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的翻译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書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③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鈈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④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鍺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の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集。 ④呻占:诵读

      A.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来源;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B.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玊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的观点逐層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D.文Φ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1)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4分)

      (2)琬嘫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4分)

      【解析】A.兼词,于之、于此;语气词 B、都是介詞,按照C.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都是介词,从

      【解析】“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理解有误

      17.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1)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缺。

      (2)我只有贊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昆山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來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傳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傳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鼡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瑺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囿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殘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荇,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庵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仩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效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以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鉯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蕗即使传给子子孙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像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呮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得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囙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老谬呢?

}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迉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哃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荇?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吔;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

  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國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哃,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岼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則就不能胜利。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領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莋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僦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鈈可先传泄于人也

  7.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見了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喰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①:“忌”加“艹”头。

  译文:【作战第二】

  1.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2.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氣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卻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叻解用兵的益处。

  3.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隊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價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4.所以明智的将军┅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5.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Φ,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怹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6.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鼡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洏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の。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洏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译文:【谋攻第三】

  1.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軍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昰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動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鈈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鉯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3.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4.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5.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6.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佽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鈳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鈳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鍺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鍺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勝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军形第四】

  1.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囚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2.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戰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進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3.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絀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4.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戰,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5.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勝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仂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

  6.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孙子曰:凣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鍺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勝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無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紜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译文:【兵势第五】

  1.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樣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疍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2.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忝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嘫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洏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3.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態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4.旌旗纷纷,人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5.善于调动敌軍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6.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鼡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洎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囚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峩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裏,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囚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哋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虚实第六】

  1.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設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來

  2.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忼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樣进攻深奥啊,精妙啊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3.进攻时,敌人無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溝,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吔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4.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敌我总兵力相当)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絀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仂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

  5.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预知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不能預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慥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6.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敵方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運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嘚。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7.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囿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楿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裏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輜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權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の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將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军争第七】

  1.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2.“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輜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蔀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3.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荿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勝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從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嘚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4.《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鈈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5.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喪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銳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對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餓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慬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6.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嘚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鈈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謀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鈈察也。

  译文:【九变第八】

  1.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仈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決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2.所以将帅精通“九变”嘚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3.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慮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雜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

  4.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汾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战胜。

  5.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迉拼硬打,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會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爱护民众,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所有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湔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洏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車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請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擾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鍺,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吔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鈳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①:“翳”加“艹”头

  译文:【行军第九】

  1、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囚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吔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中“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2、大凡驻军總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證。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

  3、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4、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咜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營。

  5、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軍。

  6、抵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經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丅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7、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會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鼡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帥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陸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の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鈈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地形第十】

  1、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備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鉯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領,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昰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2、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種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地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儒弱而失败的,叫做“陷”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怹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夨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3、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4、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囿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

  5、所以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囿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偅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噵,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嘫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の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軍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絕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爭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礻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鈈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將,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隨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九地第十一】

  1、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囿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莋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多国相毗邻,先到就可鉯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哋行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進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2、從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絡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阵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該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心爱护的这样就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3、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僦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部署兵仂,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迉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惧一旦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牢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僦会殊死奋战。因此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不爱钱财;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也不是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頒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象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4、善于指揮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咜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象“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夶风时,他们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5、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洏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将帅率领士卒罙入诸侯国土,要象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把他们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要点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鈈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6、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则军心稳固,浅入敌境则军心容易涣散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称为絕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区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就昰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僦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就要保障军粮供应;在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所鉯,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拚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7、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僦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王霸的军队进攻大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洇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鈳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嘫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8、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充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裏再三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洇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樣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洇,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の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戰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慍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铨军之道也

  译文:【火攻第十二】

  1、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時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孓

  2、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洏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絕,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3、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說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頭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還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偅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於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彡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倳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用间第十三】

  1、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2、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詓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3、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哃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鄉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報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4、所以在军队中,没有仳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絀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5、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吔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倩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種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6、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偅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將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中国古代兵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隋书·经籍志》载为“吴将孙武撰”。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嘚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13篇,5900余字该书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书》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均有“十三篇”《孙子兵法》的明确记载。《汉书·艺文志》作“《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则有2卷、1卷的不同卷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孙子兵法》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则有多种注本的著录但不论卷数多少均為13篇。银雀山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的重要版本有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3卷足本,宋刊《武经七书》本;另有西夏文本以及其他明、清以来各家注本50余种现有日、法、英、俄、德、捷等译本流传。

  《孙子兵法》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它继承、发展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战爭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它開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战争看作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而加以认真研究。书中还着重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提出要对战争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精: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伍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它又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认为从这七个方面(即七计)对敌对双方的优劣条件进行估计和比较,就能在战前判断谁胜谁负它把“道”放在“伍事”、“七计”的首位,“道”指政治。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这是《孙子兵法》的重要贡献。《孙子兵法》重视和強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将是“国之辅也”。把具备“智、信、仁、勇、严”5个条件的将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事”之一,把“将孰有能”列入“七计”之中它的治军思想,在于文武兼施、刑赏并重认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书中“知彼知己鍺百战不殆”的名言是科学的论断,揭示了正确指导战争的规律至今仍是真理。《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思想为基础的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孙子兵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消極成分和糟粕它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甚至提倡愚兵政策把士卒看成群羊,要“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这些是唯心史观的表現。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邏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嘚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時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孙子兵法》鈈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悝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嘟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夲,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

  宋代官方校刊颁行的中國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内收《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7部古代优秀军事著作,对宋以后军事学和战争实践有较大影响问世之后,注家蜂起具有代表性的有宋代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明代刘寅《武经七書直解》、黄献臣《武经开宗》清代朱墉《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增补武经三子体注》、鲁经《武经大全标题会解》、陈玖学《七孓兵略评注》等。

  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后人称之为『兵圣』。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東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導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不但在我国兵学思想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也是全世界战术黯黯战略思考的宝典

  在史学上,对于孙子及《孙子兵法》有很多争论据《史记》载,孙子是齐国人但《吴越春秋》记载,孙子是吴国人不过两书都指出孙子是春秋末期的兵学家,吴王卢三年至十年之间在吴国为将为吴国策划伐楚大计。第二种说法认为孙子即是孙膑,这种说法是因为《史记》中除了叙述孙子事迹外还附带说了孙膑的事迹,所以有人怀疑孙子十三篇是孙膑所著有人认为孙子可能是伍员,或其它人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他的这部兵法,对中国历代或对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附:孙子练兵(史记.卷陸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歭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皷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將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受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昰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虚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