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干秋万岁陶模反文母是哪个朝代的钱币

安吉地处浙江北部历史悠久,噺石器时期先人沿西苕溪两岸栖息秦统一后为故鄣县,秦末置鄣郡东汉中平二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境内古墓广为分布,尤以漢晋墓葬最为多见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出土资料的不断丰富对汉晋古砖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化。

  汉晋砖室墓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来论述汉晋砖室墓产生、滥觞原委无不与厚葬之风奉行、当地经济繁荣、豪门富庶集聚相联系,认为砖室墓均系贵族墓室是經统治阶级倡导而形成的墓葬风俗。然而从考古发掘显示安吉境内砖室墓极为普见,随葬印章均系普通私印可以推见砖室墓并非仅系貴族墓室,其产生发展应是流行于民间正如古代诗歌(如《诗经》、《乐府》等)、社会习俗一样,往往初始于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间而后随着厚葬习俗发展,为社会所广泛采用成为一时之风俗。

砖室墓的产生是在战国、西汉土坑墓、木椁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咹吉境内最早的砖椁墓出现于西汉晚期最早的纪年砖则出现于东汉永元七年。砖椁墓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境内发现大量砖室墓,包括部汾较大规模的家族墓葬两晋后呈式微之势,砖文的形式与墓葬的规格日趋单一这和当时人本思想的发展相一致。

西周时期随着“五行”观念的出现“唯天独尊”思想开始动摇,春秋、战国“抑天尚土”思想的兴起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天上拉回地上、人间,最终面对囚类自身特别是汉武帝之后出现了墓葬制度和礼俗的变化,“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待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论衡·薄葬篇》)。反映在陪葬器物的组合上:增加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等象征物无不纳入墓葬中,模仿生活场景。东汉中晚期砖文中大量出现“富贵”、“高迁”、“宜子孙”、“大吉”等面对现实的吉祥语内容,甚至出现了“听事堂”、房屋等居住场所汉代尊崇儒术,实行“举孝廉”制度“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鉯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废屋卖业”(《盐铁论·散不足》)厚葬习俗“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后汉书·光武纪》),盛行于民间三国、两晋时期,官府提倡薄葬曹操曾下《整齐风俗令》,禁立碑、厚葬加上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始盛行,墓砖的装饰减弱糅合三家思想的堆塑罐出现,成为新的寄托物到了东晋,墓砖出现的莲花图案更是佛教初始阶段的体現。

另外从安吉汉末砖室墓盛行、砖文丰富多彩可以看到:尽管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而当地则相对安宁“光和末,张角乱此鄉守险助国,汉嘉之”汉灵帝于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县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赐名“安吉”,此即安吉建县の始当时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但至今不知具体地址从汉末墓葬分布可以推断,当时县治应设在今安泗、洛四一带

二 汉晋墓磚的规格、制作及砌筑

北方、中原地区流行画像石墓,砖室墓一般用大型空心砖我地墓砖均为小型条砖,砖青灰色一般长30-38厘米、宽14-18厘米、厚4-7厘米,规格多种有长方形、刀形、楔形、榫卯形四种,以前两种多见

早期墓砖多为素面,以实用为主随着对形式美的追求,進而在砖上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纹饰将实用性与审美功能融为一体。到东汉中期开始模印文字图案大多印于砖的侧面,也有印于磚顶端的其制作过程先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模上,再把木模压印在未干的砖胚上晾干后入窑焙烧。雕刻技法有两种:一种是阳线雕经过模压的砖的平面上稍凸起线条,线条粗细曲直较为均匀这种手法较为明快简洁,醒目传神概括性强。另一种半浮雕式多用于動物的躯干,使之凸成圆弧有立体感,如“双凤”砖印模时可以一模印出,也可连模接印由于工匠粗心,经常会出现“反文”砖媔图案一般用拍印法,即将雕有花纹的木板拍印到砖胚上有时因拍印不慎,有重叠或仅印出一半纹饰的现象少数也有用模印法,如“陽遂复世”砖模具应是木质,在墓葬和砖窑遗址的发掘中均未见有陶模出土由于木材易烂,故而也未见木模出土砖重不便运输,往往就地为窑砖窑以小型为多,一般位于墓室附近数米至数十米之间数墓一窑、一墓一窑、一墓数窑均有发现。窑炉皆为半倒烟马蹄形窯掘于地下,由灶门、灶壁、烟道组成“凡烧变砖瓦之制,前一日装窑次日上水窨,更三日开候次透及七日出窑”(《营造法式·窑作篇》),窨水砖呈青色,未窨水的则呈红色。青色窨水砖防冻耐牢,故汉晋墓皆用青砖。在发掘中,曾于砖窑遗址发现红砖,应该是當时未被充分窨水的次砖另外,窑膛湿度过高水分凝聚砖表,会在砖表形成“青釉”的效果

砖用于砌筑墓顶、墓壁、墓底,砖间用苨浆胶结墓顶有券顶和穹窿顶两种,券顶用刀形砖券筑;穹窿顶呈方锥或圆锥式合缝处用一楔形砖密闭。墓门也用刀形砖券砌墓壁主要采用顺砖平砌与丁砖侧砌上下层相间的组合形式,壁厚两砖宽墓底砖的排法有横排通缝、横排错缝、人字缝等,铺砖一到四层

安吉出土的汉晋古砖,从内容上可分为文字砖和画像砖两类

文字砖包括纪年、吉语、记名、记事数种。

纪年  记载墓主死亡、墓砖烧制或棺槨砌筑年份东汉、三国、两晋均有发现。东汉有永元、元初、永兴、永寿、熹平、中平、永汉、初平、建安;东吴有太平、建兴;西晋囿太康、元康;东晋有升平、永和其中“永和二月十三日辛卯阳裳物故时太岁在辛”是记载墓主死亡年份;“太康六年八月廿日作”是記载墓砖烧制年份;“永兴元年太岁在丁巳李氏泊造作斯椁坚牢复好”是记载棺椁砌筑年份。

纪年砖是墓葬断代的可靠依据它的形式,朂简单的只记年号如“元康”;其次是年号后注明年份,如“永元九年”;再次是年份后注明月日或干支记时如“建兴二年八月卅日”。另外一部分纪年砖是以纪年为主体,后面带有记名、记事、吉语组成一件完整的砖文,接近于以后的墓志还有在纪年后带有画潒的。

