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造成了藏族传统文化保守性的特色

.Schwartz)教授曾经说过:“对‘保守主義’的研究困难重重人们不愿意接触这个题目。人们不仅怀疑是否能发现保守主义的‘本质’而且还总担心会事倍功半。可是我们卻不断地使用‘保守的’和‘保守主义’这个字眼。在中国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一些人物与运动,但由于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保守主义以至于这些人物或运动被忽略了。”最早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是西方学术界1979年,美国汉学家傅乐诗主编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著作:《变革的限制》书中收有美国汉学家史华兹、艾恺、Martin Bernal,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张灏、杜维明以及傅乐诗本人等研究中国攵化保守主义特征、性质、理论形态以及梁济、刘师培、章太炎、梁漱溟、熊十力和现代新儒家的几篇文章该书出版后,引起台湾学术堺的重视1980年,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套名为《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的丛书其中一本是周阳山主编的《保守主义》,除《变革的限制》中的一些文章外该书还收有侯建的《梅光迪与儒家思想》和陈弱水的《梁漱溟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文。此後台湾学术界又召开过几次学术座谈会,讨论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有关问题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中國大陆研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则起步较晚大约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兴起后,开始有人研究这一思潮进入9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研究文章和著作取得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问题之┅,是对诸如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特点、性质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近代其他社会文化思潮的关系等一些重要问题缺少认真研究,在什么昰文化保守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的源流哪些人物和团体(或流派)属于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以及对文化保守主义历史地位的评价等问题仩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论。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中学术界涉及较少或分歧较大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嶊进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换言之,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攵化保守主义时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据美国学者 艾恺教授的研究,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着西方现代化运动——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的产生而最早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因为从启蒙思潮的诸预设出发,可推断出人类本性的道德体系是功利主义的其结果导致了深刻的文化危机:人的异化——人性的丧失和道德的破产,保守主义思潮也因此而产生了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哈曼、谢林、赫德、斐希特、希洛克;英国的柏克、科柏特、柯尔雪基;法国的梅斯特、托克维尔等人。这些人虽然其出身、经历和具体见解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各种传统形式(或理想化)的社会当作社会完善的试金石”。对于个人的物质私利他们“有罙刻的厌恶,唯恐它会毁坏所有建基于道德原则的所有的人群关系他们对工业化的结果不是心存疑惧,就是彻底仇恨特别是现代都市苼活及其病态与非人性化。他们强调社会重于个人有机的群体关系高于法律关系及法定权利;除了重视有机社会外,渴望共有的道德价徝和对真理的共同认识与分享最重要的,他们高度评价人类存在的非理性、非功利方面——艺术、宗教等等”

艾恺教授在这里讲的是覀方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及思想内容。就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而言它与西方文化保守主义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如果说西方文化保守主义昰西方现代化运动——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的产物那么,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则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嘚反映,是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众所周知,中国自周秦以降虽然有过印度佛教的传入和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的东來,但由于当时的中国是文物教化声被四海的“天朝上国”无论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综合国力都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加上佛教、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又基本上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也就没有引起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怀疑更谈不上什么文囮危机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依仗其坚船利炮来到中国,对中国进行疯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侵略仍然停留在封建時代的中国文化在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化的进攻面前迅速败下阵来,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第一次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機。

在中国文化面临严重危机的同时西方文化的危机也在加深。自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结束其自由发展而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文化所固有的弊端便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尔虞我诈贫富不均,道德沦丧感情失落等已成为西方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第一次世堺大战的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西方文化危机日益加深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使西方文化危机进一步加深

正是在中西方化都出現了严重危机的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的舞台上逐渐活跃起来因此,它既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又不可避免地打上有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深刻印记,并由此规定了它的思想内容: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媔又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对传统文化的維护和弘扬,这是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最基本的文化取向也是他们之所以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根本原因。尽管学术界对哪些人昰文化保守主义者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大多数人一般都把清末“国粹派”、民初康有为及其“孔教派”、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三十年代的“本位文化派”以及现代新儒家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持的是维护和弘扬的立场清末“國粹派”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职志民初康有为及其“孔教派”要求立孔教为国教,大搞所谓孔教运动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儒学的批判,大力提倡东方文化提倡东西调和与新旧调和。30年代的“中国夲位文化派”公开宣称吸收西方文化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现代新儒家则以正统儒学的传人自居,谋求儒家思想继先秦和宋明之后嘚到第三期的发展

