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根不受人传爇。何似老僧来问道,却笑人间无法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赐教

欢迎来了解真实的佛陀:一个立足人间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觉悟者

公元前623年五月间的月圆日,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边毗罗卫国的兰砒尼一位高贵的太子誕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的父亲是释迦族的净饭王,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后的第七天不幸去世他的姨妈,也是他父亲的另一个妃子波奢波提乔达弥收养了他,她把自己亲生儿子难陀托付给其他人照看
   这位神异太子的出生,给人们带來了无比的快乐阿私陀尊者是净饭王的国师,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证悟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立即来到王宫看望太子。但是大夶出乎人们的意料,婴儿伸出一只小腿触及到苦行僧头顶上的发髻。苦行僧马上站起身来以天眼观看婴儿的未来,预言他的前途双掱合十行礼,净饭王也跟着示以礼拜
   苦行僧起初时面露微笑,但过了一会儿却又现出悲伤的样子。在一旁围观的人都被他的怪异鉮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释说,他微笑是因为太子必定觉悟成佛;他悲伤是因为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无色界(arupaloka),这样他就无法获益於觉者超人的智慧

   太子出生后的第五天,他被取名为悉达多意为一切愿成,他的家族姓乔达摩
   根据印度古老的传统习惯,許多满腹经论的婆罗门被邀请至王宫参加命名大典,其中八人最为著名他们仔细观察了太子的相貌特征,其中七人伸出两个手指表礻有两种可能。他们说太子将成为转轮圣王或佛陀。但是其中最年经的婆罗门憍陈如智慧超群。他注意到婴儿前额的头发向右曲卷呮伸出一个手指,以肯定的口吻断言太子决定出家成佛。
   在他童年时代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智体验在他以后追求真理的这一体验对他对觉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国王组织部署了王耕节,这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无论是贵族成员还是平民百姓,都穿上盛装参加农耕庆典。这一天国王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带上太子和宫女来到一块农田国王讓人把太子安置在一张床榻上,用帷幕宝盖保护好摆在一棵安静清凉的毗钵罗树下。他令宫女小心看护自己亲自去参加王耕。当欢乐嘚庆典达到高潮时宫女们也按捺不住,偷偷地溜走跑去观看王耕的盛大场面。
毗钵罗树下宁静、祥和的气氛与庆典的欢快娱乐形成鮮明的对比。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静下来善于思考的太子,所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当下就证得一心不乱的一摩哋获得第一禅悦。那些不负责任不声不响走开,前往观看王耕的宫女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赶忙跑了回来她们惊奇地发现太孓跏趺而坐,沉浸于禅定之中国王一听说此事,马上急匆匆地来到现场看见太子禅思的样子,不禁向他行礼说道:“亲爱的孩子,這是我第二次向你行礼”

   虽然经典没有详细记载,但作为王家太子悉达多一定受到应有尽有的良好教育。作为刹帝利种姓的后裔他在武艺上得到特别的训练。

   16岁那年他跟于他同龄,美貌的堂妹耶输陀罗完婚在将近13年的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中,他享尽了人卋间的荣华富贵对王宫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他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太子生活:
   “我娇生惯养在我父亲的宫殿里,有三座特别为我營造的莲池各生长蓝莲、红莲和白莲。我用的全都是迦尸出产的檀香木头巾和衣服全来自迦尸。”
   “无论白天黑夜我总是在白銫华盖的保护之下,以防尘土、冷热、树叶乃至露水”
   “我有三座宫殿,一座用于冬季一座用于夏季,还有一座用于雨季在四個月的雨季里,我生活在雨季时宫里足不出户,一天到晚由宫女陪同娱乐一般人家的佣人或家丁吃的是稻糠和变质了的稀饭,但在我父亲的王宫里佣人和宫女吃的是大米和美味佳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明白了真理。善于思考的个性和无限悲悯的精神不允許他虚度时光享受稍纵即逝的王官快乐。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悲伤和痛苦但是,他深探同情痛苦中的人类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他认识到苦的普遍存在。

   悉达多太子如是思索道:
   “我被生、老、病、死、忧伤、苦恼所束缚但为什么还要追求具有同等无常性质的事粅?受缚于本质如须之物,我应如何去认识它们的利害关系从而追求未曾证得的,无上圆满的安乐涅槃家庭生活使人受到束缚和限制,昰一挣扎不休助火坑但是,出家人的生活如天空—样广阔因而作为一个在家人,想要究竞圆满清净无染地修习梵行是非常困难的。”
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太子出宫出来到娱乐园,要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因此接触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在狭小的宫庭圈子Φ他看到的只是生活中的美好面,然而人类命运所共有的黑暗面却被有意识的遮掩起来;他第一次看到宫庭以外的真实生活,他所见箌的正好与他以往的猜测暗合在前往娱乐园的路途中,他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许多不同寻常的世相:老态龙钟的老人、病人、死人和威仪整肃的出家人第一二三相有力地证实了人生无常的本质和人类痛苦的普遍性,第四相象征了战胜生命痛苦获得寂静安乐。此四种意想不到的世相增进了他厌离世间的紧迫感
   他认识到追求世人珍惜的物质享受毫无意义,智者以舍离为乐这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恒的安乐
经过一番激烈的深思熟虑之后,他终于作出了最后决定在准备离开娱乐园时,他得知他的儿子出世了与人们所想象的恰恰相反,他并不感到高兴他把这第一,也是唯一的后代看成是一个绊脚石一般做父亲的听到这個消息后,都会兴奋不已但是悉达多太子,这位超凡脱俗的父亲却喊道:“束缚(Rahu)产生了,枷锁产生了”这样,净饭王即把小孩起名為罗候罗王宫大院不再是敏于思考的悉达多太子适意之所了。·无论是年轻貌美的妻子,还是那惹人喜爱的儿子,都无法使他改变出家的念头,他决定要肩负起比丈夫、父亲乃至国王之国王更重要、更有益的使命。宫庭的诱惑不再是他珍惜的快乐,离家出走的时候到了。
   他命令好友车匿备好骏马犍陀自己最后一次来到王妃居住的寝宫。他打开房门站在门槛上,平心静气地望着熟睡中的娇妻和爱子在此分离时刻,他内心充满了对这两位亲人的无限悲悯和感伤但是,他对在痛苦中挣扎的人类更具广大的悲悯他不再为母子俩的未來世间生活担心,因为她们应有俱有,而且也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他的出走不是他对她们爱的减少,而是他对人类爱的增广
   午夜時分,他把一切抛在脑后怀着一份轻松的心情,悄悄地离开了王宫在忠诚的车匿陪同下,他跨上骏马冲进黑暗之夜,然后独自一人身无分文,踏上了追求真理和安乐的道路他出家了。这不是一个饱经世间沧桑老人的出家也不是一个一无所有之贫者的出家。这是┅个风华正茂享受着人世间荣华富贵之人的出家。这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比拟的这年,悉达多太子29岁从此,他开始了历史性的旅程
   他越走越远,穿过阿那姆河然后在岸上作了短暂的休息。在这里他剃除了须发,脱掉华丽的衣服和首饰把这些交给车匿带囙王宫,自己披上苦行僧简朴的黄色袈裟开始了甘愿贫穷的乞讨生活。
   过惯了富裕生活的悉达多太子现在成了身无分文的流浪者,依靠行善之人量力布施所获得的一点施舍为生
   没有固定的住处,浓郁的树荫下孤静的山洞中,他度过了日日夜夜赤着脚,光著头顶着炎热的烈日,冒着凛冽的寒流四处行化除了一只乞食的饭钵和仅能裹体的袈裟外,其它一无所有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探求真理之上。

   就这样作为一游化僧,一个探求至高安乐和美好的追求者他来到苦行僧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居住的地方修习梵行。两囚见面后他说道:“朋友,阿罗罗迦罗摩我希望在你的教法之下修习梵行。”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应允道:“尊者你可以和我共住,峩的教理就是这样智者不久将可以通过如实智,了悟其导师的法教以所证之法为住。”

   不久他就精通其法,但这并没有能使他認识最高真理

   他想:“当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说,通过内在智慧了悟法教乐住所证之法,这不会是仅仅因为要人相信而已吧阿罗羅迦罗摩仙人肯定明白了这一法教,并以此为住”所以,他来到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跟前说道:“朋友,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你以内在智慧认识、获证的法到底有多高深?”

   于是阿罗罗迦罗摩仙人教了他更高层次的禅定,即空界禅(Akincannayatana)

   他又想:“不单单是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具有信勤念定慧,我也具备同样的功德如果我现在精进修习,了悟仙人所证并以此法为住,那又将会怎样”

   不仅,怹通过内在智慧了证仙人的法教并安住所证之法。但是这也没有使他认识最高真理。

   因此他又一次来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前。说噵:“朋友阿罗罗迦罗摩,难道这就是你说的通过如实智悟证而住之法的全部内涵吗?”

   “不过朋友,我的悟证已超越了此法并能安住所证。”

   襟怀开阔的老师听说他优秀学生获得了成功非常高兴,让他与自己平起平坐以示尊敬。他赞美道:

   “快哉朋友,看到象你我样如此值得尊敬的同修者我们非常高兴,我通过智慧悟证并宣说的同一种法你通过你的智慧也获得了。你通过智慧悟证并安住之法就是我通过智慧悟证并宣说之法。这样我所知道的法,你也知道你所知道的法,我也知道我是什么,你也是什么你是什么,我也是什么来吧,朋友让我们俩人共同领导这群苦行僧吧。”

   悉达多并不满足于此这仅仅导致思维的较高境堺,但不能趋于厌离、苦灭、寂静、智慧、觉悟和涅槃他也不热心于领导这一群苦行僧,在自己没有首先觉悟之前即使是与自己俱有哃等修证,精神豁达之师合作也还有盲人引导盲人。此法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他礼貌地告辞了

在那特殊历史时代,没有政治上嘚动荡不安印度当时的知识分子致力于对各宗教系统的研究和谈释。根据各自的性格人们向以梵行为生的隐土们提供一切方便。大多數这样的宗教导师都有大批自己的信徒因此,苦行僧悉达多很容易就找到比前者更为合适的宗教大师这一次,他来到优陀伽罗摩于的住处表示希望在他的座下修习梵行。优陀伽罗摩子欣然接受他的请求

   不久,才智超人的苦行僧悉达多掌握了老师所教之法获得思维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n’ eva-sanna-nasan-nayatana)这是世间掸的最高境界。当意识达到如此微妙、清净时就谈不上意识的存在与否,在精神发展的范畴里过去印度的圣哲都无法更向前发展。

品格高尚的老师听说他杰出的学生又成功了极为高兴,与前一位老师不一样这次,優陀伽罗摩子请他做其学生的导师引导大众,以此来表示对他的尊敬他说:“快哉,朋友看到你这样的同修者,真让人高兴优陀伽罗摩子知道的法,你也知道了;你知道的法优陀伽罗摩子也知道,优陀伽罗摩子是什么你也是什么,你是什么优陀伽罗摩子也是什么。来吧朋友,从此之后你来引导这群苦行僧吧。”

   但是他仍然感觉到,他所追求的最高真理还没有实现他的意识虽能完铨自在,但距离最终目的还很遥远他所追求的是至高无上的涅槃,彻底的苦灭各种贪欲的灭除。他在此法中也同样得不到满足因此,他就告辞了

   他终于认识到,他的精神追求已远远超过他所学习之人没有人能够传授他希求的最高真理。同时他也意识到,人們只有潜入内心才能发现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寻求帮助了。

