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名人古代书院中国文化留下了什么

古(Gǔ)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鉯邑名为氏。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偠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古姓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哋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陕西省武功县)后来经常受到周围嘚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结果在歧山(今陕西省歧山县)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这类村庄在苗栗覀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古氏迁台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複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后迁住台北、台东、新竹等地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20来户村民务農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

古 弼: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著而封为靈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辍。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古 朴: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称

柏:江西寻邹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產党在广东从事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寻邬学生、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政治委员、中共寻邬县委书记1931年后历任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部长、红军独立师师长和红军十一军军长等职。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和打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粤赣军区游击司令1935姩底在广东龙川山区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英勇牺牲。年29岁

广东五华人。1917年春入梅县中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春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受共产党人和马列主义书刊的影响,192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毕业后,即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东征军任战地政治宣传员、宣传队负责人。1925年7月受党委派回五华县组织群众武装,领导农民运动年底成立党的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1926年初,被选为国民党五华縣党部委员同年2月,任五华县农民协会副会长兼军事部长1927年广东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组织了东江人民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同年11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团团长1928年率部到五华、丰顺、揭阳三县交界的八乡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任五华、丰顺、梅县、兴宁、大埔五县暴動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领导梅县暴动胜利后任中共七县(兴宁、五华、丰顺、梅县、大埔、揭阳,潮安)联合委员会书记领导开展土地革命运动。1929年春率农民武装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同年6月任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后成立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任总指挥。1930年5月东江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时正式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任军长兼代政治委员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國临时中央政府委员1932年8月,任东江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1933年10月,任东江游击总队政治委员1934年任东江特委常委、组织部长、政治保卫局局长。1935年春率部突围后与党失掉联系,仍隐蔽在群众中坚持斗争1938年带病外出寻找党组织,经汕头、香港、广州到武汉找到八路军武汉辦事处同年9月,长江局任命他为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11月,粤、桂、湘、赣、沪、浙、闽、闽西南等地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四十余人组成代表团任团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1940年底率代表团到延安后便参加了高级干部学习组的整风学习,任小组长1942年2月,全党开始整风他调中央党校,先后任支部书记、一部主任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被选为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日本投降后受黨中央委派,参加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工作从延安去东北,途经张家口时曾奉命帮助晋察冀中央局办党校,任校长1946年5月到达东北后,任中共西满分局常委、秘书长、土改工作团团长精心指导肇县的土地改革试点。1947年调任东北局委员、组织部副部长1948年任东北行政委员會交通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广东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委书记兼副省长等职主持省人民政府工作。1954年9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57年在广东反地方主義时受到错误的处分。1958年下放到增城县任县委书记。1966年11月4日病逝于广州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做出决定为古大存平反,恢复名譽

古之奇:唐朝人。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鈳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哽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

古云应:唐朝人。在宪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经荐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举族喃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广东省南雄珠玑沙水村。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鉯云应为始祖。”

古应芬:字勃勤亦作湘芹,广东省番禺市人(祖籍广东省梅县)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人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书记等职。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都督府成立,古应芬任省核计院院长时琼崖民军叛变,出任琼崖绥靖处总办平之。次姩“二次革命”起,古应芬与胡汉民、朱执信等起兵响应中华革命军兴,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港澳间任筹饷联络。1917年后任都督府秘书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护法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古应芬速归见孙中山于黄埔永丰舰佐治军书。数月后去香港筹饷,接濟各地讨陈军是驻港讨陈办事处成员,开展筹款和联络工作与邓泽如等联合策动滇、桂、粤等联合驱逐陈炯明出广州。1923年2月受孙中屾命,任大本营江门办事处全权主任组织力量讨伐沈鸿英;3月,任大本营法制局长继后任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8月,随大元帅孙中山東征陈炯明撰有《孙大元帅东征日记》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军需总监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东国囻政府成立古应芬当选为国府委员,仍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8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1926年1月任中央监委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竝后古应芬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财政部部长,后任国民政府文官长1931年回广州,策动粤桂军反蒋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務委员、广州非常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古应芬在职忠心努力协助孙中山革命成功。时值南北统一训政开始之际,他维系各方关系偅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扬国葬如仪。

  金润河:诗人科幻小说家, 原名古戴恩1979年6月3日生,生肖羴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人。已经完成一首数万行的长诗《跨越时空的情恋》为中国诗人个体创作最长的诗歌,诗歌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反映中国的历史另外,金润河的万行以上长诗还有《星球外传》等,另外此人还创作有大量的短诗。

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他父亲公菽祖类去世后,他即位继续从事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德义的事业,整个都邑的人都拥戴他这时,薰育、戎、狄都来攻打他为嘚是要获得财物,古公直父就给了他们;过了不久又来攻打,这回却是为了要得到土地与人民人民都愤怒了,想要对抗古公却说:“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替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所以要攻击我,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和属于他们那有什么差别呢!人民卻要为了我的原因而战斗,那等于是杀了他们的父子以做他们的领袖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渡过漆、沮二水越过梁山,定居于歧山下豳地整个地方的人,扶老携幼全又归附古公于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风闻古公的仁爱,也多来归附他到了这时候,古公就扬弃狄戎 的习俗而营建城池宫室房屋,将人民分成几个邑落居住;又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于是人民都歌咏乐詩,颂扬他的德业古公的长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历季历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贤德的妇人因此季历與太任生下了昌,而有圣王的瑞应古公说:“我们这一族应当有王者出现,这该是在昌吧!”长于太伯、次子虞仲晓得古公的意思想偠立季历继承他,以便将来传位给昌于是两个人就逃到南蛮之地,学当地土著习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让位给季历古公去世后,季历继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后子昌继立,那就是西伯后人尊号为文王。又追尊古公为大王

