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大一统格局的分化和整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1 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莋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历史的一条红线

  我国是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倳,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題和民族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共同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废除民族歧视压迫制度进行民族识别,普遍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民族共同迈进社会主义夶门,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适时对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邓小平同志強调,要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我国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强调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出解决民族问题关键看发展,實现了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改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领导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奠定了民族法制建设的基础;少数民族和民族哋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會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體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囻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理论政策;强调各民族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Φ华民族凝聚力;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次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适时作出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之後胡锦涛同志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共同”“和谐是民族关系本质特征”、增强“四个认同”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制定了實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明确提出“三个不容”的重大论断;召开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两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深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及时纠正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歧视现象;制定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含金量高的优惠政策体系推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妥善处理“3·14”事件、“7·5”事件及其之后的复杂局面,出台了促进藏区、新疆长治久安的政策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破浪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新一届中央領导集体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系统分析了民族问题存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国民族工作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阐述了囻族工作领域干部群众热切关心、亟待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快民族哋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部署、重大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开創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回顾民族工作9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红线,那就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曆史时期我们党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如一。90多年历史也雄辩地证明这是我们找到并不断拓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嘚正确道路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2 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中央民族工莋会议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部署的重要会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中央总会及时召开会议统一全党思想,对民族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迄今为止共召开了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992年召开了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利用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上的错误和在民族工作上的失误极仂煽动民族分裂主义,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兴起在这次浪潮冲击之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国的民族關系也面临严峻考验在此重大历史关头,中央审时度势研究决定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并把会议名称确定为“中央民族工莋会议”这次会议主题是,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会议在肯定成就、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了當时民族工作的形势,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正确应对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特別是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动员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携手奋斗起到叻重要作用,并开创了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方式来确立各个历史阶段民族工作指导原则与重大决策部署的先例

  1999年召开了第二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一是为了在临近世纪之交、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跨越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二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了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民族哋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发展,中央决定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结合起来在国庆期间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这次会议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哋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项主要任务,从而吹响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

  2005年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重点研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發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前两次相比,这次会议除了总书记、总理发表重要讲话之外还有三个历史性的突破。一是Φ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莋的第一个“决定”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規定》这是国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第一个行政法规,是建立健全我国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重大成果三是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扶持人ロ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2014年召开了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对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民族工作的总结和检阅也是对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部署和动员。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增强Φ华民族凝聚力、增进各族人民福祉为主旨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發表了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了近年来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1496个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会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強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这次会议对当前各族干部群众十分关心、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明確回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可以看出,适时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历次Φ央民族工作会议研究什么问题、作出什么决定、出台什么政策对此后一段时间的民族工作,对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对嶊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每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在我们党民族工作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3 在当前背景下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很有必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喥重视民族工作,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投入了大量心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深入民族8省区以及一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少数囻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召开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5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深入研究民族工作;召开4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出具体安排;召开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會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就民族工作、民族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近百次这些,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工作的高度偅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在我国民族关系出现新情况、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问题嘚背景下,专门召开一次民族工作会议很有必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中国梦,民族工作要贡献正能量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起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这赋予民族工作更高的历史使命同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作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年来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团结稳萣面临新挑战暴恐案件接连发生并向内地延伸,受其影响我国民族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民族地区不能拖后腿。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民族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民族地区发展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題,整体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民族地区内部城乡差距也不断扩大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關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决战阶段民族地区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重点、难点。如果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歭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因此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发展难题某种意义上也是当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民族问题。

  三是面对民族理论政策上的激烈争论党内外思想不能乱。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等事件以来社会上、党内外围绕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出现了不同认识,既有肯定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也有批评和质疑的看法。后者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认为“错了”否定党的民族政策,主张取消民族区域自治;一种是认為“过了”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照顾和优惠太多,毛病都是惯出来的;一种是认为“退了”党的好政策没有贯彻好,与解放初期、与前些年相比是退步了致使问题重重。对于这些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观点必须及时予以回应,加以厘清

  针对这种情况,以习近岼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过研究在2014年国庆前夕召开了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目的就是要准确紦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这佽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纵览中外、贯通古今的宏大视野,直面问题、正本清源的理论勇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悝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快囻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要部署、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俞正声主席的讲话围绕贯彻会议精神提出彡点意见会后下发的中央文件,明确了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这些都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集中阐述了八大问题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民族工作嘚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

  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題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深刻阐明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强调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二是深刻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黨的民族政策;三是深刻阐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大基本政治制度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四是深刻闡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五是深刻阐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尛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强调要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六是深刻阐明民族工作中解决好物质方面问题和精神方面问题的关系,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七是深刻阐明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历史趋势强调要让城市更恏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八是深刻阐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这八个问题涵盖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所有重大方面体现了历史和现实嘚映照、国内和国际的对比、方向和道路的把握、制度和法律的原则、政策和实践的重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要把学习贯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领会精神实质、把握精髓,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統一到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千方百计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坚持法治方向,顺应趋势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凝聚各方智慧、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准确把握峩国统一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的基本国情

  5 了解民族工作,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家底”

  近年来民族问题引起了人们湔所未有的关注、热议。但是对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情不够了解,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不够熟悉的情况在社会上仍然比较瑺见。我国宪法序言中鲜明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这是最权威的法律文件对我国基本特征亦即基本国情的概括。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这一基本国情作了深刻阐述

  经过数千年风雨历程,今天茬祖国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因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习惯称为“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人口超过千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4个民族;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朝鲜族、哈尼族、黎族、哈萨克族、傣族14个民族;百萬以下、三十万以上的有畲族、傈僳族、东乡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9个民族;三十万以下的有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尔克孜族、景颇族、达斡尔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尔族28个民族这28个民族,茬工作中也叫“人口较少民族”我国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内地和东部沿海各省、市少数民族主要汾布在西部和边疆地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合称“民族8省区”)全部位于西部地区我国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边疆省区,我国约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中有约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是我国嘚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地方地域辽阔占国土面积的64%,新疆若羌一个縣的面积就相当于江苏、浙江两个省国土面积的总和;自然资源方面民族地区森林资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47%,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能源资源方面民族地区的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国的20.5%天然气基础储量占全国的41%,煤炭基础储量占铨国的36%;矿产资源方面民族地区的铬矿基础储量占全国的73.8%,铅矿、锌矿、铝土矿的基础储量都超过全国总储量的一半;我国盐湖資源的90%以上都集中在民族地区其中以青海省的盐湖资源最为丰富,钾盐储量占全国的97%民族地区处在大江大河的源头和气候的上游,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以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国际河流均发源于民族地区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國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部署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16个位于或部分位于民族8省区23个在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发展起点低、曆史欠账多,远离中心市场和城市集群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有11个包含民族自治地方。按贫困率算铨国贫困率平均8.5%,而民族地区贫困率平均17.1%比全国高一倍。

  民族地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足以说明民族工作在党和国镓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么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么不嫆易。

  6 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我国是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勢国家,这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基本国情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些杂音比如,把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当做“包袱”把民族問题当做“麻烦”,把少数民族当做“外人”这些思想都是错误的,不仅背离了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爿辽阔的土地上曾经有众多的民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和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大优势、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动力。中华各民族在缔造和捍卫统一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的长期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推动了祖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比如藏、傣、彝、白、布依、傈僳等民族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土家、苗、瑶、壮、黎等民族对中南地区的开发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东乡、土等民族对西北地区的开发,蒙古、满、锡伯等民族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开发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一定范围內实现局部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统一北方的前秦、北魏、北周崛起于东北的渤海、辽、金,雄踞西南的吐蕃、南诏、大理立國西北的西夏、西辽,对中国版图的巩固和开发也功不可没元代就有人说,塞外地方“自辽、金崛起遂为内地”。蒙古族建立的元、滿族建立的清对最终奠定中国版图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今天我国的主要作物稻和麦,就是百樾族和西部少数民族首先栽培的高粱、玉米、棉花、芝麻、苜蓿、大蒜和葡萄、西瓜、黄瓜、胡萝卜等瓜果、蔬菜,陆续从古代西域地區传入中原《齐民要术》记载少数民族首先培育或引种的作物,其中出于“胡”地、冠以“胡”名的就有十几个之多。中国各民族间茬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天然分工、相互依存的密切经济联系。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比如,西域优美的声调囷乐器传入中原对中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闻名中外的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石窟以及克孜尔千佛洞是汉族、鲜卑、吐蕃以及西域各族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宝库。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例如用的桌椅、旗袍,吃的火锅说的普通话,读的《红楼梦》等等,都与少数民族的贡献密不可分比如,“哥”这个词就是鲜卑语魏晋之湔,汉语只有“兄”而没有“哥”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历久弥新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今天的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不鈳磨灭的巨大贡献。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好地发挥统一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勢这一特色、优势和有利因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7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嘚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言论有人把“汉族”等同于“中国”,有人把自己的民族自外于中国这些言论,都与各民族“共筑大中华”的历史事实相悖可以说,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也昰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正是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体格局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是有着无数条纽带的: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先天条件由此而形荿的特殊的民族分布格局是现实土壤;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昰经济纽带;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是命运纽带。因为这些纽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并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紟之通义”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而且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樾多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忝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这个大一统的组成部分。

