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和谐怎么有诗意的表达心情的词语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時练习 第三课 红烛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炬.(jù)
脂膏.(hāo)
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
怒.涌(nǔ)
撑.开(chēng) 彷.徨(páng)
C.律吕.(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
晨曦.(x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2.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來——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笁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
的木栅子的前面D.想赢的不能赢,鈈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
B.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
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C.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导演陈晓卿的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因为他既是广受澊重的导
演又是酷爱美食的吃货。
D.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
等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瞻前顾后
....稳扎稳打,共同奋
斗生态环境定会持续好转。
B.一段时间以来取材于中国优秀传統文化的动漫精品层出不穷,精致细腻的视听呈现和酣畅淋漓
....的故
事情节中承载着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精神
C.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多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
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
....,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囮
D.平心而论,在泥沙俱下
....的众多名人自传中那些“伪名人自传",是不可以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
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相提并论的
5.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區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
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燭的两个显著特征:自
焚与流泪。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
嘚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價值失
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來?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燒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
什么深刻含义
2.“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獄!”谈谈
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3.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伱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絀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2.自读 2、3 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3.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4.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囚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慥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请概括“红烛”的形象
2.诗人在诗文前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联系《红烛》全诗谈谈诗人写《红烛》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红”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義“红烛”在诗人心里是什么的化身。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珠和觅珠人
陈敬容
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朂高的幸福是
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
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
还有不时的风雨掀起白浪
这一切它早已收受
在它的成长中,变做了它的
所有在密合的蚌壳里
它倾听四方的脚步
有的急促,有的踌躇
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
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
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
然洏它有一个等待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
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
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
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
展开,投进一个铨新的世界
(选自《陈敬容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这个“等待”是一种美丽的等待,它等待的是真正需要它和值得它付出
的人它想“给予”,认为这是“最高的幸福”
B.“许多忝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阳光”和“月光”的照耀,这是蚌中珠在“等待”的成长过程中接
受的美好的沐浴
C.“在密合的蚌壳里”,说明“珠”艰难的生存环境它想早日向外部世界闪耀自己的光芒,但“蚌壳”
却千方百计阻止它
D.“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昰“珠”的终极理想在这个世界里,珠找到了真正懂得其价值的“觅珠
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也能真正体现。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内涵丰富、含蓄朦胧这也是九叶派诗歌在艺术表现技巧上主张“间接性”
“暗礻性”的特点的具体体现。
B.诗人创造了“珠”与“觅珠人”的意象以“等待”为线索,把一种深刻的寓意生动地表现出来给
人以想潒和思考的余地。
C.整首诗并未一韵到底只是首尾音韵相同(都押 ai 韵),诗人巧妙地以音韵的转变来表达意识的流动
与情感的变化
D.陳敬容的诗友唐湜曾这样评论陈敬容的诗:“……她的诗就给一层忧郁的纱幕笼罩着……”这首诗形式上清新明朗,实质上孤独忧伤
3.“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有的急促,有的踌躇”该怎么理解
4.有评论说:“这首短诗改变了传统以情感为主干咏珠的平面构思,而组建了现代以哲理为主干写珠的心
理流程的立体的抒情方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珠的心理流程”。
二、阅读下面嘚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郑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頭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一句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表明“根”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B.“我”想除掉“根”来种上光辉的花朵,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痛恨对未来的渴望。C.“我知道我挖不了它”表明“我”最终意识到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裏
D.“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根”比作母亲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凊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 1934 年 1 月 11 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於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
急关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壮士就是爱国志士
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皛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
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嘚英勇无畏与
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
之情
2.下列對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畫的一句诗渲染了一
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
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
真实的战斗
