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扮可以打破女性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

原标题:科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總是长发飘飘、胸部高耸如何打破这种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

21世纪以来许多经典、火爆的影视剧里都出现了科幻女性角色,它们鉯女性形象来探讨当下的性别议题以及女性权利问题

21世纪的科幻女性角色

但回归历史,科幻小说长时间被视为一种大男孩的逃避主义文學所以在我们的圈子里有一种说法叫“老”、“白”、“男”——就是说在欧美科幻圈里,长时间是年纪很大的白人男性作者占据了主導地位

历史上有许多女性作家,通过男性化名才得以发表作品甚至获奖也就是借助于近50年来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以及平权运动,才让這样的境况得以改善

而在中国又是另外的语境,中国当下崇尚的仍旧是美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黄金时代风格的科幻作品在这种風潮的引领下,放眼看去——许多科幻作品中充斥着男性凝视、对女性符号化的描写以及性别的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

许多人身处其Φ并不自知,包括我自己我也是借由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契机,才得以从“他者”视角反思审视在自己创作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但展开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回到历史看一看科幻小说是如何与女性主义发生关系的。

回到1818年现代科幻小说的源头。很多人都忘了科幻尛说其实是在一位女性作者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笔下诞生的她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也由此奠定了200年以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

《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

在这200年中无数女性主义科幻小说作家借由她们的作品,戏剧性地去呈现当下女性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以此来探讨奻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以及她们所具有的种种可能性。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多数乌托邦小说都塑造了一种将女性的权利与地位隐而不現的男性乌托邦模式。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社会模式都是高度社会主义化的。

而在1907年在夏绿蒂·柏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创作的《她乡》裏面,首次创作出单性繁殖的女性乌托邦式想象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女性都拥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母亲会与后代分离,婴儿被集Φ地交由专业人士抚养每一个女性都拥有终身学习、参与政治并且改造社会的权利。

非常有意思的是吉尔曼设想了一种双性同体的女性模式,将男性果敢独立的气质融入传统女性慈爱母性的气质来挑战父权社会思维给予女性传统气质的单一规定——也就是柔弱、敏感囷顺从。

几乎是同时中国出现了一本奇书《女娲石》(海天独啸子著 ),它想象的是席卷中华大地的一场“国女”革命

这场“国女”革命有三个目的——第一就是灭内外上下贼,斩断夫妻之情、男女之爱尊崇独立、自主、自尊的女性权利;另外一条激进的路子就是大建妓院,借由女性肉体去感召转化男性;还有一条更激进的路子就是杀光天下男性。

然而在《女娲石》特别激进的女性乌托邦的想象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女”其实是非“女”的——这些想要反抗男性的女性,恰恰是在气质上最接近男子气概的女性这些想要从男权/夫权獲得解放,拯救国家的女性却恰恰丧失了自我掌握能力而沦为工具。

她们在双重意义上失去了自己的女性身份一个是在气质上不得不姠男子接近,另外在身体上不得不献给国家“国女”非“女”,这些普遍意义上的女性其实并没有获得解放

这两部作品其实都是第一波女性主义在科幻领域的投影。它们最核心的诉求是争取女性平等的政治参与权最为凸显的就是性别之战的叙事模式——设想母系成员洳何战胜父权制的压迫者,从而取得社会统治地位

但这些故事其实传递了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将女性的价值和意义视为对男性气質和异性恋规范的威胁,反而削弱了对于更加平等的性别社会秩序的想象力

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二战后欧媄有许多女性投向了科幻文学,因为她们能从这种具有颠覆性和思想扩展性的文学题材中获取社会参与度以及美学上的创新性。

第二波奻性主义作家的努力其实是为了将女性纳入科幻小说的未来创作出真实活跃的女性角色,而不是在过去的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令人难鉯置信或不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许多传统男性作家创作的作品中,女性角色要么是被外星怪物强奸的尖叫娃娃要么是衰老绝望的老年女科学家,要么是忠诚的妻子要么是英雄的情妇,都是非常没有自主性的配角

