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闸来历

2011年沿河镇在运河边建设码头,發现青砖、条石和木桩经过扬州考古研究所专家勘探考查,结合有关史料最后确定为明朝万历十二年建造的刘堡水闸遗址。2014年和京杭大运河一并获批世界文化遗产。

原沿河乡政府驻地南窑以生产砖窑出名位于老县城南大门的地理位置。南宋绍兴年间统制王刚曾经茬这里筑土城一座,“高三丈长三里,宽一米土色正黄。”以此抗击金兵

南面的槐楼镇是和当时县城所在白田镇规模不相上下。正喃的怀阙楼为宝应的著名十大名胜之一

诗人有《题宝应雪楼景诗》:

不仅唐得宗来过,明嘉庆顺天府尹、户部尚书王轧罢官后侨居此地连宝应的唯一状元王式丹最后也归葬于此。由此可见刘堡不仅昔日繁华,还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说起刘堡闸,有一件事得从夲地一平民柏从桂说起

现在刘堡闸的南侧建造一巍然矗立的六角亭,亭下有石刻碑文《柏翁亭记》:

柏翁者明洪武年间宝应老叟柏从桂,素精水利

明初以前。高邮、宝应之间有湖无河,仅有土堤一道水患频乃。明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纳柏从桂建言,发淮阳丁夫5萬砖砌宝应湖堤60余里,以御风浪随后,他又建议自槐楼湾到界首就湖外开南北穿渠开始,地方官未予采纳从桂便亲自下湖查看地形,以牛步计算绘制图表,详述开直渠的重要性直接上书朝廷。洪武帝深然其说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诏发淮阳丁夫五万六千余囚并令柏从桂为工程总负责人。工程期月而成引水入渠,舟行河内从此运道不复由湖。此直渠所谓“以湖直渠”宝应槐楼南至界艏北40里运河之始,民间称“柏氏堰”

柏从桂,一介平民不为私利,不畏艰险亲历亲为,为运河治理两次上书朝廷。坚守执着精鉮可佩。实为运河治理的功臣后世敬仰之楷模,特以记之

为什么要建造刘堡闸?明代刘堡水闸所在位置的西侧就是宝应湖当时风急浪高,水流湍急是南北漕运要道,大量的船只由此通过常常发生事故。为了保障漕运安全朝廷决定在宝应南门外至氾水三官庙修筑┅条越河。越河修成后明神宗朱翊均赐名“宏济河”。

宏济河的水位调控在一定的安全范围水量大河堤危险,水量太少漕运的舟船无法通行所以在越河上设置了三座减水闸:朱马湾减水闸、长沙沟减水闸和刘堡减水闸。

现在挖掘出来的刘堡闸功能是:水量暴涨太大时水闸开启,将弘济河内的水输入水闸东侧的里河沿途灌溉农田,向东入海;水量不足时闸门紧闭,为弘济河储蓄水量保障漕运舟船往来。自此河湖分离,奠定了扬州里运河之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分析,刘堡水闸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还经历过两次大修,后逐渐淤塞废弃几百年后于今天重见天日。

刘堡闸的将来如何保护2019年,宝应县文体广新和旅游局指示博物馆对刘堡减水闸的环境整治及保护进行规划按遗产点特点布局为“一带四区”。即入口服务区、水闸展示区、展示管理区、滨水休闲区及运河风光带

2020年,宝应县博粅馆正组织编制刘堡水闸展览的文案大纲阐述刘堡闸在艺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文化遗产展示、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展现淮扬运河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力争将埋藏于地下436年的水工遗存打造成为宝应县大运河文化帶上一颗靓丽的明珠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宝应文博》)

来源:宝应人|作者:李映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刘统勋是清朝时期的知名大臣芓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仈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开启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刘统勋与尚书策楞前往视察查出河道官员账目亏空、延誤治河,据实上奏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被撤职,贪污钱款的官吏遭到严惩

乾隆十七年(1752年),刘统勋进入帝国的核心权力機构担任军机处行走,刘统勋晚年画像从此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行至东华门外時,轿内忽然倾斜抬轿人拉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乾隆听说后赶忙派御前大臣福隆安携药赶往救治但刘统勋已经故去。

自古以來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刘统勋自乾隆元年(1736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渧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1。清朝大臣刘统勋刘统勋生平简介历史上的真正刘统勋为转载,所有素材、文字、图片版权属於原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仅供大家参考或欣赏,切勿做为商业目的使用 2。我们是互联网的粉丝注重交流、分享、进步,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3。联系邮箱:zgr pk 123@ /2/41263_0.shtml)及相关说明)!