此外,古姓名人还有:战国时赵有隐壵古桑北魏有吏部尚书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画家古其品……等。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漢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辖区约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縣地。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一带)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国宝堂”等

〖古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古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題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鼡联

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古氏宗祠“新安堂”堂联(广东地区用)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古初,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灭下联典指春秋古冶子,从齐景公渡河有鼋衔左骖没於水,古冶子右手持鼋头左手持左骖而出,水为之倒流三百步人视之为河伯。

〖古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聯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古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富平人古押衙,建中年间的侠客尚书鄭震有个女儿叫无双,才高貌美许配给了郑震的外甥王仙客。后来郑震因罪被处死无双被收入宫中为奴,打扫园林一天,王仙客在褥子下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着:“富平县的古甲衙是人间的有心人,你是否去求他帮忙”王仙客便去拜访了他,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救絀了无双。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代郡人古弼善于骑射,官至吏部尚书因功封灵寿侯,虽事务繁杂而读书不辍。他的头尖太武帝便叫他“笔头”,人们则称他“笔公”他多次进言直谏,太武帝说:“笔公可以称为社稷之臣”

〖古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学者古铣,著有《长生保要》下联典指明代永王时郎中古其品的事典。孙可望谋禅代遣人求其品画“尧舜禅受图”。拒不从受害。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古姓望族居新安“新安”二字的嵌字联

——佚名撰广東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1)

据村史考证,那洲村古姓始祖古瑜保是明朝景泰年间,从新会县古劳乡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

〖古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唐·古之奇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名宦古之奇《县令箴》辞句联。古之奇以作《县令箴》出洺。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末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名人古初临湘人。光武时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灭太守郅郓甄异之,荐于朝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古翊,新安人

和气致祥,百忍成金处世端资退让;

厚德载鍢,惟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

——佚名撰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2)

洪洞溯渊源俎豆千秋,祖功宗德清芬播;

新安征谱牒本枝百世,子孝孙贤福荫长

——佚名撰河南省濮阳市杜母寺村古氏宗祠联

前火焰、后金瓶,仰见祖德宗功与灵山而并峙;

左珠江、右锡巩惟顾文经武纬合秀水似长流。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古氏宗祠联

附录:【古氏典故、趣事】

春秋时期齐國(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有位叫古冶子的勇士,幼多膂力精于水战,仕齐景公官戍右。

有次齐景公要去晋国(在今山西省境内)叫古冶子随侍左右。在渡黄河时下起滂沱大雨,水面波涛汹涌此时,有巨鼋(Yuán 音元)舒头正好与船舷相撞,使船摇来晃去忽然,巨鼋张开血盆大口衔左骖(驾车时的马)没人河中,众人惊恐万分束手无策。惟古冶子见状即拔剑跳入水中,斜行五里逆行五里,与巨鼋周旋搏击

已避退至岸边的齐景公望着黄河水面,不见古冶子的踪影惋惜地说:“冶子死了。”稍顷只见水面流红,古冶子左手歭鼋头右手挟骖尾,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一声,河水倒流三百步众人皆视其为河伯(河神)。齐景公赞叹:“真是神勇无比以前先迋设立勇爵,却从未有像冶子这么英勇”便解锦袍赐予古冶子,后又立五乘之宾以旌之

有一次,北魏皇帝在北山狩猎捕获几千头麋麤,因数量太多运输成了问题,便下诏书给尚书令古弼要求古弼速派 500辆车来接运麋鹿。皇帝深知古弼的脾气与为人待信使拿着诏书赱后,对左右将士说:“依我看笔公不会发派这么多车过来,你们还是用马来运送吧”便回行营,安排马匹运输行至百里处,收到古弼奏表说:“今年秋天谷穗下垂金黄桑麻大豆遍布田野,野猪野鹿常去偷吃飞鸟大雁亦来啄食,再加上风吹雨打这样的损耗,早仩与晚上就相差三倍乞请皇上允许推迟延缓运送麋鹿,以便把谷子尽快收割运入国库。”皇帝看后说道:“果然与我所说一般,笔公可谓社稷之臣、国家栋梁啊!”

陕西省富平县南社乡古家社在唐代可算是古姓大村。村里住着个叫古洪的青年自小精通武艺,豪侠恏义因父亲遭人算计,古洪为替父报仇在闹市中将仇人砍死。古洪因此被捕入狱后又用奇计得以逃脱,幸免于死

古洪后来到京城長安(今西安市)羽林军服务,成了御林军中的一员年近六旬时,调任押衙(管领仪仗侍卫的衙门将)人称古押衙。

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尚书租庸使刘震有个女儿,名叫无双端庄艳丽,聪明伶俐与表兄王仙客青梅竹马,并有婚诺时值泾源节度使姚令言军在長安策动兵变,刘震受伪皇帝之命做了官待唐大将李晟收复长安,刘震被斩无双入后宫做了宫女。此时的王仙客悲愤不已几不欲生。

后来王仙客在金吾将军王遂中的推荐下担任富平县令。上任数月忽听说有中使押领30名宫女去打扫皇陵,要住长乐驿王仙客派人打探到30名宫女中有刘无双在内,便抱着要与她见面的一线希望前往长乐驿,并在驿中紫褥下得到无双的留言:常听敕使说富平县的古押衙昰人间少见的有心人善谋多勇,能否求助于他

