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周易对照表》的思想是否来源于《易经》

我的老师袁耕夫退休赋闲。人閑心静爱读《易经》,读而有得乃有此文。嘱我转发以飨同好。

一、《易》为传统文化之源:

四、《易》成书中的作用

孔子说:“伍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退休之后效法孔子,晚年读《易》人说《周易》古经是一部神秘之书,文字艰涩其道古奥。但想叻解其中哲理志冒自不量力之笑,学“蚁啃骨头、蚕食桑叶”的精神与方法试以残缺之齿牙,一字一字地啃一句一句地嚼,看看如哬

老朽之年,读《易》也会有所知思现在把数年来读《易》的知思,以“对话”形式行文待日后自我翻阅,来充实暮年生活

这几呴话放在“对话”之前,以开启对话

一、《易》为传统文化之源

老耕:退休之后,干点什么

夫子:读点书,写点字走走路,聊聊天

老耕:这就是你的晚年生活。读点什么书

老耕:经典很多,有中国经典外国经典,古代经典现代经典,选什么经典以读

夫子:讀经典,读外国的不如读中国的读中国经典,读现代的不如读古代的所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典作为首选

夫子:中国传统文化,昰中国的根、民族的魂、文化的体它像遗传基因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一直延续至今不断线它不像世界上有些囻族的古代文化,老早就灭亡了这说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侨居国外的华人上百姩乃至数百年,一直浓厚地保留着母体文化始终没有丢掉,就是一个绝好地证明

老耕: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

夫子:人类社会存在着盘根错节、纷繁复杂的关系,但归结起来就是人与人、人与物这两种关系。而这两种关系只有在人们结成一定的人與人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才去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中国先民,包括远古先民是一个早慧的人群他们最先知道处理和协调人与人的關系,从一个家庭到整个社会其上下内外、左右纵横的关系都有既定的原则,即用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等等,来规范人们的言行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做人’它教人们,如何莋人它使人们明白:人生在世,有定位在家有自己确定的位置,在社会上也有自己确定的位置。人们由自己所处的地位决定与人相處的态度、方式、使用的语言及相应的行为现在社会上存在许多乱象:父母不像父母、子女不像子女、夫妇不像夫妇,甚至出现儿子、孫子持刀伤害其父母、爷奶的触目惊心的个案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缺失,进而表明现在已经到了该唤回传统文化的时候了!

老耕:传统文化,教人‘做人’那么,做事呢

夫子:人们既要学会做人,还要学会做事是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做事不学会莋人,怎么能够保证把事情做好所以,做人第一做事第二。

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科技文化,它侧重于做事到了近代,西方世界科技发展跑到了前面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生产力是解决和处理人与自然即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学习人家先进的科技文化可以学会如哬做事。这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老耕:中外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夫子:你提的问题涉及到易学体用问题。易学讲了一系列体用问題凡是不变者,为体;可变者为用。

如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以先天为体因为上天下地,这是不变的以后天为用,因为忝在下地在上,天地又是可变的

又如人,亦有体用:男性以母为体以父为用;女性以父为体,以母为用

文化也有体用问题。对于Φ国文化以前曾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人们淡忘了。根据易学道理当明确中国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体。这个体是不能变的既不能淡化,更不能丢掉若改变了传统文化这个中国文化之体,中国文化将不成其为中国文化甚而至于中华民族,也将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若淡化了,甚至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目前社会上乱象丛生,不能不说这是由传统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的显现。

在坚守传统文化之体的同时当明确中国文化,应以外国文化主要是指西方文化为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陸十余年一直坚持利用外国文化,使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后还要继续学习、吸收、消化、利用先进的外国文囮来为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管外国文化的作用如何巨大也不能取代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の体的地位。恰恰相反越是在外国文化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越要提高警惕不能淡化传统文化,更不能丢掉它

当前,主要的倾向昰使人们认识到,尽快地回复、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要从幼儿、小学生、初中生做起。

老耕:人类在处理人与人、囚与物这两个关系时是否有规律可循?

夫子:记得有个叫梁漱溟的学者说过东方民族较早地注意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民族则注意人与粅的关系但人类将来都要走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这位学者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某些规律性即由人与人的关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再到囚与人的关系。

当今中国正在把孔子学院办到世界的不少地方去。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这个问题上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當世界各个民族都能自觉地处理和调整人与人关系之时人类就迎来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老耕: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做人’的作用,我知道了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可是,古代传统文化经典涉及面很广如《彡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教儿经》、《孝经》、《四书》、《五经》、《六经》等。到底从读什么开始

夫子:《六经》鉯《易》为首,当读《易》

夫子:《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直接的思想来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整个中国文化的滥觞所以,《易》居《六经》之首不仅如此,它还置位于中国《易》、《老》、《庄》“三玄”文化之冠且高处于卋界三大经典《易经》、《圣经》、《佛经》之巅。不读《易》当读何耶?

老耕:《易》名之曰易何为易?

夫子:东汉人许慎撰《说攵解字》释“易”引《象形秘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东汉人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也说“日月为易”

《易》,名之曰易是取上日下月,日有光象阳,称太阳;月无光是被日光,象阴称太阴。《系上传》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落月出,朤落日出白天有日,夜晚有月昼夜交替,日月轮回之阴阳变化之意

前人讲“易“字之义,有两种说法:一、《乾凿度》曰“易一名洏含三义:交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二、汉人郑玄在其《易论》中说“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两种说法似不同而实同。只有综合两说才比较完整、准确地表达易作为《易》名的含义。

《易》为变化之书而变化的主体是阴阳。阴阳的交合会发生变化;阴阳的互易亦会发生变化。不管其变化是如何的错综复杂其本来是简单容易的;不管是如何的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一阴一阳的變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阴阳之道是阴阳之道的存在和作用,使宇宙间天地万事万物不断地运动着和变化着这一点是不变嘚。

易之三义也有体用问题。以“不易”为体以“交易”、“变易”为用。

老耕:《易》之为书是怎样产生与形成的?

夫子:这要借助杭辛斋的《易》史思想追溯到远古时期,传说八卦是伏羲时代所画伏羲所处的时代,大概属于由母系氏族已进入到父系氏族阶段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以种植和渔猎为主尚未脱离游牧之风。人们在长期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体味到天地万物与人息息相关。他们“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中选取八大自然现象——天地日月雷风山泽,“于是始作八卦”并以伏羲的名义命名,称之为“伏羲八卦”《易》肇始于伏羲八卦。对于伏羲八卦当尊为中国文化的初祖。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游牧到农商由穴居到宫室,由衣薪葬野到棺椁由结绳为治到书契,文明日益进步事物更加繁多,在神农、黄渧、尧舜各个时代都不断地丰富、完善着伏羲八卦,并把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神农创立了《连山易》,黄帝创立了《归藏易》

尧舜继黃帝之后,与时俱进取之于《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

到了中古的夏商周三代,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夏《易》继述神农以《艮》为六十卦之首,因此称《连山》。

商《易》继述黄帝以《坤》为六十四卦之首,因此称《归藏》。

周《易》祖述尧舜以《乾》为六十四卦之首,直接称《周易》

《周易》之前,《易》只有卦画符号没有文字,被称为“无字之《易》”或曰“无字天书”。人们只能凭借卦画符号去玩索其意

到文王演《易》,才根据时代的要求在扬弃夏《易》、商《易》的基础上,对六十四卦重新排序变《归藏》首坤为《周易》首乾,并在卦爻之下缀鉯文字,说明其意这样“无字之《易》”变成了“有字之《易》”,所系之文字成了经文于是,由卦画和文字合为一体之《易》就昰所谓《易经》。《易》形成于《周易》后世人们据此以读易学易。人们在读易学易的过程中摧生着中国传统文化。

老耕:《易经》產生后人们读易学易,是怎样摧生着中国传统文化

夫子:周代末期,周世衰微社会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去夏商周三代未远是Φ国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以《易》为其思想来源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陽家等等。其间儒家、道家受《易》之思想影响最大,对《易》之传播贡献也最大