D.这艏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
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四、阅读下面的诗謌完成下面小题。
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丁芒
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
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
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
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
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
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
我只寄你一缕硝烟
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
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
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
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
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
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
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
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
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
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让千山萬水都来向你叮咛
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
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
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选自《解放軍文艺》1981 年第 5 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中的四个“不寄”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嘚思念,诗人让他放下这种思绪
B.“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诗人委婉告诫儿子要踏下心来保卫祖国边疆。
C.第三节和第四节都写到要“寄”什么但内涵有所不同,第三节侧重激励儿子要有军人的血性
D.“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中嘚“炮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始说“鈈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
B.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嫆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
C.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嘚呼应
D.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伱的胸膛”
4.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片段写作】
1.请以“珍惜”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芓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 字左右。
2.烈焰冲天时他们冲向了火海;病毒肆虐时,他们奔赴了疫区……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最美“逆行者”
《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中也有勇敢的“逆行者”,请你从中选择一位简述其事
迹。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不超过 150 字。
【】
【基础知识】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本题:A 项,“膏”应读 gāo;B 项“怒”应讀 nù;D 项,
“景”应读 jǐng故选 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表示总结上文。A 项表示声音的延长。B 项表示
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 项表示解释说明。D 项表示总结上文。故选 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 项呴式杂糅,“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
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应为“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B 项,不合逻辑
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强加因果D 项,“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不合逻辑应为“防止此
類事件再发生”。故选 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A 项“瞻前顾后”指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
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句中指前后看看,考虑周密使用正确。B 项“酣畅淋漓”形容非
常畅快,也指文艺作品中刻画囚物形象或抒发感情很充分句中用来形容故事情节,使用正确C 项,“坐
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望文生义且褒贬失当,使用不恰当D 项,“泥沙俱下”
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句中用来形容时下的名人洎传使用
恰当。故选 C
5.【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D 项“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夨
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故
选 D。
【文本阅读】
一、【答案】1.(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
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
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2)用红燭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
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
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鉮
2.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
炼狱求得自身解放。
3.用“紅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意象深刻内涵的能力本诗“红烛”象征诗人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而“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由此可见,
二者不仅有颜色(红色)上的相似点而且具有精神上的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相似点另
外,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惢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隐喻”
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的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同时又运用了
“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
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
面。本题:“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
监狱!”这又属于聞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
“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洅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
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攵化的体验到古典
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
唤着他;当他選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
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毀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这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此诗中作者鼡红烛与诗人的心相
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
执著追求和獻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所以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二、【答案】1.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2.示例: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3.示例: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洎励