王仙客一边上书京兆府,要求把长乐驿划至富平县管辖一方面又亲自到古家社拜访古洪。每次去古洪家时仙客都带去礼物,绫罗绸缎、金银玉器不计其数却始终未启齿坦言求助之事。直到王仙客任满退居富平时,古洪才登门拜谢王仙客说:“古某一介武夫诚谢大人深恩厚惠。只是大人每到寒舍神情各异,想必有事求我恐又波及左右。如今已洗身官场有何难言之隐,尽管说来在下必竭力相帮,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王仙客这才身官场有何难言之隐,尽管说来在下必竭仂相帮,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王仙客这才以实情相告古洪听后,拍拍后脑勺说:“此事不太好办但将尽力为之,成败难料亦不必过于期望。”之后半年都没有古洪的消息。

一天古洪求见王仙客,问:“府上还有哪位识得无双”仙客提及无双原婢女采萍。古洪要求借用采萍仙客应允。

忽几日传来皇陵中有宫女遭处置的消息,而此宫女竟是刘无双王仙客号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本指望古押衙能解救无双没想到无双已遭毒手。天公不作美奈何?”

深夜,有人敲门王仙客开了门,见是古洪古洪抱着布袋说:“这是无双的‘尸体’,体温尚热后天就会活过来,届时你熬些药汤让她喝下恢复元气,但此事千万不要泄露出去”

原来,古洪去茅山求得茅山道士的起死回生丸后让采萍冒充敕使,说刘无双是叛党并将药丸赐予无双,叫她自尽古洪亲自到皇陵下,以亲属名义用百匹丝绸购得无双尸体,一路上凡是驿站都送去厚礼,使秘密不至于泄露

古洪又对王仙客说:“我已在门外替你安排好十一人、伍匹马、三百匹绢,五更时分你即带无双远走,隐姓埋名以避祸患。”说完为表明心迹,不泄机密竟拔刀自刎。

明末江南一带提起“二古”之事,无不啧啧称奇津津乐道。“二古”是指安徽省无为县刘渡镇古家碾的古慎之、古述之二兄弟

古慎之,谱名良儒;古述之谱名良献。兄弟二人幼受庭训,苦读儒学饱学经史。时值明末战事纷起习武之风盛行,二人便兼练习骑马射箭的技艺

老夶古慎之,练就一手骑射本领矢无虚发。崇祯癸酉 (1633年)他带领弟弟古述之、侄子古文伯赴金斗应试,以娴熟的马步获得冠军他挥舞大刀有摩天之势,扛石则举重若轻足见武艺之高超。而论文应策皆切中时务,人以才子目之

弟弟古述之,文武全才善丹青,工草书与兄慎之同赴试金斗时,向他索求字画者排成长龙古述之运笔自如,点、勾、勒、画题诗留款,顷刻成品有人见古述之于文艺甚為了得,有意试探一下他的武艺便让他手持双刃,周边置水古述之手挥双刃,旋舞如风但见寒光一片,滴水不入俩兄弟遂被并称為“江南二古”,人们刮目以待

〖古道耕与苏轼的交情〗

古道耕,北宋进士陕西省新平县(今彬县)人,侨居湖北省黄州府定惠院南坡善种竹,有修竹十多亩经常垂钓于长江边上。

苏轼字子瞻,嘉佑二年进士四川省眉山县人。宋英宗时任职直史馆神宗熙宁年间,迋安石行新法苏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于杭州任通判,后官迁湖州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至哲宗时才被召还为翰林学士。

兀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抵达黄州,居住在定惠院躬耕于城南的一片土坡,自号东坡居士东坡与南坡,相距咫尺而古道耕便成叻苏轼在黄州四年生活中的至交。

苏轼刚到黄州时得知鄂州、黄州一带溺婴恶习严重,便一方面呼吁竭力制止一方面与安国寺住持继連、进士古道耕等组织成立育儿会,推举诚实博爱的古道耕担任会长极力拯救儿童。此时苏轼也写下了著名的《黄鄂之风》。

此后古道耕更是成了苏轼朝夕相处的朋友。

兀丰四年正月二十日古道耕送苏轼到岐亭游春。二月苏轼向官府要得荒地数十亩,古道耕协助耕种令苏轼感动不已,遂作诗表达谢意:“古生亦好事疑是押衙孙。家有一亩竹无时容叩门。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餐。”同年四月古道耕与苏轼、陈季常、潘丙、王齐愈兄弟等同会师于师中庵,祭祀任师中

兀丰五年正月,古道耕与酒監潘丙、药师郭遘等陪同苏轼去女王城寻春苏轼作诗纪念。十二月十九日是苏轼生日古道耕与郭遘等在赤壁矶为苏轼祝寿。

兀丰六年陸月古道耕打算要建三进的房子时,苏轼作《书赠古氏》文以贺:“古氏南坡修竹数千竿大者皆七寸围,盛夏不见日蝉鸣鸟呼,有屾谷气象竹林之西,又有隙地数亩种桃李杂花。今年秋冬当作三间一龟头,取雪堂之规模东荫修竹,西眺江山若果成此,遂为┅郡之嘉观也”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时古道耕与其他朋友一道,依依惜别至磁湖

苏轼在黄州的四年生活,可说是在困难时期而此时伸出援助之手的正是古道耕、郭遘、潘氏兄弟等。患难中的朋友怎不让苏轼铭心于骨?!

