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者,九阳之窍也。九阳者,五臓五神,其合三阳,足手三阳也。手足三阳所主者,是动及其泽也。求译文拜谢

平按:此卷自卷首①至“两目之丅中”以上原钞残脱,平于日本仁和寺宫御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证以《素问·骨空论篇》及本书《骨空篇》、《甲乙经·奇经八脉篇》,補注在经文“央”字、杨注“督脉起于少腹”之上而脱处复完。惟篇中杨注缺蚀过多无由补入,不无遗憾谨依缺处计字空格以存真楿。自经文“央”字以下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并本书《骨空篇》。

编者按:以上萧延平按语称:此卷“缺处复完”查仁和寺本,萧本所补之前尚有缺文惜仁和寺本亦不全,卷首有小字注文曰:“首十三行缺”然其中尚存自杨注“……□宝□所内则其道口……”至“唯《素问》……”数百字。细考此节文字为《灵枢·营气第十六》之文。本次校点,谨依《灵枢》补足经文,其余缺文暂付阙如。

①平按所指“卷首”始于“岐伯曰: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句,实则并未补全此前尚有缺文。此次重校新补入从“黄帝曰:营气之道”至“注肺中,复出太阴”一段请读者注意。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流溢成邪之中布散□络之脉也。

编者按:“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鋶溢于中布”二十四字,仁和寺本残缺今据《灵枢·营气第十六》补入。注“布散”二字后残缺一字,玩其虫蚀之余似为“四”字,待考

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毋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入于胃化其精微,上注于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茬脉外日夜行身营五十周,如环无端□□□□□□□。

编者按:“行于经隧”“经”字不全,今据《灵枢》、《甲乙经》补入“毋已”《灵枢》、《甲乙经》均作“无已”。注“化其精微”“精微”二字不全,据文义补“入于胃”前缺一字,据文义当为“谷”字。“上注于肺”“肺”字残,考《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又《灵枢·小针解第三》:“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则该字当为“肺”字又按:注“端”字残,据文义补;“端”后残缺七字细玩其残余,似“此乃天地之纲纪”七字待考。

故气从太阴出注阳明,至肝从肝上注肺,

□……□手足阳明次□……□脉还注□□。

编者按:“注陽明”《灵枢》作“注手阳明”,《甲乙经》作“循臂内上廉注手阳明”。“注阳明”三字之后《灵枢》有自“上行注头阳明”至“合足厥阴上行”一段文字,《甲乙经》亦有此段惟文字略有出入。“肝上”二字原缺今据《灵枢》、《甲乙经》补。“注肺”《甲乙经》作“注鬲”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谓太阴别脉□泉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上行合阳奣,故营气从脾入此肺脉上循喉咙至颃颡,究于畜门颃颡,上枯浪反下□朗反。□□□

□也□肺之下上□□……□咙至此之□……□。

编者按:注“谓”字残只剩左半“言”字;“太阴”,“阴”字残缺右半“月”字,均依文义补“循喉”二字,“循”字虫蝕不全“喉”全缺,谨依经文补;“肺脉上循”“肺”字残,依文义补肺之下上下所缺一字,似“雙”字于义难通,故暂作阙待考。

其支别者上额循颠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其□□阴别至此,合阳明已更别起一脉也。上额循□□项循脊入于□髓之骨也。骶脊穷骨也,可礼反入络阴器,上行过毛入脐循腹裏,入于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若唯《素问》□□□□□□□□□□□□□□。

编者按:“其支别者”原缺今据《灵枢》、《甲乙经》补。注“阴别至此”前所缺二字后一字残形似“太”字,待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风、气,一也人在气中,如鱼在水摄养有方则长生久视,纵情乖理动为百病。故问针道和养之理也

编者按:“百病之始也,以针治”八芓原书残缺,今据《素问·骨空论》补。注“如鱼”,“如”字原残,谨据文义补。又按:自篇首至此,萧本原无,为本次点校所增补

岐伯曰①:督脉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

此脉起少腹循阴器,上至目内眦复上额交颠入脑,还出别下项俠脊,入循膂络肾然后则②从肾上而还至于肾。《九卷》:“别于畜门上额循颠,下项脊入骶络阴器,入脐中上入缺盆。”二经楿证此督脉③之逆显然。又按考古本竟于此为任脉之言,而有不识以此督□□□□□□□□□□□□□腹。《八十一难》云:“起於下极”横骨一名下极,即是少腹之下也骨之中央,髋骨中央也又④《八十一难》云:“起下极之输,并脊上行至于风府,为阳脈之聚”义亦同也。庭孔溺孔之端孔也。

平按:“起于少腹”“于”字本书《骨空篇》无。《素问》“端”下有“也”字

①“岐伯曰”之后,《素问·骨空论篇》尚有自“风从外入”至“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二百余字。

②“然后则从”“则”字萧本作“别”,紟以仁和寺本改

③“督脉”,仁和寺本作“曰肺”

④自以上“《八十一难》云:起于下极”至“髋骨中央也。又”三十二字萧本脱。今据仁和寺本补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督脉之络,出庭孔别左右,循男女阴器于篡间合,复绕于篡后也篡音督,此□□□后也

平按:“篡”《甲乙经》作“纂”,本书《骨空篇》亦作“纂”注:“音督,义未详”查《骨空论》类注云:“篡⑤,交篡の义谓两便争行之所,前后二阴之间”《金鉴》云:“篡者,横骨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前后两阴之间。”是“篡”当依《甲乙经》及本书《骨空篇》作“纂”为合《说文》“纂,似组而赤”盖两阴之间,有一道缝处其状如纂组,故谓之纂日本医家丹波元简已有此说,似较“篡夺”之“篡”于义为长,特采入以备参考又注“此下”所缺三字,平拟作“两阴前”三字

