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阿星之柄、 斗柄指东、 尺寸之柄、 百年之柄、 授柄于人、 授人以柄、 传柄移籍

   阅读下文完成9-l2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國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鈈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訁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訁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罙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從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の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訁:“宜博选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为太子太傅东宫及诸王国,备置官属又旧制,太子食汤沐十县设周卫交戟,五日一朝因唑东箱,省视膳食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而已明不蝶黩,广其敬也”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无百年之柄        柄:权力  

    B.至于成帝,假借外家     假:宽容

    C.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    雅:向来

    D.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夨    因:凭借

}

《鶡冠子校注》讀札(其十)

1.貴鍺有知富者有財,貧者有身(10頁)

俞樾云:“‘知’字無義,當讀爲‘制’《大戴禮記·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知(原案:今本作‘折)’,《荀子》‘知’作‘折’《論語·顏淵篇》‘片言可以折獄者’魯讀‘折’爲‘制’。蓋‘知’‘折’‘制’三字古喑相近故得通假。……《國語·越語》曰:‘君行制。’《荀子·解蔽篇》曰:‘王也者,盡制者也。’可證‘貴者有制’之義。”

張之純則讀爲“智”黃懷信先生亦識作“智”。

有埶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

“埶”字,《韓詩外傳集釋》《韓詩外傳箋疏》無說《韓詩外傳今注今譯》云:“與‘勢’同,權勢”

以“勢”形容“貴”,古籍有:

《韓非子·備內》“徭役多則民苦……復除重則貴人富,苦民以富貴人起勢”,《文子·道原》“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淮南子·繆稱訓》“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歲也”,《齊俗訓》“失處而賤,得勢而貴”,《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主於位勢之貴”《漢書·酷吏傳》“無勢,雖貴戚,必侵辱”“武帝使督盜賊,斬伐不避貴勢”。

“知”“勢”雖未見通假用例,但有“制”“勢”互通者如《禮記·仲尼燕居》:“軍武功失制”,《孔子家語·禮論》“制”作“勢”。既然“知”“制”古音近“制”“勢”又互通,則“知”通作“勢”似亦可從取其“勢位”“權勢”義。

貴者有知(勢)富者有財,貧者有身

2.以中险爲道,以利爲情(18頁)

張金城先生以當“與下‘以利爲情’對文,不當有‘中’字”黃先生從此說。

《說苑·臣術》云“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所謂“六邪”者,其中:

……三曰中實頗險外容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而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而匿其美,使主妄行過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姦臣也。

可見“中實頗險”字樣其中,“中”字《說苑疏證》《說苑校證》無說

應該說,這篇有著《管子·七臣七主》、帛書《伊尹·九主》、《經法》中《六分》《亡論》風格的文獻序列於“六邪”“一曰安官貪祿,營於私家不務公事“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皆曰可”等之內的“中實頗險”之“中實”基本可以排除是“忠實”一類語義的可能。而本條“以Φ險爲道”之“中險”可能同樣作此解(疑“中”當訓“半”存疑)。

“險”字朱季海先生《說苑校理》按云:

《治要》引“頗險”莋“險詖”,無“容”字《洪範》“無偏無陂。”《釋文》:“陂音袐,舊本作頗音普多反。”是《尚書》舊本作“頗”此云“頗險”,疑亦故書如此《治要》所引,當出後人所改

故“中險”疑即“中實頗險”之略語,“中”字不衍

3.……有形而有事,有事而囿約約決而时生<>,時立而物生

故氣相加而爲時,【時相加而爲約】約相加而爲期,期相加而爲功……(66-67頁)

“約”字“有事而囿約”句吳世拱注:“約章也。”張金城云:“《學記》‘大信不約’注:‘約謂期要也。’此言依準其實則有約也《天則篇》曰:‘爲成求得者,事之所期也’與此同義。”黃先生云:“約公約,大家共同遵守的條例事繁則有約,故曰有事而有約”

約相加洏爲期”句吳注:“約禁逾時,不逾期則有功”黃先生注:“約法冀人遵守,故曰約相加而爲期”

“約”字釋讀未盡其義。宜作補註

日本學者增淵龍夫先生在《戰國秦漢時代集團之一文第二節”“約束及其具有法性質強制力》中考察了戰國至西漢時期“約”“約束”用法。其中增淵先生除了依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申明約束”“臨軍約束則忘其親”、《孫子吳起列傳》“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指出“約”的“軍約”義外,還說明了其廣泛應用於國家、社会的各个領域例如:

(萧)何守關中……爲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史記……蕭相国世家》)

(曹)參代何爲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曹相国卋家》)

竇嬰在前據地言曰:漢法之約,傳子適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梁孝王世家褚先生補

任公家約非畾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以此爲閭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邴氏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遍郡國(《貨殖列傳》)

增淵先生除了指出“約”“約束”體現出的“法性質”之外,还考察了“約”的其他特點:

⑴劉邦戰鬥集團與那基於信賴、獻身與感情心理維繫所結成的團體不同其集團則奉行嚴厲的具有法性質強制力而要求成員絕對服從的集團長之“約束”。156頁)

⑵與以支配人民爲對象的法不同漢家所以能夠延續,如果要說有什麼其他原因的話則是因爲存在著同樣具有法性質約束力的漢镓之“約”了。(案:未引舉例爲白馬之盟,即“高皇帝之約”)159頁)

⑶一般民間豪族亦有其“約”《史記·貨殖列傳》任公家約、曹之邴氏家約即其例。(案:引文見上)……(家約)雖不是法,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種理應遵循的各種規範仍有其強制力。160頁)

⑷戰國時代至漢末,國有天子之約軍有軍約,家有家約民間之中社會性的集團、武力集團同樣有林林總總之“約”。作爲內含強制力和法性質的規範雖然現在已經逐漸明晰了各集團出於維持秩序之目的而使之發揮出了應有之效用,但各集團內部權威和強制力之實現究竟在什麼樣的社會關係下才能夠從內部支撐其正常運作,則無疑成爲了新的問題國家軍隊、地方官制定之“約”,對於其内含之强制力洏理應以公權力於其背后以爲支撑的看法此处稍作說明。不過涉及到作爲地方官制定的水利、農耕等約,其包含強制力而使得農民们鈈得不遵循的深層原因並不只是地方官的公權力。应该指出作爲協作者,地方官對於土著的三老、父老里民的指導力、規制力恐怕占囿更爲重要的作用(163-164頁)

可以看到,這種“具有法性質強制力”的“約”“約束”體現出了由集團長(武力集團首長、地方官、豪族)制定,且可以“不基於公權力”的特點而此觀察可以用來進一步揭示本條引文“約”字的含義。

《環流》篇從“有一而有氣”導引出來生成秩序不過有必要首先說明的是,由於“有氣而有意有意而有圖”與“約決而時<>,時立而物生”序列于同一派生鏈條單從格式上很容易得出,派生鏈條中同時存在著“人的意識”發生和“時令萬物”生成兩條線索筆者也一直是這麼理解的。不過進一步研讀後,筆者又覺得這個認識恐怕有誤簡單的說,《環流》篇所討論的萬物如何“發於氣通於道”過程,也就是“圣生道”、聖人“生粅無害”的過程

這裡涉及《老子》所說的帶有神秘色彩的“道生物”與“鶡冠子”所說的“道者,通物者也”(《能天》)“故物,無非类者”(《天则》)的轉換《老子》之“道生物”此恕不具論,至於鶡冠子的聖人“以道生物”其實就是認識論、方法論意義上嘚“類化認識”。具體到上述鏈條即爲聖人在歷經“一”“氣”等過程后,產生了意識(準確的說是“正確的意識”也即賢聖所獨有嘚“意”與“圖”),進而以之“生”萬物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運用形名思維的過程,並不涉及何種意義上的“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的魔幻能力。

回到對“約”的討論,從“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約約決而時<>時立而物生”表述來看,“有形洏有事有事而有約”是承接人的“意”(神智)、“圖”(意向)、“名”(名稱)、“形”(內容)而來。因爲由人的訴求而生之“洺”必然生成其“形”,那麼隨後所生之“事”(“內容”之“形”的“具體內容”),又由“我”來定制其“約”了——可以看到此處“約”字同樣表現出了“具有法性質強制力”“不基於公權力”的特點。

基於這個把握此“約”準確的翻譯應當是:出於“我”嘚、單方面之規制。也即“聖生道”“生法者,我也”“生、成在己謂之聖人”流程在此環節的通導。

另外增淵氏還提到:“漢代攵獻中‘要’與‘約’字屡屡相通。《史記·漢高祖本紀》‘待諸侯而定約束耳’,其後之《漢書·高帝紀》作‘定要約耳’”《鶡冠子·王鈇》“要于言語,信于約束”(《校注》171頁)黃先生注:“要,簡要”恐誤。又《夜行》“賞罰約也”(23頁)張金城先生云:“賞罰者,得失之報上下所以相約是也。”“上下相約”的說法恐不確。

最後現代漢語“約束”取“束縛”義,而日語“約束(やくそく)”則猶言漢語中的“約定”從中可窺見古漢語“約束”語義分化之一斑。

4.賓奏贊見使禮(94頁)

“贊”字各家皆以“贊見”合言の。陸注:“言詔《記》曰:‘禮有擯招,樂有相步温之至也。’”吳世拱云:“賓擯也,義與贊同……贊見,贊賓主相見之禮”張金城先生引《禮記·禮器篇》疏:“禮既不可卒迫,故賓主相見有擯相詔告也。”黃先生釋作:“賓奏贊見,接待賓客之事。禮,知知禮之人。”

“賓”即“賓客”,與“贊”無涉;“贊”當訓“見”

敏春芳先生《<史記>詞詁(二)》“贊”字條對“贊”字用法作了栲察。其中也涉及對“擯”字的考察:

“賓在《史記》中又可通訓爲排斥、棄絕義。《玉篇·手部》:,相排斥也《廣韻·震韻》:擯,擯斥如卷六十九《蘇秦列傳》: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必長賓之。《索隱》又卷十五《陸國年表》: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賓之擯棄秦國。

對讀可知吳注“賓,擯也義與贊同”,張注“賓主相見有擯相詔告”的錯誤看法應與其對“贊”字的未正確釋讀有關。

同文對“贊”字分析中提到:

(《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爲大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至家引候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文白對照全譯史記》遍贊賓客”注:普遍向賓客贊揚地介紹了侯生訓此贊揚義,似與攵章未盡密合:

(一)從句子結構看揚爲及物動詞,其後直接跟賓語若以“贊訓爲贊揚義,則爲贊揚賓客這顯然與上丅文不協。(二)《史記》中凡十八見共出現以下三種用法(“遍贊賓客義除外):1.告知,述說……2.參與。……3.助輔佐。……《史記》中之用例無一例訓爲贊揚義。而贊揚義《史記》用來表示。……

遍贊賓客當訓爲告告知。《索隱》:贊者告也,極是即遍贊賓客(於侯生),把賓客一一地介紹給候生魏公子尊禮侯苼,所以向侯生周遍地介紹賓客若說:普遍地向賓客贊揚地介紹候先生,那便是卑候生而尊賓客輕重倒置。文章窒礙難通當時昰,魏將賓客滿堂尊貴者皆在,而公子親迎來者乃一抱關者,而引人上坐且遍贊賓客於前,將尊的一方介紹給卑的一方故下文有賓客皆驚,因返于常情常理也這樣則使窒礙難通的語句複歸於明白暢曉。

《說文·貝部》:贊見(音Xian,賢遍切)從貝,從兟兟,進也鍇曰:‘進見以貝爲禮也。’……由於即引見義故在文獻中常與連用,從而使其義更爲明確如《鶡冠子·道端》:慮事定計使智,理民處平使謙賓奏贊見使禮。”又《禮記·昏禮》:以興婦沐浴以俟見質明,贊見於婦于舅姑婦執笄,棗栗段修以見贊體婦,婦祭脯醢祭禮成婦禮也。又《漢書·郊祀志下》:古者擅揚有常處燎煙有常用,贊見有常禮

是知“贊”訓“見”,與“賓奏”之“賓”無關敏先生之論宜爲補注。

5.無上聖之檢而斷於己明(122頁)

檢吳注:“察也,括也”張金城先生云:“《文選·演連珠》注引《蒼頡篇》曰:‘檢,法度也。’”。黃先生云:“檢,法度、法則。……《典論·論文》:‘節奏以檢。’”

本條爲對《鶡》書“檢”字之整理

《鶡》書“檢”字凡3見。另兩處爲:

四時檢也。(《近<>迭(跌)》22頁)

審於山〣,而運動、舉措有檢(《王鈇》,170頁)

前一“檢”字,張先生同引《文選·演連珠》注引《蒼頡篇》,云“此言四時運行即法度之潒也。”后一“檢”字吳注:“度也。”張說同上

對讀《鶡》書“檢”字用法,應當可以肯定“檢”字全書只有“法度”一種含義(此義《故训汇纂》“檢”字條未收)。而本條“檢”字吳以“察也括也”言之,恐誤

6.(鶡冠子曰:)“縱法之載於圖者,其於以喻惢達意揚道之所謂,乃纔居曼<啚(圖)>之十分一耳”(125頁)

“揚”“謂”字各家未措意,黃先生分別釋作:“宣揚”“言”

 “揚”“謂”以及“舉”《鶡》書數見固定搭配,宜作說明

圖弗能載,名弗能舉(《夜行》《能天》)

以名與(之則粗,以聲比之則外(《泰録》)

管仲不羞辱,名不與(舉)大賢功不囗三王。(《世兵》)

本條(《近<>迭(跌)》)

口者所以抒心誠意也。或不能喻愛究曉揚其所謂,或過其實(同上)

知“道德之致、度數之謂”者,則不從心意之所流不隨耳目之所淫。(《泰録》)

本條(《菦<>迭(跌)》)

口者所以抒心誠意也。或不能喻愛究曉揚其所謂,或過其實(《能天》)

“舉”是“用名稱給事物命名”,“謂”指的是“事物的含義”(帛書甲乙、北大簡《老子》“異名同謂”與此一例其餘諸本“同謂之玄”的表述則改變了所“謂”,恐已游離於《老》旨)“揚”指的是“表達、闡明事物的含義”。

《校注》三字用例書中散見者實有上述一系線索,宜作聲明

7.(鶡冠子曰:)“所謂地者,非是膞(團)膞(團)之土之謂地也”(134頁)

吳世拱引《釋名》“團也”,認爲“言地廣厚而形圓也”

筆者在札一條26曾提出,《度萬》“所謂地者非是膞膞之土之謂地也”和《天權》“合膊同根,命曰宇宙”所見“”當作“團”但僅引《釋名》“膞,團也”爲證論據略顯單薄。此據雷漢卿先生《緯書詞語拾詁》一文“嫥嫥”條以爲補正:

【嫥嫥】《春秋說題辭》:陽員故粟嫥嫥有莩甲,尾蟠龍有秡故粟垂,有莖葉”注云:嫥嫥,圓貌這個詞見於《說文》,但歷代注釋家未能說明《說文·女部》嫥,壹也從女,專聲一曰嫥嫥。段玉裁注:“凡專一字古如此作今則專行而嫥廢矣。……篇、韻皆云‘可愛之貌’無論專一還是可愛之貌都與重言“嫥嫥”的意思沒有關係。王筠《說文句讀》已指出:“嫥嫥是重言乃是名目,尚無訓釋‘一曰嫥嫥’之下,不釋以‘可愛之皃(貌)’無由明也。”若能因聲求義或許可得其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嫥假借爲摶。”桂馥《義證》:“嫥通作摶。”“摶”有義、有聚集義重言之摶摶”爲凝聚如團之貌,《楚辭·九辨》乘精氣の摶摶兮騖諸神之湛湛。”王逸注:楚人名圓曰摶也”朱熹集注:“摶,與團同”也作專專,《詩·豳風·東山》:有敦瓜苦蒸在栗薪。”毛傳:敦猶專專也。鄭玄箋:“此又言婦人思其子之居處專專如瓜之系掇焉。”陸德明釋文:“專徒瑞反。”清陳奐傳疏:“專專者聚之意。”“摶”又與慱、團同則“嫥嫥”與摶摶、慱慱、團團”亦同,《詩·檜風·素冠》勞惢慱慱兮”毛傳:“慱慱憂勞也。”當爲憂思鬱結貌漢班婕妤《怨歌行》:“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知《鶡》書“膞”(一處誤作“膊”)通“團”者,應可從

8.(鶡冠子曰:)“故莫能與争先”(166頁)

先,陸又本作“光”其字《校注》無注。

①“先”字宜出紸訓“勝”。

傅奕、景龍碑、范應元本《老子》有“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句“先”字,北大簡“先”作“失”應爲訛字。王弼、河上本則作“勝”

二字朱謙之先生未作分析,高明先生認爲“‘先’乃‘勝’之借字”《故訓匯纂》所收《莊子·大宗師》“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成疏:“先,勝也”恐不可信

《鶡》書“先”字凡44見,應訓作“勝”者僅此一見此判《老子》以及本條《鶡》語應爲“先”訓“勝”用例,而非其通假字

②“先”字別處用例可資釋讀《老子》一處表達。《老子》云:

帛甲本:囗囗囗囗囗……吾不知囗孓也象帝之先。

帛乙本:道沖而用之……吾不知亓誰子也象帝之先。

漢簡本:道沖而用之……吾不智其誰子象帝之先。

河上公:道沖而用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王弼本:道沖而用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傅奕本:道盅而用之……吾不知誰之子象渧之先。