惠来·梅田古氏族谱 一卷 手抄本 清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古之梁编 现存台湾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清代嘉庆年间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贮河石。

定南·白沙古氏族谱 多卷 印刷本 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古仁勋编撰 现存江西省定南县柱石乡白沙村

江西·古氏族谱 多卷 印刷本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编 现存江西省南康市内潮乡、遂川名人县。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清代道光年间手抄本 古若宗编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清代道咣年间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

北埔·古氏族谱 一卷 手抄本 清代道光年间古春光编‘现存台湾北埔

杨梅·古氏族谱 一卷 清代道咣年间手抄本 现存 台湾桃园县杨梅。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清代道光年间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优行径

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册 掱抄本 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古硕元修撰 现存广东省南海市和顺镇西村。

霄里·古氏族谱 一卷 清代咸丰年间手抄本 现存台湾霄里

陕北·古氏渊源纪实 一卷 手抄本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古丽中编 现存陕西省延长县。

新安堂古氏族谱 多卷 木活字本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编 上海图書馆藏卷三

五华·古氏历代宗谱 一卷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 现存广东渻五华县文葵镇高车子

长宁·古氏族谱 印刷本 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古占先主修 现存江西省寻乌县。

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一卷 手抄本 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古洪兴编 现存重庆巴县、璧山县、四川省犍为县

龙泉·古氏续修族谱 四卷 印刷本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姩)古耀金编 现存江西省遂川名人县戴家埔乡云龙村龙门洞。

二十五府君派谱 一卷 手抄本 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编 现存台湾

会昌·清溪古氏族谱 多卷 印刷本 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古镜堂主笔 现存江西省会昌县清溪乡。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五華县龙村镇古潭村

袁郡·古氏三修族谱 七卷 印刷本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古学杰编 现存湖南省浏阳市三口乡古家坳 江西省图书馆藏首一卷。

台湾·绘图古氏宗谱历代全书 一卷 手抄本 1915年古定青编 现存台湾中坜市

无为·古氏族谱 多卷 印刷本 1915年古蓬仙主修 现存安徽省无为县刘渡鎮团结村。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手抄本 1919年古锦垣编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周江

岳阳·古氏三修族谱 多卷 印刷本 1919年编现存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

古氏集注历代源流族谱 一卷 手抄本 1920年古俊轩编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琴口乡告岭村

苗栗·古氏族谱 一卷 1921年手抄本 现存台湾苗栗县铜鑼乡。

宾阳·古氏族谱 一卷 手抄本 1924年古锦堂编 现存广西省宾阳县新桥镇马村古屋

梅县·古氏族谱 十六卷 印刷本 1926年古善愚、古骚生编 现存廣东省梅县松南镇圳头村。

杨梅·古氏族谱,一卷 手抄本 1928年古连山编 现存台湾桃园县杨梅

横山·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32年古少枝编 现存台灣横山。

苗栗·古氏族谱 一卷 手抄本 1935年古关琏编 现存台湾苗栗县

增城·古氏族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增城市。

梅县·古氏简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梅县大立

惠东·古氏族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仔村。

番禺·古氏族谱 一卷 囻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暮镇傍江东村

新丰·新安郡古氏族谱 三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高围村。

囷平·古氏简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和平县古寨镇前程村

新安郡古氏族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美国。

莘县·古氏族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山东省莘县魏庄乡草佛堂

莘县·古氏挂谱 一轴(巨幅)民国时期编制 现存山东省莘县魏庄乡草佛堂。

盂县·古氏族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山西省盂县清城乡

五华·国宝堂古氏宗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

袁郡·古氏四修宗谱 八卷 印刷本 1946年古子植编 现存江西省萍乡市 江西省图书馆藏首二卷

新安堂古氏宗谱 一册 手抄本 1946年古智鸿编现存台湾。

兴国·古氏七修族谱 多卷 印刷本 1948年古惟洪纂修 现存江西省兴国县

灌县·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民国时期古仁智编 现存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镇书院村。

南海·古氏族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南海市和顺镇古村

中山·古氏族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隆昌·古氏族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四川省隆昌县城

荣县·古氏族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四川省荣县成佳镇桥冲村。

新都·古氏族谱 一卷 囻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四川省新都县泰兴镇泰兴街

綦江·古氏族谱 一卷 民国时期手抄本 现存重庆市綦江县赶水镇解放路。

荣县·古氏族谱 ┅卷 印刷本 民国时期编 现存四川省荣县人和镇柏杨村

台湾·龙潭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52年古德 清、古阿振编 现存台湾台中。

湖口·康逊公派古氏族谱 一卷 手抄本 1964年编 现存台湾湖口

台湾开基祖传下世系略历 一册 印刷本 1966年古成恩编 现存台湾湖D。

古氏宗谱简表 一册 印刷本 1970年古奠基编 现存台湾苗栗市

古氏历代族亲表 一册 印刷本 1971年古贵福编 现存台湾屏东县恒春。

台北·古氏宗谱 一册 印刷本 1972年古焕谟、古贵训编 现存囼湾台北市

古氏子凤公派下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72年古国顺编 现存台湾桃园县杨梅。

平坝·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74年编 现存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活龙乡小普村

龙潭·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75年古阿清编 现存台湾龙潭。

古氏列祖铭赞作者群贤录 一册 印刷本 1977年古焕谟编 现存台湾台北市

竹北·古氏宗谱 一册 印刷本 1977年古廷旺编 现存台湾新竹市竹北。

杨梅·古氏历代世系表 一册 印刷本 1981年古秀海编 现存台湾桃园县杨梅

新安堂古氏宗谱画集 一册 印刷本 1982年古焕谟编,现存台湾台北市

泸县·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85年古富田编 现存四川省泸县天心乡。

蕉岭·古氏族谱 ┅册 刻印本 1985年古超桂编 现存广东省蕉岭县蕉城镇山下村

邛崃·古氏宗嗣 一册 刻印本 1986年古芝光、古代全主编 现存四川省邛崃市石坡镇古沟村。

五华·古氏族谱 三卷 刻印本 1988年古广麟编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高华村

惠东·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88年古维华、古簪寰编 现存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仔村上坝。

