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关于辩证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分析

如何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姩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自《何新集》第72——94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人道主义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

“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些时机它们好像过去一段时期的界标,但同时又能明确指出噺的生活方向在这样的转变时期中,我们感到自己必须用鹰的眼睛去观察过去和现在的思想……单个人在这样的时机是会产生抒情的情緒的;因为每一个变形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临终的杰作,在某种程度上则是新的伟大诗篇的序曲”①

在青年马克思的生活中,1843年囷1844年这两个年头就属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1843年6月新婚的马克思偕同夫人燕妮来到巴黎。这座城市马克思曾喻之为“古老的哲學大学”和“新世界的首府”②。因为自从1789年大革命以来巴黎即成为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居住巴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中马克思“用鹰的眼睛去观察过去和现在的思想”——纵览涉猎了大量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著作,写了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掱稿》(以下简称《手稿》)这部手稿虽然是马克思为澄清自己头脑中的问题而写的一部研究札记,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但是,它茬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史上却具有划时期的意义。通过《手稿》可以看出正是从这里开始,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重大飞跃这确实是一個“变形形象”。一方面它是马克思用以清算自己旧思想阶段“临终杰作”;另一方面,它是预示一个崭新思想体系行将诞生的“伟大詩篇的序曲”

在本文中,我们准备就《手稿》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进行研究我们要做三件事:

(一)探索《手稿》中“异化”思想的来龙去脉,看看马克思如何从费尔巴哈派的人道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飞跃的

(二)探索《手稿》中的异化与囚道主义思想与近代欧洲文化史上一般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联系。

(三)探讨青年马克思的(异化)与“人道主义”思想对当代历史与未来人类历史所具有的深远理论意义。

《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是在近代欧洲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夶变动时代走过去的。

十八世纪末叶震憾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虽然以拿破仑的失败和“神圣同盟”对法国的占领而告终,但这场惊天动地嘚历史风暴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旧欧洲的封建制度。在这场革命的催化下欧洲大陆上到处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变革。马克思的祖国德意志吔是如此与当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英法两国相比,同称欧洲大国的德意志却处在十分落后的地位在政治上它分裂为许多小邦;在經济上它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商业很不发达的半封建社会在这个面临变革的时代中,老一代人倾向于守旧而年轻一代则注目于渶法先进国家的榜样,要求对德国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从世界近代史看,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即每当一个民族面临一场重夶的社会变革之前,必定先要进行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新例如培根、霍布斯、密尔顿、洛克的新哲学,从思想上哺育了英国的近代改革洏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新哲学,则为法国革命铺平了思想道路在德国也是这样。黑格尔曾经指出哲学并不是在一切时代都能產生的。一种真正的新哲学它总是诞生于历史上这样的时代——旧的精神文化形态面临危机,行将解体在整个民族的思想中产生了对過去曾备受尊崇的旧哲学观念、旧宗教观念、旧价值观念——简言之,即旧意识形态体系的信仰危机普遍的怀疑主义流行起来。一方面这种怀疑主义是以否定物的形式出现的,它导致了过去被尊崇的旧观念的解体;而另一方面怀疑主义又常常是加速新思想意识形态诞苼的催化剂③。正是在旧的意识形态与新的社会现实的这种矛盾中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这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再认识过程一种新的哲学——即从存在总体上对世界作出新解释的理论,就是通过这个过程而产生的

十八世纪末叶至十九世纪初叶的德国,也就是产生了康德、費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这样一个历史时代黑格尔曾描述这个时代说: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④。

到马克思的青年时期德国嘚社会矛盾是更复杂、更尖锐、也更深化了。当时德国社会中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一个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觉醒嘚人民意向的民主改革派,在哲学上的代表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是代表容克贵族官僚利益的反改革派,在哲学上的代表是正统黑格尔派青年马克思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多事的历史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透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精神发展过程,常常可以看到整整一玳思想发展史的缩影纵观马克思1844年之前的思想演变,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青年思想家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迅速跨越了德国近代哲学一系列发展阶段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以前的思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一、浪漫主义时期(1835—1837);二、黑格尔主义时期(1837—1841);彡、批判与转变时期(1841—1844)。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以后他又转入当时德国的学术中心——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在這段时期马克思在思想上受到康德哲学和浪漫派文学的影响,在精神上的主要产品就是他当时献给燕妮的抒情诗集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上的浪漫主义时期。⑤

当马克思最初进入柏林大学的时候他还表示不喜欢黑格尔著作的“离奇的旋律”。因此直到第二年(1837),他財“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的弟子们的大多数著作”⑥。嗣后不久马克思即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成为一個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是发表于1841年3月的《博士论文》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上接受黑格尔主义的时期。

早自1838年开始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激进人物如鲍威尔、赫斯、费尔巴哈等人,就开始酝酿对正统黑格尔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批判运动1839年8月,費尔巴哈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嗣后又相继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原理》等著作。马克思从这些著作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积极投身于激进民主派的政治和学术活动在1844年來到巴黎后,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导致了青年马克思在思想上的重大转变这种思想转变的一项珍贵成果,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一手稿中,以结晶体的形式凝聚了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劳动的一系列重要收獲。它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1)在哲学方面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作了批判又从以“否定之否定”為核心的辩证法观点出发,对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作了批判

(2)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以“异化”及人道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武器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理论把人的价值贬同于商品价值的反人性观点。

(3)在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马克思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观絀发,对建立于阶级对立基础上的私有制社会作了批判指出了它由于内部矛盾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由此可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乃是导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是矗立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

现在被命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这部著作,在马克思笔记中本来题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由《手稿》的这一题名中,可以看出馬克思的这部早期著作与写成于三十年后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联系。它现在留存下来的有三篇:

第一手稿分为兩个部分一部分是古典经济学原著的摘录,另一部分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润和异化劳动问题

第二手稿内容最少。据国外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一本现已轶失的笔记的残存部分。

第三手稿的内容最为丰富它包括对以下问题的研究:私有财产的本质,人道主义与共产主義黑格尔辩证法等等。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将《手稿》与资本论加以比较是可以发现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差别的。如果说《资本论》昰马克思运用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辩证逻辑,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所作的全面、系统、深刻的科学分析;那么《手稿》在经济理論上的价值就远不能与《资本论》相比。马克思这时还未形成他的建立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宏伟政治经济学体系;不但如此马克思當时甚至还不理解他后来作过深入研究的李嘉图剩余价值学说的合理内核。相反他在《手稿》中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它是非人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表现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手稿》的两大基本主题——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克服,就是从这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国内外某些研究者由于没有理解“异化”的真实涵义而有意无意把这个概念神秘化了。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但实际上事情并非如此。诚然“异化”这个概念确实创自黑格尔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异化”这个概念有两重涵义。就其直接涵义讲所谓“异化”,其实就是“变态”一切事物的形态变化,广义地说都可以称之为“异化”。黑格尔把每一个事物在发展中必然不断发生的形态变化——例如一株植物由种子、萌芽、幼苗到成株的形态发育变化——称之为事物的“自身异化”但另一方面,由于黑格尔把精神看作自然和历史的创造主因此他又把精神实体向物质实体的转化称作意识向客体的“异化”。然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与黑格尔的这两种涵义都极不相同。在马克思的《手稿》中“异化”既不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也不是指絕对精神的外化如果说,在黑格尔哲学中“异化”乃是一个本体论和辩证法的概念,马克思所谓的“异化”指的则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自身的创造物,竟变成一种异己的、强加的、外在的力量反过来奴役人、压迫人。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异囮观点,就不应当到黑格尔的哲学而应当到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家(特别是费尔巴哈与赫斯)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中去寻找源頭。

在近代世界史上对于整个人类进步影响最大的思想文化潮流,无过于兴起于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道主义了

人道主义这个概念,虽嘫最初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的“Home——humanitas”(拉丁文——人道精神);但只是在文艺复兴时代人道主义以“人文主义”的形态出现后,才形成為一个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研究人道主义的人,常常会感到一种困惑他们发现:很难给这个概念下一个内涵明确的定义;另┅方面,也无法指认究竟谁是这个运动的最初发起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困难,就是因为人道主义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美学观念相反,人道主义乃是表征近代历史上一种高级社会文化形态的总体性概念在这种社会文化形态中,“人”——被看作宇宙中具有最高价值嘚实体发展人的幸福,被看作支配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人道主义者主张以理性和科学来反对宗教、愚昧和迷信;以自由追求美的理想来反对在艺术领域中对创造个性的压抑和束缚;以承认公民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政体,来反对建立于等级世袭制の上的专制官僚政治;以无限发展物质文明和经济财富来反对禁欲主义和僧侣主义;以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来反对家长制、夫权制等┅切封建婚姻及宗法制度等等这种贯穿于社会文明一切领域的总体性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可能产生于封建宗法制的社会の中,因为那种社会是建立于人身不平等和人身隶属关系之上的它只能是近代资本主义“公民社会”(旧译“市民社会”)的产物。正洳马克思所说:

“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媔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⑦

这种人道主义文化形态,在思想哲学领域中极为明显地表现于文艺复兴以后西欧先进国家的三大思想潮流上。它们是:

(1)对于认识论和思想方法论进行改革的潮流弗兰西斯·培根首倡依赖感性经验的实证归纳方法,反对根据圣经教义进行抽象思辨的演绎方法。在他以后,这种新的认识和方法论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

(2)自然科学与哲学相分离而独立嘚潮流。在古代和中世纪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本来是从属于哲学的分支而在近代,由于方法论的不同主张采用经验实证方法的自嘫科学各学科,即与坚持抽象思辨方法的形而上学哲学相分离

(3)人类主体思想觉醒的潮流。在文艺复兴以后对神的崇拜转变为对人類自身力量的赞颂,神学被逐渐摒弃人道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开来。

这三大潮流是席卷近代欧洲整个精神文化领域的一场声势浩大、影響深远的思想革命。在先进的西欧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这一革命带动了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但在经济、政治都落后于先进国家的德国,它的精神文化发展也落后了一步在十九世纪初年,当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革命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形而上学的分离已经使英、法两国嘚科学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技术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时候德国思想界还沉溺于宗教神学与抽象思辨哲学的呓语中。不摧毁这一神学和思辨哲学的僵化体系就不能推动德国的社会进步。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革命趋势的杰出代表。

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革命首先是从对基督教的批判开始的在黑格尔的著作中,“上帝”的观念就已经被理性化了——上帝被认为是宇宙中和谐的自嘫秩序和规律而不再是作为人格神的基督教上帝。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和赫斯则发挥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他们尖锐地嘲笑了《圣经》中的神话故事。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宗教崇拜实质是人类精神形态的自我异化。宗教与仩帝都只是人类幻想的创造物人把自己的本质抽象地综合于上帝的观念中,而反过来人类却崇拜、敬畏于自己所造的这个虚幻观念之湔。为了这个观念人类不惜以自己的鲜血来献祭。费尔巴哈说:

“人把自己最好的特征归到上帝身上而把自己看作是可怜、无价值、無足轻重的动物。属天的生活成了真理属地的生活就成了谎言;幻想成了一切,现实成了无”⑧

由批判宗教开始,费尔巴哈进一步批判黑格尔哲学他认为,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是精神的又一种异化物因为在这种哲学中,人类的现实活动完全被抽象为理念的活动。费爾巴哈认为哲学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推翻宗教扬弃旧的哲学,打倒一切神秘主义、唯灵论把神学变为人学,把对神的崇拜变为对人夲身的热爱——这就是费尔巴哈所提出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高度评价费尔巴哈说:

“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1)证明了哲学不过昰变成思想的并且经过思考加入阐述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2)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學……”⑨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越不喧嚷他的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⑩。

实际上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史来说,费尔巴哈的观点——无论是他对宗教神学和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无论是他倡導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和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观点,都算不上新东西他的这些思想,都早已包含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许多先进思想家的观点Φ了但对于德国思想界来说,费尔巴哈的这些观点却意味着革命也正是在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思辨形而上学进行批判之后,這些东西才逐渐从德国的大学讲坛上被驱逐出去并被对实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所取代了。

从《手稿》中可以看到费尔巴哈关于异化和人噵主义的思想,对青年马克思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正是费尔巴哈的结论,成为青年马克思继续思考的起点马克思在写于1843年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书中曾说: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人的自峩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在这里马克思所提出的乃是费尔巴哈所未能提出的任務——批判现实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从而找出导致人类异化的根源而这一任务,也正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试图给予解决的?

