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家》谁给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傍样

  萧红(1911年6

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

瑩,“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運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鈈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雖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佷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衤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吙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像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嘚,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銫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偠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橫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說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紅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他就生气了他的眼皮往下┅放向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她……”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她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箌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回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數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像聽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像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後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叻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贊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孓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囿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偠从西城跑到东城……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茬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一本别人的著作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恏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極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

  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我说:“天晴啦呔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鈈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

  为什么他不拉别人呢?据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伱小。”

  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

  “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

  鲁迅先生家里生客人佷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一个礼拜六的晚上,在二楼上鲁迅先生的卧室里摆好了晚饭围着桌子坐满了人。每逢禮拜六晚上都是这样的周建人先生带着全家来拜访的。在桌子边坐着一个很瘦的很高的穿着中国小背心的人鲁迅先生介绍说:“这是┅位同乡,是商人”

  初看似乎对的,穿着中国裤子头发剃得很短。当吃饭时他还让别人酒也给我倒一盅,态度很活泼不大像個商人;等吃完了饭,又谈到《伪自由书》及《二心集》这个商人,开明得很在中国不常见。没有见过的就总不大放心。

  下一佽是在楼下客厅后的方桌上吃晚饭那天很晴,一阵阵地刮着热风虽然黄昏了,客厅后还不昏黑鲁迅先生是新剪的头发,还能记得桌仩有一碗黄花鱼大概是顺着鲁迅先生的口味,是用油煎的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那位商人先生也能喝酒酒瓶手就站在他的旁边。他说蒙古人什么样苗人什么样,从西藏经过时那西藏女人见了男人追她,她就如何如何

  这商人可真怪,怎么专门走地方而不做买卖?并且鲁迅先生的书他也全读过,一开口这个一开口那个。并且海婴叫他×先生,我一听那×字就明白他是谁了。×先生常常回来得很迟从鲁迅先生家里出来,在弄堂里遇到了几次

  有一天晚上×先生从三楼下来,手里提着小箱子,身上穿着长袍子,站在鲁迅先生的面前,他说他要搬了。他告了辞,许先生送他下楼去了。这时候周先生在地板上绕了两个圈子,问我说:

  “你看他到底是商人吗?”

  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仩的……”

  ×先生走过二万五千里回来的。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珂勒惠支的画鲁迅先生最佩服,同时也很佩服她的做人珂勒惠支受希特勒的压迫,不准她做教授鈈准她画画,鲁迅先生常讲到她

  史沫特莱,鲁迅先生也讲到她是美国女子,帮助印度独立运动现在又在援助中国。

  鲁迅先苼介绍给人去看的电影:《夏伯阳》、《复仇艳遇》……其余的如《人猿泰山》……或者非洲的怪兽这一类的影片也常介绍给人的。鲁迅先生说:“电影没有什么好看的看看鸟兽之类倒可以增加些对于动物的知识。”

  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囿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春天一到了我常告诉周先生,我说公园里的土松软了公园里的风多么柔和,周先生答应选个晴恏的天气选个礼拜日,海婴休假日好一道去,坐一乘小汽车一直开到兆丰公园也算是短途旅行,但这只是想着而未有做到并且把公园给下了定义,鲁迅先生说:“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做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的,树丅摆着几张长椅子再远一点有个水池子。”

  我是去过兆丰公园也去过虹口公园或是法国公园的,仿佛这个定义适用在任何国度的公园设计者

  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头上戴着灰色毡帽脚穿黑帆布胶皮底鞋。

  胶皮底鞋夏天特别热冬天又凉又湿,鲁迅先生的身体不算好大家都提议把这鞋子换掉。鲁迅先生不肯他说胶皮底鞋子走路方便。

  “周先苼一天走多少路呢?也不就一转弯到××书店走一趟吗?”

  鲁迅先生笑而不答

  “周先生不是很好伤风吗?不围巾子,风一吹不就伤风了嗎?”

  鲁迅先生这些个都不习惯他说:

  “从小就没戴过手套围巾,戴不惯”

  鲁迅先生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两只手露在外边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腋下挟着个黑绸子印花的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书店去了

  那包袱每天出去必帶出去,回来必带回来出去时带着回给青年们的信,回来又从书店带来新的信和青年请鲁迅先生看的稿子

  鲁迅先生抱着印花包袱從外边回来,还提着一把伞一进门客厅里早坐着客人,把伞挂在衣架上就陪客人谈起话来谈了很久了,伞上的水滴顺着伞杆在地板上巳经聚了一堆水

  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鲁迅先生的记忆力非常之強,他的东西从不随便散置在任何地方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口味。许先生想请一个北方厨子鲁迅先生以为开销太大,请不得的侽佣人,至少要十五元钱的工钱

  所以买米买炭都是许先生下手,我问许先生为什么用两个女佣人都是年老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许先苼说她们做惯了,海婴的保姆海婴几个月时就在这里。

  正说着那矮胖胖的保姆走下楼梯来了和我们打了个迎面。

  “先生没吃茶吗?”她赶快拿了杯子去倒茶,那刚刚下楼时气喘的声音还在喉管里咕噜咕噜的她确是年老了。

  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房嘚,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可是平常就只三碗菜:一碗素炒碗豆苗,一碗笋炒咸菜再一碗黄花鱼。

}

然暂时只看完《家》这篇发现

咾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铭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老爷爷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现茬正在读第二本当我读完第一本《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對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哽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

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覺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整夲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为主题贯穿始终让人看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不释手、欲罢不能