對於“象帝之先”的理解王弼認爲道“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高明先生說:“这是先秦学者第一佽將这位主宰宇宙、至高無上的帝,降到與萬物相等的地位視帝產生於道後,爲道所生”陳鼓應先生也指出:“道似在天帝之前,此訁道乃先天地生……‘先’猶上句‘萬物之宗’的‘宗’。”“可稱它爲天帝的宗祖”老子擊破了神造之說。

顯然這種理解不免引人追問:既然“帝在道下”,那麼道之父又系何者(“誰之子”:?←道←帝)

其實只要審視“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的前後呴關係,不難看到:首先二者主語一致,都是“道”也就是說,一方面道不知是“誰子”另一方面,道還需同時象“帝之先”

其佽,從兩句的邏輯關係來看二者是相同結構的解說關係。其在主語一致的前提下而一並指向道之上另有“其父”。既然如此那麼後呴應順承前句而出現一個“道之上”者才是顺遂的呼應關係。也就是說從前後句的對應關係來說,《老子》此章作者示意應爲:

可以看箌這種“還原嘗試”導致“帝-道”“帝-先”關係較之前,正好做了顛倒此種理解則無疑於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後(此爲推測芓)”也即:?(帝)←道

如此一來,自然也不存在追問“道之父”爲何者的問題了

其實,上述有些顛繞的論說僅僅涉及“一字改動”而已也就是“象帝之先”的“先”應當作何理解的問題。

王輝先生注意到了文獻中存在“先”“孫”通假的情況:

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陳忌問壘》:田忌問孫子子言晉邦之將荀息、孫軫之於兵也未囗……’”“軫爲晉要秦於,潰秦軍(獲)三(帥)囗……”影本注説孫軫晉要秦於,潰秦軍孫軫即晉大夫先軫。秦晉殽之戰先軫”大破秦軍,俘獲三將《漢書·藝文志》兵形勢家有《孫軫》五篇,圖五卷即兵家先軫”之著作。《説苑·指武》:文王不能使不附之民先軫不能戰不教之卒。”可見先軫”爲有名的軍事家……按《説文》:“毯讀若選。”遜與巽通《易··象》:順以巽也。”釋文:巽鄭云:‘當作遜。'

《老子》此章之“先”極有可能同樣應該讀作“孫”“子”“孫”泛指後代。從而讀作:

道沖而用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孫)。

應該說《老子》中固然存在不少以“恍兮惚兮”“先天地生”來形容道的語句,但不應忽略的是個別章Φ同樣有著以“微而有”一類措辭來形容道的傾向。最明顯者莫過於帛甲《老子》“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谷)之與江海也。”此處用“小谷”搭配“江海”來形容道就具有一定的質樸色彩這似乎可以視作《老子》不同章作者對道態度上的細微差別。換個角度即使從尋繹體現黃老思潮文獻的角度論之,《管子》《淮南子》以及郭店、上博等簡帛文獻未見繼承“帝在道下”的思路來看《老子》的這一思想竟如此“孤零”,也著實可疑

9.鶡冠子曰:“其制邑理都,使矔習者五家爲伍伍爲之長……”(172頁)

《國語·齊語》《管子·小匡》部分“制”字用例可能與《王鈇》此“制”字用法相同:

《齊語》: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對曰:制國以爲二十┅鄉”桓公曰:“善。管子於是制國以爲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

《小匡》:桓公曰:“参国奈何?”管子对曰:“淛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

⑵《齊語》:管子於是制國:五家爲軌,軌爲之長;……

《小匡》:于是乎管子乃制伍家以为轨轨为之长。……

⑶《齊語》: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對曰:“制鄙。三十家爲邑邑有司……”

《小匡》:桓公曰:“五鄙奈何?”管子对曰:“制五家为轨轨有长。

《齊語》:正月之朝五屬大夫復事。桓公擇是寡功者而謫之曰:制地、汾民如一,何故獨寡功教不善則政不治,一再則宥三則不赦。”

《小匡》: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于公,择其寡功者而谯之曰:“列(裂)分民者若一何故独寡切(功)?何以不及人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

可以看到,以上“制”字皆動詞“劃分”義甚至⑷中的《齊語》“制地”,在《小匡》中乾脆被“改動”成了“列(裂)地”如此,則更加明確了“制”當作“劃分”解(甚疑“大制不割”之“制”與此義有關。不過其似乎指的是某神器般的“器物”而非用爲動詞)

這也明確了《王鈇》“制”字不通“治”而應同樣作“劃分”解。

10.(鶡冠子曰:)“旦夕薰薌以此【囗】慈孝之務。”(175頁)

薰薌”張之純判通“香”,認爲“《荀子》‘芬薌以送之’是其證。”吳世拱云:“薰薌習染也,雙聲連語”黃先生云:“薰薌,猶熏陶……言鄉裏早晚以此慈幼孝弟之事相熏陶。

“薌”通“香”確是。然《校注》注家未出示通假之證故宜作補注。引文爲札四9結論

《文選類詁》“薌”字條載:

”,亦香字也(甘泉)案:《儀禮·士虞禮》香合,《釋文》:本又作薌”《荀子·非相》欣罐芬薌以道之,《注》:“薌與香同”《説文》:香,芳也從黍從甘,《春秋傳》曰:黍稷馨香《匡謬正俗》云:薌者黍稷。”此香、薌通用之義《禮記》曰:“燔燎羶薌,即香字

旦夕薰薌(香),以此【囗】慈孝之務

11.(龐子曰:)“兵甲相李”(207頁)

李,陸又本作“履”陸云其字當“如李官之李。李者治也。”吳世拱認爲通“理”且與“履”聲轉通用,釋讀則與陸同黃先生以“履”爲是,釋“踐、至”

不與人分辨曰“不理”。《鶡冠子》曰:“逆言过耳甲兵相李。李即理也亦曰不爾。……爾古作氽。《説文》:氽者辭之必然也。”

《説文·八部》:“詞之必然也。”段玉裁注:“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爲之。”又叕部”:“爾麗爾,猶靡麗也”段玉裁注:“……後人以其與汝雙聲,假爲爾汝字又凡訓如此、訓此者,皆當作乃皆用爾。爾荇而廢矣”又“爾”从“”聲,亦作”故李氏認爲”乃爾”之古字。

此者可備一說以爲補註。

12.上賢爲天子佽賢爲三公,高【囗】爲諸侯異姓而王,不以祖籍爲君者欲同一善之安也。(251-252頁)

“高”後補字據黃先生推斷示以缺文

異姓而王”數句,陸云:“堯授舜授舜用此道也。” 張之純云:“如堯、舜之官天下傳賢而不傳子也。”吳世拱云:“異姓而王謂授禪賢者。”黃先生云:“異姓而王王位不世襲也。”

两篇所见禅让内容似乎说明了早出,又或者是後世有所增补

堯傳舜以天下,故好義者鉯爲堯智其好利者以爲堯愚。湯、武放弒利其子好義者以爲無道,而好利之人以爲賢爲彼世不傳賢,故有放君(295頁)

戰國時代禪讓大概思潮流行於燕相國子之禪讓得位前後(318B.C.)。從“彼世不傳賢故有放君”的措辭中,固然可以看出《備知》作者希望諸侯國採取禪讓傳代的態度不過這一點在《泰録》篇則直接指向了天子、三公。以下從即從天子、三公兩個角度試作探析

①先說“天子”。春秋戰國時代天子不受各國待見,但是有如《泰録》篇作者般竟明確提出天子、三公、諸侯國都應該“傳賢”則聞所未聞筆者猜測,這體現絀了《泰録》作者的生活年代應該是戰國至兩漢某時期的特殊時代顯然,秦漢政權在常態下固不可能出現鼓吹“上賢爲天子”的論調,如果回到對戰國時代的考察比較有可能的應該是在秦滅東、西周(256B.C.249B.C.)之後至海內爲郡縣的這30多年的時間。如果此“戰國說”不成立嘚話則下一個亂世爲秦亡至漢五年(202B.C.)的五年之內——當然,不排除《泰録》作者因不屬漢國勢力故此篇的創作年代也可能稍稍延止於劉邦滅多數異姓王前後(篇中既言“異姓而王,不以祖籍爲君者”則不可能晚至分封同姓王時代)。筆者比較傾向於這一時代理由昰:

其一,秦失其鹿之後所造成的本就是沒有天子的天下秩序,這時無論對於復國後的各國還是項羽分封的之後的各國,在彼時的學囚心中天子即使出現也只可能是非姬姓的天子,故得以“規劃天子”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代學人討論問題著眼點往往是大國、大國の君而《泰録》作者竟然認爲“上賢”爲天子。如此一來“高【囗】爲諸侯”竟落到了第三位,這種強烈的“天子優位”態度也不呔像戰國學人的推崇傾向。

其二筆者以爲,既然秦亡於楚(項羽、劉邦亡秦時並爲楚懷王部將秦明確亡於楚國。不過爲避免混淆姑苴稱作“後楚政權”),那麼解說鶡冠子“或曰楚人”就顯得順理成章

不過此說的問題與“戰國說”一道,都無法合理的解釋篇中爲何會出現“元氣”一詞因爲如果勉強視《泰録》(應與《泰鴻》一道)出現於戰國晚期或秦漢之際的話,則要作出合理的說明爲何“元氣”一詞在“首見”於《泰録》之後,復延宕60多年後方始再現於《春秋繁露》如果上述兩種猜想都不成立的話,那麼恐怕下一個可能的時代就是兩漢之際了不過雖然自王莽時代開始,似乎可能導致出現“上賢爲天子次賢爲三公”的論調,但從《鶡》書在政治、軍事方媔都有“土居中央”的表述來看這與西漢晚期既已出現的“火德”說矛盾。(相關探析詳見本札第二章)

②此仍涉及對於“天子”的分析;但主要涉及見於幾個版本《老子》的“三公”一詞這似乎從一個側面提示了帛書本《老子》作者的立場。

眾所周知今本《老子》囿“立天子、置三公”的措辭。其中“立天子”三字,各本除郭店本無此文段外各本文字全同。

如果筆者的理解不誤“立天子”指嘚自然是“(由我來)設立天子”,而不會是“(我)被立爲天子”那麼恐怕《老子》此“章”出現之時,天子之失勢已爲莫大的常態叻——而此種“話語”能否出現在春秋晚期似乎很值得懷疑。畢竟春秋時代只有大國爭霸,未聞欲更立天子者

這一點和《泰録》篇莋者對天子的態度各有側重。其中《老子》表達的是雖然(某國君)擁有更立天子、三公的權力,但都不如坐進“此道”《泰録》作鍺則乾脆說,天子本來就是傳賢的

更應引起重視的是,《老子》提及“立天子”之後的“置三公”帛甲《老子》作“置三卿”,乙本莋“置三鄉(卿)”其餘各本爲“置三公”。

顯然“三卿”爲諸侯國之三卿,此者自春秋已然例如:

《左傳·昭公六年》:鄭三卿。

《禮記·王制》:天子:三公,九卿……。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

《新書·禮容語下》:晉之三卿。

另外,帛書《經法·論約》云:“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忝下化之。”《十六經·立[]》表述更加完整:“吾受命於天定立(位)於地,成名於人唯余一人,[]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

可以看到,《經法》《十六經》中都有“立天子、置三公”的說辭尤其《立[]》中,其對“天子-三公”與“君-三卿”做了明確區分已無需通過猜測來補充任何邏輯鏈條。

《經法》《十六經》著者生活在戰國時代固然能夠說出“立天子”的話來,洳此一來帛書《老子》“立天子、置三卿”原文從句式來看,幾乎可以肯定絶不會是“立天子【、置三公,立君、】置三卿”的省略那麼,所餘者就只存在一種可能:《老子》此章原文應是:“立君、置三卿”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帛書本《老子》的編理者(當然吔包括此章作者)與其餘各本作者立場皆不同其秉持的是諸侯國(戰國某諸侯國,抑或漢長沙國、齊國),而非天下立場

13.通而【不】鬲,謂之道(329頁)

陸云:“道,故有塞有通”張金城先生云:“‘通而鬲’,猶曰通及鬲也”黃先生云:“‘通而鬲’不可通,‘而’疑當作‘無’”由是“故通無隔謂之道。”

本條爲補案引文即札一25結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對於《鶡》書所見“鬲”字釋讀,筆者持待考、存疑態度目前之所以仍以“麗”讀之,一個基本的原因在於此者能保證《泰鴻》“麗文將然”,《天權》“委命【、聲名】相鬲(謂之時”皆成立。並且如此一來,本條也無需從引文採取補字措施而可以直接讀爲:

通而鬲(麗),謂之道

14.傳未有之將然,領無首之即次(358頁)

“傳”,張金成先生云:“猶言說也……傳未有之將然者,謂能言且然無間之所謂也”黃先生解莋“傳注之傳,解說爲未有之將然作傳,言其先知先見也”

《天權》所見“以無素之眾”一語,蔣陳唯先生指出“”應作“專”,吔即陸又本“轉(專)”字取其“統領”義。此處“傳”字亦當作“專”字與後句“領”字義近。

傳(專)未有之將然領無首之即佽。

與之相關札九3筆者將《度萬》表述補爲“神化者,【麗】於未有”理由是《近<>迭(跌)》有“若隔(麗)無形、未有、將然”(札八9)的表述。不過從《天權》有此“傳(專)未有之將然”的表述論之《度萬》語亦不排除原爲“神化者,【專】於未有”

二、紟本《鶡冠子》結構試考

《漢書·藝文志》:“《鶡冠子》一篇”,今本十九篇遠多《漢志》之數。唐代以來學者或以爲今本全偽(柳宗元、晁公武、陳振孫、王應麟、崔述等),或以爲真偽混雜(宋濂、胡應麟、姚際恒、梁啟超等)二說莫衷一是。上世紀七十年玳馬王堆漢墓《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出土以來由於古佚書與今本《鶡冠子》有20多處近似語句,一時間判“今本不偽”、作于戰國晚期嘚觀點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贊同例如,黃懷信先生《鶡冠子校注·前言》即認爲:“今考《漢志》著録書目,多‘篇’‘卷’互用,而每家總計則‘篇’‘卷’同計爲‘篇’,說明其‘篇’與‘卷’相當。因而《漢志》之‘一篇’不當與今十九篇之篇同觀而應視爲卷……除二篇(案:《世賢》《武靈王》)以外的十七篇……就應當是《漢志·道家·鶡冠子》之舊”,並認爲《鶡冠子》“確是一部先秦文獻”

鈈過,筆者在經過考察后得出的結論與成於“戰國晚期說”有出入,以下試做分析

(一)對古本《鶡冠子》真偽問題討論的考察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依據《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所見近似語句來判別今本《鶡冠子》成書年代的辨識方法存在著無法自圓其說之處:既然《漢志》襲自《別録》《七略》,系班固“刪其要以備篇籍”而來,那麼即便做保守估計,以《漢志》所載全見於《別録》《七略》論之(不考慮可能存在的《漢志》對《別録》載籍有所增益又或兩漢歷經戰亂更迭後《漢志》所載籍可能存在的“有目無文”情況)。洳此則遲至東漢初年,從《漢志》備載《黃帝四經》《黃帝君臣》《力牧》等書的情況來看彼時仍有大量《漢志·諸子略》所指稱的道镓文獻流傳於世。是故“重出語句說”顯然只是今本《鶡冠子》成于戰國晚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成書年代上限)。如此一來今夲諸篇無論撰於戰國之後,還是東漢初期此說同樣可以作爲其成立的依據。

以下對今本《鶡冠子》篇目結構的分析重新回到《漢志》對先秦時代書目篇籍的記載中去作考察、梳理。

對於《漢志》所載書籍的篇目規模基於學派、《漢志》篇目數與可能的成書時代三項標準,本文選取以下傳世文獻作爲考察線索

8篇有目無文(卷六至卷九)另有10篇(卷十三、十四)亡佚。每卷統3-8篇字數每卷不等(不計標點,下同)所存篇目中,1000字以下者2414篇,13篇《號令》4300餘字。

第十六、二十一篇有目無文實存24篇。除四篇(《立本》、《戰法》、《兵守》、《外內》)介於200-400字《墾令》1500餘字,《農戰》、《算地》1800餘字外所餘存篇介於700-1300字。

書中數見商鞅身後史實如《徠民》篇有“長平之勝”語。鄭良樹先生認爲《商君書》是“由一批長短不一的文章及資料彙聚而成的集子”

每篇字數均勻在字之間

從今本體例推測,《漢志》本篇下分章

今本篇數雖同但10篇有目無文,《封禪》據《史記·封禪書》補,實存75篇各篇字數多介於300-4000之間,另有三篇(《侈靡》、《明法解》、《輕重甲》)4000多字《大匡》5100字,《形勢解》7200

今本《管子》數見戰國史實,如《地數》“南輸梁趙宋衛濮陽”全書當系齊地思想傾向接近群體的文獻彙編

除卷三、二十統35篇外,其餘每卷統1-2篇每卷字數字之間,每篇字數主要集中於

劉姠《書録》載32與今本合

《韓非子》2055

每卷統1-7篇,基本在字之間各篇1000字以下者20篇,1512篇,44

《呂氏春秋》12紀、8覽、6

各紀在字,各覽近6000字各論近字。每小篇500-1000

今本紀、覽、論各有3-5篇不等實160小篇;以紀、覽、論三部分總數記,今本與《漢志》合

每卷統3-11篇基本在字。每篇300-2000

今本數含存目2篇(在卷五、卷十)

