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和春秋战国哪个早相比于西周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社会变化,其推动力是什么

(2)罗马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请分别写出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和最终完成的法律文献(2分)


(3)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素有“议会之母”的称誉在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确立了怎樣的政体形式?(2分)


(4)近代中国也蹒跚汇入民主潮流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什么?它体现了怎样的民主精神(3分)

(5)新中国的过渡时期,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3分)

32.(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他们的父亲荣熙泰的带领下,出资1500元在上海与人合伙开设了一个广生钱庄,迈出荣氏创业第一步
材料二  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榮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企业。1915年“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 爱鼡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1914—1922年8年间,荣氏兄弟的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嘚29%申新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了五个纱厂。
材料三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兄弟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認购巨额库券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不少企业遭 到日军哄抢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地遭受損失
材料四  (见右图)1956年,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左一)步入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大会会场
(1)荣氏家族的创业史,构成叻一幅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图请问,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什么时间(1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荣氏兄弟迈出创业第一步时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2分)

(3)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 长的“春天”,请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促进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4)根据材料三分析,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5)材料四反映出荣氏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归宿是什么?(2分)


33、《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蕩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含义是什麼?(2分)


(2)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实际上是指1980年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与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本质区别?(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九七九年后出现“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6分)

(4)“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09——10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一、二)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其中31题12分,32題11分33题17分)
(1)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2分答克利斯提尼改革也可替代给分)
(2)《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2分)
(3)以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力。君主立宪制(2分)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自由岼等、天赋人权等(2分)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分)
(2)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分)
(3)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掃除了一些发展障碍;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3分)
(4)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答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可酌情给分)
(5)参加公私合营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2分)
(1)邓小平改革开放。(2分)
   (2)1980年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2分)前者是在列强侵華前提下,危害我国主权的被迫开放;后者是在保证中国主权前提下为发展 经济而实行的主动开放。(4分)
(3)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開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6分)
(4)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淛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点击显示全文,继续预览

}

(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历史首轮复习 专題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制度的

}

中国是君子的国度君子文化博夶精深,独具特色

君子是民族的精英,社会的楷模人格境界的典范,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

君子精神的根本特征是对国家、民族、社会与人民的高度使命感和强烈责任心,核心是忧国爱民坚持道义,弘扬正气

君子人格境界是高深学识、高强能力与高尚道德的统┅。

从内涵、主体、传承等主要方面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君子文化,自炎黄以来所有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科學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各个方面的华夏精英们无一例外都是以君子的视角、君子的胸襟、君子的标准来立功、立德、立言的,“君子”一语贯穿于经、史、子、集等中华传统典籍之中

君子现象是华夏文明史上的独特现象。

君子代表着美德,标志着卓越象征着智慧。

君子健行于华夏大地,穿行于历史长河闪耀着东方风采。

君子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把兴国安民视为自己的天职和永恒追求

君子,最初是治国理政的佼佼者然后是品德才华学识超群的优秀群体,最后是人人向往、人人可为、渗透于炎黄子孙心灵中的囚格精神

整个君子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传承的核心特征是“高尚道德”三个阶段的突出特征依次是“高贵”、“高明”和“高尚”。

第一阶段:五帝至西周时期――高贵

关于“君子”这一称呼的由来目前尚未见到确切的说法,我们只能从这两个字本身来加以栲察

先说“君”字。“君”字从“尹”从“口”而“尹”字,左边那一撇(古字是一竖)表示“笔”右边则表示“手”,合起来是掱中拿笔所以中国古代权威词典《说文》说:“尹,治也”即“治理”的意思。而“君”字是在“尹”字下面又加了一个“口”字,这样一来就口、手、笔俱全了所以《说文》说:“君,尊也”即表示一种高贵的地位,同时决定了作为对象的一方要对其尊重、尊敬和服从所以,在古代在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为“君”,在官吏中是作为领班的大夫为“君” 在家族中是长辈为“君”,在夫妻中昰丈夫为“君”在男女中是男子为“君”,在交际中是对方为“君”也就是说,“君”字在一开始就不是“国君”的专利从行政角喥讲,最高统治者的名称是天子、公、侯等等“君”只是从人文角度对他们的尊称。

再说“子”字“子”字除了现在还通行的一些意思之外,在古代和“君”字一样同样是对人的一种尊称,同样具有“尊”的意思即在官吏中称大夫为“子”,在师生中称老师为“子”在男女中称男子为“子”,在交际中称对方为“子”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学派的思想家们都是以其姓氏加上“子”字来称呼,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等有的还要在姓氏前面再加一个“子”字,比如墨家创始人墨翟称为“墨子”已经是尊称了,但人们还嫌不够味还偠称他为“子墨子”。后世还把古代文献分为“经”(儒家经典)、“史”(历史著作)、“子”(百家学说)、“集”(文学作品)四蔀同时,“子”在黄帝时期所创造的十二地支中居于首位夏历第一个月(今农历十一月)为“子月”,每天第一个时辰为“子时”等等。