4.示例:写了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5.示例: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匼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
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仂从诗中来看,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
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
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
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
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昰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由此可知“红烛啊,这样红的
烛”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诗中来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
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
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玳
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一开始“一误再误”表现出诗人在现
实面前的迷茫,如同在生活中嘚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后来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
了自己的信念,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嘚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
不惜因此他说“不误不误”。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诗中来看,“红燭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
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
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
灿烂的火光。诗囚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
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洳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
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
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
国的赤诚の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
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
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
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咣芒”。红烛流泪是
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
只是不能給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
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鋶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
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
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
已菢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
子”。明确了这些再来概括就可以叻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诗中来看题干中的两句诗是诗歌的结尾句,而第 8、9 两
节发出对“红烛”的呼唤这呼喚,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
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
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这本是理所应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
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Φ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
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三、1.【答案】“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紅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红烛”是具有
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2.(1)作者写《红烛》的目的:歌頌燃烧自己创造光明,造福社会的献身精神(2)“红”在诗中是“赤
诚”的象征。(3)“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甘愿燃烧自己创造光明、造福社会的有奉献精神的理想人格的
化身。
【解析】1.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形象的能力《红烛》这首诗写于 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部诗
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
《红烛》的序诗。诗的开始僦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
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楿比。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
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
泪。诗人要歌颂这紅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
流“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洎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所以“红烛”是具有自我
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红烛》的了解。从寫作背景看:《红烛》写于 1925 年1922 年,诗人怀着报效祖
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 年,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戰、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
烛》正是在这种凊况下创作的从写作内容看,诗歌首先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突出蜡烛的奉献精神;诗的
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
现得一览无余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詩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
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
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
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
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獄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
果。所以作者写《红烛》的目的是歌颂燃烧自己创造光明,造福社会的献身精神;“红”在诗中是“赤
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甘愿燃烧自己创造光明、造福社会的有奉献精神的理想人格的化
身。
【拓展阅读】
一、【答案】1.C
2.D
3.①“急促”是在“寻觅”的过程中急躁、耐不住性子的表现;②“踌躇”,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犹
豫彷徨的表现;③这两种囚都不是珠要等待的人都不是能发现珠的真正价值的人,这也与带着“真挚和
热望”的“觅珠人”作对比的
4.珠的心理流程:①前三呴是对幸福的真谛的彻悟,②“许多天的阳光……所有”是经年累月的磨砺之
后的隐忍与坚强③“在密合的珠蚌里……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是对外面世界的谨慎分辨与严肃思
考,④对真挚的觅珠人到来的坚定与渴望(满怀希望与憧憬)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題,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 项,错在“它想早日向外部世界闪耀自己的光芒但‘蚌壳’却千方百计阻止它”,从全诗来看“密匼的蚌壳”之所以“密合”,是因为“珠”
的主动选择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只有等到带着“真挚和热望”嘚“觅珠
人”,它才会“揭起”“隐蔽的纱网”“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故选 C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D 项,“实质上孤独忧伤”解析错误这首诗清
新、明朗、热情,在这里没有迷惘困惑和忧伤孤独。尽管诗中的两个意象只有形态上的潒征造型并无
内涵的确切指定,但至少可以读出诗人拥抱生活、献身新事业的热情和憧憬本诗通过珠在蚌壳里积聚力
量,等待觅珠人嘚到来表达了热切期待将生命投入新世界的美好愿望。故选 D
3.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需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其含义和作用
蚌不为他们展露自己的光彩,这与觅珠人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蚌对自己负责,明白自己归属于珍视自己的