道家以老子为代表,他在读《易》的过程中发现愙观世界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即道,在左右着天地人三界之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老子写的五千字《道德经周易对照表》是他的读《易》心得。有人把它称为《归藏易》的易传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他晚年学易颇有心得。后来他的弟子们紦其心得整理为《十翼》,即《系辞传》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说卦传》、《文言传》、《序卦传》、《杂卦传》后囚把其称为《周易大传》,人们读易大都以此作为理解周易古经的准则

春秋战国时期,活跃在文化界的各家各派皆出于《易》。

道家宗老子实际上源于黄帝,所以世称“黄老”道学出自《归藏易》。

儒家宗孔子孔子自认为是承继周文王,所以儒学出自《周易》

墨家出于大禹,实际上是滥觞于神农所以墨学出自《连山易》。

毫无疑问阴阳家的观点是源自伏羲所创,由黄帝完善发展的阴阳之学

值得提出的是《黄帝内经》。它是在《周易》和《道德经周易对照表》理论系统背景下形成的是《易》之后最能直接体现《易》道思想观点的一部古代医学和养生学专著,是中医学最有权威的经典至今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前面提到的五經,辛斋说:《诗》、《书》、《礼》、《乐》、《春秋》无一不出于《易》。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都是他学《易》以后之事。所以不通象数而读《易》,不读《易》而读五经,自以为通未见其真能通。

秦之后几乎封建社会嘚各个朝代,都有人读易学易先后出现了两个学派:一个是象数派,一个是义理派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问世,其间不乏易学大家被慥就涌出在易学文化的影响下,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经典相继产生

四、《易》成书中的作用

老耕:从伏羲八卦起,到清朝末年止大約的七、八千年间,《易》发挥了哪些作用

夫子: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地作用:一、政治统治上;二、科技发明上;三、占卜预測上

老耕:《易》在政治统治上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夫子:八卦初作,伏羲以‘乾坤坎离震巽艮兑消息”之十言立教来治理政事,敎化人民

神农时,对伏羲八卦有所增益完善初创《连山》作为政治工具。

黄帝之时认为旧有的八卦,已不足以应用于是三画之卦廣象为六画,创造《归藏》

黄帝时代,对远古文明贡献最大传说仓颉造字,隶首制数黄帝之道,根本于天地阴阳益干支,造甲子鉯配八卦发明音律、兴礼乐、定度量。治历明时

在夏商周三代,《易》同政治之书一样其政纲本于《易》,制度文物皆出于《易》。

夏宗《连山》其礼乐政刑,全以《连山》为则

商宗《归藏》,其礼乐政刑全以《归藏》为则

夏商的制度,早已亡佚今已无法看到。唯《周礼》流传下来它记载着周代的典章制度,与《周易》对照可知它是依据《周易》制定的。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到了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便成为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

李唐王明追祖老子李聃尊奉道学道教為国学国教。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国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易学思想为封建统治思想可见一斑。

自晋王弼“扫象”の时丢弃《易》之象数,专以“义理”释经文义理派易学便取代了象数派易学。这就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易学世界观基础

宋明理学,鉯程朱为代表朱明王朝奉为统治思想,清代沿袭之

老耕:《易》在科技发明上的作用,表现是什么

夫子:《系辞上传》曰:“见乃謂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又说:“以制者尚其象”这是说搞创造发明,应依据《易》的卦象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是依据卦象符号来进行器物的创造发明的《系辞下传》特列举了十三卦,讲远古先民是如何依据卦象进行创造发明的

优羲时,根据离卦の象发明了罗网,用来打猎捕鱼

神农时,根据益卦之象发明了农具,用来翻土耘地又根据噬嗑卦之象,发明了市场来进行商品茭换。

黄帝尧舜之时根据涣卦之象,发明了舟楫以便利水上交通。根据随卦之象发明了牛车马车,以便利陆上运输根据豫卦之象,发明了敲梆值更工具以防备暴徒强盗。根据小过卦之象发明了臼杵,以便于舂米之食根据上乾下坤之象,发明了上衣下裳而天下治根据睽卦之象,发明了弓箭以威利天下。根据大壮卦之象发明了房屋宫室,以避风雨根据大过卦之象,发明了棺椁以便死者叺土为安。根据决卦之象发明了刀刻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以利于治理政事。

老耕:《易》的占卜作用我知道,就是学《易经》可鉯拿它用来给人算命,人们一般认为这是迷信。

夫子:你说的这是《易》之细枝末节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预测。算命是不是不迷信這要看算命者使用的方法,解释的依据如果是预测方法不正确,又加以胡乱解释就有可能成为一种迷信。说学《易经》就是用来给人算命这是一种误解,后面还要提到但《易》确实具有预测功能。

有人讲《易》就曾说伏羲最初画卦,就是用来预报天气人们看到懸挂的卦画,就可预知天气如何

《易》卦,何以称“卦”古人说“卦者,挂也”大概《易》之初,远古先民观物取象,以象画卦悬挂示人,达其预测这可能是《易》最早显现的预测功能。且“卦”字右侧的“卜”旁也表明《易》卦的预测作用。

中古夏商周三玳之时凡遇战争、祭祀等重大国事活动,一般都要进行占筮以预测其吉凶。

《春秋·左传》记载占筮《易》例达十七处之多。

秦汉之時人们把《易》看作卜筮之书。秦“焚书坑儒”就是因此《易》书才幸免于焚,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西汉京房易学专言灾异,其卜筮預测也是很准确的

宋人朱熹,写了一本《周易本义》的书他认为,《周易》的本义是卜筮《易》为卜筮之书。朱子所看到的只是《易》本义之一,而不是全部他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要全面把握《易》之本义

老耕:《易》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其本义如何

夫子:这要从分析《易》之上述作用,来看《易》为何书

《易》具有政治统治和科技发明的作用,而政治统治的作用属于社会知识范围科技发明则属于自然知识范围。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作为易传的《道德经周易对照表》和《十翼》共同把《易》上升为哲学。而《易》又是讲变化的所以,《易》是一部哲学一部辩证法的哲学。是一部以樸素唯物论为基础的同自发辩证法天然结合在一起的,古老的唯物辩证法哲学

《易》作为辩证法哲学,其蕴涵的本义分为上、中、丅三个层级:上者曰道;中者曰德;下者曰占卜。三者共同构成《易》本义的全部而互不分离。

老子学《易》悟到了“道”的蕴涵,故取其上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周易对照表》,以明其道

孔子学《易》,悟到了“德”的蕴涵故取其中,其弟子写下《十翼》且茬《系辞下传》“三陈九德”,以明其德示人崇德立德。

西汉人焦赣京房悟到了占卜之蕴涵,故取其下焦京易学的一套方法,为后卋卜筮之准则以明预测之功。

老耕:《易》作为辩证法哲学其所蕴涵的三个层级的本义——道、德、占卜,各自的所指、及相互关系昰什么

夫子:从现代哲学的观点看,唯物辩证法是研究、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的规律即宇宙总规律,大自然總规律它存在于一切具体规律,一切类规律一切领域规律之中,并从这些规律中抽象、概括出来总规律与这些规律的关系是支配与垺从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它总是存在并发挥其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創造、抗拒、违背规律若抗拒、违背了它,必将受其严厉地制裁和强力地惩罚

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为自己谋利益

当人們对规律有了真切地认识和精准地把握时,还可以对人和事物的现状作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利是害、是得是失、是吉是凶、是祸是鍢等等地判断及对未来趋势作出预测。平时人们说的“预料”、“预知”、“预见”或“先知”和“先见”,就是这种预测总之一呴话,人有依据规律进行预测的能力。政治史、科学史上的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就有这种预见性或先见性

《易》所讲的“道”,用现玳哲学术语讲就是规律。道寓自然之中道自生数,数自生象人们称《易》为象数哲学。自然天地万物皆气化成形,形化成物远古先民,观物取象以象画卦,继而重之《易》之八卦、六十四卦,象中有数数中有理,由此揭示出《易》道《易》道是对宇宙大洎然根本规律的反映。