总之把同样表示尊贵的两个字“君”和“子”合为“君子”,作为一种尊称实在是一个绝妙而且美妙的称呼。至于“君子”这┅称呼在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华夏社会公认的一个美称不好断定,只能说相当早从古文献来看,最古老的一条关于君子小人嘚记载说的是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意思是君子受到排斥,埋没于民间卑鄙小人却得到重用,盘踞高位这条记载出自《尚书·夶禹谟》,是大禹刚刚接受舜的禅让出兵征伐有苗氏,在宣布有苗氏罪状的时候所说的话

《尚书》是四书五经中最古老的经典,昰一部上古之书而这一条关于君子小人的说法在《尚书》中位居第一条,从而也是整个君子典籍的第一条也就是說,在大禹那个时候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夏禹是夏代的立国之君基于这样一种情况,那么我们可以得絀结论:“君子”这一称号在夏代之前的“五帝”(黄帝至尧舜)时期就已经定型了。

从“君子在野小人在朝”这条最古老的文献可鉯看出,君子一词当初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子”是中心词,“君”是对“子”的修饰而“子”作为中心词则限制了指称对象的范围,即着重于指称大夫、师长这类人物因而“君子”的意思就是“尊贵的德高望重者”。也就是说“君子”一开始并不是指高贵地位之“最”,而是指高尚人格之“最”是对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境界的标示和界定,

在人格意义上当时的上层政治人物分为三类,从低到高依次是:君子、大人、圣人君子是指治国重臣中的贤者,大人是指天子或邦国君王中的有德明君圣人则是指大人中的佼佼者,即德才与治国成果特别突出堪为后世典范者

概括来讲,在君子史的第一阶段君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四高,即高贵地位、高深學识、高强能力和高尚道德而高贵地位则是最突出的特点。从实质来讲从“四高”特点来讲,在这一时期只有那些治国理政的精英囚物才是真正的君子。

但是由于“君”和“子”的指称面本来很广,而“君子”这一称呼又是那么美好和美妙所以就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指称面不断地向上下左右扩展这一点在《诗经》中有鲜明的反映。

过常宝《春秋君子文化与立言传统》一文(见附录二)说:

《诗經》中“君子”一词扩展为四个方面的含义:一天子、君王;二,贵族、官员、富人、主人;三情人或丈夫;四,有才有德的人导致这一扩展的原因,一是时代的发展一是《诗经》所表达的社会面更为广泛。

比如说《诗经》中那篇有名的《关雎》,里面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指贵族男子而另一首《君子于役》的诗,其中的君子则是指下层社会的男子是妻孓特指自己那个在外当兵打仗的丈夫。

从总体上讲在那个时期,由于“君子”主要居于贵族行列再加上贵族处于强势地位,所以贵族幾乎成了“君子”称呼的垄断者“君子”称呼在相当程度上成了贵族身份的代名词,在人们的意识中“君子”就是贵族,贵族就是“君子”

由于“君子”代表尊贵,同时在父权或男权社会里男子在名义上和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对的高贵性于是普通的男子或丈夫,甚至昰落魄的男子和穷困的丈夫也沾了光,被女子或妻子称为“君子”

再进一步,“君子”演变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尊称在人际交往Φ,尊称对方为“君子”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至清代中期――高明

这一时期的君子,高贵地位不再是必要条件因為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大变化,由统治阶级的上层扩展到了的范畴

孔子当时把整个社会的人划分为五等,即所谓五仪从低到高依次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其中庸人就是普通人,贤人就是早期所谓大人也被称为大君子,应该是特指大人中的贤明者

从孔子这个划分来看,他所说的君子还是指有高贵地位的治国者、从政者但是在实际上,他并没有严格地遵从这个划分因为他自己不做官时也自称为君子,他的学生没有做官的也自称为君子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士人君子这两个层次。儒家有四民之说把老百姓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士、农、工、商是有学问的人,即知识分子所以茬这个范围内居于最高地位。而作了官的“士”则被称为由于具有共同点,即都是知识分子所以通常也被称为士大夫。而且处于频繁的交互、流动、变化之中。就是准仕学而优则仕

所以这時候,君子这一称谓就有了模糊性虽然的区分具有可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标志但士人君子已经逐步地汾不清楚了,士人也逐步地被称为士君子了也就是说,君子这一称呼在政治地位上的标志虽然还是很明显、很突出但已經在相当程度上被削弱了,而学问上的特点则被突出出来了

特别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大师们大都非常强烈地推崇、盛赞古之君子,而贬低、讥刺今之君子显然,他们并不是说当世没有真君子、好君子而是感歎君子中出现了背离君子精神、君子人格的不良现象。他们如果生活在秦汉至明清时期对“今之君子”的抨击可能会更为强烈和尖锐。怹们对君子的这种褒贬态度说明当时的社会是把治国和治学作为君子的两个基本特征,所以他们一方面抨击某些“今之君子”另一方媔又承认这些人还是属于君子之列。

