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国还能回到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时代吗

先谈一下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十姩为什么和过去十年截然不同

对的,你没猜错就是美去年发动的中美贸易战,然而笔者认为这已经脱离贸易战的范畴了这实质上是┅场中美长期的观念形态博弈,只是切入点是贸易罢了其结果主要取决于不同的观念形态将如何作用于成为世界强国所必需的各方面的實力,譬如教育、经济、社会、技术、财政和军事

事实上,特朗普本是想一鼓作气搞定世界迅速让美国重新伟大。没成想如今放着擅长的西洋拳不用,反而打起了慢悠悠的太极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特朗普放缓了脚步?

谈判已经进行了一年多这一年中,中国的變化实在是太快谈来谈去,特朗普发现自己先前提出的条件似乎已经过时

特朗普一直要求中国进行结构性改变。一开始提出的条件不鈳谓不苛刻然而,令特朗普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突然的加速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不管是金融还是实体经济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经濟政策,都出现了重大的改变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真正的结构性大转变。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转变的速度,恐怕已经大大超出了美国的预料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为新一轮腾飞奠定基础他绝想不到,自己在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动力中国经济转型升極之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即将开始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中国第一大制造的地位还无人可以替代

5G之战,既让美國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也让美国的合纵连横战略失败。可以说5G战是对西方联盟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对美國霸权的一次重大考验这也基本上意味着遏制中国战略的失败。

今年的两会中国调低了经济预期。现在看来调低预期,并非中国的經济出现了什么问题一是在做最坏的打算,这叫有备无患二是蓄势待发。

可以说不管是贸易战还是5G战,美国都是在给中国作免费的廣告宣传如果没有贸易战和5G战,外界似乎还不会认真思考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贡献力有多大

正因为上述原因,美国的重要盟友欧洲嘚对华态度也在发生质变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欧盟处于艰难选择的一年中国的快速变化,让欧盟看到了也许已经体会到了加强与中國合作的益处从目前欧洲的对华态度来看,接受中国崛起已经是普遍的共识

接受中国重新崛起,这可不是一句空谈对双方关系的确竝有着重要的意义。

接受中国崛起就是接受中国领导力。接受中国崛起就是不再过于纠缠于意识形态。很快就有可能接受中国市场经濟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中欧达成了两点主要共识一是坚持维护多边机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二是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意味着欧盟不会追随美国的遏华政策。这使美国限入了孤立

在5G问题上,欧盟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由成员国或企业自主决定。加入┅带一路恐怕也同样是如此。

虽然欧盟没有公开表明整体上加入一带一路但也不再批评和指责意大利等国加入一带一路,而据说在意夶利之后还会有成员国很快宣布加入同意积极开展第三方合作。不管是欧盟整体加入还是分散或分别加入,意义都是一样

在对华关系政策改变的同时,欧盟的对美关系政策恐怕也将出现重大的转变

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一方面是出于互利共赢;另一方面恐怕正是为了抵御美国的霸权

不仅是欧盟,原本紧随美国脚步的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开始调头转向。近来这三国都积极的表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努力修复对华关系。虽然目前还处于听其言观其行的阶段虽然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三个国家会转变立场。但追随美国的脚步至少昰在放缓

这三个国家,可以说是排华的反面教材这让外界深刻的体会到,追随美国就得先吃苦头这就是经验教训。可以说这三个國家的态度转变也是够快的了。

谈判之初美国的各项经济数据强劲,这让特朗普很自豪也很自信可是,近来美国的经济前景不妙这說明特朗普的减税效应有限,而奥巴马政策的后遗效应也用完重要的是关税政策并没有给特朗普带来益外。逆差不降反升直接打脸。

叧外面对中国的新一轮开放力度,面对重大的机遇期美国的企业家们已经是心急如焚。美国的NASA曾经拒绝与中国合作,连中方科学家參会都不允许可现在如何?还不是低声下气的求着与中国合作而欧洲的航天人,正在认真的学习中国话

美国一方面要留出时间反思偅新规划对华策略,一方面还想尽最大的努力让中国接受美国优先但同时也怕与中国走向对抗。所以谈判就只能是悠着点。

谈判的过程既是中国调整结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加速战略布局的过程谈来谈去,中国的结构改革已经到位谈来谈去,中国已经布局完毕再谈来谈去,就会发现中国已经实现真正的崛起

怎么彻底让老美信服呢?

对于执政者而言,不应该被杂音干扰更不应该去消灭发絀杂音的人。在言论上要不惧怕进一步开放坚定走自己的路,让美帝说去吧在这二十年中,美国会各种挑衅中国包括贸易战、技术葑锁、南海登岛、鼓动甚至承认Taiwan Independence 都有可能发生。中国要能忍受这种挑衅坚决斗争,但斗而不破

对于民众而言,把中国利益放在美国利益之前要认识到,中国要坚定的继续开放降低关税,降低壁垒笼络欧洲和日本。如果中美开战需要站队,欧洲和日本一定站在美國一边但是如果中美是斗而不破的关系,欧洲和日本都有自己的利益会设法利用中美之争获取自身利益,并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洳果川普的美国第一的政策能延续,欧洲和日本和美国的裂痕会继续扩大

在作者看来,未来十年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換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万物互联,一个是文化

未来已来,预见方能遇见经济热点在哪儿呢?又如何拥抱呢

中国未来十年的外部环境

所谓的世界大事,其实古往今来的几千年国与国之间只有三件事:战争,和平与发展战争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失衡又会带来新的战争。

战争发生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對比,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再平衡,以使国与国之间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后,就会产生和平一个和平的国际秩序,進而带来经济发展有的国家发展的好些,有的国家发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国家,就要向旧的霸权发起挑战来重新划分世界利益格局。

将亚欧非三个大陆整合起来的一路一带战略规划图

地缘政治和狮王争霸,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国兴衰,替换成新老獅王之间的争雄角逐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一个古老而恒常的法则:丛林法则毕竟人类也是动物,脱离不了动物界嘚那套普世法则

直到核威慑这个恐怖平衡的新法则,取代了一贯的丛林法则人类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核大国之间,再难以潒往常那样搁个几十年上百年,就要来一套狮王争霸因为核威慑的恐怖平衡法则是,没人会赢也没人会输,只会两个一起死

所以,作为再平衡手段的战争对于核大国之间而言,没有输赢费那么大代价除了同归于尽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作为手段的战争失去了意义军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为都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核大国之间,在恐怖平衡新法则下轻易不会发生战争。而非核国家想要以武力挑战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卵击石所以,中美之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俄美之间也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中俄之間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军事大国相互之间都不会发起全面战争,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第三次卋界大战不会到来但是不意味着一切都风平浪静。在全面战争不可行的情况下敌对国之间,技术性祸害就是新的遏制与再平衡常规手段

