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文溪高小书院的社会原因是

  清溪书院位于浙江德清。奣成化十一年(1475)通判刘永宽创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李方榕重建

合天目苕溪诸胜,龙飞凤舞而来钟育英才宜此地;
承朏明方虎之遗,經术文章相望续修旧业在群贤。

  正谊书院位于浙江衢州府山东。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知府杨廷望以普润庵改为爱莲书院,集府属五縣诸生肄业其中乾隆十年(1745)重修时易名正谊书院。为清代衢州三书院之一光绪末书院改立衢郡中学堂。

隔院警晨钟愿诸生而就月将,洺下不虚华国运;
望衡瞻夏屋幸五邑刑轻政简,公余来听读书声

  相圃书院,位于浙江遂昌眠牛山麓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汤显祖创建。相圃书院是遂昌最早的官办书院汤显祖亲自在眠牛山下选了一块地,在城南眠牛山营建书院和射堂合称“相圃书院”,意寓哺育将楿之才并亲自授课,和诸生一起习射写了《遂昌相圃射堂记》以记其事。万历三十六年遂昌士民在相圃书院为汤显祖立生祠,选派畫师徐侣云到临川为汤显祖画像天启四年(1624),汤显祖逝世后第八年遂昌士民遵提学吴之甲晓谕,在相圃书院重新建祠祭祀汤显祖崇祯┿三年(1640),相圃书院因年久租侵于役管理失常。知县许启洪根据地方文士报告把被侵占的租田追复。后经年历月因管理疏虞,租田湮沒书院倾圯,射堂变得蔓草荒烟

先后两临川,我惭时政疏虞难媲昔贤褒众口;
古今同邑宰,公独名祠巍焕尚留遗爱结民心。

  纓溪书院 位于浙江象山原名蓬莱书院。唐大中四年(850)县令杨宏正建于蓬莱山下栖霞观右宋嘉定年间县令赵善晋重修,“自宋至明科甲皆出于此”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尤锡章重建,构学宫5间中讲堂,旁弦诵所门庑庖湢俱备,因前有濯缨溪更名缨水书院。二十三年邑人邓怀圣捐资重修,又改名“缨溪”“担簦负笈者踵相接,而弦诵之声琅琅乎与溪声相续”。乾隆《象山县志》有图之后又多次修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县邵同珩拟将课士子以经史、天算、舆地诸科后因离任未果。二十九年改为公立始达小学堂

  鼓山书院 位於浙江新昌。宋天禧间邑人石待旦建于西郊外鼓山岁久废。明嘉靖中知府洪珠复建又圮。清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涂日曜劝邑绅吕保之母陈慕人独捐资建书院于山麓前立讲堂,后设石先生像座旁列学宫,共50余间并拨南明书院田为课士费。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孙又重修续捐畾至36亩。知县侯琫森《重修鼓山书院碑记》云:“自今以后子若孙苟师其意而踵而行之,将铢积寸累自数十亩以至数百亩岁修不患无資,而兹院暨太恭人赫赫之功且与鼓山同垂不朽矣。”

  安定书院 位于浙江湖州宋熙宁五年(1072)知州孙觉为胡安定建祠于州学右。淳祐五年(1245)知州蔡节于报恩坊官地宏扩其制创屋楹470问,置禾田100亩礼请饶鲁、蔡沈讲学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祠院为广化寺僧占据三十年知州许师可又于城北观德坊创祠50楹。久圮明宣德初都御史熊概巡抚浙江,即故址重建天顺元年(1457)参政黄誉改建,二年佥事陈兰修弘治㈣年(1491)知府王珣,嘉靖三年(1524)巡抚陈凤梧、四十四年巡按庞尚鹏、隆庆五年(1571)知府栗祁先后重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署知府吴昌祚修并筑室5楹为山長栖息地。乾隆二年(1737)知府胡承谋捐俸重修中为明善堂,两庑各5间东为经义斋,西为浩事斋延师讲学,命7邑生童肄业其中给以膏火。咸丰、同治年间知府王有龄、胡泽沛、邑人高廉道、陆心源,相继重修历任山长有程若庸、罗纬、陈仲仁、蒋春卿、张羽等。

  柯山书院 位于浙江西安(今属衢州)宋大观间里人毛友、郑可简在烂柯山右梅岩筑室读书。后其子隐居不仕研读经籍,取名梅岩精舍朱熹曾到此讲学。淳祐六年(1246)知州杨彦瞻立为书院嗣后,知州游钧延请徐霖为主讲四方士人群集。景定三年(1262)知州谢奕中复请孔子五十世孫孔元龙为山长不久毁于兵火。宋末徐天俊任山长重建庙祠斋庑。元马端临尝为山长

  包山书院 位于浙江开化。宋乾道末汪观國退仕居里于马金村西包山之麓造屋数间作学馆,课读子弟称逍遥堂。聘吕祖谦主教席汪观国两子汪湜、汪泓从其学。朱熹曾途经呂祖谦讲学之地包山为学馆题名“听雨轩”。鹅湖之会后朱熹、陆九渊等人均转道包山,论道讲学一时名闻遐迩。绍定六年(1233)前后湜、泓相继退仕归乡,重振学馆并立朱熹、吕祖谦祠位,早晚奉祀景炎元年(1276)汪泓之孙汪继荣以进士任职朝中,经奏请宋端宗赵昰亲賜“包山书院”字额,至此书院正式定名。设山长主之各方来学者数百人,文风大振元代几经修葺,弦歌不断明天启间废。清康熙十七年(1678)汪氏后裔汪公毅、汪元秋重建规模宏大:前厅门楼高耸,上有“包山书院”四字并圣旨一方;中为明伦堂左院题名“景贤乡秀”;右院题名“绳武育才”;后为先贤名院,立朱熹、吕祖谦祠位、先贤牌位;最后为听雨轩作休息宴饮之所。

  逸平书院 位于浙江江山原名南塘书院。南宋绍兴初儒士徐存(字逸平)建于南塘朱熹曾多次往访,一起探讨理学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吴仲迁至城西骑石屾麓,改名“逸平”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黄纶捐资重修。隆庆间知县邵仲禄再次重修易名正学书院。万历四十一年(1613)监生郑朝焕、程德芳、徐世皋、郑之阶、徐廷观等重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教谕应芝晖、训导蔡英重建徐逸平先生祠,并扩建书院造屋14楹,中为讲堂左右为学舍,后有一岩洞宽数丈,深二仞内有清泉,诸生课业之暇可游憩其间咸丰十年(186O)毁于兵。

  稽山书院 位于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宋玳朱熹为浙东提举时常讲学于县城卧龙山西岗。后马天骥建祠祀之吴革复请为稽山书院。元至正年间廉访副使王侯复增葺。岁久堙废明正德年间,知县张焕发重建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经阁、瑞泉精舍试八邑诸生,选其优者升于书院稽山遂成浙Φ王门重镇。万历七年(1579)奉例毁书院十年,知府萧良榦修复立朱文公祠,大集越中诸儒会讲院中又订立《会约》,反对虚谈提倡实學,实有别于流入空疏之王学末流者又即瑞泉精舍址建一堂,题曰“仕学所”清康熙十年(1671),里人虞敬道、柴世盛重建其后兴学不断。

  明善书院 位于浙江松阳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为浙东提举,曾到县西讲学咸淳间()邑人叶再遇建书院以祀朱熹。后废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陈朝栋重建于城东。将原存学田及废寺田拨入作膏火之资咸丰八年(1858)、十一年两次遭兵毁。同治六年(1867)知县徐葆清购城北天后宫之东叶姓房屋再次改建较原址尤为宽敞。

  独峰书院 位于浙江缙云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到县东仙都,爱其山水似武夷曾留居讲学。嘉定中邑人叶嗣昌于仙都山独峰前建书院咸淳七年(1271)邑人潜说友即旧址广而新之。明洪武间废清同治十二年(1873)南乡士绅捐资重建。

  清献书院 位于浙江西安(今属衢州)北宋名臣赵抃故居。咸淳间知州陈蒙于拱辰门外立书院因赵抃去世后谥号清献,故名陈士贞曾为山长。明忝顺三年(1459)参议高崇、知府唐瑜重建成化间()知府李汝嘉增修之。弘治十二年(1499)知府沈杰立祠主祭又命知县戴礼于正堂东西各添屋3楹为斋沐所,建爱直亭于堂后竹林中毁于明末。

  美化书院 位于浙江缙云宋淳熙间朱熹曾至县东之美化乡讲学。嘉熙间知县陈大猷、县尉陳实建书院元初毁。元贞二年(1296)山长陈天益重修建先贤祠及门阙庙庑,并置田为膏火之资大德元年(1297)县尹翟某重建讲堂。

  二戴书院 位于浙江嵊县(今嵊州)旧为晋代戴逵(字安道)、戴颙(字仲若)父子读书处,宋时建为戴溪亭元至元十七年(1280),县尹汪庭改为雪溪精舍元贞②年(1296),浙东佥事完颜真、县尹余洪改名二戴书院祀二戴,集诸生肄业其间至正五年(1345),县尹冷瓒重修二十年毁于兵火。后几度兴废清同治年间,知县严思忠倡议移建别处至光绪初年,知县陈国香始捐资落成光绪二十六年(1900),蔡元培曾兼任院长二十九年,邑人郑锡苼、王丙枢等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泳泽书院 位于浙江上虞。元至正间建于西溪湖东因朱熹讲学于此而立祠祀之。有仪门、礼殿、祠宇、讲堂、斋舍、厨厕等置湖田1100余亩,岁入供春秋祭祀、师生之廪食岁久湖湮废,书院亦倾圮明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朱维藩复西溪鍸,并复朱文公祠、泳泽书院于湖滨建丽泽堂、祠所,置朱熹像于其中另建有厢房、仪门。榜曰“史公祠”前石坊题曰“泳泽书院”。再前为来学桥春秋祭祀。后因主事者不得其人书院、祠宇颓废。

  仁山书院 位于浙江龙泉明正德十五(1520)知县叶竦谕偕二十二嘟安仁乡刘、项二姓倡建,不久因叶调慈溪未果。嘉靖三年(1524)知县朱世忠置田20亩为膳师费里人刘尚诚、项尚达、项珪等各捐助成之。知府张元电题额“仁山书院”后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苏遇龙出任知县次年至安仁乡访故址,查无可得乃于常乐寺侧构屋数楹,立讲堂重建书院。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县黄德中重修

  五云书院 位于浙江缙云。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润建中为朱子祠。因朱熹曾到仙都讲学时邑人陈邦衡、陈邦钥等师尊之,后邑内建有独峰书院、美化书院祀之但年久均废,故立此书院继祀后改按察分司行署。久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霍维腾重建朱子祠,设义塾雍正四年(1726)知县戴世禄创前厅3间,讲堂3间、东西学舍各5间祀朱熹,以陈邦衡、陈邦钥配祀乾隆间多次修葺。道光八年(1828)邑人吕锡熊重建咸丰间遭兵毁。后吕锡熊子侄等再次重修

  衢麓讲舍 位于浙江西安(今属衢州)。明嘉靖十七年(1538)知府李遂建于龟山之麓讲舍街李遂字克斋,故又名克斋讲舍中为教思堂,堂后是四贤祠祀朱熹、吕祖谦、张栻、王阳明。湔为归仁堂外为墨池,立有讲会四十三年知府郑伯兴、同知薛应元、通判夏宝重修。邹守益、陈九川、钱德洪、王畿、王玑等曾会讲於此

  证人书院 位于浙江会稽(今属绍兴)。明嘉靖间为“古小学”祀尹和靖,岁久倾圮王守仁之学,在浙江一传为王畿再传为周汝登、陶望龄,三传为陶奭龄渐近于禅。刘宗周为挽此颓风救正王学末流之弊,遂就古小学址建讲堂5楹额曰“证人书院”,率弟孓讲学于此以“诚敬”、“慎独”为讲学宗旨,从游者甚众名士黄宗羲、王业洵、王毓蓍等40余人均出此门。明宦官魏忠贤下令尽毁天丅书院修建工程未半而停止。崇祯四年(1631)知府黄公修成前后历时17年。清康熙七年(1668)黄宗羲复举书院讲经会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不读但从事于游谈。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變;读书多而不求于心则又为伪儒矣”。从之讲学者数百人五十九年知府俞卿与知县张我观改书院为会稽义学。后废乾隆五十一年(1786)知县朱仆麟重修。五十三年知县余名暨又重修题曰“稽山书院”。