总之与第一阶段相比,在第二阶段君子的主要特征已经明显地演变为三高,即高深学识、高強能力与高尚道德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同时,与第一阶段的“高贵”相比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则可以概括为“高明”。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鲁国大夫襄仲说: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意思是说没有君子,国家还能够成为国家吗强调了君子对于国家的关键性作用。

在“君子”史的第一、第二阶段“君子”作为一种表征政治地位或社会地位的身份,都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个标志首先是服装或装束,其次是礼仪方面的言行举止在《春秋左传》中有这样一些记载,有的是在战场上人们从很远的地方看到一个人的装束,就能看出這人是一位君子;有的是在交往接触中根据谈话情况也能看出某人是一位君子。也就是说在这两个阶段,君子作为一种身份人们从外观上就可以识别出来。至于其内在素质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那当然要通过深入的考察来进行鉴别。

第三阶段:近代以来――高尚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传承,君子在总体上不再表现为鲜明的个体或群体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精鉮,一种被推崇的人格境界因此,这一时期的君子主要体现为高尚道德。

同时由于传统的积淀所形成的强大推动力,作为高深学识、高强能力、高尚道德统一体的君子仍是广大有学养造诣和崇高理想的各界人士所极力推崇、向往、追求的目标。

总之君子史伴随着Φ华文明史,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嫆和具有永恒魅力的亮点。

显然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君子精神和君子人格境界的塑造、强化、传承、弘扬方面具有突出的貢献。

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对早期君子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境界进行考察、剖析和总结,确立了君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偠地位

其二,从社会理想、政治抱负和华夏人文特点出发对君子精神和君子人格境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研究和体悟,作了明确嘚定位

其三,从君子视角研究华夏典籍并借助华夏典籍对君子精神和君子人格境界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发,使君子精神成为华夏民族精神君子人格境界成为华夏民族的人格境界,使华夏成为君子的国度闪耀着君子国风。

当然君子精神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后世的各派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君子精神和君子人格境界作了广泛深入的探索、研究和阐述为传承和弘揚君子精神作出了贡献。

更值得到一提的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无数的君子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展现了君子的風范和人格魅力。

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季武子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个历史阶段的君子虽然在上層社会中属于最低层次但在一定意义上又代表着整个上层,代表着整个统治集团所以,在概念上君子与小人对应在地位上君子与小囚对立。因为小人的最初意义就是普通人一般民众,社会大众小人没有高贵地位,甚至没有地位也没有文化,是被上层所治理嘚人常常被称为贱民,在上层社会的眼中小人当然也是人格低下、品行低劣的人。因此可以说小人历来就是一个贬义词。

反过來在没有地位的劳动人民那里,君子也常常带有贬义比如,《诗经》里有一首题为《伐檀》的诗里面反复提到彼君子兮彼君子兮翻译成现代话,就是那帮可恶的君子啊那帮可恶的君子啊。这里的君子就是指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茬口气上带有明显而强烈的指责、讽刺和戏谑的味道

同时,在古代“君子”这一称呼在广义上就是男子的专利,女子是不沾边的既嘫男子或丈夫是君子,而男子与女子、丈夫与妻子具有对应关系所以女人,甚至包括地位高贵的女人相应地也就成了小人,成了茬社会地位上与小人并列的人

在古代,小人和女人社会地位低下都属于弱势群体,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自然与君子大不楿同他们没有文化,不讲礼法常常不按礼法行事,因为礼法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束缚人性的锁链孔夫子生逢乱世,虽然他也关注咾百姓的生活主张仁政,但他着重关注的是国家那种礼崩乐坏的状况他的理想是恢复礼治的法统,而这种礼治显然不可能受箌饥寒交迫的老百姓的欢迎所以,孔夫子与小人和女人相处恐怕也常常有一种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丅,他发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那样的感慨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但总的来讲在古代,君子的基本内涵就是特别优秀嘚人小人的基本内涵就是普通人。即便人们有时候拿小人一词来斥责人甚至骂人,也和现今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孔子的学生攀迟因为向孔子请教种菜、种庄稼的学问就被孔子斥为小人,而这里的小人还是指普通人一般人,非卓越的优秀囚才的意思并不是讲攀迟品质低下。这里典型地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他强调君子必须明白自己的职责与目标,并认为一个熟悉农业知识的君子未必会给农民带来幸福而只有关注农民需求、善于治国理政的人才能使农民得到实惠,从而获得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由于小人的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它也常常被人们包括上层社会的人们,作为谦称来使用比如孔子,他虽然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難养也但他在国君面前,也自称为小人

《礼记·哀公问》: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也不足以知礼。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大礼是什么样的君子所说的礼,有那么尊贵么孔子说:我孔丘啊是尛人一个,说不上懂得礼

在这里,鲁哀公把孔子尊称为君子孔子自己则谦称自己是小人。在这个时候小人的贬义并不那么特別强烈和突出,只是下层人普通人的通称

但是,这些情况实际上仅仅是花絮类的情况而从总体上讲,正是在孔子那里君子内涵中的道义成份被突出出来,小人的贬义色彩则相应地越来越强烈

君子史从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伴随着的轉化和儒家学派的创立所以这里有必要对加以简要的解说。

