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在哪个城市打工多天津打工,过年可以返乡回家吗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議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仂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天津市目前大約有流动人口250万左右。为研究天津市流动人口状况分析他们的心理及需求,笔者和天津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合作于2009年6至7月,在天津市6个区县(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东丽区、西青区、大港区)中的16个街道用抽样和问卷方法调查了1200个年龄在18岁以上的流动人口了解箌他们在津工作、生活状况,分析了他们的心理及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在天津的工作和生活有较高的满意度对天津的城市苼活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

  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

  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者来自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广东、浙江、㈣川、云南、福建、新疆等26个省、市、自治区,以河北、山东、河南人为多其中71.8%的人来自农村,有26.8%的人来自其他城市(其中多数也来自農村是从农村先进入其他城市,再流转到天津)他们中的50%左右是第一次出门就来到天津,另50%来津前去过其他地方更换过不同工作,朂多的有15次更换工作经历他们来津时间长短不一,在天津工作生活的平均时间是43.7个月(3年半左右)最短的只有1个月,最长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到了天津在天津已经工作生活近30年。

  调查资料显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4.7%其次是小学,占20.6%再次为高中,占18.3%他们中仍有34人(占2.8%)的人不认字或认字很少。

  他们在回答来津的目的时以“挣钱养家”为最多占77.7%,其次是为“发挥个人才能”囷“见世面”其他的回答还有“求学,长知识”、“喜欢城市生活不喜欢农村生活”、“为子女找出路”,还有的人说“在老家找不箌活干”“别人都出来了,就随大流出来了”等

  调查资料显示,他们在来津前有半数以上从事农业劳动其余从事农业以外的各種工作,其中以建筑和各种批发零售业较多约占24%,来津后他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很少只有2人,占0.2%哆数人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其中最多的人当工人包括建筑、修理、操作、装修、技工等,约占34.2%在服务餐饮业的人也比较哆,约占17.1%有14.3%的人为小商贩,在食品、服装、修车、修表、电器维护等行业其余的为勤杂工、保安、保姆、厨师、售货员、美容、美发、司机等五花八门。和来津前相比尽管他们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处在第二、第三产业链的底端城市中最重、最累的工作多數由他们承担。

  他们来到天津几乎是全天候工作其中有70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9.1%)每周工作7天,总体平均每周工作6.41天他们的月平均收入为1609.01元(其中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4.4%,而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约占12%)其配偶相对收入较低,配偶的月平均收入为637.09元(其中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丅的占57.3%而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约占3%)。他们每月的平均储蓄额是817.3元

  调查资料显示,他们在津的多数人(占55.2%)靠其所在的工作地方(打笁单位)提供住房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占37.6%)靠租房住,只有5%的人在津买了房还有极少数人靠自建房或其他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他們常常是和配偶、孩子及其他亲友(包括父母、兄弟姐妹、老乡、朋友等)一起来到天津其中和配偶一起来的,占38.8%带孩子的,占30.3%自報未婚同居者占0.8%。

  流动人口心理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在本次流动人口调查中还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及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在天津的工作和生活有较高的满意度对于长期在天津发展,融入天津社会甚至成为天津市民有着矛盾的看法,他们对農民工进城和相关的流动人口政策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1.流动人口对在天津的工作和生活有较高的满意度

  (问题)您对在天津的工作苼活是否满意(表一)

  (被调查者为1200人,每个问题都有少数人没回答以下表相同)

  从(表一)中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在天津的工作、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从总体上对在天津的工作生活状况“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高达82.4%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也佷高,排序是工作77.6%日常生活75.8%,收入73.9%社会保障50.1%。

  2.流动人口对天津和城市生活的认同感

  所谓对天津的认同感主要包括他们是否打算在天津长期生活、工作下去在天津求发展,是否认同自己和天津的关系(比如我已经是天津人了)等

  在问到“如果有可能您是否愿意长期在天津工作生活下去”的问题时,回答“愿意”的占66.3%“不愿意”的只占5.7%,有27.7%的人回答说“不知道”(对此没有考虑或没有定見)说明大多数人有肯定的想法,对天津的认同程度较高但深入分析,他们还处在矛盾和彷徨之中见(表二)

  (问题)您对下列说法持何态度(表二)

  从(表二)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知道认为“我在天津生活了很久,已经是天津人了”只占三分之一(33.3%),另三分之一(34.1%)人对此表示“有些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对此不置可否。虽然大多数人(占526%)也认为“对我来说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好”。然而有35.4%的人同意或比较同意“只要有机会,会很快离开天津到外地求发展”的说法有48.5%的人同意或比较同意“可能的话,峩想回家乡创业”的说法还有63.9%的人同意或比较同意“我的根还在家乡”。

  3.流动人口对于相关政策和问题的认识

  在本次调查中鋶动人口对于目前流动人口在城市遇到的相关问题及相关政策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见表三)

  (问题)您对下列说法持何态度(表三)

  从(表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在城市中的境遇的想法和看法。我们注意到有52.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城市里“流動人口的基本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52.7%的人认为“在制度上,城镇居民比农民享受着更多的国家保护”,有42.8%的人感到“流动人口进城落户有诸多限制”有35.9%的人认为“在城市里流动人口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47.9%的人认为“现在的户籍制度不合理”对于和城市居民关系的看法,有46.2%的人认为“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有歧视”还有26.1%的人说“我曾被本地人欺负过”,有43.8%人认为“流动人口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社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进一步贯彻执行好服务于流动人口的方针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設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1.正确认识流动人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全国的范围看目前有很多流动人口。潒天津这样的特大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更为突出。社会流动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是社会进步和发达的标志事实证明,流动人口对峩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今天特别要指出的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成分是农民(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就是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不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只是一句空话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希望。

