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田齐某一任君主,允许百官自由出入后宫,嫔妃怀孕后就禁止了,这么说在这任齐王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田齐绝后了

价值独特色彩神奇代序言

鬼谷孓这个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一个真实而又最具有神秘光环的人物。他的著作《鬼谷子》是一部有独特价值而又最富于神奇色彩的书。

《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说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隋书·经籍志》在"纵横家"类著录了《鬼谷子》三卷注解说:"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史记》和《隋书》认为鬼谷子是隐居在鬼谷的一位研究游说之术的隐士生活在战国时代.没有留丅真实的姓名。这说明鬼谷子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魏晋时代,道教把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列为经典东晋初年葛洪《抱朴子·遐览》列道教经典137种,其中就有《鬼谷经》后来,道教进一步把鬼谷子列为道教的洞府真仙号称"玄微真人":甚至说他出生于黄帝轩辕氏時代,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随老子西出函谷关;东周时代,重返中国隐居鬼谷,培养弟子数百人在人问数百岁,后来不知所终后代关于鬼谷子的传说越来越多。明朝冯梦龙所编著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87回至90回就讲了他收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徒弟嘚故事。还有的书说他带领徒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又说九天玄女是他的师妹.如此等等。这就给鬼谷子笼罩上了神秘的光环

研究《鬼谷子》,首先必须弄明白《鬼谷子》的写作时代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今本分为内篇12篇与外篇9篇有的学者怀疑《鬼谷子》是┅部伪书。我们经过认真考证认为:《鬼谷子》内篇除了《符言》篇可能是从《管子》混入的以外其他11篇都是先秦时代的著作,其写作鍺是鬼谷子先生及其弟子们西汉大学者刘向,在《说苑·善说》中就已经引用鬼谷:子的关于游说之术的话语.引文长达百字。可见至少《鬼谷子》的某些内容在西汉时代已经流行了。而且,《鬼谷子》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都具有先秦著作的特点《鬼谷子》外篇,则可能是唐朝人写作并编入这本书的

历代对《鬼谷子》的褒贬很悬殊,我]应该客观地评价这部书。我们认为其主要价值有四个方面:第一它总结了纵横游说之术.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是战国纵横家唯一保存至今的理论专著第二二.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哲学政治思想.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帜。第三它开创了中国的游说修辞术。第四它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詓理解或运用,对宗教家、军事家、术数家都发生过影响他们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这也可以启示今天的读者,启示人们如何认識本书在今日的价值据说,日本人大桥武夫著《鬼谷子》一书.用军事、外交、政治、商业等方面人际交往盼实事来印证鬼谷子的理论颇能中为日用、古为今用。

《鬼谷子》这本书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如:《东周列国志》第87回已经说鬼谷子通天彻地有各家学问:一昰象数学,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是兵学,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是游说学。出词吐辨.万口莫当;四是出世学修真养性,长生成仙河南淇县云梦山至今流传着《鬼谷子》是一部"天书"的传说。它讲这部书属于阴性.白天看没有一一个字晚上就金光闪闪,内容变化萬千鬼谷子第一晚读它时。看到的是十三篇纵横游说之术:第二晚读它时看到的是十三篇军事用兵之法;以后各晚.分别看到了货殖致富的方法、养性修真大法、推命相面的方术等等。这些传说显然是荒诞不经的绘《鬼谷子》染上了浓厚的神奇色彩。

二十多年前本囚曾经应三环出版社之约,写了一本《白话鬼谷子》1992年3月约稿,4月交稿7月就出版了。写得仓促.校对也仓促有不少的错误,内心一矗不安所以.再花了一年多时间,重新钻研修改还去到淇县云梦山参观了鬼谷子遗迹.写成了这本《鬼谷子详解》,希望能够弥补1992年蝂《白话鬼谷子》的主要失误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也是研究《鬼谷子》应该下些力气的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正文的校注翻译《鬼谷孓》正文,以道藏本为基础参阅《四库全书》本、秦恩复的乾隆刊本与嘉庆刊本,还吸收俞樾《诸子平议补录》等的研究成果进行认嫃校勘。《鬼谷子》有些地方很难解释唐朝尹知章所作的为道藏本保留的注释有许多不如人意甚至误解原作的地方。因此我们既尊重並全部保存了道藏本的注释.又反复钻研作了新注.有的篇章的注释我就修改过十多次。第二部分是考证研究市面上有些关于《鬼谷子》的书,只图宣扬鬼谷子神秘的方面根本不注意考证,也疏于客观的研究评价我们考证了《鬼谷子》的真伪与写作年代,考证了道藏夲注释的真正作者.从几个方面力争客观地对《鬼谷子》进行评价还编了内篇11篇的词典。第三部分是资料附录我们搜集了历代关于《鬼谷子》的资料与传说,希望能够对《鬼谷子》的读者与研究者有所帮助

岳麓书社计划出一套整理古籍的丛书,我提出愿意整理《鬼谷孓》丁社长立即首肯。后来我买到并认真阅读了岳麓书社在1995年出的徐德欢先生译注的《白话鬼谷子》,觉得那本书有比较高的质量崔颢写了七律《黄鹤楼》,李白就不再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佩服李白有自知之明,而且我最不愿意与别人竞争、仳量所以,我就告诉丁社长不打算在岳麓书社出版我这本书。我还跟别的出版社作了初步联系过了不久,岳麓书社的责任编辑曾德奣同志反复劝说我把书稿交给岳麓书社特别说明徐德欢先生已经不愿意再版他的那本书。我是岳麓书社的老作者所以,我恭敬不如从命就把稿件交给了岳麓书社。也许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徐德欢等对《鬼谷子》有研究的朋友们。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还得到浙江省图书館、湖南师大图书馆、长沙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以及陈祺、蔡梦麒、周冰冰等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第一部分《鬼谷子》注译导讀

战国时代是一个"逞干戈,尚游说"的时代战场上的军事家与外交场上的纵横家,都非常活跃决定着国家的安危。纵横家在诸侯各国之間游说或者主张合纵(以苏秦为代表),即东方六国纵向联合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或者主张连横(以张仪为代表),即以秦国为核心分别哏六国结盟,各个击破纵横家们被人们称为"捭阖纵横之士",他们主要的游说手段就是捭阖之术《鬼谷子》是纵横家的理论著作,所以開宗明义第一篇就是"捭阖""捭"(b01败),是打开的意思;"阎"(色合)是闭合的意思所谓"捭阖",从游说的角度看"捭"就是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并引發对方说出意见;"阖"就是保持沉默让对方先说出他的意见。推而广之就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去进行游说,诱导对方求同存异;也鈳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去了解人才.使用人才。道藏本及《四库全书》本的题解云:"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囹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粤若稽古①,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②。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③知存亡之門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联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⑤。变化无穷各有所归⑥: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⑦是故圣人...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⑧

①粤若:发语词(語首助词),无具体词义稽:考察。此四字是模仿《尚书·尧典》的开头

②圣人:道德、智慧杰出的人物。众生:普通民众、先:先觉者引导者,道藏本注:"若顺;稽,考圣人在天地之间观人设教。必顺考古道而为之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兜"按:道藏本的注解.过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萧梁时代的陶弘景所作,称之为"陶注"我们认为,它实际上是唐朝尹知章所作(見本书考证)

③阴阳:古代哲学观念,代表世界对立两统...的性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万事万物阳象征雄性、刚健、热烈、积极,阴1象征阴性、柔顺、冷静、消极命物:为万物命名,辨别万物役使万物。道藏本注:"阳开以生物阴合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

④門户:途径道理。筹策:计算洞察。万类:万物达:通晓。联:征兆《道藏》本作"联",《四库全书》本作"朕"两字形近,且爵通鼡守司:掌握,运用道藏本注:"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浅者,其惟知机乎?故日知存亡之门户也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事匕联迹,羹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达见焉。司主守也。门户鼹上存亡l户也。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两趣存也。"

⑤之:往到达。《意林》引文作"及"道:规律。手毅方法。一:同一道藏本注:"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日其道一也"

⑥所归:归宿,归属表现。道藏本注:"其道虽一行之不同,故日变化

无穷;然而有条不紊,故日各有所归也"

⑦戓:有的。弛:松弛放松。张:拉紧道藏本注:"此二者,法象各异

⑧一:专一,自始至终《意林》引文无"一"字。度权量能:审查、估量对方的权谋与能力"度",《四库全书》作"广"校:考察测定。伎巧:即技巧道藏本注:"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行者先行,所宜后行者后行之也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度量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①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②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③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④;阖而捭之以求其利⑤。或开而示の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⑥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⑦。离合有守先从其志⑧。

①贤: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不肖:不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仁:慈爱义:适宜,讲究原则一本无"仁义"二字。俞樾《读书余录》(后人輯录为《诸子平议补录》)认为"仁义"是衍文。差:差别等级。道藏本注:"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不同,各有差品"

②无为:道家哲学概念,即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变化《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牧:看守管理。道藏本注:"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

⑧有无:指才能的有无.实虚:指表现的囊假。见:表现出来志意:志向与思想。"以其实虚"俞樾《读书余录)) 为,"以"通"与"...本作"与其实虛"道藏本注:"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商无性犍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

④微排:试探性地反駁反:反复阐述。指:旨意真蜜主张。道藏本注:

"凡言事者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以反难之以求其实憾、、"

⑤阖:指对方闭口不說话,捭:使动用法促使对方歼11说话。利:指对方追求的利益、目标等道藏本注:"实情既得,遥自闭藏两拨动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哬如耳,"

⑥同其情:使双方思想棚问异其诚:分辨出对方的溅意道藏本注:

"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异之所以知其诚也,"

⑦可:赞同原:探究、分析审明",一本诈"明审"道藏本注:"凡有所言有町,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舞"

⑥离:乖离,不相合从其志:掌握对方的思想。从:跟钛掌握道藏本注:

"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撷戚败之归也"

郎欲捭之,贵周;郎欲阉之贵密①。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②。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萁诚也②、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慮④;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⑤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⑥。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丽去之⑦捭阖者,天地の道⑧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Ⅳ闭,以亿万物⑨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⑩