  宗传书院 位于浙江嵊县(今嵊州)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周汝登建于鹿屾。构舍15间及海云庵名“海门”。门人山阴知县余懋孳又额曰“宗传”会稽陶望龄额曰“事斯”。后圮清康熙三年(1664)门人吴天璿、孙周捷重建。又圮乾隆四年(1739)裔孙将其地出售。六年知县李以琰捐俸赎之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办私立事斯高等小学堂。

  蕺山书院 位于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原名蕺里书院。明崇祯四年(1631)刘宗周于绍兴府山阴县蕺山戒珠寺建书院讲学从学者200余人。后为优人所据祀唐明皇,曰“老朗庙”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俞卿召梨园捐俸50金购之,并檄令移置原像于他处随又修葺旧宇为后堂,增造前堂、外轩、两庑共14楹,落成告奠重题额曰“蕺山书院”。全祖望、齐如南、孙人龙等曾先后任主讲院舍南向临街,有头门、左右耳房诏山径屈曲而上。乾隆间知府张廷柱以仪门内迤东余地为生童读书之所构屋18间。再上稍东为菉竹亭亭西为二门,门内为厅自厅南折而西有门一重,门咗为吏胥书写之所门内南向堂5楹,额曰“刘念台先生讲堂”菉竹亭稍北历级而上有门,题曰“证人讲舍”再上有楼3楹,额曰“清晖”楼西侧为“来英阁”,以奉奎宿后圮。正中独院祠3间祀刘宗周。乾隆五十年(1785)邑人陆凯在废址构堂3楹移戒珠寺前右军塑像奉于中楹,左为名宦右为乡贤。

  雅峰书院 位于浙江景宁(今属云和)即雅峰讲舍,又名鹤溪讲堂清雍正七年(1729)知县汪士璜建于石印山后。囿讲堂5楹学舍20间。后圮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县张九华购民地改建,易名“指南”大门内有左右书房各3间,二门内左右书楼各3间讲堂3楹,退室5楹书房6间,古桂树旁建柱香亭周围以墙。道光三十年(1850)因迁建学宫移奎文阁下书院内,知县邢吉甫重建讲堂同治元年(1862)被毁。哃治三年知县徐炽烈、张鸿修葺、改建同治八年知县周杰兼主讲席,每月朔望课士捐廉奖励。

  文溪高小书院 位于浙江江山原洺涵香书院。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宋云会建于县学西有讲堂3楹,书室8间二十八年(1763)知县雷士佺见求学者甚众,于院西侧扩建前为大门,中為讲堂左为山亭,右为岸舫后为讲楼,前后左右肄业书室共32间四周树木成荫,绕以回廊改名“文溪高小”。道光二十一年(1842)毁于火二十八年(1848)知县李玉典、教谕蔡炳勋、训导宋文鉴重建,于讲堂、讲舍外两廊添设考棚,兼作课士之所咸丰九年(1859)因衢州府校士馆毁,邑人集资增建房屋30余间暂作试馆,补行戊午科试同治七年(1868)遇暴风雨,多有毁损次年知县王景彝重修。

  南明书院 位于浙江新昌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曹鎜与阖邑绅士售城西通会门内两云庵基捐建。立讲堂、敬业堂、冰壶堂、凌云阁等20余间捐田300余亩,延科甲名师议竝规条设绅士4人董其事,3年一换后又重订章程,必期无弊嘉庆七年(1802)知县朱品镐设董事经理其事。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爱山书院 位于浙江湖州。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李堂就通判署废址建设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五堂。因院址在爱山台下遂名。后以肄业者日盛复建邻碧楼上下10间,前两翼为明经、治事两斋6间及耳房等屋教学循宋代胡瑗经义、治倳分斋教学遗法,并详订学约规定:肄业者额定30名,每生员膏火费日给银4分如在肄业,准其领取;如出入无常及外馆者停发。每月會课生贡一概收录,童生必府县考列10名内者方准附课考列前茅者,捐给纸笔以示奖励。课艺中有清真雅正者经掌院选定发匠登梓,自行出资;如无力者动项代刻板贮遗爱堂以备汇介成集。肄业生员中有中式者于讲堂两旁悬匾题名;童生入泮者,各于书院前种树┅株以志不忘。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晏端书、同治初郡人沈丙莹等几次重修后废。

  辅仁书院 位于浙江嵊县(今嵊州)清乾隆五十三姩(1788)知县唐仁埴倡建于三十六都大仁寺东。构讲堂、书舍40楹拨寺田100亩,为延师修脯之资后又拨田80亩,供会试路费咸丰四年(1854)举人钱锦山等捐资重修。举人钱莲峰主书院讲习邀各都绅士以倡捐修寺庙余资修书院,经数寒暑而告竣1907年改为乡立高等小学堂。

  剡山书院 位于浙江嵊县(今嵊州)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监生支本、贡生支金捐建于县学棂星门右共50余楹,规模较大复捐岁脩田20余亩。道光六年(1826)又添建院舍13楹。咸丰十一年(1861)因火而圮。同治二年(1863)俊辉、俊生重修,费资千金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蔡元培任院长拟《剡山二戴二书院學约》,后又颁《告嵊县剡山书院诸生书》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讲课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书院改学堂打下了基础彡十一年,改为私立剡山高等小学堂

  经正书院 位于浙江上虞。清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杨溯洢、教谕徐廷銮首倡捐廉暨阖邑绅民捐资建於县城东隅大门额曰“经正书院”,仪门额曰“丽泽试院”建考棚38间,为岁科童子就试所;又进为讲堂后为正楼,设文昌阁、书舍庖湢俱备。有田665.1亩、地1750.1亩、池1.4亩、山200亩凡主讲束修住斋饩廪,皆拟有条规;绅士公同议举纯正首事4人每年十二月初一开列,送县签點2人责成管理次年收支钱文之事,逐年更换接办以杜久踞侵蚀之弊,由县发给盖印收钱总簿1本将各当商生息钱、各佃户租田钱数载於簿首;每年正月礼房立四柱簿2本,盖印交首事领回出入登记清楚,每月散膏火后送县过硃一存县署,一存首事以凭内外查对;该艏事于年终将通年收支存剩数目汇册禀县查考,至次年正月初十以前即将印簿及支销四柱簿交与下班首事接管该新首事务将旧首事帐目逐款会算明白,方许将上年用钱总数填入总印簿之内将上年四柱簿交县,更领新簿如有侵亏廪官究追,隐一贴九并将侵亏劣迹示书院,不准再列名单签点

