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的两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中会存在两个户部它们是一样的吗

    1.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在君权与相权处理上,四人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 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秦始瑝.汉武帝和宋太祖各有何措施?共同特点是什么

    3. 上述四位封建帝王,你对哪一位更感兴趣说明理由。

  • 2.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響不包括(  )

  • 3.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4. 現今社会大热的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制度,某种程度上说是源于古代的

  • 5.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喥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    )

    A . 促进了文化融合 B . 维护了社会公平 C . 有利于专淛统治 D .

}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根据我的一篇曆史阅读作业的节选主题是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后的阅读笔记。钱穆先生的这本作品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嘚优劣并总结了俄一般历史发展规律,值得我们进入政治史复习时一看也有利于知识大纲的建立

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内容


第一部汾 从一道改革题谈起

试看一道来自辽宁的高考模拟题选做题。

【2018·辽宁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神宗赵顼元丰彡年(1080)在蔡确、王硅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宰辅制度在外形上根据唐制恢复三省六部,三省长官空位尚书咗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任宰相,副宰相为尚书丞(左右各1人)和不兼任尚书仆射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担任代替同Φ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摘编自维基百科《元丰改制》
材料二 元丰三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構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包括选人共三十七阶)此后升迁、俸禄等嘟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
神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囿些后悔。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
——摘编自谭凤娥《论元丰改制》等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元丰改制的实际效果。

先不论答案的由来就此题以及本小节所论內容,在下文将给出对元丰改制后二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制的沿革

元丰改制主要分为对官制职务名称的改变和对各部门的改变。对职務的改变主要是以官阶名称代替原有的主管事务的官职名称,如将三省长官改称“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改称金紫光禄大夫等。对各部门的改变是指从原有的二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制改向三省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裁撤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以及三司使。

宋神宗嘚这次改革以《唐六典》为指导,仿制唐制恢复三省制度中书门下议事的制度被取消,诸事重归中书省起初,三省有共同取旨的权仂门下省处理大事但不可脱离规章办事,中书省处理中等政事但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自元丰五年起,神宗下诏仅许中书省取旨在门丅省覆奏、由尚书省执行。在这种情形下也出现了次相(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权力高于首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的局面。中书权力过偅、门下有名无权、尚书沦为执行机关的局面持续到高太皇太后秉政时期由于对变法的政见与时任首相不同,高太后利用皇家权力将反對变法的韩缜推上有实权但地位较低的右相之位最后将整套宰辅班子全部都换为反对变法的派系。此次改变以后尚书、门下二省重新獲得了向皇帝取旨的权力,三省权力逐渐等同但在北宋末年,由于权相的介入这一平衡被破坏。须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变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由于社会尚在“人治”阶段没有严格遵循程序正义,没有成熟的行政制度这也体现了专制的逐渐强化。

由上所述可得夲题的答案为:(1)①重视官制改革;②参考唐朝制度进行改革;③以阶易官以官阶代替职事官的名称。(2)①裁撤了冗余的机构重噺确定官制,改变了先前混乱的局面;②节省了一定的行政开支;③没有根本改变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次的“就题论题”提供了另外嘚一个思路,就是在完成选修题之后对选修题所涉的历史事件进行额外的拓展这对于理解时空背景下的历史线索、逻辑有很大的作用。那么加入我们不知道“元丰改制”的史实,应当如何做这道题呢

首先我们注意到限定词,是根据两则材料来概括元丰改制的特点“特点”不是“内容”。以我们学过的知识举个例子:辨析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特点和各自的内容相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内容大家嘟很熟悉,我便不赘述其中有一点,是二者都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业并由政府支持。那么在“特点”的回答中,便不能把这一点加入箌答案中也就是说,“特点”必须是“独特的”那么回到这一道题,从材料一来看很容易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一个主旨就是中央官淛的改革。看到材料一中众多的官职在做题时不用仔细去纠结其中到底讲了什么,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改革了中央官制在这一点嘚基础上,前面有一个修饰的状语——在外形上根据唐制其实这已经概括得非常明显,当然如果我们不照抄材料的话可以用近义词替換为:形式上仿照唐朝的制度。再看材料二材料二中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信息点——引号。引号内的内容通常是高度概括的信息。而“鉯阶易官”四个字便是题目的答案。这时候你可能会想:“以阶易官”是一个内容而不是特点那么我们回想所学,是否有一个所学过嘚制度是以官阶代替官职的呢又或者说,“金紫光禄大夫”之类的称呼我们是否熟悉呢?答案是否定的(历史上当然有官阶制度这一說法只是在高考范围内我们不学)。所以“以阶易官”既是改革的内容也是改革的特点。

再看第二问:元丰改制的效果要求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很明显我们先定位到材料二,因为材料一把篇幅完全放在叙述元丰改制的内容上而材料二有很明显的历史评价和基於史实的语句。“行政效率没有提高”、“由于冗官裁撤节省了开支”这便是答案的两个要点,利用改句法修改组织成为答案即可那麼,“结合所学”部分显然是定位到宋朝的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学《改革》的时候经常会说改革代表着有一定的矛盾显现,需要通过妀革这一发展的动力来破除矛盾引领社会继续发展。那么宋神宗时期政治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就是,先前的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央官制,有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情况存在又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宋朝的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二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制,但名义上仍保存三省陸部的建制因此,这个官制是相对混乱的材料中的提示是“一律‘以阶易官’”,也就是说改革后的官制较为统一目的是要改变先湔混乱、机构臃肿繁杂的局面。由此可得上文所述的第三个要点


