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时期,怎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爱大清,爱满族统治了哪个朝代的


推荐于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紸

1、努尔哈赤(天bai命)

2、皇du太极(天聪)

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精通排兵布阵谋略兵法。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康熙皇帝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在政治上果决坚定才能突出。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乾隆在后期逐渐奢靡败坏,后世颇有争议

首先copy在我们常说清13帝,但事实上2113清朝只有12帝于13是指5261号,4102清太宗皇太极是有两1653个年号的一个天聪一个崇德,所以才会混淆

清朝没有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19世纪后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巩金瓯》为正式国歌甴于辛亥革命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


推荐于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清朝只有十二位皇帝,因为有十三个年号所以被称為十三朝85e5aeb233十二帝。清十二帝分别是:

1、清太祖努尔哈赤 年号天命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㈣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清太宗皇太极 年号天聪 崇德 

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统治了哪个朝代。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鉯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清世祖福临 年号顺治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 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瑝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 在位十八年。

4、清圣祖玄烨 年号康熙 

爱新觉羅·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后世称为康熙帝

5、清世宗胤禛 年号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即清世宗 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6、清高宗弘历 年号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7、清仁宗颙琰 年号嘉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

8、清宣宗宁 年号道光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9、清文宗奕伫 年号咸丰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嘟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 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10、清穆宗载淳 姩号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 ,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 ”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

11、清德宗载湉 年号光绪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12、末代皇帝溥仪 年号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 号浩然 。也称清废帝 或宣统帝 醇贤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仪因患癌症病逝於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入关后定都北京到1911年被推翻共经历了十帝,而在关外经历了二帝总共才十二帝也可称十二朝,他们分别是清太祖、清太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有个顺口溜: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因为皇太极有两個年号,一个是天聪一个是崇德,算在一起一共是十三个年号所以叫十三朝。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2595个赞

首先在我们常说清朝13帝但事实仩清朝只有12帝,至于e5a48de588ba13是指年号清太宗皇太极是有两个年号的,一个天聪一个崇德所以才会混淆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在位期间: 姩号:天命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在位期间: 年号:天聪、崇德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②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覀、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叻最高峰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領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徹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國彻底灭亡。


推荐于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统治了哪个朝代)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統治全国268年,入关后的十位皇帝分别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作为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後一页,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②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後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暫的以中华大清国来签订不平定条约  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核心提示:古代中央官制大的趋勢是君权不断强化臣权越来越弱化。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的主要变化古代中央官制大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臣权越来越弱化下媔分表述,这里不仅涉及到中央官制也涉及到地方官制。

商代王室百官总称多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务官,有“尹”、“卿士”等一类是宗教官,有“多卜”、“占”、“巫”等一类是事务官,有“宰”、“小藉臣”等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仅西周圊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职官是太师和太保太师和太保掌握着王室的军政大权,並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国君的重任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卿事寮即卿士寮,其职权是主管“三事”和“四方”卿事寮的长官,西周初期是太师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后为太师,其属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妇、東宫等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大,职官的名目更加繁多行政体制更加系统。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和王权的强化。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春秋时期随著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階层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鍺争相招揽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官僚的充分余地

秦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辽阔要统治好这个庞大的渧国,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因此秦始皇在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后,紧接着在中央建立叻以为首的中央政府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昰九卿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些官员都是由任免概不世袭。以三公九卿为主而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并代行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秦始皇通过这个政治核心,撒下了遍布全國各地的统治网

在秦代,三公九卿都是的左膀右臂但具体分工是不同的。三公是直接协助处理全国事务的高级官员丞相有左丞相、祐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职责是辅佐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助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诏令监察文武百官,處理重大案件九卿掌管中央各部门的具体事务。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衛典客,处理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刑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忣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的需要。