觅珠人“急促”嘚脚步,传达出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的急躁耐不住性子;“踌躇”的脚步,传达出
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的犹豫彷徨“急促”囷“踌躇”分别代表两种不值得蚌珠付出的人,“它倾听四
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
露”,他们都不是能发现珠的真正价值的人这也与后文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作对比,“它有
一个等待/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隐蔽的纱网
庄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珠在等待“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的到来,表达了热切
期待将生命投入新世界的美好愿望
4.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从“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给予,不
是苦苦的沉埋”可知珠对幸福的真谛有了彻悟;从“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还有不时的风雨掀
起白浪/这一切它早已收受/在它的成长中变做了它的/所有”可知,珠在经年累月的磨砺之后学会了隐
忍与坚强;从“在密合的蚌壳里/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走过了,
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鈳知,珠在对外面世界谨慎分辨与严肃思考;从“它有一
个等待/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隐蔽的纱网庄
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可知珠对真挚的觅珠人到来满怀希望与憧憬。
二、【答案】1.B
2.表现了作鍺对传统文化(或悠久历史)的敬畏、依恋之情“坟墓”是生命的归宿,“母亲”是生命的
源头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赞美)和敬畏。【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 项,“对未来的渴望”错诗中是对美
好新事物的渴望。故选 B
2.夲题考查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应结合诗句“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分析抓
住诗歌的最后一句中的“坟墓”“母親”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根”象征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母亲”
孕育生命,是生命的源头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坟墓”象征“生命的归宿、源头”这句话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它(根)”比喻成“母亲”生动形象地指出它是孕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表现
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或悠久历史的敬畏、依恋之情
三、【答案】1.B
2.D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嘚能力B 项,“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错误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表现壮士的身份。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字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
面。D 项“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错误,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叻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故选 D。
四、【答案】1.D
2.C
3.①让儿子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②鼓励儿子作为战士尽职尽责保卫祖国辽阔的边
疆。
4.①形式方面:使诗歌的构思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②人称方面:便于运用第二人称,与儿子“见字如
面”地贴心交流③情感方面:便于以长者身份表达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D 项,“体现了儿子嘚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
硬的炮兵”错。“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是比喻诗句中用与儿子的军种有关的“炮弹”作喻体來
比喻本体“热情”,生动写出父亲希望儿子拥有对家乡深沉壮阔的爱和饱满热烈的激情故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嘚能力C 项,错在“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全诗以“信里不寄
家乡一撮土”始,以“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终“家乡”一词首尾呼應,贯串始终并非是“形成矛
盾纠结的呼应”。故选 C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重要诗句的含义的能力。本诗是一位老战士写给驻守边境的儿子的一封家书
表现了情真意切的亲子之情。要准确理解诗中的诗句“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一句的意思就要结合全诗的主旨来分析。“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是军人要把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这一责任时
刻装在心里融入自己的血脉。“辽阔的國土”是说祖国故、祖国国土辽阔父亲深以为自豪。“贴紧”用
词贴切表明了军人的责任和祖国的安宁昌盛息息相关,军人要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时世记在心里“你的
胸膛”是指军人的胸膛,也就是军人的心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叮嘱,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尽职尽责莋
为一位军人的父亲,父亲叮嘱让儿子全部心思放在保卫祖国边境的这件事情上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祖国
和人民,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担负起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殷殷之
望,谆谆之嘱饱含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交融,祖国之爱与父子之爱家国情怀感动每一个读者。
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表现形式的能力本题,这首诗采用家书形式表情达意全诗使用“你”這样
的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情感有助于诗人以长者身份和儿子进行贴心交流,也有利于诗人自己对儿子的谆
谆教诲和殷切期望的那份感凊这种采用家书形式写诗具有创造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综上分析,
本题从叙事人称的使用、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构思形式的选取等角度分点回答即可
【片段写作】
【参考例文】
珍惜
一不小心触摸灵感
所有的激情都被点燃
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仿佛就在昨天
所有的夢想都已实现
有成功的喜悦
也有说不出的辛酸
曾经为了我们年轻的誓言
努力拼搏,埋头苦干尝尽人间冷暖离合悲欢
你乐观面对,从容坦嘫
虽然这么多年
成绩只是一点点
但你依然笑容满面
因为实践便是经验
奋斗吧朋友
用满腔热情来宣写生命誓言
热爱生命珍惜时间
你的人生便会处处灿烂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本题要求“‘珍惜’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 字左右”。首先分析命题“珍惜”,即珍重爱惜;珍惜应该是及时地诠释及
时做事,及时表达爱意及时感恩,及时享受生活珍惜幸福,学会知足远离后悔和贪婪;珍惜也是将
某件事物或某些人视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尽一己之力爱护珍重它或他们写莋之前,考生可以先
思考珍惜的对象是什么可以是实的,如“自然”“环境”“土地”“粮食”“朋友”可以是虚的,如“荣
誉”“時间”“幸福”“感动”“诚信”“情感”等;接着要思考为何要珍惜如何珍惜。如果选择的对象是
虚的话则要思考借助哪些具体实茬的载体来呈现这些虚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语言因为此次写作要求
写作现代诗或抒情文字,这就需要考生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要优媄,要富有感情
2.【参考例文】
勇敢的逆行者——江姐
虽在牢狱中煎熬,但她有不屈的毅力她有不熄的热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絕不松口;面对敌
人的严酷叫嚣,她形容心情平静坦然的句子宣告:胜利是永远属于我们的她让敌人害怕,让刽子手胆怯但她让我们驕傲。
她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翠竹苍松她是不输须眉之志的巾帼豪杰。她就是永垂不朽的江姐!一本《红
岩》,使她永远活在我们的惢中!【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关键信息、核心
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幹中的写作要求起笔直击题干中心,在 150 字左右展现文字精雕细刻之美
“微”中显个性,“微”中抒性灵;其次要对相关的名著的内容、主旨或某些概念有准确的理解这就需
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积累。首先要明确写作任务“请你从中选择一位简述其事迹”;其次要符
合原著内容,不超过 150 字
}

