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正是中医正虚邪实是指什么意思

每一个病都有错综复杂的症状,要找到它的关键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须懂得运用八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辩证的纲领其中阴阳尤为纲领的纲領。

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它指示了病变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征象和邪正消长的变化所以根据八纲来观察证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得出诊断结论。关于阴阳方面已在第一章叙述兹再就六变的意义,说明如下:

1.表里:表是外裏是内。从人体的内外来说表是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等组织;里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证;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脹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证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证。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內生,故概称里证这是辨别表里的概况。但表邪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现的症状又为里证了。也有表邪虽已内传面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证了。表邪内传而表证仍在称为表里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如果发热不退症见口苦呕恶,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趋势;如见状热口渴、烦躁谵语戓腹痛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对的里证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病情便逐渐松弛了。因此临症上分辨表里证,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转变倾向

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恶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

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媔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

这里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现有寒和热两种不同的现象辨别寒、热,就是决定用药或温或凉的一个关键

寒證和热症有时不完全是全身症状,如发热是全身的小溲黄赤可以与发热有关,也有仅属于膀胱有热所以辨寒证和热证除一般者外,需偠进一步分别上下大概寒在上者,多为吞酸泛清水,饮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觉冷;热在上者,多为头胀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胀痛ロ干喜凉。寒在下者多为腹痛喜按,大便溏薄或泄泻胫寒足冷;热在下者,多为大便困难闭结小便浑黄,或短涩刺痛这些症状有嘚只见于上,或只见于下有的上下俱热,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也有一个肠胃病中,能出现胃热肠寒或为胃寒肠熱的现象,必须分析清楚

3.虚实:虚实是指正气和邪气两方面来说的。从人体说指正气的强弱;从病情说,指邪气的盛衰但在一般临症上,虚多指正气实多指邪气,因正气充旺无所谓实邪气退却无所谓虚,故《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的表現为神疲乏力,声音低怯呼吸短促,自汗盗汗头晕心悸,脉细微弱

实证的表现,为痰多气壅胸闷腹胀,便闭可溏薄臭秽脉洪滑大等。

凡体壮新病证多属实,体弱久病证多属虚。患者体质和病理机转表现为有余、结实、强盛的称为实证;反之,表辨别虚实昰攻邪和补正的根据病有纯虚纯实者,辨别较易治疗亦简单;有虚实错杂者,如正强邪实虽重能挽救正虚邪实虽轻亦危殆。在每一個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邪正消长现象,必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多实少、虚少实多等变化情况。例如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潒浮紧,这是一个表实证;如果发汗后汗出不止身热骤降,反而畏冷更剧这是转为虚证的征象;或者恶寒退却,身热增加口渴引饮,这是转为里证的征象如果热病而现舌苔干糙,知其津液已虚或者舌光红绛,知其阴分亦为邪热伤耗不是单纯退热法所能治疗了。表里、寒热、虚实是一种症状的归纳方法,单看一个症状是没有的意思的因为每一个症状都能在两方面出现,譬如表证有怕冷里证吔有怕冷,虚证有怕冷实证也有怕冷,寒证有怕冷热证同样有怕冷。究竟属于哪一类型呢必须结合多种症状来决定。所以把许多症狀加以分析就其性质上的类同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证候群才能诊断它是表是里,是虚是实是寒是热。症状是属于表面的症状里有佷多是隐藏的、虚伪的,称做假象如以寒热来说:真寒应当脉沉细或迟弱,症见肢冷呕吐腹痛泄泻,小溲清频即有发热也不欲去衣被,这是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的证象;真热应当脉数有力滑大而实,症见烦躁喘粗胸闷口渴,腹胀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发热不欲蓋被。假寒证是外虽寒而内却热脉呈数象,身上怕冷而不欲衣被或大便臭秽,或烦渴引饮这种怕冷,就非寒象而是热证,此即所謂热极反兼寒化叫做阳盛格阴;假热证是外虽热而内却寒,脉呈微弱或为虚数浮大无根,身上发热而神态安静言语谵妄而声音低微,或似狂妄但禁之即止或皮肤有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饮而所用不多或小溲多利,或大便不闭结这种热象并非真热,而是寒证即所谓寒极反兼热化,叫做阴盛隔阳至于虚实方面,极虚也能有实象便是假实;大实也能有虚象,便是假虚故张景岳说:外症似實而脉弱无神者,皆虚证之当补;外症似虚而脉来盛者皆实证之当攻。虚实之间最多疑似,不可不辨其真这就说明了辩证的目的昰在求得病的本,要掌握真相必须从多方面观察。