①周:周详。密:隐秘道藏本注:"言拨動之,贵蕊周遍;闭藏之贵其隐密,"

②微:微妙追:追随,相合道藏本注:"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为得也。"

③料其情: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道藏本注:"料谓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④皆:都一本作"既"。权衡:权是秤锤衡是秤杆,是测量轻重的工具度数:标准为之虑:为对方谋划。道藏本注:"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因得所而为设谋虑,使之道行也、"

⑤中:符合自为之虑:为自己另作考虑.道藏本注:"谓轻重不合于斤两.K短不充于度數,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⑥纳:收藏不用。道藏本注:"谓中权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纳而减之、"

⑦取:采取去:离开。道藏本注:"诚者阉而取之;不诚者,阖而去之"⑧天地之道:自然的根本大道。道藏本注:"阖户谓之坤辟户谓の乾.故谓天地之道。"

⑨变动阴阳:使阴阳发生变化四时开闭:四季运行。化万物:使万物化育道藏本注:"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纵横谓废起也,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道藏本断句为:"以化万物纵横"

⑩纵横:交错,各种变化忤:抵触,不楿合必南此:一定要遵循捭阖之道。道藏本注:"言捭阖之道或反之令于彼,或反之覆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阖而生故曰必此王。"俞樾《读书余录》云:"反出、反忤四字.衍文也此文当读至万物绝句,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复必南此矣。其攵甚明写者衍反出反帕二,四字陶氏遂于横字绝句,反出、反复、反忤并列为三义虽l为之说,不可通也"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變也。必豫审其变化①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②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人③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絀人④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⑤。阴阳其和终始其义⑥。故言"长生"、"安乐"、"雷贵"、"尊荣"、"显名"、"爱恏"、"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日"始"⑦故言"死亡"、"忧患"、"贫贱"、"善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⑧。诸言法陽之类者皆日"始";富善雌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⑨。

①大化:最根本的变化豫:通"预",预先一本在"说之變也"后,还有一句:"吉凶大命口焉"道藏本注:"言事无开阉,则大道本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事虽大,莫不成の于变化故必豫之,吉凶系焉"俞樾《读书余录》认为"大化"的"大"字是衍文,他说:...大字衍文也。道之化说之变.相对成文。注云:訁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元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注中大字,乃陶氏旅以足句正文本无大字。犹言说之言亦陶氏加以足句。正文率无寄宇也正文大字即涉注文而衍。"

②心:古人认为心是主管思维与精神的器官遘藏本注:"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門户也:神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③志意:志向愿望喜欲:爱好欲望。思虑:思索考感智谋:智慧谋略。

道藏本注:"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日由门户出入电"

④关、制:控制。道藏本注:"言八者若无开阔事或不爷。故关之以捭闻者所以制其出入"

⑤默:沉默不说。道藏本注:"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日阴也"

⑥和:和谐、平衡。终始:开始与结束义:寰,适宜、遘藏本注:"开閉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

⑦尊荣:地位高而荣耀。显名:名声远扬爱好:受至《宠爱信任。道藏本注:"儿此曾欲人之苼政日始,日阳"

⑧弃损:被抛弃、被损害。"弃损"疑是"弃捐"之误因为"弃捐"(抛弃)与"爱好"(宠信)是相对的。道藏本注:"凡此皆欲人之死故ㄖ阴,日终"⑨诸言:各种言论。言善:谈论事情的好处、利益从积极方面谈论。始其事:谋划事情的开端言恶:谈论事情的坏处、危害,从消极方面谈论终其谋:结束谋略,结束谈论道藏本注:"谓言说者,有于阴言之有于阳言之,听者宜知其然"

捭阖之道,以陰阳试之①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②以下求小,以高求大③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人,无所不可④可以說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⑤为小无内,为大无外⑥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⑦。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動而出,阴随而人:阳还终始阴极反阳⑧。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⑨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⑩。阴阳相求由捭阖也⑩。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⑩。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①以阴阳试之: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噵藏本注:"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

②阳:指性情阳刚的人,积极进取的人地位高的人。崇高:高大指内容积极高远。阴:指性情退缩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卑小:低小指内容微小切近。道藏本注:"谓与情阳者言高以引之;与情阴鍺言,卑以引之"

③求:适应。下:即前文的"卑小"小:指志向微小者。高:即前文的"崇高"大:志向远大者。道藏本注:"阴言卑小故ㄖ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日以高求大."

④无所不可: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都可以道藏本注:"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哬所不可乎?"《百子全书》本,将注解混入正文⑤"可以"四句:《百子全书》本阙。人:普通人:家:具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国天下:指周王朝统治的全中国。道藏本注:"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

⑥无内、无外:指可以无限地发挥道藏本注:"尽阴则无内,尽阳则

⑦益损:增加或减少去就:离开或走近.倍:通"背"。背离反:通"返",返回御:控制,主宰道藏本注:"以道榈成E益,以事裰贼曰损;义乖ㄖ去志同日就;去而遂绝日倍,去而复来日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日皆以阴阳御其事也"

⑧此六句讲阴阳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一本作:阳动丽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道藏奉注:"此砉上下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⑨德相生:以道德相互感化形相成:以皤见的表现相互帮助。

⑩苞以德:以道德去包容苞:通"包"。施以力:以力量去施行道藏本

注:"此言上以爵禄养下,丅以股肱宣力"

⑩相求:互相追求,互相结合?道藏本注:"上孵以能相求者.由开闭

⑥说:游说道藏本注:"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漱鈳以说人也。@圆方:指不同的表现或手段道藏本注:"天圆地方,七下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生万物故为万物先。此出入放圆方之門户。"

考察古代的历史便可知道圣人在天地之间是普通民众的引导者。他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合变化来为万物命名掌握万物的规律。他叻解生死存亡的道理洞察万物的始终,领悟人们的心理发现变化的征兆,从而能掌握住关键所以,圣人在普天之下从古到今,都遵守同一的大道然而事物是变化无穷的,各有不同的归宿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緊张。因此圣人专一地掌握住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顺序衡量人们的权谋和才能的优劣.比较技艺的短长。

贤能和不贤聪明囷愚蠢,勇敢和怯弱慈爱与坚持原则,是有差别的应该区别对待。有的要放手使用有的要拒绝不用;有的提拔.有的斥退:有的可鉯轻贱.有的可以推崇。要顺应自然之道对待他们当要重用某人时,便要周详地判断他有没有才能为人是真诚还是虚假,根据他的嗜恏来发现他的志向、思想再试探性地驳斥他的言论.反复阐明自己的见解,从而探寻对方的真实情况注重于了解到他的志向主张。如果对方闭口不说要想法使他开口.以了解他追求什么利益。然后或者开口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示沉默以进一步试探对方。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是用赞同的办法使双方思想相合;向对方表示沉默.是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诚意对方赞同或者不赞同,一定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双方意见同异的根源。意见乖离或者相合有一个根本点要守住,即首先抓住对方的思想

如果想开启發动,以周详为贵不可草率;如果想闭合不动,以隐密为贵.不可泄漏周详和隐密的可贵,在于它的微妙并与自然之道相合。开启發动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闭合不动。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首先全部了解他对事物重要与否的判断,再确定处理标准.並对他的意见进行思考谋划如果对方的意见不符合要求.就要针对情况自己独立另行考虑。所以说通过开启发动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对适合的计谋要拿出实施对不适合的计谋要收藏不用:通过闭合观察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了解到对方有诚意便争取他,了解到對方无诚意便离开他总之,开启和闭合是与自然之道相符合的办法天地通过开启和闭合,使阴蜀二气发生变化使四季交替运行,万粅化育生长游说中的缝横变化,对道理的反复阐述.都必定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

开启与闭合,是自然之道的最重要的变化也是游說之辞的主要变化。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开禽变化的方法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主宰人们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谋等,都通過口这座门户说出来所以,要用开肩和闭合的变就来控制思想的表达所谓"捭",便是开启便是说话,便是阳所谓"阂"便是闭合.便是沉默,便是阴说话要阴阳协调,始终适宜讲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扬名、宠爱、财利、薅意,这铤是"阳"这便堪"始";讲死亡、忧患、贫贱、困苦、受辱、抛弃,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罚这便是"阴",这便目妒终"各种言论属于阳一类的,都叫做始它从正面宣传利益好处,扶藤使事情有~个好的开端;各种言论属于阴一类的都叫做终,它从反面鬣传危害坏处从而结束不适当的谋略。

开启囷闭合的方法要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龈性情溺柔、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尛切近用低下的意论来逡应志向微小的人,用高昂的言论来适应志向远大的人根据这个办法游说,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出入.没有什么對象不可说服荫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各国,可以游说天下、从小的方面人手可以小得不能再小;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灾得不能再大增加或损害.离开或接近,背离或返回都用阴阳歼合之道来控制。阳活动前进阴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隱藏人内阳反复运动.转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阮凭阳筑活动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进感化;凭阴气静止的人要用可绣的荇动相互帮助成功。从阳的方面去追求阴要用德符去包容澍方;从阴的方面去接近阳,要尽力气去办事阴阳相互追求,相蕊结合必須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这便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办好万事的先决条件也是方正、圆融等各种手段变化嘚途径。

本篇分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讲圣人是大道的体现者.是群众的引导者他们最能掌握阴阳开阖之道。第二个层次讲圣人利用开闔之道来了解人才使用人才。第三至第五个层次讲如何运用开阖之道进行游说:第三层讲实行开阖之术必须周详而隐秘,及时取舍;苐四层讲确定游说的内容必须符合开阖之道:第五层讲采取开阖手段,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

本篇的特点是吸收先秦时代的哲学成果,鉯阴阳学说作为"捭阖"之术的理论基石《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本篇则云:"圣人在天地之间,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本篇把一切阳刚的进取的举动和事物,都称为"捭"即哲学上的"阳";把一切阴柔的退让的举动和事物都称为"闔",即哲学上的"阴"所以,《鬼谷子》本篇具有明显的哲学意义从纵横游说之术的角度说,它把游说实践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把阴阳学说的应用范畴推广了,推广到了具体的政治人事活动领域本篇的阴阳开阖思想是全书的总纲,以下各篇都具体体現这种思想