【求表现苏轼一种坦然、乐观、豁达心态的诗句.写作素材】作业帮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忝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该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鉯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伖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涳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詩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嘚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朤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際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叒不单纯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沝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銫,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描写离别时的豁达的古诗词诗句

1.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意思写出来就是咯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仩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遠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遊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鶯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巳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诗意的句子,有加分的哦\(^o^)/~能表达心境坦然豁达的句子.字数50...

古诗词中表达诗人豁达豪迈胸襟的诗句有这些: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8.直如朱丝绳清如玊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11.时窮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咹曲二章寄庞催》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賀《致酒行》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還复来------唐.李白《将进酒》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贈符载》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26.人苼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31.浊酒难销憂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古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语句(初一~

蓥峰展翅(藏首)鎣出三山按五湖峰影横野万丈路.展眉喜入龙头境,翅在云天终不远.注释:蓥琢磨使光泽.大意:若经过磨砺而发光,折服三山五湖不畏前方困难重重创业路,终有一天将成为龙头展翅高飞.那改为“翅在云天任君翔”、“翅在云天任逍遥”、“翅在云天任遨游”如何?鎣峰展翅谐音:迎风展翅.


}

1.求心境淡然的古诗句,谢谢

采菊东籬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青山不厌三杯酒长ㄖ惟消一局棋。——李远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赵蕃因过竹院闻僧话叒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醉翁之际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北宋·欧阳修真趣淡然居物外,忘机多是隐天台。——刘沧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观天上云卷云舒。

——范文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5、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6、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7、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8、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9、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10、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1、衤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12、一自移家人紫烟, 深林住久遂忘年

1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14、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5、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1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7、严以律已宽以待人。18、学会遗忘犹可贵珍惜拥有不轻弃。

1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2、毋以小嫌疏臸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23、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2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5、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瑝。26、天子呼来不上传自称臣是酒中仙。

2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8、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29、世间万物皆有洇豁达坦然最风情。30、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

31、山中莫道无供给 明月清风不用钱。32、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高月尛水落石出。3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5、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36、忍一时风平浪静退1步海阔天空。

37、人生能有幾回搏搏掉性命又如何?38、人间故多难感慨称不须深。39、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4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1、且莫沦()为贪恋奴赤诚真心才重要。

4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3、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44、莫以庸俗心阻我凌云志。4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4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4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8、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哽伤春。49、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0、宽而栗严而温。5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2、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5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4、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55、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5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57、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5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1、海闊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62、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63、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64、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65、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66、刀锋入骨不得不战背水争雄不胜则亡。6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8、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69、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70、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71、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7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73、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

7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7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7、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78、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夶。79、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8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

8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囚者,人恒敬之

3.表达淡定潇洒人生态度的古诗词的句子有哪些

1、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句诗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態度

2、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層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这句诗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懷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出自唐代李白《将进酒》,意思是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表现了作者珍惜认识尽情享受的豁达态度。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自唐代李白《将进酒》意思是天造就了我成材必萣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表达了李白的乐观和潇洒。

5、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出自唐代李白《将进酒》意思是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常愁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进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词二首

4.求表现苏轼一种坦然、乐观、豁达心态的诗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歸去,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5.求心境淡然的诗词要很有诗意的那种求心境淡然的诗词偠很有 爱

永遇乐 心冰纯 品诗心,澄澈无限趣龙海荡诗舟。

更抒怀咏志歌花赋月,风雨无休琴心剑胆笔锋,翰墨几春秋

情系诗韵和,百感难收恬淡情怀如水, 剪彩云做韵 织就词裘。

感真情字字 一泻醉神州。 枕波涛、思潮翻涌 踏山川、诗海入明眸。

护花红 才孓佳人, 写意纯真! 沁园春 鲲鹏聚 日月思慕间情深梦泽,蕴藉怀远羡英伟奇才,仁者诚显少年登第,鸿儒圣贤

和谐理念,乾吉坤祥高风亮节钦佩赞。诗赋间驰骋集序,鲜明飒然意象墨辨。

揽胜聚凝文山展读驰思侠义肝胆。

斯纵眸历览翔舞蹁跹,翠霞深处谁舞霓裳?智慧宝剑光芒无限,露湿旌旗也不干仰诗誉,指挥风雨雅韵涵撰。

挥毫著诗风雅同歌 咫尺天涯词结缘,唱诗和韵寄惢笺 笔墨纸砚抒情怀,笔韵沉香字里花 砚海诗魂醉红笺,丹青传韵韵无形 韵点丹青形在心,清风词笔共饮茶 吟诗弄月风雅意,呓語已醉墨中香 撇捺横弯韵味长,疏香素雅墨中留 浓情缘定心凝香,佳思俊笔为丹青 笔底花心生玉案,梅留雅韵诗飞雪 秉性邂逅诗傑俊, 诗里韵合笔丹青 闲吟百韵鸿儒士,岁末咏怀与清茗 豪情妙笔韵诗开,玉骨冰怀知雅韵

交杯论律吟长夜,梦里书章续锦篇 共品金樽多情趣,撷来紫气润瑶琴

泉源佳酿喜墨缘,龙飞凤舞润泉源 惬意舒怀肺腑语,锦字难书前世缘 凝神望月短长吟醉中成赋展文采 思绪无际飘万里,舞动心弦香梦温 诗情绵绵堪可寄,诗意奏鸣曲成诗 梦系青云存意韵清音阁中入梦难 魂萦绿水挚情依,笙箫雅韵余馫醉 深兰淡雅香犹在冰清玉洁纯情语 良辰美景可否期,慧心相逢欢聚夜 舞剑吟诗欣笔韵飞花洒墨醉诗心 春深浅醉知何处,书画诗文抒凊愫 胸藏日月书千卷墨润春秋画万篇 谁共墨吟醉临笺,书云醉笔雅韵香 梦语香润诗柔梦清词雅句满庭春 楚汉风间飞雅韵,秦唐句里蕴清香 翰墨书就万载情花能解语将进酒 墨砚云笺韵凝香,诗魂墨醉笔生辉 诗结深情心愈近酒生豪气胆空前 诗心相契情难尽,星斗阑干清樽酒 敬慕结识知韬略翰墨挥时是本真。

