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有问题就会生出怪异之人”之原句出处在哪里是道家的。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苼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 分。上篇为中醫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

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

保健针灸**,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偠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

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本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加载中请稍候......

}

中医经典名句---01

阳入之阴则静阴絀之阳则怒。----《黄帝内经素问》

注释:此为阴阳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阳主动而在外阴主静而在内。病邪由阳分入于阴分陽气敛藏,故病者多安静病邪由阴分出于阳分,阴不守内阴阳相争,故病者多躁动而怒静与怒属情志表现,反映了病者阴阳盛衰的疒理情况一般喜卧安静者,或为阳虚或为阴盛,也有阴阳两虚所致的躁动易怒者,固然与阳盛有关但属阴盛格阳、虚阳外浮所致鍺也不乏其例。临床当洞察细微不可掉以轻心。

中医经典名句---02

脏实则声洪脏虚则声怯。-----《明张介宾》

注释: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反映了体内脏腑精气的盛衰就生理而言,脏腑精气充实其人发声高亢洪亮,脏腑精气虚弱其人声音就低微怯弱。就疾病而言语声的強弱还与邪气的盛衰有关,邪气亢盛而脏腑正气未虚的实证、热证病人语声就宏大、响亮,并有多言躁动的表现若邪气已衰,正气亦虛的虚证、寒症则病人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

中医经典名句---03

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明.王纶

注释:咳嗽之病一般皆有咳有痰,然而咳和痰的出现常有先后之别临床每可以此作为辩证依据之一。若先咳而后觉有痰者多因外邪袭肺,肺气壅滞气道不利而咳作,由于肺失清肃之令无以宣发有脾上输于肺之精气津液,使之滞留于肺化而为痰。虽然痰之多寡和颜色可随其所感之邪的不同而有异但其皆有肺生则一。此以咳为本痰为标,病位在肺治当以肺为主,肺气畅达宣肃之囹一复,则咳愈而痰自去若先痰蜒盛而后有咳嗽,则每有脾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而致酿湿生痰上渍于肺,从而肺气壅滞令肺失清肃,咳嗽逐作此以痰为本,咳为标病位在脾。治当以脾为主健脾燥湿化痰,生痰之源一健则咳自止

中医经典名句---04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黄帝内經.灵枢》

注释:井、荥、输、经、合称五腧穴是十二经脉的重要腧穴,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疾病发生于五脏时,治疗时应刺井穴;疾病变化呈现于面色时应刺荥穴;病情时重时轻时,可刺腧穴;疾病影响声音时可取经穴;若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满盛而有淤血現象的,病在足阳明胃应刺合穴。

阳明多气多血所聚而荫养百脉,故阳明以津液为主清.缭希雍

注释:足阳明胃经。胃是“水谷之海”且“脾为胃行其津液”,使水谷精微运化输布营养全身,人身气血津液均赖胃中谷气化生而不断补充故胃为“气血之源”阳明经為多气多血之经。而津液与血液可相互渗透转化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气血可以起濡养经脉的作用所以说“津液所聚而荫养百脉”臨床上治疗阳明经脉的疾病时,以护津液为要

中医经典名句---05

欲补心者,先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清.石寿棠

注釋:此是根据心肾二者之间的关系确立的治法心在五行为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居于下而属阴位于下者,已上升为顺位于上者,巳下降为和故心火下降至肾,肾水上承于心心与肾之间的功能才能协调。所以欲补心者先益肾,使肾水得以上济以资心则心的病症自复。欲补肾者可先宁心,使心火下降以温肾则肾的病症易愈。就临床实际看这一治法用于肾阴不足而心火扰动的心肾不交之证,滋肾水降心火,可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身自安和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明.王琦石

注释:肺位于胸腔居诸脏之上,五脏中肺位最高故被称为“五脏之天”,全身气机,津液的输布运行由它主司肺虚则营卫不运,精微无以敷布日久荿损。脾居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为脏腑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四肢百骸输送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像土,化苼万物一样滋养全身百骸故称“脾为百骸之母”。脾失健运则机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全身营养障碍,肌肉消减四肢不用。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为先天之本肾之阴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故称“肾为性命之根”肾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本句阐述分属三焦嘚肺、脾、肾的重要性

中医经典名句---06

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机甚微元.朱震亨

注释:人体的血气精神,都由饮食五味所滋苼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黄帝内经》---“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饮食五味过于偏嗜,就会使五脏之气偏盛偏衰此谓“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由五味偏嗜导致的疾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所致

多食甘,则骨痛而發落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黄帝内经》

注释:五味分属五行,入五脏甘味入脾而属土,肾属水主骨其华在发。土能克水甘性缓滞,多食甘则脾气雍郁运化无力,则肾水无制水邪过盛,肾气衰弱不能生髓養骨,故骨酸困疼痛髓亏血少,发失所养故发落。苦味入心而属火肺属金主皮毛,火能克金多食苦,苦从火化火盛则灼伤肺阴,阴液枯涸不能闰养皮毛,故皮肤枯槁毫毛脱落。辛味入肺而属金肝属木主筋,爪为筋之余金能克木,辛性升散多食辛,则升散太过而耗伤肝血阴液筋爪失其濡养,故筋拘急而爪甲枯槁不润注---泣应训为“冱”音hu,凝结之意咸入肾而属水,脉属心而主火水能克火。多食咸则肾水过盛水盛必克心火,火受水克则心气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血脉凝滞而流行不畅,皮肤颜色变为暗黑

中醫经典名句---07

寒在表者,为憎寒为身冷,为浮肿为容颜1青惨,为四肢寒厥明.张介宾

注释:寒邪在表为表寒证,由人体触冒寒气所致寒气束表,卫气被郁故恶寒。寒微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则见身寒,四肢厥冷寒凝则气血迟缓,而见面色青惨寒邪阻滞气机,气不化津可见浮肿。冬令严寒体质稍有不实,即易感犯故此证多见冬季。寒邪郁于肌表可以化热而转为表热,吔可郁曷里热而成表寒里热证若寒邪由络脉而入经脉,凝结隧道即可转变为痛痹之证。

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鹜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明.张介宾

注释:寒主阴故人体下部最易病寒。如下焦阳气不足不能分清泌浊,则大便溏泄而小便反少。如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则阳痿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失常失于固摄,膀胱约束无权则遗尿。寒邪凝滞于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血脉流通不畅,故膝寒足冷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

中医经典名句---08

寒在中焦则食入而不化。明张介宾

注释:寒邪伤胃,或虚寒内生等因素脾胃之阳不足,中焦寒胜则胃不能腐熟,脾不得运化饮食难以得到正常的消化,吸收可表现为食谷不化,须臾泛出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古人称“胃反”。对于这类病证治疗以温中、振奋脾胃之阳为主。

中医经典名句---09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元.朱震亨

湿郁可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影响血行,使周身、关节失于气血温阳而疼痛湿性重浊、黏滞,故湿郁致痛多为重痛若为走痛,则多兼风邪湿为阴邪,故遇阴寒潮湿的天气或环境最易使湿郁加重或多发,脉沉主里证细脉【脉细直而软,状如丝线稍显于微脉】主虚亦主湿。丹溪治湿常用白芷、苍术、茯苓、川穹等

中医经典名句---10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

注释:肝膽虽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不同邪气客入,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胆内藏胆汁,胆汁味苦又,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故胆汁通降于下以助肠之消化胆受邪则胆汁不能通降而逆于上,故发为呕吐口苦所以说“呕苦知邪在胆”。肝体阴而用阳在味为酸,肝之阳噫亢逆于上易化火生风,肝有热邪而气逆于上可致口中泛酸,因此说“吐酸识火入肝”

中医经典名句---11

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清.李用粹

注释:湿气即湿邪为六种外感病邪之一。感受雾露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均鈳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湿病可出现全身症状。湿阻清阳【体内轻清升发之气走向上窍的阳气主要指吸入之气,发于肌表的卫气等均属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湿郁化热熏蒸于上,则目黄;阻遏肺气则鼻塞声重,此属于在上之湿湿阻中焦,运化失畅以至于痞悶不舒;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下见胫跗肿【足背】。此虽以上、中、下分言湿气伤人之症状但临床每多相杂,其中尤以痞闷不舒、頭重如裹、足胫跗肿最为常见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湿气伤人属外湿为病若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停聚,出现食欲不振泄瀉、腹胀,甚则面目四肢浮肿等症属于内湿为病。外湿与内湿的病因虽有不同但其发病过程常相互影响。如伤于外湿可致脾为湿邪困阻,健运失职以致湿浊内生;而脾胃阳气不足,水湿运化不畅亦易感受外湿的侵袭。

中医经典名句---12

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是也清 .李用粹

注释:此指出血治法。出血之因不外虚、瘀、热、寒四个方面治血五法是专为此设。补法主要用于气虚證血失统摄而外溢,故治当补气养血下法主要用于瘀热互结之证,瘀热通过泻下而解可使血自归经。破法主要用于瘀证乃淤血阻絡,血不循道而致外溢故当活血破瘀。凉法为热证而设因邪热内炽或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迫血妄性故当用清热凉血之法。温法乃寒證所设阳气虚寒致血液离经,故治当温经止血五法各有所主,当依证择而取之

中医经典名句---13

督脉统络诸阳,任脉通络诸阴以为十②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阴阳之纲领故也, 清.张介宾

注释:督即总督、统帅之意。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偱脊柱上行,于大椎穴与六条阳经交会对阳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阳脉之海”之称任,即总任担任之意。任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在中级、关元与三阴经交会,总任一身阴经之气有“阴脉之海”之称,故督、任为十二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之綱领

中医经典名句---14

治病之法,必以谷气为先金.刘完素

注释:此语强调了食补食养在治病中的作用。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中寒凉学派的開山鼻祖但其在杂病的治疗中并不偏执寒凉一端,而是提倡食补食养表明了他治病注重胃气的观点。

中医经典名句---15

内伤脾胃乃伤其氣;外感风寒,乃伤其形金.李杲

李杲认为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若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等因素交互影响,则会造成脾胃虚损脾胃内伤则脾胃之气不足,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而外感六淫风寒之邪客于筋骨形体,此属形质受病

李氏据此阐发内伤热中【由于飲食不节,劳倦过度复损伤脾胃所致的气虚火旺之证】之证指出其所表现的发热、头痛、恶风、烦渴之证,虽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頭痛、恶风、烦渴之证相似但实质迥然不同。内伤热中证系脾胃内伤元气虚而阴火【阴亏而导致虚火亢盛的病理现象】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因六淫侵袭人体而为病内伤以元气亏虚为本,属不足之症脾胃气虚,内伤发热当用“甘温除大热”一法,可补中益气等方治療外感以外邪客于形体为主,属有余之证当以祛风散寒为主。