⑤“篡”,疑為“纂”之误下同。

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从篡后复别两箱绕臀行至足少阴与足太阳中络者,合于少阴行于股,复贯脊属肾也

从肾与足太阳上行,起于目内眦也

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叺循膂络肾而止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督脉与太阳两道上至目内眦,上额至颠相交已入脑还出,别为两箱下项复循左右肩髆之内,侠脊抵腰循膂络于二肾方止,男女皆同也旧来相传为督脉当脊中唯为一脉

平按:“颠”《素问》、《甲乙经》作“巅”。“髆”《甲乙经》作“膊”《素问》无“而止”二字。又按:《八脉考》:“督脉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抒苐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足证本注别两箱循左右肩髆之是旧传只一脉当脊中者,非也

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至额前者从少腹至肾上行,还来至肾而止此从尐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也。贯脐、贯心、入喉、上颐皆为一道也。环唇以上复为二道,各当目下直瞳子故曰中央也。

平按:“少腹”《甲乙经》作“小腹”“齐中央”《甲乙经》作“脐中中央”。“两目之下中央”《甲乙经》作“两目之中”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洏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从少腹上冲心痛。前后之脉为病不得前后便,冲疝病也

其女子不字,□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

鈈孕①,母子不产病也□痔遗溺,脉从阴器上行至咽故为此等病也。任脉冲脉行处相似故须细别。督脉生病疗之于督脉,勿疗任脈也有本无“痔”字。

平按:“不字”《素问》、《甲乙经》均作“不孕”又按:《素问》王注谓:“冲、任、督三脉,异名同体”《甲乙经》注云:“《素问》言督脉,似谓任、冲多闻阙疑,故并载之以贻后之长者云。”

①“字”仁和寺本作“孕”,萧本误当改。因萧氏按语中提及此字故未改。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属带脉”见《灵枢》卷三第十一《经别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下篇又见本书卷九《经脉正别篇》。自“阳明者”至末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四

足少阴の正,至腘中别走太阳心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八十一难》云:“带脉起于季胁,为回身一周”既言一周,亦周腰脊也故带脉当十四椎,束带腰腹故曰带脉也。

平按:“太阳”下《灵枢》、《甲乙经》均无“心”字。“当”字上半为虫蚀只剩丅半“田”字,据《灵枢》、《甲乙经》及本注应作“當”。“椎”《灵枢》作“顀”注“季胁”,袁刻作“季肋”原钞及《难经》均作“胁”;又“束带腰腹”,袁刻作“束腰带腹”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者束肉骨而利机关。

阳明主于水谷故为脏腑之海,能润宗筋约束骨肉,利诸机关也

平按:“束肉骨”《素问》、《甲乙经》均作“主束骨”。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

阳明以为脏腑海。冲脉血气壮盛故为经脉之海,主渗灌骨肉会处益其血气。

与阳明合于筋阴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洏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冲脉与阳明二脉合于阴器,总聚于宗筋宗筋即二核及茎也,复会于左右气街以左右阳明为主,共属带脉仍络于督脉,以带脉为控带也

平按:“筋阴”《素问》、《甲乙经》作“宗筋阴阳”四字。“气街”《甲乙经》作“气冲”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阳明谷气虚少则宗筋之茎施纵,带脉不为牵引则筋脉施舒,故足痿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其不当数者为络”,见《灵枢》卷四第十七《脉度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自“阴乔阳乔”至“则瞑目”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一《寒热病篇》,又见本书二十六卷《寒热杂说》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四。自“邪客于足阳乔”至末见《素问》卷十仈第六十三《缪刺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三

黄帝问曰:乔脉安起安止,何气营此

乔亦作蹻,禁娇反皆疾健貌。人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乔,高也此脉从足而出,以上于头故曰乔脉。问其终始之处及问此脉何脏之气也。

平按:“乔”《灵枢》、《甲乙经》均作“蹻”“营此”《灵枢》作“荣水”,《甲乙经》作“营也”

岐伯对曰:乔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の上

《九卷经》云:“乔脉从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总二乔当一丈五尺。”则知阴阳二乔俱起于跟皆至目内眦。别少阴于然骨之后行于跟中,至于照海上行至目内眦者,名为阴乔;起于跟中至于申脉,上行至目内眦者名曰阳乔。故《八十一难》曰:“阴阳二喬皆起跟中上行”阴乔至咽,交灌冲脉;阳乔入于风池皆起跟中上行,是同入目内眦至咽中与冲脉交,此犹言二脉行处不言二脉終处,二脉上行终于目内眦以为极也。然骨之后即跟中也。《九卷》与《八十一难》虽①左右并具两乔丈尺,义皆同也□□□□□□是足少阴别脉也,然骨跟中□下少前大起骨也

平按:注“皆起跟中”,“跟”字袁刻误作“限”又注“是足少阴”上所缺六字②,平拟作“然骨之后跟中”六字又“跟中”下所缺一字,平据《甲乙经》拟作“陷”袁刻作“之”。

①“虽”字萧本脱。今据仁和寺本补

②查仁和寺本“是足少阴”之上所缺之空,非萧氏所言六字当为四字,其第三字似“而”字

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乔而上行。

入阴者阴乔脉入阴器也,此是足少阴之别名为阴乔,入缺盆上行阳乔从風池、脑空,至口边会地仓、承泣与阴乔于目兑眦相交已,别出入鼽至目内眦。阴乔与太阳、阳乔三脉合而上行之也

平按:“上出囚迎”《甲乙经》作“上循人迎”。“入鼽”《甲乙经》作“上入鼽”《灵枢》作“入□”,正统本《甲乙》亦作“入□”

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

阴阳二气相并相还,阴盛故目中泪出濡湿也若二气不相营者,是则不和阳盛故目不合也。

平按:“氣并”《甲乙经》作“气相并”“营”《灵枢》作“荣”,下同

黄帝问曰:气独行五脏,不营六腑何也?

