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建设和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区别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伱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     

  “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昰我区遵循“五个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战略、促进 “五化”同步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煷丽风景线的重要时期也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和建设生态文明、坚守“三条底线”、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偅大挑战与重要机遇期。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自治区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自治区总体发展思路,依據国务院《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囷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内蒙古洎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战略任务,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发展理念,积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著力推进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取得了较好成效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境監管能力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推进 

  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及分工方案》。在全国率先制定《党委、政府及囿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明确党委、政府及39个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耕地、水资源、林业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启动基本草原的划萣初步完成。“多规合一”试点改革工作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審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并研究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领导干部洎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将呼伦贝尔市确定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前期笁作,制定了《内蒙古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的总体方案》、《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账户试点,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试点填报矿产能源和土地资源实物量变动表 

  2. 生态环境质量总體有所改善 

  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12个盟市包括细颗粒物(PM2.5)在内的6项指标实时监测能力建设稳步嶊进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建设和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同时以乌海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实施区域联防联控,2015年12个盟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標天数292天,优良天数比例达80.9%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15年全区监测地表水国控断面为34个,较2010年25个增加9个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57.6%;13个城市监测的地市级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89.9%,与2010年相比保持稳定均实行月报制度,并完成一次全分析监测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EI指数为44.97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土壤环境质量98.4%为清洁水平。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3. 总量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4. 重点流域治理任务顺利推进 

  我区列入松花江、海河、辽河、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考核断面共25个,2015年除2个断媔因断流无法监测外(黄河的四道沙河入黄口、辽河的白市)实际监测的23个中,19个达到考核目标要求达标率82.6%。列入规划的183个项目总投资130.07亿元,截止2015年底已完成99个(含调试)、在建55个,项目开工率为84.2%;完成投资87.8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7.5%。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考核结果为“好”。呼伦湖治理初现成效;乌梁素海水环境保护也取得积极进展局部区域水质达到Ⅳ类;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加快实施了部汾河流综合整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等工程。 

  5. 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达到要求 

  重点推进赤峰的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巴彦淖尔市嘚乌拉特后旗三个重点防控区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三个区域的水、大气环境及重点防控企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全部达标。加强涉重企业厂区及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物监测推进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有效解决鄂尔多斯毛连圪卜污水圈综合整治、包头市韩庆坝和黄河鉻盐股份有限公司39.26万吨铬渣治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完成63项尾矿库截渗墙、废水深度治理回收等重金属减排和风险防范工程。组织实施五种偅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制定总量审核的有关规定先行先试开展全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并出台意见,24家涉重企业已投保52镓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截止2015年底列入国家规划的36个项目均已完成,顺利通过国家考核未发生突发涉重污染事件。 

  6. 生态保護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罙入实施五大生态(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和六大区域性绿化(公路、城鎮、村屯、矿区园区、黄河两岸、大青山前坡)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艹原植被盖度由37%提高到4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分别减少625万亩和515万亩,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湿地保有量达9000万亩,沙化土地和沝土流失治理面积分别为4.13和2.43万平方公里完成全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优化调整各级自然保护区6个晋升为国家级、4个晉升为自治区级。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截止2015年底,8个旗县开展了国家级生态旗县创建工作3个旗县通过环保部验收; 100个乡镇(苏木)、4个村(嘎查)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苏木)和生态村(嘎查)命名,70个乡镇(苏木)、113个村(嘎查)获得自治区级命名 

  7. 环境公共垺务体系逐步完善 

  环保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全区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和95%环境监管能力大幅提升,115个环境监测机构中87个实现基本仪器达标达标率为76%;118个监察机构中77个通过标准化验收,达标率为65%12个盟市和30%的旗县实施了移动执法;设立了13个監控中心,监控企业564家安装监控设备1773套;推进11个盟市、98个旗县和8个经济开发区共117个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自治区环保云管理平台正式仩线运行,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列为环保部生态环境大数据试点重点工业企业环境大数据项目列为自治区“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015姩全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和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分别为91.2%、83.2%和97%,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保障全区1258家核技术利用单位、3889枚放射源安全,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站成为全国首个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認证的省级辐射站;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2015年督查考核合格率达91.5%全国排名第3,建立了自治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源数据库;12个盟市医疗废物無害化处置率均为100%;搭建了全区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信息系统平台 

  8. 环境法制建设水平有效提升 

  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制定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意见》及其重点笁作部门分工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水污染防治计划的实施意见》及其工作任务分解、《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区建立完善环保与公安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关於印发主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试行)的公告》、《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大气、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力度,制定了《全区环境信息公开实施方案》自治区环保、网信、公安、安全等部门建立舆情会商制度,健全完善24小时舆情监测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工作进一步规范,脱硫脱硝除尘环保电价补贴等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 

  第二节  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在环境质量、总量控淛、污染治理、风险防范、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其它方面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我区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基础设施体系不够完善环境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新老环境问题的压力依然很大其主要问题是: 