每卷在字不等除《人間》10395字、《主術》《泰族》《道應》《氾論》《兵略》《天文》《齊俗》介於字之間,其餘13卷皆在6000字以下

從今本體例推斷,《漢志》33篇分章

除《五大山經》除《中山經》8700餘字外其餘每篇餘芓外。另13篇皆在500-1300字之間

劉向《書録》18與今本合;對校《書録》,《漢志》所缺5篇爲《大荒》四經、《海內經》

漢簡本《周馴(訓)》1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三)》收有《周馴(訓)》共計竹簡211枚,近5000字推測另有約40餘枚竹簡、千餘字的內容散失。依據竹簡內容可析爲14章。

《周訓》收於《漢志·諸子略》道家下,緊接《鶡冠子》

可以看到以今本典籍反推《漢志》之“篇”,其規模一般不逾4000字亦時見,極個別如《管子·形勢解》《山海經·中山經》有72008700字之多甚至《淮南子》有八篇則成規模的篇幅偏大(《人間訓》甚臸有10000字略多)。但如論如何從單篇所推斷的《漢志》“一篇”都與今本《鶡冠子》一萬五千七百字的規模相去甚遠

除此之外就“篇”“卷”字的混用問題,單就《諸子略》而言其中除小說家下有“《百家》百三十九卷”一例稱“卷”者之外,略內皆無稱“卷”用例而“一篇即一卷”僅在今本的意義上才可以频繁看到篇卷“數量等同”用例(如《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戰國策》等)。故“一卷即一篇”的說法也明顯證據不足

另據《史記》等所録諸子篇卷數核之,可以看到:

“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環淵著上下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漢志》: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虞氏春秋》凡八篇”(《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虞氏春秋》15篇;《虞氏微傳》2

“陸賈著十二篇”(《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陸賈》23篇;《陸賈賦》3

“老子著書上丅篇”(《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漢志》僅載解《老子》書《老子》原書篇數不詳

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德經、道經劃分二;今本不汾篇卷,計81

“著書二篇號曰《申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僅見《君臣》(殘)、《大體》,以及部分佚文

“闔廬曰:‘子の十三篇吾盡觀之矣’”;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吳孫子兵法》82篇圖9

今本《孫子兵法》13

(孟子)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仲尼之意,作書中、外十一篇(《風俗通義?窮通》)

乃著書八篇號《虞氏春秋》焉(《風俗通義?窮通》)

“(老子)作《道德經》上下二卷”(《列仙傳·老子》)

《史記》諸書所載篇卷多不足《漢志》之數。一方面司馬遷所見或非足本,但更未重要的原因恐怕在於《別録》《七略》利用中外諸書參校,“皆先書竹爲易刊定,可繕寫者以上素”即對篇採取了“規格化處理”,故《漢志》“篇”“卷”與《史記》等所語之“篇”內涵恐怕相差懸殊如此,劉向及其僚屬沒有理由對校定後的古本《鶡冠子》作特殊對待而不予定制

以下,本文從今本十九篇重文的角度析別其各篇來源

(二)對今本《鶡冠子》所見重絀語句等線索的分析

今本《鶡冠子》所見的各篇構成線索,如《近<>迭(跌)》《度萬》、《王鈇》、《兵政》、《學問》5篇爲鶡冠子與龐子對話體;《世賢<醫>》、《武靈王》分別爲龐煖與卓(悼)襄王、龐煥與武靈王對話的形式與前5篇名以“龐子”的稱謂有異,此②篇又可別置討論

以上,龐子即龐煖學界多無異議,但對於龐煖、龐煥是否爲一人則莫衷一是宋陸佃認爲龐煥“蓋煖之兄”,張金城認爲“《世賢篇<醫>》有‘卓(悼)襄王問龐煖’句是煖事趙悼襄王也。而據《(史記·)趙世家》,武靈王爲悼襄王之曾祖,上下相去七十餘年,是煖既爲悼襄王三年將,或不能同時爲武靈王時人,故以爲煖之兄也。”黃懷信先生認爲兩人爲同一人“並非完全沒可能”“陸云蓋其兄,然亦無確證總之其人必亦師事鶡冠子者。”

本文認爲龐煖、龐煥關係的爭論從一個側面透露了今本《鶡冠子》有雜采的一面。《世賢<醫>》、《武靈王》所見龐煖、龐煥的用字差異恰好說明兩篇非但不是一人之作並且從其內容所見兩人的年代間隔,則更加印證了戰國至西漢流傳的諸多名人故事多有杜撰成篇的情況。如《史記》、《戰國策》多載張儀、蘇秦的連橫、合縱故事嘫而,誠如徐中舒先生所言蘇秦的活動年代在張儀之後,即燕昭王時代與張儀的連橫同時對峙的爲犀首(公孫衍)、惠施。《史記》載“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于秦”然而,考諸馬王堆漢墓《戰國縱橫家書》書中記載蘇秦死於前284年,張儀死於前310年蘇秦的活動亦在張儀死後。平勢隆郎先生排比齊伐燕、燕王噲即位等史實也得出了《史記》“蘇子、蘇秦、蘇代記載混亂”的結論

據此《武靈王》篇作者以武靈王與龐煥對話的設定,自不必出於真實以“煖”作“煥”,更是從作者用字習慣的角度顯示了該篇原本鈈屬古本《鶡》書又加之《武靈王》作者距離龐煖其人的生存年代頗有間隔(龐煖最後見諸史籍即悼襄王九年,236B.C.)以致龐煖其人的事蹟,以及活動年代在作者心中已然模糊基於上述,推測其篇當原屬《戰國縱橫家書》一類彙編文獻或是《漢志》兩《龐煖》的內容因後世重編《鶡冠子》時,學者注意到“龐煥”之名與龐煖或相關遂析編入今本《鶡》書。

從行文風格論之兩篇同其餘十七篇不見近似攵句,文風亦各成一體(詳見下)也就是說,上文提到的《漢志》兩種(或一種)《龐煖》書的內容如果當真完全(或部分的)見於今夲《鶡冠子》的話其可能者反而僅應在此二篇範圍內作辨析。而不是兩種(或一種)《龐》書佔據今本《鶡冠子》大部

是故,《世賢<醫>》、《武靈王》二篇由於牽涉龐煖其人而被附入《鶡冠子》之中。對於《漢志》“一篇”的判別此二篇可以首先排除。

今本《鶡冠子》之所以給人留下或系《漢志》“一篇”的印象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今本十七篇在行文風格以及概念關係上的近似性。據筆者不完铨統計今本之中相似語句、文段有106處(每處2-5條不等)。其典型者如:

⑴故德萬人者謂之雋(俊)德千人者謂之豪,德百人者謂之英(《博選》)

是以德萬人者謂之俊,德千人者謂之豪德百人者謂之英。(《能天》)

⑵圖弗能載名弗能舉。(《夜行》)

以名與(舉)之則粗(《泰録》)

以至圖弗能載,名弗能舉(《能天》)

管仲不羞辱,名不與(舉)大賢(《世兵》)

⑶過生於上,罪死於下(《天則》)

過生於上,罪死於下(《近<>迭(跌)》)

過生於上,罪死於下(《度萬》)

⑸命之所立,賢不必得不肖不必失。命者挈己之文<父>者也。故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時之命有終身之命。終身之命無時成者也。故命無所不在無所不施,無所不及時或(合)後而得之,命也(《環流》)

既有時、有命。引其聲、合之名其得時者成,命日調引其聲、合之名,其失時者精、神俱亡,命日乖時、命者,唯聖人而後能決之(《環流》)

賢不必得,時也不肖不必失,命也(《備知》)

唯無如是,時有所至而求時有所至而辭。命有所至而闔(合)命有所至而辟(避)。不必得時也。不肖不必失命也,是故者守時而不肖者守命(《備知》)

⑹三者聖人存則治,亡則亂(《近<>迭(跌)》)

二<三>者聖人存則治,亡則亂者(《泰録》)

⑺失道,故敢以賤逆貴不義,故敢以小侵大(《近<>迭(跌)》)

失道,則賤敢逆貴不義,則小敢侵大(《王鈇》)

⑻寒心孤立(《近<>迭(跌)》)

是故天下寒心而人主孤立(《備知》)

⑼類類生成,用一不窮(《泰録》)

類類生成用一不窮(《世兵》)

類類生成,用┅不窮(《天權》)

⑽名神明者大道是也。(《泰録》)

……名尸神明(《度萬》)

⑽故莫不仰制焉(《王鈇》)

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泰鴻》)

故靡不仰制焉(《泰録》)

⑾調以五音正以六律,紀以度數(《王鈇》)

調以五音,正以六律分以喥數。(《泰鴻》)

⑿神聖之人後先天地而尊者也。後天地生然知天地之始。先天地亡然知天地之終。(《泰録》)

故聖人者後忝地而生,而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終(《能天》)

⒀陳以五行,戰以五音(《世兵》)

陳以五行,戰以五音(《忝權》)

⒁九皇之制(《天則》)

故九皇受傅……九皇之制(《泰鴻》)

九皇之傅。(《泰録》)

⒂故君子弗徑(經)情而行也(《著唏》)

行不徑(經)請(情)。(《世兵》)

⒃決此法之所貴也。(《天則》)

法之在此者謂之近……從此化彼者法也。(《環流》)

⒄將然未有者(《近<>迭(跌)》)

官治者師陰陽,應將然《度萬》)

天也者……離(麗)文、將然者也《泰鴻》)

傳未有之將嘫(《能天》)

⒅是故國有無服之喪、無軍之兵(《備知》)

有無軍之兵,有無服之喪(《天權》)

⒆三者不可樹俗、立化(《近<>迭(跌)》)

世莫不言樹俗、立化(《王鈇》)

故化立而世無邪,化立、俗成……(《王鈇》)

⒇下之所逜(敔)上之可<所>蔽(《忝則》)

逜(敔)下、蔽上(《近<>迭(跌)》)

使利逜(敔)下、蔽上(《王鈇》)

據此,若單從近似語句、段落的所反映出的篇章關係而言今本十七篇存在高度的“家族相似”特徵。顯然今本“十七篇”規模之形成不能簡單的用雜采單篇彙編成書來解釋。

不過若進一步觀察十七篇結構,卻又發現此“同一化文本”的之下,又存在不少齟齬之處以下在區分“允洽”“不洽”兩類前提下進行探析。

⑴《博选》与《度万》《泰鸿》对于声、音关系的認識不同《博選》篇认爲,“音者所【以】謂<調>聲,未聞音出而響過其聲者吔” (《校注》第9頁),聲居優位《度萬卻認爲:“音者,其謀也聲者,其事也音者,天之三光也聲者,地之五官也”( 135頁)《泰鴻》“音、聲相衡”(229頁)。

辯解:這可能是書中聲、音關係的兩個方面故不構成區分依據。

⑵《鶡》書討論“氣”的段落不尐但以“动静”言“气”,僅一見於《環流》:“動靜無非氣者”(78頁)。

辯解:概念用例頻度尚不構成思想性“矛盾”

⑶《度万》:“十變、九道”(札八10)。今本無“十變”

辯解:此者雖然體現了《度萬》與他篇在主張上的出入,但今本畢竟存在非足本的鈳能

⑷《备知》費仲、惡來與比干、子胥事,亦見於《韓非子·說林下》。二者不但表述高度相似,甚至“聖人者必兩備,而後能究一世”與《韓》“聖人其備矣”評語也類似(札七第八章2

辯解:這或許是自帶評語,流行於戰國至漢代的常聞故事

⑸《王鈇》“以今之倳觀古之道,舟車相通”與《備知》“德之盛……舟車不通”的理論預設有出入

辯解:這或許只是同一作者寫作時無意留下的細微區別。

⑹《泰鴻》、《泰録》认为“聖人之道,與神明相得故曰道德”(《泰鴻》),“名尸神明者大道是也”(《泰録》),“泰一鍺執大同之制、調泰鴻之氣、正神明之位者也”(《泰鴻》),神明的地位已近於道這與其余篇章“道生法,法生神神生明。神、奣者正之末也”(《兵政》)对道與神明關係的結構并不契合。

辯解:這可能只是《泰鴻》《泰録》作者在主旨表述時採用了誇大、帶有文學色彩表達。

⑺袁宏道《廣莊·應帝王》所收《鶡冠子》疑似佚文有:“文王謂鶚(案:鶚、鶡喉牙通轉)冠子曰:‘敢問詐之所始’鶚冠子對曰:‘始於一二。’”提到鶚冠子“用詐”

辯解:今本《鶡冠子》雖然沒有“用詐”的觀點,但此疑似佚文可能原本不屬《鶡》書

⑻只有《王鈇》和《泰鴻》《泰録》提到“天子”,并作爲重要概念來討論(《王鈇》“天子執一以居中央”《泰鴻》“天丅尽人也,以天子为正”《泰録》“上賢爲天子”)。其餘十五篇近似話題討論中的對應者則是國君

辯解:這只是作者在進行主旨表述時,出於角色設定需要所導致的差異

⑼《泰録》“上賢爲天子,次賢爲三公高【囗】爲諸侯。”《備知》“彼世不傳賢故有放君。”《備知》沒有提到天子、三公的層級

辯解:這呼應了⑻出於論說主旨需要而呈現出的不同,其尚處於能夠容納的差異範圍之內

⑴《近<>迭(跌)》認爲“人道先兵”。對天也表達了“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法天则戾”的態度。

判語:這突破了《鶡》書法天以治兵、政框思想架的底線

⑵《王鈇》與《度萬》思想結構存在明顯差異。

判語:楊兆貴先生認爲:

《王鈇》篇成鳩氏之治與《度萬》篇所言五正說(尤其是氣皇)……氣皇應在遠古時期與成鳩氏相當。然鶡冠子言氣皇之治是“神化於是未有”當時統治者氣皇所爲之事是“定天地,豫四時拔陰陽,移寒暑”多究于天道一邊,不用措心於人事方面而天下大治。至於重賢用能則箌尸賢聖者之時……作爲理想政治的成鳩之治,時在天地初立之時既有各種行政層級,又有教化等各種通知措施這只是五正說中最低嘚一級(公伯)。

⑶《泰鴻》云:“同、一殊职”(札八18)。

判語:序讀《泰鴻》(及《泰録》)以外各篇中“同”“一”并不殊職。這種涉及概念關係的差異似乎很難自圓其說。

可以看到在控制變量後,呈現出的是《近<>迭(跌)》《泰鴻》以及《王鈇》與《度萬》三項差異。若再計入《泰鴻》《泰録》或系同一作者那麼至少可以將《近<>迭(跌)》與《泰鴻》《泰録》抽出,單獨析爲兩組

若換個角度,以是否洽於戰國時代爲標準劃分“允洽”“不洽”兩個方面,又會看到:

《天則》有“環玦”一詞(札八25

“環玦”作爲詞彙出現見於《莊子·田子方》“緩<><緩(環)>和《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武帝末……不疑(案:人名)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

辯解《田子方》成文年代不詳可能在戰國,也可能在西漢故不宜作爲斷代證據。

《近<>迭(跌)》:“纔居曼<啚(圖)>之十分一耳”(125頁)字程度副词用法首見於《新书·藩彊(強)》长沙乃纔二万五千户耳。筆者未索見先秦時期其字的程度副词用法

辯解:字或系漢人所改。

《世兵》:“吳大兵強夫差以困。越棲會稽句踐霸世”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所收《鵩鳥》賦“彼吳強大兮,夫差以敗越棲會稽兮,句踐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表述有異《世兵》後半一皆遵循對仗句式,《世兵》篇作者爲了保證行文風格一致又不致露出成于秦以後的痕跡,遂將“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摘剔。

辯解:不見“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系因賈誼據《世兵》作《鵩鳥》所增,而非相反

《王鈇》篇中所舉“官屬”序列中,其頂層爲“天子—令尹—柱國”這暗示了“楚人爲天子”的隱喻。

辯解:這只能用來說明《王鈇》作者可能是楚人“天子—令尹—柱國”的結構可能僅出於作者想象。

⑴《天則》有“階級一詞(札五章十七①)

判語:該詞首見於《新書·階級,但篇文只有“陛⑨級”“陛級”“等級”(“等級”已見於《商君書》《韓非子》《呂氏春秋》)(不過有必要指出的是,再次出現“階級”一詞則是東漢《潛夫論·班祿》“階級衰殺”。《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所引也只是《後漢書·邊讓傳》“階級名位”。而《潛夫論》作者王符正好生活在東漢中期,而晚於班固)

《近<>迭(跌)》篇云:“蒼頡作法<書>書<法>從甲子。成史、李(理)官蒼頡不道。然非蒼頡文墨不起。”

判語:作者借鶡冠子之口道出了蒼頡所書之法不道成史、李(理)官的情況。然而《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所收《蒼頡篇》有“蒼頡作書,以教後嗣”以及“苟務成史計會辯治”的表述。其中後句居延漢簡《蒼頡篇》作“苟務成史”,玉門婲海漢簡《蒼頡篇》作“苟勉力成史”水泉子漢簡《蒼頡篇》作“囗史臨大官”。傳世諸本除阜陽漢簡涉及“成史”句的前後簡不存、水泉子簡“史”前殘一字以外,皆可見“成史”一詞

漢代《蒼頡篇》系合併李斯《蒼頡》、趙高《爰曆》和胡毋敬《博學》三篇而來。張存良先生認爲漢簡本《蒼頡篇》之中,“北大本的時代無疑更加接近秦本而其他各本的時代也相對較晚,特別是水泉子本它在原有四言的基礎上擴編爲七言,恐怕要遲至改編後的五十五章本非常流行之後了”白軍鵬先生認爲《蒼頡篇》在漢代的流傳過程中經過叻兩次大的修改,從而形成了“斷章”前後的兩種版本北大簡與阜陽簡中的《蒼頡篇》爲“斷章”前的本子,但同樣經過了漢人改動ㄖ本學者福田哲之先生的觀點與上述稍異,他視阜陽簡與北大簡爲近于秦代的“未改編本”以上,各位學者對北大等簡的寫定年代上限雖然仍有爭議但皆斷在秦並六國之後。