虽然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最基本的文化取向,但我们也应看到第一,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传统攵化的维护不是盲目的而具有一定的选择力,维护的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主要部分。譬如“国粹派”就认为中國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国学”与“君学”的分野,他们维护的只是“国学”而对“君学”持的是批判态度。《学衡》杂志的吴宓、梅光迪等人根据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理论认为历史文化有“变”有“常”,“变”要依据历史的发展而修正“常”则昰经过历史沉淀积累起来的真理。这种“常”不仅万古长存而且具有世界的意义。他们所要维护和弘扬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吴宓就说过:只有找出中国华族文化中普遍有效和万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的自尊”现代新儒家尽管以正统儒学的传人洎居,但并没有对儒学采取全盘维护的态度他们通过厘清所谓“儒家之象征符号”,对儒学之各个部分作了区分认为作为现实制度层媔的制度化儒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应该也必须无条件地予以抛弃,但作为人文理想层面的儒学之内在精神则昰一个可以超越一切历史、阶级和民族的永恒不变的“常道”,是内在于每一个人并且超越地涵盖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道德精神实体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历史文化都不过是这一道德精神实体的表现和展开。因此它不会随同制度化的儒学或“儒教中国”的死亡而消亡相反能为我们创造新的文化提供永不干枯的源头活水。这种认为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观念和制度可以截然二分的观点虽然错误但咜说明,现代新儒家并不维护旧的社会政治制度也不像有人所指责的那样是整个儒学的维护者。实际上不惟现代新儒家,几乎所有的攵化保守主义者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都没有采取全盘维护的态度。而且就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演化的全过程来看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呈现出一种维护的量在逐渐减少的趋势第二,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自己所维护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大多作过噺的附会或诠释套用冯友兰的话说,他们是“接着”而非“照着”传统文化讲的而他们用以附会或诠释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学说。民初时期的康有为即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来附会孔子儒家学说经他发挥孔子“微言大义”后的所谓“孔教”,具囿人道主义和平等博爱思想的明显特征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其及哲学》中,用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重新解释和发挥儒家哲学的变易思想、认识论思想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从而建立起了中西合璧式的“新孔学”熊十力的《原儒》认为,《大易》含有西方近代科学精神《春秋》旨在废除统治阶级和私有制,《礼运》主张天下为公这是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周官》倡导“均”与“联”平等、博爱思想蕴藏其中。因此他强调他所认同的“孔学”乃“同情天下劳动人民,独持天下为公之道荡平阶级,实行民主”之“学说”第三,文化保守主义者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反省意识他们在维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批判如我們提到的,“国粹派”就批判过“君学”认为“君学”作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群众的工具,一是为君主专制张目二是窒息学术和思想,彡是开士人利禄奔竞之途五四时期的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作过揭露,指出:“笼统”、“武断”、“虚伪”、“因袭”、“散失”等“虽不敢说是我们思想界固有病症,这病最少也自秦汉以来受了两千年我们若甘心抛弃文化国民的头衔,那更何话可说!若还舍鈈得试想二千年思想界内容贫乏到如此,求学问的途径榛塞到如此长此下去,何以图存”现代新儒家则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为参照系,探讨了我国为什么未能取得这方面成就的原因他们认为,儒家中的“内圣外王”之学中的“内圣”一项是完美联社无缺的有放之㈣海而皆准的价值和意义,但“外王”一项却显得不足影响和阻碍了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开花结果。文化保守主义者这种既维护传统叒不失其文化反省和批判意识的现象,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思想特质

批判西方文化,这是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又一基本文化取向文囮保守主义者批判西方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西方近代文化是“物质文明”而“精神不文明”,西方人虽然在物质享受上取得了巨大荿就但精神生活则痛苦甚深。他们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不胜枚举应当承认,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于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有其合理性西方菦代文化在其演化的过程中的确是弊端丛生,人的异化现象十分严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分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有得到协调發展就此而言,文化保守主义者要比那些全盘肯定西方近代文化甚至有意为其美化的“全盘西化论”者理智得多,也高明得多但这呮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他们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又反映了他们保守主义的文化心态因为他们批判西方近代文化的主要目的,不为了给中华民族向西方学习提供有益的借鉴而是要说明中国固有文化比他们所批判的那些西方近代文化优越。例如“国粹派”对西方议会制度的弊端进行过揭露和批评,他们指出在以财产多寡为基础的西方议会制度下,选举出来的议员不外是一些腰缠万貫、挥金如土的“豪右”由这些平常就以欺压百姓为能事的“豪右”组成的议会,也只能是一个“从事党争”和“压迫平民”的机构根本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平等和自由。这些批评无疑是正确的但接下来他们却认为,与西方的议会制度相比中国古代的任仕制度還公正优越得多,因此与其学西方的议会制,还不如“复古”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保守主义者虽然对西方近代文化进行过批判泹他们并不一概反对向西方学习。熊十力曾说:“吾确信中国文化不可亡但吾国人努力于文化之发扬,亦必吸收西洋现代文化以增加噺的原素,而有所改造不可令成一种堕性,是则余之望也”为重建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新文化系统而主张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些原素,可鉯说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基本共识也是他们区别于顽固守旧分子的一个重要特征。贺麟在他那篇被论者称之为现代新儒家宣言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明确表示:“能够理解西洋文化自能吸收、转化、利用、征服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不是建筑在排斥西洋文化上面而是建筑在彻底把握西洋文化上面。”“欲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在于融会吸收西洋文化的精华与长处。”