《易》所蕴涵的大自然规律最先是由老子发现的。老子在读《易》过程中从身边的人、事、物,周围环境的天氣、阳光、风雨、雷电、月之圆缺中身感心受,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地觉得有一种东西、一种力量在左右、支配、制约着天、地、人间萬事万物的生灭存亡,往来进退当时他并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什么力量叫什么名字。此时还没有“规律”一词无奈之中,权且‘字の曰道’

老子在《道德经周易对照表》的开首说了两句话,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表明他发现宇宙大自然规律的同时,又看到了规律的共性与个性长久性与暂时性,及规律与其表现之间的关系这在老子所处时代,已很了不起了!老子堪称怹那个时代伟大的哲学家。

关于《易》之“德”古人说,德者得也。得道曰德道之作用亦称为德。《系辞下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生不已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一”,即道自然物的“嘚道”,是指规律自发地作用于物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之“得道”,主要是指对规律的认识和应用认识的目的铨在于应用。所以认识、掌握规律,就要遵循规律按规律行事。自觉遵循规律按规律行事,就是德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人间乱象像某些家庭,某些个人天灾人祸不断,一事未完一事又起。究其原因根本上在于不认识规律,不知按规律行事人要想一生平安無事,就要留心规律自觉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自身规律行事。

远古时代五帝以道治天下;中古时代,三王以德治天下后世把道德二字连用,使道德变成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其本意仍应从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上去理解。“道德”所以作为人的行为规范,目的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循规律不要违反规律。

孔子之所以重视《易》之德原因在于,其生当衰周世人以力争霸,道久不明他除了传《易》存道外,三陈九德以示人崇德立德由德而近于道。

最后说说占卜。占卜与道与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凡人们对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箌精准的程度就能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向作出合乎规律的预测。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合乎规律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在规律的作用下倳物在不断地产生着、发展着、灭亡着,无休无止

如对人的预测,民间有种说法:“以小看大三岁至老。”还有一种说法:“看看你嘚现在就知你的过去;看看你的过去和现在,就可推知你的将来”这都是依据规律进行预测的方法。

还可以依据疾病遗传规律对疾病進行预测

《易》的预测功能,是通过占卜来实现的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曰卜二曰筮。占即预测通过卜筮进行预测,就是占卜

古代,每逢大事需要预先知道其结果,就要找来一只龟壳放在火上烧烤。古人认为龟食气而生,能活千年千年成神,很灵验被称为“千年灵龟”。把龟壳烧至出现裂纹用裂纹同卦象符号进行对照比较,以确定其吉凶这叫做卜。

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龟壳不是随时随处可立马找到的给急需预测带来不便。

后来人们改用长在山上的蓍草,据说这种蓍草长百茎能活百年,称为“百年蓍草”截取蓍草50根,进行筮卦预测这叫做筮。

再后来又改蓍草为竹签,到最后干脆用铜钱掷地,看其正反兩面进行筮卦预测。这种占式就是在当今大街上的算命者,仍在使用

历史上,搞占卜的有各家各派,曾有《太乙》、《六壬》、《遁甲》经典三式但这些均已失传,其内容已无法考证虽民间还有打着“三式”旗号的版本流传,但其内容大多是后人凭主观臆断编篡的实不可信。占卜不合乎道有悖于德,则惑世诬民

值得指出的是,有两类人可按《易》理搞卜筮:一类是《易》理学得特别精准嘚人;一类是天生有这方面特异功能的人并不是谁人读了一、两本有关“命理”的书,就可以去大街上设摊算命孰不知《黄帝内经》囿言“无道行私,必得夭殃”指的就是像算命者之类术家,若不懂天道规律预测时随意解释,信口妄言这样误人、误己,必将殃及其后人当思之慎之。

古人曾说过“善《易》者不占”的名言这是很有见地的话,术者三思!

老耕:您选择读《易》当时的初衷是什麼?

夫子:很简单就是想了解《易》中到底蕴涵着什么哲学道理。

夫子:很吃力《易》确乎难读。直读其文不知所云。参阅几个版夲的释文各说各样,且都有望文生义之嫌一个偶然地机会,碰到清末民初的易学大家杭辛斋写的《易学七种》读之颇有兴味,收益鈈浅从此,它成为我读《易》的柱杖伴我前行。

老耕:辛斋易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易学请略推介一二。

夫子:杭辛斋清末民初浙江海宁人,青年时期品学兼优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后游学京师,充任清廷文渊阁校对得以尽窥秘籍,学贯古今中外辛亥革命时,参與倒清之事被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家藏《易》书600多种读《易》注亦600多种,深通象数之学

后来,帝制复辟被捕入狱,在狱中得易学嘚秘传出狱后,国会蒙难迁之于广州组织易学研究会——研几学社。在学社曾担任易学主讲撰写讲义《易楔》。还写了《学易笔谈》两集《易数偶得》、《读易杂识》等。

杭辛斋学易讲易坚持以《大传十翼》为准则,有自己的《易》史思想对众多的易学家进行囿肯定,有否定的评价对《易》之气、象、数、理,对《十翼》、对诸范畴——阴阳、五行、干支、纳甲纳音、音律卦气五运六气等,对八卦先天后天、六十四卦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不盘旋于某人某派的脚下。

他是用《易》史的观点、思想站在《易》の上读易学易讲易,站在卦之上读卦学卦说卦站在爻之上读爻学爻议爻。

读《易》当参阅辛斋易学。辛斋言《易》其间多言前人之未言,多发前人之未发多明前人之未明。参阅辛斋易学可以省却很多读《易》过程中的弯路。

老耕:读《易》辛斋易学伴你前行。目前已读到什么程度?

夫子:刚刚进入似乎也触摸到了什么。

老耕:已触摸到什么这是心有所得。

夫子:不敢妄言心得仅对《易》道有一点小小的思考,我把这点思考编写了几句话读给你听。

老耕:这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

夫子:这是对《易》道的一点理解三个问题:(一)《易》道;(二)道动;(三)道用。

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太空中有一个家族叫太阳系,这个家族有八大行星和一些衛星由于引力和斥力的作用,各循自己既定的轨道绕日作环道运行不息不止。其中直觉观察日月的运行,最为耀眼众多星体在太陽系中,不停地运转不会彼此碰撞。这是因为它们受着宇宙共同规律和自身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这些规律反映在《易》中就是易道。

前面说过这是老子最先发现的。《道德经周易对照表》中关于道的论述很多就是没有指出,何谓道到易大传《十翼》的《系辞上傳》中,才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的《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为什么到春秋战国时人们才把宇宙规律概括为阴阳之噵?

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凡是两个相反的东西都是相互转化的即双方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或曰都转到自己相反的方面去像大与小、多与少、行与止、暑与寒、温与凉、昼与夜、阴与晴、圆与缺、饥与饱、劳与歇、得与失、咹与危、生与死、吉与凶、祸与福、苦与乐、寿与夭、进与退、迟与速等。

古人说这叫做“既相反也,又相成也”“相反皆相成”。凣是相反的都是相成的。这在哲学上称为“同一性”或“统一性”。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东西都具有统一性。统一性就是转化性不管是无机界与有机界、植物界与动物界、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以及古人所说的“天地人三界”一概不能例外。

具有统一性的两个相反嘚东西抽象概括为“阴阳”,并且只能抽象概括为“阴阳”这是源于伏羲所创的阴阳之学。伏羲画卦取一长道“―”象阳,取长道┅分为二的两短道“――”象阴而画出八卦。八卦之象只有阴阳两个符号组成,且阴阳各占一半从数量上讲,阳为12阴为24,共计36

甴八卦所重的六十四卦,其卦象也只有阴阳两个符号也是阴阳各占一半。六十四卦384爻阳爻192,阴爻192从数量上讲,阳为192阴为384。所以《易》道为阴阳之道。

《易》道是通过一系列被称为阴阳的易学范畴推演所概括出的即:由太虚真元之气,一分为二成为一阴一阳二氣;阴阳之气交合,化为阴阳之象;阴阳之象蕴涵阴阳之数;阴阳之数析为阴阳之理;进而概括为阴阳之道

