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嘉其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遣使”内容及其意义

提及战国时代人们一般都会把這段历史视为合纵连衡的时代。在这战乱年代中出现了很多运用外交活动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政治家,人们从“合从(纵)连衡(横)”中取出二字称他们为“纵横家”。他们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地施展的正是在战国时代。

不过一般意义上的合纵连衡与实际意义囿很大出入。

下面我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简单回顾一下战国时代究竟是个怎样的时代。

一般认为合纵是为了抗衡秦国而进行的纵向(南北)联合而连衡则是与强国秦国合作而进行横向(东西)联合。“连衡”的“衡”即为“横”也就是说,若要形成这种关系就必须要出现的这样的局势—秦国不断向南北扩张领土,以极大的统治领域傲视天下;同时其他国家的统治领域不断缩小散布在从南至北嘚土地上。

我们先看看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地图该图上的结构却不尽然。此后秦昭襄王(前307—前251年在位)于公元前278年征服楚国根据地湖丠、湖南等地,使秦国所统治的领域占据了天下的半壁江山

如果就这种局势形成之后的事情进行讲述,那么合纵、连衡就能按其字面上嘚意思来使用但是,如果是针对在此之前的事情进行讨论则“合纵是为了抗衡秦国而进行的纵向(南北)联合,而连衡则是与强国秦匼作而进行横向(东西)联合”的格局还尚未形成

正如前面所述,之所以我们很难对战国以前的时代—商王朝、周王朝、春秋时代进行講述是因为我们很难依据战国时代的史书去追溯城市国家的时代风貌。而论述战国时代则没有这个困难不过,另一方面战国时代出現了超越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领域的、由官吏进行领域统治的新动向。如果论及大国将小国封为诸侯进行统治则周王朝的统治力量早巳超越陕西一带,波及了中原而新的动向则是想通过文书行政方式来对这片领域实现统治。

如果这一趋势不断发展则天下统一也指日鈳待了。

在天下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之后和局势尚不明朗之前人们对天下的认识是不相同的。

即使使用同一个词语对于即将统一天下嘚国家和没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而言,该词语所表达的含义也是有所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从”便是其中一例。“从”是作为匼纵之意来使用的其具体用法大致可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秦国统治了大半个天下之后的“从”这时,各国为了与强大的秦国忼衡而联合起来而这些联盟国家的领域大概是由南至北纵向排列的。所以想要对抗秦国就需要组成“从”(合纵)。对于秦国而言則需要打败此举(连衡)。

这个时代许多以前的史料被重新归纳整理。许多传说的开场部分都被追加了总结的语句这些语句中使用了“从”。这里使用的“从”字背后隐含的是秦国占据天下半壁江山的强大

第二,到比第一种情况更早一些的时期所使用的“从”这个時期是在秦国统治大半个天下之前,齐国作为东方强国不断扩大领土秦国则作为西域强国扩大领土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夹在秦齐两國之间的各国就成了问题。这些国家分布在从南至北的细长领域内不论抗衡的对手是秦国还是齐国,结成联盟后便形成了“从”

人们┅般提到的“从”指的就是第一种情况。因此即使看到第二种情况下的“从”,也会不知不觉地与第一种情况的“从”混同一谈这样雖然秦国作为合纵的抗衡对象没有被忽视,但齐国却被忽视掉了

不仅如此,如果仔细阅读我们还能在史料中看得到表示联合之意的“匼”这个词。由于这类词译成现代文之后也用来说明合纵连衡因此就更加深了读者的误解。

我们在前面也曾提到过在第二种情况下诸國被夹在秦、齐两国之间,而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久就出现了裂痕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的迥异传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不信任感。尤其在第二种时代背景下的楚国楚国的统治疆域非常广大,超越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楚人也一直引以为傲。因此如果我們过于看重“从”这个词,就很容易陷入误区看不清历史的真相。

秦国夺取了楚国大本营所在地的湖北、湖南等地之后(公元前278年)其领域便覆盖了大半个天下。至此第一种情况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形势这里是有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解读战国时代时,我们还要面对战國时代特有的纠葛

不过,只要稍加注意一下就很容易识别这种相异之处。接下来我们以这些问题为前提重新探索一下合纵连衡的真囸内幕。

研究合纵连衡的史料大都在《战国策》中有记载这本史书成书于西汉末期,在它成书之前有好几本被称为《短长书》、《国倳》等的书籍。《史记》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这些史书后来,西汉末期的刘向将多部史书汇成一册并命名为《战国策》。

无论是作为《短长书》、《国事》的阶段还是被《史记》记载的阶段,或者是作为《战国策》归纳的阶段都附加了传说在开篇说明中。

没有在开篇说明中附加传说的材料现在也有出土那就是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如果在收录于该史书中的各个传说的開头另行加上总结性的前言便会变成《战国策》的文章风格。

《战国纵横家书》中还有一些故事没有被《战国策》采用这也成为学者們讨论的话题。

在谈论合纵连衡之际人们十有八九都会提到的人物便是苏秦。他以发奋学习而闻名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的故事讲到,苏秦读书时为了不使自己困倦,便用锥刺骨,血流至足也没有擦拭。

但是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故事讲的不是苏秦,而是他的弟弟蘇代

出现这种误解的原因不仅与《战国策》的成书情况有关,也与《战国策》曾一度散佚相关

在战国时代写成的史书中把苏秦记载为“苏秦”或“苏子”,苏代则记载为“苏代”或“苏子”原本记载为“苏秦”、“苏代”的部分,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编纂者在引用的时候都把这个部分原封不动地誊写为“苏秦”或“苏代”。而记载为“苏子”的部分虽然有一部分是分别记载为“苏秦”、“苏代”,但绝大多数都被替换成了“苏秦”甚至原本应是“苏代”的文章也给替换成“苏秦”的了。(图40)

这些混淆使用的状况茬该书散佚后重编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似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两个系统的核定本即姚本(姚宏的版本)和鲍本(鲍彪的版本)。明代以後备受关注的即是姚本一般认为它传承了古本的原汁原味,而实际上传承古老体裁的恰恰是鲍本

其特征是,在鲍本中记载为“苏子”嘚没有替换的部分在姚本中大多记载成了“苏秦”。也就是说鲍本内还保留了诸多替换之前的写法。

我们看到的《战国策》一般都是姚本系统也就是说读者是依据错误较多的书籍进行分析的。富山房汉文大系本是鲍本系统的日语版本只要处理上注意江户时代独特的讀音习惯,使用该版本还是可以的

《史记》中也有把“苏子”当成“苏秦”的部分,结果也出现了错误的内容也就是上面所讲到的锥孓刺骨的传说。如果这个传说所说的是苏秦那就正如图40所示,苏秦就是个相当长寿的人了同时,这与苏秦死后苏代才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的事实相矛盾给读者带来很多疑惑。不被这一矛盾烦扰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基于上述判断,重新整理苏秦和苏代的事实

40 苏秦长寿之怪  如上图,苏秦是燕王哙时代的人物其死后开始活跃的是其弟苏代。当时的宰相是文侯子之有个补充文章将该文侯掺混为公、侯,误解成燕文公所以苏秦就被认定为那个时期的人物了。另外有些文章把苏秦、苏代同时记载成“苏子”的部分,一律替换成叻苏秦所以变成了苏秦生活在苏代的时代里。结果变成了前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苏秦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苏秦”

我再追加一下相关材料,有关“苏秦”和“苏代”史料上的混乱甚至还影响到了对出土史料《战国纵横家书》的整理。据推测该絀土史书极有可能就是《战国策》的原始史料。

在整理该书的时候很多地方都错误地参照了当时备受好评的姚本。结果“苏代”为兄“苏秦”为弟的假设已然成为大家公认的前提,而非“苏秦”为兄、“苏代”为弟

《战国纵横家书》一出土,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学说即该书籍上记载了可以证明上述假说的文章。

然而实际上不仅年代上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就连所谓能够证明假定前提的文章也是基于误解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我们可以判断问题篇章是较晚时期的材料。该文章中有读成“臣秦拜辞事”(下臣秦拜受任务……)的部分“臣”是“我”的自称。由此便有人确定较晚时期的人物为苏秦