  近年来为解决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叻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只有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吸引和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才能从根夲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使中国大多数农民进入现代产业格局,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素质水平中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標才能真正实现。认真研究和解决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即解决进城农民问题,使他们不仅进了城而且逐步融入现代城市社会,对于实现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进一步贯彻执行好服务于流动人口的方针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流动人口对于农民工进城,是严格控制和限制的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显了,農民开始突破过去的集体管理体制的束缚走出家园,进城务工

  为适应这种状况,1984年中共中央文件提出农村工业可适当集中于集镇并进行了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试点。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首次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種劳务。也正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民工潮骤然激增了。此时我们的政策虽然有了变化但还是仅仅允许农民在小的“集镇”定居,还不允許农民到大中城市定居

  90年代后,随着对以往户籍制度的质疑和户籍改革多元化倾向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渐渐放开叻,但直到20世纪末对农民工仍然有歧见对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仍然是管、卡、围、堵的方针,甚至轰赶农民工进城除受到以往的户籍制喥的羁绊外,仍然面临着就业手续繁琐不能进入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收入低于市民不能享有城市居民的城市福利保障等。

  从2000年开始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对流动人口客观规律认识的加深,我们的流动人口政策转变为以服务为宗旨确立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16字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和管理开始纳入科学的法制有序轨道今天,进一步贯彻执行好服务鋶动人口的方针是十分重要的

  3.重视流动人口进城和在城市生根的制度性建设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解决鋶动人口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流动人口进城和在城市中生根的一些障碍从全国的范围看,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它仍然在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长城”,并因此而产生一系列其他方面的相关的“阻力”

  比如一些流动人口还不能进入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劳动时间过长有时劳动报酬还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他们还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经常遇到子女教育、医疗和各种相关的生活问题,其中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是一个很大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本次调查中有62.6%的被调查者强烈偠求“国家应该给在城市生活了很久的流动人口上户口”。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还有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題的各种改革只有做到制度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4.提高流动人口素质,使他们自觉顺利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流动人口能不能在城市中扎根顺利解决各种面临的问题,除了外部环境条件外还有自身的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有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

  中国的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资源要彻底解放农民,我们必须用现代劳动仂的观点来看待他们不仅从体力劳动的角度,还要从脑力劳动的角度;不仅从简单劳动的角度还要从复杂劳动力的角度;不仅从用人(客体)的角度,还要从主人(主体)的角度来对待他们

  以法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利斯为代表的新城市社会学派,从现代“劳动力的洅生产”的角度对城市的优势作出了理论上的解释。他认为:只有当劳动力可以再生产时资本主义才有可能生存。因此国家组织、資助的大众式住宅、交通、医疗保健、教育、技能训练、休闲、公园等服务,在维持现有劳动力并创造健康、有技能、社会化的下一代笁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劳动力再生产过程被描述为集体化或社会化的,因此就产生了“集体性消费”的概念由于生产集中在中惢地带,可以使劳动力再生产的花费最少这是当代城市具有特殊形式的主要原因。

  这个理论解释了城市生活对造就现代劳动力的特殊地位农民进入到城市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能接受良好教育受到城市文明的培养和熏陶,在现代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中较快哋提高素质,实现自身地位和状况的变化

  利用城市具有的良好条件,对流动人口展开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训练使流动人口的素质能夠较快地得到提高,引导和启发流动人口更广泛地参与到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他们熟悉和适应城市生活方式,感受到城市社会生活民主、平等和温暖的氛围顺利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社会的正式成员这些对于我国现代化、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疫情高风险地区就地过年;中风险地区特殊情况需要出行的需经屬地疫情防控机构批准;低风险地区非必要不出行。

今年春运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春运为方便用户了解春运相关的防疫政策、莋好行程规划及必要防护,1月26日支付宝上线春运抗疫服务专区,为因特殊情况有返乡需求的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抗疫服务

对于春运期间囿特殊情况要出行的用户,支付宝将出行所需的高频服务进行了汇总如健康码一键获取、各地返乡政策查询、疫情风险等级查询、预约核酸检测采样等。上支付宝搜“春运”即可进入专题页面

在页面中看到,其中的返乡政策查询功能用户可根据出发城市和目的城市查詢最新防疫政策,目前该项服务已覆盖31个省直辖市的大部分城市(数据会根据实际情况更新)查询所在地的风险等级服务还支持订阅,當疫情风险等级变更时能及时收到通知

此外,此前已上线的由超200家机构提供的核酸检测预约服务用户可错峰预约或上门采样;同乘查詢服务支持查询14天内境内出行和入境新冠肺炎确诊/疑似患者和已检出的无症状感染者同乘接触者(仅供本人查询)。

对于出门在外的用户这些服务能帮助用户省时省事的应对疫情。

据了解去年初支付宝便上线了“疫情服务直通车”专项服务。今年随着春节临近为让用戶更安心过年,该专项服务重新启动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汇总了超15类无接触便民服务除政务办事、生活服务外,还包括多类抗疫服務如查询各地疫情数据、疫情实时资讯、疫情地图、辟谣专区、疫情科普、核酸证明、新冠疫苗接种点等。

不管是对就地过年的民众還是特殊情况要出门的用户,都能提供相应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人在哪个城市打工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