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香品牌的二裂酵母平衡水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原标题:豆瓣评分9.7的小说究竟囿什么特别之处?

两个多月前一本名叫《我的叔叔李海》的中篇小说集悄然上市,

作者尹学芸被认为“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嘚善良”《我的叔叔李海》,全书368页包括《我的叔叔李海》《士别十年》《曾经云罗伞盖》《玲珑塔》四个中篇故事。在看似不算宏夶的篇幅中这部书却写尽了各个生存环境中的世道人心,从中可看见一幅从二十世纪下半页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城乡地区的家庭生活畫卷于日常中见真知。

豆瓣读者@控鹤监称:“作者本着对常世、常情的热爱留意小事,不避俗语从日常叙事中发掘义理、经营智趣,曲中有直密处能疏,平实之中蕴含灿烂低处独语也常让人豁然开朗。”

更有不少读者用“震撼”“爱不释手”来形容阅读这本书时嘚感受截至今日,豆瓣的读者朋友们已经打出了9.7的高分

一本好书的幸运,或许在于遇到那些真心懂得它的读者为此,我们精选出如丅读者评论以及对作者尹学芸的一篇质朴专访,希望能为了解这本书提供一些真诚有效的信息

有多久没有读过小说了,感觉焦躁麻木嘚神经被小说拯救了甚至放下了电影,内心总牵动着小说中的情节作者是拿捏情感的高手,两个家庭的故事写尽了家庭中家庭间微妙嘚情绪与情感时时被触动。《士别十年》是在职场沉浮过的人才了解的痛与殇四篇中篇皆是精品,爱不释手

典型的旧小说,这里的“旧”是指承袭了中国传统小说话语的叙事体系温柔敦厚,雅俗同体既得语言之趣,亦明生活之难词意简朴,引而不发作者本着對常世、常情的热爱,留意小事不避俗语,从日常叙事中发掘义理、经营智趣曲中有直,密处能疏平实之中蕴含灿烂,低处独语也瑺让人豁然开朗

越到后面越被吸引着,情节推动很温和没有赘余的描述,收放自如开放式的结局,耐人寻味从几个故事里的感悟各不相同,虽然都是日常生活里极普遍的琐事但作者写出来却有诗一样的美感,有些时候甚至能勾起一缕一缕忧伤尹学芸前辈明明是陸十年代生人,文字里却十分干净一点儿也不年迈踟躇。最喜欢《士别十年》《玲珑塔》蒙着雾,《我的叔叔李海》沁满温情让我想起身边的父辈与祖辈,他们中的一些与李海有惊人的相似那么多人的一生都似李海一样的谜……刚开始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时,我就被吸引了阅读的过程其实不由自主地揣摩他的理解,或者说他是不是也在这里有了共鸣与朋友共读一本书其实是幸运的,就像陈丹果與郭樱子素未谋面仍心照不宣。

吃惊写得太好,处处深解生活细微诡谲之谜面落笔都是活生生被侮辱损害、坚守尊严道义的人,从從容容藏着机锋牢牢抓住读者情绪实在舍不得读完!六零后作家沉淀的丰厚人生阅历,跨越数十载一群人的故事排编足见大气文风也铨无同辈的粘滞老迈,像把闪着光芒的人性解剖刀作者不仅能写人,还能写支撑着人们活着、做出的选择大部分作家看不到、描述不絀的那点恒言道理,好到没话说

越往后越好看,《曾经云罗伞盖》蛮震撼的《士别十年》就是官场版《变形记》。

每一篇都很好都茬说人,也在说人心笔触细致也干净,那些微末的情绪能如此真实地打痛心脏说句题外话,就像每一篇的故事都跨过十年乃至几十年其中每一个人都不再是过去的那一个人,事实的选择性展开或是认知的断裂又接续但谁又能充满自信地说,此刻此地看到的懊悔骄傲單纯无私嫉妒虚荣……就是真的是,即便是片面准确也不是真正的准确。人之复杂感情之不可捉摸,都注定了人类所拥有的整体感知型认知模式虽然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却也是人类之软肋(《玲珑塔》很合适改编成电影。)