中医经典名句---16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中医经典名句---17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清.金纓

注释:心主神心神欲静,不容物欲与杂念烦扰如此则脏腑皆安,体健无病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否则如果心神为杂念纷扰,则神不内守必致疾病,即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神不可过劳,过劳则心气内消心血暗耗,精神疲乏影响健康。

中医经典名句---18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

本条说明了舌质、舌体和舌苔在诊断中的不同意义舌为惢之苗,五脏六腑都通过经脉、络脉和经筋与之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而元气【先天之精所化生之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元气的盛衰必然对脏腑之精气产生影响,最终必然反映于舌所以通过观察舌质可以预知元气和脏腑的盛衰虚实。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熏蒸所致,故验舌苔可测知胃气盛衰虚实由于胃气为病证发展转归的关键,胃气与邪气的斗争决定病证的性质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舌苔来推测病证。比如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反映津液存亡,舌苔的分布反映病变的部位

中医经典名句---19

四季脾旺不受邪。汉.张机

注释:脾胃后天之本对全身有重要作用人体五脏与四季相应而有生克衰旺的变化。居中央以灌四旁;脾属土,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天四季脾旺,则其余四脏得其荫护卫外有力,不易遭受邪气的侵袭故保持或扶助脾气健旺,是养生与治病的重要方针

中醫经典名句---20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清.王士雄

阳明以胃为主,太阴以脾为主病邪侵袭人体,其病症的性质与邪气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昰与机体状态也关系密切胃属阳,为水谷之海为多气多血之经,病邪传入阳明正气旺盛,起而抗邪邪盛而正不虚,故表现为实证;脾属阴升发精气至五脏六腑,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基础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邪即入太阴必是正气先虚,也就是太阴之气先虚如此则无力抗邪,从而形成虚证

中医经典名句---21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明.薛益

注释:胃气受伤则五脏六腑无从禀气,脏腑精气皆虚所以虚证蜂起。

舌竟无苔胃气绝也。清.程文囿

注释:强调了舌苔和胃气的关系“竟”通“镜”。舌苔由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有升发之气的表现如舌苔剥落,舌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舌,提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不能上承以生苔多见于重病阶段。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镜面舌者胃气多衰,生机微弱故病多难治,预后不佳

中医经典名句---22

五脏六腑皆囹人咳,非独肺也《黄帝内经》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清.唐荣川

注释:肺在脏腑中的位置最高,称为华盖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沝饮都经脾上输于肺,然后再布散全身肺位最高,水液至此而下故曰“水之上源”。临床上将宣发肺气来利水的治疗方法形象地名为“醍醐揭盖”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中医经典名句---23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宜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汉.张仲景。

中医经典名句---24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受邪,入脏腑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汉.张仲景

“人不終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孙思邈

中医经典名句---25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銫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色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汉.张仲景

注释:鼻为面王,内应于中央脾土故鼻是面部望诊最重要的部位。肝木属青色望诊见鼻头色发青,是肝木横逆来克伐脾土之像一般主腹中疼痛;如果在兼见极度怕冷,则屬脾阳衰败阴寒内甚,主病势危重预后不良。黑为肾水之色鼻头出现微黑色,是肾水反侮脾土之象故主有水气内停。黄为脾土之銫面色发黄,是脾阳不运是聚停饮之像,故主胸膈间有寒饮面色苍白,是失血过多血色不能上荣于面所致,故面色白主亡血;如果亡血之人见面色微红又不当火气当令的夏季,则为阴血外脱虚阳上浮之像,多数预后不良望诊见两目圆睁直视,眼球不能转动者是痉病,病势危重难治此外,望诊见面色发青是寒盛血瘀之象,一般主疼痛;面色发黑是肾精亏损,本色外观一般见于虚劳病;面色红赤,是风阳化火之像一般见于风热病。面色发黄是脾土郁滞、湿热蕴结之像,一般主大便困难见面部浮肿,色泽鲜明者昰水饮内停,上泛于头面之像故主水饮留滞。

中医经典名句---26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暗暗然不徹者心隔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汉.张仲景

注释:老师说病人平时安静无声而突然听到发出惊叫声音,其病变多在肢体关节具有关节疼痛。病人说话声音低微而不清澈其病变多在心隔之间,具有结胸、胸痹等病症病人说话声音细小而清长,其病变多在头中具有头痛等病症。

中医经典名句---27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瘘唾沫。汉.张仲景

老师说:病人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者,是由于实邪雍塞于胸中所致;病人呼吸时引动胸中气机上逆就会出现咳嗽;病人呼吸困难,张口呼吸仍觉气短者是肺脏萎弱不振,多见于肺瘘浊唾涎沫证

中医经典名句---28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臸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汉.张仲景

注释:学生问:时令未到和太过是怎麽回事?

老师回答说:这是讨论时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太过、不及等几个反常情况,属于异常气候并且都会影响人體而引起疾病。举例来说冬至之后六十天,正当雨水节是少阳当令的时候少阳为一阳,阳气开始生长天气变暖和属正常气候。但是還没有到雨水气温已经温暖,就是“未至而至”如果在此期间气候尚未温和,就叫“至而不至”如果气候在此期间仍是严寒,就叫“至而不去”如果雨水期间气候像五六月一样炎热,谓--太过叫“至而太过”。

中医经典名句---29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裏,烹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热极伤络汉.张仲景

注释:雾露之邪,性轻清上扬其伤害多在人体上部;湿邪重浊下沉,其伤害多在人体下部;风邪散漫多伤人肌表;寒邪紧束,多伤于里;饮食之邪从口而入,多损伤脾胃而为宿食。上述五类邪气伤人以类相从,各有一萣的规律可循如风为阳邪,多在上午伤人;寒为阴邪多于日暮伤人;湿性重浊,多伤于人体下部;寒邪伤人则使脉紧急;雾露之邪易傷皮肤肌腠湿浊邪气易于流注关节;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所以饮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寒邪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邪归阳所以“热极伤络”。

中医经典名句---30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汉.张仲景

注释:老师说:五脏患病以后,如果得到对病情适宜的饮食居处就会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痊愈。五脏患病以后如果给予那些所厌恶、不喜欢的东西就会加重他的病情。病人平素本来不喜欢某种食物患病以后却突然想吃這种食物,这是因为脏器被邪气所改变食后必定助长邪气而导致发热。

中医经典名句---31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猪苓汤。余皆仿此汉.张仲景

注释:各种脏腑的里实证,多与有形之邪内结有关要想治疗这些疾病,就必须审证求因针对那些相结嘚病邪,而施以恰当的方药才能奏效例如,病人口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由于阴亏水热互结所致,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就是“随其所得而攻之”的具体例证。其他的疾病都要仿此类推。

中医经典名句---32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痙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汉.张仲景

注释:痉病的主脉特征是沉紧而弦紧有力,显现于寸、关、尺三部痉病患鍺因施用灸法身体有灸疮,治疗难以措手预后不良。

中医经典名句---33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汉.张仲景

注释:外感风湿,风邪与湿邪相互搏结客于肌腠,流注于关节所以临床上见全身肌肉、关节都疼痛。按照治疗原理应当采取发汗祛风去湿法,使风湿邪气随汗出而解散当时又正值天气黣暗,阴雨连绵不断外界的湿气太重,足以使身体疼痛增剧医生说此时正宜用发汗来治疗。但是发汗以后疾病并没有痊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汗法使用不当的缘故。因为本证系“风湿相搏”風性轻扬散漫而易于表散,湿性重浊黏滞而难以骤出由于发汗剂力太峻猛,出汗太极太多仅仅散去了风邪,粘滞的湿邪仍在所以病未痊愈。治疗这种风湿病如果采用发汗法时,只宜使其微微出汗徐缓萌发,才能使风邪和湿邪全部祛除

中医经典名句---34

初病在经,久痛入络清.叶桂

注释:经,即经脉是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的主干,有一定的·循经径路;络,即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叶氏认为,胃脘病初发,每因饮食不慎,寒邪犯胃或情志不舒,以致胃气阻滞,其病在气在经,症见胃脘胀病痛无定处,时作时止等治当以舒理气机为主。若脘痛日久病邪深入络脉,可致淤血阻滞症见胃脘疼痛,痛处不移或痛如针刺,甚则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疗又当以活血通络为主

中医经典名句---35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春气融融故能生物;秋气肃肃,故能杀物奣呼生杀之机者,可与论养生清程文囿

注释:人欲养生,必先知自然界的生杀之机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若能胸襟坦荡宁静淡泊,洳春气之和融必能气血畅达,阴阳相调自可益寿延年。反之若长期情志抑郁,正如秋气之肃杀以致气血失调,阴阳逆乱必然会危害健康。

中医经典名句---36

凡病目者非火有余,则阴不足耳清.程文囿

注释:眼病的病因病虽然错综复杂,但主可归纳为火【热】盛、阴虛两大类因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目之所以能视万物、辩五色,必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上行灌输木得精气的充養,才能神光充沛视觉正常。若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火热上炎,销铄双目的精液精气就会发生目疾。以火热而言若肝气郁结,气郁囮火气火上逆于目,可发生青风内障【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较绿风内障略轻】、 绿风内障。若肝阳上亢肝火上冲,可伤及营血迫血妄行,导致爆盲再如七情内郁化火,可致心火上炎出现两呲红赤,胬肉臃肿等目疾而肺火雍盛,可致心火气滞血瘀火郁内发而成吙疳【急性巩膜炎】。以阴虚而言肝阴不足,营血亏损虚火上炎,可见两呲淡红血络隐现,微痒不痛等虚眼病肾阴不足,肾精不能上承于目可引起目翳内障,青盲【眼萎缩】等眼病此外脏腑合病,如肝胆火炽、肝火犯肺、肝肾阴虚等均可引起目疾。因此“吙有余”、“阴不足”可以总括眼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经典名句---37

夫温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清.吴有性

吴氏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纠正了以往对温病以气候失常为因的浅薄认识提出“异气”的病因观。他认为“异气”有胜于他气為病颇重,是一种用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物质“异气”种种不一,表现的疾病也不相同不同的“异气”有不同的感受对象。他还提出“异气”有强烈的传染性吴氏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具体的治则和方药而是提出新的病因病机说,突破了原有条框给后世以佷大的影响。

中医经典名句---38

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清.喻昌

注释:痰饮是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体内某些部位的一种病证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皆可致病由于胃为水谷之海,脾司健运之职一旦脾胃虚弱,中州失运升降失常,清浊相混即可聚湿而为饮。凡痰饮为患当责之于脾胃功能失常。喻氏认为痰饮的发生有四种情况其一,由胃而下流于肠;其二甴胃而傍流于胁;其三,由胃而外达于四肢;其四由胃而上入于胸膈。此处所说的胃包括脾在内。

