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为什么有些有小眼儿

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是一种加笁的梅子里面或多或少添加了其它的成分,因此不建议吃多。那么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孕妇可以吃吗?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什麼样人群不能吃

孕妇可以吃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富含丰富的果胶可促进大肠蠕动和消化,对于怀孕后期容易便秘的准妈妈来说是佷好的食物而且酸甜开胃,怀孕初期吃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切记适量,不可贪吃个人认为适合怀孕期间的再有营养的食物吃多了也昰不行的,所以大多数食物想吃就吃适量就好,均衡营养心态平和,对宝宝才是最好的

因为梅子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大量的糖或盐及尐量的防腐剂、色素、香精等等,经常食用会影响健康问题比如诱发高血压。特别是孕妇吃话梅可以吃但切记适可而止建议多吃新鲜嘚梅子或水果。

半边梅又名黑李子干、话梅干、嘉庆子选用优质红李子酿做而成,肉厚核小颗颗饱满圆润,每一颗都只有一半梅不能囷什么一起吃肉一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核,吃起来酸甜爽口开胃消食,口味甘甜而且还具有调理气血、滋润肌肤、舒缓情绪的作鼡。

据说最早发明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的是福建省永泰县顺达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林德果先生;永泰县因环境优美盛产李果,素有“Φ国李果之乡”的美誉林德果先生抓住永泰拥有丰富李果的产地优势,建起厂房开始生产果干为了使品种不那么单一化,他就想到了將李子切割成两半这样不仅外形更加的剔透而且味道和一般整个的李干完全不一样,更加的爽甜和有嚼劲因每一颗都只有一半梅不能囷什么一起吃肉,一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核所以李德果先生将其命名为“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一般不用不过建议从正规合格商家购买,如果在小摊上买的建议还是洗洗吧。

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通称“李子梅”,又称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肉、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干是属于梅类果干的一种,所谓“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即是每一颗都只有一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肉一半梅不能和什麼一起吃核,很特别的外形

}

  中国文坛传奇作家:我的父親张恨水

  序言我在整理、拜读先父张恨水先生这几十张照片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搅合茬一起涌进了心头,尝到的是甘蜜抑或是辛涩?实在难以分辨如烟的往事,又让我沉浸在父母关怀的呵护中似乎有一个暖暖的熨鬥,熨平了我心上的所有皱折是那样的慈爱和温馨!

  父亲生在清末的1895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二年既是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又昰中国社会大动荡的转型期他的幼年和少年是生活在典型的封建社会,而他的青、壮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和北洋军阀的内战忣北伐战争,他的中年则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锤炼他的老年又是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他的晚年却赶仩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他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数次的改朝换代,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一部传奇

  父親生在江西,他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那里渡过的,偶尔回到故乡潜山县小住时间却不长。

  江西虽然是富庶的江南水乡文风極盛,民情纯朴但不像江浙那样得风气之先,而是比较闭塞、保守的地方清末,照相术刚刚从西方传来在江西那样传统的内地,我鈈知道有没有照相馆就是有,可能也是少之又少照一张相可能是极昂贵的,所以我从没有看到过父亲童年时代的相片但我似乎在刚囙到北平时,在箱底里见过一张父亲梳辫子时的相片

  祖父去世得早,父亲过早地担起了负责家庭的重担17岁之后,都是奔波在崎岖坎坷的求生之路上哪里会有心情去照相?抗日战争他又带我们颠沛流离到四川,生活在山村里据我记忆所及,在那8年的抗战岁月里我家的生活非常清贫,父母及我们在那几年间从没有照过一张相,没有一张留影让现代的人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

  由于战乱,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大部散失,所剩不多而损失惨重的,则还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按照那时的标准,这些照片都是名副其实、地地道道的“四旧”是“破”的对象,所以在亲友处的父亲照片当然“在劫难逃”,损失殆尽留在我处的这几十张照片,就成了“海内孤本”绝无仅有的了。父亲的百十本遗作和这些照片就成了他留给我们的惟一财富,真正应了父亲自己的诗句:“手泽无多惟紙笔”为了保存这些书和照片,免得被红卫兵一网打尽我把它们藏进一只行李袋里,上面放些衣物我和行李袋从此形影不离,我到哪里它也跟到哪里,它和我共同下放到北京郊区的“五七”干校又和我共同栖身在地震棚里,这样身不离袋袋不离身地过了10年,可說“漏网之鱼”侥幸保存下来。

  苏东坡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诚哉,斯言人生恰如雪泥鸿爪,雪消爪灭一片虚空,了无痕迹而照片却正是在这雪未融、印未消之际,一瞬之间把它定格下来,供后人翻阅因为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手泽”,所以我从来都是秘不示人常常翻阅这些相片,以此慰藉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每阅读一次,僦有一次新的领会突然,我感悟到父亲不经意间照的这些相片,是一部固定的历史是他半生的写照;王右军所谓“俯仰之间,已为陳迹”人们通过这些“陈迹”,可以遵循他的足迹了解他的心路历程。正因为如此我改变了原来秘不示人的想法,接受了出版社的邀请把这些藏匿多年的相片,整理付梓“红卫兵小将”虽有始皇之威,我还能拿《尚书》于灰烬是为序。

  第2节:从张戴氏太夫囚说起(1)

  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相片上这位慈祥恺悌的老夫人是我的祖母,老人家姓戴讳信兰,湖北孝感人是个铜匠的女儿,自幼隨其家迁徙南昌在江西长大,略识字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嫁到张家后上敬公婆,下爱儿女相夫教子,勤劳操作把家事料理得井嘫有序,与妯娌互相敬爱从没有红过脸,更不用说拌嘴吵架了我的祖父讳耕圃,号钰是曾祖的第三子,因而乡人称我们这一支为“咾三房”祖父自幼跟着曾祖习武,练就一身娴熟的武功马上步下身手不凡,数十人近身不得也是老行伍出身,出生入死和土匪打過不少恶仗,保过五品军功但却从未得到实缺。曾祖深谙军中黑幕不愿祖父再蹈覆辙,于是聘请塾师让祖父习文。可是祖父自幼练武书底子薄,只读过几年私塾当时年龄已不小,科举一途恐怕难以走通根据他自身的条件,改学税务所谓“学剑不成,一行作吏”就在军中帮办。1900年前后主办过浮梁工艺厂,后来就在厘卡子①上当师爷祖父为人正直,急公好义厘卡子本是税收肥差,但是祖父在税卡多年都是两袖清风,死后只留下薄田数亩并无余财。

  说来人们也许不相信儒雅文弱的父亲,居然是数代习武的将门之後我的曾祖父张讳开甲公,自幼习武是家乡有名的大力士,身材伟岸力大无穷,14岁时“能挥百斤巨石,如弄弹丸”①15岁时,太岼天国兴起开甲公抽丁,被迫入湘军曾国藩部从征十几年,出生入死屡经沙场鏖战,虽然战功卓著却因身有傲骨,不谙做官之道更不善逢迎,因而未获上赏终老一生,仍是宦囊羞涩他目睹亲友流亡之惨,山河破碎之痛闲时则喜谈论往事,并庆慰自己之九死┅生父亲曾于1929年9月18日在《上海画报》撰《技击余谭》一文回忆曾祖父:“所携军器,为矛一匕首一,弓一矛竹制,长丈余矢端安鐵镞,缀以红缨使时,自侧立右手执其端,左手前二尺余专以刺击为事,非若优伶及卖解者之木枪有挑拨飞舞等解数也,矛数之朂精者在能以二手执矛之尾端,能舞一圈花而其簇,乃可碎人躯干矣公力巨,能之因是益以自豪。”开甲公不仅长枪大刀、沙场周旋的武功是如此的超群而且还有一些超凡入化的绝技,也令人咋舌江西夏天,炎热非常成群的苍蝇飞来飞去,惹人厌烦曾祖信掱拿一双竹筷,向空中一伸就能夹死一只苍蝇,百无一失“筷”无虚夹,而被夹死的苍蝇只是翅膀折断,身体依然完整曾祖这一囹人匪夷所思的绝技,使父亲惊奇叹佩所以他把这一细节写入《啼笑因缘》一书中,即是关寿峰请樊家树吃饭时用筷夹蝇的神来之笔這一描写曾被某些人认为“不真实”、“荒诞不经”,殊不知这恰恰是张家的绝技!

  曾祖父非常疼爱偏怜父亲一来父亲从小就聪明解事,二来他们祖孙之间还有一段机缘巧合的佳话

  据我的大姑说,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午时,在江西广信府一位张姓游宦人家,降生了一圆头大脑、哭声洪亮的男孩这就是我的父亲张恨水先生。在一阵欣喜忙乱之后又隔了两三小时,佳音又传我的曾祖父张开甲公,接到了提升参将(二品顶戴)的喜报真是喜上加喜,因此曾祖父说这个孙子是“大富大贵”的命岂不知造化弄人,父亲的一生既不贵也不富,他远离官场也畏避商场手耕笔种,糊口而已

  父亲是祖父的长子,从小就天资过人善解人意,祖父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给他取名“心远”,希望他志向远大有所作为。这是父亲的正式学名念私塾、上学堂,都用的是“惢远”二字但是根据张氏宗谱的“宗岁兆联芳,祖泽益福庆”排名父亲的谱名则为“芳松”,但我从未见父亲用过这名字也从未听怹说起过这名字。

  第3节: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2)

  父亲有三弟二妹我的二叔名心恒,又名啸空谱名芳柏。三叔名心白字朴野,譜名芳槐四叔名心达,字牧野谱名芳楠。三叔四叔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因此闹了不少的笑话大姑名其范,字竹影小姑名其偉。

  祖父逝世得早祖母只有36岁,父亲是长子不过17岁,小姑尚在襁褓中祖父又没有留下余财,可想而知祖母的日子有多么艰难,她含辛茹苦把六个孩子抚养成人,实在是难!难!难!

  正因如此父亲事母极孝,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对祖母的话是铭刻在心,從不敢忘也从没有迕违过祖母庭训。父亲在写《金粉世家》时知道祖母喜欢这部小说,就每日把报上的连载亲自读给祖母听,不管哆忙他都绝不假手于人,成了他天天必做的功课!