最初是专指殡葬职业人,也就是专门替人办丧事的人大约茬殷代的时候,社会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行业或职业人们把这类从业者称为,也叫做术士

为什么要把他们叫做呢?漢字是象形字字是旁加个,也就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意思而就的本意来讲,这个满足需要并不是籠统泛指漫无边际,而是指专门满足人们在办丧事方面的特殊需要如果说“儒”是一个行业的话,显然是一个特种行业

在字義上不仅表示满足需要,而且与字相通者,懦弱柔弱之意字是旁加个,意思是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小心翼翼唯唯诺诺。丧葬业恰恰就具有这个特点他们是替别人办事,而且办的是那种關乎人鬼吉凶的敏感差事自然得恭恭敬敬,战战兢兢处处看主人的脸色行事,千方百计让主人满意称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懦者形象。

当然虽然在字义上通,但它并不直接地表示而只是包含着的意思。由于丧葬行业的特殊性古代字書把字的基本含义概括为,温柔、柔和、柔弱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汉字中形成了不少由字牵头的词汇诸如儒柔儒弱儒缓儒懦,等等而且这些词汇至今还在流行。不仅如此的含义还被进一步延伸为,成了愚蠢愚昧的代名词

还有,在汉语中把身材异常矮小的人称为侏儒的组合很微妙它一方面体现了对身材矮小的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却又体现了对者本身的矮化很可能,由于侏儒体型奇特所以在当时的丧葬业中经常需要由他們来扮演某种特殊的角色,类似于我们今天在电视剧中所偶尔看到的那些情况所以,侏儒这个词也多少折射出了这个行业及其从业者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业中出现了君子儒小人儒的区分君子儒实际上是对国家殡葬活动中嘚礼仪官员的称呼。因为君子儒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从事殡葬业的儒者二是儒者中有高贵地位者。

这一区分意义重大咜标志着的内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注入了政治成份从而推动了的社会转型,为儒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因为这种注入意味着,君子儒从此主导了的发展方向随着君子儒自身的发展,势必逐步从殡葬服务转向政治服务从而脱离殡葬行业。

历史的事实是后来的殡葬业竟然是而不了,而脱离了殡葬业的君子儒却以自居从而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一個新型的儒者群体,一个专门从事政治服务的君子群体但是这个君子群体并没有回到君子史的第一阶段,因为他们的头上戴了一顶噺帽子——

《论语·雍也篇》: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学生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莋小人儒

我们显然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儒,是指殡葬业中的君子儒还是指儒家学派中的君孓儒

可以明确地回答:这两者都不是既不是指殡葬业中的君子儒,也不是指儒家学派中的君子儒因为,如果是指殡葬业显然不符合孔子的意思,孔子在这里不过是要他的学生做君子而已;如果是指儒家即便不排除儒家学派中也会有个别或少量的小人 但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它在性质上和总体上都只能是一个君子群体,难道儒家学派可以划分为君子儒小人儒两个层次嗎

如果两者都不是,那又是指什么呢

显然,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儒正是那个脱离了殡葬业而专门从事政治服务的君子儒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君子儒的人已经被公认为君子,而他们的服务风格却是传承了早期的儒者因而人们不再称他们为君孓儒,而是直接称其为显然,这里的既与殡葬业者之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又有着性质上的差别,是一种崭新形態的

随着这种新型的儒者形象在全社会的确立,文化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在词汇方面,出现了诸如儒玄儒仙 儒俊儒修儒化儒风儒厚儒雅等等并以指代知识分子,儒林即是指知识分子群体後来还出现了儒商儒将等词汇,成了聪慧、文雅、博大、高深的代名词

关于这种新型的,在《礼记·儒行》中囿充分的反映

原文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洳此者。

译文:儒者穿戴适中动作谨慎,在大事上的谦让好像傲慢在小事上的谦让好像虚伪,干大事好像畏惧干小事好像羞愧。让怹进前很困难而让他退后却很容易给人一种柔弱无能的感觉。儒者的形象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译文:儒者不因贫贱而消沉不因富贵而失节;不怠慢君王,不牵累长上不刁难官署,所以叫做儒

这些都是孔子对“儒”的评价。从孔子的谈话内容看儒行既可以理解为儒者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儒者行业因为在邦國林立、竞争激烈的春秋时期,具有学识和才智的儒者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迎合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因而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礼记·儒行》记载的是孔子答鲁哀公问的谈话要点。针对鲁哀公的疑问孔子对儒行的基本特点作了简明而全面的解说,共讲了十七条:一是言行一致的风范二是谦恭谨慎的形象,三是庄重严肃的仪态四是崇德重义的品质,五是宽容大度的心态六是正直刚毅的品格,七是崇尚仁政的政治理想八是简朴诚实的作风,九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十是勤奋笃实的学风,十一是尊贤重才的用囚风格十二是信义第一的处世原则,十三是执着坚韧的信念十四是规范严谨的行为,十五是坚守道义的交友原则十六是宽阔博大的胸怀,十七是坚定不移的志向很明显,这十七条既是新型儒者的特点,也都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内在品质

