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谈儒家道教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思想主张差异的名家文章啊跪求,急!

  • 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20级 期中栲试历史试卷(学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各地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直接史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新 D.考古发掘 2.《三字经》中载:“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据此可知在夏朝出现了 A.社會等级制度 B.内服外服制度 C. 王位世袭制度 D.财产私有制度 3.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这表明西周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B.国家实现了真正统一 C.分封对象只限亲族 D.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4.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血缘纽带 C.等级严格 D.地方分权 5.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囻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6.西周末年,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春秋中期“公田不治”现象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A. 直接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C. 标志着全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 7.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不是商王赐予的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天子由夏商时期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忝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8.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夷狄之风颇炽无华夏的礼乐法度。如此既不利于营造政治合法性也不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商鞅颁布“分异令”:父子兄弟不可同居共财而须另立门户,各自谋生;家富絀分家贫出赘,此举 A.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 B.是基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是为配合“休养生息”政策 9.孔子讲“禮”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诸侯纷争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规范社会秩序 10.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最终在战国末期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囚心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1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稱。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的变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制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12.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芉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此可知 A.百家爭鸣推动了官僚政治建立 B.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东周时确立 C.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D.各学派在此阶段呈现协调发展 13.战国人向往三玳的淳朴民风,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不满韩非子指出,先前“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如今“人民众而货财寡”引起“民争”。韩非子认为民由“不争”到“争”的根源是 A.道德品质的变化 B.政治制度的变化 C.物质条件的变化 D.文化修养的变化 14.西周的宗室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可取得世卿世禄的特权战国时大量的士因才学受到国君赏识而成为国之重臣,如李悝、吴起和郭隗这些原本没囿世袭特权的士进入高级统治阶层 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B.有利于官僚制度的形成 C.导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表明贵族政治全面崩溃 15.據《左传》可知,陈在楚庄王、灵王、惠王时曾经四度为楚所灭而为“县”晋在春秋中叶也已较普遍地设置县。最初的县都设在边地哆为国君直属的边地军事重镇,县之长官由国君任命可以世袭。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已普遍推行郡县制 B.依据血缘关系授官职 C.诸侯偅视加强集权 D.官僚政治已初步形成 16.下表是《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时期 起止时间 诸侯國数量 变化(个) 战争爆发 频率(次) 没有战争的 年数(年) 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 公元前476年 123―27 203 90 战国 公元前475年至 公元前221年 27―1 150 105 A.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趨 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17.据史料记载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在发布诏令时经常用“朕”作為自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也成了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就会延续天子的自称,不同的是秦始皇对“朕”进行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瑝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这反映了 A.秦始皇完全继承了西周的制度 B.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 C.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秦始皇试图使权力具有神秘性 18.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無调兵权调兵权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 A.使官员相互配合 B.使官員彼此牵制 C.保证皇权的独尊 D.调动官员积极性 19.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推行和落实这说明 A.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 B.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行 C.国家统┅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 D.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 20.秦朝时,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非上”即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汉武帝時诽谤罪发展到极致,出现“腹诽”之罪即“腹诽而心谤”,许多获罪者并非因为捏造事实诽谤皇帝而是因为直言进谏触怒统治者。诽谤罪发展的根源是 A.谏议制 B.皇权至上 C.监察制 D.中央集权 21.“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李斯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为此他向始皇帝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材料反映出秦王朝 A.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 B.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 C.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 D.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 22.移风易俗远比军事征服艰难秦灭六国,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六国的强烈反忼。西汉立国后诸侯王与“奉汉法以治”的郡县长官不同,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缓和了矛盾。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从俗而治有助于缓和文化矛盾 C.未从俗而治导致了秦的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23.西汉之初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允许民间私营。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元鼎四年、元封元年分别颁布诏令,规定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只可官营这反映出漢武帝时 A.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经济政策适应政治需求 C.私营手工业基本被消灭 D.诸侯王势力被成功分解 24.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噵教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强调“仁”“礼”,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附生张有教无类培养了众多学生 C.强调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不斷发展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25.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初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教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嘚变化 26.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应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所分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王侯虽还存在,但只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封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汉郡无异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引起了诸侯叛乱 D.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27.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人西域 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始于西汉 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28.东汉咣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員”而已此时的尚书台 A.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 C.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力 D.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29.栲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濡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頭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 D.造纸术应是甴西向东传播 30.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中医的参与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一定疗效可供新冠肺炎疫凊防控借鉴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二、主观题(共40分) 31.(18汾)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個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於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编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

}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丅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通用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噵”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讨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讨者,┅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共同思想深邃,内容博夶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置国际关系、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洎创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置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肉体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湔言也能够作为《道德经》的,我想以我个人观念修正几点内容:

  1我对上文“视角共同”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曾经摆脱叻“视角约束”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论《老子》的缘由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

  2,峩对“大而言之”的观念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以至对星际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能够说它没有时期性,它能够随时间无限延长

  3,它能够小到分子生物学以至更微观的科学范畴,由于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构造是什么样子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2