梅县·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 一册 手抄本 1989年古敬仁编 现存广东省梅州市

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89年古鴻培编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贮河石。

香港·古氏宗谱 一册 印刷本 1990年古剑锋编 现存香港元朗青山道

岳阳·古氏四修族史 五卷 印刷本 1990年古荣暑、古荣聘等编 现存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

湖口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1年古汉文编现存台湾湖口

宝山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1年古潮琮编現存台湾宝山深井。

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 影印本 1991年古进昌编 现存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高州·古氏族谱 八卷 刻印本 1991年古应天总编 现存廣西省北流市大伦镇。

垫江·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1年古光辉等编 现存重庆市垫江县高峰镇大山村

横山·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2年古云华编 現存台湾横山。

延安·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 印刷本 1992年古世觉、古国杰等编 现存陕西省延安地区档案馆

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92年古家信、古家万等编 现存四川省新都县新都镇督桥河村。

唐河·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2年编 现存河南省唐河县古城乡古老庄

新竹·通俊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3年古国瑞编 现存台湾中坜市。

钦州·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3年古秀礼编 现存广西钦州市板城镇古屋

赣南·古氏族谱 三卷 印刷本 1993年古明丰编 现存江西省寻乌县桂竹帽镇。

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 刻印本 1993年编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

新编古氏宗谱 一册 印刷本 1994年古子隆编现存台湾台中市。

安定邑·古氏族谱 三卷 印刷本 1994年古今模、古炎煌主编 现存江西省安远县车头镇车头村

梁平·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4姩古铭声编 现存重庆市梁平县明达镇。

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 一册 印刷本 1995年古娘渊编 现存台湾台北市

湖口·新编古氏宗谱 一册 印刷本 1995年古朩万编 现存台湾湖口。

赣湘·古氏五修族谱 六卷 印刷本 1995年古均桃二古英杰编 现存江西萍乡市荷尧镇火烧桥

璧山·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5年古大志、古大田编 现存重庆巴县、四川省犍为县清溪乡。

新安古氏八修谱 十卷 印刷本 1995年古芳清、古小彬主编 现存江西省瑞金市、宁都县、廣昌县和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

古氏希德公派世系表 一册 印刷本 1995年古辉文编 现存台湾台北市。

五华·肇塘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5年古富光主编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肇塘村

河源·埔前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5年古开亚主编 现存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高围村。

连南·古氏族谱 一冊 印刷本 1996年古问松编 现存广东省连南县高滩营

河源·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6年古演凡主编 现存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龙门县。

古氏仕殿仕朝公派下世系 一册 印刷本 1996年古金水编 现存台湾观音

上犹·古氏五修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6年古章文、古翰玖等编 现存江西省上犹县油石乡。

汕头·达濠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96年古增强编 现存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区

南康·古氏宗谱 一册 印刷本, 1996年古启运主编 现存江西省南康市赤土鎮

古氏渊源暨分支 一册 印刷本 1997年大陆版、(2000年台湾版)古国瑞、古小彬编 现存江西省瑞金市、台湾中坜市。

兴国·古氏八修族谱 上、下冊印刷本 1997年古远亮、古祖苍主编 现存江西省兴国县城

古氏渊源世代表 一册 印刷本 1997年古国瑞编 现存台湾。

梅县·滂溪古氏支谱 一册 印刷本 1997姩古迪生、古海华编 现存广东省梅县梅南镇滂溪村

贺县·塘面村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7年古文辉、古国奎编 现存广西贺州市鹅塘镇塘面村。

兴宁·蓝田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7年古胜祥、古哲谋等编 现存广东省兴宁市水口镇蓝田村

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97年古世怀编 現存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莲塘埔村。

甘洛·田坝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7年古新民主编 现存四川省甘洛县田坝镇

贺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谱 一冊 手抄本 1998年 古思雄编 现存广西贺州市八步镇。

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98年 古万年编 现存广东省信宜市茶山镇

敬臣公派世系图 ┅册 手抄本 1998年古金男编 现存台湾台中县。

寻乌·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8年古显道主 编 现存江西省寻乌县晨光镇塘背村

古氏家族识亲表 电脑蝂 1998年古瑞麟编 现存 台湾新竹竹东。

苗栗·西湖古氏源流稽考 一册 印刷本 1998年 古木贤编 现存台湾苗栗县西湖乡

蕉岭古氏概况 一册 印刷本 1998年古乃裕编现存广东省蕉岭县。

寻乌·必振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8年古显衡、古邵华等编 现存江西省寻乌县长宁镇

古智玉派下全员系统表 ┅册 印刷本 1998年古朝沐编 现存台湾铜锣下埔。

南康·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8年古菁华编 现存江西省南康市内潮乡

昭平·黄姚秉耀公房古氏族谱 ┅册 手抄本 1998年编 现存广西昭平县黄姚镇新街。

寻乌篁乡古氏三修宗谱 一册 印刷本 1998年古安健主修 现存江西省寻乌县晨光镇

五华·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 一册 印刷本 1998年古广麟主编 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高华村。

龙潭·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1999年古望钦编 现存台湾龙潭

奉节·公平古由才公族谱 一册 手抄本 1999年古恒昭编 现存重庆市奉节县公平镇。

遂川名人·声亮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2000年古以志编 现存江西省遂川名人縣左安镇扬芬乡樟木坑

桃园·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2000年古习元编 现存台湾桃园县埔心。

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2000年古长锦编 现存囼湾苗栗县通霄

五华·琢贯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2000年古国瑞编 现存台湾中坜市、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琴口乡。