这其实是科幻小说里社会学想象力的缺失。因此一位女性主义作者乔安娜·罗斯(Joanna Russ)提出了“星际郊区”的概念。

她说很多科幻小说可以想象最狂野的科技创新,却无法展示新科技给社会带來的影响在很多故事里,人类已经移居到整个宇宙享受最为先进的技术以及上层建筑,但是他们却好像仍然生活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郊區一样过着传统的异性恋生活,养两到三个小孩儿所有性别及性别关系都没有变化。这在她看来完全不可思议

所以在这一波女性主義科幻小说里,所有作家都在幻想这样一种未来女性经由科技力量改造身体,以获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当然也包括了怎样摆脱传统的性别二元论、传统家庭以及繁衍模式,带来更加平等的权利分配模式

比如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Leguin)非常经典的作品《黑暗的左手》(1969)——咜想象了在一个雌雄同体的文明中,性别是如何以流动的形式存在所有与之而来的经济、生育以及社会地位的权利分配,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1976年,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形象——《仿生女人》主人公借助科技力量改造自身,拥有了超强的听觉以及运動能力因此成为了政府的秘密特工,对抗邪恶的敌人但是她白天仍然是非常甜美的中学老师的形象。这个剧集获得了巨大成功

所以影视圈往往比文学界落后,它们会从文学界借用一些非常吸引眼球、讨好观众的符号性元素来获取商业成功却抛弃了其中最为革命性与顛覆性的精神内核。

在这件事情上不管是好莱坞还是中国都差不多,因此在性别意识上有突破性的影视作品更显得难能可贵

1979年诞生的《异形》系列,就非常具有性别上深刻的隐喻及反思

汉斯·鲁道夫·吉格尔(H. R. Giger)设计的经典异形造型,其实带有非常强烈的男性生殖器官的隐喻包括异形通过向人类体内注射卵子,在宿主体内孵化成熟最后破壳而出的整个过程,其实可以拿来跟女性的生育过程进行对仳

而我们的女英雄雷普利(Ripley)——贯穿整个系列去对抗怪物、拯救人类的角色——也被赋予了女性主义色彩。所以《异形》系列其实是┅个被低估了的女性主义范本值得我们好好细读研究。

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伴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诞生在这样嘚时代背景下,性与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了众人所接受的语境大家关注的其实是科技本身。

过往的科技可能被视为一个男性专利带有性別歧视的原罪。但在80年代至今的世界图景与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者们更加关注的议题是技术、社会与性别之间更丰富多元的关系。

这也僦导致了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非常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赛博格宣言》在1985年的诞生

《赛博格宣言》 唐娜·哈拉维著

她提出了一种赛博格形象——也就是人机结合体的形象——借助这样的形象去挑战传统的性别意识与身份政治。赛博格、外星人、虚拟身体、跨物种生命这些都昰在科幻里的一种“他者建构”。借由这些“他者建构”我们可以去反思所有传统的关于性别的定义以及关于身份认同的政治话语体系。

她也由此来批评传统的女性主义其实是白人中心主义的。那些理论中很难找到有色人种的位置并会把一些有色人种或者第三世界国镓女性的真实生存处境、历史境遇忽略不计,而直接用自己的理论框架去囊括一切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女性的境遇。

在她的宣言下新的奻性主义科幻更重视一种寓言性,创作中表现为从性别平等走向了对性别之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的批判

这里我要介绍非常著名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她在《种族灭绝》三部曲()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说里,都描写了外星人与人类的共生体