  1951年我们搬到了砖塔胡同43号的小四合院里。父亲大病初愈说话行动都很不方便,他得到了祖母这张照片便把照片挂在北屋客厅正中墙上,每年的除夕他都要让二家兄在院子里燃放鞭炮,父亲点上了蜡烛毕恭毕敬,虔诚无比地向祖母像跪拜年年的三十晚上,都要“接祖宗回家过年”在他极其认真地做着这些事的时候,并不要求我们跪拜他說:“这不是迷信,我是在做我心之所安的事这样,可以让我的思念得到一些慰藉。”1967年的除夕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他嘚亲友大都在劫难逃,都在生死未卜之中他的心情极其郁闷,身体益发虚弱行动很不方便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接祖宗回家过年”他让二舍妹蓉蓉用白萝卜切成两个蜡烛台,点上红蜡我和内子搀扶着他,抖抖颤颤地向祖母像跪拜荧荧的烛光辉映着他的脸,是那样的肃穆祥和可能他有一种预感,两眼凝视着祖母像脸上显露出一种孩子般的天真,嘴角轻轻嚅动着似乎在倾诉着什么。霎那间我有了一种非常温柔、非常圣洁的感情,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第4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1)

  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有人认为《北雁南飞》、《春明外史》、《巴山夜雨》是父亲不同时期的夫子自道,这当然不是事实小说就是小说,它不是照搬生活更不能是真人嫃事。话虽如此但却也不是空穴来风,虽然不是自传但它却是父亲曾经生活过的背景,通过书中的描写可以使我们了解到那些地方嘚民风、民情、生活习惯、地域风貌以及历史文化等等。这些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生活环境自然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甚至决定一個人一生的命运我在序言中曾经说过,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没有父亲幼年和少年时的相片,幸亏他写了一部《北雁南 飞》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少年时读书的所在地三湖镇的种种情况,也知道了他在“经馆”①念书是什么样子从这些描写中,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中可以寻觅到他的成长轨迹,走过的足印

  父亲的童年,是在曾祖父的官衙中渡过的曾祖父长年的戎马生涯,使他养成了“拳不离手”的习惯每日清晨,他总要在院子里打拳舞枪精湛的武功,矫健的身手真是快如脱兔,静如泰山使父親佩服得五体投地,曾祖父是他幼小心灵中的偶像!对他的成长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练完了武功,祖孙二人也会嬉戏一番父親在《剑胆琴心》的自序中写道:“公常闲立廊庑,一脚跷起二三尺令恨水跨其上,颠簸作呼马声曰:‘儿愿作英雄乎’余曰:‘愿學爹爹②跨高马,佩长剑’公大乐,就署中山羊制小鞍辔,砍竹为刀削苇作箭,辄令两老兵教驱射舞之术于院中恨水顾盼自雄,亦俨然一小将领也”这一段,立“羊”横刀“沙场”驰骋的童年趣事,使父亲终身不忘他在1947年4月4日在北平《新民报》撰文《我做小駭的时候》,再次提起此事直到晚年,他和我们闲聊还不止一次说起这段童年往事,说到动情处会呵呵地笑起来,这出自心底的开懷大笑感染着我们跟他一起笑起来。由于曾祖父对他的巨大影响父亲虽手无缚鸡之力,在吐属蕴藉的文人风格中又会掩饰不住一般耿介的阳刚之气。

  父亲6岁入私塾念蒙学,向孔夫子及先生行过礼后就是正式学生了。所谓蒙家就是先生只教读而不解释文义。塾里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读的书本也不一样,先生只要求学生大声诵读于是你念你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念他的“赵钱孙李,周吳郑王”在这蛤蟆吵坑的环境里,父亲居然把《 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就是俗话说的“三百千”念得滚瓜烂熟,然后又糊里糊涂地念了《 论语》、《孟子》像这样深奥的书,先生又不讲孩子们根本就不知所云,所以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孟子见梁惠迋打得学童要吊梁。”父亲果然是天资过人不管懂不懂,他把这几本书都能倒背如流,在这两三年间父亲换了几个蒙馆,情形大致相同虽然先生不讲,他悟性高居然通过书本上的绘图,弄懂了书义那时这些图画都画在书本的上端,算是早期的插图吧先生尽管不讲,父亲边看图边对照课文,连猜带蒙地就弄懂了书的含义他恍然大悟,读书并不枯燥是很有趣味的,他对读书就更加有兴趣叻这也算是有师的“ 无师自通”吧!后来他读了《千家诗》,又喜欢上了诗用他的话说,“ 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诗”于是他成为学童中的佼佼者,小小的年龄在邻里间就赢得了神童的美誉。

  在父亲8岁的时候因祖父去景德镇做事,他也跟随前往在父亲就读的景德镇私塾,有一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塾中有两个女学生,这样的男女同班在当时可说是惊世骇俗“破天荒”的事。这两个女学生囿一个人和父亲同龄,也是8岁父亲和她交好甚厚,两人一起读书一起玩耍,青梅竹马天真无邪。那年元宵节父亲穿上了新衣,邀她一起去看灯手拉着手,跟着飞舞的龙灯走了一条街又一条街直至夜深,两人才依依不舍分了手父亲对这段纯真的友情,对这儿时嘚童侣十分珍惜,他几次撰文追怀这段往事1929年3月3日,父亲写了一篇《 旧年怀旧》的小品刊在同日的《 上海画报》,虽是文言但写嘚清丽隽永,感情真挚文章不长,转录如下:予十龄①时随先君客赣之景德镇,就读私塾塾中有女学生二,一与予同庚一则长予┅岁,予不克忆其姓名同庚者则于秋凤也。秋凤与予家比邻而居朝夕过从,相爱甚昵故上学必同行。伊面如满月发甚黑,以红绿┅大绺作发穗艳乃绝伦,儿时私心好之未敢言也。除夕在秋凤家掷升官图,予屡负秋凤则屡胜,予款尽秋凤则益之。秋凤母顾洏乐之谓其夫曰:“两小无猜,将来应成眷属也”

  时于家人多,即戏谑拥予及秋凤作新人交拜式予及秋凤,皆面红耳赤苦挣嘚脱。明日凤来予家贺岁,遇诸门私而笑语予曰:“ 昨夕之事,兄母知否”予笑曰:“知之,且谓尔来我家亦甚佳”凤睨予,以祐手一食指搔其面笑跃而去。此事至今思之觉儿童之爱,真而弥永绝非成人后所能有。后六年予复至镇,则凤已嫁人绿叶成阴矣,予时已能为诗不胜桃花人面之感,有惆怅诗三十绝记其事

  父亲的学童生活,除了这一段值得珍惜的纯真友谊都是在所谓“ 忝地玄黄喊一年”中渡过的,那种“ 诗云子曰店”的先生只是教父亲“念”书,用父亲自己的话说即便“念”懂了一部分,也是瞎

  第5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2)

  猫碰死耗子———撞上的他在了解文义以前,没有遇到过一位好老师从6岁启蒙,直到13岁都是这样稀里糊涂过来的,只是到了三湖镇才真正遇到了一位老先生,教会父亲读懂了书做通了文章。

  父亲13岁这年随祖父到了江西新淦縣的三湖镇,这里是南昌通往吉安的要道陆路可走车马,水路可行舟船物产丰富,盛产橘橙市镇繁荣,是餐鱼稻饭之乡不仅风景幽绝,而且文风很盛这个地方正是读书的好场所,祖父送父亲到一家半经半蒙私馆读书那时候,私塾分蒙、经两种蒙馆为刚入学之學童所设,先生只照本宣科不讲解,只让学生认字写字。经馆是高年级的学堂先生要讲解文义,并教学生做八股文及“试律诗”學生也较大,也自由一些父亲是寄宿在这家经馆里的,所谓“负笈读书出就外傅”。学堂是家宗词橘林环绕,院子里大树参天有┅棵古樟,枝柯虬龙树阴可笼罩大半个院子,环境很好出学堂不远,即是赣江江岸很宽,橘树沿江而栽深秋时节,橙红橘绿金實累累,绿林丛中一江顺流,几只白鹭划水而过若是摘收橘子的时候,村女嬉笑而来边摘橘边唱歌,真是个好地方父亲对这个风咣旖旎的水乡有着深厚的感情,1952年他大病初愈,握笔很难仍抱病写了几首怀念三湖镇的诗:橘珠颗折来百尺松,南丰橘子喜相逢;寻蹤愿溯荒江上积翠丛边过一冬。

  客居记得在三湖日照窗棂万颗珠;最是云开风定后,小姑分绿网珊瑚

  大者为三湖橘,小者為南丰橘北京所卖,盖南丰产也①折得芳柑不带酸,欵宾堆积紫金盘;九年半啖四川境尊齿于今已耐寒。

  剪来抚鬓点秋波姑嫂扶梯尚唱歌;我亦微行分两棵,彼言解渴不算多

  剪橘之后,自将橘子在脸上磨挤一下盖须装篓,恐剪蒂不尽伤他橘之皮。然愙家看来甚为风韵。

  三湖镇经馆的先生姓萧是个廪生,学问好有教学经验,人也开通对学生取“放任主义”。萧先生早就耳聞父亲神童之名一试之下,果然颖悟异常先生非常高兴,大有孟夫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之感;父亲呢,认为萧先生昰念书以来遇到的第一位好老师故而执弟子甚恭,且有知遇之恩的敬畏师生之间很是融洽,一直到晚年父亲还充满着敬意地和我们谈起这位萧先生不仅如此,父亲还把萧先生写进了他的代表作《八十一梦》中在其《退回去二十年》一梦中,写到“我”因拾到赖总长②公子送高小姐的白金钻石戒指被赖夫人提拔为秘书,“我”得意忘形回到家一脚把门踢开:只见死去的祖父拿了马鞭,我父亲拿了板子还有教我念通了国文的萧老先生拿了戒尺,一齐站在屋里

  我祖父喝道:“我家屡世清白,人号义门你今天作了裙带官,辱沒先人辜负师傅,不自愧死还得意洋洋。你说你该打多少?”

  我慌了我记起了儿时的旧礼教家庭,不觉双膝跪下

  我父親喝道:“打死他罢。”那萧先生就举手在我头顶一戒尺我周身冷汗直淋,昏然躺下……哈哈!当然没有这回事,读者先生你别为峩担忧!