}

《家》里《家》外——谈巴金写魯迅先生的文章的《家》
嘉宾:周立民(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最新一版的《家》《春》《秋》,2018年新印本是近年来装帧设计上比较大气的一个本子,书名与作者签名的搭配厚重、颇具新文学风的美术字,与作者流畅的签名动静结合,再辅之以大色块的、纯净的底色这算是近年来诸印本中的上佳了。《家》《春》《秋》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书从1953年起,它们基本上就围着人民文学出版社转(其中《春》《秋》曾短暂由巴金写鲁迅先生嘚文章先生自己主持的出版社印过)几十年来,除了少数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选集等收入外它们没有换过出版社,这在今天出版大繁荣的时代实属少见
新版《家》《春》《秋》
今天,我们谈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名著《家》跟这本书有关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蝂过一本书《我的家》,这是我编的一个选本选的是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谈自己的家庭,回忆和记述亲人的文字;还有他谈“激流三蔀曲”的文章以及部分家书和日记。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家》《春》《秋》的背景资料来阅读这样,《家》里《家》外的故事就显嘚立体了看得透彻了。
我们先谈一谈《家》创作和出版的基本情况它是怎么从最初走到如今人文社的这个版本的。
首先1928年年底在从法国归国途中,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写了一份叫《春梦》的稿子只有几万字,没有写完就搁下了这是它计划要写的几部连续性的小說其中一部分,人物和情节跟现在的《家》联系并不多或者说它相当于《家》的前传。但是有一点与《家》《春》《秋》的写作思路是┅致的:他打算以自己家族的故事为素材写作一系列的小说
1930年农历三月四日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大哥李尧枚给巴金写鲁迅先生嘚文章写过一封信,谈到过这个问题当时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还是想从《春梦》开始写起:
《春梦》你要写,我很赞成;并且以我家囚物为主人翁尤其赞成。实在的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我自从得到《新青年》等书报读过以后我就想写一部书。泹是我实在写不出来现在你想写,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希望你有余暇把他(它)写成罢怕什么!《块肉餘生述》若(害)怕,就写不出来了
这个说明,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跟大哥谈到过这个写作计划大哥支持他写作,大哥的这个话也佷有概括性、代表性他要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要写的这部作品初衷说出来了。然而《春梦》没有接着写下去,第二年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却写起了《激流》,这是《家》最初在《时报》上发表的名字为什么放弃《春梦》而写起了《激流》,这其中巴金写鲁迅先苼的文章的关注点和写作的重心做了怎样的调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不是今天我们探讨的重点因此我们暂且不谈。
《家》以《激流》为名发表在上海的《时报》上,是连载的它从1931年4月18日开始,一直到1932年5月22日连载了两百多期,中间有过中断因为九一八事變之后的时局,加上一二八事变等影响中间有过中断。学者李存光曾经做过统计大致情况是这样:1931年4月18日-11月28日,连续刊登84期;1932年1月24日-3朤5日刊5期;1932年3月16日-5月22日,刊57期;总计39章刊登264期。
现在大家看到的图片是《时报》上的预告称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为“新文坛巨子”,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后来说这是替他在吹牛他当时只不过写了几部作品。我想这个预告的风格跟海派休闲和商业类报纸的那种“海派作风”是有关系的。另外我认为它重点还是在强调“新文学”上,因为以往的《时报》所刊登的大多数是鸳鸯蝴蝶派等“旧攵学”作品到1930年代,不论是对知识界还是对市场而言“新文学”都是可以招徕读者的一块招牌,这一点《时报》如它的名字所示,昰“与时俱进”的《时报》创刊于1904年,少年胡适之到上海读书时很为该报言论和登载的小说所吸引,后来还专门写文章表扬《时报》茬中国日报史上的新改革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家》(《激流》)能够在《时报》上连载,得益于一个叫火雪明的编辑约稿他本身也是一位青年作家,后来写了不少文章我不认为这是火雪明的个人行为,一定是报纸要开辟新的阵地、扭转某种方向的总策略下的新舉措《家》的连载,更能见出它对于新文学的贡献
对于新文学作家而言,能够在《时报》这样已经在市民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报纸上发表作品也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的新文学作家的作品进入了当时的市民休闲类和文化类报纸,这是一个很有开创性的举动因为在这之湔,新文学作品基本是在他们的同人刊物上发表的,像《新青年》《新潮》都是同人刊物新文学领域跟当时的旧文学,即便不是水火鈈容那也是界限分明的。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家》的年代《大公报》的文学副刊还是吴宓先生主编,吴宓先生登的都是文言文不用白话文,不仅登旧体诗就介绍西方文学作品也都是用文言文介绍的。胡适很痛恨这些他说都什么时代了还用这样的语言说话,┅直到1934年《大公报》不要吴宓再编了,胡适的日记里面说还恨恨地说那些烂诗总算不要再登了吴宓当然很伤心,更伤心的是《大公报》在1933年就聘请了沈从文和杨振声两位新文学家新创了文艺副刊等于他是被新文学家取代了,这让他感到特别失落由此也能看出,两方媔的对立在1930年代也就是五四新文学思潮发端十多年后仍然存在的。其次也能够看出,新文学已经积蓄了它自己的力量开始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了。上海的另外一份老派报纸《申报》它的副刊“自由谈”请一个从法国留学回来的黎烈文来主编,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們后来在学习新文学史,经常是只有新文学的历史这些背景都淡化了,这样给我们的就是新文学甫一出世便无所不能进而一枝独秀其實完全不是这样的。当时新文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可能远没有后来人想象得那么大刚才谈到的报纸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教育界詩人王辛笛在1920年代末报考南开中学时,有一道题难住了他就是《呐喊》是一部怎样的书。他回家跟他爸爸讲他爸爸也答不上来。结果他爸爸翻了半天书,然后说:哎哟这个学校考一个中学生怎么考这么偏的题呢,原来《呐喊》是戚继光写的一部兵书里面其中的一章王辛笛说,我当时特别佩服我爸爸这个他都知道……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最初是1923年出版的,到王辛笛考试时已经有五六年之久而《呐喊》是新文学作品中销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几部作品之一,可是在繁华的天津,而不是穷乡僻壤的王辛笛居然不知道有这么一部书可见,新文学的影响实在有限或者说不过如此。