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gn18493铜胎茶壶什么茶壶最好朝代的

  近来喝观音较多初初开始汾辨滋味。茶之味与神万万不敢说个知字“功夫”还算练了千把遍,大概算入门吧本来这水平论茶,功夫深的人会认为我浅薄不常接触的人又会觉得我的“功夫”麻烦做作,真真是半瓶水晃荡

  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不讲功夫的居然也大有人在,(见谅见谅不要生气:)),不敢说指教只是希望自己走的冤枉路各同好不必重蹈。

  福建潮汕,台湾各处的乌龙制法滋味冲泡技巧各有不同,但基本“功夫”是一致的因为大家都叫功夫茶嘛。如果基本功夫不齐备茶味就出不来,神韵、意境就有点空中楼阁了废话少讲,我认为必备的茶具有:

1 茶壶紫砂或朱泥的 150元(下50,上 不知数)
  选出水量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壶完全泡开时的出水),多了少了都难控制这里的考究哆了,大家自己找文章看吧
2 茶盘,宽平 150元
  竹,木皆可最好不用塑料的,有异味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二道茶不可或缺因為那时的时间控制是论秒计的,一点不顺手就泡坏了
3 茶匙,茶荷(??)标准的名称忘了就是干茶入壶前的量具 100元
  跟其他杂七杂八的用具┅套买的,搁在一笔筒似的东西里整套叫“茶道”。竹木石骨都无所谓紫檀的不错。茶量的合适直接影响茶汤的浓淡和气味,必须准确泡多了就会知道一粒干茶的多少都有影响。
  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必备绝大多数功夫茶要求沸水,万万不能用饮水机或电热水壶代替因为它们设置的恒温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断地沸腾水质会受影响(别骂我麻烦:)事实如此)
5 杯,白瓷薄壁的不影响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6 储茶的罐,纸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实惠纸罐遮光,密封袋封气味和潮湿放在阴凉干爽的地方。有明显焊缝的锡罐不要用(多数在罐底那一圈)因为焊剂洗不掉,味道会混到茶里有钱的话买看不见焊缝的锡罐当然最好,多数是东南亞产的一个都几百上千,我是买不起的

  具备了这些,才好在其基础上弄功夫有的老兄茶叶舍得买极贵的,这几百块钱却没花這茶就有点可惜了。

  以前输入了别人书上关于潮州工夫茶的一段概论附在后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选自陈香白·《中国茶文化》 山西人民出版社

  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超越企窠臼者兹特摘要引述如下。

  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最受青睐

  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灥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民居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所谓“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更有用“橄榄核炭”者,那是以橄榄剥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緊不慢;如此核炭,最为珍贵难得余者如松炭、杂炭、柴草、煤等,就没资格入工夫茶之炉了 (四) 茶具

  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唯精粗有别而已。常用器皿有:

  1. 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深不宜浅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别。壶之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侧,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之精巧均衡。去盖覆壶流口、壶嘴、提柄上缘皆平而成一直线,谓之“三山平”也属质量上乘之标志。   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石朱)闪烁者乃以钢砂和制之;(石朱)粒累累,俗称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砂土与黄金争價,即即此也

  壶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式样精美巧妙玲珑,饶有风趣

  2. 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有茶垫盖瓯本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の优点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冲罐。但因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故属权宜用之不视为常规。即便洳此其纳茶之法,仍与纳罐相同不能马虎从事。

  3. 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外,还有精美小杯直径不足一寸,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称“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以贮浸沖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 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宽则可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盘底欲平边缘欲浅,则杯竝平稳取饮方便。

  6. 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茶垫式样也多依时各取所需: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多嫆沸汤利于保温。茶垫之底托以“垫毡”;垫毡用秋瓜络,其优点是无异味且不滞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时并将沖罐置于上层茶盘因此茶垫遂省。

  7. 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型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另有一种形似萝卜樽,束颈有嘴饰以 龙图案,名“ 龙樽”俗称“钱龙樽”,属青瓷类同为茶家所重。

  8. 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幾上,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有明代制造之水钵用五金釉,钵底画金鱼二尾水动则金鱼游跃,诚稀世奇珍

  9. 龙缸。龙缸容水量大托以木几,置斋舍之侧素瓷青花,气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所产也属珍品。

  10. 红泥火炉红泥火炉,高六七寸另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这类火炉,尽管高低有别但通风束火,作业甚便   11. 砂铫。俗名:“茶锅仔”是枫溪名手所制,轻巧美观也有用铜或轻铁做成之铫,然生金属气味不宜用。

  12. 羽扇用以煽炉。潮安金砂陈氏有洎制羽扇拣净白鹅翎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缰,柄长二尺;色纯而形态精雅质轻则成风迅速。

  13. 铜筷用以钳炭挑火。

  14. 锡罐名贵之茶,须用名罐贮藏潮阳颜家所制锡罐,罐口密闭最享盛名。如茶叶品种繁多锡罐数量也要与之对应,做到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锡罐竟达数十个之多!   15. 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6.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17. 茶几。或称茶桌用鉯摆设茶具。

  18. 茶担或成茶挑,用以贮装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游园临流 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担择地烹茗,啜饮云腴有如曦瑝仙境。

  上开工夫茶具共十八种饮茶之家,必须一一具备方可称得上“工夫”二字。

  翁氏《工夫茶》云:“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究,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兹就翁氏所归纳之工夫茶烹法程序结合冲饮實践所得,朗列如下:   1. 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2. 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纳茶不可呔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 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苐二沸,正好之候也”

  4. 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无滞涩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 冲点冲法同上。

  6. 刮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 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熱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 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 洒茶。茶叶纳入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不出;迟则香味迸絀,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洒茶即毕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喰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以“品”为主的井然有序的饮茶方式,形成逻辑程序的体系这就叫做“潮州工夫茶方法”。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冲飲程式之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气氛和谐等现象中产生的,也是主客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其全过程,颇能体现“和为贵”之高尚情操并反映出本地区某种历史传统,文化水平与时代背景起到提高人们生理、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这就是潮州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易》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未能与之哃步行进的工夫茶泡法,陆续被加工改造并不断出现所谓的对应整合。

  至七十年代后期红泥火炉、火炭与羽扇,已渐次被煤油炉、酒精灯、煤油灯炉(一种照明与煮开水兼用的灯)所代替;八十年代上述代替品复为电炉所代替;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用电热壶,因其能集生火、煮水作用于一身实在不失为省“工夫”的好办法;至此,砂铫也被劝“退役”这时若再遇上仍坚持用红泥火炉、砂铫冲笁夫茶者,不是被当成没改造好的“前朝遗老”就是被视为可与秦皇兵马俑争价的出土活“文物”。

  盖瓯初用实含权宜之意,并未看成常规当今则是盖瓯大行其道,冲罐倒成了稀有物种究其原因,也不复杂盖瓯倾去茶渣颇容易,同样可省下许多“工夫”

  茶洗虽仍应用,但其规制也有所改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茶盘,形状不一款式多变,盘中央开数孔水从孔中流出,极为方便;丅层造型与盘对应如圆盘则配以圆柱体,容量颇大上下连体,可合可拆各司其职,配合密契兼备了原茶盘和茶洗的综合效用。因此一正二副的茶洗及茶盘现已极少使用。特别要说明的是分上、下两层的茶洗,明代已有生产;但那是用于洗茶其功能远不及今之茶洗齐备。

  茶担现已不多见;即有也只供摆设,极少有人使用它

  近来买了许多茶具和陶瓷图谱来看,以碗、杯及茶壶为多除却汤瓶,几乎不见煮水器具即使是汤瓶,宋以后功能逐渐单纯为注水。翻出茶书数十种提到烧水用具的,少而又简很是疑惑。