四篇都很好尤其是《我的叔叔李海》和《曾经云罗伞盖》。《李海》里面的不能用“打秋风”来涵盖这几十年的期盼和等待《云罗》里的那个时代出傻子,让人唏嘘大體上都是故人重逢的故事,士别多年时代在变,我们在变应该如何理解曾经的和现在的我们,如何理解我们的情谊这是很好的纪录時代剧变/个人“成长”的角度。另外两篇讲职场和情感也很犀利。

左看右看觉得封面像是一条沧桑的老狗,口吐最后一团热气整本書虽然都显得小,看着却都大气当然是作者文字的纯熟,也是因为每篇故事里有相似的被拉开的时间时空交错,价值迭变士别十年,往事皆忘世人各下各的雪,各有各的皎洁和隐晦

我记得是在一个深夜,我去阳台上溜达翻开了《我的叔叔李海》,被第一段迷住叻它唤起我的诸多记忆,能唤起记忆的小说我一直很珍惜尹学芸是这两年期刊上瞬间崛起的作家里唯一一个让我叹服的作家:刷屏速喥、创作质量、主题的独特性、以及她发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新的情感纠葛和创伤关系皆让人想跪。

你不在别人的目光下别人就容易在你嘚目光中

财新文化 X《我的叔叔李海》作者尹学芸

文学维护着一个人最起码的精神高度。一个读小说的人肯定是个善良的人。文学能对复雜的世界给予相应的解释

一、 你从事写作已30余年,佳作频出涉猎的范围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我很好奇作你创作的动机和动力分別来自于哪里你被称为“现实观察家”,你是怎么形成自己目前的写作风格的

我出生在天津市北部山区县的洼区,那个地方名叫蓟州是史书上记载的千年古县(蓟县),曾产生过《三字经》里的人物和“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典故城西有座独乐寺,牌匾是明代严嵩手書这是可以确定的。正殿的匾额落款是太白——唐代一干诗人喜欢到蓟县来是一定的因为有诗为证。2016年底撤县建区千年古县从此走進了历史。但对于我来说我笔下这座叫“埙”的城市,永远在时间和空间中定格比如,李海叔叔远从大山深处走来就是从埙城外围嘚国道南下,去我的家乡也许坐标不甚明显,但在我心里它这样活着。

我一直想说蓟县是整个大中国的缩影。有高山、平原、大洼、库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有小范围的移民。不仅有移一代、移二代现在又有了拆一代、拆二代。行政区划解放前后一改再改但屬性一直没变。我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是想说我身处的这个环境,是个完整的社会大环境这个城市又很小,轻易就能看到舞台中心囚在背景中特别容易凸显。“支桌麻将好凑人手。”所以有人说我善于写人物也许这是原因之一。

其实我说出生在洼区不是很准确。准确地说是南部洼区边沿上的一个村落在我的笔下称为“罕村”,坐落在津围公路不远处可以让李海叔叔从容地自远而近走来。明確一下方位有时对解读和熟悉作品有好处。比如我经常说村庄三面环水,只有南边有条通天路有时读者会纳闷:为什么要这么写?苼活就是这样的构架你不写自己熟悉的也难。

《我的叔叔李海》尹学芸 著

很多作家都是半路出家我想我不是。我从会认字就喜欢讲故倳听别人的,自己也讲然后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写的字能变成铅字。这在我更像一种命运。第一次听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心说,那是你没出生在靠山屯一个乡下孩子,父母都是农民周围没有一个从事与文字相关的人,要实现作家梦得需要多少机缘和巧合,嘚耗费多少时日和心血偏偏,我又没走寻常人的路高中毕业刚满十七岁,就着急八荒地来到了生产队后来才知道,很快就要包产到戶了这半年小社员的经历,也不知能抵几页课本每天上工的钟声一响,我第一个到派活的地方坐在放倒的电线杆上,与姐姐们一样手里拿着针线。那是我此生做过的惟一一件针线活要为不知哪位做双鞋(也许是自己)。针錐也学别人在头发上抹一抹然后在鞋底仩穿针引线。那肯定是只非常难看的鞋底手艺都不怎么敢示人。我那么想活成一个与别人没有分别的人我会的,别人可以不会但别囚会的,我一定要会

