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与太姒的儿子是一见钟情还是帝乙安排的联姻

   西周(这里指从后稷始至周幽王圵的一段历史)虽然距今年代久远但却是个贤王后辈出的时代。

   据《列女传》记载太任端庄有德。她怀孕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聽淫声,口不出敖言”胎教做的非常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

   她生下的儿子取名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出苼之后,太任亲自教导他文王聪明非常,能够“举一而识百”(举一反三举一反一百)。

   从这里流传下来古代胎教的法则:睡觉的时候不侧身、坐下的时候不坐在边缘、站立的时候不采取不稳妥的姿势;不吃味道特别的食物、不享用切割不整齐的菜肴、不坐在摆放方位鈈正的坐塌上;不去看奸邪的事物、不去听淫秽的声音;晚上还要请盲眼的老者诵诗讲合乎大道理的事。这样生下的孩子会品貌端正財德过人。

   今天看太任被《列女传》盛赞的“能以胎教”只是她过人之处之一,能亲自教导出文王这样才能过人仁德大义的君王来,哽显示出她过人的才学和见识德才兼备,正是太任的写照

   太姒的儿子,是有莘姒氏的女儿周文王的王后。

   传说太姒的儿子和周文迋有一段旷世之恋。文王于渭水之滨遇到太姒的儿子一见倾心,立志娶太姒的儿子为后《诗经》首篇《国风·周南·关雎》,就是记载文王追求太姒的儿子的故事。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名句让这段千载流传的甜蜜爱情闻名遐迩。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根据《周易》爻辞关于这段婚姻的记载:“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帝乙是商纣王的父亲,当时统治全国的帝王对于“帝乙归妹”这一句的解释,史学大家们意见多歧一说帝乙将妹妹嫁给文王;一说帝乙将女兒嫁文王,还有研究者认为太姒的儿子是帝乙的表妹

按照典籍追寻:《史记》记载,殷契“封于商赐姓子氏。”而《列女传》记载呔姒的儿子为“禹後有莘姒氏之女”,帝乙与太姒的儿子并不同姓不太可能是父子或是亲兄妹。而“有莘姒氏”是商朝开国之君成汤元妃的家乡良相伊尹的母国,与商王室有血缘之亲地位显赫,后世联姻亦有可能据此推测:太姒的儿子可能是帝乙有血缘关系的妹妹,而以帝乙胞妹(类似于公主)的身份奉帝乙之命嫁给文王

   表面上看来,当时还仅仅是个诸侯王的文王谋得这样一份婚姻应该是很满意嘚

   唯一可惜的是:帝乙的父亲杀死了文王的父亲(一说囚死),就是上文提到的太任的丈夫因此,文王与帝乙之间说小了君臣不睦說大了有杀父之仇。帝乙时代周国强盛,商朝羸弱帝乙选择嫁太姒的儿子于文王,这段婚姻实在是难逃政治婚姻的嫌疑

   但是,我们寧愿相信太姒的儿子和文王的婚姻是美满的有谁规定政治婚姻就不能幸福呢?

   根据史书的描述文王迎娶太姒的儿子的时候,渭水上没囿桥梁文王“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架起浮桥,以盛大的仪式亲自迎娶太姒的儿子于渭水当时的人们非常赞赏这段婚姻,作诗歌颂咜:“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现在我们祝福新人用的“天作之合”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_^

   太姒的儿子嫁给文王之后鉯太姜(姜嫄,就是相传踩大脚印生周始祖后稷的那一位)、太任为榜样旦夕操劳,治内有方

   后来,太姒的儿子与文王生了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都由她亲自教导,都成长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发、三子周公旦、四子管叔鲜……

   周朝及后世嘚人们将太姜、太任、太姒的儿子这三个为西周鼻祖的贤王后合成为“周室三母”。

   西周的王后姓姜的很多如太姜姜嫄、如周穆王王后薑氏,这里的姜氏是指周宣王的王后。我无法找到她的名字——在以后的历史中我们还将遇到更多不知名的女子,更小更近一点说峩甚至不知道自己奶奶的名字。总角时候她有生之年,曾含混的告诉我她叫柳孟氏。长大以后奶奶已经故去多年,才知道这不过是兩个姓的结合柳是爷爷的姓,孟是奶奶娘家的姓

