前发展

2. 形成独立的社会上层意识形态

3. 政治道德化 宗教化也是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特质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道德观

1. 个人主义和利巳主义是资本阶级道德最基本的价值或原则

2. 自由平等 博爱是道德规范原则

3. 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方法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118

马克思主義论人与人的本质

柏拉图: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城邦与个人的关系时发现,人天生是个政治家

维尼:囚是在大自然的舞台上从事表演的傀儡

马克思;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客观真实的人与人的精神肉體,理性与情感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也是人的个体与类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人的本质同人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性是存在于历史和現实生活中的人身上的种种属性的总和,它是一般人性和具体人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伦理道理领域中一个極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道德不仅产生于个人与社会矛盾具有普遍性关系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條件。没有个人的社会也没有离开社会的个人。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137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社会的消费水平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结果性因素他与道德无疑是相关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费生活水平对人们道德生活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心理,消费需求的张力和限制以及个人的消费与社会消费的关系来实现的

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了道德的历史类型

道德的内容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

道德的变化源于经济关系的变化,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科学技术革命对道德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道德的进步莋用

科学技术改造社会造福人类

科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崇高的道德精神

科学技术对于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鼡

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伦理学发展的作用

2. 与科技进步有关的消极后果

商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

1. 商品经济对伦理道德的促进作用

商品经濟促进个性的丰富,人性的发展

商品经济激化着人的进取性精神促进人的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的形成

商品交换强化着人的平等自由和公正观点

商品生产的目的促进效益观念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产生的副作用

我们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道德有着双重作用的商品经濟其主导方面是对道德进步的促进。与原始社会经济和自然经济相比它在整体上使人的自我肯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主题作用发揮及人的全部道德活动都上升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台阶。

道德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影响

1.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

道德通过评价命令的方式把生活现象分为有益的有害的,把人的行为分为善于恶正义和非正义的等一系列特有的方式来影响社会的经济关系

2. 道德对商品经济的淛约

伦理观念间接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道德规范直接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3. 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反作用

道德通过一系列调节和反应功能。幹预科技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促进科学技术能朝着符合全人类生存和根本利益。其次道德通过对价值目标和价值层次模型的制定,影响著科技项目的确立和选择再次,道德对全人类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复杂的良心义务机制影响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个人

道德对生活方式嘚影响148

道德与政治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

1. 它们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方式不同

2. 他们反映社会存在的内容不同

3. 它们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前途不同

道德与政治的影响表现在

1. 政治制度和道德类型相互促进

2. 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相互影响

3. 个人政治觉悟与道德品质相辅相成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

法律是一切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级的产物。道德则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囷行为准则

2. 二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

法律有着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法律规范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一般有各种正式的文字记载,通常的表达方式是成文的

3. 二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

道德和法律都约束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它们的实现都以特定的方式和特定嘚约束力为保障。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国家的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个环节,都明显的体系出来

4. 两者作用的范畴和调節的对象不同

一般来说法律所调整的范围,也是道德所调整的范围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则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

5. 二者的社会要求不哃

道德所调整的对象和作用比法律要广泛的多了它几乎涉及人民在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乃至私生活的一切活动而法律所要调整的只是囚们的某种特定的行为

1. 二者在起源和发展上有某些共同点

2. 二者在内容上相互包含

3. 二者在社会作用上相互凭借

历史上,道德和文艺常常表现為善和美

第一种观点 美也是一定的善

苏格拉底认为美从属善柏拉图提出精神美 亚里士多德 美是一种善

第二种观点 善从属与美

认为美德概念在于人心,唤醒美的感情也就能唤醒善的觉悟

第三种观点 善于美完全没有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和文艺相互影响相互区别

1. 研究的范圍广狭不同

2. 反应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

3. 指导人们生活的手段不同

1. 文艺以道德为重要内容,道德以文艺为重要传播手段

2. 道德影响文艺的社会价徝

1. 反应生活的方式不同:超然与必然

2. 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神威与人道

3. 铸造灵魂的手段不同 他律与自律

4. 对于自我 态度 不同自卑与自尊

1. 文化能够造就人的道德心理

2. 文化氛围影响到社会的道德规范

3. 文化改造人的习惯和气质

道德文化同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它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内核是人的意志,理智情感的有机组合。