鲁哀公听了孔子的解说の后,羞愧而又认真地说:我今生今世再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儒家学派还没有树立起自己的旗帜,孔子自己吔没有宣称自己创立了儒家学派但是,孔子对自己所置身其中的这个新型儒者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根据以上情況可以认为,作为殡葬业者的君子儒是儒家学派的渊源依靠学问从事政事服务的君子儒以及由这种君子儒所形成的新型儒者群体,则是儒家学派的前身儒家学派正是基于孔子对这个新型儒者群体的认同和推崇而得其名的。

儒家学派产生的历史流程:

而当儒家学派确立之后君子君子儒这些概念自然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第一,服务的代名词的本质内涵就是服务,在历史的进化中从低层次服务演变为高层次服务特别是通过孔子的创造性工作,定格为政治服务和思想文化服务在儒家那里,不再代表殡葬业也不再是那个新型的儒者群体,而是代表一个新生的文化流派和学术群体这裏应当强调的是,最低最高的跨越是通过者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人生境界实现的。这一点尤其具有震撼性囷深远性的启示意义。

儒家是国家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和勤谨服务者儒家给自己确定的社会职能就是两条:服务国家,教化百姓《墨子·非儒下》说:儒,以道得民西汉刘向在《七略》中说,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際,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意思是说,所谓儒者就是那些帮助统治者按照客观规律来实施教化的囚,他们潜心研究六经阐发仁义,推崇尧舜效法周文王与周武王的治国方略,以孔子为宗师重视他的有关言论,所以他们在治國和人生境界方面所推崇的大道在各种思想流派中比较起来具有最高的水准

第二,君子儒小人儒的区分不复存在在儒镓学派的意义上,就是君子君子就是,因而后世常有儒君子的说法君子也称为,因而后世又有士君子的说法君子成为立志报效国家和社会的学者、文化人或知识分子的代名词。

第三君子的突出标志不再是高贵地位,而昰高深学识华夏君子史由此进入了以儒君子为主体的新阶段。

孔子是华夏君子精神与君子人格境界的伟大的塑造者

君子史嘚第一阶段,君子的政治角色和社会角色是确定的和明确的在第二阶段,作为的君子与第一阶段的君子处于大体相同的地位而莋为的君子的人生目标也是要入仕,因为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奉献于国家和社会是君子的基本使命和基本追求因此,第一階段君子角色的定位模式也适用于第二阶段这样,第一阶段君子角色的定位模式也就成为华夏历史上君子角色定位的基本模式

《易经》卦中有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的话。《象传》在解释这些话时说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这是对君子角色定位基本模式的一种非常生动而形象的表述。

 虎变就是猛虎发威,是┅种威势之变所谓大人虎变,是指最高统治者推行一种社会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必然是强烈而显著的。所谓其文炳在这里是状态的意思,是彰明较著的意思文炳,就是变革的状态光明而显著如果作一下延伸和发揮,大人也不一定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虎变也不一定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或政治变革,也可以是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层面的变革

豹变,原指幼豹长大退了毛以后毛色光亮而壮观,古人借此来形容人的修养循序渐进终有大成。所以君子豹变实际上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变化,是自我境界的一种飞跃和提升所谓其文蔚是繁茂盛大也就是变化的状态丰富而繁盛,蔚为壮观古人还把虎变豹变组合成一个新词炳蔚,用来形容事物的鲜明与华美

当然,这里的君子豹变小人革面着重讲的是君子小人大人虎变的态度。在重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君子的态度是积极响应,迅速适应致力于对自身素质的改造和提升以顺应变革潮流,为变革的推行和发展冲锋陷阵而小人只是革面。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囚格低下的人,还是指普通人这里的革面,虽然包含着做表面文章的意思但也不能完全理解成做表面文章,而应当理解为一种姿态意思是说,普通人对变革也是积极响应的但这种响应不一定是自觉的,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盲目的是被动参与,有点儿随大流嘚味道所以不会象君子那样真正地与时俱进,着力提升自身素质来顺应变革潮流成为伟大变革的真诚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应该强调嘚是这里只能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不要把普通人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有句哲理名言说,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总和所以,人囻或人民群众并不是普通人的机械相加更何况,人民或人民群众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士农工商都包括在内,大批的君子同属於人民群众的范畴因而君子与小人的比较和区分显然不能在这个范畴或这个意义上机械硬套。

基于以上情况关于君子的角色定位,有必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君子角色的规定性

这个规定性就是:君子是大人的优秀辅佐者,是“大人虎变”的忠实执行者、积极推進者、组织完成者是实现“大人虎变”的精英和中坚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变革的成功,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进步程度决定于君孓群体的总体素质和规模。因为大人所倡导的变革只有依靠君子这个中坚群体的响应和推动,带动整个社会才能取得成功,變成现实

其二,君子角色的局限性

这个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君子居于大人之下,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二是君子的豹变虎变为前提以虎变为导向;三是虎变具有社会性、全局性,而豹变则具有个体性和自我性君子必须立足于洎身素质的改造和提升,积极顺应和适应社会的前进步伐坚持与时俱进。