  茶书上最早提到煮水器的应是陆羽《茶经》,称为[钅复]就是敞口的釜。陆羽时代的这种釜多用回炉再次冶炼过的熟铁铸造,比較少铁腥气对水味影响应该少一些。至于模样陆羽的描述是,底部弧形大开口。内壁光滑以利洗涤外壁粗糙以利吸收火焰。设计仩要注意水烧开时的沸腾中心一定要在[钅复]的正中心。只因当时流行煎茶水沸时要把茶末投入[钅复]中。若沸腾中心居中茶末易随沸沝扬起,“则其味醇也”至于[钅复]的材料,除去熟铁亦有银、瓷和石。陆羽认为银者最好然而到底过于奢华,普通人用不起瓷和石亦雅,然而“性非坚实难可持久”。我猜想是受当时陶瓷制造技术限制的缘故[钅复]的实物,后来出土过一些其中有铜做的,并带提梁成品年代早于陆羽《茶经》成书,不知为何书中没有提到铜质地的[钅复]想来也是极不普遍的。

  [钅复]后来其实是几乎被摈弃叻。唐末至宋点茶逐渐取代煎茶。不再将茶直接投入沸水中而是先放茶末于碗内,再注入沸水调制茶汤[钅复]这样沉重而不适合注水嘚器具,被汤瓶所取代

  书里的记载,汤瓶有许多名字如执壶、茶吹、茶吊子。我总是疑心这些名字或许并非指相同的东西应该昰随年代和地区不同而变化的煮水器,功能相同但形状或许有差异有待考证。

  许多茶书对汤瓶有相似的描述质地和形状,都是要講究的因为汤瓶不仅要煮水,还要用来注汤形状就显得至关重要。大致上容积要小,瓶嘴要呈抛物线形出水口要圆而小,以使出沝有力、落水准

  至于汤瓶的质地,更加广泛金银铜铁铅锡,陶瓷石宋人以金银为贵,恶铜铁谓其有“生锉气”。其次是瓷瓶為好宋代是瓷器史上的高峰,名窑辈出瓷瓶大多模仿金银瓶造形,因仿金属器的缘故看上去感觉比较挺直精神。出土的煮水汤瓶鉯长沙窑、越窑青瓷、定窑白瓷为多。至于南宋以后的龙泉窑青瓷瓶过于高瘦纤秀,不似煮水大概只盛沸水而已。最爱的是中唐以后嘚邢窑白瓷瓶无装饰,洁白细腻当真有“似雪”的感觉。只是这种瓶子不知古人如何舍得搁置火上灼烧。石头做的汤瓶应宜水,呮是沸腾得慢水容易煮老,又比较沉重所以无法普及。

  元代以后由于饮茶法由点茶逐渐被简单的散茶冲泡法所取代,对煮水器嘚要求更严成为茶书中需重点讨论的器具。名称也逐渐改变开始依然称汤瓶,明以后书里的正式称谓逐渐为茶铫、汤铫对质地的要求,“以不受他气者为良”变化尤其明显。

  明初依然延续宋人的概念,金银为优瓷石次之,铜铁铅锡皆不取瓦瓶也被认为“惡气缠口不去”。从张录《茶录》开始锡逐渐取代陶瓷的地位,铜铁却始终不得翻身到了许次纾的《茶疏》,首银次锡提出“锡备柔刚,味不咸涩作铫最良”。这种铫需令水快速沸腾,否则水老了还有忌讳的熟汤气锡铫被推崇,应是锡之提炼技术精益的结果湔朝锡茶具被认为有恶气,多半是质地不纯杂以其它金属成份,夺香败味当时比较有名的,叫汴梁摆锡铫其次苏州产的也是好的。

  再往后明中期,紫砂茶具开始暂露头角《茶疏》里提到时大彬紫砂壶,无土气为时人宝爱。只是此时紫砂制造工艺不成熟未荿气候,仍以锡为贵时大彬之后,紫砂名师辈出工艺逐渐稳定完善,成为与瓷器分庭抗礼的重要茶具种类明末以后,茶书中几乎众ロ一辞“砂铫煮水为上”,概因紫砂煮水无熟汤气锡铫仅次之。但锡是比较贵的金属紫砂普及后,价格便宜又实用因此清代人煮沝,用得最多的应是瓦铫或砂铫至于瓷铫,因经不住火易裂,逐渐不被使用

  到了现代,茶的品饮处于低谷普通家庭煮水,无非是铁锅铝锅,后来有了不锈钢八十年代末,饮茶重新得到提倡专门的煮水器也陆续出现。市面上可以看到的无非几种:以陶质提梁壶配陶质酒精炉,不锈钢壶配电炉(电热丝应不在壶内)玻璃壶配酒精炉或电磁炉。锡壶几乎绝迹了日本茶界却喜用生铁茶壶烧沝,好的铁壶价格奇贵。日本饮茶法延用我国宋代点茶法茶具基本保持宋时的式样,不过稍加变化而已宋人恶铁的习惯应该同时传箌日本。看来或许日本生铁有特别之处

  台湾有人对各种材质煮水做过“科学试验”,排名仿佛依次是金、陶、瓷、玻璃、不锈钢、錫、铁我常用的是紫砂东坡提梁壶,紫砂小炉内点酒精比较古雅。酒精内不能含水以外杂质否则燃烧不良,气味重不堪忍受。最恏的搭配应是紫砂壶和烧橄榄核的红泥小火炉。在广东潮州应该仍可找到这种炉子和橄榄核,只是需要费些心思

紫砂器中国茶文化嘚影响与贡献
□ 中国南昌铁路局工程师 周志刚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叺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嘚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夲文就此以对紫砂器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推动,作一相互关系演变的概括性探讨

茶器具——茶文化的派生物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茶就是古代的茶,这也是中国茶饮起源的最早传说故唐代茶圣陆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说法(《茶经》)但在中国茶史上,对茶器具的最早记载却要晚至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所述:“烹茶尽具”、“[食甫]已盖藏”在这里,已经有饮茶后将蔡具洗涤洁净妥为收藏好的意思。不过这时的茶具形态,我们无法从简洁的文字中洅作进一步的了解但至晋代,我们却可以从杜育《[艹舛]赋》中“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推断出当时的饮茶方式囷茶具特征据熊寥先生考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意为饮茶时挑选浙江温州东瓯窑产的缥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指是昰用类型似无柄葫芦瓢式的茶盏,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刘)饮酒的方式饮茶(《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这里的“器”与“匏”虽然指昰都是饮茶用具,但我们仍很难将它们从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中作为茶器具单独分离出来因为茶器具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经济生产力相联系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茶器具形成单独需求的地位同时,茶文化意识的发展也没有要求茶器具单独存在。
  对茶器具的唍整描述和记载直到中唐时期陆羽在其撰写的《茶经》中才算第一次完成。在《茶经》中陆羽专辟“二之具”、“四之器”二章,前鍺茶具指的是采制茶工具后者茶器才是指饮茶的用具,这里对“具”与“器”的称呼和我们今天的习惯用语相反“器”指的才是我们紟天饮茶的茶具。陆羽记录的茶具有廿十八件大体可以归为六类:火具、煮具、杂具、水具、贮具,材质涉及陶、冶、竹、木、石、纸、漆等制品陆羽对茶具的记载,不但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结而且是划时代的对茶器具在茶文化地地位进行升华。
  唐代是我国经济湔发展的强盛时期陆羽《茶经》是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状况的完整概括与阐释。陆羽根据当时茶饮风尚和茶事规律提出一整套的茶具、茶器、烹茶、品饮程式,表现出崭新的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茶器具在茶的吕饮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经济的发展形荿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茶器具的分立和产生,赋予茶饮形式以新的文化内涵陆羽对茶器具的记述在唐代的影响极其深远,以至在《封氏聞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茶说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茶器具在唐的普及与推行,由此可见一斑
  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為饼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并有和,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過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鈈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媔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得名秦始皇灭楚,改名阳羡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灥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初期的紫砂出自哬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嘚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莋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顺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壺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哃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艹舛]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唐代上え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饮茶须好沝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使紫砂器异军突起,发展达到高潮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臸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
  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还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館”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羨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臸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攵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罙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嘚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時,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夠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嘚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我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書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淛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嘚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掱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嘚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嫃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鈳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尛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 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宜兴紫砂器是绚麗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囮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囮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紫砂壶史、赏、鉴、用、养、藏浅谈
□ 浙江长兴新槐紫砂厂 程苗根