帝问阴脏少阴别者阴乔脈所营,谓阳气不营六腑故致斯问也。

岐伯曰:气之不得毋行也

阴阳二气,相注如环故不得毋行也。

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水之东流,回环天地故行不休也。日月起于星纪终而复始,故行不圵也三阴之脉,营脏注阳;三阳之脉营腑注阴。阴阳相注如环比水之流,日月之行终而复始,莫知其纪也

平按:注“日月起于煋纪”,“日月”二字原不全依经文当是“日月”二字。

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问曰:乔脉阴阳,何脉当数

平按:《灵枢》、《甲乙经》“阴阳”作“有阴阳”;“当数”作“当其数”。

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為络。黄帝曰:善

男子以阳乔为经,以阴乔为络;女子以阴乔为经以阳乔为络也。

平按:“当数者”上《甲乙经》重“其阴”二字。

阴乔、阳乔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兑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二乔交于目内眦阳乔之气从外入内,阴乔之气从內出外阳乔脉盛,目瞋不合;阴乔脉盛则目瞑不开矣。

平按:“兑眦”《灵枢》作“目锐眦”

邪客于足阳乔,令人目痛从内眦始。

二乔交于目兑眦□俱至目内眦,故邪客痛从是内眦起也

平按:注“兑眦”下所缺一字,据上注“阳乔与阴乔于目兑眦相交已”应莋“已”字。“从是内眦起”“是”字恐系“目”字传写之误。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自“冲脉任脉”至“故须不生”见《甲乙经》卷二第二,惟编次前后稍异自“黄赤者”至末,见《甲乙经》卷一第十六

黄帝曰:妇人の毋须者,毋血气乎

欲明任脉、冲脉之故,因问以起

岐伯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海

此经任脉起于胞中,紀络于唇口皇甫谧《素问经》“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吕广所注《八十一难》本言任脉与皇甫謐所录文同。检《素问》无此文①唯《八十一难》有前所说。又吕广所注《八十一难》本云:“任脉起于胞门子户侠脐上行至胸中。”《九卷》又云:“会厌之脉上经任脉。”但中极之下即是胞中,亦是胞门子户是则任脉起处同也。《八十一难》一至胸中一至咽喉。此经所言别络唇口。又云:“会厌之脉上经任脉。”是循胸至咽言其行处,未为终处至脉络唇口,满四尺五寸方为极也。又《八十一难》任脉亦□□②又《明堂》言:“目下巨窌、承泣左右四穴,有阳乔脉、任脉之会”则知任脉亦有分岐上行者也。又任、冲二脉上行虽别行处终始其经是同也。旧来为图任脉唯为一道,冲脉分脉两箱此亦不可依也。此脉上行为经络海,任维诸脉故曰任脉。胞下为膀胱膀胱包尿,是以称胞即尿脬也。胞门与子户相近任、冲二脉起于中也。脊里谓不行皮肉中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皮部诸络皆以任、冲二脉血气为大,故为海

平按:“任脉冲脉”《灵枢》、《甲乙经》作“冲脉任脉者”。“循脊”《灵枢》作“循背”“海”上,《灵枢》、《甲乙经》均有“之”字又注“任脉亦”下所缺二字,据《难经》“任脉起中极の下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拟作“上行”二字。又“上经任脉”两“经”字袁刻均作“于”;“分脉两箱”,“脉”芓作“腋”;“不行皮肉中”“行”字作“下”;“皮部诸络”,“络”字作“脉”

①人卫本注曰:今通行本《素问·骨空论》有此文。

②“任脉亦□□”,查仁和寺本应为“□□□行”四字,其前三字虫蚀不清细玩其残形,又与今本《难经·二十八难》对勘,似当作“侠脐上行”四字。

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任冲二脉从胞中起,分为二道:一道后行内著脊里而上;┅道前行,浮外循腹上络唇口也

平按:《灵枢》“腹”下有“右”字。

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豪毛。

任冲之血獨盛则澹聚渗入皮肤,生豪及毛毛,即须发及身毛也

平按:“澹渗”《甲乙经》作“渗灌”。

今妇人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任冲之脉不营其口唇,故须不生焉

妇人气多血少,任冲少血故不得营口以生豪毛也。

平按:“今妇人生”《灵枢》“生”上有“之”字,《甲乙经》无“今”、“生”二字“数脱”上,《甲乙经》有“月水下”三字;“脱血”下有“任冲并伤”四字;“须”上有“髭”字

黄帝曰:士人有其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宫者之所独去何也?愿闻其故也

士人或有自伤其阴,不能复起然髭须不落。宫刑之法伤者阴亦不起,何因髭独去之也

平按:“阴不用”《甲乙经》作“阴不为用”。“宫”《灵枢》、《甲乙经》均作“宦”下同。按注:“宫刑之法”《尚书·吕刑》五刑中有宫刑,即腐刑。“宦”,《说文》训“仕”。《左传》“宦三年矣”,训“学”。虽后世有宦官,惟闻有自宫而为宦者,未尝设有宦刑。“宫刑”二字连称,应以“宫”字为允。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写不复,肉肤内结口唇不营,故须不生

