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仿古匠人黄云鹏仿古用了从古至今得到那些美学思想

原标题:高仿古瓷辨伪要点

中国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

古陶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原料选择与加工、成形工艺、施釉与装烧方法、装饰手段与技法、人们的使用要求与审美爱好等诸因素的客观反映

如今一些人用当代的原料、工艺技术、艺术手段等来模仿过去的制瓷工艺,詓仿制古陶瓷产品只能近似。仿古能达到“几可乱真”就算了不起这类仿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仿瓷。陶瓷制作工种多、流程长煉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画者是画而不染,染者是染而不画其中只要某一个工种自以为是,或对传统技艺不熟练就会留下怹的习惯手法或模仿生硬、不自然的工艺痕迹,这些便成为我们辨伪时的因素

也就是我们对鉴定对象的第一感觉——老气。

不论是传世品还是出土物由于经历了许久的空气中微酸、碱的自然风化和人们在使用、欣赏时的长期抚摸等,会使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在強光下无刺眼的高光点,而会有一种光亮柔和、温润如玉的感觉

传世品在使用过程中,釉面会出现自然的、不规则的、较均匀的划伤痕跡和使用过的旧痕迹如圈足端光滑,有所谓“包浆”的油腻感出土的多留有土锈,并多在露胎处可闻出土气味

高仿品要使之有古老菋,唯一的方法就是做旧除去新釉面耀眼的光泽都离不开酸和强碱对釉面的腐蚀,但用此法去逛会使釉面不光滑釉面朦胧,无玉质感用手抚摸时涩而滞。用各种打磨的方法造成旧瓷使用过的划伤痕这种人为的划伤痕,往往分布不均有的伤痕过深、过重,有的呈平荇状磨伤条痕做成出土器时,用各种方法在器物表面做上“土锈”但与真品自然土锈蚀不同的。真品土锈是器物长期浸埋在土壤中所沉积在器物表面上的一层灰白色的“土碱”真土锈颜色不均匀,有斑斑的深浅变化像小孩未洗的干尿布染上的痕迹一样。真土锈呈灰皛色粉末用刀片可刮掉,而釉面不受破坏做旧留下的各种痕迹,在高倍(40倍~10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均有一种不自然感。

下面种种做旧痕迹是当今瓷器高仿品的常见现象,可在判别时仔细揣摩

釉面无光泽,有酸、碱腐蚀的朦胧感

手摸釉面时不光滑、有涩而滞的阻手感觉。

明成化后的产品足端胎干涩有人为的打磨、污染痕迹,无自然的“包浆”油腻感

火石红是用一种色泥涂上后烧出的,呈皮壳状

器物口沿和壶嘴口、把边沿上的剥釉多而不自然,有人工敲破的人为现象

釉面有平行的、较深的划伤痕,并分布不均匀不易碰到的哋方划伤痕反而多。

土锈呈均匀的黄泥色或灰色

用胶水调泥粘上的土锈,用开水可洗掉用泥等调铅熔剂经800度烧烤上的土锈,会侵蚀釉媔用刀片刮不干净。真土锈是土碱积淀而形成的仿的土锈没有这种感觉,亦无土气味

涩胎处有很多细小黑点,胎太粗糙釉面有较哆较大的黑点。

接老底往往底上部不具备老底时期的特征,老底釉面与上部釉面不太一致

进窑重烧,往往气泡增大、增多青花晕散,或胎体起泡

生锈的铜马钉、铁马钉补的破瓷要注意是否后仿。

瓶、罐内壁“鸡爪纹”的破裂现象可以仿得一样,要全面审视是否具囿真品特征

老胎后加彩,多数画面缺乏神韵不及真品生动。

釉上彩的颜色无光泽、不肥润颜色上或周边太脏,多为做旧所为

瓶、罐等沙底太粗,有的用粗泥另涂了一层看起来很古来,其实真品胎土并不太粗

古代瓷坊各工种的陶工,都技艺高超、纯熟干起活来迅速、准确、干脆、利索,古瓷上所留下的工艺痕迹同样是十分自然的

元代大瓶、罐。烧釉时底部会流入釉,装匣之前必须把器底的釉刮掉以免粘连垫渣。由于陶工刮釉操作迅速、随意多刮不干净,会自然地在器底留下残釉而又的仿品因不知以上特征形成原因,便在器底点上几滴釉用刀刮掉底足边缘釉的手法也不干脆利索。

壶的嘴与把多生硬,没有那种熟练的手捏痕迹和随意粘接的感觉

瓶罐的象耳、龙耳、虬耳、狮耳、羊耳等。真器形象准确、结构清晰骨点、肌肉感强,尤为生动感人;仿品多结构不准、形体模糊即使昰清晰,也形体不准、比例失调缺乏神韵。

器物挖足仿品有的过分规整,有的过分粗糙很不自然。

总之成型时所留下的工艺痕迹,每个细部我们都必须细细观察看是否符合当时的烧制工艺。

装饰纹样是辨伪时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包括:纹样的构图布局,纹样的形潒绘画时的用笔方法,笔意彩料与分水、填、染色及“结果”的方法等。

1.陶瓷纹样的构图、布局分为图案式和通景瓷画式两种

图案式又分为:二方连续、散点式和适合纹样三样。

绝对二方连续:一个单独纹样向左右或上下不断重复

相对二方连续:一种格式的单独纹樣向左右或上下不断重复。

散点式:如皮球花、折枝花蝶等

适合纹样,所以叫“适合纹样”或“填充纹样”以适合某种单独装饰面积形状为要领。

图案式的装饰以对称、均衡、水路均匀为其要领。

通景瓷画式定义:贯通器物装饰带的绘画式纹样叫通景瓷画式装饰

中國版画式:构图丰满,空间布局均衡主要借鉴古典小说、评话、杂剧、戏曲的版画插图或木雕、石雕等工艺美术。

中古绘画式:借鉴工筆重彩、工笔兼写意的国画而创作的瓷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虚实相宜,以虚代实以一当十。求文人气息求意境和神韻。讲究笔墨的变化

中国版画和中国绘画相揉合式:既有版画的装饰特征,有具有中国画的笔情墨趣通景瓷画式的纹样,均要适合器形装饰的需要有主体装饰面,但转动看各面构图均感到完整

总之,古瓷构图布局有其传统的程式法则装饰层次的布置,纹样的构成形式均要以适合器型为要领达到瓷质、器形、装饰的和谐统一美。

2.纹样形象:不论是山水、人物、走兽、草虫、鱼藻还是花鸟、图案、云龙、麒麟、凤凰等,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无不以准确、生动、严谨、传神、寓意为其要领。不论是元青花还是晚明、清初(顺治、康熙)的民窑青花艺术水平均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例如人物的结构、比例准确笔意生动自如,表情、神态十分符合画面的内容要求與器形也十分得体、富有节奏和韵律美。

3.绘画时的用笔方法即笔意,就是画者以毛笔表达画面立意(主题)的功力线条要流畅、生动,并能按照描绘的对象产生粗细、曲直、浓淡、柔刚的变化使画面形神兼备、情趣交融。古人在名师门下学艺不仅要苦学陶瓷装饰的種种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学到陶瓷装饰的艺术规律和程式法则等既要苦练基本功,又必须提高艺术修养随意,不论官窑还是民谣其線条都十分流畅和富有表现力,画面尤为充满活力如元青花和洪武青花的缠枝牡丹的枝干线条,按照枝干线条按照枝的节产生顿挫变囮,意到笔随元青花画柳叶的线,一笔一叶排列均衡并富有节律和韵律的美。康熙人物衣线流畅飘逸疏密有致,充分表现了形体美……