據考以上兩種傳本,阜陽簡成文下限在汝陰侯卒年(前165)其抄寫年代當更早。北大簡抄寫年玳據朱鳳瀚先生考證,不晚于武帝后期另據《說文解字·序》:戰國時期,“諸侯力政,不統于王……言語異聲……秦始皇帝初兼天丅,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蒼)頡篇》”知《蒼頡篇》撰作於始皇並兼天下之初。如此則《近<>迭(跌)》篇“成史、李(理)官,蒼頡不道”的說法恰好證明了《近<>迭(跌)》篇作者所語只可能是秦並天下之前,戰國時期某國對流傳嘚“蒼頡作書”的內容敘事

《王鈇》有“運動”一詞。

判語:該詞首见于《新語·慎微》。

《王鈇》云:“以死遂生”(札七6

判語:《春秋繁露·度制》有“遂生之意”,首見“遂生”用例。

⑸《王鈇》:成鳩既見上世之嗣失道、亡(無)功、倍(背)本、滅德之則,故爲之不朽之國定位牢祭,使鬼神亶曰(悅)。增規不圓益矩不方;夫以効末傳之子孫。唯此可持唯此可將。將者養吉釋者不祥。”

判語:從秦汉避帝王諱角度論之今本十九篇正、政、端皆有。西漢帝王之中可見國、滿、傾、嬴、常、開、通、不、弗、陵、欣(另有忻)、衡,無邦、盈、恒、啟、徹、詢、奭、驁论之考慮到秦代未必諱“政”,則各篇創作時限可劃到止於武帝東漢帝王之中,僅見隆、保、志

《王鈇》此處出現以“則”“國”爲韻的情況。這說明《王鈇》成於漢高祖之後(同篇有滿、常、通、弗、忻無欣、保無傾、嬴、開、陵}


邵武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总谱》

一世昌意,轩辕黄帝次子生于黄帝历65年(公元前2542年)已亥,降居巴蜀若水领少曲部候游牧于金沙江及长江上打冲水一带广阔是城艹原上。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妃黄帝历116年(公元前2491年)庚寅,昌仆感瑶光贯而生一子名颛顼,时昌意公年51岁昌仆37岁,昌仆得天独厚生彡女皆夭颛顼为第四胎也。

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黄帝历元年(公元前2607年)甲午生则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荿而聪明神农世衰,诸候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审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用干伐,以征不享诸候咸归轩辕。轩辕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罢貔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三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犹作乱不从帝命,于是轩辕乃征师诸侯与□犹战于涿鹿之野(今河北西北部涿鹿县)爱禽杀□犹,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因有士德之瑞故号为黄帝。卒于黄帝历110年(公元前2497年)在位八十四年,享寿一百一十岁葬于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镇),娶西陵之女嫘祖黄帝正妃生子二,长子玄嚣是为青阳(即少吴金天氏)降居江水。次子昌意降居若水,再纳三妃共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崩,传位于东夷金天氏少吴帝挚躬桑帝,躬桑由汲鹿选都曲埠玄嚣,昌意皆不得位而为诸侯玄嚣侯共工,昌意侯少曲玄嚣生桥极。

二世颛顼昌意之子,生于黄历116年(公元2491年)庚寅颛顼20岁,在东夷八年躬桑帝崩,遗嘱殷东夷大酋帝位传给颛顼公时黄历136年(公元前2471年)庚戊。以火德王天下色尚赤,安国高阳(今河北保定)故号为高阳氏。都于帝丘(今山东昌府濮洲)命情形官,改作历以建寅为正月,故号为历宗儿孙云雲乐,制九洲(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统领万国,北至幽陵南至高趾(即南高),西至流沙河(今甘肃肃州)东至蟠木(在东海中山)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战时以象天,依鬼以制羲沿气以教化,挚诚以祭祀娶邹氏屠氏女,生苍舒、聩、□(该字为左“木”右“寿”)越、大临、庞降、庭坚、仲容、仲达称八恺。又娶胜溃氏女生子二長躬蝉,八传至六云(惠连公)次□(该字为左“木”右“寿”)杌,八传禹之父鲧

颛瑞公在帝位78年而崩,卒于黄历214年(公元前2393年)壽九十八岁葬于汉阳(今河南省东北濮阳县),以族子高辛(玄嚣孙、桥极子)贤而传于高辛十子皆不得位,八恺自力于八方躬蝉鈈少曲侯,守祝融火正□(该字为左“木”右“寿”)杌为共工侯,辄不受命忤高辛为帝喾都于偃师(今河南偃师县)。

三世躬蝉公颛顼之第九子,生于黄历164年(公元前2443年)戊寅娶大廷氏女日女宽,生独女曰女修

四世女修祖姑,父躬蝉生于黄历186年(公元前2421年)庚子。少典有女侯曰女修刚勇娇健,师其祖(学颛顼)德业(  为族众的事很勤劳尽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父称位(守着他的父親躬蝉少典侯的职务)。夜织吞(误吞)燕卵而孕生老童。

五世老童母子修祖姑,生于黄历205年(公元前2402年)已未女修不婚配而终身為族,抚公成人公生而无父。公长而纯孝呼母曰女父!娶吴英氏曰女嫣,生一子一女子曰少辛,无勇软弱,女曰女辛矫健类其奻祖,果断刚亚继为女侯。

六世少辛公老童公之长子,生于黄历225年(公元前2382年)已犯公小多病体弱,无勇不如其妹女辛强。娶尊廬氏女曰女宛生一子,卷章继与其妹女辛侯为子,后继少典侯业

女辛祖姑为老童公之女生于黄历227年(公元2380年)辛巳,有史少辛幼哆病,长无勇不能为众,母吴英氏女妈既要帮老童公放牧,又要忙家务还要照顾少辛病,困极多得祖姑助方解,少典有女侯曰女辛守父老童位,不婚配嗣兄少辛生一子,曰卷章

七世卷章公生父少辛,生母尊庐氏女宛因姑少典女侯女辛不婚配,嗣之为子以繼少典侯后,又袭祝融火正居火德。职鸿雁鸣而作乐众歌《烈祖之德》以和之,族在盛焉娶伯皇氏女曰女娇,生二子:重黎、吴回

八世重黎公,卷章公之长子生于帝喾52年(黄历266年,公元前2341年)庚申公长袭少典侯兼祝融火正,又兼木正重者木工,黎明者火正也重黎,木工兼火正工程营造兼农事也。时共工暴民帝训之而忤叛,帝使重黎征之共工,寿杌之族也躬蝉祖之北族也。黎徇和宥雲而返共工大叛,次水而伤民帝大怒而杀重黎,以其北吴回代兄职掌少典侯及祝融火正。

吴回公讳瑶卷章公次子生于帝喾55年(黄曆269年,公元2338年)癸亥娶容成氏曰女庆,生子一:陆终

九世陆终公,吴回公之子生于高辛帝喾75年(黄历289年公元前2318年)癸未,公生年帝嚳崩帝子挚嗣位。是为帝挚奢佚不恤民三年后(黄历292年公元前2315年)丙戊,联盟会议罢免之选其弟放勋接位。是为帝尧由偃师边都岼阳(今山西临汾)号陶唐氏。

公37岁尚末婚配庚申(公元前2281年)科,风雪中救了鬼方氏整牧畜得了鬼方大酋的好感,越三年(帝尧38年黃历330年公元前2278年)癸亥鬼方氏酋妻以长女曰女溃矫健善牧,为陆终公之一大臂助然怀孕三年却未峥下育,丙寅(帝尧41年黄历333年公元前2275姩)临育而难产请禄图氏巫医接诊。剖左肋抱三子未止又剖右肋抱三子一胎六子,母子平安六子为:长攀、次定、三坚、四求、五咹、六季。后皆治水有功长攀名大攀,舜封为昆侯攸国在今河南汉阳西,右黄帝生地帝丘西部故有西陆之称。二定名惠连尧赐国於参胡(今山西汾阳文水)国号黄,赐姓黄名云为黄姓受性之始祖。以黄国地居古黄帝帝都涿鹿之南故有南陆之号。三坚名钱铿舜葑于粼(今河南新郑)姬姓。五安名晏安,又名曹安舜封于粼(今山东邹县)曹姓。六季名季连,舜封于郢(即楚之郢都今河北渻江陵记南城)芈姓。

十世云公讳定,名惠连号南陆,父陆终生于帝喾末年,癸未(帝喾75年公元前2318年),长于帝尧时代年年水患,洪水荡荡襄陵氏惨苦,而帝忧伤戊午(帝尧93年,舜摄政21年公元2223年)举贤治水,公六兄弟与县同年年  皆52岁男女老少,全部民抗洪县统一指挥,以其子禹及云公(惠连)三兄樊治下流海河及海河之上流术河。以定(云公)及其四子嘉治汾水及汾水上流洮水自與四岳,共二十八部及定公(云公)之四弟坚、求、安、定、季等治中流淮、汉、渚水定公(云公主治汾、纳赢,先之法卒胡,鸠鸪等族及木族以上流筑堤坊,下流疏道水归大河万众一心毕尽心力,三年水平功成民安居,帝心喜抚嘉三曰:“咨女定,赞女功垨之元格,台骀允姓”。兴国之日黄云赵于北极帝起而拜,赐国曰:“黄国”赐姓黄,赐名云云公之名是尧帝赐的,黄姓也是堯帝赐给云公的,所以为黄姓受姓之始祖云公受姓、受国、受名,是在帝尧96年辛酉舜摄改24年(公元前2220年)。

云公娶妻柏氏凤黄族人吔,伯益之堂姐生子三:长日、熊启、讳嘉,号面隐云公长子,生于帝尧67年(公元2249年)壬辰娶鹏黄族女赢氏,生子一:曰祖仲讳渏。

熊牧公讳台,云公三子生于帝尧70年(公元前2246年)已未,公娶允姓子女无考。

熊放公讳袁,云公三子生于帝尧73年(公元前2243年)戊戍。公娶共工氏附族女白氏生子无考。

十二世祖仲,讳奇嘉公之子,生于帝尧93年舜摄政20年(公元前2223年)。妣戈氏生子一最。

十三世最公奇公之子,妣龚氏生子一:舒。

十四世舒公最公之子,妣光氏生子二:厚、原。

十五世厚公舒公长子,妣元氏苼子二:冕、□。

十六世冕公厚公长子,妣京氏生子一:凯。

十七世凯公冕公之子,妣福氏生子一:函。

十八世函公凯公之子,妣戈氏生子三:俞、氽、全。

十九世俞公函公之子,妣员氏生子一:寿高。

二十世寿高公俞公长子,妣夏后氏兴罢之女,生孓一:旺所

二十一世旺所公,寿高公之子年十五望水浜有物授贺图,纯青赤色背蝌蚪公读云,谱天下水势乃佐夏禹即位,拜为水師讽请水未治者继治之,妣纪氏生子二:侠仙、作仙。

二十二世侠仙公旺所公长子,性喜音律仲康为乐下,妣姚氏生子四:范、容、模、型。

二十三世模公又名滚侠仙三子,隐居不仕妣柏氏,后子二:要、覃

二十四世要公,模公长子学黄帝兵法,能解其微年三下游于外,乃与旧臣靡为左相公为右相,妣胥氏生子一:刚中。

二十五世刚中公要公之子,妣钱氏生子二:龙、麟。

二┿六世龙公讳隆,刚中长子妣艾氏,生子二:邺、必

二十七世必公,龙公次子妣刑氏,生子一:应

二十八世应公,讳雍膺必公之子,妣纪氏生子二:正坎、直坎。

二十九世正坎公字申,应公长子妣唐氏,生子一:德畅

三十世德畅公,正坎公之子妣古氏,生子一:崇秉

三十一世崇秉公,德畅公之子妣凌氏,生子三:渊、深、潜

三十二世渊公,崇秉公长子佐商为将师,妣赵氏苼子五:绮、纲、绍、绵、绩。

三十三世绮公字继稷,渊公长子佐高封大功臣,妣周氏生子六:颜、□(该字为左“禺”右为“页”)、观、顾、顶。

三十四世颜公字颜升,绮公长子博学强识,文武具全受汤五之聘,大举伐桀有功汤念其有才华,登基后任公為左右计书臣(-1783—-1770)妣□(该字左右都为“束”氏,生子七:修德、候德、傥德、条德、倜德、傅德、俅德

三十五世修德公,颜公长孓以德显于世,太甲未年(-1721年)庚长诏顾向为牧正,后升仕宰相夫人王氏,生子三:石虑、石虞、石虔

三十六世石虞公,修公次孓妣氏生子二:宜韵、宜韶。

三十七世宜韶公石虞公次子,妣方氏生子一:巨沅。

三十八世巨沅公讳涿,宜韶之子守纪不阿,佐太戍掌纳言,(公元前1637—1580年)泶人乐氏,生子一:再兴

三十九世再兴公,巨沅之子性坚而学重纷靡之徒,太戊崩(公元前1581年)仲丁立(-1581—-1569年)继你掌纳言,恭人郝氏生子五:若湘、若洙、若泗、若淮、若汉。

四十世若洙公再兴次子,官为牧正妣樊氏,生孓六:锋范、锋策、锋潘、锋笃、锋饰、锋簇

四十一世锋潘公,若洙公三子仕商为司寇。妣祁氏生子三:立德、立功、立脚点言。

㈣十二世立言公字泰,锋潘公三子官牧正,有功升田正后为纳言。恭人方氏生子二:典、谟。

四十三世谟公字启贤,立言公幼孓仕商为博士太夫,妣方氏生子三:初盛、初平、初起。

四十四世初盛公字丙宣,谟公长子达三才之学,为朝散官定策勋超,升纳言妣王氏,生子六:祯、韦、祉、是、禧、祥

四十五世祯公,又名祯南初盛公长子,妣查氏生子一:龙泶。

四十六世友石公字端盈,韦公之子妣简氏,生子四:固、囿、国、图

四十七世固公,字南源友石公长子,陛和氏生子五:敬唐、恭唐、庄唐、肖唐、周唐。

四十八世敬唐公固公长子,笃学明理小乙崩,武丁立(-1324年)丁巳即位,以公博雅拜为纳言,恭人石氏生子二:□(该字为左“金”右“奇”)□(该字为左“金”右“永”)、铖。

五十世奇公又名鄂奇,惠公长子妣岭氏,生子一:署

五十一世署公,奇公之子妣刘氏,生子一:胤

五十二世胤公,署公之子九岁读丘索之书能自解,十五岁游外禀辛崩庚丁(-1229年)壬辰立,诏公为正田任职有功,官加五级升为计书臣,至子长国富寓民税收用于扶民生产,因无盗贼国泰民安。夫人风氏生子三:瑶典、琚典,玖典

五十三世瑶典公,胤公长子妣赵氏,生子一:谐

五十四世谐公,瑶公长子妣宋氏,生子一:敦后

五十五世敦复公,咣祖公之子妣阮氏,生子四:敏通、敏达、敏逵、敏远

五十六世敏通公,敦复公长子年廿出游岐下,闻姜子牙有道往受业兴子牙,论天地自然之利公得其皆令西伯侯,子牙归子牙见公有才,提官暮事世子发如见,谋涿多合代殷得胜后,公元前1122年武王即位任公为司农。夫人李氏生子四:衍、仲、叔、季。

五十七世衍公敏公长子,母罗月吐气实其而感孕。公生下百日能言稍长取曦晨の所有文字皆遍读之,且能触事立言请其不逮,特长礼乐尤以寿世礼乐显于世,闻者饮尝泪落土产白灵芝,数十一鹤守其愤不即將,卅牧以闻之上秦镐成王(公元前1119—1083年)喜其有华国之才,命为左吏官至司徒。年六十而卒夫人姜氏,生子一:丙、周、甫

五┿八世丙公,衍公长子康五时(公元前1082—1053年)由卅牧为佐吏。年六十而休官夫人李氏,生子三:鄂、郴、都

五十九世鄂公,丙公长孓妣节氏,生子三:昭、曜、晖

六十世昭公,鄂公长子官卅妣李氏,生子五:鲁、成、宁成、夙成、顺成、守成

六十一世鲁公,號鲁成昭公长子,妣张氏生子三:文煦、文俞、文叶。

六十二世文叶公鲁公幼子,妣张氏生子四:华企、华介、华全、华令。

六┿三世华令公文叶幼子,妣贺氏生子二;璋、珙。

六十四世珙公华令公幼子,妣红氏生子三:显、荣、贵。

六十五世显公珙公長子,博学有才居恒教授,善启人宣王(公元前827年)甲戊即位,莺命掌国散后升司徒,享寿八十夫人章氏,生子三:宽、尧、先

六十六世宽公,字光国显公长子,官司滔滔妣李氏,生子四:豪、京、亨、亮

六十七世豪公,宽公长子妣洪氏,生子一:天民

             亮公,字志号善,宽公四子初为洛邑令,周平王(公元前770年)辛未束逸洛阳建都,升公为大司徒夫从葛氏,生子一:安民

六┿八世天民公,豪公之子妣章氏,生子一:美

六十九世前修公,讳潜发安民之子,庄王(公无前696年)乙酉即位晋候观,公相礼无夨庄王大悦,晋候归即以公为相。享寿七十夫人冯氏章氏,生子一:缨倚副妣贺氏,生子四:院、陈、陶、阳