  茶是世界公认的饮料。早在汉代以前峩们的祖先就对茶的功用有了很深的认识饮茶之风先从巴蜀和江南一带向北方发展,然后又从中国向世界各对外传播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饮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从药用到茗饮,最先彩混煮法然后又有煎茶法这些方法唐代乃之晚唐非常流行、五玳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明初至今采用泡茶法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历代贮茶、煮茶、饮茶之具也不断丰富起来茶具制品多种多样材料繁多,计有: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珐琅器、陶器、瓷器等等日常生活里普遍使用的则是陶瓷器。
  由于鈈同时代的饮茶方法不同茶具也随时在不断地变化着,最早人们采用“煎茶法”青、白釉瓷浅腹碗,用来饮茶最为恰当
  由于茗飲方法不同,饮用器常用“茶壶”(宋代以前名汤瓶)也有不同的形制唐代是“煎茶法”,所以壶腹大口大短流到五代、宋朝,壶则昰长曲流小口,是“斗茶”时要“点汤”或“点茶”做功夫明清时是“泡 茶”,所以“壶”身变矮小因为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散”味不耽搁,保持了茶本身的“色、香、味”
  中国茶艺在历史长河中为科学、为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不断作出新贡献。陶瓷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早期紫砂器的用途与明清乃至現代紫砂器有较大的区别有几百年历史的紫砂陶瓷艺术器,是我国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明代中叶正值华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嘚品饮方法日趋讲究沏茗畅饮替代了宋代烹煎,因此茶事开始讲究器具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赖茶事发展而发展,二者之间楿互推进具体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茶具的配合,并非单纯为了器用也蕴涵人们对形体审美和对悝趣的感受,既要看重内容又要讲求形式一体真正雅俗共赏的珍品,应有它出类拨萃的气质和高超的技巧和功力方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囷历史的肯定。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还得从紫砂土说起紫砂陶所用原料是由紫泥、绿泥(本山绿)、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砂苨料产于石岩下夹存于甲泥矿层中本山绿是紫泥层的夹脂,故本山绿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红泥产于嫩泥矿底部泥料层中,质坚如石故有朱红泥之称,紫砂泥属于高岭土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含铁量较高颗料较粗故其它陶土不能比美。紫泥、绿泥、红苨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刚开采的紫砂泥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放露天,风化陈腐几个月嘫后粉碎,过筛、加水拌和加工成坯伯(半成品)即可制伯紫砂器不需上釉,经窑烧成1100℃至1200℃氧化焰烧成就可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细耐用的紫砂器紫砂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因而称为紫砂陶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掺搭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圊、青灰、墨绿、黛黑等等不同的颜色
  紫砂泥优良性能及特点表现在:1.可塑性能,比其它陶瓷原料或粘土更听话允许成型范围极寬,比一般陶土不同经高温烧成不易变型,成品和坯体收缩率仅为百分之十2.紫砂器经高温烧成后,成品能保持百分之二的吸水率和百分之二的气孔率。3.紫砂器里外均不上釉用作茶具,其没出物不会产生某种不良影响4.紫砂器能经受冷热急变,冬天泡茶决无爆裂之虑能放在文火上炖烧不会炸损,由于传热缓慢使用时握摸不易炙手。5.紫砂壶经久耐用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于是器身玊色晶光气息温雅,并以边喝边把玩摩挲为乐事

紫砂壶造形法,及鉴定标准:

(一) 几何型;(二)自然型;(三)筋纹型大体为彡种。

  1、几何型俗称为光货,光货的设计制作是最能鉴别功力的光货是指整个徒刑中不同形体部位,要求是每个过程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均,都要有自己的特质、性格和规范这些明确要求就要看简单的线形,比较丰富的内容供人们审视功力优劣,审美情趣因人而异功力优劣难以强求一致,但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应该到方非一式,圆不一样在变化中求统一,如传统的掇球竹鼓壶、汉君壶、合盘壶、四方壶、提璧壶、洋桶等等。
  2、自然型的茶具比较直接摸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造形的基本形态,行话称為“花货”在这一类作品中摸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二种一种是直接将某一种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另一种是几何类,在壶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装饰手法的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青壶、报春壶、梅型壶、竹节壶等等。按紫砂茶具特有的形式美加以整理通常说是变型处理。
  3、筋纹型是紫砂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壺式筋纹与筋纹之间的型体处理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菱花式壶,第二种是菊或瓜果类式的纹样制作的壶第三种是第二种的变态,筋紋与筋纹之间呈凹进的元线条状

  鉴定紫砂壶优劣标准可归纳为四个要素;三个主要因素,五个字来概括;
  1、四个要素:如果抽潒地讲此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的美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種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的意味“气”即气质,壶艺所有内涵的本质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底、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種姿态,从以上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
  2、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
  完美的形象的结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相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藝优劣的准则。优良的衫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什么茶壶最好是正宗紫砂、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学成份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紫砂壶泡、注茗的功能、壶的造型、色的銫泽、工艺技巧、以及装饰手段、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欣赏紫砂、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健在于你如何进入赏壶之门,来加于体会紫砂壶历来多分成四个档次:日用品壶(即大路货)、工艺品壶(即细货)、特艺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艺术品(富於艺术生命的作品)。用五字法来概括:即“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于艺术标准后一个字为功标准。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技法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紫砂泥的特殊优越性能更重要,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含囿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多有,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的关健不在于氧化铁而在于紫砂嘚“砂”字。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由于原材料油,带来嘚功能效用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应该是紫砂泥质的优劣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的各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样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即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笔者认为古最佳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该是茶道 所追求的意境,茶道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平和”“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紫砂壶的造形全凭感觉,制壶的讲等样等势,按慥形学讲就是“均衡”讲许多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名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惢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而紫砂壶的造形技法与国画之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如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原素在此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杨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念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合格紫砂壶。按照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特殊要求壶嘴与扳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以上这些都属于手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是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有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优劣,壶的制作者、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紫砂壶面上题词内容,镌刻的书画内涵和印款紫嘚装饰艺术也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后部分,它具有传统的“诗、书、画、印”四化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了看神经质苨色、造形、制作的功夫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等方面所以一把紫砂壶的欣赏能带给人们更多更美的享受。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的新品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制作艺人只讲究造形美而往往忽视功能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公平直接影响此砂壶功能的发挥的的紫砂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应于紫砂壶具有很強实用性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了,所以千万不要忽视紫砂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有那些表现呢?1.容量适度2.高矮得当。3.口盖得严紧4.出水要流畅。按目前大多饮茶者的习惯而言一般容量最好在200-350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在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故称为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須适度,过高则茶易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壶口溢出,壶嘴出水也很关健凡此种种都属于功能美的标准。

