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和陈独秀所说的“共和”是一种怎样的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为什么难以实现

1、中国宪政脉络之梳理——包遵信评潘岳政改报告;

2、中国宪政的精神出路(佚名);

3、中国宪政百年回眸与脚下的路(蔡定剑);

4、依法执政——建设中国法治型宪政嘚首要步骤(佚名);

5、古典宪政与现代宪政——论我国宪政建设的思路(佚名);

6、当前主要是反对专制主义(木然)

1、中国宪政脉络の梳理——包遵信评潘岳政改报告

《潘岳报告》的“五个决不”无疑可归结为中国“决不能”搞宪政民主,这也是老生常谈了官方教科书上的两个理由,一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失败了因此宪政民主在中国根本走不通;二是宪政民主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吔就是“西化”

历史事实却是,宪政民主在中国始终遭遇三大障碍:专制势力过于强大、军人干政、“以党治国”“一党专政”康梁變法遭遇的就是第一种障碍,虽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但许多情景离我们又没有那么遥远,总感到历史的幽灵依然在我们生活中游荡当姩康梁提出“立宪法,设议院”被当权的顽固派视为“叛逆”,又抓又杀;今天在中国大陆要求变革、宪政民主同样会被执政集团视為“叛逆”,不过罪名换了个花样轻则“资产阶级自由化”,重则“颠覆政府罪”照样抓你判你,时代虽逝统治者本性却没有变。

滿清统治者虽镇压了变法维新自己却成为变法维新遗嘱的执行人,晚清新政的规模和实际成就远远超出百日维新但他们把“新政”局限在对皇室集团特权“果无妨害”的范围内,激化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最终导致皇权的崩解,新政也随之流产

武昌起义结束了两千哆年的专制君权,第一次树起共和的旗帜但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敌不过强人袁世凯;又则,若说袁世凯标榜由约法之治到宪法之治还给憲政留下一线生机的话,那么随着袁的倒台继袁而起的军阀政权走马灯式地登台,权力运作完全操纵在武夫悍将的手中宪政只能是知識精英笔下的理想了。

不过北洋时期也不是一片黑暗,宪政民主并没有一败涂地国会和责任内阁为主要架构的宪政制度设施,虽然总昰病病歪歪终究没有完全咽气;结社、集会和言论自由,都还有相当的空间思想文化也有充足的发展,民主与自由的观念从学者的书齋理论逐渐成为城市普通民众的知识,宪政民主则一直是自由知识分子批判军阀统治的理论武器正是这样特定历史条件,才会有“五㈣”新文化运动

“五四”对宪政民主的贡献主要是思想史方面的。“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两面大旗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爭取宪政民主的坐标。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辛亥以来种种社会弊端,其罪不在民主共和而是民族没有觉悟,国人没能树立起独立自由的人格: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盖共和立宪制,鉯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07~108页)这番论述表明“五四”启蒙大师们不仅仅希望通过张扬囻主以创建一个文明团结的民族国家,而且期盼给予每一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的新型社会“五四”启蒙思想对个人价值的崇尚,对自甴的热爱对传统伦理的批判,对新伦理的确立都曾有过不懈的努力,对中国宪政文化的理论建设有着辉煌的贡献

然而,诚如钱端升缯说过的:“五四”民主启蒙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将理念落实到制度层面(大意如此)当年胡适等人提出的“好政府”主张,就是幻想在鈈触动军阀当道的条件下由一帮“好人”参加政府,以渐进的方式达到民主政治这种“落实”自然不成,但我们应当承认它是当时自甴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种努力

由“好人政府”的失败,走向打倒军阀的北伐战争似乎也是一种历史逻辑,但“北伐”只是国父孙中山的咾婆《建国大纲》中所设想的军政、训政和宪政三步骤中的“军政”是以武力扫除一切宪政的障碍,官方教科书却总是把北伐战争套上“大革命”的缰索朝“工农运动”上硬扭,就是不提它是国父孙中山的老婆为中国宪政化设定的第一步

⊙国民参政会对国民党“一党專政”的挑战

第一步既然已经迈出,第二步自然为期不远了一九二八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初步统一,国民党政府就宣布“军政”结束开始了“训政”时期。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所设想的“训政”是建立地方自治,可是国民党公布的《训政纲领》重点成了“黨治”: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五项治权,统统由国民党授予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的职权;在它閉会期间,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政权国民党成了包揽一切的全能党,或用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话是“训政保姆”,“训政”荿了“以党治国”、“一党专政”宪政的要谛是“民治”,“以党治国”的主体则是党它们是根本不相容的。对国民党在大陆执政二┿二年的“一党专政”批判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它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宪政史

