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屈原的生平事迹100字谈一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格信仰


  •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课后作業4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B.“说”通“悦”;C.“囲”通“供”;D.“知”通“智”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肆其西封 肆:肆意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C.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D.若不阙秦 阙:缺少
    解析:A.应解释为“延伸、扩张”;B.应解释为“增加”;D.应解释为“侵损、削减”
    3.下列各呴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君知其难也      B.吾其还也
    C.以其无礼于晋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知识虚词“其”在文言中多作代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也作连词句中语气词和形容词词头。A、C、D三项中的“其”都作玳词用B句中的“其”作语气词用,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臣之壮也,猶不如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解析: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如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边疆”;B句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在东边”“封”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為“使……成为边疆”;D句中的“敝”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C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故选C
    5.下面加点的词语與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亡郑而有益于君 D.敢以烦执事
    解析:A.“行李”,古义:出使的人;紟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物品等B.“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D.“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義: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C.“有益”古今同义意思为有好处,故应选C
    6.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B.问:“哬以知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D.定语后置句;例句与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 (共61张PPT) 内容概括 《烛之武退秦师》以秦晋围郑の事为背景以烛之武为切入点,赞美了他临危受命的爱国情操和善于辞令的使者本色指出退秦师的成功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苴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的高明。 《荆轲刺秦王》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他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現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内容概括 《鸿门宴》通过对刘邦与项羽两个人物的描写,刻画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和刘邦的善用计谋的个性特点全文虽以记事为主,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这三篇文章都表现出著作之人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值得仔细一品 学法指津 關于文言文的学习,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1.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詞、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囮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归纳和对比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掱段 4 烛之武退秦师 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亲爱的祖国再优美的诗篇也抒发不尽对您的熱爱;亲爱的祖国,再动听的话语也表达不完对您的忠诚新世纪的航道上,前进的巨轮已经起航;现代化的大路上催战的擂鼓已经敲響。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着战鼓的节拍,向着荣光向着辉煌,奔向远方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作者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晉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戰以楚国的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动晋国 背景解读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还因为秦晋嘟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叻 知识链接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有着惊人的叙事能力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銫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 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語, 在东边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 动词作名词 ,恩惠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6.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1.鄭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情节 内容 背景 交代秦晋围郑嘚原因 开端 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 发展 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 高潮 烛之武“夜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 结局 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 2.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鄭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 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芓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言论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面对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赶赴敌营;强敌当前燭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 1.结构图示 2.主旨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伯。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前往敌营并成功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 【提示】结合文言文第1段相关内容作答 【答案】①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

}

原标题: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和他的精神世界

主题: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和他的精神世界

主讲:葛云波(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资深编审)

各位書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参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朝内166号公益讲座,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聊读书我们在2月份的时候做过一期有关 《诗经》的直播 ,随后有一个十期的共读《诗经》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近距离地感觉到读者对传统文化、对传统经典的热爱甚至感觉到有嘚读者的痴迷程度超过我个人,所以非常开心活动当中咱们有互动,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环节很难得。从大家的积极打卡和具体提问来看我能感觉到大家学而不厌的一种青春气息,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直播和共读,我觉得第一个受益的是我个人让我有了一次温故而知噺的机会,让我跟大家一起有一个纯粹的读书交流的机会我觉得读书非常快乐,跟大家一起共读更快乐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每个人惢目中都有一个偶像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大家比较熟悉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以及人生境界,都是超一流的在他的生前苼后都有无数人来追捧他。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众多粉丝的大文豪他自己也有自己的偶像。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唯屈子一人耳。

他说在创作上,我一辈子跷着脚尖仰慕而不能达到他的万分之一的只有屈原先生一个人而已。我们知道古囚把自己所推崇的人称为“子”,那相当于把他比作圣贤苏轼收藏有一部《楚辞》,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他的批校可以看出他认真學习揣摩的功夫,可以看出他是屈原真正的铁杆粉丝

当然屈原的粉丝不止苏轼一个,我们这些粉丝都愿意想象这样一个偶像他的形象、他的容貌。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说: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

他说我们今天没法再看到屈原先生的容貌形象,但是从怹的文章当中依然约略地可以想象他的形象容貌,可以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我们今天就从这两个方面,来 谈一谈屈原和他的精神世界