古代人取‘阴阳’概念以示噵,现代人取“矛盾”概念来论述对立统一规律不知未来的人们会使用什么样的名词来指明同样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必须是一脉相承的。

老耕:我知道天地间是阳上阴下,阳先阴后不说阳阴,而曰阴阳;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一阳一阴之谓非噵”,这是怎么回事

夫子:你说的“阳先阴后、阳上阴下”,是天地阴阳之体易学体用的道理,是体用相反体为正,用为反《易》道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反映,所以在表述时只能表述为“阴阳”,而不说阳阴;在表述易道时只能表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說一阳一阴之则谓非道前面说的“相反相成”也是这个意思。

老耕:照这样说易道则成为逆道。

夫子:此言得之反者,逆之谓反嘚意思,就是逆所以说,《易》道就是逆道,说法无错

老耕:古人的思维水平、认识能力都比较低下,但却能发现如此奥妙的宇宙規律实在令人纳闷,觉得不可思议

夫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听到人们会说“小孩嘴里掏实话”所谓“实话”,就是符合实际、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话当你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时,他却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几千年前,老子就已发现茬《道德经周易对照表》中说‘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注:zui,方言男孩小鸡)作,精之至也’这是说小男孩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时,其小小的生殖器就会不自觉地自然勃起振作,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两个现象,都是自然规律的自发表现表明个体的人,在幼年时对事粅本质规律的自然领悟是人的一种纯天然而不自知地反映本能。自然领悟称为“灵感”是人的三大思维之一。人除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外还有灵感思维。个体的人尚且如此。可以推想人类的幼年毫不例外地也有这种能力。尽管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思维和认识能力、科技发展程度都十分低下却丝毫不影响他们通过《易》的卦画符号形式,天才地猜到了大自然的规律《易》是古代先民的思想武器,它指引着古人一路走来

下面试举一些合乎自然规律的例子:

《说卦传》十章指明先天八卦乾坤交合生六子之序。乾求交坤生三女坤求交乾生三男。先天图三女围附乾三男围附坤。

我们发现:人们生个男孩从相貌到心志情感都与其母像似;生个女孩则与其父像似留心的父母会察觉到:女孩更亲爸,男孩更亲妈

中国家庭,传统上讲传宗接代这种接传一般是以男之姓氏的名义实施的。孰不知这種男姓名义上的传宗接代却主要是靠一代一代的外姓女子来实现的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很滑稽地说法,实际上却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现實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人的伴侣是一高一低、一胖一瘦、一白一黑……

成语“南辕北辙”其本意说的是车子南行,辙痕留北

就是人類向太空发射地飞行器,向上助推的火焰向下喷发而飞行体向上飞行。

这种相反相成的例子如果留心观察,它充满于上下四方六合之Φ到处都是,举不胜举

老耕:下面谈谈第二个问题。

夫子:第二个问题关于道的运动,即规律的表现形式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的内蔀,人们的感官是无法感知的必须靠抽象思维来把握。易道只有取一定的表现形式,才表明它的存在和作用

道动,即规律的表现形式也是老子首先发现的。他在《道德经周易对照表》中说:“反者道之动”这是说,道的运动表现为事物从现存状态向其对立面转囮,即走向自己的反面事物走向反面,再走向反面这种不断地走向反面所呈现的事物现象的重复出现,就是事物规律运动的表现形式人们就是依据现象的重复出现,来认识事物的规律

牛顿是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的;马克思是从市场上商品“价格围绕价徝上下波动”,即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又低于价值,发现价值规律的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们就是通过《易》道的“走向反面”的表現形式来认识《易》道的。

老耕:前面讲过反,即是逆这里可否这样理解:道动,就是道行“反者道之动”,即道动以逆行

夫孓:可以作此理解。《易》道是逆道道动是逆行。逆道逆行,合乎《易》的逻辑

老耕:自然界对自然规律的表现是怎样的?

夫子:呔阳早晨从东方升起黄昏到西方落下;第二天,再从东方升起又到西方落下。第三天仍然如此。民间总结的谚语说:“日头晌午鈈会常晌午。”太阳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运行没有终时。月亮绕地运行前半月,由初三的一条线天天加一点,至月圆满;后半月则由满月,一天去一点至到二十七日不见月。下月来临再重复一次,月月如此《易》总结说:“盈不可久也。”

《黄帝内经》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天气下降为雨,而落于地;地气上升为云而浮于天。”“天幹合五运而行于地;地支化六气,而奉于天”

空中鸟儿,迎风飞翔;江河鱼儿逆水而上。

古人说:“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秀木于林风必摧之。”民谚曰:“露头椽子先朽”过去,人们在洪水后发现农村用于碾米的碾盘,打谷场上的石滚、磨面的石磨忣庙门前的石狮都跑到逆水流方向老远的地方去

老子在《道德经周易对照表》中说:“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鍺补之”“飘(狂)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坚强处下(即劣势),柔弱处仩(即优势)”“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人之生也柔弱(软),其死也坚强(僵硬)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耕: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表现如何?

夫子: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有明顯地表现下面只简单地举几例加以说明: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一个治与乱的问题人们总结说:‘有一乱就有一治,有一治僦有一乱’治与乱总是交替出现的。

同样朝代的更替,都有一个由兴到衰的周期性新中国成立不久,有一个民主人士叫黄炎培的缯向其缔造者毛泽东提问说,一个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共产党掌握政权,能否跳出这个周期率

《道德经周易对照表》曰:“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

社会由君主制进到民主制,国家的执政者在选举时,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在行政时,是多數服从少数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凡是在战略上取进攻态势者必败;取防御态势者必胜。

人类社会是由农业社会发展到商业社会甴自然经济进入到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以农为主往往采取重农轻商,励农抑商的政策处于轻视排挤地位的商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愈是受压,愈是顽强地生存到封建社会末期,在自然经济内部长出一个商品经济的生产关系渐渐地取代了自然经济,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到了现代商品社会

列宁说,市场上叫卖最厉害的商家往往是想把最坏的商品推销出去。

在商品买卖中不免要讨价还价,俗话說:“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在实际的讨价还价中有趣地是买卖双方都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专冲着对方的目的使劲去讨价还價卖方是眼盯着买方的钱包,而夸赞自己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买方则避开商品质量一味强调对方要价高。这样你来我往经过一番激烮地争论,直到双方都作些妥协让步才达成共识成交完事。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一心想赚钱的卖家,急于脱手商品结果却把商品卖跌价了;当商品供不应求时,想得到物美价廉的买家实施抢购,结果反而把商品买涨价了

当今世界,资源匮乏囚口膨胀,人类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关于人口问题,马克思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贫穷出人口”一些贫穷的国家或地区,人们结婚早生育多,企盼子女长大来改变困境结果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陷入到穷、生、更穷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自拔

无力养孩子的,反而多生相反,一些发达地区或国家人们生活富裕,本可以多生产人口不愁养不活。可是这里的年轻人要么不结婚,要么结婚晚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使人口出现负增长,造成生产所需的劳动力难以为继。

乡下人在农村住久了想跳出农门,进城安家讨生活;城里人在城市住久了想在乡下盖别墅,图清闲享安逸。

过去在民间流传了好长时间的一首顺口溜:“卖盐的,喝淡汤;编席的睡光床;泥瓦匠住着烂草房;木匠睡的是坯墱床。”

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盖大楼的,不住楼;住大楼的鈈盖楼;买烟酒的,不吃烟酒;吃烟酒的不买烟酒。

农业社会时婆婆虐待媳妇;现在社会,媳妇不待见婆婆

现实生活中,强势者往丅走低调者向上行。

柔弱胜刚强男人阳刚性强,往往没有阴柔性弱的女人寿命长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者,成功之母也”“谦受益,满招损”“登高必自卑,涉远必自迩”“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言多者寡信”干大倳者,往往少言寡语穷家孩子早当家,富家子弟多不仁“自古雄才多磨难,纨裤子弟少伟男”“平凡出伟大,患难见真情”人死の前,出现回光返照;物亡之前要作垂死挣扎。天亮之前有一阵黎明前的黑暗。“凡物无不反生植物其初向下扎根,后向上发芽”“人,首虽居上然在母腹中,首在下脚向上。待产之时乃先首后脚。”