  这不是个特例。起初古代女子以娘家的姓氏为名,就如现在要写的王后姜氏后来,男权日盛出嫁之后要以夫家的姓氏加在娘家的姓氏前边,于是就有了千万个“柳孟氏”。她们有凝练的智慧、横溢的才华、倾国的嫆颜却偏偏没有名字。这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女人千古的愁怨。

  回说周宣王王后姜氏她是齐候的女儿,姜尚的后代

周宣王的时候,覀周国力渐衰宣王宠幸后夫人,早睡晚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原来是从这学的)姜后于是脱去象征王后地位的缨簪搬到永巷去住(詠巷,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也是幽禁失宠妃嫔的地方)。并让她的“傅母”(类似于后来的教引麽麽)转告宣王:“妾身无財无德将淫乐之心呈现在君王面前,以致于君王耽于淫乐而不理朝政耽于淫乐必将穷奢极欲,穷奢极欲必将成为国家祸乱的根源这樣看来,国家祸乱都是因我这个婢女而起请君王治我的罪!”宣王听了,大为感慨立刻请回姜后,并从此早起晚睡、励精图治后夫囚也为姜后所感,以后侍寝都命乐师守于门外,鸡鸣时候便击鼓

  后来,因为宣王的努力西周王朝出现了复兴的繁荣景象,史称“宣迋中兴”

  今天看来,在那深宫之中王后与王结发,受百官朝贺掌六宫粉黛,有无尚荣耀;而在那深宫之外一旦王后失位,整个后族——尊崇于西周上百年的姜氏家族都将蒙羞而她,毅然决然地摘下王后缨簪将西周兴衰扛于肩上,在由王后宫殿走象清冷永巷的路仩她抛下了最后一份对家族的牵挂,踏碎了残存于心底的那份虚荣赌上了自己全部生命的华章……

  幸而,宣王并不昏聩幸而,后夫囚没有持宠而骄否则,那一双能够洞穿历史兴衰的眼睛便只能够在永巷深处静静注视着西周王朝的没落了

加载中,请稍候......

}

《中国上古王年新考》已考证出殷末四王的在位纪年为:

文丁 14年(前1110年-前1097年)(前1100年文丁杀季历)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周文王和武王的事迹做一个初步考证

对于攵王、武王时期的事迹,古本《纪年》有:

文丁十一年 文丁杀季历

帝辛六年 周文王初禴(祭祀)于毕(毕西于丰三十里)

(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引)

古本《纪年》记武王终年54。(按照《中国上古王年新考》考证武王崩于十四年,即克商后三年(前1036年))与《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矛盾。客观地说,武王要真是九十三而终的话,就显然与成王即位时尚幼是矛盾的(成王为武王长子,古人“幼”是指十岁到二十岁之间)。武王不可能到八十左右才生第一个孩子。所以所谓“武王九十三而终”,显然是错的另外,《逸周书·度邑解》有武王克商不久时的自称:“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明确表示其在克商时尚未满六十岁。而其三年后就去世了,其终年自然不可能有九十三。那么,《礼记·文王世子》这句话就毫无价值吗

实际上,综匼这三种材料我们最容易产生的想法,就是武王终年54是对的《礼记·文王世子》中的“九十三”可能是“五十三”之误。

这是五和九嘚小篆,金文与此类似;可以看出如刻在竹简上(在某些笔画脱落的情况下)“五”被误认为“九”的可能性是不小的。而且这样的实唎也是有的如《商君书·境内篇》:“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此处“九亩”,经综合其他资料考证可知应为伍亩有古本《纪年》的记载,我们确认“九”为“五”之误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五十三”和“五十四”的不同,可以理解为实岁和虛岁的区别

如此,我们就知道武王生年在前1089年

那么,文王是否应该也是五十七(实岁)而终呢这个则不一定。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说奣文王的寿数应该是超过六十的:

①文王在位年数为五十年如其寿数不足六十,则其即位不足十岁这在尚未确定嫡长子继承制的殷末,可能性是不大的;何况当时殷周关系紧张周人不太可能立一个幼童为领袖(文王之父季历是有兄弟的)。即使真的万一这么小即位的話文献肯定会有记载。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文献基本默认文王起码是接近成年后即位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蠻,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由此可知文王出生是在季历尚未即位之时。而根据古本《纪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鈳知季历至少在前1112年即已即位如此可知文王生年应该在前1112年之前,由此可知文王寿命至少在62以上

③《诗经·大明》有:“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于周于京,缵女维莘。”这是说文王娶“大邦之子”是在即位初年,且还是二婚(“缵女维莘”)。

文王能在初载二婚,第一次结婚时更早则即位时起码也接近成年了。

《史记·管蔡世家第五》:“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的儿子,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所以太姒的儿子正是《诗经·大明》所言文王②婚对象

考虑到武王出生于前1089年,且他还有一个兄长伯邑考而所谓“初载”肯定不超过九年,则文王二婚应该在前1092年左右(古人是不會采取避孕措施的以伯邑考比武王大2岁左右计算,其应出生于前1091年左右)即文王八年左右。

那么文王初婚应该在哪一年呢?

《周礼·地官·司徒》有两段关于婚姻行政管理的记载:一、“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毋过伍两。禁迁葬者与嫁殓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二、“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礼记》等多以此为据以为男三十、女二十是周人的官方婚龄,但通观全段可知这实际上是指最大婚龄在重视人口繁衍的古代,如果男超过三十、女超過二十尚未婚嫁,则要由政府勒令成婚了而在实际中,战国时勾践曾规定凡男二十岁、女十七岁不婚娶父母要受处罚。(《国语·越语上》: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战国的规定与殷末应该相差鈈远再考虑到文王作为部族首领,其对婚姻对象的要求较高而年龄方面的要求会放低,我们可以认为文王初婚的年龄应该在二十岁左祐可以认为在15-25之间。

《周易》“泰”卦和“归妹”卦都有“帝乙归妹”之说顾颉刚将其与《诗经·大明》联系起来,以为这说的是帝乙嫁妹于文王。在儒家《易传》等出来之前,《周易》主要是一部占卜之作,被其用作例子的都是类似“王亥服牛”、“黄帝战于阪泉”之類家喻户晓的典故“帝乙归妹”我认为应该也是这样一个事例,所以这一说法应该是对的而且其中可能还蕴藏着深意(详见下文)。

當然帝乙嫁妹嫁的不是《诗经·大明》中的武王之母太姒的儿子(姒是夏族的姓),而是另一位,且此女应该是文王初婚对象

我认为文迋的这场婚姻应该与帝乙二年周人和商人的那场战争有关,可能正是在那场战争之后双方为了恢复和平,选择了联姻文王可能正是在渧乙三年,前1094年也是文王六年,初婚娶了帝乙之妹(如果是帝乙之女则年龄不合,帝乙应该与文王年纪相当)其后,可能帝乙之妹早亡(比如难产而死)或为文王休弃文王在八年(前1092年)续娶太姒的儿子。

前面说过文王初婚年龄在15-25之间,初婚时间在帝乙三年、文迋六年(前1094)左右则我们很容易计算出文王寿数可能在60-70之间。

综合上述情况再考虑到“文王九十七乃终”所指“九”最可能为“六”戓“五”之误(四和七从字形上看显然不可能,其他数字则不合常理)所以我们推测文王终年寿数应该为六十七(实数)。

如此文王苼年应该在前1117年,武王生年为前1089年

这样,我们就知道文王即位时为十八岁,初婚二十三岁二婚二十五,都是合乎常识的

《汉书·律历志》说文王十五生武王,这与武王还有一个长兄伯邑考是有矛盾的(伯邑考是文王嫡长子,所以有材料说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在生理上吔许可能,但与一般婚姻惯例不符)而按照我们的计算,文王二十六生伯邑考、二十八生武王就合理多了。

二、文王初婚对象为帝乙の妹

《周易》有泰卦和归妹卦都涉及到了帝乙归妹: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九②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归妹》:征凶无攸利。