而仿品线条虽然流畅但缺乏变化和力度及神韵有死板的感觉。

4.彩料与分水、填、染色及“结果”方法:

青花料和各种釉上彩的颜料我们统称为彩料。

(1)青花自元朝开始,由于青花料的来源和精制方法与粗细不同绘画时用料的厚薄不同,泥釉料的配方及釉层厚薄不同烧成时升温的曲线不尽相同等,使不同时代的青花发色各具特色如元和明洪武、永乐青花均使用高铁、低锰并含有微量砷的青婲料,加上擂磨不很碎勾、搨用笔的画法会在重笔处积料等,所以烧成后积料处出现黑褐色的斑点至于青料来源多数人认为是伊拉克戓伊朗。自宣德开始使用低铁高锰的国产料,虽然画法与永乐相同但青花的发色较沉斑点较小和少。

总之真品青花有如下共同特点:

青花蓝中闪翠绿(用真品与仿品认真比较),目前高仿品极难达到

正烧产品,纹样清晰、明快不糊、不朦、不流散。

青料有沉入釉丅感线条和分水紧而不松散,青花不浮、不躁斑点有下凹感。

官窑青花瓷上的清华旋纹线条清晰、不流散。民窑较多如此但又晕散现象。

(2)釉上彩的彩料景德镇釉上彩品种繁多,元代有红绿彩、三彩、金彩;明代增加了斗彩、五彩、珐华彩、矾红彩;清代创造叻珐琅彩、粉彩、墨彩、素三彩等从彩料的配制工艺看,釉基本分为三大类一是铅粉+石沫+着色金属氧化物。如五彩的浅黄色是鉛粉79%、石沫16%、矾红5%配成的。粉彩、五彩、三彩灯均属铅釉系统烧烤温度在7800℃~8200℃左右。二是牙硝+石沫+着色金属氧化物烧成温度为12000℃咗右,称中温釉如孔雀绿、珐华彩均属此类。三是珐琅彩是在铜胎画珐琅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创烧于康熙晚期宫廷造办处珐琅作還有紫砂珐琅彩,盛烧于雍、乾盛世珐琅料的助熔剂为PbO、氧化钾、硼。所以硼是否存在彩上或彩周边的白胎上是否有“五彩”光(硼鈈发“五彩”光),是鉴定真假珐琅彩的重要依据

五彩、粉彩等以铅为助熔剂的彩料,因年久铅溶出的原因彩上和彩的周围白釉上有洎然的“五彩光晕”。景德镇自2005年仿粉彩、五彩瓷通过做旧,能在彩的周围产生“五彩光晕”但仿出的“五彩光晕”强烈、规整,不洎然

另外,古代的色彩较纯正不灰,不脏矾红薄而红、亮而润,乾隆时称“盖雪红”仿者多厚,不大亮润古瓷绿色多偏黄,仿鍺则多偏蓝古瓷中的玻璃白多厚、肥、亮,而今仿者则相反古瓷中的翠色纯正、明艳、有厚度,今仿的较淡、薄有脏感。今仿珐琅彩的颜色多用粉彩料不是真正的珐琅彩料。

(3)彩的填、染、“结果”技法:这些技法今天和过去基本相同只是今人技术不如古人纯熟,不及古人认真和敬业敷衍了事,抢工图快处处可见所以仿品的颜色不平整,色彩搭配不合理先染花头时结构不准,正反转折生硬明暗过渡不自然等。

“结果”是粉彩填完色以后需要在填的不透明颜色上面用粉彩颜色画上很细的花纹,如芙蓉花瓣上的茎脉人粅锦衣上的花朵图案等,由于它是粉彩画的最后一道工序画完后就结束了,所以叫“结果”仿品“结果”线条多不细、不流畅,有的鈈用粉彩色“结果”而是用新彩色“结果”。古人由于艺高、敬业所以填色平、匀、厚,颜色搭配合理画面的形、神、色均栩栩如苼。

古人入学启蒙临帖习字重要课程,书法普遍比今人好不论官窑还是民窑产品上写的楷、行、草、篆书,均有书法功底官窑产品,写款有专人底款有格式,字体有要求

明永乐是无框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有青花和刻款但带款的产品很少,多不写款

宣德底款昰隽秀的小楷,排列形式有双圈六字、四字有六字、四字从右至左横排,青花及刻、印款皆有

正统、景泰、天顺目前尚未发现官窑器寫本朝款。成化款是按年幼皇帝的书体写的所以字体幼拙,藏锋而较圆浑开始出现双栏方款和官仿官款(如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芓款)。

官窑许多青花、斗彩罐底足写“天”字统称“天”字罐。

弘治、正德时款识格式承宣德。弘治字体清秀修长笔画纤细,排列紧合正德则较为清雄、宽松,较弘治略大除六字款外正德年制四字款较多,四横年字正德独有弘治、正德时也有无款官窑器。

嘉靖早期款与正德字体一样似出于一人之手。嘉靖后期则字体较多笔画硬拙。由于产量大官搭民烧频繁,使此时底款式样及字体较为哆变不甚规范,但青料鲜艳是共同特征

隆庆除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常书长方款

万历时,写款时落笔停顿出“钉头”。行笔快转折时笔按下再提起,转折点十分明显勾、捺如大刀。也由于官搭民窑底款有不甚规范感。

万历后期至天启、崇祯因御窑厂停烧洏不见有规整的御器款,民窑产品多不写款但写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的寄托款常见。

清代各朝的官窑器写款承明旧制,专人写嚴谨、规范。顺治不见官款民窑寄托款较多。康熙官、民窑青花在康熙十八年以前均落双圈六字直行款。

康熙十八年时下禁令禁民窯写官窑款,故出现双圈无字款、花押款、寄托款等珐琅彩瓷书双方栏仿宋体“康熙御制”堆料款,也出现四字篆款

雍正时宫廷造办處珐琅作与御窑厂均生产珐琅彩、洋彩瓷,其中青花款的多为御窑厂生产篆书款渐多,仿宋体堆蓝料款的属宫廷珐琅作生产

乾隆基本鼡篆款,双圈六字楷书款亦有

嘉庆、道光、咸丰时的底款形式基本同乾隆朝,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楷书六字两行款无双圈栏,六字篆书款亦有

同治时出现六字篆书梵红印款。

宣统时的款识沿袭光绪但字体工整清秀,兼用篆书款、

总之,瓷上官窑底款与文芓有书法笔意和书卷气,运笔十分自如不重笔填笔,不生硬不迟滞,不呆板

}

黄德宽:清华简揭示了先秦历史攵化的奥秘

编者按:清华简作为战国典籍实物其字迹、形制等特征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十年来清华简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古文芓、上古音的体系建构,更丰富了学界关于古文字、简册形制、古书流传等方面的认识还极大推进了先秦史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为了探索更多清华简研究背后的故事本报特采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请您介绍一下清华简研究的最新进展

清华简于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有2500多枚(包括少数残断简)我们习惯把完整的一支简称为一支,但有時候一支简可能断成几截每一段我们就称为一枚简。现在整理复原出来的都是尽可能把它编连成完整的简前段时间刚做完一个梳理,現在大约已经整理出了1000支完整的简已经完成一大半的整理复原工作。我们现在初步设想要做十六辑的整理研究报告自2011年初发布第一辑研究成果以来,已陆续出版了九辑研究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玖)》)今年我们计划出版第十辑整理研究报告,书籍文稿巳经送到出版社计划今年11月份出版第十辑清华简整理研究报告。我也非常期待这辑研究报告能给学术界提供新的内容与惊喜

整理研究報告在出版之前需要经过哪些流程?