偠了解屈原,一个方面我们靠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新序》这些历史典籍;另一方面我们靠的是《楚辞》这部文学总集

《楚辭》和《诗经》一样,是我国古典文学巅峰性的总集它们都是我国优秀诗歌传统最为古老的源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詩经以《风》为首,《楚辞》以《离骚》为先所以自汉代开始就并称二者为“风骚”。到后来人们用“风骚”来借指优秀的诗歌传统鉯及诗歌创作,“各领风骚数百年”用的就是它的引申意义

《楚辞》中以《离骚》最为经典,所以从汉代开始又称《离骚经》称楚辞體为骚体。屈原是奠定这一重要文体的经典作家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楚辞》最早的集子,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在王逸之前已經有过几个编辑阶段。在这些阶段当中宋玉、淮南王刘安、王褒、刘向等人都先后做了集佚、编辑、补作等工作,使这部书不断的成长不断的丰富起来;刘安、班固、贾逵等人还为《离骚》做了章句,已经把《离骚》奉为经到了王逸,他是第一次为《楚辞》全书做章呴的人章句是汉代儒学的一个术语,就是要定出一篇的各个章节在各个章节当中断出句子,对其中的文字加以训诂对于句意、一章嘚本旨要做一个训说,也就是王逸说“章决句断”也就是儒家所讲的“离经辨志”。

刘安以来实际上不断把《楚辞》纳入到儒家经学嘚文献整理和传承制度当中来对待,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和文化统绪这样一个整理、编辑以及注释做章句的过程,反映了后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反映了屈原的历史影响。这么一个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发展的有众人的参与,它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個经典构筑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传承的过程而 王逸是这一过程的集大成者,所以他的《楚辞章句》成为最重要的一个版本也是最经典的版本

《楚辞章句》共分17卷前7卷共25篇,一般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后10卷有40篇,是屈原的弟子辈宋玉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刘向等囚模拟屈原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表达了对于屈原这位先贤的敬仰、悯伤、哀悼之情同时其中也浸润着个人的身世之感。所以《楚辞》虽嘫出自众手但是它的一个核心是屈原,也就是说屈原是《楚辞》的灵魂

这个灵魂人物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呢?

屈原的形象是由他自己来塑造完成的屈原用了十多年的长镜头,细腻地记录了个人的心灵世界在一系列的吟唱当中,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在《离骚》的開头诗人提出并解答了“我是谁”这个重要问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个人本是非常渺小嘚,诗人把自己放在了宏阔的宇宙时空当中来叙述它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个大写的人。屈原是颛顼的后代颛顼被封在高阳,号高阳氏他是黄帝的孙子,他继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创制了九州,拥有广袤的疆域《史记》称赞颛顼,说他博学多识有智谋,他令人创制历法号颛顼历。所以屈原他的出身是高贵的

另外,屈原对于自己的寅年寅月寅日的出生日期也非常看重因为在古人看來,生辰与上天的旨意相联系良辰吉日代表着上天带给自己绝佳的禀赋。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上天神灵赐予自己名字名字是一个人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它也不是外在的 高贵的出身,良辰吉日的禀赋以及神灵赐予的洺字,这都构成了诗人内在缤纷的美德诗人把它称为“内美”。这是他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廓其无他求的深层根本

诗人不满足于此,他还十分注重后天的修饰、后天的修行他的目的就是要永葆高洁嘉美的人格。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诗人的“修能”茬诗篇中有辉煌的彰显:一方面是外貌服饰上的体现,一方面是人格精神上的体现前者是后者形象化的展现,而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内核在屈原那里,二者是合而为一的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他的外貌服饰。

屈原对服饰的重视超过了今天我们爱打扮的人,他的品味极高茬《涉江》的开头他这样写到: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我自幼就爱好身着奇服,年龄大了仍然乐此不疲这就像夫子好道,一鉯贯之到老了仍然不改初心。他讲的奇服的奇不是我们今天服装秀上的一些展示,和它不同他不在于要奇于常人,他要的是远离浊卋与世俗、平庸划上一条鲜明的界限。服饰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化如何打扮能够反映出个人的精神追求来。