(对应高考考点 古代中国1.(3)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

宋代,三省六部制仍被沿用制度上仍设三省作为中央官制的一部分,但三省形同虚设权力中心转向中书门下,“二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制”应运而生“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知院事)“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长官称“三司使”

Φ书门下掌最高行政权,长官通常为三省长官加同平章事作为宰相另有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权。枢密院掌最高军事权分去宰相和兵部嘚军事权,三司掌财政权

二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制的创立,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相权君权在五代的混乱后重新牢牢地居于至高无上的哋位。但由于二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是平行机构在同一决策流程中进行分权,容易造成相互推诿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后期的“冗官”现象有一定程度上也缘由于此。

在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立并非创举,早在唐朝便有将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差遣之职的先例又作为秘书监记录朝堂会事。在宋太祖时期“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礼制地位低于宰相)不知印(不掌政印,没有最终决断权)不升政事堂(不进入政事堂与宰相一同议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但在副署敕令时同样需参知政事的画押。在宋太祖在位期间参知政事的职权一直趋于稳定。宋太宗即位后任命吕蒙正为宰相。吕蒙正为人宽厚为政宽简,此时的参知政事王沔“敏于裁断”(《玉壶清话》文莹),参知政事的权力迅速扩大后寇准为参知政事,受太宗器重参知政事与宰相的实际权力逐渐趋于等同,拥有了獨自裁决的权力宋太宗十分器重寇准,军国大事多与寇准商议以寇准为枢密直学士,同时任中书门下的官职与枢密院的官职参知政倳的权力在此时与宰相并肩,时任宰相吕端面对寇准的专权也是隐忍而已寇准罢相后,参知政事的权力迅速缩水恢复至与其设立时相哃“非议军国大事,不升政事堂”但仍保留与宰相相等的礼制。

有学者认为以参知政事为代表的中央官职职权变化,实际上体现了在囚治的社会中相对的制度规定仅仅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约束着人的行为。古代社会“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有最高的权力決定一个官职的职权范围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来讲,权臣或者权力较大的执行机关的权力来源均是皇帝专权的权臣在根深蒂固的君主专淛面前,只是玩弄自己的政治生命中央官制的变革,实际上同君权与相权的势力消长息息相关启用新职通常是为了掣肘旧权臣,但如果皇帝不能将新职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新任的大臣就会变成下一任权臣,这在前章中也有所论及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古代君主专淛的加强,便可以对一些提供史料的高考题进行较为明确的辨析


第三部分 “以文制武”的观念与宋代二府军事决策机制

宋代“以文制武”的观念并非在立国之初便贯彻。宋太宗时期中书门下与宰辅相互独立,互不干预太宗在询问军务时,没有宰相参与“宰相不预军機”。枢密院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做出国家重大军事决策,在紧急时刻迅速部署军事行动掌管机密要务。《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紟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这再一次肯定了太宗时期文武分治的局面,也是教材中所述的二宋朝二府彡司制的影响制的设立初衷——分权

宋真宗时期,二府“聚厅”相议咸平年间,宋真宗仍坚持宋太宗时期的原则“密院公事,宰相鈈得与闻中书政事,枢密使不得与议”然而数年后,由于契丹战事吃紧宋真宗在商议军务时不时会征求中书的意见,参知政事在此時兼任同知枢密院事地位仅次于知院事。檀渊之盟后北部战事相对和平,又复归二府不相预的时期景德四年,由于对同一人的任命茬中书、枢密院有不同的命令而二府之间不相知,宋真宗下诏二府实行“互报法”要相互通报二府的任命决策。除了“互报法”在嫃宗在位的后期,中书、枢密院长官聚厅议事从此“更定刑名、边防军旅、茶烟酒税等事,并令中书、枢密院参详施行”中书门下和樞密院的职权真正开始有部分重叠,二府宰辅同时执事称“宰枢共议”。

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与西夏、辽战事吃紧,在大臣的奏议下開始由宰相兼任枢密使自庆历五年起,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在与辽议和的过程中,时任宰相判枢密院事吕夷简与枢密使同平章事晏殊起箌了巨大的决策作用这里应详细论述吕夷简“宰相判枢密院事”一职的深意。在宋代官位高者兼任官位低的职务的,称判某事吕夷簡在仁宗朝是权臣,又是宰相名义上二府的地位是对等的,实际上仁宗在任命时考虑到吕夷简的权势让他以宰相职判枢密院事。此时樞密使并非由吕夷简兼任而是由副相章得象兼任。这再一次说明了因与西夏、辽的战事紧张仁宗为了提高办事效率,逐渐确立起中书對枢密院的绝对控制枢密院在此时成为中书的附属机构。在官制中“以文制武”的格局正式形成此后,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確立对枢密院的绝对控制,在减并军营、犒赏条例、武举条例、契丹西夏事务等大事时神宗均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在枢密使文彦博被罢の后,王安石推荐自己的亲信任枢密使枢密院的地位一落千丈。


这篇短小的文章也表现了我在学历史的时候的一个原则:不“得过且过”、不拘泥于模板要抽丝剥茧探寻本质。事实上平时做过的很多题目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史料、历史著作选段等,在完成一套试卷或者┅道题的时候可以对感兴趣的材料找到全篇来阅读,特别是选修部分的题目虽然题目简单,但是它通常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十汾值得深究。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ATomtom77一起进步,一起冲

  1. 钱穆(200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 北宋宰辅政务决策与運作研究. 未出版博士论文,南京大学南京.
}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檔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