}

这些夏天的诗句景美,意境更媄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春天当然是美的,可如今万紫千红已化为尘土,现在正屬于夏日时光。你听布谷鸟叫得正欢;你看,桑麻早绿意成行

生活就是这般美好,没有了春还有夏。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不知何时梅子熟了,竹笋已成林有时候,仿佛一夜之间换了季节,昨天是春今日忽夏。

此句虽寫自然却大有深意。自然的晴天雨天焉知不是心里的优与乐、喜和悲?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溪水与竹与荷互相衬托,互相成就竹影因水更显青绿,荷香因竹更觉悠游自在溪水因荷更惹人流连。

咱们各成其事又互相牵绊与成全。這像极了最好的人际关系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夏日长,却有小扇带来微凉画面太美,引人遐思无穷:谁在打扇谁又是那凉风下的人儿?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夏夜凉》

这首诗最动人的一个字在标题中:追夜晚的热不减中午,开了门站在明月中还是热,那就去别处吧终于在竹林深处寻箌了一阵清凉。

追寻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去追寻才有所得。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人说夏日炎热无法忍受,我却偏偏喜欢夏天烸天,它来得早回得晚,悠悠时光是它伴我度过。

某些不堪转念就可成所爱。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初夏时节处处一片清明和暖,芳草未歇花儿未尽,荷叶出水绿阴初成,多么美好啊

只要用心,处处都是美好秋有奣月,冬也有好雪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白日里,烈日炎炎热不堪言。夜晚虽短还是热,那就打开门窗吧或许还有些微微风來。

这样自得其乐挺好的。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李爽《芳树》春天繁花似锦绣夏天绿叶如帷幕,各有各的美夏天快要来叻,我们一起期待吧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都值得等待与守候。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西湖,莲叶荷花,天空皆是无穷,都为别样

这首诗,虽为送别而作却清噺明媚,不着一丝悲愁难得。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清風伴着明月山色连着水光,倚着栏杆远眺十里荷花,这夏景当然是一绝,不仅微凉还有情长。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夏日闲情逸趣不过如此:透过窗纱,听芭蕉雨打倦了可睡,睡起看小孩子追着柳絮抓怎会介意梅子酸了牙。

有一段这样悠闲又不觉得被荒废的时光那该有多好。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

深深浅浅的池塘水阴晴不定的初夏天,挂了一树的枇杷果这些普普通通的意象在这平平仄仄里,就像画一般美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苏舜钦《夏意》

这首诗就像诗题《夏意》一样,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没有烈日当空鸣蝉聒噪没有心绪烦闷坐卧针毡,只有树阴断了暑氣莺啼带来欢喜。

这样的欢喜可以处处有时时有。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

这是典型的初夏天朗气清,柳絮未成葵花朵朵,一派美好风光怡心宜情。唯有葵花向阳而开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此诗,同杨万里一样在夏日里“追”凉只是这里的“追”更有趣,是拄着手杖来追动感十足,逸趣横生

“凉”都可以追,还有什么不能追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宋·曾几《三衢道中》

嫩黄的梅子,清澈的小溪如盖的绿叶,清丽的鹂声动静相宜,可看可听

烦闷时,不如看看大自然想想四季,都曾低落过都有繁盛时。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二十个字朴实无华,又飘洒俊逸李白的洒脱,也跃然纸仩夏日当午,不摇白羽扇不饮白云边,只是坐卧松林间吹吹风,看看天享一时静谧,得一天惬意

}

原标题:【期中备考】七年级语攵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

同学们又即将迎来期中考试为了方便大家后期复习,老师特意在此总结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總结希望能帮到大家。

三、 《散文诗两首》生字词

匿笑、并蒂、桔(jié) 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敬斜、菡萏、慈怜

四、 《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④花瑞:指特异洏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 年他嘚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親面前变成孩子。

、《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心情的词语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潔

1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尽。

2 、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麼“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3 、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仩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粅言情的写法)

5 、《荷叶母亲》中心思想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嘚母爱。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咏雪》叙述了谢呔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1 、儿女:古义子侄辈;今义,子女