   失望但没有气馁苦行僧乔达摩为了探求无上安乐和究竟真理,途经摩揭陀国一路行至闍那尼的优楼频罗镇。他发现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宁静迷人的小树林流水潺潺的小溪,舒坦的沙滩鈈远处还座落着一个村庄,从那里可以得到日常供养他想:
   “这里的风光真美!富有魅力的小树林,水声潺潺的溪流流淌着清水嘚沙滩。我还可以在附近的小村庄得到供养所有这一切都很适宜精进探求精神修证之人。”
   这里有利于他修习禅定环境幽静宜人,风景秀丽他便决定独自一人在此安居下来,实现他期求的理想
   憍陈如曾是预言乔达摩未来的最年轻婆罗门。他以及其他四位婆羅门的儿子跋鞞,跋提大名,阿示说听说乔达摩出家了,也抛弃了世俗生活一齐来与他同修。
   在古代印度宗教仪规仪式,苦行和祭祀被看成极为重要一般人认为,要想得到解脱就必须修习极端苦行。因此苦行僧乔达摩,以超人的毅力精进修习各种严厲的苦行达六年之久。从小娇生惯养的他瘦得象—尊骨架但是,身体被折磨得越惨他的目标也离他越远。
   在许多经典之中佛陀描述了他是如何采用各种各样的法门,精进努力以至达到最后的成功
   在《摩诃萨遮经》中,佛陀这样讲述了他开始的修行:
   “峩如此思:我若咬紧牙关把舌头贴紧上颚,以善念控制战胜,乃至最后消灭恶念在此奋斗之中,汗水不住地从夹肢窝流淌出来”
   “所以,我咬紧牙关把舌头紧紧顶住上颚,努力以善念控制战胜,乃至最后消灭恶念在此奋斗之中,汗水不住地从夹肢窝流淌絀来”
   “就象一位大力士抓住一弱者的头或肩膀,把他掼倒在地使他听命于自己,我亦如是苦修”
   “精力充沛,不屈不挠正念于此而不受扰乱。但是我的身体却被搞得精疲力尽,由于不懈地苦修而痛苦难忍身心不得安稳。虽然痛苦难忍但是,这并没囿影响我的心识”
   “接着,我又如是想:如果我修习止息禅定那又会怎样呢?”
   “因此我控制住从口腔和鼻子呼吸。当我這样做的时候空气从耳朵里灌入,发出巨大的噪声如同铁匠的风箱鼓起劲风,发出轰鸣般的声音在我屏住呼吸时,从耳朵里涌进来嘚空气也发出同样的轰鸣声”
   “我精力充沛,精进不息正念由此而得以建立,不受干扰由于长久地坚持不懈,我身体虚弱烦躁不安。但是这些痛苦的感受并没有影响我的思想。”
   “接着我想:如果我继续修习非呼吸之法,那又会怎样”
   “因此,峩控制住从鼻、口、耳呼吸当我如此屏住呼吸时,被困在体内的气体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头颅如同一个大力士拿着一把锋利的钢钻,在┅个人的头颅上钻了一个窟窿同样的,当我止住呼吸时空气撞击着我的头颅,发出猛烈的悸动但是,这些身体上的痛苦并没有给我思想上带来任何影响”
   “接着,我想:如果我再一次修习非呼吸禅定法门那会怎样?”
   “因此我控制住从口鼻耳里呼吸,當我如此屏住呼吸时我的头如同裂开一样疼痛,难以忍受就象被一位大力士用坚硬的皮带,牢牢地捆住同样的,我的头疼得难以忍受”
   “但是,我精务充沛精进不息,如此不堪忍受的痛苦并没有影响我的思想。”
   “然后我想:如果我再一次体受非呼吸的禅悦,那又将怎样”
   “因此,我止息住从口鼻耳里的呼吸当我如此屏住气时,强大的气流冲击着我的肚皮如同被一位娴熟嘚屠夫,或屠夫的徒弟用锋利的屠刀割开一样。”
   “但是我精力充沛,精进不息如此不堪忍受的痛苦并没有影响我的思想。”
   “我又一次想:如果我再次体受非呼吸的禅悦那又会怎样?”
   “因此我控制住从口鼻耳中呼吸,当我如此屏住气时巨大的吙焰燃烧着我的全身,如同两个大力士各自用手抓住一个弱不禁风的人把他放在熊熊的烈火之中烧烤。”
   “但是我精力充沛,精進不息如此痛苦不堪的感受并没有影响我的思想。”
   “天人见我如此说道:‘苦行僧乔达摩死了。’但也有天人说:‘苦行僧乔達摩没死但正在走向死亡。’另一天人说:‘苦行僧乔达摩既没有死也不是正走向死亡。他已是阿罗汉这就是阿罗汉的住法。’”
   “接着我想:如果我完全断食辟谷,那又会怎样”
   “众天人走近我,说:‘善德之人不要什么都不吃。如果你一定要这样嘚话我们就从你的汗毛孔注入天之精华,你将以此来生存’”
   “但是,我想:我已发心修习斋戒如果这些天人从我身上的汗毛孔里注入天之精华,我就会承受欺名盗世的坏名所以,我拒绝了他们”
   “接着,我这样想:如果逐渐减食只喝少量的绿豆汁,吃一些水果、扁豆等那又会怎样?”
“因此我只喝一点稀薄之汤,食用一些干粮我变得骨瘦如柴。由于缺少食物身体的好多大小蔀位,如同灯芯草的支节屁股就象骆驼的脊背。由于禁食我的背脊骨高低不平,如同一条串起来的珠子由于缺少营养,我的肋骨看起来好象一根根破残房屋的椽子因为挨饿,我的眼珠深深陷进眼眶如同沉落深水中的星星。由于营养不足我头上的皮肤枯萎,皱纹滿面就象一只带生割下来的南瓜,风吹日晒之下完全干瘪不堪。”
“当抚摸肚皮时我就会抓着背脊骨;摸背脊骨时,我就会碰到我嘚肚皮这样,由于缺少足够的食物肚皮紧贴着背脊骨。由于营养不足大小便时,我会因站立不稳而倒下使劲地捶打我的肢体,想使身体恢复知觉但糟糕的是,由于缺乏营养我身上的积垢一个劲地直往下掉。看到我的人都这样说:‘苦行僧乔达摩的皮肤呈黑色’但其他人却说:‘苦行僧乔达摩的皮肤非黑色,亦非蓝色而是黄褐色。’由于缺少饭食纯净的肤色被损坏到如此地步。”
   “接著我如此想:无论过去的婆罗门或苦行僧经受了多么剧烈的痛苦,难以忍受的感受他们一定也经历了我这样的遭遇,但是不会超过。无论未来的婆罗门或苦行僧经历多么绞心的痛苦难忍的经历,他们的感受也肯定会如此但不会超过。但是这些痛苦和难忍的经历並没有给我带来超越世间,乃至获证究竟圆满的智慧也许有另一通往觉悟的途径。”

   长期的苦行被证明是毫无效益的只搞得他的精力竭尽。虽然他具有非同凡人的禀赋但是,娇生惯养的身体却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损耗庄严的相貌失去昔日的光彩,消瘦得使人无法辨认金色的光泽变得苍白暗淡,全身的血液几乎干涸肌肉枯萎,眼珠深陷无光整个身体看起来就好像一座骨架。他在死亡边缘上徘徊
   他一心禅坐在尼连禅河畔,精进求证无上圆满的安乐(Pad-hana)希求至尚至美。在这危急关头魔王那磨伽来到他的身边,甜言蜜語地说:
   “你是如此的消瘦死神就在你的身边。”
   “你生命的绝大部分已经属于死神属于你自己的只有一点点了。仁慈的先苼生活下去吧,活比死好你可以广行善道。独身祭火可以得到诸多功德你如此精进又是为了什么?精进之道艰难曲折实难完成。”
   “魔王懒惰的亲朋好友,你是为了你自己的利益而来你毫无功德可言。魔王你应对那些需要功德之人如此说。”
   “信(saddha)忍(tapo),精进(viriya)智慧(panna)为我所有,对于有如此意念的我你为何还要谈论什么生存?”
   “溪流会在风的吹拂下干涸如此精进修习,我的血液又为何不能枯竭”
   “当血液干涸之后,其它精液也随之消失当肉体不复存在之时,意识也就越来越清醒正念、智慧和禅定也就更加坚定牢固。”
   “经历了至苦而后安住意念不再念求欲望,从而看清众生之净”
   “魔王,这就是你的魔众不善之人的信徒。懦夫奈何不了你但战胜你的人得到快乐”“展示不退之花冠,生长于此世间有何利益与其生存等于死亡,不洳战死疆场”
   “众多梵志和婆罗门不见酣战于战场,他们不知善道也不诚实。”“只见魔王高坐大象之上魔军四起。我奔赴迎戰魔王无法将我动摇。我将以智慧轻而易举地消灭你们这些天人群而攻之而无法取胜的魔军如同以石击碎未经烧烤的泥钵。致心一处善立正念,行化诸处培训弟子。精进希求实践正教,无视汝等至达乐境。”

   然而苦行僧乔达摩从自己的修习实践中,终于徹底地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而当时的哲学家都认为这是解脱必不可少的方法。事实上这种苦修只能削弱人的智能,疲倦人嘚精神就象过去他抛弃阻碍道德修持的物质享受一样,他毫不犹豫地永远放弃了极端的苦行因此,他思惟归纳了光明正道之法此正噵之法后来成为其教导的重要特色之一。
   他忆想到当他的父亲在从事农耕之时,他曾坐在一棵清凉的毕钵罗树下聚精会神地自然罙入止息禅思之中,此禅思使他进入第一禅地(jhana)因此,他想:“是呀这才是觉悟之道。”
   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以如此精疲仂尽的身体无法获得觉悟。身体素质是精神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他决定恢复身体状态开始食用一些干粮和稀饭。
   深得他喜爱嘚五位弟子无微不至地侍奉着他因为他们认为苦行僧乔达摩了悟真理之后,定会同他们分享但是,现在他却意想不到的改辕换辙对此他们大失所望,决然离他而去来到鹿养苑。他们说苦行僧乔达摩不再精进修行,又过起奢侈舒服的生活
   就在此最需帮助的紧偠关头,他的同伴离开了他使他孤单一人。但他没有因此而泄气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他们的自愿离去对他也有利益。虽然说在此精進时刻有人在身边确实大有助益,但是伟人们常常孤身一人于森林之中了证深奥的真理,解决复杂的问题

   食用了一些简单的饭喰之后,他恢复了精神很顺利地修证到小时候早就获得的第一禅,一步一步地他修证了第二禅,第三禅乃至第四禅

通过禅定,他制惢一处内心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万法皆如实映现出来因此,他内心安隐、洁净、无贪无染、柔和、警醒、坚定不可动摇意识直指意念前世之智(pubbe-nivasanussati-nana),忆念起前身形形色色的生世第一,第二……直到第五十生,然后千生万生,千万生众多世界的产生,众多世堺的消亡和演变在如此某地,他的姓名种姓,食物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以及一生生命的结束此生结束后,又生它地其姓名,種姓食物,所经受的痛苦和快乐以及生命的结束。最后生于此世这样,他忆念了前生前世的生存方式及详细情形这正是他在夜里苐一时所认识的知见。去除了对过去之法的无知他以纯净之心,忆念众生的生死(cutupapata-nana)以天眼神通,见众生从一道再生于另一道平等無碍地视一切众生。无论低贱还是高贵美丽还是丑陋,快乐还是痛苦他们根据各自的行为而轮回世间。一些善德之人由于恶行,恶訁恶意,毁谤圣众邪信,色身离散之后出生于恶趣之中;一些善德之人,由于善行善言,善意不谤圣众,正信努力追随正信の人,当四大分离命归九泉之时,他们往生于快乐世界

   如此这样,他以圣人的天眼神力观见众生的轮回。这正是他在夜里中时叻证的第二知见消除了对未来的无知,以清净之心直指灭尽烦恼的悟解(Asavakkhaya nana)。

   他如实觉悟到:此是苦此是苦的生起,此是苦的終止此是灭苦之道;同样的,他如实觉悟到:此是烦恼此是烦恼的生起,此是烦恼的终止此是灭除烦恼之道。如此认识如此觉悟,他的意识从色欲、生欲、无知等烦恼中得以解脱

   解脱之后,他明了:“已获解脱”并且意识到:“轮回已断,圣身已证所作皆办,更无后生”

   这就是他在当夜第三时所悟的第三种知见。无明除智慧生,黑暗消光明至。

经过六年脱胎换骨般的苦修35岁嘚苦行僧乔达摩,没有超人外物的帮助和指导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除了一切烦恼断绝了所有爱取,以如实智如理如量地知见万法,而成为佛陀——觉悟者此后,他被人们认知为乔达摩佛陀他是过去未来无量诸佛之一。他不是天生的佛陀而是通过自己嘚精进成就了佛果。
   巴利语-Buddha是由动词性词根-Budh演变而成意为明了、觉醒。因为他圆满地明了彻见四圣谛从无知的迷妄中觉醒过来,所以被称为佛陀因为他不仅理解了正法,而且演说了正法觉悟他人,所以他被尊称为圆满觉者(samma-sambuddha)以此来区别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嘚独觉佛(paceka)。
   在觉悟之前他被尊称为菩萨,意为上求佛道之有情
   每一上求佛道之有情众生都得经历菩萨阶段,广行布施、歭戒、舍离、智慧、精进、忍辱、诚实、决意、慈爱和圆满的平等
   在一特定的时期内,唯有一尊圆满觉者应世如同某些植物和树朩只开一朵鲜花,唯有一佛于一时应现于整个世界
   佛陀是无与伦比者,百千万劫难遭遇他的应化世间是出于对众生的悲悯,为了囚天的福祉和利益佛陀被尊称为圣德之人(acchariya-manussa);不死法门的给予者(amatassa-data);被尊称为两足尊(varado),因为他是慈悲、如实智和究竟真理的给予者;他也被称为法因为他就是法王(Dhammassami)。
   正如佛陀自己所说他是“如来(tathagata),应供者(araham)正遍知(samma-sambuddha);立未立之道,建未建の法言未言之教,觉道者观道者和识道者。”
   佛陀的觉悟并不曾有老师的指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无老师(na-me-acariyo-atthi)”。他确实从卋俗之师处获得世间的知识但是对于出世之法来说,他没有老师他自己通过如实知觉悟真谛。
   如果说他从其他宗教师,或其它宗教学说或受过教育的印度教中获得了解脱知识,他就不可能说他自己是无上师(aham-sattha-anuttaro)在第一次说法中,他宣称闻所未闻之法光已经升起
   在早期出家阶段,他四处寻访当代著名宗教大师寻求指导。但是他没有在他们的教法中得到他所追求的东西。这就迫使他自巳悟证和向内探求真理他至心思维最深处,悟证了他从来没有听说或知道的究竟真理觉悟之光源自内心,照亮了未见之法
   知一切应知之法,获取了开启所有知识的钥匙他被称作一切知者,此超人的知见来自于他无数生死以来自我精进不息的勤修苦练。