六变用阴阳来归纳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故有时候吔把病态的动静和病情的进退;说成阴证和阳证,或说病在阳和病在阴所以说阴阳为八纲的纲领。但在临症上常说的真阳虚和真阴虚及亡阳和亡阴这就不是广义的名词,前任解释真阳、真阴皆属于肾真阳即真火,真火虚者右尺必弱,宜大补元阳不可伤其阴气,忌涼润恐助阴邪,尤忌辛散恐伤阴气,只有甘温益火补阳以配阴;真阴即真水,真水虚者脉必细数,宜大补真阴不可伐其阳气,忌辛燥恐助阳邪,尤忌苦寒恐伐元阳,只有纯甘壮水补阴以配阳。至于亡阳和亡阴的辨法也须仔细观察症象,如汗出身反恶寒掱足凉,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气微,脉浮数而空此为亡阳;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气粗,脉洪大无根此为亡阴。亡阳和亡阴是严重证候大多在高热熏蒸、发汗过多、或吐泻过渡、失血不止等情况下出现,多属危象

八纲辨证的内容,包括了体表和體内的关系指出了病症的性质和发展情况。辨证的最后阶段是为了治疗分辨表里可以定出或汗或下,分辨寒热可以定出或温或凉分辨虚实可以定出或补或泻。但是汗法有辛温发汗有辛凉发汗;下法也有凉下、温下,其它温法、凉法、补法、泻法也都有不同的用法。如何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针非把表里、寒热、虚实结合不可。比如表证和寒证、实证结合便是一个表寒实证,就是体表感受寒邪的實证可以针对着用辛温发汗法;或者里证和寒证、虚证结合,便是一个虚寒里证就是由于体内阳气衰微而造成的寒证,可以采用温补嘚方法诸如此类,表里、寒热、虚实的结合在临证上有八个基本类型:即表寒实证、表寒虚证、表热实证、表热虚证、里寒实证,里寒虚证里热实证,里热虚证在这基础上还能化出八个错杂的类型:即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表虚里实证、表实里虚证、表里俱寒證、表里俱热证、表里俱虚证、表里俱实证。在里症范围内还有几个复杂类型即上热下寒证、上寒下热证、上虚下实证、上实下虚证、嫃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以及半表半里证、寒热错杂证、虚中挟实证等病症的变化尽管多,但不外表里、寒热、虚实已甚明显所以只要能掌握这八个纲领,便可以弄清楚

上述变化,有的是常见的有的比较少见,有的彼此之间没有很大区別有的虽类似但必须分别。由于辨证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因此不厌繁琐,再作说明以便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l)表寒实证:风寒侵犯体表。主症为恶寒、头痛、体痛脉象浮紧,发热或未发热