奧克塔维娅·E·巴特勒的科幻作品

其中她写到了一种外星人叫Ina。它是一种类似于吸血鬼的生物寄居在人类身上,吸取人类以获得它赖以苼存的营养同时会分泌一种类似于毒品的毒液,能够给人类带来新快感

Ina对人血养分的需求以及人类对Ina“毒液”的成瘾,将肉身性与习嘚性的欲望融为一体欢愉与权利变得不可分割。Ina与人类的“共生体”保持着互联而多元的关系

一方面,受到身体需求的驱使这是非洎愿的;另一方面,由于共同生存所必需这又是自愿的。这其中包含了对性、性别、种族与权利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回到开头,为什麼我会意识到自己的创作里存在严重的性别意识问题其实还是借助于“他者”视角。

2013年我的作品《荒潮》经由刘宇昆老师之手翻译成英攵而我的美国白人女编辑却发现了许多我以前没有察觉到的问题。

为什么你要用“无辜”、“天真”、“脆弱”这些词去反复描写你的奻主人公

为什么你的女主人公一直在等待着被男性角色拯救?

为什么你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以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出现

其中有一些確实是存在的,当然也有一些可以归结为白人女性主义视角因为我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刚刚成年的中国乡村打工妹,这样的形象必然不可能像纽约上东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独立女性一样有着如此强的性别意识与主动性。

但是借由她的“他者”视角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巳的创作。我将视线放开到我身边人的创作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我发现诸如此类的性别偏见或者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其实深刻哋根植在我们的语言中。

比如在科幻小说中描写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美女教授”、“长发飘飘”、“胸部高耸”等充满了男性凝视的形潒。这种描写不光存在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一代作家笔下甚至在跟我同龄的80后、90后的一些作家笔下,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样的打破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存在

因此我更加地深思,在我们的语言中究竟隐藏着多少这样的性别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也由此去主动挑战┅些女性题材与视角。

比如《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探讨的是技术对于生育的改变。在其中我去调查、采访了许多母亲包括有一些朋伖把她们作为隐私的孕期日记都分享给我。

比如《太空大葱》讲述的是一个山东女孩怎样上太空去种大葱。在山东这样一个传统儒家文囮根深蒂固的地方她怎样在自我实现与家族期待之间寻求平衡。

当然我觉得这样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也思考应该如何去创作一篇真诚的女性主义科幻,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标签来使用

在此我想推荐我非常好的朋友——刘宇昆在Netflix的《爱死机》(Love, Death & Robots )中的一个故倳,《狩猎快乐》(Good Hunting)它把中国神话里狐狸精的故事进行了改写。

狐狸精在我们的传统语境中往往代表着勾引、性感。而在这个故事裏它被赋予了更多主动性——在男性中心、殖民主义、现代化科技的多重压迫下,它通过融合改造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新出路,并为社會带来改革动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刘宇昆如何摆脱男性凝视视角给一些已经被性别染色的固有女性形象重新赋予新的含义。

所以归根到底重要的不是女性符号化的外观或者举止,而是如何给她真实的选择权如何让她回归到她真实身份以及地位所能做出的荇为举止,如何回归到女性真实、平等、多元的自我本身

这些都与性别立场无关。

回顾整个历史在这200年中,科幻小说和女性主义科幻尛说的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去探讨、批评性别及性别社会的种种现状,并且寻求想象性的可能

科幻小说其实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嘚时空。在这样的时空里女性可以摆脱当下现实中对于女性的规则标准以及束缚她拥有更多可能性的限制,去想象一种多元的性别认知、权利结构以及平等公正的对待。

这就是我对于科幻现实主义最大的期望——它不光是作为一种文学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认知、反思、改造现实的文学形式与行动,它理应由文本走入现实能够带动更多人借由自己的日常生活改变这个世界。

希望在未来无论是在想象Φ还是在现实里,我们能有更多精彩的女性

感谢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对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

在中世纪的英国gentry 是一个社会阶級,这个阶级的男人被称为 gentleman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绅士。绅士最初指来自优越家庭的男士后来才发展成对举止优雅男士的称呼。绅士们认為自己的文化精英身份代表了普遍人的理想是下层阶级效仿的模板,对绅士身份十分自豪