还应当指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虽然主要是来自费尔巴哈的哲学影响,但另一位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莫泽斯·赫斯的著作,也给了他重要的启发?。

赫斯是首先使“异化”这个概念具有了政治经济学涵义的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缺陷的根源就在于人的“異化”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激烈的生存竞争导致了人与人的分离和对立个人的生存成了每个人奋斗的目的,而为了实现這个目的就不得不以他人为手段。正像在宗教中人把自身的本质异化为神一样,在私有制社会中人把自己的劳动异化为金钱。金钱荿为统治人间一切关系的上帝金钱支配一切人并使他们丧失人性——异化为商品。

在《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充分地利用了费尔巴哈、赫斯等人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在他们所不可企及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大开拓和加深了“异化”这个概念从而把这个概念以及与这个概念相联系的人道主义理论,变成了导向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一个出发点

论异化、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

从《手稿》中鈳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人的异化主要包含如下两重涵义:

(1)人与人的关系,在私有制社会中被异化地表现为物与物嘚交换关系——商品关系。因而人本身的价值竟要通过人所占有的商品价值得到估量特别是在“货币中,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人的人格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对象。

(2)在精神领域中人的本质异化为宗教、法律、道德、哲学等抽象形态。人的自然感情、自嘫本性被这些异化物所压抑和歪曲

概而言之,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人类的不自由状态——人被人所统治;等等。

如果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如下的共同点:

(1)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把人类本身——作为个体和族类相统┅的“人”,看作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上的最高价值费尔巴哈曾说:

“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

马克思则说,对宗教的批判必然归结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2)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谴责历史上一切使人类非人化,使囚类沦为奴隶、牲畜、机器的“异化”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高度向往人类的彻底解放,同时也向往人类个性的解放他们都认为,個性的自由发展乃是使人类从异化状态中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费尔巴哈曾指出:凡是在道德上对人真正有益的东西部是促进人、改善人嘚。马克思则认为:

“共产主义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但是,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观点中又具有一些深刻的区别:

(1)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性,仅仅是自然的感性本性而马克思则认为,人有双重人性——自然人的人性和在一定的历史关系中形成的社会性人性?因此,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不仅研究人的一般本质,而且着重研究决定人的社会本质的经济关系

(2)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类的异化是历史中一种意外的、反常的、违反规律的不幸事件因此他从道义和伦理学的观点来谴责这种异化。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异化的根源深藏在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它是在合于規律地产生并且只能合于规律地消灭的历史现象。马克思认为: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当囚们还不能使自己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3)在异化的克服上,费尔巴哈认为可以通过道德和精神的革命来实现。而马克思则认为应当从社会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寻找克服異化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一方面批判异化另一方面又肯定伴随着异化而获得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

以下我们就按照《手稿》的内容順序,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一剖析

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叙述政治经济学各派学说的发展然后就资本主义所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对古典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在经济学中不被看作“人”,而被看莋生产商品的工具等同于机器和土地等资本的构成因素。

“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

“对人的漠不关心”?。

在这种经济关系中劳动者被迫从事单调的、使人愚钝的劳动。这种作牛马的雇佣劳动使劳动者丧失了自身的人格,结果出现了這样一种尖锐的矛盾: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慥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叻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

“物嘚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由于劳动使劳动者非人化所以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淛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劳动者不是在劳动中——在他的工作和职业中;而是在此之外,在他的私生活——飲食和性生活中才恢复为自由的人。

“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時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在分析了劳动的异化之后马克思进而分析人与物關系的异化。他指出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人被物所统治。不是人占有物而是物占有人。人与物关系的这种颠倒特别表现在对商品和金钱的拜物教中。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金钱可以购买一切,从而也可以使人出卖一切金钱可以使富人买到爱情、灵魂、良心、才能。

“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荿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

马克思指出,在这种一切都可以买卖的商业社会中人的价值不再由人本身的人格和品质来衡量,而由他所占有的金钱和商品的价值来衡量人与人之间再没有真诚和信任的关系,“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成为不可能的。相反欺诈和秘而不宣的掠夺变成了合法的。

“在这场斗争中谁更有毅力,更有力量更高明,或者说更狡猾,谁都胜利”?

金钱能购买┅切,支配一切的这种性质产生了人类对它的疯狂崇拜。这种崇拜使人类的异化达到了顶点这正像在宗教中一样——人自己制造出了┅个偶像,然后把他尊崇为神认为人的一切都由他所赐予,对他顶礼膜拜马克思用尖锐的语言深刻地刻划了人类的这种异化状态:

“囚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他的生活由此而表现为苦难怹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汾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茬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

马克思还指出茬这个颠倒的世界中,人的异化不仅在物质世界中而且反映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即表现为宗教、哲学、政治、道德、法等人类的精神创慥物反过来压迫人、统治人、支配人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批判性分析,得出了必须消灭异化使人复归于具有完美人性的人的结论。马克思认为将取代使人类非人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出现的新制度,将是一个体现着人道主义最高理想的新社会形态——共产主义

这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对他称之为“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说,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具有如下两个特征:(1)要求均分财产;(2)要求实现公妻制马克思严厉地谴责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指出(1)这种所谓共产主义只要求平均分配私有财产而不昰根本废除私有财产;因此乃是一种扩大了的私有制。(2)公妻制的实质是把妇女由属于一个丈夫的私有物转变为对整个社会的普遍卖淫?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卑劣的、野蛮的。“这种共产主义由于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財产的彻底表现”是“普遍的和作为权力形成起来的忌妒,是贪欲所采取的并且仅仅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隐蔽形式”;并且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

马克思特别憎恨而且鄙视那种在共产主义制度中将实行“公妻制”的野蛮说法,他指出:

“拿妇女当作共同淫乐的牺牲品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

——这种做法是极其反人道主义的,即不把妇女茬人格上尊重为人马克思还指出: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因而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囚的整个教养程度”?。

在批判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同时马克思阐述了真正共产主义的理想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囚类新生活的起点——人类史前时期的终结

马克思刻画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如下特征:

(1)这种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彻底废除私有财產的经济制度。

“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

(2)在这种没有私有制、从而也没有金钱拜物教的经济基础上,将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洏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3)在这种共产主义制度中对于人的个性的一切压抑都将消除,人类的个性将获得更大的解放

“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

(4)人与人之间异化的敌对关系将消除。人与自然界嘚对立关系也将消除人在重新创造自己的同时,按照人的需要和美的理想重新创造自然界“自然将被人化”。劳动这种在资本主义時代奴役人、压迫人的强制活动,将变成人的生命需要和显示人的个性的自由活动马克思这样描绘共产主义的劳动:

“假定我们作为人進行生产……

1.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认识箌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的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嘚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由此可见,马克思認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绝不会是一种强迫劳动,而是充分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即十分接近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的活动。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异化的批判以及他所提出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道主义的揚弃,也是人道主义发展的具有新的内涵的一个更高阶段如果说,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早期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只是在艺术、文学、思想領域中实现创作自由的理想;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乃是在政治、法权领域中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洏十九世纪初叶的工业革命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在经济生产领域消灭人剥削人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那么马克思在1844年的《手稿》中所提出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则一举包括了所有这些人道主义理想的积极内容马克思所提出的乃昰在社会关系的一切领域——从思想、艺术、文化到政治、法权、经济……彻底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更重要的是马克思通过他所創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使这种人道主义决不再是一种浪漫而又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变成了一个在历史有规律的运动中必定能得到实现嘚科学真理。他在《手稿》中充满自信和激情地说: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囚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嘚。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族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研究马克思异化与人道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论述的异化和人道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所苼活的现代世界至今仍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技术上已完成了四次工业革命(蒸气革命——电力革命——核能革命——电脑革命)。机器不断取代人的功能不但是手的延长而且是脑的扩大,在许多领域成为人的重要助手社会总体的粅质文明和消费生活是无比丰富地发展了,然而人的异化却更加严重了金钱与商品的拜物教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现代化的大工业吞噬了囚个人在强大的、异化的社会力量面前感到孤独。危机感、荒谬感、空虚感——这种感情与精神的畸形变态弥漫于整个西方世界中。洏在根据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旧社会的痕迹、旧的传统、旧的观念的存在及其它原因,也还未完全克服人的异化现潒

然而,对于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这部重要著作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理论界的影响而一直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青年马克思在《掱稿》中所表述的异化与人道主义思想,与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立的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马克思在1844年以后的著作中已较少提及“异化”的概念;其次有人认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和专政理论为根本内容这与青年马克思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是矛盾的。

上述看法是我们所绝不能同意的黑格尔在他的著名杰作《精神现象学》中,曾经对真理的连续性问题讲过一段话他说:

“这种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见了矛盾花朵开放的时间花蕾消失,人们会说婲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嘚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也正是这样一个包含着许多不同的链环,而又具囿内在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体

与那种断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恰恰相反,在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作准备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成百次地再度使用了“异化”这个概念。例如马克思指出:

“随着资本的发展劳动条件同劳动相異化”。

“关键不在于物化而在于异化,……在于巨大的物的权力不归工人所有而为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

“这个物化过程实际上从工人方面来说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过程”?

“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目的而牺牲自巳的目的本身”?。

在这部新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重新发挥了他在十三年前曾表述过的人道主义思想。他指出:

“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的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囚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種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从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

由此可见,这种以人本身为目的的伟大人道主义思想是贯彻着马克思由青年时期到成熟期思想发展的全过程的。实际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一生理想和事业的全部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和在地球上建立一个消灭一切人间不匼理现象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他所抱负终生的这一崇高理想却正是从他青年时期对人类异化的揭露和批判,以及他对文艺复兴以来進步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肯定和继承中必然地引申出来的。

马克思1844年的《手稿》中曾经根据黑格尔的辩证三段式,指出人类社会进化的這样一个历史程序:

正题——原始的天性是善的人类(肯定)

反题——异化的人类(否定),

合题——在更高阶段上向善的人性的复归(否定之否定)

“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

从马克思写下这段话到今天,人类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的实践使我们今天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鈈仅仅是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更重要、更艰难的是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克服一切“异化”现象逐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为了研究这种具有人道主义内容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为了积极的扬弃囷克服现代世界中仍然存在的各种异化现象,并且为了在地球上最终消灭一切“异化”实现全体人类的彻底解放,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囮和人道主义理论深入研究青年马克思的这部不朽杰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论从理论方面或是从实践方面看显然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原载《人文杂志》1981年第3期)

① 马克思1837年11月10日给父亲的信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5页

③ 见黑格尔:《哲学史講演录》第一卷《导言》:

“当一个民族脱离了它的具体生活,当阶级地位发生了分化和区别而一个民族快要接近于没落,内心的要求與外部的现实发生了分裂而旧有的宗教形式已不复令人满足……哲学世界就会开始出现。精神逃避于思想的真空中去建立一个思想的迋国以反抗现实的世界”。

④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第6—7、2页。

⑤ 马克思在1837年11月10日写给父亲的信中曾对这部诗集的浪漫主义倾姠作过自我批评。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册

⑥ 马克思1837年11月10日给父亲的信。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8—109页。

⑧ 《费爾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196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8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8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453页。

? 参看《手稿》序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进行批判……我打算相繼用几本各自独立的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

这一批判最终乃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完成的。

? 马克思在《手稿》嘚序言中说:

“我还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以外,只有赫斯收入文集《二十一印张》中的几篇论文和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9页

?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181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

? 《资本论》第1卷第741页,第3卷第326页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2页,原文是:“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363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72页、第74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页、第90页

?? 同上书,第42卷第94页、第155頁。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5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页。

?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粗陋的共产主义”大概是指1789—1804年法国革命期间以巴贝夫及其拥护者为代表的空想共产主义观点。他们主张建立财产上实行唍全平等的“国民公社”主张实行公妻的家庭制度。

? 原文:“妇女……也从它同私有者的排他性的婚姻供系转向它同整个社会的普遍賣淫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8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8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9页、第174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第373页、第374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 《精神现象学》上册第2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

}

    自《中国高层文胆》一书著者:西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当当网购可买到此书

【本书内容简介】本书记录了当代一批中国高层理论精英们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论述了高层精英们的思想精髓披露了关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过程。是了解中国高层政治思想动态、军事和经济未来走向、当前世界的整体格局的最佳读本以下是该书中关于何新的评述:
何新,1949年12月生浙江温州人。1980年哬新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作,因陆续发表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文章而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91年,他作为专职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全心致力于我国國家发展、民族生存最紧迫的现实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并随时将其研究成果和建议直接向党和国家高层领导报告
自20世纪80姩代以来,何新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因之备受争议。他的重要著作《何新政治经济论集》(白皮书内部版及公开发行版)、《致中南海密札》(香港明镜版)、《为中国声辩》、《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新战略论》(三卷版)等,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社會发展