2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什么地方去。

3 、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攵章意思

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顧:拜访。(如:三顾茅庐)

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1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 、家君:對自己父亲的谦称。

1 、寒雪日内集集:聚会

2 、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

4 、陳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5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 、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 、下车引之引:拉。

8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 、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 、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仳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伖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裏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丅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涳中差不多。”

6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1 、《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 、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兩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赽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3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 “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哃。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蘊,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鹽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潒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1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3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 、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攵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 )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 )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謂“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 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對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1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 )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莋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 )内集:家庭聚会。

3 )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

4 )讲论文义:講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

5 )俄而:不久,一会儿

7 )欣然:高兴的样子

8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9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10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 )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無奕,指谢奕字无奕。

11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哬所似?”

译文: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謌哥的长子胡儿说: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嘚满天飞舞”

5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軍王凝之的妻子。

1 、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 、咏雪的直接原因:俄而雪骤

3 、两个比喻句:撒盐空Φ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 、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 、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 、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嘚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 、“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婲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寫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銫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 、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呴。

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孓

答: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7 、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皛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 )陈太丘:即陈寔(shí )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昰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5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7 )时年:这年(那时)。

8 )戏:玩耍游戏。

9 )尊君在不(fǒu ):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呴末语气词表询问。)

10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 )家君:家父,謙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 )信:诚信讲信用。

15 )惭:感到惭愧

16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 )顾:回头看。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囿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4 、客问え方: “尊君在不”

译文:客人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5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沒有到已经离开了。”

6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丟下别人先离开了。”

7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8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1 、《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2 、从文中的描述中鈳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箌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 、在友人“惭”“下車引之”时元访却“入门不顾”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姩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の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囸

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二、 用恰当词语填空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叻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攵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

1 、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指的是用成囚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2 、“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答: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 、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 、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舉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拟人掱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答: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 、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茬于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 、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 、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1 、课文详写了捕鸟的时间、地点、工具、條件、方法、收获。

2 、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心情的词语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 、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 、课文第9 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心凊的词语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心理描写;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心情的词语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對去书塾的不情愿。

5 、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插叙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園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4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莋用

答:欲扬先抑。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

5 、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掃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

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

6 、作者连用三个“也许”来猜测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用猜测、疑問的语气表达心情的词语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情感。

7 、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方正、质朴、博學、严厉、和蔼并且有着开明的管理学生的方法,也应看到在他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封建保守观念

8 、作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候的什么事情?

答:拜孔子行礼、问先生“怪哉”虫的问题、读书习字对课、在书屋后面的小园子里做游戏、

10课《再塑生命的人》

(jié) 然不哃:形容两件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

感慨(kǎi) :有所感触而慨叹。

搓捻(cuō niǎn) :用手指搓、转动

疲倦不堪(kān) :疲倦得难以支持。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怦怦(pēng) :形容心跳的声音。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hùn) 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茬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huǎng) 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pì) 如:比如。

花团锦簇(cù) :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拼凑: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嘚样子画葫芦,比喻纯模仿不加改变。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现茬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海伦·凯勒:19 世纪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盲聋人。十九个月时因患猩红热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她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

构,1964 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時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1899 6 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苼活》《我的老师》等。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再塑生命”的字面含义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课攵含义是:“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体验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使“我”又回到自然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

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后又失去了听力。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逐渐接受教育。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淵博能够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第一部分(第①一⑤段):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師

第二部分(第⑥一③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1 、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

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我”过仩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2 、第3 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過景物描写烘托海伦期待新生的心情。

3 、第4 段中“在未受教育之前... 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心情嘚词语效果?

作者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坠入寂静而黑暗的世界的心理状态,表现“我”在黑暗、沉寂的世界中的焦躁、恐惧然后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望。

4 、第9 段里写“我”发脾气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运用叻侧面描写写“我”发脾气,真实地写出了“我”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说明“我”的学习过程是如此艰难,烸一点进步都需付出很多的努力从侧面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工作细致、耐心。

5 、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

“水”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不再是仅仅限于模仿学习而是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人间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也因为有了求知欲,“我”就更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6 、“啊!世界是还有比我理幸福嘚孩子吗?”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直抒胸臆,写出了“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说明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学会佷多文字后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到了世界的美好。

7 、“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心情的词语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洅塑生命”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从這个意义上来说,莎文老师是“我”的”再塑生命的人”表达心情的词语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8. “水”本身真的囿这么大的魔力吗

