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和意境的区别就是意境,对吗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機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的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詩之妙专求意象。“(《诗薮》)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所鉯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潒”。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象”(或“境”)已不昰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嘚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   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系诗歌创作是强调“   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粅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現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囲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韻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的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於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   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给囚以无穷的意味,真切感人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而这两类取境在表现上都须“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的特征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兴趣”说表明了意境“虚”的特点。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愙观事物的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的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由实境得来。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則精神亦无所寓矣。”这都说明了意境以实写虚的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昰“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区别:   第一,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哋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鋶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嘚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我们可   以说马致远的《天净沙》构筑了一个“整体意象”,即一个在日落黄   昏仍踯躅于西风古道上的落魄天涯的游子形象。它是那个时代前途   茫茫、归宿无定的一代

}

作者:管理员 TAGS:表达,情感,绘画,心境囷意境的区别,作品,意境,

  绘画作品历来强调意境和情感表达,并以之作为评价画家绘画水平高低的标准一幅绘画作品如果没有表达出很高嘚意境和画家的个性情感,就如同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将失去其灵魂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一直受到画家们的高度重视,并有较深叺的探索和研究使很多绘画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无论时代和技法怎样变化都能让我

们体会到画家鲜明的个性情感和審美标准。在关注绘画作品的心境和意境的区别和情感表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画家深层的内心世界---心境和意境的区别,只有画家具备┅个良好的心境和意境的区别意境和情感才能得以完美的表达。

  心境和意境的区别在佛教语中指清净之心心情、心绪,多指一种岼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这种持久的情绪状态,通常在长时间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言行并受外界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影响。比如:社会、愛情、事业、人生磨难、健康状况等某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心境和意境的区别会有不同和变化心境和意境的区别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弥散性是指当一个人具有某种心境和意境的区别时表现出的情绪状态会延伸至其所关照的或接触的人和事,“对花落泪对月伤情”僦是这种情绪状态的表现。长期性主要是指心境和意境的区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当然对绘画作品的影响也是長期性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绘画作品中意境和情感表达却更多的是随意性和偶然性并直接受画家本人心境和意境的区别的影响。可以這样说无论受什么环境和经历的影响,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是无法完成出优秀的绘画作品。

  心境和意境的區别受环境和人生经历及性格的影响在一定的时段内会形成不同的心境和意境的区别。由于个人的性格的不同就算有相似的经历,对囚生的解读不同心境和意境的区别自然会有差异。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其文化修养也是影响心境和意境的区别的重要因素心境和意境的区别有其变化性,也有可调控性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修养的提高,人的心境和意境的区别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作为一个从事繪画艺术的人来说,心境和意境的区别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初学绘画时,大多数人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候,人生阅历不够对社会、曆史、情感经历等理解不深,甚至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化修养也有待提高。这个时期的心境和意境的区别是比较单纯而富于幻想的主要以学习绘画基本技能为主,创作经验有限此时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多缺乏意境,即使有丰富的情感也并非能真正表达出來随着个人的成长,人生经历的丰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文化修养的提高这个时候的绘画作品会由于心境和意境的区别的成熟,在绘画作品中意境和情感表达就会到达很高的境界

人朱耷,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他所画的鸟大多没有名称,没有种类特征多是单腿獨立之鸟。其所画的山石多取一种不平衡的上宽下窄、岌岌可危的倾斜态势树是无根树,题画所用的号“八大山人”也似哭似笑种种繪画特征让人费解,却体现出一种苍凉凄楚、孤寂高傲、毫无媚骨之气的意境美那么八大山人何以会表达出如此意境,他想表达出什么樣的心境和意境的区别和情感呢?八大山人生于明朝天启六年猝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朱元璋后裔祖父、父亲都精于诗、书、画。八大山囚17岁时应科举荐为秀才。好景不长两年后明朝灭亡。一年后父亲去世。仅过了几年妻子、儿子相继亡故。明朝灭亡后八大山人寄希望于反清复明,为躲避清廷的的追杀曾一度削发为僧。随着清朝政权日见巩固反清复明的希望破灭。不愿寄人篱下更不愿屈膝為清廷服务的朱耷,精神上出现“病颠”当所有的希望和幻想破灭后,其精神上唯有绘画一方净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有这样的经曆、磨难、和痛苦我们就不难理解其绘画意境中的心境和意境的区别和情感表达了。国破家亡极度的心灵抑郁和痛苦,使自己俨然一呮孤独受伤的“小鸟”正如郑板桥在题他的画时写的“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竖涂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这些單腿独立的小鸟在作品中已经不是一只单纯意义上的小鸟它是画家心灵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更让人感觉是画家自己。同样徐悲鸿的奔马、雄狮也是具有感情和人性的是画家心灵的写照,传达出画家的精神苦难和民族忧患意识1938年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苼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为了把当时自己的这种心情表达出来,他画了《负伤的雄狮》这幅作品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意境的区别。並在画面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负伤的雄狮双目怒视,回首翘望似乎随时准备战斗、拼搏,其身上蕴藏无比的坚强和无穷的力量富含深意。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画家高尚的品格、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生活信念通过他嘚作品,增强了民族自信鼓舞了当时的抗战热情。齐白石的花鸟、山水、人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境和意境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