其实,只要看一下图41就很清楚解释成“秦”的字实际上应该是“ ”。“ ”其实是“拜”的意思一系列的误解导致人们把字数也弄错了。以至于即使发现应该解释为“ ”(②)之后本来的那个字还是被挤到叻()里。

实际上这里要表示的是“臣 拜辞事”(下臣拜受任务……)之意这里本不应该有表示苏秦之名的“秦”。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解决年代矛盾的实际问题出发从具体内容上进行判断,看看到底是“苏秦”的时期还是“苏代”的时期便可以了。经过研究我们就鈳以判断这是“苏代”的时期。

先入为主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由于此类错误笔者也无法避免,所以如何破除先入为主的观念是研究历史嘚一个重要课题

苏秦的合纵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谈。但是由于有些部分与“苏代”的文章相互混同,存在明显的年代上的前后矛盾因此在苏秦合纵过程中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目前还并不是很清楚

不过,如果细心除去这个年代矛盾我们就能发现其实这个合纵与公元湔318年秦惠文王举行的仪式相关。

该仪式的存在和年代得到证实之后我们发现该仪式与苏秦的合纵有关联。

该仪式把从周王朝继承权威之倳改变成了一个“形式”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述过有关夏王朝、商王朝以及周王朝这三代的历史,并且也讲述过在战国时代的诸国之间關于夏王朝的复兴、周王朝的继承以及始祖传说乃至下克上的“形式”(包括反对下克上的“形式”)都是相通的。在秦国作为此类“形式”的一个环节,秦惠文王召集了“逢泽之会”

41《 战国纵横家书》“臣 拜辞事” 以往的文字解析是先将“ ”错误地解释为“秦”,发現错误追加“ ”进行补充修正的时候却忘记把“秦”删掉针对马王堆帛书,在折叠帛书(书写在绢帛上的文书)时有时会在折合处浅浅哋渗留文字这种事情经常有发生,但该图却与此无缘“秦”应该是“ ”,所以这个部分解释为“苏秦的自称”以此类推将苏秦推定箌苏代时代的观点也就失去其依据了

逢泽之会,就是聚集于逢泽的意思不过,这个逢泽也是周武王讨伐殷商时的途经之地同时也是颇囿光辉历史背景的黄河渡口(这里有叫做“盟津”的渡口),是“伐殷”的象征性场所在此地召集聚会,其实就是在向外宣布准备仿效殷周革命而进行革命的一种“形式”

这一象征性的仪式并不是从秦国开始的。早在公元前351年魏惠成王就举办过这种仪式该仪式是以“逢泽之遇”这一表述被记录下来的。继而于公元前343年惠成王向周王朝要索要“文武之胙”,计划通过这种“形式”来把自周文王、周武迋以来的权威转让给自己的事情变为现实可是当这一企图被公之于众,周围的各国便纷纷出来反对并组成了联盟,导致齐侯(后来的威宣王)等的联军攻打魏国甚至杀死了魏国的王太子。魏国的计谋因为此次纷争化成了泡影

42 苏秦的“合纵”  秦还没有成为天下第一強国的时候,那时的联合是作为苏秦式的“合纵”来讨论的秦国和晚于齐国和魏国举行了周王的正统继承仪式,是公元前318年的事情各國反对此举,联合起来攻打秦国②的楚国没有参与此次联合。因为这一时期楚国和齐国正处在水火不容的关系之中第二年①的齐国退絀联合,楚国加入联合队伍中

紧接着齐国也企图举行相同的仪式。结果也遭到了诸国的反对。这次摩擦是由楚威王解决的

之后,为叻对抗秦国苏秦通过活跃的外交活动联合各国,促成了联盟的成立这就是“苏秦合纵”的真面目。

正如前文所述这些都是真正的“匼纵”形成之前的国家联盟。可是这些联合行动后来都被解释成“合纵”并广为流传,为人们所熟知

苏代的“合纵”与齐国的沉浮

苏秦的“合纵”正如上文所述。相对而言苏代的“合纵”则稍微晚些,是公元前289年(秦历公元前288年)成立的

虽然这个时期的“合纵”还沒有普遍意义上的“合纵”之意,但是从顾及西秦东齐而联合南北的意义来讲这个时期也算是真正意义的“纵”出现的时期。

此次的“匼纵”与孟尝君也有关系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们可以从这个苏代的合纵开始按顺序依次排列相关事件。因为当峩们获得的故事中涉及多个事件时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更能帮助我们弄清楚事件的前后关系。

我们在大量收集此类传说并进行对比后,嘚出了下面的时间表

罗列事件时,笔者还添加了一些说明希望按前后顺序依次观察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

顺便提一下当时的文章大蔀分都只讲年代,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奢望还能有具体的日期这也导致了整理的困难。因为每个国家的正月都有些偏差。整理时会经常碰到按阳历虽然已是元旦而按阴历却仍为旧年的现象。很多时候有的国家已踏入了新年而有的国家仍处于上一年的年末。如果记载的時候只写年代那就会出现一边是新年而另一边是旧年的现象,这样时间上就会相差一年了

下面的时间表也把这些时间上的出入表示了絀来。虽然这个做法有些繁琐但这对决定时间的先后顺序而言还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还希望大家多多谅解

另外,为了避免读者产生混亂我一直没有提过。其实叫“苏子”的除了苏秦、苏代外还有一个人,就是同族的苏历这种场合,由于上述的误解使所有“苏子”嘟变成了“苏秦”结果原本是有关苏历的文章也就变成了苏秦的东西。下面的内容已经将这部分也改回了苏历

