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诗七绝流传广

原标题:唐诗七绝四万余首为什么《唐诗七绝三百首》只有这些诗入围

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 , 蘅塘退士无锡人孙洙和夫人徐玉兰完成了《唐诗七绝三百首》 的编选唐诗七绝,一般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七绝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据统计,唐诗七绝约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

而《唐诗七绝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七绝选集,其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數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是仿《诗经》三百篇之作。

那么蘅塘退士孙洙和徐玉兰夫妻俩为什么要编选《唐诗七绝彡百首》呢

历朝编选的唐诗七绝选本已有数百种之多。一般认为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唐诗七绝三百首》的原因是不满当时流行的儿童镓塾课本《千家诗》的“随手掇拾, 工拙莫辨 且止五七律绝二体, 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的“殊乖体制”

若加考察, 更深层的原因 乃是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明代与清初的科举考试 最重要的内容是八股文。乾隆皇帝即位后 发现八股文徒托空言, 千人一面 并且有“墨卷房行, 辗转抄袭”之弊 经过反复论争, 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 (1757) 的春天 饬令罢考论、表等文, 改试五言排律诗一首 形式與唐代省试诗相似, 这就是试帖诗其不同之处在于, 唐代考官可依己意出题 清代命题则须根据经、史、子、集中的内容, 这在客观上反而提高了士子文史知识的修养为适应科考的需要, 这时出现了多种唐诗七绝选本 较好的要推沈德潜的《唐诗七绝别裁集》。但此书選诗近两千首 做研读唐诗七绝的入门书, 份量太大孙氏乃进士出身, 当过教谕、省闱同考官 其时又任江宁府教授, 深谙诗家三昧及范本的重要 故是书编选带有陶冶情操和普及文化的意味。《唐诗七绝三百首》一问世 就出现了“风行海内, 几至家置一编”的局面

《唐诗七绝三百首》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在四万余首的唐诗七绝中为何選这些诗呢?

《唐诗七绝三百首》卷八选录了郑畋的七绝《马嵬坡》 蘅塘退士孙洙在旁批中说:“唐人马嵬诗极多, 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 故录之。”可见“温柔敦厚”的诗教乃是他选诗的宗旨

“温柔敦厚”一语出自《礼记·经解》:“温柔敦厚, 诗教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是愚, 则深于诗教者也。”这是在“诗三百”影响下, 对学诗者人格精神的表述。温柔敦厚作为诗歌的一种创作原则, 则应追溯至《论语·八佾》的《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论述。在《诗大序》里则把这一观点引申为“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譎谏”了唐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疏解说:“温柔敦厚, 诗教者也温, 谓颜色温润;柔 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凊, 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 作为诗教 “温柔敦厚”或“主文而谲谏”主要是一种道德伦理原则, 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文学思想上嘚反映诗可以怨, 但“怨而不怒” 在针砭时弊、规讽统治者时, 必须“发乎情 止乎礼义”, 运用委婉曲折的方式 寄托自己的忠心。然而“温柔敦厚”又包含着特殊的审美要求 即“主文而谲谏”的艺术原则。这一原则 若依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解释, 则强调以比兴的艺术方法, 达到委曲讽谏的目的, 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蘅塘退士孙洙恪守儒家诗教, 以“温柔敦厚”为选诗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 认为诗歌既要反映现实人生 又必须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唐》十分推崇“诗圣”杜甫 選诗以杜甫为最多, 就因为他的诗歌表现出忠君爱国的热忱 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杜甫以严肃的写实精神 对黑暗政治和统治集团腐败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抒发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忧愤之情

首先是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集团腐败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兵车行》等数篇在《丽人行》中, 杜甫以清丽而含蓄的笔墨画出一幅仕女行乐图 讽刺了杨氏兄妹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 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腐败诚如浦起龙所评说的那样:“无一刺讥语, 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 点逗处声声慨叹。”

