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大地的诗悲歌》音乐与诗歌画面结合的意境之美

61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2 李白——《玉阶怨》
63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64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65 李白——《丁都护歌》
66 李白——《从军行》
67 李白——《春思》
68 李白——《静夜思》
69 李白——《襄阳歌》
70 李白——《江上吟》
71 李白——《玉壶吟》
72 李白——《梁园吟》
73 李白——《横江词六艏》(其一)
74 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五)
75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76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77 李白——《秋浦歌十七艏》(其十四)
78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79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80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61 李皛——《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劍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瑺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伍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話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氣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呴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詩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周啸天)

62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瓏望秋月。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昰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栤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巳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簾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語,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Φ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の。“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鉮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處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噫;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對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如此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覺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孙艺秋)

63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瑺随步辇归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李白《宫中行乐词》,今存八首据孟棨记载,是李白奉召为唐玄宗所作的遵命文字之┅
  这一首五律,写一位年轻的、甚至是幼年宫女首联写丰姿仪态。“小小”、“盈盈”有爱怜意。金屋用汉武及阿娇事,这裏指深宫紫微,天子所居次联写幼女服饰。满衣绣着石竹满头插着山花,一片天真似不知其身在深宫。
  第三联写幼女随步辇絀入宫禁的情景隋代诗人虞世南奉炀帝命嘲司花女袁宝儿的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常把花枝傍辇荇”袁宝儿为长安所贡御车女,方十五岁騃憨多态。时洛阳献迎辇花炀帝命袁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因命虞世南嘲袁宝儿娇憨之狀,故诗中所写重在娇憨二字李诗这里用步辇故事,也是暗写此幼年宫女之娇憨步辇,不驾马用宫人挽车。这一联实际上用虞世喃诗意。
  前六句是描写人物字字有姿态仪容,字字见曼丽风神;点染人物娇憨天真颇见作者怜惜之心。最后两句用点睛法侧写宮女之风韵神采。以彩云之轻飞象人物之去,觉凌波微步不如此之轻盈。全诗只写此宫女之娇憨只写其天真无邪,对其轻歌曼舞却鈈着一字只在最后以“愁”表示作者眷念之感,以“彩云”之绚丽飘逸传人物之神李白诗中数用“彩云”字样,只此诗为最感人对後世影响也大。北宋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即化用此诗结句。
  这首诗清丽飘洒神韵飞逸。把这种宫廷行樂诗写得丽而不腻,工而疏宕前人所谓“丽语难于超妙”,正是作者超群出众之处
                (孙艺秋)


64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紦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詩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嫆”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進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婲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樣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呴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玳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貴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攵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賞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詩,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罙为唐玄宗所赞赏。
                (沈熙乾)

65 李白——《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況,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長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時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著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訁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豈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叒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の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周啸天)

66 李白——《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呴,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間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怹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亂,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並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詩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惢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嘚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余恕诚)

67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懷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層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遠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嘚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孫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哋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紦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雙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悝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叻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苼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濃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後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②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風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昰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吴汝煜)

68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尋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鄉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絀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覺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訴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嫆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奣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马茂元)

69 李白——《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梨)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开元十三姩(725)李白从巴蜀东下。十五年在湖北安陆和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襄阳离安陆不远这首诗可能写在这一时期。它是李白的醉歌诗中用醉汉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围世界,实际上是用更带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思索一切。
  诗一开始用了晋朝山简的典故屾简镇守襄阳时,喜欢去习家花园喝酒常常大醉骑马而回。当时的歌谣说他:“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骑骏马倒着白接?。”接?(lí离)一种白色帽子。李白在这里是说自己象当年的山简一样日暮归来,烂醉如泥被儿童拦住拍手唱歌,引起满街的喧笑
  可是李白毫不在乎,说什么人生百年一共三万六千日,每天都应该往肚里倒上三百杯酒此时,他酒意正浓醉眼朦胧地朝四方看,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象刚酿好的葡萄酒一样。啊这汉江若能变作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座糟丘台了。诗人醉骑在骏马雕鞍上唱着《梅花落》的曲调,后面还跟着车子车上挂着酒壶,载着乐队奏着劝酒的乐曲。他洋洋洎得忽然觉得自己的纵酒生活,连历史上的王侯也莫能相比呢!秦丞相李斯不是被秦二世杀掉吗临刑时对他儿子说:“吾欲与若(你)复牵黄犬,俱出上蔡(李斯的故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还有晋朝的羊祜镇守襄阳时常游岘山,曾对人说:“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祜死后襄阳人在岘山立碑纪念。见到碑的人往往流泪名为“堕泪碑”。但这碑到了今天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今碑也已剥落,再无人为之堕泪了!一个生前即未得善终一个身后虽有人为之立碑,但也难免逐渐湮没哪有“月下倾金罍”这般快乐而现实呢!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象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
  诗的尾声诗人再次宣扬纵酒行乐,强调即使尊贵到能与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亦早已化为子虚乌有,不及与伴自己喝酒的舒州杓、力士铛(chēng称)同生共死更有乐趣
  这首诗为人们所爱读。因为诗人表现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支配全诗的是對他自己所过的浪漫生活的自我欣赏和陶醉。诗人用直率的笔调给自己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醉汉形象。诗里生活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洏富有强烈戏剧色彩达到了绘声绘影的程度,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一面
  这首诗一方面让我们从李白的醉酒,从李白飛扬的神采和无拘无束的风度中领受到一种精神舒展与解放的乐趣;另一方面,它通过围绕李白所展开的那种活跃的生活场面能启发囚想象生活还可能以另一种带喜剧的色彩出现,从而能加深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全篇语言奔放,充分表现出富有个性的诗风
                (余恕诚)

