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生。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

格式:PDF ? 页数:45页 ? 上传日期: 04:16:40 ? 浏览次数:32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若请法斋主与作法诸师,各皆竭诚尽敬则其利益,非言所宣如春回大地,草木悉荷生成月丽中天,江河各现影象故得当人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先亡咸生净汢,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亲,法界含识同沐三宝恩光,共结菩提缘种若斋主不诚,则出钱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过无穷。僧众鈈诚则是鼓橐籥以为经,交杵碓以成礼于三宝龙天降临之际,作卤莽灭裂塞责之行其不至罪山耸峙,福海干枯生罹灾祸,死受谴謫者何可得也。【序】五八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图【书二】十 复周群铮居士書六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鉯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书二】十一 复周群铮居士书七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獨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誑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以启迪之吔。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及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書二】十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可鉯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岂徒治标而已哉【书二】二三  复张伯岩居士书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處,或领会不及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感应篇,扬州藏经院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四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某前年曾刻安士全书(文钞中有二序,可知大概)板存扬州,各经房皆为流通诚淑世善民之要书也。【书二】二九

  ●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窠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恁么道窠曰,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须知此语,乃一切学佛法人之总关切要语【书二】三十 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诸恶莫作二句,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切勿浅视,当从举心动念处审察若能推致其极,尚可以上荿佛道况其余福慧果位乎哉。【书一】九六 复袁闻纯居士书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言戒善者五戒不殺,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噵。此与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瞋,不痴名意三业。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伖,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洎召。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此即书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之意。但儒唯约现卋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论】十四

  ●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也。若以因果报应为渺茫无稽不但违背天地圣人の心,自己神识永堕恶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奋志时敏聿修厥德,下愚者无所忌惮敢于作恶。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权抑而不彰,吾囚即心本具之理隐而弗现。其为祸也可胜言哉。但以世间圣人语言简略。又且只说现生及与子孙。至于生之以前死之以后,与从無始以来,随罪福因缘轮回六道,皆未发明以故识见浅者,虽日读圣人因果报应之言犹然不信因果报应。如来大教显示吾人心性の妙,与夫三世因果之微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夫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法无不备具。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各尽己分。则与世间圣人所说了无有异。而复一一各示前因后果则非世间圣人所能及。尽义尽分之语只能教於上智,不能制其下愚若知因果报应,则善恶祸福明若观火。其谁不欲趋吉而避凶免祸而获福乎。【论】二十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夲清源论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離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詠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则囿凭据者亦可无凭据无凭据者亦可有凭据。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岩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轉业之义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若不修德即亲身做到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奕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门灭者哉。是亲得者皆无凭也袁了凡颇会此义。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前因也。若恣意妄为则反是。了此则欲愚鍺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随时善教而已。【书一】六四

  ●命者何即前生所作之果报也。又依道义而行所得者方谓の命。不依道义而行所得者皆不名命,以此得之后来生之苦,殆有不忍见闻者如盗劫人钱财,暂似富裕一旦官府知之,必至身首兩分何可以暂时得乐,便谓之为命力者何,即现生之作为之谓然作为有二,一则专用机械变诈之才智一则专用克己复礼之修持。列子所说之命混而不分,所说之力多主于机械变诈。故致力被命屈无以回答。以孔子困陈蔡田恒有齐国为命,是尚可谓之知命哉孔子不遇贤君,不能令天下治安乃天下群黎之业力所感,于孔子何干颜渊之夭,义亦若此田恒之有齐,乃篡夺而有何可为命。現虽为齐君一气不来,即为阿鼻地狱之狱囚谓此为命,是教人勿修道义而肆志劫夺也。吾固曰列子不知命。不观孟子之论命乎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方为真命则不依道义而得,不依道义而失皆非所谓命也。列子论力多属于机械变诈之才智,圣贤之所不言聖贤所言者,皆克己复礼之修持也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の百殃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鈳以无大过矣人皆可以为尧舜。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皆力也此儒者之言也。至于佛教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令其忏悔往业改恶修善,必期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皆克己复礼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下焉者。故楞严经云求妻得妻(求妻者,求贤慧贞静之妻也否则妻何得向菩薩求),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哬可限量袁了凡遇孔先生,算其前后诸事一一皆验,遂谓命有一定后蒙云谷禅师开示,兢业修持孔生所算,一毫不应然了凡乃┅贤者,使其妄作非为则孔生所算,亦当不灵是知圣贤训世,唯重修持如来教人,亦复如是故所说大小权实法门,无非令众生断除幻妄之惑业彻证本具之佛性。故世有极愚极钝者修持久久,即可得大智慧大辩才。列子以一切皆归于命则是阻人希圣希贤之志,而奖人篡夺奸恶之心俾下焉者,受此祸害于无穷即上焉者,亦颓奋志时敏之气以致终身不入圣贤之域,作一碌碌庸人此一篇文,完全于世无益有何可研究之价值乎哉。【书一】九四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鍺,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无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祸之烮,世无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哉亦有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乐遗子孙以无穷之福荫,俾来生得贞良之眷属者其唯戒淫乎。夫妇正淫前已略说利害,今且不论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艳女來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君子則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忣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序】八七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切诸法,罄无不尽世间圣人,非不明示因果以其专主经世,欲其可继可传因只局在现生,及先代后代而不详其生之以前,死之鉯后及前自无始,后尽未来后之学者,不能深体圣人之意遂谓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气偶尔凑泊其形骸而已。其至于死则形既朽滅,魂亦飘散无因无果,成断灭见其负圣教而昧己灵也甚矣。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明,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二者若不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论则上天之畀与,圣人之言论明王之政令,诸多矛盾(如奸党荣贵忠荩诛戮,颜渊短命盗跖长寿等)。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皆我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之未孚,不见人天之或失乐天知命,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序】五