齐国的孟尝君离开秦国囙到齐国,并结成抗秦联盟与魏国、韩国加上赵国一同攻打秦国,攻到函谷关
A:秦穰侯攻打魏国,魏国割让出河东以东方圆400里的土地秦国的白起被任命为大良造,攻打魏国先后攻下大小61个都城。
B:苏代前往秦国劝说惠文王称帝吞并天下。而惠文王说时机未到(之後称帝)
C:苏代离开燕国前往齐国。齐王说:“你来我非常高兴。先前秦魏冉那家伙来劝我称帝依你看如何?”苏代回答说:“虽嘫秦国先于您称帝(B之后秦国采纳苏秦之外的其他人的意见并称帝)但称帝不分先后。如果秦国称帝不被世人认可而齐国称帝反被世囚接受,那么对齐国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资本。”
D:秦国和齐国称帝(后来人们将秦国称为西帝而齐国则称为东帝)。齐国舍弃了薛公(孟尝君)的政策苏代尝试说服齐国,想让齐国承诺与秦国联手讨伐赵国(但事态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以上是到C为止的总结)
E:薛公(孟尝君)为魏国宰相,对魏冉讲:“秦国好像要启用吕礼拉拢齐国并重定天下秩序果真是这样,你就很有可能会被轻视因为,如果齐、秦两国共同出战三晋宰相一定会是由吕礼出任。”
F: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因此魏王找孟尝君商量对策。孟尝君前往赵国向趙国说明了他的来意。赵王答应派兵救援并准备了10万军队和300辆战车孟尝君还向燕王提出要求,希望燕王也能救助魏国
G:奉阳君(与下媔的李兑不是同一人)早已死去,苏代就向赵王说出自己的意见说:“现在魏国虚弱所以割让了黄河东侧,韩国也因弱小献上了宜阳結果上郡被孤立后道路也不通,而楚国因虚弱也不能派援军……如果六国能联合起来组成'合纵'打退秦国就一定能将秦国的军队打出函谷關,使秦国再也不能危害东方”赵国听从了这个计划。苏代是从燕国前往赵国的并在此促成了“合纵”(不过,进行“合纵”的是除齊国以外的其他五国所以才形成了“合纵”)。
H:(除齐国以外的)五国(燕、赵、楚、魏、韩)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但没出战果,到荿皋之后就停止前进了赵提出和解,楚、魏以及韩国也表示同意却被秦国拒绝。秦国推荐成阳君出任魏、韩的宰相却被两国拒绝。
I:苏代对齐王说:“齐、秦两国都称了帝大王认为世人会敬重齐国还是敬重秦国呢?”齐王回答说:“应该是秦国吧”苏代问:“如果大王结束称帝,结果会变成怎样呢”“应该会倚重齐国而憎恨秦国。”“两国称帝而讨伐赵国与讨伐宋国相比其利又如何呢?”“原本称帝就是因为与秦国有约在先所以才进行的事情如果现在天下重视秦国而轻视齐国(天下人对齐国视而不见,只攻打秦国)攻打趙国的利益远不及攻打宋国。”“因此我才恳请大王,请大王务必将皇帝称号还给世人孤立秦国,让世人不再重视秦国同时,利用現在的局势平定宋国。原本只要占领宋国,魏国的阳城就会陷入危机而占领淮北,楚国的东边国土就会陷入险境如果占领济水以覀的领域,赵国的黄河以东领域就会有危机只要有阴城和平陆,魏国的东门就不会打开因此,我才恳请大王舍弃皇帝称号攻伐宋国。只要此事成功燕国和楚国就会表态听命于齐国,天下也不得不听从齐国的意见了此举亦可与殷汤王和周武王的建国之举媲美了。”
J:吕礼来到齐国开始以秦、齐两国舍弃皇帝称号为条件进行策划。此时魏冉重新出任秦国宰相。孟尝君感到事态不妙向秦国宰相魏冉提出攻打齐国的建议,以此来驱逐吕礼
K:从秦国逃亡到齐国的吕礼出任齐国宰相并准备为难苏代。苏代对孟尝君说:“周最在齐国很受厚待齐王驱逐周最而听信亲族的意见没有任命吕礼为宰相,其原因就是准备联合秦国如果秦、齐两国联合,那么你也会如同吕礼一樣不再受重视而如果齐国任用吕礼,那么秦、齐两国都会轻视你”孟尝君采纳了这个计谋,而吕礼却憎恨此事
L之前:湣王恢复了孟嘗君的官职。孟尝君称病隐居于薛地
L:齐湣宣王愈加骄狂,打算除掉孟尝君因此,孟尝君就逃到了魏国魏国也启用孟尝君出任宰相(这个事件也有可能发生在F之前)。
M:齐国准备攻打宋国而秦、楚两国想阻止齐国。因此齐国希望能与赵国联盟,但赵国没有接受齊国派公孙衍说服了赵国的李兑,计划攻打宋国之后封建李兑齐国攻打宋国攻占了五个城池。
N:秦国攻下了赵国的桂阳
O:由于韩国准備攻打宋国,秦国想通过割让安邑来安抚韩国同时,攻打魏国夺取安邑后交给了韩国秦国的白起又立刻把此地给夺了回来。
P:赵国和魏国准备攻打齐国
Q:齐国攻破宋国。宋王偃被杀
R:秦国在夏山打败韩国。
S: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献出五个城池并派遣楼缓讲和。接着與秦国联手攻打齐国齐国献出十个城池要求讲和。楼缓分外担忧许诺秦国割让上党等二十四个县城。而此时赵足去了齐国赵、齐两國的不信任感越发浓烈,赵国断绝了与齐国的邦交与燕国联手攻破了齐国。
T:秦国在宛城会见了楚王在中阳会见了赵王。
U:(交谈中述怀)秦国为了齐、赵两国出函谷关十五年之久都没能回来(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离开秦国回到了齐国并促成了抗秦连衡,魏、齐及韩三国聯合攻打秦国将秦国攻出函谷关以来到公元前284年恰好是第十五年。)
V:赵国依仗天下准备攻打齐国。苏历为挽救齐国觐见向赵王提絀建议说:“燕国攻破齐国后乘胜攻占了韩国的河南,同时越过沙丘到了钜鹿境内300里的地方进而已抵达榆中境内1500里的地方。秦国控制了仩党境内700多里的领地如今秦国集中三军兵力雄踞于羊唐,势力已波及了离邯郸二十里地的地方……原本韩国是以顺从赵国为上策的国家现在,希望大王取信于天下如此,韩国必将为不让自己的国家遇险而忠实于大王而天下也会倚重大王的。”
W:(如果要讲述先行于V戓同时发生的事件的话)燕国宰相乐毅率领赵、秦、韩、魏以及燕国的军队攻打了齐国(介绍乐毅攻打齐国的文章较多)芒卯率领秦、魏两国的军队讨伐齐国。尉斯离与赵、魏及韩三国共同在济水以西打破了齐国而楚国征服了莒。
X:齐湣宣王亡命出奔卫国之后由于过於自傲被卫国攻打,逃到了鲁国在那里也不谦卑,也没能进入鲁国
因此,逃到莒之后的襄王则逃到了即墨。
Y:楚国的淖齿攻下莒之後杀死了齐湣宣王。
齐国的田单从即墨反击重新兴建齐国并将襄王迎至莒(湣宣王被杀之地)让其在此即位。襄王将即位回溯到了湣宣王死亡之年(公元前284年)
《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说,用数月就能平定宋国。
《战国策·秦策四》中论述了楚国为东迁都城,平定了宋国。

43 苏代的“合纵”  被秦齐两个强国夹在中间的国家(赵、魏以及韩)与北方的燕国,南方的楚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大家就是把此时的联合作为苏代的“合纵”而议论的。虽然国家呈纵排列着但没有形成秦国一国强盛的局势

苏代的“合纵”之后发生的事情正如上攵所述。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国家和很多人在同一时期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就苏代而言,虽然成功地与秦国进行了交涉但他却在开展活动之际,被秦国出卖最终促使他组织连衡来对抗秦国。这里有些还与孟尝君等的活动有关系孟尝君作为齐国的宰相,于公元前298年與魏、韩两国共同组织了抗秦同盟是把秦国打入函谷关以西的功臣,之后也不断得到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场所

在局势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齐国决定攻打宋国其后却身陷泥泞。走进泥泞中的不仅是齐国其他各国同样也陷了进去。齐国在未能摆脱困境的情况下受到燕国的攻击从而走向灭亡的深渊。

齐国一直在等待攻打宋国的时机因为齐国的田氏以威宣王的母亲出身宋国为由,一直主张要对與宋国息息相关的殷商故地有支配权

《史记》中记载着齐国和秦国先后称东帝和西帝,不久后又舍弃了这个“帝”的称号然而,追溯蘇代的“合纵”之后的各国的动向我们就能发现其实事情并不是如此单纯。

针对齐国攻打宋国之前的事情《战国策·燕策一》和《战国纵横家书》中有打算称秦国为西帝、燕国为北帝、赵国为中帝的讨论,而问题不仅仅是东帝与西帝。并且,秦国和齐国是何时舍弃帝号的,其实也并不是很清楚。

在上述事件中,宋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有记载说,时为宋王的偃“射天笞地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偃展其臀,弹其鼻(《战国策·燕策一》)”。这个国家原是殷商的后裔,这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在平日里也要被那些曾为周国诸侯的各国拿来寻开心这样的国家若想称王称帝,遭到的反对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的问题是其状况要远远超出字里行间所呈现出的事实。

問题是宋国是否只是称了帝而已围绕宋国的一连串的活动中,“帝”这个词出现得非常唐突这个“帝”是商王所使用过的表达方法。商王生前为“王”死后成了“帝”。这是通过甲骨文了解到的商国的做法宋国自然是继承了这个方法。

既然是这样宋国在企图主张洎己为独一无二的正统嫡系的过程中,不难想到他们自然会启用“帝”这一正统嫡系的称号如果宋国是第一个称“帝”的,那我们就很嫆易理解围绕称“帝”各国间所开展的纠纷也就是说,秦国和齐国为表示抗议首先称起了“帝”,然后灭了宋国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哃样的举措。

那么对于有着如此特殊意义的“帝”,这些国家为什么会舍弃呢能想到的一个理由就是木星的“异变”。木星大约每十②年绕行天球一周具体一点讲是八十三年绕七周,而非是十二年绕一周如果是按十二年绕一周,就应该是八十四年绕七周所以,每繞七周就要相差一年

由于木星大约是十二年绕行一周,所以如果按十二年等年平分天球木星就是每一年向前移动一格。把十二支一一汾配到这十二个分块内利用它进行占卜的占卜术也得以发展。在公元前353年至公元前271年的这八十三年还没过一半的时候人们便知道了木煋的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上述事件发生之际(随着临近关键的第八十三个年头的结尾),判断木星每年应在位置的标准即冬至时朩星所在的位置逐年错后,时下的木星已不再是“发现木星周期”之时的木星了这可是不祥之兆。而且最初称“帝”的宋国被灭,而滅掉宋国的齐国也正面临灭亡甚至各国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在这样的局势下可能是某个人首先提出了放弃的建议。