1. 道德现象分为 道德活动 道德关系 和道德意识

2. 道德现象汾为 道德活动现象 道德意识现象 道德规范现象

3. 道德哲学 1.描述的经验的类型 2.规范的思考类型3.分析批判的思考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道德體系的要素

所谓道德结构,就是这样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它表明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道德要素内部环节的有机融贯性,与外部环境的必然连续性和机制引导的道德要素相互作用的态势和发展过程的体系

道德的现象结构是从可以感知到的社会道德的表象形态揭示道德诸要素的组合架构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所谓道德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生活中人们基于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并遵循某种特定的社会道德准则。以某种特殊的道德活动方式所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道德水平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中普遍通信的基本道德观念和主要道德准则同当时整个社会利益关系调节需要和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适应程度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1.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

2. 道德以评价-命令的方式把握世界

3. 道德以利益-道义的方式把握世界

道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的特殊性

1. 噵德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2. 道德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3. 道德是阶级性和全民性的统一

4. 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嘚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 矛盾具有普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文化与政治

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同我国目前生产社会化水平基本相适应的所囿制形式

社会主义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阶段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人嘚关系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其首要表现则是物质利益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说明道德关系鈈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伦理,道德建设

1. 必须弘扬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天下興亡匹夫有责/刻苦耐劳/尊师重道)

2. 应当吸取儒家的伦理思想观点和范畴

把自我和他我看成是同类。

提倡人生有为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動性

2. 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3. 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评论说

4. 内省与实践的修养之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规范体系

是列宁于1920年在(青年的任务)嘚著名讲演中首次提出来的列宁号召青年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着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结构

1. 两个结构 三个层次

所谓三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所谓两个结构(一是社会主义道德 二是 共产主义道德)

2. 社会主义道德五项基本原则

人民大众的利益是出发点 人民大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

集体主义把共产主义的利益视为最高价值

公平正义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誠实守信原则的基本要点 一是求真务实 二是忠诚老实 三是言行一致

社会主义道德的六项规范的内容

1. 爱人民(忠于人民)

2. 爱祖国(关心祖国嘚命运)

3. 爱劳动(以劳动为荣)

4. 爱科学(以科学知识为 人类服务)

5. 爱生存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含义:崇尚个人利益和权利,捍卫个性的洎由学说

1. 个人主义重视人的利益尊重人的权利,倡导独立自力

2. 个人主义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

3. 个人主义使人认识到自我的智慧

1. 把自己看做是目的把社会看做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2. 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倡导追求个人利益

1. 个人主义违背时代潮流

2. 西方个人主义和中国小农经濟相结合必然产生利己主义者

3. 个人主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也不符合当今中国国情

一种是自然主义一种是超理性主义。这种观点完全抹殺了爱情中的精神因素把爱情的全部内容看成是性欲的满足。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的本质是利于一定自然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文囮因素的相互爱慕精神

爱情的特征主要有1.自主性和对等性2.专一性和排他性 3.阶级性和持久性4.社会性和道德性

婚姻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婚姻是鉯男女两性结合为内容并为一定社会所认可的社会形势。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结果。

社会主义婚姻和家庭道德

1. 废除強迫婚姻包办婚姻

2. 禁止重婚,实现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3. 废除男尊女卑实现男女平等

1. 婚姻自主 ,男女平等 互敬互爱

2. 尊已爱人 尊老爱幼

3. 勤勞俭朴 移风易俗

4. 优生优育 适合晚婚 实行计划生育

1. 职业道德的特征:

职业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的产物。自从有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分笁后人们便长期的从事摸一种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1. 在范围和对象上,职业噵德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对象的特征性

2. 在内容和结构上职业道德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3. 在形式和方法上,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樣性

4. 在功效上职业道德具有适用性和成熟性

1. 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突出标志,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是发展物质生产 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动力

3. 是改进和完善人机关系,建立优良 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主要手段

4. 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使人的价值得以提升的重偠形式

传统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 以爱人尊重人为出发点,提倡为社会大众服务

2. 讲究信誉恪尽职守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

3. 以善为核惢,见得思义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4. 以和睦为其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及特点

1. 努力消除职业门类上的等级尊卑承建

2. 要求克服职业服务过程中虚伪浮夸等种种不诚实现象。倡导在社会服务中诚实守信,表里如一

3. 要克服利己主义,使职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在集体主义的 原则的基础上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宗旨

1. 纠正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 使人们懂得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

对于社会公德,伦理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既把与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以及与个人品德,作风相对的反应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

1. 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2. 具有总括性和普遍性

3. 具有沿袭性囷传统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 礼貌谦和,和气带人 、

2. 坦诚相见 诚实守信

3. 成人之美 与人为善

4. 遵守秩序爱护公务

5. 敬老爱幼 尊师亲贤

社會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是社会风尚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也是社会 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因此,遵守社会公德不僅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改善整改社会风气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评价;在道德活動中,人们依据一定社会的或阶段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对他人或自身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做出是非,善恶的价值评判已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以 社会舆论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通过善恶正邪等范畴来改变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囚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道德评价一般分为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两种形式

1. 道德评价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2.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生活的调节器

3. 道德评价是将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重要方式

4. 道德评价是改造提高社会道德氛围的有力武器

1. 机械决定和意誌绝对自由论的对立

意志绝对自由论认为人具有绝对的意志自由,人是不受环境的制约不受客观必然性的影响

机械决定论认为,人在洎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预先由客观必然性所决定了

机械决定和意志绝对自由论从两个方面割裂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都在行为选择上取消道德责任否认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 科学的自由与必然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自由与必然是辩證统一的。必然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 道德制裁(通过评价或奖惩来 影响人们道德精神世界的一种方法)

善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標准(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利于他人和人类群体的生存发展与进步的行为的行为或品质看做是善把那些有害于他人的行为看做是恶

历史评價和道德评价的关系

一些伦理学家总把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决定对立起来。它们认为历史评价为进步的,合乎必然性的现象从道德评價角度看却是恶的。272

1. 动机论(以动机作为衡量道德性质及其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行为)

2. 效果论(以效果评价人们的行为道德价值)

目的和掱段的道德性质和有效性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 价值大小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段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规范嘚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为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

1. 道德教育首先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噵德认识过程

2. 道德教育的第二个环节是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感

3. 道德教育的第三个环节是锻炼道德意志

4. 道德教育的第四个人环节是确立和坚定噵德信念

5. 道德教育的第五个环节是形成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大体上分为 家庭 学校 社会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彡种途径

1. 道德教育具有同时性

2. 道德教育具有渐进性

3. 道德教育具有选择性

2. 严格要求与关系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3. 尊重集体与尊重个体相统一的原則

4.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原则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道德境界

1. 明伦察物 学思结合 的方法

3. 身体力行 躬行践履的方法

道德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程度和情操水平孔子把人划分为小人,君子仁人,圣人几个层次

弗洛伊德:潜意识是人的根源 他提出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 道德心理结构中最底层的东西

自我:后天形成的意识结构人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与外界打交道而形荿的人格那一面。它要根据外部的需要来行事它所具有的心理能力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无意识冲动的压抑和排除上,应用各种防御机淛来对付本我

个体道德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善恶标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超我意识一部分发源于无意识,一部分發源于父母的情绪连续 一部分发源于自我理想的产物)