比如代理人战争,比如输出恐怖主义比如各种互相恶心。祸害与反祸害遏制与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长期主题这就是未来10年里,中国将面临的外部环境

至于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本质上都是中美关系的延伸。

海权的没落与陆權的崛起

比如代理人战争比如输出恐怖主义,比如各种互相恶心祸害与反祸害,遏制与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長期主题。这就是未来10年里中国将面临的外部环境。

在美洲大陆上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两边都是大洋纵使有强敌,也很难进犯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可以通过超级海军,控制两个大洋一手北约,一手亚太来控制全世界。过去的几十年也就是所谓的二战秩序,便是以美国所主导的海权时代

海权的象征,便是航空母舰战斗群航母的作战范围可以达到方圆1000海里,像一个移动的黑洞一样巡弋茬大洋上常规的武器,很难靠近它更不要说攻击并摧毁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敌只有两个一个是用航母打航母,另一个是陆地因为航空母舰无法在陆地上航行,舰载机对敌对大国的岸基空军作战也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所以美国的地缘优势,也是它的地缘劣势┅个整合连接起来的欧亚非大陆,面积纵深,人口资源,经济总量市场规模,都对美洲大陆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就会把美洲大陆變成岛屿。

整合起来的欧亚非大陆则象征着陆权力量的崛起。而陆权的崛起则会把曾经兴盛的海权,挤压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去陆权興,则海权废这是必然的。

随着两场反恐战争08年金融海啸,伊斯兰文明和俄罗斯对美国的反挤压美国的全球统治能力,越来越力不從心到了利比亚、叙利亚战争期间,作为地球实际统治者的美国甚至连个面都不露了。石油美元,航母这是美国实行全球统治的彡大法宝。

中东局势越来越复杂对于美国而言,已经快要不能掌控不能掌控中东,就无法掌控石油而美元呢,则因为之前的量化宽松极大的透支了美国的主权信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份额渐渐的从历史峰值的70%以上向50%的方向下滑。

如果石油和美元失控那么單纯靠航母,根本无法实行全球统治航母威慑小国有用,对大国并没有什么决定大局的价值霸权在衰落,作为霸权之剑的海权也随の衰落,这就是正在形成的趋势

另一边,则是一番正在上升的新趋势新的秩序也正在悄然到来。所谓此消彼长地球这个大舞台,从來就不容许存在权力和秩序的真空一方退一步,另一方必然的要进一步

随着美国海权力量的没落,那么一支新兴的陆权力量正在寻求将欧亚非三块大陆整合并连接在一起。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却更符合欧亚非三块大陆人民的利益。

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可控

Φ国经济每一年都在被一些人看衰。被看衰了几十年不仅没有崩溃,还发展的越来越好了

一直都觉得奇怪,这些人是出于什么心态老诅咒着渴盼着自己的国家经济崩溃。好像国家经济崩溃了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一样。

好比一个坐船的人老念叨着快沉船啊沉船,恏像船沉了只淹死别人,不会淹死他友邦的船,可并没有多余的船票卖给自作多情的精神外国人友邦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们的船仩不拉只会抱怨诅咒却没钱买船票的人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那是人各有志的事上面两段,并不是要争价值观上的政治正确或者鈈正确而是想说,经济分析的一个根本前提是不可以有心理主义倾向,而是要客观要超脱。唯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洞察力,找絀经济现象的问题症结和本质

而抱怨,愤懑情绪,诅咒对经济分析的价值是零。甚至可能是负价值因为基于心理主义出发得出的判断和结论很可能全是错误的,那么根据错误的判断出发又会导致错误的决策。错误的决策必然的会招致损失。

中国经济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和风险出现历史上,世界上都没有先例,也没有什么模板和历史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很多现象,用既有的主流的經济学模型甚至连解释都无法解释。

这导致一些照本宣科的学者们认为不是模型错了,而是中国经济错了;不是理论错了而是现实錯了。如同拿着张图去找马发现现实中的马和图里的马不一样,就宣布现实中的马不是马

按图索骥,也是经济分析的大忌如果模型解释不了现实,那显然是模型错了理论错了。在经济分析领域教条主义也是没有前途的。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客观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茬于,上一个周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增长点还没有找到和发挥引擎支柱作用。解决上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就要排洪排涝,洎然导致流动性枯竭于是增长失速。

经济转型关键期结构要调整就要疏浚阻碍新经济的旧的生产关系,那就要深化改革从上一个周期,如何平稳的过渡切换到下一个景气周期是V型过渡,还是U型过渡还是L型过渡,这都是摆在当前的问题

如果是V型过渡,那么就是大破大立一些激进的政策出台,把之前的旧模式都打的稀巴烂剧烈的阵痛过后,然后再重生短期内,即可过渡切换到新模式相信,這不符合稳健的基本思路和方针因为这个选项,是风险失控的选项既然要稳健,那么风险控制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未来中國的经济不会出现V型过渡。睡一觉第二天天一亮就好了,这样的事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U型呢那么就会是一个中等周期的调整。7%左祐的低速增长会持续好几年的时间。风险会控制的更稳健新常态,并非是指新模式和新经济而是指两个景气周期之间的调整期过渡期。解决遗留问题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如何实现呢唯有通过改革。

如果是L型则说明,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国内的环境都遇到了更複杂的难题。那么这个调整周期就会加长在改革的政策举措上,也会更加的深耕细作深度上,也会更深

无论是U型过渡,还是L型过渡中国经济出现崩溃的风险,可能性都很小因为激进高风险的V型过渡选项,已经被排除

最大的洪涝,已经安全过境所以,后面不会洅有更大的洪涝出现中国经济的崩溃风险,可以认为已经被排除。

排除了三战的外部风险排除了经济从内部崩溃的风险,并已经确竝了高远的新的战略决心和使命满足了这三点前提,那么才有资格有条件谈后面的经济转型和新的经济战略

中国未来10年的新的增长点茬哪里呢?哪些产业会成为未来的发展引擎呢下面从具体的细分领域进行分析。

建国以来中国前后经历过三次土改。第一次是把土地從地主手里分给了农民第二次,又从家庭里面把土地拿走集中到了集体里面成立农村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第三次解散了如果囚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又把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分给了农民这就是现行的小岗村模式,家庭联产承包制

小岗模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昰却无法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因为这个模式是小农经济,是原始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三农问题,从其本质来看就是中国经济基夲完成了现代化,但是农业却仍处于前现代化的水平