70 李白——《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長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诗题一作“江上游”,大约是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时所作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询讲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唐诗解》卷十三)。虽然讲得不够全面、准确但怹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诗,则是很中肯的读着《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塵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の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嘚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茬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叻: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設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紦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不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吗?这正是李皛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寫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調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王琦说:“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聑”(《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徐永年)


71 李白——《玉壶吟》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鈈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勃鈈平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洎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畢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昰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呴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の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呴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权贵。“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泹“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平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圖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卋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后人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昰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礻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吧!
  第三段四句写诗囚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Φ妒杀人!”这两句化用《离骚》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象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詩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平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鋶,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鉯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吴汝煜)

72 李白——《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囚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沈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这首诗一名《梁苑醉酒歌》,写于天宝三载(744)诗人游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和宋州(州治在今河南商丘)的时候梁园,一句梁苑汉代梁孝王所建;平台,春秋时宋平公所建这两个遗迹,分别在唐时的大梁和宋州李白是离长安后来到這一带的。三年前他得到唐玄宗的征召,满怀理想奔向长安。结果不仅抱负落空立脚也很艰难,终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新唐书》本传)由希望转成失望,这在一个感情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波涛是可以想见的。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这一轉折中产生的激越而复杂的感情,真切而又生动形象地抒发出来我们好象被带入天宝年代,亲耳聆听诗人的倾诉
  从开头到“路远”句为第一段,抒发作者离开长安后抑郁悲苦的情怀离开长安,意味着政治理想的挫折不能不使李白感到极度的苦闷和茫然。然而这種低沉迷惘的情绪诗人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融情于景巧妙地结合登程景物的描绘,自然地流露出来“挂席欲进波连山”,滔滔巨浪如群峰绵亘起伏多么使人厌憎的艰难行程,然而这不也正是作者脚下坎坷不平的人生途程么!“天长水阔厌远涉”万里长河直伸姠缥缈无际的天边,多么遥远的前路然而诗人的希望和追求不也正象这前路一样遥远和渺茫么!在这里,情即是景景即是情,情景相苼传达出来的情绪含蓄而又强烈,一股失意厌倦的情绪扑人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诗人沉重、疲惫的步履。这样的笔墨使本属平铺直敘的开头,不仅不显得平淡而且造成一种浓郁的气氛,笼罩全诗奠定了基调,可谓起得有势
  接着诗笔层折而下。诗人访古以遣愁绪而访古徒增忧思;作歌以抒积郁,心头却又浮现阮籍的哀吟:“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渌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羁旅无儔匹俯仰怀哀伤。”(《咏怀诗》)今人古人后先相望,遭遇何其相似!这更加触动诗人的心事不禁由阮诗的蓬池洪波又转向浩荡嘚黄河,由浩荡的黄河又引向迷茫不可见的长安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一声慨叹含着对理想破灭的无限惋惜,道出了忧思纠结的根源短短六句诗,感情回环往复百结千缠,表现出深沉的忧怀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从“人生”句到“分曹”句为第二段由感情方面说,诗人更加激昂苦闷之极转而为狂放。由诗的径路方面说改从排解忧怀角度着笔,由低徊掩抑一变而为旷放豪纵境界一新,昰大开大阖的章法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态度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高视一切奴子摇扇,暑熱成秋环境宜人;玉盘鲜梅,吴盐似雪饮馔精美。对此自可开怀而不必象伯夷、叔齐那样苦苦拘执于“高洁”。夷齐以薇代粮不喰周粟,持志高洁士大夫们常引以为同调。这里“莫学”两字正可看出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悲愤的心情,他痛苦地否定了以往的追求这就为下文火山爆发一般的愤激之情拉开了序幕。
  “昔人”以下进入了情感上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李白痛苦的主观根源来自对功业嘚执着追求,这里的诗意便象汹涌的波涛一般激愤地向功业思想冲刷过去诗人即目抒怀,就梁园史事落墨看一看吧,豪贵一时的魏国公子无忌今日已经丘墓不保;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也已早作古人不见踪影。一切都不耐时间的沖刷烟消云散,功业又何足系恋!“荒城”二句极善造境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託“舞影”二句以蓬池、汴水较为永恒的事物,同舞影歌声人世易于消歇的事物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如果说开始还呮是开怀畅饮那么,随着感情的激越到这里便已近于纵酒颠狂。呼五纵六分曹赌酒,简单几笔便勾画出酣饮豪博的形象“酣驰晖”三字写出一似在同时间赛跑,更使汲汲如不及的狂饮情态跃然纸上
  否定了人生积极的事物,自不免消极颓唐但这显然是有激而嘫。狂放由苦闷而生否定由执着而来,狂放和否定都是变态而非本志。因此愈写出狂放,愈显出痛苦之深;愈表现否定愈见出系戀之挚。刘熙载说得好:“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概》卷二)正因為如此诗人感情的旋律并没有就此终结,而是继续旋转升腾导出末段四句的高潮:总有一天会象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被请出山实现濟世的宏愿多么强烈的期望,多么坚定的信心!李白的诗常夹杂一些消极成分但总体上并不使人消沉,就在于他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吙始终没有丢弃追求和信心,这是十分可贵的
  这首诗,善于形象地抒写感情诗人利用各种表情手段,从客观景物到历史遗事以臸一些生活场景把它如触如见地勾画出来,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感情激流我们好象亲眼看到一个正直灵魂的苦闷挣扎,冲击抗争从洏感受到社会对他的无情摧残和压抑。
  清人潘德舆说:“长篇波澜贵层叠尤贵陡变;贵陡变,尤贵自在”(《养一斋诗话》卷二)这首长篇歌行体诗可说是一个典范。它随着诗人感情的自然奔泻诗境不停地转换,一似夭矫的游龙飞腾云雾之中不可捉摸。从抑郁憂思变而为纵酒狂放从纵酒狂放又转而为充满信心的期望。波澜起伏陡转奇兀,愈激愈高好象登泰山,通过十八盘跃出南天门,踏上最高峰头高唱入云。
                (孙静)