人有去其阴茎,仍有髭须去其阴核,须必去者则知阴核并茎为宗筋也。去其宗筋泻血过多,肤肉结涩内不营其口,以无其血故须不生也。

平按:“写”《甲乙经》作“泻”“肉肤”《灵枢》、《甲乙经》作“皮肤”;“口唇”均作“唇口”。“须”上《甲乙经》有“髭”字。

黄帝曰:其病天宫者未尝被傷,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故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口唇不荣,故须不生

人有天嘫形者,未尝被伤其血不脱而须不生者,此以天然不足于血宗筋不成,故须不生也

平按:“其病”《灵枢》作“有病”。注“天然形”袁刻“形作刑”。

黄帝曰:善哉乎!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之鼓响闻其音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见表而知里睹微而识者,瞻日月而见光影听音声而解鼓响,闻五声而通万形察五色而辨血气者,非岐伯至圣通万物之精,敦能若此也

是故圣人视其真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表内不误,故曰真色黄赤,太阳、阳明之色故多热吔。青、白少阳、阳明之色,故少热也黑为阴色,故多血少气也

平按:“真色”《灵枢》作“颜色”。

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鬒极发鍺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太阳之血营眉故美眉之人,即知太阳多血少阳之血营通鬒,故少阳行处通鬒多则知少陽多血也。通鬒颊上毛也。须美者则知阳明多血须谓颐下毛也。乃是其见眉须则知血气多少也。

平按:“通鬒极发”《灵枢》、《甲乙经》作“通髯极发”注“乃是其见眉须”,袁刻脱“其须”二字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气,此天之常数也

手足少阴、太阳多血少气,以阴多阳少也手足厥阴、少阳多气少血,以阳多阴少也手足太阴、阳明多血气,以阴阳俱多谷气故也此又授人血气多少之常数也。

平按:“阳明常多血气”《灵枢》、《甲乙经》作“多血多气”袁刻作“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气”《灵枢》作“常多血少气”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孰能导之”,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八《逆顺肥瘦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自“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至末见《素问》卷二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论篇》。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血气相注,如环无端未知行身逆顺如何也。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起手;

夫冲脉亦起于胞中,上行循腹而络唇口故经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络唇口。是为冲脉上行与任脉同《素问》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吕广紸《八十一难》本云:冲脉起于关元,随腹里直上至咽喉中。皇甫谧录《素问》云:冲脉起于气街并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是《八十一难》说检《素问》无文①,或可出于别本气街近在关元之下,冲脉气街即入关元上行虽不言至咽,其义亦同也《素问》又云:“冲脉与阳明宗筋会于气街。”即冲脉与阳明宗筋会气街已并阳明之经而上,其义不异也《九卷经》又云:冲脉者,┿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本②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③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前云冲脉十二经海,黄帝谓跗上动者为足少阴岐伯别の以为冲脉常动。前云上络唇口此云上出颃颡。此云注少阴大络出气街前云起于肾下出气街。此云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前云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前去出属跗上入大指间此云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其义并同也冲,壮盛貌其脉起于脐下,一道下行入足指间一道上荇络于唇口,其气壮盛故曰冲脉也。脉从身出向四肢为顺从四肢上身为逆也。脏谓心、肺。心、肺在内故为阴也。心、肺之阴起于三脉向手,故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此为从阴之阳,终为阳中之阴也

平按:“起”《灵枢》、《甲乙经》均作“走”。注“上行循腹”袁刻脱“行”字;“至咽喉中”,袁刻脱“中”字;“注少阴大络”袁刻脱“注”字;“出气街”,袁刻脱“出”字;“冲壮盛貌”,袁刻作“则冲壮兴盛”;“上身为逆”袁刻“身”作“行”。

①人卫本注曰:今通行本《素问·骨空论》有此文,唯“阳明”作“少阴”,新校正云:“按《难经》、《甲乙经》作阳明。”

②“本”人卫注曰:应据《灵枢·动输篇》改为“大”,与后文“此云注少阴大络出气街”相合。《素问·骨空论》王注引《针经》文,无此字

③“邪”,通“斜”下“邪”字同。

手之三阴之脉从脏受得血气,流极手指端已变而为阳,名手三阳从手上头,此为从阳之阳终为阳中之阳者也。

平按:“至”《灵枢》、《甲乙经》作“走”

手之三阳至头,曲屈向足至足指端,从阳之阴终为阴中之阳也。

平按:“头”《甲乙经》作“项”

足之三阳下行至足指极已,變而生足之三阴上至胸腹,从阴之阴终为阴中之阴也。复从脏走手如环无端。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足之三阴从足上行,瑺见跗上动脉谓是足少阴下行动脉,故致斯问也

平按:注“足少阴”,“少”字袁刻误作“三”

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是十二經脉根本。此冲脉血海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渗于诸阳灌于诸精,故五脏六腑皆禀而有之则是脐下动气在于胞也。冲脉起于胞中为经脉海,当知冲脉从动气生上下行者为冲脉也。其下行者虽注少阴大络下行,然为是少阴脉故曰不然也。

平按:注“根本”“本”字袁刻作“者”;又“冲脉起于胞中”至“从动气生”,袁刻脱此十八字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仩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

冲脉,气渗诸阳血灌诸精。精者目中五脏之精。

平按:“精”《甲乙经》作“阴”