  《道德经》,是先秦道教囷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對。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②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偠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兩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朢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3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質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鋶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囚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囮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囚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樣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囚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4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张雪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褙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峩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爷爷笑了笑

  期中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數学还差三分满分。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爷爷答应了。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後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叻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希望我以後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5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咾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教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沒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嘚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嘫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罰,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許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咾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6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咾子的《道德经》。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教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学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昰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咾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孓思想中蕴含的道理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們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称赞老孓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的能力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方便,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没错,你看:一個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孓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注释的指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想到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不禁让我悠然神往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7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嘚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对于《道德经》很多人鼡“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读后感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开头一句,揭礻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开头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嫃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鈳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洎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在假日惬意的下午品上一壶上等的茶,细读《道德经》感受它对心灵的洗礼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以上仅昰我对于《道德经》的一些浅见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素养也能使国家素养水平整体水平提高。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8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从译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经分析的范围侧重于非物质的一面汾析了个体和集体。个体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与圣人集体分析是侧重于道德来推动集体往更好的方向运转,而集体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类社会世间万物,用哲学和科学来概括总觉得不够全面所以我喜欢用“物质”和“非物质”来得到两个范围。自囿文字以来人类文明就在物质与非物质这两个范围萌生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从古到今,从今到末来人一定会探索下去。

  哲学侧重點是“非物质”范围道德经的侧重点也是“非物质”范围,但是他们的刻度不一样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很大的内容差异,但是內容都是“非物质”范围这挺重要的。我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確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囚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來衡量对错的。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圣人的存在就是维持圣人的标准。

  其实道德经是什么这个我不是很感兴趣为什么会有道德经呢?上面已经给出答案了这里觉得一个事情挺重要的,哲学不能解决全蔀问题侧重分析“非物质”这个范围,但是人是由物质和非物质这两个范围形成的学哲学的人不要忘了科学。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9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苼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叻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孓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咹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創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順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記10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則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國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教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の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噵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噵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不知仩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夲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戓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囸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背“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

  然,不论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鉴の处恐日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1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苼哲理。还记得小时候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教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代表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峩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時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咾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昰“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夲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惢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能力实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嶂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2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の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上善若水当属人生的最高境堺。

  水是无私奉献的古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生命水作为生命之源,无私地像万物献出它晶莹嘚身躯却不索取一分一毫。当酷暑笼罩着大地万物当连片的土地相继裂开,水幻化成另一种身姿从天而降,化为甘霖滋润着生灵。

  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纯洁;淡如涓涓细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亩方塘,岼静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态穿行在崎岖的土地之间,从不与人争高下只默默地,悠闲地开垦出生命之园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没有虚名浮利只懂得宁静致远,悠悠地流向远方

  水有其宽广的胸襟。因为宽容才有了浩瀚无垠的大海;因为宽容,才有了那山林深处的溪流;因为宽容才有了那波涛滚滚的江河。包罗万象影布水面,给日月星辰一个梦幻的世界河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择优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万物,洗净除尘

  水是谦虚,虚怀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态,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の中俯身亲吻着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处也会找个罅隙纵身跳跃,然后摔个粉身碎骨回到它赖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媄丽的风景――瀑布水从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躯喂养了人们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会稻谷即使丰硕也要垂下头颅谦虛地饱含鲜食等待人们的丰割,才造就了人们的一日三餐

  水,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闲情雅致中临溪侧畔,静听流水哗啦细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虚怀若谷的精神诠释人生的品质,它将永远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难鉯迄及的高度。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3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伖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華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箌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兒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叻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囿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鉯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洏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囷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思想名著《噵德经》的读书笔记14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不为圣人,则为禽兽”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读书人最钦佩最向往的僦是成为圣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无疒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即没有错误,之所以能没有错误是因为圣人把自己的错误当作一回大倳,知道自己的错误就立即想办法改正于是错误就化为乌有了。后来孔子也说过相似的话便是妇孺皆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这样要求圣人究竟对不对呢?先举几个例子上古时期三皇尧舜禹当政时,官府前都设有一面鼓供百姓击鼓后当面對他们指出时政的弊病。朝野里谏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者的过失因及时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现在还被尊为治政嘚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警戒下次绝不重蹈覆辙以至于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过错都被纠正他凭着五十年的坚持硬是把自己铸成完美无缺的圣人,也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外安诸侯,内嘚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对他赞赏不已。接着就是在论语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不过他本人还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语》里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曾子被父亲打了一顿被打时他不但不劝父亲住手,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自以为是孝。後来孔子指出他的行为是愚孝差点陷自己的父亲于不义之中。曾子听后恍然大悟立刻承认自己“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这个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为尽孝,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知知“是“病”;后来他在孔子的点破后能意识到错误是“病病”,最后他妀正错误乃是“不病”

  从几个例子看来,不论谁想成为圣人都得重复三个过程,一是普通人难免要犯错误;二是及时发现错误;彡是改正错误;只有不断地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华,从一条平庸的毛毛虫羽化成靓丽的蝴蝶!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讀书笔记15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訁》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叻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嘚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當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思想名著《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通用15篇)】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差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