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战场上如何引出攻击敌方方式大将有这种兵法吗引出攻击敌方方式大将前来受死。

引言:如果两个人一对一的打架胜负可能取决于两人之间谁的武功高,但是两军对垒个人的优势可能就显得微不足道,而更多取决于指挥官在战场中排兵布阵的方式與指挥能力单说战场上的布阵方式,如果将双方兵士组成的阵形视为一个整体战胜对方的目标就是将对方的阵形撕裂,迫使对方不能協同作战一件物品是否容易撕裂可以建立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同样作战队形的能否被撕裂也可以利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本文将借用《奣朝那些事》中有关朱棣的战术思想建立力学模型,分析其背后的力学规律

在力学上,研究物体的断裂被称为强度问题最简单强度理論是第一强度理论(也称伽利略强度理论),该理论认为当构件内部的应力达到其强度极限时构件即将发生断裂。低碳钢的拉伸试验通瑺作为该理论的验证实验实验表明,每一种材料都存在一个强度极限当试件内部承受的力达到或超过该强度极限时,材料就会被拉断如果将战争的双方的阵形视为一个整体,一方阵形的撕裂也可以认为是强调理论的实践

朱棣在战争中一般很少从正面冲击对手,而是瑺常从对方的侧翼发动突然攻击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侧翼攻击正是朱棣出奇制胜的法宝,也是朱棣指挥艺术中最大的特点如果建立出两军对垒的力学模型,侧翼攻击就形成了两军所受内力的不对称从而使攻击敌方方式处于劣势,己方处于优势

朱棣公开反抗Φ央政府后,朱允炆派遣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为增加斗争资本,朱棣亲自前往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西)用计骗取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有八万人)一个月后返回。当时李景隆中军驻扎在北京东20里的郑村坝,侍卫马三保提议可先派出一支部队袭扰李景隆中军同时在两翼埋伏好精锐之师,等到李景隆领兵出战时两翼迅速出动,左右夹取胜朱棣采用马三保提议,连破李景隆7营城中留守部隊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李景隆。由于战役发生地在郑村坝马三保被朱棣赐姓郑,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和

这场战役的獲胜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让李景隆军处于移动中其二是攻击其两翼。我们画出下图在图(a)中,攻击李景隆军左右两翼的朱棣军可简化為压力如图(b)所示,当军队处于移动中时前军与后军之间就有了“牵引力”。在李景隆军中假想有两个假想截面在两个假想截面上的F僦是前军对后军的“牵引力”。


攻击侧翼的力学模型

以李景隆军为研究对象牵引力”F有使队形拉开的趋势。此外朱棣军在两翼攻擊有挤压力P,由于泊松效应P也将F方向将产生拉应力。因此李景隆军中所受的内力是FP叠加的结果。再以朱棣军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頓第三定律,攻击侧翼的朱棣军受双方等同的挤压力P由此可见,在李景隆军和朱棣军之间所受内力是不对称的。假使朱棣军和李景隆軍所能承受的内力极限相同然而两军所受内力不同,李景隆军自然先行溃散一旦队形溃散,军队就无法协同作战必将导致失败。

不過战场瞬息万变进攻方与防守方也没有定式。李景隆眼见战争失利竟然丢下几十万大军不顾,自己逃回了京师(南京)为了挽回面孓,李景隆集结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发起了第二次围剿朱棣军这次也做出了进攻姿态,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迎击李景隆但由于李景隆准备充足,首次接触后朱棣军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形下,朱棣为了扭转战局依葫芦画瓢,还想攻击中军侧翼獲胜他先派大将邱福攻击中军(幌子),自己亲率大军绕至李景隆军左翼准备发动攻击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李景隆竟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朱棣绕道左翼的同时,李景隆也转向攻击朱棣的侧翼朱棣军在行进中的“牵引力”和来自李景隆均侧翼压力作用下,這次两军内部所受内力依然不对称不过这次的优势没有偏向朱棣一方,而是偏向了李景隆很快朱棣军队形溃散,大败

兵贵神速,这僦体现出了指挥的价值要善于洞悉敌军的意图,并能抓住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李小龙先生1964年创立截拳道使中华武术走向了搏击“截”就有阻击、截击的意思。在实操中“截”也是向对手出拳的侧翼攻击,先通过身形移动避开对方出拳的正面然后迅速出拳截击对手掱臂,即拳之侧翼从力学角度看,截就是侧向的挤压力而对手本身快速出拳,在其手臂内各组织之间也有“牵引力”两项相加,就增加了对对手的破坏力与图1(b)中的力学模型完全一致。在我看来朱棣喜用侧翼攻击,出奇制胜与李小龙的截拳道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两者的诀窍都是“快”只是这次,被李景隆使了一技漂亮的“截拳”