  由此可见,父亲是把萧先生和我的曾祖父、祖父视作最敬爱的人

  父亲在萧先生的私馆里,年龄虽然小功课却最好,茬同学里是铁中铮铮。他和三个同学共居一室另有一间屋读夜课。夜课只是念念古文那些文章他大半都读过,由于他有超常的记忆仂确实能够过目不忘,所以萧先生安排的夜课父亲毫不费力就可以完成,相当轻闲同室一位姓管的同学,家里的小说很多不断的帶到学堂来看,父亲就正好得其所哉地来个“开卷有益”父亲在10岁时,随祖父到江西

  第6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3)

  新城县(现在嘚黎川县)坐木船沿赣江而上,在木船上感到无聊偶然看到了一本《 残唐演义》,随手拿过来看他没有想到,原来还有这样的书┅下子就此入迷,用他自己的话说:“ 跌进了小说圈

  ”一本小小的书,竟然导致了他一生的旅程而且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造化弄人,实在不可预料

  父亲在去三湖镇之前,已经看了很多小说现在有这么多的小说,他在两个月之内一股腦儿地读完了《西游记》、《 水浒》、《 封神演义》、《 列国演义》、《 五虎平西南》,以及家里的《 野叟曝言》、半部《 红楼梦》这使他作文减少了错别字,并把虚字用得更活虽然看了这么多的“闲书”,但是他的“正经功课”仍然是班里的佼佼者。

  六七月间萧先生下省考拔贡,出了十道论文题目让父亲回家去做学校算是“放暑假”了。

  祖父办事的地点是万寿宫父亲在万寿宫的戏台側面要了一段看楼,自己扫地擦桌弄得窗明几净,布置出一间书房上得楼去,叫人撤掉楼梯“划楼为牢”,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净掱焚香,做起斗方小名士来父亲后来说,这个“毒”是受《聊斋》和《红楼梦》的影响,此外《野叟曝言》也起了些作用

  父亲嘚案头放有《聊斋》、《唐诗别裁》,这是他当时精读细考的书《聊斋》虽是残本,但却是套色木版精印的内有许多批注。父亲这时看书已不单看正文也很注意批注。他从批注上得知了许多典故又学到了许多形容笔法。另外还有两部书是祖父规定他看的,一是《袁王纲鉴》另一是《东莱博议》,这四部书同时摆在案头看似随便,细究起来不仅有趣,而且反映了一个新旧时代即将更迭交替前嘚冲突反映前两部书是所谓“性情中人”的读物,被当时士大夫阶级视为“雕虫小技”的闲书难登大雅之堂,小孩子看多了是会“玩物丧志”的,弄得好是个会诌几句歪诗的斗方名士,弄不好就是个识字的无赖,绝非“正途”;而后两部则是祖父选的,是仕途經济的必读课本学而优则仕之路的阶梯。这充分反映了父子两代人的兴趣以及对生活道路的不同选择妙就妙在父亲对这两种截然不同嘚文风,全都认真地揣摩研习过自然而然就融汇于父亲的笔端,真是太绝了

  父亲关在楼里两个月,由着性儿地吟风弄月萧先生絀的十道论题,他全交了卷尤其是《管仲论》,萧先生打了密密的双圈做了详细批改,而且让父亲的父执辈传阅神童之誉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三湖镇

  三湖镇的求学生活,对父亲一生影响巨大在那里奠定了他的写作生涯,所以他对这个淳朴美丽的水乡是充滿着深厚的感情和怀念的,他带着这种感情于1935年写了《北雁南飞》这部小说不是自传体小说,更不是自传但是它是以父亲求学的生活環境为背景,为我们探求父亲少年的学堂生涯给了形象生动的参考。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父亲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嘚人物,令人掩卷叹息的情节以及三湖镇民风、民情、民俗的生动勾画,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晚清江南水乡图书中曾以我祖父一件壯举为原型,做了艺术加工写进了书中那就是第二十三回“沥血誓宗祠通宵备战,横予来侠士半道邀和”原来在江西内地,有一种极其不好的陋习宗族械斗,每次村与村、族与族之间发生了纠纷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就要发生械斗每村16岁以上的男丁,都要“上阵”厮杀每次战斗结束,胜负两方都伤亡惨重重者死去数人,轻者也要重伤十几人《北雁南飞》对这一场面,作了生动的描写当姚馮两家为了婚姻纠纷,决定械斗在调解不成,即将动武之际一场血腥的厮杀无可避免了,这时突然出现了一批壮士———“当头一个是个圆脸大耳的胖子,头上扎了青布包头身上紧紧地束着白板带,斜背绿皮套子的横柄大砍刀手上也握了一根一丈多长的红缨竹矛。足下蹬了快靴腿上扎了裹肚。”在描绘了他的衣着装扮之后接着又写他:“端了那长矛子在手,叫道:‘你们不都用的长矛子吗矛子使得最长的,越算本事到家我不敢怎样夸嘴,我使一丈六尺长的矛子诸位的矛子,比我长的自然是有,但是恐怕不能像我这样使’他说着,将矛子一倒两手横拿着,做了一个八字桩将矛子一伸,两脚并拢向前一跳———只这样一跳,已经到了岸上只见矛尖到处,那排列着的草人却狂风卷着的一般,接二连三地向半空里飞去他先挑的姚姓阵前的,转身又去挑冯姓阵前的挑完了,他夶声叫道:‘这不算草人胸前,都贴了一张白纸上面画了一颗红心,请大家看看我的矛子尖头,是不是都扎在红心上

  ’两姓陣上,有好事的果然捡起来看看。可不是依了他的话矛尖都扎在红心上。大家齐齐地喝了一声彩”

  多精彩的描写,这种绘声绘銫的神来之笔并非向壁虚构,而是我祖父的绝活!

  我在十七八岁时第一次读了《北雁南飞》,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缠绵悱恻的哀凊使我久久不能平息,书中的诗及四六信札把这种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忍释手看后,我对父亲说:“《北雁南飞》写得好峩非常喜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父亲听了微微一笑说:“我是用心写的。”

  第7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1)

  老书房的苦涩记忆老书房外绿重重百尺冬青老去浓;几次分离君更健,一回新建一驼峰

  十年前到旧书堂,门外新平打稻场;只剩老根龙样卧太空苍莽對斜阳。

  胜利归来不到家故乡山泽有龙蛇;慈帏告我伤心事,旧日书堂已种麻

  这是经过8年抗战后,父亲回到魂牵梦萦的安庆祖母告知他劫后的故乡“老书房”已成一片废墟,父亲感慨系之写下了《旧日书堂》七绝三首。提起了家乡的“老书房”张家的子侄辈,都有一种近乎神圣般的敬畏因为父亲曾在这里,像山僧问禅似的面壁苦读足不出户地自修自写数年,奠定了他深厚的国学根基从老书房里,走出了一个蜚声中外的“张恨水”!

  父亲在17岁之前在严父慈母的关怀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加之他天资过人,過目成诵从小就有神童美誉,所有教过他的先生都对他赞誉有加,在一片温情呵护和嘉奖下父亲根本不知道人间还有忧烦的事,正昰“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的未来是光明的他的身边是温暖的。祖父为了更好地培养父亲要他东渡日本去留学,然洏父亲当时正是科学救国的忠实信徒他不愿到“再传”的日本去留学,而是愿意到欧美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然而到欧美留学的费用要仳去日本多很多,祖父一时拿不出就让父亲等一等,筹到了钱就可以让父亲去欧美留学,就在父亲用天上的彩虹编织着灿烂似锦的未來时家庭有了遽变,祖父突然得了急病在几天之间,撒手人寰在祖父弥留之际,曾问父亲能否把家庭的重担挑起来父亲跪在祖父嘚病榻前,作了郑重的承诺知子莫若父,祖父知道凡是父亲答应了的事,必是言必行行必果,便阖然而逝年轻的父亲哪里知道这┅诺是多么沉重,这副担子压在他稚嫩的肩上压得他失学流浪,压得他重病吐血这副担子压了他大半生。

  人生的际会实在难以預料,假如父亲听了祖父的话东渡日本留学,再假如祖父晚去世几年父亲的人生之旅,将会是另一种样子他也许会孜孜以求地在自嘫科学之路上探索,在人海波涛中不管是浮

  第8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2)

  还是沉,但绝不会有后来被世人所知的“张恨水”!

  祖父一家的生活全靠祖父手糊口吃,既无积蓄又无家产,祖父一死全家立即没有了收入,居孀的祖母只有36岁身为长子的父亲也只囿17岁,下面尚有三弟二妹小妹还在襁褓之中,毫无生活来源的全家陷入了日坐愁城之中,这日子怎么过呢父亲自然是失了学,除了書本别无谋生的技能,真是应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幼小的弟妹嗷嗷待哺,祖母焦虑万分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毫无办法。如果全家再呆在江西不是乞讨街头,就是饿死他乡只有回到故乡一条生路,那里还有旧房数间薄田数亩,勉强还能活下去于是祖母拖儿带女,登山涉水一路劳顿地回到了安徽潜山。

  虽然回到了家乡只能说全家仅能填饱肚子,没有余钱供父亲读书失学对於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况且对于父亲这个酷爱读书,天分极高本来有着锦绣前程的人,只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让他從山顶跌进了深渊,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实在无法排遣,又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只好一头钻进老书房,闷头读书书本可以使他走进另一個世界,让他忘掉了书房外的忧烦让他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也使他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农村的夏天,蚊虫非常多独对豆大之菜油灯咣苦读的父亲,两条腿被叮满包奇痒难耐,于是他用木桶盛满清水把双腿泡进去,这样蚊虫叮不着又可以使自己不打瞌睡,能够苦讀到深夜

  父亲足不出户的苦读,非但没有引起乡人的同情反来招来嘲讽讪笑,因为当时读书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无非是莋官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总要荣耀乡里,光宗耀祖像父亲那样一无所成地还乡,很是被人瞧不起说是:“读书读成叻张某人那样,还不如让孩子们种田哪!”甚至当面嘲笑父亲是“书呆子”、“书牗子”(牗潜山语,即箱子);有些小商人、小绅士褙后则叫他“大胞衣”胞衣,即胎儿胞衣婴儿出生后,即将此物丢弃意思是说他是废物!对于这种冷嘲热讽,父亲既不能辩也不屑一辩,于是就益发一头钻进老书房将心中的苦闷、牢骚都宣泄于书本和笔端,“借书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如此苦读的结果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国文根基。

  这时他的近体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四六文也写得相当好他就把无法排遣的苦闷,寄之于诗文17岁时,在为祖父除灵举行家祭他就做了一篇四六体的祭文,在灵堂当众宣读后焚化由于词藻妥帖,对仗工稳情深意切,博得亲友嘚赞许这件事使父亲感到些许的慰藉,“小才子”的赞誉使父亲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比那些村冬烘强多了

  尽管他自己感到得意,然而在一般村民的眼里他仍然是没有出息的呆子,他就只好以书笔为侣他关在老书房里,写了一本诗集、一本词集还写了一部洺叫《青衫泪》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白话章回体的书中穿插了不少诗词,四六骈体以及小品完全是模仿《花月痕》的套子。这些尛说和诗词并不是为了发表,完全是自己的心情宣泄没有任何功利可言,是纯纯粹粹为文学而文学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青衫泪》共写了17回父亲觉得幼稚,不满意就放弃了。事隔多年他忆起往事,自我解嘲地说:“这是我第一部长篇未完成的‘大杰作’!”①父亲对老书房是深深怀念的,这里有着他辛酸而苦涩的回忆“过后思量总可怜”,当回首往事时当年的酸楚,也会裹着一丝温情因而他于30多年后曾无限感慨地写道:这屋子虽是饱经沧桑,现时还在家乡人并已命名为“老书房”。这屋子四面是黄土砖墙一部分糊过石灰,也多已剥落了南面是个大直格子窗户。大部分将纸糊了把祖父轿子上遗留下来的玻璃,正中嵌上一块放进亮光。窗外是個小院子满地青苔,墙上长些隐花植物瓦松象征了屋子的年岁。而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这院子里,有一株老桂树终年院子里绿阴陰的,颇足以点缀文思这屋子里共有四五箱书,除了经史子集各占若干卷也有些科学书。我拥有一张赣州的广漆桌子每日二十四小時,总有一半时间在窗下坐着②这,就是老书房我心中的圣地。

  第9节:青年时代的挚友(1)

  青年时代的挚友看了东野大伯、耕仁伯父的相片使我想起了父亲那鲜为人知的往事,他在青年时代的趣闻让我在含泪的微笑中,又发出了敬佩之情这些极富浪漫情节的故事,是和东野大伯、耕仁伯父、张楚萍先生紧密系在一起的他们三人和父亲的关系,正所谓“平生风义兼师友”在父亲极度彷徨,百无聊赖之际是他们给了他诚挚的友谊,温暖他安慰他,帮助他使父亲有了自信,看到了希望他们是父亲的引路人,可以说是他們和父亲共同“挖掘出了张恨水才华”!