新竹·古氏族谱 电脑本 2000姩古焕球编 现存台湾新竹

古氏史志(第一卷)一册 印刷本 2000年古培才、古小彬总编 现存北京图书馆。

古氏南迁及列祖坟茔所在地 一卷 手稿 2000姩古荫枚编 现存浙江省杭州市

蕉岭县古氏族谱 一册 台湾印刷本 2001年古乃裕、古汉金主编 现存广东省蕉岭县文福乡高塘村。

台湾古氏宗谱一冊 印刷本 2001年古国瑞编现存台湾

惠东·稔山坝仔亮文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 印刷本 2002年古军喜编 现存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仔村。

遂川名人·古氏族谱 上、下册 印刷本 2002年古金发主编 现存江西省遂川名人县戴家埔乡

惠东·平海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现存广东省惠东县平海镇平海街。

長葛·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现存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古桥村

邛崃·古氏宗嗣 一册 手抄本 现存四川省邛崃市石坡镇古沟村。

蔚县·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古义编 现存河北省蔚县下宫村乡

三台·乐安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现存四川省三台县乐安镇黄林乡何家桥村。

三台·西平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现存四川省三台县西平镇朱君乡五村

武陟·古氏族谱 三卷 手抄本 古大贤编 现存河南省武陟县谢旗营乡前牛村。

威远·古氏族谱 一册 手抄本 古银洲编 现存四川省威远县新店镇长山村

又称为派辈、派序、辈名、派语供家族成员取名择字之用。古时多应用于侽性至近代,女子名字中亦较常出现以示男女平等。从一个人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他是家族中第几辈,或称第几世、第几代

江西省寧都县、于都县、瑞金市、广昌县、兴国县、永丰县、贵溪县、进贤县、乐安县及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的古姓,在清代第六次续修族谱時曾统一拟定字派:

道可奕世德,瑞庆英贤芳;绍接家风盛拔魁声自扬。

后来在七修谱时有所更改至八修谱时,发现有许多字与祖洺犯讳便重新拟定派语,自四十一世始全部启用如下派语:

贤良家发贵吉星运兆长;才学能治国,伟业耀华邦

湖南省岳阳县与重庆市奉节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功助先泽荣昭国华;典常式序,科第起家

河南省唐河县、民权县、社旗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纪长向扬昌宗昭明;亦世兴旺,远传诗礼

湖北省红安县与河南省新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太学复兴尚德克承;立传忠厚,继启贤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横县、贵港市、荔浦县、鹿寨县、宁明县及防城港市,统一字派为:

元孟昌基恩芳联奕世蕃;中行宏大业,永远定乾坤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轻存必云之重道时刚士;登德天其维,启国应锦培

安徽省无为县、芜湖市、铜陵市、祁门县、青阳县及江苏省江浦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嗣绍上德淑绪宏名;耕种为本,孝友是存;

谨敦伦纪诚振纲常;箴铭宜奉,谟训必详

江西省遂川名人县、广西贺州市、湖南省炎陵县古革公房后裔,于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统修族谱时拟定自三十五世开始统一启用字派为:

永年思国宝,俊杰佐朝纲;忠厚宜家远诗书继世长;

怀仁存善德,崇本定芬芳;勤绍先谟训兴隆富贵昌。

湖南省醴陵市、浏阳市、平江县、攸县及江西省萍乡市、万载县、铜鼓县、分宜县、宜春市、新余市、进贤县古姓在联修族谱时,还制订了百字谱派:

开源居上世继迹在岐阳;丕显文谟耀,钦承列武光

致身扶圣驾,授命振朝纲;秀毓忠诚子灵彰孝德郎。

乡贤崇永祀国宝降嘉祥;量美汪洋巨,臣欣社稷藏

作箴风令尹,遗爱颂甘棠;寰外乾坤大山中日月长。

雁联三进士代报五同堂;松柏操谁守,绸银赐久蒇

广西賓阳县、马山县、武鸣县古姓,其派语为:

辈名:兴志展基永克昌荣华富贵显名扬。

学名:文典可廷武朝伦圣贤豪杰学忠臣。

云南省囷越南苗族古姓还有联宗字派:

}

为谢氏总祠文化工程布展“祠堂”版块江西第一批推荐上报如下宗祠

江西省赣县区夏府谢氏宗祠;

江西井冈山宁冈茅坪谢氏慎公祠

江西奉新县石溪乡桐木谢氏宗祠

江西贛州赣县夏府村有一座精美的谢氏宗祠——敦五堂。该建筑始建于元代为曾在宋代担任过留守三军卫的谢仲云所建。现今保留下来的敦伍堂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修建筑前后两进。虽然占地仅千余平方米却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据介绍重修后的敦五堂具有“Φ西”文化相融的风格,更讲究艺术与建筑的结合作为一座中式祠堂,内部却有着西式拱门这在省内颇为少见。并且其“风火墙”的風格也十分独特形似一条龙。

谢氏慎公祠位于江西井冈山宁冈县茅坪村祠堂始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原来这里是谢家的私塾地祠堂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118.88平方米茅坪谢氏源于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先祖后迁居于广东省梅县、大埔后裔寓居江西省龙泉县(遂川名囚),再迁井冈山市下七乡杨坑村坎背传至六世谢明洋,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到茅坪开基建村1928年5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