尽管国民党有“训政保姆”的理论,甚至还有法律条文吔无法说明“以党治国”“一党专政”权力基础的合法性来源,这是它不断遭到批判与挑战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国民党虽然以“训政”为名推行“一党专政”但它从来没有否定过宪政,始终承认宪政是自己的政治目标“训政”只不过是为达到宪政的一种过渡政治。这也是宪政民主运动能够连绵不断、波澜迭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论辩焦点不是要不要宪政,而是何时宪政怎么宪政。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时争取宪政民主的,不仅有在野党或学界名流也有国民党大老,如三十年代初期孙科与汪精卫、于右任的论争孙科是“太子派”首领,时任立法院长还在一九三一年十月,他就提出了“速开党禁实行民治”的主张,次年四月他又在上海各报发表了《目前抗日救国纲领》一文,提出尽快实施宪政的主张却遭到汪精卫、于右任的公开反对,他们一个是行政院長一个是监察院长,孙科却并不退缩公开点名进行驳斥。这场争论的意义不仅引发了一场关于宪政与训政的全社会的大辩论,也使憲政主张在国民党内部升温推动了国民党的宪政步伐。就在这年十二月国民党召开四届三中全会,决议立法院立即起草宪法并组成甴孙科任委员长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最终成果就是后来出台的“五五宪草”。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主要阵地它早在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就决议建立,因为别的缘故一直拖到一九三八年三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才又通过决议,国民参政會才正式设立出席这个会议的除国民党,还有在野的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及海外华侨的代表从一九三八年七月到一九四七年五月,它总共召开了四届十三次会议在当时政治生活尤其是推进宪政民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行民主,励行宪政可以说是历届會议的中心议题,一届一次会议就通过了“切实保障人民权利案”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一届㈣次会议上张君劢、章伯钧等人提出《请结束党治,立施宪政以安定人心,发扬民力而利抗战案》它和其他几个提案经过两天一夜嘚激烈辩论,最后通过了《召集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的决议案,并由议长指定参政员若干人组成“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期成会經过多次研讨形成《五五宪草宪政期成会修正案》,这个“修正案”在一届五次会议作了介绍同时,立法院院长孙科也作了《宪法草案起草经过》的报告

一九四三年九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十一中全会认为抗战即将结束,决议战后立即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施憲政几天以后,国民参政会举行三届二次会议决议建立“宪政实施协进会”,隶属国防最高委员会由于协进会的推动,在全民展开叻对“五五宪草”的大讨论最后由协进会写成《五五宪草意见整理经过及研讨报告》。国民参政会对宪政民主运动的推动不仅体现在咜内部的讨论,更重要的还是它总把会内讨论的问题推向社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而形成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主运动抗战时期两次宪政民主运动,就是以参政会的讨论为滥觞许多参政员直接参与了的。参政会十年的历史说明它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各党派政治上合作嘚一种形式,成了在野党监督批评执政党的一个机构”(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298页)它的成在与活动,对冲击国民党“┅党专政”推动实施宪政,发挥了不可抹煞的作用

有的论者认为,国民参政会为国民党所操控对宪政民主没有作用,即或有也只能歸功于参与其会的中共和民盟与国民党统治集团是不沾边的。诚然中共与民盟在参政会中很多时候是主力,但不能否认其他成员的作鼡中共与民盟代表所占比例极小,加上其他第三党等总共也只有十分之一多一点把这十分之一成员的作用夸大,掩盖甚或否认整个团體的作用是难于服人的;否认参政会组织者与领导者国民党的作用也不公正,应当说它虽不那么积极主动但还是顺应潮流,为宪政的實施尽了一份力的我以为,对参政会的评估也应该用来审视后来的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就和影响,或许会得出跟官方教科书不同的结论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协会议的精神和原则并没有完全丧失宪政民主仍在行进之中。

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上下都盼着和平与团结,洎由与民主国际上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也都明确表示不希望中国内战可是偏偏内战打起来了,终于葬送了中国宪政化的前景┅九四六年十一月,国民大会召开它按预期目的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并制定了《宪法实施之准备程序》一九四七年一月,宪法公布四月,国民党正式宣布:“结束一党政府成立多党政府”。一九四八年三月第一届国民大会即行宪国大召开;五月,当选总统、副总统正式就任标志着“训政”的国民政府结束,行宪的国民政府成立很快,由于国民党兵败大陆“行宪”只能算是撤离大陆前嘚一缕哀鸣,唯一可以当作成果留给大陆国人的则是那部宪法。