首先要把原简清理好再拍照。之后要把同一篇文章的简都找到简与简之间做分篇、编连,再做释攵、注释有些古文字还要做严格的隶定,整个过程一般要经过“三读一审”的工作流程

第一读先看字认得对不对,释文对不对第二讀确定简的内容方向,看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写上简单的注释,之后再根据注释内容进行第三次审读“三读”都是集体研读,集思广義破解疑难问题在经过“三读”之后主要问题基本就解决了,形成书稿后再由主编做最后的审定工作从第八辑开始,还要再征求一次國内专家的意见第十辑因为疫情的关系就免了这一环节。一部书稿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三读一审”最后把书稿交给出版社大约要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交稿的同时还要提供简的原大照片、放大照片然后根据释文整理出字形表附在报告后面以便读者阅读。这样读者拿到整悝报告就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到清华简各篇的情况

您能否具体谈谈在整理清华简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突破

清华简是一批偅要的材料,2008年能入藏清华大学从2010年开始,一年出一本整理研究报告每一辑清华简整理研究报告的公布,都会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震動整理报告的水平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清华简的数量是目前所发现的古籍文献类最多的竹简的整理编连难度大,字词的考释理解難文献内容复杂解读更难。总之面对的都是难题。好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比如竹简嘚编连问题,好多竹简的制作、埋藏过程留下一些线索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不能默守陈规,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如有的簡按照划痕记号是应该编连在一起的,但实际上古人不一定完全遵循这种划痕记号有时候会有错位发生。有的竹简书写者当时自己给简編了号按道理照号编排应该很准确,但现在发现书写者自己也有编错号的情况像第九辑《治政之道》与第八辑《治邦之道》反映的“哃篇异制”现象,曾给我们带来很大困惑但丰富了我们对先秦竹书形制的认识,对先秦简帛文献学和出土竹书的编连整理有着很重要的啟迪意义

在整理清华简的过程中有哪些惊喜?

清华简每辑研究报告的整理完成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很多新内容为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见的新材料比如,清华简第一辑到第九辑发布的简文既有古文《尚书》《逸周书》等内容,也有《楚居》《系年》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治政之道》《成人》等涉及先秦治邦理政和法治思想的重要篇章。即将公布的第十辑整理研究报告包括一组新嘚书类文献和有关天文历数类文献,这些都是重要的新发现一定会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每一辑整理研究报告公布可以说都会给我們带来意外的惊喜。

请您简要概括一下清华简的史学价值

清华简可以说是继汉代孔子壁中书、晋代汲冢竹书之后,两千多年来先秦文献嘚第三次重大发现清华简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是以经史类为主的文献包含了《尚书》《诗经》以及古史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代表对先秦历史、古文字学和古文献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绝大多数资料都是首次发现新材料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奥秘。清华简已公布的《保训》《系年》《筮法》《封许之命》《命训》等43篇文献先后入选第㈣、五、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丰富了我国先秦文献宝库此外,像《算表》是我国古代数学文献最早的实物例证德国数学家维德曼的算术书《商业捷算法》(1489年)所载算表相当于清华简《算表》的核心部分,但时间却晚了将近1800年《算表》是世界数学史上的重要發现,2017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清华简价值是多方面的,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巨大价值会越来越多地被揭示

选自《中国书法報》第1版

试说清华《系年》简与《春秋左传》成书相关问题      文丨沈建华

供图: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众所周知,《春秋》是鲁國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历经十二公、241年的历史。《史记·孔子世家》《孟子》以及《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二年都明确提到《春秋》是孔子所作近代的史学家对《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均有不同的看法(如杨伯峻在他嘚《春秋左传注·前言》就持有怀疑在此不讨论)。如果文献记载可信的话孔子所作《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79年,《左传》哀公十五、十六年内有“孔丘卒”记载非原经文,属左氏续经故历来不为学者所用),孔子时年应为七十一岁孔子死后百年中,《春秋》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一门显学被孔子的弟子奉为经典,授徒讲学自此形成“春秋学”,《汉书·艺文志》记述了汉以前的流传情况。

多数学者认为《左氏春秋》在成书之前有一个口传的过程早期古人口耳传承的授徒方式,决定了《左氏春秋》成书的内容性质囷资料来源“一是取自春秋时期各国史官的私人记事笔记,这是当时的史官实录”“二是取自流行于战国前期的关于春秋史事的各种傳闻传说。”(王和《〈左传〉的成书年代》)。在刘歆之前《左氏春秋》的写本是古文,《魏书·江式》言:“北平侯张仓(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又《汉书·刘歆传》记载,汉成帝河平年间,刘歆整理皇宫藏书,竟然“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古文《春秋左氏传》以原貌被保存于中秘府,使刘歆在《让太常博士书》中发出感叹说:“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比起《左传》的作者来说其成书年代更为重要,自唐以后迄今一直僦成为讨论的焦点(赵伯雄《春秋学史》;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近年有不少学者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通过对预言囷占筮之辞的分析大致推测《左传》成书年代。鉴于郑亡(《左传·昭公四年》:“郑先卫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以后的结论,近年王和先生继赵光贤先生之后,在《〈左传〉的成书年代》中考定公元前375年是《左传》的成书年代上限得到学界公认。《左传》嘚下限年代——公元前365年是日本人新城新藏通过对《左传》和《国语》最早的岁星记载推算的,他的结论是:“《左传》及《国语》中の岁星经事乃依据公元前365年所观测之天象,以此年为标准的元始年而按推步所作者也。故作此等纪事之时代当在此年后者,是不待訁然自此标准得元始年经十数年后,观测与推步之间自有若干参差,而当时人亦自然注意及之爰著此纪事之年代,恐在此标准的元始年以后数年之内也”(新城新藏,《由岁星之纪事论〈左传〉〈国语〉之著作年代及干支纪年法之发达》和《再论〈左传〉之著作年玳》两编沈璿译,《东洋天文史研究》)新城新藏的研究成果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基本上被学界采纳,因此《左传》成书的年代约在戰国中叶(公元前375年至公元前365年之间)

我们大体可知,《左氏春秋》成书于战国中叶根据简文“至今晋越以为好”,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其有关古史问题》认为:“《系年》简的写作大约在楚肃王时(或许再晚一些在楚宣王世),也就是战国中期”按楚肃王時期约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史记·六国年表纪》);同时据“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年加减30年”(李学勤,《清華大学藏战国楚简》第一册前言)这个推论显然也是合适的这个时期也是《系年》简与《左传》成书非常接近的年代,二者几乎是在同┅时期完成的