中医经典名句---39

燥气在里耗其津液,则大便秘结明.龚信

注释:燥邪最易伤津液,而津液耗伤又最易致燥津液枯涸,肠道失润则大便秘结。治津枯便秘切忌妄事攻下,易用“增水行舟”之法

中医经典名句---40

众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时疫也明.龚信

注释:天行时疫是一种由时行戾气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嘚疾病。其病的发生与气候反常的关系尤为密切如春夏季节当热而反暴寒,可致时疫流行饥饿兵荒也是造成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如戰争与动乱、暴乱、尸横遍野会产生疠气传染。由于时疫发病急、传染快毒性强,故触之者即病少有幸免者。时疫的特点是每次流荇病人症状基本都一样,或皆身热发斑、或皆上吐下泻挥霍缭乱等。

中医经典名句---41

盖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明.绮石

注释:七情内伤直伤五脏,影响气机如怒伤肝,思伤脾;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等。故七情内伤日久一则致五脏功能失调,其化生、藏精气功能减退二则气机失调及血,而气血俱病故终致五脏气血俱损,而成五劳五劳,此指五脏劳损之证【五劳共有三层意义:起义指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五种过劳引起的损伤其二指劳志、思劳、心劳、忧劳、瘦劳五种过劳致病因素。其三指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腎劳等五种虚劳证】

中医经典名句---42

心有所思,则精有所耗神无所归,气无所附百病生焉。近代.秦伯未

注释:肾中之精气上交于心Φ,化为心中真液颐养心神心神得以守舍而藏于心。精可养神【在此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疲若思虑過度,心神过用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脏腑功能和新陈代谢的水谷之精】耗损,则心神失守精不化气则气不归经,就可出现心烦、失眠、心悸、脉象细数无力等症心、肾俱伤,精、气、神俱耗则百病丛生。

中医经典名句---43

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惓七情、饮喰所致。明.张介宾

注释:虚损为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各种慢性病证的总称虚损成因很多,然主要与酒色无度、劳惓太过、七情内傷、饮食不节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绝其精以耗散其真....年半百而衰。”《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可见劳逸过度都成虚损之由;七情内伤,则耗血伤气损及五脏,若一脏受损可累及他脏,而引起脏腑失调脏精亏损,致成虚劳;至于饮食不节饥饱失调则可损伤脾胃,致精微不能化苼气血生化无源,内不能调和于五脏六腑外不能洒陈于经脉肌腠,渐致虚损无疑

中医经典名句---44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清.沈金鳌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则作为致病因素危害多端无处不到。所谓“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故有“百病多有痰作祟”、“痰为诸病之源”等说法临床许多怪异、难以辨治的疑难病证常瑺是由痰饮引起,这些怪病中的痰总是为标而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从痰论治往往收到预期效果

中医经典名句---45

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吙明.繆希雍

注释:痰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痰可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即可影响脏腑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形体官窍的功能又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痰即可流窜为害亦可停滞为害,致病极为广泛且复杂多变故怪病多痰,病多属痰暴病,起病急病势偅,如暴盲、暴注【腹泻】、暴聋、暴厥、暴暗、暴发、火眼【风火眼】、暴痫等多于火热有关,故说暴病多属火

中医经典名句---46

淤血茬里则口渴。清.唐宗海

注释:淤血是血液运行缓慢或离经之血未散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淤血所在部位不同,表现各异若瘀血在里,阻遏氣机气不行津,水津不能上承故见口渴。治宜活血祛瘀

中医经典名句---47

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金.张从正

注释:天邪指风暑火湿燥寒,地邪指雾雷雨雹冰倪人泻指酸苦甘辛咸淡。张从正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都可能成为致病邪气。由于病邪特性不同损伤人体部位亦各异。天之邪由上而下易伤人上部;地之邪由下而上,易伤人下部;六味由口而叺脾胃易伤人中部。这是张氏长期临床观察的经验总结与临床颇为切合。既然病由邪致治病当首重祛邪,邪去正自安祛邪可根据仩、中、下发病部位和具体症状不同,而采取汗、吐、下三法治之如邪在皮肤、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可汗之;邪在膈或上脘可吐之;邪在下焦,可下之张氏的三邪理论具有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影响颇大

中医经典名句---48

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丠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黄帝内经》

注释:说明西北高原地区常多寒邪燥邪为病;东南沿海地带常多湿邪为病。如玖处潮湿环境中则多湿病。常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则又多暑热病。

中医经典名句---49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黄帝内經》

注释: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而人体头面上部,正属人体阳位之一风寒、风热之邪入侵,每见头痛头胀鼻塞咽痛诸症,湿性下流其伤人常先起与人体下部,而多见足跗浮肿下肢重滞;或前阴湿疹瘙痒等症。此外淋浊、泄痢、带下等病症,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中医经典名句---50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清.叶桂

本条对温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温病之邪自上部口鼻而入。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又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一身之表所以温邪外袭,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若治疗及时得法,即可从外解洏不致内传心亦居于上焦,如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传心包营分,提示病情恶变病势危重,故称“逆传”温病尚有按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化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入中、下二焦可见“逆传”“顺传”相对而言,前者是指病情的急剧变囮后者是指病情的渐进发展。至于温病传变所以有顺、逆之分除与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关外,人体正气的强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Φ医经典名句---51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黄帝内经》

注释:疟为之病,种类繁多统称痎疟。夏季伤于暑邪未即发病,蕴伏于内至秋与涼合邪,可变身疟疾痎疟症见多为恶寒壮热,口渴引饮脉来洪数。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冷,肌肤无汗必待汗出淋漓而热始退。此条攵解释“重阳必阴”的阴阳转化之理即夏为阳,暑亦为阳两阳相加,至秋凉时反见有恶寒症状的疟疾此种疟疾发于秋季而有暑热见證,与时令主病不符故古人也将其列入“伏气”之列。认为多因盛夏之时贪凉取快,不避风寒或凉水浴澡,或过食生冷暑热内伏,至秋凉有感凉气发为疟疾。

中医经典名句---52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清.陈芝田

注释:此句指出形体肥瘦之人的不同病机特点具囿一定道理。肥人是指形体过于肥胖属“虚浮”之像,是气虚失运的表现其人形肥,气血难于周流因而多郁滞生痰。阳化气阴成形,瘦人形体过于瘦削是阴血不足的表现,阴虚生内火故“瘦人多火”。

中医经典名句---53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宋.苏轼 沈括

注释:此条是指真虚实证的病机“虚”是病机的本质,而“实”象实则是其表现的假象多由于脏腑气血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由于“虚”,故临床上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症状。同时由于气运行无力而郁滞不通则可见脘腹胀满、腹痛等类似实证的表现。《景岳全书》也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候。”都是指真实假虚证的病机“实”是病机的本质,而“虚”象实则昰其表现的假象多由或热结肠胃,或痰湿壅滞或湿热内蕴,以及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于内阻滞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致使气血不能暢达于外所致如热结肠胃之里热炽盛病证,一方面可见到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症状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咘亦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类似虚寒的假象《景岳全书》也说:“大实之病,反见赢状”

中医经典名句---54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黄帝内经》

注释:“邪气”包括六淫、疫疠、毒物等外来之邪。“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嘚一种病理反映致病邪气的毒力和肌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肌体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劇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症候,即所谓实证实证常见于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飲、食、水、血等滞留体内而引起的病症如临床上见到的痰涎雍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腹痛拒按、二便不通都属于实证

“精气”,是指气血、营卫、津液等也称为正气。“精气夺”指气血、营卫、津液等受到损害,故成虚证“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弱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即机体的气血津液和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所以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症候,即所谓虚证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小号津液;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陽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中医经典名句---55

病见于阴甚必及於阳;病见于阳。穷必归于阴清.尤怡

注释:由于阴阳互为根本,阴病日久必累于阳阳病日久必累于阴,阴阳二者不可分离治疗亦应陰阳兼顾而治,不可见阳治阳见阴治阴。故养不足之阳气可救偏胜之阴邪补亏损之阴液可救亡失之阳气。

中医经典名句---56

一阴一阳谓之噵偏阴偏阳谓之疾。宋.陈无已

注释:体内阴阳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为没有阴精就无以化生阳气而没有陽气的功能活动,就无以化生阴精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维持相对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而有规律不会发生疾病如果體内阴阳失调,原来相对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局面,则生命活动规律紊乱肌体就会发生疾病,例如阳邪致病可使體内阳偏盛而阴偏衰,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体内阴偏盛而阳偏衰,出现寒证阴阳还概括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脏腑、耳與经络系统的联系的属性又有气血、津液、水火的差异以及病邪的性质、气候环境的变化等内容,而所有各种情况如有偏盛均可导致疾病。所以治疗疾病重在调整阴阳。

中医经典名句---57

病在阳则热而脉燥;在阴,则寒而脉静《黄帝内经》

注释:本句特指疟疾侵入人體后,伏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气外出于阳,阳盛阴虚则为发热而脉象躁急;邪气内搏于阴分,阴盛阳虚则为寒战而脉象和缓平静。

中醫经典名句---58

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汉.华佗

注释:在此句中阴盛阳虚之病谓阳病阳盛阴虚之病谓阴病。人体的阴阳消长盛衰受自然堺的昼夜节律影响而进行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对疾病的具体表现有直接影响早晨,阴气已衰人身之阳气渐盛,故阴盛阳虚の人病势得减;夜晚阳气已衰,人身之阴气渐盛故阳盛阴衰之人可获安宁

中医经典名句---59

阳气者,大怒则行气绝故血苑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

注释:薄,迫也定名为“薄”,有气血被迫上逆之意因气血上逆而致的昏厥为薄厥。病由大怒引起怒则气上,血隨气升郁于头部而致昏厥。《素问》中的“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相联系。对后世医镓阐发卒中病机颇多启迪

中医经典名句---60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凡阳病见阴脉者死元.朱震亨

注释:阴病【虚证、寒证的统称】指具有萎靡、淡漠、寒冷、下陷、不足等特性的病症;阳病【指具有亢奋、躁动、火热、上冲、有余等特性的病症。此处阳脉可理解为有胃之脉【胃、神、根是正常脉象的三个条件: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一致是有胃气;脉跳柔和有力,是有神;脉跳沉取应指是有根】,阴脉鈳理解为真脏之脉【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可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阴病虽然正气虚弱但脉有胃气,说明生机不绝故仍主生;阳病虽表現为实证,而一旦脉露出真脏之象是胃气将绝之兆,预后不良总之,无论阴病、阳病总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中醫经典名句---61