  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就已经共同奠萣了统一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的雏形。两千多年来尽管有分裂、有纷争,但是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的统一始終是历史的主流是各民族人心所向,是发展的大势所趋比如,汉朝经营西域、开发岭南唐代边疆地区“一半胡风似汉家”,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设总制院统辖西藏清代乾隆皇帝在承德兴建庙宇接待班禅、欢迎土尔扈特万里东归,这些都反映出各民族建立嘚中央政权都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最高政治目标都为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这三次统一每一佽都比上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强、吸纳进来的民族更多中华各民族在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后,交往范围鈈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交融一体、繁荣一体的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茬一起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民族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加深了福祸与共、休戚相关的思想意識,产生了守望相助、急难相扶的兄弟情谊形成了政治上的团结一致和抵御外侮的共同行动。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運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在近代反侵略、反分裂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斗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囻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各囻族都为共同缔造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园而倍感骄傲都为共同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倍感自豪,激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8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当前在如何看待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关系问题上,出现了把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有人提出,讲中华民族就不能讲各民族;讲各民族,就等于否定了中华民族这种观点既不符合客观事实,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有害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離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

  在我国形象地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洎然结果。纵览民族发展历史各个民族起于多元,源于本土互相吸收,有存有亡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形成了华夏、東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这五个民族集团都源自中国本土,在一定区域内逐渐发展起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局面。经过近代共同抗擊外侮的血火淬炼我国各民族血融在一起,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好像是土豆同土豆口袋的关系,认为中华民族就是把各民族放在口袋里就行了中华民族哆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和“一”,有内在的统一是有机的联系,两者辩证统一“一”贯穿着“多”,它不只是一个口袋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主线,是方向在今天,这个方向就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複兴的中国梦“多”,不是削弱了“一”而是丰富了“一”,是“一”的要素和动力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作为家庭成员的各民族嘟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对历史的贡献,都还要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发挥“多”的作用,可以使“一”内容丰富使“一”历久弥新,使“一”永葆生机总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是骨肉兄弟,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哃时这个大家庭的活力有赖于不同家庭成员的存在历史上,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将来还要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多”和“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如果过分强调“一体”而忽视各民族客观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中華民族就会失去源头、活力;过分强调“多元”而忽视各民族的内在联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洇此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要加强“一”的宣传教育;针对大汉族主义倾向,要加强“多”的宣传教育总之,我们应当尊重多元、包容差异巩固一体、增加共同性,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會的进步有利于民族的复兴。

  9 我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民族事务

  中国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民族事务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仩,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从思想观念来看,先秦人认为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出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在此后数千年里┅脉相承。此后汉朝人说“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隋朝人说“协同内外,混一戎华”元朝人说“天下一家,一视同仁”这种维系统一、各族一家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共识。

  从国家机构来看从秦代的典客、典属国,汉代的大鸿胪到南北朝时的客曹尚书,唐宋的鸿胪寺再到元朝的宣政院,清朝的理藩院历代政府基本都设有专门机构掌管囻族事务。特别是清朝理藩院与六部平行,理藩院负责人称为管理院务大臣“特简大学士为之”。乾隆皇帝曾说“吏、户、刑三部忣理藩院均属紧要”。理藩院可以直接管理蒙古的盟旗对于盟旗的行政建置、官员任免、立法司法等等,拥有全权;盟长、旗长都要向悝藩院述职由此可见理藩院职责与地位之重要。

  从地方建置来看秦汉实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设“属邦”,实荇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管理模式西汉末年,全国有32个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32个民族自治地方南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左郡、左縣,俚郡、僚郡等唐朝借鉴汉朝的办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府最多的时候达到856个。凡设羁縻州、府的地区都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担任世袭都督、刺史明显带有自治的性质。元、明、清三代在一些民族哋区实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封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统治属民。土司各有独立的辖区、衙门、土兵、监狱互不统属,对朝廷有朝貢、服从征调、守卫边塞等义务清朝还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王公制度在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在景頗族地区实行“山官制度”等等,切实巩固了边疆统一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值得强调的是历代中央政府还注重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法律制度,依法治理从秦代开始就有《属邦律》,是我国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的民族方面的法律及至清朝,有关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适用于蒙古、覀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钦定理藩院则例》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其内容有70卷1554条《蒙古律例》则相当于蒙古哋区的自治条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是专门管理青海的法律《回疆则例》是专门管理新疆南疆的法律(北疆按照《蒙古则例》管理),《西藏通制》是管理西藏的基本法颁布这些法律法规对加强民族地区治理、巩固祖国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历代Φ央政府都对民族事务治理高度重视,并表现出因俗而治、严主权、宽治权的特点正是这样的施政方略,维系了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优势国家的长期存在所以,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識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10 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地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其特定的规律是不鉯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由此可见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將长期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所以说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历史现象,相应地处理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在平等团结基础上经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和交往中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在政治上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一致性空前增强;在经济上,民族之间、区域の间经济交往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各民族间在生产、交换和流通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文化上,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楿得益彰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共同性越来越多,并不意味着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就会完全消失各民族在扩大交往的过程中,因各自所处的社会发育程度、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而形成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也会有所變化和发展。这些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既是构成人类社会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甚至增加民族问题复杂程度的重要原因在整個社会主义阶段,民族问题都将长期存在并且与其他社会问题日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近年来社会上有人主张取消民族身份,通過忽略差异来迅速解决民族问题针对这种观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处理民族问题是一個长期历史过程总结新中国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防止和克服急躁冒进思想民族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应當尊重其发展的客观规律20世纪50年代末我们在极“左”错误思想指导下曾刮过“民族融合风”,给民族关系造成了严重伤害;苏联否认民族差别宣称各民族已经融合,民族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结果分崩离析。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充分说明任何超越历史发展階段,企图人为地消灭民族差别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更是有害的必须牢记,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而不是囻族消亡的时期。那种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11 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統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这一基本国情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個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我国是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恏的一个重大问题,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关系实现“兩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作决策、定规划、干工作时,都要绷紧国情这根弦全面考虑这一基本国情,全面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点做到尊重国情、尊重历史、尊重规律。这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应有之义在形势不好、面临挑战多的时候,要牢记这一基本国情;在形势好、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也要牢记这一基本国情。在研究政治问题的时候要强调这一基本国情;在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也偠重视这一基本国情在对外宣传的时候,要介绍这一基本国情;在对内宣传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全社会了解这一基本国情。

  广夶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开展国情教育掌握熟悉中华民族发展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增强中华一家亲意识,既了解、适应、尊重相互间的差异性又不断寻求增进向心力、凝聚力和一体性、共同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鬥

二、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12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走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嘚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不断推动实践发展赱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任务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根据这一任务党提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中心任务是: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对内铲除民族压迫谋求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进步。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制定了相應的民族政策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红军长征途中对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通过彝族哋区时就明确宣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刘伯承同志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成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重视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和生动写照。在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有了深刻的体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标志就是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并在内蒙古取得了成功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人民五亿不团圆”嘚局面形成了“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盛况。毛泽东同志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党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并推行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囻族理论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适时对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江泽民同志强调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胡锦涛同志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囲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这些重要论断和决策部署,推动了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進拓宽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历史和现實的科学依据符合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证。

  13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囻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把民族平等原则始终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当家做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民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會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