其次是憂国伤时之作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杜甫则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 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忧国傷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 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如名篇《春望》 将镓人的别离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真切地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 深化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最后是表现人间至情的詩“仁者, 爱人”是儒家的基本伦理道德《唐诗七绝三百首》选录了杜甫一些表现人间至性至情的诗。蘅塘退士孙洙对《月夜忆舍弟》一诗的评语是:“录少陵律诗止 (只) 就其纲常伦纪间 至性至情流露之语, 可以感发而使学者得其性情之正 庶几养正之义云。”这里说的“纲常伦纪”、“至性至情”、“性情之正”云云 揭示了蘅塘退士孙洙的文艺道德思想。这类诗如《月夜》 从“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的对未来团圆之夜的期待中 透露出杜甫对家人的一片深情。《梦李白》二首 通过梦境抒发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此外《唐诗七绝三百首》所选杜诗虽多为忧国忧民之作, 然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只有《兵车行》 名篇如《三吏》、《三别》无一入选。因为《三吏》、《三别》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对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要求人民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从思想内容来看 它們并没有违背诗教原则。但杜甫这些诗以“述情切事为快” 自然就背离了温柔敦厚的选诗宗旨。白居易的讽谕诗如《卖炭翁》等因“其辭质而径……其言直而切” 过于直露, 也同样未予选录 显示了孙洙选诗宗旨的某些局限。

}

原标题:唐诗七绝四万余首为什么《唐诗七绝三百首》只有这些诗入围

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 , 蘅塘退士无锡人孙洙和夫人徐玉兰完成了《唐诗七绝三百首》 的编选唐诗七绝,一般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七绝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据统计,唐诗七绝约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

而《唐诗七绝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七绝选集,其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數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是仿《诗经》三百篇之作。

那么蘅塘退士孙洙和徐玉兰夫妻俩为什么要编选《唐诗七绝彡百首》呢

历朝编选的唐诗七绝选本已有数百种之多。一般认为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唐诗七绝三百首》的原因是不满当时流行的儿童镓塾课本《千家诗》的“随手掇拾, 工拙莫辨 且止五七律绝二体, 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的“殊乖体制”

若加考察, 更深层的原因 乃是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明代与清初的科举考试 最重要的内容是八股文。乾隆皇帝即位后 发现八股文徒托空言, 千人一面 并且有“墨卷房行, 辗转抄袭”之弊 经过反复论争, 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 (1757) 的春天 饬令罢考论、表等文, 改试五言排律诗一首 形式與唐代省试诗相似, 这就是试帖诗其不同之处在于, 唐代考官可依己意出题 清代命题则须根据经、史、子、集中的内容, 这在客观上反而提高了士子文史知识的修养为适应科考的需要, 这时出现了多种唐诗七绝选本 较好的要推沈德潜的《唐诗七绝别裁集》。但此书選诗近两千首 做研读唐诗七绝的入门书, 份量太大孙氏乃进士出身, 当过教谕、省闱同考官 其时又任江宁府教授, 深谙诗家三昧及范本的重要 故是书编选带有陶冶情操和普及文化的意味。《唐诗七绝三百首》一问世 就出现了“风行海内, 几至家置一编”的局面

《唐诗七绝三百首》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在四万余首的唐诗七绝中为何選这些诗呢?

《唐诗七绝三百首》卷八选录了郑畋的七绝《马嵬坡》 蘅塘退士孙洙在旁批中说:“唐人马嵬诗极多, 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 故录之。”可见“温柔敦厚”的诗教乃是他选诗的宗旨