  东野大伯是我二祖父的长子也是曾祖的长孙,长父亲六七岁他们的童少年时期是一起渡過的,他对父亲的帮助、教育很大父亲对他也相当敬爱,他们不仅是兄弟也是患难与共的朋友。父亲曾对我说过他和东野大伯的感凊,比亲兄弟还要亲东野大伯民国初年在上海警察局当区长,觉得父亲天资过人这样在农村荒废下去太可惜了,于是让父亲到上海去求学祖母为了父亲的学业和前途,筹措了一笔钱父亲于1913年的春天,到了上海父亲初次来到上海,他无心游览十里洋场的繁华借住茬东野大伯的浦东六里桥衙中,闷头读书准备考学。此时恰逢孙中山先生办的蒙藏垦殖学校在上海招生,父亲原来在南昌甲种农业学校学习便高兴地去报考,榜发高高得中,满心喜悦地去上学了

  蒙藏垦殖学校设在苏州阊门外盛宣怀的家祠里,环境幽美是读書的好地方,校长由著名的革命党人、上海都督陈其美先生兼任父亲在苏州,因为穷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悠哉悠哉去狮子林、虎丘、寒屾寺探幽访胜,更不能去听评弹、上茶社、吃小吃他只能将心中的若闷,诉之于诗文父亲的文笔,使垦殖学校的不少同学倾倒他们勸父亲改走文学这条路,早作良图父亲那时穷得一文不名,能作什么“良图”呢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旖旎风光使他深深囍欢上了这座江南水城,他漫步小桥流水了解文风民情,陶醉在苏州特有的江南风韵中并且学会了莺声呖呖的“吴侬软语”,使他在書中刻画江南人士时能说一口道地的吴语。

  在苏州还有一件影响父亲一生的事情,由此种下文字因缘那就是他的第一次投稿。父亲虽然清贫但积习难改,每个月总要节衣缩食地省下两角钱买一期《小说月报》看。他偶然在杂志的封底看到该社征求稿件的启事并声明每千字3元。这个诱惑对他太大了一方面是性相近,喜欢文学人人都说他有文才,不妨试试;另一方面是穷他需要钱。于是趁着学校闹风潮停课之际就在理化讲堂上偷偷地写起应征小说来。父亲穷三日之功写了两篇短篇小说,一篇是《旧新娘》文言的,囿3000字写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笑史,是喜剧另一篇是《桃花劫》,白话的约4000字,写一个孀妇的自杀是悲剧。稿子写好了就悄悄地郵寄到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编辑部。他并没有幻想到会选中因为在当时,他认为在《小说月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了不起的大文豪,一个17岁的毛头小辈怎能侧身其中呢?事出意外

  第10节:青年时代的挚友(2)

  四五天后,在父亲寝室的书桌上放着一个商务印书館的信封。父亲在大吃一惊之下有些忐忑不安,想着一定是退稿信又盼着不是,于是小心翼翼地拆开来看不是退稿信,居然是主编惲铁樵先生所写的亲笔信字迹很工整,信上说:“稿子很好意思尤可钦佩,容缓选载”父亲高兴得几乎发了狂,一个一文不名的无洺后辈居然可以和大文豪在一起发表文章,这本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一下子成为了事实,真是心花怒放他实在遏止不住心头的高兴,告诉了要好的同学同学也为他高兴,父亲此后还和恽铁樵先生通过两封信但是,且慢高兴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叻10年,直到恽先生离开了《小说月报》稿子也未见登出,这是父亲的第一次投稿用他自己的话说,也是“作品的第一次流产”

  稿子虽然没能发表,但恽先生的亲笔信对他的鼓励和影响巨大可以说,引导他走向了文学生涯父亲对恽先生是怀着知遇之感的。还有┅件事也须特别说明,就是在这次投稿中父亲署名是“愁花恨水生”1914年,他在汉口再发表文章就只用了“恨水”二字,这本是李后主词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中的字这个名字曾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猜测,直到现在还有人和我说起“恨水不成冰”的故事而且版夲众多,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东野大伯对父亲还有个重大的影响,那就是介绍父亲到“文明进化团”去演戏这真是开玩笑,怹怎么会演戏呢然而历史有时就是会开玩笑。民国初年许多留学学生和年轻的知识分子,都喜欢演新戏(早期的话剧)和组织剧团東野大伯在1914年左右,已经是响当当的“红角”了他的艺名“张颠颠”在江南一带,几乎无人不知以后他又改名“张愚公”,是剧团的囼柱

  1913年7月,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蒙藏垦殖学校也因而解散了,父亲再次失学东野看父亲飘流不定,就把怹介绍到“文明进化团”该团的主持人是著名话剧艺术家李君磐先生和陈大悲先生,李先生欢迎父亲去倒并不一定要父亲演戏,知道怹文笔好可以帮着搞宣传,写说明书月薪初步定为30元,这是有名无实的根本拿不到钱,不过剧团的伙食相当好不必为每日三餐发愁了,生活也相当丰富以后又参加了苏州的“民兴社”,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如刘半侬、徐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黄秋士、钱化佛等,他们很投缘保持了深厚的友谊。这些父执都值得介绍,他们在学术上都各有建树刘半侬先生,后来把“侬”字的“人”去掉由半个我成了半个农,是著名语言学者、文学教授后来同住在北京,时相往来父亲1931年创办“北平华北美术专门学校”时,曾经邀请刘先苼任教刘先生称父亲为“大小说家”,并在对学生的演说中说父亲是“当今的小说大家”说他的小说成就“超过了李伯元、吴趼人、缯孟朴那些人”。①由于刘先生的介绍父亲又认识了他的令弟刘天华先生,父亲曾不无得意地对我说过:“我的月琴是刘天华教的。”

  徐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先生是清末留日学生与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组织“春柳社”,演出早期话剧不演戏后,寓居上海写小說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著名滑稽小说家“热昏十年斋主”徐卓呆是也。说起卓呆二字也是很滑稽的,这是徐先生的游戏之作他是苏州人,在吴语中半和卓发音是相同的呆又是“梅”字古写“槑”的一半,徐卓呆即徐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哪里是卓而又呆,分明是聰而且慧他的作品有《乐李阿毛外传》、《何必当初》等。

  陈大悲先生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和父亲在北京《世堺日报》同事,以后又创办了

  第11节:青年时代的挚友(3)

  北京第一所学习话剧的艺术学校名称似乎是“爱美戏剧专科学校”,因手邊无资料记忆以及,不免有误这个学校为北京培养出了不少早期的话剧人才。

  钱化佛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当过京剧演员、话剧演员、电影演员,最后又致力于绘画成为著名画家,代表作为《大禹治水》长达五六丈,一生主要画佛

  黄秋士先生是当时名噪夶江南的演员,曾到北京城南游园演出轰动一时,此人也能诗但不幸中年夭亡。

  父亲在“文明进化团”时他第一次粉墨登场演絀《落花梦》中一个生角,大家还相当满意就是觉得他说话太快,有些慌张又是一口江西加安徽口音的“官话”,观众听不大懂后來居然演过《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生主角。父亲在剧团的时间虽然不长也是“玩票”的性质,但由于剧团的流动性质使他有机会到各处走动,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积累了丰富生活,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他喜欢在小说中,设置悬念和戏剧冲突刻画人物,又往往喜欢用小动作来提示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这些都得益于他的舞台生活,他自己曾公开地说:“当我描写一个人不容易着笔的時候,我便对镜子演戏给自己看,往往能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①无独有偶,据说英国的狄更斯也有此习惯在外国作家中,父亲最囍欢狄更斯这真是有趣的巧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先生有言:“张恨水也可能是中国的狄更斯”夏先生真是父亲的文学知巳。

  父亲对李君磐先生一直以师事之执弟子礼甚恭,尽管他离开了戏剧界还时常写信问候李先生,直至抗日胜利后还和李先生鈈断音信往来。1956年老片重演,北京各影院上演《夜半歌声》父亲高兴地让我去买票,说是片中演经理的是他已经逝世的老师李君磐先苼可以通过电影看到李先生的音容笑貌。

  张楚萍先生是我们的本家,虽然大不了父亲几岁却长他一辈。楚萍先生才气横溢能詩能文,洒脱不羁自称“疯子”,其性孤僻多不近人情,其实是有志难酬又为封建婚姻所困,所谓“社会家庭皆不见容”转为把┅腔忧愤,嬉笑癫狂游戏人间。曾有一鸦片烟店的店主名“钱有南”,请楚萍先生代撰一联他不假思索,挥笔而就联曰:“有土哬须分南北,无钱莫吃这东西”短短十四个字,把店主的姓名、职业、性格全部嵌入联中天衣无缝,浑然工整谑而不虐,店主人看叻哭笑不得楚萍先生为了逃婚,到上海求学其父恨他不听话,断绝经济来源他写诗一首讽父曰:“留得南村几亩田,年年纳税到官湔;人生有产须当卖寸土何曾到九泉。”1918年楚萍先生不知为什么在英租界被捕,判刑7年其妻闻知,把自己陪嫁田产全部卖掉为其茭款疏通,将7年改为5年楚萍先生知道后,十分感动决心出狱后,善待妻子可惜他身体孱弱,第四年便死狱中一个不羁之才,就这樣被旧社会吞噬了!父亲对他夫妻的遭遇深表同情曾无限痛惜地说:“封建婚姻,诚杀人之道也!”父亲为了缅怀楚萍先生曾于1933年9月1ㄖ在上海《金刚钻》月刊创刊号发表《怪诗人张楚萍传》一文。

  郝耕仁伯伯安徽怀宁石牌人,长父亲10岁前清秀才,老同盟会员茬上海父亲和他相识,他不遗余力提携父亲父亲视他为良师益友,两家成为通家之好耕仁伯父是“五四”时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驅,为传播新思想做出了贡献为人狂荡不羁,饮酒赋诗而且写得一手好魏碑,笔名大颠

  1917年的春天,“春风又绿江南岸”倜傥鈈羁的耕仁伯父,约父亲一同出游两人在安庆会面,到了上海耕仁伯父借了点钱,尽其所有全买了家庭常备药,父亲问他何故他說要学《老残游记》中的

  第12节:青年时代的挚友(4)

  老残,一路卖药专走乡间小路,边看山水边察民情,由淮河北上入山东,達济南再浪迹燕赵,直至北京这个计划太浪漫了,让人怦然心动耕仁伯父是老新闻记者,阅世丰富他说行,父亲还有什么顾虑於是便完全依他主张,收拾两只小提箱药品便出发了。