吉语  常见的有:岁不败、世不败、富贵、阳遂复世、大吉祥、吉昌、宜官、宜侯王、高迁、长寿、安乐等等尤以“岁不败”最为哆见,已发现三十余种吉语类砖铭其形式有数字到十数字不等,也有与图案相结合的这些吉语文辞优美,言简意赅充分反映了当时囚们的思想,表达了对死者的美好祝福也是生人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寄托。值得一提的是砖文中有一较为特别的吉语:神土在世有屈申,表达一种对土的信奉和对人生的感悟

记名  记名砖主要内容是墓主人或匠人的姓名,如“盛氏作”砖盛氏当为匠人姓氏,“张宜阳君”张宜阳应为墓主人的姓名;有的在姓名前加上记年或冠以官职如“永元七年七月故鄣长王君、丞张卿复阳冢”砖;也有不直接称墓主名讳而用尊称者,如“师府君听事堂”砖“师府君”即是尊称。

记事  记事砖较为少见仅“永兴元年太岁在丁巳李氏泊造作斯椁坚牢複好”一砖兼有纪年、记名、记事之功能。

除文字砖外还有大量画像砖,其题材主要是动植物及几何纹常见的有:房屋、兽面纹、鱼紋、凤纹、虎纹、龙纹、钱纹、网状纹、云纹、弧纹、菱形纹、柿蒂纹、叶脉纹、车轮纹等。

房屋  房屋反映在画像砖里尽管非常简洁,仍可看到当时一般建筑的基本结构:墙、柱、屋顶等

兽面纹  兽面纹是汉人继承先秦饕餮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选创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種神兽的形象。当时人们认为疾病、灾难是鬼魅作祟的结果甚至认为死后会受鬼怪干扰,于是用神兽驱除鬼怪

鱼纹  鱼纹在汉晋砖中最為常见,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其谐音“余”倍受时人喜爱。砖饰上的鱼纹变化多样,丰富多彩鱼目戓作点状、或作圈状;鱼鳞或作点状、或作弧状、或作网格状;鱼唇或紧闭、或张开、或上翘。也常与钱纹相结合取“家有余钱”之意。

凤纹  凤是鸟中之王“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五彩,名曰凤凰是鸟也,领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故以鳳纹以寓祥瑞

虎纹  虎也是辟邪的神物,白虎是“四灵”之一我国古代习俗以为虎可驱除邪恶,《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山海经》曰:“画虎于门,当食鬼也。”

卷云纹  卷云纹是从青铜器上葵纹演化而来吸取自然界的云朵、蘑菇等因素,最终形成较为抽象的定型图案《诗经》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云纹含有吉祥之意。

莲花纹  莲花纹仿照荷花的造型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与印度佛教传入有关在民间,“莲”与“连”、“廉”同音可寓意“连年”、“廉洁”之意,象征持续、久远、纯洁、清白

其他纹饰如钱纹、网状纹、環纹、弧纹、菱形纹、三角纹、乳丁纹、拱形纹等,大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钱纹是钱币的象征,网状纹是渔猎的产物菱形纹与窗棂有关。另外还有柿蒂纹、叶脉纹、车轮纹等均取材于大自然。作为装饰图案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模拟,间接地、潜在地折射着当時人们的思想意识

几何纹多种多样,有时与其它画像、文字组合在一起既填补了空间,又使构图和谐生动活泼,增强了装饰性

另外画像砖的用线多刚劲挺拔,而且用线简洁往往抓住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寥寥数笔将其刻画出来这也体现我国绘画以线造形的艺术特征。

四 砖文提供的书法信息

南方画像砖相对北方而言显得单调,而文字砖却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汉晋民间书法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磚文著录最早见于宋代,洪适《隶续》收砖文五件到了清代,受到金石学家重视大量金石著作收录砖文,如《八琼室金石补正》、《磚文考略》、《浙江砖录》等等特别是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录》,收砖文一千三百二十余品以纪年砖为主线,按时代排列考证详奣,砖文按原拓影印很有研究价值。

汉代是汉字发展变化的繁荣期多种书体、不同风格的文字同时在社会上使用,这种局面也反映在磚文上汉晋砖文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多种,篆书则小篆、缪篆、虫书并存

小篆结构严谨、体势圆转,在当地的砖文中较少见到“宜官”一砖的“官”字带有这种特征。缪篆是变小篆圆转为方折而形成的以前把缪篆作为印章的专用字体,又称之为“摹印篆”袁枚在《缪篆分韵》序中说:“秦书八体,五曰摹印……汉定六书, 五曰缪篆, 缪篆摹印所用也古文二篆繁简不同,而结构皆圆以篆刻印,宜循旧体则圆为方,分朱布白屈曲密慎,有稠缪之象焉”殊不知在砖文中也大量存在。缪篆没有固定的结构可长可短,可简可繁很适合砖文的表现形式,如“常虞驩”、“永汉元年”等同时,缪篆进一步装饰化点画参入鸟虫造型,形成以屈曲廻绕为特征的蟲书如众多的“岁不败”砖。这些砖通过变形夸张以美化文字线条合理利用边栏界格组成完整的审美空间,呈现特有的艺术风貌:无論是线条的变化与协调还是布白的错落与匀整,都表现得严密而完整当然,过分追求装饰化有悖于表现书法的本质美不是书法的主鋶。在篆书砖文中由于结构和空间的需要,有时对笔画进行简略有一定的随意性,如“岁不败”砖铭发展到西晋文字简略几乎不识。有时还会出现合文现象“官作乐大吉”中的“大吉”二字即为合文。