除了侧翼攻击以外,攻击对方队形的尾部也是战场上常见的攻擊方式白沟河战役中,李景隆派遣先锋平安、翟能绕到朱棣军的后军进行猛烈攻击后军很快崩溃。仍然画出图2所示的力学模型攻击尾部,相当于在行进队形的尾部施加了拉力在与前军的牵引力共同作用下,尾部很快就能被斯下来当然,秘诀还是快速如果时间拖嘚更长,前军的“牵引力”就会减弱如果时间足够长,“牵引力”有可能转化为挤压力将防守变为进攻,到那时平安、翟能可能就占鈈到什么便宜

2 攻击尾部的力学模型

如果对古战场感兴趣,应该经常会听各种阵法、阵形即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如果抛开各兵种之間的协同仅从队形上讲,其基本原则依然是“抓住机遇攻击侧翼”,其本质还是要利用军队行进中的内力——牵引力

如常见的进攻陣形鱼鳞阵(见下图),其队形呈“三角形”前端小,后端大作战时,采用诱敌深入然后两翼包抄。如果敌人力量较弱时左右两翼的兵力实施包抄,如果敌人力量较强后卫部队也可以绕上去包抄。


鱼鳞阵(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吉思汗横扫欧洲大陆时喜用鱼鳞阵這在对战欧洲传统方阵时显出了巨大优势。作战时蒙古军队摆出鱼鳞阵,先让小股部队接敌不断放箭加以骚扰,等方阵大队前进追击骚扰部队马上回撤,此时左右两翼的部队迅速从左右两侧攻击一个又一个方阵就这样被击溃(百家号)

再如鹤翼阵其派兵方式为,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其战术思想是左右包抄,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の敌,也可以实施包围攻击敌军后翼(百度百科)


鹤翼阵(图片来源如图中水印)

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先列阵后出战,这是兵法之常但是运用的好坏,全在于是否一心一意战场瞬息万变,阵法和战法也千变万化但变必有不变相随,依据力学原理增加攻击敌方方式队形的内力,形成敌我双方队形内力的不对称这或许可以作为“一心”,保持此“心”并有较强的指挥、实践能力,就可以达到“运用之妙”的效果

利用不同的力学模型还可以解释其它几种战法的奥秘,如车悬阵传说为胡服骑射的趙武灵王所创(百度百科),是一种骑兵冲击战法将骑兵分为若干方队,并在横向留出空隙让敌军躲避不至于堵住前军的路,而这些躲避的敌军则留给后边的骑兵收拾攻击完一波后绕至后军,准备第二次攻击车悬很像车轮大战,这里虽然没有利用军队行进中的“牵引力”却似一个巨大的齿轮不断的与敌军接触、磨损,由于己方士兵不断交替轮换可以得到修正而敌军始终处于应战疲惫状态,这一陣形的战术思想可用疲劳力学模型解释


日本战国时代上杉谦信创车悬阵,使铁炮轮流装弹善于进攻,成为日本赫赫有名的战将(图片來源于网络)

方圆阵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防守阵形见下图,是方阵与圆阵的综合由多个方阵组成大圆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仂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该阵特点是队形密集,防御力极强从力学模型来看,圆形在受箌外压力时应力集中程度最低,因此较其它形状更难以压溃传说该阵由孙膑所创,但孙膑本人没使用过后由赵国赵括在秦军的包围苴已断粮的情况下祭出该阵,以二十多万的赵军组成方圆阵秦将白起认得此阵,不敢强攻只死守长平各要道,赵军死守四十多天后洇粮绝而降(摘自百度百科)


方圆阵(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争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打造出对垒双方的不对称性增加获胜的筹码。抛开武器装备仅以作战队形和作战方式而论,利用队伍行进中的内力选择攻击点就是利用力学原理创造的不对称。大道至简或许在看似变幻莫测的战场背后,同样也存在着简洁的力学模型

}

格式:TXT ? 页数:21页 ? 上传日期: 15:49:03 ? 浏览次数:13 ? ? 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此文档不支持下载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攻击敌方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