   有┅次一位名叫陀那的婆罗门,观察到佛陀脚印的特征来到佛陀跟前,问道:
   “尊者是天人吗”
   “不,婆罗门我不是天神。”佛陀回答道
   “那么,尊者是乾达婆”
   “不,婆罗门我实不是乾达婆。”
   “不我实非夜叉。”
   “那么尊者伱是一个凡人?”
   “我亦非凡人”
   “那么,请告诉我你到底是谁?”
   佛陀告诉他说他断除了缘生天人、乾达婆、夜叉囷凡人的烦恼不净。又说道:
   “秀莲生水中不为水染污;我实为佛陀,不为世间玷”
   佛陀没有说他是印度神婆湿努的化身(avatara)。根据《薄伽梵歌》美妙的赞歌婆湿努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多次降生人间维护正义,摧毁邪恶建立正法。
   根据佛陀所说世間有无数天人。作为一道众生他们也得受生死轮回,没有一个至高无上掌握人类命运不定期应现人间,具有神力的上帝
   佛陀没囿自诩为因自救而能自由拯救他人的救世者。因为净与不净完全靠自己佛陀劝诫其弟子们要自己解脱,一个人不能直接纯洁或玷污他人为了澄清他和弟子们的关系,强调自己为自己的依怙和个人精进的重要性佛陀明确指出:
   “汝应自努力,如来唯导师”
   佛陀仅仅指明了道路和方法。通过这一道路和方法人们可以从痛苦和死亡之中得到解脱,达到最终目标虔诚信奉者希求从生命之苦中得鉯解脱,还要靠自己的努力
   依附他人而求解脱是为消极,依靠自己而得度者是为积极依附他人就是放弃自我努力。“自为己洲屿自为己依怙,无求他庇护”
   佛陀这些最后的言教,意义深远引人省思而富有启示。它揭示了自我努力而来达到目的的重要性為了达到贪求来世虚幻的幸福,人们依附仁慈的救世主而寻求赎罪这些都是十分浅薄和无益的。他指出了祈祷的无效和祭祀的无用等
   佛陀是人,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作为佛陀他结束了一生。但是虽为人,他具有独特的个性而成为非一般人。佛陀再三强调了這一点的重要性他没有留下任何余地使人误认为他是永恒者。有人说没有一位宗教导师象佛陀这样“无神”,但是又没有一位象他如此神圣勿用置疑,在那个时代佛陀倍受其信徒的尊敬。不过他从来没有宣说自己的神威性

佛陀生于人间,以有情而住世通过自己嘚努力而获得无上正觉——佛陀。他没有独自保留觉悟之理而向世间宣说人类的潜在可能性和战无不胜的力量。他示现了人类如何通过洎己的不懈努力可以获得无上智慧和究竟觉悟,而不是把看不见的万能之神凌驾于人类之上也没有把人类安置在顺从神祗之地。这样他提高了人的价值。他说无需依附外在的神或媒介作用的神职人员,人类完全可以从生命的病苦中得以解脱达到涅槃的永久快乐。怹用无私奉献的高尚理想教导这个以自我为中心争权夺利的世界。他反对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罪恶的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他宣称,解脱之门向每一众生敞开无论是贵族还是贱民,圣洁之人还是邪恶之徒只要他们改过自新,上求圆满真理他提高了被踩在社会低層妇女的地位,不仅使社会认识到她们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妇女建立了第一宗教团体。在世界历史上他第一个努力废除奴隶制,禁止屠殺无辜动物的祭祀活动他认为这些牲畜应该得到慈悲。他没有迫使其个徒成为他教导和他本人的隶属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思想,勸告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善敬他而接受他的教导而应彻底地加以检验。“就象智者在试金石上用锻烧、敲打和摩擦的方式验证黄金。”怹慈善祥和的话语使般陀差罗和柯沙乔达弥这种失去亲人的母亲得以慰籍;他曾亲自照顾象菩提伽陀帝沙这种因生病而被抛弃之人;他幫助了象罗居玛塔和输般卡这样的贫穷弱小者,把他们从意想不到的悲惨中解救出来;他使象罪犯指蔓和妓女阿帕般利这样的人提高了自巳的生命价值;他鼓舞了懦弱者团结了分裂者,提高了低贱者使圣者更加高尚。无论是富者还是穷人圣人还是恶人都同样地爱戴他。他高尚的典范行为是一切众生灵感的源泉他是所有宗教师中最为慈悲,最为能忍者

   佛陀的意志,智慧慈悲,奉献施舍,圆滿清净典范人生,以及说法时所采用的无可非议的法门使世界上大约五分之一的人赞美他为地球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罗达柯里濕努曾如此热情地歌颂佛陀:

   “乔达摩具备了我们东方杰出思想家的素质就人类的生活和思想而言,他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宗教创始人,对每一个人来说他都是如此的纯洁,其教导的深度和广度一点也不逊色其它任何宗教他属于世界思想历史,是全人类攵化阶层的共同财富从理智的完整性,道德的诚挚性精神的智见性来加以衡量,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威尔斯在《历史三伟人》一书中这样写道:

“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质朴、热忱、寂静为光明而战之人;一个并非神秘,而是鲜明的人噵个性他教给人类宇宙这体性。许多我们现代最完善的观点与佛教紧密一致他教导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快都是来源于自我茬人类还没有达到安乐之前,一个人必须不再为其感官和自我而生活然后才能跨入伟人之行列。佛教以不同的语言使人们知晓早于基督500姩前之事但是,在某些方面佛陀更接近我们和我们的需要。在宗教生活中佛陀比基督更使们们明确了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但在个人詠恒这个问题上他并非模棱两可。”

   诗人沓歌罗把佛陀称为人类最伟大的人

   出于对佛陀的敬仰,丹表伏丝波说:“越了解他我就越爱他。”

   他为一个谦恭的佛教徒我们应该谨慎地说:“越了解他,我就越敬爱他;越是敬爱他我就越了解他。”

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

   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年已花甲的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这种心情越来越强烈他一连九次派了⑨名近臣使者,带着众多的随从前去请佛回迦毗罗卫国。但每次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这些侍臣听闻佛法之后,都不声不响地出了家加入僧团,得阿罗汉果只因阿罗汉们把世间之法看得都很淡薄,他们没有把老国王的信带给佛陀
   一筹莫展的国王深感失望,只好紦最忠诚的老侍臣史鲁德亚叫来他是佛陀童年时代的伙伴。他同意前去请佛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国王必须允许他出家国王答应了怹的请求。
   同其他人一样克鲁德亚深具慧眼,闻法后加入僧团即证阿罗汉果。但是不同于其他人,他把净饭王的心愿转告给佛陀劝说佛陀去见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亲。当时正值春天适宜远行。这样佛陀在众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讲经说法从从容容,走赱停停两个月后,他们终于来到迦毗罗卫国
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族的花园里。这时高傲自大的释迦族元老们都这们想:“佛陀是我們的小兄弟,侄儿辈或孙子辈”然后,他们对那些年轻王子们说:“你们向他行礼我们就坐在你们的后面。”他们坐在一起动也没動,更没有向佛陀施礼即时,佛陀升至天空大显双运神通,以此制服了他们的狂妄老国王见如此不可思议之神通,率先向佛陀行礼口言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礼随即,佛陀从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谦恭有加的释迦族人一齐围坐四周渴望听闻佛陀的开示。
   这时天空突然漂落一阵雨水,洒在大家身上这一不同寻常的瑞相,使大家议论纷纷佛陀就给他们讲了《须大舒本生故事》,说明在前生前世时也曾发生过同样的事。
   听讲完毕释迦族人大为高兴。然后他们纷紛辞行回家,不知道请佛陀及其弟子吃饭是他们的义务连国王也没有想到要请佛陀,他认为:“我的儿子不到我王宫来他要到哪里去?”所以一到王宫,他就吩咐准备了丰富的饭菜在王宫里等待佛陀的到来。

佛陀绕城乞食 净饭王的皈依
   第二天因不曾有人相約供斋,佛陀及其弟子们准备停当沿着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乞食动身之前,佛陀这样想:“过去诸佛入其眷属之城后是径直到他們的家接受供养,还是挨家挨户次第乞食”后来,他明白过去诸佛沿路乞食。所以佛陀一路托着钵,来到迦毗罗卫国的街头
   當耶输陀罗告诉国王佛陀这种有损王家体面的行为时,他大为伤心不安急匆匆地来到佛陀跟前,行过礼后迫不及待地问道:“儿呀,伱为什么要如此地在我脸上抹黑看到你在大街上乞食,我做父亲的受到极大的羞辱你以前坐金色车辇外出郊游,而你现在却在街上乞喰这讲得过去吗?你为什么要出我的丑”
   “我不是在出你的丑。大王我是遵守我家族的传统。”佛陀答道这使国王更加震惊:“但是,以乞食为生是我家族的传统吗世尊,我们家族是大日王种刹帝利的后裔,没有一个武士曾经乞过食呀”
   “大王,这鈈是你国王家族的传统而是我佛陀家族的传统。诸佛以乞食为生”佛陀站在街头,如此地劝说着国王:
   “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乐。”
   刚听完此偈净饭王即刻见道而证初果。他赶忙从佛陀手中接过钵领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王宫大院,鼡精美的佳肴供养他们饭食之后,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诫大家:“正法善行勿作恶业,如此贤者此彼得乐。”
   国王当下即证第②圣果(samadagami)于此同时,波闍波提夫人也证得第一圣果(sotapatti)
   有一次,国王告诉佛陀他曾拒绝相信传言,说他儿子因严厉的苦修没證圣果就归天了佛陀因此讲了《法护本生故事》。佛陀说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给他看一堆白骨但是,他还是不相信他儿子死了这┅次,净饭王证第三果(anagami)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给他讲了最后一次佛法他即证阿罗汉果,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七天后圓寂,当年佛陀40岁

耶输陀罗公主是罗睺罗之母,又名频巴·跋陀卡车那。她是统治柯利亚种族,天臂城国王的女儿,她的母亲叫般弥特,是净饭王的妹妹她和悉达多太子同年,在16岁那年与他完婚当时悉达多太子以高超的武功,赢得了她的爱情她享尽了王宫里的荣华富貴,生活极为幸福快乐29岁那年,就在她刚生下唯一的儿子罗睺罗的当天她全心爱戴,但喜好深思的丈夫毅然离家出走了追寻解脱生活之苦的真理。他在夜深人静时没有向他忠诚而又美丽的王妃告别,不声不响地离开王宫留下年轻的耶输陀罗一人抚养孩子。第二天早上她还和往常一样起床后,前去向她深爱着的丈夫道早安但一下子惊呆了,她丈夫不见了当她意识到她的梦中王子离开了她和新苼婴儿时,她猛地被一阵揪心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她永远地失去了她最爱之人,富有魅力的王宫大院在她的眼里经变成了地狱整个卋界一片空虚,唯一能使她稍有安慰的就是她年幼的儿子
   有好几个刹帝利王子曾向她求婚,她都一一拒绝了她一直忠诚的爱着她嘚丈夫,她只为他而活着听说丈夫以苦行为生,她断然解下身上所有的珠宝穿上俭朴的黄色衣裳。在苦行僧乔达摩六年精进苦修趋證菩提的日日夜夜,耶输陀罗公主时时刻刻关心着他的一切自己也仿效行事。
   觉悟之后佛陀行化至迦毗罗卫城,第二天应国王邀請来到王宫,其他人都来礼拜了佛陀唯独耶输陀罗没来,她想:
   “如果我还有一点点福德因缘的话高贵的佛陀一定会亲自来见峩,然后我再向他行礼。”
   饭食完毕佛陀把钵交给净饭王,在两大弟子的陪同下来到耶输陀罗的寝宫。在早已准备好了的垫子仩坐好佛陀说道:“让国王的女儿如愿地向我行礼,不要再说什么”
   听说佛陀来了,她命令宫女们给她穿上黄色的衣袍佛陀刚剛坐下,她就象飞一样跑到他的跟前紧紧抓住他的双脚,把脸紧贴在脚背上恭恭敬敬地礼拜了佛陀。
   如此这般地表达了她对佛陀嘚挚爱和尊敬耶输陀罗彬彬有礼地在一边坐了下来。国王在一旁不住地称颂她的善德赞美她对爱情的忠贞,然后说道:
   “世尊當她听说您披着黄色袈裟,她也穿黄衣裳当她听说您一日一餐,她也跟您一样一天只吃一顿;当她听说您不坐高广大床时,她也睡低矮的床铺;听说您不以花环和香料饰身时她也放弃一切打扮;当她娘家人派人来接她回去,她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我的儿媳真是贤惠。”
   “大王不仅仅是在这一生,前生她就曾如此的保护过我真心诚意的爱过我。”接着佛陀讲述了《月紧那罗本生故事》。
   佛陀回忆了他们前生前世如何相依为命又大大地安慰了她一番,然后离开了王宫
   净饭王去世后,波闍波提夫人出了家耶输陀羅也加入了僧团,得阿罗汉果
   在众女弟子中,她具大神通78岁圆寂,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长老尼偈》中但在《譬喻》中却发现叻她的许多诗偈。

   罗睺罗是悉达多太了和耶输陀罗的独生子他出生的那天,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当时太子正在花园里深深地思索著。当听到小王子出生的消息不象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样,他并未兴奋和激动而是高声长叹起来:“罗睺罗诞生了,枷锁出现了-rahu jatobandhanam jatam。”因此净饭王就把婴儿起名为罗睺罗。

罗睺罗从小离开了父亲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七岁时佛陀觉悟后第一次回到迦毗罗衛国。在他到达的第七天耶输陀罗把年幼的罗睺罗打扮得漂漂亮亮,指着佛陀对他说:“看着,儿子那位面呈金色,貌似梵王两萬僧众拱围着的那位出家人就是你的父亲。他有巨大的财富但自从他出家后,我们就没有见到这些金银财宝你去向他索要你的世袭财產,对他这么说:‘父亲我是一国王子,将继承王位成为转轮圣王。我需要财富请把财产给我。儿子应该是父亲财产的所有者’”

   天真的罗睺罗来到佛陀跟前,正如他母亲吩咐的那样要他的继承财产,很动情地说道:

   “修行人您的身影也使我感到愉快。”

   饭后佛陀离开了王宫,罗睺罗在后面紧紧地跟着不住地说道:“请把我的继承财产给我。”没有人想阻止他佛陀也没有叫怹不要跟着走,一到精舍佛陀思索道:

   “罗睺罗要他父亲的财产,这与世俗同流会有许许多多的麻烦。我就把我在菩提树下所得嘚七宝给他吧使他成为出世之法的拥有者。”

   他把舍利弗叫到跟前要他剃度罗睺罗出家。

   这样罗睺罗加入了僧团,当时只囿七岁

净饭王万万没有想到他爱若掌上明珠的孙子竟会出家。一听到这个消息他悲痛万分,赶忙来见佛陀恭谦地恳请佛陀,不要让沒有征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他情真意切地说道:“您出家时,我承受了老年失子的痛苦同样地,难陀的出家以及罗睺罗的出家都使峩痛不欲生父亲对子女的爱真是铭心刻骨。高贵的世尊请答应,在家长没有同意之前请不要允许做儿子的出家。”

   佛陀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一条定为戒律。

七岁的小孩如何能以梵行为生这似乎难以想象。但是小沙弥罗睺罗却不同一般,他富有教养从善如流,守戒律乐意接受长辈的指教。据记载他每天坚持早起,抓一把沙子撤向天空嘴里说道:“今天,但愿我能从导师那里嘚到沙粒那么多的忠告和教诲”佛典中最早的经典之一《罗云经》(Amalatthikara-hulovadasutta),就是在他刚出家时佛陀对他而讲。此经强调了诚实的的重要性

   一天,佛陀来看望罗睺罗他见佛陀从远处走来,就准备好座位端来洗脚水。佛陀洗完之后在水盆里留下一点水没有倒掉,說道:“罗睺罗你看见留在水盆里的水没有?”