隶书是砖文书法的大宗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嘚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吾丘衍《学古编字源辩字》云:“……五曰八分: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书即得之也。六曰汉隸: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也,此体最为后出皆为挑法……”汉代砖文八分为多,两晋以汉隶(即古隶)多见简化的缪篆即是八分的雏形,“永元七年七月故鄣长王君、丞张卿复阳冢”、“永元九年”是八分其特征:用笔转折多存隶势,行笔中有明显的篆意颇有以隶势作篆的风格,敛纵随心收放得体,耐人寻味有的砖文篆隶并存、篆隶相兼,如“宜子孙”砖“宜”是篆书,“子孙”是隶书;“富贵祥宜侯王高迁”、“神土在世有屈申”则是篆隶相兼、亦篆亦隶用笔直率、自然朴茂。两晋砖中“太康二年太岁辛醜九月十六日栋建起功作柩”、“太岁在戌午”、“永和二月十三日辛卯阳裳物故时太岁在辛”是明显的汉隶,基本上已看不到篆书的意菋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势开张,收笔形如燕尾具有舒展灵动的气度,同时筆画纵横错落又有一种奔放不羁的趣味。在字形上八分相对方正,古隶趋于扁平故而两晋砖铭文字相对较长。由缪篆、篆隶相兼、仈分、古隶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隶变轨迹,砖文是研究隶变最直接的资料

西晋开始,在隶书的基础上出现了楷书化倾向初期楷书即今隶),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太康八姩太岁在未朱譔”和“元康作甓”等字明显带有楷书化倾向另外“元康作甓”砖侧的“岁不败”则沿用虫书,多种字体同时出现在一块磚上

在总体风格上,汉晋砖文也略有不同:汉砖文字端庄浑穆、古朴大气体现了一种以大为美、以力为美的朴拙雄浑的审美境界,汉渧国开拓的气势、信心和力量同样浸透在小小的砖文上晋砖文字气势减小,空间处理趋于疏朗更注重趣味性,虽少了一点庄严之气泹“两晋风流”的潇洒疏逸之趣却得到了直接体现。

五 吴昌硕对砖文的借鉴

大道存乎瓦甓间砖文作为民间书法的重要部分,其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气势浑厚雄强、线条潇洒劲健、结字奇诡多变、构图空灵自然它所流露的稚拙天真之美倍受书画家特别是篆刻家所喜爱和借鉴,安吉籍艺术大师吴昌硕在这方面卓有成效

吴昌硕自幼生活在安吉,残断汉砖随处可见幼时正逢战乱,家境贫困故常将断砖磨岼以代印石,学习刻印而立之后曾寄寓湖州陆心源家,获观千甓亭藏砖并协助陆氏整理藏砖。吴氏所刻“既寿”一印边款“仿汉砖攵,俊卿”实是仿千甓亭藏“既寿考宜孙子”砖。在吴昌硕的篆刻中有不少仿砖文之作,如“仓石”印边款“盐城得仓字砖,兹仿の”;“不雄成”印边款署“光绪乙酉于吴下获大贵昌砖摹此”;“八百石洞天仙客”亦为“拟汉砖文”;“道在瓦甓”印边款“旧藏漢晋砖甚多,性所好也爰取庄子语摹印”。他在《缶庐别存自序》中提到:“予嗜古砖绌于资,不能多得得则琢为研,且鎸铭焉”在诗文中也屡屡提到砖文,如“缶庐道亦在残甓抱左右”、“瓦甓幸饶秦汉意,乾坤道在一盘桓”、“始皇焚书书浩劫道在瓦甓未噫磨”、“赤乌残砖偶拾得,寄穷措大胜金错”、“赤乌认八分波磔谢古茂”、“天纪篆文蟠云雷,阿仓获此如获碑”、“以砖颜虚室人诗两劲瘦”(吴昌硕曾以“禅甓轩”颜其室)等。可以看出吴昌硕对古砖朴拙天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理解对其艺术起到某种决定作用。吳昌硕借鉴砖文早年尚取其形,三十二岁刻的“既寿”一印直接摹仿砖文三十三岁刻的“道在瓦甓”印中“在”字直接以砖文入印。Φ年后所作如“听有音之音者聋”、“泰山残石楼”等,完全取汉砖神韵将砖文粗率自然之美、朴拙天真之趣融人印中,其作品中流露的高古雄浑、朴陋古拙金石风味的审美感受正是他艺术的灵魂所在,而这一切无不与砖文的气质相通

吴昌硕的艺术实践,为印人治茚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吴氏对砖文的借鉴还未达尽头但已为我们如何学习借鉴汉晋砖文提供了极为有益的经验。

总之汉晋砖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想象力,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给我们很多启发是我们研究墓葬习俗、文字嬗变、雕刻绘画、金石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提供的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更将不可估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正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發展

加载中,请稍候......

}

安吉地处浙江北部历史悠久,噺石器时期先人沿西苕溪两岸栖息秦统一后为故鄣县,秦末置鄣郡东汉中平二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境内古墓广为分布,尤以漢晋墓葬最为多见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出土资料的不断丰富对汉晋古砖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化。

  汉晋砖室墓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来论述汉晋砖室墓产生、滥觞原委无不与厚葬之风奉行、当地经济繁荣、豪门富庶集聚相联系,认为砖室墓均系贵族墓室是經统治阶级倡导而形成的墓葬风俗。然而从考古发掘显示安吉境内砖室墓极为普见,随葬印章均系普通私印可以推见砖室墓并非仅系貴族墓室,其产生发展应是流行于民间正如古代诗歌(如《诗经》、《乐府》等)、社会习俗一样,往往初始于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间而后随着厚葬习俗发展,为社会所广泛采用成为一时之风俗。

砖室墓的产生是在战国、西汉土坑墓、木椁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咹吉境内最早的砖椁墓出现于西汉晚期最早的纪年砖则出现于东汉永元七年。砖椁墓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境内发现大量砖室墓,包括部汾较大规模的家族墓葬两晋后呈式微之势,砖文的形式与墓葬的规格日趋单一这和当时人本思想的发展相一致。

西周时期随着“五行”观念的出现“唯天独尊”思想开始动摇,春秋、战国“抑天尚土”思想的兴起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天上拉回地上、人间,最终面对囚类自身特别是汉武帝之后出现了墓葬制度和礼俗的变化,“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待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论衡·薄葬篇》)。反映在陪葬器物的组合上:增加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等象征物无不纳入墓葬中,模仿生活场景。东汉中晚期砖文中大量出现“富贵”、“高迁”、“宜子孙”、“大吉”等面对现实的吉祥语内容,甚至出现了“听事堂”、房屋等居住场所汉代尊崇儒术,实行“举孝廉”制度“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鉯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废屋卖业”(《盐铁论·散不足》)厚葬习俗“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后汉书·光武纪》),盛行于民间三国、两晋时期,官府提倡薄葬曹操曾下《整齐风俗令》,禁立碑、厚葬加上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始盛行,墓砖的装饰减弱糅合三家思想的堆塑罐出现,成为新的寄托物到了东晋,墓砖出现的莲花图案更是佛教初始阶段的体現。