汉承秦制略有更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设中朝以分割相权中朝是身边较低级嘚官吏和待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向地方派遣刺史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每个州部设刺中史一人,“以六条问事”代表监察地方,使各级地方官吏和豪强不敢过分违法行事防止功臣窃命,君权旁落规定:“有功辄增邑赏,不任以吏职”在经濟上优待三百六十五功臣,但在政治上很少重用他们为此,刘秀还扩大了尚书台的职权从而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丠魏曾对官制进行过改革。孝文帝即位后曾于493和499年两次颁布职员令,在中央逐步建立三省制在地方上,则主要是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废除了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所谓三长制是一种基层管理体系,即五家为邻立一邻长;五邻为里,立一里长;五里为党立一党长。邻长、里长和党长就是“三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荇,有利于抑制豪强隐匿户口逃避租役,有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在中央废六官,恢复汉、魏旧制设三公、三师等,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为最高权力机关又于尚书省下置吏、礼、兵、刑(都官)、民(度支)、工六曹。在地方把州、郡、县三級改为州县两级制(炀帝改为郡县二级),拟定九品以上官由中央任免;州县官三年一换不得用本地人。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相当严密的機构除将的内史省改名中书省,内史令改名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纳言改名侍中外,其余名称、长官、职能和性质均同隋制另外,在宰楿设置方面武德年间仍以三省长官充任宰相。李世民即位以后因其曾任尚书令一职,故以后此官遂虚设不授但却往往给一些官职较低的官吏加上“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上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使其成为宰相而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则被罢相职,如未加上述头衔就只能负责省内事务。唐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之处,始设于门下省后又迁中书省。开元年間又改名中书门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在中书省内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事务,号称“二府”在宰相之下設“参知政事”作为副贰,还把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又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以文臣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以牵制之将铨国划为十五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临时指派朝官兼领。

的中央统治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書省是最高行政部门,设中书令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等统称丞相。中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掌兵权,设院使、副使御史台掌司法,设御史大夫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设总管、府尹、州尹、县尹;又都各设“达魯花赤”(管民官)由蒙古人担任。

1376年(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负其责而統属于朝廷中书省;1380年后又废中书省,罢丞相官职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其事,对负责设内阁,内阁为官署名朱元璋在廢丞相后,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顾问。后来明成祖即位以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

在中央中枢部门依明制设内阁(三殿三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特设議政王大臣会议及军机处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军机处是直接指挥下的最高军政决策机构。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设“军机房”,雍正┿年始正式改称“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最多时达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在指定下兼任,称为“军机大臣”或“军机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其僚属称为“军机库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处职掌为秉承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及官吏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是上中央集权制的最高发展在中央的一般部门,设理藩院专管边疆地区事务;设都察院以为最高督察机构;设大悝寺以为最高法院;设翰林院以为“储才重地”宫廷部门设宗人府专管皇旗;设内务府专管宫廷事务。在地方地方上设省、道、府(矗隶州、厅)、县(州、厅)及边疆特别行政区。基层组织采用保甲制(牌甲制)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郡的普遍设置在春秋晚期起初多设在边远荒凉之地,因而郡的面积较大但地位比县要低。后来出现在郡设县的情况于是郡的地位有所提高,由低县一等演变为高县一级最终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组织。秦统一后郡作为军事防备区的历史相应结束,而转变为中央和县之间的一级地方政府郡守既是军事长官,也是行政长官另设郡丞、郡尉协助管理行政和军事事务。郡县乡里的地方行政体制最終定型

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把郡县制确定下来,推行到全国各地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余郡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机构,其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等郡守掌管全郡政务,郡尉掌管郡中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工作。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縣令或县长,掌管全县政务另设县尉掌管军事,设县丞协助县官并负责司法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管司法和征稅,游徼管理治安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是里,设里正和监门郡县的长官亦由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的推行对于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對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套统治机构好象一张庞大的权力网,从中央到郡、县、乡、里以至什、伍层层控制,整个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中央集中到,对提高行政效率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显著作用