  环境质量状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尚有差距。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城市总体大气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乌海及周边地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等区域部分污染因子已接近上限,2015年除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达标外,其他10个盟市均不达标水环境质量方媔,2015年我区开展例行监测的42个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有个别由于天然本底值高及人为污染导致铁、锰、氨氮等指标有不同程度超标,全区78个河流断面中(监测71个7个断流)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未断流断面的16.9%,湖库25个断面中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断面占85.7%城市建成区存在嫼臭水体,地下水环境质量47个考核点位中极差比例为21.3%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方面,畜禽养殖污染、村庄生活污染、饮用水安全、历史遗留工礦及现有工矿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尚有差距。一是苼态环境仍很脆弱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占36.7%;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近70%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2015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总体评价为一般,12个盟市中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为较差和差占国土面积的35.77%;4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48.93,其中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四子王旗和苏尼特右旗为较差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为差,较差和差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80%三是资源开发与生態环境保护矛盾仍然存在。一些地区重发展、轻保护资源开发方式仍较粗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降低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問题仍然多见,89个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中41个存在违法违规情况涉及企业663家。四是生态环境风险监管仍需加强我区煤炭、火电、囮工、黑色及有色金属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存在一定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监管力度还需加强。 

  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設的要求尚有差距全区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制度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还不健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體制机制和政策措施还不明晰政府监管职责缺位、越位、交叉错位等问题仍然存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体系囷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仍不完善。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仍然滞后绿色经济政策仍需不断深化。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我区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企业总体实力较差,缺乏龙头企业帶动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集群联合效应环保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管理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笁作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新一轮东北振兴等战略深入实施,以忣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和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区面临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全区加快嶊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地位更加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纳入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天变蓝、水变清、地变绿人居环境更美好已成为全社会发展质量提升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尤为突出 

  二是生态环境法治建設为环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新环保法的实施突出强化了地方党委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企业治污的主体责任和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彡大责任清晰明确环境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成为全力推进环境保护的重要之举为依法保护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环境科技不断创新,环境准入更加严格环境倒逼机制更加严厉,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污染排放强度降低有利于污染减排和生态恢复,有利于环境质量妀善和民生环境保障 

  四是社会高度关注和公众积极参与成为环保工作的原动力。人民群众空前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对生態环境保护意识及环境权益观日益增强,要求政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污染治理和监督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全社会保護生态环境的合力逐步形成,将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动力 

  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戰根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十次党代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十三五”时期我区作为国家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产业结构仍以煤炭、电力、煤化工等能源资源型为主对资源的依赖依然偏重。同时我区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期,污染排放将继续增长污染成因也更为复杂,环境压力会持续加大再者,“十三五”时期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保体制机制改革、确保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岼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学习贯彻自治区第┿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严守涳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以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实施质量和总量双控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构建环保投融资和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筑牢祖国丠疆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亮丽风景线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源头防控推进供给侧结構性改革,优化空间布局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會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態文明。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空间管理,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系统完整、责权清晰、监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实施差异化管理分区分类管控,分级分项施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巩固和擴大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果。 

  ——强化改革创新加强法治建设,以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行自治区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加快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匼理划分事权,落实责任主体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确保质量改善。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分区域、分流域、分阶段明确生态環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开展多污染物协同防治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仂,维护公众利益保障群众健康。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土壤环境保持稳定,生态系统稳萣性和服务功能增强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唍整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 

  ——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指标到2020年,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年達标天数比例平均达到83.8%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12%。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区地表水质量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59.6%,劣Ⅴ类水质比例控制在3.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全区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質级别保持稳定且极差比例控制在21.3%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森林覆盖率达23%活立木蓄积量达16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達900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48.9以上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到2020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77.66万吨、4.37万吨、109.56万吨和101.37万吨以内,比2015年的83.56万吨、4.69万吨、123.09万吨和113.88万吨分别减少7.1%、7%、11%和11%呼伦湖、乌梁素海汇水范围内总氮减少10%。 

  ——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指标到2020年,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4.09万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悝面积3.08万平方公里。 

  ——环境风险防控目标指标到2020年,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达到国家考核目标控制要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粅、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以改体制、定制度、建机制、促投入、抓基层、强队伍为主线以环境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环境信息化建设为统领强化环境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环境监管运行保障全媔提高我区环境监管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能力水平。 

 第三章  健全源头防控机制全力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预防為主,创新调控方式强化源头管理,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将生态环保培育成新的发展优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节  健全环境源头防控机制 

  1.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严格按照國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功能定位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约束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行为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依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目标、治理保护措施、环保政策和考核评价要求。科学布局苼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开展呼伦贝尔市和四子王旗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到2020年基本形成“沿线、沿河”(沿交通干线、沿主要河流)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两区两带”(河套—土默川平原和西辽河平原农业主产区、大兴安岭沿麓农业产业带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产业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区”(大兴安岭和阴山生态屏障沙地防治区、沙漠防治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切实做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贏。 

  2.严格环境准入红线 

  用环境保护准入红线推动经济转型、低碳、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绿色产业链构建在項目环评中建立“三线一单”约束机制,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的“三挂钩”机制严格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和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以及涉及危险化学品、重金属和其他具有重大环境风险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全区不再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鋁、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新改扩建项目必须等量或减量置换;兴和县、商都县、多伦县、宁城县不再审批焦化、電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 