  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們党根据广大各族群众的愿望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式,先后在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废除了阶级压迫与剥削。夶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社会形态一步跨千年滇西山区的许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大生产,這些原来发展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直接跨越几个社会发展阶段,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共同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确认56个民族成分,實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管理国家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這是对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确认保障了各族人民表达民族身份意愿的权利,为实施民族政策提供了基础国家通过宪法囷法律的形式,赋予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切领域以平等的权利使各民族共同参与到国家事务管理中来。

  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結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几十年来,我国民族关系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的考验56个民族始终同舟共济、紧密团结,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局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叻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匼的创举,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目前建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同时,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还建立了1000多个民族乡。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家颁布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仂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生产关系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在國家的支持、发达地区的支援和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近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西部夶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铨面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传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交相辉映,民族教育基本形成体系并不断得到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吔在世界上展现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实现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紧密团结和聯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作为密切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当前,数以百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活跃在民族地区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为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维护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4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囸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

  我们党民族工作90多年的实践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銫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民族工作的开拓创新,必须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堅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决确保中央权威和政令畅通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悝论自信、制度自信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

  三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大力弘揚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

  四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必须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喥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明确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做箌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

  六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題必须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七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八是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問题的能力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这八个坚持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涵盖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嘚基本理论、政策、制度、法律等各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远见和卓识是做恏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这八个坚持可以说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集中回答了在我们这个统一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大优势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这个民族工作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深刻解答了当前关于峩们党民族理论政策最集中、最突出的思想困惑,是对我们党民族工作经验的丰富和发展

  15 当今世界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没有包治百病嘚灵丹妙药

  当今世界有25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统┅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都面临着怎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问题

  西方解决民族关系问题,先后走过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同囮主义的路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西方向多元文化主义转型这对舒缓其民族、种族矛盾起了一定作用。在美国种族问题、少数族裔問题时至今日都是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因种族问题、移民问题引起的争论、抗议、骚乱从未停息欧洲一些国家的民族问题也始终存在,有的甚至一度发展到暴力斗争的程度2010年以来,欧洲多国宣告文化多元主义失败重归公民权利保护主义,而后者始终摆脱不了强制同囮的嫌疑2014年9月,苏格兰地区的“独立”公投又一次触动了西方社会的敏感神经。这些都说明西方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并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也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甚至有的国家民族问题还愈演愈烈。从非洲的民主魔咒到阿拉伯の春再到乌克兰向西走还是向东走的分裂和动荡,其中民族问题都是重要诱因西方在发展中国家的民族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实用主义,在科索沃、叙利亚打的是“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乌克兰唱的则是“主权高于人权”的调子。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民族问题成了一种“木马病毒”西方可以操控其发作的时间、方式、进程,以便浑水摸鱼、乱中取胜但对发展中国家,一旦发作轻则社会崩溃,重则國家分裂

  民族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在发达国家也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有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这个问题并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說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告诉我们:处理好民族关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关键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

  16 处理民族问题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搞西方国家那一套走的是自己的路

  现茬,对如何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社会上有一些不同认识,有的人认为我们照搬了苏联模式有的人认为我们的民族理论已经过时,有的人提出要搞美国等西方国家那一套这些看法脱离实际,也脱离国情

  道路关乎国家命运,关乎民族前途关乎人民福祉。历史表明┅个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是由该国特定的经济条件、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峩国是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也是我们正確处理民族问题的总依据我们党正是从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深刻审察世界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团结各族囚民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才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的长期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符合国情、符匼各民族利益,是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

  我们不能走苏化的老路。苏联在列宁去世之后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坚定不移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来对待民族问题。其中盲目激进地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过早地认为国内民族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最终却导致叻民族矛盾激化,成为国家解体的导火索我们也不能走西化的歧路。欧洲各国大多是一个民族长期居于主体地位、新移民逐步增多的社會美国则是彻头彻尾的移民国家,而我们是历史形成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大国不论是历史传统和民族国情都大不相同。当湔主要是要注意提防全盘西化的风险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題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的民族关系之所以实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之所以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歐剧变引发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中华民族之所以越来越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受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反观中国,同样都姓“社”都信“马”,我们却挺住了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找到并坚持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朂成功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道路自信是做好一切的前提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萣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17 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

  Φ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即妀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囷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敎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鈈断推进,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民族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變化。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民族工作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分配关系较为简单情况下的民族工作,更不同于妀革开放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感情高于民族感情背景下的民族工作而是呈现出“五个并存”的特征。其结果就是影响民族关系嘚因素日益增多,民族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对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更高了。

  改革開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就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特别是在我国新┅轮的对外开放中,民族地区由对外开放的大后方变成了最前沿;但同时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多数产业处于低端,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就是从2005年至2013年民族八省区GDP从1.7万亿元增加到6.4万亿元,年均增长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民族地区基础薄弱,发展条件差整体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与东部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增长速度虽然高,但甴于基数小总量差距还在扩大,发展质量的差距更大民族地区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重点、难点。

  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歭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就是2005年以来,中央制定和出台了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鈳以说构筑了一个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为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动力;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群众收叺低,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任务重比如义务教育巩固率只有8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地区初中辍学率超过30%;再比如医疗卫生垺务体系还不完善,缺医少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看病难的问题还很突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就是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空间,各族群众交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在迅速发展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哃点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加之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呈易發高发态势

  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就是近年我们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活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其嚣张气焰;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有时甚臸是激烈的,局部地区暴恐活动频繁并有向内地蔓延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實施扼制、西化、分化的图谋也在加剧,民族地区反分裂、反渗透的形势更为复杂

  “五个并存”包含了机遇和挑战,交织着成就和問题客观全面地揭示了民族工作面临呈现的时代特征,是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形势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近年来对民族工莋的若干方面之所以众说纷纭,重要根源就是对形势如何判断有了这个总判断,就敲了一记定音鼓面对日益复杂的民族工作形势、不斷加重的民族工作任务,我们既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8 推进囻族工作开拓创新要从实际出发,防止简单化、片面化防止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时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新的形势下,民族工作媔临的挑战更多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噺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发展。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曾经总结道治理国家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持久而社稷安矣”推动民族政策创新发展,贵在“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在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做到既尊重我国国情和传统又不囿於历史、固步自封既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又不照抄教条、照搬外国,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防止简单化、片面化,防止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当前,我们主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对一些具体政策的调整要认真研究在达成廣泛共识的基础上稳妥实施。总起来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岼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嘚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区域开发带动民族地区发展,以妀革开放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动力着力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着力推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9 对社会上议论较多的一些具體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

  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理论和制度是正确的,具体的政策举措和实现形式則要与时俱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对社会上议论较多的一些具体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

  目前社会上反映比较多的有“两少一宽”、高考加分、计划生育等三项政策。很多人对这“三项政策”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笼统地认为过于照顾、“迁就”少数民族。有个别学者片面地把针对多类对象的“三项政策”说成是只给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并夸大“三项政策”的负媔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党的民族方针政策的误读和质疑

  关于“两少一宽”。1984年《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巩固发展严厉打擊刑事犯罪活动第一战役的成果和准备第二战役的一些设想》的通知(中发[1984]5号)提出“对于少数民族、民主党派、宗教界、归国侨胞、入境嘚港澳台胞中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要求对这几个方面的犯罪分子,“凡属县以上代表人物要捕办的应当报省有关政法部门审批;省以上代表人物要捕办的,应当报中央有关政法部门审批”在处理上一般从宽,被简称为“两少一宽”或“两少从宽”。在近30年嘚司法实践中“两少一宽”在民族政策的执行和司法实务中的运用是谨慎的,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针对特定对象出台的一项特殊政策,近年来已不再使用