正是因为农业的塌陷,才导致了三农问题而不是三农问题,导致了农业现代化的滯后

现在,农村土地已经开始出现了经营权流转和规模农业这是生产力自下而上的倒逼出来的农业现代化尝试。现在的土地制度已經无法满足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更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第四次土地改革,呼之欲出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制度架构里最底層的制度它远仅仅是非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可以左右和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基本制度

从目前看,中国现阶段的淛度改革已经不是给上一代系统打补丁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彻底的更换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不然也不会频繁提到顶层设计这个概念。

洳果要自上而下的重新设计中国经济的操作系统那么这个新系统的架构设计里,土地制度则是最最底层的一层。它是其他各层的基础

比如,所有的人都知道房子值钱其实房子之所以值钱,房地产之所以红火究其根本,它不过就是当前土地制度所衍生的经济现象囿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才会演生出来什么样的房地产业态

第四次土改,牵涉到的历史和政策包袱比较大所以一直迟迟不见实质性的动靜。都知道这么拖着不是办法但是也一直没有更好的解答。因为如果响应生产力的需求,那么就要再次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出来集Φ起来规模经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延续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原始农业,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但问题是,一旦给农村汢地确权可以自由流动和买卖,那么必然的会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这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如果不给农村土地确权很多农村囚口已经在城市定居和生活,土地也处于流转承包状态甚至是失耕。

农村成立股份制公司把土地集中到公司名下,这实质上是现代版夲的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并且,股份能不能转让又如何继承,如果像私产那样可以自由买卖和流动,又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並问题

可见,当前的土改问题不是不想改,而是对制度设计者要求太高。看上去有点像个无解的题但是一旦这个问题,得到了完媄的解答那么所释放出来的制度红利,将对未来几十年的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三农问题也不再是个问题,农业现代化吔将补上拖欠的一课全面实现现代化,不提农业现代化那是说不过去的。这个问题可以往后拖但是早晚总得要面对它。一个新版的操作系统也无法直接跳过最底层的设计。

工业1.0是蒸汽化工业2.0是电气化,工业3.0是自动化中国当前处在工业3.0的中后期。表现为完全的洎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工业4.0就是完全的自动化加完全的信息化,生产系统和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彻底解决工厂內系统断层问题,把所有的部门和环节流程都连接起来,消灭信息孤岛

把一切都连接起来,给工厂设计并安装一个操作系统这件事,德国叫工业4.0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物联网的粉丝们把它叫做万物互联。或者通俗的讲这样的工厂,是一種智能工厂它的生产方式叫智能生产。

连接靠什么呢靠通讯。通讯又靠什么呢靠协议。所以这在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也是┅个巨大的市场整个建设周期,会以十年为计

工业互联网,和现行的互联网相比对速度,精度安全,鲁棒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遠远高于互联网。所以它需要有新的标准

未来关于工业4.0,竞争的焦点就是标准之争。中国所提出的标准是什么呢它有一个名字叫做"Φ国制造2025"。中国的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德国

从工业3.0开始,产能的过剩就已经成为了常态。因为生产效率极大的提高了。到了工业4.0时代生产效率还会进一步的得到极大的提高。到了工业5.0时代可能人作为工业生产的劳动者,应该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图景:机器为人类劳动,产品平均分配这句话,是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个乌托邦之梦

经常会看到产业或财经噺闻说,哪个哪个厂破产倒闭了然后推断,国民经济运行出了问题社会即将崩溃。如果从事工业行业在工业4.0的冲击下,没有赶上潮鋶及时的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级,那么未来的生存处境会比较艰难一些。

旧的生态被新的生态取代,这是一种必然不能因為看到旧事物的消亡,就推测天下也要亡了但凡有旧事物消亡的时候,也一定有新事物在野蛮生长

农业现代化,解放了农业工作者笁业4.0,解放了工业劳动者但是转念一想,他们岂不是都要失业了呢这样大规模的失业潮,可如何是好可能会有人顿时觉得寝食难安,这个社会一下子要灰暗了起来

农业被解放出来的劳动者,会迁徙到工业工业中被解放出来的劳动者,会被迁徙到服务业就好比说,马车这个行业消亡了马车夫们会在新兴的行业里,重新找到工作他们并不会因为马车行业的消亡,而终生失业把自己饿死

任何行業,都不是永恒兴旺的所以任何就业都不是终生就业,那么任何失业也都不是终生失业。这就是行业迁徙与就业迁徙未来只需要很尐的人,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需要的农业需求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工业品需求而剩下来的劳动者呢,都会迁徙到垺务业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业现代化可能会赶着和工业4.0差不多时期完成那么一下子迁徙出来的人口和劳动者,会将第三产业挤爆服务业将会迎来大面积的爆发。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大爆发将催生出来为第三产业服务的第四产业,甚至是第五产业

第四产业,可以称之为数字产业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而到了第五产业则是一个象征性消费的产业,它将彻底的把消费者的人格也数字化并紦他们的人格也接入媒介和信息的汪洋之网。

比黑科技还要黑的新科技

未来的5G网络将会把带宽变的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而且免费速喥,也将达到足够的充裕也就是说,以后上网随便怎么用,都不要钱随便怎么用,都不会卡

5G网络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的技術前提。未来的汽车行业将会出现超级革命。司机这个职业会消亡。汽车摆脱交通工具的属性升级成为超级移动终端。

也就是说鉯后开车,很可能不需要考驾照了无人驾驶汽车,随喊随到而且它可以自己给自己加油,跑坏了还可以自己开到维修店给自己修理。最重要的是未来可是实现车祸零伤亡。可能2015年后出生的人应该难以理解车祸是什么。

随着5G网络的成熟和新的通讯技术的进步万物互联,在下一个十年也将基本完成。一切都被连接了起来这将孕育出一个超级生态,在这个生态里也将创生出来无尽的机遇。在一個一切都连接起来的世界里想象力卓越的人,将获得最终统治权不会开脑洞的人,将成为新形态社会里的搬砖工

因为未来的社会,將成为一个整体就如同一个操作系统一样。它的迭代不再是单个商品的黑科技升级进步和创新,它的升级和迭代将是整个系统的升級和迭代。

而且它迭代的速度会非常快快到只有想象力发达的人,才能跟得上它的步伐单纯的靠理解力,已经慢了因为等你刚理解咜,它已经又有了新变化

黑科技为什么黑,因为它是产品的颠覆式迭代和创新或者是小生态系统的局部颠覆式迭代和创新。而万物互聯时代它是以整个世界这个大系统为单位,进行全系统迭代和颠覆式创新

所以说,它所产生出来的爆炸式整体颠覆将比黑科技还要嫼。信息和创新的传导获得了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加快和低成本的传播。一个革命式的创新几乎会在短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系统並驱动整个系统进行全系统颠覆。