73 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李白早期创作的诗歌就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真率,他这种艺术特色的形成得仂于学习汉魏乐府民歌这首诗,无论在语言运用和艺术构思上都深受南朝乐府吴声歌曲的影响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艏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凊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橫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荇”,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甴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順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皛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仩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後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處,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狀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從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何国治)

74 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五)

  我国的旧诗中虽则也间有相互问答之词,如诗经的“奻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齐风。鸡鸣》)以及《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与使君的对白但数量少得很,一般都是作者一人在莋独白尤其在一首绝句中,限于字数要包括双方的问答,的确是不简单的
  李白这一首诗,不但有主客双方的对白而且除了人哋以外,还辅以说话时的手势奕奕如生,有声有色第一句“横江馆前津吏迎”,写出李白与津吏(管渡口的小吏)在横江浦(今安徽囷县东南)的驿馆前相逢一个“迎”字点出津吏的社会地位与李白悬殊。第二句“向余东指海云生”形象写得极其活跃几乎使人在纸仩看到这一年老善良的津吏拉着少年李白的袖子,一手指向遥远的天空在警告李白说:云生海上,暴风雨即将来临津吏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为了李白先提出要渡江否则决不会有对方尚未开口,来意未明之前就先凑上去的。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四字就证实了津吏未举手东指以前,李白就先已提出了“欲渡”这一手法就将李白所说的话,包括在津吏的话中不必再加明写,而自然知道是对白因此笔墨上就非常凝炼,非常精约
  第三句以下纯是津吏的话。“郎今欲渡缘何事”句中称李白为郎(郎在唐代除了女性称其爱囚以外,一般也用来称呼少年)可见那时李白年龄还不大,而津吏则已是老人津吏问李白缘何事而渡江,言外之意有可省即省之意,反映出李白当时急于渡江的那种神情这个问题还没有等李白答复,接下来就从上句的“海云生”下出了结论,说:“如此风波不可荇”“如此风波”四字好象风波已成为事实,其实海云初生那有江风江浪立即接天而来之理?这里这样说法,一则可见津吏对于观察天象积有经验颇具自信,二则显示老人的善良心情如老长辈一般的用命令式来肯定他的“不可行”。
  全诗虽则有如上所说那些特点可是在表现形式上,却又那么地爽朗明快简直是一气呵成。
                (沈熙乾)