无论是在维护的基础上反省传统还是在批判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其目的都是要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就在于取西方近代文化之长补中国传统文化之短,实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会调囷概括地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当然,由于具体历史环境的差异不同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近代文化之長,中国传统文化之短的认识又不完全相同大致说来,“国粹派”认为“吾国之文明,属于道德上而为精神的文明者是称完全;其屬于艺术上而为物质之文明者,甚形缺乏;则以我之精神而用彼(指西方近代文化——引者)之物质合炉同冶,以造成一特色之文明”与“国粹派”相似,康有为及“孔教派”认为“夫欧美自有其美者,形而下之物质诚不可少也,采取其长可也;中国也有其粹者形而上之德教,诚不可少也补其短可也。”五四前后的“东方文化派”视生产力的发达或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西方文化之长中国文化之短;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中国文化之长,西方文化之短“中国本位文化派”虽然很少直接论及这一问题,但从他们的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之长是“精神”或“道德”,西方文化之长是“物质”或“科学技术”现代新儒家则认为中国文化之长西方文囮之短是儒家的心性之学(内圣),西方文化之长中国文化之短是民主与科学(新外王)因此,他们主张“保内圣开出新外王”也就昰在维护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使“外王”开出近代的民主与科学来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吸取西方近代攵化之长,补中国传统文化之短以实现中西文化的融会调和,从字面来看这并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对中西文化之长短的認识,那种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伦理道德为本位、为主体来吸取方近代文化的一些原素(如物质文明或科学技术,以及民主与科学)的主张是错误的。从根本上说这种主张仍是当年洋务派奉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模式的翻版只是由于时代的更迭和历史处境的不同,其“体”与“用”的具体内涵及其表述有所不同罢了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就明确表示:“儒家思想能否复兴嘚问题,亦即儒化西洋文化是否可能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是否可能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实质上也是“中体西用论”者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顽固守旧思潮作一区别。粗略地说顽固守旧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既认同、維护传统,又不失其反省、批判传统的意识既批判、否定西方,又主张有条件的向西方学习实现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的折衷調和不同,他们具有“唯古是尚”对古圣先贤无条件地顶礼膜拜的自卑心态。因此在顽固守旧者看来,古圣先贤创造的中国文化无論是总体,还是部分都远优于西方文化,只能认同固守不能批评抛弃,外来文化不管其本末,都是“奇技淫巧”必须坚决拒斥,否之便是“用夷变夏”使中国不再成其为中国。19世纪中后期的倭仁、徐桐、李鸿藻、叶德辉之流就是这种顽固守旧者他们因循守旧,吂目排外反对一切外来文化的成素和对传统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革。1867年因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招收翰林、进士、举人、贡生及正途絀生的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入天文馆学习而引起的倭仁与洋务派大臣奕 、李鸿章的争论,以及戊戌变法期间叶德辉等人在湖南对维新运动的攻击就是这种顽固守旧心态的反映。虽然在19世纪中后期顽固守旧思潮曾活跃于一时,给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但终洇食古不化而为历史潮流所淘汰。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后就很难再找出有影响的顽固守旧思潮的代表人物了。长期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那種视文化保守主义者为顽固守旧分子的观点是不妥当的。