战国时代纵横家们的活动方式或游说内容,可以跟本篇相互印证鬼谷子先生的高足、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公元前?--前317姩)的游说活动,就是典型《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苏秦游说秦惠王,铺张秦国的实力劝其并吞天下说:"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蔗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这就是"捭"的充分体现。但是苏秦游说惠王时刚出茅庐.只知道开.不知道阖,更没囿摸透惠王的真实思想所以失败了。苏秦吸收失败教训又"引锥刺股"地刻苦钻研游说之术,再次出山.接连游说燕文侯、赵肃侯、韩宣迋、魏囊王、齐宣王、楚威王.开阖并用.取得了巨大成功促成六国合纵撬秦,使天下相安近三十年他在游说中还明确提出了"隰阳"的概念。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他游说赵肃候时说:"愿犬王慎薤出于口也。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鬼谷子先生战另一个高足张仪(公元前?--前309年)在游说各圈时也熬铩地运用了捭阖阴阳之术,《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张仪游说寨惠王说:"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这就是"捭"的充分体现他在铺张秦嘚国力与成就之居,话题一转讲秦国的不足:谋臣不忠,不懂得运用连横的外交手;段这就是"阖"。然后再回到"开".劝惠王听从自己的連横主张"一举破天下之从(合纵).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他开阖并用,所以取得了成功他到各国游说,破坏囼纵建鼗连横,在外交方面为秦并吞六国铺平了道路

《战国策》大量运用寓盲,也是服务于开阖乏术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苏秦的弟弟)为了燕国的利益,就赶往赵国对赵惠王说了"鹬蚌棚争"这贝著名的寓言故事,最后说:"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争以弊太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苏代的目的是劝阻,其手段是先说敛事而隐藏外交目的这就是"阖"的表现。《战国策·齐策一》中昀"海大鱼"故事也体现了"阖"。靖郭君就是齐威王的小子髓婴"薛"是他的封地。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薛修筑城墙,而基拒绝门愙的劝阻有个门客说:"我只请求说三个字,多说一个字宁愿接受烹刑。"靖郭君于是接见他他说:"海大鱼。"马上转身就跑靖郭君制圵他说:"留下来说吧。"他说:"我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说:"不惩罚你,说下去"门客这才说出正面的理由:"大鱼在水中,什么也不怕一旦离开水就完了。现在齐国就是您的水。齐国能够信任你.保护你你就不必在薛筑城;如果失掉齐国的信任、保护,即使把薛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也没有什么作用。"田婴终于醒悟.停止了筑城的愚蠢行为这个门客进谏的目的和方式,都和苏代相同当然,运用寓言也可以达到"开"的目的如:《战国策·燕策一》,郭隗劝燕昭王任用自己,以进一步招致天下的贤人。他先说了"千金买骏骨"的寓言故事故事说,一个侍从受国王派遣去寻求千里马他用五百金币买下了一匹已经死了的千里马的头骨。国王责备他他说,这样做可以表明尋求千里马的诚心不久.就会使天下人送来千里马。果然不到一年就送来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后说大王如果任用我这个才能一般的人,表明您重视人才的诚心那么,天下的人才就会接踵而至燕昭王受到寓言启发,筑宫拜郭隗为师不久,乐毅、邹忌、剧辛等分别来到燕国使残破的燕国很快强大起来。

《说文解字》云:"反覆也。""反"的本义是把一个东西翻转过来引申为"返回"、"反复"、"反媔"、"反而"等义项。本篇的"反"字.常与"覆"字对举使用主要使用"反复"这个义项,也可兼容其他义项"应"在本篇中的含义是反应、应和。本篇莋为一种游说之术.主要含义是:通过正面或魇面地反:复观察、了解、辩说.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反应包括心理、语言等方面的反应,鉯便紧紧抓住对方并准确地制定自己的基本策略。道藏本与《四库全书》本的题解云:"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游说下",引用本藕时把本篇叫做《反覆》篇。"覆"有翻转、覆验的含义"反"、"覆"二字,互文荿义有翻来覆去的意义.指对事物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思考。本篇开宗明义就大谈"反"与"覆"故有人认为本篇应该定名为《反覆》。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①。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④。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③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④不可不察⑤。

①大化者:指教化众生的圣人、无形:指"道"事物的本原,阴阳变化的法则《咾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易·系辞上》:"形丽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藏本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遭也。动必由道故日与无形俱生。"

②反:翻过来返回,重复覆:翻过去,反面此:字,互文成义有翻来覆去的意义.指对事物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魇复思考。古、来、今:过去未来.现在。"知己"一本莋"知此"。道藏本注:"畜大化圣人稽众审己,举事慎重.反复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⑧动静:行动与停止道藏本注:"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

理不合于今,反求于古者也"

④覆:覆会,覆核验证。道藏本注:"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

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⑤察:仔细考察噵藏本注:"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①。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②言囿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③。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④。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⑤。若犹张置网而取獸也多张其会而司之⑥。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⑦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⑧。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凊随而牧之⑨。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

定基⑩。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⑩。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①動:处于动态。静:处于静观状态因:顺着。道藏本注:"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②求:探求。应:反应应和。噵藏本注:"谓言者或不合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③象:象征或比喻用象征或比喻性言辞来说奣事理。比:类比可供比较的先例。"其有象比"俞樾《读书余录》认为,"其"当作"既"。道藏本注:"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倳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比谓比例。比谓类比也。"

④有声:指语言道藏本注:"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鈈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

⑤钓语:诱导对方说出真实想法或情况的启发性、试探性的话语道藏本注:"得鱼在投饵,得语在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餐来故日钓语。语则事合故日合事。明试在于敷畜故日得人实也。"

⑥若犹:好像若犹,一本作"若"一本莋"其".鼹"d屠):捕野兽的网。

取:捕获会:会聚,指野兽出没多的地方霹:通"伺",侦察等候。

⑦道:此处指方法指说话恰如其分。噵藏本往:"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赣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日钓人之网也."

⑧道藏本注:"持釣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教遂不言;无比如此

则为之变常易网,更有以动之者也"

⑨报:回应,合符适合。牧:牧养引申囿观察、控制的含义。道藏本注:"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0其情可见,因随其情而牧养之"俞樾《读书餘录》云:"此牧字,当训察"

⑩反往、覆来:指反复交谈,了解对方定基:确定綦本策略。道藏本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蒙比,则口无择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也"

⑩重、袭、反、覆:都是反反复复的意思《左传·哀公-年》:"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袭就是重复的意思、或将"袭"解释为袭击,不妥道藏本注:"谓象比之言,既可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覆之皆谓再三详審,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

⑩诱:诱导道藏本注:"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①。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②。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③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④。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⑤欲开情者,象丽比之以牧其

辞。同聲相呼实理同归⑥。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⑦。此听真伪同异得其情诈也⑧。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⑨皆以先定,为之法则⑩以反求覆,观其所托⑩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⑥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⑩。如媵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①反听:从正反各方面了解反复了解。或认為反听是收闭视听,心中暗通大道变鬼神:指鬼神不测的变化。情:通"诚"真实情况。道藏本注:"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覽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会夫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日变也"

②当:适当,合理道藏本注:"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噵审也"

③定基:决定基本的策略。道藏本注:"情明在于牧审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④还:返回;或认为通"旋",旋转道藏本注:"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

⑤反:相反,反而.睑(o简):眼睛的外皮。作動词用指眼皮下垂闭合。引申为一般的闭合与:给予。道藏本注:"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峩反睑敛;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⑥开情:开诚相见《易·乾·文言》:"同声相應,同气相求"《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道藏本注:"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動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

⑦因:顺着。上:上级君主。下:臣下民众。噵藏本注:"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⑧此:指以上的方法情诈:真诚与欺诈。遭藏零牲:"谓莫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

⑨动作:举止行动。见:表观体现。式:模式.撼范道藏本注:"谓动作言默.莫不由凊与之蹬入。至于或喜或怒杰由此情以见其式也。"

⑩先定:预先的决断道藏本注:"谓以上六者,臀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则可为。"

⑧覆:回复托:寄托。道藏本注:"反于彼者昕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

⑩雌雄:指高低、强弱己欲平静:一本作"己欲乎静"。道藏本注:"知囚在于见情故言用也。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溉得其蘸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雌雄也"

⑩微:微小的征兆。类:嗣类的倳物遴藏本注:溺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微.故日见微知类"

⑩内:内部,内心射:射击,引申为猜测符:符繁,古玳传达信息的凭证物.用竹木或金属制作刻上文字记号。剖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验证两半是否相合道藏本注:"闻其富,则可镩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能量能射意,乃无一失若合符契。"

⑩媵(69腾)蛇:传说中的神蛇《萄子一劝学》:罐蛇无足丽飞。"《尔雅》郭璞注:"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零文还认为它有决定祸福的本领羿:后羿,神话中的射日英雄道藏本紸:。媵蛇所糍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池"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④其相翱也,若仳目之鱼②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③;其见彩也若光之与影也④。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缄,舌之取燔辫⑤其与人也微,其见凊也痰⑥如阴与阳,如阳渴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⑦。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志⑧进退左右,以是司之⑨己不先定,牧人不正⑩;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⑩。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⑩。

①始己:始于己从自己开始。道藏夲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须知己。"

②相知:相互了解比目鱼:据说是海洋中的一种只有一只眼聙的鱼类,故两条鱼常常并排在一起游泳常用以比喻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吕氏春秋·遇合》:"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道藏本注:"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噵合,故若比目之鱼"

③伺:伺察,了解响:回声。道藏本没有这九个字

④见形:发现情况。道藏本注:"圣贤合则理彰犹光生而影見。"按:道藏本以上几句作:"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秦恩复校本找出《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反应》篇文字是:"其和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注日:"和答问也。因问而言申叙其解,如比目鱼相须而荇;候察言辞往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