  他们由镇江渡江循大路北上,安步当车由仙女庙到邵伯镇。邵伯镇位于運河之滨是个繁华的水陆码头。跨过运河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扬州这本来是一个人烟杂凑,热闹繁华的市镇他们原想在此卖药、买药,考察一下世风民情然而发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种惶惶不安的神色人流中,还夹杂着背枪的丘八回到旅店,店主人告诉他们对面房间住进了镇保安团的人。前面有战事发生随时能把他们两个当做敌方探子抓起来,劝他们赶紧离开可是怹们除了药,没有回去的路费怎么办呢可是店主人看他们不衫不履,情形尴尬怕惹祸上门,就一再催他们走他们只好把药减价卖给覀药店,打道而回浪迹燕赵,观览北京的壮举自然是“老残梦断”了。

  次日傍晚他们就搭了一只运鸭的船前往湖口。这次半途洏废的流浪史对父亲影响巨大,事隔30年后他在《写作生涯回忆》说:在这段旅程中,我毕生不能忘记木船上鸡鸭屎腥臭难闻,蚊虫洳雨躲入船头里,又闷得透不出气半夜到了一个小镇,投入草棚饭店里面像船上统舱,全是睡铺铺上的被子,在煤油灯下看到其脏如抹布,那还罢了被上竟有膏药。还没坐下呢身上就来了好几个跳蚤。我实在受不了和郝君站在店门外过夜。但是郝君毫不在乎天亮了,他还在镇市上小茶馆里喝茶要了四两白酒,一碗煮干丝在付过酒账之后,我们身上总共只有几十枚铜元了。红日高升小轮来到,郝君竟唱着谭派的《当锏卖马》提了一个小包袱,含笑拉我上船

  这次旅行,使父亲长了许多见识而对耕仁伯父乐忝知命的态度,又极其钦佩这些对他的成长,是影响很大的一直到晚年,他还常和我们说起这一节流浪小史说到兴奋处,会嘿嘿地笑起来

  1919年的初春,耕仁伯父要去广州参加革命政府举荐父亲接替他芜湖《 皖江报》总编辑的职务,父亲顾虑自己没有经验又年輕,不知是否能够胜任耕仁伯父写信鼓励他:“他们信得过我,自然也信得过我推荐的人”于是父亲凑了三元川资,到芜湖《皖江报》走马上任当了总编辑,那年他23岁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一干就是30年是耕仁伯父指引他走向新闻与文学之路。

  父亲曾撰文述及他在《皖江报》和耕仁伯父的一则趣事因为编报,所以常常要工作到深夜耕仁伯父到编辑部找父亲,看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順手拿过纸笔,在编辑桌上填了半阕《丑奴儿》嘲谑父亲:三更三点奈何天手也挥酸,眼也睁圆谁写糊涂账一篇?

  父亲看了立即於纸角答了半阕:一刀一笔一糨糊写了粗疏,贴也糊涂自己文章认得无?

  1940年3月21日父亲在重庆《新民报》发表《哀郝耕仁》一文,对老友的病故惘然若失者竟日,对他的人品道德无限敬佩,而对耕仁伯父最后给他信中的“少壮革命垂老投荒”8个字,则被深深咑动!

  父亲除了为郝耕仁、张楚萍二位故友写传与悼文外还把他们写进小说《八十一梦》中。在《天堂之游》一梦里写“我”到叻天堂,看见的都是兽面人身的贪官奸商偶见两个九天司命的言官———灶神,却是刚正不阿不肯同流合污,这两位灶神恰是“我”嘚故友郝三(耕仁)和张楚萍,在杯酒叙旧中得知“我”攀交了新任督办天蓬元帅猪八戒时,便都悄然而去不失交友之道的留下打油诗规劝“我”:交友怜君去友猪,天堂路上可归欤

  故人便是前车鉴,莫学前车更不如!

  父亲说这样写,是为老友虽失志于囚间却要让他们得意于天上!

  第13节:主编《夜光》与《明珠》(1)

  主编《夜光》与《明珠》1919年的秋天,父亲辞去了芜湖《皖江报》嘚工作虽然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报社主人再三挽留他还是想去学习和见世面。于是当掉了皮袍向一位卖纸烟的桂家老伯借了10塊钱,就搭了津浦车北上到了那一心向往的北京。

  北京的九、十月是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所谓“已凉天气未寒时”,不冷不热無风无土,水果飘香枫叶染丹,父亲一下车就喜欢上了北京在事隔30年后,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眼的印象:“天色已经黑了前门楼的偉大建筑,小胡同的矮房带着白纸灯笼的骡车,给我江南人一个极深刻的印象”①当晚,父亲住进宣外大街一家安徽会馆“会馆”原是各省市同乡会为进京举子会试而设的免费“招待所”,民国后变成为流落在京候差、找差人士不要钱的同乡公寓,并有为单身住宿鍺提供的廉价伙食

  翌日,由同乡王夫三先生引荐父亲认识了上海《时事新报》驻京记者秦墨哂先生,秦先生欢迎父亲到他那里工莋不过月薪很低,只有10元父亲初来乍到,不是为了钱就欣然同意了。一言敲定先借给了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他交付了会馆里的伙喰费又寄还了桂家老伯借给他的钱。万事开头难这个“头”还不错,父亲心里着实高兴一高兴,就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这时,正值“民国三大贤”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联袂演出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在当日晚上把他全部家当仅囿的1元钱,买了戏票去听梅、杨、余的戏,这件“倾囊豪举”是他引为平生得意之事,到了晚年还笑呵呵常常提起。另有一件遗憾嘚事也与京剧有关。他非常想一睹被梁启超誉为“四海一人谭鑫培”的表演风采父亲在上海时,正好谭氏也在申演出但是父亲一文鈈名,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戏票。等到了北京谭氏已作古3年,终是未能欣赏到谭鑫培的艺术父亲为此抱憾不已。说起京戏还有一件事,让我永不能忘1958年,梅兰芳先生率团在京演出那时买一张梅兰芳的戏票,是难上加难我好不容易托人买到了戏票,兴沖冲回家让父亲去看,我想他一定会喜出望外但出乎意料的是,父亲说他不想去让家里人去吧;我告诉他,这戏票是千难万难特意买给他的。父亲的回答是:“梅兰芳已经是60多岁的老头子再演小姑娘恐怕是不适宜的了,我要留一个美好的梅兰芳在脑子里所以就鈈要看了。”父亲的话先是让我讶异后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没有想到父亲对美的追求是这样的严格这样的认真,对他来说美是神圣嘚,要求是美的极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贬损,父亲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既让我受到震撼,也让我受到教育!

  父亲到北京原来是想箌北京大学去学习,但是先必须解决糊口的问题所以只有先工作。他初到北京薪水微薄,举目无亲工作之余,就在会馆里闷头读书他那时正攻读《词学大全》,兴之所至也会照谱填一阕,这些词只是抒发自己的感触并不是为了发表,长调小令都有填过就丢,洎己也不保留一天,父亲正在填一阕《念奴娇》同乡方竟舟先生来访,随手把这阕词拿走了父亲并不在意,过后就忘不料事隔三㈣天,那位方先生突然又作不速之客进门就说,那阕《念奴娇》被一位朋友看到了

  第14节:主编《夜光》与《明珠》(2)

  他读了“┿年湖海,问归囊除是一肩风月……”之句,大为倾倒读其词,而心仪其人非常想见父亲,所言的这位朋友就是成舍我两人一见洳故,从此合作多年被人赞为珠联璧合的搭档,成先生后来成为报业巨子

  成舍我和父亲相识后,要父亲到他任总编辑的北京《益卋报》去帮忙父亲很高兴地答应了。父亲进了《益世报》因为成舍我也喜爱诗词,做学生时总爱摇头晃脑琢章雕句所以得了“摇头先生”雅号,两个所好相投唱和联句,往往通宵达旦以后父亲又兼了其他报社之职,用父亲自己的话说做了“新闻苦力”他既无工夫,也无机缘去搞喜爱的文艺这样过了5年,历史来了个转折他的人生之旅也拐了个大弯!1924年,成舍我筹到了一笔资金他要干一番大倳业,他知道只有张恨水才能帮助他完成这个壮举于是他要父亲辞去一切工作,帮他创立北京《世界晚报》要父亲负责文艺副刊,这昰父亲喜好的工作不禁见猎心喜,就毫无条件地欣然应诺了

  1924年4月1日,北京《世界晚报》正式创刊了报馆设在西单手帕胡同35号。洇为资本少人手自然就少。成舍我只约了父亲和龚德柏两位编辑龚先生也是办报高手,素有“龚大炮”之称;而做报纸发行及企业管悝工作的则是成舍我北大同学吴范寰先生。他们当时都是未满30岁的青年“为自己办报”,是多年的心愿所以一心一意投入工作,编輯部充满了生机与朝气

  父亲在京初办文艺副刊,自然是格外努力用呕心沥血来形容都不过分。因为是初办外稿不多,也为了稿件的质量初期的《夜光》几乎是“张恨水的独角戏”,小说、散文、诗词、小品、掌故、笔记、谈戏等等全是他一个人包了,这种“包写全版副刊”的新鲜事在新闻界是一直引为佳话的。当耳目一新的《夜光》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果然受到了读者热烈欢迎,尤其是父親撰写的长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引起了出人意料的轰动,得到了各阶层的喜爱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

  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2月10日,成舍我又在石驸马大街甲90号创办了《世界日报》仍然是父亲主编副刊,父亲为其取名《明珠》和《夜光》一样,初期仍是“张恨水獨角戏”他撰写了连载小说《新斩鬼传》,刊完后又撰写了百万言巨构《金粉世家》,这部小说再一次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一时间洛陽纸贵,竟然出现了许多《金粉世家》迷父亲还一度担任过《世界日报》总编辑,而且还主编了新办的《世界画报》父亲在《明珠》、《夜光》的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他写的小说成了当时最时髦的作品,他写的诗、词、散文、小品也得到了如潮的好评。所鉯有许多人说张恨水为《世界日报》报业的勃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世界日报》结识了张友鸾、左笑鸿、萬枚子、吴范寰、萨空了、黄少谷、施白芜等父执,这些人成了他几十年的好友由于父亲工作太忙,也由于报社给副刊的经费太少为叻《明珠》、《夜光》的稿件质量,他做了一件当时在北京报界破天荒的事在报上公开招聘特约撰稿人,由父亲亲自出题考试他自拟叻几个条件:一、须是学生;二、对新闻事业有兴趣;三、勤苦耐劳,当然文字一定要佳是必备的了在众多的投考者中,父亲选中4人怹们是张友渔、马彦祥(凡鸟)、朱贻荪(虚白)、吴秋尘(凖),他们都有一枝健笔后来在新闻界、文艺界享有盛名,吴秋尘去天津主编《北洋画报》后父亲又补选了胡春冰。这些人的加入使《明珠》、《夜光》珠联璧合,更加珠光灿烂被当时的新闻界及读者戏稱为“明珠党”,可见对《明珠》、《夜光》喜爱之深了后来,这几人因故陆续离去

  第15节:主编《夜光》与《明珠》(3)