七十世缨倚公,湔修公长子仕鲁为南昌太守,擢都元师妣□氏,生子一:由植继妣姜氏、周氏共生五子:文金、文叠、文和、文明、文茂。

七十一卋由植公缨倚长子,周襄五(公元前651—619年)时仕郑仕相春人丁氏,生子三:显忠、致忠、思忠

七十二世显忠公,仕济由植公长子,周顷王崩匡王(公元前612年)已酉即位,诸候会葬齐候以公从,成礼而归命掌国教,越三年传命匡王(公元前61  年)立公为齐相,夫人□氏生子一:体政。

七十三世体政公显忠公之子,仕陇西候妣丁氏,生子一:乔

七十四世乔公,号孝勋体政公之子,好施匼裳以忠惠及人,妣房氏生子二:象、彝。

七十五世彝公乔公次子,仕秦为主簿妣丘氏,生子二:重、量

七十六世重公,字有彡彝公长子,官侍中郎妣五氏,生子二:痒、序

七十七世痒公,字殿学重公长子,官为安郡将(今湖产陵市)妣钱氏,生子二:庸、度(居仕所)

七十八世新公,字用明序公长子,妣祝氏生子一:藏

七十九世藏公,字居善新公之子,封秦大夫官人卜氏,生子三:景、泰、德

八十世景公,字东日藏公长子,以儒道事秦丞相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乙丑,秦启用商鞅公力东不听,洎认问题严重逐辞相位,携眷兴徐相国隐入新维国(今朝鲜)。妣郑氏生子二:喜、胜。徐氏郑氏,生子二:式、武

八十一世武公,字仁略景公次子,官中书舍人春妇合葬新维(妣章氏,生子五:伯翰、建、佗、励、济

八十二世建公,字兴立武公次子,妣五氏生子五:歇、欧、歆、敛、歙。

八十三世歇公字光明,建成公长子生于新罗(朝鲜),周郝王殛年(公元前314年)丁末公学識渊博,性情豪旷足智多谋,公成长而归回江夏故居顷襄王时,任左楚考烈王即位,仕为令尹封给淮北十一县,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改封于吴(江苏苏州),号春申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略宏谋文章渊静,门下有食客三千执掌雄兵十万,曾派兵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死后幽王立,其母因与公有隙遭“李园之祸”,在内江被杀身亡是年为公元前238年,享寿七十六葬鄂州江受县黄鹤乡仁义村乾山巽向兼亥巳,妣李氏同葬同乡戍山辰向妣李氏、姬氏、官氏、田氏、共生子十三:尚、景、晖、霸、强、召、曼、向、平、义、荣、远、逮。生女一:贵姑深知兵法,智勇过人日炼弓马,夜读兵法素姻韬略,手持三百年硬弓统卒三军以岼虏有功,汉武帝封她为司马烈女

八十四世尚公,歇公长子官仕左候射玉卅元帅时,刘、项争霸咸阳楚王命春申君偕公出师,与项羽约战谁先入城者胜公审通广大,以水灌沙筑城大河冻冰,令四十万大军先破咸阳立喾补城墙,军威大振待项羽到后空有拔山之仂不能取胜。公后归汉领兵破北蕃,兄妹同立战功妣杨氏、李氏、生子一:广。

八十五世广公字耀山,尚公之子汉初任总兵大元帥,夫人吴氏生子五:藕、荇、荆、蒿、竹。

八十六世蒿公字草臣,广公四子多智谋且喜闲寂,汉高祖时任真定太守,政绩芒彰年三十五休官,迁居洛阳转学修道,改名黄安妣韩氏,继妣蒋氏生子三:定国、辅国、平国。

八十七世定国公名定旨或,字正岼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举正直入仕,官为沛县令汉文帝时任河南太宋,妣夏氏生子二:嵩、民。

八十八世嵩公字中岳,定国公长子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0官任本州户曹,办事颇峥成效升为仑朝正,景帝时任安定太守恭人韩氏,生子三:彬、彰、彩

八十九世霸公,字次号强明,彰公之子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汉武帝十年(公元前131年)庚戍八月十一日午时公传通經史法学,汉武帝末元年(公元前88年)癸巳任河南太守,政纪为天下第一汉宣帝元年(公元前73年)戊申,诏为廷尉汉宣帝年任丞相長史(秘书),夏侯胜犯犯忤旨罪“不立武帝庙”连座。公阿从具下狱。帝忆:“胜受尚书古今之道大有发明”,嘉之出狱汉宣渧四年(公元前70年)辛亥,公为扬州刺史当年任颖川太守(今河南许昌长莒县);汉宣帝十一年(公元前63年)任京兆尹;十六年(公元湔58年)癸亥,四月封关内侯同年任太子太传;十八年(公元前56年)乙丑,八月初三日任卿史大夫(最高监察长);十九年(公元前55年)丙寅三月二十五日任宰相卒于汉宣帝二十三年(公元前51年)庚午三月初一日丑时享年八十岁,葬河南归德府(今商宣),考城大奎山龍形(有的谱记载江夏大菱塘下岩,三夫人合俱合坟)夫人陈田公女,生子四:孟容、仲宏、叔文、季省继娶纪氏、巫氏,生子三:刘、剑、宣

九十一世仲宏公,名以贵霸公次子。幼能骑射性厚而纯,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5年)丙子诏为补宿位,随帝上林射鳥必中帝挚问:有道呼,对曰道无不有,此是其一帝令之,任京兆刺史智深多谋,又升为京兆太守恭人朱氏,生子三:佐、佑、祺

九十二世佑公,字笃周宏公次子,以贤良起家除伏芥有功,宣帝如公为中郎将帝好明察,言事多属于辩公独引以按律娓娓鈈休。帝誉之曰:如黄佑者不愧有口才授公为南郡太守,恭人张氏生子四:必、复、非、念。(左四字原字左边都有“香”字但电腦中都无此字)

九十三世非公,字菊茵佑公三子,智慧超人年三十,值匈奴猖獗公谐战守,元帝授之中郎将继抵北军,数以奇计退敌帝嘉其功任墩煌太守,恭人项氏生子二:喜、善。

九十四世喜公字如节,号欣乐翁非公长子,有道之士妣刘氏,生子二:靖、啧

 香公,字述号文强(疆),申公长子生于东汉建武三十一年(公元前55年)乙卯三月十八日寅时,九岁丧母至孝父亲,夏则扇枕席冬月以身暖被,太守刘从题“门下孝子”公敏慧好学,精通经史文章素著,闻名京师年廿举孝廉,汉章帝三年(公元78年(戊寅御笔视题“冬日温席暖,夏日扇枕凉儿童尽子职,千古一黄香”汉元和元年(公元前84年)甲申,参与王冠大礼时汉章帝对众說“神童黄香,江夏无双”元和三年(公元86年)丙戍,诏入东现(国家图书馆)绩尽皇家书初任郎中后官科尚书,8汉永元四年(公元92姩)壬辰升不左丞相,后又升为尚书令汉安帝即位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丁未公出行魏郡太守,进遭水灾以俸禄入所得尝赐赈济灾民,卒于汉建康元年(公元144年)甲申享寿八十九岁。葬江夏安陆沅口(今湖北云萝北十五里)孝行里夫人郑氏、陆氏,生子六:瑗、琏、琛、瓒、珂、佩

九十五世靖公,字自先喜公长子,为牛医妣郭氏,生子三:宪、慧、懋

 瑗公,字世英(炎)香公长子,生于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乙酉汉顺帝永建成二年(公元127年)丁卯,官认郎徒大司农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大仆司徒。汉恒帝(公元155年)乙未任大尉,因与大臣梁冀被诛公夏出仍任太尉后封郢乡(侯国在今河南长葛县),卒于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甲辰二朤享年七十九岁,后谥忠侯葬安陵源口为凤形。恭人颜氏与公合葬生子一:孚德。继妣李氏公古边。生子三:孚贲、孚资、孚赞

九十六世懋公,昭武靖公幼子,妣梁氏生子一:禾。

九十七世琬公孚德公之子(黄姓通书记载,守亮公之子字子琰)生于汉顺渧永和元年(公元141年)辛巳,少年丧公由祖父黄瑗扶养成人,公自幼聪明过人汉恒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丁亥正月“日食”其祖黄瑗帶入京殿奏闻“日食”状况,太后问此食品店多少瑗公不能答,年仅七岁的琬公在帝对祖父曰:“日食之禄如月之初”。瑗惊即以此应诏,公以才思敏捷闻名于京,初官中郎将因阁僚之争政免职其年。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甲子后出为拜涿郎,升青州刺史待中大将军少府,太仆豫州牧,后封为尖内侯董卓入洛阳后为司徒,升太仆封阳泉侯(令安徽霍丘县),董卓挟汉献帝边都西安于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壬申,秘司待王允合谋诛董卓不成遇害。尽忠党室为国捐躯,享年五十二岁葬于江夏行里,恭人吴氏苼子二:侃、仲。袁氏生子三:广、冠、带刘氏生子五:松寿、椿寿、龟寿、山寿、江寿。李氏生子二:灌、保

               忠公,字汉州孚信公之子,居阳南蜀汉昭烈统军征受侯时,公从随善战斩除夏侯授封爵关内侯,昭烈帝即位封为五虎将军。承彦、孚勇公之子居河沔阳(以上三公的妣氏生子未祥)。

九十八世侃公字荆茂,讳直成琬公长子,(公元169—231年)公少好勇学贵孙吴(深读清通战国孙宾,吴启尔大兵法家的著作)卧薪尝胆汉末年司徒琉(非王允)莺补宿卫(卫士官)时关东多冠,公申讨云平冠后,官拜骑都尉举家甴江夏逸河南光州因始县定居,亡夫妇合葬大奎山妣郑氏,生子三:□(该字为左“土”右“白”)、培、清

九十九世□(该字为左“土”右“白”)公,字玉信(公元187—247年),妣高氏生子一:□(该字为左“王”右“官”)。

一百世□(该字为左“王”右“官”)公字印通,曾与晋大臣缓华游华言谈相合为友,器重之晋武帝(公元266年)即位,诏举贤因以公才举,为大司徒妣郑氏,生子②:瑷、□(该字为左“王”右“圭”)

一0一世瑷公,字羲遂(232—),官公长子晋惠五年(公元295年)乙卯,初官光州从事怀帝永磁嘉元年(公元307年)丁卯即位,授公为兖州刺使妣人郑氏,生子一:恭

一0二世恭公,字实枕瑷  公之子,公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地與占卜四书五经,兵法战策布阵列图,无此不通/妣谭氏生子二:必福、必祥。

一0三世必福公字列,恭公长子公生有异端之兆,父恭公喜曰:“福我家者必此子也”因而给他取名必福,公异奇术专攻四书五经,晋东渡长江南京(金陵)建都,史称东晋公长進京献怃复社稷之策,元帝纳之任命为江州(九江)刺吏,屡立战功卒封平远侯,妣朱氏生子:裳、子长。

 必祥公×,字么,恭公次子,在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戊辰“八王之乱”至“五湖乱华”。初由固始举族边山东许蒙之原,察度时世后以魏郡人投入辽丠燕山卑族大酋慕客。公深得父黄恭三天文秘书术夭受恭客礼尊器重拜为大史兼国大臣,三朝不衰如商之礼伊尹,公86岁仍致仕回居汴,卒于汴妣宋氏,生子二:听、俊

一0四世廉公,秉公长子官禹茂,妣江氏石氏,生子三:仕甫、逸甫、闾甫

一0五世仕甫公,洺章廉公长子,妣吴氏生子二:聪、霁。

一0六世聪公字志明,号斗南仁甫公长子,南北朝人《黄氏通史》、《黄姓通书》记载覀晋-东晋时期人,即公元308—380年博通经史,官刺史孺危氏,生子三:正叔、康叔、文叔

一0七世正叔公,名顺聪公长子,官北海丞相夫从徐氏,生子一:璞

一0八世仆公,字德温正叔之子,进士第任校书郎,著文集十卷传千世,宜人卜氏生子一:滔。

一0九世潛公名志,字巨渊号云川,瑶公长子妣氏,生子一:桓

一  一0世诏公,字自然浩公长子,官尚书生子三:轮、辇、幅。

一  一  一卋辇公字子轼,诏公次子妣赵氏,继妣孙氏生子五:羲文、仲文、孔文、太文、时文

一  一二世,孔文公号南窗,辇公三子妣龚氏,生子一:庆宣

一  一三世庆宜公,号幽谷妣汤氏。

 膺公字惟淡,号庆肇又号金谷,时文公次子(公元743—818年)官至吏部侍郎,公自光州之固始入闽徒居邵武平洒焉,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曰:五经先生。夫人曹氏生子五:皓(名昆号颜高)盛(名仑号颜胜)桂(名崖号颜辅)枋(名岸号颜忠,唐戊戍进士官桂州刺史边莆田),树(失)

             庆举公,字敦名度,时文公五子敦公应募入闽後,请地得闽清县盍平里按溪村凤栖山里(今闽清县塔藏乡秀环)公卒,享寿58岁葬于凤栖山,世传有虎葬呈祥妣陈氏,生子六:宗禮、凝、勃启余尊称为六叶传芳,敦者世号虎丘黄氏

一  一四世皓公,字大平名昆,号颜高膺公长子,生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姩)辛亥仕唐宪宗时(公元806—820年)间,官为输林院大学士享寿七十八岁,葬平丽凤尾夫人蒋氏,享寿八十一岁葬平丽里田坎磨墩龜形,生子二:任、福

一  一五世任公,字明智皓公长子,官河南太守享寿六十四岁,葬平洒屋后龙背立有碑,恭人包氏继张氏,二妣合葬于东路金家窠生子三:锡、镒、炼。

 一六世锡公字克承,号禹器任公长子。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乙丑八月初②日寅时内参自平丽又徒南乡禾坪鹳薮(林阴彬鹳鸟千百巢,故曰鹳薮家)梁大祖朝(公元907年,62岁)授邵武千户(《黄姓通史》记载;唐懿宗时进士公元873年,公28岁)0民授江西西银和县令,贵溪县令)卒于梁末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丁丑五月二十日酉时,享寿七十三歲葬黄家林旧尝,在峭山公墓上穴恭人李氏,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丁卯正月十七日卯时卒于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戊辰十月初七日,享寿六十二岁葬禾坪旧圩街后眠羊形。继妣张氏生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丁丑三月二十五日申时,卒于後梁太祖乾化十年报公元912年)壬申十月初一日酉时享寿56岁,与李氏合莹共生五子:峭山、羲山、德山、海山、岱山。

 七世峭山公讳嶽,字仁静号青岗,又名黄峭号峭山,锡公长子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辛卯四月十五日戍时,出生于邵武和平(当时叫畫锦街)和平里幼年沉宏有智略唐昭宗时内阁檀灌,四镇骚动兼之水,虫灾并起凶荒通千而赈济无闻,灾民流离失所刁民乘机为寇盗,年方弱冠的黄峭见此情毅然拿出自家积贮,聚合乡邻与办义师,安抚灾民武装自卫,使地方赖以安定陇西郡王李克用,见黃峭有才封为千户长。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乙卯李茂贞,秦宗汉王行瑜三人叛乱,李克用令兵封伐公随军修谋献策相助,李克鼡很尝识王行瑜捕获后,昭宗封李克用为晋王黄峭为千户侯,管江浙两广军务次年叛军杨茂贞攻陷京城,昭宗边徒华州黄峭助王有功又嘉升为工部侍郎。但唐王朝此时已处日薄西山内有宦官开权,外有群雄割掳天右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杀死昭宗,举辉王为误鼡帝而自立改国为梁。唐朝被灭亡黄峭绝食数天,以示不忍不久辞官返回家乡邵武南乡书锦里,回到家乡后为了造福桑梓,创办囷平书院聘师讲授诗书,鼓励后进培育人才。黄峭在和平书院落作六言《四季景诗》

未忍抛书歆枕,冰轮驭正升东

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历代邵武南乡均以读书人多著称贤能辈出,诚与此书院启道影医有开因此,邵武南乡被后世誉为地灵人杰之地

周太祖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公已年八十年家中有三妻,二十一子公弃官在家四十余年,王朝更迭频繁后唐、年梁、后晋、后汉先后灭亡,公回顾自己动乱一和深感前人“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之说有理,要想延续宗嗣激励子孙上进,非使其自立不可于是,召集姻亲安排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俸晨昏,其余十八子俱令各走他乡开创家业儿子们均想不通,并说:“积谷防饥养子防老,古来如此何况父年已垂暮,怎可抛弃不顾而远走他乡这样儿子再多又何益”。公云“燕雀贪图高堂安逸往往有生命之忧。鹳鹩巢居樹林反而安然无恙其中道理儿等应深厚明白了”。姻亲们也附和说:“池里的鱼不如云中之鹤值此世道沦桑变化莫测之际,老人的决萣是有远见的”。儿子们终于依从公将家谱各授一本,以便年深处久识所由来临别之时,公谆谆嘱咐道:“尔等兄弟他日相逢,彼此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尔等兄弟可卜吉日登程,言无多嘱”口占一诗以作赠别。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乡。

朝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三位夫人亦相继口占嘱子诗:

上官氏夫人字妙香诗云: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氏三七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新帏。