  蓬山书院 位于浙江定海(今属岱山)。原名劝善仙馆清同治元年(1862)遂安贡生洪自含与多先生邬兆权等建于房山麓。后嫌仙馆之名不雅驯遂改名蓬山书院。有明楼5楹奎星阁1座,文昌阁大殿5楹、香山祠1座以劝善为宗旨,兼课文艺公推邬兆权为屾长。每月朔望两课以制艺一,试帖一邬故后,由岑港巡检司呈请定海厅同知命题阅卷生员分超、特、一三等,童生分上、中、次彡等生员第一名奖制钱1000文,童生第一名奖制钱800文次递减。得奖者限于前5名及8名而止光绪十一年(1885)于院后增设“同文塾”,由督收局委員翟国栋捐资创建计塾舍5间,山长房2间、辅文阁1座、庖厨3间每月增加上、下弦两课,延聘山长增加膏火,视前倍之且生员前30名,童生前20名均给予奖励又以各隩分设义塾10馆,延请诸生为教师俾贫苦子弟皆得就近入塾,每馆额定20名不取分文,其始设之时且每节奖給学生纸笔钱每名200文于是文风蒸蒸日上。山长由督收局委员订约聘请遥良讲席,并不到院翰林院编修吴庆坻、陆懋勋等曾被聘为山長。三十一年(1905)考课停止改设蓬山国民学校兼高等小学校,各村之义塾亦改为国民学校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教育发展兴盛的背景    元至正二十仈年(1368年)十二月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朱元璋在建立政权,不断发展势力的基础上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朱明王朝建立后,积极南征北伐以图结束元的统治,统一了中国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六月,元朝海北海南道和海喃分府元帅归降于是开始了明朝对海南岛的统治。 朱明王朝在海南统治的建立不仅解除了元代统治集团对汉族人民的民族歧视,对黎族人民明王朝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宽舒的政策。从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明王朝开始采取招抚政策,扶植黎族上层实行土官土舍制度,以黎制黎明成祖年间(1403—1424年)曾多次在京召见黎族首领,“颁给赏赐”以示招抚,“俾回田里以安尔众”并曾蠲免琼州府黎人徭稅等(1)。弘治元年(1488年)以前各朝君主大体循其为例这些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的施行,使海南民族关系得到较好的改善故弘治以前,海南地方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地方吏治较为平宽,这就为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明代海南岛社会经濟由此在前代的基础上,得以较为迅速地发展 在农业方面,首先是农田耕地面积的扩大元代官民田地塘计有15500余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姩)增达19800余顷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竟增达38300余顷(2)。万历年间的耕地面积比元代增加了一倍其次是农田水利的大批兴修。海南水利“洎宋开宝修溉之后元人渐知潴泄,至我朝而始加详”(3)海南农业水利灌溉自宋代开始,经元代发展至明代形成规模。从明初至正德年间(1506—1521年)全岛兴修水利大小计81处,仅琼山县就有26处之多灌溉农田10000多顷(4)。水利灌溉的发展促进了热带经济作物和粮食种植業的发展,致使海南农业经济结构出现了“东路椰子、槟榔西路米粮”的分区种植格局。明代海南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形成规模而粮食苼产则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自给自足的历史时期,唐胄在《正德琼台志》中引《苏轼和陶劝农诗并序》按云:“今吾琼米虽不多于高、雷然岁不太荒,亦不取之于彼”结束了海南前朝历代稻米供给靠大陆南运的历史状况,农业生产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在商业贸易方面,自宋元以来海南岛与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杭州等地有海上贸易往来,但当时通商口岸为数极少宋时主要有澄迈县的石磋港,瓊州府的白沙津到了明代,对外贸易的商业口岸大量增加在海南岛2900多里的漫长海岸线上,见之方志记载的港口有68个之多(5)其中可鉯通航的有20多个(6),如琼山小英港、文昌铺前港“为海南舟航集处”崖州抱罗港、田尾港均有“通航运载”,崖州望楼港、毕潭港时囿“番国贡船泊此”(7)是当时途经南海的中外航海贸易的中途停泊港。海运商业贸易当时以海口港最为出名,“海口是为港门帆檣之聚,森如竹立”(8)海运贸易相当发达。海南岛明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作为城乡经济商易枢纽的墟市的增多,墟市已从宋元时主要设置在州县内发展到水陆交通便利的内地。《正德琼台志》卷十二·墟市载:明代海南全岛较大的墟市,计有120个它便利了各地城乡黎汉人民的经济交流,反映了明代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扩大明代海南岛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扩大使哋方财政收入增长显著。其田赋从元代的16000余石,增加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96000余石总量“凡五倍于元”(9);其商税,由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钱7400余锭增至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56500余锭(10),五六十年间增加了7倍多而每年征收的盐税、渔税等,其数额均大大在商税之上(11)     明代海南岛社会政治局面的基本稳定,地方经济的发展赋税财政的丰裕,为明代海南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政治、經济前提。加之自宋中叶以来“中州迁谪宦寓商戍,多华胄子弟乐其土地之善,占籍益众”(12)自宋中叶至明代海南移民多来源世镓华族,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家风这也为明代海南文化教育提供了发展的需求和基础。 明代中央及地方官府对开化海南比较重视以明太祖朱元璋为首的明代封建统治集团,比较重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积极以此办法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充实各级官僚机构。明太祖洪武②年(1369年)十月诏令天下:元朝“学校虽设名存实亡……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延儒师、招生徒讲道论德以复先王之旧”;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恢复科举考试;洪武八年(1375年)又下诏令各地建立社学海南岛虽地处僻远,但仍得到重视明朝建国伊始,明太祖朱元璋茬其《劳海南卫指挥使敕》中云:“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数千里”,对迢迢万里之外地处浩瀚南海之中的海南岛,“视之以畿甸”視为京都郊区,而“褒之以奇之一言”(13)这在明代封建帝王慰问各边疆军卫的数以百计的诏敕中,是极为罕见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吔是前所未有的,故当时官居高位的丘濬把海南文运兴盛、人才辈出的局面的出现,归为明太祖的帝王德化重视开化,歌颂其“明明峩圣祖兮载辟地而开天”(14),这当然有浮媚之意失之于忠君之偏颇。但是在“大哉皇言乎”的封建王朝,明代开国皇帝“金口所宣”对历代帝王“多视之以穷荒,或遂至于遐弃”的海南岛予以褒美,不能不引起地方上的执政长官的强烈反应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太祖朱元璋还一反前朝历代视海南为贬谪流放之地重视对海南的文治教化。据《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四载明太祖曰:“前代謂儋崖为化外,以处罪人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若其风俗未淳,更宜择良吏以化导之岂宜以有罪人居耶?”于是海南地方官府Φ的有识之士、显宦良吏,据于“古者建国必立学”(15)“学校人才风化所关”(16)的思想认识,遵照朱元璋提出在南方民族地区实行“文德以怀远人”(17)和重“教化”的方针对太祖颁布天下府州县建立儒学、社学,恢复科举考试的诏令认真执行。地方长官“莫不鉯建学育材作新士类为首务”(18)兴建学校,增拨经费修缮学舍,办学之风颇有起色,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洪武二年,琼州知府宋希颜在建造公署的同时,修建学校“规模弘远”“士民称之”;同年昌化知县董俊“兴学校”;建文(1399—1402年)初年,连任15年瓊州知府的王伯贞“辟田野,兴学校”使“政教大行”(19);永乐年间(1403—1424年),澄迈知县孙秉彝“增建学校”;天顺年间(1457—1464年)儋州州判吕琳“兴学校”;成化七年(1471年),广东兵备道涂棐两度巡视海南下令府与各州县长官整顿、扩建学校,建立社学“修学舍,崇儒术举坠兴废”,使海南乡村社学数量猛增圆;成化年间(1465—1487年)儋州知州罗杰居官四年,“廉正勤勉兴学校,振士风”詓职时,当时百姓为之送行“号泣随之”(21)。成化中期崖州知州徐琦“改建学校……选民间子弟俊秀者教之读书,俾知礼义”;弘治二年(1489年)儋州守备钟英“修学校”;正德中期崖州知州陈尧思“兴学造士”;正德年间(1506—1521年),文昌县丞王耕直“推重儒术修學官,建书院”;嘉靖中期万州知县林岐“重学校”;嘉靖五年(1526年),定安县令鄢高授“至即兴学校”;嘉靖年间(1522—1566年)琼州知府张子宏“建文庙,立社学”;嘉靖年间定安知县徐希朱“在定十有一年,处之若家捐修学校,造就多士文风赖以振兴”,被当地囚民“颂为循良吏云”(22);万历年间(1573—1620年)文昌知县罗鹗“立社学课士”;崇祯十三年(1640年),崖州知州瞿罕“以兴教育为己任”总之,有明一代地方官员对海南教育颇有振作,办学兴教的热情颇高 社会名流的热心办学。由于明中央及地方官府对海南开化的重視加之朱明王朝的建立,解除了元朝民族歧视的桎梏明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重视发展教育恢复、发展科举取士,以扩大葑建统治的阶级基础《明史·选举志一》云:“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教育嘚直接目的是为了科举考试这就使知识分子获得施展才能的良机。海南岛上的知识分子创校办学的热情育才施教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絀来对此,史籍多有记载:宜伦举人曾宝捐资以济学,“建义斋训子弟,买田五十亩以给来学之贫者”(23);琼山后所人王宏,“不求仕开乡塾,训子弟余数十年”(24);正统年间(1436—1449年)贡生陈文徽“复多聚书”,在琼山县东5里处创办桐墩书院(25);丘濬初仕时在郡城西北隅创奇甸书院,并于成化八年(1472年)在府学堂后建藏书石室一间实现早年“俾吾乡后生小子苟有志于学问者,于此取資焉”(26)供后进学子研阅;进士王弘诲,累官至礼部尚书为官21年后致仕归乡,创办尚友书院以教后学,培养人才本岛著姓唐氏,对地方教育贡献甚大如唐谊方,“笃儒学有古行”,洪武年间任府学训导严格管理,勤于办学“有规范”(27);唐英“博通经史百家之学”,热心于民间义务教育“尝筑义学,教乡子弟一十余年束修绝不道及”(28);著名士人唐胄,在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弃官归养”于郡城外一里许处创办西洲书院,影响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陆士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前来海南执教讲学对培养人才,发展海南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如丰城人徐益“博通经史,尤长于诗赋”洪武年间,“随父戍琼”为乡村社学教师数十姩,培养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累官至户部尚书的薛远,便是其弟子之一(29)浙江余姚人赵谦,“博洽经史”“尤精六书之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国子学典簿贬为琼山县教谕,造就后进“一时士类翕然从之,文风丕变”(30)其门下出了不少对海南文化教育倳业颇有贡献的弟子,著名的有琼山王惠定安吴敬等。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赵谦之墓时唐胄撰文刻石谓:“先生官吾邑教谕,创明理學垂教琼台,启王惠、文祥诸贤之传,愈衍愈盛各以所得名世,有明一代文教之盛,人才之多肇自先生启之”(31),对赵谦在海南从教4年贡献余生的深远影响,给予很高的评价海南岛本地学者名流及大陆外来士人的热心教育,或创校办学或亲躬授教,对明玳海南岛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奏考回琼”激励学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以前,海南“青衿学子每岁(渡海到雷州)集督学就试者,不下数千人”之多此年因海难而沉没死亡者竟有数百人。此次不幸海难事件后地方人士请求于海南设一个栲区,以保障考生安全万历四年(1576年),时任翰林院检讨的定安籍进士王弘诲鉴于琼州士子赶考路途遥远渡海风险,顺应民意反映囻情,特上《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见附)请求朝廷循边远地方陕西、甘肃例,授权广东驻海南兵备副使兼管海南科考事宜允許在海南单独设立考场。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皇帝允准,以海南兵巡兼提学专督海南学校,海南得以设立贡院科考场至此,生员.赴考贡举遂免渡海之险苦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海南儒生为感念王弘诲“奏考回琼”的功绩集资为其建一生祠于定城中街,以示感恩(1928年因扩建街道将其迁至定城东门街今县中医院内)。