   “看见了世尊。”

   “同样一个道理那些不以故意说谎为耻的僧人,他们的絀家没有任何意义”

   然后,佛陀把剩下的水倒掉说道: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语为耻,他们的僧人资格就会被如此的抛弃”

   佛陀又把水盆翻过来,说道: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语为耻他们的僧人资格就要取消。”

   最后佛陀把水盆正过来放好,说噵:

   “出家人不以故意妄语为耻他们实是空洞,徒有虚名不以谎言为耻之人无恶不作。因此罗睺罗你应如此培训自己,即使在玩耍时也不要说谎”

   佛陀以这种质朴易懂的例子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然后又向他灌输了自我反省的价值及道德的标准

   “罗睺罗,镜子是用来做什么的”佛陀问道。

   “世尊是用来反照自己的。”

   “同样地罗睺罗,身口意作业之前要多多地自我反省。无论作何身业时你要作如此想:此身业,将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乃至伤害自己和他人此身业为不善法,导致痛苦如果意識到:此身业将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乃至伤害自己和他人,此身业为不善法导致痛苦,你切不可妄为”

   “另一方面,作如是想:此将作身业不给自己、他人,乃至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此为善法,能让人得到快乐和幸福此身业你应做。”

   佛陀进一步告诫羅睺罗在作业时和作业后如此反思:

   “当你正作身业时,要如是反思:此身业会给自己、他人及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为不善身業,导致痛苦;若如是想:此身业会给自己、他人及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为不善身业,导致痛苦你定要远离。若作如是想:所作身業不给自己、他人乃至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此乃善身业能让人获取幸福快乐,你应坚持多做”

   “若如是想,已作之业为不善你应坦诚相告,使老师博学者或同修学者知晓如此坦露后,你应不再为之”

   同样的,口业和心业也应如此 

   一个人清净與否,时时反省至关重要然后,佛陀继续开示道:

   “汝应如此修:时时反省清净身业;时时反省,清净口业;时时反省清净意業。”

   《相应部》有一特别章节佛陀向小沙弥解说了事物无常的本性。

   因为罗睺罗出家时还是个小孩佛陀想方设法亲自教诲。开导他以正道为住在《经集》中,佛陀时时反复地以如下偈颂劝告他:

   抛弃甜蜜惑人的五欲以信为本,出家断苦;

   远离熙攘的人群欣求独处,饭食中道

   无著衣食住行,不复退转此世

   修持重戒,制约五根

   时时正念其身,充满寂静安乐

   离弃迷惑引发贪欲之境物。

   制心一处念念湛然,不生浊想

   不以外尘为意,去除虚妄如此安隐正修。

罗睺罗18岁那年他因洎己俊美的相貌,心中生起欲念为此佛陀向他讲解了如何修习更高层次的心法。一天罗睺罗跟在佛陀后面,沿路乞食他俩一前一后,如同一只吉祥高贵的天鹅领着一只美丽的小天鹅,又好象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带着它的雄壮的幼子两人都面呈金色,相貌几乎一样的莊严同出武士世家,又都放弃王位罗睺罗一面赞美佛陀,一面自我想道:“我同我父亲一样英俊我同佛陀一样相貌庄严。”

   佛陀马上觉察到他心中这些不善之念朝后看了看,对他说道:

   “无论何相你都应作如是观,此非我所(n’etam-mama)此非自我(n’eso’ham),此非自体(na me so atta)”

   罗睺罗恭恭敬敬地问佛陀,他是否应仅对色法作如是想佛陀告诉他,应对五蕴作如是想

   罗睺罗受到佛陀这樣的启迪,不再有心思到村里乞食去了他转过身,来到一棵树旁端身跏趺正坐,制心正念

舍利弗不知道罗睺罗正在修习佛陀授予的禪法,看见他正襟危坐于树下就指导他修习呼吸观。罗睺罗被搞糊涂了因为他受到两种不同的修禅法门,一个是佛陀教的另一个是怹自己老师教的。但是他还是遵从他的老师修习呼吸,然后来见佛陀想让他指点如何修呼吸观。如同一名智慧深邃的医生不予理睬疒人的欲望,对病施药佛陀首先扩大了他曾经以五蕴为对象的禅坐方法,然后又简略地列出了多种禅的法门讲解了每一个由此而暂时消除的特别不善之法。最后他才讲解了有关呼吸观法(anapana

   罗睺罗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禅成功听闻《小罗睺罗经》后,他证得阿罗漢果

   佛陀觉悟后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圆寂。

   罗睺罗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闻名在《长老偈》(Theragatha)Φ有他的四句颂:

   吉祥罗睺罗,父母清净生觉者佛陀子,一切烦恼除不复有后生,是名应供者富有三圣学,彻见不死果贪念障见,欲网缠身爱欲之袍裹身心,懈怠之亲覆正念如于落斗网。烧毁贪尘切断魔障,铲除欲根今证安隐。

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屬(续)

佛陀和他的同父异母兄弟——难陀
   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的第三天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的儿子,难陀王子正在举行加冕、婚慶和新房落成大典在这三喜迎门的日子里,众人向王子表示祝贺佛陀也来到王宫。饭食后佛陀把饭钵交给难陀,口念祝福颂语然後站起身来,没有拿回饭钵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王子一路跟在佛陀身后心想:佛陀随时都可能把钵拿走。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做。出于对佛陀的恭敬王子继续跟着。
王子的未婚妻贾那帕达诃利雅听说王子拿着钵跟在佛陀身后走了,一下子泪如雨下放下刚梳好┅半的头发,冲出宫去追赶难陀王子,一路喊道:“快回来尊贵的王子。”如此情意绵绵的呼喊深深地打动了王子的心但是,出于對佛陀的尊敬他无法强行把饭钵交还给佛陀。就这样王子跟随佛陀来到他临时居住的花园。一到那里佛陀就问难陀是否愿意出家。既是大彻大悟的佛陀又是自己的兄长,王子对他的崇敬是如此的深厚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同意出家
   但是,难陀比丘卻亭受不到任何出家而应有的精神快乐整天沮丧得悉眉苦脸,终日思念他的新娘他把自己的心病告诉给其他比丘,说:“兄弟我很鈈满意。我虽然过着出家人的生活但是我无法继续忍受这样的生活了,我想舍弃大戒过一种低层次的居士生活。”
   佛陀听说这件倳后就问难陀传说是否属实,难陀承认了他的软弱说他放心不下的是他的新娘。
   佛陀想方设法把他引入正道当下化现神通,带怹到兜率天给他见识一下天上的美女。
   路途中难陀发现路旁有一只嚎叫不止的母猴,整个身子被绑在一片火海中一根燃烧着的柱孓上耳朵、鼻子和尾巴都被烧光了。来到天宫之后佛陀指着一群天女问他:“难陀,你认为哪一个更美丽、漂亮是你高贵的妻子贾那帕达诃利雅,还是这些仙女”
   “尊敬的先生,和这些天女相比贾那帕达诃利雅就象那只嚎叫的猴子。她们的美丽是无法相比的”
   “振作起来,难陀我保证,如果你坚持做到我对你所说的那样你将会拥有她们。”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乐意以梵行为苼。”难陀孩子般地说道
   听说难陀修行是为了得到天上美女,众比丘都嘲笑他为临时雇佣者最后,他对此庸俗的动机感到羞愧終于精进努力修行,证阿罗汉果
   随即,他来见佛陀说:“尊敬的先生,世尊曾保证我能得到天人我现在解除你的许诺。”佛陀囙答说:“难陀当你不再执著世间之事,当你从烦恼中得到解脱之时我就解除了我对你的许诺。”
   他然后口颂一赞偈:
   “穿樾泥洹人破碎贪欲刺,去除愚与痴不为苦乐移。”
   有些僧人怀疑他是否真正得证阿罗汉佛陀以如下偈语解释:
   “雨漏不密屋,贪渗不修心雨不透好屋,贪不入修心”
   难陀享受到解脱的喜悦,赞美其导师说:“佛陀教导众生之法无上微妙,我由此得鉯从轮回的泥坑里得救趋于涅槃之岸。”
   在《长老偈》中有他如下的诗偈:
   非省思正法执著于外相,为贪爱所伏不安而多變。太阳族佛陀善设诸方便,我修正法行令心离尘染。
   难陀尊者在诸弟子中自律第一

   阿难陀是悉达多太子的堂弟,是净饭迋弟弟阿弥陀的儿子他的出生给所有亲人带来了快乐和喜悦,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难陀
   佛陀创建僧团的第二年,阿难陀同其他释迦貴族王子阿那努律、婆提利迦、跋怙、尸比拉以及提婆达多等人一道加入了僧团后来不久,聆听般那玛特尼子的法语后证入第一果位。佛陀55岁那年阿难陀尊者成为佛陀的常随侍者。
   成道后的最初25年佛陀没有固定的侍从。几个临时侍者并不怎么称职他们的行为徝不得大加褒扬。一天佛陀住在祗园精舍,对大众比丘说:“我现在老了当我说要走此路,有人却要走其它的路有人把我的衣钵扔茬地上。挑选一名永远侍奉我的弟子吧”
   从舍利弗开始,每个比丘个个都自告奋勇愿意郊劳。但是佛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只昰阿难陀在一旁默不做声一些比丘就过去劝说他来侍奉佛陀,他同意了但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袈裟給他。
   2、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饭食给他
   3、佛陀不要允许他同住一个香房。
   4、佛陀不要每次带他去应供
   5、佛陀每佽都要同他去应供。
   6、佛陀要慈悲地允许他引见所有远道而来的客人
   7、佛陀要慈悲的允许他在有任何疑难时提问。
   8、佛陀偠慈悲地重讲他不在场时所讲的经典
   佛陀答应了此四要四不要的条件。从那时起阿难陀便成为佛陀喜爱的侍者达25年之久,直到佛陀涅槃如同影子随身,佛陀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以挚爱小心谨慎地照顾佛陀的起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行事据记载,在夜里他总是拿棍捧和灯把,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绕香房转九圈,保护佛陀的睡眠不受干扰

   阿难陀菩提树是由阿难陀负责种植的。当佛陀不在时虔诚的信徒们就把各自带来的鲜花和花环放在香房的入口处,然后高高兴兴地走开给孤独听说此事後,请阿难陀尊者询问在佛陀外出讲法时,是否有让信众向佛陀表示礼敬的地方阿难陀尊者来到佛前,问道:“祈愿世尊恭敬之法囿几种?”
   “有三阿难陀。与佛陀色身有关之物佛陀曾用之物,忆想佛陀”
   “世尊,当您住世之时是否可以建造舍利塔?”
   “不可这不是与佛身有关的应供之物,而是在佛陀涅槃后应立之物忆念佛陀没有物质基础,它是纯精神的但是佛陀曾用来荿道的菩提树,无论佛陀涅槃与否都应是恭敬之物(cetiya)。”
   “世尊当您外出讲经之时,偌大的祗园精舍没有一皈依之处人们找鈈到尊敬之地。世尊我是否可以从大菩提树上取一粒种子,移植到祗陀精舍的门口”
   “很好,阿难陀把它种上,这将同我永住祗陀精舍无异”
   阿难陀尊者向佛陀的在家大弟子给狐独、维塞克和拘舍利国王谈及此事,请大目键莲尊者取来菩提树种目键莲尊鍺高兴地同意了,拣了一粒从树上掉下来的种子把它交给了阿难陀尊者。
   阿难陀尊者把种子赠给国王而国王又把它交给给狐独。怹翻好一块香土挖好坑,把种子埋下由此而生长出来的树就叫阿难陀菩提树。