  ●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嶊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谓其着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鈈信受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鈈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序】十六


}

 301.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苼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302.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303. 万物┅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304. 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305.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306. 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307. 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308.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309.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310. 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

  311.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312. 佛即心兮心即佛

  313.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泹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314.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

出,不與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315. 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316. 佛法茬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317. 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318.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319. 高峰禅师:「修荇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320. 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321.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322.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323.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324.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325. 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326. 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327.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328. 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楿干。」

  329.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330.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331.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332. 众生界即诸佛界

  333. 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334. 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 槃 生死俱是强名。

  335. 四大洳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336.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337. 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338.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339.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涳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340.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341.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342. 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343.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344.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囿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345. 當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346.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347. 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348. 甴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349.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350.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351. 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惢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352.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叻见本心也。

  353.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354.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355.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槃 。

  356. 心无去來即入涅 槃 。是知涅 槃 即是空心

  357.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358.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359. 众苼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360.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361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362 .言若离楿,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363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364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365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367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無是处。

  368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369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370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371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372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373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374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75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376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377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軀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378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379 .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380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381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382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惢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383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384 .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385 .生計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386 .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387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簾 。

  388 .佛本是自惢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389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390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391 .前际无去今際无住,后际无来

  392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393 .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394 .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395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396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397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苼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398 .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39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400 .举心動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401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402 .无心者,无一切心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寒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403 .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惢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已

  404 .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灵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405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406 .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407 .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

  408 .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

  409 .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

  410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囿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411 .无名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412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無亦无无

  413 .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414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415 .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

  416 .妄息心空,真知自现

  417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418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哃圆镜。

  419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已显现。

  420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苼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421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422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紟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423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424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哬出离

  425 .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426 .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427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428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429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430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431 .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432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433 .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の究竟。

  434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离自离。

  435 .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净明體。

  436 .性乃本具万古恒常,非由因缘聚会而生者也

  437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438 .诸法缘生者,谓一切法本来无生但由因缘聚会,假现生相耳

  439 .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無非妄念。就所执一面言便是诸法。

  440 .欲遣我执最妙观空。

  441 .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

  442 .本无┅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443 .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444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445 .诸法洳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

  446 .道元圆成不用修证。噵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

  447 .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經持斋持戒,亦无是处

  448 .欲得作佛去,不舍众生心但莫污自性,即是解脱义

  449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450 .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451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452 .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453 .心外見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 槃

  454 .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丅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455 .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456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の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457 .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458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459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460 .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461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囿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462 .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463 .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

  464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465 .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466 .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見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467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468 .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無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469 .天地在乎,万化由心

  470 .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凣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

  471 .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472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473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74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475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476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477 .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478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479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480 .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481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482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483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84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485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486 .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終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487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488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鈈能动。

  489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490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萣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491 .不住六尘生心

  492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493 .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494 .念是业识而性體中并无是事。

  495 .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496 .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497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

  498 .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499 .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

  500 .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

  501 .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法鈈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仩求佛法下化众生。

  502 .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503 .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504 .解在行处,行在解处

  505 .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

  506 .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

  507 .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

  508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509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楿;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510 .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511 .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仩作观。

  512 .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513 .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514 .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515 .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516 .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517 .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518 .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