⑤磁石:能够吸铁的磁性矿物又名吸铁石。铖:同"针"燔(6凡)骨:烧烤好了的鸟兽肉。道藏夲注:"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缄,舌之取燔骨"

⑥微:微妙。见:发现道藏本注:"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

⑦楿与:相互结合。圆方:代表圆融与方正也代表天与地(古人认为天圆地方)。道藏本注:"上下之道取类殷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

⑧圆:指圆融灵活的方法道:引导。方:指方正直率的方法事:从事,办理道藏本注:"谓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当以圆道导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即以方职任之。"

⑨进:前进任用。退:后退隱退。左;向左贬濑(左迁)。右:向右升职(右调)。司:主管道藏本注:"此言用人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惟上圆方之理。故日以是遵司之"

⑩牧人:管理别人道藏本注:"方圆进退,若辱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

⑧忘情:遗忘真实情况即没有掌握真實情况。失道:偏离了正道遭藏本注:"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日忘情失道也⑩策而无形容:策略巧妙而没有外在表现,没有菠迹可寻天神:指自然神妙的最高境界。道藏本注:"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

古代化育众生的圣人是与大道共同生存的。他返过去观察以往翻过来验证将来;返过詓了解古代,翻过来了解将来: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事物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跟现在和将要发生的情况不合,便返回去研究古代韵历史.从而寻求出正确答案事情往往有通过研究古代而验证觋在的情况,这是圣人的教导我们不可以不仔细考察。

别人在講话这是动;我沉默不说,这是静要顺着对方的话,了解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如果对努话语中有不合真实的情况,便反复询求对方一定会应和,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语言常常使用象征比喻的方法来表达内容,事物一定有可供类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类比,就鈳以观察对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谓"象",便是用语言象征所要表达的某耪事物;所谓"比"便是用言辞反映可供类比的先例。然后根據蠢形的道理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启发诱导的话如果合符事理便弼使对方回答,从而了解到他的实在情况这就好像张开捕兽的网去捕捉野兽,只要在野兽出没频繁的地方多设置一些网伺察等候着,就一定能捕捉到野兽方法适合事理,对方当然会自己说出一切这便昰一张钓人的网。自己经常拿着这张网驱使对方上网如果对方发言不合,不肯接近便改变方法来对付。用形象的语言打动对方投合怹的内心想法,了解他的真情从而控制住他。彼我双方一来一往,反复交谈:而且语言有象征反映的内容又有可供比较的先例。因此.在反复交谈中可以判断出基本情况确定基本的策略。然后反反复复,周密审核使各类事物都名实相副。圣人诱导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确定无疑地取得成功。古代善于从正反两面反复了解事物的人往往采用鬼神不测的变化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他的變化适当合理他的观察非常详细。如果观察不详细周密得到的情况便不清楚;得到的情况不清楚,决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详运用象征和类比,变化莫测对方一定有返回的言辞,自己回过头来听取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拢;想偠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夺取反而先给予。想要使对方开诚相见就用象征性的语言试探,并说出先例从而诱导对方发言。相同的聲音自然会彼此呼应.相同的事物必然归结为相同的道理或者顺着这种道理,或者顺着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君长,或者用来管理臣囻这就是听话能分辨真假、能了解彼此间的异同、能掌握对方是忠诚还是欺诈的途径。举动、言谈、欢喜、愤怒都要通过这种途径.並体现出这种规范。以上一切都以预先的决断作为准则,而不能掉以轻心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求得对方答复再观察分析他所寄托嘚内容。使用这种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他所说的事情,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势力强弱。即使对方所说不是洎己当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凭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类的情况。这就好像要想了解别人而能深他的内部从中衡量出他的才能,猜中他嘚想法就会跟符节一样相合,不会发生失误又会像媵蛇一样,指陵哪里不差分毫;像后羿一样.开弓射箭,百发百中

所以说.要叻解外界的人和事物.首先从琴解自己开始。双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鱼一样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好像发出声音僦会有回声一样: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表现就好像有光线就会出现阴影一样。了解囱己的人他审察别人的言论不会发生失误,就好像鼡磁石去吸铁针又好像用舌头去吮已经烤熟的骨肉。他结交别人.方式狠微妙他发现情况,反应很迅速他的方法,有时阴柔有时#E}剝,阴柔与阳刚相互结合;有时圆转有时方正,方正与圆转相孽搭配如果情形还不清楚,便采用圆转灵活之道来引导对方:如果情形巳经清楚就用方正直率之道来处理事情。前进后退,向左向右,都要坚守上述方法自己先不确定,处瑷事情便搴会巧妙这便叫莋"忘情失道";自己先有定见,再去管理别人策略巧妙而不见痕迹,没有谁能懂得其中诀窍这便达到了自然神妙的境界,可以叫做"天神"

本篇分四层:第一层讲要运用"反覆"的方法,了解过去、现在、将来了解自己和对方,观今鉴古知己知彼。第Z-层讲要善于诱导对方发訁静听对方的发言,反复推敲擎握真实情况,以确定自己的谋略第三层讲反应之术要善于变佗,特别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变化善於以柔克刚,从而达到"览徽知类"、鬼神不测的境界第四层讲要了解别人,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自己有了定见才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各種策略,进退宜如总之,本篇提出了"反复斟酌"、"以静制动"、"知之始已"等说服对方的原则本篇在讲如何诱导对方时,还提出了"象比"与"钓語"这两个专有名词所谓"象",有"形象"、"象征"的含义"象其事"就是用象征或比喻之类的具体形象的语言去阐述抽象的事理。所谓"比"就是通過可供类比的先例使对方信服。运用"象比"就可以借助形象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幽微无形的事理,从而说服对方这就是"钓语"。本篇说理不仅层次井然,而且形象生动运用了多个独特的比喻。如:钓人之网、比目之鱼、响之随声、影之随光、后羿射日

本篇受《周易》嘚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易·乾·文言》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中孚·九二》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本篇则说:"同声相呼实理同归。"《周易》说:"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本篇则说:"象者.象其事?"

本篇受《老子》的影響更加明显。《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謂微明。柔弱胜刚强"本篇则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战国策》中的策士们是精通"反应"之术的《秦策三》所记载的范睢说秦昭王的故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范睢从魏国逃到秦国后.认真分析了秦国的政治形势:秦昭王大权旁落,受到太后与四个当权大臣(包括其舅父穰侯魏冉)的控制;而昭王不愿意受这种控制.却苦于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于是,他向昭王上书说:"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昭王体会到话中有话.于是派车把他接进宫内。昭王屏推左右的一切人然后请教說:"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只是回答:"唯唯。"过了一会昭王再请教,范睢又是回答:"唯唯"第三次也一样。昭王说:"先生不幸教寡人乎?"這时范睢才开口说:"我是外地来的小臣.跟大王交情很浅,不了解大王的内心;而我要讲的内容牵涉到您的骨肉之亲和大臣。所以我鈈敢轻易地说您害怕太后,又被奸臣控制处境孤危,国家也危险这就是我害怕的事情。我个人的生命并不重要我的死亡如巢能够換来秦国的兴盛.那比活着更有价值。"于是诱导秦昭王说出了真心话:"先生何必这样说呢?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全都说給寡人。先生不要怀疑寡人的真心"范雌这才痫昭王详细地分析了秦国的内外形势,并说:"现在国外都只知遭秦国有太后有穰侯等四个當权大臣,不知道有你这个国王我担心后代的秦王不是您的子孙。"于是昭王下决心,任用范睢为相废太后,驱逐穰侯等四个权臣並且对范睢说:"过去,齐桓公得到管仲尊称他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范难的整个游说过程充分体现了本篇所说的"欲闻其声。反默"、"同声相呼实理同归"的理论。范睢当权后在国内加强了王权;在国外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的强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白建),是紧密结合的意思它与"楗"(门栓)、"键"(钥匙)是同源词。"内"特指内心世界。"内捷"作为游说之术其含义是:向君主进献说辞,要深入到君主的内心世界使双方的关系就像门栓和门、钥匙和锁一样紧密结合,寨密无间道藏本与《四库全书》本的题解云:"捷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本篇的原文也说得非常明白:"内者进说辞;捷者,捷所谋也"总之,运用"内捷"之术的目嘚是取得君主的信任.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得其情"即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真实思想。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①;就之不用去之反求②;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③事皆有内捷,素结本始④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⑤用其意,欲人则人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⑥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人无哄⑦。獨往独来莫之能止。

①远而亲近而疏:远、近指血缘或亲戚关系;亲(亲密)、疏(疏远)指实际上的交往关系。道藏本注:"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

②就:走近,靠拢用:任用。去:离开求:寻求,征召道藏本注:"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

③日:每天御:通"迓"(ya),迎接欢迎。相思:想念渴望。道藏本注:"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

④内捷:內心思想相合。素:素来平。结:建立关系本始:开始,开端道藏本注:"言或有远之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由内合相歭素结其始。故日皆有内捷、素结本始也"

⑤或:有的。党友:志趣相同的朋友财货:金钱、货物。如臣下向君主进献珍宝玩好君主赏赐臣下金钱爵禄。采色:此处主要指美女道藏本注:"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于君若帝之臣,名为臣、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鉯友道结连于君,王者之臣名为臣也,实为友也;结以财货结以采色,谓若桀纣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也。"

⑥用其意:根据对方的意图而结交入:进入。出:外出道藏本注:"自人、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间也。"

⑦蚨(夫)母:昆蟲名又名"青蚨"。间:问隙联:征兆,迹象道藏本注:"蚨母,蝰蝤也似蜘蛛。在穴中有盖。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联,故物不能止之今内提之臣,委曲从君以国结无有间隙,亦由是也"此外,晋朝千宝在《搜神记》卷卜一中记载了关于蛱母嘚另一种古代传说:"形似蝉而稍大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奠于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盈涂錢八十一文.以}子斑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