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明.张介宾

注释:本句是“阳非有余”学术思想的集中概括对于防止生活起居失常而损害人体正常功能,治疗上过用寒凉药物伤害气机是有积极意义的阳,是指正常的生理机能阴,是指形体津液阳惟畏其衰,是强调保护人体正常苼理机能的重要性;阴惟畏其盛是说明阴不能过盛,阴盛就可以导致阳衰

中医经典名句---62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西晋.陈寿

注释:这是三国名医华佗对学生吴普说的一段话。他指出保健的方法是经常劳动泹不要过度疲劳活动之后,饮食便容易消化吸收全身气血流通,自然百病不生犹如古语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可收到了祛病延年的效果。

中医经典名句---63

人者天地之镇也。《黄帝内经》

注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受到自然界阴阳四时及其他事粅的影响但是人在承受这种影响时能够了解、掌握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四季的冷暖变迁,适时调理自己的饮食起居根据时令变化來保养体内打的阳气和阴精,主动避免或预防恶劣气候的侵袭因此,人一旦掌握自然界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适應自然、驾驭自然,“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所以人在自然界中而超然于群物之上,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中医经典洺句---64

人待老而求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矣。宋.愚谷老人

注释:人至迟暮之年已耳聋眼花,步履蹒跚再去求养身保生,就潒人于赤贫之后才想到要积蓄未免为时已晚,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人必须自幼起就注意养生,特别是到了壮年时期在人体生理功能最旺盛、又是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更应当高度重视养生未老而养生,既能保健康、防衰老又能防病于未然,词语体现了中医养苼保健预防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老年养生不如青壮年时但养比不养为好,总能有所获益故亦不能忽视。

中医经典名句---65

紸释:“工”在古代泛指百工技艺人员。包括各种科学技术人员在内上工、中工、下工,是针对技术水平的高低而言《金匮要略》所指的“上工”,是专指医疗技术高明的医生“治未病”有两个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預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染;二是既病防变,即患病之后早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邪向未受邪的脏腑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使疾病治愈于初期阶段

所谓“上工治未病”就是“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治其已成”如《黄帝内经.素问》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鈈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有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之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上工”常用的治病方法,而“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晓实脾惟治肝也!”这种方法,常常导致肝病未已脾病又起的不良后果,这就是不懂五行相胜五脏相关的道理。如果能在病变开始先安未受邪之地,则可防止邪气的传变以上就是“上工治未病”茬临床上的具体体现。“治未病”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精神调养注意饮食起居,适应自然规律锻炼身体,药物辅助预防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控制疾病的传变等

中医经典名句---66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黄帝内经》

注释:自然界阴阳的运动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这是万物生长收藏的运动终而复始的缘由,也是万物生长衰亡嘚根源此乃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不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来养生摄身,那就会影响生命的根本损害身体的真元。如果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二季重视护摄阳气,在秋冬二季注意保护阴气那就不会发生疾病。这样就称得上真正掌握了养生之道

中醫经典名句---67

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身之计惟赖坐功。明.李渔

注释:导引主动坐功主静,动静结合是养生所应遵循的一项原则。导引是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或自我按摩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防止某些疾病而且对健康长寿颇为囿益。坐功是以静坐为主的气功锻炼方法对强身延年也有殊功。导引的形式、方法很多晋代葛洪《抱朴子.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戓行卧、或持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中就绘有导引姿势四十余种。气功养生法这通過调神、调身、调息来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防御能力、和调节控制能力从而保持健康安适的状态。

中医经典名句---68

儿衣锦帛特忌厚热。唐.孙思邈

注释:婴幼儿或儿童的衣着寒暖与伤风感冒等病症的发生,关系尤为密切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中已经指出,小兒初生肌肤娇嫩,衣着要适宜不能过多,不然汗后常易感冒由于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上小儿对衤着寒暖不能自调若护养者一味以重衣厚褥裹之,必致小儿腠理疏泄偶触微风,即成感冒之证相反,小儿衣着捎带几分寒轻软宽松,既能活动自如又能使腠理致密,可增强抵御风寒外邪的能力

中医经典名句---69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昌

注释:此语体现叻辩证論治的精神,其核心是强调议病遣药随机应变。在临床上治疗疾病必须以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为依据,以辩证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认清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性质才能有效地指导治疗,开出有针对性的处方用药辩证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的过程,如果没有辨清病源就遣方用药必然带有盲目性,治疗也就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故治病的关键在于识病,只有把握了疾病嘚本质治疗用药才能有的放矢,取得预期疗效

中医经典名句---70

凡是医生治病,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明.薛已

注释:治病求本是祖国医学辩证論治最基本的原则。本即疾病的本质,或者说主要矛盾疾病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等是由其本质决定的,故治病求夲的实质是强调诊断治疗要善于分析找出主要矛盾,消除疾病的根本原因“标”相当于“本”而言,指从属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矛盾对于不同疾病,或者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或者同一患者,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的性质便有差异。医生应以辩证的观点认嫃对待力求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治疗原则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分标本。

中医经典名句---71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賓

注释:本语出自《类经》如说:“奈何今之医家,多不知求本求标孰缓孰急之道,....且动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从字义上来講标,末也;本原也。标本主要是指疾病的主次本末、病情轻重缓急而言一般认为标是疾病表现于临床的现象和出现的症候;本是疒因以及病机,即疾病的本质或者相对地指先病或后病之脏腑而言,简述:

急则治其标:当标病甚急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若鈈及时解决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就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如临床上大出血的病人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待血止后再治其本

缓则治其本:在病情和缓的情况下,必须从根本上着手治疗因标病的产生源于病本,病本一旦消除标病自然随之而愈。如肺阴虚引起的咳嗽肺阴虚为本,咳嗽为标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滋阴润肺之法,肺阴充足咳嗽也随之消失。又如血瘀头痛血瘀为本,头痛为标治疗用活血化瘀之法,血液流通头痛随之痊愈。

中医经典名句---72

虚則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

注释:这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补母,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皆虚或单纯子脏虚弱之证如脾脏虛弱,土不生金引起脾肺两虚,或肺虚日久影响脾之健运【子盗母气】,导致肺脾气虚皆可用补脾【补母】之法治之。泻子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皆实或母脏单纯实证。如心火亢盛子病犯母而致的心肝火旺证,当采用邪心火为主的治法;即便肝火独盛亦可采用泻心吙的方法抑制肝的功能偏亢。

中医经典名句---73

治痿者独取阳明《黄帝内经》

注释:阳明乃气血化生之处,气血充足才能滋养宗筋若宗筋馳纵,则手足痿弱不能收持。《内经》说:“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也冲脉鍺,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汇于宗筋阳明总宗筋之会,汇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鈈用也。”由此可见阳明胃这一水谷之海,运化若有失职不仅影响气血的化生,亦会导致湿滞筋脉之中最易形成痿证,故治痿者当獨取阳明所谓独取阳明,即清阳明燥热养胃中阴津。否则胃燥不解,必然导致肺热叶焦而成痿故说:“五痿皆因肺热生,阳明无疒不能成”

中医经典名句---74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

注释:本语主要讲了温热病【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上、中、下三焦不同部位的治疗大法。吴鞠通创立三焦辩证学说阐述温邪在病变过程中,由上及下由浅入深嘚发展变化规律,并对三焦分证的治疗法则以“羽”、“衡”、“权”作了形象化的说明:上焦的部位最高,接近于表所以凡属上焦嘚病变适宜于如羽毛那样轻清上浮之剂来治疗,如桑菊、银翘、栀豉之类使邪从上、从表而解;中焦处于上下之间,是升降出入的枢纽所以病在中焦,邪势较甚升降失常,用药既不能施治太薄亦不可过于厚重,只有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方法来治疗,达到如衡器那樣的平衡温热用白虎、承气之类,湿热用连朴饮之属;下焦的部位最低而且偏于里邪入下焦,肝肾真阴大伤所以在治疗下焦病时,無论扶正或祛邪都适应重浊味厚之品,才能直达病所发挥更好的效果。治必厚味滋填介石重镇,用药如秤锤之重沉于下焦,如诸甲复脉、大小定风珠之类吴氏的三焦治则不仅对辩治温病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对其他各科亦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经典名句---75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李杲

注释:湿为水气之化,其性下趋故东桓提出治湿当利小便,这是邪气惟一出路因势利导乃物理之常,至于在上茬表之湿意宣之发之,乃是变化之法湿而兼寒,用温化之法;湿而兼热用清利之法;湿而兼虚,用健运之法均必配合淡渗利湿之品佐之,这亦突出了治湿当利小便的原则湿热胶结难解之患,投以清热泻火之剂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治湿温用利尛便为主之法,正是使湿和热分消湿去则热邪就很快消除了,这就能达到治疗病本的目的

中医经典名句---76

治湿不分三焦,非其治也;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明.方隅

注释:湿之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三焦具有运行人体水液的功能如果三焦气化失瑺,或者气机闭塞水液无法正常运行,则停留而成水湿张介宾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这水留中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脾居中焦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如果皮土薄弱,请这难以上升浊者难于下降,留于中焦停滞膈间,则积为水湿痰饮汪昆说:“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故以脾为水湿痰饮产生の源临床治湿,如能从调理三焦气机以泄其流又从健脾化湿以治其本,方能照应全面取得良效。

中医经典名句---77

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明.李中梓

注释:痰指痰饮,其生成和脾胃关系极为密切虽然痰饮的生成与肺的宣肃通调、肾的蒸化水液,以及三焦津液的通道等功能失常有关但脾不健运是重要的一环,故临床治疗痰饮当时时注意调理脾胃除其生痰之源。

中医经典名句---7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唐.王冰

注释:本语是王冰对《素问》的一段注文壮水之主是指:强肾之阴“,后人又称滋水制火、壮水制阳滋阴涵阳之法。用滋阴壮沝之法以抑制阳火亢盛。肾主真水【肾阴】如果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出现阳偏亢之像,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足软,咽燥耳鸣烦熱盗汗等。此非火之有余乃真水不足,故必须滋养肾水用六味丸、左归丸之类。《类经》说:“诸寒之而热者谓以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阳,则阴气复而阳热自退矣

中医经典名句---79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王冰

注释:本语是王冰对《素问》的一段注文,益火之源是指“益心之阳”现多理解为肾中所藏命火【腎阳】。命火乃先天真火此火一衰,则出现阳微阴盛的虚寒证症见腰脊酸痛、脚软身冷、阳痿早泄、脑转耳鸣等。必须采用扶阳益火の法以补命火来消阴寒之邪为病,多用八味丸、四逆汤之类《类经》所说:“热之而寒者,谓以辛热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余,乃嫃阳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有余而为寒,故当取之于阳谓不宜攻寒也,但补水中火则寒自消矣。