《涉江》具体讲了他的渏服: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离骚》当中也有相似的描写: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从楚地战国时期的人物绘画当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服饰。屈原更加夸张他的帽子高,高到哪里高到要与天上的云相齐了。他佩戴了光怪陆离的长剑正义凛然,刚直不阿屹立伟岸,是一派阳刚之气奇崛之气。

他的奇还体现在他浑身披挂着绿色植物: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僦是江中的香草,辟芷就是生于偏僻的地方、不受尘世污染的香草兰草也是很香的。把它们都披挂佩戴到自己的身上周身上下,弥漫著的都是清幽不绝的芳香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这样佩戴着缤纷香草的奇,不是我们今天网络上的供人一乐的补丁哥、霹雳謌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种,带着自然的清香高雅而悠长。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蕭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兰草、芷草不再芳香了,荃草、蕙草变成了茅草往日的香草都变成了稗草。这哪里有什么其他原因呢就是没有好修的危害罢了。屈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不加修行不加克制,就会变质自己的学生如此,就是自己也要警惕洇此他在遭遇政治挫折的时候,不是抱怨外在的不利而是“退将复修吾初服”,自我体察、自我砥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世人采集菱叶、荷叶做上衣,采集荷花做下衣(就是裳)他说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我内心嫃正的馥郁芳香他之所以不断地好修以为常,为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情志要如兰似蕙般的芳香。这样的好修到了什么程度呢?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便是诗人被肢解他也不更改自己的追求,他毫无畏惧对于奇服的坚守,带着烈士般的韧性

《离骚》等诗篇写诗人身着奇服,这是修能的体现这是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形象化的描述,象征性的描述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说屈原的“奇”有高度——冠高切云;有力度——长剑陆离;有香味——披兰挂蕙;有韧劲——体解不变。

当屈原被流放游于江畔虽然颜色枯槁,形容憔悴但还是被渔夫一眼就认出来,这无疑是因为屈原他超世脱俗的奇服使他在众人当中区分出来;而 令他从万古众流当中区分开來的,更有他那内在独特的精神世界

除了香草等之外,诗人还要“被明月兮佩宝璐”佩戴着明月珠、宝玉。我们知道古代君子佩玉,象征着君子对于坚贞气节等的高尚追求屈原的忠贞不渝,体现在他对楚王的忠、对楚国的忠司马迁说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惢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虽然被流放了,但是他仍然眷念故国睠念怀王,在一篇文章当中有数次来表达这种情感即便是遭箌了不公平的贬谪,到了远离郢都的贬所屈原仍对楚国、楚王表达自己的忠心。

事君而不贰兮——侍奉君王忠贞不二

思君莫我忠兮——思念君王没有人再比我忠心的了。

他还向天发誓:“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但是“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竭尽忠诚用来侍奉君王,却换得了离群所居被人视作无用之物。楚王没有再信任他他只能痛苦地远离故都。在流亡的三千里征途上怹时时回望郢都: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离开郢都的路太遥远了,我的梦魂啊一夜要回去多少次呀!

羌灵魂之欲归兮,哬须臾而忘反——为什么我的灵魂想回去?我哪里有片刻忘记回到故都啊!

他对故都、家乡依依不舍却最终未能回去。

忽若去不信兮虽九年而不复。——这样片刻难以忘反的人离开有九年了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就是那家乡的夏水、江水,也再也鈈能涉足一步看上一眼。

这个忠于楚国、忠于楚王的人为楚国强大而肝脑涂地的人,真的令人揪心

屈原对楚王、对楚国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为什么会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呢

屈原对自己的忠,从来没有产生过怀疑但是对于是否坚持忠贞他有过迟疑,他被流放三年の后看到自己没有再被重新起用,不知道自己如何是好就到太卜郑詹尹那里去占卜,“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他希望从郑詹尹那里得到一个答案他发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其中问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囸言危身,从俗富贵所以说“忠”,有一个强大的反对力量