中共拒绝参加国大事后则对大会通过的宪法一棍子打死,说它是“反動的”、“分裂的”等等除了强烈的政治偏见,找不出可以服人的理由国民大会期间,当时作为美国总统特使的马歇尔还留在南京怹在临行前发表的《离华声明》中说:“事实上,国民大会已经通过了一部在主要方面与去年一月由各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所制定的原則相一致的民主宪法”(转引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第353页)著名学者肖公权当时也说:这部宪法“已含有充足之民主精鉮与实质。吾人果能充分实施则中国必可列于世界民主国家之林而无逊色。”(《中华民国宪法述评》转引自余英时《文化评论与中國情怀》第283页)时下大陆有的学者也冲破教科书的禁令说“如果国民党是一个对民族负责的政党,沿着这部宪法走下去中国可能荿为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共和国。”(徐矛同上书)这个论断大体还是公正的,值得商椎的是把四六年宪法未能施行的责任归咎於国民党,恐怕有失公允当时内战正在激烈进行,国民党最后失败了即使它对民族负责,也无法实施宪政了需要我们深思的反而是,军事上胜利了的一方为什么没有施行宪政?

一九四九年五月解放军进入上海,《大公报》的一篇社评满怀激情地说:“上海解放了”“意味中国从此走上民主自由的大道。”(《大公报》1949年5月26日)这个祝愿由衷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普遍心情与善良愿朢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所谓“解放了”只不过是从一个“一党专政”换到另一个“一党专政”而已国民党搞“一党专政”,还承諾将来要施行宪政“训政”只是过渡时期,所以还允许人们议论、批评今天台湾已经实现了宪政民主,国民党也完成了政权的和平移茭当年的承诺终于兑现;可是大陆这一边坚持“一党专政”已经五十多年,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成了跨世纪的“坚持”,却仍然看不到宪政民主的影子怎能不让每个有良知有觉悟的中国人着急、期盼呢?

后来的这个“一党专政”直到今天也是不能碰的,当年储咹平一句“党天下”就沉冤二十多年,连怎么死的都是个谜;文革后“改革开放”改这改那就是“一党专政”不能碰、不许碰,碰了僦要踩雷所谓“四个坚持”,核心还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自然,共产党不是“不能领导”“反对党的领导”也是一个在法律上鈈成立的行为,依照起码的政治常识宪政与政党是现代政治中的两翼,“争取宪政”与“反对党的领导”根本就是两码事任何一个党嘚“领导”(也就是“执政”)总得让民众举一举手,经过合法的程序共产党也不能例外,不能任何程序都没有完全自许,还把这种“自许”法律化那也太专制、落后、不近情理了。

2、中国宪政的精神出路(佚名)

这里试图叙述的并非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理论,尽管我确信本文的主题完全具有发展成为完整理论的可能性。这里也并非试图对弗里德里希的《超验正义》一书作出评价因为一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理查德。胡克、约翰内斯阿尔色修斯、洛克、康德等历史巨人的超验正義思想予以概说并梳理其与西方近代宪政模式之间关系的书,显然只有那些作过同等细致研究的人才具备撰写书评的资格。准确而言這是在认真阅读此书之后,因为内心涌动着由此书所激发的绵绵思绪并希望将这些断想诉诸文字而完成的一篇小文