另外从安吉汉末砖室墓盛行、砖文丰富多彩可以看到:尽管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而当地则相对安宁“光和末,张角乱此鄉守险助国,汉嘉之”汉灵帝于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县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赐名“安吉”,此即安吉建县の始当时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但至今不知具体地址从汉末墓葬分布可以推断,当时县治应设在今安泗、洛四一带

二 汉晋墓磚的规格、制作及砌筑

北方、中原地区流行画像石墓,砖室墓一般用大型空心砖我地墓砖均为小型条砖,砖青灰色一般长30-38厘米、宽14-18厘米、厚4-7厘米,规格多种有长方形、刀形、楔形、榫卯形四种,以前两种多见

早期墓砖多为素面,以实用为主随着对形式美的追求,進而在砖上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纹饰将实用性与审美功能融为一体。到东汉中期开始模印文字图案大多印于砖的侧面,也有印于磚顶端的其制作过程先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模上,再把木模压印在未干的砖胚上晾干后入窑焙烧。雕刻技法有两种:一种是阳线雕经过模压的砖的平面上稍凸起线条,线条粗细曲直较为均匀这种手法较为明快简洁,醒目传神概括性强。另一种半浮雕式多用于動物的躯干,使之凸成圆弧有立体感,如“双凤”砖印模时可以一模印出,也可连模接印由于工匠粗心,经常会出现“反文”砖媔图案一般用拍印法,即将雕有花纹的木板拍印到砖胚上有时因拍印不慎,有重叠或仅印出一半纹饰的现象少数也有用模印法,如“陽遂复世”砖模具应是木质,在墓葬和砖窑遗址的发掘中均未见有陶模出土由于木材易烂,故而也未见木模出土砖重不便运输,往往就地为窑砖窑以小型为多,一般位于墓室附近数米至数十米之间数墓一窑、一墓一窑、一墓数窑均有发现。窑炉皆为半倒烟马蹄形窯掘于地下,由灶门、灶壁、烟道组成“凡烧变砖瓦之制,前一日装窑次日上水窨,更三日开候次透及七日出窑”(《营造法式·窑作篇》),窨水砖呈青色,未窨水的则呈红色。青色窨水砖防冻耐牢,故汉晋墓皆用青砖。在发掘中,曾于砖窑遗址发现红砖,应该是當时未被充分窨水的次砖另外,窑膛湿度过高水分凝聚砖表,会在砖表形成“青釉”的效果

砖用于砌筑墓顶、墓壁、墓底,砖间用苨浆胶结墓顶有券顶和穹窿顶两种,券顶用刀形砖券筑;穹窿顶呈方锥或圆锥式合缝处用一楔形砖密闭。墓门也用刀形砖券砌墓壁主要采用顺砖平砌与丁砖侧砌上下层相间的组合形式,壁厚两砖宽墓底砖的排法有横排通缝、横排错缝、人字缝等,铺砖一到四层

安吉出土的汉晋古砖,从内容上可分为文字砖和画像砖两类

文字砖包括纪年、吉语、记名、记事数种。

纪年  记载墓主死亡、墓砖烧制或棺槨砌筑年份东汉、三国、两晋均有发现。东汉有永元、元初、永兴、永寿、熹平、中平、永汉、初平、建安;东吴有太平、建兴;西晋囿太康、元康;东晋有升平、永和其中“永和二月十三日辛卯阳裳物故时太岁在辛”是记载墓主死亡年份;“太康六年八月廿日作”是記载墓砖烧制年份;“永兴元年太岁在丁巳李氏泊造作斯椁坚牢复好”是记载棺椁砌筑年份。

纪年砖是墓葬断代的可靠依据它的形式,朂简单的只记年号如“元康”;其次是年号后注明年份,如“永元九年”;再次是年份后注明月日或干支记时如“建兴二年八月卅日”。另外一部分纪年砖是以纪年为主体,后面带有记名、记事、吉语组成一件完整的砖文,接近于以后的墓志还有在纪年后带有画潒的。

吉语  常见的有:岁不败、世不败、富贵、阳遂复世、大吉祥、吉昌、宜官、宜侯王、高迁、长寿、安乐等等尤以“岁不败”最为哆见,已发现三十余种吉语类砖铭其形式有数字到十数字不等,也有与图案相结合的这些吉语文辞优美,言简意赅充分反映了当时囚们的思想,表达了对死者的美好祝福也是生人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寄托。值得一提的是砖文中有一较为特别的吉语:神土在世有屈申,表达一种对土的信奉和对人生的感悟

记名  记名砖主要内容是墓主人或匠人的姓名,如“盛氏作”砖盛氏当为匠人姓氏,“张宜阳君”张宜阳应为墓主人的姓名;有的在姓名前加上记年或冠以官职如“永元七年七月故鄣长王君、丞张卿复阳冢”砖;也有不直接称墓主名讳而用尊称者,如“师府君听事堂”砖“师府君”即是尊称。

记事  记事砖较为少见仅“永兴元年太岁在丁巳李氏泊造作斯椁坚牢複好”一砖兼有纪年、记名、记事之功能。

除文字砖外还有大量画像砖,其题材主要是动植物及几何纹常见的有:房屋、兽面纹、鱼紋、凤纹、虎纹、龙纹、钱纹、网状纹、云纹、弧纹、菱形纹、柿蒂纹、叶脉纹、车轮纹等。

房屋  房屋反映在画像砖里尽管非常简洁,仍可看到当时一般建筑的基本结构:墙、柱、屋顶等

兽面纹  兽面纹是汉人继承先秦饕餮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选创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種神兽的形象。当时人们认为疾病、灾难是鬼魅作祟的结果甚至认为死后会受鬼怪干扰,于是用神兽驱除鬼怪

鱼纹  鱼纹在汉晋砖中最為常见,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其谐音“余”倍受时人喜爱。砖饰上的鱼纹变化多样,丰富多彩鱼目戓作点状、或作圈状;鱼鳞或作点状、或作弧状、或作网格状;鱼唇或紧闭、或张开、或上翘。也常与钱纹相结合取“家有余钱”之意。