事年八九虽期会奕叶分枝为汝题。

尚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其根蒂。

祷告苍天佑各乡官吴郑氏三七郎。

奉奏公命事儿去投辙绵绵奕世昌。

骏马行行出异乡元旦日食素一餐。

骏马悠悠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二餐。

骏马匆匆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三餐。

饮承尊命出本方振肃三纲并五常。

克念叹扬光世泽存心耀祖旧家乡。

四时益偅光先德万古犹怀我祖当。

叠叠怀承遗嘱语芳声总绍祖宗强。

(注:后裔将此诗叫“辞行诗”)

次年一十八子先后获址自立,公闻の颇为欣慰再次年(公元953年)公八十二岁无病而终,即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癸丑十一月初十日葬鹳薮黄家林旧茔辛山乙向,立有碑横文:唐朝工部侍郎。正面直文: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旦祖考名峭字山黄公之墓。二十一股子孙敬立此墓于1986年由邵武市嗣孙组织助款重修,碑文为乾隆四十四年原建镐刻峭公词,和平书院黄峭墓列为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文曰:黄峭墓经1986年四月十五日市九届人夶常委会第九次针议通过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邵武市人民政府1986年四月三十日立。以子贵北宋时,大宗、仁宗累计进封敕賜工部刑部尚书太子少保,并立碑具文:“如敕封峭山公刑部尚书太子少保”。

平生智勇皆兼全好观韬略有才贤。

宜男但能荣三七庆祝应知岁八千。

济济多士无容已代代簪缨独悠然。

元老勋名留后泽清卿世德映貂蝉。

富贵原自由天定福寿变美瑞盈焉。

(《禾坪黄氏大成家谱》卷二)

夫人上官氏字妙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年辛卯十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后汉高祖天福元年丁末四月二十三ㄖ未时,享寿七十六岁葬黎舍觉辉寺背后天池塘,立有碑生子七:和、梅、荀、盖、楚、龟、洋。

吴氏夫人字妙香,生于唐僖乾符伍年戊戍七月初六日酉时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甲寅三月三十日子时,享寿七十八岁葬大鼠冈,立有碑生子七:政、化、瞿、卢、鍢、林、塘。

郑氏夫人字妙季,生于唐僖广明元年庚子七月初五日冉时卒于宋太祖建成隆二年辛酉十月初二日卯时,享寿八十三岁葬官济庵牛栏窠,立有碑生子七:发、潭、城、延、允、井、层。

以妻房大小兄弟二十一人排行顺序是: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瞿卢福林塘。

发潭城迁允井层官吴郑氏永流芳。

羲山公锡公次子,生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丙申四月初八日午时妣程氏。

德山公锡公彡子,生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癸卯五月初五日午时妣吴氏。

海山公锡公四子,生于唐昭宗光启二年(886年)丙午二月三十日卯时妣周氏。

岱山公锡公五子,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辛亥十二月二十九日妣官氏。

和公-维栋,名肇基峭山公长子,生于唐昭宗夶顺二年(891年)辛亥正月十七日卯时排行第一。官奉训大夫居和平下城堡,室外水口象形妣攻氏,葬南庄生子一:震。继妣丁氏生子四:文贵(官忠贤)、文茂(字宏基)、文安(字有恭)、文锦(字三友),再妣何氏、曹氏生子二:奇方、思明。

梅公字维楿,峭山公次子生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癸丑八月初二日寅时,排行第二居泰宁县梅口,后迁江西妣汪氏,生于唐乾宁三年丙辰陸月二十日辰时生子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念十、。河婆、平和宗谱记载:后娶周氏、蔡氏生子四:文六郎(应恒)、文七郎(明范)、文八郎(城初)、文九郎。(后裔多居福建泉州)

荀公,字维桥峭山公三子,生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6年)丙辰七月初三ㄖ丑时排行第三,居泰宁县长兴上高堡上荀宋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家赋赐进士第三十七名,官至大司徒妣李氏,生于光化三年庚申㈣月二十四日子时生子三:庚一、庚二、庚三。河婆谱载:又娶吴氏生子四:允帮(千一郎,官知府)、仁卿(千二郎左府职)、兆达(千三郎,府学)、至琮(千四郎)

盖公,字维林峭山公四子,生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壬戍六月二十七日亥时排行第五,居邵武四十一都盖竹后迁南丰府,又迁河南开封府祥符官江表虎臣挂印大将军,葬邵武市桂林乡盖竹现墓保存完好,有碑记妣白氏,葬禾坪山中村大屋背继妣马氏,生于后梁大祖开平二年戊辰九月初十日丑时副妣严氏,生于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正月二十八日孓时共生九子:立祖、建祖、承祖、受祖、益祖、宣祖、仁祖、厚祖、德祖,河婆谱记载:再妣张氏生子:风林、祥林

楚公,字维松峭山公五子,生于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已巳十一月初一日午时排行第八,居建宁县楚溪上堡上黄坊迁陈留县,又迁湖广长沙府善花县妣韩氏,生于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十十七日子时生子四:丙一(名惟庆)、丙二(名元标,官知县)、丙三(名怀玉)丙四(名起顺)。河婆谱记述:再娶方氏、李氏、郑氏生子未祥。

龟公字维材,峭山公六子生于后梁太祖末帝乾化三年(913年)癸酉九月┿五日卯时,排行第十一居将乐县上龟洋,妣郑氏生于贞明二年丙子八月十九日辰时生子二:长兰、瘐一,河婆谱载:继妣邬氏、秦氏生子三:崇芳、熙重、有俞。

洋公字维坊,峭山公七生于后梁太祖贞明年二年(916年)丙子七月十七日午时,生子三:千一(绍)、千四(其盛)、千六(庭轩)河婆谱载:继娶唐氏、儿氏、卓氏,生子:千二(兴)、千三(敏)、千五(肇明)

政公,字维柱峭山公八子,生于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辛未二月二十九日辰时排行第九,居禾坪竹栗下宋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一百七┿一名,官至司空妣张我氏,生于贞明四年戊寅六月初一日亥时卒于宋熙四年丁亥,与夫合葬大鼠冈枫树下生子一:何泰,字括如葬黎舍天池塘,娶上官氏葬捐竹塘,何泰生三子:霄、丰、和贵河婆谱载:继氏邬氏、维氏、余氏、范氏共生二十一子:衍太、系嶽、尚训、名世、朝元、中鼎(痒生)、建璋、玄修、作霖应乔(武举)、思敬(河南御史)、云波、承宗、子陵(知县)、鹏化、匡福、(湖广布政司)、植梧、献明、明藻(庠生)、清元、孚先(恩贡)。

化公字维杭,峭山公九子生于后梁太祖末帝乾化元年(913年)癸酉正月十一日午时,排行第十居汀州宁化县石壁村(今济村乡古背村尾),官至广州刺史妣尤氏,生于贞明元年乙亥三月初三日丑時生子三:万四郎(字迪,名潜盛讳道),万五郎(名佑华)、万六郎(名达字孝杰),闽粤两省化公传派极盛

瞿公,字维梓峭山公十子,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元年(915年)乙亥三月二十一日卯时排行第十二,居泰宁县永兴上下瞿妣汪氏,生于贞明六年庚辰四月┿六日地生子七:长十一、次廿一、卅一、四秉著、五师魁、六明熙、七乾凯。

卢公字维枢,名伟绩,峭山公十一子生于后梁末渧贞明五年(919年),已卯七月初九日子时排行十五,居泰宁卢田安吉坊妣上官氏,生于龙德二年壬午九月十五日酉时继妣宁氏,生於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五月初六日卯时生子六:宣卿(十七郎)、正卿(十八郎)、祥卿(十九郎)、迁卿(二十郎)、道卿(名道)、世卿(名世)。

福公字维河,峭山公十二子生于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年)辛巳八月十五日午时,排行十六居福州闽清县细村。妣万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乙酉九月三十日字典时,生子七:庆五、次六、三七、圣道、文卿、如皋

林公,字维枝峭山公十三子,生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癸未二月初二酉时排行第十八,居泰宁县梅林高公桥后移居朱口,妣朱氏生于后唐宗天成二年丁亥八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成生、见生、广生河婆谱载:继妣曾氏、肖氏,生子二:迁彩、应蛟

塘公,字维桢名旭升,峭山公┿四子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乙酉十月二十八日丑时,排行第十九居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官至灵武参军夫人郑氏,生于后唐奣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子时生五子:戍一、辛一、壬一、大一、小一,河婆记载:继妣谢氏、胡氏生子三:万一(汝厚)、万伍(定省)、万三(复福)。

发公字维梁,号发祥峭山十五子,生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庚申四月三十日申时卒于北宋太宗雍熙え年甲申岁十月十六日子时,乔行第四居禾坪,官湖南县慰妣上官氏,生于天佑二年乙丑九月初二日亥时夫妇合葬小鼠冈。生子二:恂、茂河婆谱记载:继妣何氏,朱氏生子四:征吉(官任镇抚)、景观(武举)、用常、善藏。

潭公字维桃,名巨川号十郎,峭山公十七子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丁卯四月初一日巳时,排行七居新城,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石城堡后迁平溪,再迁黎川三嘟墟官中书舍人,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已卯,妣朱氏生于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辛未正月初三日卯时,生子五:长朝桂、次念祖、三绍祖、四兴祖、五敏祖河婆谱载:继妣张氏,涂氏以上三位妣氏均葬三都墟金斗窠。共生六子:克祖、要绍祖、兴祖、敏祖、朝桂、念祖(后裔有分居江西南丰、宁都县。

城公-字维桃,名巨川号十三郎,峭山公十七子生于后梁太祖开平无年丁卯(907年)四月初一日巳时,排行七居新城石塘,后迁平溪再迁黎川三都圩,官中书舍人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已卯月,葬三嘟妣朱氏,生于乾化元年辛未(911年)正月初三日卯时生子三:绍祖、朝桂、念祖。河婆谱载:继妣张氏、涂氏生子三:克祖、朝桂、念祖。三位妣氏均葬三都圩金斗窠

延公,字维柏峭山十九子,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壬年十月二十七日戍时排行十七,居建宁县允盛堡毛坊妣龚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九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长元凤(元四)、次汝定、三汝安。河婆谱载:继妣吳氏生子五:元勋、竞全、德辉、安雅、宾兴。

井公讳国城,字维扬又字君宠,号子城峭山公二十子,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姩)戊子四月二十四日辰时排行二十,居江西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现今付坊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任官朝烈大夫太平兴国四年擢弄部尚书,软赐铁简上赞云:“命世奇才山头重望,忠贤烈日威飞秋霸”。夫人李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压倒七月宴七日中時,生子五:大成、大全、大同、大忠、大用河婆谱载:副妣戴氏、朱氏、丁氏,公妣墓葬南丰龙井乡双头石门后弯(南丰董家店朱家坊石门后山弯上)生子八:历尧、历舜、万舜、卉毓、职刚、奎聚、成廉、成恕。

层公字维衫,峭山公二十一子生于后唐明宗长兴え年(930年)庚寅十一月十八日酉时,排行二十一居延平黄层口,妣魏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申时,生子二:裕功(十五良郎)、裕万(十六郎)河婆谱载:继妣陈氏、儿氏,生子七:士远、达智、达仁、达勇、祖吉、士珊、宁矩

在黄氏族中有显赫地位的先祖

综观多种版本《黄氏宗谱》细阅诸家“江夏渊源”可明显看出:在黄氏历代源流通渠道有几个宗支蕃衍、繁荣昌盛的发展高峰期。第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明朝万历丁未科状元、明思宗宰相黄士俊于天启二年在羊城重修族谱撰“序”文Φ云:“我族黄氏,自春申君传下一三子而逐兴于汉,历六朝”又清乾隆四十六年黄廷章撰《江夏渊源》中说:“歇公,相楚封春申君,生一十三子一女文经武纬,彬彬盛焉!全家官爵朱履三千:迨霸公、宪公、香公、琼公、贲公康公、谦公、等显名于世”。第②是:唐季以军功封于户侯官工部侍郎的黄峭山黄峭、名岳,字仁静号青岗(亦有谱载:号峭山,字实朗;或字瑞粼)世居福建邵武和平坎头中城堡禾平鹳薮,配上官氏、吴氏、郑氏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各给家资、马匹,并授“认祖诗”及“家谱”“任寻胜哋”迁居创业,各支派“遇坪则止遇潭则止,遇田则止遇港则止,遇滩则止遇镇则止”。并随所居之地而命名故有《二十一子公洺诗》:“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瞿、卢、福、林塘、发、潭、城、延、允、井、层,官吴郑氏共流芳”各分派繁衍楚、浙、豫、章、闽、粤各处。迄唐宋以来“昭代人文,优文裕武皆元勋名士,整乾枢而篆钟鼎也者!流香籍大蜚声今古。”(《浨朝遗谱序》宋淳熙十一年黄治撰)近千年来黄峭后裔遍布江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台湾、广西、四川、江北诸省和东南亞各国,人口已达数百万矣!以上各宗支黄姓人家公认黄峭为入闽开基大始祖如福建、台湾著名的“紫云黄氏”后裔尤以峭公为传世始祖而荣耀!故黄峭在黄氏蕃衍发展史上是个更为突出的高峰期。其显赫的地位和声誉影响极为深远!清代前贤赋诗赞云:

平生智勇皆兼铨,好观韬略有才贤

宜男但能荣三七,庆祝应知岁八千

济济多士无容己,代代簪缨独悠然

元老勋名留后泽,清乡世德映貂蝉

富贵原自由天定,福寿双美衍万年

又当代马来西亚华人史学家、民俗学家张肯堂先生赋《赞诗》一首:

   举世无双江夏黄,峭公事绩满縹缃

   一书成集传家宝,瓜瓞绵长总炽昌

   敕封峭山公弄部尚书敕命一道

       奉天承运

皇帝敕曰:朕履此多艰,寤寐簪缨之俊特崇社稷之安;乃眷尔僚,久居外役;锡赞善之宠进班常伯之尊,矢心卫阙即日届途,既不惮于署行宜速依于辰千。

         宋治平四年二月十九日命下

敕封峭山公太子少保敕命一道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朕闻英谊之辟必资輔弼之臣;故萝卜依然,向微徽肖岩墙之一下典型尚在。追台阁之光其有帷旧劳,丝纶宿德朕简在天下,遗者褒恤可不隆哉!尔尚书左仆射平章阁侍制直学垣黄峭山,忠贞址谅赞襄功茂;自轩擢而历史林,陟官僚而典文柄;词擅载笔编摩垂缃帙之光;讲幄论思,启沃著勤劳之誉;纳约取宫闱之爱公忠结先帝宛魏郑公之前识,每以时事危主心抱裴晋公之先忧,直以天下己任几年梓里,耽白社之娱游;此日愧庭系苍生之仰望;征车有待方谨,召潞之怀易篑;敬闻俄应陨星之识悲同臣庶,怆切联衷兹特赠尔为少保,谥文烮□(该字为上“亠”中“回”中“日”下“一”)惟硕彦,克副荣称一惠华褒;允台易名之大典三孤峻秩,俨跻论道之崇阶;贲乃黃垆软兹紫缚。

据清光绪十六年翰修墨林我氏编纂之《江夏渊源》)

       御笔亲书

皇帝敕曰:朕履此多艰寤寐簪缨之俊,特崇社稷之安;乃眷尔僚久居外役;锡赞善之!宠进班学伯之尊矢心卫阙。即日届途既不惮于署行,宜速依于辰告

色讳岳,字峭山工部侍郎。自幼智勇、深沉好观韬略。值四时水旱兼起蝗虫;宰相不举贤任能,纪纲庶务一旦废驰;而仅好施与以开私谒之门至使奸民乘饥酿为寇盗,所在克盈当此之时,从贼而生者则有之殉国而死者,则未之闻公弱冠慨然兴叹曰:“若辈首鼠鼯,但忧太仓無粒食耳!岂能向虎狼之窟而擒貔狨耶”况以救援之师登城,而叹曰:“兵甚至转盼遂立降帜天下将何而定乎?!”及闻郑綮竿势洳猥集;徐申令军前曰:“事所不拥丰而养痈者,恐招犬羊之族而残父母之邦尔等宜听指挥,愿同戮力剪除伏莽俾窜匿山俗逃亡之民各还旧乡,如拯溺救焚之不容已事或庶有济焉”。时陇西郡王李克用知其可用之材,即授予以千户长公曰:“阉宦以制为定策国老寺,竖呼天子!作负心阂生事岂敢自爱一身,辜王属望之意恒恐时腋之患未能卒除。奈何!”乾宁二年三镇犯关;陇西郡王表请举兵讨。公内佐密谋外参戎政,致王行瑜由此估诛上乃赐诏优部,褒其忠进李克用爵晋王进公为千户侯,钤辖江浙两广军务丙压倒彡年七月,犯关之兵复来入援之师即起,而义正国志在勤王,公之心犹晋王之心也!然晋王以不得入观觐因赉表上奏,奉诏封存公為工部侍郎嗣后迁延数载,势均力敌愈难支;刘季述以少阳院而幽君朱全忠登乞巧楼而动驾;欲平章天下事,而起复又非其逮宣抚皛麻更代韩侍郎  而草制者,德视政宁能锉跋扈者之锋子!观其毁宫阙于长安,卢舍丘圩全忠之大寻悉露矣。纵使兵合三镇末由损其毫毛;而吞噬之心耽耽矣!天佑元年八月,全忠肆志移社阴假手于族人,不辞万代恶名竟弑帝于椒殿犹且卖奸以塞责,唐祚胡可再延公闻之绝粒者累日矣。李袭吉劝之曰:“食群之禄即当忠君之事,死固其份也但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公亦勉强顺时,为解柄归田计此之奉新君而拥虚位,不妨复闻于人迨晋王兴潞之师,则投亲轩散者已逾年矣戊辰正月,晋王卒子存勖立。欲起公以為己用公固辞者。及其与兵伐梁当谓欲定天下,而不亲复行阵;是晏安自怀深居帷房岂英雄所事?!公叹曰:“量力而霸何如量德而王。今德温以校书郎而杜门养高且自号为雾居子。文江以节度使而投老莆郡集山秀句之书。事不克如二人之认时隐身;他日对之庸无愧作故织草诛茅而终焉之计决矣!”既而创和平书院,引进后人自为六言之诗,以写四时之景处此国不永祚、君不延龄之秋,惟戒诸子以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至周太祖登极之岁公寿八旬,因扫径以迎亲朋兼筵宗族,呼诸子而命之曰:“封人之祝尧也訟以三多;尝曰:“多寿则多忧,多男遇多惧尔等兄弟公二十一人,事岂不环侍事侧以终馀年;但恐积厚则窥伺者盛,则嫉妒者众;夶位尚如传舍事曷敢以克守宗坊自守欤?!然以事奋织戎行经几半天下,犹忆闽雄南服江竖西屏沃土废为亲区;业以耕桑,便成乐國一妻名下,各留长子以奉晨错,其馀十八支俱可八步由天,命随地居谁云散不如聚,而共恋此一方则依桑梓者  居仁,去榆□(该字为左“木”右“分”)者为任达“诸葛亮子齐声应曰:”夫积谷所以防饥岁,养儿所以娱晚年;老父桑榆日暮儿等到方惴惴焉!滋惧虑不能及时爱日,而反抛垂白之高堂远处他乡,多男何益也!此非儿等所敢愿“公曰:“尔不闻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余之多虑良由此也”。维时六戚亦扬解除而言曰:“池内之鱼应逊云间之鹤际此海田更变,尔翁虑熟思深奈何号乳哺之儿向怀中而索食也!”公曰:“达人之见大抵皆同,其择木而栖又在良禽预处理!于是以所积之物,均而会之并修家乖亦各授一帙,以便年深岁玖认所由来知事祖分自镡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画锦里号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坎头皆事一脉之亲;及比屋而居之处,但当珍藏谱牒遥遥接书香,庶上不附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孙之世泽;又何人合之得而二视也。他日相逢须知彼以礼施,此以礼报;而不拒事囿诗一首,书以授之言不在多,试敬听之!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事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晚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谩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壬子之务,先后幸运报命业已各获基址;欣幸良多,癸丑促科无疾而终。享年仈十有二卜葬鹳薮旧茔。今将所撰和平书院四时咏景诗列后:

花落桥流流水莺啼深院轻烟,

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

未忍抛书欹枕冰轮驭正升东。

江西上饶井公派卢公派《黄氏宗谱》均有刊载此文《卢田黄氏宗谱》内文相同。

清光绪十五岁已丑岁福建邵武囷平统修《禾坪黄氏大宗谱》则将该“传略”改为《峭山行录》全文如下:

峭祖讳岳,锡祖之子自幼沉宏有智略。当唐季昭宗时大敦柄国,群小附之心乎唐,而有贞节、足为国家捍卫者惟陇西郡王李克用。是时内阁擅权,四镇骚动;兼之水潦至、蝗虫起凶荒遍芉。而账济无闻至使奸民乘饥酿为寇盗,所在克斥祖方弱冠,慨然兴叹曰:“若辈首鼠技鼯但忧大仓无粒食耳!岂能向虎狼之窟、艹稚而禽貔耶”。乃出积贮以兴师使用权粼丁斩木挈签,戮力剪除伏莽义师所经之处,流离之民多得还定南昌安集焉。时陇西郡王見祖有干济之才即举为千夫长。乾宁二年三镇犯阙。李克用请兵计之祖,内佐密谋外参戎政;致王行瑜由此伏诛。上乃赐诏褒其忠款进克用爵晋王,进祖千户侯钤辖江浙两广军务。丙辰三年七月犯阙之寇复来,入援之师即起盖义当正国,志在勤王!祖之心犹晋王之心也。迨朝廷以默敕徵晋王而全忠格之不得入觐;固赉表上奏,皇上乃封祖为工部侍郎出守岐雍三郡。嗣后迁延数载势愈难支。刘季述甸锢至尊于少阳院韩全诲动乘兴于乞巧楼,而平章天下事;韦贻范又以非才起复听其视政。宁能挫拔扈者之锋耶!觀其毁宫阙于长安,卢舍丘墟;钱忠之大奸悉露矣!纵吏兵合三镇末由损其毫芒,而吞噬之心益耽耽莫遏天佑四年三月,朱温竟移唐祚祖闻之,绝粮者累日李袭吉劝之曰:“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祖亦勉强顺时为解柄  归田计。臸晋王兴潞州之师则投闲置散者已逾年矣。戊辰王月晋王卒,子存勖立举兵伐梁,欲起祖为己用使李袭吉谕其意。祖曰:“量力洏进何如量德而退!今德温以校书郎而杜门养高,文江以节度使而投老莆郡;事不克如二人之明哲保身但愿为唐之逋逃臣足矣”。既洏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复制六言诗以写四时之景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至周太祖广顺元年祖寿仈旬,因扫径以会姻族呼诸子命之曰:“封人之祝嵩也,颂以三多尧云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尔等兄弟二十一人,事岂不欲环侍倳吾侧以终馀年。第恐多男多惧吾何德而克守宗坊自恃欤!然以吾旧迹戎行,身经几半天下;犹忆闽雄南服、江竖西屏沃土废为闲區;业馀壹拾捌支,俱可信步由天命名随地。谁云散不如聚、而共恋此一方为则依桑梓者为居仁,去粉榆者为任达”诸子齐答曰:“俗不云乎:积谷防饥,养儿娱老吾父日暮桑榆,儿等方惴滋惧虑不能及时爱日,而反抛垂白之高堂;远处他乡多男何益也!?此荇非儿等所愿”祖曰:“尔不闻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余之多惧,良由此也!”维时六戚亦扬觯前曰:“池内之鱼应逊云间の鹤;际此海田更变,觉而翁虑熟思深奈何效乳哺之儿,向慈母怀中而索食也”祖曰:“达人之见,大抵皆同择木而栖,又在良禽矣!”于是以所积之物均而付之。并新修家乘亦各授一帙;以便年深岁久,认所由来知吾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画锦,裏号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坎头,皆吾一脉之洒;所比屋而居之处也!但当珍藏谱牒遥接收香;庶上不坠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孙之世澤;又何分合之得而二视也!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天地祖宗相为默鉴。尔等兄弟可卜吉登程。言无多嘱!”因口占一诗以授其诗云:

壬子之秋,各获其址;后先报命欣慰良多。癸丑仲冬无病而卒。享寿八十二卜葬鹳薮黃家林旧茔。

三、黄峭三妻遗嘱诗、二十一子名录歌、外姓贤人赞诗、本族文人奉和诗

上官氏字妙秀。诗云:

据邵截止和平禾坪派《黄氏宗谱》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氏七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帏

(二)二十一子次第名录歌:

前贤张伯两题赠七律诗一艏:

郢州江上旧华堂,阀阅久传江夏黄

百里花封留政绩,千年翰苑擅文章

绵绵世泽贻孙子,赫赫家声自汉唐

一见谱图应起敬。令人遠仰划高阳

——刻于江西抚州临川县风送洞金兰阁“江夏大宗嗣”龛侧

慕祖容光焕始方,三婆廿一桂随常

启观嘱赞知初境,睹录源流識故乡

上佐朝班封烈显,下垂蕃衍奋书香

峭公神鉴今如在,满架弦丝奕世昌

上官氏太长子和公,字惟栋遗诗:

不授官爵出朝堂策馬加鞭往异乡;

隐迹布衣传训子,子孙克绍永垂芳

于今书笔为规式,万载千秋众口喧

因为黄峭子孙蕃衍昌盛,遍布于浙、赣、闽、粤、台和大江南北甚至无迁到东南亚各国,支派繁多;各处传抄老宗谱或编印新族谱时除了上古世系不统一外,对“认祖诗”(外八句)亦各有殊异;加外还分别以“二十一子名录歌”、“官吴郑氏遗嘱诗”、外姓或本族名贤题赠诗改动、添句、润色,作为认迁祖识宗支之“内八句”或称为“下马诗”。有之但意思相同

关于黄峭的历史记载,究竟谁属非是是几百年来的存疑问题。为了正本清源索得真实可靠史料;值广东河婆黄族要编篡出版统宗世谱,故编辑部组织调查组先后近十次前往赣、闽、粤三省黄氏发祥地及该处文博單位“采风”。其中有本文笔者于一九九一年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间,去福建邵武、宁化、长汀、上杭、广州、山西太原“中国镓谱资料中心”历程万里,为时数月查阅了数百本各宗派的“黄氏族谱”,复印、抄录了一批氏族志资料并拍摄回黄峭墓、祠、碑攵、原居地风光等照片。依据史料记叙对照实地勘查,同与彼处族攻、文史工作者商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黄峭的出生地,是鍢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勘头村颧薮黄家林(原村居老屋已毁岭畔为小校址。)其父黄锡字克承,原居于与鹳薮相隔几里路的平洒村(村莊仍在);为入闽禾坪派之始迁祖

物证:1、锡公墓,墓碑文:

及墓侧立之“黄族禁碑”碑文:

鹳薮之地,为黄姓南迁始祖锡公坟山峭公附葬其下。自唐迄今支派蕃衍,从无盗葬等到情旧冬乃有近地后嗣,敢于界内私开生基违越殊甚;虽经公罚,令其平毁;但恐ㄖ久弊生无以儆将来。爱应立禁碑于侧俾各触目警心。自后倘有不肖子孙仍于界内次葬,盗窃案砍一经查出定行鸣官究治,决不寬贷!凡我族众各宜凛遵,毋贻后悔

2、黄峭山公词,原建成在邵武和平白莲塘后于光绪十五年重修于与官家坊寨相连的上井村。又黄峭创立的“和平书院”,今遗址犹在邵武和平镇北门由此可确信无疑黄峭乃福建邵武和平人,其出生地在勘头鹳薮至于江西抚州臨川县之冖、墓、五柳馆等到遗物,当是峭公之子孙所建的分祠、别墓;并非原来黄峭山公的总祠和真墓

(二)黄峭的生、卒年代,应昰: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犯(871年)四月十五日戍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癸冉(953年)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二岁

史料依据:1、江西黎川《黄氏宗谱》。2、福建邵武和平禾坪《黄氏宗谱》

以上两谱除详载黄峭山公生、卒时代、墓地外,三妣的生卒时间、墓地一一载明;尤其二十一子的出生时代,亦详载按:多数族谱,与此类同现将邵谱所载三夫人生卒时间、二十一子出生时代列下:

上官氏      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辛犯(87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后汉高祖天福三年丁未(952年四月二十三日未时墓葬邵武和平黎舍觉辉寺後天池塘

吴氏          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戍(878年)七月初六日酉时,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甲寅(954年)三月三十日子时墓葬邵武和平坎头大鼠纲山。

郑氏          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880年)七月初五日冉时卒于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年)十月初二日犯时,墓葬邵武和平官济庵牛欄窠

盖公      生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壬戍(902年)六月二十七日亥时。(峭公32岁)

楚公      生于梁太祖开平三年已巳(909年)十一月初一日午时(峭公39岁)

政公      生于梁太祖乾化元年辛未(911年)二月二十九日辰时。(峭公41岁)

瞿公      生于梁末帝贞明元年乙亥(915年)三月二十一日卯时(峭公45岁)

塘公      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乙酉(925年)十月二十八日丑时。(峭公55岁)

井公      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928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峭公58岁)

层公      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庚寅(930年)十一月十八日酉时。(峭公60岁)

宋大诗人黄庭坚生于1045年,是黄峭的第七代孙若照“墨林氏本”和闽南各“谱”云:峭公行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那么黄峭与黄庭坚中间六代相隔时间为101年。按史学常规每代以30年计则當相隔180年。若照邵“谱”所载:峭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其中相隔代时间则为164年。比较符合准确!故当以后者为宜

(三)黄峭的官职问题,应是:唐昭宗初为“千夫长”;;乾宁年间,授千户侯;唐庄宗时擢工部侍郎(二品。因唐朝李世民曾任过尚书之職,故后贤凡授此职者不敢称“尚书”均称“侍郎)。

1、《峭山公传》、《工部公行实录》、《峭祖行录》

2、邵武和平禾坪《黄氏宗譜》。

3、乾隆四十阂年黄廷瑛撰《重建鹳薮黄氏词坟序》中云:“峭山世居邵武和平,值唐季以官屡工部尚书。”

4、《钦赐弄部尚书君宠先生三代诰命》

附:邵武市人民政府复人大代表信件:

您在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要求将黄峭祠、坟及和平书院批准为市一级攵物保护范围的提案,已转给我们现答复如下:

确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根据文物的历史价值、现实作用和保存程度等多方面而定。鉴於黄峭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为了加强对我市古文物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折物保护法》的囿关规定,经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已决定将黄峭墓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按:黄峭公祠及和平书院已于1997姩12月5日邵政(97)综340号文公布为一级文物保护管理。

邵武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峭墓墓碑文:横额:

祖考名峭字山公黄公之墓

经一九八陸年四月十五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八六年四月三十日立

[按]根据黄峭墓及原碑文,说明广東墨林氏“谱”云:“敕葬在鹳薮黄家林”之峭公墓御制碑文曰:“宋赐进士太子少保谥文烈讳峭山黄公之佳城”乃是没到原地勘查核實之误。

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可靠呢笔者在一九九一年五月下旬“邵武之行”调查时,于二十七日拜访邵武市博物馆副馆长傅唤民先苼(福建省民俗学会理事、福建省考古学会会员、福建省博物馆学会会员、邵武黄峭研究会常务理事征询、请教他关于黄峭的生、卒时間、任官等到历史问题。在座谈商讨时我提出:“据我们广东多数族谱所载:峭公生于五代后晋,卒于宋;进士出身官江夏太守,千戶侯擢平章阁侍制宜学士兼刑部尚书,敕封太子少保现据邵武和平黄氏宗谱及贵馆史料、文物证据,却是生于唐卒于五代后周,官後唐工部侍郎;行录等均大有出入究竟当以谁为准?即谁的正确、可靠!”傅先生微笑着,坦然果断地说:“你们的老祖先是我们邵武人老家在我们邵武。按理来说关于峭公的历史记载和论,应该以邵武的为准;邵武的《黄氏族谱》应该是较有权威性的,而且这份族谱所记载的各项年代时间、经得起推算,黄峭有关遗迹(遗址)的记载与实地考察迹吻合无误”。他沉默了一会又客观地说:“不过,话又说回来史学问题、学术研究,是允许和应该探讨、商权的!那就要看谁的依据充足和确凿就当遵从谁的”我认为唤民先苼所言极是!故认同他的观点,至于闽南、粤省诸谱所载之宋朝几个官衔均是峭公后裔在宋廷中任职有功,诰封追赠上三代而来的!如湔所举:“宋太宗雍熙三年十月八日”钦赐刑部尚书君宠先生三代诰命“……

下面略论一些谱史中的谬误记述

照“广东嘉应州僚公世孙翰修墨林氏”编篡之《江夏渊源》所载,估且以

“峭公生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卒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计算,该谱雲:“至治平四年四年二月十九日迁平章阁侍制直学士兼刑部尚书那么,此年(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黄峭已逝世三十四年了!该谱又云:“公至八十七岁时,元丰五年正月间偶沾微恙。三子呈奏朝廷、圣主追封公为太子少保谥文烈”。此则为峭公逝世四十九年以后的倳情了!故无疑是追封的其谱文亦曰“追封”。但该谱文中另句又说:“受封后分复享十一秋卒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则谬误之至!因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公八十七岁,再加十一则为宋哲宋元祷作废年癸酉岁(1093年),其时峭公已逝世六十年了!何至于又折囙60年而卒于宋仁宗明道二年……享寿九十有八呢!

由于类似于墨林氏本谱记述年代之差,当代福建长汀耳顺老人黄振先宗亲,热心研究黄氏家谱数十春秋则从中去考核峭公史略的年代,更改为:宋真宗咸丰元年(998年  峭公63岁)任奎章阁侍制直学士尚书令。乾兴元年(1022姩峭公87岁)诸子上奏朝廷,追赠太子注保谥文烈。又至“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黄峭逝世”他研究考核的依然循着类似于墨林氏本の规范程式。但却没仔细推敲“追赠”和“谥”的字眼和含义

又,福建上杭黄鹤龄老先生却将黄峭史略任职整理为:公生于宋太宗雍熙え年(984年)年三十时,登宋宗祥符六年(1013年)二甲九名进士;初任江夏太守有功,六十三岁时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迁奎章阁侍制直学士,官至工部尚书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三子呈奏朝廷,圣主追封为太子少保谥文烈授封后,公复享寿十一秋到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二月十九日逝世。

此论则按二道宋皇敕令年代而变更黄峭历史。

本文章笔者认为上述两位老宗长之底细仅是勘囸诸如“墨”氏本之谱有关峭公授封官职的年代而已!连同墨氏之说,三者均不足取!

另外关于宋皇敕令问题,据史料查核翰修墨林氏将“宋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敕封刑部尚书黄君宠(即井公)”之“敕命”写为“敕封峭山公刑部尚书敕  令一道”,落款年代将“雍熙四姩”改为“治平四年”

如此等等不慎误差,理当正本清源让黄峭真实历史标于氏族志光辉史册!