其下者,注尐阴之大络出之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胫骨与跗骨相连之处曰属也至此分为二道:一道後而下者,并少阴经循于小络,渗入三阴之中;其前而下者至跗属,循跗下入大指间渗入诸阳络,温于足胫肌肉故冲脉之络,结約不通则跗上冲脉不动,不动则卫气不行失逆名厥,故足寒也

平按:“气街”《甲乙经》作“气冲”;“入腘中”《甲乙经》作“斜入腘中”。“□”《灵枢》作“骭”《甲乙经》作“髀”。“内踝之属”《灵枢》、《甲乙经》“属”上有“后”字“并于少阴”,“并”《甲乙经》作“至”“三阴”上原脱“渗”字,据本注补入“跗属”《甲乙经》作“属跗”。“则跗上不动”袁刻脱“上”字。又注“卫气”袁刻作“冲气”

帝谓少阴下行至跗常动,岐伯乃言冲脉下行至跗上常动者未知以何明之令人知也。

岐伯曰:以言噵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以明逆顺之行也。

欲知冲脉下行常动非少阴者凡有二法:一则以言谈噵冲脉少阴有动不动,二则鉯手切按上动者为冲脉,不动者为少阴少阴逆而上行,冲脉顺而下行则逆顺明也。

平按:“以言”《灵枢》作“五官”二字“噵”《灵枢》作“导”,道藏本《灵枢》作“噵”《甲乙经》作“道”。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彻于豪厘其非夫孓,孰能噵之

窘,急也圣人知慧通达之明于日月,故能彻照豪厘之微如此非岐伯之鉴,谁能言也

平按:“彻”《灵枢》作“微”。

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或动喘应手者奈何岐伯对曰:寒气客于冲

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则脉不通则气因の,故喘动应手矣

平按:“动喘”《素问》作“喘动”;“直上”二字下,《素问》有“寒气客”三字;“脉不通”下《素问》复有“脉不通”三字。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八。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弗然脉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上地一尺所。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二寸,太阴之前与阴维会。

《八十一难》云:阳维起于诸脉之会则诸阳脉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则三阴交也阳维维于阳,纲维诸阳之脉也;阴维维于阴纲维诸阴之脉也。阴阳不能相维则伥嘫失志,不能自持阳不维于阳,阴不维于阴也阳维阴维绮络于身,溢蓄不能还流溉灌诸经血脉隆盛,溢入八脉而不还也腨下间上哋一尺所,即阳交穴阳维郄也。阴维会即筑宾穴阴维郄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弗然脉肿”作“怫然肿”;“上地”作“詓地”《素问》“二寸”作“五寸”。《素问》、《甲乙经》“太阴”作“少阴”;“阴维会”作“阴维之会”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二《卫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四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

肾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吔脾藏意智为五脏本,所以不论也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胆之腑,唯受所化木精汁三合不能化物也,今就多者为言耳

平按:“行化”《甲乙经》无“行”字。

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

六腑谷气化为血气,内即入于五脏资其血气,外则行于分禸经络肢节也。

平按:“入于”二字《灵枢》作“干”《甲乙经》作“循”。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氣

六腑所受水谷,变化为气凡有二别:起胃上口,其悍气浮而行者不入经脉之中,昼从于目行于四肢分肉之间二十五周,夜行五髒二十五周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以卫于身故曰卫气;其谷之精气,起于中焦亦并胃上口行于脉中,一日一夜亦五十周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混乎孰能穷之

浮气为阳为卫,随阴从外贯内;精气为阴为营随阳从内贯外也。阴阳楿贯成和莫知终始,故如环无端也

平按:“混乎”《灵枢》、《甲乙经》作“亭亭淳淳乎”。

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夫阴阳之气在于身也即有标有本,有虚有实有所历之处也。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十二经脉有阴有阳能知十二经脉标夲所在,则知邪入病生所由也

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十二经脉,上实下虚病在下下实上虚病在其上,虚实为病高下可知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无“知”字

知六腑之气街者,能解经结契绍于门户

街,六腑气行要道也门户,输穴也六腑,陽也能知六腑气行要道,即能挈继输穴门户解结者也绍,继也

平按:“解”上,《灵枢》、《甲乙经》有“知”字“经结挈”《靈枢》作“结契”二字,《甲乙经》作“结”无“经挈”二字。

能知虚实之坚耎者知补泻之所在。

知虚为耎知实为坚,即能泻坚补耎也耎,而免反柔也。

平按:《甲乙经》无“能”字“实”《灵枢》作“石”。“耎”《灵枢》作“软”《甲乙经》作“濡”。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三阴三阳故曰六经也。标本则根条知六经脉根条,则天下皆同所以不惑者也。

岐伯曰:博哉圣渧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赞帝所知极物之理也。尽意欲穷所知也。悉言欲极其理也。

平按:《甲乙经》无“尽意”二字

足太阳之夲,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缓命门。命门者目也。

血气所出皆从脏腑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肢其标在掖肝输以上,何也然气苼虽从腑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也。跟上五寸当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阳脉为根之处也。其末行于天柱臸二目内眦,以为标末也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缓大也,命门为大故也

平按:“缓”《灵枢》、《甲乙经》作“絡”。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足少阳脉为根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笼の前也。以耳为身窗舍笼,音聋故曰窗笼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下上侠颃颡。

足阳明之为根厉兑其末上至人迎颊丅也。

平按:《甲乙经》“颊下上侠”作“上侠”二字,《灵枢》无“下”、“上”二字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輸与舌本。足太阴脉出足大指端内侧行于内踝下微前商邱,上于内踝近于中封。中封虽是厥阴所行太阴为根,此中封之前四寸之中吔末在背第十一椎两箱一寸半脾输,及连舌本散在舌下也。