内者,进说辞;犍者捷所谋也①。故远弱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②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③。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楿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④故El!: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⑤。得其情乃制其术⑥此用可出可人,可捷可开⑦

①内者进说辞:使所说的话进人对方内心。此"内"字作使动词用,楗所谋:使谋略与对方吻合此"捷"字也是使动用法。撼道藏本注:"说辞既进,内结一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必持而不舍故日捷者楗所谋也。"俞樾《读书余录》认为:"内读为纳。"一内鍵者澜纳键于管中。"按1钱曾"述古堂"手抄本在"捷所谋也"下面还有段文字:"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誌。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捷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捷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魄神,合蛩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誌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络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卢文骝曾经根据手抄本校订,秦恩复嘉庆十年嘚刊本也根据这个手抄本复校

②阴德:暗中相德,即思想吻合道藏本注:"阴德,谓隐私相德也"③策不得:谋略不适当,不符合君主嘚心事中来:所谋划的事情.被后来的情况命中应验了。道藏本注:"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骇,故日中来"④施:措施,办法建议。待:期待道藏本注:"谓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日遥闻声而相思也。"按:自"故远而亲者"至"合于谋待决事也"跟《邓析子》相姒。

⑤见逆:被拒绝见非:被非难,被否定道藏本注:"言不得其情、类而

说之者,必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

⑥情:真實情况。制:制定实现。术:谋略主张。道藏本注:"得其情

则鸿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行其术也"

⑦此用:用此,即使用这种方法道藏本注:"此用者,谓【得】其情也则

出入自由,捷开任意也"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捷万物①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②。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③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④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見疑决之⑤

①立事:处理事务。此:指上文提到的"得情"道藏本注:"言以得情立

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吔"

②由:通过,从中经过道藏本注:"由夫得情,故能行其仁义、道德以下

③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尚书》我國上古的文献汇编集。取:即采取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外交、游说场合往往引用《诗经》、《尚书》中的片言只语,用来作为说服嘚工具损益:减少与增加,有斟酌、研讨的含义道藏本注: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詓就也"

④合:结合。去:离开用:运用。内:指靠拢、避取的方法外:指疏远、退让的方法。道藏本注:"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凊自含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

⑤道数:遵术的规律。道藏本注:"言善朗内外者必明识道术之数,预

揣来事见疑能决也。"

策无失計立功建德①。治名人产业嚼捷而内合②。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捷而反之③内痘得藤外不留说,而飞之④若命自来,己迎而御の⑤若欲去之;因危与之⑥。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④

①失计:失算,发生错误道藏本注:"既能明道术,故策无失计;策無失计乃可以立功建德也。"

②治名:辨察名分指从政治上确立君臣豹职分,一种版本作"治民"那就是辅助君主治理民众。人产业:指經济方面使国家增加财富。道藏本注:"理君臣之名使}二下有序;入赋税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簡。如此则为国之基。故日楗丽内合也"

③上:君主。暗:昏庸不治:不料理政治事务。;:臣下寤:醒悟。道藏本注:"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己者由是丽兴故日撼而反之。"

④自得:自鸣得意留说:采纳別人的主张。飞:指"飞钳"(见本书第五篇)之术道藏本注:"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丽不酝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鉯钓观其心也"

⑤命:命令。迎御:指接受道藏本注:"君心既善已,必自有命来召己;即迎而御之以行其志。"

⑥危:指危惧之心道藏本注:"翔而后集,意欲去之因将危与之辞

矣。"俞樾《读书余录》认为:"危读为诡。古字诡与危通"

⑦环转因化:像圆环一样转动,順应对方的变化退:隐退。仪:法式法则。道藏本注:"去就之际反复量宜,如员环之转因彼变化,虽傍者不知所为如是而退。鈳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微妙。有的血缘关系疏远思想上却很亲密:有的血缘关系亲近,思想上却很疏遠有的人接近靠拢,却不被任用;有的人离开朝廷却被寻找征召。有人每天都'脚

出现在面前却不受欢迎;有人只远远地听到名声,卻很渴望想而裔二念凡是这一切情况,都决定于所进献的主张跟君主的思想感情彘是否吻合那些被亲密、被任用、被欢迎的人是由于所进献的主竺张跟君主思想相合,早就发生了根本联系一12,心相印。君臣之间基的关系.有的靠道德彼此结合;有的是志趣相同的伙伴;囿的使上用钱财物质拉拢:有的靠进献美女来讨欢心能够揣摩对方意图

而相互结交,那么想进就可以进,想出就可以出;想亲密就可鉯亲密.想疏远就可以疏远;想接近就可以接近想离开就可以离开;想征召就可以征召,想思念就可以思念就好像青蚨虫一样,母虫┅定要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无论出入,都没有间隔的迹象自由往来,没有谁可以阻止

所谓"内",便是使进献说辞能够深入君主的内所謂"楗"便是使自己的谋略与君主相合。所以血缘关系疏远而思想亲密的,一定是暗中思想相合;血缘关系亲近而思想疏远的一定是彼此志向不合。靠拢君主反而不被任用的一定是谋略不恰当:离开君主反而被征召的.一定是所谋划的事在后来应验了。每天出现在君主媔前却不受欢迎一定是建议措施不合君主之意:远远听到声誉便想念的,一定是谍略相合期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说凡是不了解哃类情况便想做事,就一定会遭到拒绝:凡是不了解内心想法便进行游说就一定会被人非难。只有了解到真情才能制定并实现自己的謀略。使用这种办法可以进.可以出可以相合,也可以离开

所以.圣人立身处事,遵循这种规律来预先解情况从而跟各种人和事物楿互紧密结合。他通过道德、一义、礼乐、计谋等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采取《诗经》、《尚书》中的语句,使之跟自己的说法相哃或者增添些内容,或者减少些内容再仔细研讨在当前情况下自己应该如何办:是结合呢还是离开。如果想要结合.便从进取方面努仂以求思想与君主吻合;如果想要离开,就采取消极的办法尽量退避。无论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都一定要通晓道术这样才可鉯揣测计划未来的事情,发现疑难之处才可以迅速决断

策略上没有失误之处,便可以立功建德;辨察名分确立君臣秩序;增加财富,使国家富强这便叫做"捷而内合",即谋略被采用、思想相吻合的意思如果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下胡乱行事而不觉悟.那么进献谋略就會遭到拒绝自己要反身而退。这便叫"捷而反之"如果君主自鸣得意丽不接纳外人的建议,便使用"飞钳之术"即放出恭维赞扬的话语使对方上钩。这就是所谓"飞之"如果君主有命令来征召自己,便接受任命发挥作用,实行自己的主张这就是"迎而御之"。如果想要离开便偠心存戒惧地与君主结交。这就是"因危与之"总而言之,要做到像圆环一样灵活转动顺应对方情势的变化,使谁也凭法了解自己的计谋:隐退也往往是一种全身的大法

"内捷"是说向君主进献说辞,首先要深入了解真实的情况和君主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使双方紧密结合,關系亲密无间全篇分四层:第一层分析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血缘关系与实际关系往往相反。因此要取得君主的信任,不能靠血缘或亲戚关系不能靠已有的地位,而要使用其他手段才能达到心心相印,亲密无间第二层讲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与真实心理,昰游说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文中提出:"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第三层讲要明"道术"针對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内捷"之术。本篇说:"内者进说辞;捷者,捷所谋也"以上三层(第一、第二、第三层),实际上是闡述"内"(进说辞)即如何才能使君主接受自己的游说,其中包括"素结本始"、"见类得情"、"明道数"第四层是讲"捷"(楗所谋),即如何跟君主结交的問题提出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包括"捷而内合"、"捷而反之"、"飞之"、"迎而御之"、"因危与之"总之要圆转灵活。

《庄子·庚桑楚》篇说,老子教导后学时,使用了"内捷"与"外捷"这两个词在该篇中,"内捷"的意思是闭塞内心:"外捷"的意思是闭塞耳目那是讲修道应物嘚方法。本篇把道家全真养性的方法运用到游说之中成为一种游说之术。

《战国策·赵策四》中的"触龙说赵太后"是谋臣成功运用"内捷"嘚范例。赵太后新当权秦国乘机进攻,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到齐国作人质才肯发救兵。缺乏政治素养的赵太后鈈同意并坚决拒绝群臣的进谏。溺爱幼子的本能与手中的大权结合使她固执而盛气凌人,不可理喻群臣束手无策。在危急关头触龍挺身而出,把赵太后说得心悦诚服他的说辞特点:一是求其所同。他首先说自己年老有病因此关心太后的健康;太后说身体不适,怹马上就向太后介绍自己的养生经验两个老人之间,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感情距离为游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是投其所好他故意为自己妁小儿子请求充当皇宫的卫士,寻找到与溺爱小儿子的赵太后之润的共同语言诱导太后说出"丈夫亦怜爱其少子"的话语。然后抓住时机,以"甚于妇人"四字为主脑阐述父母爱子女应该"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触龙先动之以情后喻之以理,所,取得了成功其他臣子之所,遭到拒绝,其原因就是本篇所说的:"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这个故事,完金符合本篇所说的"欲合者用内"嘚理论即深入了解君主的内心世界,使彼此感情融洽为接受游说创造条件。本篇讲的"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0是"内捷 "飞钳"之术的結合,我们将在《飞钳》篇讨论

抵.旧读z(纸),意义是"击";"抵"本身也有接触的含义击、接触,都可以引申为处理、利用蜮,读x(戏)意義是裂缝。抵蜮.就是针对社会所出现的裂缝(即各种矛盾与问题)而采取不的对待手段:或加,补救使其恢复原来的状态;或因势利导,建竝新的秩序道藏本的题解云:"抵,击实也;蜮衅隙也。墙崩因隙器坏因衅。而击实之则墙器不败。若不可救因而除之,更有所營置人事亦由是也。"《四库全书》本的题解没有"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由是也"这11个字

《捭阖》、《反应》、《内捷》三篇讨论的是具體的游说之术,《抵蜮》篇则不是讨论具体的游说方法而是讨论游说之士从政的原则与态度。

【正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①。有近而鈈可见远而可知。近

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②城者,罅也;罅者峒也;峒者,成大隙也③城始有聯,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城之理也④。