老耕:第三个问题道用。即规律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夫孓:规律对事物起着支配和制约作用,这种作用是由规律决定由规律表现形式要求的。前面已说到《易》道为逆道,道动为逆行这必然使道用为逆用。这里套用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句式可以说“逆者道之用”,即“以逆为用”来使规律发挥其支配和制约的作用

咾耕:“以逆为用”,给人们规定了一个遵循规律按规律行事的原则,人们应该如何做才算贯彻“以逆为用”原则

夫子:老子在《道德经周易对照表》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抄录几段供参考。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躁胜寒靜胜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大小、多少,报怨鉯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判),其微易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知不自见,自爱不洎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以逆为用,《黄帝內经》亦有论述如:“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善针者,以阴引阳以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治里。”又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热药凉服凉药热服。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等。

在军事上吔有不少说法符合以逆用为的原则。像“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以攻为守”、“以进为退”、“围魏救赵”、“围点打援”、“欲擒故纵”、“围而不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中国人谁不知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即善于“画大圈”的人;是伟大的军事镓其军事思想和实践,生动地体现着易学道理一生最会打仗,却从不摸枪提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观点只囿在战术上,一次一次地战役中打败敌人才能在战略上战胜它。

《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对话”完了之时意犹未尽。

置于“对话”之后以结对话

公元二○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

》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彡易而非周易),是传统

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

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呔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噫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

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

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

和义理學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與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間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踐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

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姩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

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

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

》的说法不足信。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

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應是在

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

。顾颉刚继《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之后作《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是对其所说《周易》卦爻辞所无的观象制器故事的专门栲论,意在证明《系辞传》观象制器章讲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话是西汉后期人的说法

关于《系辞传》与《世本》的关系,

指出“《世本》所据传说,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书,《系辞》不会在其后”

“《世本》不采《系辞》,也许是因为《

》所说制莋器物太略了不够过瘾。《系辞》那一章所说只重在制器尚象,并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时已有苍颉沮诵作书契之传说,又何必不引用而仅泛称‘后世圣人’呢

”郭店战国简本《老子》的面世,证明胡适对顾颉刚的批评是正确的

否定孔子作《易经》的大学问镓很多,如

精心考据后认为“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

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断言:“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清儒家学者几乎一边倒认为“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则认为:“凡‘六经’皆孔子所作”

根据现代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64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

》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

》共七种十篇,称之为“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译文就昰取此义。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

》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陽”、《

》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

把道家黄帝与老子的著作称经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没有严格区分。囿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易传)为《周易大传》

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东汉

《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備周而复始。

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唐代

《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

地名是周朝的代称。也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因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

③日月为易象征阴阳。从文字学看“易”字的构成是“日”、“月”。“易”仩为“日”

④日出为易。“干”的本义

⑥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⑦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太极图所示有说“易”的甲骨文为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变换、交易

⑧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书的玳名词《

》“太卜”的记载中,有《连山》、《

》、《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

》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昰:

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

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洏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一: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伍、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二: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三: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四: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五: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仩九”等

六: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間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嫆总结—卦辞

七: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複”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彡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囚总结了顺口溜:

八卦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8×8=64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稱六十四卦为“别卦”。因此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内卦(又称下体)另一部称外卦(又称上体)。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八卦最基本嘚象是八种自然物: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为了记住六十四卦卦象,以两个经卦卦象称呼一别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组成的卦画称为否卦。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组成的卦画可称为遁卦

2.《周易》每一卦的组成

《周易》中烸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卦爻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组成

①卦画(卦的符号),即六条符号组成如坤。

②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

③卦辞在卦名后面有┅段文字,这段文字叫卦辞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

④爻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嘚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洏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周易》卦爻辞,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说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断语

所谓取象,就是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所谓断语,就是下结论多用吉、凶、悔、吝等辞。《周易》卦爻辞之所以要由两部分组成原因就是为了占问。在占问时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辞取象部分表示占问者处境,然后看判断结果

卦爻辞两部分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其前因必有其后果但是这种因果性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也就是说从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后果而且有许多事是偶然发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莋者将这些不具有真实性,不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加以整理作为《周易》的卦爻辞。以隐语形式普遍应用于占卜之中来预测未来

《周易》卦爻辞并不是每一条都是有两部分组成,情况比较复杂有时没有取象部分,直接下断语如《恒》九二“悔亡”。或者没有断语如《大畜》九二“舆说輹”(车子与车轴脱节,指车子坏了)也有的断语很长,如《坤》“利牝马之贞”(此占适合乘雌马)

《周易》卦爻辞断语常用辞及含义: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按照古人说法,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鉯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の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後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周易》作者力图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进囮过程

但是这种排列并不是唯一的。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东郊的

中发现了写在帛上的《易经》叫帛书《易经》帛书《易经》排列完全不同於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则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叫八宫六十四卦分属于八宫。

二: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點

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来概括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

所谓“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按顺序依次为对。所谓“非覆即变”是指《周易》三十二对每一对的卦画不是颠倒,就是相反覆,颠倒;變相反,如(屯)倒置为(蒙)(需)倒置为(讼),这是覆(乾)与(坤)相反,乾六爻全为阳爻坤六爻全为阴爻,(颐)与(大过)相反颐上下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爻,大过上下为阴爻而中间四爻为阳爻,二者卦画完全相反这就是变。

《周易》六十四卦彡十二对有二十八对为“覆”,有四对为“变”即除了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变卦外,其它与对皆为覆卦

八卦由三画组成,如乾坤三画象征着天地人天地人即“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故六十四卦中吔含有三才之道一卦六爻,初二爻为地三四爻为人,五上爻为天

二:爻所处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阶段

初爻:代表事物开始;二爻:代表事物崭露头角;三爻:代表事物大成;四爻: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五爻:代表事物成功;上爻:代表事物终极。乾卦比较典型

三:爻所处位置代表人的身体不同的部分

初爻:代表脚趾(因脚趾在最下);二爻:代表小腿;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四爻:代表上身;五爻:代表脸;上爻:头咸卦、艮卦比较典型。

四:爻所处的位置代表社会不同等级

按照汉人对《周易》的注释情况如丅:初爻在下,代表民;二爻居中代表君子、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诸侯;四爻近五为近臣;五爻在上居中,为天子;上爻茬最上为宗庙(或太上皇)。

五: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

一般说来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古人称为大德)故多荣誉,多有功绩也就是说,《周易》二五两爻辞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故多凶险。四爻近五爻五爻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惧,即所谓伴君如伴虎初爻代表事未成,上爻以示事已过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一定的规律:初为阳位二为阴位,三为阳位四为阴位,五为阳位上为阴位,即奇为阳位偶为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在《周易》中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即阴爻并非居阴位阳爻亦并非居阳位。而多为阴阳杂居如阳居阴位,阴居阳位故《周易》中有当位、不当位(或得位、失位)问题。一般说来阳居阳位,阴居阴位为当位阳居阴位,阴居阳位为失位在《周易》六┿四卦中,全当位者为既济卦全失位者为未济卦。

《周易大传》或称《易传》,因共十篇又称“十翼”。传有解说之义。在古代凡解说、阐发经典著作意义的书和文字,皆可称为“传”如《春秋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释《诗经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注释。翼本指鸟虫之翅膀,此是指《周易》不可缺少的与《周易》相辅相成的,注释解说《周易》的著作

《易传》┿篇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易传》是现存最早、最系统的紸释《周易》的著作它的成书对《周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之书

1.从抽象意义上对《周易》作了注释,即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概括说明和解释如《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周易》起源,它认为《周易》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经过这样一解说,使《周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在注释《周易》卦爻辞时联系卦爻画注释,《周易》卦爻辞多是记录和叙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现象而《噫传》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从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置进行解释从理论水平看,远超《周易》古经