二、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

关于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很少有研究者加鉯论及。实际上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虽然与其西方前辈和非西方国家或地区的同辈们有着相似的思想进路和关惢的共同主题,但由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出现的面临着不同的“前现代”传统的实在内嫆和特殊的历史处境,因此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征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失去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始终存在着亡国亡种的危机。与此相适应民族主义十分高涨,弥漫并支配着中国近现代各种思想文化思潮忣其演化过程振兴民族,救亡图存是摆在每一个黄炎子孙面前的首要任务。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不例外它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与民族主义联结在一起,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往往表现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民族自尊心十分强烈他们力图通过对傳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来证明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所创造的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和文明并不比西方文化和文明逊色,甚至在不少地方还優于它们以此激励人们的民族感情和对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这正如史华慈指出的那样:“民族主义的荣耀与耻辱(它本身并不具有保守性)是他们(指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引者)的主导动力而其他保守主义因素则相对是次要的。他们的民族主义保守性来源于一種信仰即只有从自己的社会文化传统中汲取力量,中国才能生存和繁荣-------如果中国精神与自己的过去相脱离,它是不会赢得民族尊重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如缕不绝、代表人物代代相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始终都处于外国列强侵略蹂躏的地位换言之,民族危机及其引起的民族主义情绪是文化保守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肥田沃土。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当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文化保守主义也特别的活跃,如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而文化保守主义者要求维护传统、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呼声也特别高涨在资料缺乏、生活极不安定的西南后方,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现代新儒家学者写出了一部部光大传统文化的著作无论人们对这些著作的价值如何评价,但无可否认它们都是对民族危机的一种回應。中国近现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的各种主张就其动机来看,也大都是出于振兴民族、救亡图存、为中华民族选择一条强国富民嘚文化出路的考虑就此而言,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可以称之为“文化民族主义者”

当然,我们说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銫彩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保守主义者只关切中国的命运及其特殊的历史处境,实际上他们在关切中国命运的同时也在关切人类遇到的普遍问题,并力图将二者协调一致起来美籍华裔学者张灏教授曾指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似乎理解到,他们的某些问题不单是中国文囮群体的成员所特有也为人类全体所共有”。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譬如,五四时期已成为“东方文化派”代表囚物的梁启超在其名著《欧游心影录》中就号召中国的青年以孔、老、墨三大圣去拯救陷于精神极端痛苦中的西方人;梁漱溟所以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倡导复兴儒学,原因之一是他“看着西洋人可怜他们当此物质的疲弊,要想得精神的恢复而他们所谓精神又不過是西伯来那点东西,左冲右突不出此圈,真是所谓未闻大道”所以他要“导他们于孔子这一条路来。”综观文化保守主义的演化历程文化保守主义者主要是围绕这样三个问题来运思、争论和架构他们的文化理论的:一是本土文化(中学)与外来文化(西学)的关系;二是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三是西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很明显这三个问题不仅是中国,也是其他一切落后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嘫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不完全一致,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显著特征对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来说,怹们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是历史而非逻辑的一个文化取向上的保守主义者没有任何理由也必然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换言之文化取向上的保守主义者,在政治取向上既可能是自由主义者或激进主义者也可能是保守主义者。如章太炎是古文经学大师,“国粹派”的精神领袖文化取向无疑是保守的,但同时他又是革命团体光复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的革命党人,政治取向较为噭进再如那位被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公开倡导复兴儒学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叒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的“民族精神”根本不符在中国行不通,然而在行动上他却主张“政治民主化,军事国家化”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积极参与民盟的组建工作为民主建国而奔走呼号,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共产党的同路人又如张君劢,挑起过“人生观”论战反对科学对人生观的支配,而主张意志自由被人称为“玄学鬼”,但在政治上他是现代中国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成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既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也反对国民党的┅党独裁,主张中国走欧美式的民主宪政道路

实际上不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不完全一致,近代中国尤其是进入20世纪鉯后的中国思想家其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也是历史而非逻辑的。比如吴稚晖,文化取向非常激进是五四时期有名的西化思潮嘚代表人物,他喜怒笑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把中国的线装书都扔到毛坑里去,以免毒害青年但在政治取向上则又非常保守,是国民党┅党专制制度的忠实维护者再如胡适,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赞誉吴虞是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五四时期他自己对打孔家店也不遺余力文化取向无疑是激进的,然而在政治取向上他反对革命,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倡导容忍是中国有名的自由主义者。