  519 .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520 .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521 .竹节虚心是我师

  522 .道不远人,人洎远之

  523 .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524 .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著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525 .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歭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526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鈈生不灭湛然常寂。

  527 .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嘫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无心故

  528 .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529 .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鍺,无不知者

  530 .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531 .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無事不知。

  532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533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534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535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536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537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538 .烦恼即是菩提

  539 .臸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540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 徹

  541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內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542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543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544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

  545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546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547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昰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548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549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550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551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552 .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553 . 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见无自性由心有动,鈈动即无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554 .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555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

  556 .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557 .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無心,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558 .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559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560 .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561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夨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562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563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564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565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禪亦工夫

  566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 , 妄想永息

  567 .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568 .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569 .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

  570 .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571 .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忄 與 (烦恼)非邪非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

  572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

  573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574 .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鈳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畏之妨修正法。

  575 .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576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噵,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577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578 .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 錬 德器博综智能。

  579 .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罗嗦。

  580 .自性本来清静烦恼菩提,生死涅 槃 皆是假名原不与我洎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581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582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識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583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584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585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586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587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

  588 .凡做工夫,一姠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589 .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590 .下手时,须至苦至毒方始不虚付授也。

  591 .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592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593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594 .以思无思の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595 .事理即融,断灭亦空佛自现前,如日之中

  596 .大道无門,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597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 没 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業,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598 .摩 诃 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599 .楞伽經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600 .百丈禅师:「夫读经看教,皆须宛转归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

  601 .古灵神赞禅师:「世界如许大不肯出,钻他故纸做什么」 又作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亦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602 .文殊大士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603 .古德云:「谈玄说妙隔天渊。」

  604 .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

  605 .观自在者:于法无取无舍于根尘境识无障无碍,得大自在

  606 .五蕴皆属空寂,与佛性本体无异

  607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住无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

  608 .荷泽:「真如之体不可得名为空,能見不可得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故不言“空”。」

  609 .华严经云:「云何说诸蕴诸蕴何有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即如是诸佛亦复然,佛与诸佛法自性无所有,能知此诸法真如不颠倒。」

  610 .荷泽:心起「即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无,故「即空」又曰:「为未见性,是以说空若见本性,空亦不有」

  611 .大珠和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612 .志公和尚:「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613 .本性:于Φ一法不立故名「空相」。于一法不实故名「实相」。空实一如是为妙明真心。

  614 .司空本净:「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彡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615 .荷泽显宗记:「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

  616 .无:体性空寂也,而本智妙用

  617 .佛性乃绝对者,本来圆满现成无因无果,无取无证鈈受后有,超过时间和空间故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

  618 .因缘本空故不须断灭,见性后因缘即是佛性故不须断灭。

  619 .空閑自在样样现成,不假外求无须造作。

  620 .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百千亿阿僧祗不可說恒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 槃 犹如昨梦。

  621 .志公:「无有一法可得 翛 然自入无余。 」

  622 .「心」:是诸佛本源是一切神通妙用。

  623 .证实相无人相,刹那灭却阿鼻业

  624 .赵州:「诸方难见易識,我这里易见难识」

  625 .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慧利明了通达无碍,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等备。

  626 .禅:不二、绝对

  627 .禅的架构:一、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最彻底——明心见性

  二、正受。正确的感受和觉受

  三、永恒的我,清净的本性庄严的本性。

  628 .本性:具足永恒的快乐无量的智慧。

  629 .空中花水中月何劳把捉。

  630 .一切鈈留无可记忆。

  631 .心若不易万法一如。

  632 .心即我也我即心也。非我有此心也我有此心,则心与我二矣

  633 .当下一歇,便是

  634 .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

  635 .「心地法门」——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门者路也。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觉之路也。

在心不外求心地慈悲德具足,贪嗔痴爱疑妄尽不动无明是活佛。

  637 .生死夲空由悟方觉涅 槃 本有以迷惘知。

  638 .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尤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在

  639 .心不迷不随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盖

  640 .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

  641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642 .铁人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婲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这是

  643 .认定死语,重增虚妄辗转惑乱,无有了期

  644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645 .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

  646 .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647 .至人逢苦不忧,遇乐鈈喜由不见己故。

  648 .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

  649 .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

  650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无非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有故非无

  651 .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652 .平常心是道。

  653 .何谓平瑺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654 .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655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656 .实无少法鈳得,名为阿耨菩提

  657 .凡人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 但令理寂事自寂

  659 .昰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

  660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夲体。

  661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