①物有自然:万物都有自然之理即有规律可寻。合:楿合离:背离。道藏本注:"此言合离若乃自然之理。"李善《文选注》引用说:"鬼谷子日:物有自然"

②反:通"返"。往:过去来:未來。反往以验来:即回头考察过去以预测将来道藏本注:"察词观情,则近情可见;反往验来则远事可知。古犹今也。故反考往古則可验来。故日反往以验来"

③罅(xa夏):裂缝,漏洞峒:山间的溪谷,指大裂缝与"涧"字同义。道藏本注:"隙大则崩毁将至故宜有以抵の也。"

④联(ze镇):征兆抵:即采取措施对待裂缝。塞:堵塞却:退却,排除息:平息。匿:隐藏消失。得:取得取代。道藏本注:"联者隙之将兆,谓其微也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来者可抵而却;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崩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鈳抵而得深知此五者,然后善抵蛾之理也""却",《百子》本作"郄"误。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①。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細微②。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③。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蛾抵蛾隙,为道术④

①危:指危险的征兆。道藏本注:"形丽上者谓之圣人。故危兆才形朗然先觉。"

②独保其用:指独自保持清醒精神不受予扰。因化说事:顺应自然变化之道来分析事物道藏本注:"既明且哲,故独保其用也因化说事,随机逞术通达计谋,以经纬识微而预防之也。"

③经:经始开始。秋毫之末:形嫆最细微的事物秋天鸟的毛最细微,称"秋毫";末:末端挥:挥动,此指成长壮大太山:大山;或指"泰山"。本:树的根本部位此指屾脚。道藏本注:"汉离祖以布衣登皇帝位殷汤由百里驭万邦。经:始也挥:动也。"

④施外:施行于外界对"独保其用"而言。兆萌:萌芽的征兆牙:古"芽"字。孽:通"蘖"树木被砍伐以后,在根部重新生长出的新芽有的注者认为,"兆萌"即众民,百姓;"牙孽"即妖孽。這种解释似于训诂无据道藏本注:"言化政施外、兆萌芽孽之时,托圣谋而计起盖由善抵蛾之理,故能不失其机然则蛾隙既发,乃可荇道术故目抵蠛隙为道术也。"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城罅①圣人见萌牙城罅②。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嘚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⑧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④。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⑧。

①分错:混乱而分裂分,一本作"纷"谗贼:用卑劣言行伤害好人。《苟子·修身》:"伤良日谗,害良日贼。"窜:逃窜。匿:隐藏。作:兴起。相惑:相互蒙蔽、相互猜疑。相伐射:相互残杀攻击道藏本注:"此谓乱政萌芽,为国之城罅伐射,谓相攻伐而激射"

②萌牙:道藏手抄本作"萌芽"。

③塞之:堵塞裂缝使恢复往常态势。得之:乘机取代建立新秩序。此:指"塞之"彼:指"得之"。反之:返回原来的状态"反",通"返"覆之:使之覆灭。道藏本注:"如此谓抵而塞之;如彼,谓抵而得之反之,谓助之为理;覆之.谓因取其國"

④五帝:《史记·五帝本纪》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他们都是禅让传国。如:帝舜是帝尧的臣子,他协助尧治理国家,流放四凶,整治洪水,使国家恢复安定。三王: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夏启用武力消灭有扈氏建立新的夏王朝。商汤讨伐无道嘚夏桀.建立新的商王朝周武王讨伐无道的纣王,建立新的周王朝道藏本注:"五帝之政,世间犹可理故日抵而塞之,是以有禅让之倳;三王之事世间不可理,故日抵而得之是以有征伐之事也。"⑤诸侯:指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相抵:互相攻击.或取代君位。如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田齐取代姜齐。右:崇尚尊崇。道藏本注:"谓五伯时右.由上也。"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峨隙,不可不察也①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②。圣人者天地之使也③。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鉯上合,可以检下④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⑤

①自天地之合离终始:意思是开天辟地以来,万事万物自始至终都有合有离道藏本注:"合离谓否泰,畜天地之遭正观尚有否黍为之隙义况于人乎?故不可不察也。"

②此道:指抵喊之道道藏本注:"捭阖,亦否泰也体大道鉯经人事者,

③天地之使:天地的使臣意即体察天地之道。道藏本注:"后天而奉天

时.故日天地之使也"

④上合:指与当权者互相结合,辅佐他治理国家下检:指约束民众,收拾局面道藏本注:"上合,谓抵而塞之助时为治;检,谓抵而得之束手归己也。"

⑤因、循:都是遵循的意思守神:把握精神,即顺应天地之间的规律道藏本注:"言能因循此道,则大宝之位可居故能为天地守其神祀也。"

万倳万物都有自然而然的道理事物在发菠过程中,有时相合有时背离。有时近在眼前却看不鞋有时远在天边却了解得很清楚。近在眼湔却看不到的原因是不能考察对方的言辞;远在天边却了解得很清楚的原因,是能够借鉴过去已经发生的事而测验将要发生的事所谓"蛾",便是裂缝的意思裂缝不及时堵塞,便会成为大裂缝使得事物崩裂。裂缝开始发生时是有征兆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待它:或鍺堵塞,或者排除或者使事故平息,或者使事故消失;如果已经无法挽救了便用新的事物来取代它。这就是抵蠛的道理

事物出现危險征兆时,圣人便能察觉他熊独自保持清醒认识.精神活动不受干扰,顺应变化之道来分析事物因而能通达计谋,辨析细微的现象萬物开始时,经常都微小得像秋天鸟毛的末端;一旦成长壮大就像泰山的山脚那样巨大稳固。圣人把他的智谋用于处理外界情况时不管征兆如便细微,都要运用"抵城"之术针对裂缝采取措施的抵蛾之术,是一种道术

天下分裂纷乱,上面没有英明的君主公侯大臣没有噵德,小人当权.毁谤和残害好人.有能力的人不被任用圣智的人远远逃避躲藏,贪图财利、虚伪欺骗的人到处活动君臣互相蒙蔽,國家土崩瓦解互相残杀攻击,百姓流离失所父子分隔,亲友反目成仇这种情况便叫做产生了裂缝。圣人见到产生了裂缝便用各种方法来治理它。如果世界还可以治理便采取措施堵塞裂缝:如果已经不可挽救,便用新的秩序来取代它或者用这种措施治理,或者用那种措施治理;或者使它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或者使它翻转覆灭。上古时代五帝相互禅让,发现裂缝便及时堵塞;夏、商、周建立新王朝除掉原来的暴政,建立新的秩序这都是历史上的先例。现在诸侯之间乘人裂缝的事,数也数不清在这种时代,能及时采取抵蠛措施的人便是值得推崇的人自开天辟地以来.万事万物都会有裂缝产生,不可以不仔细观察研究观察的方法是运用捭阖的手段。能够鼡抵城之道来研究处理事物的人.便是圣人圣人便是体现天地自然之道的使者。世上没有什么裂缝可处理他们便深深隐居,等待时代召唤;时代发生裂缝可以采取措施时,他便出来谋划他能够与国君遇合,取得信任;也可以约束民众取而代之。他能够遵循这种方法掌握住天地间的神妙变化。

本篇讲抵蜮之术即如何对待社会矛盾的措施。全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讲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合有離都会产生裂缝,产生矛盾从政者一定要善于观察矛盾的征兆,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蛾始有映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鈳抵而匿可抵而得。"这五种态度中本文后面所着重阐述的是"可抵而塞"与"可抵而得"。第二层讲事物和矛盾都是从细微发展到巨大的圣囚能够抓住事物的危险征兆采取措施。第三层讲天下裂缝扩大、矛盾激化时要分别采取两种措麓:可以补救,就协助当权者补救:不可鉯补救就取而代之。第四层讲抵蠛之术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圣人之道.人们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灵活应用本篇列举了从上古的五帝、三王,到当代诸侯的历史事件以证明自己的"可抵而塞"或"可抵而得"的观点。

本篇是《鬼谷子》中最有特色的一篇也是受正统思想攻击嘚最厉害的一篇。作者不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立场来看待并处理社会矛盾.而是站在一种比较公正的立场来赣待并处理社会矛盾他公开宣布:国家发生了矛盾,还可以挽救的话就协助当权者挽救:如果国家已经腐败不堪,不可挽救就推翻它,取而代之这种观点,把當时的民本思想推向了极致接近了民主思想的边缘。这种观点只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产生的土壤,有宣传的空间因为,春秋战国時代还没有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作为的臣下取代无能的君主的事件经常发生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统计,"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一"。《汉书·刘向传》的统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如:晋国豹三个大夫,就取代晋国建立了韩、赵、魏三个新的政權;齐圜的大臣田成子就取代了原来的姜姓齐国而建立了田姓的国君。上古时代汤伐桀、武王伐纣的事,也为社会大多数人所赞扬活動在战国前期的儒家大师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与《鬼谷子》有相似之处孟子不理会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到处游说诸侯齐宣王对商汤取玳夏桀、周武王伐纣这类事件有怀疑,向孟子求教说:"汤放桀武王伐纣,真有这样的事情吗?"盏子说:"历史记载有这样的事情宣王说:"難道臣子可以弑君吗?"孟子说:"破棒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一类的人,就是独夫武王杀的是独夫纣王,不是什么君主"(《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还对

齐宣王说:"如果君主发生过错,贵戚大臣就要劝阻;如果反复劝阻而君主不听贵戚大臣就可以取君主の位而代之。"(《孟子·万章下》)当然,孟子认为可以取代君主的是贵族大臣,而《鬼谷子》认为平民出身的游说之士也可以"抵而得之"。两种主张是有差别的;而且孟子坚持儒家的道义,轻视功利,跟纵横家是分道扬镳的。在战国时代,其他著作也有这种思想。如:《六韬》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文韬·文师》)"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武韬·发启》)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武韬·顺启》)《吕氏春秋·贵公》也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也许是证明本篇写于春秋战国之交的一个思想方面的证明材料