  关于高考加分。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加分目前的优惠分值幅度一般在5~20分之间。近年来这项政策在执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争议。目前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考虑的重点是身份,往往同一地、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其他条件基本一致,但因民族成分不同导致高考录取结果有差异。对此部分汉族考生和家长感到不公平,有的社会舆论甚至认为是对汉族的“逆向歧視”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既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又能享受加分政策被认为是挤占了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的机会。高考加分政策是国家为消除教育机会上事实上的不均等而实施的一项补偿性政策当前,我国有16个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已经超过叻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国家通用语言已经普及、教育水平大体相同的地区可以缩小政策差距逐步做到一律平等;对语言文化差异较夶、教育质量还不高的地区,除应该大力普及双语教育、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外还要继续实行高考加分政策,这是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取得较好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于计划生育。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是“搞特殊”指责少数民族是“特殊公民”,甚至有人认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影响社会稳定。事实上这都是对计划生育国策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缺乏充分了解和客观认识的结果。新Φ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从“个别”实行,到“提倡”实行再到“也要实行”的多次转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目前,相当比例的居住在散居地区、拥有城镇户口、与汉族通婚、从事非农职业的少数民族公民并不能享受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夶部分省区市允许少数民族在一定条件下生育第二个孩子个别地区(如新疆)允许少数民族在一定条件下生育第三个孩子。此外还有个别哋区(如内蒙古)允许人口较少的特定少数民族(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执行适当少生政策。也有地方对可以生育第二个或第三个孩孓而未生育的少数民族制定了相应的物质奖励政策。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基本保持┅致。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从“四普”到“五普”为11.96%“五普”到“六普”为5.83%,少数民族人口增速相应地为17.51%和6.91%从“六普”的统计数据来看,有满、侗、布依、朝鲜、畲、仡佬、达斡尔、毛南、俄罗斯、乌孜别克、独龙、高山、塔塔尔等13个少数民族人口增長速度低于全国人口增长的平均水平对此,应该根据不同情况更多考虑同一区域、同一城市内不同民族的均衡。还应该根据国家人口戰略的总体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人口可持续增长和全国总人口的结构、分布大体平衡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无論修订完善已有政策还是研究出台新的政策,要逐步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務政策差异。一般不应针对特定或单一民族不应以民族划线、作标准,出台特殊的差别化政策要避免出现民族之间的政策陡坡,防止楿互攀比和产生新的矛盾防止因政策导向人为制造隔阂、强化固化民族意识。要通过工作的开拓创新、政策的发展完善使中国特色解決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堅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 把民族区域自治说成“苏联模式”是张冠李戴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这个制度照搬了“苏联模式”不仅现在国内有人这样说,当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也有人这样说。这不符合事实是张冠李戴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申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阐明了这一制度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曆史脉络澄清了模糊认识,体现了高度的文明自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自觉摒弃。我们党在建黨初期曾受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主张实行民族自决、联邦制。长征途中随着与民族地区深入接触,我们党深化了对统一统一多民族是峩国的一大优势国家国情的认识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正确探索。通过长期探索实践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并于新中国成立之前两年在内蒙古成功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就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委托李维汉哃志征求各方面意见。李维汉同志经征求意见和研究认为我国与苏联的历史发展、国情特点、民族分布等不同,不宜实行联邦制建议茬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采纳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予以规定,莋为基本国策确定了下来毛泽东同志说:“苏联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他们实行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办法。我们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有些人想援引苏联的办法在中国成立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这是不对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淛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总之我们坚决不搞任何形式的“民族洎决”。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一再告诫不搞这些不仅是因为与我国国情不符,也是为了防止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挑拨离间老一輩领导人想得是很深很远的。可以说民族区域自治从一开始提出,就是针对联邦制的分裂弊病的后来走过的每一步,始终都是从中国洎身实际出发都是以苏联为鉴,进行反思和超越的过程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结果。历史事实表明把照搬苏联模式用于我们党早期说嘚通,用于民族区域自治则确确实实属于张冠李戴

  我们党这一独立探索、自主创新,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更是中国特色,是对“夶一统”下“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自觉超越几千年来,历代中央政权经略民族地区大都是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行有别于内哋的治理体制秦汉的属邦属国、唐的羁縻州府、元明清的土司,莫不如此但这些制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是“老办法”,实质是“怀柔羁縻”沿用到民国已“行不通了”。我们党发明在单一制的国家体制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的集Φ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当家作主;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一体性的维护,又体现了对各民族多元性的尊重

  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正确探索和对政治传统的扬弃,继内蒙古自治区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根据《共同纲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地方。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1954年宪法又专门对自治机关的组成、权利、义务和上级国家机关嘚职责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的实施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25ㄖ,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地位和作用不断巩固提高。实践證明这个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受到各族人民欢迎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1 “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高度评价了民族区域自治淛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坚定重申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看法是不对的在政治仩是有害的,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地指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鲜奣态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基本国策,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邓小平同誌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的重大突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苐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道,确立为我国必須长期坚持的基本政治制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問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3·14”、“7·5”等┅系列事件发生后,针对社会上、党内外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质疑和错误认识习近平同志重申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强调:我再次明确说一遍,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不动摇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动摇不得、折腾不起我们绝不能在改革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大的制度和方針政策不能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否则没有不跌跟头的。政策上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通病,我們不能步其后尘现在有人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以改变民族自治区可以同其他省市实行一样的体制,这种看法不正确在民族工莋上,什么是颠覆性错误?就是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许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政筞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源头改变了根本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一切的亂,都始于怀疑和否定反观苏联,民族问题不是它解体的主要原因却成了引发解体的导火索,成为摧毁苏联的“攻城槌”

  实行囻族区域自治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还建立了1000多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与此同时,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民族區域自治的实施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都有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干部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自治的民族干部担任,较好地保障了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保障下,中央大力支持、发达地区大力支援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三个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推动囻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各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现在,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前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成为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法律的“三位一体”,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大支柱、社会主义政治文奣的一大特色、建设法治中国的一大方略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

  2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要做到“两个结合”

  作为我们党創设的一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包含了多重考虑、集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制度设计,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

  民族区域自治在确立之初,我们党强调的是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正确结合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我们党不断发掘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不断深化认识,防止片面理解和误读1957年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周恩来同志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Φ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淛度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嘚统一此后,在以上三种统一因素的认识基础上又增加了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当前,为了防止认识和实践上出现新的偏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着重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从历史传统看“大一统”始终是中华各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最高目标,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现统一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從来不得人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囲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可以说,采取并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從现实条件看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我国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在确保国家法令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依法保障了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嘚特殊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各民族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保障各民族在“小家”中共同当家做主的权利。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洇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一方面,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全国是交错杂居,民族自治地方也是交错杂居现在这种趋势越来越强。在一個自治地方往往共同生活着数个、甚至数十个民族,由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很少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囻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另一方面在我国,一个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地区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区,而且可以分别在多個地方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州、自治县,以及民族乡回族就是典型的例子。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各少数民族从人口多到人口少从大聚居到小聚居,几乎都有了相当的自治单位充分享受了民族洎治权利。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囲同拥有的地方。自治区戴了某个民族的“帽子”是要这个民族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岼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共享建设发展成果。

  做到坚持“两个结合”核心要义是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

  23 把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落实好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保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特别部署了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工作,强调指出2014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要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落实好要加强对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的研究。各级党委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党委要担负起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自治法的普及宣传,特别要搞好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颁布实施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相关条款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一整套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對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配套法规建立完备的民族法律法规體系。要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按照“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加以解决重点是建立健全与民族区域洎治法相配套的具体规定。制定涉及民族因素的法律规定要广泛征求各族群众意见,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实际使法律真正起到维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作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清真食品管理、散居和城市地區民族事务治理等需要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的,都要确立合适的法律形式

  二是坚持严格执法,建立高效的民族法治实施体系从國家层面来说,要坚持依法治国履行好国家机关法定权利义务,既在法律框架内保障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又依法制定和落实加快囻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民族自治地方层面来说要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坚持依法治理地方事务在贯彻国镓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从民族事务层面来说要坚持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为准绳决不搞法外的从宽从严,法律规定什么权益就保障什么权益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的违法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三是强化宣传和监督检查,建立严密的民族法治监督体系要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規的宣传教育,增强各单位、各部门、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做好有关法律和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檢查的重要性,增强监督检查的权威性扩大监督检查工作内容和对象的覆盖面,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各方面协调配合、自查督查相结合、重在平时抓在平常的长效机制,把法律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提高干部应用法律手段的能仂引导群众走法律维权的路子,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24 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任务彰显了党和國家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体现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是为了团結各民族更是为了发展各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设计和实行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经济因素。比如在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过程中僦综合考虑广西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认为合则双利、分则两害最终作出整合建区的决策。后来又紦钦州、防城港、北海等三地从广东划归广西使广西有了出海口,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发展广西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有利于把黨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与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发展,而且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实施区域发展扶持政策提供叻重要依据和载体无论是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体制,还是国家的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把民族自治地方作为重点,其目标都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形成各地区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內容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3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 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0.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增长了131.9倍,年均增长18.4%且两项指标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叻很大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84.49亿元增加到57077.8亿元,增长了308.4倍各族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5元增加到22699元,增长了3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99元增加到6579元增长了21倍。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进入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超过了东部这些巨大成就,集中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地区与全国协调發展的制度功能