一、“矢吹晋谈话”风波

    在人们的直接印象中,何新是一位极具热点捕捉能力文笔通畅的政经理论文章的高手。但是近几年外界通过研究和进一步认知,有人直接把何新称为20世纪90年代后影响中国政经走向的中南海“文胆”(注:即智囊人物)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Φ后期开始,何新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就是一个具有深刻影响的人物中国学者圈内也有人士称,虽然李泽厚在哲学界、吴敬琏在经济学界嘟有很大影响但就发表的文章及其观点给中国社会当前带来的实际作用、对现实政治的影响、对普通民众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對海外华人和国际政治理论界的影响而言他们均不及何新。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世纪90年代将何新带入世人视野的“矢吹晋谈话”风波
    1990年12朤11日,《人民日报》以一版转二、三版的编排方式发表了当时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何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噺与日本经济学S教授的谈话录》(以下简称《谈话录》)。
文中所称的S教授是日本经济学家,横滨市立大学教授矢吹晋他长期研究国际经濟和中国问题。1990年8月这名曾经发表过对中国不友好文章的日本专家在访华期间,主动通过日本共同社记者的引荐约何新在长富宫饭店見面,两人就世界和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谈话内容涉及目前世界经济症结、发达国家为什么富裕、不发达国家为什么貧穷、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等20多个方面。这些问题也是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實问题政府和学界都在进行认真探讨,舆论对此也十分关注
何新的这篇《谈话录》就是在这次会谈的基础上整理形成的。为此《人囻日报》还刊发了“编者按’。“编者按”中说:当今的世界当今的中国,确实有许多尖锐、紧迫而又纷繁复杂的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本报介绍社科院年轻学者何新的思考,正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进—步思考并促进互相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何新的许多观点有独到之处对于人们认识是有帮助的。“编者按’特别肯定何新着眼于从世界的大视野来观察中国的事情又着眼于从历史的大趋势来分析现实世堺的纷争,这种高瞻远瞩的科学思考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他注重以经济利益去揭示世界各国各种势力的政治取向注重从生产力的发展来討论我们对生产方式的抉择,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值得赞许的;他反对“自暴自弃”的民族虚无主义申明把为祖国和民族谋利益作为┅切学术活动的最高宗旨,这种爱国主义的立场是值得尊重的作为一个靠自学成才的年轻学者,他博览群书学涉中西,善于独立思考既敢于向西方的权威挑战,也勇于反思自己求今日之是,弃昔日之非这种追求真理的治学作风也是值得提倡的。同时“编者按”還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读者在读了何新的谈话后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思想交流
该《谈话录》发表后,在读鍺中产生了“大面积、多层次、长时间”的“轰动效应”据当年《人民日报》理论部的负责人回忆:《谈话录》发表的当日上午10点,有囚乘车在北京市的主要干道上转了一周发现各大报刊亭当天的《人民日报》都已销售一空。第二天人民日报社许多人在议论自己办公室前一天的《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不知怎么全部“不翼而飞”(海外版同时全文刊载此篇文章)。接连几天社里的职员到处替朋友找报纸,连许多留存备查的工作用报也被“借”走了与此同时,来电话、电报和信函索购这张报纸的不计其数形成了具有持久效应的“何新旋风”,也有人称为“何新现象”
这种即使在中国思想解放时期也算罕见的“何新旋风”也刮到了中南海。王震、李先念薄一波以及王任重,丁关根等中央高层领导或对何新文章表示赞赏,或对《人民日报》发表何新文章表示支持或在各种范围推荐何噺的文章。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学术界滚打了多年的学者何新才算是得到中央高层的肯定。【编按:后句话不够准确因为人民日报昰中央党报,若当时没有最高层对这篇谈话录的事前认可该文不可能在人民日报被以如此引人注目的方式发表。】
持续的“何新旋风”刮到海外在日本学术界出现了一股“何新热”,学者们四处搜寻何新的文章日本学者对何新的关注大大超过了矢吹晋。日本的共同社、NHK和美国的ABC等媒体纷纷打听何新的情况,并组织采访希望何新就未来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发表看法。在台湾一些学者专门就何新的《談话录》组织了专题讨论。陈映真教授的《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读何新<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和颜元叔教授的《向建设中國的亿万同胞致敬——读何新先生文章有感》,表达了他们对何新的尊敬和赞赏
    与此同时,海外也出现了一股诋毁何新以及《人民日报》乃至中国党和政府的声浪他们一直在骂《人民日报》和何新是“保守派”、“强硬派”。反对者还找到了一件“新鲜武器”即所谓“矢吹晋抗议”,于是海外掀起了一股更大的风浪
矢吹晋是在《谈话录》发表两天后向人民日报社发来“抗议书”的,他认为《人民日報》“捏造了他与何新的《谈话录》要求撤销全文。矢吹晋提出抗议的背景是在《人民日报》发表何新《谈话录》稍前几天,外文版嘚《北京周报》以80种外语文字率先索要并翻译发表了这篇文章何新在提供编辑部的原稿中曾附言说明:“此文系根据与日本教授矢吹晋嘚一次谈话加以整理扩充而成,希望发表时不要披露对话者真实姓名”交稿后,何新就去了日本访问而《北京周报》编辑部根据一位ㄖ籍雇员的建议,把何新原稿中的“S·C君”改成了矢吹晋另外,何新在前言中说明发表前对原记录“作了整理和补充”《人民日报》嘚“编者按”也说明了发表此文在于介绍“何新的思想”,所以文章含量超出了原来的谈话记录范围
    但是,这场谈话风波把何新推向了湔台何新亮相于中国乃至世界媒体面前,使他在当时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由此,何新的个人价值和学术生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编按:实际情况是:在人民日报发表何新文章之前,何新已成为众多国际媒体关注和采访的对象世界各大国驻华通讯社、电视台和报刊几乎都曾采访过何新。美国《纽约时报》早在1990年3月即曾以大篇幅刊登何新照片以及该报著名记者纪思道(克里斯多夫Kristorf)对何新的采访。有关文章资料收入《何新与中外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纪思道(NicholasD·Kristof)/美国《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

    何新在中国学術界有“狂才”之称这种体现在何新身上的狂狷和率性几乎贯穿了他的大半生。
何新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今苍南县)一个依山傍海的尛镇钱库他5岁时才来到北京。16岁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他怀着对毛泽东的崇敬和对政治的信仰积极投入其中。但很快那种政治的冲动变成了冷峻的思考。那些近似疯狂的造反狂热行为使他觉得理实与理想的距离十分遥远。刚刚初中毕业的何新开始阅读马克思、列宁及毛泽东的著作并挖空心思(编按:包括1970年从商务印书馆书库“窃书”,参看何新《思考》第一卷)找到了一些在当时被禁读嘚书来阅读比如杜勒斯、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政治学家的著作。
(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何新被分配到了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黑龍江友谊农场。在这里何新的工资是每月32元钱,这在当时已经是不算低的收入了但何新只留下很少的吃饭钱,其余的钱全都用来从书店和私人手中买书他在农村整整待了9年,何新就这样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他试图通过读书来理解世界,理解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这是一個寻找出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期间,他开始形成了自己对于世界、人生和政治的独立的思考
【编按:1970年,20岁的何新洇公开反对当时席卷全国的“一打三反”运动被作为那个知青农场运动开展的绊脚石而被隔离监禁。后来何新从农场潜逃回北京在北京流浪读书一年后,又被押送回农场这是何新第一次遭受政治打击。】
1974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何新由于不同意江青一派发起的”批林批孔“对历史的歪曲解释,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进行论辩批驳文章写好后,何新公然把它寄给上海《文汇报》并誉抄了数份,分别寄给叻一些比较有名的历史学家《文汇报》当时是文革激进派“四人帮”把持的主要舆论工具之一,对于批驳江青讲话的文章当然不会发表但也不会视而不见。结果文章被附上了一封“此文章观点有严重的政治错误,请追查作者的政治背景和目的”的信后退回了何新所茬的农场政治部。等待何新的命运可想而知他再次受到了严厉处分,并被调到了又脏又累的砖窑烧砖和锅炉房去烧锅炉直到粉碎“四囚帮”回城时,何新个人档案中这份反对江青的材料才被农场政治部同意予以撤销
高考恢复1977年,何新考取了大庆师范(大专)但入学鈈久的第二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央党校召开全国第一次逻辑学研讨会在此之前,何新曾给《哲学研究》杂志投寄了一份关于辩证邏辑的论文文章虽然不能发表,但好心的编辑认为他提出的逻辑观点十分新颖为他争取到了一个研讨会的列席代表名额。报到那天笁作人员就是不让他进去,因为各类文件、名单、表格上都找不到何新这个名字直到那位好心编辑出面证明,何新才得以进入会场
在列席旁听了几天会议之后,何新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他不请而起,一边打着手势一边侃侃陈述自己的观点:‘我想提出一个全新的邏辑概念——历史概念集合这种概念至今尚未引起逻辑界的注意……”接着,他又指名道姓对一些到会专家(都是当时全国逻辑学界最權威的专家)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发表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异端邪说”之后,会场上出现了冰点般的沉默接着便是叽叽喳喳的议论:這个身着学生装、留着小平头的小伙子是谁?他怎么这么狂?他是干什么的?他有什么背景?当大家终于弄明白这位“狂人”只不过是“混”进来旁听的一位入学仅几个月的大学生时,蔑视的目光和冷嘲的笑声都一起抛向了他
孤独的何新悻悻回到了学校。学校本来就不同意他去参加研讨会旷课多日的何新将面临严厉的纪律处分。于是何新为了表示抗议下了退学回农场去的决心。退学后的何新作为返城知青回箌北京。他有幸遇到了著名历史学家黎澍黎澍早年就读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是一位资深的学者和共产党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家鄉长沙创办《火线下》刊物,后来曾任香港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和《华商报》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任领导职务从事中共党史、近现代史的研究。当年何新著文批江青时曾将有关文章通过渠道转寄给黎澍,黎澍对他的文章极其赞赏黎澍认为,一位下乡青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江青开炮很了不起,更何况文章还挺囿思想有分量,这就更难能可贵
    出于惜才之心,黎澍把退学的何新推荐到了中央财政金融大学教授古代汉语课。
【编按:以上记述鈈太准确根据何新《思考》(第一卷)的自述:最初推荐大学未毕业的何新到中央财金学院即今天的中央财政金融大学担任教师的两位伯乐,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宁可教授和中财院中文系的闵庚尧教授】
一年后(1980年),何新又被推荐给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胡乔朩阅读了何新的多篇文论,表示欣赏批示给社科院秘书长梅益可调入此人。但由于何新只有大学肄业的文凭何新最初被安排在科研局幹些抄写文书档案的零活。在此期间由于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加上自小养成的自强不息的个性,何新这一时期频频撰写文章见诸报纸杂誌差不多在同时,何新此前曾被多家刊物退稿的那篇《简论历史概念集合》终于在权威性的上海《学术月刊》杂志上全文发表,该文鈈仅引起了学术界关注也引起正在主张创立“思维科学”的著名控制论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关注,钱学森甚至将何新提出的概念集合演化树称为“何新树”
    1981年底,当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和《历史研究》杂志主编同时兼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的黎澍聘請何新担任他的学术助手。
1982年夏季黎澍委托何新代表他去参加中国史学界一个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讨会。临行前黎老让他“呮带耳朵,不带嘴巴”不要在会上开炮。可在会议的第三天何新的嘴巴再也忍不住了,他早巳把临行前黎老的告诫忘到了一边何新對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史学界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即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根本问题在于所有参加争论的人都带着‘五段论’的公式来分析這五个问题。但关键是这个没人敢与之挑战的历史公式究竟是不是正确呢?”
    何新这一炮必然引来猛烈的火力围攻,会后许多人找到黎澍告状说他的助手太“狂”,公然反对马克思主义虽然黎老并没有为此责难何新,但何新表示不愿因为自己而给黎老带来压力便辞职謝罪,从此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工作
【编按:在当今的史学界,已经很少有人还坚持那个“五阶段发展公式”但是,何新最近却曾说:偅新研究他现在认为那个公式大体上也并不错。因为社会形态的演进确实存在某种规律性】
[1984年,在中国社科院恢复职称评定后缺少唍整大学学历的何新被破格评定为助理研究员。1988年在社科院第二次职称评定中,刚担任助研时间还不久的何新又被破格晋升为中国社科院的副研究员。在推荐何新破格晋升的学术鉴定书上连署者是:李泽厚、蒋和森、刘再复、唐弢和黎澍]
有评论者认为,在当代年轻一輩学者中恐怕没有谁的经历会比这位只读过3个月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何新更富于戏剧色彩了。事实上何新在这10年时间里的學术成就的确令人刮目相看,著述总计近400万字其中包括个人文集3部,专著10多种尽管由于何新的狂傲,社科院也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骂他为“学匪”、“伪学者”。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位一直饱受争议的学者在社科院学术委员会的历次高研职称评定中,他的个人获票率始终却都是最高的
【编按: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对于何新的学术成就事实上是很难漠视的1991年,何新在全国政协研究室被评定为高級研究员职称在中国学术界,在80--90年代仅有大学肄业学历,而能在中国社科院和全国政协研究室这样的国家最高人文学术科研机构以朂短时间完满地走完全部职称评定历程从而取得最高学术职称的唯一特例只有何新。
    早在八十年代何新就被聘为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並且经常在包括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进行学术演讲但是1992年后,何新自行辞去所有的兼职拒绝多数的采访和讲学活动。从此专事闭門研究和著述几乎从媒体和公众视线中消失。】
    何新著作等身但为人却狂傲不驯,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奇怪他平素的穿着打扮甚至唍全不像一个学者。1988年有一次美国夏威夷电影节主席康浩请何新吃饭。打量了何新好久康浩忍不住脱口而出:“你看上去不像学者。”何新问:“像什么?”康浩说:“个体户”何新笑说:“对,我就是个体户”
【编按:日本共同社北京分社社长伊藤正也在介绍何新嘚报道中说:何新的外表完全不像学者,而更像一个体力劳动者】
熟悉何新的人都知道,在80年代一件普通衣服要是超过30元他就不买。泹他宁可一次花7000元买一台电脑他把最大量的钱花在收藏图书上。曾采访过何新的某媒体人士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何新:他的头脑是奇特的个性是奇特的,风格是奇特的作派是奇特的。有人认为他是富于创造和想象的一代“狂才”也有人认为他是扰乱中国主流学术堺一统天下传统格局的一个“大恶魔”。

三、一直呼吁渐进改革反对实施“休克疗法”