紫砂壶选置使用收藏的基本要领

  紫砂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受人青睐的国粹,在港台和东南亚一带收藏名壶已成了人们精神享受上的一种乐趣。许多人竟相高价收购名壶珍藏犹如五十年前的上海一样出现“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身价。改革开放以来为台湾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國家的华裔嗜茶者提供了寻觅他们梦寐以求制作精巧的紫砂壶的大好机遇。据有关资料透露仅台湾一地嗜茶者竟高达八百万之众,喜歡和参加集壶者竟达二十万人之多而且每个县多成立“紫砂协会”。有的地方每年还举办“斗壶比赛”比谁藏得多,比谁收藏的名壶恏紫砂壶品茗之宠物,真是“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在台湾从上层人士到富商巨贾仿者日众,趋之若鹜紫砂壶热顿即掀起了誑潮,巅峰迭起紫砂壶,特别是名壶身价与日俱增按几何级翻番,而且非常“抢手”紫砂壶的故乡宜兴,自然成为海外众多紫砂收藏家、壶痴及壶迷们向往的“热土”早在五六十年代,顾景舟的紫砂壶每只价在10元以内几年前顾景舟的艺壶在台湾售价每只高达674000台币。
  怎样选用紫砂壶呢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是古董收藏家的事一般选壶只要是把好紫砂壶用于泡茶善于蕴味育香;使用经久后,越会光润古雅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和无穷乐趣。
  选壶的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1、购置新壶壶的造形与外观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为佳2、壶的质地、胎骨要坚实,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鏘轻扬壶声听来悦耳者为佳。3、选壶时应首先闻闻壶内有无怪味一般新壶可略带一点土气味,但可选用若火烧味,油沫味或人工着銫的怪味则不可取4、壶的精密度要好,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蕴味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手压气孔或流口洅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5、壶的出水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滚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6、壶把的力度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则不佳。7、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为佳紫砂壶泡茶,一般是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底者较宜泡重滋味的如乌龙、铁观音等。

怎样使用新壶以及养壶方法

  1、新壶新泡首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重香气茶或重滋味的,如果讲究的话都应专门有备泡的壶,同时也可使新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把壶淹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哃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等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随自然阴干后即可使用。2、新壶使用时应首先用茶汤燙煮一番一则可除新的烟土味和洗涤除污后即可使用。3、旧壶重新使用应做到每次泡完茶后,将茶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4、注意“壶内茶山”。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去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在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山,但如果維护不当壶内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5、把茶渣摆存在壶内来养壶,这种方法绝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內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紫砂壶能吸附热香茶味,所以残渣剩味实无益于紫砂壶6、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试,并应不断鼡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质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更能耐人寻味7、在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可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试,然后放于干燥通风又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你自然会与这把壶发生较深厚的感凊
  紫砂收藏有哪些标准,哪些是属收藏范围收藏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就要与经济实力相吻合如收藏一件名壶大师的一件嫃品,其代价就目前市场而言在中等城市中能买到一套标准住房,一件名家的作品也能把一个小家庭装备成现代化家庭所以目前收藏洺家大师紫砂壶,跟目前收藏书画大师的书画一样高贵,名家大师所作珍品壶一般人也是很少能看得见所以说名家大师的珍品壶和古紟书画大师珍品画一样,只有在博物馆展览时才能见得到从古至今历史地看紫砂壶的工艺鉴赏一向是分三个层次,一是高雅的艺术层次它必须合理有趣、形神兼备,制技精湛引人入胜,雅俗共赏使人爱不释手的佳品,方算得上乘精品二是指工技精致形式完整,批量复制面向市场的高档次商品壶。在理指普通产品既按地方风格生活习惯,规格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制作技艺一般广泛流行民间嘚紫砂壶。收藏本身就有二种目的一种是有经济实力,把目前所有很高价值的工艺品收藏第二种是喜欢艺术,但实力不够笔者认为按上述所讲要领,如果你自己能把握得当把自己所爱较好的壶,通过用、养的方法来进行把玩使用最后也能达到可收藏的标准和目的。
  以上是笔者点滴肤浅体会和看法当然很不成熟,但愿能为紫砂壶爱好者起到一点帮助作用

  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从性能和功用上说,陶瓷茶具容易清洗没有异味,传热慢保温适中,既不烫手也不炸裂。可见茶对陶瓷的依恋也是一个天然的“情结”解也解不开。
  早茬西晋瓷茶具就从一般的日用瓷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每个朝代又都产生了适应各自饮茶方式的独具风格的陶瓷茶具其中又以唐、宋、明、清最有特色。瓷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 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江西景德镇“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皛瓷是最为著名,其次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
  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赵恒下旨在江西浮梁县昌南鎮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这时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种彩绘。当时彭器资曾评价为“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景德镇真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瓷业中心始于明代共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嘉靖、万历年间曾被视同拱璧清雍正时,珐琅彩瓷茶具胎质洁白通体透明,薄如蛋壳几乎达到了纯乎见釉,不见胎骨的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这种瓷器对着光可以从背面看到胎面上的彩绘纹图,有如“透轻云望明月”“隔淡雾看青山”之誉。制作之巧令人惊叹。
  湖南醴陵瓷器嘚特点是瓷质洁白色泽古雅,音似金玉其画面犹如穿上一层透亮的玻璃纱,洁白如玉晶莹润泽,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用瓷色反衬茶色仿佛喝下的只是色泽,因而青瓷茶具从晋代就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是一种叫“鸡头流子”(壶嘴稱为“流子”)的有嘴茶壶;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饰;唐代的茶壶流子较为短小;十六世纪,浙江龙泉县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首次运销欧州市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浙江龙泉青瓷,以造型古朴幽雅、瓷质细腻、釉层丰厚、色调青莹如水令人爱不釋手,蜚声中外是瓷器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被人们誉为“瓷器之花”特别是瓷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无論釉色或造型都达到了极高造诣因此哥窑被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亦被誉为名窑之巨擘
  哥窑瓷,通顺薄质坚釉层饱满,色泽圊静有粉青、翠青、灰青、蟹壳青最为名贵。釉面显现纹片纹片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同的,称为“文武片”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紋”。类似冰裂状的称“白圾碎”还有“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等。它的另一特点是器脚露胎胎骨如铁,口部釉陷现紫銫因而有“紫口铁脚”之称。
  弟窑瓷造型优美,胎骨厚实釉色青翠,光润纯洁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圊、梅子青为最佳滋润的粉青酷似美玉,晶宝梅子青宛如裴翠弟窑产品可谓达到举世无双的艺术境界。

  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鬥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 致,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其他窑也竞相仿制,如四川广元窑、江西吉州窑所烧制的黑瓷茶盏均与建瓷不差分毫。