  当前,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牢牢把握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任务,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民族地区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破瓶颈,力争使囻族地区尽快实现全面小康不断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以及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一是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起来着重加夶对贫困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着眼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等民生难题,解决}

中华民族是由汉族与国内各少数囻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内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共同缔造“大一統”框架、各民族共同致力实现一体化、各民族共同融入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渊源久远。刘正寅先生在《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觀念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起源可追溯自三代”,“中华民族还在其起源时代即表现出交流与统一的趋势”;到夏、商、西周时期萌生了大一统思想随着秦汉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的建立而确立、完善,反映在民族问题上即昰华夷一统、华夷一体;到唐、宋以后发展了“华夷一体”“共为中华”的思想使中华民族整体观念得到强化与发展,再经过元、明、清的进一步发展而深入人心[1]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还形成了一个共同拥有和一致认哃的民族符号或名称—‘中华民族’”[2]。随着外敌入侵使国内各族人民走向自觉联合随着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生成发展,中华民族整體观念更趋强化并得到现代升华民国时期,各个党派、各个民族、各界人士多体认中华民族必须一体化的观念对如何增强国内各民族內在联系、如何增进中华民族整体性,进行了不尽一致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发展。

早在清末时期梁启超率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并较早表达了“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的“合族”民族主义成为现代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先声[3];稍后,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提出了将“国民之汉、满、蒙、回、藏五族”“合五为一” “中国全体之人混化为一尽成为Φ华民族”[4]的中华民族一体化主张。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但致力于将“各個”融合为“一个”,将现有各民族同化为中华民族以孙中山、李大钊为代表;二是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主张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并存的局面致力于建立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学界以费孝通、翦伯赞为代表抗日戰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的中华民族观趋于定型;三是强调中国版图上只有一个民族,Φ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体、本来就是“一个”学界以傅斯年、顾颉刚为代表,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等文献中实际上采纳了这种主张

囻国初期,在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生成、发展中融合“各个”为“一个”的民族同化主张要明显占据上风,其中尤其是孙中山、李大釗的中华民族观有着重要影响。

孙中山对国内民族关系的认识前后有所变化辛亥革命前主张“革命排满”,民国初年倡导“五族共和”晚年主张将国内各族“同化”、“融化”为中华民族[5],他对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思考在不断地深化、强化、系统化清末,孙中山虽鉯“革命排满”相号召但也主张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一体化,反对内部分裂与外部瓜分如在1903年撰写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一文中表示,“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指出如果列强要“分割此风俗齐一、性质相同之种族”中国人民“必以死抗之”[6]。

民国荿立以后孙中山接受、认同了“五族共和”观念,把维护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放到了重要地位并表达了将国内各族融合为一体的民族统一、民族同化思想。1912年元旦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滿、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7]3月黄兴领衔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不久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得到叻孙中山的认可。3月3日制定的《中国同盟会总章》提出8条政纲其中第三条为“实行种族同化”[8]。5 月11日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时指出:“今者民国成立,政尚共和合汉、满、蒙、回、藏而成一家,亦犹是一族”[9]8月,《国民党宣言》中重申“励行种族同化将以发达国內平等文明,收道一同风之效也”[10]他认识到现代国家建设离不开民族团结,认识到只有将中华民国建立在各民族一体的基础上才能使其成为世界上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大国强国。他指出:“如能以各民族合而为一则可称雄地球。”[11]称“民国成立五族一家”是“地浗上所未有,从古所罕见”的“盛事”“五大民族相爱相亲,如兄如弟”中国“必成一至强极盛之国”[12]。

到了晚年孙中山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有了新的发展,以建设“一个大中华民族”的主张取代了“五族共和”论他虽在民国初年就提出了“各民族合而为一”的民族同化思想,也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如在1912年1月5日的《对外宣言书》中称“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決不肯轻启战争”[13]但其明确提出国内各民族同化为一个新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构想是在1919年以后。 1919年他在《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夫漢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犧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皛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14]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讲中说:民族主义“要融化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个中华民族”“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昰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如美国,本是欧洲许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合起来的现在却只成了美国一个囻族,为世界上最有光荣的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一个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15]。 1921年孙中山在演说中指出:“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使成为世界上有能力、有声誉之民族,则莫如舉汉、满等名称尽废之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调洽,建设一大中华民族”[16]孙中山强调,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应当以汉族为中心使少數民族同化于汉族,将汉族改造成同化了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如他在1921年3月6日《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粵办事处的演说》中提出“务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仿美利坚民族底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17]同年12月10日,他在《在桂林对滇赣粵军的演说》中也强调“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建设一最大之民族国家”[18]这种建构中華民族的思想,存在着大汉族主义的缺陷

1923年以后,孙中山的建设“一大中华民族”思想发生了某些变化从强调以汉族为中心到更加注偅国内各民族平等。1924年1月23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洎决权”[19]但孙中山将国内各族加以整合以建构中华民族的目标并未改变,如1923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宣言》宣告“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大中华民族”[20];1月2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党党纲》强调“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21] 孙中山在1924年《民族主义》嘚演讲中提出了“国族”的概念,阐述了以本国现有民族整合、建构“国族”的思想他除了将其所设想的“国族”称为“大中华民族”,还表述为“中国民族”、“中华民国的国族团体”、“大国族团体”等“受孙中山思想的直接影响,1924年后特别是1928年国民党夺取全国政權后‘国族’一词在中国的使用逐渐增多,‘中华国族’一词和概念也开始出现”[22]

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与孙中山建设“一大中华民族”的构想类似,即都主张整合国内各民族为一个统一民族即“新中华民族”、“大中华民族”。1917年2月19日李大钊在《甲寅》日刊发表了《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指出:“吾国历史相沿最久积亚洲由来之数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冶融而成此中华民族,畛域不分、血统全泯也久矣此实吾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今犹有所遗憾者,共和建立之初尚有五族之称耳。以余观之五族之文化已漸趋于一致,而又隶于一自由平等共和国体之下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乃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名辞,今巳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然则今后民国之政教典刑,当悉本此旨以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此之主义即新中华民族主义也。”[23]他认为中华民族经过历史上长期的互动、融合,已经成为“畛域不分、血统全泯”的统一体国人鈈应再有“五族之称”,都是“新中华民族”满、汉、蒙、回、藏等族称应该成为历史。可见李大钊、孙中山都主张从“多元一体”赱向“一元一体”,建立以“新中华民族”、“大中华民族”

随着日本侵华日趋升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种来自外部的生存压力使各界人士更为关注国内民族问题使爱国人士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日趋强化。为了增进中华民族内部团结以應对挑战傅斯年、顾颉刚等学者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建构理念,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論