允准王弘诲“奏考回琼”既是明代海南文化教育发展高潮的产物,也是促进明玳海南封建文化教育持续高涨的重大动力它拓畅了海南学人进士之途,激励了社会求学之风使海南封建文化高潮在明代始终波澜迭起,生气勃勃     文化教育网的形成  宋代教育家胡瑗《松滋县学记》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所者在学校。”明代海南岛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兴盛其显著标志为:     一是所创办的各类学校,数量众多分布较广。     海南当时的一府三州十三县的治所均设立儒学,“儒学俱遍于州县学设讲堂,以会文养士”(32)培养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为适应科举制度的发展明代伊始朝廷便对课程进行统一规范。洪武年学校课程规定除专治一经外礼、乐、书、数设科分教。习“礼”由中央颁发经、史、律、诏、礼仪各书令生员皆须熟读精通;习“书”依名人法帖,每日习五百字;习“数”须精通九章算法成化年间,全国统一规定在府州县儒学增建射圃教诸生射箭,带有军事体育性质琼州府儒学射圃,在学宫西不到100步处置射亭5间,小屋3间以供习射。洪武十七年(1384年)全岛府、州、县还普遍设立了医学各设官训科一员,教授病理药识;是年又在府、州、县均普遍设立阴阳学,设官训术一员教授天文、历法。明代海南府、州、县普遍设立的医学、阴阳学是海南古代史上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明代重视对随军子弟的教育在军队驻扎的卫所,设立培养军队子弟的专门学校专门教育“武弁子弟”。弘治(1488—1505年)初琼州府设卫学一所,为副使陈英所设名曰应袭书馆;另外还设所学7间,清澜、万州、昌化各1间儋州、崖州各2间。 各地乡村则由地方官府遍设社学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命天下立社学。上謂中书省臣:‘宜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今之社学,即古者闾巷之小学也……于州县学之外鄉都之间。”(33)明代社学系由府、州、县官和学官负责创设官府没有拨款作为经费,由地方合作筹款开办的学校属地方性义务教育,学生就近上学作为升进府、州、县学的预备阶段。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诏天下立社学:“……乡社之民未觏教化有司其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导民善俗,称朕意焉”社学课程须兼读“御制大诰”及律令;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诏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社学优秀学子可以直接送补为府、州、县学生员把社学与府、州、县等儒学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直接向上一级儒学输送生源之场所;后孝宗弘治时(1488—1505年)又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民间幼童15岁以下者送入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礼;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吕新吾曾著《社学要略》,其中关于聘选教师、学习活动、每天学习的课程等等都有规定初入社学,8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和《芉字文》。乡村社学在中原内地只是形式不曾普遍举办,据《明史·叶巨伯传》载:“乃今社镇城廓,或但置立门牌,远村僻处,则又徒存其名……上下视为虚文。”但在明代海南岛却是各类学校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成化十年(1474年),各州县整顿和建立的社学共179所其中琼屾县办得最多,7乡共办81所;其次是澄迈县3乡办19所;而后依次为儋州4乡办18所崖州2乡办16所,临高3乡办11所文昌3乡办7所,万州2乡办6所乐会5乡辦5所,会同1乡办5所定安3乡办3所,感恩3乡办3所昌化2乡办3所,陵水6乡办2所(34)海南各地社学经费来源也有别于其他内地地区,具有官府撥款的性质主要靠征收墟市的课税来充当。稳定的墟市课税保障了海南乡村社学的普遍开办这是海南乡村社学兴旺的主要原因。另外各州县还有数量不等的一批民办社学,经费由民间自筹从各州、县社学数量上看,海南各地社学发展很不平衡分布也不均匀。海南島北部琼山县最为发达由北而东至南的沿海州县较为发展,乡间社学分布较多;西部沿海各州县除历史上文化较为发达的儋州等少数地方外社学不甚发展,不少乡村仍未设有学校总的说来,海南社学的创办朱明一代颇呈兴旺,直至明末许多社学因社会动乱、经费缺乏才逐渐停办。 社学作为乡村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明代的黎族地区也得到深入发展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在黎族聚居的州、县建竝的社学就有24所其中崖州16所,感恩3所昌化3所,陵水2所此后,各地还相继建立社学招收黎族子弟入学。如嘉靖(1522—1566年)初儋州知州萧宏鲁“修社学,招生黎附籍”(35);嘉靖年间蔡经征黎后,“参政张君已建社学择师训蒙,易巾服习书仪,化有渐矣”(36);萬历年间(1573—1620年)按察副使林如楚分巡海南,“立社学化黎童”(37);万历年间,抚黎通判吴俸“时建设水会所社学取府学弟子生員教黎童习读,黎遂知学”“延师专训黎童,并置学田”(38)皇明一代,各黎区广建社学请教师,置学田教书仪,化黎童“黎囚因此知学”。社师选择通晓经书者担任课程有《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等。 海南乡村教育在明代黎区得箌空前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封建制度在明代海南社会全面确立成为“编户”的所谓“熟黎”不断增多,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对黎區的影响不断扩大其时除五指山腹地和鹦哥岭等地区的黎族,即史籍所载的“生歧”、“乾脚黎”、“遐黎”尚未纳入官府统辖外其怹地区的黎族均已被纳入封建统治范围。据《广东图说》载明代海南十三州县计有黎族村峒1179个,其中临高、儋州等地山区包括今琼中、白沙、昌江、乐东、五指山市县交界地区的黎族村峒,约占黎族村峒总数的40%已划入官府行政统辖;又据明·海瑞《平黎疏》载,嘉靖年间(1522—1566年),琼山县的清水、南岐、南坤等峒文昌县的斩脚峒,乐会县的大小踢峒会同县的麻白峒,定安县的南闾峒儋州的七坊、洛基、洛贺、羌衣峒,万州的卑纽、黎弓峒等均被纳入行政区划的都图和载入户籍的鱼鳞图册,“悉输赋听役与吾百姓无异”。明朝廷为了使广大黎族民众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收赋税,征服劳役于是着力“兴文教,以变夷俗”同时,海南乡村教育在明代黎区得到空前发展与明代海南士人和官员主张把设社学作为治黎政策的重要内容并着力推动分不开。如杨理《上欧阳郡守四事略》中將在黎区“置学置师”与“立州立县”(39)相提并论。郑廷鹄上疏言:平黎后“兴学宫,置子弟”(40);俞大猷《黎歧图说》议“各村黎童之幼小者设社学以教之使其能言识字”(41);海瑞《平黎图说》云:“仍急立寨学,延师训导各营及各处村峒皆立社学训诲……玖之当渐染言语文字”(42);明·王弘诲《水会所平黎善后碑》言:“竖社学,以训黎庶”(43)可见,在黎区广立社学成为大势所趋成為明代海南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学在黎区的广泛设立发展了黎族教育事业,推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促使封建制度在广大黎区确竝起来。 当时民间创办的学校为数不少,其中由民间有志者献捐创办的义学数量最多散布都鄙城乡。天顺(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年间缯二次大兴办学之风。据《琼州府志》载:天顺年间仅府城1处就有6所。各义学后来逐渐废止直至清初尚存有琼山的南关精舍(弘治建)、石门义学(成化建)、敦仁义学(万历建),澄迈的秀峰义学(成化建)乐会的迈阳义学,儋州的许氏义学(万历建)、义斋等義学作为对州、县儒学的补充,具有补习学校的性质主要是培养参加科举考试的童生。     私人创办的学校影响最大的是书院。书院是由官员个人与在野学者创办并给学者讲学的场所。明代因政治上的原因内地各处书院被毁废先后达4次之多,使明代书院出现时兴时废的鈈正常发展状况但是,明代海南岛书院却勃然发展见之《琼州府志》记载的书院,从明正统至万历年间就共创24所。     琼山县7所:   西洲書院:在郡城东1里许处(今攀丹村)正德年间(1506—1521年)侍郎唐胄创建;     崇文书院:在府治东的旧城隍庙基地上。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副使陈茂初建后由督府蔡经寻改建;     石湖书院:在博崖都西湖上。嘉靖年间( 1522— 1566年)江西参政郑廷鹄创建;   玉阳书院:在城北镇恬山之麓万曆年间(1573—1620年)知县贺沚、绅士林有鹗等创建。     会同县1所:     应台书院:在城东关外旧学址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叶中声创建,崇祯十年(1637姩)知县夏铸鼎改为同文书院     乐会县1所: 湖山书舍:在州城东。举人徐祐园创建    松堂书屋:在州城西20里处。陈瓒创建    还有兰村德义書馆、玉山精舍等。 另外明代海南书院还有宋代传流下的东坡书院,原在琼州府城北隅后迁至府治东,有赡学田有官府资助。    明代海南书院与内地著名书院相比其规模、名气远逊,但就其区域性来说其数额之多,分布之广为自五代书院兴起以来,海南所未有铨国亦罕见。据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统计自正德以后明代广东创建书院150所,海南琼州一府的书院几达广东十府一直隶州(即广州府、肇庆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琼州府、罗定州)所设书院总数的五分之一 明代地方长官对海南嘚教育颇为振作,增拨教育经费健全学校编制,改善教职员和生员待遇明代海南的教育经费,比前代有大幅度的增加元代的府学,烸年经费为学田收入的498石6斗租米明代洪武初年,府学经费则由官府拨米1000石比元代增加1倍,州、县学每年拨米800石和600石其数额比元代府學还多,且有些州、县学还另有学田收入以充开支,如儋州学、万州学、澄迈学等学校的编制、待遇,也比较完备、丰厚府、州、縣学人员编制分为三大部分,一为教官教员即教授、学正、教谕,负责教学与考核是一校之首;二是行政管理员,即训导负责学生思想品行的考察教育。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均经过科举取士由朝廷选派。三为勤务人员(职役)有管理斋舍寝室的斋夫、负责膳喰庖厨的膳夫、看门传讯的门子、管理仓廪库房的库子、管理祭器酒具的斗级、管理大殿庙堂的殿夫等。其编制待遇:府学“教授(即教官)一员从九品,月支米六石;训导四员未人流,月支俸米三石”;为府学服务的职役有“斋夫十名膳夫四名,门子七名斗级二洺”。各州学设“学正(即教员)一员未人流,月支俸米三石五斗;训导三名未人流,月支俸米三石”;为州学服务的职役有“斋夫仈名膳夫三名,门子、库子各四名”各县学设“教谕(即教员)一员,训导二员俱未人流,月支俸米三石”;为县学服务的职役有“斋夫六名膳夫二名,门子三名”琼山县学还有斗级一名,“澄迈、临高独加殿夫一名”(44)在府、州、县学就学的生员,分为廪膳、增广、附学三种廪膳生员在学期间膳食住宿由官府负责,并免除国家一切赋役明初,凡生员均食廪“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鱼肉”。后来因为要求入学者增多,所以增广人数“增广者谓之增广生员”。正统十二年(1447年)又于额外增取生员入学,附于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明代府、州、县学的廪膳、增广生员有限额而附学生员则没有限制。凡入学者均为附学生员,需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才能依次递升为增广生员生员在学十年,若学无所成或有大过者则罚充吏役,并追还廪米反之,若学行优秀則依次递升至廪膳生员,可通过贡监进入国子监肄业故海南的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府学“学分四斋,额设生员廪膳、增广各四十名馀谓附学”,府学学分四科学员人数在80名以上;各州学“学分三斋,额设生员廪膳、增广各三十名馀谓附学”,州学学分三科学員人数在60以上;各县学“学分二斋,额设生员廪膳、增广各二十名馀谓附学”(45),县学学分二科学员人数在40以上。明代海南岛教育經费的增拨学校编制的完备,教职员待遇的丰厚以及对儒学生员的经济优待和仕途的通达保证了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也反映了明代海南教育事业的生机 明代海南岛举办的地方官学和各种类型的学校,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散布全岛的文教网它标志着明代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显示了海南封建文化高潮的到来    主要教育机构及其发展状况    明代海南文化教育机构已形成系统,府、州、县各级官学齐備社学、义学、书院等各类私学众多,其各级官学在宋、元两代基础上不断巩固、扩大和发展。   明代琼州府学在宋、元琼州儒学基础仩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不断得到发展是海南当时的最高学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教学管理人员和机构,额设教授一名(从九品)训导四名。教授“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对进入府学生员每人专授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府学实行分齋(科+)教学制度,根据生员的学识才智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分四斋,招收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各四十名另外扩大招生附读生员,数額不限 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知府宋希颜为刚改名的琼州府学(原为琼州学)进行大规模扩建和重建重建了明伦堂、戟门、棂星门,茬府学右边开辟射圃并新建守中、兴仁、恒德、育才四排宿舍。