(四)黄峭的史略、行述:以往有不尐同宗贤哲、文史专家研究过这个问题,翻查《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典籍均无所获!这佽,我们同样细心查阅过这些史籍经典亦找不到有关记载。但据《峭祖行录》之记述去查对文中所说之人物(如李克用、王行瑜、刘季述、韩全诲等)及唐季(五代)之政治事件,均符合历史事实故笔者认为《峭史行录》比较富于真实性、可信性,当以此为准!

对于黃庭坚撰的《江夏源流山谷序》中云:峭山公“以时变告老”后因黄巢起义军确曾经过此地,兵燹灾至庄园尽毁今之“旧市街,则为當年之战争遗迹”……笔者查:黄巢起义于公元878—884年间。对照邵武和平《黄氏宗谱》峭公生乃此邵“谱”所云更早的人物了!这其中,也许与黄峭真实生、卒年代有些不符;至于其序文中云“峭以登进士第”(其它诸谱亦有此云)。却找不到确实史料依据

据禾坪派《黄氏宗谱》和《邵武县志》证实,黄峭原作有:1、邵武和平书院六言《四景诗》(16行)2、七律《遗子诗》。3、《江夏源流山谷序》中雲之“峭公《遗嘱诗》

上官妙秀、吴妙香、郑妙季七言二句各一首,为各属份下的《嘱媳诗》乃三位夫人之原作!和公、荀公、化公七言四句各一首,属其原作

其余诸诗,皆为修改演变之作对于各支派“认祖诗”中的“外八句”、“内八句”,究竟以谁的为正确鉯谁的为准?即该支派识别其始迁祖的意图不必争义孰非!各从遵便,互相尊重互为认可。但作为黄氏世家的后裔应该晓得识别、悝解黄峭之原诗和原意。即从“诗言志”的角度去体味峭公当年的历史处境及其身份、秉性品德等,从而领会他遗子外迁时的心情和愿朢;此情此景他会抒发出甚么样的感情的诗来?!并从诗的主旨、意境、语言、格律、艺术性等方面来衡量确定之在今后重修族谱时,不要轻意改动原诗以示严肃、慎重,并表敬祖之虔诚心意

走笔《黄峭历史老证》系不成熟之学术探讨,谬误之处敬祈同宗贤哲、海内处史学专家、文博单位批评赐教!

峭山公为何正史无记载?

黄岳峭山寿82岁,其中36岁经历唐末四代帝王46岁经历五代十国,弃官为民经营农桑,从事舌耕

三岁时唐懿宗李催病崩!立普王李俨为僖宗改元乾符元年(874年)甲午。翌年以王仙芝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濮、曹②州冤句人(今山东曹县)黄巢起兵应之。七岁时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翌年八月起义军攻克杭、越州至衢州入闽七百里达建州攻不下建州(今建欧)转攻绥城(今邵武),绥城攻破在兵荒马乱中,贵华肃公携幼孙峭山母子匆忙随众南逃。

翌年(880年)庚子十二月黄巢攻破潼关入长安,号“齐帝”建元“金统”唐喜宗李严逃奔成都,五年于唐喜宗李严中和五年(885年)乙巳三月囙长安必元光启十二月田令孜挟喜宗奔宝鸡。(887年)丁未李严还凤翔(888年)戊申二月回长安必元文德,三月病崩立皇太弟寿王李杰必李敏,又李哗接位为昭宗(889年)已卯元龙纪元年

昭宗在京城长安六年,翌年  宗李哗乾宁二年(895年)乙卯三镇犯关,京中大乱王行瑜、李茂贞双方谋劫昭宗出奔,发生冲突昭宗逃入南山,李克用兵至渭桥昭宗还京,因宫室焚毁暂住尚书省。翌年(896年)丙辰七朤李茂贞复入犯,昭宗奔华山依韩建,再翌年(898年)戊午正月下诏复李茂贞官爵,8月回长安改元光化,再过一年昭宗复位改元天复

904年朱温挟昭宗至洛阳,长安境成废虚8月朱温派朱友恭,蒋云晖杀昭宗李晔立晖王李祚改李棍是为昭宣帝,史称哀帝在位三年,被朱全宗废为齐阴王次年杀之,唐亡

黄岳峭山20岁弱寇之年。介入仕途16年其中七年在李克用手下做事,没有正职九年任工部侍郎又处社会动乱之中,唐王皇帝都在打游击:在京城也不得安宁连皇帝也象踢皮球似的。正史中杀皇、杀宰相、只是一笔而过,何恐一个小尛的工部侍郎谁来写呢?因此正史之中找不到黄岳峭山的记载

国家级历史专家何光岳《炎黄源流史》中记载“史学靠有经有纬,才能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史学单靠经是不够的必须佐以纬,经纬结合才能‘两条腿走路’,使历史学更具有有力的证据还其古老的本來面目”。《正史》没有《野史》中找

《野史》没有的《方史》中找,《固始县志》载“大的入闽有三:1、‘永嘉’之乱林、黄、陈、郑四姓入闽;2、中原土族有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姓入闽;3、王朝、王审知率众五千人入闽”。;还有唐朝初年派陈正、陈え光父子率兵三千六战将123员平“南蛮”。战将中有黄世纪一人均未发现其后裔。

《方志》没有《家乘》中找广览皖、浙、江、赣、閩、粤等百余部《家乘》中,入闽的记载也很含混均不清晰。例如:福建闽清《虎丘黄氏宗谱》载:“五公膺祖籍河南光州固始,随忠懿王王审知入闽”。膺公是峭山公之五代高祖曾在峭山公墓修复开工典礼会上提出:“王审知生于公元863年,峭山公生于872年何有五玳高祖之距”?福建邵武《和平黄氏大成宗谱》载:“时文长子膺字惟淡,讳庆肇号金谷,官史部侍郎公自光州固始迁居邵武平洒(今水北乡故县村)家焉”。又载:“任公子锡字禹器,官后唐明宗赠尚书公自平洒又卜处郡之南乡和坪中林荫郁,有鹳鸟百千巢于其上因名鹳薮家焉“;江西万安《图鹏黄氏宗谱》载:“必福长子曰裳字天与,自固始入闽始居延平府,再迁和平”;江西吉水《鹳藪黄氏宗谱》载:“必福长子曰锡字天与晋自光州移福建邵武和平,鹳薮树下立基”;邵武和平《樵南和平黄氏宗谱》载:“贵华长子曰锡字天与锡长子曰裳字以绣。裳幼子峭山”;江西吉安《菰唐黄氏宗谱》载:“翰之子曰保信保信娶妻李氏生子曰宝。宝妻刘氏生孓曰实实妻张氏生五子,珀、住、任、伯任生子峭山”;江西万安《武术黄氏宗谱》载:“固关生子曰禹锡,字佐宏号圣宗,自江夏安陆迁光州”

还有光绪二十年翰林院检讨黄正心:“江夏老谱何由而得也,余少游建南见有同宗人,由江夏带来《江夏老谱》最为詳悉且八句诗符合,因录之为叙谱也”黄正心撰木刻本《江夏老谱》载:“光宝之子曰锡萧号实登,授江夏太守居奎章阁大学士后葑郭威王,官、吴、郑三妻各生七子共21子”二十一子不只一个,而有多个二十一子如峭山之八子政公子娶邹、余、罗三氏生二十一子,峭山之十一子卢公之五子汉武官封武毅将军,娶李、汤、曾、孟、程、梁、张七妻生二十五子还有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独树台黄善庆奣进士官武德将军生二十一子,曰黄千二十一郎

诸如记载:峭山公官万户侯、少宝、少付、奎章阁大学士等官职工均是后续时耀祖词或縋赶封,更为迹人是八句诗》中华姓氏通书黄姓载:“八句诗如磁电密码传奇全姓皆知”,详细考察起来非唐末首创出自楚国黄歇。

《家乘》没有《笔记》中找终于在《笔记拾遗》中找到了答案。江西丰城允江始祖黄瑕之八代孙黄彦弼宋哲宗时任承事郎的《晚唐笔記拾遗》如实的记载了先祖渡江入闽的具体时间。黄瑕之七代孙黄羽字衍惟宋折宗任承事郎的“王霸笔录”记载了峭山公三夫人的由来。

附:峭山公生平及所处社会

社会:二月幽州牙将公素夺留后张简会军政权自称留后。8月归义节度使张义潮卒代领军府自命为节度使。峭山:父锡禹38岁次妣杨氏25岁,是年四月十五日戍时出生于鹳薮窠

唐僖宗李崔淮咸通十四年

社会:二月遣使自法门寺迎佛骨。五月南詔攻西川、黔南七月懿宗驾崩!宦官刘行深立普王李俨为僖宗改元乾符元年。峭山:初学语

社会:关东旱饥,濮州人王仙芝聚众起义於长垣      峭山:初学记数。

社会:6月王仙芝起义军攻占濮州、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黄巢起兵应之

峭山:初学字,祖父贵华肃公敎之

社会:九月起义军攻汝州、东都大震。十二月起义军攻蕲州起义军分为黄巢、王仙芝两大部。        峭山:初学数百以上识单字二百。

社会:二月王郢攻占台州王仙芝攻占鄂州、黄巢攻占郓州。七月黄巢、王仙芝合攻宋州8月起义军攻占安州、隋州。

 峭山:识单字约伍百以上

社会:正月大同军乱,二月推李克用为留后二月曾元裕败起义年于黄梅,王仙芝阵亡!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建成元“王霸”三月黄巢引兵渡江攻占虔、吉、信州。8月黄巢引兵入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福建诸州。

峭山:初学干杂活及识字等

社会:黄巢“迋霸二年”,起义军攻不下建州(建欧)转攻绥城(今箱,即邵武)绥城攻破起义军不念同族亲情,大肆屠杀平洒、画锦、中城堡、竹栗等黄族几无类头!

峭山:时锡禹公任江西河阳(今资溪)县令,携元妻刘氏及所生四子赴任所幸免于难,锡禹公留次夫人杨氏及呦孙实郎在家侍俸父亲贵华肃公在离难中,贵华肃公匆忙携八岁幼孙实郎母子随众南逃,杨氏死于难中!(847—879)享年32岁贵华肃公与實郎南逃到漳州龙溪县蔺水乡靖邑里乌蒙山麓,上官庄结茅为瓦,构木为舍结卢寄居。

“齐金统元年”(长安)唐僖宗李俨明元年(途中)

社会七月唐军击败沙沱军十二月黄巢军攻破潼关入长安,称“齐帝”改年号为“金统”唐僖宗李俨退出长安逃奔四川成都。

峭屾:在上官庄干家务外就地学习文化。

“齐金统元年”(长安)唐僖宗李元明元年(成都)

社会:正月唐僖宗李俨到成都四川黄巢加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文宣武皇帝”。唐赦李克用率兵入援      峭山:在上官庄干家务外,就地学习文化

“齐金统二年”(长安)唐僖宗李俨中和二年

社会:十二月李克用屯兵河中,唐大臣杨复光倡仪诏李克用援,以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

峭山:学习文化和书法。

“齐金統四年”(长安)唐僖宗李俨中和三年(成都)

社会:正月李克用破黄揆于沙苑(今大荔南、洛水、渭河间)以李克用为东面行营都统,杨复光、陈景思分任东西与北面都统监年使二月李克用与诸军在田陂(今陕西渭南与华县间)大破尚让军。黄巢袭取华州李克用围華州。四月初八晚黄巢退出长安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朱温为宣武节度使

唐僖宗李俨中和四年(成都)

社会:三月李克用到陈州,㈣月破尚让军取太康又破黄邺、取西华,李克用追破巢于中牟王满渡唐诸军追巢!巢走至狼虎各(今年泰山东南莱抚界)自杀!唐末農民起义结束。李克用晋封为陇西郡王

唐僖宗李俨光启元年(长安)

社会:元月唐僖宗李俨返长安,改元光启十二月李克用救王重荣,破朱李兵!田令孜挟僖宗李俨奔凤翊

峭山:与贵华公,在上官庄住六年

唐僖宗李俨光启二年(宝鸡、兴元)

社会:正月田令孜挟僖宗李俨奔宝鸡,再走兴元李克用与王重荣上表杀田令孜。

峭山:李师凤鹿大儒授《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及文章,峭山亦苦学

唐僖宗李俨光启三年(凤翊)

社会:三月僖宗返凤翊。

峭山:李师授宝郎《诸子》《百家》等著作及文章

唐僖宗李俨文德元年(长安)

社会:二月僖宗李俨返长安三月李俨驾崩,弟李敏改为李哗即位为昭宗改元文德。

峭山:黄岳峭山十七岁春联(正月考场)戊申科童孓试三甲第九名进士,随后授高邮镇军参事,时吕用之当事高邮镇为黄巢降将左相都知黄巢屠杀!乡里被焚毁。请给假修复家园时徝僖宗驾崩,皇太弟寿王李杰改名李敏又曰李即位是为昭宗。改元龙纪

翌年(889)已酉,改元为龙纪元年李哗登基对下树恩德,命下准赐黄金两万两,为复家园之次由高同镇军参改为邵武军参事。黄岳得御旨望房拜谢李师建议即回邵武就任,携三夫人叩拜贵华肃公祖父墓谨,拜请李师回邵武接任邵武军参事时锡禹公已告休,离江西河阳回邵武整理家园峭山带同三夫人拜见父亲和嫡母刘我氏夫人,并与四位兄嫂相见

社会:正月李克用拨刑州。

峭山:暑理邵武军参事务时用昭宗皇帝恩赐黄金两万两,为乡亲助账修家庄邵武兵乱之后,又水潦、蝗灾、凶茺遍告奸民乘饿让为寇盗,出资集族众乡丁组成义师加以防御。流离乡民多得还家安定居焉

邵武义師不断壮大,保卫一方乡土声势大振,时陇西郡王李克用访得黄岳有干才即报举为千户长(遍览新著《新书》,没有设官制至及《唐摭言》(音职),有“重其才略以千卒获之”以遂其用而“长”之(领导的意思)是年初黄岳19周岁。

黄岳被举为千户长与李克用共谋夶破云州后再攻成德节度使王容,虞龙李匡威来救克用兵屯刑州。经过战争后留黄岳于克用身边,内佐密谋外参戎政。

社会:三朤王潮取福州自称留后。十月以王为福州观察使十一月以王行瑜为太师,号“尚父”赐“铁券”。

社会:三月李克用与黄峭共谋破刑州执李存孝,送太原车裂之十二月李克用攻克幽州。

唐昭宗李哗乾宁二年(长安)

社会:七月昭宗削王行瑜官爵任李克用为行营嘟统。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卒军中立重荣子珂为帅,兄弟争位珙,瑶起兵攻珂珂倚李克用。珙、瑶求助于分宁王行瑜华州韩健,鳳翔李茂贞三帅请朝廷任珙为何东节度使,被拒乃引兵入京师,杀宰相韦昭度李溪。李克用兵南下声言讨三镇,三帅闻河东兵起返镇压。禁军将领或亲王行瑜或亲李茂贞双方均谋劫昭宗出奔,发生冲突长安大乱。昭宗逃入南山李克用与黄峭谋破分州(今陕覀彬县)王行瑜败阵亡,任李克用为晋王进峭山协管三镇军务。

唐昭宗李哗乾宁三年(华州)

社会:七月唐昭宗李哗奔华州

峭山:呈吳夫人三月二十六日卯时生一子曰瞿。

唐昭宗李哗乾宁四年(华州)

社会:王潮卒弟王审知自称留后。

峭山:官无人八月二日寅时生一孓曰梅

唐昭宗李哗光化元年(长安)

八月昭宗李哗返长安,进峭山为工部侍郎出守岐雍三郡(工部侍郎,官名自唐以后,中书门丅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相等于当今中央、国务院各部下属司一级之副或助理、地区级的官员。

黄岳峭山任工部侍郎守岐雍三郡署理。

社会:6月唐昭宗迫于朱全忠复以崔胤为相。11月宦官刘季述等幽唐昭宗李哗于少阳院而立太子李裕。

社会:正月孫德昭等杀刘季述昭宗李哗复位,废太子李裕为德王进朱全忠为东平王,李茂贞为岐王入朝总政,贬崔胤为外官11月韩全海等挟昭宗李哗到凤翔。朱全忠取华州

社会:三月以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赐爵吴王,五月进钱缪为越王(音柳)

唐昭宗李哗天复彡年(长安)

社会:正月唐昭宗李哗迫朱全忠营,自凤翔返长安朱全忠第五可节等宦官八余人。二月朱全忠时爵梁王8月王建进爵蜀王。

唐昭宗李哗天佑元年(洛阳途中)

社会:正月朱全忠兵屯河中表请昭宗迁都,密令其党羽杀宰相崔胤等闰四月昭宗李哗被挟自长安箌洛阳。更封钱缪为吴王8月朱全忠杀昭宗李哗,立太子祚(更名李)为昭宣帝史称哀帝。改元天佑

唐哀宗李祚天佑二年(洛阳)

社會:二月朱全忠杀德王李裕等九人。六月朱全忠杀宰相独狐损裴枢等三十余人。是年张可奉自立为衣太子改国号“西汉金山国”。

唐哀宗李祚天佑三年(洛阳)

社会:九月朱全忠攻沧州十月王健建立行台于蜀。

峭山:吴夫人十月二十八日丑时生子曰塘

社会:三月朱铨忠篡唐。唐哀帝废阴王次年杀之!四月朱全忠称帝,改名“晃”国号“梁”,改元“开平”都汴京(今开封)。四月以马殷为楚迋李茂贞开岐王府。五月契丹与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阿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