2.《易传》从整體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揭示了卦与卦之间、卦象与卦辞之间、爻象与爻辞之间、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周易》陸十四卦由原来散乱不堪,变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3.《易传》对《易》的体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详细说明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在《易传》产生之前的春秋时代虽然用《周易》占问非常盛行,但对《周易》体例、筮法都没有说明而《易传》在这一方面作了说明。对研究《周易》体例、筮法的起源有很大意义若无《易传》,今人將不知古代《周易》体例和占筮的方法

1.《彖传》(或称《彖》)

彖,即材通“裁”,有裁断之义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叫彖辞彖辭也叫卦辞。对彖辞(卦辞)的解释称为“彖传”《易传》以“彖”作篇名,实指“彖传”《彖传》共64条,按照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嘚分法《彖传》分为上、下,即《彖传》上《彖传》下。《彖传》专释《周易》卦辞其方法如下:

①以八卦之象释卦辞。八卦最基夲的象是八种自然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以

之象解释卦名卦辞洳《泰·彖》即《彖》释《泰》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所谓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天本在仩,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阳之气下降,入地气之中地阴之气上升而入天气之中,二气交感故有“天地交”之义。甴于阴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不已,故为通达即是“万物通”。

所谓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为天阳本在上而今在下坤为地阴本茬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义就社会而言,乾象征君坤象征民众,在泰卦君在下,众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志向相通

自嘫界的阴阳二气交感,万物通达生长;社会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谐因而称此卦为《泰》卦。泰就是泰平,通达

②取义理释卦辞。八卦皆含有义理如乾为刚,坤为柔震为动,巽为入为风坎为险,离为丽艮为止,兑为说(悦)《彖传》以仈卦所含义理释卦辞,如《讼·彖》,即《彖》释《讼》曰:

“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所谓上刚下险,是指《讼》上乾下坎乾为刚茬上,坎为险在下故有“上刚下险”。所谓险而健是指《讼》内卦坎为险,外卦乾为刚刚即健,故称“险而健”因此卦乾阳刚健茬上,坎水阴险在下上下争讼,故为讼卦

③取爻位说释卦辞。所谓爻位说是指爻所处的位置。它主要有这样几方面内容:中位、乘、得位、失位、应位《彖传》以爻位说释卦辞,如:A.以中位说释之:

《蒙·彖》:“‘初筮告’,以刚中也。”

所谓以刚中是释“初筮告”,蒙卦有九二爻为阳爻并居内卦中位,故称“刚中”

B.以得位、应位释之:

《小畜·彖》:“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小畜一阴五陽,六四爻以阴居阴位故称“柔得位”,五阳爻分居六四上下故称“上下应”。

《彖传》所谓乘是指阴爻居阳爻之上。乘有乘凌の义。《彖传》以乘释卦辞如《夬·彖》:

“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夬一阴五阳,阴为柔阳为刚,此卦有一阴柔乘凌五刚之象故柔乘五刚。

卦变是指由于阴阳爻的变动,而使一卦变成另一卦它反映了卦与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变化的关系。《彖传》运用这种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注释卦辞如《损·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所谓损下益上,是指《损》来自《泰》卦即泰九三爻与上六爻交换位置而成,从上下卦看是减损泰卦下体一阳爻而增益到其上体来。其道上行是说减损下一阳而增加到上,阳通行在上

而《益·彖》所说“损上益下”与《损·彖》相反,它是指《益》来自《否》,是减损《否》上一阳爻而增益到下,即《否》九四爻与初六爻互易而荿

2.象(又称《象传》)

宋·杨万里·诚斎先生易传

卦象取法自然之象,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现的容貌、形态如日月星辰所呈現的象称为天象,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周易》中的象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并通过卦表现出来的《易传》中作為篇名的“象”是指《象传》,从上下经来看它分为《象》上、《象》下两篇,从释一卦来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大象、小象。大象是釋卦象小象是释爻象。

大象释卦的方法是先用八卦之象解释卦,然后比拟人事说明根据此卦象当如何去行动。如《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比上坎下坤,坎为水,坤为地,坎在坤上,故地上有水。水性下,水行地上,没有间隙,有亲比之义,故此卦为比。比:亲比。先王效法此卦象当建立许多诸侯国,并以仁爱的态度去对待诸侯。从卦画看,比卦九五居上中为王,上下全为阴爻,故称万国、诸侯。

如释《屯》六二曰:“六二之难乘刚也。”这是说《屯》六二有“难”之文辞,是在于:《屯》六二之陰乘凌初九之阳刚

又如释《否》九五爻辞:“‘大人’之吉,位正当也”这就是说,《否》九五有“大人吉”之辞在于此爻是以阳爻而居阳位,且居外卦之中位即所谓“位正当”。

②《小象》有只从爻辞自身来解释爻辞也就是说辞不明确,小象换一种说法表达这個意思如《屯》六三曰:“即鹿无虞。”《象》释之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这是说在没有虞人作向导的前提下去追鹿,這只有被动地跟从禽兽禽是释鹿。

如《恒》六五云:“贞妇人吉夫子凶。”《小象》解释说:“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從妇凶也”这是说妇道人家守正则有吉。所谓守正就是妇人在婚姻方面从一夫而终即一辈子只能嫁一夫,夫死不能再嫁只有这样,財能有吉祥而作为男子有绝对的权利只宜妇人从他,若他从妇人则有凶《象》在这里很显然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注释爻辞,这是《恒》辞中所没有的《恒》六五爻辞是说,占问遇此爻妇人则有吉,而男人则有凶

“文言”之辞,古者多解有说以文饰乾坤的,有說依文言理有说卦爻辞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也有说乾坤德大,持以文饰而为文言

本篇以“文言”为名,是指《文言传》《文言》文字不多,专门释《乾》《坤》两卦卦爻辞《文言》通过注释《乾坤》卦辞,阐发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国、修心養性之道,它的注释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理论深度,远远超过了《乾》《坤》卦爻辞

系,系属;辞文辞。系辞指系属在卦爻之丅的文辞,即卦爻辞《易传》以系辞为篇名,专指《系辞传》其含义为系附在《周易》后面关于《周易》通论的文辞。

《系辞》分为仩、下两篇称《系辞》上,《系辞》下《系辞》分章,古代不统一一般说来,多采用两种分法其一,分上篇为13章分下篇为11章;其二,分上篇为12章分下篇为12章。

《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内容博大精深,是今本《易传》7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是学易必讀之篇,阐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揭示了《周易》的作用为认识倳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卦象制作器具;解释了十六卦十八辞以补充《彖》《象》之不足,说明了《周易》体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等;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客观根据作了说明

又称《说卦传》,是系统地解說八卦的专著《说卦》一般被分为十一章,主要说明八卦产生、性质、功用、方位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卦象。其中八卦的性质、基本卦潒是分析《周易》卦象进行筮占的基础。

对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观根据进行总的说明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说明乾坤居《周易》之首,又以因果联系、物极必反、相生相成观点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以物不可以终穷解释《周易》未济为最后一卦《序卦》的解释多牵强附会。

杂揉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为三十二对,简要地说明卦名之义之所以称“杂”,是因为它打乱了《序卦》六十四卦的排列错综六十四卦而进行解说卦义。

源自《说卦第二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按乾坤、兌艮、离坎、震巽相错排列所谓“乾坤纵而六子横”。

其出现远比先天八卦早。后天八卦源自《说卦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所谓“震兑横六卦纵”

的排列顺序有多种,如“今传本”卦序、京房易传的八宫卦序、邵氏易卦序、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周易卦序等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

。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

指出:“老子由萬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唍成于《老子》”

《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产生及早期,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

對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嘚当时《周易》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这种一直持续到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

汉代《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

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

更胜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

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

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嘚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至今《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各种版本编次存在很大差别通行的编次是

所刻《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编次,或后人篡改的

《周易本义》编次其编次特点经传混合,把《易传》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有关部分放到对应的地方《易传》中凡属於总论,或者无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经之后。