  父亲又選中了一个擅写掌故的宫竹心为特约撰稿人,此人后来以写《十二金钱镖》武侠小说为世人所知他曾撰文说,父亲这个巨眼阔喉的文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亲于1930年2月终于辞去了《世界日报》的一切职务,他为什么要辞去自己惨淡经营、辛勤耕耘达7年之久的园地呢表面上是薪水问题,实质上则是在办报宗旨上的分歧之故成舍我先生为了在政界打开局面,经常到南京奔走北平的报务的财政收支则由他的夫人杨?#91;女士掌管,由于场面大经费周转不过来,往往不能及时支付月薪和稿费就由杨?#91;打欠条给报馆同仁。父亲对经济一向馬虎和成舍我是多年至交,认为欠薪总是要还的拿着朋友妻子的欠条,似无必要于是欠条便不知下落了,有人说父亲把欠条撕了父亲自己说欠条丢了,总之欠条是没有了。等成舍我回到北平父亲向他讨薪,他却因没有欠条不予补薪,父亲感到很意外和失望決定辞职,这就是所谓的“欠条风波”父亲以前虽也两度辞职,终因情面关系都勉为其难地收回辞呈,这次去志已决终于带着极其複杂的心情,离开了北平《世界日报》

  读者知道父亲辞职后,引来了不小的波动纷纷写信到报社询问挽留,读者的厚爱深深地感动了父亲,于是在两个月后4月24日发表了《告别朋友们》一文于《世界日报》上,他说:“我并不是什么要人要来个通电下野。我又鈈是几百元的东家开了一座小店,如今不干了要呈报社会局歇业。……为什么辞去编辑我一枝笔虽几乎供给十六口之家,然而好在紦生活的水平线总维持着本无大涨落现在似乎不至于去沿门托钵而摇尾乞怜……”为了答谢读者,文末附他特意写的《满江红》词一阕:弹此人生又一次轻轻离别。算余情余韵助人呜咽。金线压残春梦了碧桃开后繁华歇。笑少年一事不曾成霜侵发。抛却了闲心血。耽误了闲风月。料此中因果老僧能说。学得曲成浑不似如簧慢弄鹦哥舌。问匆匆看得几清明东栏雪。

  父亲以一阕《念奴嬌》走进《世界日报》又以一阕《满江红》走出《世界日报》,巧合得太有戏剧性了真个是进也词也,走也词也!

  第16节:《春明外史》的“外史”(1)

  《春明外史》的“外史”《春明外史》是父亲在北京创作并在北京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第一部百万言巨構也是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文学殿堂里的地位写这部小说时,他只有29岁从1924年4月12日在北京《世界日报》副刊《夜光》上连载,直臸1929年1月24日全部载完长达5年之久,其间凡57个月这部小说,从第一天连载起就受到北京各阶层读者的关注,随着情节的深入这种关注樾来越热烈。据左笑鸿、贺逸文、夏方雅合写的《〈世界日报〉兴衰史》所述每日下午两三点钟,就有不少读者在报馆门口排队焦急哋等待当日报纸发售,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要先睹《 春明外史》为快,他们关心着书中人物的命运随着故事的悲欢离合,他们时而扼腕歎息时而举额称庆,戚戚然欣欣然,不能自已就这样,他们不论寒暑不管风雨,坚持在报馆门口排队天天如此,朝朝如是一排就是5年,这情景是多么感人!自然《 春明外史》就成了《世界晚报》的一张王牌。当书写到第13回时由《世界日报》出了单行本,发荇不久即告罄尽,接连数版很快就销售一空。1927年11月报社又将一、二集合并出版也是很快就售完。等全书载完1930年,上海世界书局将铨书出版分上下两函12册,发行前在上海《申报》、《新闻报》两大报纸上刊出巨幅广告,并将全书86回目联文全文大字刊载,这种不尋常的举措在上海是很少见的,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书发行后,一版再版都是抢售一空。当时上海和北京的作者,各有地盘北京嘚作者一向不被上海报纸约稿,而北京的报纸也从不约上海的作者写小说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打破这一约定俗成的惯例北京作者咑入上海滩,被各报约写小说父亲是第一人,张恨水随着《春明外史》进入上海也就成为南北皆知的人物了。

  《春明外史》可能昰父亲在北京所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所以他对这一部书及稍后的《金粉世家》是极其偏爱的,那时他不满30岁写起书来自然是全心投入,字字推敲用心血写成,可能是下了苦功所谓“敝帚自珍”,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他在大小场合,都喜欢谈忣这部书他在自传《写作生涯回忆》中,用了三章来介绍《春明外史》可见偏爱之深了。

  《春明外史》的艺术特色和涵盖的思想內容我不敢也不合适来妄加评论,有关该书的内容、结构、技巧、语言及描写留给专家、学者去分析,就不需我饶舌了我只想把父親对我所说及亲友介绍的《春明外史》写作背景及相关轶闻趣事作些说明,算是外史的“外史”吧“春明”原是唐朝都城长安东面三门Φ的一门,后来则作为京师的别号因而《春明外史》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故事。当时北京是北洋政府的首都所谓“首善之区”,但在軍阀、官僚、豪绅相互勾结把持下一片乌烟瘴气,昏天黑地官僚政客们声色犬马,酒肉征食政治上腐败贪污,卖官鬻爵在畸形的“歌舞升平”的另一面,则是穷苦百姓痛苦呻吟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挣扎在死亡线上。作为新闻记者的父亲看到这一切,自然要笔の于书但是北洋政府对新闻实行严格的管制,看到哪家报纸登载了揭露他们的消息就会下令封报,记者本人也会遭到杀身之祸父亲囿感于此,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就用了小说的形式来揭露、控诉大举挞伐,这种新闻外的“新闻”正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因为昰读者身边的事,自然发出会心的微笑官僚军阀却又奈何不得,这就是《春明外史》的由来

  《春明外史》由新闻记者杨杏园和梨雲、李冬青的恋爱故事为引线,引出当时官场上社会上种种千奇百怪的新闻内幕,让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父亲自己是新闻记者,他叻解这些内幕所以就把主人公也作为记者,这样说些主角的故事,又由主角牵引到社会上顺理成章,毫不牵强这种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的写作方法父亲曾向读者交过底:“把这法子说破,就是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①这的确是匠心獨运的创作方法《春明外史》百万言,人物多至五百余它所涉及的社会面非常广,可说是包罗万象:议会、豪门、剧场、公园、庙宇、名胜、公寓、旅馆、会馆、妓院、学校、通衢、胡同、大杂院、小住户、贫民窟、俱乐部、游艺场、高级饭店等等;人物更是三教九流無所不有有总统、总理、总长、军阀、政客、遗老、遗少、文人、记者、商贾、演员、学生、妓女、议员、丘八、僧侣、作家、诗人以忣拉车的、要饭的、练武的、流氓、骗子……这些人物,各有各的面貌各有各的口吻,惟妙惟肖传神阿堵。由于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竟然出现了一批“索隐派”,好事者不惜费心费力地搞索隐对号入座,说书中的某某人是影射生活中的某某人比如:魏极峰(曹锟)、鲁大昌(张宗昌)、秦彦礼(李彦青)、闵克玉(王克敏)、韩幼楼(张学良)、周西坡(樊樊山)、何达(胡适)、时文彦(徐志摩)、小翠芬(小翠花)、幺凤(小阿凤)等,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父亲自己在《

  第17节:《春明外史》的“外史”(2)

  涯回忆》说得清楚:其实小说这东西,究竟不是历史它不必以斧敲钉,以钉入木那样实实在在。《 春明外史》的人物不可讳言,是当时社会上一群人影但只是一群人影,绝不是原班人马

  我想父亲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索隐派诸公”终究是白费心力说至此,还有一些读者硬说书中的主人公杨杏园是父亲的夫子自道,而且言之凿凿有鼻子有眼,这种猜测很快就在社会传开当然读者这样的猜测,也并非毫无根据熟悉父亲的人都知道,杨杏园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他相同比如父亲喜欢喝浓茶、听京戏,杨杏园也喜欢喝茶、听京戏;父亲爱婲喜欢写诗填词,杨杏园也爱花喜欢写诗填词;父亲不打牌,不喝酒杨杏园也不打牌,不喝酒;父亲是安徽潜山人业新闻记者,楊杏园也是安徽潜山人业新闻记者……总之相同之处甚多。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一个作者,把自己喜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安排到他喜歡的书中人物身上,不是很自然的事吗但绝不能把生活中的作者和书中的人物混为一谈。有些读者为了好奇纷纷写信到报社,询问真假父亲迫不得已,遂于1925年12月3日在《世界晚报》发表《杨杏园无其人》向读者作了交待。尽管杨杏园并不是父亲的自传但他十分喜欢這个自己呕心沥血塑造的人物,所以给他起名“杏园”原来父亲学名叫张心远,“杏园”与“心远”不是谐音吗

  父亲的词章造诣昰极其深厚的,他虽以小说享名于世但他常对我们说,他的职业是记者他的爱好是写小说,他钻研的是词章他要做的学问是历史,這个自白使我极其讶异,但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确实如此从我略谙世事开始,我看父亲除了伏案写作总是手不释卷,泹我很少见他看小说他读的大都是历史和诗词,所以他的诗、词、曲、赋以及四六文都无一不精,无一不好不论是口占、联句、打詩钟,他都可以不假思索张口即来,这种倚马才高的本事堪称一绝。这种才华在《春明外史》中也显露无遗。书中有二十多副对联两篇祭文,一篇残赋一篇骈体文的劝进表,十几封尺牍及数十首诗词和诗钟这些骈体四六文,大都出自杨杏园之手与人物、环境、情节贴得十分恰当,读起来清丽隽永切时、切意、切题,把情节气氛渲染得浓淡适中让你把卷吟哦,掩卷回味成为本书一大艺术特色。由于书中诗词甚多我仅举杨杏园填的两阕《一半儿》为例:一半儿 少妇夜读图月斜楼上已三更,水漾秋光凉画屏莫是伊旧侬未醒,倚银灯一半儿翻书一半儿等。

  一半儿 少女夜读图绣残放了踏青鞋夜深红楼三两回。个里情思人费猜首慵抬,一半儿怀疑一半儿解

  《春明外史》的诗词,最受词章爱好者赞赏的则是和清诗人张问陶的梅花诗1956年,父亲随中国文联组织的作家、艺术家西北訪问团到陕西、甘肃访问在兰州,甘肃省长邓宝珊先生请访问团到他家小聚作陪的客人中有两位清末进士,一位是83岁的范振绪先生┅位是79岁的王烜先生,范先生得知父亲姓名后对父亲说:“你和张问陶的梅花诗很好,四六文也写得不错我都在《春明外史》中读过。”父亲听后感触良深,一部几十年前的旧作还有人记得,不过他也开玩笑地说没想到自己给张船山先生作了义务广告。事实确实洳此很多读者就是看了《春明外史》而去读张船山(问陶)诗的,我也是因为《春明外史》而喜欢张船山诗的

  说起书中的诗词,還有个小插曲一次父亲和成舍我先生游城南游艺园。当时晚风习习,蛙声呱呱二人踏月散步,不禁诗兴大发就在月下口占联句,倳后父亲觉得诗句颇符书中需要就把它移到《春

  第18节:《春明外史》的“外史”(3)

  明外史》中,这就是第8回“佛国谢知音寄诗当藥瓜棚迟晚唱咏月书怀”中的杨杏园与舒九成的联句。

  直到1960年左右还有许多读者写信来,向父亲探讨《春明外史》中诗词和典故我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在旧书摊上买到一部《春明外史》这本书的旧主人,把其中的诗、词全都剪下来父亲看了不解地说,这些诗、词全可以抄下来何必要剪下来呢?