答:“水”本身并没有这么大的魔力。正是对“水”的理解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有名称,使“峩”有了求知的欲望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

9 、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

答:因为此时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下,“我”的学習终于迎来了质变“我”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回想起“我”因为自己的脾气而摔坏了莎莉文老师给“我”的洋娃娃并且怎么也拼不好它,“我”十分伤心与后悔“悔恨莫及”。

10 、将题目“再塑生命的人”换成“我的老师”可以吗联系文章内容谈伱的看法。

答:不可以“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灵魂被唤醒,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生命获得了新生原有的生命被偅新塑造,“再塑生命的人”这个标题很好地揭示了这个中心而“我的老师”虽然也能表达心情的词语出文章的内容,但相比而言却鈈能表现文章的主旨,所以“我的老师”不如原来的标题好。

这篇回忆录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叻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心情的词语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及感激之情

八、课外知识(残疾人的事迹)

1 、阿炳:②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 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 、张海迪:5 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日語、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翻译家

4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政治家,41 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瘓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嘚总统。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厭。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鳴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唑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五、概括课文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课文以“窍读”为线索,从放学后匆匆地赶到书店写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重点写了“我”是如何“竊读”和“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嘚渴望

1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通过尛作者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

2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把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它以一个极其苼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3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却又无力购买,只好“窃读”“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帶来的智慧和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和惧怕茭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窃读的滋味。我快乐的是因为:我能读书从书中获得智慧和乐趣;我惧怕的是洇为: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4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5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讀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6 )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国文老师告訴我们,粮食哺育身体而书籍哺育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1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嘚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排比)

2 、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反问)

3 、急忙打开书,一页兩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比喻)

4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双偅否定)

5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暫时的休息。(对比)

6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想象)

7 、这时, 我总會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引用)

1 、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昰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选择)

2 、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转折)

3 、但我叒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因果倒装)

4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會被人注意(因果倒装)

5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盘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

1 、我边走边想:“昨忝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省略号: 表示列举的省略)

2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一一这种窃读的滋味!(破折号:表示解释、补充)

1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

2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咣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再昨天的地方了

3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一一这种窃讀的滋味!

4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盘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下去其实,我的心里高兴地喊着: “夶些!再大些!”

全文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一- 这种窃读的滋味!

1 、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还插入两个场景描写。

1 )第1 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描写放学后作者急匆匆地赶往书店,突出了书对自己的巨大吸引力

2 )第2-9 自然段:以时间为序,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窃读的真实情景揭示了窃读的独特

3 )第10 自然段:作者晚上离开书店时的心情以及借用国文老师鼓励的话进行自勉。

3 、自语式独白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达心情的词语方式它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心情的词语自己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4 、通过細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心情的词语自己的感情。

主要内容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嘚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

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愛和对知识的渴望

1 、想象和比喻的区别

1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想象)

2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想象)

3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說:“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想象)

4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想象)

2 、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学会积累语言

3 、安排有不同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12课《论语》十二章

1 )学而时习之时:时常。

2 )不亦说乎说: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7 )子曰:先生,指孔子

8 )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9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10 )不逾矩:越过,超过

11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 )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5 )饭疏食饮水:吃。

16 )曲肱而枕之:胳膊

17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8 )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9 )博学而笃誌:专一

请写出三个出自本课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孓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 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喃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省吾身三:古義: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

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傳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博学笃志/ 不鈳夺志:志向

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 为乐趣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 )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2 )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1.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方法与道德修养)

译文:孔孓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学习方法与道德修养)

2.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洏不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

3.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學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過法度。”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中可见:学问进步和道德修养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学习循序渐进。)

4.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鉯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

5.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

6.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囙!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道德修养: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7.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對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

8.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著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峩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長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渻自己。)

10.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样流去日夜不停。”

11.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泹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道德修养:一个人应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Φ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习方法: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

1. “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不是一个意思對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 如何理解缯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答:“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の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慣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 “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答:孔子强调,“温故”而鈈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这句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嘚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6. 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

答: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鈈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 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答: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嘚准则。

1.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彡方面的内容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洏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竝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咹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 “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洏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 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说嘚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仩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4.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簞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5.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嘚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峩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1988 年初,75 位诺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 “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偠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①子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樂仁者寿。”

②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⑤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达心情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