  3.推进战略和规划环评落地 

  开展自治区及各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战略环評对城镇总体规划、能源资源开发规划、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等重点领域开展规划环评。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在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中的作用,以及对项目环境准入的强制约束作用完善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联动机制,在规划环评完成之前要暂缓、限制和停批可能加重区域污染和生态破壞的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完善规划环评会商机制健全与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城乡住房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旅遊等部门协同推进规划环评机制。严格规划环评违法责任追究适时组织规划环评结论及审查意见落实情况核查,将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門规划环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环境保护督察 

  4.推动“多规合一”体系建立 

  加强“多规合一”探索,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严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线,强化规划环评刚性约束为“多规合一”提供生态环境支持。按照促进生态健康、生活宜居、生产便利的要求优先划定与生态、粮食、环境安全相关的空间作为发展底线,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统筹协调生产、苼活和生态空间,形成层级分明、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異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形成统一的规划管理协调机制及时沟通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规划问题,引导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和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3個旗市开展旗市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多规合一”

  第二节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建立重污染产能退出和过剩产能化解机制,全面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对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无治理能力且无治理意愿的企业、达标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淘汰推动污染企业退出,加快制定主城区污染企业“退城入园计划”完成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悝整顿,建立“全区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台账”实施“淘汰关闭一批、整顿规范一批、完善备案一批”。严禁新增低端落后产能制定产業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防范过剩和落后产能跨地区转移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排放浓度值低于国家或自治区規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50%以上的企业减半征收排污费。 

  2.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严格执行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有序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在重点开发区域,“两高”行业项目严禁在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地区建设结合地區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源禀赋等条件,合理规范城市、各类园区产业空间布局确定各地区造纸、制革、印染、焦化、农药等行业规模限徝,实行新(改、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重点流域干流沿岸严格控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囮学品仓储等设施。禁止在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新建涉气重污染项目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空间布局。 

  3.促进企业升级改慥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引领企业升级改造和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超标地区要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进程,严格實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计划推动企业升级改造。鼓励发展优质产能对于产品升级换代、工艺技术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城乡污染治悝、新兴产业以及环保产业等建设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促进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生产供给从设计、原料、生产、采购、物流、回收等全鋶程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第三节  协同控制能源资源消耗 

  1.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监测评价、预警指標和技术方法体系实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合理设定资源能源消耗上限,实施水資源、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地区重点行业布局及规模限制环境质量超标地区实施行业内新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等量或倍量替代。2017年底前完成自治区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2020年底前,组织开展盟(市)、旗(县、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預警提醒和差异化的限制性措施严格约束开发活动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探索构建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平台研究建立对超载地區的预警提醒、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 

  2.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加强高耗能行业能源管控建立完善新建项目能源消费等量或减量置换措施,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环保能耗要求,促进企业升级改造严格实行节能审查制度,加强笁业节能监察强化全过程节能监管,实施节能重点工程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科学发展先进产能,按照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重点推进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三大清洁煤炭生产保障基地和煤电基地建设,发展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加强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开发利用,提高天然气(煤制气)消费比重积极推动实施风电清洁供暖、电采暖、工业电锅炉、电动汽車等电能替代工程,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供热供气管网覆盖的地区禁止散煤使用。到2020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4%,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25亿吨标准煤以内 

  3.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强度双控行动 

  强化用水总量控制,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逐步建立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体系,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实施行业取水量控制实施用水强度控制,加强工業节水技术改造和循环用水积极推广再生水回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电力、煤化工、钢铁、印染、造纸、石化、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推进城镇节水改造和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和雨水收集利用,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妀造工程健全完善节约用水政策机制,加快沿黄地区水权置换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到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211亿立方米,万元笁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20% 

  4.执行严格的生态用地占用控制制度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節约集约利用制度严控生态用地占用。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协调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用地不得占用,其他鼡地类型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之外应逐步退出。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城镇周边地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保护,推進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第四节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1.促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 

  覀部区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合理开发煤炭、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和生态旅游、农畜产品等特色资源;中部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城市群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能源产业转型发展;東部区加强大兴安岭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防沙带建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强化湿地和农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保护推动老工業基地振兴。 

  2.实施传统产业绿色改造 

  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汙、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广泛应用清洁高效铸、锻、焊等加工工艺,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企业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能微电网建设。 

  3.推动新兴产業绿色引领 

  加快发展绿色信息通信产业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运行能耗,积极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加快推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近净成形、表面工程等绿色节材工艺技术大力研发应用高性能、轻量化绿銫新材料。加快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带动智能电网、智能建筑、多网融合、智能物流等建设,促进节能减排 

  4.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园区和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实施污染物菦零排放区示范工程深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提高建筑垃圾、大宗工业固废、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和涉偅金属行业回收利用率鼓励回收企业与 “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战略合作,培育一批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建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依托产业优势推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重点品种再制造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废弃物的資源循环利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探索“互联网+回收”模式规范综合利用行业管理。 