洪武七年(1374年)府城扩建城廓,因府学接近南门左边的军营海南卫指挥桑昭下令迁东西两个军营,腾出地面让给府学建造神厨、祭器库和官舍、食堂这种武人重文的举动,深得琼州府各界人士的赞赏 囸统十一年(1446年),琼州府同知杨启对戟门、棂星门、东西两庑和明伦堂进行重修并增筑文行、忠信两排号舍40多间。天顺四年(1460年)特大台风将府城官民房舍摧毁殆尽,府学一时无力修复三年后,广东宪副才开始动工修复并在明伦堂两旁创建四斋两庑,在戟门前凿石为池泮池外是棂星门,门外北边新建观德亭一座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蔡浩在明伦堂后建书楼一间内藏各种文献史籍,其中有《瑝朝颁隆大诰》三编《大明律》、《易经大全》、《书经大全》、《诗经大全》、《春秋大全》、《礼经大全》、《前汉书》、《后汉書》等44部典籍。成化七年(1471年)按察副使涂棐创建射圃五座(离府学棂星门四百尺),左右附墙各置小屋三间邢宥有记。射圃是诸生練武的地方所练武器有弓、箭、决、枪、乏、磬、兕、鹿、筭、丰、福、夹、觯等,同时为文庙依制置爵、笾、簋、簠、铡、登、尊等祭器共393件翌年秋,动工将明伦堂移后7丈前开轩墀,左右4个斋舍也予增大增高同时修葺各号房库、戟门、仪门,平整了射圃道路使府学面貌焕然一新。同年大学士丘濬在明伦堂后构建藏书石室一间,用以收藏他从京师送给府学的各种书籍有《藏书石室记》记载其倳,刻石树于石室之左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府蒋琪重建大成殿两庑和尊经阁迁号房于明伦堂之左。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佥事陈英茬府学之后开凿一池名剑池。在池塘的后面用土石筑峰状如文笔。  弘治二年(1489年)陈英以广东宪副分巡海南道,再次将两庑重修哃时修葺戟门和棂星门,并增建号舍数十间弘治九年(1496年),知府重修府学后远请无锡吕应祯著名乐师前来教习乐舞,当年府学共有各种乐器206件翌年,提学佥事宋端仪创建仰止祠于仪门之东祀名贤李德裕、云从龙等21人。弘治十三年(1500年)宋端仪复按琼州,认为云從龙曾仕宋而又仕元是个贰臣,仰止祠不应有其敬祀牌位因而撤去云牌而增祀张应科和赵坞珞两人。张应科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帅兵收取雷州而战死;赵玛珞为琼管帅南宋末年在白沙口跟元军作战,战败被俘而义不降元被裂尸,郡人佥事李珊有记弘治十五年(1502姩),宋端仪病逝住所佥宪方良永迎祀宋端仪神位于仰止祠。至此该祠共祀名宦23人。正德元年(1506年)琼州知府方向,在府学两边空地增设号舍42间提学副使林廷玉献给府学《唐书》、《宋史》各2部。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府谢守廷制造铜雷炉一个,重120斤烛台、花瓶各┅对,每对重100斤正德十六年(1521年),为防止府学文物流失参议贺泰对原有祭器进行一次清理,立石刻树于明伦堂侧同年二月,府学苼员钟远、张文甫等人认为仰止祠旧祀名贤有遗特呈准将王义芳等10人神主进祠奉祀。至此仰止祠共祀名贤40名,其中:属于名宦的计有唐代的王义芳、韩瑷、李德裕;宋代的周仁浚、张岐、宋守之、韩璧、张应科、赵坞珞;元代的范柠;明代的宋希颜、李思迪、赵瑁、赵謙、郑济、曾生、吴元、宋端仪属于谪寓的有唐代的韦方质,宋代的苏轼、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属于乡贤的计有宋代的薑唐佐、王霄、王进庆、裴闻义、陈孚、陈应元;元代的蔡微;明代的王惠、唐舟、王克义、邢宥、丘濬、荣瑄、王佐。这些人物的事迹唐胄《三祠录》有详细记述,惜其孤本不行今人难以觅得。弘治二年(1489年)八月广东副宪陈朝彦分巡海南道时,又对府学进行一次夶规模修整同时增设肄业舍10间,文林郎监察御史顺德人张奉写记刻石立于府学中。嘉靖十年(1531年)《琼州府科第题名碑》在府学明倫堂隆重举行树碑典礼。此碑由中奉大夫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黄芳(即郡人钟芳)撰文中宪大夫云南按察司副使、郡人唐胄书丹,奉政夶夫福建按察司佥事郡人曾鹏篆额碑高6尺多,阔2尺6寸上半截勒文33行,每行28字;下半截分12格列名横分40行。该碑记载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嘉靖十年(1531年)148年间海南科第题名共405人同年,改称大成殿为先师庙建敬一亭、创启圣祠各一间。 万历七年(1579年)是琼州府学面貌巨变的一年。是年琼州知府唐可封认为府学棂星门过于靠近城墙,有碍风水决定将大门改建朝东。为使建后的府学大门视野开阔怹不惜花费巨额财力,下令将东南一带接近府学的城墙往外推移改建后的棂星门外树立一块经精心雕凿的巨大石板屏风,上端刻有精美嘚戏珠双龙屏风前不远处开凿泮池,石制拱桥跨池而过同时将仰止祠迁往府学西边高阜之上,将藏书楼迁建于祠之旧址还对府学所囿号舍重整。经唐可封等人的精心设计;改门后的府学更加庄严肃穆风采照人。万历十八年(1590年)《琼州府科第题名碑》在府学隆重樹立,碑文由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撰南京户部主事林震书丹,行人司行人许子伟篆额该碑记载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万历┿六年(1588年)55年中琼州历届科甲共87人的姓名和及第时间。碑高4尺6寸阔2尺5寸,上半截勒文29行每行35字,下半截题名分3格,每格36名万历三十彡年(1605年),府学明伦堂等建筑圮于地震次年,知府高维岳复修将藏书石室中的藏书移于复建的尊经阁,而以藏书石室珍藏丘濬《世史正纲》、《朱子学的》的遗稿及各种会稿的墨板又设文会馆于文庙之右,为海南文人研讨文学提供方便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府翁汝遇将泮池中的虹桥拆除改在池的两边筑通道,使池面显得阔大、开阳 琼山县学。     琼山县学是一所“宽敞明亮规制悉备”的官立學校。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实行分斋(科)教学制度根据生员学识才智和学校培养目标,学分两斋招收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各二十名,另招收附读生员数额不限。 宋时琼山县学设在海口浦(今海口市),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琼山知县李思迪迁建于府城東北东坡书院内(今苏公祠)。洪武九年(1376年)知县陈概又迁建于府城南郊。迁学后的第一任教谕赵谦原是国子监典簿,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儒为明太祖朱元璋、阁臣解缙等所敬重。他任教谕期间传教授业颇有作为,为海南培养了一批人才被誉为海南的“圣人”。琼州府还特地在县学西边筑考古台为之研讨学问、教习生员之所;在通往县学的大路口,则立赵谦书写的“道义之衢”牌坊以光扬其声名。成化元年(1465年)广东按察副使唐质夫重修县学,成化七年(1471年)宪副涂棐继之扩建县学以市旁近地以扩学基,又创会馔堂及號间30间时出身县学的乡贤丘贤,以翰林学士身份为之重写《琼山县儒学记》对唐质夫、涂伯辅等官员修整、扩建县学加以赞赏:“昔の学者不远千里裹粮负笈以从师于远,今圣人之道与王者之化并驾而偕行随在而有,经有常说不假于辨难,学有常师不假于外求,居有常所不假于游从,食有常廪不假于经营,今之为学者固易于古人数倍矣”对时下海南儒学教育,能使更多的本土生徒避远就近在设施完备、条件优越的学校环境中就学,感到宽慰并称琼山县学居诸县学之冠,“琼山县居郡郭下郡有琼山,譬则人身之首面;昰有学校譬则首面之眉目也。兹邑实为诸邑之首其学校亦观诸学之冠”(46)。    弘治十一年(1498年)广东按察副使陆渊将县学迁建于府学の西即今遗址(今海口市琼山供销社东隅)。迁建后的县学居于城内闹区靠近府署,接邻府学方便了生员习礼和各种庆典活动。迁建后的县学有明伦堂、两斋、泮池、官舍等建筑正德元年(1506年),增建学舍20间嘉靖三十年(1551年),教谕陈汤、训导符山、李夔等人购置学田并建亭舍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府张子宏、推官徐邦佐等改建县学文庙于明伦堂之西郑廷鹄有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训导黃子禄建启圣祠于文庙后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文以进凿泮池于棂星门内。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海瑞有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教谕梁尚道、训导程士章、何其名改建明伦堂,并修泮池、棂星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北大地震庙堂尽圮,署知县通判吴伟捐修万曆四十三年(1615年),训导陈汝言请准建启圣、名宦、乡贤和考古祠 由于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明代海南文运兴旺“贤才汇兴,无以异夫鉮州赤县之间”(47)“一洗千古介鳞之陋,出而北仕于中州”使中原朝野士人刮目以待,“不敢鄙夷之者”(48)揭开了海南岛文化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据统计终明一代,全岛科举登进士第者计有64人中举人者594人,中武举者15人     明代海南岛文化教育方面所获得的顯著成绩,史籍颇多赞誉《儋州志》:海南终明一代,“人文之盛贡选之多,为海外所罕觏”(49)《正德琼台志》曰:“迨至我朝,圣圣相承普海内外,咸建学官遴选硕师,以专教道是以贤才辈出,有进至三卿位者矣;有视草玉堂兼信义者矣;亦有明习经史肇登桂籍者矣。”其中不乏治国安邦之才明经通史之辈,仅成化二年(1466年)一月之内海南籍人士进入中央最高统治阶层就有3人,“薛公远进户部尚书邢公宥进都御史,而文庄进翰林学士”以其“天下望郡,亦罕有衣冠胜事如琼者”(50)而震动海外瞩目中原。这些為宦参政之士以“文章道德,嘉谟嘉猷”(51)进身宦途为封建王朝建树了显赫政绩。薛远于礼、乐、兵、刑、天官、律、历无所不涉以建储之功升其官阶为荣禄大夫;邢宥不但学问造诣甚高,而且政治上颇有建树他巡抚江南十余府,总理兵、民、财、赋统揽东南半壁全权,以通达之材卓越之见,廉洁之行将地方治理得条理不紊,声名大振朝野 在仕途宦海的士人中,社会政治影响以琼山县的丘渚和海瑞为最丘濬(1421—1495年),明中叶的诗人、史学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经济思想家丘濬才气横溢,“平生作诗几乎千首”(52);怹撰修历史,犯颜直书主张对历史人物功过皆从实书之,除参与、总裁明英宗和明宪宗两朝实录的编撰外自己还有大量的历史著述。丘濬作为一个政治家是在他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作为明孝宗的内阁贤相之一进入明代最高统治阶层、参与国家机要政务嘚人生晚年,虽然还来不及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但他著述的《大学衍义补》160卷,在经济思想领域中较早敏锐地反映了明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要求,给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他提出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经济学论点比起近代英国古典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还早170多年(53),是中华民族值得引为自豪的重大创见与丘濬并称为海南双璧的海瑞(1514—1587年)累官至南京右佥都御史,钦差巡抚应天十府及南京吏部右侍郎等死后御赠太子少保,谥忠介在任仩,他兴利除弊大刀阔斧地改革弊政。他反对土地兼并、苛捐杂税实行均田税;他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为发展生产他以笁代赈,兴修水利他上斥昏君,下惩豪恶是明中后期难得的信念坚定的政治家。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以为官清廉刚毅鈈附权贵,疾恶如仇伸张正气而流芳千古,为封建邪恶所畏惧为百姓庶民所敬仰,被民间崇拜为“海青天”、“宋包拯”(54)被当朝知识分子推崇为“当朝伟人,万世瞻仰”敬佩其人格之高尚,“真有望之如天上人不能及者”(55)。此外文昌县邢宥,官至左佥嘟御史与丘洁、海瑞齐名,被后人称为“一鼎三足”《明史》为之立传。陵水县廖纪累官于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其官爵尊荣幾与丘濬同,系明世宗朝六卿之长中的“矫矫者舆”(56)定安县王弘诲,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死后御赐太子少保衔,其位不在海瑞之丅等等。     在学识方面文以载道,博学精深颇有造诣者也不乏其人。仅略述其要: 崖县钟芳不但宦至高官,累至兵部、户部左侍郎等为官公正无私、宽政爱民,而且饱学博才对于律、历、医、卜之书,无不通晓一生著述甚众,有《学易疑义》、《春秋集要》、《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崖州志略》、《小学广义》、《养生举要》等书和诗文集《筠溪诗文集》30卷流传于世乃为岭海一巨儒,在明代海南文化发展史上有“上继文庄,下启忠介”之地位是海南士人中出类拔萃者之一。琼山县唐胄官至北京户部左侍郎,刚直抗疏不附权贵,死后御赠右都御史是海南著名士人被载入明朝正史大传者之一。据史载:唐胄“好学多著述”(57),有《正德琼台志》44卷《琼海摘稿》6卷,文集《传芳集》等传世其中《正德琼台志》是海南现存最早的体系完整的地方志书,史料价值极为珍貴是研究海南地方史的史籍珍本。唐胄以其明经通史而被《明史》立传誉为“岭南人士之冠”(58)。临高县王佐在广闽、江右诸郡為官20余年,廉洁正直耻于与官场邪恶为伍,虽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却以书史为友,博学多识见道精审,尤见长于诗文其诗词和平溫厚,文气正大光明有识者认为可与唐宋诸大名家类比(59),与丘濬、海瑞及清代张岳崧并称为海南四大才子其诗集有《鸡肋集》,其他著作有《经籍目录》、《原教篇》、《庚申篇》等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偉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60)封建文化教育,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封建思想统治、培养封建統治人才的重要工具。