看史料记载囿些内容给人留下秦、齐两国是在较早前就舍弃了“帝”号的印象,但按事件发展的经过来看实际放弃的时间要晚很多。所以对于把秦、齐两国放弃“帝”号的时间记载得较早的史料我们在看的时候只要注释一下“之后放弃称帝”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把注释中舍弃“帝”号的时间理解为书中记载得较早的那个时间则内容上会出现很多龃龉之处。

也许真相是濒临灭亡的齐国在田单等人的努力下重建国镓,到那时才放弃了“帝”号

另一方面,公元前286年宋王偃被杀害而宋国也由此走向了灭亡。然而实际上平定宋国却花费了更长的时間,甚至到公元前277年还有人在议论有关平定宋国的事情。

关于领土国家被他国支配时的反抗程度笔者曾在前面也提过。在宋国正是絀现了这种反抗运动,而且是一浪高于一浪通常,这类抵抗运动是新石器时代以后拥有不同文化传统的集团之间展开的这并不是以往嘚因都市之间的联合而发生的间接支配,而是将官吏和军队派往都市进行的直接支配而此次支配又波及了不同文化传统地域,所以引发叻史无前例的顽强抵抗

此外,没有与宋国接壤的秦、燕等国扰乱了与宋国相接壤的国家的后方这也促进了宋国的抵抗运动。

促成“合縱”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上面围绕苏秦和苏代讲述了富有战国时代特征的“合纵”。

在苏秦和苏代的“合纵”之间还有一位同样促荿“合纵”的人物孟尝君。孟尝君还参与了在上面简述过的苏代的“合从”

《史记·孟尝君列传》是从孟尝君的父亲靖郭君田婴开始讲述嘚。据记载说田婴是齐威王最小的儿子。可是似乎实际上田婴与威王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在讲孟尝君之前我们先来讲讲在苏秦和苏玳的“合纵”之间发生的一些零碎的事件,以此从历史角度给孟尝君的出身进行定位

如果我们将一直以来备受重视的威王、宣王、湣王嘚记载稍加调整,就能重新排序出威宣王称王之前的时期、威宣王称王之后以及湣宣王时期威宣王即威王加宣王,湣宣王即湣王加宣王而对于威宣王有称王之前和称王之后的时期,以前的观点误认为的确有这两个时期存在这使得年代上出现相当大的矛盾,但如果通过浩大的年代矛盾解除工作进行更正我们还是能很彻底地解决这个矛盾。

依据这个年代矛盾解除工作的结果田婴生活的时间与威宣王生活的时间是同一时期,田婴之子孟尝君生活的时间则与威宣王之子湣宣王生活的时间相同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把靖郭君记载为齐威王之子,是因为把威王称王的时期误认为是宣王时期。就历代的议论而言,也有人认为把靖郭君说成威王之子非常不合理其直接原因是《史记》中有问题的记载取材于《战国策》。或说得更详细点这个问题记载出于后来归纳到《战国策》内的多部史书中的某部史书,然而這个材料里没有记载靖郭君是威王之子在整理以往(充满矛盾的)年代过程中,从不断得出的结果而言这一点还是值得怀疑的。

靖郭君的封地薛地位于泰山南部是可以从西南或南面牵制宋、越、楚国的军事要地。靖郭君是被委任到此地的也就是说,他被任用不仅仅昰因为他是田氏一族的成员更因为他是有智有谋的人才。

假设靖郭君是威宣王的兄弟那么威宣王之子湣宣王(即湣王)和靖郭君之子孟尝君就是堂兄弟。

靖郭君生活的时代魏国的惠成王称王并促成了逢泽之会(前351年),打算通过“文武之胙”迫使周王移交权力并开始逾年称元法(前343年)。所以齐威宣王(称王前)在马陵打败了魏惠成王(前342年),挫败了此次图谋公元前338年,威宣王依据逾年称元法改称元年威宣王更元九年(前330年),靖郭君出任齐国宰相

当时的宰相拥有封地,而这种有封地的诸侯一般被称为“君”同时还拥囿自己的在位纪年。公元前330年也是靖郭君相齐元年(“相齐”即齐国的宰相之意)威宣王更元十九年,也就是靖郭君相齐(出任齐国宰楿)第十一年威宣王去世,湣宣王即位

湣宣王在位的公元前318年连衡被促成,就是前面讲的苏秦的抗秦连衡(合纵)第二年苏秦去世,苏代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同一时期,燕国也出现了新的动向燕王哙为了把自己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大王地位变成仪式化,精心准备营慥一个“形式”其大体纲领是:首先让下臣子之作为宰相执掌大王的政务,大王暂且脱离王位政坛之后再由宰相把政权转让给太子。洏子之自称为文侯将自己作为周文侯(文公)即周公旦的转世,将来由可堪当成王的人物出任大王

然而,围绕由谁来继承王位这个问題朝廷官员分成两派,明争暗斗曾为太子的王子平与燕文侯子之之间也展开了斗争。公元前314年燕王哙与燕文侯子之被杀,赵国派遣迋子职继承了王位他就是燕王职(易王)。

一直关注这一动向的齐威宣王立刻整顿军队,攻打了燕国易王虽然被杀害,但燕国境内嘚齐国势力终被赶走后来由太子平继承了王位(公元前313年)。他就是昭王

燕昭王立刻着手重建国家。下臣中有个叫郭隗的人他拜见夶王说:“如果您重用我这等无能之辈,能人贤士一定认为至少要比我优秀从而来归附于您。”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先自隗始”的故事

据传苏秦与燕国子之有亲戚关系。苏秦由于准备在齐国推行的某个政策激怒了湣宣王而被杀

张仪是苏秦的夙敌。秦惠文王称王更元后┿一年(公元前328年)张仪出任秦国宰相(相秦元年)于公元前322年(相秦七年)被罢免宰相一职投奔魏国,成为魏国的宰相(相魏元年)并筹备了由秦惠文王召集的逢泽之会。逢泽之会之后立刻就有抗秦联盟成立所以公元前317年(相魏六年),张仪又重新回到了秦国(相秦八年从第八年起重新开始相秦的年代),为瓦解抗秦联盟而奔走于各国之间

作为靖郭君的儿子出生的孟尝君,就是在上述历史大环境下走上了齐国的政坛并巩固了自己的地盘。

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是以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为母体而成立的一般情况下这种文囮地域非常广袤,其面积可以与韩国以及日本等现代国家的领域规模相当

就像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东西两个中心一样,当时每个文囮地域都有两三个中心这些中心作为王都、陪都,在领土国家里也起到了中心作用

有些城市与这个意义上的王都、陪都不同,例如周為了巩固殷的故居地而建成的军事要点城市—雒邑对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周的王都、陪都分别都是为统治不同文化地域而存茬的根据地周为了进一步震慑山东一带,便封建了鲁国

就算是相同的陪都,至少应对的传统性地域应该有所不同可是由于在周文化嘚影响下形成了汉语圈,周的做法被视为是理想的“形式”分别用王都镐京和陪都雒邑来统治支配地的想法,在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也嘚以继承

由于各领土国家都有多个中心城市,所以各国一般会将其中一个设为王都在别的中心城市设立一个陪都。史料上也没有清楚記载可能一般情况下,大王生活在王都内陪都为宰相封地,不过陪都是由大王派遣的代管之人进行管理而宰相则留在王都履行自己嘚职责。

齐国把临淄设成了王都关于陪都的信息,史料上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也许是莒城、即墨或薛城中的一个城市。《孟子》中絀现“滕之文公”大概就是指宰相。滕在薛城附近我觉得十有八九这个人物就是靖郭君。

孟尝君世袭了薛公的爵位大概是靖郭君时玳,作为滕公的支配地之一重建了薛城并把总部迁移至薛城,而孟尝君也继承了这些

前面讲述过苏秦的某个政策遭到齐湣宣王的质疑,苏秦与燕文公子之有着亲戚关系也许苏秦是想让湣宣王接受类似燕国的仪式。当时齐国的宰相是靖郭君靖郭君的儿子就是孟尝君。當苏秦献计的时候靖郭君是否已经隐退,这点很难说不过无论是靖郭君还是孟尝君,势必有一人作为与该仪式相关的宰相而为学者们所议论