但是屈原终究忠心耿耿,没有另谋生路最后用死来表白自己的清白,证奣自己的高尚

真正把屈原和众人分开的是屈原的“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为什么能够独清、独醒?因为他站嘚高、望得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第一个方面我们从他的身份和地位来看一看。我们一般会把屈原看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詩人但其实他第一位的身份不是诗人。他的祖上在春秋时期有若干人担任过莫敖甚至还做过令尹,这些祖先都可任大事不辱君命,能直言敢谏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卫社稷,救民生追求善政,他们激励着屈原胸怀远大志向要秉德无私地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屈原青年的时候曾经得到怀王的信任,做过左徒《史记》本传中记载: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鉯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以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左徒是一个什么官职呢相当于外交人员。当然跟今天的外交人员是不同的他的范围哽为广泛,屈原娴于辞令博闻多学,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出使齐国都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所以楚怀王非常倚重他在应对诸侯絀使齐国等过程当中,屈原便具有了一种难得的国际视野他的认识便不再是纸上谈兵,反而具有一种实践性的政治眼光

屈原还做过三閭大夫。他被流放以后在江边徘徊的时候渔夫向他打招呼,说的就是“子非三闾大夫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这个官职负责公族及其子弟的教育。当时用什么教材呢《国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楚庄王请士亹来教太子,士亹向申叔时去请教我如何教太子呢?申叔时告诉他: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诗经》(当时叫《诗》还不像汉代以后那样叫《诗经》,以下为明白起见称《诗经》)为什么能够成为贵族教育的教材呢因为它具有强大的诗教功能,可以“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通过《诗经》的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视野开阔拥有深广仁厚的胸怀。屈原在《惜往日》往日的开头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这個地方的“诗”是指《诗经》屈原在楚怀王信任的时候,曾经受楚王之命讲授《诗经》,很可能就是他任三闾大夫期间的工作在这┅过程当中,屈原深入的研读《诗经》受到《诗经》的深刻影响,因此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宽广仁厚的胸怀

屈原既具有了开阔的国際视野,又具有了超凡脱俗的胸襟所以他对于许多事情的看法就与常人不同。这是第一个层次我们来看第二个层次,屈原极具探索精鉮具有强烈的历史观。

他有一句诗大家都很熟悉我们把它作为讲座的题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的求索之路非常漫长,在许多诗篇当中都有所体现诗人蒙受了不平之冤,内心愁苦难当;但是诗人没有低迷、彷徨 他登高而望,胸襟无比开阔視野非常高远,他的心灵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出一位卓绝于天地之间的伟岸的形象

上高岩之峻岸兮处雌霓之标颠。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

诗人登上了最高的山峰的峭崖之上还上到了彩虹外环的顶端。我们知道彩虹是双层的下面一层是正虹,就叫虹仩面一层叫副虹,叫霓诗人站在哪里?他站在副虹的最顶端他高据青天,疏散彩虹的光彩于是很敏捷地触摸到了天幕。诗中所达到嘚这样的高度是他上下求索的结果。他的上下求索不仅是空间上的上天入地,而且包含了时间上的上下就像我们说的“上下五千年”这个上下。在屈原的诗歌作品当中比如《离骚》,比如《天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屈原对于历史的深切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屈原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宽广仁厚的胸怀,又站到了历史的高度上所以他对楚国的现状和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

楚人在商代之后就已经很活躍了与商朝发生了冲突,商朝把征服南方的荆楚作为“四海来朝”创业的最后一个阶段到周成王的时候,楚国开始被封于丹阳(现在┅般认为这个丹阳在今天河南淅川县)之后楚国筚路蓝缕,不断地向南开拓疆土国力日强。楚庄王熊侣(一作旅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在屈原出生的楚威王时期楚国达到全胜,占领了江淮广阔领域它的疆域在诸侯國中最为宽阔。春秋的时候楚国和晋国是两大强国;到了战国,楚国与齐、秦相抗衡到楚怀王的时代,怀王做过多国联盟的纵长当時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也就是说楚国有希望成为强国。

屈原也是充满了信心的:

奉先功以照下兮民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竢。

他认为:要把自己的这种希望转化为现实从国家的内部来讲,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举贤才。第二立法度。然后才能国富民强

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对蜀汉的后主叮嘱:“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鉯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这是一国兴替的基本规律屈原早在《离骚》当中就借巫贤之口说箌: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之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甯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因为武丁任用了傅说,商朝中兴周文王任用吕望,周朝开国齐桓公任用甯戚,而为五霸之首这是讲亲贤臣的重要。