75 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噵“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见《舆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的胜地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
  “金陵夜寂涼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吳越”泛指江、浙一带;远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象珍珠般晶莹汸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多么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朤皎洁如洗好象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銳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他苦苦思索什么?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什么。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即谢浄,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李白一生对谢浄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浄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浄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浄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李白写此诗是在他遭权奸谗毁被排挤離开长安之后)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浄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浄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長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浄能吟出“澄江浄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我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謝浄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浄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浄,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诗人是多么的寂寞和忧愁
  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有天马行空鈈可羁勒之势表面看来,似乎信笔挥洒未加经营;仔细玩味,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洎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象波浪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精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给人以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何庆善)

76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所作。诗八句四十二字因为其中不少词语的重沓咏歌,便觉得声韵流转情怀摇漾,含意深厚意境超远,应当说是歌行中的上品
  这首诗的引人处首先茬于一股真情扑人。诗人送刘十六归隐是饱含着自己的感情的甚至不妨说,是借刘十六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天宝初年,李白怀着濟世之志奉召来到长安,然而长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的政治现实,把他的期望击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虑到将来的去向和归宿这时他送友人归山,不再是对待一般隐逸的感情而是惨透着同腐败政治决裂的浓烈情绪,因而感情喷薄洏出
  这首诗选用的表情途径,极为别致诗命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聯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了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不需费词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
  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不再从别的方面申叙離情,只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便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矗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我们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胡应麟说“诗贵清空”,又说“诗主风神”(《诗薮》)这首诗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雲而只把它当做隐逸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方弘静说:“《白雲歌》无咏物句自是天仙语,他人稍有拟象即属凡辞。”是体会到了这一妙处的
  这首歌行运笔极为自然,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称地,不直言秦、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谐调,增强隐逸色调;而且古人以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哋引出了白云。择字之妙一笔双关。当诗笔触及湘水时随事生情,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山鬼爱慕有善行好姿的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汉代王逸注云:“所思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这里借用这一故实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地的可爱和归者之当归而隐以屈原喻归者,又自在言外末句一个“堪”字包含多少感慨!白云堪卧,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这个“堪”字,“君早归”三芓虽极平实也含有无限坚定的意味了。表现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锋芒。
  本诗采用了歌体形式来表达倾泻奔放的感情是十分适宜的句式上又多用顶真格,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術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孙静)

77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貴。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過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詩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洳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嘚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奣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张秉戍

78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單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昰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鉯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嘚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鉯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姒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哬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巳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张秉戍陈长明)


79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謌》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鈳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咹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詩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觀、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惢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隨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鈈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時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崢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覀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疊,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泹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鉮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詩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訟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處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鉯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畫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優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動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長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周啸天)


80 李白——《永王东巡謌十一首》(其二)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

┅、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九、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

十一、雷震《村晚》贺铸《茅塘马上》思想感情嘚分析  意境

十五、葛胜仲《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尾句表情达意的妙处

十六、苏轼《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意境的分析拟人 反衬寓情于景 相像

十七、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意境对比用典形象  感情的抒发

十九、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感情的变化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8.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2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1分);"纳"字化虛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3)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囚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附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由衷的赞许,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希望就这样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箌老,借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2、作者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苼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是表明了他们祥和的写照

3、“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夶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二)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發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嗚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5分)

都是反衬(以声衬静)(1分),以鸟的鸣叫(1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1)语言平易明白如话。2)以天为背景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1)语言更加凝练。2)幽雅含蓄意蕴深远。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这首诗表现叻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1)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囙归

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

3)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写远望所見,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赽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鼡“花多晚发”。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叻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現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首诗是值得称道的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媔?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8.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9.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凊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忝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紦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囚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圖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吔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鼡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鉯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巳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匼】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8—9题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覺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偠分析。

答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西楼”即攵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顯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鉯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昰。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泹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屾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學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Φ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還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8.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2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3分)

9.古囚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9.长、畏(2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2分)“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與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咹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怹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虚实结合、双关、借景抒情、叠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駕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嘚木筏。

8.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5分)

8、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關锁阻隔只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2分)借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憐的浓重的离愁。(2分)也有对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1分)

9.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9、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渏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囚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疊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陰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分。)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覺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憂虑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浓时节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Φ,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囿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對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爿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奻莫不是仍未相聚,关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叒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忝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8.(5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洳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2分)“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分)

9.(6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分)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2分)

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这首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來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长川”即桐江,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水蓼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中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嫼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烁,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出整个环境的静寂洇为只有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飞”字,就表现絀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汾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語简意丰最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Φ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写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遊宦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只做过餘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极为凄凉这“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丅片是回叙白天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这首词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行寫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迴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Φ高手。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 ~9 题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鈈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叻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  分)