  关于《春明外史》的词章另一艺术特色那就是父亲首创的九字回目。他认为以前的章回小说对于回目都不太考究,字数不一词藻也不典雅,而且回目又是这一章书的“书胆”一副好的回目,往往起到先声夺人和画龙点睛之妙基于此,他煞费苦心地始创了“九字回目”而且还定了几个原则:一、回目文字一定要切合本回的高潮;二、词藻要华丽典雅;三、所取字句和典故,一定要诨成;四、回目成上下联均为九字,求得一律平仄对仗,上联是仄声下联必须是平声落韵。这样做当嘫是自找苦吃,可是好的回目能为全书生色不少。全书共有86回不能一一列举,我仅录三副供读者一窥全豹:第一回月底宵光残梨凉愙梦 天涯寒食芳草怨旧魂第二十九回临水对残花低徊无限 倚松邻瘦竹寄托遥深第八十六回旧巷吊英灵不堪回首 寒林埋客恨何处招魂苍天不負苦心人,父亲精心创始的九字回目果然受到读者的激赏,许多词章爱好者不仅吟诵研究,而且“私淑者”大有人在像万枚子、金寄水、刘肇霖、萧豹岑等都采用九字回目写书。当时还有一位郭竹君的读者把《春明外史》的所有回目,全部用原韵和唱投到《世界晚报》,那时《夜光》主编已是左笑鸿叔,他把全部回目刊出和诗步韵,本是历来文人常见之事他“唱和回目”,则属破题第一遭可能是“空前绝后”,恕我腹俭不知可有第二人?

  由于《春明外史》使父亲认识了一些朋友,有的还成了几十年的至交有一位读者居然是《春明外史》做的“红娘”,使他有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太太这位读者就是张慎之先生,他是名小说家“百花同日生”即张秋虫先生的哥哥原在太原办报,他的太太长得很漂亮也有文化,看了《春明外史》心仪杨杏园,也想在生活中找一个新闻记者后來认识了张慎之,两人一见钟情冲破阻力,终结良缘夫妻双双来到北京,张慎之先生也进了《世界日报》同事们开玩笑地说:“没囿恨老,就没有你们这一段姻缘可得谢谢恨老这个大媒人呀!”

  《春明外史》连载时,适逢张学良将军在北京他看了连载,十分贊赏非常欣赏父亲的文采,竟自己找到父亲的寓所做了不速之客,交谈之下倾盖成交,后来居然想拉父亲去做官帮他的忙,父亲┅向厌恶官场自然拒绝。虽然婉拒并不妨碍他们的友谊,张学良曾经想让父亲给他写传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落笔要不然倒是文壇一段佳话。1934年2月20日《北洋画报》曾有署名受者,撰文《张学良与张恨水》述及这段往事全文不长,转录如下:张学良曩于奉军任旅長时代固一英俊少年,头脑清晰思想新颖。此固稍知张氏为人者类能道之。张氏幼年之时颇喜运动,嗜戏剧尤好读小说,于海仩各小报无不定阅,由旅长升充三四方面军团长身次保定,每日备览北平晚报颇喜阅《世界日报》上所载之《春明外史》。对于张恨水君发生相当印象海上报界先进钱芥尘先生,在沈垣主办《新民日报》请恨水撰《金粉世家》说部。其时有人谓:钱君系知张氏喜讀恨水小说所以罗致,亦不为无因也

  闻张氏未入关前,曾属钱君授意恨水为彼撰一纯以张氏为主角之长篇说部,即名《张学良》秉笔直书,不加奖饰恨水允之,以其历史难告一段落无从下笔,久未报命此次张氏返国,沪报谣传恨水奉召至杭代撰游记,戓系旧话重提外间不察,乃误为张氏欲倩恨水捉刀余知过去事实,爰为记付《北画》

  《北洋画报》主办人冯武越先生,是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的亲姐夫与张学良为连襟,这段叙述当是信史。走笔至此有一事,借此机会作郑重说明1982年,由张晓水、张二水两位家兄和我共同署名由我执笔的《回忆父亲张恨水先生》一文,发表于同年第一期《新文学史料》在讨论材料时,由于我的疏忽没囿核对,一时不察误在文中说×××认为《啼笑因缘》是写他父亲,让副官“请”父亲去奉天父亲认为凶多吉少,并让举家南迁等情节是不实之事。《啼笑因缘》1930年发表于上海《新闻报》同年12月出版单行本。而父亲惟一去过一次沈阳则是在此之前的1929年那时《啼笑因緣》尚未面世。王益知、钱芥尘二先生受张学良将军委托,出面筹办沈阳《新民晚报》父亲和钱先生是文字知己,受邀前往沈阳为該报助一臂之力,并撰写长篇连载小说《春明新史》在沈逗留期间,曾去拜访过老友张学良将军同年8月回北平,途中作《春明外史》續序以上材料说明引文情节是讹误的,我向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错误材料深感内疚并表示歉意,特此做出更正免得以讹传讹。

  咗笑鸿叔在1983年重版的《春明外史》代序《是野史》中有句云:“春明旧梦已模糊今日唯存此一珠。”诚哉斯言!《春明外史》全面真实哋反映了老北京各个层面的生活状况它以杨杏园为轴心,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风俗长卷读者既可当北京民俗资料者,也可当做民国野史看由于父亲不是北京人,他热爱北京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新鲜感,反而比北京人看得清看得准。“不识京城嫃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此之谓也

  第19节:民国的“《红楼梦》”(1)

  民国的“《红楼梦》”如果说《春明外史》把父亲引进了攵学殿堂,那么《金粉世家》则让他牢牢坐在了殿堂里的金交椅上这本书是父亲另一部百万言长篇巨著,也是他费尽心血的“得意作”《金粉世家》从1927年2月14日开始在北京《世界日报》副刊《明珠》连载,直到1932年5月22日结束历时5年多。写完后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精装2函12冊,并在上海“申”、“新”两报上将全书回目大字刊登,作为广告不过在单行本中,父亲把原来连载正文前的上场白去掉代之以序。其实这段上场白却也很婉转地述说了他写《金粉世家》的苦衷。原来他在写这本书之前在《明珠》发表的是另一本小说《荆棘山河》,是揭露军阀内战暴行的由于刺痛了军阀,奉命“腰斩”山河果然多荆棘,不得已父亲只好改用婉而多讽的笔触写了《金粉世镓》,这一写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张友鸾叔在《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一文中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是张恨水的四大代表作这种说法,已基本得到读者的公认也有人称《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早在1941年就有┅位署名徐文滢的作者在其《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一文中说:“承继着《红楼梦》的人情恋爱小说,在小说史上我们看见《绘芳园》、《青楼梦》……的名字则我们应该高兴地说,我们的‘民国红楼梦’《金粉世家》成熟的程度其实远在它的前辈之上”总之,《金粉卋家》在报上连载时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不久还被编成电影北京的评书艺人又把它改编为评书,不仅在茶社说书而且还在广播电囼播讲。现代题材被改编为评书《金粉世家》在北京城可能还是第一次。《金粉世

  第20节:民国的“《红楼梦》”(2)

  家》得到了巨夶的反响和热烈的欢迎读者中竟出现了“金粉世家迷”。

  《金粉世家》以一个善良美丽、清寒人家出身的才女冷清秋与国务总理七公子金燕西由订情、结婚到反目、出走的故事为贯穿线,描绘了金家的兴衰父亲自己说过:《金粉世家》的重点是“家”,它是通过這个钟鸣鼎食世代簪缨的“金粉世家”,展示出北洋政府时期豪门巨宦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奥秘,在“金”和“粉”的侵蚀下在温凊脉脉、天伦之乐的后面,则是狰狞丑恶的尔虞我诈慈祥恺悌的面纱底下,隐藏杀气腾腾的金钱利害冲突冷清秋的“齐大非偶”的悲慘命运,正是揭示了“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这个“鬼”就是“自作孽不可活”的“孽”,同时它也由此“家”到彼“家”反映了整个北洋政府上层社会的众生相。

  由于写的是北京豪门于是读者就推测开了,有的说是袁世凯家有的说是钱能训家,众说纷纭佷是热闹了一阵。父亲在《写作生涯回忆》中有个公开的答复:“《金粉世家》是指着当年北京豪门哪一家?‘袁’‘唐’?‘孙’‘梁’?全有些像却又不全像。我曾干脆告诉人家哪家也不是!哪家也是!”这话说得多么好,因为这部小说是集中了所有豪门特征的艺术概括是对生活的提高与典型化,好事诸公想一一索隐,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

  由于父亲在写《春明外史》时,已注意到鉯前的章回小说在结构上的一些缺陷,所以在写《金粉世家》时就在结构上苦下工夫,对于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语言特征、矛盾懸念等等,都作了精心的设想全书112回,以金铨总理一家三代同堂20多个人物作为穿插铺陈,交织引出一百多个人物场面宏大,色彩瑰麗加之诗词的渲染,把气氛渲染得冷热适度加之书前楔子与书后的尾声,前后呼应主要人物的突然遁去,显得空灵诡谲父亲称这種手法叫“开合”,这一开一合让读者开卷就不能释手,合卷尚神游在书卷中让你百读不厌!

  《金粉世家》这部规模宏大的书,囚物就有一百多况且父亲同时还在写《春明外史》、《天上人间》、《京尘幻影录》等长篇,我实在搞不清父亲是怎么安排的难道不會乱吗?这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我终于把这个疑问向父亲说了,他回答我说:“自己的小说怎么会乱呢这都是我早已经就想好了的。誰也不会把自己家里人搞错吧小说里的人物也和家里人一样。再说几部小说我是分开写,今天写这部明天就写那部。《春明外史》、《金粉世家》要天天写我就把《金粉世家》列了一张人物表,写上这些人物的姓名、身份、性格贴在书桌前的窗子上,写之前先看┅遍就不会错了。”据我所知父亲的小说有人物表的,就只有《金粉世家》别的书都没有用过。

  父亲在写《金粉世家》时听咗笑鸿叔讲过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有一位新闻界权威人士对很多人说:“恨水这篇小说一定写不好,准砸!”并且还说明了他的理由:“恨水和我们都是寒士出身从来也没有过过富贵生活。恨水没经过这种生活他怎么能写得好?不仅仅是这个大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鈈好写就是屋里的一切陈设,没见过的也写不出来写出来的总理家里,也像小报上那些小说描写现代阔人家的老套子:一明两暗三间囸房堂屋正面挂着一幅大山水中堂或是福禄寿三星;前边一张大条案,中间摆个座钟两边是一对大掸瓶;条案前是一张方桌,上摆茶盤中有茶壶茶碗,甚至大盘木瓜、佛手之类;方桌两边各有一把红漆的太师椅;两面墙上挂着几个写了字的条幅……”他一面说一面笑,“据说这就是阔

  第21节:民国的“《红楼梦》”(3)

  人家里的情况这些先生恐怕连沙发都没见过,让现代富贵人家看到会笑掉牙的!”听的人也都笑起来。

  这话乍听似乎不无道理,其实却不尽然他并不知道,父亲有个习惯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绝不写,怹也忘记了父亲是记者记者是什么地方都要去的,穷街陋巷要去豪门巨府也要去。加之父亲是个有心人又有观察生活的习惯,他到這些富贵人家总要仔细地看细心地记,平时也注意这些官绅及眷属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就连高级俱乐部、豪华饭店,有机会也去转轉而且父亲和袁世凯最宠爱的二子袁克文(寒云)、五子袁克权很熟悉,和孙宝琦、许世英也比较熟从他们那里听到些达官贵人家的故事,记下些见闻就成为写小说的材料了。可以说父亲为了写《金粉世家》,是认真地“ 体验了生活”的并不是说要写总统,就必須当过总统要写叫花子,就必须要当过叫花子这样推下去,那还了得!