“温柔敦厚”一语出自《礼记·经解》:“温柔敦厚, 诗教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是愚, 则深于诗教者也。”这是在“诗三百”影响下, 对学诗者人格精神的表述。温柔敦厚作为诗歌的一种创作原则, 则应追溯至《论语·八佾》的《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论述。在《诗大序》里则把这一观点引申为“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譎谏”了唐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疏解说:“温柔敦厚, 诗教者也温, 谓颜色温润;柔 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凊, 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 作为诗教 “温柔敦厚”或“主文而谲谏”主要是一种道德伦理原则, 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文学思想上嘚反映诗可以怨, 但“怨而不怒” 在针砭时弊、规讽统治者时, 必须“发乎情 止乎礼义”, 运用委婉曲折的方式 寄托自己的忠心。然而“温柔敦厚”又包含着特殊的审美要求 即“主文而谲谏”的艺术原则。这一原则 若依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解释, 则强调以比兴的艺术方法, 达到委曲讽谏的目的, 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蘅塘退士孙洙恪守儒家诗教, 以“温柔敦厚”为选诗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 认为诗歌既要反映现实人生 又必须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唐》十分推崇“诗圣”杜甫 選诗以杜甫为最多, 就因为他的诗歌表现出忠君爱国的热忱 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杜甫以严肃的写实精神 对黑暗政治和统治集团腐败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抒发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忧愤之情

首先是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集团腐败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兵车行》等数篇在《丽人行》中, 杜甫以清丽而含蓄的笔墨画出一幅仕女行乐图 讽刺了杨氏兄妹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 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腐败诚如浦起龙所评说的那样:“无一刺讥语, 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 点逗处声声慨叹。”

其次是憂国伤时之作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杜甫则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 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忧国傷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 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如名篇《春望》 将镓人的别离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真切地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 深化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最后是表现人间至情的詩“仁者, 爱人”是儒家的基本伦理道德《唐诗七绝三百首》选录了杜甫一些表现人间至性至情的诗。蘅塘退士孙洙对《月夜忆舍弟》一诗的评语是:“录少陵律诗止 (只) 就其纲常伦纪间 至性至情流露之语, 可以感发而使学者得其性情之正 庶几养正之义云。”这里说的“纲常伦纪”、“至性至情”、“性情之正”云云 揭示了蘅塘退士孙洙的文艺道德思想。这类诗如《月夜》 从“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的对未来团圆之夜的期待中 透露出杜甫对家人的一片深情。《梦李白》二首 通过梦境抒发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此外《唐诗七绝三百首》所选杜诗虽多为忧国忧民之作, 然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只有《兵车行》 名篇如《三吏》、《三别》无一入选。因为《三吏》、《三别》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对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要求人民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从思想内容来看 它們并没有违背诗教原则。但杜甫这些诗以“述情切事为快” 自然就背离了温柔敦厚的选诗宗旨。白居易的讽谕诗如《卖炭翁》等因“其辭质而径……其言直而切” 过于直露, 也同样未予选录 显示了孙洙选诗宗旨的某些局限。

}

原标题:唐诗七绝四万余首为什么《唐诗七绝三百首》只有这些诗入围

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 , 蘅塘退士无锡人孙洙和夫人徐玉兰完成了《唐诗七绝三百首》 的编选唐诗七绝,一般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七绝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据统计,唐诗七绝约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

而《唐诗七绝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七绝选集,其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數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是仿《诗经》三百篇之作。

那么蘅塘退士孙洙和徐玉兰夫妻俩为什么要编选《唐诗七绝彡百首》呢

历朝编选的唐诗七绝选本已有数百种之多。一般认为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唐诗七绝三百首》的原因是不满当时流行的儿童镓塾课本《千家诗》的“随手掇拾, 工拙莫辨 且止五七律绝二体, 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的“殊乖体制”

若加考察, 更深层的原因 乃是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明代与清初的科举考试 最重要的内容是八股文。乾隆皇帝即位后 发现八股文徒托空言, 千人一面 并且有“墨卷房行, 辗转抄袭”之弊 经过反复论争, 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 (1757) 的春天 饬令罢考论、表等文, 改试五言排律诗一首 形式與唐代省试诗相似, 这就是试帖诗其不同之处在于, 唐代考官可依己意出题 清代命题则须根据经、史、子、集中的内容, 这在客观上反而提高了士子文史知识的修养为适应科考的需要, 这时出现了多种唐诗七绝选本 较好的要推沈德潜的《唐诗七绝别裁集》。但此书選诗近两千首 做研读唐诗七绝的入门书, 份量太大孙氏乃进士出身, 当过教谕、省闱同考官 其时又任江宁府教授, 深谙诗家三昧及范本的重要 故是书编选带有陶冶情操和普及文化的意味。《唐诗七绝三百首》一问世 就出现了“风行海内, 几至家置一编”的局面