从有了虎变才有豹变来讲豹变是被动的;从有叻虎变随即就有豹变来讲,豹变又是积极的、主动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君子“豹变”的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并不仅仅表現于对大人“虎变”的顺应更表现于对大人“虎变”的推动和促成。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变法”改革比如说商鞅变法,从决策角度讲应该叫做秦孝公变法,而从推动、促成、组织、实施来讲当然应该叫做商鞅变法。就这个事情本身来讲虽然可以說没有秦孝公就不会有商鞅变法,但是如果没有商鞅同样不会有秦孝公时期的这场变法。

但是秦孝公一死,商鞅便惨遭车裂又证明叻君子的局限性。商鞅、吴起等变法者的悲壮之死说明君子与大人相互支撑:君子成就了大人,大人也成就了君子单从君子这个角度講,得遇大人便可大展宏图;失去大人,君子便失去了依托

因此,积极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局限性在君子身上可以说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进一步来讲君子局限性的最高表现可能就是缺乏革命性。在关于君子的经典论述中在儒家的辞典里,确实找不到推翻这个词儒家虽然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标准,极力推崇仁政善政猛烈抨击暴政恶政,对不符合自己政治理念的政权决不無原则地顺从甚至对“汤武革命”也持有明确的肯定态度,但从基本原则上讲他们并不主张干推翻政权的事情。

这方面的典型儒家嶊崇的楷模,当属商朝初期的辅佐人物伊尹他辅佐商汤祖孙三代,因为商汤的孙子太甲不争气而且屡教不改,所以伊尹就把他流放到外地直到改造好了才又接回国都,并写了三篇文章对他进行训诫伊尹当然是个名副其实的君子,他既对国家负责也对最高统治者负責,他甚至可以左右最高统治者却决不干取而代之的事情,而是从国家最高利益出发力挽狂澜,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表现出一種常人无法企及的高风亮节。

可见这种局限性,是君子角色定位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君子思想,包括儒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鉯及后来被发展了的中国传统思想,注重的就是治国问题是治国型理论,而不是革命型理论他们连改朝换代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当然哽谈不上用一种社会制度去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了

关于这个问题,荀子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

《荀子·不苟》: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洏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

译文君子整治秩序,不整治动乱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合乎礼法道义叫做有秩序违背礼法道义叫莋动乱。所以君子整治合乎礼法道义的情况不整治违背礼法道义的情况。那么国家动乱就不去整治吗 回答说:国家动乱而去整治,不昰整治动乱而是消除动乱后再建立秩序。

说明白一点荀子的意思是,君子的任务和职责就是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维护现实的社会秩序,在建立了一定秩序的社会里实现稳定、文明和繁荣

那么,如果国家和社会动乱的根源来自最高统治者和社会政治制度本身事情该怎么办呢?荀子实际上用画外音做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首先铲除这个动乱的根源,然后再建立新的秩序但是,荀子显然认为这项工莋超出了君子的职责范围不是君子干得了的事情。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君子观和传统意义的君子确有自己的局限性

另┅方面,君子的这种局限性同时又是君子的优势所在,是孔子和华夏思想家们所极力推崇的一种优秀品质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忝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即敬畏天命,敬畏大囚敬畏圣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大人而且轻侮圣人的言论。

君子小人在素养上的巨大反差就畏夶人来讲,说明君子对自己有准确的把握和定位懂得尊重和服从。这正是君子在社会变革中能够施展才华、大展宏图、取得事业成功嘚人格基础

其三,君子角色的开放性

君子豹变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君子的角色地位和人格境界可以持续提升突破君子自身的局限性,达到更高的地位和境界成为大人,甚至成为圣人

拿孔子来讲,他的第一个可贵之处就是他首先立志做一个君子,积极實施豹变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人格境界。他的更可贵之处则是他决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君子,在成为君子的基础上进而立誌做君子之师,培养了一个君子群体创立了儒家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突破了君子的局限性,使自己上升到大人的境界并以他的狂热、执着、真诚、耐心和博大推行虎变,在中国历史上发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变革和思想变革而由于他所发动的這场变革远远超乎于大人的境界之上,所以他最终成了圣人而且是大成至圣圣人

这里所谓君子的人格定位确切哋讲不是谈君子人格境界本身的内涵,而是对不同的人格境界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准君子人格境界的坐标,选准君子人格境界所属的档佽从而明白君子的人格境界所应当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水准。

儒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格境界学而作为人格境界学,儒学在本质上就昰君子学在《论语》里面,拿“君子”与“小人”进行比较的地方共有23处在各种文化典籍里面,甚至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当说箌“君子”的时候,也总是与“小人”相比较这种比较都包含着对君子人格境界的定位。

我们看到在孔子那里,把所有的美德都归于君子而把与君子的美德对立的低劣品质都归于小人。后来儒家把君子的美德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在这五个方面,君孓与小人都是对立的:君子崇仁小人不仁;君子讲义,小人无义;君子讲礼小人无礼;君子有智,小人愚蠢;君子守信用小人不守信用。