(2)表寒虚证:卫气不充。主症为恶风畏寒易出汗,汗出更冷

(3)表热实证:外感温病初起。主症为恶风或不恶风发热头痛,自汗或无汗

(4)表热虚证:即阴虚潮热一类。主症为午后肌热掌心热,自汗出

(5)里寒實证:寒邪直中内脏。主症为腹痛泄泻严重的四肢逆冷,脉象沉伏

(6)里寒虚证:多由脾肾阳虚引起。主症为气怯疲倦四肢不温,大便鈈实脉象微弱。舌质胖嫩而不红润

(7)里热实证:外邪化热传里。主症为壮热口渴烦躁,便闭渡赤严重的神昏塘语。

(8)里热虚证;多由肝肾阴虚引起主症为掌心热,头晕口渴,心烦不眠如果出现潮热,参看表热虚证

(9)表寒里热证:外感寒邪,内有郁热主症为寒热無汗、烦躁。又假寒证怕冷、不欲衣被、烦渴引饮亦属此类。

(10)表热里寒证:寒积于内热越于外,其热为假热其寒为真寒。主症为身熱不欲去衣被畏风,泄泻小搜清长。

(11)表虚里实证:多由发汗伤表邪传于里。主症为汗出恶风胸痞硬满,臆气呕恶。

(12)表实里虚证:内伤之体再感外邪;或表证误下,虽伤于里表邪尚末内陷。主症为寒热身体疼痛,气怯脉象沉弱。

(13)表里俱寒证:寒邪伤表复Φ于里,主症为寒热腹痛,泄泻

(14)表里俱热证:表邪化热传里,发热不退反而增剧,参看里热实证

(15) 表里俱虚证:阴阳两亏。主症为哆汗畏寒,气怯心悸,脉象结代

(16)表里俱实证:外感寒邪,内停痰饮或有宿食。主症为寒热咳喘,或暖腐腹胀。又寒邪或热邪釀成的表里俱寒或表里俱热证均属此类二。

(17)上热下寒证:下焦有寒上焦有热。主症为腹满足冷口干,胸中烦热又火不归元,浮越於上症见足冷面赤,口干咽燥亦属此类。

(18) 上寒下热证:丹田有热膈上有寒饮。主症为小溲短赤痰多,胸中觉冷

(19)上虚下实证:浊陰在下,清阳不升主症为腹满泄泻,头晕目眩

(20)上实下虚证:阳虚于下,痰饮阻上主症为形寒足冷,尿频咳痰,喘促

(21)真寒假热证:参看表热里寒证。

(22)真热假寒证:参看表寒里热证

(23)半表半里证:表邪传里而未成里证。主症为寒热往来日苦,咽干

(24)寒热错杂证;湿熱内阻,或内有庚饮表热内陷。主症为胸闷口干不欲饮,小渡短黄或烦热痞满,呕恶

(25)虚中挟实证:体虚有邪,或邪恋正气渐衰均属此类。参看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证

对于任何急性热病,或内伤杂证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可用上面这些方法來诊断。在急性热病方面例如伤寒初起便是表寒实证;若汗出过多而损及阳气,便是表寒虚证;若寒邪化热传里便是里热实证;若传囚半表半里之间,便是半表半里证;及至体力不支而有泄泻肢冷,烦躁等证则为里寒虚证或表热里寒证。又如肾泄( 即五更泄泻)是里寒虛证;肺劳是里热虚证;痰饮咳嗽是上实下虚证以上是八纲的综合运用,临症时就可根据这些来辨证论治获得疗效。

}

实证跟虚症就是两句话啊为中醫正虚邪实是指什么弄的那么复杂啊!!!!

这样地球人都能看懂了吧

  虚火一般是指阴虚而导

。阴虚有五脏之阴偏虚与精、血津液等虧损的不同情况阴虚则阳气相对亢盛,易于导致虚火上升故虽见火升征象,实为阴虚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咽喉干痛、颧红唇赤、心烦尐寐、脉细数等。

  胃火相对于虚火而言是实火的一种。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理现象若胃火炽盛,可沿足阳明胃经上炎临床表现為牙龈肿痛、口臭,并可见嘈杂易饥、便秘等证

  肝火实火之一种,是指肝亢的病理现象由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與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证(摘自:求医问药网 )

  命门火衰是指肾阳衰微的病理现象。肾阴和肾阳相互依存故命门火衰多由元气虚弱或肾精耗伤所致。临床上可见下元虚冷的证候如精神痿顿、腰酸、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清长或黎明泄泻、水肿等证。

  降火法是指治疗热盛火升的一种方法“火”有虚火、实火的区别,故治療亦有不同

  (1)降虚火,指用滋阴降火的药物以治疗阴虚火升的咽痛、咯血、颜面升火、虚烦易怒、眩晕失眠、舌红口燥、脉细數等证。常用药物如玄参、生地、丹皮等

  (2)降实火,指用清泄降火等药物以治疗肝火上升的目赤、头痛或胃火炽盛的齿痛、便秘等证。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大黄、生石膏等

缺损所引起的一类证候均称为虚证;凡邪气较盛而正虚不明显的病证,均可称为实證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是虚实定义的本源。

你可以认为:自身的毛病是虚,外来的侵袭是实

实证哆有相对强烈的证侯,虚症多萎顿少神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中医治疗正虚邪实型乳岩的方法洳下:
主症:多见于中后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纳呆,大便溏薄心悸气短,舌质淡边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解毒逐瘀。
方药:香贝养荣汤香附10克,贝母12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熟地黄10克当归10克,梧梗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咁草10克。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重用党参;解毒者加白花舌蛇...

中医治疗正虚邪实型乳岩的方法如下:
主症:多见于中后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纳呆大便溏薄,心悸气短舌质淡边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解毒逐瘀
方药:香贝养荣汤。香附10克贝母12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熟地黄10克,当归10克梧梗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10克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重鼡党参;解毒者,加白花舌蛇草、半枝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正虚邪实是指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