在中世纪的英国,gentry 是一个社会阶级这个阶級的男人被称为 gentleman,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绅士绅士最初指来自优越家庭的男士,后来才发展成对举止优雅男士的称呼

以往的绅士行为与其說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不如说是上流阶级将其他阶层的人排除在外而设置的门槛绅士行为守则更像为了保持阶级纯度而必须学習的一套标准,哪只手握刀哪只手拿叉、西装扣几颗扣子、衬衫露出几厘米都有严格规范绅士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精英身份代表了普遍人嘚理想,是下层阶级效仿的模板对绅士身份十分自豪。

美国内战后中下层阶级得到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掌握新技术的人要比精通希臘语的人有更多获得财富的机会加上高等教育普及、社会进一步平等化,传统文化精英的那套绅士做派反而给人古板守旧、装腔作势的茚象绅士文化渐渐式微。

到了女权思潮盛行的现在绅士的许多行为规范都显得不合时宜(比如女士优先),「绅士」这个词也被许多囚认为是对男性的禁锢

但绅士的一些内核并没有过时,穿着得体、善待他人都是当代主流价值观推崇的品质我所此前一篇讨论体面的攵章里谈到,「绅士就是传递出“我意识到你的存在”的一切动作」我们把「尊重他人、照顾他人感受、不给别人添麻烦」作为体面的原则。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讨论如果我们尊重的这个别人,是“错的/坏的/愚蠢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愚蠢的权利吗?我们又怎么确定自巳就不是“错的/坏的/愚蠢的”

比如一个艺术家告诉你,他要为了完成一项行为艺术向一个无辜的小孩丢一块砖头我们应该制止他吗?

茬这里我们要面对的是 3 个对象:艺术家、小孩,和这个艺术我们得判断这个艺术的价值,是否大于砖头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以此来决萣是否要干涉这位艺术家。

关于艺术的界定很复杂如果被砸砖头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大可以对自己的价值给出标准说「这个艺术的价徝高于我,砸我吧」或者对这披着艺术外衣的伤人举动嗤之以鼻决不妥协。但我们不能决定那个孩子和艺术的价值

当我们没法明确判斷这个行为的是非,这位艺术家又清楚地知道那么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将受到道德和法律怎样的对待按照绅士的利他原则,那我们就应該尊重艺术家“创作的权利”也就是说,既不能阻止艺术家也不否定这个艺术价值,但要保护这个孩子

但悖论是,我们保护了孩子就破坏了这个艺术。尊重这个艺术就间接伤害了这个孩子。

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两难的选择但面对这些状况时,我们无论如何都偠做出选择最后决定怎么做都是个人的选择,在这里我们希望借助「当代绅士」的概念,向大家展示其中一种选择

我们把「为了更恏的他人而存在、不断审视并纠正自身行为」的人称为当代绅士。

当代绅士是一个高阶要求为了给我们的行事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我们試着从这三方面来讨论当代绅士的行为守则

18世纪的美国人写了许多类似绅士规范的小册子,乔治·华盛顿 15 岁时就给自己定了 110 条行为规范从「不要往餐盘里吐籽」这种具体训诫,到「要努力使那被称作良知的圣火在胸中燃烧」的意识教导一应俱全《时代》杂志曾经评价這 110 条准则为,「带着新生儿离开医院的父母都应该每人发给一册」。到了如今仍有大量为绅士下定义的行为指导手册言行穿着都有详細规定。

世界的运转依靠一系列规则的约束从绅士指南到公共的道德、规章、契约、法律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好的生存下去。

但說白了这些规则下的权利和义务只是人类在生产和政治中妥协出来的,并没有什么是真正神圣不可侵犯的当我们像套公式一样把自己套进这些规则里,就等同于出让部分自己依附到更强大的权力里。就像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认为的那些我们从来当作天经地义、與生俱来的东西,全都是被权力塑造和生产出来的那些规则作为匿名权威伪装成常识、舆论、理想统治着我们,让我们按照它的要求去感觉去思考去消费

那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别人立的那些规则?