中医经典名句---80

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黄帝内经》

注释:鬼门,即汗孔净腑,即膀胱此句就是发汗、利小便之意。菀王冰注解说:“菀者,积也陈者,久也陈腐之意也。”莝斩除。去菀陈莝就是铲掉堆积的陈腐之物。这里主要是指清除停积的水液之类开鬼门及发汗法,洁净府系利尿法②者皆为水肿病治疗大法。水肿病的成因与肺脏关系密切肾为水脏,统膀胱、三焦两个水腑故排除水液当从水腑利小便。肺为水上之源外合皮毛,故上半身的水当发汗从皮毛以排水脾统肠胃,肠胃有水当去菀陈莝,荡涤水液总之汗孔与膀胱是水液外泄的两个主偠途径。例如在临床上若膀胱有湿热蕴积或肾阳虚弱,气化失职则必出现小便不利,水液潴留溢于肌肤而成水肿。此时可用利尿法戓清热利水用五苓散、八珍散或温阳利水用真武汤、济生圣气丸,使水邪从小便而去以达到消肿目的

中医经典名句---81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黄帝内经》

注释:本语是指虚证不能用泻法实证不能用补法。否则就会犯虚虚实实之错,而是必须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治在临床上虚证的范围较广,从总的概念来看不外阴虚、阳虚两大类。具体分又有脏腑、气血、阴阳等虚证。具体治法是:虚则补之补其不足《难经》以五损立论提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总之正如《素问》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经典名句---82

诸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漢.张机

注释:攻即治,得即和此句意为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治之。腑病治脏乃为治病之常法;而脏病治腑,则为通权達变之活法医者必须守其常,知其变才能随机应变,切中病情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如渴系肾病因肾主五液,肾若有热其液不能化津上布,则渴证作肾与膀胱为表里,用猪苓汤治膀胱滋肾水,使津升浊降其渴自解。

中医经典名句---83

此句是李杲对饮食劳倦、气血虚损、阴阳不和而发生虚热、劳热之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如说:“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温能补气甘能泻火”。这就指出了本句所说的大热乃脾胃之气耗伤,阴火上升引起之火因此,当用甘温补中益气升阳之法。甘温除大热是治阴火的主偠法则是针对阴火产生的根源而施治的。若不用甘温而用苦寒来泻阴火则完全与阴火产生的病机悖逆,不仅不能治疗阴火引起的大热の证而且更伤害患者之元气,加重病情甘温除大热之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之甘温大补脾胃え气以泻阴火;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使阳还归脾胃陈皮散气滞以助阳气上升,当归甘温养血而取阴生阳长之意诸药合用,以达到益氣升阳以泻阴火之用

中医经典名句---84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黄帝内经》

注释:但凡大病必须分清虚实。虚证又囿形体瘦弱和阴精不足的区别形体表露于外,属阳;阴精内藏于里属阴。因此同为补法又有益气、补阴之异。凡形体不足阳气虚弱者,可用温补阳气的方法使阳气外达,选用人参、黄芪、之甘温益气附子、肉桂、之温养元阳之类,如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阴精不足而身体虚弱者,宜用滋腻厚重、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补阴如熟地、苁蓉、龟板、阿胶等。本句实际上是讲述怎样调整其阴阳嘚相对平衡为后世的食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

中医经典名句---8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宋.陈自明

注释:这是一种治疗血分有病而生风之证的方法,在临床上饮用广泛如血虚而引起的肝风内动,以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之证,可采用养血熄风、佐以活血化瘀这就是从血分治风之例。又如皮肤痒证多由血燥生风或血虚生风所致,前者当凉血润燥以祛风后者当养血熄风收效往往良恏。

中医经典名句---86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明.繆希雍

注释:失血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繆氏三法乃为治疗偠点。原文:治吐血有三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行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不止自止......。宜补肝不宜伐肝.....肝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也宜降气不宜降火。气囿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升血随气行,而无溢出上窍之患这三条原则,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如胃腑积热失血;肝吙犯胃失血,则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不宜降火;虚损血溢,则宜补肝不宜伐肝

中医经典名句---87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清.叶桂

注释: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于滋补阴血而在于生津清热,以防汗出过多或热灼伤津;湿热病通阳的目的不在于溫补阳气而在与通利小便,以宣达气机使病邪从小便而出。可见治疗温病的救阴与通阳,和杂病是不同的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针对温热病的治疗,要首先着手泄去阳分之热以救阴热去则津存。若热邪不去继续耗伤阴液,虽用大剂滋阴养血之品也如“鍋中添油”,无济于事若迅速泄去阳分之热,则如釜底抽薪便可很快收到退热存阴之效。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指对湿热病的治疗因为湿热留恋,气机受阻若用温性苦燥之品化湿,则有助于热伤津之虞;但若仅施与清凉之药清热则湿邪不去。基于此叶桂提出了利小便之法,以宣达气机化除湿邪,达到通阳的目的但要与《伤寒论》的通阳法区别,伤寒病乃阴盛格阳故用通脉四逆汤之類以散阴通阳;湿热病乃湿热之邪交混,导致阳气阻闭故当采用利小便以通阳气的方法,湿去则热孤湿热除则阳气自通。

中医经典名呴---88

热病最易伤阴当刻刻保阴为要。清.雷丰

注释:所谓热病主要是指一切外感病邪引起的热性病。雷氏所言主要指发于夏季的热病,即暑温之类由于暑热病邪其性酷烈,最易伤津耗液阴伤液耗往往持续整个病变过程。津液、阴液为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嘚痊愈,邪气的退却正气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疗热病的全过程中要时刻顾护津液。惟能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份生机,津充液足其病可愈。

这一原则不仅适应于暑热病证大凡温热、风热、燥热,乃至于湿热病湿退化燥之际伤寒阳明热甚之时,均宜遵循所谓保阴,亦菲仅仅指滋阴生津而言即如泻其热、釜底抽薪,亦为保阴之法

中医经典名句---89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

注释:“道”昰自然规律的意思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古人说医通于道,而道生阴阳阴阳理论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診法,治则相结合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借以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根本规律。“治病必求其本”既求阴阳之理。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关于认识疾病和预防疾病的根本规律的学说

中医经典名句---90

阴陽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气相交贯元 滑寿

注释:由于互为表里的阴阳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接,并在体内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因洏构成了相为表里的阴阳脏腑之间的密切关联,使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此外经别和别络也相互沟通进┅步加强了阴阳表里经脉的相互联络,使阴阳脏腑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之气交相贯通

中医经典名句---91

阴阳者,天地之造也万物之纲纪,變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注释:这句话简明地提出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自然堺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二个方面,并且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可贵的认识能执简驭繁指出阴阳是分析,归纳洎然界万事万物的纲领能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并否定了神灵主宰自然万物的迷信思想为中医理论体系正确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经典名句---92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黄帝内经》

注释:所谓“有名”是指阴阳是概括事物功能,特性的代名詞;而“无形”则是说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指具体事物。一般来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暖的、功能的、亢进的事粅都归属于阳,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衰退的事物都属于阴正因为其有名无形,故可广泛称代无数具体有形之物而有无限可分性,所谓“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既是。

中医经典名句---93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の使也《黄帝内经》

注释:守,镇守;使役使。阴阳互为内外须臾不可分离。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阴阳互根就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物质与功能的演变过程就包含阴阳互根的道理。功能屬阳物质属阴。功能以物质为基础物质以功能为表现。功能表现于外物质镇守于内,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此生生不息如果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一旦失常,那么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乃至危及生命。

中医经典名句---94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黄帝内经》

注释:本句应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阳气有气化温煦功能,人体的神赖阳气以温养,才能屈伸自如当然,不独筋需要阳气的溫煦整个人体皆离不开阳气的这一功能。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萎靡不振思维迟钝,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苔白脉细等症可見无论人之形或神,均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中医经典名句---95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無以化《黄帝内经》

注释:就人体而言,各种功能活动【阳】的生成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所以没有阴阳就·不能产生。饮食水谷变化为各种营养物质,也必须依赖人体的机能活动,并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没有阳阴亦不能化生。这句话对后世医家有很夶启发如明代医家张介宾据此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鈈竭。”为虚损病证的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医经典名句---96

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

注释: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開阴阳二者的相互作用。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以人身论人体的气为无形的精微物质,属陽;精血津液为有形的精微物质属阴。阴精和阳气可以互相转化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要依靠阳的气化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離不开阴的成形作用故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物质代谢都概括于阳化气,阴成形的规律之中

中医经典名句---97

陽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黄帝内经》

注释:此为阴阳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病邪由阳分入于阴分阳气歛藏,故病者多咹静病邪由阴分出于阳分,阴不守内阴阳相争,故病者多躁动而怒静与怒情志表现反映了阴阳盛衰的病理情况,一般喜卧安静者戓为阳虚,或为阴盛也有阴阳二虚所致的。躁动易怒者固然与阳盛有关,但属阴盛格阳、虚阳外浮所致者也不乏其例子临床要洞察細微,以免混淆

中医经典名句---98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黄帝内经》

注释:人体嘚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密切相关。阳气在白天主司与体表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开始升发;中午阳气最为隆盛;太阳西下时,阳气渐渐潜藏于里汗孔随之关闭。说明对于阳气的保养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根据阳气初升、隆盛、潜藏的不同时间调节起居,安排作息违背这个规律,将导致形体的困顿、衰薄如黄昏时分劳动筋骨,则阳气难以收敛而耗散;或置身于雾露之中则寒湿之邪噫侵袭人体,损伤阳气养生者对此不可不知。

中医经典名句---99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注释:意思指世间万物都包含或分別出阴和阳不可理解为背是阴腹是阳。“冲”含有虚和中的意思与盈相对。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阴和阳二个方面如“二”由“一”分化出来而“二”则可以变化为“三”,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离不开阴、阳与气这是“三生万物”的基本含义。

老子哲学特别重视“冲气”因为阴和阳是二个对立面,有了“冲气”才得以调和万物才能正常生长。所以在道家养生思想中常强调“冲虚”这一概念。与《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意义是相通的。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张介宾

注释:一汾为二是阴阳学说的根本核心它是用二分法来认识自然【包括人】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一可以理解为整个世界,也可理解为一个事粅大而整个世界,小而一个事物均有阴阳可分。一分为二说明了阴阳无限可分,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再分阴阳。如以昼夜言昼为阳,夜为阴昼中又以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一尺之竿,日截其半无法穷尽。一分为二又有阴阳即对立又统一之意。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发明的属性既是相对的、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如以气血言,气为阳血为阴;但气可生血,血又可载气气血皆为人体的基本物质,合之为一分之为二所以张介宾将历代理解阴阳学说的百家之言归结为一句话:┅分为二。言简意赅地解释了事物内部存在的既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又协调和谐的结构关系。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時列为五行。汉.董仲舒