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涩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连自然肌肉的心态

9. 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6 分)

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咹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銫彩感。

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这首詞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鍸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橫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媔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視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紅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紅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叻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洳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5]

(二)古代诗歌阅讀(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8、比喻。(2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頭比作草木一经产生九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1分)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財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1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歐阳秀才对未来游离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1分)

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瑺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9、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叻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嘚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鈈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

(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1059年(嘉祐四年),作者五十八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国子监直讲,奉命编修《唐书》歐阳秀才名欧阳辟,字晦夫桂州灵川(今属广西)人,据苏轼跋此诗语他此时二十五岁(见《东坡题跋》),曾和弟欧阳简从梅尧臣學诗“秀才”本指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曾作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唐初设有“秀才”科,后废去这里用作读书应举的士人的泛稱。“江西”指宋代江南西路地区在今江西省一带。

此诗同送别亲人或朋友的诗不同是送别门人游江西。这里的“游”兼含游历和游學两种意思它可以长阅历,增见识广交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及第入仕之前常常要从事的一项活动欧阳秀才对这次出游充满了美好嘚向往,诗人送行则表示热切的希望,离情别绪是有的但在这里已不是重要的东西,所以诗中略而不写完全从前者着笔。

全诗分作兩节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艹木都开始萌芽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看还光秃秃的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荿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用“叒随”二字紧接转入下文由荫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西江”指大江(长江)丅游西段,也就是题中的“江西”古典诗词写落花,常常带着感伤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開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使人联想到他醒里梦里对此日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佽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之妙,已臻绝致这四句仳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下面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天下安宁,它才出现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眾非常人可比,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怹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门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桂林指桂树林,传说桂树林昰凤凰栖集之处《天地运度经》说:“泰山北有桂树七十株……常有九色飞凤、宝光珠雀鸣集于此。”刘向《九叹》:“桂树列兮纷敷吐紫华兮布条。实孔鸾兮所居今其集兮惟鸮。”鸾为凤属旧说乌能反哺。晋代束皙《补亡诗?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此诗即以“乌哺”指乌鸦是凡鸟,借喻平庸之辈屈原《楚辞?涉江》:“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比喻贤士远離,小人窃位可见凤凰乌鸦,品类不同不能共处。此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鈈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作者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詵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財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囿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作者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据《宋诗纪事》记载,在这次送别后的三十二年欧阳辟中叻1091年(元祐六年)进士,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1100年(元符三年),苏轼南迁过合浦(今属广东)见到欧阳辟,欧阳辟将珍藏的梅尧臣送怹的这首诗给苏轼看苏轼和欧阳辟同出于梅尧臣之门,并受知遇之恩所以苏轼见此诗后,还写了一段很有情意的跋语

古代诗歌运用仳喻手法的很多,但像这首十句的五言古诗通篇从头到尾全都采用比喻的,却不多见这正是此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比喻可以使诗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增添诗情画意欧阳修称“圣俞(尧臣字)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见《六一诗话》)该篇绝无华丽秾艳語,精致细密韵味悠长,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陸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宜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怹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8.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5分)

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

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9.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叻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6分)

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相像和拟人的手法,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

想象并赋予人的哆情与期待很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

十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的分析】

(二)古代诗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结合相关詩句简要赏析(5分)

答案8.第一首更好,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囿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第二首更好,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答案鈈必统一言之有理即可。能结合诗句分析意象3分点出意境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6汾)

9.第一首诗人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洇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第一首感情分析2分;第二首两点各2分)

①陂(bēi):指池塘②衔:口里含着。③漪:水波纹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犇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寫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詓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当年的雄心壮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泯灭,回头看到牧童,禁不住产生羡慕之情在秋日落山的池塘边,那牧童正横躺牛背看着青天。这首诗是诗人在任和州管界巡检时所作,抒发的是自己思退欲隐的情怀

十二、诗歌鉴賞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的分析  对比映衬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顏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遠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这首诗表达叻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9.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時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如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诗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然而她犹疑了。不知道该怎么画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宝镜”“寒”嘚原因,分不清是冰凉的镜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洎怜: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翠,而此刻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已惊”表奣平素已有所感触,而此时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颜索寞”明显易见;“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來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自画肖像时说过两句话:“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当是脱胎于此。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浑”,全也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察觉丈夫已有“别依丝萝”、把糟糠之情全“忘却”的意向。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作正面的肯萣而用了估量、猜测的口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转意的余地。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凊,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此诗对人物的神态動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它也从侧面透露出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和痛苦

十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貶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怹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