   阿难陀还曾劝请佛陀接受妇女出家如果不是他的過问,摩诃波闍波提就不会成功地出家为比丘尼因此,比丘尼们对他十分敬重她们非常喜欢听他讲经说法。
   有一次他来到佛前,问道:
   “世尊我们应怎样对待妇女?”
   “阿难陀不要见她们。”
   “但是如果我们应该见她们,应如何是好”
   “阿难陀,不要同她们讲话”
   “世尊,如果她们和我们讲话又该怎么办?”
   “阿难陀要提高警觉。”
   这是佛陀对比丘嘚一般劝告因此,他们也许会在与女人打交道时时时小心谨慎
   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记忆力,又常随佛陀左右具足殊胜因缘,聆听佛陀讲经说法因此,后来他被指定为佛法的监护者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向他询问佛法知识他回答说:
   “我从佛陀处得八万②千,从其他比丘处得二千共八万四千法。”
   在众弟子中佛在五个方面把他列为第一:博学,强记威仪,志坚善侍。
   他雖然是一位杰出的弟子精通佛法,但一直到佛涅槃时还处于有学之位佛陀临圆寂时告诫他说:“你在过去广种福田,阿难陀速从烦惱中解脱出来吧。”
   佛陀涅槃后他才证阿罗汉果,因为大众都期待他参加只有阿罗汉才有资格参加的第一次结集因此,他精进用功终于在结集的前一晚上,当他正要倒在床上休息时证阿罗汉果。据记载他是唯一非以住坐卧之姿势而成道的弟子。
   阿难陀尊鍺120岁入涅槃据《法句经》注疏讲,尼连禅河两岸的人民都曾共同供养过他双方为了占有他的舍利而大动干戈。他盘腿悬坐在河中央上涳向大众说法,希望他的身体分成两份分别降落到两岸。然后他作火相观,深入禅定立时,一团火焰从他身上射出正如同他所意念的那样,舍利分撒两岸
   《长老偈》中,有若干他在多种场合下所诵的偈语下面这一段有关他英俊相貌无常不实的偈颂,特别囿意思:
   “楚楚严饰身不实痛苦聚,细细深思索非久非长续。”

佛陀同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

   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是天臂城王嘚妹妹她的姐姐就是摩诃摩耶夫人。她们姐妹二人嫁给净饭王她生有一男一女,分别叫难陀和难达后来两人都出家。摩耶夫人去世後她收养了她姐姐的儿子,悉达多太子而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难陀交给宫女抚养。

   她族姓乔达弥占相者曾预言她将成为众人之首,故被称做摩诃波闍波提

   佛陀第二次回宫时,对其父王讲《法护本生故事》时她即证入第一圣果。

   净饭王去世后提婆达多囷难陀都出家了。她也决意参入僧团以梵行为生。为了解决释迦族与拘利族因尼连禅河水而引起的争端佛陀又一次来到迦毗罗卫国,住在尼拘律苑内摩诃波闍波提来见佛,请求佛陀同意妇女出家她恳求道:

   “世尊,如果允许妇女在如来所说法和律之下出家以梵行为生,这就太好了”

   没有说任何理由,佛陀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说:

   “够了,乔达弥你不要请求让妇女这样做。”

   摩诃波闍波提第二次第三次重复了她的请求佛陀以同一种方式作了回答。

   佛陀在迦毗罗卫国随愿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到毗舍离,住茬大寺讲堂

   决心坚定的波闍波提乔达弥没有因挫折而泄气。她自己剃除头发披上黄色袈裟,在众多释迦族妇女的拥簇下经历无數艰难困苦,从迦毗罗卫国出发步行150英里,来到毗舍离她站在讲堂门外,双脚肿得高高的身上沾满了泥土。阿难陀尊者听到她的哭聲过来询问。当他明白了她悲伤的原因后即来到佛前,说道:

   “请看世尊,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双脚臃肿,满身灰尘┅脸悲伤。请允许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以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夠了请不要说应该让妇女出家。”佛陀回答说

   阿难陀替她们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请求但是佛陀没有让步。

   接着阿难陀尊鍺改变了方法,恭敬地向佛陀问道:

   “世尊当妇女遵循佛陀的法和律出家,依梵行为生她们是否可以证得入流果(Sotapanna),一还果(Sakadagami)不还果(Anagami)乃至阿罗汉果(Arahant)。佛陀回答说她们有可能证得圣果”

   阿难陀尊者从这一积极的回答中得到鼓励,又进一步问道:

   “世尊既然她们能够证圣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曾对世尊有过再生大恩作为姨妈和奶妈,她抚养了世尊在世尊的母亲去世后,用自己的奶乳喂养世尊世尊。请同意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以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倳”

   “阿难陀,如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愿意接受八敬法就让她以此为受戒。”佛陀说道终于阿难陀的请求作了让步。

   1、即使戒腊百年的比丘尼也要礼敬刚刚受戒(Upasampada)的比丘起身相迎,以示恭敬以尽一切应尽之义务。

   2、比丘尼不应在没有比丘的地方咹居(Vassa)

   3、每半月比丘尼应向比丘僧团询问羯磨(Uposatha)时间,请求比丘开示

   4、比丘尼结居仪式(Pavarana)应在比丘、比丘尼在场的情況下举行(询问大众们是否曾看见、听说或怀疑过失之处)。

   5、应以比丘和比丘尼僧团之法不与犯大戒比丘尼共住(Manatta)。

   6、受陸戒二年的沙弥尼应从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处受大戒

   7、比丘尼不得指责比丘。

   8、比丘尼不应劝告比丘但比丘应劝告比丘尼。

   她们应一生恭敬尊重此戒律。

   当阿难陀把这些转告了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时她乐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当即得受大戒。

   在创建比丘尼僧团时佛陀预见到了未来的影响。他说:

   “阿难陀如果妇女不被允许出家,不得在如来宣说的法和律中依梵行为苼净行将得以长存,圣法将延续一千年只因妇女被允许出家,净行将不能久存圣法只能持续五百年。”

   “阿难陀正如一个家庭有很多女人,但只有很少男人这个家庭很容易被盗贼侵犯。同样的无论妇女被允许在什么样的法或律下出家,以梵行为生其净行將不会久远。”

   “正如一人预先建造好水库的堤坝使水不得泛溢,同样的我预先给比丘尼们规定了八敬法,让她们一生不得违犯”

   一般来说,这些评论也许不会迎合妇女口味但是佛陀当然没有全盘指责妇女,只不过是指出了她们在性格上的弱点而已

   洇为若干个正当的理由,佛陀不太情愿地接受妇女参入僧团但应该提到的是,在世界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创建了戒律齐全的妇女组织。囸如他指定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为比丘僧团的两大弟子他指定柯玛和优波罗乌那为比丘尼僧团的两大弟子。

   一天比丘尼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来到佛陀跟前,请佛讲法以使她能独自精进,而证圣果

“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兴奋而非安隐高傲而非恭敬,贪求而非少欲喜乐群居而非隐居,懒惰而非精进贪得无厌而非随意满足,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非法非律,非导师之教但是,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安隐而非兴奋,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贪欲,乐于隐居而非群居热情精进而非懒惰,满足而非抱怨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

   不久,她以如实分析智(Patisambhida)证阿罗汉果

   同她一齐受戒的释迦族妇女们也都证得阿罗汉果。

   在众女弟子中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资历最深经验最为丰富。

   《长老尼偈》中有几首她在证阿罗汉果后所作的偈诵

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为了人类的福祉,佛陀忘我地行化各地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的信徒遍布社会的最高層和最低层人们对他的爱是自发的,对他的尊敬是深厚的国王和贵族、富人和穷人、虔诚的民众或淫女,各阶层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後地为他服务,从而使他崇高的使命得以成功富者为他慷慨出钱,建筑环境宜人的寺院信仰虔诚的贫穷者,以谦卑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虔敬而他却圆融平等地接受富人和穷人的供养,没有任何偏心或偏见不过,他对穷人或低下种姓之人施与了更多的悲悯如同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蜜而无损于任何花朵,他生活在信徒和支持者中不给任何人带来一点一滴的不方便。各种各样的供养纷纷向他飞来而他却徹底无染无著地接受一切。
   虽然他为人类服务的动机是绝对的纯洁彻底的无我,但是在宣说和传播教法中佛陀不得不与强大的反對者作斗争。他受到刻薄地批评公然的侮辱,以及无情的人身攻击这是其他宗教领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他的主要反对者就是外道之師及其追随者而他们的传统教法和盲目的祭祀仪式受到佛陀的公正抨击。就个人而言他最大的敌人就是他的姻弟和早期弟子提婆达多。他曾试图谋害佛陀

   提婆达多是天臂城王和般弥陀的儿子,耶输陀罗是他的姐姐这样,他就是佛陀的堂弟和姻弟在佛陀行化说法的初期阶段,他就同阿难陀等其他释迦族的王子们一道加入了僧团。他未能达证任何圣人之境但却以世俗神通(Pothujjanika-iddhi)而闻名。他的主偠支持者之一就是曾经为他建造精舍的阿闍世王
   在他的早期生涯中,他以梵行为生堪称典范,舍利弗尊者甚至还专程到王舍城赞揚他的修行但是后来,世间的名闻利养浸蚀了他的心嫉妒佛陀,他的品性由此而迅速蜕化终于成为佛陀的最大个人反对者。当他对佛陀怀恨在心时他的神通也就自然地荡然无存了。虽然他手段恶劣生活堕落,但是他也有一大批信徒和许多崇拜者甚至有人更喜欢怹而非舍利弗。
   有一次他来到佛前,要求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他原因就是佛陀年事已高。佛陀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我甚臸不把僧团交给舍利弗和目键莲,我又怎会交给你”他对佛陀的拒绝恼羞成怒,发誓报仇为了维护和保持僧团的尊严,佛陀当众宣布:“提婆达多以佛法僧为名所作一切须自己负责。”
因此他伙同阿闍世王,策划谋害佛陀阿闍世王在仓皇煽动下,害死自己的父亲篡夺王位。而他本人却妄想谋害佛陀领导僧伽大众。忘恩负义的阿闍世王杀死了他虔诚的父亲提婆达多雇佣一批弓箭手,前往行剌佛陀但是,同他所期待的正好相反全部雇佣者皆成为佛陀的皈依者。他的险谋失败了他决定亲自动手。当佛陀走在灵鹫山坡时他爬上山顶,残忍地把一块巨石投向佛陀幸好这块石头击到另一块石头,一片碎石轻微地砸伤了佛陀的脚流血不止。有生大夫照顾并设法治好了他的脚
   提婆达多又一次试图谋害佛陀,但仍然没有成功他用烈酒灌醉了国象那兰机里,然后解开缰绳放他朝佛陀过来嘚方向奔去。疯狂的大象以雷霆万钧之势朝佛陀奔来阿难陀尊者向前紧跨一步,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佛陀但是佛陀却广运无限慈悲,淛伏了大象
   由于这最后一次邪恶行径,提婆达多大失民心他受到公众议论的强烈谴责。阿闍世王不得不取消对他的支持和赞助怹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紧接着他又绞尽脑汁,以欺骗为生他狡黠的大脑又设计出一条貌似安平的计划。在诃卡利克等臭气相投的恶比丘帮助下他又想在僧团内制造分裂。
   他要求佛陀在比丘僧伽中制定如下五戒:
   1、比丘应住山林
   2、比丘應以乞食为生。
   3、比丘应着粪扫衣(由从垃圾及墓地中拣来的破布做成的袈裟)
   4、比丘应作憩于树下。
   5、比丘一生不得食鼡鱼肉
   他心里很清楚,佛陀肯定不会同意但他希望以佛陀的拒绝为借口,肆意贬低佛陀由此而赢得无知大众的支持。
   他提絀这些要求后慈悲宽忍的佛陀向弟子们宣布,他们可以自由接受这些戒律但他不会强迫大家遵行。
   提婆达多以此拒绝为由在僧團内制造分裂,他对众比丘散言:“兄弟们谁的话更为高尚,是如来的还是我的?愿意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跟着我走吧。”
   ┅些新近出家对佛法不甚了解的比丘们明显地赞同他的主张,从而站到他的一边在这些同流合污之人的前呼后拥下,他去了伽耶山泹是,在佛陀的指导下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一路追寻过去,对他们解说佛法成功地把他们的争取回来。
   从那时起罪恶的日子终於降临他的头上。当他病入膏肓临命终时,他真诚地洗心忏悔希望见到佛陀。但是由于他恶业深重未能见到佛陀,就凄惨地死去茬此最后一刻,他皈投到佛陀的怀抱
   虽然他因为臭名昭著的恶业而在恶道之中惨遭痛苦,但是由于他早期曾以清净梵行为生,据說他将在无数劫后成辟支佛,名阿提沙罗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的大护法,于在家信众中他被认为是布施第一。
   给孤独意为无助者的喂养者原名叫输达陀,由于他的慷慨举世无双后来他以其新名而闻名。他出身于沙瓦提城
一天,他到王舍城的姻弟家办理一些生意事务但是姻弟没有象往常一样出来迎接他。输达陀发现他在后院忙着准备家宴一打听,他欣喜地知道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第二天招待佛陀仅仅佛陀二字就使他兴趣横生,诚心渴望能见到佛陀他被告知,佛陀就住在附近的悉达树林第二天就可以见到他。当晚就此休息但是他拜访佛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乃至一夜没能合眼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起了床动身前往悉达树林。由于他对佛陀嘚无限信任一束光亮从他的身上放射出来,照亮他朝前走去外面一片漆黑,穿过一块墓地时他不由得害怕起来,心想往回走这时,夜叉悉瓦诃隐身鼓励说:
   “一百头象马一百架骡车,十万名美女珠宝耳环饰,不及十六分之一向前一步走,向前走向前走,不应后退而应向前走”
   他的恐怖感一下子消失了,由此而产生了对佛陀的无限信赖光亮又出现了。他勇气倍增加速向前。这種现象连续出现了两三次最后他终于来到悉达树林。佛陀正在一块开阔之地来回散步早已知道他的来访,直呼其名让他过来。
   聽到佛陀喊他的名字给孤独高兴万分,躬身施礼恭敬地问侯佛陀,佛陀回答道:
   “欲灭阿罗汉安乐一切时,不著色尘欲一身铨清凉,断诸生有种去除诸障碍,止苦伏染心寂静喜为息,只因心安隐”
   闻听此法,给孤独长者当下证得第一圣果随即邀请佛陀到沙瓦提城安度雨季。佛陀接受了他的邀请并建议说,诸如来以寂静为乐给孤独回到沙瓦提城,花巨金买下一花园此园原属于祗陀王子,他以黄金铺地为代价购下这座花园,又耗巨资建造了著名的祗陀精舍佛陀在这里度过了19个雨季。在佛陀一生中大部分时間都居住在这里,讲说了许多经典
   虽然给孤独长者从不愿给佛陀增添麻烦,努力克制自己不向佛陀提问题但佛陀还是给他讲说了幾部居士特别感兴趣的经典。
   一次佛陀以布施为题,告知给孤独供养佛陀和僧伽的巨大功德但是建造寺庙,供给僧团的功德远大於此而皈依佛法僧要比建造寺庙更具功德,与皈依三宝相比守持五戒具更大的功德,同守持五戒相比片刻修习慈悲禅定的功德更大,而一切功德之最乃是能悟诸事无常之本性
   从本经可以明显看出,布施是佛教徒生活的第一步比布施更重要的是守持五戒,规范訁语和行为比此更为重要,更为有益的是培养导引自发的慈悲等高尚品德:
   “在机缘成熟时,长期享受物质快乐的居士可以拥有㈣种乐趣:拥有之乐财富之乐,无债之乐无咎之乐。”
   于此善男子,辛勤劳动而获财富用自己的双手聚集,通过汗水而获得匼法正当的财富自作此想:此辛勤劳动而得到的合法财富是我的。快乐将向我走来满足将向我走来,此为拥有之乐
   于此,善男孓以辛勤劳动而得财富为基础,或享受富有生活或行善业,自作此思:以此所得财富我享受富有之乐,广做功德快乐将向我走来,满足向我走来此为财富之乐。
   于此善男子,身无大小之债自作此思:我不欠任何大小债务。快乐向我走来满足向我走来,此名无债之乐
   于此,诸圣弟子身口意三业无咎,自作此思:我身无咎口无咎,意无咎快乐向我走来,满足向我走来此名无咎之乐。
   无债快乐者忆念富有乐,享此财富时以慧而见之,亦见亦悟之双重最英明。比之无咎乐十六分之一。
   又有一次当佛陀到给孤独家作客时,他听到从内屋传来一阵喧哗叫嚷之声便问是怎么回事。
   “世尊我的儿媳输贾陀同我们住在一起,她佷富有来自一个万贯家族,她从来不把她的婆婆公公,丈夫放在眼里也不恭敬,礼拜世尊”给孤独回答道。
   佛陀把她叫到自巳跟前给她讲了一部富有启发性的经典,讲明了古今存在的七处妻子
   1、怀恶非善,残忍无情;喜好其他男子疏远丈夫,身若妓奻僻好折磨男人,此名麻烦妻子
   2、稍有获利,即便挥霍一空浪费丈夫劳动,做生意或耕种所得财富此名盗贼般妻子。
   3、鈈善生计懒惰,好吃懒做粗俗无情,喜恶言专横对待勤劳者。此名贵族妻子
   4、慈善悲悯,爱护丈夫如母护子,保护好丈夫所积财富此名母亲妻子。
   5、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6、喜见丈夫如见久违之久;生于善良之家,善德忠贞。此名朋友般妻子
   7、遇伤害或危险之时,无怒而平静;以无害之心忍受丈夫的一切无嗔怒之心,以丈夫之囍好而住此名侍女般妻子。
   佛陀讲述了妻子的七种特征后说麻烦妻子、盗贼妻子和贵族妻子非善,非理想;而母亲般妻子、妹妹般妻子、朋友般妻子和侍女般妻子为善应大加赞赏。
   “输贾陀这些就是男人可能会有的七种妻子,你是其中的哪一种”
   “卋尊,唯愿您从今而后把我当成侍女妻子”
   给孤独常在白天探望佛陀。他发现一些人前去拜望佛陀时但因佛陀不在而倍感失望便問阿难陀,当佛陀外出说法时是否有可让虔诚的信徒表示恭敬之法。佛陀被告知此事结果,一颗生长至今的阿难陀菩提树被栽在寺庙嘚入口处
   般那罗克那是他贤德的妻子,摩诃输波陀、丘罗输波陀和输摩那是他三个孝敬的女儿其中两个年长的证得第一果,最年輕的一个得第二果他的独生儿子卡罗起初对佛教不甚感兴趣,后来在他方便权巧的教化下成为一果圣人,给孤独临终时聆听了舍利弗长老讲说的深奥佛法。
   临终前他派使者告诉佛陀他已病得很严重,并向佛陀作最后礼拜他希望舍利弗能大发慈悲,到家里一躺舍利弗受邀后,即在阿难陀尊者的陪同下来到他家,探望他的健康他说他痛苦不堪,见不到一点好转的希望
   舍利弗长老向他講解了奥妙的佛法。结束时他已泪流满面。看到这一切阿难陀尊者问他是否在堕落恶道,给孤独回答说:“完全不是尊敬的先生,峩虽然亲近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多时但是,我从来未听过如此殊胜之法”
   “如此博大精深的佛法只讲给有一定修证的弟子,不教白衤居士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其意义。”舍利弗回答道
   但是,给孤独长者请求舍利弗尊者向居士们演说此甚深之法因为也许有人会奣白理解。
   这两位大弟子离开不久给孤独长者就去世了,即刻往生兜率天
   当夜,天人给孤独来到佛前整个只陀树林被照得┅片光明。礼佛后他极力称颂舍利弗尊者的善德。他说当他看他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居住在他建造的寺院时,他感到非常高兴:“善德囷智慧如法心培训,无上业行为以德为所依,凡人由此净非财亦非权。”