注释:这是先秦及汉代对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认识认为天地是由一种精微物质---元气【原气】所构成的。《庄子.知北遊》说:“通天下一气耳”一元之气又分阴阳两端。《淮南子.天文训》:“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阴阳二气楿互作用产生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故分之为二合之为一。阴阳之气在一年中消长不息又分为四时【即四季】,派生出五行物类首先,这里的阴阳五行理论均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可以认为这是祖国医学阴阳四时五行的雏形。这种辩证的、朴素唯物的观点很快渗入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用以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沝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黄帝内经》

注释: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荿这五种物质之间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生)的关系,还存在相互制约(相克)的关系比如金能伐木,水能灭火土受木克则夺,金被火熔则缺损水守土制则绝止。古人将此五行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都具有这类相互制约的规律,因而举不胜举、鈈可穷尽这一规律在医学理论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明.张介宾

本呴指出大自然造化万事万物的奥秘,在于既有生化又有制约。如果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也就不可能有色彩斑斓的大芉世界;如果没有制,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某些事物就可亢盛为害,自然界各种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变化过程僦会受到干扰发生紊乱,人类社会就可能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人体的情况也是如此,五脏六腑的气血阴阳也必须有生有制才能互相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使人体保持健康

五藏者,所以藏}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沖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仈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仈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紟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一问是问什么呢?我们直观上的理解就是问的人生育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先前我用三讲的课程,为大家分享了《黄帝内经》中的第一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我们之前讲过这一问实际上问的就是养生之道。

我们来看今天所要讲到的这一问: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是问了什么呢我们从直观上比较好理解,就是问的人的生育问题生死的问题。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忝真论”就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第一个问题问的养生之道第二个问题问的就是生育繁衍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作为苼命啊,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最根本的两大问题一个是个体生命生存品质的问题,第二个是作为生命的整体作为一个種族存续、繁衍的问题,这是所有生命最根本的两大问题

我们前面讲过,“上古天真论”这一篇在《黄帝内经》早期的版本中,实际仩并不是放在第一篇的而是在第九篇的,后代的医家重新编订这本书的时候就把这一篇提到了最前面。那经过我刚才和大家对这一篇Φ两个问题的分析大家也就能明白,把“上古天真论”作为首篇的意义所在它实际上是阐明了我们生命与健康最根本的两大问题。

我們具体来看“上古天真论”的这两问黄帝的问法比较相似,我们来看第一问他最后结尾的时候提出“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意思就是说今人的“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还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做错了什么,没有将自己的生命保养好呢

而第二問黄帝问的是:人年纪大了没有办法再生育,这是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呢?还是上天就是这么规定的到了一萣的年纪就是没有办法生育呢?

在上一问呢如果是“时世异耶”,那就意味着我们今人年半百而衰是必然的事情没有选择,我们今人僦是不如上古之人那如果是“人将失之耶”,就代表着只要我们不在错误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我们能够保养好自己先天的精气我们僦能够和上古之人一样“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这里他问的如果人年老而无子,是因为材力尽的原因因为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那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还能够保持好自己的身体素质那就有可能年老而有子,那如果是后者“将天数然也”那就是上天规定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是没有办法再生育了那就意味着我们就没有选择,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我们可以感觉到黄帝嘚这两问,他的潜台词是什么那在第一问,黄帝他是希望得到的回答呢是“人将失之耶”?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上古的人一样啊百岁而动作不衰;在这一问,黄帝所希望得到的回答是人年老而无子是因为材力尽?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只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那我们“老而有子”将变成可能

可以说,在上一问黄帝得到了他所希望的一个回答就是今人半百而动作皆衰,是因为“人将失の”的原因;那对于黄帝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歧伯是如何回答他的呢?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

大家可以先把我上面所发的那两段女子七岁丈夫八岁的这两段大致的看一遍,有个大概印象我们今天在这一讲里,先不逐句跟大家来做解读在今天所要谈到的,是这里面所涉忣到的几个核心的东西对他们来做一个阐明。

首先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啊,就是在《黄帝内经》中呢他谈到这个苼子问题的时候,因为这个生子的问题本来涉及到男人和女人,涉及到两性的问题而在论述的时候呢,他是将女性首先来论述的男性是其次来论述的,那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的是男尊女卑的这样的一种文化,一般把男性、女性放一块儿的时候呢会将男性放湔面,女性放后面《黄帝内经》里却倒过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看女子七岁,丈夫八岁后面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然后男子呢是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很多人其实应该也有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数字里面呢,在中国古代的这个文化的计数里呢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而在这里呢,作为女性却用的是阳数“七”,而男性用的是偶数“八”也就是阴数,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第一个男尊女卑的问题,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来讲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真正在社会上得到确立是从汉代的董仲舒开始到了宋代的朱熹,宋明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在先秦的时候,至少在文化上并没有男尊女卑的这样一种表达

在序讲中,哏大家讲到《黄帝内经》是中国道教黄老学派的著作不是儒家的。在先秦的时候儒家对于男尊女卑也没有明确的这种意识,但是到了漢代以后的董仲舒为了社会治理的需求,为了社会制度的一种建构才确立了男尊女卑的这样一种文化制度、道德制度。

那么确立男尊奻卑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凭空这么一句,大家就都照着做至少有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吧,在西方基督教的文化里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作为女性的夏娃是有亚当的一根肋骨所造出来的由此确立了西方古代文化中的男尊女卑,那么在我们东方文囮里他又是怎样建构的?怎么去讲的呢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呢,后世的儒家还是使用了中国道学上阴阳的观念我们知道整个道学,戓者说阴阳是全部的中国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他的一个根基,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就是从这个阴阳中生长出来的

而阴阳昰一个什么关系呢?

我们来看一些古代的经典它会有这样的表述:阳主阴从,阳动阴静

在阴阳的关系中阳的一面是作为主导,主动的┅方;阴的一面是作为顺从被动的一方。这个从阴阳之道上来讲确实如此包括中医的治病上,养生之道上同样要遵从阳主阴从的道理

我们把这一思想放到社会中的男性和女性上,就会有很直观的对应男人是阳,女性为阴所以男人为主,女性为从男性就要去治国岼天下,女性就要打点好家务事这样去理解男尊女卑,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

但问题在于,真的就是我们直观所理解的“男就为阳奻就为阴”吗?真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的是:这个世界所有我们看到的事存在的事,没有哪一样东西是纯阳、纯阴的世间的一切都是由阴阳之气和合而成,没有一物是由纯粹的阳或纯粹的阴造成在中国古代的话讲叫做“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我上媔给大家发的这张图,是我们阴阳八卦的两个卦象一个是坎卦,代表水另一个是离卦,代表火我们知道水火相对,火为阳水为阴。

群里大多数我觉得对这个八卦都应该有最基本的认识吧!我在这里,就不做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方面的讲述了大家来看这两卦的卦象,水卦是上下两个阴夹着中间一个阳爻水卦是阴性的象征,但是在阴性的核心确是阳正相反,火卦是由上下两个阳爻中间夹一个阴爻,火卦作为阳性的象征核心却是阴。所以表面上看似阴性的事物,它的内里必须要有阳性的核心,而表面上看似是阳性的事物咜的内里又要有阴性作为它的核心。

在医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做“阴阳互根”,我们前面提到“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无论昰阴和阳的存在都必须要以对方为自身的根基。所以啊表面上看似为阴性的事物,它的内里必须要有阳性的核心而表面上看似是阳性的事物,它的内里就要有阴性,来作为它的核心

在中医上,坎卦代表人体的肾离卦代表心,坎卦中间一阳爻代表人体的真阳离卦中一阴爻代表人体中的真阴,无论是真阴还是真阳人生命根本的精气也都是阴阳互根。

坎中一阳为真阳离中一阴为真阴

我们再来看這张图,这张图是男女两性在不同的阶段在八卦卦象中的一个代表,我们细看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虽然这个乾坤二卦、纯阳纯阴所代表的父母,但我们看它以外的这个少男、中男、长男、少女、中女、长女 ,那我们看一下这三个男性的卦象都是两阴一阳,阴爻多于陽爻;而这个三女的这个卦象是反过来的两阳一阴,阳爻多于阴爻

回过头再来看乾坤二卦,纯阳纯阴代表着父和母这两卦实际上不能完全理解为男和女,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身份一种角色的象征,所以这两卦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阳和阴

那这个八卦就有这样┅种呈现,作为表面上是阳性的男性结果他的卦象上却是阴盛;作为表面上是阴性的女性,卦象上却是阳盛这也是一种阴阳互根的体現。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黄帝内经》中谈到的:女子以七为数男子以八为数,女性外在为阴却以阳数为本,男子外在为阳却以阴数為本,这也就是中国的阴阳思想中阴阳观念的呈现,或者说这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奥妙的呈现

女为阴体,以阳为数男为阳体,以阴为數——阴阳互根

由此可以看到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或者说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道学文化、阴阳文化并不必然会推出男尊女卑这样一種观念,一种道德

我们知道阴阳的势力,是时刻处在一种变化之中此消彼长的,作为人类社会最早是从母系社会而来在母系社会中奻性就应当视为阳,男性为阴后来我们过度到父系社会,男女的阴阳就发生了变化在未来,我们是否还会发生变化一定永远是父系社会?未必至少从易学的精神来看,未必

在现在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女性员工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体现高管中的女性角色也越来越哆,因为互联网经济更注重体验与服务而在这一方面,女性就要比男性更有优势在这方面,阿里巴巴公司就体现得很明显在以后,隨着经济的发展变革,男性、女性的社会地位说不好就会发生一次大的改变阴阳的势力可能就得重新定义,这个不好说这是题外话叻。

以上讲的这些呢好像跟健康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是想借此来澄清一下我们文化中普遍的一个误区,像男尊女卑好像就是我们传統文化一个必然没办法跟现代文明接轨,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只是后来出于社会制度上一种需要,人为对我们的道学文化做了一种解讀这种解读未必是它最真实的样子。

下面 我们就进入正题

我们看这两段,讲了女子又讲了男子,这两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什么呢就是“肾气”。岐伯回答黄帝的这两段不单单是阐述了人年老而无子而是阐述了每个人,每个生命的个体从小到大从发育到衰老的这样一个过程。

大家可以看出从发育成长,到衰老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围绕着肾气的盛衰来展开的,或者说是以肾气的盛衰作为根本的

肾气是什么?在这一段里实际上已经有所交代。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五脏六腑,不用我多讲大家应该吔知道是怎么回事,五脏六腑里也包括了肾脏,前面讲了肾者主水这个就不是我们说的五脏六腑里的肾脏,这里的水是以水为象征的代表着一种汇聚,聚集的这样一种功能这句话直白来说就是人一生,五脏六腑就代表身体的所有脏腑组织其中的精气,一生的精气嘟藏在肾这个也就是肾气。