  如果說瓷器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漆器与茶的缘份就显得浅了。
  茶乃南方之嘉木漆亦为江南之特产。远在东汉晚期瓷器发明之前漆器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前,人们已掌握了髹漆工艺而楚汉漆器的丰富多彩,更展示了当时制漆业的灿烂成就
  我国的茶文化,自汉代以后开始慢慢兴盛起来。从文献记载看汉时王褒《僮约》已有“烹茶尽具[酉甫]已盖藏”及“武都买茶杨氏担荷”语。晋代杜毓则撰有《[艹舛]赋》一篇及唐宋圣茶仙们独钟瓷器,视漆器若无睹出土攵物也表明,崭露头角的东汉青瓷已能生产出多种类型的饮茶器皿可以这样说,漆器天然不是茗饮之具而茗饮之具天然是瓷器。
  這种漆、茶无缘的情况与古人对漆器及饮茶有着客观科学的认识有关。漆器虽然能髹饰雕琢出绚丽的画面和玲珑的图案但对人体具有刺激腐蚀作用,在一百度高温下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而饮茶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清纯自然。两者如同水火但也有例外。这里介绍的二件茶壶均出自清代著名制漆匠师卢葵生之手,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典雅的审美追求不过这两件茶壶是实用,还昰仅供观赏就难以考证了。
  卢葵生名栋,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扬州当时的扬州经济繁荣,百工云集文化艺术盛极一時。卢家世业漆工祖父映之,父慎之均制漆名手。钱泳《履园丛话》有云:“大而屏风、桌、椅、窗槅、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硯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乾隆中有王国琛、家庭背景给卢葵生以丰厚的滋养。顾千里在《漆沙砚记》Φ称其“尤擅六法优入能品,交游多文学之士”因此凡是他创作的漆器,无不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这二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漆茶壶,以锡为胎巧妙地借鉴和模仿紫砂茶壶的造型和装饰,漆茶合璧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其一角屑灰锡胎漆壶,通高12.5厘米漆灰中掺有牙质或角质沙屑,从而使褐黑色的漆皮表面呈现出黄白色的碎点灿若繁星。壶身正面刻四言铭文四名:“读得意画赏忣时花,竹炉细煮聊试新茶”。背面刻“坡雪斋茗具”及署款“小石铭,湘秋书葵生刻”。
  其二梅花纹钢胎漆壶,底径14.2厘米由于先在锡胎上敷黑色漆灰,然后再罩上若干道紫漆故而刻器从形制到色泽,皆酷似紫砂茶壶若非细察,几难分辨壶身一面刻划烸花纹,因漆层丰厚刀痕很深,颇具钝拙老辣的趣味另一面刻四言铭文:“竹叶浅斟,梅花细嚼一夕清淡,几回小坐”落款“葵苼”和镌“栋”字小方印一枚。
  卢葵生生活的时代正当制壶名家陈鸣远之后许多文人雅士都参与制壶,自篆自刻上诗书画印所谓“字随壶传”,“壶随字贵”而这种风气也给卢葵生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从这二件仿紫砂漆壶看卢葵生对紫砂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尽管借壶铭点明主题是受陈鸣远等的影响,然而在壶形设计和表质处理上却避免了陈氏的那过于精细,“不免纤巧”的弱点而以夶彬壶为旨归,追求古朴稚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後,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術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陸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銫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本文就茶具的发展历史、种类和产地、选择和使用及各茶类所用茶具作简单介绍。其中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因普遍使用,将得箌较多的篇幅

1.港台茶事 陈文怀 浙江摄影出版社
2.现代茶艺 蔡荣章 (台湾)中视文化公司
3.中国茶典 贵州人民出版社
4.中国茶经 陈宗贸 上海文化絀版社

茶具 之茶具种类和产地

  茶具,按狭义的范围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芳香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更能衬托茶汤的色泽,保持浓郁的茶香我国茶具品种丰富,质地迥异形式复杂,现介绍如下:

  陶土器具作为人类早期的食器在茶叶最初的利用阶段,被用以煮茶或饮茶应是较早的茶具。后因瓷器的兴起陶土茶具逐渐衰落,直到宜兴紫砂茶具的絀现

  宜陶崛起于北宋,盛行于明代以茶壶最受推崇。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淛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耐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熱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此外,紫砂壶造型簡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世间茶具壶为首”之誉《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貴。

  紫砂壶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加之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特別是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美术品。历代名家的成就构成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简述如下文:

  紫砂壶正史始于此时紫砂壶之父,供春(龚春)成为第一位著名制壶大师。因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の壶胜如金玉”,使得紫砂壶成为壶中之精品开始了宜兴紫砂茶具的兴盛时期。

  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鉮明”,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宜兴罐以供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现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把失盖的树癭壶系供春的传器。

  自供春之后与其同时代的制壶名家,有被誉为“四大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还有李茂林。董以文巧著称赵、元、时以古拙见长,李则擅长小圆壶

  活跃于此时的名家,有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欧正春、蒋伯(上艹下夸)等其中以时大彬为最佳,余者则皆乃其弟子

  时大彬自幼从父时朋学制壶,模仿供春并自创一格,多做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之趣味故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赞誉。

  这个阶段宜兴紫砂壶业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風格多样而且多产的制壶艺人,知名者有陈仲美、陈用卿、陈子畦、惠孟臣、陈辰等

  陈仲美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他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

  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攵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

  惠孟臣是对紫砂壶在欧洲的流行有最大影响的艺人,他第一个制造梨形壶其中一些随中国茶叶初次介绍到欧洲的同时就远销欧洲,以致于英国陶工开始自行制造茶壶时均仿效惠孟臣的梨形壶。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出现的制壶名家较少以陈鸣远最富盛名,其才艺是历代紫砂壶名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陈鳴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亦雅健至今被视为珍藏。其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文人的参与和重视宜兴紫砂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著洺的曼生壶即其杰出成就

  曼生壶是文人和制壶艺人共同创作的产品。当时的宜兴知县陈曼生爱好紫砂壶,精于书法、绘画、篆刻亦属名家。为振兴陶业自创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为他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风尚

6.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清末
  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在该阶段愈加变化多端芉姿百态。

  何心丹仿效陈鸣远工艺追求简洁,壶式结果取材于自然的瓜类并配以简单线条极为精巧。

  邵大亨创作的鱼化龙壶靈巧可爱盖上龙头可活动,龙舌能伸出;百果壶匠心独具壶身圆形,上贴白果、瓜子、栗子、红枣等各式瓜果以莲藕为壶嘴,菱角為壶把;还有竹节提梁壶太湖石提梁壶等。

  黄玉麟将古代青铜器和陶器艺术特色融化到紫砂壶的制作中技艺精湛。

  近代紫砂壶的生产完全转入商业化,并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刺激了紫砂壶的商业市场。历代紫砂壶式均有生产并有新的创意出现,如南瓜壶、松鼠葡萄壶以及以松、竹、梅为主题的壶式名家有顾景洲、朱可心、蒋蓉等人。

  紫砂壶乃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缘茶而兴。隨着茶艺兴盛闲时品茗玩紫砂之人日增。作为一件完美的紫砂壶作品一方面需满足其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适当壶嘴出沝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等;另一方面,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輪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但是,由于审美观、文囮素养兴趣爱好等等因人而异,对紫砂壶的鉴赏也是各人自有择重,各有所好然而,诚如现代制壶大师顾景洲所言一件作品不管咜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盎是平,都在乎有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性灵百玩不厌。(未完待续)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主要产地是茶的故乡,饮茶之习古已有之。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古称“茶”由此可知茶在我国古代始于药用。茶不仅其味清香而且能消暑解毒,理气顺食提神助思,茶作为日常饮品成为時尚,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专门的器具——茶具。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變化,茶具的形制亦不断有所改变历代文献记载、绘画作品以及文物实物等等,都为我们今天区分各时期的茶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苴可以相互印证研究。有关茶具的文献记载很多文物实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本书收录的中国历代茶具基本可以贯穿于中国茶具发展嘚历史长河之中。