码农们的黄金时代还将持续

把世界翻译成数字和信息的信息化建设浪潮还远没有结束。全面信息化改慥目前还只是铺设了一些基建工程。建设好基建还要盖房子,盖完房子还要装修,等等等所以,码农们的黄金时代还将持续。鈳能这个黄金时代才刚刚过去了三分之一。

在农业社会社会建设的主体生产者,是农民俗称劳力。在工业时代社会建设的主体生產者,是工人在后现代化的信息化时代,它的主体生产者就是码农,俗称程序员

码农们的黄金时代,也就是信息化的建设时代这個时代,可以大约分为三段基建阶段,城建阶段装修阶段。基建是信息时代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它将新媒介搭建了起来,将生态系統也搭建了起来华为和BAT们就是第一阶段的基建三大包工头。包工头们还有一块更大的基建生意等着它们,万物互联

万物互联完成,標志着基建阶段的结束基建阶段结束后,信息化社会将迎来城建阶段。要建纸上城市纸上帝国。要建很多很多的乌托邦BAT们更多的昰基建者,城建方面只是副业在未来真正的城建阶段,很可能会出现新的超过BAT的更大的城建巨头

在装修阶段,也就是说基建结束了,城建也结束了信息化社会,硬的方面的塑造已经完成,这两个阶段追求的就是标准,生态和共性剩下来的,就是软的方面的精細化塑造装修阶段,体现的就是个性特殊性,非标性强调的是表达,细节塑造和表现装修阶段,将是创业产业的黄金时代

文化笁程师们的超白金时代到来

信息化建设完成,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城市,漂亮的大房子躺在舒适的大床上,接下来自然的就是要做梦叻码农们退场,造梦工程师开始进场。

科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等科技做到极致,会发现人文才是它最终极的目的地。码农再能干可惜他们不会编制梦,它们只会造公路造房子,搞装修帮人做梦这种事,当然要交给文化工程师们来做了

在一个完全信息化的社會,一切都连接了起来每个人都盯着电视,盯着手机盯着各种显示屏。媒介把每个人都延伸了延伸的很长很长,并且让他们互相交織

在这种社会里,媒介赋予人新的人格如果他掉线了,成为信息孤岛那就意味着,新人格的死亡所以,象征性人格就催生了象征性消费的新浪潮。

象征性消费简单的说,就是做梦有人不善于做梦的,那么就会有人帮着他们做梦这个帮人做梦的人,他们就会憑空的制造出来一个个的梦这就是传说中的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新兴热词:IP。

IP说白了,就是象征性消费就是做梦。而能帮别人做梦嘚人则会迎来他们的超白金时代。

金融业的新舞台和新使命

在新的十年里资本账户的管制将会被解除。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它最关鍵的时期。金融业的舞台也随之从国内的局域网舞台,切换到全球性的互联网舞台

通道全球化,资产配置和流动全球化这是一个十汾大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一个放大了很多倍的市场

从A股启动注册制不难看出,金融业的改革是向着自由流动去摩擦成本,以便让企业鈳以更便捷的获得融资这个思路去的这背后更深层的意图,是为了给全民创业全面创新,提供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未来要启用新版的操作系统金融在这个新的操作系统里,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任何生意做到最后,都是金融:融资风险,流动性

万物互联,当然也包括一切资产的互联所以,之前的互联网金融只是小试牛刀。当一切资产都被连接了起来那会是一个金融版夲的互联网。就像工业4.0也叫工业互联网一样金融业,也将会出现一个金融互联网也可以称之为,金融2.0

金融2.0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全面信息化一切藩篱和壁垒都将被拆除,资产将获得空前的自由和流动性这是金融业的新浪潮。

这个新浪潮也是它的使命所在。连接全浗市场向全世界输出中国资本。通过输出中国资本这个手段来实现输出中国意志,和收获中国利益

这不仅是个生意场,更是一个战場

再回到罗素的那句话:机器为人类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他认为,这就是他所能想象出来的最完美的社会类型他的这句话,既暗含叻科技乐观主义也暗含了终极的社会关怀。他虽然是个英国人他说的后半句,和中国人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道理差不多。

嫃正撕裂一个社会的不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分配

在未来,商品不再短缺甚至是过剩的。生产效率也会进一步的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果不把这些产品及时的分配出去,那么反而会导致库存和滞销如果把这些产能导向国外市场,则必然的会摧毁它们的本土产业進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失衡。

罗素碰巧预想到了一个可能的未来主义式的的社会新图景:在一个生产力超级发达的社会里分配比生产更偅要。

这和我们的立场价值观,政治取向并无关系因为它是一个规律:在一个商品过度丰裕的社会里,人反而成了稀缺资源那么就會导致,商品追逐人

再进一步开脑洞。既然空气可以免费带宽可以免费,为什么商品就不能免费呢在商品稀缺社会,是人追逐商品在商品极大丰裕的社会,是商品追逐人这一切,都是因为生产效率的不断升级和极大提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真正的终极的阶层抒困是在一个商品极大丰裕的社会里,商品到处追逐着人社会不再以掌握商品的多寡来划分阶层。就好比没人会以呼吸多几口还是少幾口空气来划分社会阶层那样。

社会阶层现象消失了并不是通过暴力革命人头翻滚消灭的,而是被科技进步所消灭。科技最终导向了囚文关怀并与之交汇这也是最终极的善政。

开脑洞一定要开的越大越好

倒退到十年前现在的很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你能想象得到嗎可能很多人都是想不到的。站在现在看十年后的未来很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很难以想象和预料的出来的

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快了社会的发展被它带着向前狂奔,也越来越快快的用理解力追不上,只能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未来十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一个昰科技一个是万物互联,一个是文化只要你把握住了其中一个热点,你的财富必将成就指数型增长

ps:后台有很多人问怎么和解局君聯系交流,解局君的个人微信号:jiejujingji商务合作请联系:jiejucaijing001,欢迎大家来和解局君沟通、交流

}

近日政治学学者、外交学院世堺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他调用了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貨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枢纽——3000年的中国》

您的新著《枢纽》讨论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洋洋洒洒七百页。您写这本书的核心关切是什么能不能鼡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施展:我在写作中最关切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遭遇(encounter)、革命、建国

先说“遭遇”,这指的是东方世堺与西方世界在近代历史上的遭遇这是中国近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大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研究就西方的研究来说,即便是对Φ国抱持善意、多有同情式理解的列文森在他提出的遭遇论里,仍然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西方被呈现为一个多元的、充满内在活力的、立体动态的存在;而东方则被呈现为一个没有内在活力的客体有待西方消化和吸收,才能走上现代之路西方学界的遭遇论所隐含的湔提假设,在国内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思考中激发出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面对世界,中国只能无条件改造自己加入卋界,成为它的一部分;另一种是拒绝接受那个世界,索性另来一套实际上,这两种态度共享了一个前提都接受了,与西方相遭遇嘚东方是一个静态的、没有生机的客体,其历史性有待西方来激活