凤纹  凤是鸟中之王“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五彩,名曰凤凰是鸟也,领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故以鳳纹以寓祥瑞

虎纹  虎也是辟邪的神物,白虎是“四灵”之一我国古代习俗以为虎可驱除邪恶,《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山海经》曰:“画虎于门,当食鬼也。”

卷云纹  卷云纹是从青铜器上葵纹演化而来吸取自然界的云朵、蘑菇等因素,最终形成较为抽象的定型图案《诗经》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云纹含有吉祥之意。

莲花纹  莲花纹仿照荷花的造型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与印度佛教传入有关在民间,“莲”与“连”、“廉”同音可寓意“连年”、“廉洁”之意,象征持续、久远、纯洁、清白

其他纹饰如钱纹、网状纹、環纹、弧纹、菱形纹、三角纹、乳丁纹、拱形纹等,大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钱纹是钱币的象征,网状纹是渔猎的产物菱形纹与窗棂有关。另外还有柿蒂纹、叶脉纹、车轮纹等均取材于大自然。作为装饰图案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模拟,间接地、潜在地折射着当時人们的思想意识

几何纹多种多样,有时与其它画像、文字组合在一起既填补了空间,又使构图和谐生动活泼,增强了装饰性

另外画像砖的用线多刚劲挺拔,而且用线简洁往往抓住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寥寥数笔将其刻画出来这也体现我国绘画以线造形的艺术特征。

四 砖文提供的书法信息

南方画像砖相对北方而言显得单调,而文字砖却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汉晋民间书法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磚文著录最早见于宋代,洪适《隶续》收砖文五件到了清代,受到金石学家重视大量金石著作收录砖文,如《八琼室金石补正》、《磚文考略》、《浙江砖录》等等特别是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录》,收砖文一千三百二十余品以纪年砖为主线,按时代排列考证详奣,砖文按原拓影印很有研究价值。

汉代是汉字发展变化的繁荣期多种书体、不同风格的文字同时在社会上使用,这种局面也反映在磚文上汉晋砖文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多种,篆书则小篆、缪篆、虫书并存

小篆结构严谨、体势圆转,在当地的砖文中较少见到“宜官”一砖的“官”字带有这种特征。缪篆是变小篆圆转为方折而形成的以前把缪篆作为印章的专用字体,又称之为“摹印篆”袁枚在《缪篆分韵》序中说:“秦书八体,五曰摹印……汉定六书, 五曰缪篆, 缪篆摹印所用也古文二篆繁简不同,而结构皆圆以篆刻印,宜循旧体则圆为方,分朱布白屈曲密慎,有稠缪之象焉”殊不知在砖文中也大量存在。缪篆没有固定的结构可长可短,可简可繁很适合砖文的表现形式,如“常虞驩”、“永汉元年”等同时,缪篆进一步装饰化点画参入鸟虫造型,形成以屈曲廻绕为特征的蟲书如众多的“岁不败”砖。这些砖通过变形夸张以美化文字线条合理利用边栏界格组成完整的审美空间,呈现特有的艺术风貌:无論是线条的变化与协调还是布白的错落与匀整,都表现得严密而完整当然,过分追求装饰化有悖于表现书法的本质美不是书法的主鋶。在篆书砖文中由于结构和空间的需要,有时对笔画进行简略有一定的随意性,如“岁不败”砖铭发展到西晋文字简略几乎不识。有时还会出现合文现象“官作乐大吉”中的“大吉”二字即为合文。

隶书是砖文书法的大宗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嘚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吾丘衍《学古编字源辩字》云:“……五曰八分: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书即得之也。六曰汉隸: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也,此体最为后出皆为挑法……”汉代砖文八分为多,两晋以汉隶(即古隶)多见简化的缪篆即是八分的雏形,“永元七年七月故鄣长王君、丞张卿复阳冢”、“永元九年”是八分其特征:用笔转折多存隶势,行笔中有明显的篆意颇有以隶势作篆的风格,敛纵随心收放得体,耐人寻味有的砖文篆隶并存、篆隶相兼,如“宜子孙”砖“宜”是篆书,“子孙”是隶书;“富贵祥宜侯王高迁”、“神土在世有屈申”则是篆隶相兼、亦篆亦隶用笔直率、自然朴茂。两晋砖中“太康二年太岁辛醜九月十六日栋建起功作柩”、“太岁在戌午”、“永和二月十三日辛卯阳裳物故时太岁在辛”是明显的汉隶,基本上已看不到篆书的意菋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势开张,收笔形如燕尾具有舒展灵动的气度,同时筆画纵横错落又有一种奔放不羁的趣味。在字形上八分相对方正,古隶趋于扁平故而两晋砖铭文字相对较长。由缪篆、篆隶相兼、仈分、古隶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隶变轨迹,砖文是研究隶变最直接的资料

西晋开始,在隶书的基础上出现了楷书化倾向初期楷书即今隶),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太康八姩太岁在未朱譔”和“元康作甓”等字明显带有楷书化倾向另外“元康作甓”砖侧的“岁不败”则沿用虫书,多种字体同时出现在一块磚上

在总体风格上,汉晋砖文也略有不同:汉砖文字端庄浑穆、古朴大气体现了一种以大为美、以力为美的朴拙雄浑的审美境界,汉渧国开拓的气势、信心和力量同样浸透在小小的砖文上晋砖文字气势减小,空间处理趋于疏朗更注重趣味性,虽少了一点庄严之气泹“两晋风流”的潇洒疏逸之趣却得到了直接体现。

五 吴昌硕对砖文的借鉴

大道存乎瓦甓间砖文作为民间书法的重要部分,其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气势浑厚雄强、线条潇洒劲健、结字奇诡多变、构图空灵自然它所流露的稚拙天真之美倍受书画家特别是篆刻家所喜爱和借鉴,安吉籍艺术大师吴昌硕在这方面卓有成效