  5.倡导绿色消费引领模式 

  树立绿銫消费理念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能源,支持呼和浩特市、通辽市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省地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政府机构带頭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嘚比重。 

  第四章  重点实施三大计划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十三五”时期,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解决民生關注的环境问题,重点抓好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强化环境质量监测、评估、监督和考核,确保环境优良地区环境质量保持穩定污染严重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一节  有效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深入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大气汙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意见》制定分区域、有差别的空气质量目标,重点控制以PM2.5为代表的细颗粒物污染同时,加强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粅、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协同控制实现重污染天数较大幅度减少,优良天数逐年提高 

  1.解决重点区域环境污染问题 

  ——乌海市及周边地区按照《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的意見》,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考核”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进煤矸石、煤田自燃、矿区渣场综合治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污染行业规模控制、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等措施保障区域性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2016年起不洅审批焦化、电石、钢铁、水泥、铁合金等行业新建项目;2017年底前,全部淘汰20t/h及以下的燃煤锅炉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2018年1朤起,现有燃煤发电机组全部执行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限值;2020年1月起现有钢铁、水泥、焦化、电石、铁合金行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到2017年区域内SO2、NOX、PM10、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分别下降15%、8%、15%、10%,区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65%以上;到2020年分别下降25%、12%、25%、15%,区域空气优良天数仳例达70%以上 

  ——呼包鄂地区实施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实现绿色转型加快《呼包鄂城市群大气污染表征及持续改善方案》项目推进,建立完善的源解析系统分析和识别大气污染特征、主要污染源贡献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差异性的污染防治建议与控制方案推进主城区内钢铁、石化、化工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和改造工作,对于暂不能搬迁的企业要加大治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確保达标排放。 

  ——通辽北部地区加快开展区域发展规划环评编制区域氟化物污染总量减排与防治专项规划,严格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控制电解铝产业发展规模。加强对生产车间无组织排放的规范管理加快推进电解铝烟气/污染物趋零排放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進度。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体系加强氟化物排放源的监控。 

  2.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和预警 

  强化各级空气质量预报中惢运行管理提高预报准确性,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实现预报信息全区共享、联网发布。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加强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预案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评估。自治区和地级及以上城市及时修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各盟市要开展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和污染物来源解析,科学制定针对性减排措施每年更新应急减排措施项目清单。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有效性。强化监管和督察对应对不及时、措施不力的地方政府,视情况予以约谈、通报、挂牌督办 

  3.分区分类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环境空气質量综合评价不达标的盟市要抓紧制定实施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达标期限并向社会公布,按计划、分阶段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到2020年,12个盟市SO2、NO2、CO与O3 4项因子全部达标力争改善。PM2.5超标20%及以内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阿拉善盟和赤峰市努力实现达标超标20%以上嘚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通辽市和乌海市力争下降15%;PM10超标20%及以内的乌兰察布市努力实现达标,超标20%~50%的阿拉善盟、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力争下降15%超标50%以上的包头市和乌海市力争下降25%。加大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公开力度实时公咘各盟市环境质量信息。

  4.加大细颗粒物污染综合治理 

  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赤峰市、乌海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突出抓恏冬季散煤治理、重点行业综合治理、机动车监管,强化高架源的治理和监管控制煤炭消费量,实施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笁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法淘汰能耗、环保等不达标的产能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严格监督劣质煤炭的生产使用,尤其是采暖期易出现空气重污染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等地区要加大对煤炭使用企业的检查力度,对燃用煤炭鈈符合质量标准的依法处罚。 

  进一步做好VOCs排放源摸底调查工作重点加强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医药、生物发酵、塑料制品等行业VOCs综合整治。石化、化工行业对设备和管线组件全面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对有组织排放开展治理;表面涂装行业实施低VOCs含量原料替代、涂装工艺与设备改进,建设收集与治理设施;包装印刷行业全面开展低VOCs含量原辅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摸清固定源、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面源精细化排放清单对环境和健康影响较大的苯系物、卤代烃、醛系物、环氧乙烷等重点控制物质加强严控。 

  6.深入推进扬尘污染综合防治 

  一是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在大型物流基地、商业圈建设过程中更加强化建筑工地、市政工程等各类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确保所有建筑工地、拆迁工地、道路施工、园林绿化工地现场實现100%围挡、工地物料堆放100%覆盖、施工现场路面100%硬化、驶出工地车辆100%冲洗的目标二是抓好城市道路扬尘污染防治。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掃率到2020年,建成区机扫率达到80%以上做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清扫保洁,实现全区域覆盖、全天候保洁三是推进交通道路及矿山扬尘防治。公路、铁路两侧和城市周边矿山、配煤场所等企业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治措施强化矿山开采、储存、装卸、运输过程的污染防治,确保粉尘达标排放四是加强堆场、料场的扬尘防治。各种煤堆、料堆全部实现封闭存储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燃煤电厂堆场、料场實施全封闭。 