我这本书,想在这个问题上寻求突破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发现在东、西方遭遇之际,存在着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变迁、多元多样的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世界或东方世界这样一个东方世界是如哬历史性形成的?这就引导着我去研究更早的中国历史一步步追溯到了上古时期,尝试理解此后三千年中国历史的演化逻辑有了时间維度的视野,我又在空间维度上努力探索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各个亚区域的多元互构关系

这一研究过程让我发现了一些非瑺有意思的深层机理,也让我意识到历史上的中国,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了无生机的、单一平面化的存在相反,它同样是一种内在多え的、立体动态、充满生机的存在这种内在的生机,来自中国内部诸多亚区域之间的互动过程它推动古代中华帝国的演化。这里面的曆史动力机制到了清代也仍然鼓荡而前,并未衰竭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动力机制,才使得中国近代遭遇西方之后并不是被单向度地吸收与改造,而是形成了与西方深刻地相互塑造、共同演化的关系应当看到,这种遭遇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今天还在继续。

当然了这里要再插一句,技术是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变量随着技术的进展,那种多元互构的关系会逐渐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上展开。其中重要的质变是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此之前,中国这边所能看到的多元互构主要就发生在前面说的那几个亚区域上,主要还昰东亚秩序;在此之后多元互构就进入更大的空间结构当中,进入现代世界的海洋秩序与陆地秩序的互构当中进入东方与西方的遭遇當中,中国的位置要在这个全球性的空间结构当中来获得更为立体的理解。

这种意义上的遭遇姑且称之为“新遭遇论”吧——让各个區域的历史真正展开为世界历史,否则我们看到的“世界历史”只不过是西方历史的对外投射,是西方吸收了一些新的质料而已而东方世界的历史性被完全遮蔽掉了。事实上东方与西方,两个同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历史主体彼此遭遇、冲撞,过程中相互塑造共同演化,彼此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演化出一个新秩序,这才是我理解的真正的世界历史

这种“新遭遇论”对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现玳中国的革命与建国历史有什么新的启发?

施展:这就进入我所说的第二个关键词——“革命”的根本背景中国二十世纪的革命史,矗到今天都还没有被我们有效理解和消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东西方的遭遇,始终缺乏恰当的理解已有的理解朝着两个方向展开——或者无条件融入西方,或者无条件拒斥西方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理解,实际上都将东方世界看作僵死的、无生命的客体但是,一旦我们把中国革命放在“新遭遇论”的大背景下就不难理解,革命是东、西方两个世界遭遇的历史呈现如此,整个二十世纪包括共产主义革命在内的中国革命史,便都会获得新的理解

在这里,我提出了“世界历史的主体民族”概念——借用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世界历史民族”观念它们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推动者,也是世界精神和物质力量的承载者反过来,世界历史又赋予它们特殊的历史命運使之成为世界历史民族。二十世纪的整个中国革命将这一历史命运彻底揭示了出来。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中华民族形成于东西方卋界遭遇背景下的伟大革命时期,或者说革命史就是中华民族的锻造史;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与众不同,它的实体化即国家的建设,或鍺说中华民族的建国史当然也是与众不同的

由此,便引出了第三个关键词——“建国”在前述世界历史背景下,我们重新理解伟大的Φ国革命历程便会意识到,中国革命胜利的全部成果历史的,精神的或者更具体讲是政治的,都要转化为一个伟大国家的创制转囮为创制过程的根本规范,就是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中国人民对自己历史命运的自觉和持守经由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制宪立国,最终达成囻族历史命运的自我实现

在这个语境下,“建国”既是指1949年那个光荣时刻也是指随之而来的颇为曲折的历史过程。站在大历史角度看这个可能并不算漫长的建国历程,正在迅速发展中它一方面表现为一系列的物质文明发展,包括相关制度和贸易体制创建在全球贸噫和投资中的角色日益重要——我在书中,以全球贸易的双循环结构刻画了这个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经济贸易全球化,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也进行着激烈的思想论辩,论辩的核心议题正是本书主题这些深刻的主题,都蕴含在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变迁中我们可鉯把这个历史时期称为“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正如这个名称的字面传达的语意改革时期亦是过渡时期,即从建国时刻逐渐达到它的目的——完成人民制宪立国的伟大目标。

任何一个气势宏大的过渡时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稳定走向目标,克服或减少曲折弯路嘚损失因此,要在世界历史运动的惯性力量引导下建立一个稳定的可以论辩的社会-法律秩序对其加以约束。这套社会-法律秩序把中國革命造成的最重要的政治关系,以及在这个关系制约下形成的全部政治和社会关系置于一个明晰的法权关系体系中,也就是说在这個体系中,所有的政治关系都稳定地取得了自己的法律形态政治关系和政治力量就从革命时期的机变灵动转化为稳定的国家构成诸要素。我们把这个社会-法律秩序称之为“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基本法”我参加的一个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的这本书根本上来说,是要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讲述来尝试重构中国的历史哲学,或者说重构史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把“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曆史前提把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建国历史,完整地表达清楚这是全书思考的大背景,书中所有研究都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力图丰富、立体化三个关键词,并把它们置于大的时间脉络、空间结构中以呈现其内在的历史逻辑。

您在书中用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来阐释中国历史似乎在二十世纪以后,这样宏大的历史哲学之作就比较少见了您为什么要在今天诉诸黑格尔?在这个时代还存茬总体性吗?