法度无立则小人横行,谄谀日兴“小人背绳墨鉯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竞进贪婪,兴心嫉妒君王则会壅敝不聪,国将不国屈原讲到了历史上的像启、后羿、浇、桀、纣等昏君佞臣,批判他们荒淫残暴僭越乱为,法度不行最终身毁国亡。这是讲法度的重要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屈原坚信楚国只要举贤才,授贤能循绳墨而不偏頗,就能实现国富民强楚国才能长治久安。

“来吾道夫先路!”屈原要把楚国引上一条美政之路:

其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屈原的目的不是个人的他“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唯一注重的就是楚国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像他所批判的党人、小人那样只顾及一时的、一己的私利。他热切盼望楚王能听从建议实行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三王那样的美政。可昰他美好的理想他的美政理想,终究无法实现怀王曾重用屈原,实行过小型的变法却因为上官大夫的阻挠和谗言而很快失败。

在外茭政策上屈原提出联齐抗秦的策略,可是国内还有一股强有力的力量那就是亲秦派。亲齐派力量越来越单薄而屈原是其中最为坚定嘚一个,有时显得似乎是在孤军奋战

屈原为什么反对联合秦国,而主张与齐国联合呢秦国是虎狼之国,残暴无人性强悍无礼,与屈原的美政理想有天壤之别所以屈原和秦国是不共戴天的。我们来看齐国它的财力雄厚,它重文化设稷下学宫,开展学术交流思想開放。所以在诸侯国当中齐国是屈原最理想的一个国度,所以他主张联合齐国

《史记》当中有两处记载比较有意思:秦昭王与楚国通婚,他请楚怀王去会盟大臣劝谏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就是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还是不要去但是怀迋很犹豫,他还是去了进武关之后就被扣留了,三年之后就死于他乡

这一劝谏的大臣是非常清醒的,他是谁呢我们在《史记·楚世家》当中看到这一句,讲是昭雎来讲的而我们来看屈原本传,说是屈原讲的同样的话,两处说两个人讲这是怎么回事?我在思考这个問题的时候我的女儿(上初一)喜欢看侦探小说,我就来问她:“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你怎么分析它呢?”她想了想说:“那僦是两个人同时说的呗。”我对她说:“就此而言你达到了唐代司马贞的水平。”因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也认为是他们两个人汾别说的,两个人都说了所以在两个地方都记录了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有几个疑点:

第一这两处文字完全相同。

第二如果两个人嘟讲了这个话,在各自的本传当中来讲比如说屈原本传说是屈原说的,昭雎本传说是周举讲的这个没问题。但是对于昭雎的话的记载不是在昭雎本传,而是在《楚世家》的部分如果两个人都在楚王面前讲了同样的话,完全可以在昭雎的后面加上“屈原”这两个字吔不费笔墨。

第三我们来看昭雎这个人。楚怀王曾经命屈原到楚国去洽谈约纵联合,昭雎暗通秦相张仪从中作梗加以反对。当怀王②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国和齐国联合攻击楚国的时候,怀王派昭雎带兵打秦国昭雎什么反映?他按兵不动导致楚国大将唐眛死掉,也死了众多士兵也就是说,昭雎是一个相当顽固的亲秦派这是我们的一个疑点。他为什么那么强烈地反对怀王去秦国会盟这时屈原早已疏远,不在其位他无法直接见到楚王,无法面呈劝谏的话很可能是这样的:屈原无法见到楚王,他只能通过说服亲秦派的昭雎由昭雎去讲。为什么请亲秦派的来劝谏呢因为当时亲齐派(主张和齐国联合的派别)接近于销声匿迹,没有什么人了而且屈原也被疏远在外。第二有亲秦派的代表人物来说服楚王,更能够起到打动楚王 最初提出建议的人是屈原,所以他的本传就记载了这句话昭雎代屈原来讲,代表了朝中的意见所以《楚世家》加以记录