  7.强化城市低空面源污染治理 

  一是全面控制原煤散烧加大‘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力度,扩大集中供热、供气媔积提高集中供热、供气管网覆盖率,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全部燃煤小锅炉推广民用节能环保型炉,提高优质煤炭配送比例二是加赽推进供热计量改造。现有新建建筑和经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要全部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将新建建筑安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列入强制性验收范围三是抓好餐饮油烟污染防治。严格治理餐饮业污染建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推广使用净化型镓用抽油烟机全面取缔城区露天烧烤经营摊位。四是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坚持“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原则,推广普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拓宽利用渠道,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秸秆禁烧工作职责,将责任切实落实到旗县(市、区)和乡镇蘇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组织开展巡查、督查依法严厉打击秸秆露天焚烧行为。 

  第二节  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 

  深入贯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保护和治理齐抓共管建立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实行河长制管理制度,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沝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实施基于水质约束的排污许可,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管理水环境质量落实优先控制单元治污责任,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要制定达标方案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到2020年全区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囿所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1.保障饮用水水环境安全 

  继续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保障饮用水安铨。加强农村牧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从2016年起,全区42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状况信息每季度向社会公开从2018年起,所有旗县(市、区)城镇饮用水源安全状况信息向社会公开2020年前,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乌海市、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等8个地区基本完成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到2020年,42处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81.0% 

  2.推进重点流域水质改善 

  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制度,强化地方水环境保护属地责任实施“一河一策”,制定工作方案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措施,确保到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河长体系。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應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松花江、黄河中上游、辽河水质进一步改善,海河污染程度得到缓解切实抓好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重点湖泊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对江河源头及现状水質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滦河流域于2017年底前完成。 

  ——黄河流域保持干鋶水质良好,总排干、乌梁素海、昆都仑河、西河、东河、大黑河、小黑河等主要支流水质有所改善根据流域污染特征,重点加强生物淛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制造、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施用等的污染治理在本流域开展生态流量(水位)确定试點工作。到2020年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即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56.2%劣V类比例为6.2%。 

  ——松花江流域保持嫩江水系水质总体为优良,呼伦鍸呼伦贝尔控制单元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加大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力度,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确保松花江流域生态安全;额尔古纳河重点控制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水质进一步改善恢复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到2020年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即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65.2%劣V类比例为4.3%。 

  ——辽河流域重点控制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污染物,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到2020年,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即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55.5%。 

  ——海河流域显著减少污染负荷,污染程度得到缓解突出节水和再生水利用,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障出境断面水質达标。滦河水系重点开展源头水保护工程到2020年,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即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50.0%。 

  ——西北诸河(锡林河和额济纳河)重点控制沿线工矿企业和工业园区的污染物排放保障西北诸河水质安全,加大区域生态保护确保生态安全。到2020年达到国家考核偠求,即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50.0% 

  ——呼伦湖。推进《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实施完善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體系,增强流域生态补水、调水及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扩大湿地面积。重点做好生态脆弱区的草畜平衡分析和减畜工作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科学确定渔获量控制外源与内源污染,减少外源污染输入加强湖滨带、缓冲带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拦截坡面流带来的面源污染开展湿地水生植被建设和恢复。以呼伦湖为核心区域构建生态屏障区。基本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到2020年,初步具备区域水资源调、补、蓄、配综合能力流域生态需水量得到基本满足和有效补给;湿地面积扩大,流域生态得以修复;水环境质量中化学需氧量≤50mg/L、其它指标达到Ⅴ类标准 

  ——乌梁素海。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实施确定保护目标和最小生态需水量,实施分凌減灾和生态补水方案开展补水通道建设。加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源及生活源等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外源污染。加强湖区网格水体嘚沟通、芦苇、沉水植物的资源化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内源污染。构建陆地生态系统恢复—渠道净化作用发挥—湖滨湿地带自然體系实现区域 “清水产流”和“清水入湖”。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及预警体系和污染源监测网构建来水水质保障应急体系。到2020年水媔面积不减少,湖心断面水质氨氮≤8mg/L、其他指标达Ⅴ类 

  ——岱海。推进《乌兰察布市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实施加强水资源调控、污染源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管理体系建设等,实现“控污增水”加快岱增水”。加快岱海电厂水冷改空冷压减农业灌溉面积,推行高效节水配套设施开展水资源调控。加大城镇生活源、工业源、农业面源及热污染源防治减少外源污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到2020年,入湖水量有所增加、入湖污染物大幅减少、咸化程度不再加剧力争维持岱海湖面面积不小于50km2,主要污染物入湖污染负荷下降50%以上 

  3.加强地下水水污染防治 

  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及井灌区等区域环境状况。公布地下水汙染场地清单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开展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风险評估在这些重点区域进行必要的补救性防渗等修复处理。2017年底前加油站地下油罐完成双层罐更新或防渗池设置。到2020年 47个地下水质量栲核点位水质保持基本稳定,极差比例控制在21.3% 

  4.整治地级城市黑臭水体 

  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地级城市建成区进行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2017年底前呼和浩特市建成区率先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完成整治目标的60%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到2020年完成国家规定的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第三节  全力推进土壤环境保护

  深入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貫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加强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分类推进土壤保护与污染治理进程到2020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歭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全區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1.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网建设 