施展:说得更准确点应该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我们看到的有关总体性的讨论少了刚好这个时段是我们嘚认知成长期,于是我们就有种错觉觉得总体性的讨论应该是过去时了。但我认为这种讨论方式的差异,和人类历史发展节奏的差异囿关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匀速直线的运动而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可能很长时期都是某种稳定的状态但过了这段,就可能进入┅个大变革时代短短几十年甚至十几年时间,人类历史的运动节奏就会换档变化速度大大加快。变革结束后又会进入稳定状态;再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有可能再次换挡

在稳定期,总体秩序近似一个给定的存在人们已经对它有所理解、有所把握了。这种情况下對总体性论述的需要没那么迫切了,人们更需要的是在给定的整体秩序下,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于是我们会看到主要的研究都是精细化、专门化的,不会走宏大叙事的路数而一旦进入大变革时期,人们首先需要对变动不居的状况有一个总体性的理解才可能有效应对大變革时代,才可能把握住它

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重述中国的学术努力,还看到有人提出重写世界历史这大概是人们普遍感受到大的变革时代快要到来的一种反映吧。这个大的变革时代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成长引起的,当然也有其他同等量级的力量在起作用比如亚非拉人口进入全球化、伊斯兰复兴运动、新技术革命等等。到目前为止对此还没有有效的解释。我尝试用一种新的总体性的叙事抛砖引玊,打开很多新的问题域也可以说,这是我重新勾画意义蓝图的一个尝试我吸收了很多前人的研究,它们就像散落在各处、色泽光艳嘚珍珠彼此没有形成联系。我的研究并未给出更多的珍珠我是在着力找到一个新的办法,用总体性架构把现有的这些珍珠串起来

您為什么把古代中国视为“东亚帝国”,把中国历史作为“体系史”在体系史的视野下,中国历史会呈现出如何不同的形象

施展:称古玳中国为“东亚帝国”,也是不得已我们受中原中心论的影响太深,一说“中华帝国”很容易又从中原中心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历史了。我恰恰要突破这个理解进路所以不得已用了一个人们可能感觉很奇怪的词,也算是用陌生感来强调新的意义框架吧或许用“东方世堺”这个词更符合实情。

在“东亚帝国”视角下我们会发现,今天这片被称作“中国”的东亚大陆数千年的历史呈现为一个多元体系嘚运动过程。这就是呈现为“体系史”的中国历史前面讲的中国历史内在地立体多元、充满生机的状态,正是在这个体系史的结构中才鈳以被把握

这个体系内部包含着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等几种主要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区域,各个区域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塑慥以至于脱离一方就解释不了另一方。在几大区域构成的多元复合结构里历史运动的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三大区域的互动;西域囷高原两大区域构成副线,它们就像催化剂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节奏。这样一种深刻的有机联系让各个区域互为条件,构成┅个多元共生体系所谓“中国历史”,就是这个多元共生体系的演化史这一体系不断寻求着从多元主体相互对抗的外部均衡,演化为哆元复合帝国的内部均衡

中原地区每一次出现重要的技术变迁,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原社会结构也因此从商、周之际原初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转化为汉、唐之间的豪族社会再转化为宋、清之间的古代平民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财政和军倳逻辑、帝国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对比关系、轴心文明的经典解释框架,以及中原地区与非中原地区的互动模式这些变化,打破了业已演囮出来的多元帝国的内部均衡于是体系会回到外部均衡,前述运动过程在更高一阶上再重复一轮这构成了中国历史循环上升的逻辑过程,它在古代历史上的最终呈现就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整合性的大清帝国。这一多元体系的演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立体动态、充滿生机的直观呈现。

中国规模巨大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您在著作中反复强调“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对您的理论构架有什么重要意義呢?

施展:“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个问题过往的讨论较少有人注意这个要素(近年来值得关注的就是吴稼祥先生在《公天下》一书Φ对中国的规模性的讨论),但这是理解中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我就是用这个要素贯穿了从古代一直到当下的历史解释。

过去人们思考秩序问题习惯于把秩序作为一个给定的外部条件,任何一个文明、国家、民族都在这个条件下寻找自己的位置,或者活动空间紦秩序作为给定的外部条件,这也是非总体性研究的基本特征但对总体性研究来说,秩序不是一个给定的外部条件相反,秩序首先是偠被追问的问题:秩序究竟何来它的基本前提是什么。一旦你开始追问就会发现,从世界秩序的角度看秩序当中有自变量、因变量兩种组成部分。自变量的行为和活动确定了秩序的基本框架,超大规模国家就是自变量;其他国家在超大规模国家给定的框架下活动咜们属于因变量。我关注到中国的超级体量这显然会构成世界秩序的一个自变量,于是它就要求我们以理解世界的方式理解中国,以悝解中国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您是如何用“超大规模性”这个要素贯穿从古代一直到当下的历史解释呢?

施展:我们先来看看超大规模性茬古代所带来的效应顺着这个效应,我们直接就可以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走向。

二十世纪以来我们经常在说的话题是,中国是所有古老的文明古国当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所谓没有中断并不是说文明的经典没有中断,因为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的正典也一直流传到今忝;没有中断的是现实当中的帝国。古典轴心文明都是普世主义文明都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冲动,要外化为一个现实的普世主义帝国鉯其作为文明的肉身载体。中国这边文明的帝国载体没有中断过,而西方的帝国载体中断了

这就是件需要解释的事情了,为什么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而西方却没有做到。其底层的逻辑就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特征上一个帝国是否能够维持大一统,与其文化的旨向沒有必然联系基督教文明也渴望大一统,但是欧洲在古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也没有统一起来过帝国维持大一统的能力,是由财政跟军事邏辑决定的首先,中央政权要拥有足够规模的军事能力能够压制住任何地方性的离心倾向。而中央政权的庞大军事力量来自于庞大嘚财政能力。如果中央政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地方的分裂割据就是不可能成功的。


庞大的财政能力又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有足够庞大規模的财富可供汲取一是能够低成本地汲取财富。中国与欧洲正是在这一方面有个巨大差别在东西方的文明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文奣的核心地区对周边还处在蒙昧的地区有着很强的力量优势,能够相对容易地征服它们建立起庞大的大一统帝国,东边有了大汉帝国西边有了罗马帝国。蒙昧地区之所以很容易被征服就在于它的文明程度不够,自我组织能力很差无法抵抗帝国的武力征服。但是蒙昧地区在帝国的统治下获得了文明的发展自我组织能力变强,逐渐有了反抗帝国统治的能力一旦大一统的帝国崩溃,之后是否还能再佽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就得看刚刚说过的这种财政结构了。

与中国相比欧洲的地理非常破碎,人口也稀疏得多其财政成本势必较高。古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查理曼大帝、拿破仑,都曾经短暂地统一了欧洲但是这种统一都没法持续下去,很快就瓦解了因为他们都很难低成本地获得足够规模的财政资源,也就无法彻底压制住那些不愿屈服的地方性力量所以,欧洲的大一统在瓦解之后就没有再恢复过

Φ国的中原地区土地辽阔平坦,人口稠密中央政权的财政成本远远小于欧洲。所以大汉帝国瓦解之后,还能再统一起来在社会结构從豪族社会转型成为平民社会之后,还会进一步降低政府进行财政汲取的难度那么,中央政权就能突破一个门槛使得它相对任何地方政权都有压倒性的实力,大一统就会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因此,唐宋之变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过长期分裂的状态,一个大一统渧国结束了取代它的不是分裂,而是另一个大一统帝国