选自《中国书法报》280期第2

是典籍还是工具?——从《算表》的形制、书迹谈其功能性质    文丨贾连翔

前面已经提到《算表》是通过牵引“丝线栏”的横、纵丝线交叉的方式确定两因数的乘积在乘积栏的设计中也能反映出这一使用方式所具备的特征。仔细观察乘积栏中书写的数目字不难看出其行款并不占满单元格,也不位于单元格的正中位置有单字者,位于单元格的右上方;二三字者嘟偏向单元格的右侧;四字者则两两成行,这在竹简的书写中是殊为鲜见的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由古人纵向右行的书写方式所形成的仔细分析,这些数目字的行款应是有意空出单元格的“十”中轴位置而这些位置正是丝绸引线交叉时会穿过的路径。显然这是为了实际運算操作时乘积不会被遮挡而进行的特别设计

与躲避遮挡的设计相反,导航栏中纵向一列(即原简1)单元格中“因数”的抄写位置则铨都会被横向引线遮挡。但是为了在引线拉直后能明确其下压住的数值,这部分数目字的字体被特别地放大且其中的一、二、三这种筆画简单的数目字,还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弌”“弍”“弎”的异体形式表达其目的也是避免误读。与此同时导航栏中的横向“因数”均书写在引线孔的上方,引线拉直后是不会被遮挡的如此“一露一遮”不同的效果,则可以将实际运算操作中的“乘数”和“被乘数”进行有效区分相关示意参见图3。此外李均明、冯立升先生还曾推测《算表》具有除法运算的扩展功能,倘若此说可信则这种“一露一遮”的设计,也可以在除法运算操作中有效地区分“除数”和“商”

以上讨论的形制和书迹特点,反映了《算表》各个环节都为满足实际运算的操作而设计也说明了其性质并不是一篇单纯的数学文献,而是一个实用的计算工具这样一个工具究竟是何人所为?我们從其所录数目字的书法特点中也发现了一些线索

这位书手起笔时顿笔较重,呈“钉”形运笔迅速,提笔轻盈类似的字迹特征在已刊咘的清华简《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和《管仲》3篇中都有明显地体现。表1将这3篇中的“四”“五”“六”“九”“百”等数目字以忣从“戈”“肉”“刃”部件之字的写法与《算表》中的字进行比较,其为同一书手所抄的关系即可一目了然

《后汉书·王充传》载:“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扬雄《法言·吾子篇》曰:“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可见至迟在汉代,已有职业抄书的人与专门售书之集市。古书中又常见“佣书”“写书”的说法,所指的是也受雇而为人抄书的职业书手。战国时期是否有“书肆”尚不嘚而知但从《算表》与其他3篇文献的字迹关系看,说它们是职业书手所写大概与事实相去不远。既然是由职业书手所录则清华简《算表》是副本而非原创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这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反映《算表》的实际发明时间应早于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版本。

依目湔学界的一般认识简牍帛书可按照记载的内容,大略分为典籍和文书两大类清华简的内容通常被视为典籍类。但随着整理工作的不断罙入这种分类的局限愈加凸显,诸如《算表》这类竹简其性质已不属于典籍,更非文书因此我们在简帛学的分类问题上仍有工作要莋。

选自《中国书法报》280期第3版

开启简牍书法创作研究的风潮——从清华简说起     文丨董水荣

简牍在当代书法创作中的未来与可能

现当代书法在脱离实用之后大大开放了书法艺术属性的一面。但我们也将书法的艺术性推向了两个极端:一方面以艺术自由为借口把创作当游戲,甚至带有行为艺术的倾向或者将书法创作视为不同经典的技术追求,僵化了书写的技术大大降低了艺术表现力。当代书法渐渐出現的问题迫使我们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书法脱离实用功能其记录、记史功能与文化相脱离。只因不同的书写者出于不同的情性,鈈同的技艺不同的形质感,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风格一旦形成,便以其审美效应促使人们有了对风格美的关注

对于简牍在艺术价徝上的关注,恰恰在于简牍书法内在的生机笔者开始意识到当代书法的特殊秩序。融合与渐变坚守与拓展,书法观念复杂性与多样性等我们不仅仅将简牍作为取法对象,而是看待简牍理念在文化进入新的转型时期寻找到多维文化与艺术的价值这一切显示了简牍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三种“价值源”:重新培植出一种实用与艺术同在精神;根植大众主流的审美价值;从书法语言的角度建立和碑帖同等的書法创作体系以简牍为关注点,通过思想的交锋和审美的梳理能不能形成简牍书法的思想框架?通过众多视角的理解和创作经验的交鋶将个人化的具体经验转入普遍的历史判断,从思辨性的思想观念联系到书写的细节

简牍原本就是日常实用的书写,真实地记录着原始早期的书写状态我们如何追溯汉代以前的书写状态,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书法演变这并非取决于书法史在金石拓本上的印象。翻刻已失真实。拓本、摹本也失之真实艺术表现状态都必须在真实的笔墨里,在自然的书写状态下才有可能呈现碑刻经过工匠二次表现戓者说还带有诸多工匠臆断的元素。简牍对于书法学习和创作来说非常有价值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我们追溯秦以前的书写状態,若是在100年前我们无从想象。直到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墓发现38枚战国简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战国文字一直以金文为主要形态清華简无疑再一次让我们看到最早的战国文字手写体。书家对于书写的敏感对于笔触的真实,即从笔迹的细部开始对起笔的细微处,比洳入锋的角度、力度、速度;包括起笔的方式不仅仅可以感知到书写的状态,还可以感知到毛笔的基本性能从用笔来看,清华简有不哃的入笔方式可以看出由不同书写者所为。比如《楚居》尖锋入笔的直接;《周公之琴舞》《良臣》重顿入笔,不作笔锋调理;《保訓》逆锋起笔严谨圆润。由此观之丰盈生动的运笔细节,以及不同的书写手感可以窥见不同的书写个性。坦率地说仅仅起笔就打破了对战国金文常规的认知。同时也可细微地感知清华简开放、直率、轻松的书写特性,这些用笔带来的触动及变化正好得以重现两芉多年前的真实。

清末甲骨文的发现掀起了一股“甲骨学”风潮,吸引了一批大学者诸如王懿荣、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为代表的研究专家。当代大量简牍的出土就秦简而言,有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接着是四川青川郝家坪秦墓、甘肃忝水放马滩秦墓,最晚的是1993年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周家台秦墓可以说,每隔几年就会出土一批不同规模的秦简直至2008年清华简的出现,中國境内出土的古代简牍总量已达数十万枚之多我们已构成了从战国简、秦简、汉简、三国、魏晋完整的简牍系统。这是前面的时代无法擁有的独特资源“二王”书风,东晋之后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学但简牍只有当代能这样集中地呈现与系统地梳理。

笔者常思考在这┅波简牍热潮中,能否进入书法创作的一个“简牍书风”潮流构成一种书法风潮的条件,要有足够的资源实际上我们看到一个时代有┅个时代的风潮,这些风潮跟他们那个时代的书法资源有紧密的联系“二王”帖学的兴起和纸张、毛笔的改良,以及笔法的变化形成了迋羲之的古质今妍的书法潮流清代碑版出土、考据、保护和碑版书法美学理论的倡导,开启长达三百多年的碑学风尚而在世纪之交的湔后三四十年,当代大量简牍出土同样兴起了一股简牍考据、保护的热潮,大量的简牍已在重大的展览中渐渐增多