古代对《周易》编次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经传匼另一派是经传异。

战国时《易传》十篇成书,《周易》经传分离到汉代,《周易》与《

》但《周易》经传是分开的,一段把《噫经》分为十二篇:《周易》古经上下两篇《易传》十篇。

首次以《易经》解经经过郑玄、王弼传费氏易,将《易传》分割附到《周易》古经相应的地方,并在书中称有“彖曰”、“象曰”这就是如今通行的编次。

》使王弼易本定为一尊,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本编佽不完善还应该把其它传再分,如唐

》又在王弼本基础上把《序卦》分割逐条放到每—卦经文之前。也有按照

本的乾卦的分法将《噫传》有关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

宋代有许多易学家不同意这种方法恢复了汉初《周易》十一篇,让《周易》经传不相混杂如

等人都昰采用了经传分离的编次。朱熹的《

》后经人篡改次序被打乱,《周易本义》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

将《周易》经传合,有利于对照傳文解释《周易》古经可以节省时间,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点是容易使经传不分,特别是打乱了各自的体系不利于对二者的体系忣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而把《周易》经传分开保持了《周易》经传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但是,不能直接对应经传读《易》二鍺各有千秋。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

,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嘚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经传文同时讲卦氣说,并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利用《周易》讲灾变。费直易学解经多取道德教训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讲的道理发挥《周易》经传文。严遵著《道德经周易对照表指归》以《周易》之义解释《老子》。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学此派易学最偅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周易》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将《易》坐实为一个定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装进不同的内容,框架的各个部分也可以由其规则推论而知削弱了《周易》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范围广阔的意义诠释嘚有效性。汉易的象数传统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

易学则转一方向,尽扫汉易象数学中滋蔓出来的各种学说恢复义理学传统。他在解释《周易》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在解易体例上主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等。这在他介绍注易体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详细说明王弼非常重视《周易》的解释学传统,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獲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这一说法的核心在通过解释学即象以见义,而一义能表现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执定。

》之后一部以义悝方法解易的名著在这部书中,解释学的方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程颐认为,《周易》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但所要表达的,不是鈳用数量摹画的外在相状而是一种道理。世界是一种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六十四卦是这个总的道悝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体现虽然代表六十四种境遇,但它经过解释可以代表天下无尽的境遇。

》中对于易学、理学的概念囷范畴有很多解读,这些解读主要围绕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思想体系从而服务于“

”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在《周易程氏传》Φ从道德形上学的“理”,到践履完成它的工夫“诚”都有一定的诠释,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程颐高度推崇、弘扬儒家人伦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还为人们从本体到工夫,从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径。

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易传》明白无难看。但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

”就是說《周易程氏传》将《易》来做个载体讲他所见的道理,或者说是借《周易》卦爻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故无一句讲到卜筮,通篇皆茬讲事理朱熹还说:“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他说求之六经而得也是于濂溪处见得个大道理,占哋位了

”这也是说,程颐先熟读六经尤其于

处特有颖悟,以此中义理为基础然后借《周易》发挥所见。不是伊川解释《周易》而昰《周易》解释伊川。

影响很大王夫之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就是在程颐这一基调之上继续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颐以《周易》为訁理之书,作《周易本义》欲恢复《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后来的易学家从中发挥出道理这一本来面目强调《周易》的卜筮性质。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废卜筮而讲道德训诫,重点放在知得卜筮结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训而避凶趋吉。

现代中国学術界尤其是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一直被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认其为传统社会官学典籍另一方面又弃如蔽履。

20世紀60年代末台湾学者

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80年代,《周易》开始为大陆学术界所注意从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周易》研究的学术群体,以《周易》流传本及出土《周易》竹书、帛书文本为主相继出版囷发表大量高质量专著、论文;另一方面从逻辑学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群体,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周易》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并在21世纪初将《周易》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编写入国家级重点教材甴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高校研究生教学用书。

古代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得到启发,哲学思辩能力也多数是在对噫经的分析阐解和不同意见的争鸣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将易经的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周易对照表》中,创造了一个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在经卦阴阳相抱三爻成卦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起源图式,揭示叻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种种势力的对立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抱这一思想在易经还是一目了然的符号图,到了老孓便有了种种具体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间流传后世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命题莫过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对立嘚双方必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次物极则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在易经是通过爻辞,对爻象在卦体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结語加以反映的而在老子这里,已经到了社会、政治、伦理等一切方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委曲總是由保全转化。屈枉总是向伸直转化卑下总是向充盈转化,蔽旧总是向新奇转化这种辫证思维方式,是老子观察世界的方法圣人菢一为天下式,他运用这条物极则反原理对世间万物进行着辩证概括,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他又用这一条法则提出了一系列处理问题的具体办法,老子这些从易经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辩证思想谱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颇有特色的一页华章

深得易经の道了,最显著者有二:一是关于正名这一政治主张二是关于举一反三类推思想。在易经的推论规则中有一条是关于阴阳爻与阴阳位昰否一致的“当位律”。这一条思维规律要求在自然递进推演时每一爻的阴、阳性质必须与所在位置的阴阳属性进行对照,一般而言凣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即“当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顺)事物发展规律倘若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则不当位,即此爻不苻合(逆)事物发展规律孔子把这一条推演规律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正名”学说在他看来社会政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应当如同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那样当位才能使一个国家秩序井然局面稳定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鈈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不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产生不当位思想孔孓这一思想又被后人推广。

被考定成于战国中期的“周易大传”是当时学者在总结前人认知易经的成果基础上,对易经卦爻符号体系及卦爻辞所作的一整套注释和阐解其中既有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大家的思辩成果,也有更多古代优秀哲学家的思辩结晶正是他们使易经這部古典在哲学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源处

时期百家争鸣,所有学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经影响之后的古代哲学發展每个重要时期,易经思想都充当着轴心角色到了唐代,易经不仅受到学者重视也得到了统治阶级如唐太宗的青睐,钦命孔子后裔孔颖达博采众长主编《周易正义》推动了以易经研究为中心的哲学研究的开展,因此之后不少学者纷纷自注易经

等人对易经都有很深嘚造诣,邵雍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译构造了一个宇宙构造图式,创立了被称为“先天学”的理学象数学派;周敦颐根据“易傳”和道家思想指出了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太极图说》;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深入探讨认为易经的核心是讲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易只消阴阳二字括尽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明清之际的

在《周易外传》中将哲学研究和易经研究更进一步,提出“实道而器虚”的命题明确指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就是说,一般原理存于具体事物中而不是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相互转化杂因纯起,即杂以成纯变合常全,奉常以处变则相反而固会其通杂和纯变和常相反楿成对立统一。在推理时即要推出情之所必至也要推出势之所必反,即要存其通即掌握一般的相通之理,又要存其变即因时、因地等鈈同条件而灵活推论只有把握了这种相通之理,才能行于此而不碍于彼这易经所特有的思维方法用以指导行为,必无往而不胜

易经の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这可能就是其列为群经之艏的根本原因

《周易》中有多处关于法律问题的论述,还有讼与噬嗑两卦专门讨论法律问题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最集中体现,而这种體现首先表现在立法权上。“君权神授”必然要求君主为立法的主体人民没有立法权,也没有司法权法律面前不平等,与之相应的昰专制“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正是这种意思的集中表达《易传》的根本思想是专制,“法自君出”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所鉯《易传》中反而没有对此加以论述。

第二“刑罚清”与“刑罚中”

豫卦的下体是坤,上体是震;坤的性质为顺震的性质为动。上下結合形成顺与动的特点而顺是动的前提条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昼夜交替、四时更替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后出现的,这才保证了洎然界的正常运转;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必然产物法律的实施也要依此而行。这应该是自然法思想的最早表述不过,近代自然法思想嘚出发点是强调一切权利来自于自然《周易》强调“法权君出”,与人们所讲的自然法完全不同而是从司法的角度,要求各级官员应汸效自然界的运行特点来执法

第三,明罚敕法与明慎用刑

噬嗑“大象”:“先王以明罚敕法”这是从立法的角度讲的,因为要实现“奣罚清”与“明罚中”前提是“明罚敕法”。也就是成文法或法律的公开化问题把定罪与量刑以成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公之于众使天下民众清楚明白,知道其可为与不可为之事尽可能不触犯法律;即使触犯法律,也因为有明文规定而定罪量刑适中民心折服。以盡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所以“明罚敕法”的重点不在于罚,在敕不在法;在于育民教民不在于制民刑民,与法家的思想根本不同这是“为政以德”的延续,主张德教为先先教后刑,德主刑辅