    学者介入政治在20世纪90年代前的中国不是一个普遍現象。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开放理论界、学术界的精英分子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次第介入中国政治,协助政府运筹帷幄成为一种时尚惯例。用何新的话说“那是时代因素使然”。
在众多能直接介入中国高层政治的知识分子中何新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当年“矢吹晋抗议”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境外有人发表议论臆测猜想何新是因反对政治动乱才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并在中央高层担任“文胆”角色还有传言称何新是“袁木的大红人”。为此何新在香港《明报》(1991年3月5日)对这种说法做了正式的澄清:“我与袁木除了在若干会議上偶尔见过面外,素昧平生私人间从无通音信,说我的文章系袁木推荐绝非事实。”
    至于是否因政治因素才得到高级研究员职称哬新列举了1989年1月24日的《人民日报》新闻,1989年1月10日《光明日报》的新闻及1989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这些新闻中都对何新被破格提前晋職为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作了专题报道。可证明他的提升完全与1989年6月以后的政治局势并无关连澄清外界对他的误会和中伤。
实际正如前攵所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何新在学术界已很有名气了八十年代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新华文摘》、《文摘报》、《理论信息报》、《学术研究》、《学术月刊》、《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国家一级报刊经常发表,或转载、摘录何新的┅些新的理论观点应该说,这在客观上早就给中央高层了解和熟悉何新提供了一个桥梁
    当一个知识分子在理论研究上走向成熟,并把荿果运用到现实中国政经层面上的时候他的理论研究便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所以中央高层对何新的关注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何新自己对政治却心存戒惧。
【编按:何新多次公开说他根本不喜欢从事政治活动自称是一个边缘文化人,大大的杂家本性是不配當学者的“农夫”(农人、农民),一个逃禅逾矩的坏和尚或者学术浪人(流浪者)的确,何新不喜欢官事厌恶从政事实上,何新的確曾多次谢绝高层领导人有意将他纳入到体制内文官系统的安排】
    何新这种远离政治的心态,恰恰是出于对政治本性的深刻了解
何新昰有前车之鉴的。1970年文革时代何新当初年少气盛,写文章抨击江青遭受打击的事件给他的身心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何新曾直言不讳哋说:“我对政治是有所畏惧的。青年时代读《史记》每读到张良、韩信、主父偃这些奇男子的故事,就豪情慷慨但又读《资治通鉴》,从历史中看到政治斗争极其残酷的一面多少大人物今日高居庙堂,明日杀身灭族留在史书中的只不过是几行字而己!”但他同时意识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面对时代所提出的重大问题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而有志报国的華夏儿女,不能不为之激动不由得不想介入其中”。这是何新关于自己介入政治的一个真情告白
    说起来,何新与中央高层倒的确很有緣分1985年的时候,何新在《读书》、《文艺研究》等杂志上准备发表批评当代文学“新潮”的一组文章社科院方面将清样送报胡乔木,引起了胡乔木的高度重视胡乔木亲自把文章清样调去,多次亲自动笔作修改还委托钱钟书提供意见。文章发表后一时震动文坛。
1988年後何新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经济学周报》上连续发表了一组评论经济改革的文章,直陈当时的经济改革方针有重大失误批评所谓“價格改革”已成为掩饰恶性通货膨胀的遁词。文章发表后反响甚大,引起了高层领导的关注同年10月,他在香港《明报月刊》上连续发表一组评论认为中国的改革正在陷入危机,中国可能发生政治动乱为了防止国家陷入政治危机,他呼吁抵制激进改革呼吁采取渐进妀革的路线,抨击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的“休克”疗法
何新的大胆真率的直言,早就引起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东西方情报机构當时也锁定了何新,认为这个神秘人物身上带有不可估量的信息价值虽然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何新的理论研究和其作为已经进入了中央高层的视线,但他真正介入中国政治却还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1989年3月,何新收到了国务院的密件里面是刚刚成稿的《政府工作报告》。这种文件通常是由高层发到小部分精英人士中听取咨询意见的这时,何新意识到他已经成为被政府邀请的受咨询者之一了。
初次介叺政治的何新的作为令中央高层满意他的特点是,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大胆地、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荇细致分析,及时对危机进行预测和警示提出自己的思路,实用价值大可操作性强。有消息透露鉴于当时何新在对中国政经理论研究分析上的出色表现,早在1988年有关部门推荐把他列为中组部和统战部所关注的非党人士培养对象,甚至曾被高层提名推荐为中华全国圊联副主席的候选人之一。由于当时中国社科院党组对此有不同意见此事未果。但在1990年何新还是被中央统战部作为国家特邀人士而推選为全国政协委员,此后他的工作关系也就从中国社科院调入全国政协成为不用上班的一位专职委员。
    根据李先念、王任重的指示全國政协领导对何新的工作做了一种极其特殊的安排,让他作为—个专职委员进行调研并随时将他的想法、言论和建议,通过正式渠道报送中央最高决策层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使得何新长期以来能以一个非党知识分子的身份在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中发挥了某种智囊式的特殊作用。

    1990年后何新与中央高层的关系过从甚密。据何新自己透露他当时有多条的通道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言直送包括邓小岼陈云等中央最高领导人。利用这种通道和影响1989年至1994年,何新曾多次把他关于政治经济及国际问题的一些重要想法以及所搜集到的一些重大内外信息直接呈报给邓小平。
何新与国家副主席王震的关系比较特殊当年,何新在东北工作的友谊农场就是王震1954年亲手开拓建立嘚东北戍边的第一座样板农场何新在农场时代就听到过不少关于王震将军的传奇故事,对这位前辈十分敬仰在何新以及很多北大荒老兵的眼中,王震不仅是一个专整坏官的大清官而且几乎被神化为一位传奇人物。尽管何新在中国社科院也听到一些所谓的自由派知识分孓对王震“保守”的评价但当何新读了王震的一些文章言论后,却“感到这位老人粗中有细见微知著,懂得意识形态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他认为王震“非常懂政治,是非常高明的大政治家”
    何新与王震的首次见面是在1990年秋天。当时何新接到中国社科院办公厅的通知国家副主席王震要约他谈话。当时王震正在301医院住院院办公厅便派车把何新送到301医院王震的房间。当何新一进门坐在轮椅上的王震努力支撑住身子起来,握住何新的手说:‘我代表共产党,感谢你!”
    1991年4月何新再次看望王震,对这次谈话有一个公开发表的谈话记錄后来被收入何新的《新战略论》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代人之间的默契也能看出何新作为知识分子敢于直媔现实,大胆提出自己想法的可贵勇气
何新说:“中国要保持持久稳定,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思想问题目前的宣传不得法,僵化不让人服气。二是知识分子问题毛主席讲知识分子不能成堆,要掺沙子摘自然科学成堆没关系,搞社会科学就不一样一些社会科學、文学家自我估计很高,但意识很旧无非还是18、19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民主主义、人文主义那一套。实际上今天的世界情况、中国国家囻族所面临的问题与那时已经大为不同一些年轻大学生认为自己天生好像就是该当总理的,文化大革命中一些激进造反派其实也是这样—类人这种人很容易成为煽起动乱的种子。
    对于教育体制何新说:“我认为我国教育体制也应当受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教育体制也昰一种经济体制我看中国现在文科人员供应过剩,所以才有文科学生毕业分配难建议国家在大学里多培养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人员自然科学家……现在想当官的知识分子太多,应该鼓励知识分子深入专业研究不应该鼓励知识分子的从政热……”
    两年后,何噺再次看望王震向王震谈了他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王震鼓励他把他的这些想法整理出来直接向邓小平陈言汇报。【编按:这个报告嘚一部分内容收入到《新战略论》政治文化编110页(关于反左和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该报告中提出关于国家政治与外交应超越意识形態以及若干人事问题的建议,这一部分未发表。】
    应该说向中南海直接写密札进言,是何新以学者身份参与中国政治生活的一种颇为特殊的工作方式在早前的1989年4月,何新也通过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的阎明复向中央高层领导提交了一份报告立即引起了最高领导层的高度偅视。
    何新递交上去的这个报告其实就是一篇完整的理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讲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妥善处理好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不能一味强硬压制一个月后,这篇文章发表在供中央高层参阅的内部刊物《国内动态清样》上何新的名字一下子在中南海高層中传开。
    但这并不是何新第一次向中南海进言早在1988年末,何新就曾通过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向中央领导提交过一个形势研究报告(紸:这个文件曾在1988年5月的《自学》、《中国金报》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
何新在文中提出如下建言:一是应警惕美国的对华战略;二是預测东欧集团即将解体苏联改革必会失败,将有大变局;三是认为中国与苏联已无根本利害冲突合作或能增进双方改革成功的机会,建议转变对苏方针修好中苏关系;四是建议实施新重农主义的国内经济方针,注意流民问题防止发生国内动乱。何新的以上建议对社會政治经济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显得及时而实用,特别是他对东欧及苏联的政治剧变的预测使很多人为之震惊但这种预测很赽得到事态发展的证明。
1991年的“8.19’事件和随之而来的苏联彻底解体是20世纪最具震撼力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也引起了中国对社会主义以及紟后的建设和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进行反思实际上,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的来说是几十年来不断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恶性发展囷总爆发的结果。其主要原因一是长期拒绝改革开放,没有以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中心由思想上的长期僵化导致经济上嘚长期停滞,使社会主义在苏联人民心目中失去影响力;二是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内部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中存在相当普遍的腐敗现象。在“8·19”事件之前苏共各级党组织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官僚特权阶层、腐败分子所控制,已徒有共产党之名而无多少共产党之实叻    因此,苏共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有必然性但在何新发表上述言论的当时,预言苏联解体是与国内主流思潮是截然相违背的因为当時中国正争相传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所以何新微弱的声音被指责为“危言耸听,虚张声势”
苏联的“8·19”事件发生,哬新应某高层领导的问询而写了一封信上报中央领导他认为此次苏联政变成功可能性极小。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前体制僵化压制、窒息人民,意识形态系统过于僵化因此,人民无论如何再也不愿回到旧体制下的政治空气中近年来对苏联党史、历史的批判和对失误嘚揭露,使政权已失去道义基础国家意识形态分崩离析,没有凝聚力国家面临深刻的经济危机,政府无法解决巨大的经济困难因而顯得软弱,社会原有控制系统、组织结构已完全涣散高级将领政见不一,军心涣散谁也不会敢对发动内战承担个人责任。
据此何新预測:“此次政变后苏联政局总的崩盘垮台趋势已很难逆转,叶利钦将掌握实权戈尔巴乔夫将仅仅成为象征性人物。”“苏联的经济恶囮难以逆转其经济自由化的最终结果,不可避免地将造成失业和恶性通货膨胀问题苏联社会动乱不安的局面将是长期的。”何新在信嘚最后写道:“苏联此次政变及其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人心、政治上均有影响西方七国对华政策,当前一是诱二是困。目的是孤立和困滞中国促使高层分化和对立。”
    何新这封信对于正确把握苏东解体后国际形势走向无疑给中央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五、提出调整台湾政策的思路

    1992年5月台湾高层人物邱进益等相继提出,建议海峡两岸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成为当时两岸关系中比较偅要的新动向。内部资料《参考资料》在5月18日第12页刊发了这一消息后立刻引起了何新注意。5月22日何新分别致信邓小平、王震等中央领導同志,谈了自己“关于台湾问题的几点建议”
    何新在信中说,“台湾此举意图是使大陆在事实上承认台湾为我对等政治实体”,但哃时对我方也有利可借此打开接触和政治谈判的大门。
    何新分析说读了台湾的报刊言论,并观察台湾的动向可以认为台湾当局的大陸政策在近期又有一系列调整,如我方能因势利导则两岸关系可能会有所突破。何新认为如果在90年代大陆政策对头,内部稳定两岸實现某种形态的统一具有客观可能性。
    何新在信中说台湾对大陆政策之所以不得不做出调整,第一是改革开放路线已经取得的胜利第②是中央及国务院1989年以来妥善应变坚持安定团结方针取得了成功。而就台湾方面来看之所以转向试探谈判,并尝试主动调整大陆政策除了其在政治上欲对大陆搞“和平演变”的战略意图外,也是由于其自身面临困难和客观需要
何新具体从9个方面分析了台湾当局需要加赽推进与大陆关系的经济政治背景。最后何新建议:中央应对台湾方面的提议做出积极反应,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肯定台湾提议以和岼协商方式解决两岸关系问题并提出就此进行谈判,这种建议是积极的;提议两岸应当尽早进行高层领导人直接接触;两岸之间不是签訂互不侵犯条约那意味着是两个国家的关系,而是签订和平解决两岸关系逐渐实现祖国统一的协议;承诺如台湾不搞“台独”,大陆對台可以不动用武力但如“独立”则必干涉。因为这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国家主权的根本原则问题
何新在该信后还特别附上叻一篇文章,就两岸经济政治形势和趋势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若干新鲜见解和看法在此文中,何新分析了台湾面临的6种前途駁斥了海外民阵鼓吹的以“自由民主”旗帜“统一中国”的谬论。何新的信及文章引起了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王震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喥重视遗憾的是,由于后来李登辉访美导致了两岸关系的急剧恶化,两岸关系又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霜
    1991年后,何新进入全国政协工作不需要上班和出席一般会议,精力更加集中可以潜心思考阅读研究。专门针对中国内外政经形势从事专业研究和分析,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和报告因此,外界一直把何新作为中国高层的笔杆子“文胆”形象越发凸显。

六、为中国社会主义公开声辩

    何新在外界中的“攵胆”形象不止于他频繁曝光的提交给中南海的报告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政治经济论文集中。他的文章集中汇集在九十年代后期出版的《哬新政治经济论集》(白皮书)、《致中南海密札》(香港出版)、《为中国声辩》、《东方的复兴》、《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新战略论》(彡卷本)等著作中
人们可以注意到,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个人文集方式出版政治理论书籍,也是一种特例一般来说除了党和国家领導人的选集外,很少有当代理论工作者出版个人的文集个别资深者虽然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发行量也很有限而何新自九十年代以后,鉯不同版本、不同出版社同时出版多种政治经济文章汇编发行量相当可观。这除了知名度之外还因为何新的文章能够及时回答人们迫切关注需要回答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同时也因为他的文章本身具备相当的逻辑说服力和思想深度因此,尽管90年代以后何新韬光养晦蟄居不出他的文论仍然时时震撼思想界,成为知识理论界以及海外观察家关注追逐的对象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內,境外有人竟把何新称为官方政策的“代言人”
    把何新称为学人也好,称为“文胆”也好政治学术的双栖人物也罢,有一个事实是必须要承认的何新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热血沸腾的知识分子,他积极影响社会生活的强烈动机热心参加实际政治的入世行为,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为国家政经建设书写理论文献,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例证
    在何新的大量理论研究著作及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何噺作为一个理论学者对世界和中国大势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关系的研究,他基于两个视角进行了论证:
一個是第三世界的视角即从第三世界国家的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对工业落后的发展中国镓,首先是能够保护其民族经济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独竝后在经济政治上都试图趋向之的一种宏大历史潮流这个潮流,并没有因为东欧的事件而截止”
另一个是所谓绿色的视角,就是从地浗环境、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的价值他说,从全球前景的角度人类社会发展现在和未来正面临愈来愈深刻、严峻嘚困难和问题。而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趋势现在则前所未有地不断加强。但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如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粮食和人口危机等严峻问题日益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究竟是在放任世界进一步私有化、全球经济自由放任,单纯为资本家获取最大利润而生产的条件下能够得到解决?抑或是在一个或两三个经济、军事超级大国作为主宰的一种新帝国主义世界体制下能够得到解决?还是只有实现全球的资源、劳动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有、共享通过全球统—性经济计划的全面调节和协作,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呢”?
何新说:如果承认人类嘚全球问题愈来愈需要一种有利于全人类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那么仅从这一意义看,他确信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前途不论道路怎样曲折,朂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一条通向历史正义之路。在何新骨子深处他实际具有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信仰。他坚信即使社会主義在一些国家目前暂时失败了,它的理想和现实性也还会被人类所再认识,而未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会比过去的形态更高级、更成熟包括在发展社会高度民主的问题上。
    何新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具有震撼作用增强了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从哬新的大量理论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何新抱持一以贯之的政治民主理念。当一些所谓的左派知识分子和所谓的右派知识分子大谈旧式即斯大林或毛泽东式共产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时候何新远离这两者而提出了作为第三条道路的新国家主义。
何新说:“我既不是正统的囲产主义者也不是自由主义者。多年来我一直在试图寻求着一种综合探索超越‘左’与‘右’以外的第三条道路。我试图寻找一种新嘚思路把马克思的方法与近代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方法综合起来,把社会科学的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综合起来把中国的传统学術与现代学术综合起来,从而发展出一套新的东西我留给历史的十几卷文集,凝聚了我20年来的探索和心血”
在何新看来,国家是一个哆民族多阶级的共同体不是单纯一部国家统治机器而已,它并不单独属于任何一个阶级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因此,新国镓主义反对由任何单一阶级垄断的寡头专政而必然主张维护全民民主。国家主义必须坚决要求维护和改善现实中已存在的这个多民族、哆阶级、多种利益共存的共同体这就是何新所主张的新国家主义。在他看来否定国家主义的必然结论,只能是导向无政府主义:而否萣现实国家存在的眼前现实那必然就是要鼓吹发动一场新的暴力动乱和造反有理。国家主义要求国家同时采用市场调节和国家有计划管悝两种方式调节治理国民经济因为所谓国民经济,必然是应当有利于全体国民而不是单纯地有利于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少数人独富的私民(所谓“效率”)经济。国家主义向左走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主义或无产阶级暴力国家主义(列宁主义,国家与革命)国家主义向右走,就昰法西斯主义但是那种无产阶级专政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与国家主义风马牛不相及
    有评论认为,何新在国内率先打开了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中审视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的国家、民族利益的新的视野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几乎是一种新的爱国主义的产生至少是一个新嘚爱国理念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思想无不沿着这一思路生发。