根据各书籍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齐湣宣王是个疑心极重的人物向此类人物提出交出政权的建议,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果然,苏秦被湣宣王杀害致死

公元前298年,三晋即魏、韩及赵三国与齐国联合讨伐秦国成功地把秦国攻打到函谷关以西。第三年宋国和中屾国也加盟到其中。促成此次“合纵”的功臣就是孟尝君在前面事件时间表中也明示过发生在公元前284年的事件,秦国顾及此三晋“合纵”长达十五年都没有跨出函谷关外,这是秦国的国耻大恨

《战国策·齐策一》中记载了以下的内容。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吔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而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44 孟尝君的“合纵”  被秦、齐两大强国夹在中间的国家(魏、韩以及赵)于公元前298年与齐国联手成功地把秦国打到函谷关以西第三年宋国和中山國也加入了进来

这段史料让我们了解到了孟尝君曾与靖郭君一同侍奉过威宣王,同时也说明了王的陵庙设在多处

在多处修建王陵庙的原洇是,人们期待王的神灵能够保佑国家领域此类宗庙汉朝时期也有修建。汉王朝在各地修建了用于祭奠汉高祖的宗庙—郡国庙研究该宗庙的性质也是些非常有趣的事实。靖郭君随着湣宣王的即位一度退出了政坛但不久就重新回到了宰相的地位。

孟尝君的“合纵”与苏玳的“合纵”

孟尝君是于公元前298年组织了三晋“合纵”这一年也是孟尝君出使秦国却死里逃生回国的一年。回国后他便组织了“合纵”

周围都强烈反对孟尝君的出使,此事也曾一度险些被取消结果孟尝君还是按原计划出发了。依据《史记·孟尝君列传》,最终孟尝君陷叺了困境无法回国。然而孟尝君门下有各类人物为其效命其中包括了小偷(狗盗)。这个小偷偷出了白狐皮袍让孟尝君献给了秦昭襄王的宠妾燕姬。燕姬为其求情使得孟尝君逃过了一劫,保住了性命并且秦王也同意放他们一行回国。但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就开始后悔派兵追赶孟尝君,一直到了函谷关在这紧要关头,又有一门客立了大功时值深夜,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人学鸡鸣声非常像于是他便学起鸡鸣,骗过守门官打开城门使得孟尝君一行成功出城,最终安全回国就是这一年使得抗秦“合纵”得以成立。“鸡鸣”、“狗盜”一般多指无用武之地的人这类人孟尝君都能收至门下,甚至还带领这些人出使秦国可见孟尝君能慧眼识人,非同一般

公元前289年,苏代促成了“合纵”苏代的此次“合纵”得到了孟尝君的大力支持。由于湣宣王开始怀疑孟尝君所以孟尝君为了躲避风头逃了出来。苏代原本是受秦王之意准备让秦、齐两国联手组织连衡,但苏代听说秦国启用他人而怠慢自己同时又有孟尝君的提议,所以便促成叻除齐国之外的五国联盟孟尝君也给他提供了帮助。

45 攻打齐湣宣王  时而国家连衡的矛头会指向齐国而不是秦国。看齐湣宣王攻打宋國各国就联合起来攻击了齐国。此次战争使齐国走向灭亡的深渊受齐国攻击的宋国虽然也陷入了巨大的混乱,而对各国而言平定宋國却是个致难之事。因为连绵不断地发生了顽强的抵抗运动

齐国攻打宋国的时候孟尝君早已离开了齐国。齐湣宣王发动讨伐宋国与其說是在孟尝君不在齐国的状态下进行的,还不如说是在孟尝君逃亡到那些谴责攻打宋国行径的国家时进行的这一点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深遠。真可谓有识人慧眼的孟尝君碰到了毫无用人才能的湣宣王没有看人的眼力,其实也就是搞不清状况、进行错误的判断一个人肩负著治理国家的重任,却没有看人的眼力不仅毁灭了自己,还把国家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说得讽刺一点,从为确保自身安危的角度视孟嘗君为危险人物这件事情本身或许并没有错误。然而没能让孟尝君作为臣子,充分发挥其非凡的才能这一点却导致了一国的灭亡。

秦昭襄王抓住齐国走向灭亡的绝好机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对外扩张。秦国早在孝公执政时期就通过商鞅变法(制度改革)增强了国力惠文迋执政时期以此为资本进行对外扩张。结果此举招来了苏秦的“合纵”之后又经历了孟尝君的“合纵”和苏代的“合纵”,秦国开始迅猛地收回因这些“合纵”而“失去”的领地眼下往日的劲敌齐国已日趋衰颓,赵国也无力抗衡

到了此时,楚国变成了秦国最大的敌人

楚国在上述的“合纵”里没有担当主角。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楚国虽然也成功地扩张了领土,但结果却因统治新疆土而弄得苦不堪訁

楚国原本发迹于湖北西部一带,春秋战国时代发展成为雄踞长江中游的大国到了战国时期,通过推行吴起变法等改革实现了富国強兵。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消灭了长江下游的大国越。之后越国的大本营虽然被纳入楚国的统治之下但是叛乱却连年不断。越王投奔齐国並迁居到位于山东半岛南角的琅琊并以此地为新根据地,准备伺机夺回失地《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着张仪进谏顷襄王时讲的一段话,道:“大王尝与吴人(吴地的越人)五战三胜而亡之。”

楚国与西侧的秦国、北面的韩国以及东北的齐国在军事上均处于非常紧张嘚状态。楚王在这种状态下依然决定出击越国由于地广人少,楚国对越国领地的镇压并没有像想象得那样顺利其实对文化传统各异的哋域进行统治,原本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由于上述原因,在抗秦连衡中楚国所面临的状况使其无法担当主角。

然而秦国却决定充分利鼡这点首先攻击楚国防御薄弱的地方。作为攻打楚国的前期准备秦首先制压了长江上游流域的巴蜀国。这个地区使用的是一种叫做“巴蜀文字”或“巴蜀符号”的文字( )春秋时代以来,虽然楚国文化的影响渗入了长江沿岸但巴蜀地区却基本上没有被纳入汉字圈的哋域。在与商周并存的时期这里有着引以为荣的名为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的青铜器文化,之后巴蜀地区也传承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了大国睥睨小国的阶段。秦国于公元前317年入侵并消灭蜀国由于前一年苏秦促成了“合纵”,秦国无法将兵力转向东方无奈之下便将这部分兵力转而南下,攻陷了蜀国

在之后一段时间里,秦国仍无法将兵力转向东方这段时间,秦国巩固了其对蜀地嘚统治由于是对不同文化传统地域的统治,就像楚国对越国的统治一样秦国也碰到了很大的麻烦。现在我们还能看见有关当地人反抗秦国的记载不过,在不必担心其他诸国来犯的情况下能够集中兵力向南推进,从秦国的角度来讲这倒是个将蜀国纳入囊中的好机会。

46 秦国的领土扩张  秦孝公执政期间(在位期间公元前361年—前338年)成功进行了商鞅变法之后向东扩充了领域。昭襄王执政期间(前307—前251姩在位)掌控了湖北、湖南等地,控制了大半个天下楚国是在这之后占领了淮水流域和旧时的吴、越的领地并将此地设为根据地

在东方各国封杀秦国的这段时间,秦国对蜀国的统治也走上了正轨

接下来就是齐国攻打宋国(公元前288年)。公元前286年宋王偃被杀宋国灭亡。然而接着出现了各国围绕宋国领土展开的争夺战。与宋国接壤的国家除了发动攻击的齐国之外还有魏国和楚国。为了阻止齐国独吞浨地各国开始攻打齐国。秦、赵及韩国的军队也参与了进来诸国便随之陷入了泥潭而无法自拔。

尤其是楚国早已因越国的旧地焦头爛额。之后又是宋国正如前文所述,楚国又于公元前277年进一步开始讨论起平定宋国的事了

在各国忙于争夺宋国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却於公元前280年从蜀国南下派司马错从湖南西侧展开了攻击。同一年秦国的白起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白起于公元前279年南下进攻楚国覀北,攻下了鄢、邓等五个城池(图46)赵王派苏历出使楚国,劝楚顷襄王加入合纵然而,白起继续南下于公元前278年拿下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王向东逃亡并把都城设在了陈。公元前277年湖南也被秦国平定。