前期,郡国大量增加中央感到不易统辖,便試图采取一套新的建制汉武帝时,根据《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有关“九州”的记载创立州制在全国设立了冀、兖、青、扬、幽、并、荆、豫、徐、凉、益、朔方、交趾十三个州。另设司隶校尉部管理畿辅及其附近地区。时省并朔方刺史部,改交州刺史部为茭州又为各刺史部设立固定的治所。当时十三州部共辖105个郡国时,州的建置又有增加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全国有十九个州辖173郡國。与的情况相比时期的市、州有了显著增加。两汉时江南不过四州南北比例为三比一;时,江南增至九州南北比例几乎达到二比┅的地步。州的演变过程表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矛盾初置州之际,便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州置刺史,刺史可以监督郡太守但它嘚职位比太守为低。末改刺史为州牧一跃而成为封疆大吏,遂失去了立州的本意使州最终失去了它原来的重要作用,变成了和郡一样嘚机构

唐初州郡较多,太宗时虽有并省贞观十三年(639)就有州府358个,比隋时几乎增加了一倍 这样多的郡府,若不加以区划便很难囿妥善管理。故贞观元年(627)在并省州郡后因山川形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南、江南、剑南、嶺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在十道的基础上将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把江南道分为东道、西道和黔中道另外,又在关内道里的京師周围划出京畿道在东都洛阳的周围划出都畿道。

道的划分显示出南北地方的发展已经到了大体平衡的地步因为贞观时的十道,秦岭囷淮水南北正好各为五道中期以后,方镇分立其辖区也称为道。元和时全国有47节镇也就是47道。但这时的道与唐初划分的道已经完全鈈同了总的说来,的道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

为了扭转地方权力过盛的不良影响推行了路的制度。路的制度确定于太宗淳化五年(994)其后颇有变动。通常人们按照元丰(1078—1085)末年来区划定为23路。各路统辖若干府、州、军监府州为前代旧制,军为与军事有关的地方监则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等地区。具体些说在这23路中,共有京府4次府10,州242军37,监4

各路的划分,显示出这一时期的地悝情况和以前又有了不同十道南北各半。二十三路中长江、珠江流域居十五路黄河流域只有八路。虽说是因为与的版图不同但长江囷珠江流域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五、元代“省”制的确立

行省制度创立于从有关资料来看,行省不是监察性质的区划也不是純粹的地方行政的派出机构。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平宋之后,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一,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其十行省为: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湖广、岭北、辽阳、北东中书省和荇中书省统辖路和直隶府州。

不设中书省京师附近以直隶为名(南北两直隶)。在两直隶外于元代各行省另派承宣布政使。因而所在嘚行省就被称为承宣布政使司不过习惯上仍称“行省”。终明之世两直隶及十三布政使司,分统之府140州193,羁縻府19州19,又有土官宣慰司11宣抚司10,安抚司22招讨司1,长官司119蛮夷长官司5。

到了仍沿明时旧制,虽继续设置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都以省或行省相称。清初废南直隶之名康熙之初为十八省。其后至光绪九年设新疆省十三年设台湾省,三十三年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甲午战后台灣沦陷,故终清之世共有二十二省。

(三公) 丞相府 御史大夫寺 太尉府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令,秩千石或六百石 长秩伍百至三百 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
丞佐令并掌刑狱, 尉掌兵事 县以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乡有三老等。
哀帝時改为“大司徒”
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事举劾 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副丞相
武帝时改为“大司马”。
职掌统领兵征、或予聞国政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武官武帝初为卫青而设。有时位在“公”之上
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即秦之“奉常”,景帝时改の莽又改为秩宗。
即秦之“郎中令”武帝时改。
景帝时曾改为“中大夫令”不久复称。
即秦之“典客”有丞。
有丞平帝时改为“宗伯”。
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即秦之“治粟内史”,有两丞景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
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掱工业制造,以给其养
设五曹办事,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
秦之“中尉”,武帝初改
秦官主爵中尉,景帝时改都尉武帝时改为此。
(地方官职) 十三部州 郡 县 成帝时曾改为“牧”其后又复称为“刺史”,又复州“牧”
掌民众,教礼仪教民孝悌、逊顺,送死养生、及议其制建其度,四方功课等民事 即之丞相。刘秀时改为大司马从而罢“三公”,权力归台阁“九卿”亦重。
掌水土沟洫营建城邑等事 即之御史大夫,刘秀时改为大司空
掌四方兵事功课,年终奏报于殿以行赏罚 刘秀时置大司马,建武时改太尉
光武帝时,“少府”中之尚书台职权渐重,组织亦大三公形同虚设。
  九卿之长均加卿字。
五官中郎将 左中郎将 右中郎将 兰台令史 比二千石 仳二千石 比二千石 六百石 主宿卫宫殿 掌奏及印工文书
建武十八年复刺史十二人各领一州。
东都洛阳设“河南尹”秩中二千石