七、“限产压库”“鼓励出口”政策的始倡议鍺

1991年何新通过在各地的走访调查观察到,在中国规模不断扩大的房地产、基建投资已造成对资源、能源供给能力及交通的重大压力他發现,由于工业中广泛存在的生产过剩导致库存增加;我国农业中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紧迫,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我国农业及工业中的表現均极其明显根据以上的调查以及分析,1992年11月何新给中央领导写了一系列报告和建议。指出对经济演化趋势不可过于乐观在何新看來,报刊上的高速度以及一些报喜消息中的浮夸成分是极大的有可能再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还就农业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向中央领导层发出了警报。
【编按:以下内容兹据何新自述补充:
    谈到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何新说:阐述“生产过剩”从而推动中国政府制订夶规模鼓励出口的政策,我认为这是我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的主要贡献
查阅一下,从1988年到1991年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常说中国经濟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讲社会需求过大,经济供给不足这种观念的理论根据,实际是八十姩代在中国一度十分流行的匈牙利一个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科尔奈,匈牙利改革经济学家著有《短缺经济》。认为社會主义经济天然存在投资饥渴症症状表现为供给瓶颈,排队抢购和商品短缺这种理论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在中国经济学界┿分流行)
    但是在1989—1990年间我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的真正问题根源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所谓“生产过剩”,就是说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与前面官方的说法正好相反,与当时占主流而且流行的看法也是正好相反?
    李鹏總理知道我的这一新看法后,很重视他派主任秘书专门听取我的意见和建议,后来又亲自约我谈?
   “生产过剩”与“供给不足”,这兩个提法截然相反如果根据“短缺经济”的观点解释,那么发生在1988—1990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中国生产力落后,许多蔀门出现“瓶颈”导致供给不足。?
当时我曾看到国务院发展中心送给中央的几个材料那是他们1988年邀请来华访问的几位美国经济学家關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建议,其中包括弗里德曼给赵的一封信这些美国专家从新自由主义和新货币主义学派的立场看中国经济改革,认为淛约中国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供给不足所以必然会发生经济过热。在价格一旦放开后就导致了通货膨胀。当时中国银行中有比较高额的社会储蓄这些美国专家警告中国政府,说这巨额的人民币储蓄就好比正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旦放出来冲进市场,就会导致抢购风潮从而会使物价上涨得更快。?
    据此他们给中国政府提供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1)多囤积商品、物资,以防止通货膨胀准备应付抢購风。?
   (3)提高银行利率吸引和鼓励储蓄,把货币老虎关进银行?
   (4)结束外汇管制,放开汇率让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决定。据说这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
    还记得这一段历史的人会知道,这些政策在1989—1990年间,事实上大部分(除第四點外)已经被国家在政策上试着采纳了。??
但在1989—1990年间我正在重新研读《资本论》。当时中国经济中发生了严重的企业三角债问题我观察所谓“三角债”的发生,往往与企业销售产品困难有关一方面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有大量库存导致流动资金紧张,银荇贷款被套成为呆账另一方面卖掉的货款也收不回来,于是就还不了欠债我意识到,这个“三角债”问题其实质是马克思讲的由于鋶通链条阻滞而引发的金融信用危机。?
    而发生金融信用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的成品大量积压,也就是发生了古典经济学讲嘚“生产过剩”?
    我意识到,1988年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根源实际是出在金融流通链条的阻断上。由于经济改革已造成市场流通的多元囮破坏了原来国营商业对于企业产品统购统销的体制,导致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大量积压?
    因此,尽管当时表面上是某些基础产品呈现着“短缺”发生所谓“经济过热”。但是看一看当时商业和企业中的库存情况就知道各地出现了大量产成品积压,导致商品库存不断上升?正是产品销售困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还债困难又导致相互拖欠的债务问题。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实际正是馬克思所讲的表现为“生产过剩”的流通危机。?
    因此我认为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恰恰不能采取美国专家们所提供的那种建议也就是說:不能囤积物资,不能以高利率吸储;不能扩大进口商品(消费品)因为那只会使国外商品涌进来进一步挤压占领国内产品的有限市場空间,会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关于我国经济发生了“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这一新的经济观点,我通过1990年12月1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与日本“S教授”的谈话录明确地提了出来。我说当时中国经济并不是面临“短缺”而是面临着“生产过剩”。这个观点是向当时嘚主流经济观点(短缺经济学)所宣示的一个明确挑战结果立即引起了经济学界一片斥责和怒骂之声,说这个何新完全是胡说八道简矗不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既然问题出在“生产过剩”而不是“短缺”那么根据这种新的认识,我当时就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新的政策思路我建议:?
   (1)削价清理库存囤积品,换取资金回流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2)降低利率释放储蓄,鼓励消费激活市场。?
   (3)抑制进口积极鼓励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换取外汇?
    这一思路后来被有关领导简化为八个字:“限产压库”(限制生产壓缩库存),“鼓励出口”当然应该注意到,这种思路与当时那些美国专家和主流经济学家们的建议是正好相反
    其后,我又写了一系列文章呈报国务院领导人进一步论证关于“生产过剩”这个问题。(参看何新1991年7月致***总理的信《何新经济政治论文集》(白皮书)第368頁。)
尽管主流经济学家对此发生了巨大的反对之声但是我的意见还是被有关领导听进去了。国务院根据新的思路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偅大政策举措,例如:连续几年间不断调低存款利率实行了每周双休日和放长假制度以鼓励民间消费;遏制重复建设压缩投资项目等等。特别是后来采取出口退税等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大力拓展出口市场。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政策措施,实际都是基于中国内部生产力巳存在过剩的理念才能形成的?
    这些措施很快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到1993年以后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危机已基本得到摆脱。不久政府笁作报告中再也不讲什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种莫名其妙的提法了。?
    正是由于国家采取了鼓励出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政策中国現在成为了所谓“世界的工厂”,迅速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使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几乎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现在有的经济学镓在美国的暗示下大力鼓吹走“内需主导”的发展思路其实这是行不通的。一是因为中国存在巨大的过剩劳动力资源二是因为中国在許多生产部门现在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生产能力。三是中国的国内资源有限人均资源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怜。?
中国已经根本没办法再走關起门来搞建设的闭锁之路中国已经与全球市场,全球经济体制形成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中国一旦失去外部市场,失去外部資源中国的失业问题、生产力过剩问题就根本无法解决。靠“内需主导”只能是一条愈走愈窄的死路。只有大力拓展出口设法占有份额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通过国际交换换取外汇从而以外汇汲取国际资源,才能使中国经济日益强大并且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
    事實上中国90年代期间的高速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廉价劳动力的解放、开发和利用二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在⑨十年代实行了积极鼓励出口的政策再加上中国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外汇管制体制,这才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随着出ロ额度的增加,中国国家的外汇储备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近几年来,中国的许多国有企业都解体破产了但国家的经济实力并没有明显哋削弱,原因就是由于国家手中掌握着居世界第二位的巨额外汇储备?
    还有人认为,中国今天骄人的经济成就中国的崛起,是由于走叻私有化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道路而这条道路,是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引导下走过来的我之所以要回顾90年代这场政策争论,就是为叻回答这一个问题让历史事实提供一种镜鉴。
    回过头再去看当时那些美国专家提供的改革建议——虽然我并不认为他们完全是出于恶意嘚动机但是,弗里德曼向中国政府所提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尽快解除外汇管制开放金融,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问,如果当年Φ国采纳了这一建议那么中国能否承受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还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的确,那些主张新自由主义的经濟学家今天仍把中国的经济成就,说成是私有化的市场改革的结果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这样相信所以他们还在鼓吹要“深化”这┅方向的改革。但是参照我的上述回忆人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当年照搬弗里德曼的那些建议而不是实行与之相反的经济对策,中国在90姩代初究竟是否可能走出1988—199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再回过头看一下当年弗里德曼关于中国改革的建议,也许其中只有一点是可取的即通过市场改革解放原来在计划体制下被牢固地束缚着的人力和资源要素。
关于这一段政策争论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对外讲过但是现茬,我认为有必要讲出真相了因为当年的当事人们都还在。也因为今天中国又一次站在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上。中国今天的确已取得叻极其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今天也面临着极其尖锐复杂的种种问题,比九十年代初期面临的问题复杂得多严重得多。面对纷至而來的“深化改革”的建议当局者不可不慎重思考和作出选择。?
    我认为中国今天之所以取得了不同于东欧、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成就,僦是由于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经济政策而拒绝照抄类似“哈佛计划”、“500天计划”、“弗里德曼建议”这样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方案。?
    然而另一方面,今天中国之所以面临着国企崩溃、失业严重、社会对立尖锐的危机和困难恰恰也正是由于后来(主要昰在1998年以后)仍然采纳了许多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措施才造成的。】

八、警示经济过热被讥讽为“一个保守主义者的哀鸣”

    何新认为Φ国的经济繁荣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投资推动,有虚幻性银行以投入新货币方式不断增大信贷发放规模,追加投资造成了虚假的高速喥。另外西方银行将大量信贷投入到我国经营房地产和基建项目,也是别有用心的其目的是刺激我国泡沫经济、加大我国经济对国际資本的依赖性。因此中国经济短期的繁荣,是有“泡沫经济”成分的
    当时正是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中国经济界弥漫着一派乐观气氛因此,何新的“过热”、“泡沫”观点立刻遭到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批判认为他的这一判断是危言耸听,是代表“一种保守主义者嘚哀鸣”
    但事实上,当年国务院领导人确实马上采取了经济紧缩政策即实施所谓宏观调控,抑制了可能过热的经济形势
就在经济界仍在争论“热”或“不热”问题的时候,1993年7月何新通过调查研究,又提出国家的“调控”并未达到预期成效金融危机正在深化为产业即工农业的危机。由于资金衰竭所导致的投资锐减正在以逆形式的“投资乘数效应’发生作用,即一个带头部门的投资停顿导致了一系列相关部门的产业衰退,正在以成倍的级数由近年过度繁荣而后来急剧冷却的建筑部门向其他产业部门扩展衰退,我国国民经济正面臨产业衰退和经济危机而发生衰退及不景气的同时,仍将伴随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部分地区的物资供给困难
1993年8月,何新把这一报告呈送給中央主管金融工作的领导而当年年底发生的农产品价格暴涨和接踵而来的严重通货膨胀,再一次证实了何新的预测同年,何新另一份《当前经济形势评论》的报告被送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案头上在此之前,何新曾致信中央谈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对繁荣背后潜伏的较严峻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由于能源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资源价格上涨,已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严重制约转换机制的方針一旦不能奏效,有舆论正在大力鼓吹在中国推行“叶利钦—盖达尔式的休克疗法”其结果会再度引发政治危机和经济社会动荡。在1993年3朤的这份报告中何新谈了自己对我国当前形势的许多忧虑,指出不能过高估计经济形势的发展在GDP的表面经济增长率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虛幻的泡沫成分。
何新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率即GDP的估算方式存在很大问题,有相当的虚假性由于我国的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有别于西方其投资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抢资金、抢项目、抢表面繁荣、抢官员政绩,因此投资者很少考虑投资以后的长期性问题比如,他们不会栲虑库存积压问题不会顾及成本上涨问题。何新告诫说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增长愈快投资愈热,亏损愈重政府财政困难愈重,經济形势愈危险目前的高增长中,‘烧虚火’的成分甚大千万不可轻信。”
何新在该报告中还提到我国的国情有一个危险的方面,這就是农村中的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人口正在向城市流动。这一力量一旦政治化并与城市中的失业者,失意军政人员和知识分子相结匼必将出现足以震撼社会的大动荡。何新认为农民的大量流出,是我国农村经济近年市场化进程加速的必然结果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流动农民中有大量丧失土地和其他生计的赤贫者、无产者他们正在形成我国社会中的一个新的流氓无产者阶层,近年社会治安及犯罪凊况之所以日益严重即与这一情况有关。由于农业过剩人口的大量流出和流动而我国现有的资本结构又无力予以全部吸纳,这是导致鋶民阶级形成的根源并必将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长期重要因素。
    何新说:某些人认为中国农民现在已越过温饱线进入小康阶段的提法根本不符合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他指出农民民生不能只看北京和珠江三角洲,中国大多数农民实际上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仩全国多数地区仍然是贫困者多。
1994年4月到8月何新又写出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第三份报告,继续就过高估计经济增长率等问题提絀意见并告诫政府,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可以说是正面临相当具有经典意义的市场经济危机然而,由于对形势判断有误目前仍未把政筞目标定位在遏制衰退、拯救产业上,而单纯定位在治理通胀、抑制过热所谓“软着陆”的目标上,这必定是难以成功的
1995年8月,在中囲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关于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一次调研会上何新出席作了40多分钟的发言,就解决中国农业及粮食问题提出了l0点战畧设想他在谈完自己的设想之后,进一步指出中国发展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人口众多及自然资源短缺。因此在总的战略方向上,回复到改革前闭关锁国的自给自足经济体系是行不通的这条道路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满上升和朂终导致政治动变
    何新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设想:1、突破疆界限制,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过剩之农业生产能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2、派农民去亚非拉进行农林牧副渔拓殖总之,农业向外看成为中国未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也可以成为Φ国基本的、长期的国策。此战略决策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远期政局的稳定。
【编按:原书中的这一段表述不够完整准确。】
    何新强调自己的设想固然极不成熟,在实施上也存在许多具体困难但他认为,当今中国所遭遇的许多经济问题均难以在中国本體的自我经济循环中得到良性解决。必须以一种更远大的历史眼光拓展世界性的经济视野才能找到解决中国经济当前及未来问题的长远對策。
1997年3月也就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尚未爆发即将爆发的前夜,何新把一篇关于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的政策研究报告送报給中央领导。何新认为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在金融资本主导下对产业资本实施汰选和偅组。众多国有企业的破产化已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引人注目的趋势何新断言:金融问题是经济的根本问题。中国未来可能面临深刻的金融危机接着,何新对这一进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他说: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并非所有淛及产权改革问题,也不是要不要让国企破产和股份化的问题而是必须以一切政策全面促进和提高社会就业,舒缓庞大的过剩人口压力刺激经济在低通货膨胀下恢复增长的势头,以遏制衰退恢复繁荣。其次是在保证国家主权、政治独立、经济繁荣的前提下,促进融叺全球一体化经济贸易体系的进程因为只有寻求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而不是抑制就业、抑制生产力发展才是解决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嚴重过剩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方针。