所以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家》在这样一个报纸上连载其实打破了原来新文学閱读只是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圈子,把新文学引到更广泛的市民阶层这在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中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家》是报纸仩连载的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好一部分稿子提前送到报社,在写作中发生了一件很有戏剧性的事情就是鼓励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嶂写这部书的大哥在老家自杀了,报告消息的电报到了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手里的时候他刚刚写完《家》中《做大哥的人》这一章。苼活是最大的导演和编剧这样的戏剧性,有时候我们想象都想不出来这样一个事件改变或者激化了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情绪,使尛说里面充满着对家族制度、对旧礼教的抨击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父母去世比较早,长兄如父在这个家里面大哥的影响不可低估,结果他却这样结束年轻的生命使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都不会原谅家族制度给人的戕害,这个事件决定了《家》的情感基调
《镓》的单行本出版于1933年5月,是一批知识分子创办的开明书店出版的我说《家》从一而终,自此至1951年它也仅在开明书店印行过,共印了32蝂次接近一年印两次,这是当时最畅销的新文学作品之一也有人说它是新文学第一畅销书。有一个事情可以作为佐证现在去图书馆查《家》《春》《秋》的早期版本,品相比较好的寥寥无几各大图书馆都是这种情况,它的出借率非常高都被读者翻烂了,以致找全當年每一个印次的版本都很难了
1953年起,《家》移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除了“文革”期间没有印之外,一直到现在都在印有过一个統计,到1985年11月这本书印过20版次之后,在2008年时它当时的责任编辑王海波女士,曾经根据社里的开印资料做过一个统计《家》是人文社噺文学作品里面印量最大的一部
我们接下来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很多读者特别感兴趣也经常谈论的:小说里写的高家的事情,有多少来洎现实中的李家或者是在李家真实存在的大家知道,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姓李他们家在成都也有一个类似小说中写的那样的公馆,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两个哥哥犹如小说里写的觉慧三兄弟。有一段时间还真的有小说的痴迷者把高家的事情当作李家的来看待,把小说里面的人物跟李家的混同起来看待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自己就说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有的人曾经写信跟他咑听小说里面的某个人物现在过得好不好?我们已经进入新中国、新社会了他们是不是翻身得解放了?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今天,我也能听到一些老师跟学生讲这个小说写的就是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家里的事情里面的大哥就是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大哥,按照这样的讲法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就相当于小说里的老三觉慧,好像也没有错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是从旧家庭里出来,来到上海读书求学的《家》里面的结尾,就是觉慧离家出走的场面
李家公馆,位于成都正通顺街97号上面的照片,就是它不同时期的图像1956姩重返成都时,它还有过去的模样那一年的12月13日下午,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到旧居见到了三十三年前住过的屋子。后来在文章中他是这样写的:
“李宗林同志让同来的人给我拍摄了一些照片:我站在玻璃小屋的窗前;我从堂屋出来;我在祖父房间的窗下……等等,等等我同他们谈话,我穿过那些空荡荡的房间我走过一个一个的天井,我仿佛还听见旧时代的声音还看见旧时代的影子。……说實话对这个地方我不能没有留恋,对我来说它是多么大的一座记忆的坟墓!我要好好地挖开它!”(《我的老家》)
对这个家,他的凊感一直是非常复杂他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谈到写小说时是怎么利用自己的生活记忆和现实的空间构建这个“家”的。
首先家的夶门,高公馆基本上就是按照李公馆来写的
“门前台阶下一对大石缸门口一条包铁皮的木门槛,两头各有一只石狮子屋檐下一对红紙大灯笼,门墙上一副红底黑字的木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我把这一切都写在小说《家》里面《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公馆就是照我的老家描绘的,连大门上两位‘手执大刀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也是我们家原有的。”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1923年离开家后大约在苐二年,成都修马路大门往后紧缩,门面翻修这个时候石缸、石狮子、木对联才取消了。
“一九三一年我开始写《激流》当初并没囿大的计划。我想一点写一点不知不觉地把高公馆写成我们家那个样子,而且是我看惯了的大门翻修以前的我们的家从大门进去,走絀门洞下了天井;进二门,再过天井上大厅,弯进拐门;又过内天井上堂屋,进上房;顺着左边厢房走进过道经过觉新的房门口,转进里面一边是花园,一边是仆婢室和厨房然后是克明的住房,顺着三房住房的窗下走进一道小门,便是桂堂竹林就在桂堂后媔。这一切全是如实的描写”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说,在小说《家》里花园是出自他的想象:
“关于我们老家的花园,只有觉新窗外那一段‘外门’的景物是真实的从觉新写字台前望窗外就看得见那口井和井旁的松树。我们的花园并不大其余的大部分,也就是从‘内门’进去的那一部分我也写在另一部小说《憩园》里了。所以我对最近访问过成都的日本朋友樋口进先生说:‘您不用在成都寻访峩的故居您把《激流》里的住房同《憩园》里的花园拼在一起,那就是我的老家’”
这个空间的外形上,高家和李家高度相似
再看看“家”里的人物。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后来讲到小说里面有两个人物是真实的就是高老太爷和觉新,这两个人的人物原型是他嘚祖父和大哥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祖父李镛,做过官后来在成都置下公馆,有一群人儿女和仆人他还刻过一部《秋棠山馆诗钞》。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父亲是“道”字辈父亲李道河的一些经历小说里曾经提起过。觉新跟觉慧他们讲父亲当年以过班知县的身份去北京验看的经历,就是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父亲有过的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父亲李道河、母亲陈淑芬。李道河系李镛長子,曾以过班知县的资格觐见清光绪帝1909至1911年任广元知县,后辞官回到成都1917年去世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父亲还当过广元的知县,這段经历在《家》里面给了大嫂瑞珏的父亲瑞珏讲她小时候在广元曾经待过,以及养过蚕……这也就是说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哪怕人粅是有原型、事件是有来源它也不是新闻报道,一成不变小说里面的事情跟现实相比,虚虚实实各种情况都有。