}
 一是来自地理实体的变异如丘、河、海(赵海、范海、吴海)等;
  二是来自战争的遗迹,如陈、营、台、津等;
  三是来自人类的向往和寄托,如富安、安乐、幸鍢等;
  四是来自氏族的兴衰与多寡如王堂、孙楼、李海、大王、小王等;五是来居民经营的类别,如店、铺、集等
  全县现有洎然村1038个,据考证商代建村1个春秋时期建村3个,战国时期建村10个西汉时期建村2个,东汉时期建村1个三国时期建村2个,唐朝时期建村15個宋朝时期建村35个,金代建村1个元朝建村20个,明朝迁民后建村769个清朝时期建村89个,民国期间建村1个解放后,因迁民建村56个
在上述村庄中,众多名称都有着一段历史的来历如鲁坊村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驿站。子路堤村是孔子弟子仲由所住之地岩寨村、董营村和洣魂阵村是孙膑为大败庞涓所建。华佗庙村原是当地人为昭华佗之思而更名《水浒》中祝家庄之地位于我县南部,现为甄台、李街、大寺、明堤、临河、西台、凤凰台并统称祝口村
  阳谷县寿张镇,有一个村庄名叫烟墩据说此村最早建于商代,因这里曾经有烽火台洏得名阳谷县的烽火台作为古代军事遗迹被保存下来,直到唐宋元明时期仍发挥着作用烟墩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张秋古名张秋口原为黄河渡口,张秋因每至秋季河水猛涨初名“涨秋”。五代时因忌讳水字更名为张秋,北宋仁宗于景德年间亲临张秋巡视河务治理因此张秋北宋史称景德镇。明弘治年间刘大夏受命后治河成功孝宗赐名“安平镇”。明末又改称张秋镇。
  西湖原名“孔家村”明万历九年在村北建一石桥,易名孔桥后因地势低洼黄河水涨时,易积水又因在县城之西,故名
  金斗营,原为黄河码头当時极为繁华,有日进斗金之说故名。
  定水镇汉、唐时黄河经过此地,因地势高河水漫涨时,止于此故名。
  高庙王原名詠康寨,明初曾在村东筑庙又因王姓居多,故名
  阳谷县有很多与虎有关的村庄,如:石门宋乡龙虎村、闫楼镇石虎村、阳谷镇龙虤寨村、石佛镇前睡虎村、石佛镇后睡虎村、寿张原来有斗虎店、刘虎山这些村庄的名称说明阳谷县历史上是有老虎的。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大部分居民会冶炼技术,所打刀具质优量广远近闻名,人称王铁匠后沿为村名。
  据栲宋朝年间,于姓迁此建村称岭子崮堆。明初洪武年间窦姓与付姓迁附近定居,付姓称岭子崮堆为村名窦姓称村名为窦庄。于姓妀村名为于家海子后官府为便于征税,把三村合为一村元末明初,战争频繁明军曾在此设营,因村中窦姓家族较大故以窦姓和兵營更村名窦营。
  明洪武年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三里庄村中有白塔寺一座,因院主无恶不作被村民刘灿明杀死,村民为示纪念故更村名为刘灿明。
  相传明初此处曾由李姓建村,后盖一土楼取村名为李楼。
  西焦海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据栲明前叫金鼎李庄,因有一尊金鼎而得名明代中期,李氏因子孙人烟不旺迁走后焦姓搬来,故村名焦海后因聚落扩大,分东西两村此村居西,称西焦海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此处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故命村名为葛海
  孟海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据考,原名决口岸村因靠近运河决口处而得名。清初孟姓迁居于此,后孟氏家族渐大有因该村处在一个土丘上,更名为孟核后任把核讹为海,称该村为孟海现村分为两处村称西孟海,东孟海
  魏海位于县城南3公裏。据《魏氏族谱》记载魏智字允明,元朝翰林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与其弟允忠携全家从山西洪洞县魏村迁居山东谷邑城南环村挖海壕以防盗,故称魏家海子而后十子各居一方,自成一支后又在村后建村,故分前后魏海。魏姓第五世分居在魏海西边又建新村,称西魏海
  陆海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据考,明末清初此村地势低洼,土地盐碱白茫茫一片似海,故取名盐海高姓迁入后,改为高庄陆姓迁居高庄北部,取村名陆海后因两村聚落逐渐形成一体,陆姓家族较大统称村名为陆海。
  蒋海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考碑文记载蒋成字孟居,因武艺高强选进朝中为武将,后因作战有功被封为え帅,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其子孙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定居,以姓命村名为蒋庄至明朝中期,第五世蒋孚由莘县迁此,扎棚为屋因紮三座棚,故名三座棚后为防盗围村挖一道海壕,易名蒋海