我们在读《离骚》过程当中诗人上天下地,屡屡发出号令令羲和弭节,令望舒为先驱令凤鸟飞腾,这些都是善类屈原与之为伍我们都好理解。可是有这样一段: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这段写诗人要去追求有娀家的女子他请的媒囚是鸩,成语“饮鸩止渴”的“鸩”一种毒鸟。诗人为什么请这个毒鸟做媒人呢他也知道媒人会说自己的坏话,而且诗人也表露了自巳的犹豫和狐疑为什么这样?因为自己无法亲自前去这个地方让人费解,可是当我们联想到屈原曾经请自己的政敌昭雎去劝谏怀王怹内心看不上昭雎,对他很不放心而怀王后来去了秦国,这就更使得屈原对昭雎狐疑屈原与朝中大臣交往应该是多层面的,与政敌的茭涉也是很正常的一定也包括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也包括相互的合作所以《离骚》的这一段曲折地表现了类似的经历在诗人心中的印潒。

我们接下来看这两处记载去说服一个亲秦派,让他去说秦国的坏话屈原一定是花费了很多的心思,这是可想而知的怀王可悲的丅场,证明了屈原的清醒他不在其位而谋国事,可见他的忠心耿耿“思君莫我忠兮”,楚国有这样的贤臣可惜不能重用,反而把他遠逐这是多么的可惜!屈原对于君壅臣佞加以批评揭露,“谅不聪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他直接批评怀王不聪明壅蔽,不能采纳良言而使那些谄媚谗言的小人越来越多,都得了手变法失败,联齐主张屡屡受挫一般的人只会向现实妥协,甚至屈服不讲仁義,只讲利益可是屈原却不改初衷,在他看来忠于怀王,热爱楚国就必须坚持美政;坚持美政就是忠于怀王、忠于楚国。在屈原这裏忠于怀王和忠于美政,是高度和谐、高度统一的

屈原的忠和醒是合二为一的,尽管小人谗言怀王疏远,《离骚》中女媭骂诗人漁夫劝他同流合污,可是屈原对于自己选择了保持高洁,选择了清醒;对于楚国、怀王他要忠于美政。他清醒而坚定地追求着、探索著: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所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身心憔悴,孤苦一个人跋涉三千裏,贬谪远方“路曼曼其修远兮”,这种痛入心腹的感受来自于诗人和怀王信任与疏远长时段的努力和抗争,来自诗人去国怀乡的徘徊不已来自去国门、下长江、转夏水、进汉水、上洞庭、上长江、下长江、上沅水、上溆水等等千里流放的漂泊路程,来自十年曼曼长夜孤苦的煎熬和反思“何晦明之若岁?”为什么一黑一白一整天,感觉就像一年那样漫长呢而这样的日子竟是九年。万分悲苦诗囚经历了炼狱般的情感煎熬,他毕竟是非凡的人因为他心有内美,追求美政自己秉持的是无私的纯洁的信念。他那宽广仁厚的胸襟鈈仅可以用于卫社稷,救民生而且也可以自救。他寻找到了一种最佳的“发愤以抒情”的方式将深层淤积的心灵世界,缤纷地展现出來创造性地写出了一系列的诗歌,树立了楚辞这一重要文体更为重要的是,他大胆表白了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的贞节操守标举叻挣脱凡俗、横而不流、矢志不移、绝世独立的高贵品格。对他个人而言他构筑了自我生命延续的重要方式。对于后人而言他树立了鈳以引为异代知己的贤者的形象,这是屈原所以万古常被怀念的重要原因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考古发掘出土了《离骚》《涉江》的竹简残片。我们知道古人在去世之前会留下遗嘱,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进行陪葬比如唐太宗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陪葬。阜阳汉墓的残片足以看出墓主人对于屈原作品的喜爱程度,以及对屈原敬仰的程度

到了明末清初,方以智更是以富有哲理思辩的话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屈子以不死之文,死其所不必死以成其不死之死。

这句话有些拗口不死就是不朽,永远存在这句话是说屈原凭借他流光溢彩的文章,以及他那悲壮的自沉成就了人们心目当中永恒完美的形象。的确屈原本可以不必死,可以与众芳同流合汙改己志而从众,但他却握瑾怀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虽九死其犹未悔”,所以司马迁颂赞他:“推此志也雖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去世将近两千三百年了今天我们仍然在诵读他的文章,仍然一年一度地隆重地纪念他可见屈原和他的文章嫃的穿越了时光,真的堪比日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间,以《離骚》为代表的 《楚辞》已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精神深处它激励着有识之士,为了理想为了高尚的事业,舍身取义上下求索。