毫无疑问,我们中国囚拥有一部成文的宪法也拥有按照这部宪法设计出来且处于稳定运作状态的一系列制度。就此意义而言简单地抨击我们的宪法并未付諸现实,应该属于一种较为武断的言论然而,来自于西方宪政文化的一个声音告诫我们“一部宪法的政治意义既不是它被单独编纂在┅份文件或法典中,也不在于它规定了政府的组织形式”宪法和宪政的真正本质必然表现于其特殊的政治功用,即宪法的核心目标是“保护身为政治人的政治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保护他们享有的真正的自治。宪法旨在维护具有尊严和价值的自我因为自我被视为首要的价徝”。(页14-15)可见从是否存在被公认为国家基本大法的法典、该法典是否得到普遍的遵循或具体的制度化、甚至该法典是否由法官加以实施嘚角度,来评判宪法的真实性其实是对发端于西方的宪政模式的偏离。因为真正的宪政并不是取决于种种形式上的相似,而在于一种特定的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尊重与维护每个个体人的存在和发展价值的目的论。也许正是在认定我们的宪法匮缺此种精神内蕴的基础上,一个尖锐的批评成为许多有知之士的共识:中国只有宪法没有宪政。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得一个长久以来自我封闭存在、不得已接觸西方文化的民族和国度逐步从形式上的模仿接近实质上同样或类似的宪政精神呢?这个设问其实已经内含于各种关于中国宪政之路的理論构想之中。而且由于宪政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仅仅依赖于庄严公布一个像《人权宣言》那样的宪法性文件就可以奠定的(尽管类似的文件肯定具有极大的象征、启蒙、定位之功效),所以各种具备人权保障内韵的制度(包括私法和公法)发展之设计,都可以在广泛的意义上被认為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但是,这个设问本身现在正面临一种知识倾向的威胁与挑战这种知识倾向认为,来自于不同文明或文化的价值觀和信仰是有其局限性的将生长于特定情境内的价值观和信仰移植到其他有着某种不同悠久传统的民族或国度内,可能会带来“南橘北枳”的效果因而需要谨慎地对待。确实由于其关注到各种文化传统的实际差异,揭示出当前中国正在大规模进行的制度重塑中因源于覀方的价值理念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理念之间的碰撞、冲突而带来的种种问题这种知识倾向已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广大的市场。如果其结论尚停留于“谨慎对待”而不是进一步滑向“抵制或放弃”的态度上这种知识倾向还是值得尊重的,是健全我们的理性思考所必需的而且,在此意义上它并没有真正使上述设问处于危险境地,而是提供了一种在回答问题时必须具备的警觉不过,在实际的应用Φ它并非静止地、乖觉地止于“谨慎”之态度,而是衍变出一个极端的形式这个极端形式与“国情论”相结合,造成了对所有西方本源的价值观、信仰皆持怀疑甚至拒斥的相对主义立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某种政治上的需要,而阻碍了真正宪政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精鉮氛围的形成

与此相关联但又具有其独立意义的现象是,各种制度设计的努力无论是公开宣称其人权保障宗旨的还是把这一宗旨隐含其中的,都呈现出零碎的、片断的、间歇的迹象尽管这些在制度层面上的努力勿庸置疑已经极大地促进了国民权利意识的增长,然而咜们的上述迹象表明:一则,其难以摆脱主张集体利益或集体权利至上的主流话语的控制和影响故而难以形成一致的对个体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尊重,更难以促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持续不断的流行信念作为宪政发展的精神支撑;二则既然这些努力尚未动摇根深蒂固的集体利益或集体权利至上的主流精神(言其根深蒂固,乃因中国文化历时两千年的将个体置于家、宗族、国君之下的传统)它们的权利促进效果也僦极易受制于以集体利益或权利为名的政治权力的主张,进而权力必须受到限制的宪政观念尽管已经日趋成为普遍共识,但由于没有寻覓到坚实的根基而无法得以彻底的落实;再则也正因为如此,甚至这些努力本身都尚未充分意识到尊重个体人之存在和发展的宪政主张與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主张之间的悖论,立法权被尊崇为神圣和至上的种种忽视甚至剥夺个人价值与利益的立法形式(无论是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还是行政立法甚至更为广义的政策性立法),都因为有主张民意的头衔而获得了不容质疑的正当性

于是,在回应上述设问的哃时我们似乎必须首先解决两个彼此关联的问题:第一,处于一个特定文明传统的我们是否应该接受来自西方的价值观和信念,以促進我们的宪政发展?第二这样的接受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从而可以使现今分布在各个领域的推动权利保障的努力获得大致统一的基础使它们形成一种持续的合力?

阅读《超验正义》的任何一位读者,都会强烈感受到西方近代宪政模式深厚的基督教文化基础显然,在此毫无必要复制弗里德里希对中世纪以来阿奎那、胡克、阿尔色修斯、洛克、康德等不同时代代言人的诠释这些诠释确已让我们相信他们忣其所处时代的宪政观念是怎样深切地受到宗教影响的。也许有很多人会因此质问:既然如此,我们这些缺乏基督教文明养育的人我們这些历史地处于无神论精神状况的人,怎么可能会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那样深信世间的统治者只有像上帝那样行事才是符合正义的、人萣法必须符合上帝的理性、上帝的理性是可以为上帝平等赋予其理性能力的人所知晓的怎么可能会像基督徒那样在此确信基础上坚定不迻地维护个人自由权利是神圣的、任何政治秩序必须有分权、权力必须受到限制等主张呢?

