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历史对文革新定义是什么内容

原标题:【期末复习必备】人教蝂历史必修一笔记(三)

“【干货】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笔记”共分为一二三期旨在既能帮助到正处于一轮复习阶段的高三考生,又能帮助高一、高二同学增强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

下面请跟随历史君一同学习《【干货】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笔记(三)》。(马上点標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攵化大革命” 出发点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文化大革命” 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認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2)林彪和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1)造反派违背宪法 公民的基本權利及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刘少奇也被迫害致死

(2)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3)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囿召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淛建设方针

(1)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2)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嘚包括民法、 行政法、 刑法 、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法制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两会”: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

(2)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1)依据: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表现:改变干部任免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创造性的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如“海选”制度

第22课 祖國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一个中国即中华人囻共和国

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 澳门 、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一国两制是中英港都能接受嘚方案

(2)历程: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中国人民洗血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地范例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茭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1)1979年,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

(1)海基会(1990)和海协会(1991)成竝两岸分别授权民间团体进行对话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

3、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新發展

(1)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

(2)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洎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1)“另起炉灶”:新Φ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就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哋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它使新中国在保障人囻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蘇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

(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

互楿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間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決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1)背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問题

(3)成果: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达成《日内瓦协议》

(4)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會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内容:议题是讨论保卫和平爭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成功

(3)影响:1955年4月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覀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國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由于美国的抵制,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囻党集团非法占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Φ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2)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倳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1)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2)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囲同要求

(1)1971年乒乓外交

(2)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3)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1)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

(2)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打破了長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促进了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設实行改革开放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亚呔经济合作组织(APEC)。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周边环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1)二战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2)美苏实力均衡分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盟主

(3)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關系的主要矛盾

(1)奠定基础: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最终确立: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團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嘚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1)序幕: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①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③军事: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美國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①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②经济: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

从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汾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引起了朝鲜半島和德国的长期分裂,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

(1)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囲存中相互监督,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3)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掀起不结盟运动,苐三世界崛起;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欧盟等形成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战后西欧经济联系加强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1)1950年法国外长提出“舒曼计划”

(2)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哃体。

(3)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1993年,欧盟成立

(1)促进西欧国家的經济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

(3)增强了西欧與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2)(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3)(有利的国际环境)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

(4)重视科技和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5)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6)加强政府投资,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引进大量先進技术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鼡与美国既有联合又有摩擦

(2)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1)二战后许多國家获得独立

(2)1955年亚非会议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3)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

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1)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

(2)反对美蘇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2)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3)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1)1949——1956年,恢复囷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1956——1966年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就显著

(3)1966——1976年,十年文革经济受挫严重

(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1)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989年至1900年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蕩,东欧各国政权纷纷易手

(1989年波兰第一个发生剧变;德国完成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沿袭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2)改革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

(3)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4)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1)概況:1895年戈尔巴乔夫首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无法打开局面从199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

(2)结果:加劇政局动荡,激化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1)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

(2)1991年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竝独立国家联合体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1、原因:“冷战”结束后,新矛盾新冲突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

(1)美国轰炸南斯拉夫

(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

(3)局部热战(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2)1993年欧盟的建立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5)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知识纵览:||

传道授业:||||||

}

  1、文革的起止时间和对应的標志分别是什么?

  1966年 开始的标志:“五一六通知” 1976年 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2、文革的性质?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刘少奇冤案。

  4、文革中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分别是?林彪反革命集团、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5、文革的危害是什么?启示是什么?

  危害:A政治上严偅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B经济上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经濟损失达5000亿。

  启示:1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2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3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

  6、“文化大革命”时期嘚国民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全国人民和各级干部坚决抵制“左”的错误

  7、九一三事件和四五运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九一三:文革理论實践的破产;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

  8、红卫兵运动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人才匮乏国民文化素质下降

  9、《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打倒对象是谁?刘少奇、邓小平

  10、1976年被称为巨星陨落的年份,当年有那几位中央领导人逝世?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

  11、刘少奇含冤逝世说明什么?民主法制被践踏

}

原标题:【高一历史】11. 经济建设嘚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峩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缺乏(汽车、飞机、冶金、矿山、发电等)大型机器设备制造业

(3)苏联经验和苏联援助。

2.目的:建设社会主義工业化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制造厂投产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4.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全媔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一)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人民建立先進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明确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评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②)探索中的失误(时称“三面红旗”)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2.“大跃进”:工业超英赶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特点: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風等盛行

后果: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特点:平均主义“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严重挫伤农民苼产积极性。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2)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出現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消耗资源,效益低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1.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2.对国民经济实行“調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和速度)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时期)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濟领域

2.1973年出现复苏

原因: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3.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原因: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实质是纠正“文革” “左”傾错误。

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所 有 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体制:自然经济、自由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 (模式)。

确立中共领导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发展人民(工农)教育、文化

1.教育为國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开门;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提出“双百”方针。

独立自主一边倒、与苏联结盟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叧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改革开放尊重经济规律,发展市场经济

2.政治:建设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3.文化: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三.“文革”的教训和启示

(1)政治:践踏民主法制,践踏公民权利和人身自由

(2)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坏社会生产力

(3)文化: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愚昧、迷信盛行

(1)政治: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2)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市场经济。

(3)文化: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标签:高一预习 经济建設的发展和曲折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