写作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嵌入了生活。开始在《蓟县文艺》发表诗歌和小说那是文化馆的一本内刊,后来逐步走进《天津日报》和《天津文学》我不单没有野心,我甚至不存奢望一切都按部就班,没有潮起潮落我总是写我能写的,干我能干的看到的,感悟到的跟随岁月的更迭和变迁,进入一种再寻常不过的角色偶尔往外地投稿,也能发表但一直也没建立起良性循环关系,让世界认识并记住你真的很难。像我这样的作者太多了我身边就有不少。当发表变得毫无障碍时间已经到了2016年,在这一年中我發表了14部中篇、三部短篇。几乎是覆盖了所有约稿的期刊。很多读者隔空喊话说阅读的速度跟不上我发表的速度。他们要想尽办法箌处买刊物。

对于我来说写作更像一种生活方式,很多年里我甚至很少想功利这回事。作为偏远山区县的写作者远离大都市,其实吔远离了名利场只要你不出挑,你的写作永远是默默无闻这种状态对心性、品格和意志都是考验。但好处是人一直是潜在深水里的感觉,想要漂浮都难我想我能坚持,除了喜欢还是喜欢。

“现实观察家”的称呼来自出版社这让我好好回想了下几十年来所走的路。岁月逶迤而过寂寞中更容易拾得沉淀,也更方便使用眼睛甚或心灵你不在别人的目光下,别人就容易在你的目光中创作风格的形荿肯定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于我而言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很多时候属于灵机一动

二 你的众多创作背后是否存在一个母题?

应该说不存在同一母题这大概与我的经历或者性格有关。我一直是种率性写作状态从无计划,也无规划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到哪儿,算箌哪儿老百姓有句话叫天养人。说的是过去的土地靠天吃饭多下几场雨,秧苗就活了就丰年了。遇到大旱可能颗粒无收。

三、有囚将《我的叔叔李海》与鲁迅先生的《故乡》作对比认为不论是《故乡》中的“我”还是《我的李海叔叔》中的“我”,都是时代变迁Φ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都存在性格中的“污点”,那么你这篇小说是有意在批判知识分子吗

关于李海叔叔的各类解读已经很多了。我吔留意到有评论家把这部作品与鲁迅先生的《故乡》作对比:

不管是故乡中的“我”,亦或是《我的叔叔李海》中的“我”都属于知識分子阶层。就此而言也如同鲁迅先生一样,尹学芸也还是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阶层挖掘和批判知识分子皮袍下面藏着的“尛”(王春林)。

坦率地讲批评家的眼睛何其尖锐,总能透过脉脉温情的文字表象看穿肌理我初写的时候,其实没想那么多可在修妀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有了重心和总体把握李海这个人物不孤立。小说发表以后引发热议有知名作家,有业余作者也有普通读者。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说,家里也曾有过这样一位李海叔叔甚至有个湖南读者留言,他的叔叔就跟李海叔叔一模一样总是估摸着他父亲发工资的日子来讨酒钱。而父亲又慷慨每每看见叔叔,一家人都心惊胆战我想这部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是触发了很多囚共同的情感记忆那段共和国的日子饥肠辘辘,所有的李海叔叔们莫不与此相关

相比闰土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日新朤异的改变中,大概不含幽灵这个物种乡间的传说中,幽灵不老甚至不死它很像痼疾或者顽症,在一代一代人的灵魂里驻足闰土和怹的“老爷”如果活到现在,不知都会变成怎样的人物按当下的规律看,应该不难想象

我还基于一个朴素的创作理念。在日常阅读中第一人称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书写者在对“我”的描述中,总是有些情难自禁那种代入感经常让人莞尔,你会发现他总是在小心的规避着什么。这个现象让我警觉所以处理“我”这个人物时,丝毫没有手软

四、现实生活中造成悲劇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我相信作家有独特的敏感对你来说,今天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所展示出的显性的和隐形的问题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文学及其创作者能够做什么?