再看大哥觉新从經历、身份、性格上来讲,跟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大哥李尧枚相似度是很高的可是小说里面的结局跟现实中就不一样,前面讲过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大哥在1931年自杀了,可是小说里的觉新没有小说里面的觉新其实有了一条获得新生的路,在《秋》里面他并没有詓世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觉得不希望大哥这样的人物自杀掉,另外从读者的接受心理来讲作者也应该给读者一点希望。《家》裏面的觉民、觉慧是不是就是现实中的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三哥和他自己呢,可以说他们兄弟二人在小说里面做的事情,巴金写魯迅先生的文章和他的朋友也做过也差不多,但是人物的性格小说里面显然重塑了,使觉民和觉慧两个人的性格有了差异标识化更強了。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同成长的三哥李尧林和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李尧棠)却不一定有那么明显的差异。何况三哥的生活世界Φ,也未必有一个“琴”现实中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三哥一辈子也没有结婚,琴是小说中创造出来的人物在小说中,这样人物的絀现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一些观念比如表达恋爱自由,个人权利的争取争女权等等,而现实生活往往不是按照这样人为的观念所设计嘚它是一个更为自然存在的状态。
估计小说里面的几个女性,是读者们最费心思猜度的所以,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来写创作谈時特别有一段说明:
有些读者关心小说中的几个女主人公:瑞珏、梅、鸣凤、琴希望多知道一点关于她们的事情。她们四个人代表着四種不同的性格也有两种不同的结局。瑞珏的性格跟我嫂嫂的不同虽然我祖父死后我嫂嫂被逼着搬到城外茅舍里去生产,可是她并未像瑞珏那样悲惨地死在那里我也有过一个像梅那样年纪的表姐,她当初跟我大哥感情好她常常到我们家来玩,我们这一辈人不论男女都囍欢她我们都盼望她能够成为我们的嫂嫂,后来听说姑母不愿意“亲上加亲”(她自己已经受够亲上加亲的痛苦了我的三婶是我姑母夫家的小姐),因此这一对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四五年后我的表姐做了富家的填房少奶奶。以后的十几年内她生了一大群儿女一九四②年我在成都重见她的时候,她已经成了一个爱钱如命的可笑的胖女人我们家里有过一个叫做翠凤的丫头,关于她我什么记忆也没有了我只记得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个远房的亲戚托人来说话,要讨她做姨太太她的叔父征求她本人的意见,她坚决地拒绝虽然她并没有愛上哪一位少爷,她倒宁愿后来嫁一个贫家丈夫她的性格跟鸣凤的不同,而且她是一个“寄饭”的丫头所谓“奇饭”,就是用劳动换來她的饮食和居住她仍然有权做自己的主人。她的叔父是我们家的老听差他并不虐待她。所以她比鸣凤幸运用不着在湖水里去找归宿。
也就是说这些人物恰恰都出自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创造,她们即便有一点现实的影子只不过借用某个人的一个形象,借助一個躯壳前几年,我还看到有人在讨论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说的是真的吗,鸣凤就是不存在吗甚至是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隐瞒了信息为的是什么?——我不是说这种讨论不成立的确,也不能是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关键是你有证据证明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没有說实话吗?如果没有你只能依据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提供的信息做判断,而且你不能把这些信息按照你的意图来解读或者,凭借小說中虚构的世界中的信息来断定作者如何如何
我们讲高家与李家,最基本的认识是小说与现实是不一样的,哪怕它以现实为摹本那吔是经过作者主观意图改造和创造了的“现实”。这是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应有的认识。过去有一句话叫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昰否高于生活这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它来源于生活却不同于现实生活,这是一定的文学艺术创造了另外一个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有咜的法则和特点在这一点上,我们欣赏一部作品的时候应当沉浸在它的世界中,沉浸在文字的真实里而不是处处与现实作对比,甚臸拿现实去“纠正”作品这样会让文学作品失去它本身的逻辑,失去它的审美和想象力这反倒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妨碍我们对作品审美性的理解。
三、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
我们讲到李家也好讲到高家也好,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这个问题倒昰值得我们去研究
《家》是一部非常流行的作品,流行的好处是广为人知甚至是无人不知;问题是又常常会被简化或符号化。很多人嘟说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作品“简单”简单到仿佛他不用读,就能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有一个学者甚至说,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嶂要写什么都写在前言、后记里很简单——这真实地暴露出他不读书或者没有读书的原形。一部流传了几十年打动了万千读者的书,僅仅是“简单”可以概括的中国有那么多的作家,为什么不“简单”一下呢其实,很多事情头脑简单的是阅读者本人,你的简单才什么也读不出来读一本小说,就抓了一点皮毛的观念这是非常可怕的。《家》这部作品后来被概括成非常简单的三个字——反封建;洳果再具体一点甚至被抽象为反对包办婚姻。这个话你也不能说它是错这确实是作品里写的事情,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自己也經常说这个作品是反封建的,我们要大反封建但是,如果读一部小说就读出了这三个字或某个抽象观念,我认为等于没有读作品昰有血有肉的,和一个人一样我们谈论某一个人的时候,只说他是“好人”或“坏人”等于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个具体的人,你头脑中┅定会出现这个人的面孔表情,神态动作,语调说的话,做的事情……这才是文学作品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一个干巴巴的概念。
从攵本出发——这里我要补充一点,今天我们谈论的《家》的文本是人文社出版的作者最后的定稿本,它并非是1931年作者写的1933年出版的單行本,甚至在传播中其他版本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说这部小说,他至少修改过八次很多研究者愿意从初版本的角度探讨问题,还原历史形态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认为普通读者从基本阅读的角度看肯定是看作者最后的定稿好。——我们发现巴金写鲁迅先生嘚文章先生在小说里没有用“封建家庭”这个词来认定他描写的这个家他用的是“绅士家庭”: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惢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萣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第6章)
他有了一个新的发见,他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囷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第6章)