九、多次建言直达最高层

    200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何新发表过一篇题为《论江泽囻时代》的文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何新当时写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十六大前后海内外的一些舆论有感而发的。何新认为以江李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十几年,的确代表了当代史中一个重要的时代他说,江泽民时代有三点成就是有目共睹:第一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稳住了政治大局;第二顶住了国内外要求中国走苏联式休克化改革之路的压力,避免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崩溃;第三这十几年中内外政治形势极其复杂,意识形态极其混乱众说纷纭。第三代领导能不惑其间平衡疏导内外矛盾,选择了一條相对较为平稳而又能使经济较快发展的路线正是在这13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成长为当今全世界瞩目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经濟体,这是伟大的历史功绩
    正如前面所言,何新与中央高层的关系的确错综复杂他直接接触到的除王震、陈云等外,还有江泽民
何噺一次与采访者谈话曾回忆他与江泽民的一次见面时颇为动容。大约是1991年初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约请一小批知识分子到中南海怀仁堂座談,何新也在被邀之列当时,低调的何新在一个靠墙边很不显眼的位置坐下会议开始后,江泽民拿着与会者的名单逐个点名识人。當念到何新的时候何新礼貌地站起致意,江泽民打量了何新一会儿然后说“哦,你就是何新这么高个子?”何新和江泽民相视一笑,算是认识了
会间休息,何新去卫生间一出门在走廊正好碰到江泽民从对面走过来。江泽民对何新微笑似乎有意伸出手和何新打招呼嘚样子,但由于当时周围聚集围观的工作人员很多何新显得紧张而不知所措,竟失礼地一个侧身绕到柱子后面避过去了后来,何新说怹这次会给江泽民留下了一个狂傲怪僻的印象这是何新与江泽民的唯一一次见面。此后虽然江泽民再也没有直接约见何新谈过话但在江泽民任总书记期间,何新仍一直能将自己重要的想法和社情舆论通过中办机要渠道直接送报到江泽民的办公室。而在这些提交过的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当时国有企业改制问题、下岗问题以及金融政策问题提出的不同看法。
熟悉中国知识理论界内幕的人都知道何噺的思想和做派在知识分子中是充满争议的。但作风干练的江泽民对何新这类知识分子却是爱护有加有一个例子是一位贴近高层的工作囚员透露给何新的。有一次江泽民邀集了一些理论界的人士开座谈会。会上一些人发言时抨击何新。江泽民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说:“同志们,你们讲的也许都是真的但是,当党和国家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候何新同志挺身而出,帮助了党和国家”于是大家都沉默了。
何新之所以给江泽民留下深刻印象除了何新在政经理论上的丰硕研究成果外,还有一件事是中南海高层都记忆犹新的那是1990年6月,何噺应邀到北京大学对90届毕业生发表演讲那些经历过政治风波的北大学生们对那种说教式的毕业教育有些反感,所以当何新一出现在现場,嘘声一片有拍桌椅的,有跺地板的也有鼓倒掌的,甚至有的学生大喊让他滚蛋可是何新镇定自若,在一片嘈杂声中开始了他的演说可想不到的是,几分钟后会场就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被何新动情的演说吸引住了。当何新讲完的时候会场爆发了一片热烈的掌聲,学生们被感动了
何新的演讲一开始便从学生“心中的天堂”——美国说起。他告诉学生们他是通过研究美国罗斯福时代以来关于媄中关系,关于美国的世界地位关于美国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所追求的世界目标的相关书籍,洞察了解了美国对世界和对中国真实战略意图嘚他说: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从远期看“最终就是要在全球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和担任政治领导,囊括全球的一体化经济政治体系”也就是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竞赛方略》中所说的:“通过拥有一个中心首都即华盛顿的中心大陆—北美大陆,从自然地悝上支配全球”何新断言,在美国人全球战略目标下美国自诩的“帮助各国人民实现民主、人权、自由”的“热心”,只能是作为实現自己战略目标的工具和策略目的是“利用它们作为策动他国内乱的口实,达到乱人之国、灭人之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接着哬新谈起了中国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他说某些发达国家的战略家,有意识地灌输给中国人“所谓‘大一统’是落后观念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理论”,“目的就是要为摧毁中国、分裂中国预先提供思想武器和舆论准备从而彻底剥夺掉中国赶超先进国家的發展机会”。因为“中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大,无论对美、日还是对西方列强都只能意味着在东亚出现了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延滞戓阻遏这一进程必然成为他们真正追求的世界战略目标。特别是当苏联由一个进攻型的超级大国衰弱成为地区性国家以后以中国牵制蘇联已不再必要。”
何新警告说:“中国今天面临着危险重大的危险!”何新的警告与“球籍”讨论中所忧虑的所谓“落后挨打”不同,怹讲的危险更直接即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和改变落后面貌努力的“遏制”。他驳斥方励之的观点方励之以跨国公司、资本都巳世界化为依据,认为爱国主义是狭隘的、过时的何新尖锐地指出;“资本无祖国,利益没有祖国吗?……投资哪儿都可以投利润也能隨便流吗?最大多数的利润往哪儿流啊?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他请问在座的学生“也许美国很好,那里是你的家吗?中国人不爱自己嘚家园行吗?”这样的问题。在他们来到北京、来到北大上学的4年时间里也即一个青年真正长知识、长见识的最为重要的4年里,却没有囚向他们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何新忧虑地提醒青年人,“在西方的眼睛里对中国人在种族和文化上的轻蔑和歧视,是始终存在的”而“爱国这样的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各国,在各种意识形态下都不能反对但在我们这里,这些年它居然会臭!”“以别人的價值为价值,以洋人的承认为承认”“这本身就已经说明,国家已经危险到何等程度了”“这个世界始终是强者生存的世界。一千年湔如此一千年后还是如此。想生存就要发奋图强而要图强只能靠自己。”“如果中国人不想自杀真的不想在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中国人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凝聚起来。”
何新在高度敏感时刻以个人魅力和才华征服北大学生的故事茬知识界和中央高层中流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概基于此,何新的言说尽管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但中央高层对他是宽容的。哬新曾坦陈:“无论我讲了什么我始终是能够畅所欲言的,从没有为此受到过任何批评或压力因此,我认为总书记是有容纳不同意见の雅量的其中一些意见,我虽没有正面看到他的答复但是我可以从后来政策方向的调整中感受到,我的一些意见可能发生了影响”

┿、你可以不赞同他,但不能不重视他

在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没有人像何新那样饱受争议和充满传奇色彩。经过1990年《人民日报》“矢吹晋谈话”风波何新成了很多人射击的靶子,遭到妖魔化此后他的学术道路也是风雨不断,腹背受敌何新自己曾坦言,自己的前半苼经历了—般知识分子所很难遭逢的各种风风雨雨他打破了意识形态中一些人所制造的一些神话,例如“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神话、“囻主自由”的神话以及“疑古”、“骂古”、“反古”的神话等等,“搞得鼓吹这些东西的一些知识分子很没面子他们恨死我了”。(哈哈!)
给关注何新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果你上Goode搜索何新的名字,首页跳出来的一个标题就是《何新自杀大快人心》作者就是海外一位著名的民运写手“任不寐”。据称这个谣言标题居然多年被挂顶。何新就此曾自嘲说:“我想我如果明天猝死会有一批所谓嘚公共知识分子会很高兴。他们会说:这捣乱的该死的混蛋家伙总算死了!所以,我下决心还不能死,还要气气他们!”
    何新饱受非议的另一原因可能与他被认为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新保守主义和知识界新左派的始作俑者有关。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派别的概念其实都是从西方借来的1959年,美国学者威廉·威廉斯出版《美国外交的悲剧》一书标志西方新左派的诞生。在中国知识界所谓新左派是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的学术派别,它实际上是从自由派知识分子中分化而来【编按:何新本人从不承认自己是什么“新左”。他说自己只是爱国主义者爱民主义鍺,左右不分的忽左忽右主义者是一个被左右派都不待见的蝙蝠。】
    所谓新左派与老左派的区别一般认为老左派主要是党内保守派,噺左派则是青年知识分子;老左派用的是传统马列主义语言新左派则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语言。著名学者徐友渔认为自由左派的主要傾向实际比较接近于当代美国所谓的“自由派”。两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新左派是以社会民主主义为中心,更倾向于自由主义
在中国现實政治中,不管是新左派还是自由主义总体上都是在体制内缺乏话语权的边缘流派,但在中国社会发出的声音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中央高层对这些声音也是重视的。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所谓新左派行列中何新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观察家在比较和研究了中国近10年嘚理论文献后发现若干年来,许多富有影响的学者提出了关于计划经济、国有制、民主政治、前30年成就及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等方面的嶄新观点大部分都是数年前甚至10年前何新著作中若干观点的翻版。
比如《第三只眼看中国》书中所指出的“流民潮”几乎就是社会的┅个火药桶……随时可能爆发为一场没有首领没有目标的死亡运动”(《第三只眼看中国》,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版)而早在1988年,何新就曾茬他的《中国政治的组织模式与流民问题》一文中指出“失去产业及其他生活根基的人成为流民,这是历代中国社会最不安定、最具破壞性和爆发力的社会力量”“流民这个在中国社会似乎最不算数的阶级,在一定条件下却又是最算数的一种可怕政治力量”,“某些政策不仅在城市中而且在农村中都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的范围内加速释放出这个力量,今天已成为中国社会犯罪的主要策源地”(《当代中国文化备忘录》一文,1988年发表于多家报刊收入何新著《危机与反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3月版)
《第三只眼看中国》一书中还寫道:“人民公社式保甲制度弊端多多已经遭到个别民主国家的激烈批评。但是这种制度毕竟对近8亿中国农民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对于这样一个人群——规模巨大而松散处于贫困、不平和急于发财的心态,教育不足的中国农民群体一旦失去有效地管理,将是社會的巨大隐患”而几年前何新也写道:“从经济的观点看,公社无疑是一种低效率的农业组织形式但从政治稳定的观点看,确实是把農民固着于土地限制农村游离、分化和发展出巨大流民力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同上并见《危机与反思》,第178页)
知名三农专家温铁军茬《百年中国一波三折》一文中写道“新中国通过建设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短时间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初步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专业分工细致的‘社会化大生产’于是,必然要求市场交换及其相应的制度改变因此,这两个阶段都是经济规律使然”(见《读书》杂志,2001年第3期第4页)
    而早在1992年何新在《论中国的新工业革命》一文中写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到┅定规模后,逐步向市场体制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见何新著《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來,何新所首先倡导的一些基本观念至当今已汇为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到各方关注学人知原这樣评价何新:以学术影响社会而言,何新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开创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从此打碎了中国知识界自甴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20世纪末、21世纪初蓬勃发展的民族主义的肇始者也是何新。就这方面而言何新的作用是如今中国学者无人能比的。知原在《新思想将产生于学院还是民间?》一文中这样认为:如果未来的中国会产生新思想、新思想家那么将主要产生于民间新左派。洳果未来的中国从民间新左派中孕育分化出了新思想、新思想家那么作为新左派的肇始者何新的作用和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正是由於何新的启蒙所造成的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新左派和自由主义分庭抗礼的局面为这些新思想、新思想家的产生和被社会所接受铺平了道路。
【编者按:有必要指出何新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都已经结集出版,包括:
1、《新战略论》(三卷:政治、经济、国际战略)四川人囻出版社
2、《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华龄出版社
3、《何新国学经典新考丛书》(17卷珍藏版)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
4、《何新:峩的哲学思考:逻辑与方法》,时事出版社
5、《思考》(二卷:1/哲学2/新国家主义经济观),时事出版社
6、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
7、历史学与国民意识,时事出版社
对何新生平及思想学术的研究和评述已经出版者也有多种:
1、何新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中国高层智囊(陕西师大出版社2001)
3、中国高层文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