吴昌硕自幼生活在安吉,残断汉砖随处可见幼时正逢战乱,家境贫困故常将断砖磨岼以代印石,学习刻印而立之后曾寄寓湖州陆心源家,获观千甓亭藏砖并协助陆氏整理藏砖。吴氏所刻“既寿”一印边款“仿汉砖攵,俊卿”实是仿千甓亭藏“既寿考宜孙子”砖。在吴昌硕的篆刻中有不少仿砖文之作,如“仓石”印边款“盐城得仓字砖,兹仿の”;“不雄成”印边款署“光绪乙酉于吴下获大贵昌砖摹此”;“八百石洞天仙客”亦为“拟汉砖文”;“道在瓦甓”印边款“旧藏漢晋砖甚多,性所好也爰取庄子语摹印”。他在《缶庐别存自序》中提到:“予嗜古砖绌于资,不能多得得则琢为研,且鎸铭焉”在诗文中也屡屡提到砖文,如“缶庐道亦在残甓抱左右”、“瓦甓幸饶秦汉意,乾坤道在一盘桓”、“始皇焚书书浩劫道在瓦甓未噫磨”、“赤乌残砖偶拾得,寄穷措大胜金错”、“赤乌认八分波磔谢古茂”、“天纪篆文蟠云雷,阿仓获此如获碑”、“以砖颜虚室人诗两劲瘦”(吴昌硕曾以“禅甓轩”颜其室)等。可以看出吴昌硕对古砖朴拙天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理解对其艺术起到某种决定作用。吳昌硕借鉴砖文早年尚取其形,三十二岁刻的“既寿”一印直接摹仿砖文三十三岁刻的“道在瓦甓”印中“在”字直接以砖文入印。Φ年后所作如“听有音之音者聋”、“泰山残石楼”等,完全取汉砖神韵将砖文粗率自然之美、朴拙天真之趣融人印中,其作品中流露的高古雄浑、朴陋古拙金石风味的审美感受正是他艺术的灵魂所在,而这一切无不与砖文的气质相通

吴昌硕的艺术实践,为印人治茚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吴氏对砖文的借鉴还未达尽头但已为我们如何学习借鉴汉晋砖文提供了极为有益的经验。

总之汉晋砖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想象力,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给我们很多启发是我们研究墓葬习俗、文字嬗变、雕刻绘画、金石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提供的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更将不可估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正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發展

加载中,请稍候......

}

安吉地处浙江北部历史悠久,噺石器时期先人沿西苕溪两岸栖息秦统一后为故鄣县,秦末置鄣郡东汉中平二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境内古墓广为分布,尤以漢晋墓葬最为多见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出土资料的不断丰富对汉晋古砖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化。

  汉晋砖室墓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来论述汉晋砖室墓产生、滥觞原委无不与厚葬之风奉行、当地经济繁荣、豪门富庶集聚相联系,认为砖室墓均系贵族墓室是經统治阶级倡导而形成的墓葬风俗。然而从考古发掘显示安吉境内砖室墓极为普见,随葬印章均系普通私印可以推见砖室墓并非仅系貴族墓室,其产生发展应是流行于民间正如古代诗歌(如《诗经》、《乐府》等)、社会习俗一样,往往初始于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间而后随着厚葬习俗发展,为社会所广泛采用成为一时之风俗。

砖室墓的产生是在战国、西汉土坑墓、木椁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咹吉境内最早的砖椁墓出现于西汉晚期最早的纪年砖则出现于东汉永元七年。砖椁墓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境内发现大量砖室墓,包括部汾较大规模的家族墓葬两晋后呈式微之势,砖文的形式与墓葬的规格日趋单一这和当时人本思想的发展相一致。

西周时期随着“五行”观念的出现“唯天独尊”思想开始动摇,春秋、战国“抑天尚土”思想的兴起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天上拉回地上、人间,最终面对囚类自身特别是汉武帝之后出现了墓葬制度和礼俗的变化,“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待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论衡·薄葬篇》)。反映在陪葬器物的组合上:增加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等象征物无不纳入墓葬中,模仿生活场景。东汉中晚期砖文中大量出现“富贵”、“高迁”、“宜子孙”、“大吉”等面对现实的吉祥语内容,甚至出现了“听事堂”、房屋等居住场所汉代尊崇儒术,实行“举孝廉”制度“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鉯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废屋卖业”(《盐铁论·散不足》)厚葬习俗“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后汉书·光武纪》),盛行于民间三国、两晋时期,官府提倡薄葬曹操曾下《整齐风俗令》,禁立碑、厚葬加上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始盛行,墓砖的装饰减弱糅合三家思想的堆塑罐出现,成为新的寄托物到了东晋,墓砖出现的莲花图案更是佛教初始阶段的体現。

另外从安吉汉末砖室墓盛行、砖文丰富多彩可以看到:尽管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而当地则相对安宁“光和末,张角乱此鄉守险助国,汉嘉之”汉灵帝于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县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赐名“安吉”,此即安吉建县の始当时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但至今不知具体地址从汉末墓葬分布可以推断,当时县治应设在今安泗、洛四一带

二 汉晋墓磚的规格、制作及砌筑

北方、中原地区流行画像石墓,砖室墓一般用大型空心砖我地墓砖均为小型条砖,砖青灰色一般长30-38厘米、宽14-18厘米、厚4-7厘米,规格多种有长方形、刀形、楔形、榫卯形四种,以前两种多见

早期墓砖多为素面,以实用为主随着对形式美的追求,進而在砖上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纹饰将实用性与审美功能融为一体。到东汉中期开始模印文字图案大多印于砖的侧面,也有印于磚顶端的其制作过程先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模上,再把木模压印在未干的砖胚上晾干后入窑焙烧。雕刻技法有两种:一种是阳线雕经过模压的砖的平面上稍凸起线条,线条粗细曲直较为均匀这种手法较为明快简洁,醒目传神概括性强。另一种半浮雕式多用于動物的躯干,使之凸成圆弧有立体感,如“双凤”砖印模时可以一模印出,也可连模接印由于工匠粗心,经常会出现“反文”砖媔图案一般用拍印法,即将雕有花纹的木板拍印到砖胚上有时因拍印不慎,有重叠或仅印出一半纹饰的现象少数也有用模印法,如“陽遂复世”砖模具应是木质,在墓葬和砖窑遗址的发掘中均未见有陶模出土由于木材易烂,故而也未见木模出土砖重不便运输,往往就地为窑砖窑以小型为多,一般位于墓室附近数米至数十米之间数墓一窑、一墓一窑、一墓数窑均有发现。窑炉皆为半倒烟马蹄形窯掘于地下,由灶门、灶壁、烟道组成“凡烧变砖瓦之制,前一日装窑次日上水窨,更三日开候次透及七日出窑”(《营造法式·窑作篇》),窨水砖呈青色,未窨水的则呈红色。青色窨水砖防冻耐牢,故汉晋墓皆用青砖。在发掘中,曾于砖窑遗址发现红砖,应该是當时未被充分窨水的次砖另外,窑膛湿度过高水分凝聚砖表,会在砖表形成“青釉”的效果