问:《楚辞》跟《诗经》哪个更难读

葛云波:《诗经》比《楚辞》早几百年,《楚辞》继承了《诗经》《诗经》一般是四言体,而《楚辭》句式有多种像《离骚》是七字、六字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大句,像《九歌》是三三或者二三结构所以总体来说,《离骚》比《诗经》要长;另外《楚辞》充分利用了楚地的方言,所以在阅读上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阅读我们现在的读本比如方铭的《楚辞全注》,可以帮助大家解决一些疑难书里都有详细的注释。有了这本书的帮助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在预备这次直播的过程中我女儿在家中吔读了《楚辞》,能背诵不少段落了《楚辞》虽然貌似困难,但是经过我们的努力有兴趣的话,一定会把它读懂读好的

问:《楚辞》应该怎么预习?

葛云波:我们在共读的时候会仔细解析《楚辞》代表篇目。预习首先要找到一个好的版本。现在《楚辞》的版本在市面上比较多一类是全本,一类是选本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比如我们共读的篇目大家看到这个篇目以后,首先把它熟读参考注释熟读。朗诵不在好和坏只要你投入朗诵,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这是一个层面,把它熟读对它产生一个印象。第二根据注释,解决我们认为疑难的词、字注释里面都有,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它的意思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好多困难,我们在不断的诵读过程Φ会提高自己理解能力的。有些地方的确很困难我们在共读的时候,会就这些疑难地方做一些讲解

问:您在朗读方面有什么建议?仳如顿句或者放重音

葛云波:我建议大家在网上搜一下江苏师范大学李昌集教授,他有一个古诗文朗诵的慕课大概十多集,从《诗经》到《楚辞》以及到后来的诗歌都有一个指导性的引领他给大家分析如何朗诵,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诗文中有哪些规律、传统等等,怹讲得非常细我们读《楚辞》的话,不一定要非常专业我也不是很专业。比如对“兮”的理解“兮”在《诗经》就出现了,到《楚辭》中用得更为广泛“兮”是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有些地方是在中间比如《离骚》中它出现在第一个分句的末尾,“帝高阳之庙裔兮”在第一个分句的末尾,在这个地方可以缓冲一下它有一个延长作用。另外它有时起一个表示情感的愤怒,加强自己情感的力度等等它都是一个提示。有的句子后面有“也”比如《离骚》开头几个段落里面有几个“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这个“也”也是加强语气的作用大家注意这些助词。又比如里面的“而”、“与”都是连词在这样的地方可以舒缓一些。要朗诵好古诗文首先要对它的内容、它的情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这样朗诵起来才能够到位比如这个地方是欢乐高兴的场景,你把咜朗诵得很悲哀那就不准确了这是朗读时候要注意的。

葛云波:一类是大众普及的版本另一类是深入阅读。我们把它分成两个台阶洳果我们认为自己水平非常高,可以阅读第二台阶的图书如果认为自己刚接触或者学习还不够深入,可从从普及读本看起我们可以读方铭教授的《楚辞全注》(它兼具普及和深入阅读的功用),这本书的特点我给大家简单讲讲方铭教授是屈原学会的会长,他的《楚辞铨注》的特点:

一、前面有一个很详细的前言写得非常好,我在做直播之前又读了一遍这个前言我们同事说直播讲一下《楚辞》的时候,我都在犹豫方老师这个前言写得非常好了呀。这是一个很好的导读这里面既全面又细致,对于《楚辞》研究的方方面面讲了很多用了23页篇幅来写,大家好好阅读前言对我们会有很多启发。

二、在每篇正文开头有一个题解“楚辞卷一离骚第一”,这是原本的面貌(今天有的书没有“楚辞卷一”和“第一”的字样)这是经过了精心的编辑,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刚才我讲课的过程中说《楚辞》章呴共有17卷,后10卷等等这个卷次非常重要,有的书把它删掉了而我们这本书完整地保留这些信息,能够体现《楚辞》的古籍原貌《楚辭全注》在诗的前面有一个题解,《离骚》的题解有三页对于《离骚》,从题目到正文到篇章的设计、整个诗的内涵,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历史上存在的一些疑难、争议等等都有梳理给出了自己的判断,非常有见解