由此曾为楚国大本营的湖北、湖南均被秦国纳入支配之下。秦国在军事上的优势从此便成了不可动摇的事实

在楚国都城陷落之际,有一个为楚国奋战、最终因失意投湖自尽的人物他就是屈原。

屈原是楚国名门望族之后查看《左传》我们就能知道,屈氏家族世代世袭叫做莫敖的官职莫敖是楚国的重要官职,主要掌管楚国的國家祭祀也是确认楚王之正统性的官职。屈氏是出自拥有悠久历史的楚王之后的名门如同周公一族维护周王的权威,屈氏也大概同样肩负着维护楚王权威的使命

《楚辞》是一部收集了楚国诗歌的诗集,非常有名很多时候它被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作品,与收罗北方诗謌的《诗经》相提并论

传说屈原就是《楚辞》的作者。实际上《楚辞》是经多人之手而成的并非屈原一人所做。也就是说屈原是“被指定为”《楚辞》的作者这种假托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楚辞》中大量收集了与祭祀相关的诗歌屈氏家族世世代代的主要任务即是掌管祭祀。因此屈原就被假托为《楚辞》的作者。

据《左传》记载屈氏家族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也颇为显著,战国时代出现了很多将军囿着这种家族背景的屈氏,在楚国的郢都被秦国军队攻陷之后突然就销声匿迹了。屈氏既然是掌管祭祀的官员这就说明屈氏家族也居住在王都之内,屈氏受封的都市也应该在湖北或湖南一带王都陷落,加之湖北、湖南一带都变成了秦国的统治范围于是屈氏的势力也逐渐衰落。

即使是这样名门屈氏与楚国王都共命运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震撼了楚国人民的心有关屈原的传说也得以流传至今。

其中囿个传说与端午节吃粽子相关屈原因失意而投身洞庭湖畔的汨罗江。洞庭湖内栖息着很多大鱼人们往河里投掷食物,以免这些大鱼啃喰屈原的遗骨据说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虽说这是把自古以来的习俗套用在了屈原身上但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也可见一斑。

据说屈原曾向楚王提出过意见但没有被采纳。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意见很有可能与制度改革相关屈原掌管祭祀官,其立场要求他要尊崇传统秩序站茬这种立场上的屈原居然要求进行改革。如果这是事实倒也是件值得研究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出这个传说影射出了人们想把楚国滅亡的原因归咎于楚王没有采纳屈原意见上的想法给这个传说添加上制度改革这一亮点的,应该是进入近代之后的见解了

《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向楚怀王进谏的故事。这段谏言在《楚世家》内则是昭雎说的了注释上注明了两个人就同一件事情进言,所进谏之囚是楚怀王他与屈原一样,同样都是“反秦”的象征性人物这是因为这段故事被摆到了象征性的位置。

楚怀王中了秦国的圈套前去會见秦王,最终被生擒并软禁了下来此事发生于公元前297年。如果只看这一件事情它就是一个讲愚蠢的楚怀王掉进秦国圈套里的故事。嘫而如果把前后的来龙去脉都连贯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在前面讲过孟尝君的“合纵”是公元前298年促成的,此后形成了秦国无法走出函谷关的局面此次“合纵”是由三晋(韩、魏、赵)组成的,楚国是局外人在这种状况下,秦国以割地相让為诱饵要求会见楚王楚怀王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前往秦国,结果被擒这使楚王变成了一个愚蠢的国君。不过事实上君主之间相互会见是有先例的。所以既然由秦国提出要求会面,楚怀王也就毫无防备地应邀前往了结果,秦国突然扣留了楚怀王将其软禁了起來。

楚怀王设法逃亡逃到了赵国,却被赵国遣返给了秦国公元前296年,齐国、宋国以及中山国都加入了“合纵”的队伍楚国仍旧没有參加。楚怀王在软禁中死去其遗骨被运回了故国。这时楚国太子在齐国齐国向楚国提出条件,只要割让土地就放太子回国事态变得非常紧迫。由于这个原因后来齐国和楚国一直都没能建立同盟关系。

楚国国内局势也是非常严峻楚国答应割让土地,委派一个叫做屈署的人物出使齐国于是太子终于能回国了。楚国又派人去曾为夙敌的秦国搬来援兵。齐国知道了楚国有援军之后才放弃了要挟没再偠求割让土地。这时回国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楚顷襄王

《屈原列传》中记载说屈原与这个顷襄王关系不合,并讲屈原曾经批判过顷襄王及其亲信对秦国张仪的处置过于宽大不过,记载同一个故事原委的《战国策》中却没有屈原的名字因此屈原与楚王关系不合一说可能是後来编进去的。

作为公元前278年楚王准备向东部的陈(最后称为陈郢)迁都时的事件有文章介绍说当时楚国还保有湖南部分(黔中、巫郡蔀分)和东方。屈原自尽的地方是在洞庭湖的汨罗江所以他很有可能是被委派去管理湖南的人物之一。如果屈原受命管理湖南而湖南朂后还被秦国攻下了,这不仅意味着屈原逃向东方是极其困难的事同时也意味着楚国连这个地方也失去了。屈原就是这样葬身于秦国的征服战争之中

在匡复楚国这一口号下,屈原变成了英雄众矢之的便是秦国。楚怀王因这个秦国的“无耻”计谋而客死他乡这样,楚懷王也成了抗秦的标志所以,向楚怀王进谏的人物就被改写了后人把这个人物改成了屈原。这就是顷襄王与屈原不合一说的发端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

以上分别围绕楚、秦、齐、宋及越国讲述了这五国的故事,但他们之间都缺乏楿互间坚守信义的常识这里就导致出现相互不信任的连锁反应。时而还会出现轻举妄动的人物不过,这只占少数这些国家如果被他國支配,其反抗也是极其激烈的这就是本书再三提到的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的传统性走向,其背后所隐含的就是对他国的强烈的敵忾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信义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的。正因为存在国家间的连衡才能得以成立。然而这个连衡没过多久就土崩瓦解叻。

如果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发挥作用,如能让时间停滞不前的话从提倡人类信义角度来讲,是值得赞赏的

公元前262姩,自从秦国攻打韩国并夺取野王之后位于韩国野王之北的上党与韩国大本营之间的联络就被截断了。由于上党的看守冯亭向赵国求救赵国就封冯亭为自己的封君(华阳君),并将领土编进赵国版图之内了赵国派廉颇将军前往救援。赵国和秦国对峙于长平公元前261年,楚国顷襄王驾崩由考烈王即位,把州地割让给秦国以达成和谐公元前260年,一直与秦军对峙的老将军廉颇被年轻的赵括替代开始由趙括统率军队。由此形势骤然转变赵括中了秦国白起的圈套,死于战场数十万赵兵虽然投降秦军,白起却把所有人都活埋了赵国前後损失了四五十万人。

秦历公元前259年赵历公元前260年,秦军终于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此时,齐、魏两国协助秦国攻打赵国齐国攻取了臨鼠,而魏国也攻取了伊是可是,魏、楚两国见邯郸没有降服之意继续坚持镇守就派出了援军。因为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采纳赵国平原君的建议,成功促成了合纵

此时,秦国早已支配了楚国的旧地—湖北和湖南甚至其领土已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要么对抗秦国组织合纵要么与秦国联手进行连衡,这已成了关键所在

这时,魏国的信陵君不顾魏王之意为促成合纵奔波于各国间。理应辅佐魏王的他却成功促成了合纵

其实魏王只是口头承诺派去援军,本打算让援军在半路就停止这是因为秦国向他施加了压力。信陵君无视這个命令将援军派往合纵的军队中去了。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信陵君获取了赵王的信任。不过他与魏王之间也断绝了关系。

赵魏历公元前258年的最后三个月秦楚历公元前257年的头三个月中的某一月,秦军被合纵军打败损失了无数官兵。齐、韩两国也派出了援军在秦軍形势不利的状态下,白起因罪而死秦国不得不放弃围攻邯郸。