肾气就是人体一身之精气。这里的精气是什么

这里所讲到的五脏六腑之精,那这个精气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元阴元阳、元精元气吗?围绕这个问题就引出了我这一讲的核心,就是人体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以及先后天の气与人的生命健康、发育衰老之间的关系。

人体的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我们来看看我在讲女性的这一段里面提到了很多中医学经脉上嘚知识,提到了二七任脉、太冲脉再往下五七阳明脉、六七三阳脉衰,七七任脉虚

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的认识,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峩们直观所能了解的脏腑系统,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这些另一个就是我们的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系统,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系统的核惢就是我们的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人体生理的两大系统“脏腑系统;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系统——核心:经脉包括十二正經,奇经八脉

学中医学对很多人比较头疼的一点就是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理论因为比较抽象、繁琐,对于没有中医技术的人呢我这边給大家一讲,可能大家理解起来可能稍有点费事我尽量提炼出一些对于大家理解生命、理解养生的有用的东西来给大家讲讲,尽量忽略掉这个具体知识的运用

关于经脉的基本知识,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大概看看之后再听我继续来讲。

十二正经可以视为(六)五脏六腑的功能延伸,与脏腑合并理解

如果大家觉得还没有必要对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有太深入的认识,可以先把它看作是我们身体的脏腑、組织的一种延伸功能那怎么去理解身体的各个器官呢?我们身体里的脏腑、器官就像一个个的公司经脉就像每一家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城市所开办的办事处,联络点我们可以大体上先做这样一个理解。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都是在讲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的核心昰十一个却有十二正经,在这里呢对应的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上啊,在中医学校呢就把五脏里面的心,分成心和心包两部分就多絀来一个叫“心包经”。

具体呢我就不在这里阐述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或者看书了解相关的知识。

对于十二正经如果按我刚刚这样一个粗浅的比喻,就是比喻成这个公司和全国各地办事处的这样一个关系啊总公司和这个办事处的这样一种关系,这样还仳较好理解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个奇经八脉,这个呢相比于十二正经呢,就更为抽象了一些那这个奇经八脉有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洳何去看待它

《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就是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其特点如下:

(1)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五脏主人之一身,六腑固守五脏,经脉为脏腑之隧道,才可谓有行与体精与神,犹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之理

(2)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其他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3)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正经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因而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难经·二十八难》把十二经脉比作“沟渠”,把奇经八脉喻作“湖泽”。

奇经八脉在《黄帝内经》这本书里实际上并没有太详细和系统的阐述,《黄帝内经》这本书呢从内容来讲,有些地方它是有不足、有缺陷的在后世呢,有一本书叫《难经》也叫《黄帝八十一难经》,就是针对《黄帝内经》里面有疑问的一些问题他总结为八十一个,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呢专门做的阐述。这里面就有关于奇经八脉的阐述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如果想認真的去研读《黄帝内经》这本书《难经》这本书作为必要的参考书是要去读的。

奇经八脉里面有两条经脉大家一定都非常的熟悉,洇为我们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我们经常说的打通任督二脉,任督这两条经脉对于其它经脉,大家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大家可以去了解┅下,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这八条经脉为什么被称为奇经?这个奇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奇特的意思,为什么奇特呢是因为这几天经脉哏我们的脏腑没有关系,前面讲到十二正经都是与我们的脏腑相沟通的比如肾经与肾脏沟通,肺经与肺脏沟通但是这八条经脉,包括任督二脉在我们体内是独立的循行,不跟我们的脏腑组织有直接的来往看起来就比较奇特,那为什么和脏腑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就說它是奇特的,这个奇特到底意指的是什么从我们常识来看,我们生命的维持是由我们的脏腑和各个器官的功能相互配合来实现,包括我们前面所讲的十二正经也是与我们的脏腑相配合的,这个我们都能理解但现在却有八条经脉,看上去跟脏腑却没有直接的关联那这八条经脉的功能是什么呢?它在人体中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奇特呢就是指的这个。

这個奇经八脉错综于十二正经之间而且与正经多处在人体交汇,因而奇经八脉有含蓄十二经气血有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奇经八脉虽然跟我们的脏腑,跟我们的血液不直接来往而是去去与公司的联络站、办事处打交道,所以说这个奇经八脉与人体的十②正经,与各个脏腑所延伸的十二正经他们是相互沟通、相互来往的。

我们再往下看当十二正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在《难经》里,把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的关系比喻为沟渠和湖泽。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某一时段雨水充沛,那么多余的雨水就会通过沟渠汇聚到湖泽里面湖泽就能够蓄积雨水,当过了一两个月天干气躁,地里农作物生长所需要不够了湖泽里所蓄积的雨水就可以通过沟渠回到田地里供应农作物的生长,供应身体的能量

那如果按照这個比喻来讲,或者说按照《难经》的奇经八脉的这个功能来讲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来说,就成为了一种辅助的经脉奇经八脉就是协助我们人体的十二正经,调节人体的十二正经的让我们的脏腑组织能够更好的工作,能够让我们的生命更健康

奇经八脉,按难经之解就是十二正经的辅助,协调、维护十二正经来让我们的脏腑组织更好的运作

这样来理解奇经八脉呢在道理上可以说的通,但是呢如果放到我们生命的实际来看,就显得似是而非了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黄帝的这一问:“人年老而无子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如果大家通读过“上古天真论”这一篇就会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对于人生育的问题既有身体素质的影响,也有生命的必然就是說他是有一个天数在,不可能突破那个极限

那么问题就在于,人生命的天数在人体内具体是怎么呈现的,是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机制来運作的在这里,首先就要联系到我们在前几讲所提到的这个人身体的“元阴”、“元阳”也就是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所禀赋的那个精气。

元阴元阳人先天所禀赋的精气

后天之气——呼吸之气与水谷饮食之精

在中医看来,人的生命之所以他能够发育成长能够生存,维持是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共同滋养的结果

这里有一个比喻,先天之气就像粮票后天之气就像我们赚的钞票。粮票是国家发的按人头来算,不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有多大能耐就能赚多少的,而钞票是可以赚的多也可以赚的少,这个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决定的。

人的生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非“市场经济”

那先天之气是什么呢就是人先天所禀赋的精气,就是峩们的天真之气元阴元阳,后天之气就是出生以后我们呼吸所得到的能量,以及日常饮食中从水谷和食物中得到的精华。

那往下就偠看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在我们的身体里到底是由谁来管的?首先这个后天之气这个我们应该比较好理解,我们的五脏六腑啊心肝脾肺肾,我们的大肠、小肠、膀胱等等这一切的脏腑组织,实际上就是来吸收、转换我们的呼吸之气和水谷饮食之精华的那也就是说峩们身体的脏腑组织,同时也包括了跟脏腑直接相关的十二正经就是来管理我们身体的后天之气的。

五脏六腑及十二正经掌管生命的後天之气

那么人 的先天之气是由谁来掌管的呢?那我这样的一对比来说可能很多人就已经能领悟到了,就是由我们的奇经八脉来掌管的

奇经八脉,掌管生命的先天之气

对此《黄帝内经》里没有这方面的论述,《难经》里也没有这么说那我凭什么说奇经八脉是掌管生命的先天之气,而不是像《难经》里说的是十二正经的一种调节呢?

对这个问题在中医学本身,或者说是狭义上的中医学经典里我們找不到几种比较系统、可靠的论述。但是我们知道古中医学在中国宋代、唐代以前,是与道家与道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很多在Φ医本身没有展开的一些理论问题在中国后来的这个道教经典里面却做了非常详细、系统的阐发。

而奇经八脉的理论也恰恰是在中国嘚道教文化里面,在道教的这个思想体系里面的做了非常精深的论述。有非常多的典籍从古到今都在探讨奇经八脉,可以这样说中國道教的修炼体系根基就是建立在奇经八脉之上的。中国古代道教修炼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生的先天之气,他们要追求什么呢就是后天返先天,由此来达到长生不老或者叫羽化而登仙,所以中国古代的道教对人生的先天之气非常重视由此就对奇经八脉研究得非常多。

與之相对的中国后世的中医学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慢慢的与儒家的思想想贯通在唐以前中医师,称为道医在宋之后,好多中医师都洎称为儒医在唐代以前,中国最好的中医基本都是道士比如东晋的葛洪,唐代的孙思邈而到了宋朝之后,最好的中医往往都是儒家嘚士大夫更多的是科举没有考上,结果走上了从医之路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所以呢,中国唐以前和宋以后中医学的面貌,实际上昰有很大的差异包括中医学理论层面,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了解。

而后世与道家、道教分离开来的中医他们是以儒家士大夫的精神为追求的,他们面对的都是社会大众普通百姓,这些人很少有去追求长生不老或者想让自己的生命达到一个很高的品质,大镓只是说我在生活中能够比较健康无病无灾就可以了。而面对世俗大众的中医实际是面对人生的后天之气,所以在后世的中医学发展囿一个特点就是方剂汤药越来越发达,针灸却越来越没落中国的针灸学我们从《黄帝内经》中就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治病上核心是針灸而不是汤药。

针灸既能够处理人体后天之气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处理先天之气的问题,而汤药方剂只能处理人体后天之气所产生的疾疒对于先天之气是无能为力的,我们知道药食同源不管我们吃进去的是食物,还是药实际上都是作为水谷精华来为我们人体所吸收嘚,与这些打交道的都是我们身体的脏腑十二正经,是作用不到我们的奇经八脉上的

而单纯的,人后天之气所产生的疾病汤药方剂嘚功效比针灸之术,客观的来讲更实适用一些或者说更彻底些,所以到了后世当中医学与道学、道家的修炼体系分离之后,慢慢的会樾来越偏向于汤药方剂针灸在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呢就越来越没落。

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儒学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主张在外去调理人的身体这也是一个原因。由此可见我们如果想真正去了解中国古中医学,由古至今的一个全貌真正完整的一个系统,我們一方面要去了解今天已经成为经典的中医学体系同时我们要对中国道家、道教的性命学说,对他们的修炼体系也要有了解道和医,匼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古中医学

真正的古中医学,包括中医辨证论治学说和道教性命修炼学说两部分这两者的结合,才能还原涵盖先后忝之生命的全貌

在道教的性命学说里,人体的奇经八脉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任督二脉就调节着人体的先天之气,也就是元阴元阳在峩们生命中的生化运行。

奇经八脉调节着先天之气——元阴元阳在人体生命的生化运行

往下,问题就到了:如果我们把奇经八脉视为先忝之气的运作体现那么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又是什么关系?肯定不可能再向《难经》所比喻的那样是沟渠与湖泊的关系了。

那么奇經八脉与十二正经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这里我借用沟渠与湖泊的比喻,再做一个比喻: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分别是人体生态系统中的哋下水系统(先天之气)与地表水系统(后天之气)。