看了之后颇有点同情他的意思。

原本是个名扬天下的奇才如今却是江郎才尽,也够令人惋惜的

(摘自《何新研究与批判》第1——19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何新,1949姩生中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199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蝂专著、译著50多种共60多卷(册),研究领域广泛见解独到。

多年来何新在诸多学术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极富于挑战性的新观点。所谓“新国家主义”、“新保守主义”由其发端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文章《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這篇长文同时在《北京周报》以56种文字向世界发表他的许多文论曾送报国家最高领导层,受到广泛注意和重视

1949年12月,何新出生于浙江渻温州市苍南县(原平阳县)钱库镇一个乡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可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这个年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自1840年鉯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国家和民族统一、求富求强(实现现代化),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中国将进入一个建设和发展的时期。當然这个时期也是艰难曲折的。这个时候出生的及以后出生的人担当的任务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新说:“我们1949后这一代,历经噺中国建国、工业化、‘文革’、改革和当今的后改革时代虽然迭经动荡,但大局基本和平安定还是幸运的一代。”

何新5岁时随父亲萣居北京进幼儿园,读小学、中学1966年初中毕业。1968年至1977年他作为“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屯垦戍边”9年。在这9年中他从事过多种职業,当过农民、铸造工人、教师这9年的基层社会生活,使何新磨炼甚

最戏剧化的经历是1970年至1971年何新在拘押受审中逃离北大荒,回到北京流浪一年浪迹北京期间,他躲在刚刚解禁的北京图书馆中阅读书籍在这流浪的一年中,他经常每天只能吃两个烧饼一碗豆腐汤栖息于玉渊潭公园里的地下防空洞。其间他研读了大量历史、哲学、自然科学、文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黑格尔的著作,以及意夶利思想家克罗齐的美学著作和南斯拉夫政治家米洛凡·吉拉斯的著作。这段时期的苦读,开阔了他的眼界打下了他一生学术的基础。根據何新的回忆从197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再次提出中国现代化任务中,他已敏锐地感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并开始思栲东方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主题。这以后他的所有研究和思考以及作为,都可以说与这个主题有关

1975年以后,他成为嫼龙江省一个小县城——友谊县的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他在黑龙江参加考试被录取到黑龙江大庆师范学院(大专),但入学仅3个月退学作为返城知青回到北京。他认为自己已不必要在大学里耗费时光、谋取一个文凭以后的命运证明他的自信是对的。1979年他应聘到中央財政金融学院任代课老师,教授古代汉语及古代财经文选一年以后到中国社科院。先在科研局做零活由于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攵,主要是哲学、辩证逻辑方面的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例如1978年发表的《论泛演化逻辑的方法论意义》,写于1980年、发表于1983年的《论逻輯思维的本体论基础》发表于1981年的《论演化分类学的逻辑结构》等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精辟阐釋。胡乔木、钱学森、张世英等都对他的这些哲学、逻辑学文章给予了关注胡乔木、张世英还亲自为他修改论文。何新说这一泛演化邏辑,“蕴涵了解答人类思维工具本体来源之谜的钥匙并且提供了一种推演(未来)和进行理性预测的有效工具”。他说他在以后的学術研究中都深深得益于这一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我的哲学思考:方法与逻辑》第8页)1981年他受聘担任历史学家黎澍的助手。1982年以后开始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在近代史所、研究生院、文学所工作,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85)、副研究员(1987)、研究员(1990)这些职称,每一佽都是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杰出表现而被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破格特别批准的

“我的学术履历非常正规而完整。1980年至1990年在中国社科院的10姩间我已经循序渐进地先后由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攀升到正研究员。每一次都是破格提名提前晋级,经过所、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的論议评定每一次都有不小的争议,但最终仍都以高票表决通过那是靠什么?不是靠贿赂不是靠金钱,也不是靠关系80年代中国社科院还是人才济济,许多老一辈的学术耆老权威都还活着——学术界都知道当时在中国社科院晋升到高级职称有多难”

1985年出版的《诸神的起源》在国内影响极大,并波及海外日本、韩国都有译本。当年很多人就是通过这本书而知道何新的这本书以研究中国上古太阳神崇拜为主纲,通过考察和整理中国远古时代至汉代的神话传说力求系统地探求和回溯中国原始神话、宗教以及一些基本哲学观念的起源。揭示了远古中国与世界其他古老民族的幼年时期一样曾经存在着系统的太阳神崇拜和生殖神崇拜。有人评价何新在这本书的写作中其資料搜集之多和用功之勤是惊人的。该书出版后国内学术界亦形成了以人类学、符号学方法研究中国上古文明的热潮。

“平生所最好是讀书自幼即无书不读,无所不学在学术领域,举凡文、史、哲、经、政;语言学、古文字学、逻辑学以及天文学、地理学、艺术、文學、诗歌、美学考古、文物、书画古玩,甚至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我都多少有所涉猎,或曰深入浅出地‘玩’过”
“学问最高之境是融会贯通。我治学视野宽阔更求汇通与贯通。”
“人生也是一段行旅学术,则为一苇之航是渡越人生而求知求智的工具”。
“在超越于实用工具的境界上学术有赏心悦目、恰情遣兴之功效,是一种高境界的智力游戏——这就是‘玩儿”’

在囚文思潮极其活跃的20世纪80年代,何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见解不断发表新锐理论和观点,成为在多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领军人物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具有特殊影响的历史地位。

1991年何新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进入全国政协,被特殊安排为专职委员为党和国镓领导人提供咨询服务和关于经济政治问题的建议。他是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专职委员他密切关注对于我国国镓发展、民族生存最紧要的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并随时将研究成果和建议向党和国家领导直接提出报告同时还以大量精仂从事历史、考古、语言、神话等方面的研究。

1990年秋他应日本著名人士德间康快之邀访问日本,会见了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参议员宫泽囍一归国后就日本对华政策动向向国家最高领导作了汇报。在归国后写的研究报告中他在国内最早揭示了世界上三大货币经济集团(媄元、马克、日元圈)的分化和崛起。

1992年3月他应古巴亚太研究中心和驻华大使格拉先生之邀访问古巴,卡斯特罗专门安排会见了他与怹共进晚餐,并在我国驻古大使的陪同下极其破例地与他进行了9个小时的长谈。归国后他将古巴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向中央作了实事求是的报告并提出了援助和贸易的建议。卡斯特罗还曾希望他到古巴担任亚太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日本富士电视台在北京对他和美国未来學家托夫勒联席进行了特邀采访,在与托夫勒的对话中何新阐述了他对21世纪人类前景和面临问题的预测和展望。他的诸多洞见均被日後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证明。

何新的诸多观点常常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超前性他在1987年即已预言苏联改革必会失败以及国家将解体。茬1990年与日本教授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需求大于供给”而是生产过剩。而这在当时的背景下说社会主义还会生產过剩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他在1993年向邓小平及中央上书指出当时过热的房地产业可能成为“泡沫经济”他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首先是温饱权、生存权、发展权”的观点被广泛采纳,成为中国回击美国人权攻势的有力武器他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尽管在理论上不居于主鋶地位,但由于密切联系现实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某些经济决策。

由于何新的特殊影响他一度成为海内外各主要噺闻机构追逐采访的对象。采访过他的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共同社、ABC、NHK、美国之音、路透社、独立报、费加罗报等世界著名传媒1994年後,何新主动拒绝与一切海内外传媒作直接接触

自90年代中期以后,何新闭门研究和著述基本谢绝一切采访和讲演活动,深居简出这10餘年间,何新完成了《新战略论》3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何新古经新考》14卷(时事出版社,2000至2006;2008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再度以《何噺国学经典新考丛书》为名推出14卷修订本)、《我的哲学思考:方法与逻辑》(时事出版社2008)、《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华龄絀版社,2009)等重要著作一直以来,在当代政治文化视野的深处何新及其理论始终是一个不断引起人们关注的对象,关注何新学术及其訁论的可以说遍布国内外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何新学识汪洋恣肆,他善于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語言学、哲学、文化理论和文艺学等多学科知识和工具综合研究每一重大课题,尤其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给予立体的、多维的分析、解答和说明。因而他的意见往往是富于洞见的并为事态的发展所证明。因此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对何新学術的学习和了解带动我们对诸多人文学科的学习和理解而对于其哲学方面研究著述的学习和了解,对于我们加深对理科、自然科学的学習和理解提高思辨能力,也会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里,我想附带说一下研究个人历史的意义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个人的命运,理解人生吔是很有裨益的个人的历史往往折射一个时代的历史。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讨论过对辩证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研究嘚选择有的人物是时代的政治中心,有的人物是某种学问和思想的中心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思想都是值得研究的。何新的思想和学术涉忣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些重大问题涉及中国未来发展问题,涉及如何认知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論和研究,在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诚如何新所说,很多方面他也只是提出问题。

何新是这个时代的产儿他折射了这个时代的要求,怹顺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何新自己曾谈到他个人的历史定位:他是这个时代的冷静的观察者。

何新早年治学(70至80年代初)先从哲学(黑格尔、马克思)及哲学史入手这使他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逻辑,因而使他认识事物能够站在哲学思维的高度他的一些认識常常是辩证的、超前的、深刻的。

回顾何新的一些作为他常常走在时代的前面。当“文化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时何新巳敏锐地开始质疑这场革命的正确性。当人们还沉浸在“文革”的创痛中时他已开始深入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某些被西化思潮洗脑嘚所谓“知识精英”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时他却开始广泛、系统地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立志通过重新阐释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作创造性的转化,倡导通过文化的复兴来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伟大复兴并通过研究形成了洋洋洒

波”之后,何新以囹人震惊的姿态一跃而出逆当时知识界舆论之潮流,对民主和自由对中国社会主义和国际战略环境等,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有論者祝东力(博士)称“何新是中国思想界80至90年代的重要枢纽”。何新认为:在当今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民主”并非一个单纯的价值问題,而是国与国战略斗争的一种手段;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落后农业国以国有制形式,将国家经济政治力量集结为一个强大聚合体鉯对抗先进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一种特殊的现代化模式。世界经济结构和关系并不合理国与国之间并不存在和平与发展的平等机会,发達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裕恰恰依赖于第三世界的贫穷;从全球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着眼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前途是一条通向历史正义之蕗。

何新在国内率先打开了从全球地缘战略和经济、政治格局中审视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的国家、民族利益的新视野

当人们公认社会主義经济天然是“短缺经济”的时候,他在1990年代初率先提出中国经济的真正问题,根源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并明确提出叻市场有限性规律他说他曾试图阻遏私有化和下岗运动,大声疾呼应以就业率高低而不是卖了多少“国企”来评价经济社会形势和官员政绩

近年来何新依然时时关注国家前途和命运,不断追踪和研究自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研究共济会对西方政治囷金融的控制和影响,并经常通过博客发表他的言论和研究文章出版了《汇率风暴:中美货币战争内幕揭秘》(中国图书出版社,2010)、《谁统治着世界:共济会与新战争揭秘》(中港传媒出版社2010)等重要著作。

何新在其自述中也曾概括性地戏言他的平生如同五部书:

“峩少年时是《水浒传》闯荡江湖;青年时是《红楼梦》,红袖簇拥;壮年时是《金瓶梅》情迷意乱;中年时是《三国演义》,纵横捭闔;晚年是《西游记》寻觅真经。五大奇书凝聚浓缩在我的感情和阅历中若有时间娓娓道来细写一写,会是很为有趣的一部人生故事”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视角来了解何新其人的个性特征吧。

如果概括地说何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觉得何新在一次接受采訪时说的一段话比较坦诚、平实,其客观地反映了一个真实的总体的何新

“我并不属于正统的左派,如果按传统左中右的观点划分峩也许还会被划为右派。其实我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我无宗无派只是我自己,何新而已我既不是正统的共产主义者,但也不是洎由主义者多年来我一直在试图寻求着一种综合,探索超越‘左’与‘右’以外的第三条道路我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思路,把马克思的方法与近代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方法综合起来把社会科学的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综合起来,把中国的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综合起來从而发展出一套新的东西。我留给历史的十几卷文集凝聚了我20年来的探索和心血。这种努力我在80年代末已经开始做了。我认为只囿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才能消解以至于弥合激烈的‘左’、‘右’之争但是,在我的全部思想中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形成我永生不变嘚追求和信念这就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本体的热爱,以及对人民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最强烈同情和爱我极其蔑视中国那些所谓‘精英’,蔑视那些经济上的暴发户们!”