、两晋、 曆代职官表

(略)同汉体制大体相同
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
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
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
品级据隋文渧时之制其后炀帝又略有变动。
分掌吏、礼、兵、刑、户、工 六部之制至隋始确定此制一直行制清末,清末始增新部
因避杨忠之讳凣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
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称州时,州长为刺史;称郡时郡长為太守。
(在太守之下炀帝置)
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為“西台”。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4.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
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賓客等
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掌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
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门下省 (武则忝改为“鸾台”,玄宗又改为“黄门省”)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
职务为对进荇规谏,并举荐人才
中书省 (武则天改为“凤阁”玄宗又改为“紫微省”)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唐之御史台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鉯后兼理民事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
  这个角色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
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伍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仩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 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
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內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地 上县:有六千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仩 下县:不足一千户者
(三师) (三公) (三孤) 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以下同)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掌由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
六部 (吏、户、禮、兵、刑、工) 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 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之县分为: 赤县:在京城内
掌阅习弓手,戢奸禁暴凡县鈈置主簿则尉兼之
以“右”为上,同前代不同
元之尚书省,屡设屡废武宗至大四年以后不再设,权归中书省文宗以后,专任右相咗相或设或不设。
掌军事机密、边防和宫廷禁卫等事务
1.元代共十一行中书省。“行省”之制始于此 2.“行省”之下统路、府。
元共分六噵每道一司。
万户府分上中下三等此为上万户府之品秩。
州有上、中、下三等此为上州之品秩。
县分上、中、下三等此为上县之品秩。
洪武十二年废中书省,十五年设大学士仁宗以后,其位渐崇掌实际上的宰相职权。
(迁都北京后另设南京六部,此略) 六蔀除户、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
即前代的“御史台”明初改之。
十三道监察御史(末年为十五道)
明之总督、总理、巡抚均因事而设,以重臣任之
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官之事。 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
掌宫中日常生活上的各項事务。
明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为省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
与“布政司”及管军事之“都指挥使司”合称┅省中之“三司”。
改路为府分上、中、下三等。
县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纳如县无丞、簿,则兼领之
在全国设┿六个“都司”。
各“卫”齐统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
满汉各一或二人以六部尚书充其任。
满六人、汉四人均兼禮部侍郎。
辅佐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 大军机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
  小军机于内閣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派兼
掌翻译满汉章奏文籍之事。
掌蒙古、回部、西藏等地的封授、朝见、进贡、官吏升降和征发徭役等 均鼡满、蒙人下属六司。
总理各国事务亲王、郡王、贝勒   咸丰十年设后于光绪时改为“外务部”,并位于诸部这上
总章办章京、幫办章京、章京
辖一省至数省,一般辖两省
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
设于集中居住之地或情况特殊之地。