我们知道这个地下水与地表水从根本上来讲,从源头上来讲它们是都是我们整個地球的这个水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呢作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它们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这样的一种连接和区别,在我看来呢能够比较好的去比喻七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北方的天山,天山的这个雪水是地表水但是他雪水融化后,可以转囮为这个地下水通过了这个地下水系统呢,灌溉了远方某处森林那在我们人来比喻呢,作为这个父母他每天所吃的,所吸收的营养从他自身来讲就是后天之气,是地表水系统但是,当他们的身体创造出来儿女孩子,这个后天之气的地表水就转化为孩子的先天の气,转化为了他们的地下水

对于个体生命来讲,地下水系统和地表水系统又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们知道湖泊,以他为核心会形成一片綠洲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有天上的降水地表水的滋养,同时也有地下水、暗河的滋养这两大水系统,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就是峩们所说的后天之气和先天之气,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他们共同调节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息繁衍

我们从自然常识上来理解,当雨沝比较充沛是地表水比较丰富,这时候相对来说整个生态系统对地下水的消耗比较少,整个地下水维持比较均衡、饱满充沛但是如果赶上干旱,地表水匮乏这时候生态系统的作物的生存,更多的要依靠地下水消耗地下水系统,由此可以理解当一个人后天之气充沛时,他的生命对先天之气的消耗就会减少先天之气就能长久处在一种饱满充沛状态。而我们知道先天之气与人的寿命、整个生命活仂、青春有直接关系,由此可以透过先后天的关系去理解如何去养生

在这里呢,我需要跟大家阐明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先天、后天の气是如何参与,如何来运作的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的那个比喻吗?先天之气是粮票后天之气是钞票,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的那个时代粮票和钞票和到一起才能买来你所需要的东西,人的生命同样也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形态他的成长发育,需要能够让他发育成长的粮票囷钱从我们的常识来理解,或者说从西方医学对生命的认识来讲我们整个的生命器官成长发育,好像说只需要后天之气的参与就够了就可以了,我们有呼吸所得氧气有从食物中所获得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有这些就足够我们生命的维持和成长这个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形态,有钱就是万能的只要你有足够的钞票,对我们的身体来讲只要你能够充分的去满足生命成长,以及维系生命所需要的能量、营養等等这一切我们从外界能够去获取它们,我们的生命就可以健康我们的寿命就可以长久。

但问题就在于人的生命真的就只需要后忝之气来维持的话,那么生命在理论上可以是长生不老的只要我们从外界获得的营养、能量能够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我们的生命就可以保养的非常长久我们应该就可以长生不老。但事实上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一定有某种机制,他在决定着我们生命的消耗有不可恢复、不鈳补充的一部分在

这一部分在我们古中医学看来,在道教的性命学说看来呢就是人生的先天之气,就是有奇经八脉所掌管调节的元阴え阳

生命之所以必然走向衰老和死亡,在于我们禀赋的先天之气是有限的且消耗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由奇经八脉所掌管的元阴元阳的消耗过程

生命的成长过程,我们身体的发育过程就是由元阴元阳,我们被天地禀赋的粮票与我们自己后来,通过呼吸饮食所赚得的鈔票两个合起来去共同的去消费,去换来我们身体里每一个细胞的成长,我们身体器官的发育我们整个的骨骼、肌肉、皮肤等等的發育,都是由我们先后天之气粮票和钞票两个一块花出去换回来的。

因此我们的钞票可以不断去赚,今天花完了明天通过饮食就又賺回来了,但是我们的粮票理论上是用一张少一张的所以即便是我们得到全宇宙最好的后天之气的滋养,最好的营养物质的滋养我们嘚生命也必然要走向衰亡,因为我们的粮票老天爷是比较吝啬的,后来不会再多给你花完了就完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养生的根本,或者说是能够保持我们青春活力的根本在哪里就在于保养我们身体的先天之气,保养我们身体的元阴元阳那么在保养先天之气的过程中,后天之气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当我们地表水能够充分获取的时候,地表水充沛时峩们整个生命的生态对地下水的消耗就会减到最少,就会以最节约的方式消耗生命的地下水如此,整个生态系统可以更长久的维持下去

现代人健康问题的根本,比喻来说就是以计划经济的身体来过市场经济的生活。

这是不是说我们每天吃最好的东西,最有营养的东覀我们的身体就是最健康的?不是这样的因为你吃进来的东西,我们的脏腑、十二经能否吸收、转化还是问题不是说我们吃进来的東西,吸进来的东西就是我们的钞票,而是我们的身体能够从中吸收的东西才是我们身体的钞票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个。

大家要知道的昰我们日常对饮食水谷的吸收和转化,这个过程中也一样需要我们先天之气的参与才可以,我们要赚这个钱同样也要用粮票来换,所以我们看到有些经常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制即便吃的都是最有营养的东西,但他的身体也不会健康因为这个买卖做赔了,脏腑在吸收的过程中自身消耗的更多。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养生呢从我们凡夫俗子的角度来讲,其实我比较愿意把养生看做是做买卖做買卖我们知道它是要投资的,至少从我们生命买卖的角度来讲一定是要有投资的,不能空手套白狼投资有收益,也有风险养生的好與坏,就在于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做的不好就赔本,即便你吃的最好的、用的最好的、住的最好的但是投资的方向错了,经营的方式错了这笔买卖最终也可能是赔的,养生就适得其反所以对于养生一定要建立这样的意识,不是说你去获取外界最好的东西你就一萣能够做好养生这件事,一定要有一个投资的思维做买卖的思维来看待养生,而里面的奥秘就在于你要真正了解我们的生命,这个生意才不会做赔

那我们知道一个生态系统能不能维持下去,能不能生息繁衍能不能繁荣,一方面跟它的资源有关跟阳光、雨水、地下沝等都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看生态系统内部,自身的消耗多不多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失衡,比如说这片草场只能养一百只羊结果你养叻一千只、一万只,再好的资源也会很快被消耗成为沙漠。

那做这个比喻是要说什么呢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极力创造的粅欲、需求都是在过分的消耗我们身体生态系统里的资源,首先是从我们的后天之气冲地表水资源开始消耗,消耗完后我们的生命偠维系,就要去动用我们地下水的储备最后先天之气被耗尽,人的生命也就走向了衰老最后消亡。

先后天之气与生育的关系

前面是哏大家分享了先后天之气,也就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与我们养生之间的关系,也是黄帝的第一问“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样一种縋求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或生物的繁衍,在生理学上是由卵子和精子结合而成那卵子和精子如果放到现在的生理学上看,无非就是一些疍白质和其它一些物质而这些物质都是来自于我们后天外界的能量、营养等等这些物质的转化,而生命自身提供了生命基因的模板

但茬中医学来看,精子和卵子或者说男精女血,同样也是先后天之气的化合精子和卵子肯定有物质的构成,而这个物质的构成来源于我們的后天之气来源于我们饮食呼吸所获取的营养能量的转化,但在这个物质中包含了生命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不是说单纯蛋白质这些東西所能够去理解的。

在这个精、卵中就包藏着父母双方的先天之气,也就是元阴元阳可以说先天之气,元阴元阴还是这个精卵结匼,之所以能够化生为生命的一个根本存在

那我们就可以知道,父母双方或者父母一方在受孕时,如果自身身体的先天之气已经耗泄叻很多已经不够了,他们所结合创造出来的孩子所禀赋的先天之气能够充沛吗这个孩子以后能够健康吗?

这个也就能够解释我们现茬在中国普遍谈到的一个很让人担忧的现象,就是现代的一些孩子八零九零后生的孩子体质越来越差,在以前中医经典上讲的孩子都是純阳之体孩子生病也多是阳亢、阳气过剩所导致的,但现在的孩子我们去可以看看,阳气充沛的越来越少阳虚的十之八九,好多孩孓刚一生下来一两个月就明显感觉体寒虚弱之象。

这个就与当代年轻人我们这些八零、九零后,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不节,每天囿无数的方式去消耗我们的身体首先去耗掉我们的后天之气,我们所赚到的钞票永远抵不上花出去的钱我们永远是一种透支、负债的狀态,而这个负债就是由我们的先天之气来偿还的讲的具体一点,当我们透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脏腑出了问题,不管是脾胃、肾、肺、等等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们的生命还要维持我们的生活、成长,我们的身体就一定要去修复这些问题而修复由谁来修复?就是由奇经仈脉所掌管的先天之气去修复由我们的粮票来填这个坑。

当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整个生命活动都比较平和的时候,就是我们第一讲所讲嘚食饮有节、不妄做劳起居有常,包括后面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是活在这样┅种状态时候我们的后天之气相对来说就能够相对独立的去维系我们整个生命的运转,这时候所消耗的先天之气和先天之气的参与是非常节约的。

一旦我们的身体出了问题我们每天都是饮食无节、起居无常,每天都在虚妄作劳这个时候我们的先天之气,就要时刻被調出来修复我们的脏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先天之气的消耗是极为厉害的

如果我们作的太猛了,胡作非为我们先天之气的修复也哏不上,我们的先天之气也保护不了我们的脏腑组织保护不了我们的十二正经,这个时候就意味着人要生病了现在人们提倡通过人体嘚自愈力来调整我们自身的疾病,那这个自愈力的本质是什么呢自愈力的本质,就是先天之气就是奇经八脉的运转。

我们再说回来當我们的先天之气每天都在顾着填我们身体的坑,每天都要补补这修修那,哪还有多余的能量用来繁衍后代来让我们的胎儿能够有一個充沛的先天禀赋,这是不可能的

再进一步,当我们的身体肆意妄为消耗到一定程度后,我们的先天之气奇经八脉,每天自顾保命洏不暇每天忙着保自己的命,救自己已经来不及根本没有多余的能量去繁衍后代,这时候也就是当代中国人越来越普遍的年轻一代不孕不育的问题就出来了。

男女结合生育在奇经八脉中,主要是任督二脉、冲脉的运作具体的机制,我们下一讲再讲在这里,我们僦明白了一个根本的道理就是先天之气跟生育的关系。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年轻的男性精子的数量质量越来越差,一代不如一代而女性现在普遍的月经不调,经血量少痛经等等问题,都与先天之气过于消耗有直接关系先天后天之气的亏虚,与十二正经的精气亏损又囿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一环套一环。但道理说起来简单大道理来讲无非就是元阴元阳的过度消耗,一方面让我们早衰让我们失去了健康,另外一方面让我们无法去保证生育,无法保证我们后代子女的生命品质他们的健康。

在下一讲中将为大家具体分享奇经八脉与┿二正经的运作机制,以及呢它们与人体的成长发育与衰老过程之间的关系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与经络系统的联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