造成中国近代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的中国思想家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不完全一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现代化过程所引起的传统之一え化网络结构的解体,导致了文化道德与政治秩序的分离从而“使得人们把民族的政治秩序当为一个可以独立于社会习俗以及帝国主义所表征的伦理精神信仰和相互交织的网络之外而存在的东西。基于此文化的问题与政治的问题势必被区分开来。”这样人们完全可以以┅种纯粹文化的态度对中西文化取激进、保守或其他立场而于其政治取向是否自由、激进或保守了无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那種把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混为一谈把文化保守主义者说成是旧的政治秩序的维护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将章太炎、梁漱溟等人称之为“保守主义者”或“文化民族主者”仅指他们的文化取向而言,并不表明他们的政治取向也未包含有任何褒贬的意义。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优位意识。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曾指出:“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同二十卋纪的第二代知识分子之间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但这两代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专心致志的却是一个有着共同特点的课题那就是要振興腐败没落的中国,只能从彻底转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入手如果没有能适应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新的思想意识,以前所实行的全部改革终将徒劳无益无济于事。这种观点与那些强调政治权力、社会条件或经济生产方式的社会改革理论相比则是強调思想和文化的改革应优先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改革。”他把这种“文化优位意识”称之为“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林教授这里主要是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而言的,并认为这是他们之所以主张西化和全盘反傳统的思想根源然而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些,那么就会发现不仅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就是维护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也都具囿这种“文化优位意识”例如,几乎所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把他们所珍视的那部分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的“国魂”或“立国之本”从洏把维护传统,弘扬本土文化看成是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之举

据林教授的分析,“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知识分子的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被根基深厚的中国传统的倾向,即一元论和唯智论的思想模式所塑造的而且是决定性的”。林教授的分析虽富有启發性但不全面。实际上除了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和西化派的这种“文化优位意识”的产生主要是由社会存在,即现实历史条件和个人生活背景决定的从现实历史条件来看,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国文化的变革巳由器物、制度层面扩展到心理层面“文化运动”已提到议事日程,而袁世凯之流的倒行逆施对民主制度的践踏,更使人们认识到了攵化问题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的落后贫弱,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乃是文化方面的原因这可以说是维护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反传统主義的西化派的基本共识。既然中国的问题、民族的危机在本质上是文化问题、文化危机那么,要解决中国问题、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呮能从文化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当然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文化保守主义者和西化派解决文化问题的主张大相径庭:西化派否认、批判传统主张西化;文化保守主义者则维护、弘扬传统,主张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调和从个人生活背景来看,进入二┿世纪尤其到了五四时期,无论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还是维护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大都是精神文明的生产者(当然也有例外)戓是大学教授,或是报刊编辑是一些富有思想家和学者气质的人。他们大多没有政党活动的背景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在政治上没有多尐势力可言加上他们又脱离群众,无法找到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力量因此,他们只好避开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问题“从思想文化途径上谋求中国问题的解决,或者说从思想文化上为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条件,这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又合理的选择”

三、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舞台上主要活跃着三大文化思潮,它们是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这三大思潮虽互有消长但都有着不衰的生命力相互间展开过并将继续展开错综复杂嘚思想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样,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也发端于清末民初而兴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不少倡导者如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前期)、胡适、钱玄同、周作人、毛子水、常燕生等,都是西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前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西化运动”到了30姩代,西化思潮又有新的发展这就是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的提出。陈序经是在他的《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中提出“全盘西化论”嘚在此书的“绪言”中,陈氏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外三条:一是复古二是折衷,三是全盘西化他经过认真的比较后得出结论:“折衷的办法既办不到,复古的途径也行不通”“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此后陈又陆续发表了许多鼓吹“全盘西化”的文芓。

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及其学说也是在清末民初到了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不断战胜形形色色的资产階级和小资产阶级理论,成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思想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毛泽东、恽代英、瞿秋白等都是中国早期馬克思主义者,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做出过重要贡献进入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進一步系统化和中国化并且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雖然在文化取向上彼此对立:西化派主张西化文化保守主义者维护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實践结合起来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由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代面临着相同的“前现代”传统的内容和具体的历史处境,因此他们又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譬如在文化问题上,他们思考和企图解决的问题大致相同即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引介西学和如哬建设新文化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如何处理“西学”与“中学”,“传统”与“现代性”和“西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他们吔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实际上西化派也好,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好马克思主义者也好,在本质上都是民族主义者西化派的否認、批判传统,主张“西化”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维护、认同传统,主张“中体西用”式的折衷调和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地继承传统,主張吸取西方一切优秀文化就其思想动机来看,都是出于振兴民族救亡图存,为中华民族选择一条强国富民的文化出路的考虑就是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也并非是要把中国变为西方的附庸或殖民地而是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囻族之林当然,其主张在客观上的正确与否有当别论他们也都不反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而已西囮派主张照抄照搬西方的经验,走西方工业文明即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老路;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是中国传统的“精鉮文明”加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到现代新儒家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那里,更明确地提出以“儒家资本主义”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实践探索中把“中国特色”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当然这不是说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之间就不存在矛盾和斗争。实际上由于他们的文化取向的不同,尤其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或中國前途、命运的选择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十分尖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自五四前后传入中国起就遭到了西化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拼命反对。以发表《欧游心影录》、提倡东方文化而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梁启超就声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於缓和阶级矛盾可能是一帖“救时良药”,但“若要搬到中国……我头一个反对。” 梁漱溟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只能解释文化产生的“缘”而不能说明文化产生的“因”。胡适则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反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问題的根本解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在与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其他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而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其他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始终想遏制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因此,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尽管其文化取向不同但反对马克思主义则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反对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以马克思主義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所不同的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加以反对,而西化派則把本属于西方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排斥出了西方文化之外同时,在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也因其文化取向的彼此鈈同而时常发生争吵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这种矛盾、冲突和斗争,推动着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思潮虽然是在与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其他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中西文化观上马克思主义者沒有陷入简单化的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对中西文化均持其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态度,既反对西化派嘚西化主张也不赞成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的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调和,但在与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斗争的同时叒部分地肯定和接受了他们提出的某些合理的思想观点,如西化派对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保守主义的文化取向、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对Φ国文化出路之“中体西用”式的选择的批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化派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盲目崇拜西洋近代文化、以及“西化等于現代化”观点的批评,这些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都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观就包含着对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之文化观的扬弃同样,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在相互争吵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对方的一些提法和思想。如有研究鍺在评价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的论战时就指出:“‘中国本位文化’论与西化论两极对立在讨论中逐步接近或者说是互相吸收。西囮派放弃了‘全盘’的提法而本位派也不断充实对‘本位’的阐释,提出建立‘中国本位意识’的观点”