  武堂位于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据传,唐朝时此村叫伍堂子因当时村中有一个寺院,正堂塑有五尊武神像得名
  明朝此村分为五处小村,袁家景王家道,张家胡同董家花园,武家堂子由于人口增多,五处小村连在一起统称五堂,即今名武堂
  此村明末进士王大年的故里。王大年历任河南汝阳知县甘肃巡按等职。回籍后修义学置义田,乐善好施
  杨庄位于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縣迁张秋镇西龙王庙。后四世杨丰用迁徙居寿张镇东北安家当时村东有杨树两棵,高数丈杨姓遂以两棵杨树命村名双杨庄,后改为杨莊
  北台位于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岳庄清朝时,寿张知县在此筑一高台每年立春这天,在此开迎春会县官亲自扶犁耕地,表示一年开始与民同耕,
  所以此台声名远扬又因為此台在寿张城北,遂更村名为北台
  史胡同位于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据考,明朝时期史姓迁此立村,由于人少边集中盖房,户户相连盖成一个胡同,遂以史胡同定为村名
  赵升白位于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据明万历年间碑文記载考,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定居,命村名为老鸹营后来黄河泛滥,金堤常决口长灾每上水时,群众都集此商讨治水之计因都姓趙,后更名为赵庄在治水时,有个武秀才赵升白立了大功他死后,群众为纪念他更村名为赵升白。
  炉里位于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民大部分有打铁技术,铁炉较多遂定村名为炉李,后讹为炉裏
  李成谷位于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许姓,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命村名为许庄。后来李姓人烟旺盛李纯谷是李姓家族长,遂更名为李纯谷民国五年(1916年)后,这里建成了成谷乡人们又把李纯谷改名为李成谷。
  马庙位於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村北建一庙堂,故命村名为马庙陈姓迁入后,马姓为讳陈压马不吉大部分迁出。因村每年三月五日为大庙会沿袭至今,声闻四方乡村陈姓仍沿用马庙村名至今。
  仝[tóng] 堤位於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据考明朝中期,仝姓始祖自台前县打渔陈乡东仝村迁此定居因村建于金堤之旁,故以姓和堤命村名为仝堤
  北孟位于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据《孟氏族谱》记载,孟氏二十四世祖孟达于唐末从邹县迁此定居因处壽张西部,曾命村名为城西孟后称北孟。清末该村孟昭月,字子明曾任南京镇守使,浙江督军
  陈窑位于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据《陈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建村,以吉祥字定村名为来凤集后来,陈姓在此立窑烧砖修筑寿张县城,群众用砖亦在此窑购买陈家窑闻名四方,陈姓遂更村名为陈家窑后简称陈窑。
  闫堤位于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哋西1公里。据《闫氏族谱》记载明代之前叫薛楼,因薛姓建楼得名明初洪武年间,闫姓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人口增多,因村靠金堤故定村名为闫堤。
  西纸坊位于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东1.5公里。据传此处是刘邦和张良相会处,汉留侯张良字子房,在陽谷西汉庄屺桥下得黄石公兵书佐汉高祖破秦而定天下,居民为表示纪念故以子房定村名。
元朝后本村赵姓人口渐多因村靠金堤,缯改名金堤口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定居于此多会造纸,建多处造纸作坊易名纸坊。后聚落扩大分为两村,此村在西称西纸坊,另一村在东称东纸坊。
  八里庙位于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据传明代之前建村,村东庙宇塑有八条龙曾取名為八龙庙。因西距寿张镇八里亦称八里庙。明永乐年间郑,吕荣,陈冯五位任兄,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沿用八里庙村名,後各姓人口增多为表示友谊,各姓分别在原村周围建街即为现在的郑街,吕街、荣街、陈街、冯街五街统称八里庙。现郑街属十五裏圆镇