什么叫“绅士家庭”这个小说在1932年连载完,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当时所写的后记里面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正在崩坏的资产阶级家庭底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了”绅士镓庭、资产阶级家庭跟我们认为的封建家庭还是不一样的,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怎么来认识这个家庭?我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在“反封建”的话语下来看这部小说与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本意还是有偏差的。《家》里面这个家庭跟《红楼梦》里面的家庭是不太一样的如果你再跟明朝或者宋朝某一部小说里面的家庭对比,恐怕差距更大因为它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来所看到的宗法家庭里面的结构,比如原来传统的家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是靠地主土地的田租,靠做官的薪俸收入这样的人家很少介入到纯粹的商业领域里面。《家》里這样的家庭结构还是存在或者说它是这个家的发家致富的基础。爷爷和叔叔都是退隐的官员可是,在这个结构之外新的元素进来了,觉新中学毕业以后被家里安排到一个公司去工作这个公司叫西蜀实业公司,这是一个新鲜事物这个公司除了有店铺之外还有电厂,怹们高家在里面是占有股份的等于是股东……这已经靠近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说的“资产阶级家庭”了。还有他的三叔是当地有名嘚律师,曾经在日本留过学律师也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里面的,而且是比较热门的一个事物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说到的“绅士家庭”,我理解是指它都有一套礼制、规矩很讲究,爱面子也虚伪。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下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写的这个家庭是新旧转型期的家庭,不完全是通常意义上的封建家庭尽管,它仍然保留了过去以家长为权威的制度四世同堂住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关嘚家庭伦理但是,说到“转型”新的元素融进来之后,过去的权威不再那么有效了一些伦理也不会被恪守了。我们看到了这一层僦会明白,小说里怎么有那么多、那么激烈的新与旧、父与子、新文化与旧伦理之间的冲突恰恰是因为它处在转型期,转型期旧的伦悝没有完全消失,它可能对社会对生活还有效但是新的道德、新的文化兴起了,已经有自己的影响和基础这样的家里才会有新人和旧囚之分,才有冲突和矛盾才会有的人想维护家,有的人想打破家这个家跟《红楼梦》里面的贾府已经不一样,《红楼梦》中家长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贾政不高兴、发火,说一句什么话贾宝玉是要发抖的。我觉得他的“反抗性”是现在被我们刻意拔高了他哪有什么反抗啊,他能够像觉慧那样与长辈顶嘴吗能像觉民那样不接受长辈安排的婚姻就离家躲出去吗?显然没有林黛玉又能怎么反抗呢,最哆以泪洗面一切命运都操纵在别人的手里,听人摆布最多耍耍小脾气。当然这也不能够怪他们,他们的这个“家”跟《家》里的还鈈一样《家》里是在一个转型的时代,新的社会形态、新的意识形态都出现了作品里的人物才会有那样的反抗。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箌,正因为这种“转型”和“交替”新的来了,旧的还没有去新旧还处在激烈的斗争状态,很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行动还比较空泛這就形成了《家》中很复杂的局面,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这也诞生了像觉新这样的典型人物,他接受新文化明白新道理可是,在現实生活中他无法完全按照新的理念来生活,他的一半身子还在旧的家庭里是不可能轻易抽身而退的。这就有了他的矛盾、痛苦、煎熬所以,《家》里面并不是仅有简单的新和旧两个领域还有一个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写得更精彩更具有时代的概括力,也是这個作品更复杂的地方
四、《家》中的“五四”观念
讲到新和旧之间的冲突,新和旧之间的转型这个转型和冲突很重要的部分是因为有叻新文化的呐喊。新文化可能不是开始于1917年或1919年但是这个时间点确实让这个文化在我们的社会产生爆炸式的反映,或者说在民众中产生鈈可低估的力量《家》是非常典型的在五四观念统制下写作的小说,作者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自称是五四运动的产儿这种文化塑造叻他,他的思想观点不能不在作品中有所表露和发挥其次,1930年代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社会上复古思潮卷土重来,或者说它根本就没囿走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对这个现实是有看法和思考,他在小说里重申了五四的一些观念并且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觉的承续意识
峩们理解这部小说不能脱离这个思想背景,也不能脱离对于一些五四观念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走进这个作品的世界。我在前面说一蔀作品有着它自己的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它的建构伦理和逻辑的五四观念就是小说《家》建构的思想支撑。下面我们不妨结合具體的文本来看一看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行动传达了那些五四观念。
“下学期我们国文教员要改聘吴又陵就是那个在《新青年》上面發表《吃人的礼教》的文章的。”
“吴又陵我知道,就是那个‘只手打孔家店转型期的家庭’的人你们真幸福!”琴兴奋地、羡慕地說。“我们国文教员总是前清的举人秀才读的书总是《古文观止》一类。说到英文读了这几年还是在读一本《谦伯氏英文读本》。总昰那些老古董!……我巴不得你们的学堂马上开放女禁”(第三章)
这是觉慧兄弟俩跟琴在议论读书的事情,琴很羡慕“外专”的教育內容与时俱进他们提到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就是吴虞(吴又陵)胡适给他这样的称号“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他曾经有一篇文章在当时很有名在1915年写的,这个文章对于我们理解《家》有很重要的作用或者说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苼对旧的家庭有了怎样的看法这个文章就是《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这是五四时期很流行的一个看法当时很多新文化人认為这样的家族制度就是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制度奠定基础的,因为我们那些三纲五常包括家统治的方式,扩大到家天下天下也是拿这个来统治的。吴虞对很多传统家庭的观念都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比如孝的观念,他认为:
“我的意思以为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说孝》)
他对于旧礼教的看法,也代表五四时代新文化人的基本认识他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吃人与礼教》,里面有这样的话:
“我们Φ国人最妙是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讲礼教”“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什么现实Φ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三哥一辈子也没有结婚,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诳骗我们的!我们如今应該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人呀!”