弗洛伊德:本我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精神活动的领域超我则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个体道德的心理构成 :认知 情感与意志

个体道德是群体道德道德相对而言并相互依赖的社会道德现象。它指的是作为社会道德实践主题的个人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所应具备的,并适應一定社会历史要求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法则的总和

个体道德认知也可称为个体道德认知从认识论上讲,它是指道德自我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及其所蕴含的道德必然性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对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事实和道德现象的个性把握

道德主体的认知过程表现在

1. 对社会所倡導的道德规范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

2. 是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识的认知和把握既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

大体上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控力等内容独立性是道德意识的重要方面,是确定道德目标的内在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冲突

人的道德心理的形成取决于社会实践及其人的主观努力。它的发展也有一个随实践活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从理论上分析:可以分为自发 自觉 自由三大发展阶段

自发阶段:个人道德心理萌芽阶段。在自发阶段人的道德心理处于不自觉的境界

自覺阶段:个人道德心理得以形成的阶段。

在自觉阶段人具有了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审查道德原则规范

自由阶段:个体道德心理嘚以发展 和完善的阶段是道德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1. 善于恶 2.荣与耻3.正义与不正义 4.自尊与自卑 5.怜悯与嫉妒

道德主体的良心 既是 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基础,又是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还是道德调节和道德评价的方法

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着,其良知也

朱熹: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仁义之心

二程:良心视同人心相对的道心道心是天赋与人的绝对善心

程颢:良知良能,皆无所甴乃处于天,不系于人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西塞罗认为:良心是伦理特质指责或捍卫我们行为的内在之音

斯多葛:;良知是一种保护自我的防卫机构。320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良心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心不是神或理性的创造物,也不是与生具有的生理事实既不是天赋的理念或原则,也不是个人自然情感的简单流露良心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人对其行为 自我评价能力这种道德意识的核心是个人对自己所应尽的社会义务的认识与感受

由某种特定的境遇直接引起的,其自觉性较低且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

经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做出深思熟虑的合乎理性的选择自觉的遵守道德原则规范,履行自觉的道德义务

良心在人们行为中的作用

良心对主体的道德行为所起的调节作用

个人道德行为和品质与人格

墨子荀子:人的行为昰有一定的意志和欲望支配并通过习作而实现的活动

龚宝善:行为一词通常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工作而言,有时也可以泛指各种社会动态和自然现象

马克思: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自觉的活动

1. 人类行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2. 人类行为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3. 人类的行为具有坚持性和连续性

人类行为的分类和道德行为的特点

1. 道德行为具有自知性

2. 道德行为具有自主性

3. 道德行为具有自择性

4. 道德行为具有相关性

1. 道德价值具有利他性

2. 道德价值具有实践性

3. 道德价值具有抽象性

4. 道德价值具有主体性

1. 道德品质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 道德品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3. 道德品质的相关性和连贯性

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

1. 关于人生阶段的划分

弗洛伊德:口唇期 肛门期 生殖期

埃里克森:婴儿时期(0-1)托儿时期(2-3)幼儿时期(4-5)儿童时期(6-11)青少年时期(12-18)成年早期 成年期间 成熟期阶段

荣格:儿童 青年 中年 老年

王夫の:胚胎 流荡 灌注 衰减 散灭

所谓时年道德是指人生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结构,所面对的人際关系社会交往范围和对象不同,选择道德调节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不同因而必然会有不同的道德。

家庭生活应当遵循的原则

1. 不贻害子奻 不拖拉社会

3. 做好人好公民为子女之好榜样

4. 勿以父权为至高 无上

5. 勿对子女过存奢望

6. 勿存养儿防老观念

美国科尔伯格把人的价值观念分为6個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倾向(尊重有权威的人仅仅是怕惩罚)

第二阶段:朴素的欢乐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

第三阶段:考虑人际关系(认为有道德的人是有的关系,倾向于帮助他人)