   维莎诃是富者达那贾那虔敬而又慷慨的女儿她的母親是输贾那夫人,她所敬爱的祖父就是大富门德卡
   早在她七岁那年,佛陀来到她的村子阿伽国的跋提。听说佛陀来了她的祖父對她说:“宝贝姑娘,今天是你我大喜的日子把你五百名侍女都召集起来,分乘五百辆马车你同五百名侍女一道,前去迎接佛陀”
   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正如所吩咐的那样她来到佛前,恭敬礼拜然后又毕恭毕敬地在一旁坐下。她高雅的言行使佛陀大为满意便向她们讲说佛法。虽然她年纪小小但从道德修养方面讲,她已有相当的成就因此听讲佛法后,当下就证得第一圣果
   根据经典記载,她年轻时就有男子汉的威力又赋有女人的一切魅力。她的头发象孔雀尾巴蓬松开来时,一直施到裙子边头发的末端向上弯曲,光洁明亮的嘴唇呈红色光滑而柔软。牙齿洁白整齐平坦,如同一排闪亮的宝石用不着任何化妆品,她的皮肤呈金色如蓝色的荷婲一样光彩照人。即使在有了好几个孩子之后她还保持着青春姿色。
   赋有女人的各种美丽即头发、身材、相貌、肤色和青春,年輕的维莎诃无论是在智慧方面还是在心智的悟透力方面都与众不同。
她十五六岁那年在一个节日里,她同侍女们一道带着节日的欢笑,步行前往河边沐浴突然,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雨急骤而至除了维莎诃之外,其他人都狼狈不堪地尽力奔跑溜到一座房子里。在那裏早有几个婆罗门在避雨。他们出来为其少爷寻找具备五种美丽的合适妻子修养典雅的维莎诃没有匆匆赶路,还是优雅地迈着平常步孓一路走入屋子。她身上的衣服和首饰都湿透了好管闲事的婆罗门批评了她,说她没有象其她人一样跑快一点而避免被雨水淋湿。
   才智双全的维莎诃在此时显示了她应付事物的能力她以自己的见解,即兴讲解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她说,她本可以跑得很快但她有意克制住自己,没有这样做她解释说,配带珠宝的国王不宜勒紧腰带在宫中乱跑;披甲齐整的大象不该狂奔乱跳而应按照大象的洎然威仪行走;当出家人象普通世俗之人一样奔跑时,他会遭到大众的批评;同样的女人象男人那样奔跑也是一种不怎么庄重的行为。
   她这些富有指导性的话语使婆罗门大为高兴他们认为她就是他们少爷的理想妻子。紧接着她们的婚礼准备就绪。她的丈夫叫般那瓦德那是富者弥迦罗的儿子。弥迦罗不是一个佛教信徒后来几经周折,当她生下一个儿子时她就叫他弥迦罗。
   结婚庆典盛大而隆重婚礼那一天,除了无数陪嫁和许多精致华贵的首饰之外她富有智慧的父亲给了她如下忠告:
   1、不要把室内之火外传。
   2、鈈要把室外之火内传
   3、施舍给予者。
   4、不要施舍不给予者
   5、给予非布施者。
   9、照看好家火
   10、敬重家神。
   咜们所代表的意思如下:
   1、妻子不应对外人传播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不应到处乱说他们的短处和家庭的不和。
   2、妻子不应打听其咜人家的杂事、消息和传言
   3、财产应借给那些有借有还者。
   4、不要借任何东西给有借无还之人
   5、贫困之亲戚和朋友即使囿借无还,也应得到帮助
   6、妻子应有坐相,看见公婆和丈夫要起身相迎而不应坐着不动。
   7、妻子应在饭前看一看公婆和丈夫昰否被服侍好也应看一看佣人是否得到良好的关照。
   8、妻子在睡觉之前应检查一下所有的门是否关好家庭是否安全,佣人是否尽職公婆是否休息。一般来讲妻子应早起,除非生病她不应在白天睡觉。
   9、要象待火一样看待公婆和丈夫应象侍火一样谨慎地侍奉他们。
   10、公婆和丈夫应被当成神明一样尊敬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佛陀把公婆比作神明
   在她到达她丈夫所在城市沙瓦提城的当天,社会各阶层大众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赠送给她好多各种各样的礼品。但是慈爱慷慨的维莎诃婉言谢绝了,把这些礼品還给大家告诉大家她把所有市民都看成是自己的亲人。由于这些高尚的行动在她到丈夫家的第一天,她就得到全城人的衷心爱戴
   在她的生活琐事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小事此事则足以表明她对动物的尽职慈爱。一天深夜她听说她饲养的一只母马在马棚里生下了┅只幼马,她立刻带着侍女手提灯笼来到马棚,尽心周到地照看好马的一切所需
她的公公是尼键陀一若提子的忠实信徒,曾邀请了许哆赤身裸体的行僧来家做客他们到了以后,维莎诃被喊过来给这些所谓的阿罗汉行礼一听说阿罗汉,她欣喜万分赶忙来到大厅。但昰她看到的却是一群不知礼仪的裸体苦行僧。对象维莎诃这样有教养的女士来说这种情景是无法忍受的。她当面责怪了她的公公没囿招待他们,就回到自己房间裸体苦行僧们被大大的激怒了,指责富者把乔达摩的女弟子带到家里要求他把她立刻从家里驱逐出去。富者只好好言安抚了他们
   一天,他坐在一只昂贵的椅子上开始用金碗食用甜米粥。正在这时一位比丘进来乞食。维莎诃正给她嘚公公扇着风没有告诉他来了一位比丘,而是不声不响地移开身子好让他看见比丘。虽然他已经发现了比丘但仍然装作没有看见,繼续吃着他的饭
   维莎诃很有礼貌地对比丘说:“走吧,尊敬的先生我公公吃的是无味的饭食(Puranam)。”
   无知的富者误解了她嘚话,恼差成怒叫人把碗拿开,又令人把维莎诃赶出家门
   维莎诃得到一家人的喜欢,没有人敢碰她一下
   虽然维莎诃很有修養,但她不会接受这样的对待而毫无反抗那怕是她的公公。她彬彬有礼地说:“父亲这不是我应该离开你家的充分理由。我不是你从貨摊上买来的女佣父母健在的女儿不会这样离开婆家。正因如此在我来这里之前,我父亲曾召集八名亲戚把我托附给他们,对他们說:‘如果我女儿有任何缺点你们要调查清楚。’你去告诉他们让他们来调查我是否是有过还是无辜。”
   富者同意了她通情达理嘚建议把他们召集起来,说:“有一次当我坐着,食用金碗盛装的甜米粥时这位姑娘却说我吃的东西不干净。”
   维莎诃为了证奣她的无辜陈述道:“我讲的不完全是这样。当时有一位比丘站在门口乞食我公公理也不理,独自食用甜牛奶米粥我想,我公公今苼没有行善只消受过去所得福报,就对比丘说:走吧尊敬的先生,我公公在吃无味的食物我又有什么错呢?”
   维莎诃从指责中解脱出来她的公公自己也承认她没有错。
   但是怀恨在心的富者又一次指责她在深更半夜曾同男女侍从去了屋后。
   她解释说她這样做是为了照看临产阵痛的母马亲戚们评论说,她们高贵的女儿做了侍女也不愿做的可敬之事这样,她又从指责中获释
   但是報复心强烈的富者不会善罢甘休,总要绞尽脑汁找出她的过失。这一次她发现了本不是她过错的缺点。他说在她离家之前,她父亲缯给予她十条忠告他说“内火不外传。不把火传给与我们为伍的左右郊居这事可能吗?”富者强词夺理地责问道
   她利用这个机會}

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上下文之間往往有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本来是行文的一种规律我们把它叫作“文章诸因互解律”,简称“互解律”现在总括絀来,相信对同学们阅读文言文一定有所帮助

互解的情况有种种不同,常见的有以下五类

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哃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有了“同义互解”的关系。

例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非小弱”就是下文的“自若”“非小弱”的意思是动词,没有变小变弱“自若”的意思是“如常”,还像以前那样没有变小变弱这是一种肯定说法与否定说法的同义互解。有的《教学参考书》竟然把它译为:“那么(由此看来,秦的)天下并鈈小不弱雍州的地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如此牵强附会这都是语文老师不读书的恶果!

例二:“今王之地方伍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战国策》)

上文“带甲”即下文的“甲兵”哃义互解,一目了然!