我们必须首先成为基督徒,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拥囿了基督徒执着、坚固的信仰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族精神,然后才可以真正走上宪政之路这绝对是一个荒谬绝伦的构想。《超验正义》的作者在其细致阐明宪政论的基督教根基之前早就驳斥了与此荒诞构想一脉相承的某种文化相对论:“在断言西方的宪政论是基督教攵化的一部分时,我们所遵从的是一种现代的信念即认为一切文化现象应被视为一整套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利益和信仰的体系的呈现。這一正确的主张很容易导致一种错误的相对论这种相对论视该种价值观、制度和行为模式被限定在一套特定的体系内,并因此难以超越其樊篱我不同意如此眼光狭隘的浅见,而承认在许多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基本相同的现象的再现,呈现出作为人的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的鈳能性易言之,通过展示文化的和观念化的宪政论内涵我不想排斥其普遍有效的可能性……”。

当然毫无理由地去追随任何一个人嘚观念是不符合人之自然本性的,精神的自由要求-实际上通常也促使-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检视和判断是否接受一种主张弗里德里希的驳斥之所以具有说服力,因为他提出了“作为人的人类所具有的普遍可能性”这一值得重视的论据我们可以承认自己和弗里德里希以及他所展示的思想巨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我们绝对不可回避我们和他们一样是作为人而存在的;我们可以拒绝承认人乃上帝造物因而每個人都享有同等的尊严、自由和上帝赐予的理性能力但我们绝对不能抹杀每一个具体的人与其他人一样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之价值。在一個传统基督教社会日益世俗化、宗教基础渐趋削弱的时代西方人得天独厚地、自然地继承了历史给予他们的人类个体具有最高价值的观念遗产;在一个非基督教的世界里,我们难道不能从人类的普遍可能性出发把这种遗产视为整个人类的而不是特定民族、特定文化的?剥下阿奎那、胡克、阿尔色修斯、洛克、康德的宗教外衣(也许这是一种无礼的举动),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无不确立了每一个个体的人在世俗秩序Φ的崇高地位世俗秩序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制度化的体系努力确保这样的崇高地位。当康德“注意到宗教含有这样一种认知即所有的义務都是神的命令,但这些神的命令并不是一种异己意志的任意规条而是每个自由意志的基本法则”之时(页67),发出了“每一个人都应被作為一种目的来对待而决不应仅仅被作为一种手段”的跨越时空的呐喊。这就是有力的明证

也正是在一个世俗化的背景之下,当代的弗裏德里希在诠释宗教信仰权、选举权和工作权的时候就不再是以上帝旨意为它们正名了,而是完全诉诸一个人的存在、实现与发展价值“如果一个人获得这样三种权利:宗教信仰权、选举权和工作权-体现自主的自由、参与的自由以及创造、发明和革新的自由的三种权利,他会发现就像相应的自由一样,这些权利都旨在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得以充分发展的人。不让人信其所信不让人参与对其统治者的挑选和定期更换,不让人在其能够生产和创新的领域内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这里的任何一种剥夺都会被视为非人道的举措就潒致人以残废和妨碍其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权利具有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发自于人的真实本性,就像与之相应的自由也出自人類本性一样因为这些自由是人类力量的展现。……每一项权利都可被表述为一种能力一种人达致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一事实是一切权利的坚实的内核”(页97-98)面对这样的主张和信念,我们无论如何没有理由再以狭隘的“文化相对论”、“国情论”、“民族优秀传统论”来拒斥之了否则,我们这个民族还会像黑格尔所言的那样停滞不前还会在有意无意地迷恋于传统中遏制人性解放的糟粕。  其实这姒乎多少有点杞人忧天。因为在一个家庭、社会结构以及与世界交往结构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中国,民众已经越来越多地以各种形式-如维护自己的隐私和名誉、反对家庭暴力、主张自己的消费权益、选举自己信任的村长、组织和参与自治组织等-提出个体尊严和價值的吁求尽管还随处可见阻碍、压制这些吁求的力量,还随处可见对此类吁求尚不觉醒的人们但这个趋势不是任何人或任何权势可鉯阻挡的。在此意义上为什么要接受“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的西方宪政之核心理念,已经不是一个理论上自我困扰地进行设问与回答嘚问题而是一个身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民众已经作出选择并有相对确定答案的问题。这也恰恰应证了构成西方宪政论基础的一个信仰:“正义作为原生的、最高的自然法,因此便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掌握的因为,植根于所有人心中的理性实际上是一项共同财富而不是……智慧精英独有的或首要的特征。”(页73)这也再次让我们的耳边回响起国父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鍺昌逆之者亡。”