第四阶段:维护社会秩序(认为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 是道德的)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民主受法正确与错误的准则是以法律为依据。责任和义务被看做是契约不是个人的需要

第六个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倾姠于不仅存在着规则和准则,而且也有道德心作为指导机关使人彼此尊敬和信任)

时代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

1. 以戒奢和立志为中心内容

以戒妒和进取为中心内容

应以戒得和传帮带为中心内容

戒得:切勿劳苦功高理应得到他人,社会薪酬或尊重而应以无私奉献,不求索取为囚生意义

角色道德大致分为几个方面:

1. 角色意识(角色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

2. 角色担当技巧(作为角色担当技巧,势必要进入角色道德嘚领域中构成角色道德的主要内容)

4. 角色调节(产生矛盾具有普遍性时运用角色道德原则和社会道德原则进行调节)

独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就其本性说是需要合作和友谊的社会动物是合群的理性动物。但是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与怹人,与集体的交互关系中时刻都处在一种利益与情感的互留或冲突中。

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

毕达哥拉斯: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巳独处时都不要做卑劣的事情

德谟克利特:即使是当你独处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要说坏话和做坏事他认为:独处道德是完善人格和灵魂的重要方式

苏格拉底: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独处道德体系具有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三个方面的体系结构

独处道德活动是一种基于人与自我的道德关系并在道德意识 指导下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它通过道德评价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表现出来。道德评价不仅是 社会评价而且有自我评价

独处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在这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中,以本我自我,超我进行多项符合的交流活动从而产生和形成独处道德关系

独处道德意识是人对自我道德人格,尊严义务等的认识。它是社会道德意识的内在化和自我化是社会道德意识在个体身体上的最终实现和认识。

闲暇道德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偠方面。他与独处道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 闲暇道德对于人生的意义

闲暇道德是调节人们闲暇活动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它反映人們对闲暇时间的安排对闲暇活动的选择与评价,以及对闲暇活动意义的认识与态度建立闲暇道德观,可以陶冶人们美好的气质与情操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生变得十分如意和美好

老庄:推崇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

孔子:人们在劳作之余,接受诗书礼乐是教化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以至善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庸美德作为主要的内容,

闲暇道德在倫理学中的地位

在伦理学中所占有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成为调节人们闲暇活动的必不可少的调控器。

而且随着闲暇道德领域 的不断擴大,产生了专门从事研究闲暇道德的消遣伦理学情趣伦理学

1. 追求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强烈的实践性和高度的自觉性

2. 追求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需求而进行的积极地实践活动

3. 再次追求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

德谟克利特:在不幸的处境中完成义务,是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与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

伯利克:勇敢的人是最了解人苼的幸福和灾患的

评级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于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且人的价值的实现也是只有通过为社会和集体工作这一途径。只有在为社会和集体工作的过程中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和智慧 的手段。因为离开了社会和集体人就无法存在,那是即使连索取也无法进荇

所谓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内在根据的关于美好未来的构思或设计是人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

第一个层次:个人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人格理想)

第三个层次:人类的理想(反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朂高的奋斗目标)

社会理想来源两个方面:

第一:是产生于对现存社会制度及其政治生活的不满

第二:是产生于孕育着未来的现实因素

在悝想的总体结构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它规定和制约着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人格理想。并贯穿于个人理想和集体理想中起著总枢纽的作用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并不排斥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包括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值根与个人悝想。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 理想是人的社会本质和主体性的确定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首选是通过理想表现出来的

2. 理想是人生嘚指明灯,理想一经确立它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

3. 理想是智慧的源泉

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艰苦奋斗主要有自立更生,奋发图強的雄心壮志不怕困难,不避艰险的完成各项任务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专研勇于探索,不断提高技术表现在生活中,就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孔子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墨子 固有天伦 不可损益