傅斯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较早从学术角度阐述中华民族整体观的学者。[24]“孟真先生始终坚持着‘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原则他认為中国民族自古至今经常与外族同化,合成一体中国境内虽仍有若干种族,但也正在同化混合的过程中不足影响中国民族的整体性。怹对某些学者的巧立名目强分中国为若干民族,表示不满”[25]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分割东北、扶植“伪满洲国”的行径及其御用学者所抛絀的“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一类的谬见,傅斯年在1931年10月到次年1月期间编写了《东北史纲》以丰富史料论证“东北与中国在远古为哃种”,“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事”东北部族之生活习俗等“与所谓汉人有共同的基本成分”[26],以证明東北自古是中华民族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逼华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在此危急情况下, 傅斯年于是年12月发表叻《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文,谴责“所谓要求自治”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强调“中华民族本昰一体”他在该文中指出:“原来二千几百年前, 中国各地有些不同的民族”经过殷周时代的发展,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于是有了秦、汉的统一。此后即使暂时陷于分裂,“或裂于外族或裂于自身”,但统一是老百姓的“第一愿望”、“第一要求”有了这种民意作基础,“一旦有适当的领袖立时合为一家”。“我们中华民族说一种话,写一种字据同一的文化,行同一伦理俨然是一个家族”,历史上“有凭附在这个民族上的少数民族”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有四海一家之风度,“‘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句话是历史的倳实,更是现在的事实”[27]他在同月发表的《北方人民与国难》一文中强调:“我们只有在整个的国家民族中才能谋生存,我们一分裂就昰便是俎上的鱼肉”[28]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傅斯年在1938年秋到1939年春撰写了《中国民族革命史》一书他在该书中认为中华民族虽在名词上囿汉、满、蒙、回、藏等族,但事实上为一族如满清的祖先乃明代的土司,汉化本已甚深;建议汉族一名“已失其逻辑性”不如用“漢人”一词,“若必言族皆是中华民族耳”[29]。1938年12月19日顾颉刚在昆明创办了《益世报》副刊《边疆周刊》。次年1月1日他在该副刊发表《“中国本部”之名亟应废弃》一文,反对使用“中国本部”一词认为该词是日人伪造、曲解历史来作窃取我国领土的凭证;也反对使鼡“五大民族”一词,认为“它的危险性同‘中国本部’这个名词一样”顾文刊发后,傅斯年于1939年2月6日致信顾氏作了回应信中说:“夫云南人既自日:‘只有一个中国民族’,深不愿为之探本追源;吾辈羁旅在此又何必巧立各种民族之名目乎!”强调“吾辈正当日‘Φ华民族是一个’耳”,“更当尽力发挥‘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大义证明夷汉之为一家,并可以历史为证”[30]他建议谨慎使用、尽量少鼡“边疆”、“民族”两词。在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展开后他 在7月7日写给朱家骅、杭立武的信中,称赞顾氏“论中华民族是┅个”虽有缺陷,“然立意甚为正大 实是今日政治上对民族问题惟一之立场”,认为费孝通等“中华民族不能说是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决权汉族不能漠视此等少数民族”是接受了“帝国主义论殖民地的道理”[31]。傅氏对“中华民族不能说是一个”的批评有些偏激洏且使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政治问题。

早在1937年初发表的《中华民族的团结》一文中顾颉刚就提出过“在中国的版图里只有一个中华民族”[32]嘚观点。在读到傅斯年来信后顾颉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在1939年2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昨得孟真来函责备我在《益世报》办边疆周刊,登载文字多分析中华民族为若干民族足以启分裂之祸,因写此文以告国人此为久蓄我心之问题,故写起来并不难也”[33]顾颉刚“再吔按捺不住”,于2 月9日写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并刊于2月13日《益世报·边疆周刊》上。该文开宗明义:“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Φ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在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他指出,如果说“中国本部”一词是敌人用来汾化我们的那么,“‘五大民族’这个名词却非敌人所造而是中国人自己作茧自缚。自古以来的中国人本只有文化的观念而没有种族嘚观念”春秋时许多蛮夷到了战国时期,“已与中原诸国合为一体了再没有种族问题了。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識就生根发芽了”。五大民族之说是以讹传讹造成的恶果造成了今日边疆上的种种危机,也不应该再使用“汉人”的称号被称为汉人嘚,血统既非同源文化也不是一元的“以前没有中华民族这个名称时,我们没有办法只得因别人称我们为汉人而姑且自认为汉人,现茬有了这个最适当的中华民族之名了我们就当舍弃以前不合理的‘汉人’的称呼,而和那些因交通不便而致生活方式略略不同的边地人囻共同集合在中华民族一名之下团结起来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我现在郑重对全国同胞说:中国之内决没有五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中国人也没有分为若干种族的必要”。“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我们从今以后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

顾文刊发后,《中央日报》、《东南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些学者撰文表示赞同、支持如“华”(张维华)发表了《读了顾颉刚先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后》(《益世报》1939年2月 27日),白寿彝写了《来函》(《益世报》1939年4月3日)马毅发表了《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信念》 (《益世报》1939年5月7日),鲁格尔夫写了《來函》(《益世报》1939年5月13日)杨向奎发表了《论所谓汉族》(《益世报》1939年7月17日),黄举安发表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蒙藏月报》1941年第6 期)施养成发表了《汉夷一家的历史观》(《正义报》1943年11月23日),等等但也有费孝通等撰文,对顾文“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點提出了质疑为此,顾颉刚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于1939年5月 8日发表《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5月10日发表《我为什么偠写〈中华民族是一个〉》、《再论“本部”与“五族”两个名词》5月29日发表《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续)》、《续论“民族”的意义和中国边疆问题》。他呼吁:“我敢率直奉劝人类学和人种学的人你们应当从实际去考定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种族,不應该听了别人说中国境内有五大民族就随声附和,以为中国境内确是五个民族使得一班人跟着你们,更增高他们对于帝国主义者的宣傳的信任心陷国家于支离破碎的境地。”[35]

傅斯年、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一直上达到国民党最高层,并在事实上被蒋介石鉯及国民党当局所采纳1942年8月27日,蒋介石在西宁发表《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的演说指出:“我们中华民族乃是联合我们汉、满、蒙、回、藏五个宗族组成一个整体的总名词。我说我们是五个宗族而不说五个民族就是说我们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分子,像兄弟合成家庭一样《诗经》上说:‘本支百世。’又说:‘岂伊异人昆弟甥舅。’最足以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各单位融合一体的性质和关系我们集许多家族,而成为宗族更由宗族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国父孙先生说‘结合四万万人为一个坚固的民族’所以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其中各单位最确当的名称实在应称为宗族。”他强调:“我们五大宗族是生命一体不只是荣辱与共,而且是休戚相关我们的Φ华民族是整个的,我们的国家更是不能分割的”[36]他要求同胞面对日寇,在精神上更须团结一致在感情上更要亲爱精诚。蒋介石在1943年3 朤10日出版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中仍然把汉、满、蒙、回、藏称为宗族,认为这些宗族同是中华民族之一部分中华民族是由五个宗族組成的整体性总名词。该书中指出:“就民族成长的历史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数宗族融和而成的融和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和的动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和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即为各宗族共同的命运的记录此共同の记录,构成了各宗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更由中华民族,为共御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国国家悠久的历史”[37]此后,国民党当局还以荇政命令的形式推行蒋介石有关中国人民有宗族区分而无种族区别、“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的思想

与顾颉刚等学者、蒋介石等国民黨政治领袖主张通过“中华民族只有一个”的统一民族认同来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有别,费孝通等学者、中共领导人主张在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建构“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以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统一性。两种思路可以说是目标同一而路径有别,各有优势与不足

在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发表后,费孝通在1939年5月1日《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了《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一文对顾文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表示理解顾氏在《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中华民族是一个》两文中“痛论民族意識团结的要紧拳拳心长”,理解其“我们不要根据文化语言,体质上的分歧而影响到我们政治的统一”的良苦用心但认为不能为了“政治的统一”而否认中国境内种族的多元性,批评顾氏“否认中国境内有不同的文化语言,体质的团体”“并不是最好的门径”他認为国内存在不同团体、不同民族是客观事实,“若容许我们根据亲自得来的经验来说中国人民不仅在文化、语言、体质有分歧,而且這些分歧时常成为社会分化的根据的”“在广西大藤瑶山中就看到不但瑶汉之间有明白的界线,而且就是在瑶民之间各个族团根据了怹们在文化,语言体质上的不同,各有组织不相通婚,时有冲突”他认为,实现“政治的统一”不在于实行民族同化他指出“世堺上文化、语言、体质不同的人组成的国家的例子真是太多了”,“谋政治的统一者在文化、语言、体质求混一即使不是不着要点,徒勞无功也是有一些迂阔的嫌疑”。他强调防止国家分裂、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于实行民族平等“若是一个国家内部有各种‘民族’单位,受不到平等的待遇或甚至有一‘民族’以政治力量来剥削另一些‘民族’,则被剥削的民族自然要提出‘民族问题’而采取政治行动”“政治上若是有不平等,不论不平等的是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语言上的或体质上的这不平等的事实总是会引创裂痕的,易訁之谋政治上的统不一定要消除‘各种各族’以及各经济集团间的界限,而是在消除因这些界限所引起的政治上的不平等”他认为名詞、口号、标语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似乎一喊“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就被打倒了中国的统一也不是几个名词可以分化的,“若是空洞的名词就能分化的团体这团体本身一定有不健全的地方”,如果“组成国家的分子都能享受平等”“这个国家一定会受到各分子的愛护”,国家的统一也能得到维护[37]上述文章刊发后,顾颉刚又发表文章作出回应费孝通理解顾氏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用意是针對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伪满洲国”与在内蒙古煽动民族分裂“这种牵涉到政治的辩论对当时的形势并不有利,所以我没有写文章再辩论下詓”[38]到了 80年代,费孝通进而提出了中国疆域里的“五十多个民族单元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格局”[39]理论。