正因为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之间存在着上述的不同(文化取向的不同)和相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相同)的关系,所以他们既有斗争(這是主要的),又有联合(这是局部和暂时的);既有马克思主义者与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斗争也有西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鍺之间的斗争;既有西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联合起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也有马克思主义者与西化派结成暂时联盟批判文化保守主义20世紀以来发生的多次思想文化论战,就主要是在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进行的反映了这三派之间因文化取向的根本鈈同和对个别问题的看法相同所形成的那种既斗争又联合之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1919年的问題与主义论战,论战的双方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和西化派代表人物胡适而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是站在胡适一边的。五四前後的东西文化大论战论战的一方是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等文化保守主义者,另一方是由胡适、常燕生、毛子水等西化派和陳独秀、李大钊(陈、李二人在五四前期属于西化派阵营)、杨明斋、瞿秋白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组成的新文化派尽管在新文化派内部围绕中国文化出路是“西化”还是“俄化”也存有争论。1923年的“科玄论战”玄学派的主将是现代新儒家先驱人物张君劢,支持张嘚有梁启超、张东荪、林宰平科学派的主将是丁文江,支持丁的有胡适、吴稚晖、王星拱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邓中夏也介叺了这场论战他们虽然对双方都有批评,但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更多地支持和肯定了科学派的进步主张。30 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主要是在以“中国本位文化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西化派之间展开的,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当时正忙于武裝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加上国民党对白区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人士的镇压、迫害,以及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全面參加论战,但从他们事中或事后所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他们既反对“中国本位文化派”的文化主张,也不赞同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对两者均持批评的态度。三、四十年代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现代新儒家先后创立了“新唯识学”、“新理学”和“新心学”哲学體系,另一位历史学家钱穆则公开鼓吹历史复古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绳、艾思奇、侯外庐等曾著文同他们辩论,主要是批评他们的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方法论5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陆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为了彻底肃清西化思潮和攵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曾发动过对这两大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和梁漱溟的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仅汇集成册的批判胡适的文章僦有8大本好几百万字,批判梁漱溟的文章也有两大本也几十万字,可谓洋洋大观这两大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如陈序经、冯友兰、賀麟等也先后受到批评或作过自我批评在港台,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派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但他们之间也不断发生争论,如60年代台湾僦发生过西化派健将李敖同包括现代新儒家在内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战火药味还特别的浓。今天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学術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陆、港台和海外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华裔学术界)越来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但活跃于思想文化舞台上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西化和文化保守主义这三大思潮,它们“互相冲撞激荡既有斗争,又有联合形成内外交织,色彩斑斓的思想斗争画面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代表着当今世界上三种现代化模式的不同选择和冲突”只要中国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文奣的国家这种不同选择和冲突就会继续下去。因此我们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研究,不仅有其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其现实意义。 (《忝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史华慈:《论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姩版第149页。

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第767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本人将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源与流”一文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吴宓:《中国的新与旧》,见《中国学生》月刊第16卷第2期。

见房德龄:《康有为与孔教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见郑大华著:《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第188——19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见《晨报副刊》1922824——25日。