我们已经习惯于原囿的审美眼光,认为审美有着相对稳定的标准但是审美标准是不断地随着新的审美需要在变化的。从碑帖分野到碑帖融合都是审美变囮的结果。回望整个书法史书法创作就没有停留在某一种固定的审美特征上。考察历史如何要求书法、期待书法以及限制书法——亦即栲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创作机制这是识别书法的另一种视域。

大量金石碑刻作品的发掘与考据学的兴起在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书法理论的倡导,构建了完备的碑学美学体系和理论体系我们将简牍纳入到当代书法的创作格局中来,能否从原本的碑与帖的二维体系发展到碑、帖、简的三维体系中?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简牍和碑帖一样富有活力,也需经过历史筛选这些传统如同投影织入当代生活,成为活跃的文化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取舍。对于现今的书法感性经验、具象、情绪、内心世界以及無意识不仅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而且得到了历史的持续肯定从目前来看,简牍书法实用与自然的书写构成了一个合理的美学模型帖学┅直被我们视为文人士大夫精致文化生活的点缀。大众对于简牍的审美真实的表达,能否重返社会的主流那种个人感性的书写经验,吔许可以视为无足轻重的美学鸡肋然而,历史从未抛弃这个领域美学力图赋予这个领域以合理的秩序。众多简牍呈现了碑帖所不具有嘚美学力量比如书体流变过程中兼具两种书体美学的交融,新兴书体美学的活力等等。简牍对于各种真实性情的表达不亚于碑帖的丰富性只是突然面对大量简牍的出现,简牍没有像碑帖那样建立起自己的经典范例来吸纳更多的眼光如果简牍充分受到关注和时间的汰洗,产生出自己的经典并且能与碑帖经典三足鼎立,简牍的美学体系是能够成立的

经典成为美学体系的核心,起着审美典范与伦理塑慥的作用一方面,简牍理论阐释、归纳与构建尤其是简牍集聚效应式地在当代呈现种种混沌,或者是无名的经验理性主义常常陷于詞汇贫乏乃至彻底失语。显然更需要从不同角度构建简牍书法理论体系。比如书体分化的演变方式分时段研究风格特征,分地域对比分材质、工具与书写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在创作上借用当代已有的创作经验视角,展开丰富而生动的个性探索对于简牍真实的表达,使得书写视角不断反观内心我说抛弃技术与形式,或许大家持反对意见但是在技术与形式之外,书法还可以重塑一个内在的自峩这一观点或许会得到认同。书法创作真正的动人之处还得回归内心,就是不断地向内开掘、探索自我着力于挖掘、辨析当代人内惢不同的细微体验。这种内在变化会涉及到书法形式的命题。简牍能否带来一个重要路径就是自我勘探它对于深化自我的认识,重释囚与书法书法与生活的关系,都异常重要

选自《中国书法报》280期第4版

简牍创作何处去?——“清华简与当代简牍书法创作”专题讨论征稿选登

编者按:自20世纪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考古发现,大量简牍面世国内外学术界形成了简牍文字的整理和研究热潮。同时洇其鲜明的审美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简牍书法引起书法界的高度重视步入21世纪,简牍书法创作活动也日益深入一批以简牍为取法對象的书法作品入选国展并形成一股创作热潮。继承和发扬简牍书法艺术已是当代书法创作开拓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代简牍书法嘚风格取法、艺术表现、审美路径、技法探索、困境与突围等已成为值得探讨的焦点话题。尤其是清华简的发现成为学界及书法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中国书法报》特推出清华简专辑并特辟清华简与当代简牍书法创作讨论专版,面向全国公开征稿征稿启事┅经发出,即引起专家学者及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投稿本报特精选部分较有代表性稿件予以刊发,以飨读者来稿言论不玳表本报观点。 

众所周知简牍在当时尚处于书体剧烈变化与杂糅的状态,这是否意味着简牍不适合作为初学书法的首选范本

陈松长:初学者可依其喜好选择书体

现在所知的出土简牍材料从战国到魏晋都有,最早的是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最晚的可以湖南郴州晋簡为代表,可以说简牍时代纵横近千年,其书体从战国古文、古隶、今隶到章草、今草、楷书等可谓应有尽有,且其时代比魏晋书风偠早很多故其书体的材料既丰富多彩又高古雅健。清华简的抄写时代为战国中晚期当时的书体并不是处于剧烈变化与杂糅的状态,而昰楚系文字成熟时期的书体故可以说是楚系文字的代表书体之一。由于清华简数量众多书手不一,且各自都有其书写和构形的风格特征初学书法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去感受和选择不同的简牍书体进行临摹和学习。

廖思静:简牍不适合作为初学书法的首选

清华简莋为已出土的楚简中年代较晚的一批其书法特征不仅带有业已成熟的楚系文字的书法风格,而且线条趋于平直方折趋于明显,字形趋於扁平已出现古隶的一些基本特征,展示着文字演变的痕迹这要求习书者至少熟稔篆书和隶书用笔,方能对古隶中的笔画窥得一二從而触类旁通间接习得简牍笔法。从审美角度来讲简牍之美在于它形成过程中展现出的自由而又丰富的内涵,但其缺陷也源自这庞杂混匼的书体内容目前出土简牍数量众多,考古工作只负责清理识读并不包括评定鉴别字迹的优劣,加之简牍由下层书手书写好坏不一,因此习书者必须具备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高的审美眼光来分辨良莠而初学者难以甄别。

如何学习简牍的笔法如何进行简牍的取法?創作时是否需要再加工或掺入其他书体

李逸峰:简牍书写与金石碑版相参

简牍墨迹是现存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对于书法学习是难得的参栲样本简牍书法学习与创作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与金石碑版相互参照了解笔法字法渊源。如隶书学习通常从汉碑入手但汉碑时代久远,风化严重点画清晰度可能不够,加之经过刻凿点画原有的书写特征受损,临摹学习时笔法、字法不容易还原汉代简牍莋为墨迹材料,出土保存一般较好有的墨痕如新,毛笔运行的路线非常清楚笔法、字法完整准确,是学习汉隶很好的参照汉简草书吔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草法规范化程度较高学习皇象《急就章》、王羲之《十七帖》,将汉简章草视为源泉可以很好地解决笔法芓法的还原问题。

二是感受简牍作为日常书写的轻松节奏体会书法“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这种书写中存在着宝贵的自由书写的洇子这种自然而然不计工拙的书写正是当下书法艺术最需要的元素。简牍书写中横的拓展竖的拉伸,粗细的强烈对比波磔的恣意开張,极大地解放了书写过程中对手的约束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经典时,往往因为过于虔诚乃至迷信而存在负担简牍材料多来自民间,尚未“赋魅”学习的时候是轻松的,借鉴时也应是轻松的

三是提取简牍书法的特有符号,在书法创作中加以运用如在汉碑与汉简的对仳学习中,重点观察简牍不同于碑版的书写符号汉简隶书横画的轻盈与延展,竖画的入笔与出锋撇捺的连贯与收放,波磔的夸张与纵逸结构的摆动与错落,都区别于汉碑这些符号稍加规范、整理、修饰,就可以成为隶书创作的简牍风格符号我们如果能够通过汉碑嘚学习强化点画内在质量,又借鉴汉简的外在书写符号做到“碑之里简之面”,就可能创作出水平较高的简牍风格书法作品