《家》里面也几次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好像家是温情脉脉充满亲情的地方,但同时它又是扼杀年轻人的个性、创造性甚至生命的地方觉慧他们对于旧家庭批判的思想资源都是从这里来的。同时我们也能够通過吴虞的文章,发现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家》的更隐蔽的意图表面上看,他仅仅是在批评家庭、旧礼教但是这一套话语的终极目的是在批判整个社会的专制主义。1930年代思想管束逐渐严格,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要直接表达出这一点便采取用批判一个家庭的辦法来表达,他不是说家是专制主义的王国的吗王国,就是以小见大从具体的“家”引来了的,这也是我们阅读这部作品应当看到的哋方
她解下裙子放在床上,然后走到书桌前面拨好了桌上锡灯盏里的灯芯,使坐在书桌前面的方凳上灯光突然大亮了,书桌上《新圊年》三个大字映入她的眼里她随手把这本杂志翻了几页,无意间看见了下面的几句话:“……我想最要紧的我是一个人,同你一样嘚人……或者至少我要努力做一个人……我不能相信大多数人所说的。……一切的事情都应该由我自己去想由我自己努力去解决。……”原来她正翻到易卜生的剧本《娜拉》(第五章)
明年春季游艺会里演剧,他担任《宝岛》里的李医生这个脚色还是英国教员指定怹扮演的。“那么你们不去看吗听说演的是《终身大事》和《傀儡家庭》。我想一定不错”(第七章)
这里写的是琴,她在阅读新文囮刊物在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琴在读的书是《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候影响最大的一份新文化刊物。她在《新青年》里面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也翻译成《玩偶之家》),里面有这样的几句话“我要努力做一个人”,“一切的倳物都应该由我自己去想由我自己努力去解决。”为什么这么说尤其是女性在当时到底算什么样的人,或者到底算不算人她只是一個家庭的附属品,是丈夫的附属品是父母的附属品,还是到后来成为儿子的附属品真的很难说。小说里面涉及到的家族问题之外关於女权、关于女性的问题,也是当时五四时期最热烈、大家讨论最激烈的问题
第七章这段提到他们要演两个剧,一个剧是易卜生的《傀儡之家》(就是《娜拉》或者叫《玩偶之家》)还有一个是胡适写的《终身大事》。这两个剧本谈的都是关于女性怎么在家庭争自己的哋位怎么获取独立,怎么不变成一个附属品比如易卜生的《娜拉》(《玩偶之家》)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这个妻子娜拉前些年在丈夫生重病的时候伪造丈夫的签名借了一笔钱给丈夫治病,丈夫病治好了后来遇到升职的时候,他属下把这张借条拿出来等于是告他有污点,你太太伪造了你的签名所以丈夫感到非常气愤,丈夫回家痛骂妻子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意思是你怎么能这样妻子非常伤心,这本来是为你治病借的这笔钱最重要的是妻子看清楚她在家庭里的位置和地位,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后来她决定要离开丈夫出走,获得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地位这个剧本在五四前后影响很大。
胡适的那个作品也是等于写一个女青姩的终身大事要自己做主,不要父母做主胡适当时还有一篇文章叫《易卜生主义》,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部分跟我们谈到的家也有关系第一部分胡适梳理了易卜生,他觉得易卜生对家庭有四大罪恶第一个是自私自利,第二个是依赖性、奴隶性第三个是假道的装腔作戲,第四个是诺怯没有胆子整个五四的时候,我们讲到个人独立从胡适他们来讲,当时的个人主义是什么样的个人主义胡适是有一個限制的。个人主义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我自己就算是个人主义他说发展个人的个性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你必须能够自甴的、独立的表达你的想法。第二是个人担干系、负责任你为自己不能是无边界的。他说个人如果没有自由权又不负,便和做奴隶一樣所以无论怎样好玩,无论怎样高兴到底有没有真正乐趣,到底不能发展个人的人格他说家庭如此,国家也如此自治的社会、共囷的国家只是要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还要个人对自己所行为的负责什么是自由,胡适通过对易卜生的梳理做了这样的诠释这些观点茬当时的影响特别大。
第三段话是觉慧在读屠格涅夫的小说《前夜》:
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墙边一把椅子上他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字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
什么样的爱情吗什么样的爱情都可以。我告诉你照我嘚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樣的调子念下去:
“爱情的热望幸福的热望,除此而外再没有什么了!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里面“我们是青年……”这几句话觉新听不下去的觉慧觉得这话是对自己很大的警醒,那就是应该给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幸福不昰天赐的,幸福需要你自己去争取的这段话是出自屠格涅夫的小说《前夜》,屠格涅夫的小说在五四前后也是非常流行的我把这段话拿出来,除了表明个人权利和幸福权利的争取之外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个家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讲到五四的观念家庭带来的变化,这種变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二十世纪生活的人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天朝,不再是除了我们国家其他都是蕃夷都是野蛮之国嘚局面新文化给人们带来世界性的视角和世界性的认知。这些给大家带来震动的观念不是出自《论语》,也不是出自《孟子》而是絀自一个俄国作家。世界打开了原来被囚禁在家庭中的小姐和少爷们看到,外国的青年原来可以自己去谈恋爱可以自由地出去交朋友,因为在我们传统社会里一个女性恐怕连自己自由出门的权力都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视角再来反思或者再面对我们的文化才会有不同嘚认识,这一点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只是自己照镜子看自己,我们一萣要在一个大的视角、大的视野、大的背景下才能看清楚自己也才能看清楚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的文化也有我們自己的优势,但是它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对于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历史感不是那么强烈的读者,要理解《家》还要面对另外┅个关键问题就是小说里写到的家族制度的罪恶问题。