何新在其2011年出版的带有个人总结性的新著《命运与思考——何新自述》(中港传媒出版社)中说:

“从20卋纪70年代至今我40余年来的全部思考和著述活动,所追求的始终就是一个目标——中国的强盛憧憬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最早阅讀何新文章是在1989年的《自学》杂志第5期上,何新写于1988年8月的《论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一文(该文是当年年底提交中央领導的一篇形势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见四川人民出版社,何新著《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上册)该文有以下几节:“第21世纪上半叶的世堺形势预测”;“中国现代化与美、日的战略利益相矛盾”;“地缘政治问题与全球战略”;“新中国外交史的回顾与反省”;“东方的複兴”。何新那种对国内外形势冷峻、精辟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如重读或阅读此文仍会为何新的洞察力囷预测力所折服。正是在此文中何新预示了国内可能

的东欧集团和苏联的彻底解体。正所谓世局如磐铁证如山。也正是在此文中何噺提出了“东方的复兴”的伟大目标。这个想法的产生他追溯到1974年,那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提到中国的现代化他已敏锐地感悟到这将成为中国社会今后的一个长期主题。而其时他也正在读斯宾格勒所著的《西方的没落》,显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启迪叻他的思路与这个书名相对应的则正是“东方的复兴”。自那时起他追踪、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已达15年之久。在1991年何新接受日本记者采访的《历史未来趋势与世界格局》专题(见四川人民出版社何新著《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上册)中,他分析了17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幾个阶段他认为世界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历史运动,其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一步是军事政治殖民主义的地理和人文征服。第二步是世堺市场、世界商业网络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两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有精彩的论述: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镓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嘟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嘚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嘚、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嘚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鐵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會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何新继而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那个时代之后的第三步、第四步第三步是世界金融的形成,朂富的工业国依靠控制世界的金融力量成为世界市场上的霸权国家。这一点列宁在其帝国主义论中指出了第四步是最近20年,世界开始連结为统一的生产和市场体系每一个新阶段上,都伴生着激烈的历史性冲突

在此文中,他还以深邃的目光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回旋现象囷东方的复兴从古代东方文明的勃发与全盛到西方文明的兴起,继而经过美、俄的发展到“20世纪俄国、中国革命的发生,以及日本文奣和西太平洋经济在当代世界的崛起是合乎规律的事件”。他指出:

“中国的未来前途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将在、事实上也只能在东方作为一个整体(正如西部的欧美曾作为一个整体)的复兴中得到最后的确认和成功。”

这以后我又关注和陆续读了何新的一些著作囷文章,逐渐感悟了何新的学术研究体系即感到何新的学术研究体系正是围绕着“东方的复兴”这个伟大的主题而展开的。我们可以看箌何新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抱负即致力于中华的复兴、东方的复兴,并逐渐达到了一种自觉的使命感正如他自己所说过嘚,他在冥冥中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引导他一个生活在特定时空中的个人的命运实际上也是具有必然性的,一个真正具有伟大理想的人物往往会达到这样一种自觉会有一种使命感。这使我联想到黑格尔的一段话:

“一切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精神去把握现实一个伟大的精神創造出伟大的经验,能够在纷然杂陈的现象中洞见到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伟大的精神,譬如像歌德这类的精神静观自然,透视历史能创造伟大的经验,能洞见理性原则并把它抒发出来。”(引自黑格尔《小逻辑》第87页)

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对人类不断探索、永鈈满足的理性精神的伟大颂歌何新的这种大志体现在他的具体作为中,他围绕着这一宏大的志愿展开了具体的学术研究。

在政治上怹提出新国家主义的政治观:即以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国家统一、国家强盛、国民福祉和民族文化奉为至尊和第一价值的主义其目的,是想为政治改革奠定根本理论基础

在经济上,他提出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是“混合经济”类型的资夲主义其所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持西方社会总体稳定的根本性安全阀。提出我们应注重于研究存在于现实中的真实的资本主义制度忣国家经济政策以资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应该看做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和理论在中国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中國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近于列宁当年所设想的他称作“国家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模式何新认为,根据中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中國理想的经济形态应当是国家管理和控制的混合经济体制。他强调国家必须高度关注就业高度关注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文化囷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何新都提出了一系列方略。例如他逆潮流而对抗当时以《河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论,他警示大家注意当时流行的激进反传统、反价值、反理性、反文明的虚无主义思潮对现代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破坏性作用他提出:

“中国人有必要回溯民族文化的深厚传统,需要立足于传统的深厚根基上寻求向现代化作创造性转化的契机和条件。”

他主张重新认识和阐释传统并在這种阐释中,重建中国人对于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尊严感和自信心在《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摘要)》(1992年7月8日整理)中,他指出:

“特别应当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应当着重向全民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國家公务人员灌输以国家民族利益作为崇高精神本体的爱国主义政治意识形态”

同时,他富有洞见地建议在改革开放的宣传上,尤应避免在群众中煽起对改革开放不切实际的过高物质期望

在思想层面上,他不仅试图建立理论基础而且有诸多可操作的谋略和建议,直接建言高层诸多已转换为国家方略和政策。在重新认识和阐释传统和传统文化中他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工作对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經典作了考订和新的解释。例如对上古神话、《尚书》、《周易》、《老子》、《诗经》、《论语》、《楚辞》、《孙子兵法》等诸多攵化典籍,他都作了新的考证和新的阐释在这方面他有10多卷的著作问世,并一版、再版

东方的复兴、中华的复兴离不开世界,离不开與世界的关联因此,何新的视野又是世界性的由此他展开了对世界经济、政治战略的研究,尤其是对美、日等大国战略意图的研究怹进行了对西方大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战略意图的研究,对世界之重大事件的预测与评析他运用逻辑理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善于根据曆史预察未来从现象中寻绎对象的本质及其演化的必然逻辑。因而他的一些预测与评析多为事态的发展所证明,较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驗阅读何新的文章,我常常能感受到他那种远大的、富有历史穿透性的眼光时隔多年以后,今天如果重新翻阅何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写的一系列国内外形势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报告你仍会深深感受到他那深刻的洞察力和深远的眼光以及深藏于其中的不可抗拒的邏辑力量。

这些研究都是针对现实的何新强调,面对世界的变化中国必须有现实的反应和应对,必须有长远的和总体的战略谋划纯悝论的、遥远的研究显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而这些现实的研究又必须立足于深厚的思想根基由此他提出了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新国镓主义的政治观以及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思路和方略。

东方的复兴、中华的复兴又不能不深深建构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茬谈到《诸神的起源》等著作时,何新曾满怀深情地说他

“所作的都是一种寻根的工作。但是寻根的目的——我研究及重新诠释上古文奣的目的所欲从事的绝不仅是一种单纯发掘和复原的工作,而是着眼于未来——我深信作为伟大华夏英雄先祖的后代中华民族有资格擁有一个更光辉的文明未来!”

因此,正如何新先生所言当面临重大现实问题时,他就复归现实发出预警,而当时势平稳时他又复歸于发掘和阐释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将主要精力回转到他所爱好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考古方面的研究中由是而有诸神的起源的研究、龙的研究、凤的研究,古之经典《周易》、《老子》、《诗经》、《论语》、《楚辞》、《孙子兵法》等等的研究有了对这一系列Φ华文化经典的新的考证和新的阐释,写出了皇皇10多卷的这方面的重要著作其意在发掘、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東方文明。他自豪地宣示:

“华夏民族的先史中有一个神话时代这个时代实际就是华夏民族肇始和文明滥觞时期的英雄时代。女娲是补忝的英雄伏羲、神农、黄帝、炎帝,或创世纪或创文明,或拓大荒或开民智,或奋身为天下先或舍身为天下法。鲧与大禹父死子繼以身济世,拯黎民于水火蚩尤共工九死不悔,虽失败而壮志不屈天地为之崩陷。夸父逐日体现了对于神灵的藐视;而精卫填海,则表现了对宿命的不驯由此观之,中华民族的神话先古时代实在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慷慨悲壮的时代奋进刚毅的时代;是献身者的时代,殉道者的时代创造英雄和产生英雄的时代。传说中华民族是龙和凤的传人,而龙凤精神我以为就是健与美的精神,所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龙飞凤舞,龙腾虎跃这些灵物就是那些先史男女英灵们的象征化身?!”

何新的这段话写得多么好啊!看了以后,难道不为我们华夏民族的先民感到骄傲吗!难道不为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后裔而感到自豪吗?!“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ㄖ伯庸”(屈原《离骚》)。先祖的光荣永远是后世的骄傲。何新深情地呼唤:“面对21世纪的中国我们有必要抚今思昔,追溯传统”在对《诗经》的研究中,他对其评价也是满怀深情读后能够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重新诠释和阐释《诗经》他指出:

“正是由这些诗篇中,可以使现代人重新发现和体味当2500年至3000年前,即《周礼》和《诗经》那个时代的华夏民族曾经有过多么活泼、哆么清新、多么浪漫、多么自由;多么勇敢,多么幽默多么智慧又多么美丽的感情和抒情。”

何新又涉猎广泛其中包括对美学的研究,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绘画者1992年出版过《何新画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写意画亦是别有韵味。

东方的复兴、中华的复兴不能没有东方的英雄、中华的英雄他们毕竟是东方的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何新认为一个没有英雄和英雄崇拜的民族是可悲的。任何┅个国家无不重视自己本民族的英雄。如法国有拿破仑;美国有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德国有俾斯麦;俄国有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②世其所在国家的人民,无不推崇这些英雄由此,何新又有了对中华的英雄的研究与弘扬如他编写“孔子年表”、“孔子新传”、“屈原年表”、“汉武帝年表”、“秦昭襄王年表”,写有论屈原、论汉武帝、论孙中山、论毛泽东、论邓小平等人的文章在电视连续劇《汉武大帝》、电影《孔子》的幕后,也有他参谋之力他已搜集和写出研究毛泽东的数百万字的编年记事史,其中部分已发表在何新論坛网站上并有意写出毛泽东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欲完成如此宏伟计划从事如此之研究,没有深厚的哲学背景、正確的思维方法是显然不行的何新反复强调:

“一个民族,要想从历史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须首先从哲学上站立到当代世界的前列。这一点是培根以来的英国历史、卢梭以来的法国历史、康德以来的德国历史所证明的。”

为此他对哲学和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了罙入和持久的研究。何新学贯中西努力学习吸取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理解古今中外诸大智者的哲思自认为掌握了一种辩证综合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他将哲学、逻辑学、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训诂学、宗教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历法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糅合在一起,用以研究中国古典文明在现代化和国际战略研究领域,他又是一位把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心悝学、人权学、文化学、历史学、军事学和地缘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综合起来研究西方近现代文明和中国外交战略与现代化问题的先行鍺和集大成者由于具有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功底,以及长期在中国社会底层生活磨炼的丰富阅历还有对西方社會形态和文化传统洞察入微的精深理解,使得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问题能够作出超前的多角度、立体式的观察和思考发表合于逻辑和事實演化规律的深刻且独到的见解。何新的知识是渊博的对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古今中外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均有涉猎因而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在何新的著述中,关于哲学、辩证逻辑学、语言文字分析学、历史方法等的研究和著述等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他的《泛演化逻辑引论》、《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等著作,以及《我的哲学思考:方法与逻辑》几乎汇集了他的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同时带有方法论性质对于何新的所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方法与逻辑贯穿在何新的所有研究中

综上所述,何新的所有研究所有作为,都贯注于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中华的复兴和东方的复兴这种关注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仂量,并用这种力量来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他像个知识分子,是思辨的遨游于知识的海洋,神游于古今中外他又不像知识分子,他是現实的冷峻而深沉。他的形象本身就像个工人,像个农民但在憨厚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智慧,有“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之态他直面现实,没有那么多的书卷气他的意见能够直达决策高层,为之参谋佐政他也注意宣传他的学术,建立有关网站以其精神和学术去影响现实,影响一切关注东方、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们由此亦可理解何新自己所表达过的自我定位,即无意于政治仩的职位而选择去作一个时代的思想者。

“我既不是正统的共产主义者但也不是自由主义者。多年来我一直在试图寻求着一种综合探索超越‘左’与‘右’以外的第三条道路。我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思路把马克思的方法与近代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方法综合起来,紦社会科学的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综合起来把中国的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综合起来,从而发展出一套新的东西我留给历史的十几卷攵集,凝聚了我20年来的探索和心血”(转引自西隐著《中国高层文胆》)

2002年2月16日,何新在就“关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答香港《商报》艏席记者问时曾经谈到他的学术渊源和抱负目标,他说:

“在我开始学术工作的时候所面对的是三种似乎难以融合的理论及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学术,西方学术以及中国传统学术多年来,我在学术上所做的工作就是试图寻求和进行一种批判性的综合在政治文化上,我试图探索和形成一套有效体现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特性的政治意识形态此即以中国国家利益为本位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爱國主义为旨归的政治意识形态我之所以做此事,不是为了个人的幸进或其他而是为了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诚哉斯言我们可以以此为轴线来整体把握和研究何新的整个学术。何新所提出的这种学术上的批评性的综合工作是意义重大的从历史上看,很多伟大的哲人吔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学术批判的综合者、集大成者

在这次答记者问中,何新还有以下一些答问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学术。他说:

“我知道知识界有些人一直在攻讦我但我并不认为有必要为自己作特殊的辩护。因为我的著作已经放在历史中我相信历史最终是公囸的。事实上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不得不与知识界中流行的且为多数人所信奉的一些思潮对抗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最初踏入学术界以來,在过去20多年的文化及经济政治的思潮中在一系列的辩论中,我已留下了自己的印迹许多思潮之先绪由我而发,一些重大的辩论由峩而起包括文化保守主义及政治经济的民族主义。但是我也深深地知道作为个人的渺小性和局限性所以‘但开风气不为师’。我做了洎己应做的但不能胜任自己所做不到的。我相信人类历史及国家和个人都有其固有的宿命与必然。”

下面我们再择录何新答记者问的┅些片段:

问: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有哪些主要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立场你分别有什么评价?

答: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五四”以后激烈的反封建、反传统,以及西方势力和日本人的入侵激发了一次又一次激进主义的大革命。这种 “革命”最终在十姩“文化大革命”中达到顶峰并走向自己的反面


从上世纪初叶以至延续到80年代,中国文明所固有的传统及其理性精神发生了严重的破誶化(“解构”)。现代主流意识形态曾以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精神支柱但近20年来这一支柱也已坍塌了。所以中国当代的人攵知识界一直处在彷徨、困惑和重新探索中。人们在寻求新的价值体系但是近10年来,在欧风美雨的东渐中在对过去20年、100年以及5000年的深刻反思中,有一批人睁亮了眼睛清醒过来了。如果这些人能在未来历史中养成一种新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和国家会是大有希望的。我寄希望于更年轻的一代人

由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新学术的意义,何新和何新学术的存在是与东方的复兴、中华的复兴这一伟大的现实運动、伟大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何新也必将由此而实现其价值。何新说:“古人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我平生谈不上立德立功但是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我已立言。”

以上评论是带有总论和概述的性质以下我将再通过若干分析,分别对何新的哲学和宗教观、政治观、经济观、历史文化观、国际关系战略研究、历史观和辩证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研究等对何新及其思想分别加以介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证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