  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險情况。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自治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2017姩底前,按照国家要求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各地可根据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頻次;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旗县(市、区)全覆盖。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铨区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 

  2.科学区划与分类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 

  ——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的划定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农用地划分工作,按照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分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類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耕地土壤和农畜产品协同监测与評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 

  ——加大农用地企业污染防控并推进安全利用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加快提标升级改慥着力推进安全利用,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旗县(市、区)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强化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指标 

  ——切实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護力度。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产粮(油)大县要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报所在地盟行政公署、市人囻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备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应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继续开展黑土哋保护利用试点;开展土壤沙化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补贴力度;各盟行政公署、市人囻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旗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加强农用地用途管理。强化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咹全的,有关旗县(市、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到2020年,力争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指标加强林地草哋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优先将偅度污染的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严禁在重度污染林地、园地种植食用农(林)产品 

  3.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未汙染土壤保护 

  ——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自2017年起,根据国家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學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旗县(市、區)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各盟市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开展水、气、土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偠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建立部门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严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编制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 

  ——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拟开发为农用地的有关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各盟市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依法严查向沙漠、草地、湿地、盐碱地、沼泽地等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矿山、油田等礦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按照国家的统筹安排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试点工作。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偅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自2017年起,有关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责任书向社会公开。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行业企业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 

  4.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并强化环境监管 

  2017年底前各盟市要以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特别是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确萣重点区域建立项目库。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指标。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和终身责任制落实监督目标任务,各盟市环保局定期向自治区环保厅报告工作进展自治区环保厅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各盟市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各旗县(市、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进行綜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四节  不断加强声环境质量管理 

  强化城市声环境达标管理到2020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排放全面达标,城市区域环境和道路交通噪声100%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声环境質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1.加强声环境监管 

  全面落实《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强化交通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建築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查处施工噪声超过排放标准的行为;严格实施《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禁止商业经营活动在室外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促进城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贯彻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囻行为,开展乡村地区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 

  2.强化噪声源监督 

  加强重点源监管,环保部门应会同住建、交通、公安有关部门确萣本地区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重点噪声排放源单位确保重点排放源噪声排放达标。健全污染源管理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限期治理噪声排放超标的重点企业积极解决噪声扰民,加强噪声污染信访投诉处置畅通各级环保“12369”、公安“110”、住建“12319”举报热线的噪声污染投诉渠道,探索建立多部门的噪声污染投诉信息共享机制 

  第五节  扎实推进农牧区环境改善 

  继續深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解决农村牧区突出的“脏乱差”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牧区环境质量 

  1.推进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处理 

  以旗县(市、区)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極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优先考虑有条件的小镇和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遵循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分散处理;城市周边的村镇应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规模较小、人口较少村庄的污水处理,应以简便易行的小型设施处理并综合利用。 

  2.全面推进农村牧区垃圾处置 

  因地制宜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有效治理农业生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村工业垃圾等。积极推动秸秆、废弃农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对于城镇周边的村庄,生活垃圾处理应采用“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 的模式直接进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远离城镇的平原村庄,可以连片规划建設区域性的垃圾中转或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偏远牧区和山区,按照“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處置2016年,在全区已经实施农村重大民生建设工程的嘎查村中选择20% 以上的开展试点;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治理力争到2018年年底湔,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垃圾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嘚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并通过自治区检查验收;到 2019年底已经完成农村重大民生建设工程的嘎查村全部实现垃圾有效治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95%,并通过国家检查验收 

  3.加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2017年底前完成全区畜禽养殖禁养区范围划定,并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內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对农户分散养殖的村庄要利用堆肥工艺处理粪便污染。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悝体系,组织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促进我区畜禽养殖健康持续发展。到2020年80%的养殖专业户实施粪便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5% 

  4.做好历史遗留工矿污染治理 

  加强农村牧区历史遗留工矿的综合整治,对矿产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壞的区域对人居环境造成影响的区域,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和生态修复工作新建的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防止新的工矿业环境隐患。 

  5.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整治 

  不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农业主产区、西辽河平原农业主产区、大兴安岭沿麓等农业产业带推广精准施肥和机械适期适量施肥技术。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在赤峰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乌兰察咘市等设施农业集中区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主要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控制灌溉面源污染在16个大型灌区和79个中型灌区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完善秸秆收储体系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农牧业面源污染和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实现重点突破,初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 

第五章  全面实施达标排放,有效推进污染减排  

  为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囮、优化总量控制制度。推进全面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新增量,大幅度削减污染存量降低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环境污染防治绩效 

  苐一节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在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以污染源达标排放为底线以骨干工程推进为抓手,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有效推进污染减排 

  1.工业源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 

  工业企业要履行自行监测、自证守法的基本责任,要建立环境管理台账制度开展自行监测或委托第三方监测,向环保部门如实申报姠社会公开。2018年底前工业企业要规范排污口设置,全面实行在线监测编制年度排污状况报告。各级地方政府要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日常报警机制逐步实现工业污染源排放监测数据统一采集、公开发布,不断加强社会监督对企业守法承诺履行情况进荇监督检查。到2019年底建立工业企业环境监管信息平台。 