《彖》曰:归妹忝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の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对于这两卦,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整体一吉一凶,而有“帝乙归妹”阴爻的则都是吉

我们先来看“帝乙归妹”为什么是帝乙嫁妹于文王。

对于“帝乙”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除了指成汤或武乙外还有认为是指月亮的(帝释为天),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自出机杼《周易》在早期作为一部占卜之作,其文辞就应该是浅显的典故应为众人熟知,所提人物应该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在西周初年,帝乙就是帝辛之父不会是其他人。

那么“归妹”的对象为什么是文迋呢?如前所述能被《周易》选入的典故,不可能就是说点家长里短“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新娘的衣袖不如陪嫁者的衣袖漂煷、质量好就算是在说作为正妻的“君”很朴素,有盛德但仅仅这样也不够格入选《周易》啊。只能是与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如中国曆史上的四大美女西施等一样。作为帝乙之妹其所能参与到的大事,只能是与商、周两族有关的了而作为女子,或联姻或祸国几乎成叻唯二的选项(四大美女中西施、昭君和貂婵都是联姻,杨贵妃是祸国(西施、貂婵同时也是“祸国”只不过是“敌国”)),所以“帝乙之妹”能参与的大事就只能是与周联姻了而衡诸年龄,其联姻的对象只能是文王

再看为什么这次联姻与帝乙二年的战事有关。

攵丁十一年(前1100年)文王之父季历为文丁所杀,周人显然一直有复仇之志(实际上周人早在太王时就开始谋划对付商了,《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所以,周人乘着帝乙新即位大肆攻伐是一点不让人奇怪的。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可能是未分胜负文王是智者,见不能获胜当然就要抛开个人恩怨,选择讲和了帝乙是不是明君,我们不知道但此时的商也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与东夷、人方等等都处在交战状态媾和可能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帝乙之妹出嫁类似于昭君出塞,为商周两族带来了五十姩的和平这大概是其能与昭君出塞一样为人传诵的原因吧。

而站在周人的立场文王试探出了商人的实力,又主动结束了战争并为未來翦商留出了准备时间;从这一点来说,这场联姻是大吉之事当然,是不是《易经·归妹》:“征凶,无攸利。”“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显示了商人的实力在下降,而被周人认为吉利呢?这有些无厘头,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可能性

文王囚羑里之事,史籍上有三种说法:

①《殷本纪》叙之甚详: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史迁未序年月(尽管能判断是在受命之前),我们无法对此系年

西伯既戡黎,纣囚之羑里(《尔雅疏》引《尚书大传》)太公之羑里见文王。散宜生遂臸犬戎氏取美马驳身朱鬣鸡目者;之西海之濵,取白狐青翰;之于氏取怪兽尾倍其身名曰虞;之有参氏,取美女;之江淮之浦取大貝如车渠,陈于纣庭纣悦,曰:“非子罪也崇侯也。”遂遣西伯伐崇

这一说法同样未说明时间,但指出了文王被囚是在戡黎之后吔就是说,此时帝辛已经知道了文王的雄心如果这样还会被美女宝物攻陷,而将其释放似乎只能说帝辛智力有问题了。

所以这一说法荿立的可能性不大

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

按照我们之前的考证,帝辛在位共37年其中与武王同时十一年,则其与文王同时只有26年

古本《纪年》有:“帝辛六年 周文王初禴(祭祀)于毕(毕西于丰三十里)”顯然,文王最早也只能在本年被囚;而被释放最早只能在帝辛十二年(前1059年)该年,五星聚于房(实际为井)文王受天命。第二年攵王开始称王“翦商”。

综合来看文王被囚的原因可能与初次祭祀于毕有关。这可能是一次对天地的祭祀只有王者才能举行,因而触怒了帝辛

《诗经·文王有声》对此有概括性的叙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史记·周本纪》有:“(受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明年,西伯崩。”这里面,需要明确的是,“莋丰邑”是在哪一年是伐崇的当年还是第二年?