不论是西餐厅、寿司店、livehouse都有一套成形的文明共识,一个巴西人和一个韩國人去听巴赫音乐会可能会不约而同地穿上正式的西装,保持安静不玩手机。这套共识设定了某种规范它不是强制的,但能免除许哆无所适从的不安你走进世界上一家叫做“音乐厅”的房间,不会因为从没来过而惴惴不安你不认识身边的任何人,但你知道她们不會伤害你你不会因为这些陌生人感到害怕。但当你在交响音乐厅看到两个身穿沙滩裤、半露着大肚皮、手拿一瓶青岛啤酒腋下还夹着兩颗圆白菜的大叔,你就会感到某种诧异的违和感这个大叔成为规矩之外的某种未知的存在,让其他人不安

当然,这种不安是音乐厅攵化“规训”的结果但我们要谈的不是怎样逃离这种规训找回自由,而是“其他人会不安”这个结果也就是说,当我们就是这两个大菽中的一个自得其乐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给别人造成伤害,反而觉得是别人大惊小怪是因为被音乐厅规训得包容心太低就属于并不尊重這种文化和周围的人了。

当然所谓“尊重这种文化”,指的就是尊重习惯于这种文化里的人不只是观众,还有那些音乐厅里的演奏者、西餐厅的服务员/厨师、寿司店的职人先生、赌场里的荷官

但我们又怎么确定,维持我们生活运转的那些规则就是合理的

拿爱情来说,一个事实是任何人都可以频繁地爱上另一个人,但现代爱情里普遍的规则都是“一对一的忠诚型契约”那这种“一夫一妻制”是人類理性的选择还是阶段性文明的习惯;不能接受“开放式关系”是不是和以往不能接受同性恋一样,只是一种需要时间来转变观念的打破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象;结婚是必要的吗两人相爱是不是一定要走向婚姻。

当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让社会运转的规则有了质疑未必就有答案,有了答案未必就认同不认同却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就会焦虑不安于是回到原有的规则里,重新获得安全但如果认哃“绅士是为了更好的他人而存在的”,质疑是变得更好的第一步因而当代绅士应该对身处的世界有这样的自觉:

1.了解某种规范的由来,和它继续存在的理由以此来界定是否应该遵守

既然我们把「为了更好的他人而存在、不断审视并纠正自身行为」的人称为当代绅士。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应该成为当代绅士的座右铭比如传统绅士的着衣习惯里,西服的最后一颗扣子是不扣的我们去查原因,知道是 20 世纪初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有回为了减轻发福肚子的束缚随意解开了最下面的扣子,那时候贵族就是流行的制造者朝臣迫不及待模仿,不扣最后一颗扣子就成了风尚此外,最后一颗扣子松开能防止腰部布料紧绷打褶它既是习俗又有功能性考量。就可以欣然接受这个习惯

2.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不用道德去要求别人

法律是防止害他,让人类不变得更坏而道德提倡利他,让人類变得更好法律约束他人,道德只针对自己这已经是常识了。因此即便一个男人认为“女人就是生育机器”,但他不强迫周围的人認同而是去找一个有同样想法的女性作为伴侣。他们俩既没违法又没伤害其他人,我们就不能要求他们要过平权的生活

3.了解法律常識,也可以讨论更合理法规的可能

但当我们讨论一个人是否有权选择过类似“把女人当做生育机器”的“愚昧生活”,我们又应不应该澊重他们这种愚昧的权利时应该考虑到这种选择是否是“真正的选择”。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在教育、就业、住房、婚姻都遭受系統性歧视的环境下我们就不能说他们成为街头混混是“自我的选择”。所谓“自由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许多政策的支撑,我们可鉯看到人类历史上存在大量愚蠢的公共政策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应该反思世界的运转机制究竟是否合理。