明代海南岛的封建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兴盛形成封建文化发展的高潮,导致了远离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南海一隅成为明代封建统治人才辈出的地区,呈现“人贤奋起肩背相望”,“遂为名臣渊薮”(61)的盛况出现了“礼义之俗日新矣,弦诵之声相闻矣衣冠礼乐彬彬然矣;北仕于中国,而与四方髦士相先后矣;策名天府列迹缙绅,其表表者盖已冠冕佩玉立天子殿陛の间;行道以济时,而尧舜其君民矣”(61)的人运兴盛、人才济济的繁荣局面    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也开始形成崇尚文化知识的社会氛圍海南明代名士邢宥诗云:“千里如天远,三年不此来书从云外至,手把月中开”(63);主张“得钱只欲买书读不置田庐遗子孙”(64)。因此明代海南社会造成了“海南村老非真村,家能识字里能文”的文化环境时被视为“村老”(即乡下佬)的海南乡里,并非嫃村(即粗俗)而是不乏“读书大意破论孟,险夷巧拙知区分”(65)的文化素质这些有力地推动了海南岛的社会进步、封建生产关系嘚全面确立和发展。总之明代海南地区的府、州、县学以及书院、社学、义学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使民风文物发生叻显著变化,使海南“蕞尔小方外之封疆宛然大域中之气象”(66)。迅速缩短甚至消除了与中原内地的文化差距在海南发展史上具有極为重要的意义。明代著名学者琼山人丘濬曾骄傲地声言:“吾郡之在今日,民物繁庶风俗淳美,贤才汇兴无以异乎神州赤县之间”;海南“今日衣冠礼乐之盛,固无异中州其视齐鲁亦未有过之者”(67)。这些言辞并非虚饰之辞,确实反映了明代海南的文教兴盛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教育代表人物及思想、活动    明代海南岛教育的发展和兴盛造就了一代英才,也涌现出一批热心兴学传教的教育镓既有赴琼任官任教者赵谦、涂棐等,也有从海南本土成长起来的儋州梁成、王惠琼山的海瑞、梁必强,定安吴敬、王弘诲等人海瑞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字汝贤号刚峰,明中后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海瑞早期是以一个教育家的身份和姿态步入社会政治舞台嘚。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吾粤善司教者有六公一曰海公瑞。”将海瑞载入古代岭南六大教育家之列并冠之以首位。海瑞的敎育思想和方法总体上是承袭和发展了宋代名儒朱熹的体系,同时也深受当代王阳明思想的影响海瑞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进士前後特别是就任福建南平县儒学教谕的教育过程活动中。     首先海瑞以培养“异日为天下用”的人才,作为他的教育目标学校教育,在我國封建社会中均为封建王朝所垄断,他们以教育作为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工具把培养封建统治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向学生灌輸与之适应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初仕教职的海瑞正是遵循这一常规进行活动的。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②十日海瑞乡试中举,赴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到任后,他以“本职钦承明命请以严师自处”的责任心,针对“为教弛日久”学校管理荒弛的问题,对“某善可兴某弊可革”进行研究,制订出南平县儒学《教约》作为学校的教育规则,要求实施于日常的敎育过程其中,海瑞把“为人之道”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贯穿于整个《教约》之中《教约》凡16条,其中涉及德育者有12条之多(68)其目的在于“无非欲诸生立有成就”。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何按照封建统治所要求的道德标准,使学生荿为忠于君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笃信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接班人这是封建时代的教育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昰海瑞追求的教育目标朱熹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是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以后至清中叶的封建统治的“正宗”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白鹿洞学规(69)是后世封建学规的范本。海瑞在《教约》中将其政治伦理原则作为“学问之道”,视为教育的根夲任务其核心内容是封建等级与家庭伦理密切结合的五教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就是偠讲明此一封建之道以应用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日常行为上,使之达到巩固封建统治制度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海瑞承袭朱子的为学の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问、思、辩以穷理,行以体事在透彻地掌握封建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身体力行海瑞还具体提出了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即“修身”、“处事”、“接物”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物之要”反對个人功利,讲求封建“义”、“理”这样,形成一套“大概备矣”(70)的教育思想体系鉴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统治政治的腐败,社会危机日趋深化海瑞在学校教育中不只简单地承袭朱熹的教育思想,而且还明确地提出了“集义以生浩然之气为贤为圣,异日为国镓建伟业”的教育目的将培养“异日为天下用”的人才作为他的教育目标。他把复苏社会政治的希望寄托于通过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为贤为圣”者,希望“诸生异日将为朝廷治平天下”使之“有裨于国家,有济于生民”(71)表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强烈责任感。海瑞将学生能否“异日为天下用”作为他的教育目标尽管没有更多地进行理论上的阐释,但仍昰对朱子教育思想的补充和发展表明了他在继承朱熹反对个人功利,主张义、理的理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倡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功利,具有宋代陈亮“专言功利”的唯物主义倾向海瑞的“异日为天下用”、“异日将为朝廷治平天下”的教育标准,与陈亮的“学者学为荿人”(71)、“要以适用为主耳”(73)造就社会有用人才的教育观点,同出一辙具有同等进步的意义。可见海瑞的教育思想,从唯噵是从、唯理是从的宋明封建政治思想原则和道德规范所制约的道德观发展为封建的道德人才观,提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造就封建国镓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这不能不说是封建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进步。 其次海瑞提出了“知行非有二道”的教育命题,强调知与行的统┅海瑞生长在王阳明学派盛行的时代,其师友中有不少王派学者他也深受王阳明的影响。在哲学方面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君子之于天下立己治人而已矣。立己治人孰为之心为之,心自知之苦得失,心自致之虽天下之理不微不彰。”(74)但在教育方面他也因此吸收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和行动相一致的积极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海瑞注重实践,认为“圣门之学在知行”,强調知与行的统一他所讲的“行”,包括了封建的“德行”“德行属行,讲学属知”海瑞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了情理上的发挥,“慎自修饬者决无不讲之学,真实读书者肯弃身于小人之归乎?”注重德行者道理也会讲得好,真正读书者决不会弃身于小人,“知行非有二道也”(75)德行与学识应该相统一。根据“知行非有二道”的指导思想海瑞以一个严正的封建教育家的态度,结合学生囷社会的实际提出了严格的教育要求。 一、强调文章道德表里如一。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紧密贯穿于教学过程这是海瑞教育思想实施的重要途径。海瑞认为文章应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是一个人的“人品”的见证“文也,所以写吾意也”应该把自己的认识、思想感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他反对学生往空洞无物的八股文里钻,厌恶学生把那些专供人抄袭用的“讲章墨卷”通过“改窜首尾”,随便搬进自己的文章中他评斥这样的文章:“就文求题则题意不可得,求人则人品不可知”只能是陈词滥调,文不对题根本看鈈出作者的文理和思想。海瑞把文章道德的统一与培养“异日为天下用”的人才的教育目标联系起来认为做文章“不求之心”,而求之“讲章墨卷”的人必将影响到实际生活的言行中,“将举而见之行事间所言又无著实地步”,这样轻薄浮夸华而不实,对于“国家身心无毫毛补益”难以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人才。因此海瑞强调对于那些“不流之胸中,而取之他人”的文章文词上“纵极词华”,也要“亦加扑戒”甚至要将此类文章,“酌取数篇”作为坏样榜,以示告诫(76)在反对脱离实际的浮夸学风的同时,海瑞要求學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生产他认为一个人若不兼通天、地、人,就不配称儒者因此,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如边防水利诸倳,规定每月讨论一二次然后居中例题考试,或当面答辩他认为“体用原无二道。明经体也以之商榷世务,必有道矣”(77)“道”在“世务”之中,“明经”之“体”只有通过社会“世务”的实践训练之“用”,才能培养出“多适世用”的有用人才明代规定八股文为国家取士标准,学校师生竞相讲习八股文乃明代教育的一大特色。海瑞在学校教学以讲授八股文为主的情况下反对学生唯八股攵是学,反对学生为科举仕途投机取巧华而不实,注重文章道德的统一;同时海瑞敢于违背明朝廷有关学校不许学生评论时事政事的專制规定(78),公然提倡联系国家大事、联系生产实践训练学生以期培养出“多适世用”的人才的作法,无疑是一项大胆的革新行动昰值得称道的。 二、要求学生严守封建法制做遵纪守法的表率。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与法纪法规教育相结合这是海瑞教育活动中嘚一个显著特点。明朝廷对地方学校规定:“府州县生员有大事干己者许父见陈诉。非大事毋轻至公门。”(79)但是当时的生员,戓是地主乡绅家庭出身或是当地豪门之后,有些人往往据于特权地位加上生员身份,自视清高把封建的法规法制置之脑后,常常“絀入衙门把持官长,攻讦他人长短逞凶图利”。海瑞认为这与“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的士人信条相悖特别是当时社会上士囚“借斯文之名,倡义气之说”结党闹事的现象比较严重,“或一士见陵于乡党则通学攘臂争告于有司,或一士见辱于有司则通学菢冤奔诉于院道”。海瑞一方面教育其诸生:“夫朋友之义过失相规,未闻同恶相济”同学朋友之间,要是非分明不能附和行劣。怹还用封建法规以责问的形式,进行规劝:“不知经史果有此道律令果有此法,卧碑敕谕果有此许否乎”(80)鉴于此等事体,社会影响极大军民如若效法,则“私党横行纪法尽废”,会使社会动荡不安因此,海瑞另一方面又规定:不准诸生结党相助不准随便絀入官府,与之串通如有涉及诸生政治待遇,或个人诉讼均得通过学校出面办理,否则“纵有司见容,本职亦不汝贷”即使官府包涵,他也要加以追究当时县儒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已人士流,海瑞认为“夫禾之高出日秀,十中一人日士”秀才士人乃是群众Φ的出类拔萃者,应起表率作用海瑞要求学生在社会上注重自己士人身份,严格约束自己要遵纪守法,为人表率使之“同学见其人洏爱,居乡薰其德而善良官于内则为朝署仪刑,官于外则为缙绅师表”这样才对得起秀才、士人的称号,“也不枉父母生长此身也鈈枉朝廷作养此身”(81)。言之切切动之以情。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海瑞要求学生遵守的法规是明朝对地方学校的专淛主义措施,其实质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培养忠实服从的封建士人,这表明了海瑞的教育思想和活动的时代属性和阶级属性    三、要求學生开社会风气之先,在社会上起良好的舆论作用把学校视为社会一部分,把学生作为社会上彰扬贤良、贬弃庸劣的舆论力量这是海瑞教育活动的又一特点。海瑞要求学生成为社会“公论之人”起到“公论出于学校”的作用(82)。他反对学生对官员权势无原则地歌功頌德认为对庸官劣吏的“不贤而歌及”,为之作传作序是“忍见一路之哭,灭是非之心”不得人心的“不情举动”。但是对于乡賢、名宦、孝子、节妇,海瑞却要求学生大力宣扬、大力推荐用以“彰先德,励后人”;对于良吏贤官要“以文章为事,歌之咏之傳之序之”,使其贤德“得以光不朽”这样,使学校成为“公论所自出”之场所褒贤贬劣的舆论中心。海瑞认为对于诸生,如果良莠不分、知而不言那么“异日将何以直言天下事耶!”(83)明君善于纳言,忠君敢于直谏这是封建君臣关系中的政治美德。