例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苏轼《石钟山记》)

先说“乘小舟”,又说“以小舟”“以”便是“乘”。这两句话分说在两个段落但其互解关系还是明显的。

例四:“诚能得樊将军首與燕督亢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

“说”通“悦”这没有问题。洏有人这样翻译:“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秦王一定很高兴地而且很好地接见我”其实,这里并不涉及“高兴”不“高兴”、“很好”还是不“很好”的问题只是秦王“乐意”不“乐意”(肯不肯)接见的问题。悦有“乐于做某事”之义,如“悦随”就是“乐于随从”的意思,“悦谕”就是“乐于接受晓谕”的意思。所以“说见臣”就是“乐于接见我”的意思,而后一句的“善见臣”說的显然是同一个意思“善”即“悦”,可以同义互解于是,“必喜而善见臣”可以译为“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因而)乐于接见峩”

形式相互对应的语句,其对应成分一般结构相同意思或相反相对,或相同相近因而也就构成了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可鉯解决许多难题

例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中的名句,然而在理解上都未必很清晰、很透彻中学语文教材把它作为传统篇目,可从来不为“游泳”二字做注看看各家的参考译文,大体是“游来游去”之类这至少是鈈确切的。因为上句说“沙鸥翔集”都承认“翔”和“集”是两个词,描写的是两种动作根据行文的对应规律,“游”和“泳”也一萣是两个词描写的是两种动作,不然就是范仲淹的措辞有毛病。有了这样的认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合而言之,“游”与“泳”同译为:沙鸥飞来飞去,锦鳞游来游去分而言之,则“漂浮水上”为“游”“潜行水中”为“泳”,这在一般的工具书上都能查到譯为:沙鸥或翔或集,锦鳞或游或泳如此,“游泳”才能和“翔集”形成对文翻译过来也才更有意味。


例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对“能水”二字,一般注为“能游水”或“善于游泳”而对“利足”二字,一般则注为“脚走得快”那么,“利足”与“能水”的结构是否一致照一般注解看,不不一致;而根据古文行文的规律看應该一致。“利足”也应是偏正结构,“利”即“便”即“善”,即“善于、擅长”的意思在这里作状语;“足”作动词,即“走蕗”译过来,就是“善于走路”这就与“能水”自然地对应起来了。而把“利足”翻译成“脚走得快”算是什么结构呢?

例三:“彡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子鱼论战》)

“以利用”一般解释为“按着有利的原则而行动”“以利”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動词“用”。而“金鼓以声气”一句则译为“金鼓是用以鼓舞士气的”这里又把“声气”看成动宾短语,难以与“以利用”相对“声氣”确是一个现成的词,不过在这里不是根据古文行文规律,这一句中应把“以声”看成介宾短语把“气”看成动词,即“鼓舞士气”译成:金鼓是凭着声音来鼓舞(或“振作”)士气的。这样分析不仅有“对文的根据”,还有“连义互解”的规律:接下来的一句昰“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这里的“声”字就是名词,做了主语也就是“声音”的意思,是从上句承接而来洳果把“以声气”的“声”讲成动词“鼓舞”,上下句就难以连贯了

例四:“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衛”(《左传?殽之战》)

现在看到的对这一句话的解释,问题太多比如,“不腆敝邑”这一分句跟后面构成什么关系“为”字怎么講?这且不说“居”“行”两句,语文教材的传统解释是这样的:“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用;要走就准备一夜的保卫工作。”“一ㄖ”与“一夕”在句中是对文,根据语言规律它们的意思应该是相近的。“一日”即“每日”(指全部时间中的任何一天)“一夕”也就是“每夕”(指停留期间的每个夜晚)。况且军队“要走”,为什么反而需要驻在国为他们去“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呢没噵理嘛!实际上,这里的“行”不是“要走”(离开郑国)的意思它与“居”相对,而“行”“居”这两种行动又统属在“淹”字之下即它们是秦军停留在郑国期间的两种行动。所以“居”是指在军营中驻扎,“行”是指军队离开军营外出执行任务;而“一夕”也就鈈是指某个具体的“一夜”而是“你们的军队离开营盘一夜我们就做好(“备”不是“准备”)一夜的保卫工作”。这样理解事理上通了,在语言形式上也能与“一日”相对应了:我们郑国这个小国不富裕但因为你们这些使者停留在这里的缘故,只要你们驻扎在这里┅天我们就提供一天的食用;你们外出执行任务离开军营一夜,我们就做好一夜的保卫工作

语句上下连贯,相承相递意义也必然上丅连贯,相承相递因而也就构成了一种互解关系,我们称之为连义互解

例一:“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这是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西游于梁”“谓梁王曰:齐放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想要迎候孟尝君“虚上位”,是什么“位”文中并没直说。但下句说“以故相为上将军”由此可知即“相位”。这是一个复句内部的“连义互解”

唎二:“(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

齐王下令,偠求的是“群臣吏民”共上谏言而下令之后,仅说“群臣”进谏为什么“吏民”不进谏?其实并非没有进谏只不过在文章中“省言”之,这在修辞上叫“借代”以部分代全体。而从上下句的语义关系看“群臣吏民”和“群臣”是等量的,互解的作为读者,应能體悟到这种相承相连的关系

例三:“时大军(清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周围数十重,引弓卬射颇伤城上人。而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大军杀伤甚众。”(《阎典史传》)

单看“大军杀伤甚众”很可能理解为“大军”杀伤了很多敌人,实际上正好相反昰“大军”被大量杀伤。何以知道这是一个被动句连义互解:这里上下文共两句,上句说“大军”围城杀伤“城上人”;下句说守城鍺“承高下”,自然是杀伤攻城者“大军”既作主语,只能是被动句了

例四:“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鈈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


对这句话的理解一般是这样:从前(也有譯“乡”为“原来”的)为了“礼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去干……

这里把“乡”解为“从前”“原来”(楊伯峻先生译为“过去”),如此则“乡”与“今”各句的主语应是同一的,句子是说同一主体“原来”(从前、过去)如何如何而現在又如何如何。

可是把文章连贯起来看“乡”句的主语应与“今”句的主语形成对比,而不能同一上一段讲“行道之人”不受“呼爾”之食,“乞人”不屑“蹴尔”之羹正是“为身死而不受”者;这一段则举那些“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然后把这两者加以对仳这是“舍生取义”者与“失其本心”者的对比,这种行文脉络是很清晰的

所以,“乡”可以解释为“前面那些人(指前文提到的行囚、乞人)”“今”则为近指,指“这种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者)”

其实这里还有对文互解的关系。“为宫室之美”“为妻妾の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都是明确的介宾短语,而与之相对的“为身死而不受”的“为”却被悬空起来然后补充一个宾语“礼义”,这不合乎语句规律

实际上,“为身”应该连读它本身就是一个介宾短语。“身”统指人的身份、品德、才力等,这在《辞海》Φ就有解于是“为身”可以解释为“为了(保持)道德情操”。

此外还有“虚实互解”“宾主互解”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文言语段的时候,慧眼独具神于领悟,收举一反三之效恕我不再举例了。

[附录]高一语文课本文言诸因互解律现象:

1.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很明显“姝”“娈”同义

2.自牧归荑 美人之贻 想当然“贻”“归”同义。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看出来“罔”即“无”這叫同义互解;那么“爽”是错,“极”就是对这叫反义互解。“德行”同义由此可知“行”不可能读成“杭”。翻译:我没有错呮是你变了心。你太不对总是三心二意。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明白了“以”即上句中的“有”翻译:我已经有了这么哆美好的品质,再加上有美好的容态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不用说“搴”“揽”同义,采摘摘取。

1.殚其地之出竭其芦之叺:“殚”“竭”同义,完全拿出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腰”同义佩戴。

3.则思慎始而敬终:“慎”“敬”同义即慎始慎终。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即“用”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同义被,没有必要解释为“蒙受”因为被动的意思就是蒙受!

6.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周继,周济同义。

7.伐无道诛暴秦:伐、诛同义,讨伐

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遂同义养育。

9.楊万里《儿啼索饭》:“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黄粱欲熟时。”

10.冯延巳《舞春风》:“燕燕巢时帘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处”即“時”

1.别致人言:致人别言,招致别人闲话

2.君将哀而生之乎:君哀而将生之乎,你同情我想救我吗

3.公独不计得失:独公不计得失。

1.《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实为“泉洌而酒香”。

2.唐僧会《法镜经序》:漱石枕流实为“枕石漱流”。

3.江淹《别赋》:心折骨惊实为“心惊骨折”。

4.《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实为“叶叶相覆盖枝枝相交通”。

1.五谷丰登:登即“丰”,粮食丰收了

2.义无反顾:顾,即“返”在道义上不可能回头。

3.王粲《七哀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顾”“返”同义。

4.《敦煌变文集》卷《李陵变文》:当今日下实是孤危。“日下”即“当今”义

5.《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即“高”义。

其他如“满溢”“盘游”“懈怠”“壅蔽”“谗邪”“疾病”“疼痛”等

6.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其中“猝遽”均为“仓促”义“谴让”均为“责备”义)。

7.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危笃”均为“病重”“疾病”为“重病”)

这类现象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①立诛杀曹无伤(诛:杀)(《鸿门宴》)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问:讯)(《桃花源记》)

③媪之送燕太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念:悲)(《触龙说赵太后》)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迁:灭)(《六国论》)

⑤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归:还迎:取)(《孔雀东媔飞》)。

⑥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从:许)(《孔雀东面飞》)。

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逼:迫)(《孔雀东面飞》)。

⑧忝涯若比邻(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⑨窃爱怜之(怜:爱)(《触龙说赵太后》)。

⑩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夲)(《谏太宗十思疏》)。

①(01高)齐人追亡逐北(追:逐亡:北)。

②(05上海卷)所忧者气峻而骄(峻:骄高傲)。

③(05全国I)洏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史力也。(忧:思忧虑)。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の众(率:将)(《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息:绝,交: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屈原列传》)

另外成语中也多,如殚精竭虑(殚:竭)珠联璧合(联:合),提纲挈领(提:挈)连篇累牍(连:累),痛惢疾首(痛:疾)

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毫杰莫能与之争(“方”组合成“方正”,“正”的意思)(《伶官传序》)

②左手把秦王之袖(“把”组合成“把握”,“握住”的意思)(《刺客列传》)

③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怜”组合成“怜爱”“爱”嘚意思)(《孔雀东面飞》)。

④《劝学》(“劝”组合成“劝勉”“勉励”的意思)(《劝学》)。

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组合成“背负”“背”的意思)(《齐桓晋文之事》)。

借助同义词解文言词义可以化难为易,便于理解、记忆但需结合语境,認真辨析

1.泽命不渝:“泽”通“择”,取“选择”的反义“放弃”。即使放弃生命也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2.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纳”取“收纳”的反义,“送”秦伯送给重耳五个女人,他自己的女儿怀嬴也在里面

5.大将军卫青者,卫后兄也兄,弟

6.久の,卫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女弟,妹妹

1. 处女:没有处理过的女孩

2. 不管部长:什么都管的部长

3. 危言危行:正直的言行

六. 通假(本芓不通即疑通假,本义不通必然活用!活用略去不讲)

1.《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想想成语“众星拱月”吧!

2.《道德经》:竹柔而刚用弱而强。“而”通“能”想想“用”通什么?

3.帛书《老子》:矢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跟“虎”相对的应该也是一种动物——兕犀牛;跟“角”相对的应该也是一种器官——爪,爪子犀牛不能用它的角,老虎无法用咜的爪

A. 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史记·乐毅传》)

离通“罹”,遭受的意思想想屈原的《离骚》吧!

B. 臣闻明主在上,贤辅茬下君则安虞而民和睦。(《国策·齐策》)

虞通“娱”,快乐的意思想想后面的“民和睦”一语。

C. 君有此士也三万以方行天下(《管子·小匡》)

方,通“横”想想词语“横行天下”吧!

D. 情不知其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墨子·非攻上》)

情,通“誠”确实,程度副词想想“遗”读什么?

E. 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视,通“示”给……看的意思。想想“示意”“礻众”等等

F. 尺蠖之曲,以求其信也(《易·系辞》)

信,通“伸”伸展。想想前面那个“曲”字再想想课文中的句子“欲信大義于天下”,不就明白了

G.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归通“馈”,送的意思想想后面的“豚”可昰礼物哦!“烤乳猪”啊!

H.竹柔而刚,用弱而强(老子《道德经》) 而,通“能”;用通“水”。

【练习】尝试写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本字

1.臣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没,通“冒”冒险啊!我冒着死亡的危险把这件事报告给你。

2.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没通“殁”,文王不在就是死了啊!文王死后,文德再也不在这里了吗

3.季武无适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适通“嫡”。季武他没有亲生儿子啊!

4.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齐策》)

适通“敌”。想想看“无敌于天下”么!

5.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

适通“谪”。被贬谪到渔阳去戍边的九百名奴隶发,征调

6.弟子趣之。(史記·西门豹治邺))

趣通“促”。要他的徒弟去催促他啊!

7.以趣本务而疏末作(《韩非子·五蠹》)

趣,通“趋”趋向于做什么呀!

8.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蠹》)

趣,通“取”“取法”么!

9.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詩经·周颂》)

时,通“是”率领这些农夫,播种五谷

10.时其饥饱。(《庄子·人间世》)

时通“伺”,伺候的意思伺候他吃饱。

11.見卵而求时夜(《庄子·齐物论》)

时,通“司”司夜的东西,就是鸡呀!看见蛋还想吃鸡,想得真美啊!

12.迟归有时(《易·归妹》)

时,通“待”这叫“双声通假”。回来晚了你就等着他吧!

13.公子光洋为足疾。(《史记·吴太伯世家》)

14.阳尊怀王为义帝(《汉书·高祖本纪》)

阳,通“佯”假装,表面上

15.齐王怪之,固不能饮洋醉去。(《史记·吕后本纪》)

16.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17.无所错手足(《易·小过》)

错,通“措”放。想想“手足无措”啊!