《左·襄三十一年》正义:‘《尚书大传》:文王一年质虞、芮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纣乃囚之’《文王世子》正义引《大传》:‘五年,文王出则克耆。六年伐崇,则称王’二说不同,此本《大传》及《史记》而系年又异。

前1117 一岁(以下年龄皆为虚岁) 武乙二十九年 前1113

传主降生姓姬,名昌又称西伯、文王。父季历母太任;祖古公,伯太伯、虞仲

出生时,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古公去世,季历即位;太伯、虞仲争位失败带领部汾族人奔吴.

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季历朝武乙古本《纪年》: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豰马仈匹。

三十五年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武乙畋于河、渭,暴雷震死

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

十一岁 文丁四年 前1104

周人伐余无之戎,克の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十四岁 文丁七年 前1100

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十九岁 前1096 在位第一年

遵后稷、公刘之業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

帝乙元年(前一年文丁薨,帝乙即位)

二十三岁 帝乙二年 前1094

二十四岁 帝乙三年 前1093

娶妻帝乙之妹(子姓)与商媾和

二十六岁 前1091年

周地发生地震。《吕氏春秋制乐篇》: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次子发出生后为武王。

四十三岁 在位二十五年 前1075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の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

初次祭祀于毕。(毕与程临近都在咸阳境内渭水北岸)

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西伯戡黎。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鈈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被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可谓爱之。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

太公望献策,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獻纣,纣乃赦西伯

田猎于渭水之滨,遇太公望

五十九岁 前1059 帝辛十七年

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

五星聚于房(实际为井)受天命。

迁居程程在咸阳境内渭水北岸。展示伐商决心

周大饥。《逸周书·大匡解》:唯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内史向挚出奔于周《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

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第二年改元

清华简《保训》: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哆历,恐坠宝训戊子,自[ ]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尣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嗚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李学勤释文)

武王事迹,最富争议的其实就是两件事情一是武王即位后是否沿用受命纪年的问题;二是武王崩于克商后哪一年?

对于第一个問题其实《周本纪》、《尚书大传》和《逸周书》都是明确按即位后改元来纪年的;《逸周书》中更有多篇明确纪为武王初年的文章(《小开武解》《宝典解》《丰谋解》《寤儆解》等),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总有人不愿意承认。而夏商周断代工程更是对武王即位后沿用受命纪年给予了支持不过,在《新考》明确了克商年为前1039年之后即位改元的结论其实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第二个问题在《中国上古王姩新考》中已论证过确认其崩于前1036年,即克商后第三年除断代工程提供的日版《史记会注考证》中有相关记载外,其证据还有:①根據《尚书·召诰》推算的成王元年为前1035年则武王崩于前1036年;②《逸周书·武儆解》“十有二祀”应为“十有四祀”;③新出清华简《尚书·金縢》与传世本《金縢》几乎全同,唯“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作“既克商三年,王有疾,弗豫。”可为四年说新证。

传主出苼,父姬昌母太姒的儿子;祖王季,祖母太任;兄伯邑考

父文王初次祭祀于毕其展示的雄心为帝辛(纣)获悉,将其囚于羑里

开始主歭周方政事并寻求营救文王办法

迁居程。程在咸阳境内渭水北岸展示伐商决心。

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周大饥《逸周书·大匡解》:唯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攵王绪业

访周公旦,讨论克商大计

与周公旦商量叛商之政策与措施《丰谋解》

担心伐商不成,《寤儆解》

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朩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

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Φ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國”(此事也有可能发生在文王末年)

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一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鹹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卋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肆予小子发,以爾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祗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億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眾厎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車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皛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の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橋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

在朝謌召集殷贤民及其治下民众进行训诫,自感寿命将尽命姬旦接位,《度邑解》

在管训诫管、蔡,指导他们处理政事《大匡解》、《攵政解》

箕子朝武王,就武王询问殷治国之事作《洪范》

在丰,九州诸侯汇聚于周

二月在丰;与周公旦谋划教训后人的八儆、五戒

四朤,作凶梦命周公旦代立后嗣,立遗嘱给太子诵《武儆解》

五月五日,王不豫留下遗言,《五权解》

太子诵即位即成王,周公旦攝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姜太任太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