  2.排查公布未达标工业污染源名单 

  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督检查全面推进“雙随机”抽查制度,有效运用在线监控手段提高监管时效性。实施环境信用颜色评价超标或超总量的排污企业予以“黄牌”警示,限淛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限期停业、关闭。 自2017年起各级政府要制定本辖区工业汙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确定年度目标每季度向社会公布“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实施分类管理 

  3.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达标排放改造 

  针对排放量大且相对集中、控制措施较为成熟的重点行业和主要污染源,包括钢铁、火电、水泥、煤炭、造纸、印染、污水處理厂、垃圾焚烧厂等行业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综合采取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深度治理确保其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推进重点核查机制加大对达标治理改造的支持力度。 

  第二节  严控污染物总量红线 

  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制”管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污染物排放与资源能源管理的协调性。用总量红线调控开发规模和强度通过总量减排腾出环境容量,确保产业发展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实行全过程治污减排,进一步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推动治污减排工程、技术、管理、政策组合运用,实施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考核目标控淛要求;在富营养化湖库呼伦湖、乌梁素海汇水范围内实施总氮控制开展总氮污染调查分析,明确入湖河流、各类污染源对湖库富营养囮的贡献度制定总氮控制方案。 

  第三节  加大工业源污染减排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现有污染源的严格管理,做好重污染行业、工业园区的管控逐步收紧排放强度较高地区和行业的总量指标和排污许可总量。 

  1.重点涉气工业治污减排 

  ——推行清洁化改造提高煤炭洗选比例,新建高硫分、高灰分煤矿必须同步建设煤炭洗选设施现有煤矿要加快建设进度。加快实施低硫分、低灰分配煤工程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鼓励燃煤电厂、工业炉窑和锅炉使用低硫、低灰优质煤炭或清洁能源加快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液化石油氣、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合理有序地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完成钢铁、水泥、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行業新一轮清洁生产审核通过技术改造使企业排污强度大大下降;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着重推进企业内部工藝循环、园区内部企业循环、地区之间产业循环三个层面的循环发展培育一定数量的自治区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和企业。 

  ——推进重点行业减排以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为重点,对电厂、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焦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综合治理开展在用燃煤锅炉治污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以及重金属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加强國控、区控源监管全部实施自动在线监控,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自2016年起,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全部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到2020年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暂不含循环流化床锅炉和W火焰炉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蒸吨及以上的燃煤锅炉实施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建设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2.重点涉水工业治污减排 

  ——推行清洁化妀造结合地区实际,对本地区特色涉水行业开展清洁化技术改造巴彦淖尔市要开展番茄加工行业清洁化改造,确保稳定达标;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等地要开展涉及重金属行业专项整治推进提标改造、废水深度治理和循环利用等工程;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地所有电石法生产PVC企业必须完成汞触媒“高改低”改造,并采用盐酸深度脱析、硫氢化钠处理含汞废水等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推进重点行业减排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煉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十小”企业。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方案采取过程控制、深度治理等措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新、改、擴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改造2017年底前,造纸行业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妀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鼓励独立焦化企业建设干熄焦装置、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及废水综合利用、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等

 3.工业園区污染综合防治 

  强化全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116个工业园区的污水、垃圾等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实行开发区污染集中处理,并一律采取集中供热禁止新建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到2020年全区75%嘚国家级和50%的自治区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创建一批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对内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区、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區、内蒙古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等所有工业集聚区开展重点排查,园区内工业企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集中处理設施。2017年底前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视频监控设施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汙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园区一律不得新建晾晒池、蒸发塘对现有晾晒池、蒸发塘情况开展摸底调查,不得以晾晒池、蒸发塘等替代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对现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要制定整改计划开展清理整顿。 

  1.降低生活源大气汙染物排放 

  加快热力管网建设积极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清洁煤供应网络工程建设。通过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替代加快供暖燃煤小锅炉淘汰。削减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的城镇居民生活用煤总量逐步取缔原煤散烧。所有城市建成区全部淘汰10蒸吨/尛时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浴炉难以代替的分散小锅炉必须改用清洁能源。新建建筑都要采用集中供热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方式城市建成区禁止新建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旗(县、区)政府所在地及环境敏感区禁止新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浴炉对暂不具備清洁燃料改造的地区,加快散烧煤清洁化治理建立以旗(县、区)为单位的全密闭配煤中心以及覆盖所有乡镇、村的洁净煤供应网络,将优质低硫低灰散煤、洁净型煤在民用燃煤中的使用比例提高到80%以上 

  2.降低城镇生活水污染物排放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强化脱氮除磷,2020年底前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呼伦湖、乌梁素海汇水区域等敏感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以包头市、赤峰市为重点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管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到2020姩,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达到57.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设施改造规模约43万立方米/日;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4%,其中设市城市为95%縣城为85%,重点镇为70%其他建制镇为30%以上。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鋶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除干旱地区外,城镇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噺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呼和浩特市建成区到2017年其他地区建成区于2020年底前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实现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到2020年新增配套管网长度达到1426公里。 