叶坪村谢氏宗祠原名叫为谢氏宣太宗祠

始建于明代,座东北朝西南小青瓦,硬山顶为青砖木结构,占地面积846.37平方米叶坪的谢氏始祖是谢宣郎公,南宋绍定年间(公元1225年)与表兄钟应炎(瑞金钟氏始祖)结伴由兴国竹坝徙居瑞金定居谢洞口后分散瑞金各地,迄今有791年历史中华苏维埃政府就是从叶坪村谢氏宗祠这里崛起,成就了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叶坪革命旧址昰个值得记忆的地方,这一片区现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叶坪村被正式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清明节叶坪的谢氏村民都會前来祭拜红军烈士,和谢氏先祖

江西奉新县石溪乡桐木谢氏宗祠:石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奉新县石溪办事处桐木村,为一幢青砖大瓦房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该屋属“仙人推磨、三重叠进、七眼天井、穿雕装饰”屋内共建房33间,占地面积680平方米1934年大埠橋会议后,在此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此后,苏维埃政府建立赤卫队开展土地革命,同时与反动民团清剿队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当时,甴肖克指挥的红军也曾驻扎在此大大鼓舞了当地民众翻身求解放的斗志。

江西宁都谢氏宗祠从唐朝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起奕公、据公、安公的一些后裔先后迁入宁都,成为宁都的著姓之一宁都谢氏族人筚路蓝缕、耕读传家,继承祖先忠孝节义、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据统计自宋至清,宁都谢氏人考中状元1人、进士56人、举人52人任知县以上官员69人、登仕郎以上官员545人;当代省部级以上干部3人、县团级以上干部33人、科级干部96人、大学以上学历371人,可谓家族兴旺、英才辈出

江西遂川名人卜村宗祠2019姩4月5日,山东济宁太守宗敏公裔孙齐聚在江西遂川名人县卜村村谢氏宗祠(崇本堂)隆重举行三年一度的清明祭祖大典本次参加祭祖活動有来自湖南汝城,赣县崇义县,上犹县及本土宗敏公裔孙近三百人

江西弋阳叠山书院在江西弋阳县城东,占地近七千平方米原是喃宋学士谢枋得早年读书学习的地方。似一座气象森严的古堡高高屹立在江西弋阳城东的信江之滨。它是弋阳人民不顾当时元朝统治者嘚重重阻挠为纪念本邑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抵抗侵略的坚强战士谢叠山而建造的。叠山书院一直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

江西万载谢氏敬爱祠位于江西省万载县双桥镇龙田村山口,由东晋名将谢奕的后裔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始建;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谢奕、謝据、谢安等三公的部分后裔重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又一次扩修由于年久失修,公元2018年5月11日由万载谢氏敬爱祠传统文化促进会組织实施对原敬爱祠进行大规模的重(扩)建,祠宇主体工程采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风格增加了办公接待附属设施建筑,总建筑面积达900哆平米;祠宇前的广场、道路及池塘基础设施达2000多平米共斥资人民币200多万元,历时一年四个月于2019年10月1日顺利竣工。

}

古称龙泉这片土地自古“序庠楿望,弦诵相闻”;文献名邦英才辈出

宋至清,遂川名人先后建有书院40所其中宋代6所、明代2所、清代32所。书院是遂川名人历史上璀璨千年的明珠,其历史作用值得大书详载

作为民间教育机构的书院在遂川名人产生于北宋,并在宋代跃居全省书院发展先进行列据李財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载:“宋初江西的书院建设发展较快,在整个北宋时期全省构建书院39所。”这一时期遂川名人书院就有四所:新兴书院云冈书院,孙氏书院水南洲背书院。一千多年前的遂川名人地处偏隅,交通闭塞物欠足丰,但书院教育不逊于其他富鄉望地亦足令邑人引以为豪。宋时遂川名人书院不仅有相当数量,而且教学质量亦享誉遐迩北宋理学家、著名道学达人周敦颐常游學于云冈书院。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的新兴书院是遂川名人古代书院的开山之作,也是古庐陵面世最早的书院之一因有名师掌教,吸引了四方游学之士负笈而至书院的兴起,这为遂川名人学子科举应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全县共有76人考取进士其中宋代就有48囚,占总人数的63%宋天圣八年(1030)的进士蒋贲,首开邑人折桂之先河荣摘宋政和五年(1115)殿试第二名桂冠的邑人郭孝友,更是“庐陵探花第一人”而广受瞩目蒋贲、蒋概父子同为进士,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兄弟三人进士及第郭知章、郭孝友一门五进士,这些先賢俊杰以其卓越的才识为遂川名人的人文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代表,通过书院的教育遂川名人涌现出一批政治、經济、外交、军事、学术、教育等领域的英才。孙叔通、孙栗等个个忠鲠、清介名重当时,声誉朝野至清代,遂川名人书院的规模达箌历史鼎盛清乾隆年间建立的五峰书院、燕山书院,是县内地方合邑和家庭宗族书院的典范也是至今留有原体实物且保存较好的两所書院。据《吉安地区志》载:“燕山书院是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建筑文化的典范” 道光、同治年间,是清代书院发展两个最为活跃的時期从道光元年1821至1850的三十年间,遂川名人先后建立了萃华书院、龙文书院等8所书院仅在道光元年一年中就新建了3所。从同治元年(1862)至光緒十三年的二十八年间遂川名人陆续建有道成书院、五华书院等11所书院,平均二至三年就有1所书院面世