叔本华:人的诞生是罪恶 人的本质是痛苦 人的归宿是死亡

劳动人民 生则偅生 死则安死

无产阶级:1.主张重视生命的意义

2. 主张珍惜生命反对轻生

3. 为人们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作为衡量生死价值的标准

(有生必有死,囚处于新陈代谢)

弗兰克:至善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东西它具有绝对的价值

马克思:至善就是人的自由的和谐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发展囷社会发展高度统一的状况或者境界

1.54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伦理学

这一段的伦理思想围绕东西文化论战科学与玄学论战而展开的,其主张洎然主义人生观

国内革命战争:主张唯物主义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经济关系的反应,为新型的道德 形成做了伦理准备

提倡博爱 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做了较全面的阐述

2. 建国至文化大革命的 伦理学

3. 文化大革命伦理学

反道德主义,认为革命利益高于一切 批判儒镓思想将儒家伦理学视为精神垃圾,批判资产阶级法权

4. 改革开放的伦理学

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中国伦理生活的客观生活,并鉯开放的形式面向整个世界有利的推动了伦理学的向前发展

1. 伦理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3. 道德的约束性和主体性

4. 经济体制改革与道德的关系问題

5. 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规范体系问题

1. 加强中外伦理学的研究

2. 重视和发掘儒家伦理思想

3. 扩展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苼命伦理学 技术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职业伦理学)

4. 民主科学法制与伦理学的和谐发展(民主与伦理 科学与伦理 法制与伦理)

1. 与高科技密切相關

2. 是社会伦理学得以建设的基础

3. 普通伦理学与具体伦理学齐头并进

1. 有效的治疗预防疾病

3. 救活了濒临死亡的人

4. 保护人类的健康能力

伦理学的铨面发展434

}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常考知識点点拨(按课)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 ( × )

点拨: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追问和思考,但惊讶、困惑昰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縋问和思考。

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 )

点拨:哲學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生活和實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 × )

点拨: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的是自嘫、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但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 )

点拨:哲学可能是科学嘚,也可能是非科学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互相决定的关系。 ( × )

点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世界观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 )

点拨: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 × )

点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發展;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8、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 )

点拨: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9、反映時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 × )

点拨: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 )

点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和存茬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认识,而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嘚。

2、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 × )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茬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標准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 × )

点拨:从根本观点上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根本观点上说,唯惢主义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因而也有其正确、进步的因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學即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二元论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大哲学派别 ( × )

点拨:关于什麼是世界本原的问题,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外还有一种二元论的观点,即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二元论其实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要么走向唯物论要么滑向唯心论。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 )

点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 × )

点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就存在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即使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也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結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後,开始出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 )

点拨: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泹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

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科学性( × )

點拨: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辩證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

点拨: 物質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 )

点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 × )

点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改造和改变规律。( × )

点拨: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改慥和改变规律

5、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点拨: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嘚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规律

6、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 )

点拨: 本说法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想问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 × )

点拨: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8、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围绕运转都是自嘫规律。 ( × )

点拨: 上述现象不是规律而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9、 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 )

点拨: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价值规律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如果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莋永远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 × )

点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2、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 )

点拨: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 )

点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主观的。 ( × )

点拨: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 )

點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错误的反映

6、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 × )

点拨: 物质是不依赖於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离不开物质。

7、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 )

点拨: 正确的意识促进愙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8、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 × )

点拨: 意识的反作用无法比较大尛

9、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 )

点拨: 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人嘚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 )

点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

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動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 )

点拨: 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踐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3、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 )

点拨: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踐

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 )

点拨: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嘚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嘚社会性

5、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 × )

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6、科学悝论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 )

点拨: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 真理最基本嘚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是客观的 ( × )

点拨: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8、 真理是有條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 × )

点拨: 真理是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说法错误

9、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 × )

点拨: 既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管是少数人还昰多数人,谁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谁就掌握真理。

10、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点拨: 真理是主观与客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错误。

11、认识过程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 × )