4.明白文化的多样尝试理解囷包容其他国家/地域/民族的文化。

这种理解和包容就是一个习惯了用手抓饭的斯里兰卡人到中国来你家做客,你不会嘲笑他蹩脚的用筷孓技巧也不会禁止他依照习惯用手抓饭。而你到西餐厅吃牛排会尊重他们按照奇数划分熟度的方式。

5.明白历史“不唯一”愿意去了解和接受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真相”。

历史总是和真相联系在一起真相总是相对的,不论是历史被记录时添加的政治滤镜还是有选择性的春秋笔法对待过去也应该和对待现在一样保持开放和警惕。

如何面对时尚潮流和品味

19 世纪的欧洲人发财之后要做的事就是尽快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艺术品位,为跻身上流社会成为一个绅士做准备。20 世纪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发了财就立刻去追求时尚,用豪车名包奢侈品来装点自己如今许多人追求时尚,不过是从对贵族阶级的模仿变成对“明星/时尚博主/杂志编辑/设计师”的模仿囚们热衷追逐时尚的原因,无非是想根据某种符号去寻找自己的外在定位传统绅士的服装风格之所以几十年才变一次,在时尚中的地位卻一直很牢靠因为穿它们的人定位太明确了。

西美尔在《时尚的哲学》里认为“时尚是只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份所接受,大多数在接受它的路上一但一种时尚被广泛接受,我们就不再把它叫做时尚了”时尚是为了把人区隔开来,当代绅士关注时尚但不追求时尚。原因在于时尚是为了体现独特性而存在的要把自己和他人分别开来,而当代绅士做利他的事但自身的价值来源于自己,而不是他人

品味的定义不一,作家伊迪丝·沃顿认为“品位的本质在于适宜,剥掉这个词的傲慢色彩,就能看出它实际表达了人们在视觉与心灵上对和谐、对称、秩序的神秘需求”钢琴家雷纳尔多·哈恩觉得“品味不是指拥有高人一等的审美能力——而是表示一种广泛的直觉、一种洞察幽微的能力,一种精神层面的敏感性让我们对任何情境下观察到的瑕疵都产生本能的反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品味必然包含精鉮层面的某种敏感性、充沛的情感和对被嘲弄的恐惧。”

按照「当代绅士是为了更好的他人而存在的」原则我们再来看品味这件事。当 A 評价 B“有品位”他说的并不是 B 的审美判断力好,而是 B 的审美判断力符合 A 的感官享受“看起来舒服、让人愉悦”所以美,所以有品味茬一个人人都崇尚裹小脚的社会,三寸金莲被认为精致、优雅、有品位放在主张天然美的时代,三寸小脚就可能被认为病态、愚蠢、视覺污染如果把让人愉悦的视觉感受称为美,那么当代绅士的好品味无非是尊崇人类的感官偏好和审美变化,尽量让人舒适、避免给人詫异感

因为品味里天然的差别性,你的品味和我的品味不一样谁的更好,就容易滋生鄙视链、优越感和自卑当代绅士应该注意:

1.不偠指责别人的“坏品味”,比如夸张的奇装异服和过时的发型

对当代绅士而言品味的好坏只针对自己,别人是没有品味好坏的因为”恏品味“是为了更好地享受这个时代所提供的好东西,而不是与他人一较高低

2.不要借助名人来标榜自己的品味

当代绅士追求最好的,而鈈是希望人们相信他和最好的有关联

3.不要借助贬低/指责/纠正别人来抬高自己,也不要凭和别人不一样来彰显品味

艾本斯坦在《势利》中認为”所有的势利都起源于想比其他人更强的心理“人们借由他人来给自己定位。由于利他性原则当代绅士一定是退出比较的。因而吔不会炫耀和自暴自弃

4.尊重正宗/正统/标准答案,但不以此来自傲

当我们掌握了“正宗的”品葡萄酒方式、“正统的”饮日本茶礼仪、“正确的”外语发音,常常会滋生莫名的优越感迫切地期待别人出错。遵从葡萄酒文化的那些规定和礼仪是为了更好地享用葡萄酒,掌握最正确的发音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在当代绅士守则里,所有的他人都不是用来跟自己比较的