问题只是回答了一半我们只是肯定了:发源于一种文化情境的价值观可以突破其原有的体系而在人类中间具有普遍囿效的可能性,只要这种观念充分肯定了具有人格的人普遍内在的价值这个可能性就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接受从而使目前正在萌发和形成的各种反映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吁求脱离分散的状况,使全体民众在思想上能够达成某种一致性最终使我们的政治秩序建立在这种一致性基础之上。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上予以回应,这里无意探讨在具体的制度构建层媔如何应对的问题而是要在精神领域确立这样一个主张: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应该成为一种超验的信仰

西方人是在基督教文化根基仩确立对人的信念的。当一个基督徒深信自己践行上帝的诫命就可以获得神恩和拯救时那么,世俗政治秩序发出的任何命令(人定法)只有苻合上帝的诫命才可以让其服从。(页20)而上帝的诫命是可以透过上帝植根于人类的理性为一切人所知的人类普遍恒久的呼声就如同是上渧自己的意愿。(页49)上帝的法律即理性的法和自然的法证明人享有自主的自由,因为除非人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他们就不能自由地嶊理,而如果他们不能自由地推理他们就成了奴隶。(页73)一切与宪政有关的对人的尊重的观念就是在这样一种宗教信仰基础上建立起来嘚,它们因为符合宇宙的根本法则而获得了神圣性和超验性当这种信念已经深深扎入人心而难以撼动之后,即便宗教基础随着时代的转換而削弱了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永远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能说具备这种信念的西方人就一定是维护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历史上发苼在西方世界的黑奴、殖民、侵略、种族屠杀都证明此类断言是错误的彼岸王国和此岸王国总是存在差距的。但是不可否认,正因为具备这种信念人们才坚定不移地、始终保持警觉地去追求其权利的实现,不断地去填补两个王国之间的沟壑、接近正义美国最高法院嘚一位助理法官在60年代就曾经撰写到:“促使白人共同体承担起补救工作的,并非黑人的物质力量而是其事业的道德力量。推动占据多數的白人去矫正难以忍受之情势的正是基本的良知、正义和经过长期而全面合理化的国民利益观。” Disobedience)弗里德里希也指出尽管工作权是茬工业化造成大规模失业以后才得到普遍认可的,但是“因此而认定这种权利是因为这一点才产生则是错误的。毋宁说对这一权利的主张植根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工作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因此,剥夺其实现这一自然倾向的任何情形都应该加以纠正”(页101)

可见,一种内惢深处颠扑不破的信仰具有无穷的精神力量,甚至完全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外在物质的力量尤其是当这种信仰成为普遍的、一个民族基夲认同的东西。诚如上文所述我们不可能也无需借助基督教来拥有“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的信仰,因为对人的内在价值的情感确认和縋求是可以超越自我而为所有理性人共同享有的。当今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发生着许许多多不正义的事情,个体人的尊严、自由、权利不仅受到来自公共权力的侵犯而且也同样受到其他个人的、单位的恶意掳夺,这些似乎很难使我们确立起对人的信念然而,与其说這些现象表明我们这个民族难以成就信仰的话倒不如说,一个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失去特定信仰的民族在逐渐培育其人本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因为还未成熟而导致了人性丑恶肆意泛起对人的信念,并非掩耳盗铃似的遮盖人性之丑陋只有当我们确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姠善的,当我们由此信念进而树立起为每个人的存在、自我实现和发展提供保障的信念时才会在手中握有坚实的藤条,去鞭笞和约束任哬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普通人)侵害其他人自然权利的恶行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制定符合理性的法律、创设维护人类尊严的权利,以抵抗任何扼杀和压制向善人性充分实现的恶行以及纵容这种恶行的制度也只有如此,我们这个民族才可以获得走向宪政-一个以人类个体为最高价徝的政治秩序-的精神底蕴、精神氛围和精神支撑

在信仰重塑的过程中,让我们细细品味康德的一则著名喟叹吧:“有两样东西伴着永远噺鲜且不断增长的好奇和敬畏注入我们心中……星光闪烁的苍穹和人心中的道德律”

3、中国宪政百年回眸与脚下的路(蔡定剑)

(1)百姩宪政运动回顾;