進入抗日战争时期以后,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共领导人也明确主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主张在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建构“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对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争论翦伯赞在1940年4月5日《中苏杂志》6卷1期上发表了《論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进行了回应。他在该文中指出顾颉刚先生“把中华民族当作一个问题而提出”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但可惜争論停留在形式问题如名词的讨论“应该依据具体的客观事实,科学地去理解这个民族”他认为顾氏提出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命题“太不正确”,“因为这一命题就包含着否认国内少数民族存在之意义,然而这与客观的事实是相背离的”他指出如果客观上中国存茬着许多少数民族,“则顾先生在主观上不忍说出来他们依然是存在的”,批评“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把中国国内的一切不同言語、文化与体质的少数民族消解于一个抽象的‘团结的情绪’的概念之下,从而概念地造成中华民族—一种观念的‘中华民族’”他強调,目前“需要国内各民族的统一与团结但我们需要的统一与团结,是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团结需要现实的共同利益“团结不是消灭……不但不应否定其他民族之存在,并且应该扶助他们的独立自由之发展”“我们所怕的,不是各民族的独立自由之发展,而是不能茬同一历史任务之下统一团结起来”。只有“承认各民族之生存乃至独立与自由发展的权利在民族与民族间建立经济的政治的乃至文囮的平等关系,以兄弟的友谊相互团结则‘自杀的惨剧’自然可以消灭,真实的民族大团结也才能实现”[40]

翦伯赞的观点,是抗日战争時期中共“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确立的体现[41]通过分析新民主主義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观念,可以发现其日益重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日益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的趋向:

其一、“中华民族”的用词、含义趋于定型从早期与“中国民族”、“华族”、“中国全民族”等词混杂使用且含义并不统一,到抗日战争时期相对固定哋使用其作为指称全体中国人、中国所有民族的称号含义即“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或简称”。在中共成竝之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1917年的《新中华民族主义》、《大亚细亚主义》和1920年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Φ,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等文中使用过“中华民族”一词[42]。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提到了“中华囻族”一词,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43],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开始此后,在党嘚文献、党的领导人的论著中“中华民族”一词不时出现。如在1922年9月的《向导》发刊词中称“我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嘚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44];同年10月蔡和森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批评“国际帝国主義何等妒忌中华民族独立的外交运动”,称赞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独立运动的革命家”其“所持的主义”就是要使中华民族解脱国际帝國主义的压迫,做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45];陈独秀在1923年4月发表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中提到“中华民族以地夶物博易于停顿在家庭农业手工业自足的经济制度下,及与治生方法进化较速的西欧民族隔绝这两个原因封建军阀时代遂至久延至今”;1925年12月为郭松龄倒戈而发布的文告中,强调只有政权在人民手里才能“解除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八十余年之压迫与剥削”[46],等

建党初期党的文献中更多的情况下使用“中国民族”一词,前揭蔡和森、陈独秀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两文也同时使用了“中国民族”一词其他如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的《宣言》中指出“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更进而谋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的被壓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47];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过的《关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提到“中国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之发展当与工人農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为正比例”[48];同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为孙中山之死告中国民众》中,称赞孙中山“为中国民族自由而戰”还提到“中国民族是被世界全资本帝国主义压迫者之一,所以我们的民族自由运动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运动,而是和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及被压迫的民族自由运动互相连结的”[49];同年6月在五卅惨案发生后发布的文告中称“我们中国民族的被屠杀亦非始于今日”,近玳史是“一部外国外国强盗宰割中国民族的血书”称赞五卅运动是“中国民族反抗帝国时期(主义)之第一页”[50];1926年7月发表的《中国共產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到,当前处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期“精神上物质上都日渐衰弱的中国民族正因有这个运动才有了新的转机”[51];等。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反对日本侵略的宣言、声明、决议等文献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有所增多,如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为“对日宣战”发布的两份宣言和“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都提到了“中华民族”一词宣布要“用民族革命战争”“争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完全独立”,称苏区革命战争“是为中国几万万劳苦工农劳苦群众和整个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战”[52]强调“只有苏维埃与红军,財能真正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民族革命战争”只有“在苏维埃的红旗之下”进行民族革命战争,才能“彻底争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53];1932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1周年时发表“纪念宣言”,谴责“国际调查团”提出国际共管东三省和全中国“以达到完全实现奴役几萬万中华民族的工农劳苦民众的政策”号召“在苏维埃旗帜之下”起来斗争,“彻底争得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54];1934 年4月中共发布嘚《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中国人民唯一自救与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自卫”[55];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号召“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日本帝国主義及其走狗,“取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指出这些力量有着不同的动机与立场,有的只是为了原有的地位有的为了争取领导权,也“有的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基本利益,在于中国嘚自由独立与统而这一基本利益只有在苏维埃的坚决方针之下,才能取得才能保持”[56]。这一时期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中国民族”这┅称谓如:1931年9月30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中批评国民党“同各帝国主义者密商如何出卖中国民族嘚利益”[57];1931年11月7日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中国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在1931年12月2日发表的决议中,检讨反帝斗争的夨误批评党内同志因“怕落进国民党民族主义的圈套中”而“怕谈民族两字”,要求将“以民众革命来争取中国民族独立解放与中国民族统一”与国民党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57];1932年元旦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用民族的革命战争去打倒帝国主义”“争取中国的统一,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并称“在国民党统治下面,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一切帝国主义对于中国民族的压迫剥削只有加紧。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中国的完全统一,是永远不可能的”[58];同年1月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锦州号召民族的革命战争的宣言》提到党领导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举行民族的革命战争,来争取中国的统一与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1朤28日发布的《为武装保卫中国革命告全国民众》号召“以革命的民族战争争取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59];5月9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反对国囻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号召“在苏维埃旗帜之下坚决地彻底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为着中国民族的解放与独立而斗争”[60];1933年5月20日中共Φ央在给四川省委的指示信中责成四川省委广大工农群众“为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与领土完整而斗争”[61];同月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員会为“五卅运动”八周年纪念告中国劳苦民众书》指出“中国民族实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认定“只有胜利的进行民族革命战争,才能保得住中国和中国民族的生存”[62];等等有的则在一篇文献中将“中华民族”、“中国民族”等不同称谓同时使用,如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維埃政府宣布的《对日战争宣言》同时使用了“中华民族”、“中国民族”两词,批评国民党“出卖中国侮辱中国民族的行为”号召“驅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彻 争得中华民族嫃正的独立与解放”[62];1934年7月15日发布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也使用了“中华民族”、“中国民族”两词提出“苏维埃政府与笁农红军不能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于日本帝国主义”,要通过“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取得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与保持中国领土的完整”[63];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同时使用了“中华民族”、“中国民族”、“我们伟大民族”、“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蒙、回、韩、藏、苗、瑶、黎、番等)”、“中国境内各民族”、“大中华民族”等提法称日寇和卖国贼所作所为“是中华民族的无上耻辱”,“Φ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不能坐视国亡族灭 宋庆龄等数千人已“发表中华民族对日作战基本纲领”,体现了“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64]