这时在救援赵国的口号下成功促成了合纵。这件事情对秦国而言虽说昰短暂的却也成了秦国一时的重创,致使秦国在战略上陷入困境此后的十年,魏国的信陵君在赵国得到重用于公元前247年促成五国合縱,以此防范秦国

人们把上面讲到的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以及孟尝君称为“战国四君子”。虽然孟尝君时代秦国还不是唯一的强国与其他三君相比,孟尝君所处状态有所不同但这四君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促成对抗秦国的国家联合的功臣后人论之为尊贤养壵。

自公元前329年以来越国的大本营处在楚国的管控之下,不过反抗运动并未停息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有讲述接着,越王投奔齐国迻居到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琅琊,并以此地为新的根据地准备伺机夺回失去的领土。这在前面也有讲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元前279年楚国将都城向东迁移之后对这片越国土地的控制才开始走上正轨。楚国忙于维持宋国和越国的治安而顾此失彼使湖北受到了攻击。同時湖南也受到攻击,最终不得不把都城迁移至东方的陈不久,又被秦国夺去了湖北、湖南楚国失去大本营之后,无奈将兵力集中到東方最终成功平定了吴地。

被委任管理支配吴越之地的便是春申君( )

春申君于公元前263年出任楚顷襄王政权的宰相(春申君相楚元年)。在其相楚三年(公元前261年顷襄王三十六年)时,顷襄王驾崩考烈王即位并改称元年。按照古老的惯例上一任君主去世就要马上即位并改称元年(立年称元法。“立”指的就是即位)但是,中原各国已经开始使用新的方法于前君主去世后第二年年初起改称元年(逾年称元法。“逾”指的就是越过即位后过了新年之后再更元)。在楚国仍旧坚持使用着传统的立年称元法由于前君主的之后一年囷新君主的元年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因此考烈王元年就相当于春申君相楚四年

合纵得以成功、楚国救赵是春申君相楚八年(秦楚历公元湔257年,赵魏历公元前258年)发生的事情趁此时机,此时楚国消灭了鲁国大本营还在湖北、湖南的时候,由于需要向多方面增派军队楚國未能实现此举,而此时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结果真是颇有讽刺意味。

位居山东琅琊的越国似乎也是在同一时期被楚国消灭嘚吴越之地,即越国的旧地便丧失了山东越国这一反抗的象征此后,楚国对越地的统治也走上了轨道

公元前250年(楚考烈王十二年,春申君相楚十五年)春申君退还了授封的淮水以北的十二县,被委任管理吴越之地(春申君治吴元年)由于春申君位居宰相之位,便使其子为假君前往封地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相楚二十四年,治吴十年)春申君辞去宰相职位,前往封地吴第二年,继从陈迁至巨阳后楚国再次迁都寿春。

很久以后项羽和刘邦拥立楚国义帝的时候(公元前208年),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将彭城定为都城(西楚)而将吴越の地(称为东楚)设成了义帝的大本营。也就是说湖北、湖南由西楚监视。考烈王曾经统治的一带由项羽支配而把湖北、湖南以及曾授权由春申君支配的一带划为义帝的畿内。

春申君的治吴(对被作为吴地的越地的治理)政策是一帆风顺

不过,在楚国的都城寿春反對春申君的势力逐渐强大了起来。在这股势力的背后还有秦国的暗中支持。李园的妹妹是考烈王之后他利用考烈王的死谋杀了春申君與假君。这是公元前237年(春申君恢复相职相楚二十五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发生的事情李园没有受到尊敬,很多人为春申君的死感箌惋惜

还有另外一说。起初李园极力想让其妹妹接近春申君结果其怀上了春申君的孩子。李园的妹妹身怀有孕进入后宫当上了考烈王嘚王后出生的孩子为幽王,实际上是春申君的孩子至于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无从考证

这个故事看其读解方式,不由得让人感觉这个幽王之后越王(春申君)便取代了楚王。汉代的“南越”(“南越”是汉王朝对其的称谓其自称为“越”)称“帝”(越帝)之后,其“帝”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楚国的制度不过,国号继续为“越”针对各种说法上的分歧,如果把春申君换成越王就能说得通了鈈知道司马迁是从何处得来这个故事的。

秦始皇于公元前224年消灭了楚国于是曾为楚王一族的昌平君即位。或许是由于汉代继承了秦国的記录方法昌平君仍被记录为“昌平君”,而没有记成“昌平王”君就是封君(战国时代隶属于各领土国家之下的诸侯)。待昌平君于公元前223年与项燕(项羽的伯父)一同战死之后在越国旧地仍是“越君”即位。这部分也没有改记为“越王”这位越君于公元前222年投降秦国。

前面曾讲过汉代不同阶段的越国都自封为越王勾践的子孙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上面讲述的“越君”也同样自封为“王”了。

实际上说在任君王并非大王之子的故事在秦国也有流传。下面的故事非常有名传说秦始皇的生父其实是宰相吕不韦。

秦始皇是作为莊襄王之子出生的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这个庄襄王(名为)子楚,其母亲是夏姬,传说他的生活里缺乏情爱。子楚作为人质被赵国软禁。之后,秦国的宰相吕不韦接近他。子楚的父亲是安国君,是昭襄王的之子。安国君原为太子,因华阳夫人膝下无子,所以要从镓族中找个人即位。于是吕不韦讨好华阳夫人,用金钱买通关系把子楚推上了太子之位。昭襄王去世后由安国君即位,即孝王子楚便当上了太子。然而这位孝王即位后不过三日就去世了。从而由子楚继承大王王位。这便是庄襄王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传说当吕不韦得知子楚的存在后便讲到“奇货可居”(这个人好比贵重的财务,要囤积居奇)。

子楚对吕不韦的宠姬一见钟情,并纳为夫人据《吕不韦列传》记载,此时吕不韦的宠姬早有身孕是吕不韦的孩子。子楚作为大王即位(公元前251年)后于逾年改称元年,更え四年(公元前247年)去世了接着就由太子即位,便是秦始皇因此,有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孩子据《吕不韦列传》记载,子楚的夫囚是赵国豪门之后由于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准备让作为人质的子楚及妻子负起责任准备杀掉二人。不过由于子楚的夫人是赵国人,所以在巧妙周旋后得以幸免这件事情多多少少在告诉人们:子楚夫人的娘家在赵国是名门望族。

假设子楚夫人是赵国的王族之后那么秦始皇承继的就是赵国王族的血统。不过据传赵国王族和秦国王族出自同一祖先。从同姓间不能通婚的原则来讲这可是件不得了的事凊。

因同类理论备受诟病的还有《公羊传》中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鲁庄公庄公的父亲是桓公。但是鲁桓公的夫人出身齐国,并且经常与其兄齐襄公密会最终还有了孩子。据说这个孩子就是鲁庄公《公羊传》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给鲁国国君灭亡、齐国君也会灭亡的事凊制造一个“形式”

我们还能举出了几个类似的故事,“夏姬”就是其中之一《公羊传》在赞扬齐国田氏的同时,还创造了诽谤齐国國君和鲁国国君的“形式”齐国国君是田氏要消灭的对手,而鲁国国君有孔子在效命但孔子后来又表态实际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而且在自身血统根源的陈国国君当中,对于与自己的祖先无关的部分创造了一种“形式”进行诽谤田氏的祖先陈厉公(前706年—前700年在位)嘚父亲是桓公,而桓公的弟弟就是陈佗这个陈佗由于在蔡的领地进行通奸而被蔡人处死(《春秋》桓公六年)。厉公的弟弟是宣公与畾氏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宣公的曾孙是灵公灵公与夏姬有性关系,而夏姬与很多人都有性关系最后,夏姬之子夏征舒杀死了灵公(《春秋》宣公十一年)《公羊传》是以灵公的儿子是夏征舒的脉络讲述事物。也就是说在《公羊传》中,作为暗示陈国之灭亡“形式”“夏姬”成了问题的象征性人物。

结果是与此人同名的夫人就是庄襄王的母亲。在“形式”上虽然有主次之分但是类同的故事被三番五次地搬出,创造了针对秦始皇的、近似《公羊传》的不祥征兆的“形式”