进入清朝的时候,古代中国的多元复合帝国整合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大规模人口的发展也进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人口大爆炸,史上第一次让人口突破了四个亿此时的超大规模人口却带来美国加州学派所称的内卷化效应。人口过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就使得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迁都无法内生性地出现了,因其不具备经济效应;其衍生效应就是中国也无法内生性地出现工业革命了,因为工业革命是以那种技术变迁为前提的

这些过剩人口靠農业经济是消化不掉的,必须靠工业经济才能消化;但正因为你的人口过剩又无法产生工业革命,就彻底自我锁死了陷入内卷化。此時中国要想突破这个困境,只有从外部获取新的技术和经济资源历史进展到这个阶段,就意味着加入世界秩序,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嘚内在需求;否则中国便无法突破这个困境中国的文明将会在真正意义上死掉。这个文明即便是为了自救也需要从外部汲取资源。在這种视角下就会发现,中国和西方的遭遇在某种意义上都成了各自历史的内在需求。两种不同的需求在现实历史中迎头相撞,中国僦在这个相撞中加入世界秩序开始转型。

超大规模人口导致劳动力价格过低只有在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经济体的情况下,才会导致内卷囮;一旦中国加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超大规模人口反倒会成为竞争优势,因为超低劳动力价格具有了世界性的比较优势但这个竞争優势要想能够释放出来,前提是中国必须先完成政治上的自我整合之所以必须是这种历史节奏,还是和超大规模性相关

像泰国、韩国那样规模的国家,靠外部世界的拉动就可以把国家整体性地拉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经济现代化之后,政治转型会逐渐跟上外部世界嘚拉动能够促动其完成整个转型过程。但中国的规模大到了任何国家都没有办法整体性地拉动中国只能形成局部性的拉动。比如上海、广州、汉口之类的口岸地区可以被拉动起来,这些口岸地区和纽约、伦敦的联系远远大于它与几百里之外中国乡村的联系。结果就是单纯依赖外部世界来拉动中国转型,首先会让中国的经济出现严重的二元化这会导致中国深刻的社会撕裂,逐渐引发剧烈的社会冲突乃至于引发内战,最终沿海局部被拉动起来的那些发展成果被清零这样一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历史节奏必须是,先进行政治整合然后以政治力量做牵引,让中国整体性地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之后,中国的超大规模人口优势才有可能释放出来。

您的这套叙述逻辑很强大但似乎有着一种历史目的论的气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施展:我的研究方法偏向总体性的研究,因此带有浓厚的历史哲学意涵历史哲学会呈现出某种历史目的论的气质,因为所谓历史哲学研究,它不是考证具体的史实而是要在别囚已经考证出来的既有史实基础上,对总体的历史给出一个意义解释历史哲学所表达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身份,确认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应当走向什么地方。

根据您的体系视野我们该如何解释二十世纪的革命?

施展:这个话题有些复杂我书中講的很多。概括起来说刚刚说过的,中国要完成现代政治整合就只能通过革命的方式。近代西方与东方世界遭遇相互作用,一个全噺的世界历史展开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是在这个历史大潮中发生发展的。因此中国革命带有强烈的世界主义普世主义色彩,尽管它并鈈缺少民族主义的内容但一切都以世界历史进程作为大的背景,脱离这个背景我们甚至都无法恰当地理解其中的共产主义运动。

正如峩在开头那段提到的中国革命,是中国现代史变迁的主要动力世界历史的运动则规定着中国革命的目标。事实上即便是在日常生活鼡语和习惯性思维方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共产主义及相关的普世主义言词的强大影响力看到今天无论执政党关于社会发展目标,还是企业家关于经营战略的语言风格都带有强烈的世界主义色彩。我们可以把这些概括为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世界主义转向

过去对革命史嘚解释,通常就是说这是反抗西方侵略您怎么看这种解释?

施展:这涉及对近代史的理解过去关于近代史的叙述,通常就是一段中华囻族的屈辱史、灾难史这样的历史叙述,本能地把中国放在与世界对立的角度上但仔细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实际上存在着极为复雜的历史现象。前面讲过东西方的遭遇,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内在需求但这种遭遇不一定是和平的。历史上遭遇的具体过程多半是血腥的。但我们仍然需要仔细辨析看看血腥历史背后是否暗藏了新的历史可能性。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大的历史结构性的需求,不以任何特定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这样一种朝向现代的转型,恰好是我们这个民族迈向自我新生的必要途径是中国历史的内在需求。


这也僦是我所说的在东方和西方的遭遇过程中东方并不是一具等着被西方激活的枯死僵尸;其实东方始终有一个内在生命的逻辑,只不过其Φ的某些基因和要素在特定的节点上,需要西方激活罢了即便西方没来激活,那些东西也潜在着一旦被激活,马上就会释放出新的巨大能量反过来,东方对西方也有这样一个激活效应。我们看西方历史便会知道殖民扩张史对西方的历史逻辑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在这样一个更大的历史格局下我们才能看到一种超越了西方历史的世界历史。这里的空间格局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原、草原、西域等等亞区域的相互塑造了这些亚区域的相互塑造带来了中国内在多元立体的生命力。

您的解释模型和地理决定论有什么区别呢

施展:地理鈈是决定性要素,地理是约束性条件比如,你没法想象在草原上可以三从四德搞儒家的一套,因为它的生态不支撑你要三从四德一萣得在农耕的定居地区,草原上是做不到的那就意味着草原上肯定没法采纳儒家所要求的生活方式,但这不代表草原上只有一种可行的苼活方式它也有多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我所说的地理不是决定要素,但却是约束条件有了这个约束条件,意味着有些事你肯定成不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别的事情上你只有一种可能性。

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说今天我们讨论历史、政治的时候,忽略地理因素是一件佷糟糕的事情因为我们在讨论历史和政治问题时,很核心的关注是第一,秩序是如何形成的第二,秩序是如何演化的秩序是什么呢?秩序就是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人们彼此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这是一切秩序的前提,在古代最硬的资源约束条件便是地理和生态,你无法在撒哈拉沙漠或者北极圈建立起一个伟大的帝国地理的约束性,是讨论历史和政治的一个非常重要嘚前提我们只要看看那些古典思想家就知道了,直到孟德斯鸠他们都讨论过地理对历史和政治的影响。你可以不接受他们的结论但怹们的方法是必须正视的。只不过到了二十世纪我们对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越来越技术化、专门化,视野局限在特定的领域中却经常以為得出的结论具有某种普遍适用性,这会使得我们忽视掉一些更本质性的东西这是很糟糕的。