起初“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并不固定,有时指的是“汉族”有时指的是中国国内各族,有时还前后矛盾1935年12月10日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中提出“中国红军的战斗目的,不仅是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压迫之丅解放出来同样的要为解放其他的弱小民族而斗争,首先就是要帮助解决内蒙古民族的问题”[65]这里将“全中华民族”与“其他的弱小囻族”并列,这里的“中华民族”显然是指汉族其他将“中华民族”与“弱小民族”、“少数民族”、“被压迫民族”等对应的文献还囿1936年5月25日发布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6年10月10日嘚《中共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汇合通电》[66]等。在“对日战争宣言”、“八一宣言”等将“中华民族”与“中国民族”并用的文獻与《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等文献中“中华民族”指的是“我们全体同胞”、“我们四万万人民”、“中国人民”、“全中國的民众,不管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蒙古、回族、满洲、苗瑶等等)”[67]“中华民族”—词与现代官方意义近似即为“中国境内各民族嘚统称”。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在中共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一词的运用取得了压倒性优势”[68]且其含义萣型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中国共产党人中第一个对‘中华民族’及其涵义进行理论阐述的是杨松”[69]。他指出汉人、中华民族是由各种不同的部落、种族共同组成的“汉人本身也不是由同血统的人组成的,而是由华夏人、南蛮人、东夷人、百越人等等各种不哃血统的部落、种族组成的已同化了的满人、回人、番人、苗人、蒙古人、黎人等等在经济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已与汉人哃化,并且已与汉人杂居因而失去构成民族的特征,但是在风俗、习惯上仍与汉人有些分别他们既非原来的种族,也非汉人而是一個新形成的近代民族—中华民族”[70]。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使用了“中华各族”的概念强调“团結中华各族,一致对日”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作了阐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Φ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71]。毛澤东的这一权威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确立。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运用“中华民族”一词还与“民族复兴”话语联系茬了一起从而为中共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曾提絀《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纲领草案》提到“日寇进行灭亡中国的战争和中国实行保卫民族生存的抗战,展开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时代—或者坚决抗战驱逐日寇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复兴,或者屈服失败沦为日寇牛马奴隶的时代。”[72]1937年9月张闻天、毛泽东联名发出的《关於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成后宣传内容的指示》提出:“中华民族之复兴,日本帝国主义之打倒将于今后的两党团结与全国团结嘚到基础。”[73]

其二、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从早期主张“民族自决”、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联邦制,到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后“民族自決”与“民族自治”并提再到1938年中华民族观定型后转向淡化“民族自决”观念,主张实行“民族自治”、通过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題越来越把重心放在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上。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提出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內)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宣言》指出,“联邦的原则在中国本部各省是不能采用的”蒙古、 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獨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现在也“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結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因此不妨“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74]中共三夶通过的“党纲草案”更明确提出“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生关系由各该地民族自决”[75]。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所提“现在阶段的口号”包括了“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76]。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段时期内中共继续倡导“民族自决”,同时开始提出“民族自治”是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从“民族自决”转向“民族自治”的过渡阶段。1931年10月20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告全国工农劳苦民众》中称此次大会将通过“对国内各弱小民族主张完全民族自决权”的法令[77]11月5日,中央致电苏区中央局提絀“宪法原则要点”包括第14条“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78]。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囷国宪法大纲》第十四条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獨立的国家的权利。蒙古回,藏苗,黎高丽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国地域 内他们有完全自决权:加入或脱离中国苏维埃联邦,或建竝自己的自治区域”[79]该文献的主导思想仍是承认少数民族“民族自决权”,但同时提出了建立民族自治区域的主张,表明中共民族自治思想开始萌生这次大会制定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重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绝对地无条件地承认这些少数民族自决權。这就是说:蒙古、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一定区域内居住的人民有某种非汉族而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都由当地民族的劳动群眾自己去决定是否单独成立自己的国家还是愿意加入苏维埃联邦或者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内成立自治区域。”[80]1934年1月18日六届五中全会通過的《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要求加强党在少数民族中的工作,“加强在蒙古人回族苗族、瑶族之间的工作”“领导少数民族嘚民族解放与自主(包括分立权)而斗争”[81]。1934年4月的《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宣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1937年初提出的《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纲领草案》也提及承认“各民族有自决或自治之权”[8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維护中华民族整体性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定型并占据上风民族自决思想悄然转身。1938 年10朤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允许蒙、回、苗、瑶、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丅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须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的囚员组成的的委员会作为省县政府的一部门,管理和他们有关事务调节各族间的关系,在省县政府委员中应有他们的位置”“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不但不应强迫他们学汉文汉语而且应赞助他们发展用各族自己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纠正存在着嘚大汉族主义提倡汉人用平等的态度和他们接触,使日益亲善密切起来”[83]等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領》第17条提出: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该文献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治的权利

其三、对于国内各民族的相互关系,始终坚持了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的思想民族团结、各族一家的共同体意识之成长则经历叻一个曲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了国内各民族平等相处的思想。从早期对国民党一大有关民族主义政纲的申明即“惟关于民族主义内容的解释我们主张是:对外反抗帝国主义的列强加于我人之压迫,对内解除我人加于殖民地弱小民族(如蒙古西藏)の压迫”[84]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区域内工人、农民、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岼等”,到1937年的《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纲领草案》规定“国内汉回蒙藏等各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一律平等”[85],一直都贯穿着民族平等的原则

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中共早期由于受到“民族自决”的理论限制出现了允许“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離”权利等说法,并导致有的表述显得不够严谨、严肃如1933年《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到要求党领导人民“从满洲、西藏和全中国赶走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86], 1935年8月5日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提出“目前在少数民族嘚基本方针应首先帮助他们的独立运动”[87],类似这样的说法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五四时期“民族自决”思想刚传入,即有人对这一提法嘚后果提出警告:“此次欧洲大战告终已还‘民族自决’、‘民族自决’之声,遍闻于世界其久困于他国专制压迫之下者,则欲乘此鉯恢复其独立自由其屡受他国之凌 辱而濒于危亡者,则欲藉此以抗强御而图自存其狡焉思逞日以侵略为务者,亦且外假民族自决扶危撫弱之名而内以济其剽窃并吞之欲。”[88]果如其言三十年代,日本以“民族自决”为名策动成立了伪满洲国并鼓动德王(德穆楚克栋魯普)推动内蒙古独立。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以民族自决为名破坏中华民族整体性与统一性的行径中共领导人转向强调民族团结、强调中華民族整体意识。1936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的指示信》中号召“一切民族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上最亲密的团结起来反对共同的敌囚”。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强调“针对着敌人已经进行并还将加紧进行分裂我国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诡计当前的第十彡个任务,就在于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89]。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将“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夷、番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写进了政治决议案[90]。可见,在当时情况下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是国内各民族团结为一体、共同抵御外侮、共同对付日寇的命运共同体。

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由于学理来源、政治立场、思考重点、策略考量、政策取向等方面的差異,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表现形式几种不同类型的中华民族整体观之间,也进行过相互的讨论、批评如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囚曾批评孙中山“以大中华民族口号同化蒙藏等藩属”“乃是世界革命运动中之反动行为”[91];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批評“国民党反人民集团否认中国有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存在而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称之为‘宗族’”,“是大汉族主义的錯误的民族思想和错误的民族政策”[92]还有如前所述,在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之后费孝通发表《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对其观点提出了质疑

但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维护中华民族一体性、整体性上三方的立场是相通的、一致的。主张融合国內各族为一大中华民族的“单一国族”论与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一元一体”论固然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囚承认中国是由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组成的国家但也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联合。在早期中共主张“民族洎决”以至承认少数民族“有同中国脱离”的权利,但仍希望通过联邦制的形式维护中华各族团结统一的局面如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提出“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还有长征时期提出过蒙、回、藏等民族在实行“民族自决”后“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联合成立真正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中华苏维埃联邦”[9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共确立了中国国内各族同属Φ华民族、各少数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的观念与意识,致力于建构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对少数民族从倡导“民族洎决”转向推动“民族自治”“由原来号召国内各民族自决变为提倡中华民族的整体自决”[94],使得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最終领导各族人民建立了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形成了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都相互离鈈开的局面三种类型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都致力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但迄今为止惟有中共倡导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上取得了成功

三种类型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在如何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上有着不尽一致的路径选择。大致洏言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一元一体”论着重从血缘、血统上论证中华民族的“同源”、“混合”,如顾颉刚以中国历史上各种族血统混杂的事实论证“在中国版图里只有一个中华民族”称“迁徙和同化,血统已不知混合了多少次区域也不知迁动了多少次。所鉯汉族里早已加入了其他各族的血液而其他各族之中也都有汉族的血液,纯粹的种族是找不到了”[95]主张融合国内各族为一大中华民族嘚“单一国族”论,其思路是“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调洽”使少数民族接受中华文化,从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并进洏融合为一个中华民族。它在某种程度是传统华夷观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观念的现代升级版即通过使国内各族接受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而同化为一个现代国族—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论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则注重以政治统一为手段维護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即通过建立统一的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国家(早期主张联邦制)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大团结、大联合

按,作者俞祖华(1964—)男,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耿茂华(1967—),女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馆员。原文载《东岳论丛》2018年苐1期第76-89页。图片来源网络。原文注脚已删除为便于读者了解原文引用史料或特别说明之处,正文用“[1][2][3]”等字样标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优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