(2)百年宪政运动的经验教训;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北角有一座美国第18届总统格兰特墓,1896年李鸿章访问纽约时在墓后植了一棵树100多年过去了,这棵树与周围的穿天大树比它又矮又小,且弯弯曲曲有的树枝已经枯死。我参观这棵树时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太像当年清政府老朽的样子缺少生命力,永远长不大我不信迷信,但李鸿章种的这棵树实在有点迷信就像把清政府种在这里。
  不过从李鸿章那时开始,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包括派遣留学生出国访问从清未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而2002年哥大就有中國留学生1000多名这100多年来,中国向西方学习了许多东西有的东西学得好,有的东西学不好;有的东西学得快(如生活方式:服装表演、喝可口可乐和过圣诞节)有的东西却花了100年也没有学到(如法治、民主、宪政)。
  1994年至1995年学年和2002年春季学期我两次应Randy Edwards教授邀请,箌哥大访问研究与他结下了友谊。他关心中国的法制建设对中美法学交流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像有的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那样对Φ国的看法偏颇激进他对中国的看法比较客观。同样他对美国政府的态度也能比较客观。2002年我再次来哥大时他问我这次主要研究什麼?我说主要想研究一下美国宪法实施的经验他说,美国的民主、人权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用做干涉别人的。当然我觉得它还是可鉯改革、还可以救药,所以我为它工作我两次来哥大都研究宪政问题,所以选这篇文章作为Randy Edwards教授退休的纪念是最合适的
  1898年的戊戌變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民主宪政为目标政治改革。二十世纪前夕一批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首次紧叩中国封建王朝这座紧閉几千年的城池,要求开启宪政之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打起了“变法维新”的旗帜,提出“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萣宪法”的政治纲领发动了一场争取民主宪政的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序幕
  百年多来,中国人民为了宪政的梦想进荇了英勇的斗争和不懈的追求,走过的是一条异常崎岖曲折的道路其间经历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前进与倒退、血与火的洗礼。中华民族的上述历史任务并没有完成总结反思中国百年宪政运动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推动民主宪政发展有很多启示意义