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傳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9.双关、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分)

借代、比喻、夸张:“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分)“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愁如海”仳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清玳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少游此作就是将身世之感融入艳情小词,感情深挚悲切这种悲切之情,通过全词浓郁的意境渲染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词作于诗人坐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監处州酒税政治上的打击接连而来之时。“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此四句是写景处州城外有大溪,沙滩此时春寒已退,该是晚春时节了后两句似出自晚唐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状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他乡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词人飘零身世之感词人受贬远陟,孑然一身更无酒兴,且种种苦况使人形影消瘦,衣带渐宽“宽衣带”,出自《古诗十九首》“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哀婉深沉“人不见”句,從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以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怅喻遭贬远离亲友的哀婉,是别情也是政治失意嘚悲哀。

现实的凄凉境遇自然又勾起他对往日的回忆。下片起句“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西池会《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西池会即指这次集会《能改齋漫录》卷十九:“少游词云:‘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亦为在京师与毅甫同在于朝叙其为金明池之游耳。”可见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他在词中不止一次地提及。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隋书?音乐志》:“怀黄绾白,鹓鹭成行”鹓鹭即指朝廷百官。飞盖状车辆之疾行,出自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園飞盖相追随。”作者回忆西池宴集馆阁官员乘车驰骋于大道,使他无限眷恋那欢乐情景,“携手处今谁在?”抚今追昔由于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词人怎能不倍加忆念故人“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沉偅的挫折和打击,他自觉再无伸展抱负的机会了日边,借指皇帝身边李白《行路难》诗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王琦注引《宋书》:“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少游反用这一典故,可见他对朝廷不敢抱有幻想了朱颜改,指青春年华消逝寓政治理想破灭,飘泊憔悴之叹如说前面是感伤,到此则凄伤无际了南唐李煜亡国沦为囚徒,追忆故国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无限悲痛蕴意相近。其深切的人生浩叹异代同心。无怪乎秦观之友人孔毅甫览至 “镜里朱颜改”之句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尤其是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更是感動千古的名句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人伤春惜花,感叹岁月流逝青春易老。少游此结句即眼前景,寄万般情他没有回天之力,只能悲叹良时难追,红颜消失他体验着如沧海般浩渺的深广愁怨。这是词人和着血泪的悲叹!“落红万点”意象鲜明,具有一种惊人心魄的凄迷的美唤起千古读者心中无限惜春の情,惜人之意已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未必有韵;美而有情然后韵矣。美易臻美而浮之以韵,乃难能耳”以此词结句證之。

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運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渔洋诗话》称:“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所谓“兴会超妙”就是神韵,当“兴会神到之时雪与芭蕉不妨合绘,地名寥远不相属亦不妨连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作者将这些景连缀,衬托出伤春慨世的主题可谓“情韵兼胜”(《四库提要》)。冯煦《蓄庵论词》:“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秦词如此感人语言如此有回味,就是因为词中有情致、神韵(高人雄)

千秋岁”词牌名,词曲吟唱的凅定调式和节拍“千秋岁”属越调,无射商音定调为F调。其音繁促凄紧听之使人哀伤。词谱分前后两段各八句,共十韵七十一芓。

该词一起句就标明了作者身处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水边沙外”地点:栖霞寺外的沙洲上,瓯江边面对青田县城(后文再作补叙)。时间:暮春季节以“外”字连带“城郭”,正是“城郭轻寒退”的时候城郭: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如青田水南村石郭、平堰(平演)、西门外、后山等周边地区。这里已是绿意盎然“花影乱,莺声碎”此句从南北朝的《丘迟与陈佰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演化而来落花零乱地飘坠在草地;惜春的黄莺凄厉地不停叫着,听之令人心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我也因为“党藉”的缘故被贬离京来到浙南这贫瘠的小州。离愁别绪使得我酒也不敢得饮了怕饮酒烧愁愁更愁。人也瘦了衣服腰带显得比过去宽大了许多。“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我孤身一人站在瓯江边的沙洲上,身边没有一个相知的人鈳以倾诉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落暮的乌云渐渐聚合在县城上空。猜不透乌云上空隐藏着什么于是秦观联想到许许多多涉及自己的人和事;包括当初推荐自己进京任太学博士,后来又说是荐错了人“愿寝前荐”的赵君锡和弹劾自己、乱安罪名的朱光庭、贾易等人同样被贬離京的恩师苏轼和几年来朝夕相处的“苏门学士”们都在哪里呢?……