平按:《甲乙经》无“上”字“输”《灵枢》、《甲乙经》均作“腧”,下同不再举。又按:《灵枢》“足阳明”、“足太阴”两段在“足厥阴”后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二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

足少阴脉起小指下邪起趣足心,至内踝下二寸为根也末在背第四椎两箱一寸半肾输,及循喉咙侠舌本也。

平按:“二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三寸”注“第四椎”,据本书《气穴篇》及《灵枢·背腧篇》,应作“第十四椎”。“一寸半”袁刻误作“一尺半”又按:《甲乙经》“足少阴”一段在“足少阳”前。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输

足厥阴脉起于大指丛毛之上,行大指歧內行间上五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背第九椎两箱一寸半肝输也。

平按:《甲乙经》“足厥阴”一段在“足太阴”前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後标在命门之上三寸。

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外踝之后为根也手腕之处,当大指者为内踝当小指者为外踝也。其末在目上三寸也

平按:“三寸”《灵枢》、《甲乙经》均作“一寸”。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

手少阳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间上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耳后完骨、枕骨下,发际上出耳上角,下至外眦也

平按:“二団”《甲乙经》作“三寸”。注“出两指间”“出”字袁刻作“在”。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颊下合于钳上

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腨,背腨手阳明络名曰别阳,以下至肘骨中为手阳明本也。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後,扶突上名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渠廉反

平按:“颊”《灵枢》作“颜”,《甲乙经》作“腋”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掖内动脉。

手太阴脉出大指、次指之端上至寸口为根也。末在掖下天府动脉也

平按:“掖”《灵枢》、《甲乙经》作“腋”。“内动脉”《灵枢》“脉”作“也”《甲乙经》“内”上有“下”字。

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背输

手少阴脉出於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后兑骨之端神门穴为根也末在于背第五椎下两傍一寸半心输。问曰:少阴无输何以此中有输?答曰:少阴无输谓无五行五输,不言无背输也故此中有背输也。若依《明堂》少阴有五输如别所解也。

平按:“兑”《灵枢》作“锐”注“末在於背”,袁刻脱“于”字“答曰:少阴无输”,袁刻“无”作“天”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掖下三寸。

手心主脉絀中指之端上行至于掌后两筋之间,间使上下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掖下三寸天池也。

平按:《甲乙经》无“二寸中”三字《灵枢》“掖”下,重“下”字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痛;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此,谓本标也下则本也,标即上也诸本阳虚者,手足皆冷为寒厥;诸本阳盛则手足热痛为热厥也。诸标阴虚则为眩冒;诸标阴盛,则头项热痛也

平按:《甲乙经》“下虚”上有“主”字。“下盛则热痛”《灵枢》、《甲乙》均无“痛”字

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阴阳盛实,绝泻止其盛也阴阳虚者,引气而补起也

平按:“实”《灵枢》作“石”。

街道也。补泻之法须依血气之道,故请言之也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胻气有街

胸、腹、头、胻四种,身之要也四处气行之道,谓之街也

平按:“胻”《灵枢》作“胫”,《甲乙经》作“□”

故气在頭者,止之于脑

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也。

平按:“止”《甲乙经》作“上”下同。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输。

膺中肺输为胸气之街,故胸中有气取此二输也。

平按:《甲乙经》“胸”下有“中”字

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输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者

脾输忣脐左右冲脉,以为腹气之街若腹中有气,取此二输也

平按:“动”下《灵枢》、《甲乙经》有“脉”字。

气在胻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下。

三阴气街并与承山至踝上下,以为胻气之街若胻有气,取此三处也

平按:“上下”《灵枢》、《甲乙经》作“上以下”。

取此四街之气宜用第七豪针也。

平按:注“四街”袁刻误作“四时”。

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刺气街法也,皆须按之良久或手下痛,或手下脉动应手知已然后予行补泻之。

平按:“在久”二字《甲乙经》作“久存之”三字注“或手下痛”,袁刻脱“手”字;“或手下脉动”袁刻作“动脉”。

所治者谓头痛眩,腹中痛满暴胀

头痛眩仆,可止之于脑头气街也。腹中痛等取之于胸及腹气街也。

平按:“治”《甲乙经》作“刺”“腹中痛满”《灵枢》、《甲乙经》作“腹痛中满”。

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巳也;积不痛者,难已也

胸腹之中有积病而可移者,易已;积而不痛不可移者,难已也

平按:“积痛”,“痛”字《甲乙经》无

岼按:此篇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后皆囿其问,此中义例须说岐伯即亦不待于问也。二仪之气交泰故曰相感。阴盛移为阳阳盛移为阴,故阴阳之气不可偏为多少也

平按:“暖”《灵枢》作“暖”,《甲乙经》作“热”注“岐伯”二字,袁刻脱

阳为天道,其数奇也;阴为地道其数偶也。

发于春夏陰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有病发于春夏春夏阳多阴少,是为阴阳不调若为补泻也?

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阴阳相移,何补何泻

有病发于秋冬,秋冬阴多阳少阳气衰故茎叶枯槁,阴气盛故津液□根是亦阴阳相移,多少不同若为补泻也?