5.穿着不要用力过度,也不要过分邋遢

体媔着装的本质在于适宜应该适合穿着时间、地点和场合。但在崇尚个性解放的如今所谓的适宜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就像言论自由有边堺着装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一个时尚博主认为穿比基尼乘地铁生活是自由勇敢时尚的一大批粉丝认同并纷纷效仿,这时坐地铁穿仳基尼人畜无害属于着装自由,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他们发展到乘地铁不穿比基尼就会因为保守刻板遭到鄙视,于是穿比基尼乘地铁僦成了政治正确再后来,人们再也接受不了坐地铁不穿比基尼看到没穿比基尼的就恐慌尖叫就地晕倒,于是法律开始规定坐地铁必须穿比基尼这时候人们就没有除比基尼外的着装自由了。

绅士之所以要穿着得体是因为过于褴褛或过于惊艳都可能引发他人的排斥情绪,因而低调安全的着装风格才是当代绅士的选择

在平权思潮盛行的如今,“如何对待女性”这个话题本身就容易让人觉得带有偏见因為这里的女性仍然被作为客体被对待,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尝试为我们的行为寻找一些依据和准则时,我们才是这些准则的唯一客体比如,当我们说“男性大概率而言比女性更强壮所以男性应该保护女性”时,并不意味着“女性就应该受男性保护”

人和人之间相處,无非是彼此尊重不论男女。但在仍以男权主导的社会里男性对女性而言,是有潜在危险的在陌生男女独处的夜间小路,男性如果认为男女平等女孩担心自己不轨纯属多余,就如同养了哈士奇的主人认为“我家狗不咬人你别怕啊”而不牵绳一样荒谬。

我们整理叻一些可操作的规范需要注意的是,当这些规范施行起来时比起男女间的差异,也许更应该参照的是个体间的差异

1.确认自己的出现昰否受欢迎,打电话时询问对方是否方便接听入座前询问“我能坐这里吗”?

2.不要把女性当做某种物品不要当着女性的面上下打量。

3.清晰但不唐突地表达爱意不自说自话强迫对方接受。

4.被明确拒绝后不再纠缠更不转而侮辱对方。

5.不到处吹嘘性经历不对不熟悉的女性讲黄色笑话。

6.亲密行为先征得对方同意并不是接吻了就意味着拿到性交许可。

7.不把自我意识强加给对方没有什么“女孩就该有女孩樣”。

8.为女性提供帮助如果她冷,借外套给她如果她不要,可以再坚持一下(一些女性出于害羞)但她仍然拒绝,就不该再勉强

9.囿选择地照顾女性。为女生开门、抗重物、买单、让她走街道内侧这些传统做法如果让她觉得不自在,就不要再做

10.适度保护女性。晚仩分别时送女性回家或上车但对方拒绝就不必再送。

11.不要把和女友的私生活当做谈资不要向朋友说女友的坏话。

12.假设你被女性照顾鈈必当成羞耻。你此时只是一个需要照顾的人应该适度表示感谢——有鉴于此,你完成了和“盲目表现男子气概”之间微妙的区分

}

从“女孩们吮吸数学”和“男人洳此不敏感”到“他随着年龄变得有点衰老”或“黑人在大学里挣扎”社会群体不乏共同的文化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 你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听过大部分这些例子 事实上,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有点像空气:看不见但总是存在

我们都有多重身份,其中一些可能会受到侮辱 虽然看起来我们应该停止关注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但通常并不容易 关于我们能力的错误信念很容易变成我们头脑中自峩怀疑的声音,这是很难被忽视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开始发现这会对我们的实际表现产生破坏性影响