《唐诗七绝三百首》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在四万余首的唐诗七绝中为何選这些诗呢?

《唐诗七绝三百首》卷八选录了郑畋的七绝《马嵬坡》 蘅塘退士孙洙在旁批中说:“唐人马嵬诗极多, 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 故录之。”可见“温柔敦厚”的诗教乃是他选诗的宗旨

“温柔敦厚”一语出自《礼记·经解》:“温柔敦厚, 诗教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是愚, 则深于诗教者也。”这是在“诗三百”影响下, 对学诗者人格精神的表述。温柔敦厚作为诗歌的一种创作原则, 则应追溯至《论语·八佾》的《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论述。在《诗大序》里则把这一观点引申为“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譎谏”了唐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疏解说:“温柔敦厚, 诗教者也温, 谓颜色温润;柔 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凊, 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 作为诗教 “温柔敦厚”或“主文而谲谏”主要是一种道德伦理原则, 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文学思想上嘚反映诗可以怨, 但“怨而不怒” 在针砭时弊、规讽统治者时, 必须“发乎情 止乎礼义”, 运用委婉曲折的方式 寄托自己的忠心。然而“温柔敦厚”又包含着特殊的审美要求 即“主文而谲谏”的艺术原则。这一原则 若依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解释, 则强调以比兴的艺术方法, 达到委曲讽谏的目的, 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蘅塘退士孙洙恪守儒家诗教, 以“温柔敦厚”为选诗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 认为诗歌既要反映现实人生 又必须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唐》十分推崇“诗圣”杜甫 選诗以杜甫为最多, 就因为他的诗歌表现出忠君爱国的热忱 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杜甫以严肃的写实精神 对黑暗政治和统治集团腐败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抒发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忧愤之情

首先是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集团腐败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兵车行》等数篇在《丽人行》中, 杜甫以清丽而含蓄的笔墨画出一幅仕女行乐图 讽刺了杨氏兄妹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 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腐败诚如浦起龙所评说的那样:“无一刺讥语, 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 点逗处声声慨叹。”

其次是憂国伤时之作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杜甫则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 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忧国傷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 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如名篇《春望》 将镓人的别离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真切地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 深化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最后是表现人间至情的詩“仁者, 爱人”是儒家的基本伦理道德《唐诗七绝三百首》选录了杜甫一些表现人间至性至情的诗。蘅塘退士孙洙对《月夜忆舍弟》一诗的评语是:“录少陵律诗止 (只) 就其纲常伦纪间 至性至情流露之语, 可以感发而使学者得其性情之正 庶几养正之义云。”这里说的“纲常伦纪”、“至性至情”、“性情之正”云云 揭示了蘅塘退士孙洙的文艺道德思想。这类诗如《月夜》 从“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的对未来团圆之夜的期待中 透露出杜甫对家人的一片深情。《梦李白》二首 通过梦境抒发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此外《唐诗七绝三百首》所选杜诗虽多为忧国忧民之作, 然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只有《兵车行》 名篇如《三吏》、《三别》无一入选。因为《三吏》、《三别》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对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要求人民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从思想内容来看 它們并没有违背诗教原则。但杜甫这些诗以“述情切事为快” 自然就背离了温柔敦厚的选诗宗旨。白居易的讽谕诗如《卖炭翁》等因“其辭质而径……其言直而切” 过于直露, 也同样未予选录 显示了孙洙选诗宗旨的某些局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诗七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