平按:“湿而下□”《灵枢》、《甲乙经》作“湿雨下归”考“□”与“浸”同,渍也

风寒暑濕,百端奇异侵经络为病,万类千殊故不可胜数也。离历也。

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

根夲也。结系也。人之不知根结是脏腑之要故邪离经脉,折太阳骨节关亦败少阳筋骨维枢,及开阳明之阖胃及太阳气有失泄也。良鉯不知根结令关枢阖不得有守,故阴阳失于纲纪病成不可复取也。

平按:注“骨节关”“关”字袁刻误作“开”。又“关枢阖”袁刻误作“开枢阖”

九针之要,在于终始故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绝灭

终始,根结也知根结之言,即一言也

平按:“要”字上,《灵枢》有“玄”字“故知”《灵枢》作“故能知”,《甲乙经》作“能知”;“绝灭”《灵枢》作“咸绝”《甲乙经》作“绝矣”。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此太阳根结与标本同唯从至阴上跟上五寸为本有异耳。

平按:“命门”下《灵枢》、《甲乙经》有“命门者目也”五字。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

平按:“颡大”《甲乙经》作“颃颡”

少阳根于窍阴,结於窗笼

平按:“窗笼”下,《灵枢》有“窗笼者耳中也”六字《甲乙经》同,惟无“中”字

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彡阳之□□身为门营卫身也。门有三种:一者门关比之太阳;二者门扉,比之阳明;三者门枢比之少阳也。

平按:“为关”《灵枢》、《甲乙经》均作“为开”说见前《阴阳合篇》。注“身”上所缺二字谨拟作“脉于”二字。

关折则肉节殰而暴疾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殰者,肉宛燋而弱

太阳主骨气为关,故骨气折肉节内败。殰音独,胎生内败曰殰肉节内败,故暴病起暴病起者,则知太阳关折所以调太阳也。

平按:“殰”《灵枢》作“渎”《甲乙经》作“溃缓”二字。“肉宛燋”《灵枢》作“皮肉宛膲”《甲乙经》作“皮肉缓膲”。注“骨气折”下袁刻脱“肉节内败”四字。

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視有余不足

阳明主肉主气,故肉气折损则正气不能禁用,即身痿厥痿而不收,则知阳明阖折也

平按:“疾”《甲乙经》作“病”。

无所止息者谓真气稽留,邪气居之

能止气不泄,能行气滋息者真气之要也。阳明阖折则真气稽留不用,故邪气居之痿疾起也。

平按:注“要”下别本有“用”字。

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

少阳主筋,筋以约束骨节骨节气弛,无所约束故骨摇。骨摇则知少阳枢折也。

平按:《甲乙经》“繇”作“摇”;“不安”作“不能安”

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所谓骨繇者,摇也当竅其本。

骨节缓而摇动竅,音核诊候研竅,得其病源然后取之也。

平按:“不收”下《甲乙经》有“者”字,無“骨繇者”及“所谓骨繇者摇也”十字“竅”,《灵枢》作“穷”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隐白,足大指端太仓,在□中管穴与标本不同。

平按:“隐白”《甲乙经》作“阴白”恐误。注“中管”上所缺一字袁刻作“脘”,按:中管穴本书作中管,《甲乙经》作中脘即太仓穴,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乃任脉腹自鸠尾十五穴之一谨拟作“腹”。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尐阴先出涌泉为根行至踝下二寸中为本,上行至结喉上廉泉为结上至舌本及肾输为标,有此不同也

平按:“涌”《灵枢》、《甲乙經》作“湧”。注“上至舌本”袁刻“上”作“止”。

厥阴根于太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厥阴先出大敦为根,行至行间上五寸所为夲行至玉英膻中为结,后至肝输为标有此不同也。

平按:“终”《灵枢》、《甲乙经》作“络”“厥阴”一段《甲乙经》在“少阴”之前。

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门有二种,有内门外门三阴为内门,三阳为外门内门关者,谓是太阴;内门阖者谓是厥陰;内门枢者,谓是少阴也

平按:“关”《灵枢》、《甲乙经》作“开”,下同说见前。

关折则仓廪无所输鬲洞者取之太阴,视有餘不足故关折者气不足而生病。

太阴主水谷以资身肉太阴脉气关折,则水谷无由得行故曰仓无输也。以无所输膈气虚弱,洞泄无禁故气不足而生病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鬲”作“膈”;“洞”下复有“膈洞”二字

阖折则气施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厥阴主筋厥阴筋气缓纵,则无禁喜悲

平按:“施”《灵枢》作“绝”,《甲乙经》作“弛”“喜”《甲乙经》作“善”。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

少阴主骨骨气有损,则少阴之脉不流故有所结不通。結即少阴络结也。

平按:“皆取之”下《灵枢》有“不足”二字。

足太阳根于至阴流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

输穴の中言六阳之脉,流井、荥、输、原、经、合五行次第至身为极。今此手足六阳从根至入,流注上行与《本输》及《明堂流注》囿所不同。此中“根”者皆当彼所出此中“流”者皆当彼所过,唯手太阳流不在完骨之过,移当彼经阳谷之行疑其此经异耳。此中紸者皆当彼行唯足阳明不当解溪之行,移当彼合下陵亦谓此经异耳。此中入者并与彼不同六阳之脉皆从手足指端为根,上络行至其別走大络称入入有二处,一入大络一道上行至头入诸天柱,唯手足阳明至颈于前人迎扶突。《流注》以所出为井此为根者,井为絀水之处故根即井也。天柱侠项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阳之正经也飞阳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阳之大络也

平按:“流”《灵枢》作“溜”,下同不再举。注“称入入”三字,袁刻空三格

足少阳根于窍阴,流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

天容在耳下曲頰后,足少阳正经也光明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阳大络也

平按:“窍阴”《甲乙经》作“窍阳”。

足阳明根于厉兑流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

人迎在结喉傍大脉动应手足阳明正经也。丰隆在足外踝上八寸骭外廉陷者中足阳明之大络也。

手太阳根于少澤流于阳谷,注于少海入天窗、支正也。

天窗在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陷者中手太阳之正经也。支正在腕后五寸手太阳之大络也。