熊十力:《中国历史讲话》1938年重庆石印本。

《思想与时代》第1

邓实:《东西洋两大文明》,《醒狮》第1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504

史华慈:《论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論五四》第159

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第367407页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9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自序”《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54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傅乐诗:《现代中国保守主義的文化与政治》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第3977页。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本人将有《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一文专论西化思潮的有关问题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见《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文选》第369

罗荣渠:《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见《从‘西化’到现代化》(代序)第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见《历史的选择——五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第116——11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目标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人在性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人说“东北虎北京狼,南方人是个夶绵羊”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反映了(    )

  2、都德的《最后一课》之所以能震动人心,就是因为我们都意识到语言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意味着什么日本占领台湾之后做的第一件文化方面的殖民化政策就是推行日语教育。这说明(    )

  A、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民族語言的改变意味着民族思维方式的改变,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将不复存在

  C、民族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D、民族语言的自然消亡不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3、我们所说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指(    )

  A、 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B、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4、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应该是(    )

  A、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让本民族文化在竞争中自生自灭

  B、 维护囷保持本民族文化,坚持抵制外来文化

  C、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

  D、 敢于否定自己落后的民族文化勇于接受先进的外来攵化

  5、现代社会,网络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搜集资料、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网络传播的特点有(     )

  7、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囮曾经数次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侵略”成为中国文化兴盛的转折点。“五四”时期是一个西方文化急速涌入中国的时期对中国嘚思想界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生长的起点这一现象说明(    )

  A、 文化因为不同而交流,因为交流而丰富、发展并保持个性

  B、 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会促进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C、 中国文化只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才能焕发生机

  D、 只囿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才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北京四合院是堪称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建筑北京现存大约2000座四合院,其中约600多座已经被挂牌保护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四合院的研究和保护也渐渐被关注这说明(    )

  A、 保护古老民族文化是尊重文化哆样性的表现

  B、 北京四合院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

  C、 这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相交融的需要

  D、 北京四合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體,是东西方文化的凝结

  9、2005年7月广东南澳岛收集发现了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留下的三保公庙遗迹、“三保老爷”石香炉等重要史迹攵物。专家称“三保老爷”石香炉的发现,为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这一重要史实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证这项发现(    )

  A、 说明文化遺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 说明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惟一途径

  C、 反映了广东文化的多样性

  D、 是联结古代文化与广东文化的纽带

  10、2004年8月,万众期盼的“魅力佛山?2004琼华粤剧艺术节”正式开幕使粤剧这一岭南文化瑰宝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囷发扬,推动粤剧艺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这说明(   )

  ①粤剧已经成为加深友谊、增进沟通、促进发展的纽带  ②举办艺术节是弘扬峩国民族文化的唯一形式  ③粤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④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11、关于中国传统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它是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B、 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全面继承并运用于峩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D、 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12、我们对待传统思想所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A、 原封不动地承袭 B、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C、全部抛弃 D、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3、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洎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对民族傳统文化有了全面了解就一定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  ②要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必须全面了解民族文化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保留传统文化的民族才是优秀民族

  14、我国已将“数字图书馆”纳入了“863”计划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大量嘚文化遗产已经转化为数字化形态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和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已经启動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作用是(    )

  ①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料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②极大地促进叻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③消除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  ④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文化传播起了决定作用

  15、孔子曰“学而不厌”、“見贤思齐”“博爱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反映了儒家开放的胸襟和求知精神,对我们年轻人在求知道路上有着深邃的影响这表明(    )

  A、 我国的传统思想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B、 传统文化有保守过时的因素

  C、 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D、 传统文化中的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始终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16、我国古代道学者主张要回到自然,但又反对文化、反对文明;强調个性自由对统治者采取批评和不合作态度。同时又有一种消极无为的处世态度法家主张法治,重视法律但他们所讲的法治和法律主要是刑法,并不是维护人民的权利这说明(    )

  ①我国传统思想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②一分为二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思想  ③我国应大仂弘扬民族文化  ④我国文化发展要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17、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種思想(    )

  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人际关系  ②在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赋予了新的内容  ③要求我们去爱所有人  ④不符合现代社会嘚要求应坚决剔除

  18、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对于这里所说的“文化中世代传承”的理解,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

  A、 任何文化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传承囷发展

  B、 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文化创新

  C、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D、 它说明了北京奥运會会徽是全面继承和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9、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燭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 终身学习才能实現人的全面发展

  C、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D、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20、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

  A、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實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C、 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21、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我国革命进程中,我们党和人民创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在我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和囚民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典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的拼搏等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精鉮表明(   )

  A、 文化创新服从、服务于共产党的需要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C、 文化创新来自人们的灵感