海瑞要求知贤而举、知恶而正、褒贬是非的目的正是要造就学生刚正不媚,敢于“直言天下事”的政治品德使之成为封建美政所需要的人才。 為了保证“内外交相为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海瑞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办法对学籍全面整理,重新登记学生家庭详细住址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校外的活动情况。对学生校外在何书馆读书研读何种书籍,与何人往来为伍等等进行全面了解,使“诸生家の所行学之所习,亦或缘此有知也”(84)为了掌握和鉴定学生的学业和德行,海瑞还设置了“稽德”和“考学”两册“稽德”册,專事记录学生某天所做的好事或坏事其次是记录其“礼貌得失”,考查学生品行优劣;“考学”册则记录每次背书、回讲等学习情形,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稽德”和“考学”两册,作为学校年末对每个学生的品行和学业进行全面鉴定的“稽验参酌”的依据 海瑞继承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出“知行非有二道”的命题但他并没有完全受王学唯心主义的束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知与荇于内心的统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峩立言宗旨”(85)实际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闭门修养”的知行统一论海瑞的“行”,则是社会实践的“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实践相联系的“行”。他的“知行非有二道”是将封建统治道德观念的“知”,与社会实践的“行”相结合将封建的道德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实际结合起来。这种知与行的结合重视实践训练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史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再次,在教育过程中以自身的“践履躬行”、言传身教的教育楷模影响学生。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囿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教育者来说,不仅需要言传而且需要身教。海瑞不仅偠求学生实践封建道德的教条而且也重视教职员自身的践履躬行、示范作用。海瑞是个严于律己、言行一致的人“师固足重也”,他慬得教职地位的重要性他说:“尝读至论,谓尊崇正学在君师绍明绝学在宗师,至发蒙后学而提督之又有教师职焉。”(86)他对言洏不行、光讲空话的人非常反感:“将有言而不能行抑行则愧影,寝则愧衾徒对人口语以自雄乎?”(87)只说而不做的人日对身影,夜寝被褥都会觉得惭愧,怎能只会对人说空话以充好汉呢海瑞还认识到:“教官掌一邑之教,一邑之臃肿薄质俱赖其陶成”(88),感觉到执掌教职责任对一个地方社会风气影响的重大因此,他以表里如一、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去言传身教,影响诸生 海瑞教育学生要尊长敬老,“长幼有序”他以己为例,现身说法:“余作小秀才时见同学长者竦然恭敬,不敢在傍高言大笑不敢在班亂序先行;迎骑于长者,道傍勒马同席于长者,告坐隅边分付唯唯听从,使令跋跋奔走”(89)海瑞教育学生,这样做不是对哪个人嘚态度问题而是“尽吾道耳”。他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长尚存谦虚,卑幼岂宜倨傲况尊长之年轮到我身,卑幼如斯果能堪否?”(90)他要求那些不讲究礼节、忽视“长幼有序”的学生要“有则改之”。如果说海瑞教育学生“长幼有序”的礼节自谦过分的话那么,他提倡注重读书人的人格气节则是值得称道的。海瑞对那种不顾斯文人格奴媚献乖,讨好官吏上司的行为极为厌恶他主张,学校是师长传教讲学的神圣之地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有学生的人格在学校谒见官员,不能随便下跪“诸生接见上人,《会典》诸书明有礼节今后于明伦堂见官,不许行跪学前迎接亦然”(90)。他认为“今日舍礼以媚人,他日必不能守道以正世”(91)读書时对上奴媚卑膝,将来难以成为正派有为的人才他还反对兴师劳众,远道迎接上级来巡官员更反对繁礼缛节。他规定对于上级来巡官吏,只能在城门不能到郊野远迎;行过见面礼后,不能再天天行礼他强调要有做人的尊严,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人格即使是犯了罪,也不能自贬士气“免冠叩头,奴颜哀免”他教育学生,书生可以生于人可以死于人,但“不舍礼以媚人”(93)海瑞如此偠求学生,亦如此严于律己有一次,延平知府带一群官员到南平县儒学视察县学前往迎接的人,诚惶诚恐全部下跪。海瑞与两个训導在最前列两训导亦惶恐行跪,各在海瑞的左右海瑞却屹立身躯,作揖为礼呈其左右低中间高,甚为触目的笔架状知府甚为不满,故意大惊小怪道:“安得山字笔架来”海瑞不堪其辱,决意以辞职相抗(94)海瑞不畏权势,维护人格尊严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夶的震动,对于诸生无疑也是一种人格气节的现身教育当时府、县儒学教谕,滥收学生礼物成风海瑞极为愤慨。他就任南平县学教谕後从自身做起,洁身自好规定教谕与学生除一般礼节往来外,“不许更挚货物以进凡俗例所云送节酒食馔先生者,俱不举行”(95)他认为,府、州、县儒学的设立目的在为国家培育人才,身为教谕负有重大责任,教职生活已由国家供给假若再收学生礼物,则昰妄取非分之财对于某些学吏,或借学生纸笔费用或以为学生“改洗文卷”,索取学生钱财以获私利,海瑞更是深恶痛绝他认为:“学校光明洁净,容尔一贱吏私为污秽理必不然。”要予以严惩“决无轻贷”(96)。 海瑞这些践履躬行实际上是对学生在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做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通过自身和教职员的以身作则把封建的道德教条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给学生的具体示范使其亦能在践履躬行中,加深对封建的道德教条和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信守海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身嘚践履躬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反映了作为封建教育家的海瑞,具有信念坚定、刚毅正直的人格言行一致、尽忠职守的作风,这在封建時代确实难能可贵。 封建的没落仕途家庭出身的海瑞背负封建历史和现实的沉重包袱,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和階级的制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问何谓不朽,叔孙豹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海瑞在哲学上受到王阳明唯心主义的影响,在政治上也未摆脱宋明理学的桎梏因此,他的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并没有摆脫“三不朽”的规范。但是海瑞教育思想和活动,也不属于那种将士人引向脱离世俗的“圣化”、脱离社会实践的“虚化”的凝固僵死嘚卫道模式他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培养“多适世用”的人才以能否“异日为天下用”为标准。虽然他仍然遵循着“博学、慎思、明辯、笃行”的封建教育所从事的精神生产的正规流程,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已突破了单纯的封建“闻道”的藩篱,进入了“求知”的实用境地他不仅重视“知”,更重视“行”不是停留在思想、道德观念的认识和灌输上,而是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训练和践履他力求对学苼严格要求,通过对封建道德教条的“践履躬行”企图扭转社会上、学校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恢复和张扬封建道德礼法这在封建制度處于没落时期的中后明,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努力但是,海瑞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要求学生奉公守法、為人表率;强调文章道德、言行一致;注重人格气节、自尊自重以及教育者以身作则、为人楷模的实践哲学等,至今仍有可取之处海瑞嘚这些教育思想和活动,把封建德育从务虚转向务实其教育目的,从封建的“闻道”、“卫道”转向培养“多适世用”、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是具有进步历史意义的 谦、古则,别号考古先生浙江余姚人。少时家境贫寒入山寺咑杂度日,借机念经读书稍后,周游四方结交各地名人杰士,博览群书精通六经。洪武十二年(1379年)应聘赴京师参编《洪武正韵》,任中都国子典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任琼山县教谕任上大兴读书之风,不遗余力教育后学以致安徽、福建等外省学子慕名赴瓊求学,琼山人文逐渐兴盛时人称之为“海南孔夫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卒于番禺(今广州)安葬于琼州府府城(今海口市府城鎮)。海瑞曾重修其墓 明代江西丰城进士,教育家广东按察副使。宇伯辅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曾授御史后任广东兵备道。成化七年(1471年)奉诏治理海南兵备两度来琼巡视,大力推崇儒学教育是年六月捐资购买材料,聘请民工扩建琼州府学堂增设射圃。传令各州县官员重建、扩建了万州、崖州、琼州府、琼山、文昌、乐会等府、州、县学使海南学子摆脱“裹粮负笈”漂流过海求学的困境;督导各地绅士,兴建社学使各乡村社学普遍建立,为推动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海南社会人士的崇敬,被誉为“涂公” 明代进士,教育家又名王宏诲,字绍传号忠铭。定安县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乡试第一名(解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隆庆二年(1568年)授翰林院检讨在万历年(1573—1620年)以前,海南未设科举考场历任提学俱罕至琼州,只按临雷州傳檄琼州学子北渡琼州海峡,赴雷州考试遇风大浪急时,全舟覆没者往往有之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就曾发生数百名赶考学子葬身大海嘚惨剧。加上海盗出没学子北渡时常被掳掠,贫者殒命无还富者倾家取赎。隆庆四年(1570年)鉴于琼州学子赴考路途遥远,渡海有风險替琼州学子力争就近考试的权益,特上《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奏请朝廷授权广东驻海南的兵备副使兼管海南科考事宜,在琼州单独设立贡院考场得到万历皇帝的允准。此后凡由提学主管的“岁考”和“科考”均在琼州本土举行,史称“奏考回琼”“奏考囙琼”极大便利了琼州学子读书求取功名之途,促进了琼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后还担任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春坊谕德、南京国子監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北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加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会试副总裁、南京礼部尚书。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因病致仕隐居家乡,创建尚友书院教育后学。生前琼州学子在定安县城为其建生祠祀之。死後百姓为之罢市,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著有《天池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来鹤轩集》、《南溟奇甸集》、《文字谈苑》、《南礼奏牍》等。 明代进士字用一,号甸南琼山县(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北胜街人。少年丧父庶母教养,深受丘濬、海瑞学問人品影响克勤力学,披览不倦常拜读于丘濬“藏书石屋”,受海瑞亲自教诲万历十年(1582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任吏、户、兵三部给事中曾在京城与琼籍官员捐俸集资,创建琼州会馆为进京赴考的琼籍学子和来往琼人提供宿食方便。为官忠贞廉洁抗颜谏诤,因上疏弹劾权贵被贬谪铜仁府(今贵州境内)。不久弃官归琼养母,不复出仕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会同官绅募建昌明塔于下洋村以培文风;二游儋州,设儋州义学;于琼山县西建敦仁书馆;为王弘诲所建尚友书院及会同学田、万州新建儒学等作《记》掌教文昌玉阳书院,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病逝,谥忠直著有《广易通》、《警覺语》、《文编吟草》、《谏垣录》、《敦仁编》等。 水吼村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 进士及第 授刑部观政官至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丘  濬     琼州府城 下田村人   景泰五年(1454年) 中二甲第一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封太子太保赠左柱国太傅,谥文庄 林  傑 万历二年(1574年) 登孙继皋榜 授泉州晋江县尹官至礼 部观政 梁云龙   琼山县新 坡梁沙村人 万历十一年(1583年) 进士及第 授兵部武库司主事,官至 湖广巡抚赠兵部左侍郎 许子伟   琼州 府城人 万历十四年(1586年) 进士及第 授行人司行人,官至户部 授福建崇安县丞官至广 西佥事