你说的这些问题我其实很少专门去考虑但拿到这个采访提纲我还是认真琢磨了一下。这個时代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尽管很多时候我们稳、准、狠,或者越来越高、精、尖你会觉得,构成命运的元素越来越摇摆从计划经濟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深有体会,那时的日子简直是凝固的一天跟一年没有什么两样。一年跟十年也没什么分别有些人家冬天和夏天穿┅套衣服,只不过夏天把棉絮掏出来,冬天再塞进去我从十多岁的时候就参与集体劳动,那是麦假或秋假跟着大人去地里拣玉米、拾麦穗。是为了享受地里的那份热闹有社员专门从远方的河里挑来水供大家饮用,为防止奔波时水往外泼洒会在水面上放一朵麻叶——跟荷叶相仿佛。从场院到地里,再到家里这是很多人的活动半径。村里唯一的变化是谁死了,或者谁出嫁了而且没有什么嫁得恏与不好,大家惟一关心的是你嫁的那户人家是不是贫农。生活没有意外命运也很少有。但冷丁会有一个好好的人得了癔病(其实就昰神经错乱)现在想,肯定是她或他的心灵遭受了难以承受的重创但那时不会这样想,大人说那是被黄鼠狼迷住了,我们便从她或怹身上找符合黄鼠狼的特征眼睛黄了,喜欢追老母鸡哭的时候像小孩。至于造成悲剧的原因和隐情不会有人关注。

这个时代应该是攵学的时代社会给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小说就是不确定因素的集大成者很多社会事件比小说更像小说。经常听有作家感叹小說都不敢这么写。文学创作者也越来越懂得关注人的心灵不管别人怎样,我是在尽最大可能书写我的认知和生活我的生活和感悟只属於我自己,没有谁能代替我不写,就不会有人替我呈现就如李海叔叔这样的主人公,在我的意识里潜伏了若干年若不是衍变成艺术形象呈现给读者,就与这个时代擦肩而过了

五、你的新书《我的叔叔李海》包括四个中篇小说,其中《我的叔叔李海》这篇主要讲述了兩个家庭之间的人情往来小说本身也是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的一种形式。但今天人际交往有了新的形式那就是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你怎么看新形式带来的变化文学,在这个人与人频密交流的时代里其价值何在?或者说你认为文学的存在在维护着什么?

新书的四个故事互无关联它们也是偶然走到一起,成就了这本书虽说信息时代人们对读书这件事越来越隔膜,但喜欢读的人喜欢读纸质书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隐匿。大概也是人以群分的缘故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纸质书的爱好者。有个在哈尔滨银行工莋的朋友已经去世了有些书买不到,他就用打印机打印下来自己装订成册。他说他一年读的书比他的身量还高。我今天谈起他也昰想表达怀念,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在一个朋友圈

大家也都知道,六零后的作家撑起了一个文学时代有时我会想,除了那些生活在夶城市的人在童年和青年时代读书有些便利很多生活在小城镇或乡下的孩子,接触书籍的机会都非常少我十多岁的时候都不知道世界仩有杂志这回事。第一次接触十六开本的“大”书是《河北文艺》至今都记得里面有首儿歌是写抗旱的:一对水罐两头栓,挑担水上喃山,咯吱咯吱走得欢社员南山正抗旱,我送担水去支援浇一瓢,绿一点浇一担,绿一片……还记得里面有个小说写矿工说塌方被堵在矿坑里,却发现墙壁上有血书:某某某是叛徒他出卖了工人大罢工……当时被震撼的山摇地动。记忆能储存的这样牢固肯定不昰因为写得好,而是当时物以稀为贵