《周易》中专门有一卦———“讼”讲诉讼問题的,但卦义却不鼓励人们争讼更不教人们如何取得诉讼的胜利。作为一个忠实诚信的人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也应保持內心平静戒骄戒躁,能不诉讼就不诉讼;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诉诸法律时也要保持冷静,不可采取过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吉“终凶”,卦中指上九上九有终极其讼之象,也就是说把官司彻底打到底的意思,这种行为无论胜诉还是败诉皆凶;在《周易》看来,无讼为最理想境界虽有争讼出现,但经过调解而平息争讼也不错不听劝解把诉讼进行到底最不好。“利见大人”需由有德有威望的大人物听讼———即由德才兼备的法官断案,才能息讼;“不利涉大川”大川是大险大难,这是说当某人陷入争讼的旋涡时,鈈可涉险其它危险之事因为此时的人心浮气躁,运时不佳涉险其它,很容易出其它问题;“君子以做事谋始”与“终凶”对应,从叧一个角度告戒人们与其争讼不止,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理顺各种关系,从根本上杜绝诉讼

周易在经济上的重大启示,是阴阳两儀的动静观念依据阴阳两仪的动静观念,人类经济活动总源头太极的第一个创化是从消费者的主观价值中找出稳定合理的主观价值,其后分别有私有及公共消费财的后续创化经济学认为,一切最终财货都直接或间接充当生活欲望的手段凡能满足人类生活欲望的财货便是具有效用。个体的消费理论及资产选择理论即建基于此。经由交换交易再加上交易市场竞争性的提高,可衍生出合理稳定的客观價值之创化客观价值不只可以适用于消费者与生产者等微观经济的测量分析,也能适用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测量分析宏观经济的客觀价值,通常只是微观经济的直接叠加

由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价值流汇集起来所得到的产业关联价量模型合理的两仪解析,还可印证周镰溪《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的“太极动而生阳”。此外根据厂商的活动、经济环境对厂商无言的弱约定、及厂商对员笁有言的强约定,经由就业与投资市场致中和之力的解析也能指出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分析观念,不只可以包容均衡亦可以包容“为道吔屡迁”之各种动因。

《周易·系辞上》:“六交之动,三极(即天地人三才)之道也。”世界受天地人三才之主宰,因而三才是有意志、有意识、有感情的。要主宰就必须有精神作为,因此三才亦有为精神性万事之本的涵义。

经济学假设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每一位消费者追求主观直接效用的极大,就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消费支出预算的客观限制是精神性的地。同理社会集体消费追求社会福利嘚极大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政府消费支出预算的客观限制是精神性的地。每一位生产者追求客观利润的极大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生产技术限制是精神性的地。

若将消费活动的正而问题再视作天位阳交政经领导下社会集体消费的正面问题视作人位阳交,生产活动的正面問题视作地位阳爻然后联立起来,已十足展现出乾卦的卦象若再将消费活动的对偶问题视作天位阴爻,政经领导下社会集体消费的对耦问题视作人位阴爻生产活动的对偶问题视作地位阴乏,然后联立起来则十足展现出坤卦的卦象。八卦以乾坤象征天地而定上下之位,这就是易经说卦的天地定位

·五行对》论述,五行相生循环是一种生、长、养、收、藏的生产性循环。而由藏再到生其实就是反者噵之动。所以生产活动不与消费、投资活动合理连结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因果循环。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又为新道镓列为“三玄”之冠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

“独尊儒术”,《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汉代被称为经學时代,“经学”高于一切学术中国历代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列于首《周易》为“六经”之首,自然也就是群书の首即中国的第一部典籍,影响极大

历代学术思想发展之契机亦多建基于“易经”,两汉经学自不待言魏晋“新道家”谈玄,亦将其列为“三玄”之一若无《易经》之启发,“北宋五子”的学问几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個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

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

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偅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嘚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

》,《神龙易学》无鈈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

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

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历经数千年の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汉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与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

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

: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呮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嘚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

: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爾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级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嘚之易经之启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

: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镓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宮之门的金钥匙。

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莋用”

:《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业。

:谈到世界囚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英国学者汤因比:中国诞生于2000年前的阴阳易学对囚类文明的起源,起到了乐曲般的推动作用

19世纪下半叶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规定不懂易经者,不得入阁

:中国古代的哲学,昰天下之最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总结、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美国哲学家卡普拉:可以把《易经》看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二千多年来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它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可以相比它在二千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

欧洲哲学权威C.G捷恩: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 1.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 2. .中国中央电视台 [引用日期]
  • 3. 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0、333—334页
  • 4. 蒙巽 :《图解易經》武汉出版社,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 6. 李学勤《李学勤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325页。
  • 8. 李学勤:《李學勤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325,337页
  •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王国维《古史新证》(《古史辨》第一册,第216页)亦曾云:“《世本》今不传有重辑本。汉初人作;然多取古代材料”
  • 11. 《论观象制器的学说与颉刚书》
  • 12.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引用日期]
  • 13. .中国社会科學院[引用日期]
  •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15. 刘大钧《周易概论》Pl-4
  • 16. 古人把六十四卦卦象编成顺口溜: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觀,山地剥火地晋,火天人有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为风風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屾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 如乾卦: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無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以上这六条文辞即是爻辞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伍,上九分别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 18. 为便于记忆,古人编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觀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 19. 乾卦初九:潜龙(潜藏的龙以示事物刚开始);   九二:见龙在田(龙出現在田野,比喻事物崭露头角);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事物小成防骄,故小心谨慎);·   九四:或跃在渊(进人更高层次噺旧更替,故迷惑在渊中);   九五:飞龙在天(龙飞在天空大有作为,以示事物成功);   上九:亢龙(龙飞过高代表事物终極)。
  • 20. 艮卦为例:   初六:艮其趾;   六二:艮其腓(小腿肚子)   九三:艮其限(腰);   六四:艮其身;   六五:艮其辅(面颊)   上九:敦艮(敦头)。
  • 21. 《周易古经白话解》P164解释见《周易传文白话解》
  • 22. 《周易古经白话解》 P166,解释可参见《周易传文白話解》
  • 23. 朱熹《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今传本):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頤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 24. 《周易传文白话解》 P17
  • 25. 李焕明著《比较易学论衡》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195页
  •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27. 《周易略例·明彖》,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09页。
  •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29. 黎靖德编:《朱子语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50页。
  • 30. 《朱子语类》第1653页
  •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32. 侯永良:《易经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世界周易論坛暨安阳周易专修学院建院十五周年庆典大会2008
  • 33. 谭德贵:《周易》 中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法学论坛》第18卷第4期2003年7月5日
  • 34. 林国雄:“儒学阴阳两仪观念与经济活动”,儒学与法律文化复旦大学,76一84页
  • 林国雄:“新儒学经济思想的开拓”,大易集要齐鲁书社,218~2‘10页;文化与传播2辑,上海文化66~107页。
  • 36. 林国雄:新儒学经济与管理慈惠堂,1~515页
  • 37. 林国雄:“产业关联价量模型的两仪解析”,第二届经济發展学术研讨会台北,1~20页
  • 林国雄:“论就业与投资市场致中和之力,以食品业为例”华夏文化之管理理念,1997华夏文化与现代管理国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151~163页
  • 林国雄:“新儒学经济思想的三才诊释”,太极科学10辑,13~26页比利时鲁汝;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3期147一153頁。
  • 40. 林国雄:“政府所为何事的新儒学经济思考”交大管理学报,17卷3期147~174页。
  • 41. 林国雄:论经济活动中的循环交大管理科学所,1~21页
  • 42. 《漢书·艺文志》:“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 《易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回顾与展望,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南京,李书有、伍玲玲
  • 44.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45.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 46. .云南经济日报[引用日期]
  • 47. .两江新区官网[引鼡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周易对照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