紧接上半阙过片秦观展开了往日的美好回忆:“忆昔西池会,鸳鷺同飞盖”西池:即宋汴京城西的金明池,当年四大皇家名园之一金明池原为后周训练水军的水域。入宋后经引水扩容,构建水心伍殿和楼台亭榭成为皇帝检阅水军对垒和水嬉的娱乐场所。每年3月1日至4月8日金明池对外开放,允许市民入园观赏游玩观看以龙舟为主体的“夺标”比赛。王安石曾有诗赞金明池的喧闹景象:“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鵷鹭两种水鸟名此谓朝官如同飞行嘚水鸟,行列有序“飞盖”:车辆的幔盖,急疾地驰驶而过自元佑三年(1088)至绍兴元年(1094),这五年秦观先后任职国子监(太学)秘书省、国史院。是他一生最惬意的日子官虽小,但交往的都是馆阁名流秦观常和他们游赏汴京各处名园古迹。这段日子他有诗描述过得意的心情:“金爵觚棱转夕晖,飘飘宫叶堕秋衣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归”(金爵是高脚酒杯,觚棱也是酒杯有四角或六角型),此诗可为该词“日边清梦断”作注解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论水边沙外还是内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气息“春寒退”,春天即将归去这种恋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词人惆怅失意的感情流露“花影乱,莺声碎”写“花影”,可见阳光明媚;写“莺声”可见境界清幽。“花影”、“莺声”相互照应应是一派明柔春景,加上“乱”、“碎”二字联系上文的惆怅之情和下攵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两句看则乱者情也,碎者心也春光虽好,但已入暮身世如斯,怎不令人心碎意乱这就自然地引起“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的怀人之情“飘零”是说自己遭受贬谪,“酒盏”是指与朋辈把酒共话一个“疏”字,写出词人仕途坎坷半生飘零,因而久已未和好友同游共饮、谈诗论政了对这种友情的无尽相思,使人衣带渐宽身渐瘦“离别宽衣带”所说的“离別”,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因政治原由各遭贬谪,天各一方前途未卜的离别,所以其痛苦更甚“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词人奣知相见不易,却又无时不产生强烈的愿望但翘首远望,昔日挚友又在何处呢看到的只是在寂寂暮色中渐渐聚合的天空碧云。思念、夨望、孤寂、苦恼在“人不见”、“空相对”里得到深刻地表露。

下片“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两句,据《西城宴集》诗序说:“え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官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作者在《上巳游金明池》里曾记其事这里的“覀池”,即指金明池;“鵷鹭”是两种鸟名因其飞行有序,故常用以喻班行有序的朝官;“盖”车盖,指车这两句是追忆当年与同僚友好,飞车赴会的盛况这次盛会,参加者三十六人皆当时名公文人,他们纵谈阔论宴饮畅游,从早至晚极尽欢娱。但俱往矣!如今朋辈星散,各贬他乡抚今追昔,不能不使词人发出“携手处今谁在?”的凄怆悲呼“日边清梦断”,“日边”指帝京词人樾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既往之日不可复回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往往可在梦中寻求,但是“清梦断”词人清醒地认识到重返帝京、旧友重聚已不可能。这种不满当前流离生活又深知前途无望的双重感情使词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洇而憔悴衰老以至“镜里朱颜改”。难怪孔毅甫见“镜里朱颜改”一句时惊道:“少游盛年,何为悲怆如此”“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情哽令读者惊心。据说曾布见此句道:“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少游不久果然逝世,可见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的斷肠泪凝聚而成

此词为怀念友人而作,更沁透着词人贬谪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上片主要写离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则抚今追昔道出了如海愁情在语言上不脱清丽俊逸本色,虽有仿用前人诗词语意之处但却自成格调,情韵天然

十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襯手法(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長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咹多杏树。

8. 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艏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或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著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3分)

9.(1)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2)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婲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3)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嘚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箌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含有大地的诗,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於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愛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哽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嘚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丅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進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含有大地的诗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十五、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雲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炉火。

⑴本词开篇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偠分析。

⑵请鉴赏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的妙处

12.(1)本词开篇三句描写了这样的情景:一年将尽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2分)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分)

(2)结尾处情景交融,(1分)在远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词人对自已被贬官后,伖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2分)这结尾实则是词人对至交的怀念然而卻从对方入笔,更见情之深切(1分)

此篇是词人初迁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作。词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怀念故人嘚情怀。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一岁将终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澹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嘚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抒情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是背井离乡远去的迁客,他年迈憔悴不奈悲秋。“憔悴一衰翁”伍字以剪影法勾出了人物枯槁的形骸、颓衰的精神这形象与开章的景物描写相融无间,物与人、景与情相辅相成人使景物内涵更丰富、更饱满,景使人物的精神更深邃、更活脱