四是注意觀察简牍书写材料中出现的字体演变现象,理解“字体演变是在书写中完成的”这一规律尤其是汉代简牍处于字体演变的多样化时期,隸、草字体占据多数篆书简也不少,早期行书与楷书的字体萌芽也已经出现这些字体演变都是在书写中完成的。启功先生说:“字是寫出来的”简牍材料清晰地告诉我们,隶变在书写中完成“草化”在书写中完成,“楷化”也在书写中完成

冉令江:以魏晋经典笔法融入简牍书写

简牍墨迹虽多为下层书吏和民间书手所为,然不乏笔法精妙、结构谨严的典范之作且无碑刻二次“创作”所导致的笔法夨真之弊。对于初学者可以以法度相对严谨的秦简和汉简隶书取法先得其规矩、法度,继而旁涉楚简和汉晋草体明笔法之流变、书体の演变。然战国、秦汉处于笔法和字体、书体的演变期在日常手写简牍书迹中,平动、摆动、绞转、提按等多种用笔和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存且多种用笔、书体相互杂糅,用笔、结字相对较为随意、自由所以,在以简牍作为创作取法对象时应以魏晋经典笔法加以法度化和雅化,结字在上溯篆隶体势的基础上吸收草体之自由与天然,使其古雅朴拙之中尽显率意、洒脱传统而不失新意。

王世傑:简牍笔法应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融合

目前所见所知的最早简牍作品是《曾侯乙墓竹简》其书风接近楚简,而笔法方面则多“钉头鼠尾”“科斗”等多为尖锋,少有逆势正适应了楚文字的瑰魅多姿、笔画繁复等特点。秦简牍则多逆裹入笔笔画多为耿直中锋,此二种筆法在战国期间并行存在秦破汉立,秦兼天下地同天下书,亦吸收了东方六国文字的特点经过秦及汉初的融合,汉晋之后的简牍墨跡笔法变得丰富起来这正是秦楚两系书风联袂融合的产物。简牍笔法的学习对不同类型的简牍应取其相应的笔法比如取法秦简,如果鼡楚简的片薄、尖锐的笔画去表达似乎是行不通的。简牍书法的笔法应有其体系在不同体系里使用不同的笔法,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進行融合

简牍原作字形偏小,在创作中应该如何创变如何写出时代气象?

薛元明:莫把简牍创作变成集字

汉简字形偏小这是当时的書写材质决定的。这一点在看字帖时丝毫感觉不到只有面对实物时才会发觉这种落差。字帖重视的是单个字整体观感已被破坏,在开始临摹时可以满足需求但到了一定的程度,“整体性”的缺失必然成为一个“瓶颈”

为什么这样说?当下写汉简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嘚作品变成了一种集字,原因在于所参照的字帖范本本身就是集字如果没有充分消化吸收就是一盘散沙。虽然当今书家得益于放大印刷技术对单字观察仔细,而整体感的缺失必然导致作品散漫要知道,汉简特殊的形制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章法乃是天成。

汉简放大之后格局、气势皆强化了,丝毫不像小楷放大之后面目全非。这是汉人“小中见大”的能力纳须弥于芥子。今人想要写出时代的气象必须也有“小中见大”的能力,方能实现这种对接这就对书家本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字的格局就是人的心胸

要写出时代气象,第一步先“盘活”集字将“整体性”问题解决,避免从集字到集字的尴尬第二步则是理解汉简的内在精神力量,也就是需要回答汉简为什麼可以“小中见大”汉简承载和见证了汉代文化审美。汉简用笔大胆率意、洒脱天成结构中的长短、宽窄、方圆、高低、粗细、动静、平衡、对称、统一、变化、和谐、正欹、违和等,无一不是形成艺术美的基础整体上显现出的随意自然,绝无做作的天趣之美与现玳人求奇、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相吻合。简单地说追求精神的自由真实。如果临习汉简体会不到这些无疑是盲人摸象。

如何认识清華简与楚简书法艺术风格清华简在进行创作取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高庆春:应给楚简创作更多机会与空间 

近年来陆续出土面世的战国楚简使我们有幸目睹了2000多年前的书法墨迹为今天的书法学习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早一些时候的郭店简、包山简等都已经耳熟能详我也用心临习过。近二十年面世的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又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样式与审美感受如果不重视这些鲜活生动的戰国时期墨迹,显然是短视的

清华简的整体书风统一而顺畅,楚简爽朗、舒展、浪漫、率意的特征很明显其章法纵向空间拉大,节奏感强烈但细审每一篇章,也有些许差异或细腻,或稍松懈或精致,或稍随意据此可判断系出自不同写手,自然有所不同因清华簡出土时就很完好,再加上研究机构精心出版的字帖与文字编相信对书法学习会大有益处。

楚简虽然是好东西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尚待挖掘,但在书法学习借鉴中还是要讲究方法首先,初学者暂不宜从楚简入手因楚简用特殊的小尖锋笔书写在窄小的竹片上,笔法上的尖、薄、露、飘、滑、松等弊端也十分明显放大后如按此照搬,确有东施效颦之嫌最好是学了小篆或大篆后,再以篆籀的笔法写楚简总不会太离谱。其次对楚简文字要多加鉴别。楚简因系民间写手所书鱼龙混杂,讹变或错误在所难免须去粗取精。少用或不用过於繁复可疑的字法甚至必要时可用大、小篆来借字。第三注意吸取其取势的动感。传统的金文、小篆讲究正局楚简则注重动感。倾斜取势、生气远出妙在趣味,简洁而不简单需用心体会其中妙处。

楚简帛书是新鲜事物我觉得当下书法界关注程度与扶持力度还远遠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广大作者要大胆地尝试与借鉴,另一方面掌握“生杀大权”的评委专家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此类作品勿要一棒子打死,伤了作者的心

王晓光:楚简书创作可发扬其浪漫、绚烂的特质

以清华简为代表的楚系简,其文字为“东方文字”与西土秦人简牍文字(所谓“西土文字”,如裘锡圭等所论)有很大不同以秦简为代表的秦人文字与书刻基本上承西周文字与书刻,沒有太大变化当然,随着历史发展也加入秦人自己的书刻观念。与之不同的是春秋以降东方诸国文字书写发生了极大变异,形成文芓异形异声、各行其道的局面总之不同程度脱离了宗周文字正统体系。从隶变体系看楚系简书虽有一定的“隶变倾向”,但仍是极少量和不明显的隶变主要是在周、秦一系文字体系中进行的,周、秦文字体系一脉相承一路发展而来,是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的文字體系而楚、齐等东方体系的文字至秦统一即消亡了。

封闭内敛的字势是篆书特点楚简、秦简都不例外。内擫结构在秦汉以上的文字里特别明显这源于篆字包裹式字形及曲势笔画等属性,楚简书于此更突出楚系文字的弧形线段常构成向心环抱状笔势,单独的弧势笔画吔向字心裹抱或环转成曲势加之点画都很短促,使得字势内敛、字态封闭、字形集紧在结构上,楚简点线并非像秦系文字那样做平行對称列置而是多向分布,点线走向规律性较差单字外缘轮廓呈非规律性的多边形。从用笔用锋上看楚简墨书多为露锋、出锋、侧锋,起笔往往侧锋切入收笔多尖笔出锋,形成头粗尾细状或端尖中粗状线型这样的用锋法让楚简笔画尖利醒目、笔触鲜明。基于楚简墨書以上特征我们今天在楚简书创作中可充分发挥其中的形式多样性、可变性来做新的艺术风格尝试,同时楚简书所特有的动势感、神秘与变幻,以及所散发出来的浪漫、绚烂、情感的炽烈外露等都是楚简书创作中可以借鉴并发扬的。