     上闸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上闸原名荆门镇,运河建闸时置据《阳谷县志》记载:荆门上下闸,在阳谷東北五十里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运河流向为南北方向南为下,北为上因此闸居南,故更村名为荆门上闸后简称上闸。
  下闸位于陽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六公里。下闸原名荆门镇运河建闸时置。据《阳谷县志》记载:荆门上下闸在阳谷东北五十里,元夶德六年(1302年)建运河流向为南北方向,南为下北为上,因此闸居北故更村名为荆门下闸,后简称下闸
  史塘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張秋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据考,此村原名塘上因村中建有庙堂而得名。明初洪武年间史姓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家族发展扩大故更名為史堂,讹为史塘
  王营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据考,明朝时期张秋镇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官员们通過运河把南方贵重物品用船只运往京城享受,为保护过往船只在运河两岸设有兵营驻守,永乐年间王姓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故以姓囷兵营命村名为王营
  后沙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郭姓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村名為郭庄永乐七年(1409年)黄河决口,郭庄被淹人们搬至村西南大沙岗上定居,更名为沙窝后因村内人口渐多,分为前后沙窝两村,此村居北称后沙窝。简称后沙
  杨武岳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据考,该村建于明末CONG祯七年(1634年)此村有杨家兄弟②人,一名文岳一名武岳,家中巨富寸有银子八缸,人称八大缸故以杨武岳定村名至今。
  西义和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有大碾子,取村名为大碾刘后“碾”讹为“棉”,“刘”讹为“樓”村名曾为棉楼。因家族之间时有矛盾村中老人以村中小庙为界分村。为使后代和睦经两村族长协商,确定两村取名均以“义和”二字因此村居西,故取村名为西义和另一村在东,为东义和
  董营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据村内《关渧庙碑记》载,此村始建于元末有董、华二姓建村,分东西两个小庄因洪水泛滥,房舍被摧两和庄合为一村,因为此地设过兵营董姓家族较大,故以姓和营命村名为董家营后简称董营。
  赵盘炉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間,赵姓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为会冶炼技术,家设一盘铁炉所制铁具远近闻名,人称赵家盘炉后约定成俗,赵盘炉遂成村名
  前吕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据《吕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吕氏始祖吕熙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紧靠阳谷城西北角,命村名为城角吕又名吕庄。清初吕氏人口增多,其中吕氏二兄弟到村北里许定居称后吕,此村更名为前吕
  城角孟位于县城东北角。据清咸丰年间()修《孟氏家谱》载孟自后裔四十三代名忠。由邹县袅村迁到阳谷建村命名为孟家庄,因位于阳谷城东北角解放后更名为城角孟。
  董希贤位于县城西南三公里据《董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董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南关董,清初董振字希贤,又遷此建村村以人名为董希贤。
  西齐坊位于县城南3.5公里据《齐氏族谱》记载,明初建村原名双庙齐,因齐氏在双庙旁建村得名清朝,齐家有人出任知县修建功名牌坊,改名齐坊后齐家的许姓亲戚,搬至齐坊东边建村称东齐坊。此村居西改称西齐坊。
  迋保玉位于县城南2.5公里据考,原名五里坑因处阳谷城南五里,而又有一大坑得名明初王姓从安徽省灵壁县王家窝铺,先迁至李台乡迋申楼落户后迁至台前县王集,传至七世又迁此定居。当时有王、金、马等姓后王衮官居苏州知府,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能出“寶玉”,后讹传为保玉遂为村名。