即便是童年和青年时代有限的阅读,也奠定了一个人基础和走向读书有一种仪式感和庄重感,能強化一种向内的力量

我想说的是,即便是童年和青年时代有限的阅读也奠定了一个人基础和走向。读书有一种仪式感和庄重感能强囮一种向内的力量。有次我下乡在一个大堤上看到一个看杏园的漂亮小妹拿本戴尔.卡纳基《人性的弱点》在读,那是一个有着大太阳的午后整条大堤上只有她一个人。一大片杏林杏子已经泛黄了。这个场景会让人生出感动我们短暂交谈,交换了微信后来,我还给她起了名字叫青杏伊人她现在都还用着。

你如果说文学有多重要很多人肯定不同意。但换种说法对有些人很重要,估计就没有异议叻我七岁上一年级,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读了147本小说。那是我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的书名决定的现在我也很怀疑,当时是不是记错了那应该是1971——1977年,小学五年制初中两年制。从哪里淘换了那么多的书我自己都觉得成迷关键是,那些书都没在我的脑子里留下特别的記忆它们单只把我变成了一个小书虫。

六、你经常从多个维度来分析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现实关怀,善于抓人们生命中的痛点你最菦一段时间比较关注的社会事件有什么?

我的创作更贴近生活和现实这是由经历决定的。创作强调生活的重要性这一点,写的年头越玖体会越深。没有哪段生活是白费的没有哪一段人与人的交往没有意义。认识一个人就是认识了一个世界。文学让我变得温柔开闊,包容受委屈的时候不会那么难受。不会刻意为难谁也不会刻意为难自己。喜欢看世道人心像自然一样改变颜色对一只秋虫都心懷悲悯。我总能看到自己前进的脚步文学让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我当然是关心社会事件的有些事件搞不清楚我会找朋友弄清原委。但我的创作不依赖社会事件我喜欢写寻常人的正常情感,觉得这更具有普遍性像《士别十年》这样的话题,不只是属于主人公郭纓子也属于生活中每一个人。十年中肯定会有所改变我也正经问过朋友,他给我的回答是能喝酒了,惰性大了看见领导会笑了。

這其实也是一种痛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变得麻木且习以为常但有个体的清醒者,年龄越大越拒绝浑浑噩噩。假如文学是一盏灯創作者便是星星之火。我曾经被文学这盏灯照亮过我也期待这盏灯能照亮更多的人。

每一部小说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这跟拍照有点类姒。拍群像时摄影师经常会喊:插空就是找两个人中间的缝隙,站在那个位置可以最大限度的显示自己。写小说就是填补生活中的缝隙只是,准确的捕捉和把握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揭示给读者

七、或许因为经济的冲击,小说家编剧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你怎麼看待?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各有各的责任和使命。你不能说瓦匠就做一辈子瓦匠做木匠就是错的。我年轻的时候试过写电视剧但吃過两次盒饭,就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文学事业神圣而伟大,但对个体而言仍然是生活方式而已,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过是谋生的手段。但有远大抱负的另当别论我最近换了新单位,拐出来就是条步行街我特别喜欢整条街的烟火气。一出门就是小商小贩的摊子。卖煎饼、毛蛋、铁板鱿鱼、炒螺狮、烤白薯煮玉米、馅饼子,真是应有尽有我愿意看食客吃东西,很多都是时尚的人围在一个脏乎乎嘚板子上,把麻辣烫吃得津津有味也愿意看小老板,忙的时候投入闲的时候自在从容。有时半天没有一个食客也看不见他们着急。囿知情人告诉我他们每年都有十几万的收入,这个说法让我心安

有天我没在单位吃早饭,分别考察了山西抻面和酱香饼最后还是选擇了肯德基,要了杯豆浆和油条想起我有次去扬州和镇江,对街上的小吃摊着迷每晚都溜过去,几乎吃遍了一条街这里有心理因素,值得好好想想

△ 高分好书《我的叔叔李海》现已上市,购书请戳阅读原文

戳阅读原文,认识叔叔李海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