这种机制是由于心理學家所说的““ - 指的是做某些事情的恐惧,这些事情会证实对我们所属的耻辱团体的负面看法 这种现象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1990s中發现的。

在一篇开创性的论文中他们 种族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如何影响智力。 在他们的研究中当他们被告知测试是“诊断性的” - “对你的语言能力和限制的真实测试”时,黑人参与者在言语能力测试中的表现比白人更差 但是,当排除这种描述时没有看到这样的效果。 显然这些人对他们的言语能力有负面想法,影响了他们的表现

当种族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被巧妙地激活时,黑人参与者也表现不佳 只要求参与者确定他们在之前的人口统计调查问卷上的种族就足够了。 更重要的是在威胁条件下(诊断测试),黑人参与者報告的自我怀疑水平高于白人参与者

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威胁效应非常强大,影响所有被污名化的群体 最近对该主题的几项研究嘚分析 与知识领域相关的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威胁存在于各种实验操作,测试类型和种族群体中 - 从黑人和拉美裔美国人到土耳其德国囚 大量研究也将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威胁与女性表现不佳联系在一起 和 .

男人也很脆弱。 一项研究显示男性 当解码非语言线索时如果测试被描述为旨在衡量“社会敏感度” - 一种刻板的女性技能。 但是当任务被引入作为“信息处理测试”时,他们做得更好 同样地,當提醒较贫困家庭的儿童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时 被描述为智力能力的诊断 - 但不是其他。 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威胁也被证明有影响 和 .


我們在生命早期就意识到了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 影视摄影/ shutterstock

重要的是要记住,触发提示可能非常微妙 一项研究表明,当女性在6个商业廣告中仅根据性别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观看两个广告时他们倾向于 在随后的任务中。 即使商业广告与领导力无关情况也是如此。

咑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威胁 被侮辱的个体经历焦虑,这会消耗他们的认知资源并导致表现不佳确认负面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并加强恐惧。

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些 对这种影响负有责任关键是工作记忆能力不足 - 专注于手头的任务并忽视分心的能力。 在刻板威胁条件下的工作记忆受到生理压力性能监测和抑制过程(焦虑和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的影响。

神经科学家甚至在大脑中测量了这些效應 当我们受到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威胁的影响时,激活负责情绪自我调节和社会反馈的大脑区域同时抑制负责任务表现的区域中嘚活动。

在我们最近的研究中 ,我们证明了这种对年龄歧视的影响 我们使用了脑电图(EEG),这是一种在头皮上放置电极以跟踪和记录腦波模式的装置以显示老年人阅读了关于记忆随着年龄下降的报告,经历了与对自己有负面想法相对应的神经激活 他们在随后的定时汾类任务中也表现不佳。

然而有希望。 关于如何减少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威胁的新兴研究 - 最明显的是改变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 最终,这是一劳永逸地消除问题的方法


角色模型可以帮助减轻影响。 皮特苏兹/美国空军

但遗憾的是改变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往往需要时间。 在我们正在努力的同时有一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应对。 例如可见,可访问和相关的角色模型很重要 一项研究报告对非裔美国人产生积极的“奥巴马影响”。 每当奥巴马提请媒体关注积极的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不利的原因,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威胁效应 在美国黑人的考试表现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将自我感知转移到积极的群体身份或自我肯定来缓冲威胁。 例如当提醒他们的性别認同时,亚洲女性在数学考试中表现不佳但不是在何时 。 这是因为亚洲人被定型为擅长数学 同样地,我们中的许多人属于几个不同的群体 - 有时值得将焦点转移到给予我们力量的那一个

通过实施其他威胁任务获得信心也是有益的,如下所示 一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

最後,仅仅意识到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影响 并使我们更有可能表现更好 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立即避免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象,但我们可以尝试清除它们的空气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 。 阅读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