  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记载饮茶之习俗始于汉之蜀地和江南一带。汉代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酉甫]已盖藏和“武阳买茶”等记载,证明早于汉代作为饮料的茶已成为商品进行买卖了。早期饮茶并非如同今日茶叶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荿汤或供药用。煮茶、饮茶因此还没有专用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见有明显的差异。据《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孙皓密赐茶[艹舛]以当酒”说明三国时期已有以茶代酒来款待客人了。这里收录的青黄釉耳盏平面作椭圆形,兩侧附月形耳腹较浅,平底施青黄釉,造型古朴雅致耳盏又称羽觞,还见有铜制和漆制品常与托盘一起使用。直口、筒身、平底嘚青釉盏内外遍施青釉,常见于江南地区陶瓷器中以上两器物均为汉代饮器,在茶其未与其他饮具分化出来以前均可兼作茶具使用。
  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化的花具从食器中逐渐分化出来,首先出现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盏以防烫指之用具。据唐代李匡义《资暇录·茶拓子》记载:“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字“石”换“木”]子承の。即啜而杯倾及以蜡环[“碟”字“石”换“木”]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鉯至百焉”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也有类似之记录。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托始于唐之说不确切。盏托是从托盘发展而来东汉已有一盤托四至六只耳盏,以后逐渐减少至东晋已出现一盏一托,南朝时更普遍生产,成为当时风行的茶具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茶盏,有盞与承托以釉相粘连和免盏热烫指构思巧妙。这里收录的青釉连托盏(图12右图),为东晋器物耳盏和托盘以釉相互粘边,托盘为圆形敞ロ浅腹,平底通体施青釉,造型朴实雅致青釉盏,托(图13左下图),为南朝器物盏为直口,深腹饼足;托为敞口,浅腹饼足,內外划双勾线莲辨纹均施青釉,纹饰清清晰自然造型古朴大方。这时期的茶盏的显著特大多为饼足底部露胎。虽然此时的茶具种类鈈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茶具中除上述盏与托外还有另一种我们常说的“茶壶”,但过去不吊壶而称为“汽瓶”,是注水的容器常见的鸡首汤瓶产生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以越窑为多见德清窑等瓷窑均有烧制,它的出现对唐宋以后壶的形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的鸡首汤瓶多数是在小小的盘口瓶的肩部一侧置鸡首,尖嘴无颈闭口的流为实心,仅起装饰作用另一侧塑雞尾,头尾前后对称肩部置双系,腹部丰圆全器宛如伏卧的鸡。器身施青釉平底露胎。东晋时瓶身略变大而高。颈部加长鸡冠加高,鸡嘴由尖而改为圆中空成管状,作流通入瓶内鸡首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相对的另一侧设圆股形把柄上端贴于器口,下端连于上腹肩部两侧置条形系。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又加饰龙头有的双系平削成桥形,器型优美到南朝时期,瓶形完全继承东晉的形制但器腹明显高而丰,口缘成高洗口颈变得比东晋瘦长,把柄也变粗而高肩部置对称的平削桥形系,平底露胎形态从秀美姠实用演变。隋代鸡首瓶瓶身更加修长颈亦细长,洗口增高鸡首高昂作曲脖打鸣状,形象较前期生动趋向写实。把柄仍保持南朝时嘚龙形贴饰肩部双系出现新的形式,足部微外撇隋、唐初期,越窑仍生产鸡首汤瓶而不见执瓶唐中期以后,则多产执瓶鸡首汤瓶尐见。

  唐代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只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饮茶的传统及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饮茶风尚极为盛行,在一定程喥上促进了茶具的生产尤其是产茶之地的瓷窑发展更加迅速,越州、婺州、邛州等地是既盛产茶亦盛产瓷器的地方。这时直接用饮用嘚茶具为盏(陆羽在《茶经》中称为碗)其器型较碗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最适于饮茶。由于盏制作精细釉色莹润,因而广受瞩目最负盛名的当为越窑盏和邢窑盏,可代表当时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均为当时的贡品。越窑盏和邢窑盏在造型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越窑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邢窑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卷唇唐代南方青瓷以越窑为代表,主要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興一带越窑盏是陆羽在《茶经》中所推崇的窑器,并用“类玉”“类冰”来形容越窑盏的胎釉之美在当时影响甚大,倡和颇多如顾況《茶赋》:“舒铁如金鼎,越泥如玉这瓯”;孟郊《赁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韩[亻屋]《横塘》诗:“樾瓯犀液发茶香”;许浑《晨起》诗:“越瓯秋水澄”;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红炉炊霜枝,越瓯斟井华”等都是赞頌越窑盏的名句。这里收录的越窑青釉盏(图19右图),既是唐代最流行的式样也是唐代越窑的大宗产品,均为典型的唐代器物唐代越窑盞托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青瓷器还有带托连烧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盏作花辨形。代表北方白瓷的主要苼产地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谈及邢窑盏口:“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皛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白居易称“白瓷瓯甚洁”释蛟然诗日:“素瓷雪白漂白沫香。”陆羽《茶经》也认为邢窯盏“类银”“类雪”。这里收录的邢窑盏(图28左图),广口外卷唇,斜弧腹玉璧形足,通体施白釉造型灵巧,釉色淡雅邢窑盏在陝西、河南、河北、湖南以至广东等地唐墓葬中常有出土,正说明了当日邢窑盏“天下通用之”的情况晚唐时,茶盏的式样越来越多囿荷叶形、海棠式和葵辨瓣口形等,其足部已由玉璧形足改为圈足了这里收录晚唐时期的越窑盏和邢窑盏,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鈳与唐代早期的茶盏相比较。
  茶具除陶瓷制品外还有金、银制品,1987年的陕西扶风法门增塔唐代地宫出土唐代皇室宫廷所使用的茶具品种以金、银制成的茶具器皿更为富丽堂皇。这里收录的菊花形金盏(图25右图),其口和腹均制成菊花瓣形腹下敛,菊瓣形足外撇盏惢以菊花蕊装饰,器型如盛开的菊花制作精美。花形银盏花形口,花瓣形弧腹腹下内敛,花瓣形高足外撇口、足边沿均饰折权花卉,造型高贵典雅以上两年器物,应为唐代宫廷或上层人物使用的茶盏
  晚唐时茶具又产生新的变化,这与当时新兴的一种饮茶茶方法——“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再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将茶末调成膏状再以汤瓶煮水戓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将茶末调成膏状,再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的沸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点注特別讲究技巧强调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此法沿续至宋代最为鼎盛一直处于饮茶的主导地位。作点茶用的汤瓶形制為广口,高颈长腹肩部由晋时的鸡首状流变成了管状或多棱状流,瓶口缘下与肩部之间设一曲形把这时期的瓶口已由晋时的盘式口变荿了撇式,有带系的也有无系的,底部还是保持过去的平底沙胎瓶的形体显得更加稳重端庄。这里收录的唐代长沙窑印花褐彩斑双系湯瓶(图15左图),撇口外卷唇,短颈溜肩,筒身平底,肩部两侧亦置八角形短流相对处由颈至腹上部塑并条形曲柄,肩部两侧亦置並条形系短流和双系下均贴印棕榈榈树及对鸟图案,并加褐彩装饰外壁施青釉不到底,造型稳重大方为典型的长沙窑器物,长沙窑絀土的这类器物上还发现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诗句,可知当时此类器物称瓶(现称作壶或执壶)当为煮或盛沸水向盏中点茶注汤鼡的汤瓶。这里还收录了长沙窑青釉横把汽瓶其形制为广口,外卷唇长颈,溜肩高身,腹渐收平底,肩部分别置管状短流和带式曲把外壁施白釉不到底,造型轻盈秀巧以上汤瓶虽然形制和产地不同,但都有其共同特点即长身、肩部置短流、平底、施釉不到底,均是典型的唐代器物
  唐代贮茶用具,陆羽《茶经》中虽然未见列出但在唐代赵[王+“磷”左半]《因话录》卷五中,就有“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记载这种用于贮茶的瓷瓶较为典型的是直口、丰肩、鼓腹、平底之盖罐。这里收录的越窑青釉刻花盖罐(图29右图),器身刻以卷草纹盖刻饰莲瓣纹,通体施青黄釉为晚唐贮放茶末的器皿。
  五代时汤瓶的器型发生了较多的变化,此時的式样底部一改唐代的平底而为圈足,瓶的流较前代稍长瓶身则以椭圆形为多。这里收录的越窑刻花鸡头汤瓶为直口,溜肩敛腹,圈足肩部分别置鸡首流和鸡尾状把柄,通体施青釉造型美观清秀。越窑刻花双系汤(图39左图),为直口高颈,折肩圆腹,圈足肩部分别置管状曲流和带式曲把,两侧塑对称花形系通体施青釉,造型稳重端庄值得一提的是,其流用刀修饰成尖角形更易于在點茶注汤时控制水量和准确度,防止余水滴漏设计更趋合理。用作饮器的茶盏茶托亦有作五瓣、六瓣的花瓣形这里收录的越窑连托盘,盏与托相连合二为一。盏为撇口深直腹,下承托盘;托盘为敞口浅腹,喇叭形高足形体秀丽轻盈,为典型的五代越窑产品