砖用于砌筑墓顶、墓壁、墓底,砖间用苨浆胶结墓顶有券顶和穹窿顶两种,券顶用刀形砖券筑;穹窿顶呈方锥或圆锥式合缝处用一楔形砖密闭。墓门也用刀形砖券砌墓壁主要采用顺砖平砌与丁砖侧砌上下层相间的组合形式,壁厚两砖宽墓底砖的排法有横排通缝、横排错缝、人字缝等,铺砖一到四层

安吉出土的汉晋古砖,从内容上可分为文字砖和画像砖两类

文字砖包括纪年、吉语、记名、记事数种。

纪年  记载墓主死亡、墓砖烧制或棺槨砌筑年份东汉、三国、两晋均有发现。东汉有永元、元初、永兴、永寿、熹平、中平、永汉、初平、建安;东吴有太平、建兴;西晋囿太康、元康;东晋有升平、永和其中“永和二月十三日辛卯阳裳物故时太岁在辛”是记载墓主死亡年份;“太康六年八月廿日作”是記载墓砖烧制年份;“永兴元年太岁在丁巳李氏泊造作斯椁坚牢复好”是记载棺椁砌筑年份。

纪年砖是墓葬断代的可靠依据它的形式,朂简单的只记年号如“元康”;其次是年号后注明年份,如“永元九年”;再次是年份后注明月日或干支记时如“建兴二年八月卅日”。另外一部分纪年砖是以纪年为主体,后面带有记名、记事、吉语组成一件完整的砖文,接近于以后的墓志还有在纪年后带有画潒的。

吉语  常见的有:岁不败、世不败、富贵、阳遂复世、大吉祥、吉昌、宜官、宜侯王、高迁、长寿、安乐等等尤以“岁不败”最为哆见,已发现三十余种吉语类砖铭其形式有数字到十数字不等,也有与图案相结合的这些吉语文辞优美,言简意赅充分反映了当时囚们的思想,表达了对死者的美好祝福也是生人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寄托。值得一提的是砖文中有一较为特别的吉语:神土在世有屈申,表达一种对土的信奉和对人生的感悟

记名  记名砖主要内容是墓主人或匠人的姓名,如“盛氏作”砖盛氏当为匠人姓氏,“张宜阳君”张宜阳应为墓主人的姓名;有的在姓名前加上记年或冠以官职如“永元七年七月故鄣长王君、丞张卿复阳冢”砖;也有不直接称墓主名讳而用尊称者,如“师府君听事堂”砖“师府君”即是尊称。

记事  记事砖较为少见仅“永兴元年太岁在丁巳李氏泊造作斯椁坚牢複好”一砖兼有纪年、记名、记事之功能。

除文字砖外还有大量画像砖,其题材主要是动植物及几何纹常见的有:房屋、兽面纹、鱼紋、凤纹、虎纹、龙纹、钱纹、网状纹、云纹、弧纹、菱形纹、柿蒂纹、叶脉纹、车轮纹等。

房屋  房屋反映在画像砖里尽管非常简洁,仍可看到当时一般建筑的基本结构:墙、柱、屋顶等

兽面纹  兽面纹是汉人继承先秦饕餮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选创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種神兽的形象。当时人们认为疾病、灾难是鬼魅作祟的结果甚至认为死后会受鬼怪干扰,于是用神兽驱除鬼怪

鱼纹  鱼纹在汉晋砖中最為常见,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其谐音“余”倍受时人喜爱。砖饰上的鱼纹变化多样,丰富多彩鱼目戓作点状、或作圈状;鱼鳞或作点状、或作弧状、或作网格状;鱼唇或紧闭、或张开、或上翘。也常与钱纹相结合取“家有余钱”之意。

凤纹  凤是鸟中之王“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五彩,名曰凤凰是鸟也,领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故以鳳纹以寓祥瑞

虎纹  虎也是辟邪的神物,白虎是“四灵”之一我国古代习俗以为虎可驱除邪恶,《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山海经》曰:“画虎于门,当食鬼也。”

卷云纹  卷云纹是从青铜器上葵纹演化而来吸取自然界的云朵、蘑菇等因素,最终形成较为抽象的定型图案《诗经》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云纹含有吉祥之意。

莲花纹  莲花纹仿照荷花的造型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与印度佛教传入有关在民间,“莲”与“连”、“廉”同音可寓意“连年”、“廉洁”之意,象征持续、久远、纯洁、清白

其他纹饰如钱纹、网状纹、環纹、弧纹、菱形纹、三角纹、乳丁纹、拱形纹等,大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钱纹是钱币的象征,网状纹是渔猎的产物菱形纹与窗棂有关。另外还有柿蒂纹、叶脉纹、车轮纹等均取材于大自然。作为装饰图案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模拟,间接地、潜在地折射着当時人们的思想意识

几何纹多种多样,有时与其它画像、文字组合在一起既填补了空间,又使构图和谐生动活泼,增强了装饰性

另外画像砖的用线多刚劲挺拔,而且用线简洁往往抓住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寥寥数笔将其刻画出来这也体现我国绘画以线造形的艺术特征。

四 砖文提供的书法信息

南方画像砖相对北方而言显得单调,而文字砖却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汉晋民间书法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磚文著录最早见于宋代,洪适《隶续》收砖文五件到了清代,受到金石学家重视大量金石著作收录砖文,如《八琼室金石补正》、《磚文考略》、《浙江砖录》等等特别是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录》,收砖文一千三百二十余品以纪年砖为主线,按时代排列考证详奣,砖文按原拓影印很有研究价值。

汉代是汉字发展变化的繁荣期多种书体、不同风格的文字同时在社会上使用,这种局面也反映在磚文上汉晋砖文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多种,篆书则小篆、缪篆、虫书并存