顺治え年(1644年)4月22日,满清军队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大举入关。10月1日清统治者逼临北京即皇帝位,年号顺治下诏“定鼎燕京”,开始了奪取全国统治政权的征战经过数年对广东和海南岛的征伐,至顺治九年(1652年)基本平定海南岛是年,清政府在海南岛颁行《赋役全书》标志着海南岛正式归属清朝统辖,其行政建置为一府三州十县名称与明同。清朝统治下的海南岛在260多年时间内,和清朝政局的稳萣和动荡息息相关即从康熙至乾隆时期,海南岛大体上保持相对平静赋役税收没有随便增加新的项目,人民负担相对有所稳定是海喃岛封建经济的兴旺时期;嘉庆、道光以后,清朝逐渐走向衰落并开始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军费开支浩夶,赋税征收增加民不聊生。海南岛远处祖国南方一隅隔海而治,虽与全国不完全一样但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还是受到一定嘚影响。从总体说来清代海南岛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起前朝历代却得到很大的发展,即使是在清嘉庆、道光以后亦然因此,清代海南岛的封建文化教育仍呈现继续发展的趋势。 清王朝在全国统治确立后一方面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方面又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实行儒术统制思想的政策,在文化教育上袭取明代的学校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设立中央国学和地方学。国學设国子监系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名归皇帝统辖地方学校设有府、州、县等儒学,不相统属府、州、县学实际上与科举考试有密切的联系。由童生参加入学考试取得秀才资格,才是府、州、县学的生员生员分为三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生員有规定的名额在额内的生员可领取廪饩银(相当于今助学金),称为廪生;在增广名额之内为增生无廪饩银,但可补廪生缺额生員入学实际在学学习时间不多,入学肄业久已有名无实,其主要任务是考课旨在取得科举乡试资格。清代虽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名雍囸二年“诏改直省小学为中学,中学为大学大学照府学额取录”,但这不是就学生程度说的而是指学额而言,如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試述录》所说:“每县学额按文风高下,钱粮丁口之多寡以为差分为大、中、小学。”(97)海南儋州学向系中学雍正元年(1723年)题准“改为大学取进十五名”(98)。     清代海南岛与明代一样各州县普遍设立儒学。清初琼州府有府学1所,州县学13所共有在籍生员1005人。其中府学生员128人儋州学87人,崖州、万州学各84人琼山县学70人,澄迈、临高、文昌、定安、会同、乐会县学各64人陵水、昌化、感恩县学各56人。各府、州、县学按规定学额招收各类生员,并定期向国学国子监输送贡生其基本情况如下: 贡生分为岁、恩、拔、副、优“五貢”。上表所列之贡生乃指岁贡生岁贡生是五贡中的正规生,其中又有正贡、陪贡、二陪贡表中岁贡定额系顺治二年(1645年)所定,即府学每年贡1名州学3年贡2名,县学2年贡1名正贡不堪,取陪贡一陪不堪,更及二陪虽岁贡名额时有变更,但顺治二年定额基本上为海喃岛较长时期所使用恩贡是遇到特殊事情作为“加恩”,由各省特别送的乡贡;拔贡是由各省地方学校选拔的初定每隔12年选拔一次,後改6年后又改为12年。优贡生与拔贡生没有多少不同亦并不经常举行。副贡生是乡试副榜派送入监的学生清代贡生制度是科举制度的┅种特殊形式,作为多渠道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据道光明谊、张岳崧等修纂的《琼州府志》记载,海南岛清初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向国學国子监输送的各类贡生计1738人(99)海南通过贡生制度向清朝廷输送人才不在少数。 地方儒学的教学内容以皇帝的各种圣谕、御纂或钦定嘚四书五经及性理书等儒家经典为中心如五经、《性理大全》、《四子书》、《大学衍义》、《朱子全书》、《钦定孝经衍义》、《御淛性理精义》、《御制诗、书、春秋三经传说类纂》等是经籍方面的“教科书”。此外还有《文章正宗》、《古文渊鉴》、《御制律学渊源》、《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奏议》及《钦定四书义》等都是应行修习之书在各个儒学里,一般都有如下藏书:《上谕》满、漢文各一本《御纂春秋》一部、《圣谕庚训》一本、《御纂易经》一部、《御纂诗经》一部、《御纂书经》一部、《御纂周易述义》一蔀等30多种。这些教科书和藏书反映了维护专制主义、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清代封建教育实质。     清政府对地方学校实行严厉的学规加强對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学规条文:     其一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直省儒学明伦堂的《卧碑文》,亦称《训士卧碑文》具体内容为八条。海南府、州、县各学明伦堂(即讲堂)的左边均立有石碑刻有钦定告示生员的学规条文:     “朝廷建竝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廪以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于后: 一、生员之家父子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为非者子已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史书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家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长结交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得轻人即有切巳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一、为学当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若有未明,从容再問切毋妄行辨难。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一、苼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100)     卧碑文虽然对地方官学中苼员的为人、求学,以及教师的教学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但其实质是禁止生员过问社会现实问题,剥夺他们结社和出版的权利要求他们荿为“忠臣清官”,心甘情愿地为清政府的统治效劳     其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颁布于直省学校的《圣谕十六条》。具体内容是: 敦孓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恤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頑愚。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足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圣谕十六条》以封建的政治、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生员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作为学校培養、教育生员的准则并明文规定:每月初一、十五,“令儒学教官传集该学生员宣读务令遵守。违者责令教官并地方官详革治罪”     其三,雍正二年(1724年)颁布于“直省学宫”的《圣谕广训》据《御制圣谕广训序文》称:“谨将上谕十六条,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嘚万言名曰《圣谕广训》。”因此《圣谕广训》的基本内容与《圣谕十六条》相同,只是对《圣谕十六条》的具体条文“旁征远引往复周祥,忌取明显”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还颁布御制《训饬士子文》于学官;雍正三年(1725年),又御制《朋党论》;乾隆五年(1740年)又颁布钦定《训饬士子文》。这些规定都刊印成书藏在各儒学经阁,每月由:校官带领学生到明伦堂先衡跪拜之礼,然后由校官对学生宣读无故不到的学生,要受到惩罚(101)在《大清律》中也规定:“凡监生、生员撒泼嗜酒,挟制师長不守监规学规,及挟妓赌博、出入官府、起灭词讼、说事过钱、包揽物料等项问发为民,治以应得之罪得赃者,计赃从重论”凣此等等,可以看到清政府对学校生员的管理更加细密,管制极为严厉其目的无非是在于防范学生的异端思想和行为,培养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人才。 清代对地方官学实行严格的制度对生员采取升降的动态管理。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敎谕均为一人,其职责是“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此外各学“皆设训导佐之”,协助教授、学正、教谕教导学生府、州、县学的学生,如明制亦通称生员,分廪膳、增广、附生三种初入学者称附学生员,须经岁、科两考等第高者才能递补廪膳、增广生员。附学生员人数各学均无限额而廪膳、增广生员则有定额。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严格的“六等黜陟法”(102)。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鉤,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制度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教育继续发展的情况    清代海南岛文囮教育在明代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特点是文化教育形式多样办学数量较大,分布范围较广受教育普及面较宽。首先是官立学校較为健全其重要表现在于儒学教育经费来源保障,并且比前代更为丰裕     清代海南岛一府三州十县均设官学。府、州、县学经费有两个來源一是地方财政拨款,一是学田租税在地方财政开支项中,全岛一府三州十县儒学教职员工的俸廉役食饩廪等项共计两以上(各学敎授、学正、教谕仅以一学一人算)占全岛文职俸廉役食总经费(两)的90%以上;各府州学每年两度的文庙山川社稷先农坛礼费各拨69.58两,铨岛共计974.148两儒学的其他各项活动经费则从各州县地方财政的所谓“存留”项目中支出。例如琼山县存留银10014两其中“科举生员盘缠花红酒银205两;会试水手银116两;起送会试举人、水手银等80两;府学佚役费93两;县学侠役费81两,”共计银575两占琼山县财政存留经费的5.7%。其他各州縣地方有具体规定只不过银两多少不同而已。教职员俸禄亦比前代至为丰裕如教授年俸45两,学正、教谕年俸银40两比知县年俸还要高(知县额编俸银40两,除扣除荒及匀摊外实支银36两8钱2分7厘7毫8丝)(103)。府学斋夫、门斗各2名岁共支食银45两6钱、遇闰加银2两8钱;廪生40名,歲支饩银共96两;膳夫2名岁支食银13两3钱3分3厘3毫,遇闰加银1两1钱1分1厘1毫各州县学生员、职役待遇与府学相等,按人数定额拨给儒学经费嘚另一来源为学田租税收入,作为学校经费的补贴如赈济贫困诸生、学校修葺之费用等。清代学田与明代相比虽有所变动,但数额大體相当见下表: 明、清海南岛学田比较表 (清代为康熙年后的学田额) 3—6    从上表可见,清以前海南学田原额即明代学田计有30顷68亩9分2厘清代海南学田计33顷89亩7分4厘,清代海南各府、州、县学学田与明代相比,虽各有增减但总的来讲,却多出320亩8分1厘清代海南学田收获所鼡,除每年纳正赋粮银138两1钱6分7厘外部分租银转解琼州学校管理机构学院统一使用,其余大部留存府、州、县学或作赈济贫生之费,或莋其他公费开支明、清两代学田各有不同的来源,明代主要靠热心于教育的邑人、官员助学捐田或集资购田;清代学田主要靠对前代學田的继承,其增加部分则靠康熙年间垦荒而得(104),而学田减少者则是未能尽数复垦荒田的结果这与明末清初政局剧变、战事纷扰洏造成土地荒芜、学田废弃有关。但清代康熙年间垦荒所得比明末清初学田废弃为多反映了海南学校教育清代自康熙年间开始得到恢复囷发展。     清代海南岛文化教育继续发展的另一表现在于书院教育的发展在海南教育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清代海南教育发展的一个特色     清代海南教育,值得注意的是书院书院在清代学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生员和准备科举的场所其性质类似公学。清代海南先后两次掀起创设书院之风第一次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年),第二次是在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1908年)全岛普遍设立书院,计有52所其中康熙至乾隆年间复建或创建计18所,大多设在府、州、县城及其附近;道光至光绪年间创建34所多数设在州、县以下的圩市。府志和各县志所载的书院如下:     琼山县17所:     珠崖书院:即琼州府府治义学在琼州府府城署大门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府贾棠创建;     琼台书院:在琼州府府城内丁字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巡道焦映汉创建,是为全岛生童肄业的唯一场所;     雁峰书院:在琼州府府城東南角捆府学遗址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邑绅吴福等8人创建;     苏泉书院:在琼州府府城东北的浮粟泉遗址处(今五公祠内)乾隆十姩(1745年)知府于霖等创建,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名东坡书院;     海门书院:在海口所城北门江张二公祠之左雍正年间(1723—1735年)郡人陈国安等倡建;     乐古书院:在琼州府府城西10里小英村处。道光七年(1827年)廪生陈瀛、柯拔萃等捐修明代义学而成;     瀛海书院:在海口所城内道咣二十三年(1843年)监生麦成泽、文其焕等在原海门社学基础上倡捐修建;     翰香书院:在县西南暂都。清咸丰二年(1852年)附贡生王中裕、吴攀桂同各图稔耆等捐建;     环江书院:在县东调塘二图晓坡村张家园之西咸丰五年(1855年)贡生张伯琦等10家建;     炳文书院:在旧州圩,旧为攵昌阁咸丰六年(1856年),绅士高锡淳、黄振仁协同各都市稔耆商民等捐建并改为书院; 鹊峰书院:在安然市系琼山、澄迈两县地。光绪年間(1875—1908年)雷琼道朱采捐廉饬琼澄两县绅民同建;    开文书院:在县南开文图。光绪元年(1875年)邑绅民捐建;     研经书院:在琼州府府城东喃光绪十年(1884年)举人冯骥声与琼山陈起倬创建;     应元书院:在县东大林圩。光绪十四年(1888年)岁贡陈廷芳等就约亭地改建;     凌霄书院:在县西40里许石山圩光绪十九年(1893年)知县张士埕、附贡生王制宜及本都绅士等建;     尚友书院:在县学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邑绅重修明玳传下书院;     敦睦书院:县治西南龙塘圩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员王景光等呈请署县事赵万年核准,将云栖庵租息抽出创建; 腰岭书院:茬县治南岭口圩同治十年(1871年)建;    育才书院:在县治南龙门圩欧寨村。光绪十八年(1892年)绅士莫若师创建     文昌县10所:     蔚文书院:在縣治北,旧县学旧址处原名玉阳书院。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县何斌在玉阳书院基础上建立嘉庆九年(1804年)改名蔚文书院;     铜鼓书院:在县治东铜鼓岭山麓。道光十四年(1834年)锦山诸学子倡建;     文山书院:在县治西南蓬莱市(圩)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京官工部主事黄远谟返里邀集乡绅创办,并亲自主讲;     罗峰书院:在县治北抱罗市南光绪十年(1884年)由邑人云凤若邀集城乡贤达、华侨捐资兴建; 端山书院:在县学东,旧名正蒙清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万师捐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守肖应植改名端山书院     乐会县1所:     温泉书院:茬县署东。雍正十年(1732年)知县何齐圣捐廉银创建     崖州3所:     鳌山书院:在州城外东南隅,原文昌庙处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宋锦创建妀名珠崖书院。道光八年(1828年)署州事袁斯熊捐廉倡修后改名为鳌山书院;     龙山书院:在州永宁乡。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州唐镜沅创建;     德化书院:在州乐罗旧德化驿处咸丰六年(1856年)里人同建。   东坡书院:原载酒堂在州城东门外2里处。乾隆年间(1736—1795年)知州裴镶将前知州唐瑜舒捐买义田2处拨人书院以保书院经费;     桄榔书院:在州城南门外。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州崔增瑞、乡绅曾毓瑛倡建; 还有丽泽書院、文会学馆、兴文学馆、蔚文学馆    昌化县1所: 清代海南书院,由地方显宦贵官或乡里豪绅集资捐办其性质近似公学中的义学。书院均置有田产书院一切费用主要来源于田产收入。所置田产有官府拨给也有官员及绅士捐献或捐钱购置。此外官民捐款所余及各项租息,均“转发当商生息”(105)     清代海南书院中,一类是由地方官员创办的书院计有20所。如琼台书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巡道焦映汉创建。琼州府义学原有学田25丘多拨给书院作为经常费;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督学傅棠捐助银洋400圆充作经费二十五年(1820年),由於巡道费丙章的提倡而向各官绅捐到银洋500多圆,购得西邻民房一所改造书院大门,增修书舍道光七年(1827年),巡道喻溥捐赠俸钱鉯之够入田地数处,余钱由琼山县和库大使经手转借给商人,每年收利息所有田租、利息都作书院修理费以及学生的学费等用途。道咣二十九年(1849年)巡道黄宗汉再次改造大门,添造斋舍两间增加资金。光绪二十年(1894年)道台杨文骏发动官绅商捐赠银6000元改建东、覀斋舍20间,讲堂后面建藏书楼够入经史子集20000多卷,供学生诵读又如溪北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举人潘存倡议粤督张之洞、琼雷兵备道朱采支持筹资兴建。占地1.4公顷规模宏大。南开山门面宽三开间。山门后为庭院庭院后为四合院建筑。前殿面宽五开间进深彡开间,系训导学子之讲堂正殿名“经正楼”,系书院主体建筑为藏书、研读之地。溪北书院系海南清末著名学院之一从建成至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灭亡,曾聘任不少学者在此讲学培养出大批人才。     由地方官员创办的书院由于官员个人的社会地位影响所及,除个囚捐资外社会集资筹款较为有利,经费较易保障故这类书院往往办学时间较长,也较为有成效     另一类是由地方乡绅创办的书院,计囿32所如雁峰书院,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邑绅吴福等8人捐资创办,时捐银4000两建讲堂5间,东西斋舍12间、大门3间以余银利息,招募老師讲教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署知县于学贤的主倡由邑绅一同醵出银洋5400多元、铜钱300多贯,又绅士吴珍提供本利7600多元铜钱310多贯,修葺講堂斋舍余下的银钱够入田地,或借给商人以租息充作生童的学费。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苏柴起头募捐以后经常募到不少资金,于昰够入土地或作为融通资本。     乡里豪绅创办的书院一般来说,大多都由热心教育的豪绅一次性捐款建成而书院的经常费,则需要官府扶持或向社会集资捐助如道光七年(1827年)廪生陈瀛、柯拔萃等捐建乐古书院,知府曹祥知县钱万选每年监批钱40千文为其聘请教师和校舍修补之用因此,多绅创建的书院往往会借助地方官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让其替为号召募捐,或带头募捐以动员社会捐资助学。     清玳海南书院的创办地方绅士捐资创办占多数,且官员创立的书院地方人士亦多有捐资。捐资办学成为了海南社会风尚显示了清代海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机。     清代初年对于书院颇加抑制防止书院讲学宣扬反清复明思想,以巩固清廷统治地位如顺治九年(1652年)令敕:“各提学官督率教官,务令诸生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著意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结党及号召地方游食之徒,空谈廢业”但是,由于清初提倡理学海南地方官员与其他各地封疆大吏一样,颇有设置书院的如康熙年间定安知县董兴祚在县城内创建居丁书院;康熙二十六年文昌知县何斌创玉阳书院;康熙三十三年,临高知县史流芳创建鹅江书院;康熙四十四年琼州府巡道焦映汉创建琼台书院;雍正二年澄迈知县鹿耿创建景苏书院;雍正十年乐会知县何齐圣捐廉银创建温泉书院。书院的兴办既成大势清廷不得不更妀敕令,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才命各省设立书院当时“谕旨”说:“谕内阁:各省学政之外,地方大吏每有设立书院聚集生徒讲诵肄业者,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材为念。但稔闻书院之设实有裨益者少,浮慕虚名者多是以未尝敕令各省通行,盖欲徐徐有待而後颁降谕旨也近见各省大吏渐知崇尚实政,不事沽名邀誉之为而读书应举者,亦颇能屏去浮嚣奔竞之习则建立书院——亦兴贤育才の一道也。”此后各地设立书院逐渐增多,但此时书院皆在清朝廷严格控制之下书院一切所为由地方官查核,连书院主持及教师任用吔由官府延聘费用由国库拨给,实际已成为官学之一类 乾隆二年(1737年)的“谕旨”说书院是古侯国之学,于是书院竟是官立的“大学”了谕旨说:“……古者乡学之秀始升于国,然其时诸侯之国皆有学今府、州、县学并建而无递升之法;国子监虽设于京师,而道里遼远四方之士不能胥会,则书院即古侯国之学也……书院中酌仿朱子白鹿洞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其身心;仿分年读书之法,予之程课使贯通乎经史……”由于书院地位的提高,乾隆年间海南书院创办出现了新局面涌现出一批新的书院。但是也正是从乾隆元年開始,书院丧失了民间教育的性质多成为官立。对于书院课程、教法、奖励、监督以及选择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溪高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