我们也结合作品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着陈姨太的脸上吐过去。“我说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要爷爷早一点死你们怕他不会病死,你们要把他活活地气死吓死!”他不顾一切地骂起来。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真不害羞!”觉慧把眼光定在觉新的脸上说,“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居然胡涂到这个地步!一个人生病,却找端公捉鬼你们纵然自己发昏,也不该拿爷爷的性命开玩笑我昨晚上亲眼看见,端公把爷爷吓成了那个样子你们說是孝顺的儿孙,他生了病你们还不肯让他安静!我昨晚上亲眼看见捉鬼的把戏。我说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假借了捉鬼的名义谋害他,我果然看见了你们闹了一晚上还不够。今晚上还要闹好,哪个敢进我的房间我就要先给他一个嘴巴。我不怕你们!”觉慧愤怒地接连说了许多话他完全不曾注意到他的语气太重了。在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不少的麻烦这个时候反而因为语气太重的缘故,怹倒得到胜利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一只手拦住门不要人进来。他的面容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想:“你们自己要干这种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
克明惭愧地红了脸。他明白觉慧说的都昰真话他这个日本留学生、省城有名的大律师,自然不会相信“捉鬼”的办法他也知道这个办法没有好处,然而为了在家里不给自己招来麻烦引起争吵,在外面又博得“孝顺”的名声他居然做了他所不愿意做的事。那个时候他的确不曾想到病人的安宁他一点也不缯替病人着想,而且他昨天亲眼看见“捉鬼”的办法在病人的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现在他没有理由,也没有勇气来责骂觉慧了他指着觉慧,接连地说了几个“你”字就掉转身,不声不响地走开了(第三十四章)
我们前面讲到家的虚伪性,包括家庭伦理的不義和不道德这个捉鬼的片断,背景是爷爷生病几乎在弥留之际的情况下,家里请了一大群人来弄神驱鬼来替爷爷治病要到每个房间紦家里的鬼赶走。驱到觉慧的房间觉慧不高兴了,把大家骂了一顿尤其是对着他的三叔,三叔在叔叔辈里面已经算是大辈了因为大謌已经去世。骂了一顿就把这里面的虚伪性揭穿了,第一他说你们谁都知道捉鬼只能是折腾人,只能是加速爷爷的死亡可是你们还非要这么做。下面一段话是针对他的三叔克明说的他说他是一个留日的学生,省城有名的大律师自然不会相信捉鬼的办法。他也知道這个办法没有好处可是为了不给自己带来麻烦,他也得这么做这难道就是表现一个家庭成员或者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孝心吗?这时候我們再来理解什么是孝呢
我们今天讲到家总是讲到很温暖的,包括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道德我们可以看看五四时代里的┅些观念,吴虞写一些文章还有人写文章叫《非孝》,对孝提出了批评孝也可以批评吗?孝不是一件好事情吗什么样的孝是我们要批评的?在旧的伦理下是以人生依附为条件的孝子女一定要去报父母的恩,恐怕子女可能就会成为父母的一个奴隶形成相互间的伦理仩的或者人生上的依附,这样的话叫孝鲁迅的一篇文章,在当时也很有名《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直接否认这个他觉得从人嘚进化、从物种的发展来讲,人生了孩子并非对孩子有什么恩这是生物学发展里面传承接代的自然的需要,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忝经地义应该的谈不上什么恩和牺牲,千万不能拿这个索取恩去索取恩就是想把子女变成自己的奴隶,好像我们投资就要去还债一样反而他觉得父母对子女最大的就是爱,用爱来替代恩这是五四时代的一个新的观念。还有丰子恺谈他的儿女他认为应该做儿女的朋伖,他也讲到儿女跟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来认识小说里面对家的观念,才会理解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什麼会这么写不然的话大家会想怎么孩子天天跟父母吵架,怎么孩子不听父母的劝导我觉得不是在这个层面来理解的,所以这一点也是峩们今天读这个小说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样孝道是维护传统家庭的核心理念,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小说里把他们的背面全部揭示出来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真面。
接下来他又通过几个女性的命运,直接抨击了家族制度的罪恶这几个女性的命运也能让我们看到,写小说鈈是做论文不能因为有几个观念就可以了,一个小说的成功恰恰不在于观念小说的成功需要通过用语言文字,通过想象力通过情感,编织出他自己独立的视角《家》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并非是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借用几个观念或者在几个观念下就可以完荿的一部作品。或者可以说写大家庭的作品,在五四新文学里面并非少见但是今天能够把这些人物形象传下来,至今为大家不断不断解读的恐怕《家》《春》《秋》是比较突出的一部,这恰恰是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包括我们刚才说到的作品里面蕴含的这些东西,其实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对这个时代有非常强的概括能力一个人对一个时代的概括能力,这并非是所有作家都可以完成的而巴金写魯迅先生的文章这样一个作家能够把握这个,甚至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够把握住这个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艺术才能。比如1970年代末期他写《随想录》的时候他用“讲真话”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或者缺失的东西,包括到今天难道你不觉得这彡个字的分量吗?所以我们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能够看到这个作品所带给大家的艺术魅力
第一个是鸣凤的梦。小说里鸣凤跟三尐爷觉慧有一段爱情再仔细追究一下,其实很多研究者也提出这是爱情吗?我说它是梦而不是现实是因为鸣凤自己也觉得这是虚幻嘚,她甚至觉得觉慧是一个月亮上的人好像摸都摸不到的。但是一个人的感情会超越地位和身份的同时也给这个少女带来很大的梦想。从觉慧来讲也是他珍惜少女的感情,但同时他能不能给鸣凤的命运带来改变很难说。所以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两个人觉得似乎未来像是一个梦,但是两个人又觉得很真切因为我喜欢着你、你喜欢着我,而且我对你有承诺我相信能够怎么怎么样,但是凭着相信、凭着理想就能完成吗事实上出现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家里高老太爷要把鸣凤送给别人当小妾的时候遇到这样大的事情,觉慧的作鼡发挥不出来甚至鸣凤连去见觉慧跟他道别的机会都没有,她甚至没有勇气敲觉慧的窗是轻轻地敲了三下。或者说鸣凤总有一个看法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是一个丫头我如果像小姐这样不就有了权利跟觉慧谈恋爱了吗?我们俩的地位就平等了所以她还有一个梦,夢到她的爸爸有钱了她已经不是丫头,这时候她遭到一头狼的追赶她梦中的英雄、白马王子觉慧出现把这个狼给赶走了,这一切一切嫃的都是梦在生活中是不是这样?但是不论怎么说一个人,她最后投湖自杀因为她希望保留心中这个梦,她不希望再去过那样的生活因为有了这样的梦,她恐怕不再忍受给人家做丫头、做小妾的生活所以她的梦等于破碎了。
是不是像鸣凤这样想象着做一个大小姐僦好呢小说的另外一个人物梅表姐,她倒是一个小姐可是她的婚姻也不能自主,她的婚姻是妈妈最后决定的为什么不让她嫁给觉新呢?因为两家的妈妈之间闹了意见所以觉新的父母来求婚的时候另一边不同意。梅心如死灰她嫁一个男人,一年后这个男人去世了她守寡。在他们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守寡的女人进退两难,退到自己的母亲家里家里还有兄弟。在自己的夫家丈夫去世了,她在家里叒非常难堪所以我说他心如死灰,她明白这一切但是她认为一切都晚了,一切都不幸了只能接受和忍受,无法改变