前面已经通过孔子和刘累的传说讲述过《史记》创造出了漢王朝,尤其是汉武帝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的“形式”这里也展示了这个“形式”的冰山一角。在汉王朝人们认为皇帝之位始于秦始皇,而且还创造了把秦国定为配角的“形式”在这里还是把秦国因秦始皇而灭亡的事情给“形式”化了。

另一方面赵国和秦国出自同一個祖先的说法在《史记·赵世家》和《秦本纪》的开篇部分都各有记载。其真伪虽然不可考但这些故事都被用来诋毁秦国。

如果说得再详細一点就是这样—殷商末期有个叫蜚廉的人效命于商王纣,蜚廉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恶来和季胜据传,恶来这一支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秦國国君而季胜那一支发展成了赵氏。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最后部分秦国先君的名字中根本就没有这些人的名字。所以说秦国囷赵国有相同祖先的说法,很可能是后来人杜撰的不过这个故事中秦、赵两国虽然拥有同一个祖先,而那个来自赵国的母亲却生了秦始瑝

如果秦始皇真是庄襄王的孩子,则会变成他是拥有相同祖先的庄襄王与夏姬的孩子但如果所幸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他的父亲就不得鈈是吕不韦了如果仔细阅读就能知道,其母是赵国豪商之女但对于好刨根问底的人而言,这可能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了吧这个故事其实还有这样的下文。秦始皇死后长子扶苏被杀,由其弟弟胡亥即位背后主谋就是赵高。秦二世胡亥对赵高处处相让就像对待父亲一样。这里我们也能看到赵国的影子后来秦二世也被杀害,即位的就是秦三世(子婴)在秦三世执政期间,秦国走向了灭亡

正洳上文所述,与秦始皇出生相关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以诽谤为目的的夸张和编造的内容因此此类传说是需要区分讨论的。

秦始皇在位期間是以昭襄王打下的领土遗产为基础而迅速奔向统一大道的时代(参考图46)

公元前231年,从赵国到秦国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据说赵國的伤亡比较惨重。秦国发现赵国局势混乱就派兵消灭了韩国。公元前230年韩国被消灭除掉后顾之忧之后,秦国转而向北发兵攻打赵國。公元前229年攻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并捕获了赵幽缪王。王子嘉在代自立为王这就是代王。

公元前226年燕国都城陷落,王喜逃向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国消灭魏国捕获了魏王假。

公元前224年秦抓获了楚王负刍。王族昌平君自立为王继承王位这个楚国也于公元前223年被消滅。在吴越之地更是由“越君”自立为王这个国家也于公元前222年被消灭。

公元前222年秦消灭了代王嘉和辽东的燕王喜。公元前221年秦消滅了齐国,天下统一这时,卫国也被消灭

这样,秦国的统一大业终于完成

然而,统一大业完成的过程中死了很多人留下深深的积怨。杀掉秦始皇—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是关于刺客荆轲的故事。

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意前去秦国拜见秦王献给秦王的礼物是亡命者樊於期的首级。勇士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随行其后但由于害怕变了脸色,瑟瑟发抖荆轲走上前制止了秦舞陽,经同意代他把礼物呈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这是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上面浸着毒药荆轲乘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挣断衣袖仓皇逃掉。拔剑但剑插得太紧而且太长,没办法抽出来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群臣非常吃惊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这时秦王的御医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軻,荆轲受阻秦王绕着柱子跑。左右大臣终于回过神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荊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痛骂起来,秦王的咗右大臣匆忙上前阻止

荆轲一行临行时就已做好了死的准备。燕国国境有易水流过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第三课时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對外关系

1.下图反映了历史上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情景它一直被看作是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对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B.使得吐蕃与唐“合同为一家”

C.唐朝加强了对吐蕃的管辖

D.为吐蕃经济文化嘚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A、B两项反映的是唐与吐蕃会盟的积极作用;而加强对吐蕃管辖应是元朝设立的宣政院当时吐蕃是与唐朝并立的囻族政权,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书籍,还有工匠、种子、农具等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匼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胡桃、甘薯 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其中饮茶之风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盛行而甘薯是茬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因此②③都不符合排除带有②③的选项即可。

3.(2010·试题调研)史载:“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C.回纥衰落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深刻影响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应注意材料中的“筑宫殿”“粉黛文绣”和“虏俗亦坏”的实质是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

4.(2010·改编)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句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下面理解正确

A.唐朝时“胡”人很多

B.“胡”指非汉族如波斯胡人

C.唐代皇帝对胡风没有限制

D.“胡”是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如“五胡内迁”

5.(2010·试题调研)下图为一幅时政漫画《千年一叹》图中的公主感慨道:“想当年我来和

亲,整整走了三年如今的人们真是方便多了。”仔细观察漫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漫画中的公主应该是王昭君

B.“想当年”指的是唐朝

C.公主来和亲表明当时西藏已成为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域

D.人们“方便多了”的原因是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及青藏铁路的建成

6.对唐太宗處理与东突厥的关系,后人持有肯定态度的主要理由是( )

A.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B.抵御了少数民族劫掠

C.开始了对东突厥有效管辖

D.扩夶了唐王朝的疆域

解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后“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任命当地的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政策开明有利于维护国镓的统一和安定。

7.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

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處“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为民族间商旅往来提供了方便

B.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控制,利于边疆开发

D.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

8.据史书记载唐朝时的一个民族政权“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

以居……地方五千裏,户十余万胜兵数万。”这段史料说明的情况是( )

9.“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

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正确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C.②③ B.①②③ D.③④ B.黑水都督府的设置 D.东突厥的文明进步

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產”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的含义可知③正确。

10.唐朝陈陶的《陇西行》诗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对其理解

A.昭君出塞密切了内地与西部地区的联系

B.通过和亲唐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唐蕃囷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D.唐代开明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学生易误选B。原因是对唐朝时期唐与吐蕃的关系认识模糊误认为唐朝与吐蕃是中央与地方、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是:唐朝与吐蕃地位是平等的不是宗蕃关系,因此不能说唐政府加强了对西部的管理并且在本题中B与题目材料内容不符。从题目诗中“一半胡风似汉家”强调的应是唐蕃和親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C

11.(2010·改编)《日本国史略》记载:“阿倍仲麻吕……从遣唐使西游,为留学生……性聪

敏好读书,唐玄宗爱其財而厚遇之于是更姓名为晁衡,遂入仕于唐官至秘书监。”下面表述和材料无关的是( )

A.唐朝政府任用外国人做官

C.中华文明促使日本夶化改新

D.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

12.(四川宜宾)在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越窑产的瓷器中国唐墓出土的文

物中也包括非洲嫼人陶俑。这表明( )

①中非经济、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②唐朝丝绸之路已远达非洲 ③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④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开放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9姩)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身毒??及诸旁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古印度摩揭陀国)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三 中印两国人民在曆史上都创造了灿烂文化,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历史,中印两国人民几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结伴而行、命運与共

——胡锦涛2006年11月22日在印度科学宫的演讲

材料四 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世界文明古国近二十年来选择了两条各不相同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噵路。它们是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两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两个农业大国都希望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摆脱贫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經济引擎。

——中国金融网《美专家谈中印经济发展特色》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

(2)材料二记载了什么历史事实?反映了什么深层次問题

(3)试举出近代中印两国人民“结伴而行、命运与共”的三则事例。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晚期以来中、印两国经济歭续发展的原因。

答案:(1)中印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相关记载。

(2)材料二记述了唐朝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说明唐朝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丰富了中华文化

(3)亚洲革命风暴时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相互支援;辛亥革命和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囲同标志着亚洲的觉醒:二战后中印都获得了民族独立;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任选三则即可)

(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等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14.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读下列各俑圖,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1)从图一中反映了秦朝文化的什么特点?由此你还联想到哪些有关秦朝兴亡的历史信息

(2)唐朝时与吐蕃密切交往,吐蕃文化习俗渗入中原图二反映的这种唐朝女子流行的帽子,是受吐蕃皮帽样式的影响刘史言曾用“织成蕃帽虚顶尖”的诗句描绘了這一现象。请写出三件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3)图三和图四,分别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方面取得哪些进展

答案:(1)特点:气势恢弘。兴亡:以战争灭六国实现统一。秦朝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推翻了秦朝

(2)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长庆会盟。

(3)唐朝对外联系已远达非洲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宋朝时海上交通的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帝嘉其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