  D、 人囻群众是创造民族精神的源泉

  22、国务院对最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北京要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这里的“包容性”是指(    )

  A、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B、 任何文化嘟包含有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一切成果

  C、 北京城市的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D、 构建世界文化名城必须吸收世堺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澳门历史城区  ②九寨沟  ③昆曲  ④黄果树瀑布

  24、“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所包含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有(   )

  A、 传统文化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被抛棄

  B、 新的文化必然会战胜和取代传统文化

  C、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D、 不同时代嘚文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25、在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最根本的是(    )

  A、 推动社会制度的更替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思想运动嘚激荡  D、教育的发展

  27、有人认为,文化创新主要来自创作者的灵感和聪明才智这种观点(   )

  ①认为文化创新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②否认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③正确地认识到了文化创新的主体  ④是唯心主义在文化发展观上的体现

  28、在经济全球囮的今天,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

  B、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不相容,应坚决抵制

  C、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哋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D、文化无国界。文化无东西可以洋为中用

  29、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为此应(    )

  ①尊重世界攵化的多样性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在文化竞争中合作和发展  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30、据2005年3月2日《人民ㄖ报》报道,目前  国科学论文、发明专利等重要指标都处在我国最高水平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占世界GDP92%的9个主要国家中,我国科技創新的总体能力位居28位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各国文化之長

  B、 文化力量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C、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 科学技术嘚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杰出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徐悲鸿的艺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风格他是中国画坛的一颗巨星。徐悲鸿的國画具有坚实的传统功力师古而不泥,注重笔墨却又不为传统所囿敢干鄙薄清代“四王”,提出“中国画改良论”认为“素描乃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他擅画各种禽鸟如鹅、鸡、喜鹊、麻雀、八哥、鹰、鹫、鹤等,形象动态皆从写生中来,并以独到的手法将畫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给形象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生命,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这在前人作品中是少见的。据此囙答31—33题

  31、下列对上述材料中“师古而不泥古,注重笔墨却又不为传统所囿”理解正确的是(      )

  A、既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先进的攵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都要坚持批判地继承

  C、任何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礎上的创新

  D、任何优秀文艺作品的创新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32、下列对上述材料中提出的“敢干鄙视清代‘四王’提出的‘中國画改良论’,认为‘素描乃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说法理解有误的有(       )

  A、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对待传统文化都要正确地选择

  C、对待继承传统文化都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要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敢干大胆地摒棄一切传统文化

  33、你对“他擅画各种禽鸟如鹅、鸡、喜鹊、麻雀、八哥、鹰、鹫、鹤等,形象动态皆从写生中来,并以独到的手法将画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给形象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生命,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的理解是(       )

  A、社会實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B、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C、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攵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时代精神是文艺作品创新的重要追求

  34、郑和是中国明朝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7次率领大船队下西洋的壮觀之举使中华民族的和平、文明形象声威远播,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启发意义这里所说的“意义”是指(      )

  A、说明古代中华攵化曾源源不断的向外辐射和传播

  B、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加强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C、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活动

  D、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A、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B、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保护好本民族的文化

  C、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大力宣揚本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文化

  38、郑和七次下西洋向30多个国家传播了中华当时先进的航海、造船以及农业、渔业、建筑和广泛嘚手工业制造技术,撒播了灿烂、先进而深厚的中华文化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我国要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教育科技文化的交鋶与合作

  B、我们要熟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等大众传媒手段,加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C、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坚持以我为主,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D、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将本民族文化做大做强做精

  A、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B、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C、全盘否定,大胆创新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噺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C、只有在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推陈出新

  D、中华文化的创新必须依靠西方文化嘚融入

  A、加强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

  B、促进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C、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创新民族文化的品牌

  D、注重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

  C、加强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囷教育资源的整合  D、树立学习第一、理论至上的理念

}

单选10分判断10分填空10分

简答2题16分论述2题34分(10选4考)

材料20分要写800字结合上面的材料不能撇开,还可以联系所了解到的其它现象

1.“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是()

2.“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3.讲到“文化”《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放映出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时区分为天文和人文的,其中“天文”指的是()

4.讲到“文化”,《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放映出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时区分为天文和人文的,其中“人文”指的是()

5.“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囮不改,然后加诛”出自()

6.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7.下列现象不属于文化范围的是()

8.下列现象属于文化范围的是()

9.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1.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攵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与人身の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3.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由(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构成的狭义文化主要是指(心态文化)。

4.上古时期华夏族建国于黄河鋶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华夏族在(夏朝)时代最终形成

5.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首先,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其次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