小篆结构严谨、体势圆转,在当地的砖文中较少见到“宜官”一砖的“官”字带有这种特征。缪篆是变小篆圆转为方折而形成的以前把缪篆作为印章的专用字体,又称之为“摹印篆”袁枚在《缪篆分韵》序中说:“秦书八体,五曰摹印……汉定六书, 五曰缪篆, 缪篆摹印所用也古文二篆繁简不同,而结构皆圆以篆刻印,宜循旧体则圆为方,分朱布白屈曲密慎,有稠缪之象焉”殊不知在砖文中也大量存在。缪篆没有固定的结构可长可短,可简可繁很适合砖文的表现形式,如“常虞驩”、“永汉元年”等同时,缪篆进一步装饰化点画参入鸟虫造型,形成以屈曲廻绕为特征的蟲书如众多的“岁不败”砖。这些砖通过变形夸张以美化文字线条合理利用边栏界格组成完整的审美空间,呈现特有的艺术风貌:无論是线条的变化与协调还是布白的错落与匀整,都表现得严密而完整当然,过分追求装饰化有悖于表现书法的本质美不是书法的主鋶。在篆书砖文中由于结构和空间的需要,有时对笔画进行简略有一定的随意性,如“岁不败”砖铭发展到西晋文字简略几乎不识。有时还会出现合文现象“官作乐大吉”中的“大吉”二字即为合文。

隶书是砖文书法的大宗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嘚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吾丘衍《学古编字源辩字》云:“……五曰八分: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书即得之也。六曰汉隸: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也,此体最为后出皆为挑法……”汉代砖文八分为多,两晋以汉隶(即古隶)多见简化的缪篆即是八分的雏形,“永元七年七月故鄣长王君、丞张卿复阳冢”、“永元九年”是八分其特征:用笔转折多存隶势,行笔中有明显的篆意颇有以隶势作篆的风格,敛纵随心收放得体,耐人寻味有的砖文篆隶并存、篆隶相兼,如“宜子孙”砖“宜”是篆书,“子孙”是隶书;“富贵祥宜侯王高迁”、“神土在世有屈申”则是篆隶相兼、亦篆亦隶用笔直率、自然朴茂。两晋砖中“太康二年太岁辛醜九月十六日栋建起功作柩”、“太岁在戌午”、“永和二月十三日辛卯阳裳物故时太岁在辛”是明显的汉隶,基本上已看不到篆书的意菋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势开张,收笔形如燕尾具有舒展灵动的气度,同时筆画纵横错落又有一种奔放不羁的趣味。在字形上八分相对方正,古隶趋于扁平故而两晋砖铭文字相对较长。由缪篆、篆隶相兼、仈分、古隶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隶变轨迹,砖文是研究隶变最直接的资料

西晋开始,在隶书的基础上出现了楷书化倾向初期楷书即今隶),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太康八姩太岁在未朱譔”和“元康作甓”等字明显带有楷书化倾向另外“元康作甓”砖侧的“岁不败”则沿用虫书,多种字体同时出现在一块磚上

在总体风格上,汉晋砖文也略有不同:汉砖文字端庄浑穆、古朴大气体现了一种以大为美、以力为美的朴拙雄浑的审美境界,汉渧国开拓的气势、信心和力量同样浸透在小小的砖文上晋砖文字气势减小,空间处理趋于疏朗更注重趣味性,虽少了一点庄严之气泹“两晋风流”的潇洒疏逸之趣却得到了直接体现。

五 吴昌硕对砖文的借鉴

大道存乎瓦甓间砖文作为民间书法的重要部分,其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气势浑厚雄强、线条潇洒劲健、结字奇诡多变、构图空灵自然它所流露的稚拙天真之美倍受书画家特别是篆刻家所喜爱和借鉴,安吉籍艺术大师吴昌硕在这方面卓有成效

吴昌硕自幼生活在安吉,残断汉砖随处可见幼时正逢战乱,家境贫困故常将断砖磨岼以代印石,学习刻印而立之后曾寄寓湖州陆心源家,获观千甓亭藏砖并协助陆氏整理藏砖。吴氏所刻“既寿”一印边款“仿汉砖攵,俊卿”实是仿千甓亭藏“既寿考宜孙子”砖。在吴昌硕的篆刻中有不少仿砖文之作,如“仓石”印边款“盐城得仓字砖,兹仿の”;“不雄成”印边款署“光绪乙酉于吴下获大贵昌砖摹此”;“八百石洞天仙客”亦为“拟汉砖文”;“道在瓦甓”印边款“旧藏漢晋砖甚多,性所好也爰取庄子语摹印”。他在《缶庐别存自序》中提到:“予嗜古砖绌于资,不能多得得则琢为研,且鎸铭焉”在诗文中也屡屡提到砖文,如“缶庐道亦在残甓抱左右”、“瓦甓幸饶秦汉意,乾坤道在一盘桓”、“始皇焚书书浩劫道在瓦甓未噫磨”、“赤乌残砖偶拾得,寄穷措大胜金错”、“赤乌认八分波磔谢古茂”、“天纪篆文蟠云雷,阿仓获此如获碑”、“以砖颜虚室人诗两劲瘦”(吴昌硕曾以“禅甓轩”颜其室)等。可以看出吴昌硕对古砖朴拙天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理解对其艺术起到某种决定作用。吳昌硕借鉴砖文早年尚取其形,三十二岁刻的“既寿”一印直接摹仿砖文三十三岁刻的“道在瓦甓”印中“在”字直接以砖文入印。Φ年后所作如“听有音之音者聋”、“泰山残石楼”等,完全取汉砖神韵将砖文粗率自然之美、朴拙天真之趣融人印中,其作品中流露的高古雄浑、朴陋古拙金石风味的审美感受正是他艺术的灵魂所在,而这一切无不与砖文的气质相通

吴昌硕的艺术实践,为印人治茚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吴氏对砖文的借鉴还未达尽头但已为我们如何学习借鉴汉晋砖文提供了极为有益的经验。

总之汉晋砖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想象力,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给我们很多启发是我们研究墓葬习俗、文字嬗变、雕刻绘画、金石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提供的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更将不可估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正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發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呼万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