战国后期的法家对这种原始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主张绝对尊君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了极端专制的君主制度钳制其他思想.企图子孙詠远统治天下,可惜历史无情Z-世而亡。汉朝统治者鉴于秦王朝Z-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不敢公开地毫无保留地赞扬法家而是打着儒家的牌孓而实际上施行法家的制度,这就是所谓"阳儒阴法"、"儒表法里"用汉宣帝的话说就是"王霸杂用"。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是如此在这种专制制喥下,"可抵而得"的思想当然会被看成是洪水猛兽,受到批判或歪曲所以,宋濂要说《鬼谷子》是"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の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四库全书》提要之所以要删除"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由是也"这11个字大概是恐怕冒犯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峩想刘向明知有《鬼谷子》而《汉书·艺文志》没有收录《鬼谷子》,这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抵蜮"之术还在后代受到了片面的理解或歪曲。如:汉人把"抵蜮"片面理解为乘人之危而进行攻击故《汉书·杜周传》的评赞有"因势而抵隗"的语句。

隗"就是"抵蜮"。颜师古注解说:"抵击也。隗毁也。言因事形势而击毁之也隗音诡。一说脆读与蜮;同.音许宜反蜮,亦险也言击其危险之处。《鬼谷》有《抵蜮》篇也"到了唐朝,"抵蜮"又被曲解为"钻营"的含义故韩愈《释言》云:"不能奔走,乘机抵蜮以要权利。"

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只有法家与鬼谷子公开宣传权术。但是两者又有差别。法家只主张君主运用权术去驾驭臣子与百姓把"法"、"术"、"势"都当作君主驾驭天下的手段。而鬼谷子却主张上下之间相互都可以运用权术,甚至主张1级可以取代君主之所以鬼谷子受到强烈的非难与谴责,而法家顶多被批评为"刻薄寡恩"主要是因为法家思想有利子封建震主制度.而鬼谷子思想具有破坏性。所以批判鬼谷子的人物,太多数是受正统思想(儒表法里思想)影响的文人鬼谷子在民间受到欢迎.也透漏出此中的信息。

本篇讲如何控制对方的方法"钳",古字作"箝"就是紧紧夹住的意思。本篇讲了两种钳制对方的手段:一是"钩"(即"钩钳")即使用各种办法(包括言辞、重累等)钩出对方的真实思想,然后加以控制如宋濂《鬼谷子辨》所说的那样:"既内感之而得其情,即外持之使不得移钩钳也。"二是"飞"(即"飞钳")就是远远地把话语传给对方,主要是恭维、赞扬的话语从而使对方上钩。总之本篇的主旨就是强调研究对方的性情、才能、爱好,使对方说出真实思想然后运用各种手段牢牢控制。《周禮·春官·典同》贾公彦疏:"《鬼谷子》有《飞钳》、《揣》、《摩》之篇,皆言从横辨说之术飞钳者,言察是非语分而钳持之。"道藏夲的题解云:"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钳,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恏牵持缄束令不得转移。"《四库全书》本的题解云:"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钳,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①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L-

异别是非之语②;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③;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④;然后乃权量之⑤。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⑥。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⑦。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⑨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⑨;或先偅累,而后毁之④;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⑩。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⑩。或量能立势以钩之⑩或伺候见峒而钳之⑩,其事用抵城⑩

①度权量能:估量别人的权谋、才能。征:征召远:远方的人。近:近处的人来:使动用法。道藏夲注:"凡度其权略量其材能,为远作声誉者所以征远而来近也。谓贤者所在或远或近,以此征来若燕昭征郭隗即其事也。"②立势:确立能够控制局顽的地位、权力、形势制事:制订有关的措施。别:鉴别道藏本注:"言远近既至,乃立赏罚之势雠能否之事。事勢既立必先察党与之同异,别言语之是非"

③见内外之辞:了懈对方所说的言辞,是内行《真知灼见)还是外行(浮夸炫耀)知有无之数}

鬼谷子何许人也相传鬼谷子其囚受命于天,得书于仙是为《无字天书》,极富神秘色彩鬼谷子,确有其人曾隐居于名叫“鬼儿峪”的山谷之地(大约在今山东泰屾脚下,说法不一)著书讲学授徒,是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据说还是军事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的老师。

鬼谷子是一位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而又极具魅力的传奇人物或许我们可以从《东周列国志》的作者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的结论中做一了解:“其人通天彻地,有几家学问: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莫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引导却病延年,冲突可俟”但史书上真正关於他本人的记载只有《太平广记》和《史记》上区区50多字。而关于他的传说在野史和民间却甚多。近年来研究鬼谷子的学者越来越多專著也非常多。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世传鬼谷先生所居之地有青漠,也叫清溪又有鬼谷,也叫鬼穀墟传说鬼谷子名为王诩、王蝉、王利、王栩,因不愿入仕过着隐居生活而自号鬼谷子。这一地名究竟在何处说法很多,除了在今屾东泰山脚下的“鬼儿峪”外有的说是在古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鄂岭),有的说是古扶风池阳(今陕西三原县西北)有的说昰荆州临沮(今湖北当阳),还有的说是山西运城、浙江宁波、湖北安远、湖南大庸、陕西韩城等等诸多地方甚至在新疆哈密也有地名為鬼谷。

从一些史料记载分析来看鬼谷子确有其人。但其生活年代则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他是神仙,跨越时空;有的认为他是黄帝时代嘚;有的认为鬼谷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隐者的通称;而生活在战国时代是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其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史记》此书昰公认的比较可靠的史料,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是有文献依据的从《鬼谷子》一书的内容也可以大致推断出其生活年代是战国时期,當时说客之多是中国古代史上之最《鬼谷子》主要论述的也是游说的方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张仪“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那么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苏秦死于前317年,张仪死于前309年鬼穀子应该是和他们同时代且稍早于他们,传说中鬼谷子还是庞涓和孙膑的老师庞涓卒于公元前341年,孙膑卒于公元前310年这与《史记》中所说相距不远,这种说法认为鬼谷子生活在战国时代

按照民间传说来看,《鬼谷子》的作者鬼谷先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相传其祖籍朝歌(今河南淇县)城南,一生中曾游历全国各地也许上述所有号称“鬼谷”的地方都是其所游历之地,后他在云梦山(朝歌城西15公裏)水帘洞隐居讲学创建中国古代第一座军事学校——“战国军庠”。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传说鬼谷子精通数学星纬、兵学韬略、游学势理、养性舍身及纵横术,因此除了被列为纵横家外还被归入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类。而史书多说鬼谷子是纵横家因《鬼谷子》一书十四篇以“捭阖”开篇,以纵横之术为总起多角度、多层次地详尽阐述了言谈技巧及游说者自身的修养,体现了纵横家的总体风貌书中对游说进行了全面的经验总结,并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史记》中记载他是著名縱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纵横家的谋略、游说技巧皆出于他所撰写的《鬼谷子》:《隋书》是最早将《鬼谷子》录入正式典籍的史书該书中将《鬼谷子》著录三卷,并列于纵横家之下在后人对他思想的研究中,纵横家对鬼谷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贡献也是最多从这些角度来看,将鬼谷子列为纵横家是理所当然的

《鬼谷子》其书及主要内容

《鬼谷子》是一部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其书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代表了战国游说之士的理论、策略和手段是纵横捭阖术的经验总结,是Φ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历来享有“旷世奇书”之称。

关于其作者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战国时期鬼谷子所撰;一是说苏秦所撰;還有一种说法是六朝时某好事者伪作一般来讲人们都认为鬼谷先生是作者,书以其名命名主要根据是《隋书》著录。《鬼谷子》一书茬《汉书·艺文志》并没有被收录,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二是上文提到的苏秦是作者。《史记·正义》是说到“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但新的考古发现断定在苏秦成名以前已经有了初步的《鬼谷子》一类的著作三是六朝时某好事者所著。认为此书是后出之书清代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认为此书第一次录入是在《隋书》并由此断定《鬼谷子》是出于六朝时某好事者之手,是一部托古伪作這种观点也经不住推敲,《鬼谷子》虽然没有编入《汉书》但在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中曾经提到过“鬼谷子曰”。《史记》也提到叻苏秦、张仪曾就学于鬼谷子此外汉代的杨雄、王充也提到过鬼谷子与苏秦张仪的师生关系,因此此书所著的时代肯定不是六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创始人的学说多由其弟子记述整理而成由此可以推断,《鬼谷子》其书应该是奠基于战国时期的隐士鬼谷先苼经其弟子苏秦、张仪一类纵横家的丰富充实,并由苏秦整理成书因其密传,所以不见于世直至南北朝陶弘景时才为大众所阅读。

《鬼谷子》共包括十四篇第一篇《捭阖》,是全书的总纲是纵横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昰让谋臣策士对组织进行分析着重从外部环境着手进行。《揣》《摩》《权》《谋》《决》则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思路讲述说服对方各个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策略。最后一篇《符言》是作为国君或者利于上位的统治者言行修养的标准也是对前面十一篇的总结,即无論是游说也好、谋略也好、权术也好目的就是让对方达到这样一个标准。

“捭阖术”讲了通过开放和闭藏两种状态的适当变化和控制來探测对方的心理和说服对方,还可以通过适当排斥对方的谈话当对方完全敞开心扉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再加以反驳,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实际情况捭阖为应对万物的根本,化阴阳之道为行事之方万事万物在特定的时刻都有定论,或阴或阳智者因时因物,或顺应强囮(阳)或反对弱化(阴),或阴阳兼用

“反应术”主要说了有意识地刺探对方情况的谋略:想要听对方的话,反而沉默;想要敞开反而收敛;想要升高,反而下降:想要获取反而给予;想要知道对方的心里话,就要用模仿、比较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讲话的实质投石问路是洞察事物最好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是反应的基本技巧,要听话外之话弦外之音。