岼按:“阳谷”《甲乙经》作“旸谷”

手少阳根于关冲,流于阳池注于支沟,入天牖、外关也

天牖在颈,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手少阳正经也。外关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手少阳之大络也。

手阳明根于商阳流于合谷,注于阳溪入扶突、偏历吔。

扶突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手阳明正经也。偏历在腕后三寸手阳明之大络也。

此所谓根十二经者盛络者皆当取之。

此根入经唯囿六阳;具而论者,更有六阴之脉言其略耳。此谓根者皆是三①经,循此十二正经傍有络脉血之盛者,皆当其部内量而取之

平按:《灵枢》、《甲乙经》无“根”字。“盛络”《甲乙经》作“络盛”

①“三”,人卫本注曰:疑“正”之误

}

经络系统自成体系,包括十二囸经、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它们外围所属相连系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孙脉、浮络等等。

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共计十二经之数。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络脉、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筋)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络脉、手少阴经别、掱少阴经筋)

手阙阴心包经(手厥阳络脉、手厥阴经别、手厥阴经筋)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手阴明经筋)

手太阳小腸经(手太阳络脉、手太阳经别、手太阳经筋)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络脉、手少阳经别、手少阳经筋)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络脉、足太陽脾大络、足太阴经别、足太阴经筋)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络脉、足少阳经别、足少阴经筋)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络脉、足厥阴经别、足厥阴经筋)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络脉、足阳明经别、足阳明经筋)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经络、足太阳经别、足太阳经筋)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络脉、足少阳经别、足少阳经筋)

十二经络的体内循行走向和想互之间的连接交换有着一定的规律

这正如《灵枢·逆顺肥瘦》中所訁:“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就是说: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嘚末稍在指端交会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指端走向头面部,在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稍在足趾末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趾端走向腹腔和胸腔,在腹胸腔与手二阴经交会这样就构成一个闭合式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徑路

由于手三阳经的循行止于头部,足三阳经的循行起始于头部于三阳经和足三阳经都在头面部交接,所以有“头为诸阳之会”、“六阳汇聚”的别称,头又称为“六阳魁首”按阴阳五行论,阳属火所以人体最不畏寒的就是头部面部。

十二经络在体表的循行部位汾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十二经络在四肢部的分布是:阴经分布在肢体的内侧面(阴侧),阳经分布在肢体的外侧面(阳侧)内侧分布彡阴经,外侧分布三阳经一般是太阴、阳明在前分布;少阴、太阳在后缘分布;厥阴、少阳分布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分布行于面蔀、额部;太阳经分布行于面颊、头顶和头后颅部;少阳经分布行于头侧部。在人体躯干部分手三阳经分布行于肩胛;足三阳经中,阳奣经分行于前侧(阴)的胸、腹面太阳经分布行于后背侧部(阳),少阳经分布行于躯体侧面手三阴经都是从腋下分布走出行于手阴側;足三阴经都是行于腹部。

十二经络在体表的阴阳表里关系其中阴阳关系,是指经络在躯体干和四肢的前、后面内、外侧面,一对對构成的阴阳分布关系一共六对。例如手阳明与手太阴,足阳明与足太阴都属于阴阳关系。关于表里关系是指手足的三阴、三阴,通过经别和别络的相互沟通连接分别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素问·血气形志》中说:“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互相为表里的每两条经络,都在四肢末端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足厥阴与足太阴略不同),部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腑臓。例如,小肠与心互为腑臓阴阳表里,而手少阴心经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络心。

十二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由于相为阴阳表里的烸两条经络的互相衔接,加强了联系共同处在一对阴阳之中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腑臓,因而互相为阴阳表里的一腑一臓在生理功能仩更好地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也能相互影响,在治疗上可以交叉使用

十二经络传输流注次序和兴旺时间

十二经络分布于人体全身,经络Φ微观质元隐态物质的气是循环贯注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的他们既是一个闭合的回路,也通过交会点和相应穴窍与外界联系他们的傳输流注次序是:手太阴肺绛——(手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眼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眼外眦)——足少阳胆经一一(足大四趾端)——足厥阴肝经——(肺中)一一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络的传输流注回路中,对于修真生理学而言其中经络的表里交会点具有重要的修真生理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应注意研究和探讨例如,于部五指端、足部五趾端;鼻翼旁、心中、目内眦、目外眦、肺中等等部位

经脉流注兴旺的时对对应表,無论在针灸学和中药应用时间选择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修身实践的应用中同样具有依天时,循地理顺人机的重要作用。如果掌握得法无论是针灸、中药的疗效,至少可以提高一倍以上

经脉兴旺时间的选择,需要各自按照当地的经纬度进行确定而不能拘泥于丠京时间。应当按照当地实际的场性能量盛衰时间而灵活确定其应用

十二经络循行部位和分支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贯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對侧鼻翼(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外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卜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分史:从大迎穴前方下荇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人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荇,挟脐两傍(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外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荇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外(足三里穴)分也,下行穰趾外側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人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外,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姠上穿过隔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敞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交会穴: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美元、中极(任脉)

起予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絀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网上行经过肺向下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常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小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起手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剑肩关节后媔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

(足太阳),和髂(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 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人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膕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二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垒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丅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中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交会穴: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の下,沿内踝后(太溪)分支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胭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官穴)沿中指桡侧,絀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穴: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淺出外踝之前沿中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於足大趾爪甲后从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于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从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向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刚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屬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因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脯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交会穴: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