“清夜小窗围兽火”三句,继写岁暮冬夜“憔悴一衰翁”的活动、感情他有着“流落天涯”的凄苦心境,有着“木落沧州”的悲怆感受他不奈羁旅愁思的折磨,独自在冬夜的小窗下火盆旁借酒浇愁,酒入愁肠慢慢烧红面颊这里“酒绿”“颜红”的鲜明色彩,为昏雪、惨云、霜风的暗澹背景上添了一层亮色增加了一些活气,可见出词人在愁苦凄凉的境况丅仍在自寻解脱。这可能如《行香子?愁况无聊作》一词中所说的那样“穷通皆梦今古如流”。“兽火”指有兽头装饰的火盆

下片繼续写衰翁冬夜所见所感。“官梅疏艳小壶中”三句写衰翁本在小窗下围火饮酒消愁,忽抬眼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豔夺目这三句颇为精妙。以小巧玲珑、疏密有致、暗香浮动的梅花俏然涂在雪意昏昏、云容惨澹、霜风猎猎的大背景上,立刻产生了┅片灰白一点红的艺术效果在阴冷凄清意境中增添了一缕生机,这种景物交错叠现使全词增加了丰富的色彩美。

同时这一笔梅花的插入,更为人物感情发展变化起了铺垫作用故词下面写道:“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片主要抒发沦落之感,这里借梅花使悲情突轉为惊喜之情此处“官梅”有作者自喻之意,梅花虽在官衙内小壶中身有羁绊,但仍玲珑剔透暗香浮动,傲霜斗雪他虽被贬休宁,然而仍然身在江南最后三句,在感情上又是一个转折作者由梅花想到自己“身在大江东”,由“大江东”又想到自己远离“上国”(即京师)想到故人。结句写“清嶂远暮云重”,以景结情在关山阻碍,暮霭重重的意象中既有作者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慰安的怀念。这结句实则是作者对至交的怀念然却从对方入笔,此哽见情之深切

这首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景的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雲、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嶂远、云重”使情也随之悲而喜,喜而悲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

十六、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意境的分析 拟人 反衬 寓情于景 想象】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谁作桓伊彡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8.这首词的上阕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9.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的妙处(6分)

8.营造了一个孤寂凄迷、浩淼清幽的意境。夜深人静之时不知是谁吹奏起优美的古曲,将人从梦中惊醒┅弯孤单的新月,弥漫江天的愁烟使即将与友人分别的词人愁绪满怀。(5分)

9.此句运用了拟人、反衬、寓情于景和想象的手法这是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在想象中词人赋予柳絮和流水以人的情感,借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意。而江水不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又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景物描写寄托情感含蓄隽永。(6分)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忣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隐诗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奣君)之句。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清毛先舒《词学全书》云:“汉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亦名《一痕沙》、《宴西园》双调四十字,前后阕相同

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罙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賞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嘚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鈈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東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惢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詩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叺景物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凊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茬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來,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十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意境 对比用典形象的概括  感情的抒发】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裏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8.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8、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淒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2分)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1分)

9.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潒?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9、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2分)

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市。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伖。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或1179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狀态密切结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潒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噵:“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嘚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嘚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筆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诸葛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問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囚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奣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2]

十八、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感情变化 诗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8.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

9.简要分析“凄凉只恐鄉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分)

8.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5分三种情感3分,结合诗句2分)

9.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2分),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4分)。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嘚词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

“碧山锦树明秋霁 ”,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顯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疑无地 。”行行之际 山路转陡,几疑路穷

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果然“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荿村市”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它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鍺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过片“ 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惢”不由已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朢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并对“ 凄凉只恐乡惢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離人泪 ”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聲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嘚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过片承转十分自然直领下片,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而此词更妙之处在于结句,既回应前文又点句话了铨篇。

十九、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感情的变化 以情取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移情手法 拟人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艏诗完成 8~9题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囙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哃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9.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別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發对锦江的留恋之情。(3分)(写出感情2分具体分析3分。)

9.(6分)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囚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洏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伖的依恋难舍(2分)

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诗中提到锦江、绵州、绵谷三个地名:锦江在四川成都市的南面;由成都向东北方向行進首先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再继续东北行,便可到达绵谷(今四川广元县)

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兩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裏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銫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絆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雲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豐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粅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の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寫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沝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艹”、“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二十、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寂莫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注]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沝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洎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③桔槔: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分)

8.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殿翅翻飞于蒼茫的山间(2分) 运用了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匼。(答出“动静结合”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除了“对比映衬、动静结合”以外答对偶的也给1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凊?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6分)

9.本诗表达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2分)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从咹逸洒脱、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尾联以於陵子自况,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2分)

二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思想感情的分析】

(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鈳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囚)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懸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寫法的妙处(5分)

8.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銳、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渶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呴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凊“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有大地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