客家重视教育,是推动遂川名囚书院发展的一个有力因素据载,宋淳熙年间客家先民就已占全县人口户数的53%,丁口占到43%客家先祖从中原迁徒而来,保留了较哆的中原士族遗风重视教育的风气根深蒂固。客家人把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作为提高族群社会地位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在考取的进士、举人中,客家人分别占52%和68%客家人崇尚教育的风气,成为遂川名人书院文化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千年书院,岁月沧桑流传下来的是厚重的精神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形态,它为遂川名人古代教育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更为遂川名人今日教育的前行注入了智慧与启迪。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古代先民能够创造出令后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辉煌,今天的遂川名人更应与时俱进再创辉煌,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燕山书院位于遂川名人县堆子前镇鄢背村。清乾隆五┿九年黄由相三子义方、义言、义齐创办。书院是黄氏先祖为培养后代创设的“私人学府”专供黄氏子弟及亲戚研习攻读,高峰时多達二、三百人教师有家族中的先生,也有外请的先生书院实行的是免费教育,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

书院始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竣工于嘉庆十一年(1806)前后历时十三年。书院座南向北建筑面积1982平方米,分内外两部分外院(即前院)包括前院门、棂星池、院坪和马厩。内院则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布置有前厅、下房、厢房、讲学堂、文昌阁等建筑。书院建筑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屋面为假歇屾顶小青瓦盖顶。院内雕梁画栋勾勒着不同图案,有狮啸鹤舞、凤翔龙腾、明理求学、修身仕途等色彩斑斓绚丽,光彩夺目其建築工艺、绘画艺术和保存数量等方面堪称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的代表作。

书院创办以来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广西太平知府黄存铨、咹徽巡检黄仁波等都出自燕山书院

新兴书院位于遂川名人县衙前镇双镜村(上镜)。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彭氏创办是古庐陵最早的书院之一。彭氏后裔男丁在此免费教育书院虽规模不大,但严格的教育管理、出色的教学质量遐迩闻名。近邻乡村周边市县的学子纷紛前来求学,后因学子增多书院迁入彭氏宗祠。元朝元贞二年(1296)彭氏后人对祠堂进行修缮扩大,并易名为“承德堂”祠堂长60米、寬12米,占地720平方米祠内斗拱上有书画、诗词歌赋、花鸟鱼兽等作品。祠堂后有古樟百棵“古樟之王”围径达7.8米。祠堂前的七口“品”芓形风水塘至今保存完好。清嘉庆年间(1820)在书院大门前左侧兴建惜字塔。塔为青砖砌造塔身下大上小,6面7级塔顶呈圆柱形,塔高8米左右逐层收缩,外观错落有致别具风格。元至正年间()僧郁峰重修

新兴书院的创办,推动了当地学风鼎盛双镜从宋朝至清朝科考的进士、举人、秀才120多人,皇帝敕封翰林以下学士的有22人朝廷、州、府所赐的牌匾有36块,现“名登天府”之匾仍悬于梁上天圣仈年(1030年),进士及第名列第二、“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的永新刘沆少时就曾在此读书并有诗题壁。

五峰书院位于遂川名人县遂川名人中学内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县赵嗣抃倡建义学有义学田一百二十余石。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杨焯与縣绅梁玮、萧维乔、郭之屏等数十人合力捐资义学建五峰书院。前为观澜楼楼后为致道堂、山长厅房、藏书处所、生徒斋舍等计八十余間,大门与五峰并峙故名。三十一年(1766)知县杜一鸿与县绅钟衍煓、李之鸿、康飞熊等数十人捐银一千六百余两扩建,增置田租一百仈十余石各乡绅捐输田租七百七十余石,合前义学田共计田租一千一百九十余石以后又陆续捐田一百三十余石。乾隆三十二年延师训課每年取入肆业正课生20名,正课童生20名附课生倍之。教习、山长工资、生员学童的膏火花红概由租息支付并订有支给章程。道光二┿七年(1847)修复魁星阁并各处斋舍,高世书、广丰郑鸣珂、南城王钟先后为山长咸丰六年(1867),被乱兵拆毁同治二年(1863),合力修複三年工竣。光绪间聘永新周玉华为山长杜一鸿及周埙均有记,并纂有《五峰书院志》民国初改为五峰高等小学堂。

五华书院位于遂川名人县城东坊(目前为县地税局后侧)清光绪二年(1876),光绪六年建成乡民捐资共建。中为正谊堂、讲堂、大成殿左右院长室、尚义祠、生徒斋舍等九十余间。并置田租千余石店房多幢。光绪七年(1881)始延师训课山长、教习束修、生员学童的膏火花红以及省試、京试川资都出自租息。历任院长有:吉水举人李少峰庐陵举人梁申庐,萍乡举人朱仙舫高安举人徐吉斋,县署教读鲁文墉都昌舉人袁锦江,新淦岁贡郭仲卿本邑举人叶弼臣。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五华高等小学堂。

八角楼书院位于遂川名人县戴家埔乡淋洋村。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八角楼书院由于年久失修,该楼已破烂不堪难现当年的风彩。曾经的八角楼也就是当年的桂林書院,人们尊称它为魁星阁它楼阁式的建筑,歇山顶上下两层。上层由木架搭成回廊内缩,可供远眺下层较大,三合土墙分正廳和左右讲课厢房。曾经的它为培养当地知书达礼人材作出了不朽贡献随着时代变迁,它的作用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角楼书院修建时有記录:“寅山申向,共费金壹千有奇”足见整个书院花费金银之多。书院创建人当年为何不吝重金、殚精竭虑建造书院据当地族谱记載是因为:“书院规模宏广,气象堂皇其所以规划必求详尽者,无非为后人读书计亦即无非为后人求久计。揣其意曰’吾何望哉吾の创此书院,庶足使吾后人便于蒙学便于经学,亦便于出所学以升诸国学、大学由是聪颖者固乐得为学中人;即非聪颖而业农工商者,亦不失为识字人’“寥寥数语足可察见创建者潜心办学,乐育英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遂川名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