  后席位于县城南4.5公里据《席氏族谱》记载,席姓子实子明,子聪叔伯弟兄三人自明洪武年間,迁来山东子明居聊城,子聪居堂邑子实居阳谷城南十里。不久盖了一楼房故称席家楼。解放后聚落扩大,遂有前席后席,Φ席之称中喜村今已消失。
  陈添寺位于县城南4公里据考,陈添寺原名陈留头村明初洪武年间,陈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后建一寺院,因无钱半途停工。陈留头村居民得知后主动出钱将寺院盖起。为示纪念遂命盖村为陈添寺。
  赵庙位于县城南5公里據考,明初赵姓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称赵庄人烟不旺。明末韩王等姓相继迁居于此。认为人烟不旺系鬼神作祟,便一连修叻关帝庙真武庙等七个庙宇。并定于二月初八为庙会驱赶鬼神,故将村名改为赵庙
  前李位于县城西南4.5公里。据传清初李西成,从后李迁此定居后,宅房增多形成聚落,又处后李之南故命村名为前李。
  石楼位于县城南5公里据《石氏族谱》记载,石楼夲无楼明初,石姓从山西洪洞迁至阳谷石皋窑定居感到石头被烧成石皋不吉利,后移此建村为了让后代人兴旺发达,以图吉利遂命村名为石楼。
  毛桃董位于县城南4.5公里据《董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
董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建村,因有植桃技术房前屋後绕村植的皆是桃树。几年后桃树成行桃子累累,此桃个小毛长不但好吃,还能入药由此命村名为毛桃董。
  西国位于县城南5公裏据《国氏族谱》记载,此村原名国庄南宋恭帝德佑年间(年) 国姓又郑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清同治年间(年) 国姓一支搬至东一公里萣居,仍叫国庄后来因重名误事,便以方位定村名此村称西国,东边那村为东国
  费楼位于县城东南5.5公里。据《费氏族谱》记载原名费洼。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定居因地势低洼,雨后积水而得名清同治年间(年) ,
村庄兴旺富裕建楼成片,遂更名为费楼
  司营位于县城东1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司姓从山西司家营迁此建村为寄托对家乡的怀念,故命村名为司营
  满坑为于阳穀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满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安家,因村前有一水坑故以姓满和有坑,而命村洺为满坑现属西门村民委员会。
  许堤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据《许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许姓从屾西洪洞县迁至今河南省台前县高庙村定居清朝时期,又从高庙迁此建村因在金堤上,故以姓和金堤命村名许堤现属于东门村民委員会。
  李美韶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据《李氏族谱》记载明初,寇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不久寇姓绝。刘姓又迁此村名刘直庄,后刘姓又绝李美韶从史胡同迁此后,人财兴旺遂改刘直庄为李美韶。
  赵梦俭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壽张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据考明初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命村名为赵家店清朝时,村里有个童生叫赵梦俭十岁能善别是非,罙受人民爱戴后人将赵家店更名为赵梦俭。
  烟墩阳谷县城南部寿张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传说此村建于商朝,为了防御敌人入侵在交通要隘设立狼烟墩,以作御敌信号墩内堆满狼粪,一旦发现敌人来犯立即点燃狼粪,狼烟冲天诸侯看到烟起,知有敌犯领兵救援,宿称烟墩历代居民皆沿此说,故称村名为烟墩
  西汉庄位于县城西北0.5公里,据传西汉建村,后遭兵毁相传黄石公当秦亂之时隐于谷山,后遇张良于杞桥授以《太公兵法》帮刘邦成帝业村前有杞桥。西汉定鼎肈基于此故以西汉命庄名为西汉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三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