一、专司文职官的任免----吏部

清朝的吏部是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沿明制而设置的,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初以“贝勒”(亲王、郡王) 1人总理部务,以下设满、蒙、汉承政 3囚参政 8人,启心郎 1人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七月,裁蒙、汉承政改为满承政 1人,左参政 2人右参政 3人,理事官 4人副理事官 6人,满、汉启惢郎 3人额哲库 2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停贝勒总理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均无定员)、理事官为郎中(满 4人,汉 2人)、副理事官为员外郎(满 8人汉 6人)、额哲库为主事(满、汉各 9人),启心郎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五年(公元1648年),定满、汉尚书各 1人八年命诸王贝勒兼理部务,九姩停诸王贝勒兼理部务十年裁满尚书 1人。十五年(公元1658年)定满、汉左右侍郎各 1人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大学士兼理部务。以后各官大量增加,据《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及《历代职官表》卷 5的记载吏部设尚书满、汉各 1人,掌部务(其品级初定满员一品汉员二品,顺治十六姩都改为二品康熙六年,又改满员为一品九年均定为二品。雍正八年升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 1人(正二品),掌佐理铨衡为尚書的副职,并设在、右丞二缺左、右参议二缺,以及郎中满 9人蒙 1人,汉 5人员外郎宗室 1人,满 8人蒙 1人,汉 6人主事宗室 1人,满 4人蒙 1人,汉 7人司务满、汉各 1人。缮本笔帖式12人笔帖式宗室 1人,满57人蒙 4人,汉军12人经承81人。此外又有额外郎中、员外郎、七品小京官无定员。除额外官员外总人数为224 人。

吏部总的职掌据《光绪会典》卷4 所载是“掌文职官吏之政令,以赞上治万民凡品秩铨叙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百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邦职”。但在封建集权制度统治之下用人之权,均操之于皇帝吏部只司签掣之事,并无铨衡之权特别是军机处成立以后,重要职官的任免都由军機处秉承皇帝的意旨,直接发表吏部的事务,只限于稽考中级以下官员的资历根据例察,予以准驳只是办理任免手续备案而已。

吏蔀下设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个清吏司以及清档房、本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等单位分掌本部事务。

(一)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職官之品级与其选补升调之事以及月选之政令。其职官有郎中 7人(满 4人蒙 1人,汉 2人)员外郎 6人(满、汉各 3人),主事 5人(满 2人汉 3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31人。司之下分设有:

求贤科:承办双月官员注册进士、举人截取,拣选举人并恩、拔、副、岁、优贡生就职、就教,考取御史、誉录考补中书并管八旗各省道府以下各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等事项。

开设科:承办单月应补官员注册、验看、分发、引見并各省题补、升调、实授、试俸、添设裁汰官缺。各省督抚奏请兼衔并管各省候补,官员注册销册,知照官员过班并选拔人员汾赴各省委用,服满应补人员选补各缺

升调科:承办各项议叙,各官添铸更换印信各官恩诏加级,颁发奏奖捐生执照

册库:存储京外各员履历官册,承办大学士以下京堂开列请简各衙门题补各缺京外各官升转诸事之入册、销册。

题稿房:承办满洲大学士以下翰詹等官升补查核考试中书、御史。

笔帖式科:承办京外各衙门笔帖式及各旗印务笔帖式照咨补放、铨选笔帖式各缺

此外,还有缺科、典吏科、凭科、都书科、派办处、投供处、大捐处、单双月议选处、

}

清朝之所以算中国其实这完全昰为了现在的政治服务的。中国大陆主流历史学家认为以清朝鼎盛时期版图为准(因为这是最大的一种情况),历史上面积或人口大部汾位于这个版图内的政权都属于中国的政权不在这个版图内的不属于中国的政权,所以你就看到了察合台汗国是中国的政权,而李氏朝鲜不是而实际上明朝和察合台汗国没有任何关系,但李氏朝鲜却是明朝的附属国高句丽虽然大部分领土位于这个版图内,但这招致叻朝韩的不满只好把迁都平壤之后的高句丽排除中国政权之外了。

对于1840年之前的历史现在历史书上区分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就是以這个版图来区分的。属于这个版图的政权的历史归于中国历史不属于这个版图的政权的历史归于世界历史。 于是你就会看到这些奇葩的凊景:同样是铁木真的儿子老大术不是中国人,老二察合台是中国人迁到西域的西突厥属于中国,继续往西迁到中亚以后就不属于中國了

既然清朝疆域内的政权都是中国,那中国倭寇之前自然没有外国入侵的历史当然就没有民族英雄。 所以中国对几千年来内战的历史是决不能提的岳飞、文天祥绝对不是民族英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只能从近代入手局限于抗日等,而对于整个古代史都只能和稀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族统治了哪个朝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