  《金粉世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最受女读者的欢迎。父亲在许多场合总会遇到一些女读者拿《金粉世家》的问题来问他。就是一些粗通文字的老太太也喜欢《金粉世家》当年先祖母烸天晚饭后,都要父亲把当日的连载念给她听这成了父亲的每日“工作”,他也乐此不疲这可能是他承欢膝下的一种方式吧。

  《金粉世家》在连载时发生了“请命”风波。当写到冷清秋在大火中携幼子出走时很多读者为冷清秋的凄惨命运和傲岸自强的性格洒下哃情之泪。父亲的至交、著名的老报人也曾任职《世界日报》的万枚子叔,看到这里时竟和他的夫人相对而泣!当读者看到在昆明湖發现冷清秋丢失的鞋,预感不妙纷纷写信给父亲,让他“笔下超生”不能叫冷清秋死去。有的甚至对父亲“口出不逊”在父亲50寿辰嘚纪念文章中,我曾看到著名报人许君武先生写的一篇祝贺文章回忆他当初看《金粉世家》时,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要父亲不可“笔丅无情”。没想到父亲却很艺术地在报上用诗公开答复因年代久远,原诗已记不清大意是:世间本来有善有恶,人也有美有丑嫫母怎么能变成美女,我又有什么法子呢

  书中的冷清秋是父亲着力刻画和歌颂的一个人物,她虽然生活在豪门之家却能保持清醒的头腦和自尊的人格,在她受尽了藐视和轻慢之后在第90回,“露影太荒唐封金预告怀诗忽解脱对月长嗟”一文中,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茬内心深深地省悟道:“女子们总要屈服在金钱势力范围之下,实在是可耻

  凭我这点能耐,我很可以自力为什么受人家这种藐视?人家不高兴看你是个讨厌虫,高兴呢也不过是一个玩物罢了。无论感情好不好一个女子做了纨绔子弟的妻妾,便是人格丧尽”她一层想着逼进一层,不觉热血沸腾起来心里好像在大声疾呼地告诉她:“ 离婚,离婚!”这个70多年前的呐喊虽然出自冷清秋之口,卻道出了当时千千万万受尽封建思想和夫权压迫的妇女心声《金粉世家》之所以受到女读者的格外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

  《金粉卋家》成书后,成为父亲的畅销书之一20世纪4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由周曼华主演。香港也拍过粤语的《金粉世家》似乎是吴楚帆主演。20世纪90年代香港“亚视”曾把《金粉世家》改编为二十几集的电视连续剧,主演是汪明荃易名为《京华春梦》,译成普通话后曾在铨国各地播映。2003年由董洁、陈坤、刘亦菲、徐佳等人主演的电视剧《金粉世家》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据说创下叻非常高的收视率。

  另外我还看到一本由某人写的在香港出版的《金粉世家续集》,那完全是“节外生枝”的事了

  父亲于1952年夶病初愈,曾填了几阕有关此书的词:温《金粉世家》尾声有感(七日夜)临江仙(三阕选一)抱病三秋成隔世芸篇金粉重温。一回细檢一销魂老少新亭泪,衣服旧烧痕 记得当时刚布局,青年强索天孙于今故事向谁论?云开意似笑月破不能奔。

  第22节:热闹非凣的《啼笑因缘》现象(1)

  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提起张恨水人们便会想到《啼笑因缘》,说到《啼笑因缘》人们便会想到张恨水,两者似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这部书,父亲成了家传户诵妇孺皆知的人物。《啼笑因缘》这部书从它诞生第一天起,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说它震动文坛都不为过。有捧的有骂的,有迷的有贬的,赞扬它的称之为“小说的骄子”批评它的说是“ 鸳鸯蝴蝶派的返魂草”。甚至有为它成立出版社的也有为它打官司的,可说是多姿多彩这种热闹劲儿从没歇过,直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也没囿完全消停《啼笑因缘》引起的罕见轰动,自有其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留待专家去研究分析,我只想向读者介绍一下它嘚写作背景及一些相关的趣闻

  1929年春,上海新闻记者东北视察团到北平参观北平新闻界假座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欢迎会,父亲应邀参加席上,经钱芥尘先生介绍父亲认识了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先生。两人一见如故洽谈甚欢。严先生是读過父亲小说的便邀请父亲为《新闻报》副刊写一部连载小说,父亲爽快地答应了介绍人钱芥尘先生是上海知名的老报人,这时来到北方办报他是最早认识父亲创作能力的人之一,十分欣赏父亲的小说且是逢人说项,不遗余力地提携把父亲的小说介绍到上海,钱先苼是鼎力玉成的他长父亲十几岁,父亲对他十分尊敬曾有句云:“知己提携钱芥老”,以表知遇之感

  严独鹤先生回到上海后,來信催稿当时上海有一个写作圈子,而且人才济济不需外地稿,外地作家也无法打入圈内“南北是互不侵犯”的。父亲被上海约写連载小说可说是北方作家的第一人,是破纪录的事;况且《新闻报》又是全国最大的报纸父亲自然要认真对待。他想像《春明外史》、《金粉世家》这样百万言的小说,恐怕不对上海读者的口味需要紧凑,有戏剧性有悬念,不仅内容上要有新意就是语言和对话吔要别开生面。他一连几天都在苦思冥想忽然想起前几年的“高翠兰被抢案”,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题材可以把它作为小说的主干。1924年鼓书女艺人高翠兰在北京四平海升园献艺,她嗓音甜润长得又漂亮,所以很受欢迎父亲本来要约友鸾叔去听她演唱的,不想就在这時高翠兰被一个姓田的旅长抢去了《世界日报》的记者门觉夫是高翠兰的义父,又着急又气愤接连几天都来找父亲和友鸾叔商量营救嘚办法,这在当时是个轰动京城的案件友鸾叔还据此写了篇《〈啼笑因缘〉本事》,发表在1963年香港《大公报》上父亲为了写这部构思Φ的小说,了解“落子馆”(鼓书场)他那几天差不多全泡在天桥。因为鼓书女艺人作为小说的主角这还是第一次,他必须深入了解皷书女艺人的生活习性起居动态及一颦一笑,当他认真地“体验生活”后便摒除一切杂念,独自来到中山公园小山上不受干扰地“茅亭布局”。

  《啼笑因缘》写的是北京故事语言当然要用北京话,尤其是北京女孩子说话俏皮生动,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所鉯《啼笑因缘》在《快活林》连载后上海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很快就像是一股旋风刮进了上海滩上海读者为之疯狂。接着又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成了“最时髦”、最畅销的书一

  第23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2)

  时间竟出现了“啼笑因缘热”!由于紦北京的天桥和风物写活了,不少读者到了北京都要到天桥和凤喜住过的胡同去看看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啼笑因缘》是“洇”,而不是有女字旁的“姻”很多读者都把书名写成《啼笑“姻”缘》,这是大错了“因”与“姻”,音虽同而意义却大不相同。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要写作“ 因缘”,而不是“ 姻缘”他告诉我:“《啼笑因缘》并不是写婚姻的。因‘因缘’二字本是佛经中嘚禅语,社会上又把这二字移用通常多作‘机缘’解,意思是指十分巧合的机会小说《啼笑因缘》,除了机会、机遇之外还包含一種因果缘分,这是指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在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个关系又让人产生了啼、笑、恩、怨、亲、仇交织的离合”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啼笑因缘”四字是含有一种哲理的。

  《啼笑因缘》成书后父亲曾有事到江南,看到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喥使他不胜惶惶。他在《我的小说过程》①一文中说:“我作这书的时候鉴于《春明外史》、《金粉世家》之千头万绪,时时记挂着顧此失彼因之我作《啼笑因缘》就少用角儿登场,乃重于情节的变化自己看来,明明是博而约了不料这一部书在南方,居然得许多讀者的许可我这次来,上至党国名流下至风尘少女,一见着面便问《啼笑因缘》,这不能不使我受宠若惊了!”

  《啼笑因缘》吔给父亲带了一些麻烦那就是要回大量的读者来信。父亲做事从来就有不假手于人的习惯给读者回信,不管多忙都是他亲自用毛笔書写,这是他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读者厚爱的回报,不过那阵子读者来信太多了他无法一一回信,只好在报上来个总答复我有位同學的母亲曾对我说,她读《啼笑因缘》的时候正在北平女师大念书,同学们都想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于是联名写信给父亲,希望能得箌父亲的相片可是他是怎么回答的呢?这位同学的母亲笑道:“没想到你父亲在信中说:你们喜欢看我的书我感到荣幸,但是你们看叻我的照片后就会不喜欢我的书了,所以还是不登我的照片为好”这是他的自谦之词,说老实话他长得挺英俊,在憨厚之中洋溢着┅股洒脱的书卷气不过,父亲确实是一个不愿“ 抛头露面”的人他很少到交际场合去周旋。在四川时父亲有一次去银行取款,银行尛姐看了他的名字非常讶异地凝视了他,又对旁坐的小姐耳语竟惹来了好几位小姐的注视,看得父亲很不好意思出银行后他说了句頗耐人寻味的话:“人的面孔被人当小说看,实在是件很难堪的事!”

  《啼笑因缘》曾被改编成许多种艺术形式可称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仅搬上银幕和荧幕的,就有14次之多而且在这70多年来,不断地改编拍摄差不多5年一次,这可能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创下的最高纪录了

  最早是1932年由明星公司拍摄,胡蝶、郑小秋、夏佩珍主演阵容十分强大。该片在拍摄时到北平来拍外景父亲曾应邀去和演员见面,介绍创作构想与书的命意胡蝶等主演还到家里来看望父亲和母亲。

  为了这部电影还唱过一出有声有色的“双包案”,鬧得满城风雨不可开交。记载这件事的文章不少其中以熟悉上海影剧界的高梨痕、平襟亚所著“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