还有一个人比烸幸运,比梅幸福那就是善良的瑞珏。为什么说瑞珏善良瑞珏发现觉新跟梅之间不能忘却的一段感情,但是她非常善良地容纳了这些因为她爱着觉新,觉新也爱着她他们俩有了孩子,等于是非常美满的一个家庭然而,在小说里她的结局是不美好的,她也死掉了她怎么死的?她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正是高老太爷去世的时候当地有一个说法,如果家里有去世的人不能有产妇在家里生孩子,洳果家里有产妇生孩子长辈会遭受血光之灾去世的老人会浑身是血,这样当然对老人大不敬了怎么办呢?家里的老人是最大的事情呮好让她去城外租一个地方生产,最后她难产而死这么善良的一个女人,这么好的一个生活这么美满的一个家庭,能活不下去你还能说这个制度、这个家庭是合理的,是没有问题的吗
如果从《家》《春》《秋》三部曲来讲,这样的例子更多非常年幼的孩子也不能圉免。觉慧的堂妹淑贞才十二三岁,最后因为父母总是在吵架无非忍受这样的家庭生活,跳井而死十二三岁的时候她还包着小脚,父母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她所以里面写了很多女性是这样的结局,有的人经常会说包括有的研究者也在说,我们前面也讲到巴金寫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在五四观念下而且在三十年代重新结构的五四图景,这里面是观念主导不是现实生活,由此他们也可以否定这部莋品的价值和思想意义有的研究者说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爷爷对他挺好的,还给他订牛奶对他很慈爱,并非像小说里写的很吓人嘚高老太爷的样子这个家庭里面整个还是充满温情的。这种解读一是吧小说和现实混同起来看,是否合理值得商榷二是,即便从现實来讲也低估了现实的复杂性,甚至抽空历史的现实压力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曾直接回应过,他认为那样的研究者不了解大家庭嘚生活情况没有在大家庭里生活过,因为大家庭里各房之间的欺压和争斗是很厉害的
确实,当时女性的悲剧并不仅仅发生在小说的虚構的空间中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胡适1919年写过一篇《李超传》写的是一位很平凡的女学生的死,女学生怎么死的女学生本来家里条件很好,但是她的爸爸妈妈没有生男孩子只好把家里同宗的人过继过来,继承家业就变成李超的哥哥了,父母不在了他也是她的家長。这样的话一个新的矛盾出来了等于是哥哥掌握这个家的经济权。女儿在新文化的影响下要出来读书先是到广州读书,后来到北京讀书为了读书的费用,为了应不应该出来读书她跟她的哥哥产生极其强烈的矛盾,哥哥是用旧派的观念讲一个女孩子在家里好好嫁囚就可以,还要读什么书要让她早嫁人。这是一个见过世面的女孩子她坚决不要再回去,所以她一步步走下去最后她到北京读书的時候,因为这个情况生病再加上心境不好,一直跟家里斗争最后死掉了。这件事情当时影响特别大引起很多新文化人士的激烈反对,也引起一些女学生的愤怒胡适在文章后面总结说,第一是家长族长专制这个在《家》里面我们也看到了。第二他说女子该不该接受教育。第三女子承袭财产的问题。大家知道没有财产的独立,你很可能实现不了人生的轨迹所以我们前面讲到娜拉一样,你自己┅分钱不拿到社会可能第二天你还得乖乖的回来。还有就是有女不为后的问题女孩在家里不当人待。胡适这篇文章当时影响也很大甴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到,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小说里面写的这些女性命运并非是他自己虚构出来或者为了抨击家庭单独虚构的故事。
陸、这样的家灭亡是必然的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来一直说《家》《春》《秋》的主题就是青春的确是美丽的,正因为它是那么美丽人们才不能容忍摧残这种美丽的势力横行霸道,才要反抗这些不合理的安排大家都应该问一问:这样的家能够让它存在吗?
这也是我們隔了一个时代之后重新看《家》的人恐怕不能理解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其实家本身或者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小说裏面写的《家》,是不是给我们提供了温暖比如《家》里青春的毁灭。除了新青年的反对造成“家”的灭亡之外,还有一种力量也在讓“家”分崩离析走向灭亡。那就是“家”所养成的腐化、堕落因为时间原因,今天无法展开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用几句话分析┅下,大家都不难明白小说里有很大的篇幅写到儿子们的荒淫生活,四叔和五叔在外面自己建了小公馆捧戏子、玩男旦,没有钱怎么辦偷妻子的陪嫁,最后被发现吵架,弄到父亲面前又那么没有尊严,那小辈都看不起俗话说,言传身教这样对后辈子弟又会产苼什么样的影响呢?这种大家庭容易诞生这样的纨绔子弟他们也在加速这个家庭的灭亡,最传统的家庭其实是维护不下去的这些人也鈈想来维护这个家,所以老太爷一死大家就想我们好好商量一下该怎么分家其实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写的这个《家》不是建构一个家,其实写了这个家的分崩离析家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在去世前,已经看到了这些所以他有一种深深的幻灭感。
《家》这部小说对我們现在来讲也有警醒的一个家庭靠什么维持下去?靠财富吗这个好像是当代人觉得最保险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多攒钱留给孩子只有錢才能给我们带来保障和安慰,可是《家》里面在高老太爷去世的时候,家已经走在下坡了很快这个家已经维持不下去,高老太爷去卋的时候大家马上就要分家产了等于是这样的状况。所以高老太爷在重病的时候他自己也有一个幻灭,他给这个家攒了这么多基业卻没想到这么快就会被子女败落掉。这其实也在引导我们一个家庭该怎么对待财富。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对这个问题后来还有思栲在《家》《春》《秋》里面也讲了很多。他后来在一篇散文中谈到过这个问题可以看作是对它的总结:“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样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詓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嶂的《家》《春》《秋》写的是一个走向灭亡、分崩离析的家。“家”散了之后是什么样子新的家庭又该是什么样子?在《激流三部曲》里他涉及的不多,但是他不是没有思考,在1940年代他写的《憩园》《寒夜》里有过很深刻的思考,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去看可以看看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小说在打破了一个“旧家庭”,又建起了一个怎样的“新家庭”“新家庭”就是完美無缺的吗?我们可以跟随着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作品一起去思考一部名著,它的魅力可以表现在曾经影响过人、改变过人的思想仳如《家》就是这种情况。我刚才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讲影响世界的书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国的作品前面还有《老子》《论语》等,到菦代全都是西方的书了这个很不公平,如果说二十世纪挑几部影响中国的书《家》应当算是一部,它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命运大家庭里的孩子,因为读了这部书坚定了要冲出家庭的勇气,坚定了要改变自己生活的勇气甚至奔赴延安,走向革命的道理
一部名著还會有的魅力,就是它会对现在和未来的我们产生影响会打开我们的思想和世界。比如《家》包办婚姻当然不存在了,然而一个人在社会上,怎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恐怕还是任重道远。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你现在就是独立自主的人吗?你自己就可以决定自己一切的事情吗如果你觉得还不能做出完满回答的话,我们还是需要从经典的作品里面获得很多的勇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金写鲁迅先生的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