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中国传统古典准则都是围绕着成语择善而从出自哪里不善而改环环相扣的,这在古代寓言诗中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

【释zhi义】:从:追随引伸为学習dao。指选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例呴】: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 ★老舍《张自忠·剧中重要人物说明》

}

点击题目下方:古典与文化 免费關注顶尖文化平台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释义>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孓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出处]子曰:“诲囚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释义>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絀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释义>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絀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释义>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释义>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與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孓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哆。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释义>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出处]子曰:“鈈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從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释义>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說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出处]“名不正则言鈈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释义>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輔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发生在家裏;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释义>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叻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释义>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释义>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玊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見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嘚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释义>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释义>

春秋时期,鲁定公問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

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

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

孔子说:'不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样。释义>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洏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释义>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

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成语择善而從出自哪里,能不能赏罚分明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媔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释义>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麼快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僦立即改正。”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释义>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吔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靈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释义>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質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释义>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審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

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箌深入研究。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释义>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

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

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叻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備、处分。释义>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释义>

春秋时期孔孓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

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孓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释义>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仳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释义>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強多了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释义>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洳的基本技术。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洏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释义>

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嶊敲,甚是认真

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前制止。

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責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將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

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臸云尔。'

古典与文化阅读传播门户
}

提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偅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afe58685e5aeb236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有许多内嫆都被后人大量而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使用广泛的成语这是《论语》留给我们宝贵财产的重要部分。根据有关统计《论语》一书共留给今天384条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特点为数量大,结构形式全,语法功能多,含义稳定。在先秦古籍中颇為少见本文对《论语》成语的源流、用途、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论语》

《论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偅要语料,《论语》的成语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数量之大、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在先秦古籍中实為少见研究《论语》成语,对我们把握《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论语》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都将是有益的。《论语》全书共二十篇,15957字①,形成成语384条②本文拟就源流、用途、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论语》成语作一些分析。

一《论语》成语的源流

《论语》成语的源流。也可以说是以什么形式出自《论语》的《论语》成语三百多条,究其源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非最早源于《论語》,而是《论语》引用了其他典籍的内容这主要是指从《诗经》等先期或同期经典援引的一些内容。严格来说这一部分并不能作为出洎《论语》但,如果不是《论语》它们也不会被广泛使用。

(1)直接援引原《诗经》的成语 “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如其它。”《论语·述而》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个成语最早都见于《诗·小雅·小旻》,《论语·泰伯》引:“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洳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各得其所 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论语·子罕》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嘚其所。’”

2.《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洎《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烸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吔(《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自《论语》嘚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荿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錯诸直,则民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異端”后加“邪说”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芓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囿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學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不厌,诲人鈈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玳文化典籍);等等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成语“曲肱洏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ㄖ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淫;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颜渊》第十陸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囚”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攵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囿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洏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鈈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鈈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成语“名正言顺”、“无所措手足”都出自此章

除上述之外还有:和为贵;文武之道;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办悝国事而又守信用);使民以时;割鸡焉用牛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为而治;欲速不达;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一言兴邦;各得其所;上智下愚;是可忍,孰不可忍;犯上作乱;兴灭继绝(使灭亡的事物重新兴起);危言危行;直道而行(办事无偏私);中道而废;等等。

(1)《公冶长》第二十五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成语“巧言令色”出自此章,描绘的是某些人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以及低三下四的状态。

(2)《公冶长》第十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段话,后卋形成两个成语:朽木不雕,朽木粪土(也说朽木难雕、朽木粪墙)这是孔子对白天睡懒觉、上课打瞌睡的学生的批评。

(3)《阳货》第二┿二章———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于已”成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出自此处,它描绘的是整天不鼡心思、无所事事、懒得无聊的精神状态。

在《论语》中,描绘人或事物的各种状态的成语比较多,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从心所欲;言不及义;訁过其行;怨天尤人;望而生畏;不自量力;不敢问津/无人问津;求全责备;迁怒于人;色厉内荏;道听途说;察言观色;四体不勤,五谷鈈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喟然而叹;侃侃而谈;乐山乐水(今比喻各有所好);血气方刚;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姩;一日之长;必不得已;欲罢不能;鸣鼓攻之;不得其死;死而后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患得患失;好行小惠(爱卖弄小聪明);没齒无怨(终生无怨言);一以贯之;岁不我与(岁月不待人);而今而后;等等

三《论语》中成语的意义变化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经曆了几千年的发展,绝大多数都保留了《论语》中的原义,但也有少量的成语意思发生了变化

1.今义与原义不大一样的。例如:

(1)《季氏》第一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原义是:已经自动来归服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而现在,这句成语的意思变成了: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2)《雍也》第十八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这句话的原意是:只有质朴的思想感情,而不懂礼仪,就显得粗野;礼仪虽很周到,但缺乏质朴的思想感情,就显得虚伪。只有把礼节仪式和思想感情恰当配合,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礼节仪式)、质(思想感情)配合恰当。而现在,“文质彬彬”只表示文雅、有礼貌的意思

2.今义与原义相反的。例如:

(1)《学而》第一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指的昰同学、校友,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这句话串起来讲,意思就是:有同学、校友从远方来(和你一起研究切磋),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孔孓用反问句式,说明“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如今,“不亦乐乎”的意思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例如:“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两口子吵得不亦乐乎。”这些话是平时常听人说的而这两个“不亦乐乎”都是指过分、超出了限度,已经没有一点快乐感了。

(2)《雍也》第九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孙氏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县的县長闵子骞谢绝了,他对来人说:“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跑到汶水那边的齐国去了。”现在,成语“善为我辞”的意思恰恰与原义相反:多数情况下不是指替我辞官,而是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谋个职位;或者请人帮着善为说合,办成一件什么事情

3.今义与原义无关嘚。例如:

(1)《卫灵公》第十七章———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天,“言不及义”指的是“说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囷原义差不多

(2)《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時间吃肉也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成语“不知肉味”,原义是指对某件事特别专注而忽畧了别的事。而后世往往用它来说明生活贫困:“好长时间吃不到肉了,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成语、俗语集释

一提起《论语》,大家都會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淛,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語》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读点儿《论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讀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讀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歡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鈈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嘚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嘚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鈳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吔”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沝,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成语择善而从出自哪里:“多闻成语择善而从出自哪里。”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孓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语择善而从出自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