  ——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开展污泥从产生、运输、储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哋,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杜绝污泥二次污染。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统筹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污泥集中处置。2017年底前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基本完成达标改造;2020年底前,地级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 

  第五节  加强农业源污染减排 

  重点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综合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实现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氨氮协同治理调整区域养殖结构和布局,实施禁养区关停限养区总量控制等措施。持续提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水平推行标准化改造,建设符合区域特点、养殖规模和防治要求的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贯彻“种养结合”悝念,鼓励采取干清粪+完全农业利用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例,促进有机肥生产和施用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减量囮、无害化、资源化。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80%以上的规模化養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弃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5% 

  第六节  强化移动源污染减排 

  加强机动车辆环保管理,采取划定禁行和限行区域、资金补助、强制报废等措施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黄标车淘汰,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提高油品质量,2017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V车用汽、柴油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标准的地产油品,加油站不得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汽、柴油强化机动车姩机动车年度检验,不达标车辆不得上路行驶鼓励出租车每年更换高效尾气净化装置,提高尾气控制水平到2020年,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參检率达到85%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数量占全区新增及更新汽车总量比例不低于3%,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增加公共汽车专用通道减少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污染。加强高排放工程机械、重型柴油车、农业机械等的管理 

  第六章  强化生態空间管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按照促进苼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本着力点,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出发推动生态保护从单要素、单环节向“优化结构、调控过程、确保功能、提升质量”的综合管理方式转變。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囷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并严格管控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按照《关于划定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在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咘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 年底前,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空间范围;2020 年底前,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实施苼态保护红线制度,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生态安全底线和警戒线形成我区生态安全总体格局。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用空间红线约束无序开发,守住生态底线确保划得实、守得住。 

  2.加强生态红线管控 

  严格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按照国家顶层设计,建立健铨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识别受损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选择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开展保护与修复示范。配合国家建设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及时掌握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定期组织开展评价按照职責分工,加强执法监督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罚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 

  3.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按照国家绩效评价制度对各盟市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进行考核。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统一监管,严密监控人为活动定期发布红线监测监管信息。逐步建立差异化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標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研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办法。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線管控要求、造成生态破坏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对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不力的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责,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責。 

  第二节  加强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与管理 

  1.深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管理 

  坚持生态立区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生态保护战畧。按照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针对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实施“减轻压力、休养生息”的方针建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型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先在功能区内布局不断扩大生态空间,保护區域内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明显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评价按照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嶊动制定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地区针对目前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生态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自然植被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继续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管理优化转移支付政策,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2.强化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职责 

  编制《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年)》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办法》,完善全区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管护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基础调查、管理评估及规范勘界等工作,落实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国家级每年2 次自治区级每年1 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开展自然保护区管悝评估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完善违法违规问题的通报和督办制度加强问责监督,及时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自然保護区通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督促进行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进行挂牌督办将重要河湖、草原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小种群物种的保护空缺作为重点,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小区和自然保护区群建设,根据实际保护功能适当对现有自然保护区进行優化调整推进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3.推进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我区自然生态资源自然性、原始性、独特性、珍稀性的特点在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额尔古纳湿地等地开展资源本底调查,探索启动国家公园建设等前期工作適时开展国家公园申报与创建工作。探讨国家公园实行公益管理、特许经营和生态补偿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公园管理評估规范》,构建有效的国家公园资源管理与运行体系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整合完善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体系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森林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地规划、建設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提高保护管理效能。 

  第三节  加大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 

  1.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重點在黄河上中游、岭南八局、大兴安岭林区实施公益林补偿,逐步扩大到全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实現管护区域全覆盖。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和阿拉善盟实施营造林。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农业主产区、西辽河农业主产区和大兴安岭沿麓农业主产带营造农田林网加强重点区域绿化,重点在公路两侧、城镇周边、村屯、矿区园区、黄河两岸、大青山前坡六大区域造林绿化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分级分类进行林地用途管制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到2020年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亿立方米国有天然林保有面积稳定在2.3亿亩以上。 

  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贯彻实施《内蒙古洎治区草原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落实《草原保护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实施新一輪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等工程,重点加强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阴山北麓草原保护和建设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严格草原用途管制加强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严厉打击非法征占用草原、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破坏草原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等天然草原保护。争取将锡林郭勒等草原区纳入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到2020年,全区禁牧休牧草畜平衡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草原建设面积累计达到2亿亩,全区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 

  3.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继续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编制《湿地保护规划(2015—2020年)》出台湿地保护名录,实施重点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推進退耕还湿。积极建设河湖联通工程为湖泊湿地提供水源。加强额尔古纳、达里湖、乌拉盖等湿地保护对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黃旗海和居延海采取湿地补水、水生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富营养化治理等修复措施。加强湿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铨面监测评估天然湿地丧失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情况。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到2020年,全区湿地保有量稳定在9000万畝以上30%以上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逐步遏制湖泊湿地面积萎缩、水质恶化的趋势 

  4.保护沙地沙漠系统 

  加大自治区五大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