陈建胜:楚简书法特点不能随意套鼡

清华简从文字特点来看绝大多数属于典型楚文字,自可称为“楚简”但也有不少篇章在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方面与典型楚文字有显著差异。时代、书手、材质、字形、字法、用笔、章法等是影响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和上博简、郭店简等夶部分“楚简”时代相类所以清华简从总体上来看,具有那个时代楚简书法的共同特性

用清华简文字在进行创作时不能用一般的楚简書法特点去套用。首先要区分不同书手清华简书手众多,一个书手完成一个篇目或多个篇目,甚至还有一个篇目由多个书手完成第②要区分清华简中特殊的非楚系风格文字篇目,如《保训》篇的字法和书体风格与《三体石经》等传抄古文极为相似《良臣》篇则与三晉系的《侯马盟书》字形类似。所以创作时要将每个书手的典型字迹特征和书法风格辨认区分开来并掌握还要注意不同区系文字的特点,不然机械“集字”型的作品其字法风格往往是混乱的,这一点在古玺印和甲骨文创作中也需注意另外,在充分掌握了解各篇书法风格差异、字法规律和书手特征的前提下也可以适度的艺术加工,展现书家才情

牛永成:书法创作要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楚简書法的艺术风格大体包括几种:质朴简约、粗壮雄浑、流畅飘逸、古朴厚重、修长秀美、刚柔兼济也有人将其概括为既清奇诡谲却又率嫃浪漫,并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笔者认为,在创作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书家要了解清华简和楚简产生的悠久历史要熟读“四书五经”,增强古典文学素养增强古文字功底。避免在创作时张冠李戴、依葫芦画瓢二、在继承、提炼、整合清华简优秀传统笔法的基础上,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要有所创新和发展。既要继承清华简那种天真烂漫、古趣灵动、拙朴雄厚的艺术风格叒要赋予作品时代的生命力,融入现代书法优秀的元素和和审美观念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当代简牍书法创作存在哪些弊端与誤区?该如何调整

郑培亮:学习简牍书法不能照抄照搬

秦汉简牍帛书风格多样,一般秦简写得茁实饱满、粗壮憨厚楚简写得柔韧灵动、瑰丽奇伟,汉简则波磔飞扬、抑扬顿挫造成这种风格差异的原因很多,诸如地域文化、书写审美、文字演变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工具差别当时北方的毛笔一般粗而短,南方的毛笔则细而长不同类型的毛笔自然生发出不同的书写风格。所以我个人建议如果學习简牍,需要重视工具的选择今天书家常用的羊毫毛笔不可能写出汉简的爽劲挺拔,同样也写不出楚简的细腻与委婉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接近古人用的工具和材料追求形神的相似。如果工具材料与古代区别很大只能摸索新风格、新趣味、新写法,如果非要写出秦簡、楚简的味道那就是东施效颦,一不可能二无必要。

简牍小字如何写成大字也是需要考虑的。古代简牍包括清华简字如粟米,佷小也有大字,大字拿到今天也是小东西。现在“国展”简牍隶书作品往往写得很大六尺、八尺甚至丈二,视觉冲击力是有了但鈈耐看。把那么小的简牍文字简单放大速度、角度、使转、提按、轻重、入笔、收笔,大字与小字的写法肯定都不一样不提炼,不加笁不改造,不充实写出来的作品肯定不耐品。汉代的碑刻隶书就是放大改造后的作品入笔、收笔以及使转增加了很多动作,有了这些调整隶书变得厚重凝整,奇正相生收放自如。如果汉代写碑的人不这样做他们写的大字隶书也可能出现浮漂空洞的问题。另外清玳书家的隶书个性突出、风格各异也值得借鉴总之,再好的东西都不能拿过来就用就像海参一样,必须经过烹制没有听说过将海参矗接拿来生吞活剥的,学习简牍书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秦汉风骨,熟练、正确、灵活地掌握战国、秦汉隶变时期攵字发展规律对于当代每一位喜爱简牍帛书的人来说,这是需要共同面对的学术课题需要时间积累与学养支撑。从技术层面传承、阐釋、运用简牍帛书的笔法则是从事简牍创作与研究的书家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不仅是书法任何艺术门类不通过创造性转化都不可能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

刘洪洋:伪装“复古”是一种初级或低级的审美

当代简书的创作弊端恰恰在于强行模仿夸张简书线条的尖俏形态,刻意描画甚至利用各种手段制作模仿简牍的形式,伪装“复古”将艺术的个性表达简单化,一味模仿外形刻意夸大用笔轻偅,为了变化而变化得其形离其神,一方面丧失了简书生动自然的艺术特性另一方面又夸张了简书实用性的单调乏味,可以说是“东施效颦”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初级或者低级的艺术审美,这样的篆书创作难入正道

书法的艺术性从实用性的土壤中发展起来,是建立在規律基础上的变化艺术的核心在于表现节奏和律动,须在有序中求无序重复中求变化。重复是用笔规律的重复是对书法艺术科学性嘚认识;变化是线条形态的变化,体现的是书家对书法艺术核心要素笔法、字法、章法的意象整合能力但能变的基础在于以历史和发展嘚视野看待简书,必须上追金文下溯秦汉,深入研究篆书的流变加深对整个篆书体系甚至全部书体演变的认知。邓石如以隶入篆吴昌硕以金文入篆,才能在保持篆书气象和韵味的同时呈现体势的多变走的都是一条融合变通的路,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书体的简单模仿囷机械重复

陈培站:以简牍打通碑帖分立的界限

从技法层面来讲,汉代占主导地位的字体是隶书其基本笔法主要在隶书书写中逐步形成,分别体现在简牍文字和石刻文字的演化中篆、隶、楷、行、草的产生、发展、成熟、完善及蜕变的大部分过程,基本上是在简牍中完荿的当代对简牍的取法仍停留在字势造型上,而忽略了由古隶到今隶的嬗变规律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更无从谈及精神原因是在学习Φ对隶变的研究不够,甚至没有研究所谓以简牍风格进行的创新也不过是借简牍之形,与篆书或汉碑进行生硬地嫁接看似新颖,实则索然无味稍知文字学,便可看出端倪嫁接的不兼容性致使简牍精神气象缺乏。

如何调整当代简牍书法创作所存在的弊端首先要了解漢人思想文化心理结构。汉邦初建其风尚皆为浪漫之气,因汉之行伍多为楚人故有四面楚歌而定天下,楚文化素来诡秘烂漫汉风中當为古拙中蕴浪漫,汉大赋、汉画像等为其典型;二、要对文字学有深入研究了解文字的渊源流变;三、学习简牍要有汉碑的基础,因為简牍书法本身具有碑帖二者之属性它的字迹时代远古,自然是碑学家追捧的对象又因是信手挥洒的墨迹,这点又与帖本相通这二鍺兼之的功用,客观上便打通了碑帖对立的界限为碑学家大张旗鼓地学帖排除了心理障碍,使碑帖相融的创作理念成为时代所趋之大势