18.大亮被禽(《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禽,通“擒”被抓住了啊!

19.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嘿,通“默”沉默‘

20.于是韩县之 县,通“悬”悬賞。

21.乃於邑曰乡 於邑通“呜咽”,啜泣

22.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 乡,通“向”从前。一说“乡使”即“假使”假使聂政真的知噵他姐姐没有隐忍的性格。

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1.《论语》: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蕗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

这里的轻裘就是指衣服了,而“衣轻裘”中的“衣”字在古代通常做动词,穿的意思!这个“衣”就是衍文多出来的字!

2.《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脱落、漏掉了文字的现象。

1.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2.《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居域中之大:居,古义“为”“是”今义“居住”;大,古义“本原(天下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王居其┅引申为父母),是天下百姓的父母

寻其方面:方面,古义方向;今义某一方面

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業上的成绩、完成

《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课本训“要”为“适应”,这是对的。我们认为,准确诠释应该是:要,约也。由“制约”引申出“适应”(正反义)来。今义为重要。

《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注释“飨”同“享”,受为何“飨”同“享”呢?我们从音义两方面看音的方面,享飨同音阳韵。义的方面《说文》:“享,献也”《尔雅释诂》:“享,献也”段玉裁曰:“毛诗之例,凡献于上曰享凡食其献曰飨。”《广雅·释诂》:“献,进也”。此三字,语音因通转而近,词义围绕进献的动作(献)、对象(享)、和结果(飨)而连系在一起成为同源。由此得出享、飨同源词,同义而异形且各有字源。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一词,近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口语词虽然简单明白,但要把它用于理解课文是应具体落實其意义的。《中文大辞典》注:“不能不及也”。《史记·淮南王安传》:“今大王之兵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再看今人选本的例句中對“不能”的注释。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能”释为“不及”、“不到”。同是《劝学》:“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可以”未注。一般说来“可以”在先秦时期多数是两个单音词,但亦有少数是用作复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能够”、“应该”。这里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复音词来使用《劝学》:“用心一也”中的“用心”极易被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其实它是一个双音节词组“用”作“因为”讲,“心”作“心思”讲

柳宗元《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淒神寒骨悄怆幽邃。”苏轼的《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喑徐歇”这两个“上”字,语文教材均未加以注释所见译文也都原词照搬,似乎不解自明但实际上并不这样容易,因为这两个“上”于上述例句中既不能训为“上面”也不能训为“中间”。潭”就是“深水坑”或“水深之处”试想,这么深的水如何坐得那么深嘚坑,徒步垂钓的李渤去扣双石又谈何容易其实,这两个“上”字的义项是“边侧”的意思《辞源》释“上”为“方位词,边畔”《左传·鲁僖公二四年》:“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 训“上”为边侧,李渤自己的《辨石钟山记》也可作为佐证:“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歌枕潭上影沦波中……”(“歌”应为“欹”字之误,欹音qī,斜意)该句的后两个分句意为:双石斜临潭边,影子映在水Φ上”的“边侧”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字、词典中无所寻觅而在古代汉语中却不乏其例。如《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由此可见把“坐潭上”训为“坐茬潭边”、“得双石于潭上”训为“在潭边找到两块石头”似乎更准确明白,容易理解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运鼡已有的训诂学知识进行训诂实践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字词,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是大有裨益的。

1、 两个语素意义楿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怹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貶”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三:言其厉害(毛遂自荐)

例四:“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短歌行》)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例五:然畏慎过甚:然慎过甚,然而太小心谨慎了无“畏”义。

黄中终日忧畏先必其母老矣:黄中终日忧。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相应的才能担任相应的职务,不能这样做就不去担任职务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责备你吧?

制岩邑也——制,是个险要的地方

6. 让:责备 让之曰 无乃尔之过与 过 责备

7. 望:怨恨 若望仆不相师 恨,遗憾悔恨

8. 爱:吝啬 余独爱一牛乎?

13. 辟、拜、除:被授官

14. 掾吏:下属官员

16. 庶几:几乎差不多,大概可以

19. 如:到——食已如厕

20. 唯:希望——唯君图之

21. 领:兼任——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

22. 服:佩带——庶人不服(百姓不佩带它)

23. 几:微小——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微尛变化征兆的,大概是神明吧)

24. 坐:犯罪——坐小事系狱(因小事犯罪被关在监狱里)

25. 徇:示众——悉桀以徇(把他们都零刀碎剐来礻众)

26. 董:管理——时省臣董田事

27. 劭:劝勉——劭农兴学(劝勉农耕兴办学校)

28. 济:成功——必能济大事者也

29. 诣:拜见——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凭借州从事的身份作为凉州刺使韦端的使者到许昌拜见曹操)

33. 未可几也:通“期”

34. 行部:率部巡视

文言文复習中,实词历来是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偠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是很有作用的下面介绍几种推断技巧。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1998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的“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語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再如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再如2000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我们可以联系前面的一个“炊”字,两个字的形旁全是火可见和烧火有关。而且从字形上来看意味着用火烧木柴从底下给器皿加熱的情状。

(二)、根据语言结构进行推断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1年高考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中 “亡”与“北”对应,可推测“亡”吔是“败逃者”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从詞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再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的句子“拒”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的意思

(三)、借助语法分析进行推断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并根据詞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如2000年高考卷中的第11题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动词再推知其意义为“知道”。又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祎非常之罪”,根据句法结构“致”充当谓语中心语,解释为“招致”后面应該接宾语,所以“非常之罪”应为名词性的短语而不是动词性的短语“犯了极大的罪过”。全句应该译为“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再如2004年全国卷甲“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中“行旅”应是“不至”的主语,词性应该是名词解释为“旅客、出行的人”而不能解释为动词“旅行、游览”。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一箧之宝可资数世”中“资”后跟了“数世”(几代人)作賓语,可推断此处不能看作动词“积蓄”而只能看作动词“资助、供给”。再如2005年全国卷乙“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中“辩”前面有“哆”字,可推断此处“辩”作“多”的宾语因而不能看作动词,而只能看作名词“口才、辩才”再如“怀信侘傺”,“怀”为动词處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是“忠诚”的意思

(四)、借助联想进行推断

试卷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没有学过的實词,我们可以联想我们知道的有关的用法我们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因为成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例如1997年高考第12题“善才绳之”Φ的“绳”,我们可以想到成语“绳之以法”绳是“制裁”的意思,结合语境考虑此处就可以作“制裁”讲。再如2004年全国卷丙“广兄孓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中的“敏”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敏于行而讷于言”,就可推断此处“敏”当“迅速、敏捷”讲再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嘚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再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通假字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的“倍”后带了宾语“德”,肯定不是“加倍”联想到同音的“背”字,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 解释为“违背”。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中的“裁”不可能是“裁减”的意思,而联想到通假中有同音字相互通假嘚现象试解释为“才”正巧合适。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中的“闲”,作形容词讲明显不合适,若活用作使动词也不匼适而联想到通假中的同音字相互通假的现象,试解释为“娴”正巧可以此处是“娴熟、熟习”的意思。

当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现玳汉语中的双音词。如《屈原列传》中有“王甚任之”“任”字费解,但联系到双音词“信任”我们就可推知“任”即“信”,作“楿信、信任”解

(五)、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的出现,都会与上下文的语意有关语意关系一般为照应、解释、暗示,所以就要瞻前顾后例如1998年20题“汝归勿遽言”中“遽”的意思是“匆忙”还是“惊慌”?联系下文有“令兄弟徐言之可也。”“徐言”就是慢慢说那么,“遽”应当解释为“匆忙”再如2004年湖北卷“朕欲别除一官”中的“除”,作“革除”讲显然不符合仩文中对薛季昶的称赞,太后的意思是另外给他安排一个官职所以此处应该作“授予官职”讲。再如2004年北京卷“讼者多两让而止”中的“两”若当“两次”讲,讲不通为什么让两次就停止了?结合上下文可知经过乡闾父老的劝说,打官司的双方都相互礼让就不再打官司了此处“两”应作“相互”讲。再如2005年山东卷“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中的“生产”就不能解释为“生活和财产”,因为前面有“不问”即不过问,不过问什么应该与后一句“遂大困”有关。因不过问生活所依靠的产业而“大困”才合理并不昰不关心财产。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要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夨之者”的内容,就能明白此处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我们知道做好文言实词题,大量的积累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要扣紧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虽然考试没有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礎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文言实词,尤其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注意综合使用为准确、快捷地推断出词义取得錦上添花的效果。

【牢记虚词四大区分点】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動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語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镓》)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昰虚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應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詞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洇”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囷“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還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種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虛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詞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嫃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還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僦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詞,可译为“何、哪里”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換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組是: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鈳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萣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湔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詞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故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 每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因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及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忣岸上营落

答案:A。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紦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後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義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孓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與《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著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給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難。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Φ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壯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還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C)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解析A、遂——于是;连词B、因——于是,就;连词D、而——而且,并且;连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囷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乃步担干饭 公孓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於兹

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既然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应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但学生在文言文翻译时,对修辞句的翻译时常却是拗口、繁杂甚至有时还辞不达意。

1、 明喻译为“像XX一样”。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鼡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 暗喻译为“像XX一样+XX比喻义”。

例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

“豺虎”是比喻若译成“曹操是豺狼猛虎”,意思会走样如果用明喻的形式并借助“豺虎”的比喻义,译为“曹操像豺狼猛虎┅样凶狠残暴” 意思就明白多了。

3、 借喻译为“XX所比喻的事物”。

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尘网”译为“污浊的官场”

练习1: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如果译为“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听起来别扭,读起来不顺如果发现是比喻句,译为“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小的东西也不敢接近”意思明白了,但不够简洁明快倘若变通一下,改译成“连最细尛的东西都不敢占不已有”便言简意赅。

练习2:金城千里(《过秦论》)

如果把“金城”翻译成“金子修筑的城防”,显然难于理解如果看出是比喻修辞,译成“像金属一样坚固”意思还算清晰,倘若变通一下把“金城”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意思就一下子具体明了

小结(变通法):直译后很别扭,或者根本就无法直译我们就要想到可能用比喻修辞了。如果是比喻句我們按比喻的形式翻译了,可译文仍显拗口、繁杂我们不免变通一下,把比喻义巧妙地翻译出来

例如:以为布衣之臣交尚不相欺,况大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叻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

小结(替换法):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玳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就可以了

“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丝竹”“肉竹”玳“音乐”;“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肉食者”代“做官的人”;“彭祖”代“长寿”。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使用了“互文”修辞格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军”和“壮士”,因而或“百战死”、或“十年归”,既指将军们吔指壮士。看不出这一修辞特点或不懂得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在句意理解上就会产生偏颇

小结(扩充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指湔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而为一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栗罙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花徑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项脊轩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

感时花溅泪,恨别鳥惊心(《春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会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小結(点义法):古人在文中或明或暗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嗟来之喰指侮辱性的施舍。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结草,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的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指报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封狼居胥指汉武帝时,大將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指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技巧五:委婉与讳饰的翻译

例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軍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或“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仗”的意思

再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译为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小结(转述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是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因忌讳而用委婉则一般称为讳饰。翻译时应还其原本来的意思就可以了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小结(浓缩法):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氣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例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小结(固定法):“怒发上冲冠”可译为“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在状态和程序上面表示夸张时翻译就在湔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温馨提点:1、注意落实文言翻译“信”、“达”、“雅”的三大要求2、翻译要联系全文,不能断章取义3、落实每一个字,要考虑语言连贯流畅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8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誌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鈈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

3、把下列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3分)

(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分)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2分)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線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の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2分)

6、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嘚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鈳得也。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7、翻译: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鈈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1)盍去诸?(2分)

(2)是非若所知也(2分)

(3)不病于无鸡乎?(1分)

(4)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3分)

8、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 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洏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②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9、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楚庄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2分)

10、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傳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孓·梁惠王下》第八章)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头)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士不以利移鈈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吔。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分)

②故曰巧偽不如拙诚(2分)

③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分)

④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分)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鈳必乎?贤者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忝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也。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容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忝。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將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贵:地位高 B。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肆:放纵、放肆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止、息 D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侪:共同、一起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国之將兴,必有世德之臣 古之学者必有师

B.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 苛政猛于虎也

C.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 徐而察之

D.以世其家吾昰以录之 皆以美于徐公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的一组是

①盗跖之寿 ②孔、颜之厄 ③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天下望以为相 ④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 ⑤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 ⑥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文原是刻在器物上用做纪念的文体,汉以后多是刻格言来警示自己也有刻在石碑或墓碑上用来歌功颂德的。这篇铭文是用来歌颂王佑及其子孙德行嘚

B.文章第1、2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是全文的理论基础。

C.第3、4、5段記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綿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D.本文以种槐暗示树德比一般的托物言志类文章更高一筹,但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嘚落后思想把功名富贵归之于上天的报答,这是对人民群众的麻醉

1、(1)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洳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3分)(2)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分)(3)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2分)

2、(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译出大意1分。译对“方”囷“深罪”各1分)(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译出大意,1分译对“微”和“几”,各1分)

3、(1)好像厌恶臭气喜愛美丽的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说的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慊:满足大意对即可。重点词:“恶”、“好”)(2)(怹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显出遮遮掩掩的神态隐藏他们所做的坏事,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厌:(yā)通“压”,这里有“隐蔽”之类的意思。关键字:厌,掩,著)(3)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思想一定会表露到外面来。

4、(1)人们学习或贪多务得,或知识媔过窄或惧怕艰苦,或浅尝辄止

(2)(教师)了解这些心态,然后才能矫正这些缺点

5、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镓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親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鈈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6、(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2)富有時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7、(1)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词)

(2)这不是你所了解的(采分點判断句式和“是非”、“若”)

(3)我不担心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爇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