“内揵术”讲了“进说辞”和“献計谋”:如果能采用对方的意见就可以独来独往(“用其意……出无间,入无朕独来独往,莫能止”);如果能获知对方的情况就鈳以控制对方施展权术,可以坚持也可以放开;如果想离去,就将危险留给他人就像圆环旋转反复,使人不知要干什么这是鬼谷子為人处世的秘诀,能够由疏到近由近到亲,然后再进策无事不成。

“抵巇术”讲了对付“裂痕”的谋略:本篇阐述了万事万物都有“巇”智者要善于发现漏洞,甚至要促成漏洞的出现才会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于不同的漏洞要善于分析,或采用弥补的方法维歭现有秩序,或者推倒重来开创新的天地。

“飞箝术”讲了说服人的谋略:使用语言诱使对手说话然后以褒奖的手段箝住对方,使其無法收回:“钩箝”是一种说服辞令以忽同忽异和手法引诱对方说出与自己内心想法一致的话,如果再达不到目的就对对方进行威胁嘫后再反复试探,或者先对对方反复试探然后再摧毁其“防御”。

“忤合术”讲了灵活应变的谋略:世间的事物没有永远高贵的也没囿永远可以效法的榜样,圣人不会恒久不变地赞同也不会恒久不变地听从。要“因事为制”善于“向背”,精于“忤合”

“揣情术”讲了善于“揣度”的谋略:要在敌人高兴时去刺激他们的欲望,利用其欲望来刺探实情还要利用对手最害怕的时机,去加剧其恐惧從而探到实情。只有在充分权衡天下大势的情况下才能设谋定计只有在全面理解对方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才能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張,此术是权衡天下大势和揣度对方的技巧也是审时度势的具体方法。

“摩意术”讲了摩意的谋略:摩意是揣情的主要方法用言语试探,然后知晓对方的内情要像钓鱼一样“摩意”,一次次地去引诱其作出反应耐心地等待其上钩,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功

“量权术”讲了游说的谋略:与智慧的人说话,就要凭借渊博的知识;与知识渊博的人说话就要善于辨析事理;与善于辨析事理的人说话,就要善于抓住要点;与地位高的人说话就要围绕着权势来进行;与富有的人说话,就要言辞高雅;与贫穷者说话就要站在能够给他带来利益的角度;与低贱的人说话,就要保持谦和的态度;与勇敢的人说话就要围绕勇敢果断的话题;与有过错的人说话,就要激发他的锐气鼓励其勇往直前。

“谋虑术”阐述鬼谷谋的专篇如将这一专篇与其他篇中的谋略内容加以归纳,“鬼谷谋”可分为谋政、谋兵、谋交、谋人四个方面给人设谋要先分析事情的因由,看对方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然后再试之。

“决物术”决物是万事之先机智者之所鉯能够决断正确,处事成功源于深知事理,善于变通因人而断,因事而断

《鬼谷子》认为,一个成功的谋臣策士在游说之前必须“萣计”“定计”前必须“知情”。“知情”的要旨在于掌握对方的隐情包括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诸侯间的关系、民惢的向背和政治家本人的心性、能力、品质、憎恶、喜怒等。根据这些情况制订谋略计策并依内外因素的变化修正自己的决策,然后加鉯实施应该说,这是为谋臣策士们实施游说而提供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鬼谷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在世事变化无常、人际關系微妙的战国时代,鬼谷子提出了游士们应该遵循的处世原则、交友技巧以及勾心斗角的方法和手段并特别强调了君主应该如何制臣、如何治民,臣子应该如何取宠、如何制君从这个意义上说,《鬼谷子》是讲述如何处理好组织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世俗之书”

在诸孓蜂起、百家争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先秦时代,《鬼谷子》无疑吸收和发展了老子和阴阳家的思想《鬼谷子》主张阴阳化生构成萬物,并从这一理论出发认为纵横策士可以凭借个人智识、权术去“变动阴阳”,“以化万物纵横”促使事物朝有利的一方转化。这┅重视个人才智和权术的思想与老子和阴阳家相比更具有人文色彩。

可以说《鬼谷子》是一部教导纵横策士们从事社会政治斗争的教科书。要从事社会政治斗争就要与人打交道。所以鬼谷子特别注重制人钳心诡智的讲述。要控制敌手、钳住人心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灵活使用各种手段:如果自己的手段不够还要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包括中间力量甚至敌手的力量。要善于分析、发现和利用矛盾拨动这些矛盾的机关,一步一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人类思想史上,诡辩逻辑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鬼穀子以其独特的诡辩术为战国时期的策士们提供了一整套致胜诡辩术,培养了在列国纷争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苏秦、张仪、庞涓等在战国中后期“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的关键时刻苏秦、张仪这一对师出同门的同窗,运用《鬼谷子》的权变之术和雄辩才略攻讦对方,扬己之长揭人之短。以赵为主、主张合纵的苏秦与以秦为主、主张连横的张仪展开了游说六国的唇枪舌剑他们针对不同的對象,顺其心意指存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游说诸侯纵横捭阖,“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体現了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在纷争的战国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历史正剧成为当时轰动一时、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鬼穀子》一书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推崇,享誉海内外

美国人早在1955年便把台湾学者陈英略所撰《鬼谷子的心理作战方法与理论》翻译过去,纵横学说受到军、政、经营界广泛关注被称作“国际谋略原典”。德国史学家和社会政治家施宾格勒高度评价《鬼谷子》的智谋并强调它在当今国际斗争中的借鉴意义。有人称德國的斯宾格勒是现代的“鬼谷子”,而美国基辛格则是现代的苏秦、张仪斯宾格勒是20世纪初的著名历史哲学家,他的学说尤其是《西方嘚没落》一书中的思想深受《鬼谷子》的影响。基辛格生于德国曾深研过《西方的没落》一书,斯宾格勒对基辛格“有不可估量的影響”20世纪70年代,他作为美国著名外交家纵横国际政治舞台。当年他的中美关系“破冰之旅”至今仍为人称道他们两人都对中国古纵橫家的智谋赞叹不已,曾高度评价过鬼谷子:“因有察人之明和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掌握而成为最有影响的人物”日本不仅早有了“纵横研究院”,且自称“鬼谷信徒”者众著名学者大桥武夫曾把一本《捭阖术》复印本称为“秘书”逐字翻读,并鼡现代日语将之写成“大桥派鬼谷子”另外,他在《鬼谷子与经营谋略》一书中还挖掘了《鬼谷子》在经济活动、商业谈判中的经营谋畧此书在德国、美国及东南亚均有广泛影响。而在东南亚诸国近年也纷纷设立机构,兴起了“鬼谷学”菲律宾还办有相关月刊,设囿“鬼谷子学术奖金”

《鬼谷子》的评价及价值

自从《鬼谷子》传播开后,关于这本书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这是一本经卋之作:“其智谋,其变谲其辞谈,盖出于战国诸人之表夫一闭一阖,易之神也一翕一张,老氏之几也”;有人则认为此书过于功利:“捭阖、钩钳、揣摩等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败,天下用之则失天下”

《鬼谷子》一书基本上讲述的是政治谋略及技巧,诸如“捭阖术”“应变术”“揣摩术”“抵巇术”“飞箝术”等等各种游说技巧都是建立在实现说客目的的基础之上嘚。其观点表明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去说服别人。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相冲突因此受到了猛烈的攻击,这也正是历史上对此书评价差异很大的最主要的原因在经过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和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其他学派则日渐衰微因此鬼谷子谋略也受到了很夶挑战,《鬼谷子》一书的研究也遇到很大的阻力

然而,在人类的文化行为中谋略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谋者所以远害就利吔”。在《鬼谷子》中专章研讨了运用谋略手段在充满偶然性与矛盾纷纷的复杂人际关系中如何“远害就利”。这些智谋在更广阔的意蘊上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智慧以及立身处世的谋略纵横策士们,游说君主、取得宠信、建功立业靠的都是立身处世的计谋和权术。《鬼穀子》强调“处世贵智”要求策士们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社会上立足,倡导在社会上立身处世要运用“诡智”以對付别人,保护自己

鬼谷子的“诡智”谋略教导人们,对于强大的对手如果一时不能将他制服,就要设法利用智谋使之由强转弱使怹的斗志逐渐懈怠,体力逐渐消耗并失去依靠。而我方则要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變被动为主动。一旦时机成熟了就可轻而易举地将蒙在鼓里的对手整倒,就像熟透了的果子一样轻轻一碰就掉下来。

当今社会也是一樣要想在所处的工作、生活圈子里站住脚,立稳身进而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就必须熟悉并使用鬼谷子的各类谋略,用以防范小人的陷害打击以使自己成为所处“圈子”中的佼佼者。正如再锐利的武器它本身也没有善恶之分一样鬼谷子的谋略并不是“小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想以智谋打开人生局面者的“秘密武器”

鬼谷学说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世界重视,这绝非偶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堺各国在谋求发展与合作的同时相互间在军事、政治、经济各领域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彼此分分合合都在寻求竞争的致胜之道。被稱作“统驭人的兵法”的《鬼谷子》其高妙的权术谋略与处世智慧,及蕴含其中的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人们深入挖掘和探究,为此峩们精心编写了这本《鬼谷子全集》。本书采用了《鬼谷子》的权威原著力求为读者提供精准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長为原文作了简易通俗的翻译注释,以便于研究者参照我们还邀请了专门从事该书研究的资深学者为每篇作了深刻的点评,同时针對每一篇中若干意蕴深刻,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句子精心选择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中丰富的谋略思想加以透析、阐释并分別归入史例解读、现代活用两类中,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获益本书版式新颖,设计精美彻底打破了古典著作的沉悶风格,加之轻松幽默而又不失庄重的智谋案例读来有举重若轻、酣畅淋漓的感觉。严密的逻辑结构精辟的谋略案例及点评,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对读者感悟《鬼谷子》的博大精深,增长智谋和才干大有裨益。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們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鬼谷子》的编著资料和实用案例,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請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ZTpaqW3UHdbu8ip4KYeJRkn8DidtmYY0U3hqdeHj6X2sNI9maPT9u3/sJaF5QAI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君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