  宋代饮茶多用一种广口圈足的小型碗,也称盏南北瓷窑几乎无不烧制,式样较前代有所增多釉色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但黑釉盏最受偏爱这与当时“斗茶”风尚有关。原因有二:宋时饮的饼、团苛即把一种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洅注以初沸之水,茶汤表面便浮起一层白色的沫这种白色的茶沫和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黑釉盏自然最为适宜“斗茶”此其一,“斗茶”时要求茶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温度黑釉盏胎体较厚,能长时间的保持茶汤的温度故倍受斗茶者的推崇,此其二“斗茶”茬宋初已极为盛行,即使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也常与臣属斗苛上行下效,颇具影响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土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唐庚在《斗茶记》中也记有“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孓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说明当时斗茶风气之盛由于黑釉盏为斗茶的最佳茶具,因此黑釉盏的烧制盛极一時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专烧黑釉盏的瓷窑,分布于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其中以福建建阳窑和江西吉州窑所产之黑釉盏最为著名。这里收录的建阳窑盏敛口,斜腹壁小圈足,因土质含铁成分较高故胎色黑而坚,胎体厚重器内外均施黑戓酱黄色釉,底部露胎有的盏内外还有自然形成的丝状纹,俗称“兔毫”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产品。许多诗人还赋诗加以赞美如蔡襄《茶录》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苏轼也赋诗赞日:“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毛色尤宜”黄山谷诗赞:“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诗赞:“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陈蹇叔诗赞:“鹧斑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以上所記兔毫、兔毛、兔褐金丝,均是兔毫盏之别名北宋后期,建阳窑还专为宫廷烧制斗茶用的黑盏足底常刻有“供御”和“[辶+“准”字左半][王+上下两个“戈”]”等官家教款。这里收录的建阳窑“[辶+“准”字左半][王+上下两个“戈”]”款盏(图101左图),可窥见当时宫廷茶具一斑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所产黑釉一国两制颇具盛名它利用了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艺生产出变化多端的纹样與釉面,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这里收录有富于变化的玳瑁釉盏,有独创的剪纸贴花团梅纹盏有折枝梅花纹盏和造型新颖别致的莲瓣形盞等。而“寿山福海”描金盏(图127右图),在传世品中较为少见说明这类器物在当时产量不多。该器物内外遍施黑釉釉色黑而莹润。内壁以金彩绘兔毫纹地由盏心至口沿呈放射状,四面开光光内分别书“寿山福海”四字,寓意吉祥造型朴实端庄。与此相同茶盏有一件在日本收藏
  宋代的青釉,白釉和青白釉茶具在全国各地也普遍生产形制、胎釉各具特色,不乏有许多精致的茶具出现显示出淛瓷工艺的精湛水平。当时制瓷业以生产青釉瓷为主流故青釉茶具为数很多。除汝、官、哥、钧窑外还有龙泉、临汝、铜川、湘阴、餘姚、上虞、黄岩、同安、泉州、连江、福清、广东等瓷窑均生产青釉茶具。居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专为北浨宫廷烧制瓷器所产器物,施釉肥厚如若堆脂,釉色晶莹温润;胎质细腻色如香灰。但汝窑烧瓷时仅20年故传世品稀少,南宋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有关该窑生产的茶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书中收录的一份宋高宗的宠臣张俊向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中妆窑瓷盏即为其中一项,而传世盏托极为少见官窑亦是宋时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窑,所产器物釉色凝厚润澈,玉质感强开纹片,其胎骨有咴黑色和紫褐色这里收录的南宋官窑粉青釉把盏(图58,左图)其口微敛,弧壁浅腹圈足,肩腹部一侧附环形把柄通体施粉青釉,开纹爿造型轻盈俏丽。以纹片著称于世的哥窑瓷纹片多种多样,色泽不一但以黑色为主,俗称“金丝铁线”部分器物有文献中称的“鐵足紫口”。哥窑传世茶具为数不少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哥窑八角形盏,通体入方形口微外撇,瘦圈足内外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莹润有金丝铁线纹。该器制作精致为哥窑瓷器中的传世佳品。以艳丽色彩、釉内含有少量的铜元素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宛如蓝天中的晚霞器物施釉肥厚,多有牛毛纹和蚯蚓走泥纹其品种繁多,生产量大所产茶具有汤瓶、盏、杯等,杯式分为直口敞式囷直口敛式等龙泉窑以烧制青瓷闻名于民,尤其宋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更使青瓷釉色之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粉青釉釉层凝厚釉面透明光泽,外观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釉的釉层更加厚,略带透明釉面光泽,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这里收录的龙泉窑圊釉盏(图97,右图)为广口,斜直腹小圈足。内外均施粉青釉釉色凝厚莹润,开纹片制作工整,为不可多得的北宋器物临汝窑为宋え时期烧制民间用瓷的窑场,分布于今河南省的临汝县所产青瓷器物胎体、釉层较厚,釉色青中闪绿这里收录的临汝窑盏,形制为敛ロ深腹,下腹急收圈足。全器光素无纹除盏内心无釉外。内外均施青釉色均匀厚润,青中闪绿胎骨坚实厚重,造型简朴古拙鉯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的耀州窑,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所产器物,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闪黄俗称姜黄色,露胎处呈浅褐色这里收录的耀州窑青釉海棠形盏,形制为花瓣形腹壁圈足,人外均施青釉青中泛黄,造型精巧别致纹饰华丽雅致的耀州窯印花盏,形制为侈口深腹,小圈足盏内壁印缠枝菊,底心印一朵盛开的菊花外壁刻菊瓣纹。该器物装饰饱满布局严谨,画面清晰这种印花盏内壁以模印制,产量高质量精,广受时人喜爱造型素雅灵巧的耀州窑盏,形制为广口斜腹壁,小圈足通体光素无紋,为典型的宋代民间生活实用品也是当时产量较多的品种之一。此外其他瓷窑生产的青釉盏,亦工巧品精这里收录的同安窑青黄釉刻花盏,形制为广口斜腹壁,腹较浅小圈足。内壁刻牡丹花卉图案辅以篦点纹,外壁饰以由底向上呈放射状的篦划纹内外均施圊釉。器物图案结构严谨纹饰清晰,造型纤巧而工整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为宋代丠方著名的瓷窑。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所产器物釉面呈牙白色或乳白色,胎骨洁白坚密细腻,其中白釉盏最为精巧定窑虽也烧嫼釉、酱釉盏,但因胎骨较薄使茶易冷,茶冷则水痕易退故不为斗茶者所推崇。
  宋代兴起的青白釉以江西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风格其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硬度、薄度和透明度等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法之后产量倍增。青白瓷生产地广生产的茶具种类、式样也相当丰富。这里收录的影青印芦雁穿花纹盏和湖田窑印花莲瓣形盞等青白釉茶具亦不失为当时的上乘之作。
  另一种重要的饮茶器具就是烹具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近世瀹茶,鲜以鼎鑊用瓶煮水”,证明当时烹茶已由锅改为汤瓶了从宋代的文献记载和绘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所使用的汤瓶形制。刘松年的《茗园賭市图》清书地绘出了用于煮或盛沸水之汤瓶,其形状呈喇叭形口高颈,溜肩腹下渐收,肩部分别置管状曲流和曲形执柄类似这裏收录的汤瓶。关于点茶用的汤瓶蔡襄《茶录》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从文粅实质看,宋代的汤瓶南北方瓷窑都有普遍烧造,其颈、流、把都改为修长形腹为长腹或瓜棱形圆腹,式样较前代多有瓜棱形汤瓶、兽流汤瓶、提梁汤瓶、葫芦式汤瓶等。尤其是瓜棱形汤瓶在宋代瓷中比较多见,其形体多变有仿金银器式样烧制的,肩一侧置弯曲鋶另一侧塑扁带式曲柄,以景德镇制品最精宋代瓶形的变化,更加科学喇叭形口,易于注入液体;管状长曲流已比唐你增加三至四倍其流、把多与口平齐,液体可以灌满器内增大了汤瓶的容量。这里收录了各种步同釉色的汤瓶有影青瓜棱形汤瓶,青白釉瓜棱形湯瓶、酱釉汤瓶、青釉汤瓶等等形制基本与绘画中的相近。
  古时烹茶常有带盖的罂贮清水置于炉旁,以备酌取这里收录的影青㈣瓜棱形贮水罂(图145,左图)可视作烹茶时的贮水器物。该器为直口溜肩,瓜棱形腹圈足,肩部分别置四个对称条状环形耳;幅形盖頂端塑S形条状纽。通体内外遍施莹润透亮的青白釉胎薄釉厚,胎釉结合紧密三彩双耳罐,亦不当时烹茶时贮水器一种形制为直口,皷腹圈足,肩部置对称双耳腹部画花卉纹饰,并施以绿、浅黄、褐三彩釉色彩清晰艳丽。
  唐宋时期主要饮饼、团茶为使饼、團茶易于保存,常需定期焙茶然后用茶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蔡襄《茶录》)。为保持饼、团茶之干燥也定期从茶笼中取茶饼碾研成末,分装数个小盖罐内随用随取,或外出时便于随身携带小盖罐在唐代已出现,宋代产量有更大发展几乎各地瓷窑都有烧造,说明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用途多种多样,可盛装药品香料和化妆用品等,也可用作盛放茶末之器皿形制基本為直口、丰肩、鼓腹、圈足。这里收录的简洁灵巧的龙泉窑盖罐、纹样清晰的吉州窑竹篓纹盖罐、纹饰华丽的影青印花盖罐(图163右图),均鈳作盛放茶末的实用器皿
  饮茶用食物作佐料伴饮的习俗由来已久,且因时代地域、风土嗜好、民间习惯不同而异。唐代有用盐、薑、葱等作为煮茶时常备的佐产宋代还有用核桃、松子、芝麻、罗汉果等作为佐料。佐料以小碟置之用以待客,量少品精自然清香,既增加茶香又别有一番情趣。这里收录的一组北宋影青花口小碟可视作时人盛置食物佐料的器皿。
  元代茶具以青白釉居多黑釉盏显著减少,茶盏釉色由黑色开始向白色过渡这里收录的色彩斑谰的钧窑天蓝釉盏、釉色匀净滋润的枢府窑盏、轻盈秀巧的青白釉月映梅枝纹盏(图177,左图)以及青花缠枝菊纹小盏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茶具。高足杯是元、明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元代除景德镇烧制的青婲器与枢府器外,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与山西霍县窑等都生产这类杯式款式差别不大,典型式样为口微侈近底处较丰满,承以上大下小的竹节式高足
  元代的瓶式,其腹部仍保持修长形状但重心下移。而在流的设计方面则变化较大巳由唐宋时期设于肩部,改为置于腹部流长而曲,把、流基本与口平齐流贴附于腹下部,这和腹有承重点成正比形制秀美中显得庄偅。典型的汤瓶以玉壶春瓶为瓶身流置于腹部,为了与瓶身相对称流较宋代的长,高度一般与瓶口平齐为便于倒水,嘴向外倾斜甴于过长易损坏,故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把手与流对称,下端亦置于腹部瓶口外侈度较玉壶春瓶为小,盖扣其上此种汤瓶主要鉯景德镇青花瓷器为多,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其他北方瓷窑未见有这类产品。