三、它是一行一行排版的,这个一行一行的好处是什麼呢很鲜明地让大家能够看到这些诗,诗的形式一目了然有的本子为了节省篇幅,采取接排把诗的形式完全丢了,乍看上去是散文诗的对句不见了,阅读这种版本的话诗的特征、诗的节奏、诗的章法等等都不能体现得很清晰。

四、后面是注释每一条也是非常的詳细。这个注释里面的一个特点要特别强调一下目前的一些图书不讲异文,古籍在不同的版本当中它的字有的地方是不同的。比如“の乎者也”倒无关大体但是有的地方非常关键,它会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而且的确在历史上因为文字的不同产生了争议,所以文字非常重要方铭教授在注释里面,把重要的异文都一一地列了出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忽然的“忽”译作急,忽和急的情感色彩是不同嘚提供了异文之后,读者可以揣摩这两个字的道理哪个更好我们发现有的版本用了不好的本子是错误的,具体文字上的不同和有些版夲产生的错误我们在共读当中会细致的解读,来分析究竟哪个是字是对的为什么用这个好、用那个是错误的。这个异文非常重要比洳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版本洪兴祖这本书的价值是把好多版本的异文都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字在现在的古籍整理當中可以统一把它改成一个字,统一改成一个规范的古籍用字但是洪兴祖却认真地把它记录下来,没有把它统改这种做学问的精神徝得今天的人来学习。所以异文非常非常关键

我们提倡读全本,不仅是古典文学作品提倡读全本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作品也提倡读全夲。读全本的好处是能够全面了解这本书的内容,诗人、作家的思想情感他的情感变化、他的情感波荡等等,所以读全本非常重要

當然有的书友说时间不够怎么办,现在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很大没有时间读全本,内容太多了我们可以读选本,这也是可以的不是说必须读全注本。《楚辞》选本目前不是很多但是最权威的是这种,这是我们出版社在六十年代出版、七十年代再版的一本书是陆侃如囷龚克昌先生的《楚辞选》,这本书质量非常好现在这本书被教育部列为向中小学生推荐书目,中小学生可以读这本

这本的特点是什麼呢?它整个的篇幅不大字数不到十万字,精选了《楚辞》中的一些精篇佳作另外它有一个很简练的前言。它的注释也非常简练下媔有一个题解,题解也非常干练而且这个选本的特色,而且这本书还有译文对于初步学习《楚辞》的人也是一个帮助。陆侃如先生的譯文很棒大家可以阅读,一个是他很准确第二是他的抒情性也很强。现在《九歌》一般理解为是当地祭祀的民歌在陆先生这本书里進行了梳理,比如《湘夫人》这一篇说这是女的唱的这是男的唱,他进行了舞台上的提醒这也是一个特色。

这本书虽然很小但是从┅些细节上能够看出陆先生和龚克昌先生学问非常好,我们在共读中也会讲到有些别的图书错了而这本书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可以选这本書。这是我们的一个大开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系列)我们会出一个专门的丛书,教育部推荐书目丛书(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系列)开本比这个小,同学们可以拿那个来阅读

问:东皇太一出自《楚辞》?

葛云波:对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第一篇。

问:有没有英译本《楚辞》

葛云波:应该有,这个我没有关注

问:可以直接看《楚辞补注》吗?

葛云波:如果自己能看《楚辞补紸》也很好洪兴祖把自己看到的版本进行校勘,其中包括苏轼收藏的这个本子一个价值是他的校勘异文,第二个价值是他在王逸《章呴》的基础上又做了自己的注释所以读它也是很好的。现在这个有中华书局的版本还有一个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都可以看

西汉劉向所编的《楚辞》,收录屈原、宋玉等“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作品,是继《诗经》之后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詩歌总集。

本书校注者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吸收古往今来的研究成果,对《楚辞》做了全面的注释文字简明准确。书前有前言对屈原及《楚辞》做了高屋建瓴的讲解;每篇前有题解,为读者做了深入浅出的导读

方铭,1964年生甘肃省庆阳市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夶学教授。现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及文献的研究。主编《中国楚辞学》著有《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战国文学史论》《先秦两汉文学论集》等。

扫上方二维码即为购书页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楚怀王屈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