  (1)百年宪政运動回顾   回首百年宪政运动,它是人类社会一幅最悲壮的历史画卷它时如巍峨山峦,宛延起伏;时如滔滔大江汹

}

  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芓因国父孙中山的老婆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天下为公 是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廖仲恺先生的指导思想意思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 後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也指天下公平 在传世的国父孙中山的老婆题词中,最多的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从国父孙中山的咾婆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实践而言,实际上也可以浓缩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的毕生追求 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在日本神户的题字 一、国父孙中山的老婆继承了中华先贤关于 “天下为公”的思想 从先秦诸子的记述中可以知道,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嘚道家或是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都憧憬、向往和追求“天下有道”的社会,并力图在现实的世俗社会中付诸实现尽管各家对“天下有噵”的理解和规定自有区别,但是把“道”视为一种尽善尽美的、有序和谐的状态对这种有序状态的追求即对理想的追求,却是大体相哃的这种有序状态或理想社会的具体表现,在儒家就是《礼记》所勾画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與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对中西攵化都有广泛涉猎的国父孙中山的老婆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天下为公”的理想更是情有独钟他在1924年关于“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并具体说: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噵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為轻。”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在那个时代已经知道君主不必一定是要嘚,已经知道君主一定是不能长久的 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天下为公”的“公”字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亦即天下昰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国父孙中山的老婆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融叺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按国父孙中山的老婆的设想,他为之奋斗嘚未来社会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生活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没有贫富悬殊囷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体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实现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公天下”。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洏没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在欧美这些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难以解决的;而在中國由于未雨绸缪,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些社会问题是不会发生的。 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描绘的改造和建设未来中國的蓝图尽管有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但是却客观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仅善于认识自己已有百年历史的半殖民地的被奴役地位,不仅善于梦想自由和平等而且更善于同压迫者作斗争。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对未来社会是“天下为公”的阐述当时确实使很多人怦嘫心动,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而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本人,更是身体力行首先对“天下为公”进行了实践。 二、国父孙Φ山的老婆提出以“三民主义”实现“天下为公” 如何实现“天下为公”呢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提出三民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苼……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鍺,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他认为只要将三民主义“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就可以实现 所谓实荇民族主义,即要把反对帝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他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国父孙中山的老婆针对“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的不平等条约,坚决表示要“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 所谓实行民权主义即实行政治革命。他说:“大凡有团体有组织的众人就叫做民”;“权就是力量,就是威势”“有行使命令的力量,有制服群众的力量就叫做权”;“把民同权和拢起来说,民权就是民的政治力量”国父孙中山的老婆主张直接民权制,即国民拥有选举、复决、创制、罢官这四大权仂;同时要把“权”与“能”、“政权”与“治权”分开。为保证民权的有效实施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在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立法、執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增加了考选权和纠察权形成“五权宪法”。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提出的新“两权”试图以立法为保证,以德、才为标准让人民控制政府官员的进出任免,其中充满着“主权归民”的良好愿望国父孙中山的老婆1916年 浙江省议会题詞 所谓实行民生主义,即实行社会革命国父孙中山的老婆认为,民生主义的原则有二:“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国父孙中山嘚老婆后来又将“平均地权”归纳为“耕者有其田”这就具有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性质。“节制资本”是为了限制具有“独占的性质”嘚私人企业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样便可由国家掌控经济命脉,以国家之力发展经济造福全社会。 由上可知国父孙中山的老婆的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以“民”为本的系统纲领它旨在引导中华各族人民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枷锁,进至于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在当时凝聚中华各族人民方面所发挥的精神的感召力,是难以估量的 三、国父孙中山的老婆以实际行动践行“天下为公” 国父孙中山的老婆致力于革命四十余年,不仅以他的言论对“天下为公”的社会进行了描绘更以他本人的行动去实践了“天下为公”的道德风范。国父孙中山的老婆一生在这方面的事例是颇多的这里仅以他担任临时大总统的90天为例。 辛亥革命后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仩任伊始,即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政策如建元改历、限期剪发、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保障人权、禁止人口买卖、保护华侨、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改变称呼、废止跪拜、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等等这些政筞与实施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比较起来,的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的飞跃也可以说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的雏形。 国父孙Φ山的老婆出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还以自己良好的品质和作风,为下属与国民做出了“天下为公”的榜样以此证明了他日夜萦怀的是国镓的统一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权势和享受他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仍然廉洁奉公生活极为俭朴,不讲排场临時大总统府设在旧两江总督衙门,他却在西部一座平房内办公在一座简陋的小楼房内居住。他身上穿的是一件极粗陋的呢子大衣由于臨时政府财政困难,所以上自大总统下至一般职员,都未规定支付薪金他们除食宿由政府供给外,每人只是发给了由临时政府财政发荇的军用券30元这实际上是一种供给制的生活。政府成员如此廉洁首先就在于国父孙中山的老婆的以身作则。 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每天都偠接见大批来访者上至地方军政官员,下至人民群众有一天,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专程从扬州来南京想瞻仰孙大总统的风采,在传達室被阻国父孙中山的老婆闻知后,立即召见护卫队长把老人扶进总统府,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正拟行握手礼但老人却掷杖跪下,要姠国父孙中山的老婆行三拜九叩之礼国父孙中山的老婆急将老人扶起,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服务的”老人问:“总统若是离职后呢?”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回答说:“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 同盟会在喃京开会时,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准备到会讲话因为他太朴实与平易近人了,根本没有总统的派头加之又是便装步行去的,所以一到门湔就被警卫拦住了警卫对他说:“今天是孙大总统要来这里,别人不让进去”国父孙中山的老婆说:“孙大总统不也是一个普通人吗?他只不过是老百姓的公仆”说完话,他把名片拿出来那个士兵方知此人就是孙大总统,急得不知所措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向他点点頭,微笑着进去了 国父孙中山的老婆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在用人方面基本做到了“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坚持以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突出了一个“公”字而他反对“任人唯亲”,更从流传很广的他反对胞兄孙眉谋取广东都督之职一事得到证明至于他尔后让總统位于袁世凯一事,则充分彰显了“天下为公”的风范其历史作用,论者已多此不赘述。 四、国父孙中山的老婆追求“天下为公”對当今的启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天下为公”无疑是其中最绚丽者之一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的国父孙中山的老婆,对“天下为公”这种传统美德的身体力行不仅影响着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去为建立共和国而奋斗,而且对后世嘚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其中的执政者,仍然需要弘扬“天下为公”的精神“天下为公”是孕育民族魂的精髓,是缔造两个文明的基础是塑造民族形象的支柱,是创造大同世界的前提随着时代的湔进和社会的发展,“天下为公”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且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大力弘扬的崇高信念和伟大精神。中国要囷谐富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与国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义而忘利,一心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康而不懈奋斗无私奉献,心忧天下的“天下为公”的精神正是我们不可须臾忘记、当时时践行的。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掌握嘚知识点

1.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等级制度其核心是( C )。

2.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麥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副场景当然荒谬绝伦,泹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D )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 B )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马关条约》中规定“日夲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從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D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夲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6.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的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敗,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从中国内部分析,其根本原因是( B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父孙中山的老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