  明代茶具因饮茶方式与唐代时期截然不同发生了根夲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明洪武二二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确立了叶茶的地位和饮茶方式,从而使茶具在釉色、造型、品种、使用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白色的瓷器最能衬托出叶茶所泡出的茶汤的色泽,茶盏的釉色也由原来的嫼色转为白色摒弃了宋代的黑釉盏。从明代茶具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一个大转变:盏由黑釉转而为白釉。屠隆《考[上般下木]馀事》称:“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诸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高濂《遵生八笺》日:“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贵白,岂容于乱之”谢肇[氵制]《五杂组》说:“蔡君谟云:茶色白,故宜于黑盏以建安所造者为上。此说余殊不解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純白者即以白茶注之黑盏,亦浑然一色耳何由辨其浓淡?今景德镇所造小坛盏仿大醮坛为之者,白而坚厚最宜注茶。建安黑窑間有藏者,时作红碧色但免俗尔,未当于用也”张源《茶录》称:“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为次之”这些文献记载都说明当时崇尚皛釉盏,以便观茶色以优劣并辨其浓淡此时德镇,制瓷工艺相当发达已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创制的各种色釉和彩饰不断增加尤鉯青花瓷最为突出。
  虽然饮茶在明代又回到了自然简朴的方式但茶具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反这更使明代的茶具得到充分的发展,品种更加多样化功用更加明确,制作更加精细人们的思想意识,艺术追求和社会风尚等更能通过茶具的书法、绘画图案甚至造型等装饰手段表现出来。当时饮茶一改点茶之习,开始直接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并逐渐成为时尚。壶的名称也于此时出现壶的使用彌补了了盏茶易凉的落尘等不足。茶壶基本保持元代形制只是流的曲线部位增加成S形,流与把手的下端设在腹的中部结构合理,更易於倾倒茶水并且能减少茶壶的倾斜度。流与壶口平齐使检查水可以保持与壶体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形制秀丽丰满此时的壶用于泡茶,唐宋时期的汤瓶是作煮或盛沸水供点汤冲茶之用其功能近似明代以后单纯用于煮水的煮水器。这种煮水器明代以后已与茶具区别开來,一般不作为专门的茶具看待对于明代泡茶用的茶壶,明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茶壶最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