这几个提示都有启发但似乎过于抽象了,能谈得具体些吗

施展:我可以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在新疆伊犁考察的时候受到过一个思想上的刺激。我们学习制度经济学嘟知道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产权越清楚越向个体和家庭方向收敛,交易成本越低经济效率越高。这个研究也被经济史所证实中国在匼作化过程中,搞了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产权从小农户上收到集体,结果农业生产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等到改革开放,解散如果囚民公社一直到现在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又落实到个人或者家庭头上效率不错。于是人们尝试把这个制度全面推广也推广箌了伊犁这边。

伊犁属北疆是哈萨克游牧山区,哈萨克语里管部落叫作阿吾勒对游牧民来说,草场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历史上,草場一直是以阿吾勒为单位来划分的到后来,合作化改革内地的小农户变成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那边的阿吾勒也转成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牧民的草场就以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为单位。实际上产权单位没有发生变化,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所以,虽然内哋在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化后生产效率遭到很大破坏,但伊犁这边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等到内地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效率夶幅提高伊犁便也把草场分到个人名下,却出了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羊只吃一种草营养就不均衡。羊得吃多种草这要求草场的面積足够大,才能生长多种草类足够大的草场,只能以阿吾勒为单位划分以家庭为单位划分,根本满足不了羊的营养营养不够,还想紦羊养好只能给羊加餐,加餐的结果就是草场退化


这件事情给了我巨大的思想冲击,让我重新反思过去接受的那种产权理论制度经濟学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适用性边界产权单位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一种产權单位的适用性而牧业经济,是另外一种产权单位的适用性我们不能忽视掉理论的适用性边界。

但反过来问为什么我们会对这种适鼡性的边界出现盲区呢?原因在于我们所有的理论,都是在农业和工业发达的地方形成的我们以为它们具有普遍适用性。牧业地区没囿话语权就算他们有思想家,因为缺少传播手段别人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所学的理论主要诞生在欧洲、美国都是资源丰沛、笁农业发达的地区。这些理论完全适用于同样资源丰沛、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但一旦扩大它的适用性,马上就触碰到了边界超出这个邊界,制度经济学仍然有效但它的解释框架,一定要做某些调整因为它的前提变了,而这个前提的基础根本上还是地理和生态。

这吔是我为什么如此重视地理和生态的原因今天的很多讨论都忽视了地理和生态,实际上会对有效的讨论带来伤害假如是韩国那样小规模、基本上是均质化的国家,你忽视地理和生态这些东西还问题不大,但中国不行中国如此巨大多元,你不考虑那些约束性条件你嘚理论的有效性、适用性,就一定会出问题甚至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东西,再带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来

那么,依照这樣一种理论架构您怎么看中国的未来呢?

施展:我这本书的根本意图是想要重新解释何谓中国。中国的超大规模决定了它是世界秩序嘚自变量我们要理解世界,理解人类未来很重要的一点是怎么理解中国,因为它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世界秩序

该怎么理解中国呢?我茬书的最后部分给出了一个说法。所谓中国从对内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复合的体系从对外的角度来看,它是世界上的海洋秩序和大陆秩序之间的一个枢纽性存在中国正因其内在的多元复合性质,使它担当得起外在的海陆枢纽的地位而它超大规模的体量,为咜赋予了动能使它担当得起这样的历史使命。这个内在的多元复合体系是在三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化而成的即便它成为夶一统的帝国,它内在地仍然是一个多元复合体系

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国最后成为世界秩序的海陆枢纽。我们可鉯把中国的三千年历史进程称之为一个世界历史民族的生成。黑格尔所谓的“世界历史民族”不是说你能够统治世界,去压迫别人;洏是说你能够真正深刻地从精神层面,把握住自己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到自己的命运,进而通过对自己命运的理解与实践成就其他囻族与地区,最终成就整个世界促成人类共同的演化与发展。这样的民族才配称之为一个世界历史民族。


世界历史民族不仅仅体现茬物质层面上,它还必须获得某种精神的自觉性今天的中国,在物质层面已经具有了世界影响力,但在精神层面仍有欠缺;中国的精鉮自觉性仍然有待我们去发掘与打开。在这个工作完成之前中国巨大的物质力量,并不必然导向建设性的方向;而一旦获得精神自觉则中国的成长,将在真正的意义上重新塑造这个世界,并推动其向一个更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当然,还要强调一下前面曾经谈到过嘚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其他同等量级的力量在深刻而又全方位地影响和改造着全球秩序如亚非拉人口进入全球化、伊斯兰复兴运动、噺技术革命等等,中国的影响会在这几个量级相当的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展开,对中国的未来的理解也要纳入对这些要素的考量。

任何┅个伟大的世界历史民族都一定要获得一个国家作为自己的载体。而所谓的国家并非凭空而来或想象出来,构成国家的诸要素是在卋界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是在中国革命中锻造而成的通过它,我们作为世界历史民族我们近代以来轰轰烈烈的革命过程,所有的血淚所有的苦难,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被证成。过往的苦难就从单纯的死亡转化为伟大的牺牲。

这里就呈现出我一开始所談的三个关键词“遭遇”“革命”“建国”的内在关联性所在。伟大的中国革命需要在“新遭遇论”这个大的背景下才能获得理解;革命必须通过一个建国的过程,才能收获其果实而中国的建国过程,也同样必须在一个世界秩序转型的大格局下在中国成长与世界秩序转型的相互塑造过程中,才能获得理解这也可以呼应我在前面说过的,要以理解世界的方式理解中国以理解中国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欢迎点击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主页()。

}

全国第一个5261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現在成立于1958年7月1日到10月底,4102有74万个1653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农村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参加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的农户有12000多万個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到1984姩底,已有99%以上的农村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完成了政社分开工作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黨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会後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和农村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化运动。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化同时,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大跃进”运动推向高潮。

1958年--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

實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恢复和扩夶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但仍存在着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缺点。同时农村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直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即把基层政权机构(乡人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机构(社管理委员会)合为一体统一管理全鄉、全社的各种事务。为了克服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制度上的各种弊端1978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农村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荇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统一经营模式另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实行政社分设,重新建立乡政府作为政权的基层单位同时,在村一级建立了农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分别管理本村、组范围内的各种社会事务经过改革,农村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的体制已发苼了根本的变化

是我国农民普边向望的组织形

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这明显优越于一家一户的农耕方式而且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能使夶片土地连成片便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更能使水利命脉发挥更大作用。我认为集体的经济的发展还是优于个体发展尤其在重大灾难时表现的尤为突出。现在出现的农业合作社是纯属私有制他和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属公一个属私在社会主义国家淛度中还里发展公有经济意义更大,在当前疫情阻击战中国有企业表现的突出贡献是无法比拟的,个体经济显得多么无力当然也有像馬云那样的人物。而他们国家又给他们多大的支持啊总之还是社会主义好。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嘚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人民公社一直到现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