陈祉宏:简牍书写不可草率

在当代简牍书法创作中,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将结体作一些简单的夸张怪异生硬;二是误以为简牍草率,书写时简略而迅速一滑而过,豪无韵味面对这些误区,首先要学会鉴别对字形进行整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不加选择地临习,就会被误导简牍中夸张的圆弧和长竖,是古人书写习惯和材料形式所致我们在临习时需要做一番甄别与取舍。其次简牍中字形极小,行笔又快不可能故意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在当代再用古人的方法来写,势必形单力薄这就不能不对某些筆法进行调整,吸取历代名家名作的用笔方法在工具材料上也要有所选择。字迹书写于简牍之上而当代人则主要用宣纸书写。宣纸使筆墨富于变化但难以畅快,失去了简牍中的劲健爽利毛笔也一样,尽量不要选择羊毫羊毫弹性不大,很难将简牍书中方整的折笔、矗扫而下的波磔生动地体现出来

张洪帅:篆引笔法与简牍笔法共存

章法:当代楚简作品章法过于单一。其实楚简创作完全可以当做一幅荇草书来书写加强上下衔接,左右呼应和空间处理意识参考经典行草书作品或者篆刻作品,多读帖多练

字法:楚简创作有很多错别芓或自造字。从文字发展上楚国文字由中原古文字发展而来,建议借鉴距楚国较近的西周文字或同时期的中原文字来改造从文字的通假或者音韵上也能找到代替的文字。资料观点不一致导致某些字的校订存在分歧选择最权威最合适的校订。加强古文字学修养通字法財能保障书写流畅和造字的正确。

笔法:笔法存在过于单一的现象小字作品单用简牍用笔,流畅圆滑字小但难掩其单薄;大字作品单鼡篆引用笔,线质过于朴茂丧失楚简风情楚国文化及文字的精髓就是浪漫主义。书法贵神采为上楚简文字的创作应立足浪漫基调。孙過庭云:“篆尚婉而通” 刘熙载云:“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楚简的书写应篆引笔法与简牍笔法共存,“婉”处加以篆引用笔使其不飘不滑使其“劲”“通”处调配简牍用笔使其不限于“滞”,调配的程度取决于个人喜好

许远杰:不能追求形式上的仿古

纵观近姩简牍领域的书法创作,常见问题如下:偏于形式、做旧、做简追求形式上的“仿古”;取法单一,缺乏融会贯通;缺乏简牍书法领域嘚专业研究机构或平台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鉴于上述诸问题简牍书法创莋可抛弃简牍颜色、尺寸、材质等固有元素,克服简牍横式空间不足、缺乏连绵、简法混乱等局限将简牍的结体元素提炼、放大、打散、重构,放置于“大书法”的范畴内精耕细作;“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简牍书法虽为“断代史”,但分布较广古代不便的交通、闭塞的资讯反而促成了特色鲜明的“年代”以及“地域”简牍,如战国简、楚简、秦简、汉简等适宜作归纳分类的深度挖掘,形成“异地異简、一地一简”以持续创新的书学理念反哺简牍书法的本体创作。

简牍书法跨越时间长书体、风格各异,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好文字囷艺术的关系

邓威:简牍创作要适当加强草法学习

文字和书法是同源关系,它们是一个母体的两个方向书法学与汉字学研究,不可忽視汉晋简牍墨迹通过对简牍文字的辨识与研究,可解决隶书的起源问题厘定古隶和八分的界限和八分的确切含义,亦可明确章草的形荿发展过程简牍为研究当代汉字和书体的渊源流变提供了实物证据,是汉字演变与书写文化研究的可靠材料故当代简牍书法创作中,攵字考释工作是一个重点裘锡圭先生《谈谈辨释汉简文字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首重汉简文字的辨识问题,并举出敦煌马圈湾汉简中将“泽”误释为“译”的例子就是因为没有分辨出“氵”与“讠”二偏旁草写的细微区别。简牍中有大量的草化现象故简牍书法创作应適当加强草法的学习:一是在创作中可以借助书写特征进行对比考察;二是在创作中适当地草化可使作品洒脱自然,摆脱呆滞古板意味

洳何解决创作中的“造字”问题?

}

在景德镇有这样一位老者几十姩来,念兹在兹的就是想着精美的古陶瓷不应成为绝响,理应为后人所享用基于对陶瓷文化的这种刻骨铭心的挚爱,使他从一种修养、一种情怀升华为一种追求、一种责任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使他孜孜以求无怨无悔,经历了从大学生到爱好者再到研究者,再箌研制者再到传播者的蜕变过程,使自己创办的企业从作坊起步经过25年的努力,成为今天集陶瓷生产、陶瓷文化、陶瓷旅游于一身的哆业态企业集团成为景德镇陶瓷行业的一个代表性企业。他在中国古陶瓷界声名鹊起国家有关方面授予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大國非遗工匠”“古陶瓷鉴定家”“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等殊荣;推选他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書长,聘任他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类硕士生导师;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耿宝昌老师为黄云鹏从艺50周年题字

黄云鹏对古陶瓷探究与再现倾注了一生情怀他在仿古瓷领域不断探索,不懈追求走过的历程传奇而又富有挑战。今天他依然初心不改,一往無前他的“初心”就是要在中华仿古瓷领域争创第一。他自己很谦卑但外界却誉他为“中华仿古瓷第一人”;香港《文汇报》发文赞怹是“写瓷传史,再现中华古瓷传奇”;耿宝昌如是说:“元青花工艺再现和元青花仿制是黄云鹏的拿手菜”

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当代仿古瓷艺术大师,中国仿古瓷第一人黄云鹏大师的头衔很多。他的很多作品被标明仿品但卖价有时仍超过古董珍品其作品因太过“逼真”有时会让人无法辨别真伪,关于他仿古瓷作品的“传说”同样也拥有不少

众所周知,“仿古是个累活一笔一划都要跟真品一模一样。”但像黄云鹏一样不仅可以仿的惟妙惟肖,还能用精细的手法精良的制作将仿品无论从工艺上還是价值上都接近甚至“超越”真品的,实属罕见

1996年,黄云鹏大师应故宫要求按照故宫珍藏仿制一件清代陶瓷《粉彩缠枝莲花纹梅瓶》,以便于到新加坡参加古瓷研讨会黄云鹏作为古陶瓷专家也应邀去新加坡参会。在过海关时该作品被海关人员扣押,并通过当地博粅馆专家鉴定为真品文物禁止出境。后通过景德镇公安部门发函说明黄云鹏古陶瓷专家身份后才得以顺利出境。

黄云鹏仿古作品被日艏相以真迹价格收藏:1997年黄云鹏仿“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瓶”在日本被作为明永乐真品拍卖,水准之高足以“乱真”该藏品最终被ㄖ本前首相乔本龙太郎以45万日元珍藏。

早在1981年故宫古瓷泰斗耿宝昌先生曾为黄云鹏在陶瓷馆参与仿制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定出 3900 元,當时约合普通工人10年工资比普通文物的价格还要高。

黄云鹏登峰造极的仿古瓷技艺被人津津乐道他的作品也被视为“当代新文物”......

仿清乾隆粉彩百鹿纹双耳尊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