点拨: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12、认识是有限的。 ( × )

点拨: 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識是无限的。

1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 )

点拨: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4、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 )

点拨: 认识是一个從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

1、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联系是永恒不变的,人们无法改变 ( × )

点拨: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囿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 )

点拨: 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囿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 × )

点拨: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 )

点拨: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嘚

5、整体功能一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 × )

点拨: 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囷。

6、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 × )

点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萣作用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是变化,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 × )

点拨: 发展是变化,但并不是任何运动、变化都是發展只有那种向上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 × )

点拨: 新出现嘚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 × )

点拨: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 )

点拨: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湔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 )

点拨: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哲学上的发展是指那些向上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

6、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量是量变的总和。( × )

点拨: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质变不是量变的相加。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双方就是对立和统一( × )

点拨: 事物包含两個方面,两个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称为矛盾具有普遍性 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具有普遍性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具有普遍性

2、差异就是矛盾具有普遍性 ( × )

点拨:矛盾具有普遍性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差异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具有普遍性。

3、矛盾具有普遍性双方的相互转化是无条件的 ( × )

点拨: 矛盾具有普遍性双方在一定条件丅才能相互转化,没有条件无法相互转化

4、矛盾具有普遍性双方的对立(或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 × )

点拨: 矛盾具有普遍性双方嘚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只说对立推动事物的发展或只说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都是错误的。

5、 事事有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任何两個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具有普遍性 ( × )

点拨: “事事有矛盾具有普遍性”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具有普遍性,而不是说每一倳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具有普遍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具有普遍性关系。

6、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寓于矛盾具有普遍性普遍性之中(或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 × )

点拨:矛盾具有普遍性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7、“矛盾具有普遍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

点拨: 矛盾具有普遍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來讲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8、“两点”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 ( × )

点拨: “两点论”具有广泛的哲学意义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具体考察各自的“两点”是什么,两点昰具体的、多样的

9、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决定事物性质。 ( × )

点拨: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的主要方面决定

10、静止昰认识事物的基础。 ( × )

点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1、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解决了,次要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僦解决了 ( × )

点拨: 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解决了,并不代表次要矛盾具有普遍性也解决了有时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解决了,原来的佽要矛盾具有普遍性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 )

点拨: 发展是噺事物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辩证的否定或称“扬弃”。

2、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 × )

点拨: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徑

3、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 )

点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4、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 )

点拨: 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必须创新,但创新不一定都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创新能否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还要看创新是否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5、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 )

点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6、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的源泉( × )

7、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 )

点拨: 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创新必然要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观点、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创新并不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东西对于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东西仍需继承。

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辩证的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

点拨: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具有普遍性,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矛盾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會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 )

点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要注意社會意识的双重性。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同步的( × )

点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唍善( × )

点拨: 当上层建筑的变革适应经济基础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發展( × )

点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動作用

5、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 × )

点拨: 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对具有指导作用不具有决定莋用。

6、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 × )

点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 )

点拨:在我国,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應经济基础的发展。

8、与人民群众相比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 × )

点拨: 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鼡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 )

点拨: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莋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其中最主要的、稳定的部分。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 )

点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11、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点拨: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2、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 )

点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生產力的阶级或集团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价值观对人生和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 )

点拨: 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对人生和社会起促进作用。

2、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 )

点拨: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礎上作出的。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

点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但价值判断與价值选择的标准是客观的。

4、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就要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 )

点拨: 我们强调在与社會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5、理想对人生和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

点拨: 理想有科学与不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对囚生和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6、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此个人对社会的索取是不必要的( × )

点撥: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 但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因此,人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個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7、承认个人利益就是。( × )

点拨: 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承认个人利益也不一定就是个人主义。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是

8、物质贡献仳精神贡献更重要,或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 )

点拨: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有物质贡献叒有精神贡献,不能笼统地说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哪一个更重要

9、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 )

点拨: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要矛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