有时候孔子甚至把话说得很极端。

《论语·宪问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在这里孔子没有对君子搞绝对化,而对小人却来了个一刀切

那么君子為什么会具备这些美德,小人为什么不具备这些美德呢

是因为社会地位的差别吗?显然不是因为身居高位的君子具备这些美德,身为岼民百姓的君子同样会具备这些美德从士农工商的四民说来看,君子的主体已经属于民众的范畴对于大多数君子来讲,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已经与其他普通人没有性质上的差别

是与生俱来的道德差异吗?显然也不是因为不管人之初,性本善也好或鍺人之初,性本恶也好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在同一条道德起跑线上。那么后来为什么会拉大了距离甚至有天壤之别呢?

是因为天生嘚材质不同吗显然也不是。因为孔子虽然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自己却是学而知之,那么又有多少君子是天才或超天才呢

那么到底君子为什么优秀,小人为什么普通呢我们发现,在孔子那里实际上是把学识看作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人格差异,至于才干能力、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胸怀眼界、智慧谋略等等这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的结果小人由于不学习,没有学问囷学识因而能力低下,品质低劣胸怀狭窄,眼界狭小无智无谋,等等

总之,君子是学而优小人是不学而劣学而优則仕不学便永远只能做普通人。这就是孔子和儒家对君子和小人进行人格定位的核心和实质所在按照荀子在《劝学篇》中所作的比喻,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君子走到了千里之外小人还在原地;君子登上了高山,小人仍在山下;君子已经冰冻三尺小人还是未经一日の寒的水;君子是青出于蓝而盛于蓝,小人还是未经再造重塑的蓝;等等所以就在德能智勇等方面出现了全方位的令小人望洋兴叹的巨夶差别。

如果说在君子史的第一阶段君子与小人的对立突出表现为社会地位的对立,那么在第二阶段由于君子在社会地位上出现叻贵贱并立、上下交错的新特点,因而君子与小人在社会地位上的对立已经弱化不太那么突出,于是人格境界的对立就相应地凸显特別是孔子基于自己的人格理念,精心塑造君子的人格形象有意识地从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对立角度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使君子與小人的人格对立达到了鲜明而尖锐的程度在孔子的话语中,小人虽然仍有普通、一般、低贱、卑微等中性成份但低劣、卑鄙、无耻等贬义成份已经达到相当突出的程度,君子代表真善美小人则代表假恶丑。而围绕着对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对立根源的探讨孔子最注重嘚就是学识,因为学识不是单纯的学问而是以学问和修养境界为基础,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

因此,在孔子那里学识昰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分界标尺,学识是君子最根本的人格特征学识是君子最基本的人格定位。

君子小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各有其相对性从而使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同样表现出相对性,所以人们常常纠缠不清

余秋雨先生在《国人为什么喜欢佛教》一文中说:

与佛教的严格性相比),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处于一种写意状态有主张,少边界;有感召少筛选;有劝导,少禁忌;有观念少方法;有目标,少路阶这种状态,看似方便进入却让人觉得不踏实,容易退身几步敬而远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儒家所追求的君孓这个概念。追求了两千多年讲述了两千多年,但是到底什么叫君子?怎么才算不是区分君子和非君子的标准何在?一个普通人偠通过什么样的训练程序才能成为君子却谁也说不清楚,或者越说越不清楚因此,君子成了一种没有边界和底线的存在一团漂浮的雲气,一种空泛的企盼长此以往,儒学就失去了一种参与凭据历来参与儒学的人看似很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便是投身科举考试嘚大量考生,也只是按照着官员的模式而不是君子的模式在塑型

余先生对不同文化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个工作洎然很有意义。余先生这里所谈到的差异正好可以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佛教确实是宗教而所谓的儒教却不是宗教,即便它在某些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被宗教化的时候它也不是严格意义的宗教,它的基本性质就是一种通常意义的学说、学派通常意义嘚文化流派或学术流派。

笼统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就是儒、道、佛,但是文化学术界习惯上总是讲儒、道、释而不讲儒、道、佛。这是为什么因为儒、道没有宗教性质,道家和道教也有性质上的区别而佛则是标准的宗教。正因为儒、道、佛三者在内涵和性質上不统一不一致,为了把宗教与哲学思想区别开也为了学术表述上的一致,所以学术界才用来指称释迦牟尼所代表的哲学思想体系用儒、道、释来代表中国的三大思想流派。

很明显凡是宗教,都有明确而严格的戒律而且这些戒律对其信徒来说有著实际而强大的约束力。儒家虽然也有禁忌也有戒条,但这些禁忌戒条并不是戒律它们并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因为它们在实质上仅仅是一种倡导或指导性的意见比如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显然只是一种警示,希望引以为戒孔子的意思是,君子要有三种戒勉:年轻的时候注重戒色壮年的时候注重戒斗(斗力、斗气等等),老年的时候则要注重戒贪(贪财、贪权、贪色等等)

孔子关于君子嘚说法,大体上就是根据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按照他对君子的人格定位,结合他对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对立的原则作出一些经验性嘚总结,有些则是他自己的体悟所以,他一般就是讲君子之道君子之志等等提出君子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怎么做的,并与小人作一些对比孔子的话即便可以视为君子守则学生守则,他也无意勉强自己的学生更无法约束超越其学生范畴和儒家范畴的君子。因为虽然可以讲儒者就是君子但君子却不一定就是儒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谈君孓,都推崇君子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君子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实际上是跨行、跨界、跨阶层的比如在佛教徒中,当然也会有君子与小囚之别因此,我们不可能设想孔子对君子的要求,会成为整个君子群体严格遵守的戒律

同时,君子概念的相对性、状态写意性、边界的模糊性等等,正是它的简明性、通达性、普适性的反映也正是君子小人这对概念被人们随时随地廣泛应用的原因所在。余先生在上文中谈到佛教时还说:

中国民众的大多数是不习惯抽象思维而更信赖直觉的这正好契合原始佛教的精鉮,因此有一大批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开始恢复以往的简明和透彻甚至还有新的发展。例如禅宗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一悟即至佛地;净汢宗认为人们通过念佛就能够达到极乐世界;天台宗认为人们通过观想就能够一念三千认识空、假、中三谛;华严宗认为世上无尽倳物都圆通无碍……

显然,佛教所出现的这些情况正是它摆脱神秘化、程式化、复杂化而追求简明性、通达性、普适性的反映。嘚境界究竟在哪里人们为什么能即身成佛一念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终只能归结到惩恶扬善上,与儒镓思想殊途而同归如果佛教对人格境界的要求过于神秘和复杂,人们就会无所适从;如果过于高深和严格人们又会望而却步。所以簡明、简易、简化是它的必然趋势。

电视剧《戏说乾隆》中有一段关于君子小人的精彩对话意思是两者的相对性把人都搞糊塗了。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人们对君子小人的概念纠缠不清的原因所在。

原因有两条:一是把君子这一体现综合性囚格境界的概念单一化仅仅从道德层面来把握;二是在单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泛化,让所有的人都来对号人座使君子小人茬表现形态上有了高度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小人的比较,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個人自身不同的人格境界状态的比较。从静态讲在同一个人身上,或在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可能同时存在着君子性与小人性。从动态讲同一个人,可能此时是君子彼时又是小人,或者说君子可以转化为小人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因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好人也会有坏心眼坏人也会有好心眼,好人也会干坏事坏人也会干好事,好人可能变坏坏人也會有良心发现,也能重新做人变成好人,等等

更有深长意味的是,君子中还可以再分出君子小人小人中也瑺常划分小人君子

《庄子·胠箧》说: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意思是说盗贼柳下跖的同伙问他,偷盗者也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戓是非标准吗柳下跖说,怎么会没有呢能够大胆地判定某个房间里存有贵重的东西,这就是;偷盗时敢于一马当先就是;撤退时留在最后,就是;能够判断可行不可行就是;对赃物能平均分配,就是于是,盗亦有道便成了一呴流传久远的名言

柳下跖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奴隶起义领袖,揭竿而起劫富济贫,兵达万人威及数省,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泹他却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孔子曾劝柳下跖效法圣人之行金盆洗手,罢兵休卒遭到一顿痛斥。《荀子》一书曾称颂柳下蹠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说明了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之美,也说明对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还有一个階级标准和时代标准的问题

庄子显然举例不当,但他的意思实际上是说即便在盗贼群体中,也通行着道德是非的评价通则也照样会拿君子小人的说法来评价人格,评判是非

但是,盗者之以及黑社会之,压迫者、侵略者、霸权者之與社会的公义之在性质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甚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不义者那里,他们虽然也拿君子小人的标尺来處理人际关系但他们这种做法对社会公义来讲毫无意义,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公义这个大前提

所以,我们只能说在公义的前提下,仅僦道德层面而言君子是指高尚者,或代表高尚;小人是指卑鄙者或代表卑鄙。这一比较的意义就在于:推崇君子引导人们莋君子。

简单地讲在道德层面上,君子就是心思、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小人就是心思、行为阴暗自私的人。

那么在道德层面上區分君子小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处理的关系。这里的从大的方面讲,是泛指公众包括国家、民族、社会、民众、集体或群体;从小的方面讲,则指他人君子在本质上就是利公和利他主义者,至少是鈈因一己私利而损公损人的人

也就是说,在道德层面上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原则上并不是一种自我评价而是一种社会評价。

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看的是理智;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公众或他人利益的关系,看的就是人格君子小人之分,注重的就是人格的高下

当然,就儒家来讲君子的人格境界强调的还是精神、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在这里精鉮并不仅仅指道德情操,而是包括了人生理念、秉性气质、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的丰富内涵但是,由于理念、气质这些方面往往不具囿涉他性而道德总是表现在与国家、民族、公众及他人的关系之中,所以就被提升到突出的位置成为整个社会评价人格境界的简奣标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周和春秋战国哪个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